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外商投資環境論文范文

2024-03-18

外商投資環境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企業環境投資決策不當、運行效率低下既浪費投資資金,又影響環境治理效果,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力。模糊層次分析法是從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出發,以財務、環境、社會、人力資源、生產制造及競爭能力作為投資決策評價指標體系,用層次分析法計算指標權重,用模糊綜合評價原理計算投資方案綜合價值的環境投資決策方法。該方法可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細化為可操作性目標,且可操作性具體目標受制于戰略目標;有關定性指標均采用德爾菲法取得,迅速而準確,可以避免信息失真、貽誤投資時機,又不必建立財務、環境等分析系統的兼容程序,計算較為簡便。

關鍵詞:環境投資決策;方法;模糊綜合評價;層次分析法

企業環境投資決策不當,運行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既影響了企業的環保建設,也同時影響了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力。本文以企業可持續發展為戰略目標,試圖設計一個以財務、環境、社會、人力資源、生產制造及競爭能力作為投資決策評價指標體系, 用層次分析法計算指標權重, 用模糊綜合評價原理計算投資方案綜合價值的環境投資決策方法。

一、研究的總體思路

環境投資是實現企業中長期發展目標的一個重要手段,將對企業的生產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由于它側重于企業的社會效益、環境保護等效果,故與一般單純依據經濟盈利產出的普通投資決策存在較大的區別,須在確保環境標準達標的前提下兼顧投資的經濟效益。具體來講,環境投資目標較之普通投資有所不同,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總體目標戰略化。環境投資具有投資額大、投資期限長、投資剛性大的特點,屬于關系到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投資問題。企業環境投資成敗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要想解決好這一戰略投資問題,實現預期目標,必須增強環境投資決策方法的可操作性,將戰略投資目標層層細化為可計量的指標。

2. 具體目標多元化。環境投資決策分析不僅以財務指標為基準,還應考慮社會、環境等多目標。環境投資所產生的明顯的、重要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等,其貨幣計量難度很大,且具有模糊性。貨幣不再是惟一的計量模式,這就需要考慮多元化計量問題。而環境、社會及財務等效益的評價標準是不同的,因此在總體評價前必須將量綱統一,綜合計量各方面的效益,這樣就不會人為擴大或縮小某一目標的重要性。

環境投資的長期戰略性投資目標可通過層次分析法細化為具體的評價內容,再進一步細化為操作性較強的具體指標,提高目標的可控性;環境投資決策目標多元化的特點決定了評價標準的多元化,而將不同標準的量綱統一并綜合評價結果,可以通過模糊綜合評價原理實現。因此,通過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價原理相結合的模糊層次分析法便可以計量環境投資目標的實現情況,構建思路如圖1所示。

二、具體內容分析

(一)明確企業環境投資目標

自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UNCED)于1987年11月向聯合國第42屆大會提交《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后, 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人們所普遍接受??沙掷m發展戰略的提出刷新了人類傳統的世界觀、 道德觀、人生觀和倫理觀, 考慮了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多種要素, 并且主要集中于與人有緊密聯系的因素方面。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用于衡量發展的指標發生了變化, 從而衡量環境投資項目效果的方法也隨之改變: 環境投資項目評價中,不僅考慮其經濟的可行性, 而且要將項目置于整個社會過程, 即社會的可行性也應該保證。評價的范圍,除去物質的、可以量化的變量之外,還有非物質的、精神的、難于量化的變量,如競爭問題、人的參與問題、企業的發展問題、項目持續性問題等?;诖?許多生態學家和社會學家嘗試把生態學和社會學的理論方法應用到投資項目評價中,把項目的實施與企業發展過程結合起來,深入分析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 使得項目中難以量化的變量得到更好的描述,從而使評價者能詳細了解項目狀況,進一步保證項目目標得以實現。

因此,本文將長期可持續發展作為企業環境投資的戰略目標,由于這一目標屬于宏觀總體目標,故具體到不同的環境投資項目時,將該長期目標分解成具體的可操作性目標。這樣就可以把環境投資這一多目標決策問題體現到各個角度各個層次, 并設置衡量各個目標實現情況的具體評價指標,通過對財務、環境、社會、人力資源、生產制造及競爭能力6個角度的定量及定性指標的評價, 確定該環境投資項目各具體目標的實現情況。

(二)建立環境投資評價指標體系

由于環境投資決策屬于多目標決策問題,因此不能僅僅把財務指標作為項目擇優的惟一衡量標準,還應該把社會效益、環境、競爭能力等無形非財務評價指標納入評價體系,從多角度分析企業的長期發展。在設計指標時,既要考慮信息的成本,指標數量不宜過多,以免造成過多的信息量導致得不償失;也不宜太少,要提供足以使使用者全面了解環境投資狀況并據以決策的信息。同時,指標必須具有可比性,計算基礎必須前后一致。因為不同行業的企業存在不同環境的問題,本文主要針對常規制造業設立了財務狀況、環境效益、社會效益、人力資源、生產制造、競爭能力6個方面的評價指標,不同行業的企業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增添相關重要評價指標。此外,為增加數據的可比性,各定量指標均采用相對數比率的形式, 這樣就不會因投資方案規模不同而影響評價結果,造成人為擴大某一目標價值的情況。

