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老師論文范文

2023-09-16

老師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小學數學語言藝術分析

教學語言是傳遞知識的方法,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離不開教學語言,通過語言藝術教師可以很好地傳遞知識、建立感情、激勵學生,對于課堂氛圍的活躍以及教學效率的提高都有著很大的幫助,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教學語言的藝術性。

一、增強教學語言的趣味性

小學數學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起來相對比較枯燥、乏味,許多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并不是特別的感興趣,導致影響數學的學習成績,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語言魅力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果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是一味的講解知識點,不注重語言的幽默型的話,勢必會影響教學效率,所以需要進一步改進教學方式。一方面,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做到充分的了解小學生的興趣和心理,在此基礎上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動畫片等卡通形象比較感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于動畫片中的卡通形象,這樣即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調動課堂的氛圍。“光頭強七天可以砍14棵樹,那么如果一周休息兩天,五天時間可以砍幾棵樹?”這樣的趣味問答可以很好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增強教師在課上使用語言的趣味性,更加幽默生動的敘述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另一方面,不僅僅是提問問題的環節,更重要的是在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語言的幽默性,以增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感情交流、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教師可以借助一些網絡語言和學生進行互動,例如有學生正確的回答了問題,教師可以說“哎呦,不錯哦”,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又能更好的活躍氣氛,對小學數學的教學非常的有利。幽默的語言是建立學生與教師之間良好關系的關鍵,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破傳統的一向嚴肅的形象,和同學之間展開更加親密的教學關系,創新教學方式,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

二、注重教學語言的親和力

教師的形象一向是非常嚴格、嚴厲,對學生總是不茍言笑,處于一種高高在上的位置,這種傳統的教師形象在現階段對于提高教學效率反而不利。教師要充分的分析學生的心理,根據學生的需求進一步改進自己的教方式,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有的放矢的進行授課,提高教育效率。如果一味的我行我素,對學生只是進行嚴格的要求,而不顧及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最終會導致學生反感學習數學,反感數學教師,這對于教學是非常不利的。語言的親和力對于小學教師樹立良好的形象非常的關鍵,作為一名教師要懂得從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語音語調等多個方面進行改進,增強自己在講課過程中的親和力,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例如,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總是一副嚴肅的表情,應該對學生適度的微笑,這是一種對學生認可的表現。同時語音語調也要平緩,不能總是對學生大呼小叫,嚴厲的語言批評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起到負面的作用,會打擊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課堂變得死氣沉沉,這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教學的開展。因而,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突破傳統的教學形象,增強自身語言的親和力,通過語言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了解學生的心理,多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語言,這非常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進一步的提高整體的教學水平、活躍課堂氛圍。

三、善于運用語言鼓勵學生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的道理我們都懂,同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也會產生這樣的影響,教師的語言對于學生的影響非常的大,因而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運用語言對學生進行教育。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嚴厲,總是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這很容易打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對于教學氛圍的營造也是非常不利的。鼓勵和肯定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非常重要,這是建立他們自信心的關鍵,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鼓勵和肯定的語氣和學生進行交流,對于回答問題非常棒的同學鼓勵和肯定是必須的,這可以很好的讓學生肯定自身,從而愿意自主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對于問題回答錯誤的同學教師也要給予一定的鼓勵,鼓勵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的勇氣,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下一步再細心的進行指導,讓學生知道自己是哪出現了問題,及時的查漏補缺。這些對于學生而言非常的關鍵,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你很好”、“回答的很到位”、“不著急,再想一想”、“很有勇氣”等一系列的鼓勵性的話語的應用非常重要,教師要逐漸的改進自己的形象和用語,讓鼓勵性的語言成為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形象,從而進一步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當然在鼓勵學生的過程中也要把握好度,分人、分時、分事,這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關鍵,語言的作用非常大,教師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才能更好地掌握,才能發揮語言魅力的最大功效。

結語

總之,小學階段的學生心理處于發育期,心智還不夠成熟,教師要在此基礎上善于運用語言和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顧及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更好的發揮語言的魅力,讓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成長。風趣、幽默、親和、自然的教學語言對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都是非常有幫助的,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漸的探索和研究,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通過精進自身的語言表達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展淑萍. 淺談小學數學語言教學[J]. 華夏教師,2015,S2:33.

[2]黃興甲. 淺談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J]. 學周刊,2016,20:204-205.

[3]楊永麗.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J]. 中國校外教育,2014,01:184.

[4]歐俊.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數學語言訓練[J]. 學周刊,2014,09:152-153.

