<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思政課課程建設方案范文

2023-10-11

思政課課程建設方案范文第1篇

一、思政課建設機制

我校思政課程,由學校黨支部直接領導,楊關欣校長把握學校思政課的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標,具體落實到教學、科研和管理的全過程中,監督學校思政課教學情況。由學校教務處和學校思政課教師具體負責實施思政課教學工作。學校領導和教務處堅持深入到班級思政課課堂,加強與任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及時了解教師課堂教學情況。

二、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

學校重視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狠抓思想政治工作。組織教師認真學習相關文件,領會其精神;對思政課教師的授課內容、授課計劃和教學實踐各環節嚴格把關;重視師德建設,利用政治學習,積極開展師德規范的學習交流活動;保證正確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課教育教學內容、主體、目的、方法中的切實實施。

學?,F有思政課教師19名,負責學校1至9年級的思政課教學工作。專任教師4人,其中高級教師一名,中級教師三名。兼職教師共有15名,其中初級教師4名,中級教師7名,高級教師3名。學校積極組織思政課教師研討教研、學習,積極選派教師參加上級組織的教師培訓活動。

為配合思政課教學工作,學校貫徹落實上級精神,組織班主任教師和其它學科教師,積極開展學科德育滲透,有力地促進學生的養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思政課教育教學

根據學科設置標準,學校開設了1至9年級均開設了《道德與法制》課。1至6年級每班每周均開設了2節課程,7至9年級每班每周開設3節課程。在思政課教材選用上,學校嚴格統一使用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部編教材。

為加強學校思政課學科建設,每學期開學前,學校教導處組織思政課教師做好備課工作,認真研討教材,加強對教學大綱的掌握,組織教師開展教研活動,采用集體備課的方式討論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交流教學經驗。

通過集體備課和教研活動,把課本理論知識與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采用多媒體、網絡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促進了思政課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改進。

四、思政課建設保障

學校加大軟硬件投入,學校為思政課等科任教師辦公室配備了聯網的電腦,以保證思政課教育教學及辦公需要。

學校長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嚴格按照“課程設置標準”,開齊學科,保證學校思政課的正常開設,保證專任教師任教思政課的建設思路。

五、思政課與實踐相結合

1.學校依托各種“活動日”、“活動月”,結合思政課、班隊會等,開展一系列以思想品德教育等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

2.開展思想品德專題教育周活動,通過活動,讓學生從個體到集體,從外表到心理,形成愛祖國、愛人民,積極健康向上的品質。

思政課課程建設方案范文第2篇

關鍵詞:課程思政;足球教學;協同;探索

一、足球課程的特點內涵

自2009年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頒布《關于開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的通知》以來校園足球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和青睞,在許多高校當中也深受大學生的喜愛,它不僅是高校主要的體育課程之一,也是選修課的熱門課程。而足球自身獨特的運動特點和文化內涵更是育人的重要手段,如果加之“思政元素”做思想引領,就會起到“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鍛煉效果。

(一)足球課程的目標

足球課程除了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術動作以外,足球課程還擔負著增強學生身心、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和團結合作的重要職責,全面實現身心育人的職責。

(二)足球運動的特質

1.整體性

足球運動的整體性特征是其競技性質和比賽要求所決定。足球比賽是以每隊11人上場參賽的集體球類項目,場上11人雖位置、職責、分工不同,但必須按照既定的戰術策略和要求協同一致,形成一個嚴密的整體,作到目標、思想、行動“三統一”攻則全動,守則全防,只有形成整體的攻守,隊伍才有戰斗力,才能取得比賽的主動權。

2.對抗性

技術、戰術、身體、心理等因素的綜合對抗和全面較量是現今足球比賽的顯著特征。以控球權的爭奪為焦點,足球比賽始終貫穿著進攻與防守,制約與反 制約,限制與反限制的激烈對抗。據統計,一場高水平足球比賽雙方攻守轉換接近300次,一半以上的技術動作是在強對抗條件下運用或完成的,沖撞搶位、貼身 緊逼、倒地鏟斷、高空爭頂等各種形式的對抗越來越多,越來越激烈。

3.多變性

技術多樣,戰術多變,勝負難測是當今足球運動另一特點。全面型足球的問世,打破了運動員職責范圍的局限性,運動員技戰術能力的單一性被全面性所 替代,成了比賽場上的多面手,既能攻,又能守,技術的全面化導致了戰術的多變性?,F今足球比賽,攻守轉換快速而頻繁,運動員位置和職責隨著比賽進程的變化 而變化,技術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多變的戰術打法,使比賽充滿活力和懸念。

4.艱辛性

現代足球“高速度,強對抗”的比賽特征要求運動員必須具備承受大運動負荷的身體能力。研究表明,一場激烈的足球比賽,運動員活動距離高達 9000米―14000米,快速沖刺距離在2500米以上,完成技術動作近百余次,運動員心率在180次/分以上時間約有32分鐘,氧消耗超過300升,能量消耗達1500―2000千卡,體重下降2―5公斤。

5.教育性

由于足球是一個團隊項目,參與這項運動能夠培養人的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又因為足球規則的存在這就要求要參與這項運動就必須遵守規則規范自己的行為準則。