分析環境投資決策問題,首先要將問題條理化、層次化,構造出一個層次分析的結構模型。在這個結構模型下,長期戰略目標被分解為具體元素。這些具體元素又按其屬性分成若干組,形成不同層次。同一層次的元素作為準則對下一層次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時又受上一層次元素的支配。這些元素大體上分為三層:一是最高層,這一層次中只有一個元素,一般是分析問題的預定目標或理想結果,因此也稱目標層;二是中間層,這一層次包括了為實現目標所涉及的具體環節,可以由若干個層次組成,包括所需考慮的準則、子準則,因此也稱為準則層;三是最低層,該層次表示為實現目標可供選擇的各種措施、決策方案等,因此也稱為措施層或方案層。這種自上而下的支配關系所形成的層次結構稱為遞階層次結構。本文構建的指標體系結構如圖2所示。

1. 評價財務狀況的指標

企業采用完全成本法進行環境投資財務評價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擴大企業的成本范圍、正確進行成本分配、延長項目評價的時間范圍、采用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的項目評價指標,同時,還應選擇對各個目標不會任意放大或縮小的相對數比率形式,故選用獲利指數及內涵報酬率作為財務狀況的評價指標。獲利指數的優點是可以從動態的角度反映環境項目投資的資金投入與總產出之間的關系,尤其是進行資本限量的投資決策時,為達到投資凈現值最大化,就需要借助各方案的獲利指數大小合理安排環境投資順序。內涵報酬率指標的優點是既可以從動態的角度直接反映投資項目的實際收益水平,又不受基準收益率高低的影響,可比性較強,比較客觀。

2. 評價環境效益的指標

企業的環境投資項目需要提交環境影響評價和經濟可行性報告,且項目主體必須在環境影響報告經環保局有關部門批準后方可施工。這就必須對投資項目的環境效益進行評價,由達標基數、維持系數(亦稱持久系數)和強度因子共同決定各備選方案的環境效益。

(1)達標基數——項目建設運行達標基數。達標為1,不達標為0。

(2)維持系數——達標運行維持年限。每年取0.1。一般情況下水、氣、噪聲治理設施的使用壽命均可維持在10年左右,因此該項的行業標準值為1。

(3)強度因子——治理項目高于環境標準的百分率。此項指標能夠衡量環境投資項目對于國家環保政策的應變能力。由于近年來國家環保標準呈現逐年上升趨勢,當時可行的項目有可能正是幾年后被淘汰的項目,因此增加強度因子指標可以反映投資項目對宏觀政策的適應能力。

依上述設計, 若環境投資項目不達標則環境效益的總評價值會為零。環境效益數值越高,環境效益越好,反之亦然。其量化公式為: 環境效益=權重×達標基數+權重×維持系數+權重×強度因子

3. 評價社會效益的指標

社會效益是環境投資項目對社會形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具有良好社會效益的環境投資項目,對于企業拓展知名度,增添人氣信用,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社會效益量化卻不容易, 將環境投資與其直接聯系起來,進而建立一個有機的相互關系則更難。在此,權且將對環境質量有直接重要影響的水、氣、噪聲三要素的治理達標情況進行定量分析,再增加社會福利及其資源利用兩項定性評價指標。定性評價指標的計量采用專家評分的方法,定量指標則是與行業平均水平比較確定得分。將環境投資的這種無形效益納入評價指標體系之中,正是體現了環境投資決策評價指標的后效性原則。

4. 評價人力資源的指標

(1)技術人員的關聯度。該指標可用于評價在企業目前現有的技術人員中,有多少技術人員的技術知識可以轉移到環境投資項目的研究開發活動中。

(2)技術人員的補充率。該指標用于衡量企業以目前的技術人員實力在欲從事的環境投資項目中存在的缺口與不足。這是一個旨在反映企業技術人員方面劣勢的指標,該指標越大需要補充的技術人員越多,就表示越缺乏環境投資項目技術方面的人才。

(3)管理人員對項目的認可度。管理人員認可度的強與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的基本素質和與環境投資項目有聯系的相關經驗,該指標可以評價投資項目在企業施行的人文環境。

5. 評價生產制造能力的指標

(1)生產設備的范圍經濟效應。該指標的值越大,說明環境投資與企業目前所從事的產業之間的生產設施關聯性越強。它反映了企業在環境投資中所節約的生產性固定成本情況,更反映了環境投資項目的實用性。

(2)產品的可回收率。該指標可以反映環境投資項目的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情況,一套與主流技術相配合的具有良好回收功能的投資不僅帶來成本的節約,而且也降低了環境的負荷。

(3)產品的開發周期。對于企業來說,研發是其新鮮的“血液”,是不斷開拓市場的源泉,開發周期越短產品創新能力越強,越能夠提升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實力,從而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滿足消費者需求,擴展企業的生存空間。

6. 評價競爭能力的指標

(1)提高產品質量的能力。良好的環境投資項目可以增加產品的“綠色含量”,獲得ISO14000體系認證,滿足消費者綠色消費的需求,從而提升市場占有率,增強產品的競爭能力。因此,有必要對環境投資項目對產品質量的影響加以考慮,這主要通過專家評分的方法實現。