老師論文范文第2篇

教師休息權;休息權剝奪;批判

G41

A

2095-1183(2016)09-00-03

關 鍵 詞

文獻編碼

無論工作日還是休息日,無論校內還是校外,我們都經常能看到教師忙碌的身影。他們以自己的休息時間甚至以身體健康為代價奔走在教學第一線。面對這樣一群人民的“好教師”,我們在贊賞其無私奉獻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其休息權被剝奪了。剝奪教師的休息權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是誰剝奪了教師的休息權?為什么會剝奪?如何保障他們的休息權?本文試作梳理與分析。

一、教師休息權被剝奪的現象及其后果

“江蘇省某教師張某,因長時間高度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無暇顧及自己的身體,多次暈倒在講臺,終因積勞成疾,于2004年3月去世,年僅39歲。”[1]近年來,有關教師勞累過度而死亡的報道屢屢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讓人痛惜。盡管相關案例不斷出現,警醒教師要注意休息和保重身體,卻仍有許多教師堅持帶病上課。對此,社會往往會給予教師很高的道德評價,卻忽視了教師休息權被剝奪的問題?,F實中,因備課、教學及管理等需要,教師常常每日工作11小時以上。[2]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因為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即使“下班”了,教師對學生也有著義不容辭的教育責任。比如,老師下班時看學生打架了,就必須立即阻止并進行相應的教育。和醫生類似,教師常常需要犧牲業余時間為服務對象提供專業服務。[3]因此,國家規定教師可以在寒、暑假帶薪休假并以此作為補償。但實際上,在寒、暑假及周末,教師常常要為各種缺乏有效性和針對性的培訓、與教育教學無直接關系的會議和事務四處奔走,他們一年里能正常休息的時間少之又少。對教師而言,盡管深知其中的不公正,卻仍然放棄了休息。對家長以及社會而言,盡管對教師懷有同情之心,一邊又認為“教師本應無私奉獻”。于是,無論教師還是社會人員,都以一種無動于衷的態度面對休息權被剝奪的現實,扮演著“共謀者”的角色。教師休息權被剝奪的惡果有三:

其一,沒有尊重教師作為人的權利?!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教師作為教育領域的勞動者,同樣具有休息的權利??上У氖?,教師的生活狀態常常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他們被看作是“蠟燭”,犧牲自己,照亮學生。“然而‘蠟燭’縱然照亮了別人,但燃燒過程中自身卻燭淚點點,煙消云散。”[4]他們還被看作是“萬能的神”,能夠滿足學生的一切需要,學生學不好就是教師的過錯。事實上,“蠟燭”的隱喻導致教師被“物化”,他們被視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工具”,而完全無視作為人的價值與意義。而“萬能的神”的隱喻則將教師“神化”,賦予其無限的潛力與責任,讓其處于“人”之外根本不存在的生活空間。無論是“物化”還是“神化”,都忽視了教師作為“人”的權利。在人本主義思想家馬斯洛看來,當休息這一基本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更高層次的需求便難以實現。因此,在與生存博弈的過程中,教師將無法追求專業發展和幸福之道,難以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其二,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表面上看,教師為了學生而犧牲休息權是無私的,但這并不是真正的愛。這是因為,第一,愛的本質是給予,但給予不是放棄或者自我犧牲,而是精神上的分享。[5]教師犧牲自己身體健康的愛,減損了自己的力量,顯然不是真愛。第二,真正的教育愛應當類似母愛,是無條件、不求回報的,[6]最終目的是讓被愛的對象與自己分離,走向獨立。而教師的這種犧牲身體健康的愛,會讓學生處于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之下,無法走向自我獨立發展的道路,其實質是一種控制。而對于這種控制,很多教師都沒有意識到。

顯然,這種“無私的愛”沒有處理好施愛者與被愛者的關系。“她的‘無私’的作用根本沒有與她的希冀一致。孩子并沒有表現出他們已被人愛的那種幸福。他們焦慮、緊張、害怕……”[7]試想,如果一位教師得了癌癥,還堅持給學生上課,對學生而言,一開始會將這種感恩化為學習的動力,“就算是為了老師,我也要好好學習”。但時間長了,他們會害怕因沒學好而對不起教師,會辜負這份“無私的愛”。于是,孩子的學習不再出于內在需要,而是為了報答教師的恩情。慢慢地,學習不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愛我的人”而學習。更嚴重的是,即便教師的教育管理“不小心”過了度,學生也不敢批評反抗,因為他們承擔著“不讓教師失望的義務”。

其三,隱性地傳遞了錯誤的價值觀。如上所述,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教師會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權威感。“權威同時也是一個榜樣,學生希望自己部分或整個地變成老師的樣子”[8]。學生學得越多,其價值觀、習慣等會越來越像教師,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滲透在學校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當教師整日忙碌,無暇顧及工作以外的事情時,學生會以為生活只有工作,人活著是為了工作,而不知道人在工作之外的幸福追求與擔當。當教師強忍病痛堅守教學崗位時,學生會以為學習便是最終目的,為了達此目的可以犧牲健康,于是他們不再珍惜來之不易的生命,學會了不尊重生命,不尊重人。

二、教師休息權被剝奪的原因分析

作為公民,休息是教師本有的權利,但現實中,教師既不敢休息,也不想休息,原因有三:

其一,應試教育下人的工具化。沉重的教學壓力使得教師不敢離開工作崗位,他們擔心,一旦請假休息,學生的功課便會受影響。而一旦學生考得不好,教師就會受到來自學校、家長等多方面的壓力。相反,如果學生考得好,教師就會得到認可,并為本人及學校帶來相應的利益,贏得優越的社會地位。盲目的“分數崇拜”[9]讓教師不僅為了學生,也為了自己的利益,企圖通過“多勞”而“多得”。從這個角度來說,應試教育是剝奪教師休息權的根本原因。它不僅把學生當作考試訓練的工具,還把教師變成打磨工具的工具。在這種背景下,教師承擔著過多的責任,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很少有休息的時間。