二、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融合途徑

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加入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在傳統的課堂上加一些思想政治教育,這樣只會顯得生搬硬套。而是要根據本課程的特點和教學規律,以本課程所要教授的知識體系為介質融入相應的思政內容,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教育和影響。從國家主流意識出發,在根據足球課程的目標和足球運動的特點,筆者認為可以從思政中的: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愛國主義、大局團隊意識、榜樣的力量、創新思維等元素來融入足球的教學過程。

(一)規范課堂教學要求融入禮儀行為

一節包含思政元素的足球課首先應該從中國的傳統文化開始,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禮義廉恥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而足球場上同樣也需要這種禮儀,包容、虛心、尊重比賽,尊敬裁判、尊重對手、感恩師長,這就要求教師始終注重學生的行為規范。久而久之這些禮儀行為規范就會入心隨行伴隨學生。

(二)課程精細化設計融入愛國主義元素

在以往的理論課教學中多以裁判知識為主沒有一些更精細的延伸,比如:除了足球本身的理論外我們可以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的融入這就要求教師重新審視課程內容的設計,愛國主義的培養是要讓學生們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國度,和其它社會比起來幸福、驕傲是什么?只有弄懂這些以后學生們才會珍惜,才會肅然起敬。讓同學們了解戰火中的敘利亞足球,隊員們沒有穩定的資金支持,沒有穩定的訓練環境,訓練時落下來的有可能不是足球而是炮彈;解放前的足球運動員們為向世界證明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在去國外參加比賽的路上,邊走邊自籌路費,歷經千辛萬苦?,F如今的國家足球環境,國家層面上重視足球運動的發展,校園足球開展得如火如荼,這些都是需要強大的國力支撐。國內國外一對比引出同學們的思考能有這么好的環境設備來上課來踢球,完全是因為先輩的流血犧牲和多少輩中國人的艱苦奮斗換來今天的和平昌盛,要讓同學們知道自己只是生存在一個和平的國家而不是一個和平的世界,是奉獻一輩子的黨、科學家讓大眾衣食無憂,是軍人、醫生等讓人民安全無憂。最后要引導同學們在選擇體育用品品牌的時候(如:球服,球鞋,球)應該盡量選擇國產的品牌,讓同學們在無意識中認識和認同民族品牌的存在,而不是只崇拜和知道阿迪、耐克、彪馬。而應該更多的知道和使用民族品牌(如:中國李寧、安踏)。

(三)改變以往教學方式,融入團隊意識和創新精神

體育課堂的組成大多為三個部分組成及: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構成,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帶領或者體育委員帶做準備活動,結束以后教師講解示范要學或者練習的動作然后隨機分組或者各自練習,課的最后在由教師總結。還有在考察方式上都是以考察個人為主。這樣長期已久會讓學生養成被動接受的習慣和各顧各的思想意識。筆者改變以往在基本部分教學部分學生練習的時候以各自為營或散亂分組的布局,采用“掛包幫”的分組模式讓強帶弱,整個學期就以這樣的分組進行練習,然后在課上加上一些組與組的對抗比賽并有相應體能懲罰,在考察方式上以組為單位考察,這樣團隊意識和大局意識自然水到渠成。創造性既是足球比賽中最重要的東西也是初學足球的同學最缺乏的東西,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習慣了教師叫怎么做就怎么做多數同學不會去想為什么這樣做,融入團隊意識和創新精神需要改變以往教學方式。

(四)建立“榜樣效應”激發學習主動性建立終身體育思想

榜樣的力量是偉大的無窮的。它能給人拼搏的動力,給人以文化層次的熏陶,心靈的洗滌,灌注拼搏向前的動力。在課程中加入榜樣的元素會是體育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在足球課中加入榜樣教育,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從教師本身做起,教師的言傳身教很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內外都必須舉止得體、談吐文明、言行一致,豎立良好的體育教師形象。每天都要工作熱情高漲,在指導學生技術動作的時候做到精益求精、耐心指導,除此之外還要積極開展第二課堂訓練做到以身作則、刻苦訓練起到帶頭作用,特別是青年教師這一點很重要。還要利用一些練習技術動作的契機進行榜樣渲染,通過分析一些班明星的經典技術動作,在國內外所取得的成績以及他們刻苦訓練為國爭光的事跡來感染學生、教育學生。讓同學們先知道這些再來練習相關技術動作,榜樣的力量就會指引學生不斷提升自己。

三、思考與建議

(一)學校建立課程思政評價和保障制度

把課程思政納入學校發展規劃綱要,課程思政不該只針對學生,教師也應該建立思想評價體系和思想政治學習制度,并根據各學院實際情況和專業特色制定相應措施,在課程思政推行后要安排相關督導組不定期的聽課對課程效果進行評價和改進。在教師的考核制度中可根據平時思想政治學習和課堂表現進行相應加分。

(二)提高教師認識和育人水平

體育教師要有一個新的認識,要站在一個新的政治高度、育人高度來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而不是簡單的完成教學任務。這就要求體育教師要時刻保持思想政治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還要更加精細的鉆研自己的專業,只有這樣才能找出和本專業結合的思想元素和方法。作為一個體育教師,最好的教育就是熱愛自己的專業,并時刻保持刻苦的鉆研和訓練。