(2)高于同業產能達標值的百分率。對于不同的環境投資項目來說,產能達標值是不同的。此指標能夠衡量企業投資在同業的產能排名情況,是屬于國家落后還是先進產能項目,對于評價環境投資對企業競爭實力的影響具有重要作用。

(三)選擇評價指標的計量方法

本文選擇模糊層次分析法作為評價指標的計量方法。該方法是將模糊數學與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寫為AHP)相結合而產生的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判原理來對企業的環境投資決策提供支持。其中模糊數學理論是解決多目標決策較常用的方法, 用來計算方案的綜合價值得分;而層次分析法是目前廣為應用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它允許將復雜問題分解成若干個遞進層次,并通過兩兩對比確定目標的相對重要性即權重, 最后對權重進行一致性檢驗。該方法有以下優點:

一是在對環境投資決策方案進行取舍時,利用模糊綜合評價原理可以把諸多包括非財務性信息在內的定性評價指標優化為一種定量指標,從而有利于解決環境投資的多目標決策問題。

二是采用層次分析法可以將抽象的戰略環境投資目標細化為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影響因素。影響環境投資決策的因素按照與企業的關系可分為:外部環境因素和內部環境因素。 通常把對投資決策具有直接影響作用的外部環境因素,包括經濟、技術、社會等因素稱為直接環境因素,而把對投資決策具有間接影響作用的外部環境因素,包括產業和市場等因素稱為間接環境因素。至于內部環境因素則主要是指企業資源的各個部分,如人力、技術等方面。因此,每一環境因素所涵蓋的內容都相當廣泛,若僅根據這些抽象的因素來分析對環境投資決策的影響是根本無法進行的,而層次分析法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確定權重系數的方法,它的誕生則為目標的重要性賦值提供了數學語言和定量方法,給定性分析提供了一種輔助工具。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解決各個利益群體目標偏好不統一的問題,本文在比較各目標的重要性時采用德爾菲法,并注意保持對環境、經濟、政治等方面專家的分散,以確保結論的客觀、全面。同時,對于所確定的權重的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再一次驗證對于影響投資決策各因素重要性賦值的準確度。

三是搜集信息及時準確,計算步驟簡便易行。模糊層次分析法不僅能夠滿足信息的時效性,且計算步驟簡便,易于被企業掌握運用。

三、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的具體步驟

環境投資一般具有投資額大、 投資期限長、 投資剛性大、投資風險大等特點,投資決策的成敗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因此企業有必要嚴格遵照與投資決策方法相對應的程序步驟來具體實施, 以確保環境投資決策的準確、及時。

(一)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的分配

權重確定與分配是評估指標體系設計中的關鍵步驟,對于能否客觀、真實地反映投資項目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等起著重要作用??捎蓪<倚〗M根據經驗對各項指標重要程度的認識來確定權重,也可以借助專門的方法來確定,本文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層次分析法(AHP)。

1. 重要程度劃分

層次分析法(AHP)主要應用于不確定情況下及具有多個評估準則的決策問題。根據各個測評指標的相對重要性來確定權重,通過對測評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同時運用薩迪給出的1~9標度法,將復雜無序的定性問題進行量化處理。表1為層次分析法對重要程度的劃分情況,反映了兩個測評指標相對重要程度的得分。例如一個測評指標bi相對另一個測評指標bj明顯重要,則測評指標bi相對測評指標bj的比較得分為5,反過來測評指標bj相對測評指標bi的比較得分為1/5。

2. 構造判斷矩陣

對同一層次的各元素按照上一層次中某一準則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采用專家打分取平均值的方法得到判斷矩陣。在建立遞階層次結構以后,上下層次之間元素的隸屬關系即被確定。假定以上一層元素A為準則,所支配的下一層次的元素為B1,B2,…,Bn,按其對于準則A的相對重要性賦予B1,B2,…,Bn相應的權重。當B1,B2,…,Bn對于A的重要性可以直接度量時(如利潤多少,消耗材料量等),相應的權重可以直接確定。但對于大多數社會經濟問題,特別是比較復雜的問題,元素的權重不易直接獲得,這時可采用AHP兩兩比較的方法導出權重。決策者針對準則A, 比較兩個元素Bi和Bj,并按1~9比例標度對重要性程度賦值。對于準則A,n個被比較元素構成了一個兩兩比較判斷矩陣:

b=b11 … b1nbn1 … bnn

其中bij就是元素Bi和Bj相對于A的重要性的比例標度。判斷矩陣具有以下特征:判斷矩陣是方陣;判斷矩陣主對角線上元素為1;若判斷矩陣元素為bij,則有bij>0,bji=1/bij,i,j=1,2…n。判斷矩陣的構造,在實務中采用專家打分取平均值的方法來得到。由于判斷矩陣的估計關系到決策的質量,所以一方面,專家隊伍的人員結構應該科學合理,一般由若干位行業內或企業界的技術專家和財務專家,以及學術界相關人士組成。另一方面,專家人數的設定也很重要,因為專家人數太少,不足以排除個人主見因素的干擾;太多則容易意見分散,影響判斷矩陣的一致性,一般在10~50人較好。 本文專家組成員由企業有經驗的技術專家及大學科研人員共20人構成。