其二,社會輿論的道德綁架。長期以來,國民對教師職業寄予了無限的期望,希望教師發揚無私奉獻的精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就是典型隱喻。2008年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指出,教師應當做到“甘于人梯,樂于奉獻”。對師德的這種高要求經媒體不斷放大后,人們漸漸模糊了何為教師的道德底線,何為高尚師德,將教師推向了圣人的境界。在人們眼里,教師是絕對的奉獻者,犧牲自己,成全學生,造就社會。而一旦違反這一“潛規則”,就會被認為不遵守職業道德,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師。在這樣的輿論壓力下,教師不得不放棄自身的權利,努力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為了別人眼里所謂的“道德”,而不得不拋棄自己對道德與法律的理解。

其三,教師利用“不休息”來推脫責任與施加壓力??陀^上,應試教育以及社會輿論的壓力是教師休息權被剝奪的根源。那么,教師為何甘于被“壓迫”?除了部分教師確實具有高尚的師德與堅定的教育信念外,不排除有教師以此來推卸責任,或者借此向學生施加壓力。當教師由于教學能力不足而導致教學效率低下時,他可以說,“我已經很努力了,沒辦法”;當學生因課業負擔過重而叫苦不迭時,他可以說,“我比你們更累都還沒說要休息,你們又怎能放松”;當學生本應在操場上鍛煉身體時,他可以隨意地把學生叫回教室做作業,并告知“我很累,不要問我為什么”;當學生稍有不滿時,他可以憑借“我很忙,你們不要給我惹事”而責罵學生……這樣,教師借用他人的同情心來迫使別人認同自己的教學,并且去做許多本不符合教育規律的事情。于是,多數教師在選擇是否休息的時候,都會表現出“習慣忙,無所謂”的態度。

應試教育將教育等同于訓練,將教師看作訓練人的工具而使其無暇休息;社會輿論將教師置于道德兩難境地,使得教師在學生利益與個人權利之間難以取舍,從而被迫放棄休息;教師本人還可以利用“不休息”獲取學生以及學校的同情心,我行我素地不按教育理念開展教學。這三個方面的因素使得教師在不敢呼吁自身休息權的同時,轉而利用其為自己推脫責任與壓力。

三、教師休息權的恢復與保障

為此,我們急需以正確的價值導向,恢復和保障教師的休息權。

首先,相關法律條文需要進一步完善。在已有法律中,教師法保障教師權利最為直接有效。但2015年修訂的教師法仍存在諸多問題:第一,盡管《憲法》規定了公民的休息權,但《教師法》中卻只列出教師的教育教學權、科學研究權、指導評價權、獲取報酬權、民主管理權、培訓進修權等六項權利,而對休息權并未提及。第二,教師權利救濟機制有待完善。當前,教師法律救濟的途徑單一、申訴時限規定模糊、申訴機關不明確、校內申訴還需規范、缺乏對教師申訴適用的程序、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可以受理的范圍沒有明確。[10]盡管教師得到《教師法》的保護,但由于該法的既有缺失,導致教師即便具有法律意識,也難以保護自己。因此,為切實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文件,例如,針對教師行業的特殊性明確界定教師的“休息權”、完善仲裁制度以擴大教師維權途徑,以及對于特定的加班行為,允許教師獲得一定的勞動報酬。

其次,社會需要尊重教師這一弱勢群體,不能強迫剝奪其休息的權利。道德教育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道德規則、道德原則和道德理想。就其各自功能而言,道德規則重在約束不良行為,是對不可違反行為的最低要求,屬于道德強制的范疇;道德原則是在執行過程中,可以允許根據具體情況變通處理的基本準則,主要發揮指導功能;道德理想是社會提倡的、希望人們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雖然這種境界臻于至善,卻是一種不可能真正達到的要求,它主要發揮激勵和指導功能。[11]就其程度而言,教師的無私奉獻精神不可能是道德規則,把無私奉獻視為底線顯然不合理,它應該是道德理想,激勵老師朝此方向努力。就其靈活性而言,它應該是道德原則,即可以根據該原則的基本精神以及所處的實際情況加以處理,當教師面臨是否休息這一道德兩難情境時,應及時進行道德推理,根據特定的需求作出道德抉擇。(下轉第頁)(上接第頁)所以,我們不應以“奉獻”的名義任意剝奪教師的休息權,而應在尊重教師、尊重生命的基礎上關心與愛護這一弱勢群體。

最后,還需要教師本人的努力。關鍵時刻,發揮作用的仍然是人自身。休息權的落實總終還是要回到教師本人身上。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愛的觀念,“真正的愛蘊含著愛護、尊重、責任和了解于一身。它并不是被某人所感動意義上的‘情感’,而是一種為被愛者的成長和幸福所做的積極奮斗,它來自愛的能力。”[12]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愛別人首先要愛自己,“自愛”的人才有“愛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上,教師的無私奉獻反而是自私的行為,因為沒有尊重學生成長和發展的規律以及意愿,是單方面的強制實施,而不是愛與被愛者雙方的協議。因此,教師要學會在有限度的自由范圍里追求最大的自由空間,學會自愛。這就要求教師在愛學生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工作與休息的關系,不僅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還提升自身專業素質與能力。

參考文獻:

[1][2]解立軍.教師的休息權不可剝奪[J]. 教學與管理,2005(34):21-23.