(三)重新審視學生的評價體系

改變以往單一的評價方法,把思想評價作為考核學生的內容之一。把以往只注重評價結果的評價方式轉變為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行為和思想轉變的效果,不僅注重技術上的掌握和改變更應該注重的是思想意識的轉變,注重情感熏陶和激發從多個角度來評價一個學生的成長。

四、結論

大學時期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定型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引導和教育對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的建設接班人尤其重要。體育教師要有新當但和新使命,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和政治站位,擔負起偉大中華民族復興的使命,在工作和生活中以德立身、以身作則、認真鉆研、言傳身教,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情感熏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對學生進行多樣化評價,全面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羅文強.高?;@球教學中培養大學生團隊合作意識的途徑[J].當代體育科技,2019,9(2):64.

[2]毛澤東.體育之研究.早期文稿[M]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0版,65~81

[3]劉宏玉.“中國夢”意蘊下的體育強國思想[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01:25-29.l.

作者簡介:

李國寶(1988年09月),漢族,云南大理人,保山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思政課課程建設方案范文第3篇

一、高校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的必要性

(一)整合與優化思政課教學資源的需要

“思政課”是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其涉及到的教學資源是極豐富的,這也為教學團隊的建設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在信息渠道發達的今天,思政課的教學理念、模式已經在改變,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更加重要,通過團隊建設,成員之間的分工、合作和共享,可以進一步優化課程教學資源,使其真正有效地運用于教學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思政課教學信息傳遞的說服力和吸引力。

(二)思政課教師創新素質培養的需要

作為思政課教師需要具備創新素質,否則課程的教學創新與實踐就是一句空話。而教師創新素質的培養除了自身的心理素質外,更與良好的“集體氛圍”密切相關。通過思政課教師團隊建設,成員在教研工作中相互配合、協調,共同成長,在凝聚個人和集體智慧的過程中,逐步展現團隊“優勢互補”的力量,從而形成有利于個體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的氛圍,為教師創新素質的培養提供重要條件。

(三)提高思政課教學效率的需要

由于現代化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思政課教學容量明顯增大,課件、微課等的制作也需要更多地運用技能,使得教師在備課、教學設計、輔導答疑等方面的任務增多增重,在這樣的條件下,教師個人的力量就不足以去應對和解決問題,因此需要進行團隊建設,來實現教師相互之間的學習借鑒、提高技能,通過互相引領來實現共同發展和進步,顯然,這一切都有利于提高思政課教學效率。

二、高校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的內涵、基本內容和目標

(一)高校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的內涵

由于近年來高校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教學團隊建設既會有共性,也會有個性,因此筆者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本身的特點出發認為,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應該是思政課專兼職教師在自愿合作的基礎上,以思政課課程建設或教學改革為載體,有制度保障、有科學的建設規劃,以提高教師教研水平和教學質量為共同目標,形成的知識技能互補、能有效分工協作的教學正式群體。

(二)高校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的基本內容

高校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師資建設、制度建設、課程建設、教研能力建設等。一般來說,較好的教學團隊需要有相對高的學歷、職稱比例和學緣背景,但在實際的教學團隊建設中,經驗、能力和素質才更直接決定著團隊的發展潛力。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不僅要做好師資隊伍建設,做到梯隊有序、結構合理,更要關注教師的經驗、能力和素質。此外要以制度建設為基礎和保證,以課程建設和教研能力建設為重點,加強對教學團隊建設的科學管理及規劃,保證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全面化發展。

(三)高校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的目標

高校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做好整體規劃則必須先確立目標,有近期目標更要有遠景目標,有總體目標更要形成具體目標,從而能分周期、分階段、抓重點的去完成??傮w目標的確立,要圍繞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以及思政課教學要求,使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能從總體上劃分出重點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具體目標則可以在總目標的指導下進行近期或遠期內的計劃,以工作周期內一個階段的重點任務去確立并細化,以此推進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培育教研成果,鍛煉和提高團隊師資整體素質,打造優秀團隊建設。

三、高校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不合理的師資隊伍結構

高校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一是師資梯隊建設方面的結構性問題,比如學歷結構,大多數學院盲目引入高學歷人才,導致碩士及以上學歷比重大,以及在職稱結構上中級職稱多而高級職稱少等導致的失衡,斷層;二是在師資專業教學能力方面,思政課整體隊伍缺乏“雙師型”教師,外聘兼職教師隊伍也缺乏穩定性。這些不僅影響教學團隊形成合力和可持續發展,也使思政課教學團隊內部容易形成相對單一和封閉性的教學思想,教學改革和科研缺乏動力和創新。

(二)缺乏對科研問題的重視度

高校重視科研是必然的,但由于思政課的特殊性,在教學團隊建設中,教師往往會忽視科研的重要性,甚至單純認為思政課團隊建設的核心就是“教學”,人為地去割裂科研與教學的聯系,而這是不利于教學團隊建設的。從長遠看,好的教學團隊必然是“教研一體化”的,對教師個體而言,“教研相長”,在教學的同時進行科研,不僅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方向發展,也可以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提升教學的深度和廣度;而對團隊建設而言,如果教師都具有科研的意識和能力,才可以建成為一個真正專業化的優秀教學團隊。