3. 計算權重系數

根據n個元素B1,B2,…,Bn對于準則A的判斷矩陣B,求出其對于準則A的相對權重系數W1,W2,…,Wn,本文采用方根法來求權重系數。

(1)計算判斷矩陣每一行元素乘積

4. 一致性檢驗

在特殊情況下,判斷矩陣B的元素具有傳遞性,即滿足等式:bij*bjk=bik。當此公式對于B中所有元素均成立時,判斷矩陣B稱為一致性矩陣。一般并不要求判斷矩陣滿足這種傳遞性和一致性,這是由客觀事物的復雜性與人的認識的多樣性所決定的。但判斷矩陣既然是計算排序權向量的根據,那么要求判斷矩陣滿足大體上的一致性是必要的?;靵y的經不起推敲的判斷矩陣有可能導致決策的失誤。當判斷矩陣偏離一致性過大時,其可靠程度也會受到影響。因此需要對判斷矩陣的一致性進行檢驗,其步驟如下:

(1)計算判斷矩陣最大特征值

其中,n為判斷矩陣的階數,ai為判斷矩陣特征向量的第i個元素,(B?琢)i為判斷矩陣B與特征向量?琢乘積的第i個元素。

(2)計算一致性指標CI(Consistency Index)

當CR<0.10時,即認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則,需要調整判斷矩陣,使之具有令人滿意的一致性。

(二)采用模糊綜合評價原理計算環境投資方案的綜合價值

環境投資決策的許多因素及其總體評估都是相對而言的,其本身沒有精確定義的判別準則,具有模糊性。而模糊數學正是研究這種模糊現象的較為恰當的定量處理方法,尤其是因為環境投資的多標準性,直接、真實地反映處于不同層次的諸多因素對投資決策的影響難度較大,因此利用模糊綜合評價的方法可以使評價更為全面、深入、細致,也更符合客觀實際。

1.建立因素集

根據環境投資項目的特點,確定影響特定項目投資決策的因素,構成因素集:

X=(X1 X2 X3 X4 X5 X6)

其中,Xi(i=1,2,…6)表示對該投資項目評價有影響的第i個因素,Xi=(Xi1 Xi2 … Xik),k為二級指標因素的個數。

2.建立評語集

可根據實際細分程度及計算量大小設定。將定性指標分為1~5個檔次,由此建立評語集V=(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定量指標按照值區間也分為五個檔次,將行業平均值或國家要求的標準值設為一般,其他四個級別以此類推,根據各指標值所屬區間段確定所屬級別。由專家小組成員對于各指標按照評語級別標準進行評價,建立每個檔次與隸屬度之間的對應關系。

3.確定評價矩陣

首先對因素集中的單因素集Xi(i=1,2,…6)作單因素評判,確定該因素對選擇等級Vi(i=1,2,…5)的隸屬度rij,即得出Xi的單因素評判集為:RXi=(ri1,ri2,…ri5)。RXi是評語集V上的模糊子集,這樣n個因素的評價集構造出一個總的評價矩陣RX為:

其中,rij為Xi對選擇等級Vi(i=1,…5)的隸屬度。

4.模糊綜合評價

單因素模糊評價僅反映了一個因素對評價對象的影響,只有采用模糊綜合評價綜合考慮所有因素的影響,才能得出正確的評價結果。假定按照前面層次分析法確定的各個影響因素的權重為:?琢=(a1 a2 … an),模糊綜合評價可以表示為:

其中,ej(j=1,2,…5)稱為模糊綜合評價指標。對評語集V中等級進行賦值得到矩陣D=[90 80 70 60 50]T,并將E歸一化處理得E,那么各環境投資方案的綜合得分為T=ED。根據各個投資方案得分進行排序,選取得分最高者為首選方案,若是單一方案可行性研究則需要高于70分方可行。

四、結束語

使用模糊層次分析法進行環境投資決策比較適合我國現階段企業的實際情況。首先,明確了企業環境投資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并將其細化為可操作性目標,且可操作性具體目標受制于戰略目標。這樣可避免各具體目標的無政府狀態,便于企業對各具體目標的統籌安排,有利于在選擇方案時進行綜合比較和決策。其次,對原有指標體系進行了改進:將影響投資決策的因素分為6個方面,對以往的評價指標進行了徹底的更新,從評價指標的設計原則出發,建立了適合評價制造企業的環境投資項目指標體系。再者,將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價原理相結合, 解決了環境投資決策多標準、多層次目標的計量問題。有關定性指標均采用德爾菲法取得,迅速而準確,可以避免信息失真、貽誤投資時機,又不必建立財務、環境等分析系統的兼容程序,計算較為簡便。

參考文獻:

[1]尹希果. 環保投資運行效率的評價與實證研究[J]. 當代財經,2005(7):89-92.

[2]胥樹凡. 當前發展環保產業需要重新認識的幾個問題[J]. 中國環保產業,2000(4):23.

[3]季紹武,徐長城. 政府在環保產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 資源開發與市場,2004(1):38.

[4]胡谷喬. 謅議環境管理會計[J]. 財會通訊(綜合版),2004(4):13.

[5]Ari Rabl. Discounting of long-term costs: What would future generation prefer us to do[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6(17):137-145.

[6]朱靖,顏霜. 我國工業企業應加快實施環境管理會計[J]. 商場現代化,2006(7):325-326.