[3][11]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27,101-103.

[4]程天君.“蠟燭”“靈魂工程師”還是“教育家”——教師冠名現象之析疑[J].當代教育科學,2003(04):8-10.

[5][6]高德勝.論愛與教育愛[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03):1-6.

[7][12]埃.弗洛姆.愛的藝術[M].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6:51-52,49.

[8]艾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78.

[9]章樂. 現代教育的“分數崇拜”:社會學視角的分析[J]. 教育發展研究,2012(18):76-80.

[10]梁明偉.論教師權利及其法律救濟[J].教師教育研究,2006,18(4):48-51,39.

責任編輯 徐向陽

老師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四有”好老師;大學英語教師;師風師德

【作者簡介】鄒甄(1994.08-),女,湖北武漢人,武漢晴川學院,碩士研究生。

一、前言

興國必先強師,高校教師位于輸送人才窗口的最前端,直接影響著國家的發展。我作為新時代的大學英語青年教師,又該如何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備哪些品質,從哪些方面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提升能力等級,這些問題都值得仔細探討。本文結合對“四有”好老師的理解以及《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來談談如何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和專業化水平,如何加強師風師德建設,成為一名合格的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師。

二、“四有”好老師的內涵

1. 有理想信念,鑄師魂。關于理想信念,流沙河在《理想之歌》中寫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當年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人點燃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勢席卷大江南北,這是理想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透過燭光看到偏遠山區孩子們眼中的亮光,那也是理想之火。無論是在離亂的年代,還是在溫飽的時刻,理想都可以幫助我們尋找希望。在新時代我們同樣需要理想。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是“傳道授業解惑”,而要做好這份神圣的工作需要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僅要傳播知識,更要宣揚正確的價值觀,始終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定不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想信念是老師的靈魂,沒有了理想信念,就會喪失方向。“十年樹木,百年育人”決定了教師職業具有滯后性,在長期的教學生涯中,如果教師丟掉了理想信念就會產生職業倦怠等問題,變得碌碌無為,生活也喪失精彩,幸福感下降。只有樹立了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夠在教學上有所創新,在研究中有所突破,在生活中有所期待,在職業生涯中才會有所得。

2.有道德情操,修師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想成為一名合格教師就必須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墩撜Z》中提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言行,所以教師的德行操守需要有更高的標準,影響越大,責任就越大。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教師的言行舉止時刻受到社會的關注和監督,一方面給青年教師造成巨大壓力,另一方面也對教師這份職業產生更高的社會期待,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教師需要牢記于心的是站上三尺講臺就意味著責任和傳承。對于工作,需要有責任感、使命感,兢兢業業,潛心鉆研教學,挖掘前沿的科研成果;同時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領社會良好的道德風尚,傳遞正能量。再者,努力將學生培養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青年,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3.有扎實學識,練師技。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速度超乎想象。00后這一代成長在信息大數據的時代,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樣,內容多元,這也導致他們的認知結構,個性特點以及需求的多樣化。而要想成為一名具備扎實的知識、過硬的教學能力和科學的教學方法的老師,就必須不斷鉆研,不斷更新自我的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原來說“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得有一桶水”,而現在“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要“為有源頭活水來”,老師應成為源源不斷的活水,這樣才能夠給學生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除了要有強硬的專業知識以外,老師還得有淵博的知識,能從歷史文化、自然科學、人文自然等方面給予學生全面的指導和影響,使學生提高人文素養、陶冶文化情操、喚醒民族意識。此外,從技術層面來講,“互聯網+”的時代也給教育界帶來了活力。翻轉課堂、混合式新型教學為教學課堂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各種各樣的網課和云課堂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發生后,各種線上學習和授課的軟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師生的視野中。這些教學技術、教學法的革新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對于這些撲面而來的新科技、新挑戰、新機遇,教師必須乘風破浪,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4.有仁愛之心,做師表??鬃诱f“仁者愛人”,學生就像春日里的花朵,需要陽光的呵護、雨水的澆灌,而教師就是春日里的陽光,為了保證這些生命茁壯成長,不斷發光發熱傳遞能量。學生只有在充滿了愛和關懷的環境中,才能煥發生命的光彩,只有體會到愛的溫暖,才能去愛別人。一名充滿愛的老師才會是學生尊重愛戴的老師,才是一名合格的老師。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對這個世界有自我的認知,但是對世界的理解可能不夠全面和深刻,可能不成熟,也可能偏離軌道,此時教師首先需要尊重信任學生,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幫助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們的世界,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切的心理動機就是被人賞識的渴望。”人都是渴望被關注被欣賞被肯定的,而教師的鼓勵和肯定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增加他們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從而挖掘他們的潛力。成就了學生也是成就了教師自己。