(三)獨立自主性弱

今天,我國高校內部仍然是以行政為主導的科層管理的模式,使得教學和學術工作有時不得不“聽命行事”,教學團隊強調民主、平等、溝通,與高校的這種垂直化的行政管理體制客觀上有沖突,會損害和削弱團隊的積極性、自主性和獨立性。而思政課由于其政治性和思想性強等原因,更容易受到行政管理權力的限制和影響,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團隊的獨立自主性會相對較弱,應該嘗試擴大思政課教學團隊的自主權,在教學資源,課程建設、師資管理、以及內部經費使用等方面行使自主權。

四、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的建議

(一)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團隊的內部建設

1.提高標準,選好團隊帶頭人

高校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需要提高標準,認真選好團隊帶頭人。團隊帶頭人作為團隊的主要組織者、建設者和引導者,在某種程度上不僅僅是團隊建設的核心,也是團隊建設的凝聚劑,對于團隊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在選擇團隊帶頭人的過程中,要保證團隊帶頭人有著相對較高的理論知識水平,嫻熟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技巧,能夠準確把握學科以及教學發展的前沿;學術視野寬廣深厚,能“以身作則”引領團隊教學科研工作;要有著強的組織協調能力,能夠及時在團隊建設過程中出現問題時進行了解溝通,打造和諧團隊。

2.保證師資隊伍結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要保證思政課教學團隊師資隊伍結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就要從知識、經驗、能力、學歷、職稱、年齡等全方位完善基礎建設,逐步優化團隊師資隊伍結構,使師資隊伍結構更加合理,能夠在工作中職責明確,分工合作順暢緊密,各盡其責,各施其能,能夠通過傳、幫、帶盡快使青年教師成長起來,能夠使團隊的教學科研骨干脫穎而出,將團隊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3.健全有效的團隊運行機制

首先思政課教學團隊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即要尊重教師個人利益和需要,給予教師一定的自主權,讓其有相對自由的學習和成長的空間;其次是思政課教學團隊內部管理中,實行團隊帶頭人和小組帶頭人基本責任制,要將教師個人成績與團隊成績相結合,實行更為科學、合理的激勵和評價機制。最后要發揮思政課教學團隊精神的力量,逐漸形成一定的團隊精神和行為模式,凝聚團隊成員,為團隊建設提供無形卻有力的支持。

(二)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團隊的外部建設

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團隊外部建設,主要是做好物質支持和制度支持的基礎工作。

一方面在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過程中,要做好物質的支持。教育主管部門、學校不僅要為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提供良好的辦公環境、條件等硬件支持,也要為團隊建設要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針對團隊建設要設立專項經費,并保證常規化和科學化的管理,落實經費保障,健全經費管理體制,進而全面加強將督導檢查,從根本上支持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

另一方面要做好高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的外部政策支持。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要為思政課團隊建設營造相關政策環境,適當引進競爭機制,保證政策實施有著一定的競爭性,避免教學團隊建設的急功近利。建立健全對教學團隊的過程管理和結果考核,運用激勵、獎懲政策推動隊伍整體進步,建立科學的團隊評價機制以保證思政課教學團隊健康可持續發展。

摘要:本文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問題進行分析,首先是高校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的必要性;其次是高校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的內涵、基本內容和目標;再次是高校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提出高校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教學團隊建設

參考文獻

[1]張玉奇.淺析高等學校教學團隊的建設.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0).

[2]劉建鳳,武寶林.高校教學團隊建設與管理探析.中國大學教學,2013(4).

思政課課程建設方案范文第4篇

一、社團思政建設與思政課教學融合的必要性

社團在團結青年、引導青年、教育青年、促進青年健康成長中的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必須加強社團思政建設, 引導大學社團適應社會主義高校的辦學規律。思政課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是高校意識形態建構的最前陣地和最后防線。二者的相互融合是營造“大思政”環境的必然選擇。

(一) 推動社團為建設社會主義高校服務

改革開放以來, 大學生社團如同雨后春筍般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 各種類型的社團紛紛涌現, 主要包括學術性社團、康樂性社團、文藝性社團、體能性社團、技藝性社團等。青年在進入大學之后絕大多數都會選擇進入社團, 社團活動也成為大學生活豐富多彩的重要體現, 我校共有79個社團, 根據調查顯示, 近90%的大學生都有參加社團活動的經歷。但就目前社團發展狀態來看, 部分社團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過分注重娛樂性、趣味性, 忽視了社團的育人功能, 從長遠來看, 這即使社團逐漸喪失生命力, 更與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規律相違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強高校學生社團思政建設是實現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的重要切入點之一, 更是推進以文化育人、創建文明校園、豐富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生活和開展社會實踐的重要載體。將高校學生社團工作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 既能促進高校學生社團健康發展, 也是一種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滲透到高校學生中的有效方式。