[7]李化,吳耀宏. 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判法在交通投資項目社會評價中的運用[J]. 工業技術經濟,2007(10):94-96.

[8]郭復初,鄭亞光. 經濟可持續發展財務論[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9]郭曉梅. 環境管理會計研究:將環境因素納入管理決策中[M].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10]向躍霖. 基于企業效益的環保投資對策研究[J]. 環境與開發,1999(1):21-23.

[11]張松濱,宋靜. 環境項目投資優化選擇的密切值法[J]. 貴州環??萍?2003(1):22.

[12]李云龍. 工業項目經濟評價三種狀態綜合分析方法的運用[J].中國工程咨詢,2001(6):20.

[13]Bennnet M and James Peter,the Green Bottom line: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for Management:Current Practice and Future Trends[M].Greenleaf Publishing 1998.

[14]李勐. 企業環境管理會計相關問題研究[DB/OL]. 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6-12-26. http://epub.cnki.net / grid 2008 / detail . aspx ? filename = 2006134180 . nh & dbname =CMFD 2007.

[15]王京芳,王露,曲沙. 優化企業環保項目投資決策的方法探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1):159-163.

[16]楊家親. 淺論企業環境成本管理與環境投資決策[J]. 經濟問題,2005(9):27-28.

(責任編輯:郄彥平;校對:龍會芳)

外商投資環境論文范文第2篇

最近,筆者在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采訪該區近年來的造林綠化情況時,當地有關人士介紹說,他們這里的最大亮點是,植樹制度的改革給民資帶來了機遇。近幾年,該區創新投入機制,引進企業、社會資本,由政府負責協調流轉土地,企業市場化運作造林,這種創新型的植樹造林措施,使造林主體既得到了效益,也有了造林的動力。

為探求民營資本造林的亮點,筆者在有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民資造林的典型之一河東區正直森林公園。這個占地45萬平方米、投資1.2億元的森林公園,是該區生態長廊建設的一部分,全部由民營企業正直駕校投資。筆者在森林公園里看到,簇簇紫薇開得歡快,棵棵紅楓掛著露珠。管理人員介紹說,企業投資種樹其實就是投資“綠色銀行”,這滿園的紫薇樹,管理好了三五年后至少每棵都能增值600元。

正直森林公園只是臨沂市民資投資造林產業的一個縮影,據該市有關資料顯示,自2010年以來,該市各級財政僅投入2億元,卻引進50多家專業公司、種植大戶,撬動了35億元的社會資本,累計綠化荒山52萬畝。目前,民營資本造林不止在臨沂,在山東省也已經成為造林綠化的一大亮點,2013年全省投入造林的民營資本達到150多億元,吸引聯想等很多著名企業競相來山東投資造林。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激發農村經濟活力。而在林業生態建設上,惟有創新投入機制,積極引進企業、社會資本,走企業市場化運作造林的路子,才能有效促進林產業的發展,使造林綠化形成規模、提升層次。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林業生態建設上,只有不斷完善深化林權制度改革,使政府與市場“兩手”緊緊握在一起,才是加快生態林業與民生林業融合發展的必走之路。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農村生產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其核心是賦予了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而發展民營林場,吸引民資投入造林綠化,推動林產業向產業化、規?;l展,并以企業管理的形式實行科學管理、創效增值,這將是今后造林工作的發展方向。因為,讓民營資本投資造林,既能夠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能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向農村和林業集聚,這既是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也是新農村未來發展的方向。這種發展方向所帶來的最大效果是,能將農民的財產權利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財富,有助于推進城鄉要素的平等交換,讓廣大農民共同分享改革成果,使之成為改革紅利在農村釋放的成功載體。

民營資本投入林產業,將會有效促進農村土地流轉、荒山河灘的租賃進程,經過積極運作,幾年內將會變成民營林場或森林公園,而這些民營林場作為新型經營主體,在發展現代林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中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所以說,吸引民資投入造林產業,這一充滿生機的現代林業經營模式,既順應了生產力發展對生產關系的客觀要求,也成為提高林業規?;a、集約化經營水平的有效途徑。因此,在今后的造林綠化和生態建設工作中,各地在推進林業現代化的進程時,可以多借鑒吸引民資造林的一些新亮點,將其運用到當地的造林綠化中去,積極引導民營資金投向林業專業合作社、林業生產基地、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等林業經濟組織,以及有經驗、懂技術、會經營的林業大戶,并給予優惠政策吸引民資承包租賃荒山荒嶺及適宜大規模植樹造林的河灘,推動林業向集約化、專業化、規?;较虬l展。

當然, 讓民營資本成為造林新亮點對于各級政府而言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深度挖掘林業產業鏈對民資的需求,依托產業鏈整合金融服務鏈,以產業鏈上的龍頭企業為核心,利用核心企業的實力和信用吸引更多的民資參股,或以政府的信用增加民資對小微企業、農戶發展林產業的投資,等等。與此同時,政府部門還要給民營資金投入造林綠化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既要積極推進相對規范的林權交易流轉市場建設,也要加大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建設力度,合理降低評估成本,以及不斷擴大林業政策性保險覆蓋范圍等。這些前提條件做的踏實,得以完善,才會調動民資投資造林的積極性,為我國現代林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外商投資環境論文范文第3篇