三、“四有”好教師要求下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師的使命

“四有”好老師的標準為我們新時代大學青年教師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方向,同時《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也對英語人才培養和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要求和建議,綜合對上述“四有”好老師內涵的理解和對大學英語課程要求的認識,本文以為要成為“四有”好老師,在專業素養方面,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提高信息素養,培養全面性人才。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會改變知識的產生和獲取方式。從教學來看,傳統課堂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已經更新換代為多媒體音頻視頻等教學資源,這不僅大大地提高了英語課堂的效果和質量,而且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要求。2015年補充修訂的《大學英語課程指南》強調,在高校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學英語應該繼續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融合的教學模式。那么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學會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所提供的資源優化課堂,比如利用多媒體網絡制作微視頻,開設錄播課,直播課等,運用多樣化的教學軟件來彌補傳統課堂的局限,學習創建慕課、微課,嘗試翻轉課堂、混合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由此來培養出大膽自信,思想活潑,有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新時代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2. 擁有廣博的學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了順應時代的潮流,《大學英語課程要求》將教學目標從打好語言基礎轉變為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和國際交際能力。而要培養出國際化人才就需要教師不僅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包括自然科學、人文地理、歷史文化在內的廣博學識。語言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打開世界的大門,而且通過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來傳播中華文化,增加文化自信,陶冶文化情操和民族意識。有留學經驗的老師可以通過講述海外留學經歷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喚起他們對異域文化的好奇心。還可以通過英語角、排練話劇、組織辯論賽和演講比賽、中外文學交流會等形式來感悟真、善、美,探究生活的哲理和奧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自信地表達自我的能力。

3.主動學習,研究、反思、提高專業素養。大學英語教師要努力提高專業素養,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在教學實踐中研究探索,并深刻反思?!洞髮W英語教學指南》中也提到教師要終身學習,而大學英語的特點就是跨學科,所以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英語教師,需要擁有有關二語習得、學習心理學以及跨學科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都是要依靠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更新完善,以教促研,依研促教,教研聯動,才能真正優化課堂,掌握教學科學規律,同時需要吸取同行的經驗,互相交流、討論、實踐、修改、探索,找到解決方法,完善教學結構。其中反思實踐中的得與失十分關鍵,反思之后,獲得經驗,指導行動,具有預見性,最終使得教學得心應手,熟能生巧。

4. 明確教育目標,提高政治素養。大學英語教學要討論的問題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以及如何培養人才。最初的大學英語教學目的就是讓中國新生代年輕人擁有了解世界的鑰匙?,F在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們更需要有辨別力、有創新能力、有全球化視野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英語是高校教學中的通識必修課,內容多涉及西方文化價值觀,那么“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課堂的教育責任重大,大學英語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課程思政”在立德樹人上的時代價值。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以語言為媒介,充分了解西方文化,通過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教師也需要有充足的思政知識和理念以及政治素養,這樣才能真正將思政融入課堂。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關鍵所在,所以大學英語教師在提高專業素養之外還需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

四、結語

通過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本文闡釋了對“四有”好老師的理解,并結合《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要求》,對做好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名好老師可以給一群學生希望,一批好老師可以給一個民族希望。所以一方面高校要結合“四有”好老師的要求加強師范教育,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另一方面,教師要按照“四有”好老師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信息素養、文化素養、科研素養、教學素養、政治素養等。

參考文獻:

[1]于婷婷.“互聯網+”時代大學英語教師信息素養研究[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18(4):317-319.

[2]付啟軍,劉汨凡.新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核心素養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7):22-23.

[3]趙春賀.大學英語教師的師德、師風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影響[J].中外企業家,2020(14):159.

[4]徐錦芬.大學英語教師的自主性專業發展[J].山東外語教學,2020 (4):19-26.

[5]夏文紅,何芳.大學英語“思政課程”的使命擔當[J].人民論壇, 2020(10):108-109.

老師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培養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老師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基于對斯霞老師語文教學隨筆和案例的深入學習,可以清晰地看到斯霞老師整體融通的大教育觀。具體表現為整體的育人理念,融通的思維方式,結構化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斯霞;整體融通;大教育觀

【作者簡介】張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南京,210018)課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級教師。

備課中,我還注意考慮教給學生如何聯系貫通前后知識,培養他們系統掌握知識的能力。我在新接一個班的語文課時,總習慣把前后年級的教材都拿出來看看。特別是教材修訂過的我更注意這樣做,以便了解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今后一個階段要學習什么,幫他們把知識串起來。我備課時就注意這方面的教學設計,通過多次訓練,讓學生掌握前后連貫的系統學習方法。

以上為斯霞老師教學隨筆的摘錄,原載于1995年11月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生學習方法研究》,距今已經35年。斯霞老師教育思想精髓的“童心母愛”已為人熟知,但作為一位語文教師,她的思維與行動特征也值得深度研究。
一、整體的育人理念

1.每個學生都是發展中的人。

斯霞老師在《認真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一文中指出:“學生是在不斷發展的,他們的知識基礎天天在變化,鉆研教材,研究教法,一定要看到學生的變化和發展?!彼瓜祭蠋熣J識到學生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因此,她在教學中能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和個別差異性。譬如,她在培養兒童的說話能力方面是從了解兒童的語言規律入手的。針對剛入學的兒童,從開學第一天起,她就注意傾聽每個學生的話語,了解他們的語言發展情況,發現他們有表達不完整、存在病句等問題時能及時糾正,發現表達有進步的學生能及時予以表揚,并讓大家互相學習。她還有意識地在各種教學活動中豐富學生的詞匯,培養他們正確、完整、連貫、有條理地把話說好。在斯霞老師的語文教學生涯里,她一直把學生看成一個個具有無限發展潛能的人。