(二) 推動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

思政課是全國本??拼髮W生的必修課, 在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 教育部社科司對思政課教學改革尤為重視, 如何真正有效提升思政課質量, 使思政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歡且終生受益的課程, 眾多專家學者開始了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的探索。思政教學從形式上可以區分為理論授課和實踐教學。在理論授課的過程中, 高職學生由于其理論基礎較為薄弱, 對理論學習的興趣感不足, 認為理論授課偏向于枯燥, 這就導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的發揮有限, 學生上課抬頭率較低, 有學生甚至將思政課當成“聊天課”、“手機課”。針對如此情況, 部分思政工作者往往將改革重點放在教學形式上, 大范圍推廣慕課、翻轉課堂, 但是在追求形式的同時, 我們也要更加關注教學資源的可開發性。思政教師可以以學生社團為依托, 結合學生所在的不同社團融入思政元素, 更貼近學生實際, 引發學生共鳴。

思政實踐教學可以通過社團活動來實現, 或者把思政課實踐教學融入社團活動之中, 或成立專業思政實踐教學團, 直接對接思政課實踐教學, 使思政實踐教學團活動與思政課實踐教學融為一體。1

(三) 鞏固高校意識形態陣地的必然選擇

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 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思想政治教育進社團, 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需要, 是適應大學生學習、生活方式轉變的需要, 同時也是加強社團自身建設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進社團對牢固樹立陣地意識, 堅決抵制各種錯誤思想和腐朽文化對大學生的侵蝕, 自覺用馬克思主義占領社團, 貫徹落實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 思政課雖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但是主要采取的是一種顯性育人的方式, 若是單獨發力將不能產生預定效果, 將學生接觸最為廣泛的社團活動融入思政課教學, 將會提升思政課的感染力, 真正做到頂天立地, 既有理論深度, 又有實踐廣度。

中國高校培養的是社會主義接班人, 必須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 在社團活動和思政課教學中充分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內容, 使高職學生能夠在“大思政”的環境中樹立“四個自信”, 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

二、社團思政建設與思政課教學融合的可能性

社團思政建設從一定程度來說意味著思政課教學的“第二課堂”, 兩者在育人目的上高度統一, 在育人內容上互為助益, 在育人形式上各展所長。

(一) 宗旨的高度統一

學生社團在中國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有史可載最早的大學生社團是抗俄鐵血團。1904年初, 日俄為爭奪中國, 在中國境內挑起日俄戰爭。京師大學堂學生丁開嶂, 基于對列強侵略和清政府的憤慨, 與同學張榕等赴東北朝廷抗俄和反清活動。到東北后, 丁開嶂在奉天組織抗俄鐵血會, 發布檄文, 聲討俄國侵略中國的罪行。檄文宣稱其宗旨在于“糾合海內外學生將弁及直、奉、吉、黑四省之綠林領袖”, “大敗俄羅斯于東清而后止”??梢娚鐖F成立的初心是為了反擊侵略者以求得國家和民族的獨立。五四運動之后, 中國的學生社團又迎來了新的發展高潮, 青年學子圍繞救國主張展開激烈探討, 為民族獨立建言獻策, 為改造社會深入實踐。這些都說明社團在成立之初就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 社團思政建設并不是無本之木, 無源之水, 而是有著深厚的歷史傳承。

(二) 內容的相互契合

一方面, 社團思政建設的主要內容就是挖掘社團活動本身的思政元素, 為校園的“大思政”營造更加濃厚的氛圍, 進一步提升社團活動的思政育人功能。我校在推進社團思政建設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思政教師對社團的指導作用。各類學生社團聘請一位思政指導教師, 由思政教師、或者輔導員等優秀中共黨員擔任, 由團委每學年進行聘任;思政指導教師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社團的各種活動中, 促進社員提高政治素養, 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同時要嚴格貫徹執行學院黨委、團委關于社團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重大事項的指示和決定, 及時對重大的時政熱點問題向社團成員進行解讀。另一方面, 思政課教學內容直接對學生的三觀塑造, 還包含了對國家大政方針的解讀。高職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內容關注程度不高, 在前期的調研中發現, 要改變學生頭腦中固有的對思政課教學內容所持有的各種傾向性看法, 最好的辦法是引導學生在實踐層面從理論和實際結合的角度重新觀察和思考, 而社團活動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有力的實踐支撐。

(三) 形式的多元互補

社團活動的多樣化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多維范式。豐富的社團活動賦予了思政育人更多實踐因素, 彌補了思政課純理論講授的諸多缺陷。以我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社團 (以下簡稱“青馬社”) 為例, 社員在社團活動中更能加深對思政教學內容的理解。 (1) 全方位的理論實踐。時值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 為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進一步加強師生理想信念教育, 激發師生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的自覺, 青馬社在全校開展“讀馬恩經典·悟真理光輝”, 通過系列大型活動, 傳播真理的聲音, 讓更多的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讓高校成為真正的意識形態陣地。 (2) 立體化的社會實踐。堅持行知合一, 提倡會員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是青馬社的又一特色。青馬社每年都會開展“走進美麗鄉村”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同時, 青馬社每年組織社員參加“紅色之旅”活動, 比如:山東沂蒙、一大會址、四明山革命紀念館、河姆渡遺址、淞滬抗戰、參觀南湖革命紀念館、參觀皖南事變紀念館、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通過把社員帶到歷史事件發生地, 用豐富的圖片、視頻、文物和歷史遺跡等做教材, 營造出自我啟發的教育氛圍, 能夠使學生們在溫暖幸福和平的時代中牢記歷史。