黨的“十六大”提出“壯大縣域經濟”的號召,十六屆三中全會又將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作為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經濟體制的主要內容。一方面說明縣域經濟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另一方面說明縣域經濟發展的滯后已經成為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加快發展的制約因素。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大任務。

一、壯大縣域經濟是實現發展目標的重要動力

根據最新資料顯示,我區旗縣域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756%,國土面積占874%,國內生產總值占6258%,第一產業增加值占937%,工業增加值占3292%,固定資產投資占4740%,財政收入占353%。

從可持續發展來看,旗縣域內擁有我區可利用家畜產品、礦產、土地、草原、水利、能源的絕大部分。生態恢復和治理的主要任務也必須由旗縣域來完成。

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來看,沒有1798萬旗縣域人口的小康,沒有廣大農村牧區的小康,就沒有全區的小康。發展壯大旗縣域經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中之重。

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來看??h域經濟是城鄉經濟的結合點和重要的支撐點、落腳點。

今后發展我們面臨的經濟結構不合理、分配關系尚未理順、農牧民收入增長緩慢、就業矛盾突出、資源環境壓力大、經濟整體競爭力不強等主要問題都與旗縣域發展緊密相關,只有發展壯大旗縣域經濟,才能實現城鄉的統籌發展,才能提升全區的整體經濟實力,才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

二、旗縣域經濟發展現狀與問題評析

經歷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區旗縣經濟取得長足發展,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2002年的相關資料表明:全區現有82個旗縣(市),域內國內生產總值108535億元,占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的62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3868億元,占全區固定資產的4740%,地方財政收入完成4695億元,占全區地方財政收入的353%。隨著旗縣域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共有220多萬貧困人口基本解決了溫飽。目前已有11個旗縣地方財政收入超過億元。2002年旗縣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037元,比1998年增長485%,人均地方財政收入261元,比1998年增長298%。

(一)經濟發展整體水平參差不齊

2002年82個旗縣域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1萬元以上的有19個,其中最高的鄂托克旗達到191萬元,不低于6000元的有23個,低于6000元的有40個,最低的只有人均2400元;人均財政收入450元以上的有19個,其中最高的滿洲里市達到132542元;不低于260元的有23個,低于260元有40個,最低的人均財政收入只有807元;其中有4個旗縣不足100元。

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在2580元以上的有21個,最高的東烏旗達到4879元,不低于2000元的有20個,低于2000元的有41個,最低的只有845元。

通過上述的比較,我們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目前我區旗縣域經濟的現狀。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于1萬元的19個旗縣劃分為A類,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低于6000元的23個旗縣劃為B類,其余為C類??梢钥闯觯喝惼炜h域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較大差距,特別是A類和C類之間差距明顯。40個C類旗縣中絕大多數原定國貧縣和區貧縣列在其中,C類旗縣占全區旗縣域總數的488%。進一步分析,A類旗縣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16萬元,是B類的086倍,是C類的19倍,三者之比為29∶155∶1,19個A類旗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占82個旗縣域239%。23個B類旗縣占3762%,其余40個C類旗縣占3848%??陀^評價,旗縣域國內生產總值不僅同其生產力發展水平有關,也同域內區位、資源、土地、交通、投資及其它社會因素有關,不足以完全反映旗縣域經濟的整體實力和發展水平。但人均經濟總量是能夠基本反映旗縣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

(二)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明顯

旗縣居民大多數生活在農村牧區,這部分居民的收入從一個側面反映旗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F實的情況是,我區旗縣域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明顯,實現農村全面小康目標的基礎條件薄弱。2002年全區82個旗縣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呈現出明顯的差距。從總體來看,人均收入超過3000元的有8個,占全部旗縣的975%;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有15個(全國平均水平為2476元),占全部旗縣的1829%;高于全區平均水平的有11個(全區平均水平為2086元),占全部旗縣的1341%;其余48個旗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全部低于全區平均水平,占全部旗縣的5855%,其中有21個旗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不足1500元。

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增強競爭實力,不論是總體小康還是全面小康,總的著眼點都在于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全面小康社會是一個城鄉交融,謀求城鄉統籌發展并共享建設成果的社會,而不是城鄉分割發展的社會。我區作為欠發達地區,農村經濟的欠發達狀況尤其突出,這正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與難點。

(三)整體經濟發展仍有差距

我區旗縣域經濟已經取得長足發展,成為全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石。但從現實和發展來看,整體經濟實力和競爭力仍然不足。由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心、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等部門連續三年進行的“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我區列全國第21位。全國縣域經濟100強中,始終沒有我區旗縣入選。目前我區旗縣域平均人口規模為219萬人,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8%,居全國第28位;平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323億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69%,為進入百強縣平均水平的935%;平均地方財政收入為057億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59%,為進入百強縣平均水平的1036%。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重要的是其整體經濟實力,即經濟規模。只有擁有足夠大的經濟規模,才能全面提升地區的經濟競爭力,進而取得經濟的協調、健康、有序的發展。