2.教育就是培育完整的人。

斯霞老師在中宣部召開的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座談會上說:“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不僅班主任、語文教師有責任,各科教師都有責任;學生的身體健康,不單是體育教師的事,凡做教師的都應該關心。我們既要教書,又要育人?!彼谡Z文教學中,不僅重視語言文字的積累與運用,還能潤物無聲地進行德育、體育、勞動教育滲透,引導學生發現美、理解美并創造美;不僅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還關注“過程與方法”的習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我們能深刻地感受到在斯霞老師的眼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完整的人,學生的發展應該是全面而有個性的。關注學生的發展性與完整性,培育學生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是她語文教育思想的理性思考與核心表達。
二、融通的思維方式

1.文本的整體意識。

斯霞老師在語文教學中一直高度關注文本內容的整體性。她認為有了課文,便有了篇章結構。即使是低年級的課文也有篇章結構,只不過低年級課文的篇章結構比較簡單,到了中、高年級時才逐漸復雜起來罷了。如她在教學《小新的手》時,發現這篇是小學階段首次出現有3個自然段的課文,她尤為關注!讓學生說說這篇文章先講了什么———小新得??;又講了什么———醫生給小新看病并教育他要常剪指甲勤洗手,要講衛生;最后講了什么———小新講衛生了。課文的內容經過斯老師這么一指點,學生逐漸有了對故事起因、經過、結果的把握,知道講述故事和敘述事件要有頭有尾。這就是初步的語言結構意識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學生對文本內容就有了整體的把握,包括首尾呼應、起承轉合等謀篇布局,就是在這樣的語文學習生活中慢慢領悟的。

2.教材的關聯意識。

“語文老師備課要做到統觀全局,明確己任,照顧前后,穩步提高……開學拿到課本時必須把全冊課文統看一遍?!泵鎸滩牡倪@種整體觀照與關聯意識已然成為斯霞老師備課、上課的指導思想與教學準則。如她在備第六冊《列寧和衛兵》一課時,翻閱了前幾冊教材。第二冊有《列寧認真學習的故事》;第三冊有列寧小時候是《誠實的孩子》的故事,有《蜜蜂引路》,講列寧善于觀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找到養蜂人的故事;第四冊有列寧被沙皇政府逮捕坐牢時仍堅持學習、寫書,指導革命斗爭的《六個墨水瓶》的故事;第五冊有列寧在中學時代《怎樣作文》的故事?;趯滩牡耐暾崂?,可以看出學生對列寧已不陌生,因此,教《列寧和衛兵》這篇課文時,就用不著花太多的時間來介紹列寧了。于是,斯老師只問:“你們過去學過哪些有關列寧的課文?”“今天,我們學習的《列寧和衛兵》講的是怎么一回事?故事發生在什么時候?”通過回顧復習,自然導入新課,同時,列寧的偉大形象和精神品質也在學生心目中立體豐滿起來。這也啟發我們,教學中不僅要熟知本冊教材,還要了解本學段的所有教材,對于學生已學哪些內容,將學哪些內容,已有基礎怎樣,需要提升什么,做到心中有數。

3.五大課程的融通意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對于每一學段的目標與內容均從“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寫話)”“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五個方面提出要求。斯霞老師的“隨課文識字”及其形成的“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教學主張,是語文教師耳熟能詳的教學策略。其實,在語文教學整體視野的觀照下,斯老師還有更深刻、更融通的見解。她認為,識字與寫字是閱讀與寫作的基礎。識字與寫字如果不跟閱讀與寫作聯系起來就不容易鞏固。她強調的是語文課程內部的關系,融通起來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的發展。如她在教學《李闖王渡黃河》時,抓住生字“盼”,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和拆字的方式理解字義后,過渡到“日盼夜盼”詞語的理解,從而對體會老百姓所受之苦以及所盼之急便水到渠成了。在課堂教學的尾聲,斯老師留下疑問:李闖王勝利渡過黃河之后,怎樣消滅貪官污吏、地主惡霸,怎么解救老百姓,為什么不寫下去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斯老師的點撥下意識到寫文章要切題。作為語文老師兼班主任的她,還特別善于將豐富多彩的校內外活動作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將聽、說、讀、寫、思關聯在前連后續中,互為促進。斯霞老師的語文教學就是這樣將識字、閱讀與寫作等方面智慧結合,融為一體,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4.資源的整合意識。

在語文學習上,斯霞老師提倡資源整合,包括課內外閱讀資源的整合,語文和生活資源的整合,學科資源的整合等。她在開展五年制教改試驗不到兩年的時間內(1958年9月到1960年4月),教了184篇課文,比六年制的一、二年級多教57篇。她還把語文基本訓練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講解、朗讀、復述等教學活動貫穿起來,構成完整的閱讀教學體系。如斯霞老師教了《劉胡蘭》一課就給學生讀《永生的劉胡蘭》《英勇不屈的趙一曼》《方志敏烈士》等;教了《戰斗英雄董存瑞》這課,就推薦學生讀《真正的戰士》;教了《長江大橋游記》后,課外補充閱讀《長江第一橋》……課內有限資源與課外拓展資源有機整合,便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實現更好的精神成長。