三、社團思政建設與思政課教學融合的路徑選擇

(一) 挖掘社團的思政元素

社團思政教師在指導社團時要善于挖掘社團思政元素, 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 這是社團思政建設和思政課教學融合的途徑之一。開展思想政治、學術理論、科技、文體、社會公益等不同形式的社團活動, 極大地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同時, 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活動當中, 潛移默化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學生心中。2例如文化藝術類社團緊跟時代步伐, 堅定理想信念, 在提升藝術水平的同時增強理論學習, 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創作具有正能量的藝術作品進行校內校外傳播;體育競技類社團可以圍繞全民運動的要求, 通過學生樂意接受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建立公平、民主、平等、協作等現代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素質, 養成熱愛運動的思想;學術科技類社團可以助力學風建設, 堅持追求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價值觀, 引導學生在學術、技術領域不斷鉆研和探究, 并使學生的自由追求精神以及獨立思想品格得以發展;志愿服務類社團可以通過愛心服務、專業實踐等形式的活動引領學生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學會勞動、學會感恩、學會感恩, 為文化的傳承和社會風尚的良性發展創造條件;創新創業類社團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 促進創業教育由“課堂學習”向“實踐學習”轉變, 為專業學科的可持續發展打下扎實基礎。

(二) 發揮思政類社團的帶動作用

思政類社團要將引導各類學生社團深入學習政治理論作為社團工作的重要任務, 并按照“完善學習方法, 健全學習制度, 豐富學習內涵, 培養學習骨干”的要求, 有效地利用“業余理論學習班”, “思想論壇”, “學習沙龍”等形式不斷擴大理論學習的覆蓋面。

我校除了青馬社外還有3個思政類社團, 分別是大學生廉潔教育社團、反邪教社團和農商行知社, 這些社團開展的社團活動帶有較為明顯的思政元素。例如青馬社連續幾年開展“我讀好書”的活動, 青馬社精選了300本好書面向全校新生班級推廣, 其中包含《共產黨宣言》《毛澤東傳》《習近平用典》《大道之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馬克思傳》《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歷史的軌跡: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等眾多紅色書籍, 在推廣過程中, 每班5本書, 1個月輪換一次, 學期末開展全校范圍內的讀書交流會。在這個過程中, 青馬社充分發揮了思政社團的作用, 讓紅色書籍走到學生身邊, 為我們的思政課教學起到了較大輔助作用。

(三) 思政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促進

思政課教學包含了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理論教學建立在思政教材的基礎上, 思政課教材是馬工程統一發行使用, 思政課教學要充分利用教材, 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 正確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 發揮各自優勢。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 正確的認識對實踐起推動作用。課堂教學主要是通過案例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把書本上的理論轉化為學生能夠接受的知識。但是想要把道理講明講透, 必須要保證學生有實踐的機會, 社團活動就是很好的渠道。

學生通過社團活動, 特別是社團組織的各類社會實踐來真正的接觸社會, 了解社會, 使學生可以將思政課教學中的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中的體驗結合起來。比如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讓學生走進社會, 感受浙江的“五水共治”、生態余村, 讓學生真正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真正把思政課課堂教學的理論深入人心。

摘要:高職院校的社團思政建設是營造“大思政”環境的重要舉措, 也是持續性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以下簡稱“思政課”) 教學改革的重要助力。本文圍繞社團思政建設與思政課教學融合的必要性, 可能性, 以及路徑選擇三個方面展開, 探討發揮隱性思政與顯性思政的教育合力, 以期提升思政育人的實效性, 共同構筑高校意識形態的堅實陣地。

關鍵詞:社團思政,思政教學,融合

參考文獻

[1] 石涓.高職院校社團活動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融合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 2018, 25 (04) :27-29+33.

思政課課程建設方案范文第5篇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要想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就要打造一支知識豐富、授課技能較高、結構搭配合理的師資隊伍, 高校的思政課程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修養的重要途徑, 只有讓學生喜愛, 這門課程才能真正起到作用。目前, 已經實施了新的課改, 新的教材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 因此, 教師隊伍的素質水平就直接影響著授課的效果, 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知識能力就成為重中之重。

2. 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高校思政課教師業務水平參差不齊

縱觀目前高校的思政課教師的學歷和教學水平, 比以往而言, 有了一定的進步, 但是總的來看, 學歷和職稱較高的教師還是比較缺乏, 而且具備“雙師型”能力的老師也不多。有的思政課教師并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 對于思想政治理論也沒有深入的學習過, 知識的掌握程度不高, 在授課的過程中, 一般都是照著教材來宣讀, 授課的技巧也不豐富, 對于教材的理解程度不透徹, 授課過程中對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不高, 對教材內容的講解和表述無法達到非常清晰的程度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 思政課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 上課的效果不好, 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這就影響了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2.2 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不夠穩定