(四)部分旗縣“西部特征”明顯

我區旗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區域發展的不均衡性。從人均經濟總量看,A類地區中,鄂爾多斯市有6個,占總數的2857%,錫林郭勒盟有5個,占2381%,呼倫貝爾市有5個,占2381%,阿拉善盟有3個,占1428%,上述19個旗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均超過1萬元,其總量占全區旗縣國內生產總值的264%,C類地區中,烏蘭察布盟有10個,占總數的2273%,赤峰市有9個,占2045%,上述19個旗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均低于6000元,有的旗縣僅有2400元。從人均財政收入看,A類地區中,鄂爾多斯市有6個,占2857%,呼倫貝爾市有6個,占2857%,這些旗縣人均財政收人均超過450元,比全區旗縣平均水平高72%。C類地區中,烏蘭察布盟有10個旗縣,赤峰市有8個旗縣,人均財政收入不足200元,有的旗縣僅有80多元??h域經濟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石,對我區而言,旗縣域經濟在全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更加明顯,全區縣域人口占全區人口的比重比全國高4個百分點,旗縣域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區的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8個百分點。從目前情況看,全區有49個旗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于全區平均水平,有38個旗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于全區旗縣域平均水平。全區只有3個旗縣人均財政收入達到或超過全區平均水平,有38個旗縣低于全區旗縣域平均水平。與全國及發達地區相對差距十分明顯,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欠發達特征突出。

(五)提高工業化水平是未來旗縣域經濟發展突破口

2002年,全區旗縣域工業增加值完成18792億元,僅占全區全部工業增加值的3292%。占全區縣域國內生產總值的1731%,比全區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低43個百分點。分地區來看,有37個旗縣工業增加值不超過1億元,占全部旗縣的45%,最低的只有636萬元。鄂爾多斯市只有一個沒有達到億元,其余均超過億元,達拉特旗接近20億元。錫林郭勒盟有9個旗縣工業增加值沒有超過億元,占其全部旗縣的75%。從全區82個旗縣工業化程度來看,旗縣整體工業化進程較為緩慢,總華上仍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突出的表現為大多數旗縣工業化水平還相當低。82個旗縣中,只有18個旗縣進入工業化階段,占全部旗縣的2195%,其余64個旗縣尚未進入工業化階段,仍處于農業經濟時期,占全部旗縣的7805%。在進入工業化階段的18個旗縣中,縣級市有7個,占總數的389%。在地區分布中,鄂爾多斯市有6個旗縣進入工業化階段,占333%。工業化是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可逾越的門檻。從現階段看,內蒙古旗縣域經濟發展進程中,邁入工業化道路門檻仍需加倍努力,任務十分艱巨。

三、大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思考

(一)全面推進小康建設,重點在縣域,難點在縣域

壯大縣域經濟,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大任務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只有生活在全區82多個旗縣域的占總人口756%以上的農牧民實現了小康,才能最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才能真正實現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

壯大縣域經濟,已經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問題,但從總體上看,除旗縣域的經濟有一定的實力和規模,全區大多數旗縣域經濟還處于相對薄弱的狀態,還有一部分旗縣還未完全脫貧,經濟發展水平還較低,農民增收的難度還比較大。因此,迫切需要全社會進一步重視縣域經濟,發展縣域經濟、壯大縣域經濟。

(二)壯大縣域經濟靠什么

自然優勢。自然優勢是影響縣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優勢有兩種: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優勢。自然優勢對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影響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將會變得越來越小,由于產業布局的調整,單一非再生資源的長期使用,區位優勢也有衰退的可能,并對經濟競爭力產生負面影響。

政府能動力。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旗縣政府及旗縣領導的能動作用非常大。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率是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一個旗縣有了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能夠比較強地動用縣內外資源,比較有效地調控經濟運行,縣域經濟就可能得到較快、較好的發展。

產業競爭力??h域經濟要有一個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群,在這個產業群中,主導產業明確,產業結構合理,產業結構優化,要有廣闊的市場。

企業競爭力。企業是縣域經濟競爭力的中堅力量。一個縣域擁有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上具有品牌企業數量是反映旗縣域經濟競爭力高低的重要方面。

人力競爭力??h域內人口總量固然重要,但人口質量更重要。要加大縣域內人才的培養,不僅要留住人才,也要加強對基礎人才的培訓,這是提升縣域競爭力,壯大縣域經濟的基礎。

外界互動力??h域與外界的互動能力直接或間接影響到縣域經濟的發展。今后在國內國外兩個大市場的背景下,縣域經濟發展不能僅在縣內、省內定位,更要在國內和全球經濟中定位,要利用兩種資源,開發兩個市場,提升競爭力。

(三)跳出縣域謀發展

一是解決好內與外的關系。在以縣域為單位進行資源配置的過程中,隨時都要面對內外兩個資源、兩個生產要素、兩個市場,這既需要立足縣域實際,采取積極和有效措施,促進內部資源、生產要素和市場的優化配置和結合,充分發揮縣域內部的各種資源、生產要素和市場的作用,努力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和經濟發展集約化;又要眼光向外,通過優化內部投資環境,擴大開放,加強合作,按照市場經濟效益中心的原則,充分利用縣域外部的各種資源、生產要素和市場,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二是處理好上與下的關系??h域經濟與市域經濟以及更高層次的跨省區域經濟發展的層次、規模和水平都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四)發展縣域經濟要有新思維