“課標”指出:語文學習應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檢索“課標”中不同章節,共有31次提及語文與生活的關系??梢娐撓祵W生生活,加強語文實踐,是提升語文教學品質的重要途徑。在斯霞老師的眼里生活皆語文。如《我們愛老師》一課,全文只有三句話。其中第二句“我們是祖國的花朵,老師是辛勤的園丁”是重點,也是難點。這句話比較抽象,一年級小學生不容易理解。斯老師在課前帶領學生到公園去,參觀園丁是怎樣辛勤培育花草樹木的,使他們獲得一些感性知識;再聯系老師平時做哪些工作,怎樣為學生健康成長操心,讓他們體會到老師跟園丁一樣辛苦。如此教學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學得活、印象深、效果好。
三、結構化的教學策略

1.單元教學一體化。

斯霞老師在參加小學語文教材改革座談會上,談到教材的選文要確立單元主題,要貼近兒童的身心發展與認知規律。她肯定了《狐貍和烏鴉》《小蝌蚪找媽媽》《駱駝和羊》等生動活潑又富有教育意義的選文。其實,無論是從編者的意圖、教材的特點看,還是基于系統論教學的思想看,語文教學都應凸顯單元教學的整體性。當下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雙線組元”結構,對于實施單元教學一體化更具可操作性。如四年級下冊習作單元選編了一組景物類文,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學習按游覽的順序寫景物”。兩篇精讀課文從不同角度詮釋了如何按順序寫景物?!逗I先粘觥钒凑兆兓捻樞?,重點描寫太陽跳出海面和穿入云層的壯觀景象,展現了海上日出的動態過程?!队浗鹑A的雙龍洞》按照游覽的順序,依次介紹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和出洞情況。習作例文《頤和園》《七月的天山》同樣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就可以嘗試把精讀課文第一篇作為“教學結構”,第二篇作為“學用結構”,將習作例文當成“鞏固結構”,將最后的習作當作“運用結構”。既突出單元學習重點“幫助學生學會按順序寫好景物”,又體現了習作單元一體化教學的特色。

2.類文學習結構化。

“教學,就是要教會學生學……小學階段,不僅是他們掌握知識的重要階段,而且是掌握良好學習方法的重要階段?!闭Z文教學如能像斯霞老師所言,形成類文的學習方法結構,這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應該很有幫助。如斯霞老師在教《雷雨》《初冬》等與自然氣象有關的課文時,她意識到景物類文章作者眼中的景、心中的感受要讓學生感同身受是一個難點。因為諸如雷雨前滿天烏云,黑沉沉的,風不吹,樹不動,蟬不叫,天氣悶熱的情景;天上飄起鵝毛般大雪,早晨起來,推開窗子,一片白茫茫的場景……文中描述的這些氣象變化學生平時不一定能恰巧遇到,于是她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提前觀察或事后體驗天氣變化的種種現象。當學習相關課文時,引導學生回憶當時的情景,這樣對課文的理解就深入了,而且感受體會更為深刻。再如《烏鴉喝水》這篇課文從烏鴉口渴找水喝寫起,到烏鴉想出辦法喝到水,按事情的起因、發展、結果的順序來寫,層次很清楚,教學中稍做指點,學生對于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便有所感知,再讀到《過橋》《小貓釣魚》《送雨衣》《王二小》等課文時,就能運用這樣的方法較快地把握全文內容。學生懂得了怎樣才能把一件事情說清楚,寫清楚,在潛移默化中便慢慢形成敘事類文本的內容圖式。

3.多感官協同學習。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感知過程中,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可以提高感知效果。這是因為感知對象以復合刺激物居多,且有多種屬性,通過多種感官交匯作用,可以豐富大腦的認知。斯霞老師深諳此道,在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時,她先放映了教學電影《伽利略傳》,讓學生課前了解伽利略的生平。講課時,她引導學生做“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推理,得出正確的結論。斯老師將生動講述、科學實驗和信息手段結合起來,調動學生多感官體驗,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發展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再如,她在教學《燕子》一文時,為了使學生易于理解課文“銜”“泥”“粘”等生字詞,她通過形象的動作演示來讓學生領會字詞的意思。她先用左手從盒子里拿出一塊橡皮泥,讓學生認識這就是“泥”;接著,她用右手的三個指頭一撮,拼成燕子的嘴去“銜”“泥”,然后把銜來的泥“粘”到左手的小泥塊上面去。學生全神貫注地看著斯老師的各種動作,在興趣盎然中既理解了字詞,又加深了對燕子的認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也應重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發揮多元學習的優勢。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崔巒先生說:“斯老師的教學經驗之所以有這樣的生命力,是因為她站在了語言學習規律和兒童學習規律的交匯點上?!彼瓜祭蠋煹恼w融通的大語文教育觀,起始于她對兒童立場的堅守和對語文學習規律的把握,表現在整體的育人理念、融通的思維方式和結構化的教學策略。斯霞老師的語文教育思想對當下及未來的語文教學變革都具有深刻的價值與啟發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5-16.