在大多數的高校當中, 思政課的教師年齡都不大, 而思政課一般比較單調, 難以調動他們的教學熱情, 這就導致很多思政課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此外, 高校里面一般都有教師職稱的評定, 而且一般競爭比較激烈, 教師的職稱又與收入有一定的關系, 教師在評定職稱的時候一般都要看其科研的成果, 而思政課教師日常教學任務比較多, 難以在空閑時間再搞學術方面的問題, 因此, 他們比較擔憂自己的前途, 并且想著趁年輕趕緊轉崗, 希望到有利于自己發展的崗位上, 有這樣的心理, 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當中, 一方面影響教學的效果, 另一方面也影響教師隊伍的穩定性。

2.3 高校思政課教師工作負擔較重

高校思政課作為一門公共課, 面臨著非常重的教學任務。近些年, 高校的擴招規模越來越大, 學生數量一直在增多, 但是高校思政課教師的人數卻沒有多大的變化, 這就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教學壓力, 學校面對這種情形, 只能是讓教師開設更多的課程, 或者讓不同班級的學生合到一起來上課, 思政教師每周上的課程很多, 而且每個班的人數也很多, 面對這樣的授課量, 教師必須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式來進行講解, 并且為了保證上課的效果, 調動學生的熱情, 要思考更多的東西, 這就使老師的工作量很大, 任務繁重。同時, 在這樣的一種教學強度下, 教師講起來吃力, 學生聽得效果也不好, 影響了教學的質量。

3. 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幾點建議

3.1 加強隊伍建設, 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師業務素質

作為思政課的教師,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擁有扎實的思想政治素養和較高的教學水平, 同時, 作為現代教師也要比較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師要不斷的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 并且要加強自身的修養, 對于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 要利用合適的方法來傳授給學生, 讓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的時候, 不能一直用一種方式來進行,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及時更新, 要學會創新,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要關注社會熱點和學生中比較流行的話題, 這樣一是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容易讓學生引發共鳴, 二是利用學生比較熟悉的社會熱點來講解課程內容, 更容易讓學生產生聯想, 理解起來也更加到位。另外, 教師要不斷的通過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對于教學中遇到的難點, 要利用一些科研活動來進行交流探討, 及時解決問題, 提高教學的質量。

3.2 加強管理, 建立和完善思政課教師任職準入機制

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教育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 同時, 他們也傳播著馬克思主義, 還要把國家的相關政策和方針讓學生了解。由此可見, 思政課教師承擔著重要的任務, 所以, 教師自身必須擁有較強的思想道德修養, 并且具有正確的政治立場, 一方面宣揚國家的政策方針, 另一方面, 通過正確的思想來引導學生的成長。高校在引入思政課教師的時候, 一定要嚴格的篩選, 如果某些教師的政治立場和原則不能與黨保持一致的話, 堅決不能讓其從事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思政課教師一般應該是黨員, 并且有較高的學歷, 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掌握了較強的教學手段, 這樣的人才才能讓其從事思政課的教學。

3.3 完善政策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評估體系

高校對于教師的考核必須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 并且與考核機制相結合, 也要有一套激勵機制, 利用這些機制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激發他們教學的熱情, 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首先, 學校要加大對思政課的資金投入, 為教師創造良好的教學和辦公環境, 提供教學必須的一些設備, 讓教師能夠有一個專心科研的場所。其次, 要鼓勵教師繼續學習, 組織相關的培訓, 鼓勵教師在職進修, 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再次, 在考核和評定方面, 要制定適當的考核辦法來對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效果進修評價, 并且與職稱評定掛鉤, 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疾閼搹亩喾矫嫒胧? 不僅要考察教師的教學能力, 還要考察其道德水平, 學生的評價等, 根據這些考核給予教師一定的獎勵, 納入職稱評價的指標當中, 作為評定的依據。

總而言之, 高校思政課教師承擔著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成長的重任, 只有認識到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 并且通過各種措施來提高隊伍的建設水平, 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知識水平, 才能保證教學的質量, 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摘要:高校思政課可以啟發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念, 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而思政課教師隊伍直接決定思政課教學的質量。本文針對目前高校思政課存在的問題, 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重要性,問題,對策

參考文獻

[1]朱立峰.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與輔導員隊伍交流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2, 13:93-94.

[2]譚群英, 何會寧.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隊伍的融合建設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2, 34:76-78.

思政課課程建設方案范文第6篇

一、合作學習的實施過程

1. 建立合作小組

通過學生個人的自述, 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 采取教師指導和自愿組合相結合的方式, 將若干學生組成合作學習小組。

2. 預設問題目標

課前, 由各組根據框題內容提出相關生活事例。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目標, 以這些生活事例為載體, 設置問題, 留給小組合作探討。

3. 實施操作

課后, 由各合作小組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 發動每個組員查閱資料。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后, 撰寫小組合作學習提綱和結論, 確定本小組討論最為成熟的問題。

4. 課堂交流匯報

課堂上, 教師通過穿插學生對成熟問題的匯報, 對理解的深度、準確性不夠的問題進行補充, 從而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中達成教學目標, 完成教學任務。