[2]斯霞.斯霞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12-242.

老師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信息技術

隨著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信息技術在各個學科教學之中應用越來越廣泛,不單單為學生學習帶來了諸多便利,同樣,也為教師開展教學創新活動提供了必要幫助,使得教學內容更具有豐富性和多元性。在信息技術引入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中,使得以往抽象性的語文知識變得更加具體和生動,而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身的思維也呈現靈活性的發展趨勢,保證學生對語文閱讀文本內容形成更加透徹的理解。所以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深度融合產生了諸多益處,也進一步推動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進行有效整合的優勢

1提升語文閱讀興趣和閱讀積極性

學生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之中,只有具備強烈的閱讀興趣,才能夠徹底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深度融合,使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生動,也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以此打造具有現代化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而且小學生在小學學習階段自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較強,所以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生帶來了多元化和趣味化的閱讀資源,這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之上能夠提供一定的保障,有利于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之下形成良好的閱讀思維和閱讀能力。

2有助于順利開展閱讀,提升閱讀整體效果

小學生只有在字詞積累和熟悉之下,才能夠開展有效的閱讀活動。本身小學生在小學學習階段識字量較小,因此在開展閱讀活動之時,很少會實現順利的閱讀。而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的應用,改變了學生因識字量較少而無法順利閱讀的弊端,通過語音、視頻等方式取代了學生對于字詞積累的重要性。這樣不單單幫助了學生能夠在視頻和音頻之下實現對于生字詞的理解,還使得學生更加順利的開展相關閱讀內容的行為,保證了學生在閱讀之時不會出現理解困難等問題,徹底提升了小學生自身的閱讀效率和閱讀。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深度融合

1利用多媒體進行課前導入

在傳統教學模式之中,小學語文教師更加關注閱讀知識內容的講解,所以對于新課導入環節顯得比較忽視,沒有真正為學生留下足夠的閱讀時間和思考空間,從而使得學生在閱讀課堂之中經常會處于注意力分散的狀態,錯過了許多閱讀內容的重難點,嚴重阻礙了學生自身閱讀質量和閱讀效果的提升。而為了徹底杜絕這一現象的產生,小學語文教師應格外關注課前導入環節的重要性,通過引入多媒體技術的方式,將學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課前導入環節之中,讓學生在課下前導入環節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和閱讀經驗,使得學生在具體的閱讀活動之中更具有有效性和高效性。

以《草船借箭》為例,在依托課文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呈現有關草船借箭的插圖,組織學生進行觀看,并引導其對插圖所呈現的內容進行合理的想象,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講述有關“赤壁之戰”的故事內容,從而進行提問式的課前導入: “看到課題,同學們會想到什么?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誰?為什么要草船借箭呢?草船借箭的過程是怎樣的呢?最后是否借到箭了呢?”從而使其通過問題式的情境導入,能對課文的內容進行合理的想象,同時也能使閱讀更具合理性,使其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提升閱讀的效果。

2 利用音頻帶讀,調動學生情緒

小學語文教師在引入信息技術開展閱讀教學活動之時,可以通過視頻音頻資料的播放,增強學生對于閱讀文本的感知能力,而且學生在跟隨音頻和視頻資料進行相關朗讀之時,也能夠積累大量的生字生詞,從而提升學生對于生字詞的儲備量。這樣在潛移默化的訓練之中,相信每一個學生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能夠得到一定的提升,以此調動學生的閱讀情緒,開展相關的閱讀探究和探索。

比如,小學語文教師在自己的日常閱讀教學實踐過程中,可以運用信息技術來對音頻進行分段處理,進而為小組合作學習提供機會,也避免學生因長時間的閱讀而產生厭倦心理或出現分心情況。

3開展動態閱讀,提高閱讀效果

小學語文教師在推動信息技術與閱讀教學深度融合的發展之時,應該開展動態閱讀的基本形式,給予學生視覺上和聽覺上的沖擊,以此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大部分學生在語文閱讀課堂學習知識都屬于一種視覺學習狀態,只有一些視頻類的相關內容,才能夠第一時間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之中通過視覺和聽覺雙重感官的組合刺激,可以讓學生對閱讀內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記憶和理解,并刺激學生的大腦呈現靈活性和活躍性的發展。

比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帶領學生一同觀看三國題材的影視資料,通過相關影像作品來提高學生對于三國故事的興趣,進而激發學生主動閱讀《三國演義》。 此外,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學生人生價值觀方面進行教育的時候,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播放《感動中國》相關影片,讓學生在真人真事中體悟人性的光輝,進而有助于學生價值觀的形成。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中,通過引入信息技術的方式,能夠將以往抽象化和邏輯化的閱讀文本內容變得更加生動和具體,讓學生在充滿閱讀興趣之中投入到相關閱讀活動里,并積累大量的閱讀經驗和閱讀技巧,保證了學生閱讀效率和閱讀效果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季玲,李曉娟.基于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地教師角色重塑[J].教育觀察,2019(8):63-64.

[2]李東清.基于思辨的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模式探析[J].亞太教育,2019(7):21-22.

上一篇:氣象信息論文范文下一篇:水電廠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