5. 反饋評價

根據不同的小組對問題的解決情況, 教師和學生共同對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作出評價。通過評價, 增強學生進一步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信心。

二、合作學習的實施原則

1. 教師的主導性原則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中, 學生的活動不是自由活動, 而是在教師的引導、激發下, 有目的、有計劃進行的學習活動。教師不僅是活動的參與者, 而且是整個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教師要始終引導學生按照社會的要求, 圍繞課程標準, 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以點帶面, 發揮主導作用。

2. 學生的全體性原則

全體性原則是指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過程中面向每個學生, 給他們均等的活動權力和機會, 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讓學生在各方面都得到相應發展并獲得成功。

3. 問題的適度性原則

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是有限的,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 要注意問題的適度性。這里的適度應當有兩個方面, 一是量的適度, 二是質的適度。

4. 評價的激勵性原則

激勵性原則是指教師對學生活動過程與成果的評價或學生的自評與互評, 都應該注重評價的激勵功能。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激勵, 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同時, 增強學生對政治學科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三、合作學習的實施策略

1. 合作學習小組構建策略

科學、合理地分組, 是保證合作學習順利進行的先決條件。以下以52人的班級規模構建4人合作小組的操作程序為例:首先, 選出13名學習成績好、責任心強、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學生擔任小組長, 負責小組的組織、分工、協調、合作等工作。其次, 要特別注意為班上的特差生、“調皮王”找到一個理想位置, 不能遺棄他們, 使組際之間的綜合水平基本平衡。第三, 讓每組成員集思廣益、共同磋商, 為小組起一個積極向上、富有新意、響當當的名字, 這有利于凝聚人心, 形成小組目標和團隊精神。例如套用美國NBA籃球隊的名稱:火箭、雄鹿、老鷹、公牛……第四, 編一個相應的代號, 按照學生學業成績和能力水平從高到低進行編號。這既便于小組長分工———小組內成員按一定的序號發言、交流、討論;又便于教師抽查———指定同一層次的學生代表小組發言, 并給予及時評價。

2. 合作學習課堂教學策略

合作學習是一種不同于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學新策略,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 成功的課堂合作學習應具有其相應的教學策略。

(1) 生生參與是合作學習課堂教學的前提

傳統教學組織形式, 學生依次而坐, 面對的是教師, 這種組織形式主要是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 缺乏生生互動交流。而分組圍坐、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 學生四人一組, 除師生交流外, 更多的是多向交流, 在不變的教學時間內所提供的發言機會增加幾倍。而且在同齡人之間, 較少權威因素, 每一個學生暢所欲言, 思想也不容易開小差。教學時, 教師精選要求解決的問題交給小組去討論, 要給予較充裕的時間, 不能一晃而過, 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

(2) 學生積極主動探求是合作學習課堂教學的關鍵

當教師交給某一探索任務時, 學生一般不會產生消極等待或依賴別人的思維惰性。學生努力調動自己的知識庫存, 把已有的知識重新組合、遷移, 在認知的道路上開拓前進, 直到悟出規律。一旦有所突破, 則會欣喜若狂。

(3) 培養學生的合作品質是合作學習課堂教學的目的

班級授課雖然是以班級集體形式出現, 但在認知這一角度, 學習基本上還是個別活動為主, 教師面對的是幾十個各自獨立活動的個體。教學中有時發生的集體回答的“大合唱”, 這只是幾十個聲音的湊合, 并無集體合作的實質。

研究表明, 學生尤其是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的智商無顯著差異, 但學生的學前教育的充分程度差異頗大, 學生的智力類型、認知風格及個性性格也會因家庭環境的影響而產生某些差異。而這些有差異的學生之間的相互感染, 往往是全方位的, 較少心理障礙, 其力度有時還勝過教師的影響。這些影響、感染, 在共同的學習目標下有組織的集體活動中更能實現。

總而言之, 教學中小組學習的組織形式是一種大膽的教育改革的嘗試, 是合作學習的最直接載體, 也是主動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有效結合。要真正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 形成小組教學的模式, 是對教師教育理念、教育藝術的一種挑戰。在這里, “形式”與“功能”之間還有一個中介, 這就是成功的教學策略, 以保證這種非常重要的合作學習得以有效體現。

3. 合作學習評價策略

合作學習不能只重視課堂教學實施過程, 不能只關注教學任務的完成和程序的完整, 而忽視教學后的評價反思。要想提升合作學習效果, 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做好課后評價, 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認可獎勵并促進總結反思, 這是合作學習的保障。

傳統教學中的評價是教師單向地評價學生, 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后便等待教師的評價, 學生較少有機會去評價同學。小組學習的形式為學生相互評價提供了條件,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組內或組間相互評價。這評價的過程, 實質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通過評價, 正確地認識到別人, 也正確認識到自己, 從而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 促進學生自我反思、自我調節能力的提高。教師也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 以改進教學計劃、完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策略, 進一步明確后繼教學的方向。教師還要抽出一定時間來指導學生進行集體反思, 小組反思的過程也就是小組加工的過程。

4. 合作學習獎勵策略

上一篇:淘寶客推廣運營方案范文下一篇:通達信精準選股公式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