第一,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是發展區域經濟的新思維??h域經濟是充滿著活力和蘊涵著潛力的經濟,將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如果說,區域經濟的非均衡發展中的城市發展是第一層面的話,那么,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將是第二個層面,第二個層面是第一個層面的延伸和深化。第二層面可以利用非均衡的“勢能”,并充分考慮縣域經濟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實施縣域經濟的趕超和突破戰略,實現區域經濟的共同繁榮。

第二,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工作的新思維。工業化、城鎮化是發展縣域經濟的主題和方向,發展縣域經濟來推動工業化、城鎮化是全區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一大特點。實踐表明,凡是縣域經濟發展好的地方,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工作也走在前面。

第三,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維。解決“三農”問題要統籌“農”和“非農”工作,把“三農”工作統籌于整個區域經濟發展中。只有縣域經濟發展了,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負擔重”的這兩大難題。

第四,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是轉變政府職能、推進地方行政體制改革新思維。政府轉變職能要服務于經濟建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

第五,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思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縣域。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將為“全面小康”提供堅實的物資基礎。

外商投資環境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汽車工業的發展對一個城市有著重要的影響。文章從企業微觀決策的角度出發,建立汽車工業投資環境分析的指標體系,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采用APH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分析深圳市小汽車工業的投資環境。

關鍵詞:汽車工業 投資環境 APH模糊綜合評價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汽車工業的發展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助推劑和加速器。隨著我國GDP的逐年增長,汽車日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近年來,國際汽車制造廠商尤其是一些跨國公司由于生產能力過剩,紛紛開始轉向投資亞洲市場,中國和東南亞市場成為國際知名汽車制造商的重要投資對象。目前,我國已是世界上第三大汽車消費市場,汽車工業也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第四大支柱產業。上海、廣州等城市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建廠的主要地區,而深圳市作為改革開放最前沿城市,似乎反而對世界汽車制造業不具備吸引力。因此,考察深圳市汽車工業的投資環境,通過與廣州、上海兩市相關指標的對比分析,找出原因,從而為企業決策和政府改善汽車工業投資環境提供參考。

二、深圳市汽車制造業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深圳是一個外向型城市,城市發展主要以輕工業為主,形成了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現代物流業三大支柱產業。一直以來,深圳市對重工業的嘗試幾乎是空白。汽車制造業是一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相結合的重型工業產業,對城市的基礎設施的要求也相對較高。因此,本文綜合考慮汽車工業的特征和深圳市的特點,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相結合的AHP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建立針對深圳市小型汽車制造業的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實證分析。從企業的角度評價深圳市發展汽車工業的前景。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設想的投資主體是生產小型轎車為主的大型跨國汽車生產企業。

1.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在建立評價深圳汽車工業的指標體系時,考慮到深圳與廣州、上海等地在大的政策環境方面具備相當程度的同質性,并且城市經濟發展總體水平差異不大,基礎設施狀況都相當完備;考慮到以主要、簡潔、不重復為原則,故建立了包括基礎經濟環境、市場環境和相關支持產業三類指標共7項。具體如表1。

2.評價方法的選擇。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深圳市小型汽車制造業的投資環境進行評價。具體步驟如下:

(1)建立多層次評價指標體系,確定最高層(這一層次中只有一個元素,也稱為目標層) 、中間層(包括所需考慮的準則、子準則,因此也稱為準則層) 和最底層(是指具體指標層或方案層)。

(2)確立各層次指標體系的權重。通過對各級環境指標因素相對于上一級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兩兩比較,將比較結果用于建立AHP的判斷矩陣分布權重。為得到量化的判斷矩陣,采用1-9的標度,如表2。

(3)建立對C級各因素評價的評語集合。

(4)在此基礎上,對投資環境進行綜合評價,得出評價結果。

三、深圳市汽車制造業投資環境實證分析

現以深圳汽車制造業的投資環境為對象進行分析評價,所采用的數據來源于深圳統計網和其他各市統計年鑒網。

1.權重的確定。

由于采用層次分析法賦予權數,首先從評價準則層B開始。

(1)構造判斷矩陣A。假設企業是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那么企業必然最先看重的是市場,其次是相關產業的發展,最后是基礎經濟環境?;谶@個設想,三個指標判斷矩陣表如下。

(2)對A矩陣對判斷矩陣A進行歸一化處理,將各列加總去除各列數值,得到新的矩陣,對列向量進行加總計算,并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特征向量即權重,見表4。

(3)根據特征向量即權重計算最大特征值λmax=3.037,在進行一致性檢驗,CI=0.018,根據表5可知RI=0.58,故可計算出CR=0.032<0.1,通過一致性檢驗。

再用同樣的方法確定具體指標層C對準則層B的權重因子。我們假設企業認為汽車需求量C3的重要性最高;同類汽車企業數C4.地理區位C5次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2.汽車零部件企業C6再次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C1.機械制造業C7最后??梢缘玫紺層因子的權數表:表6。

可以計算出,C層相對于A層的組合權重。如,C1的權數為,0.25*0.106=0.0265;同理C2(0.0795),C3(0.434),C4(0.059),C5(0.139),C6(0.173),C7(0.086)。

2.各因素重要性的分類。

通過對B層和C層的指標的權重的計算,可以得知:

(1)準則層次中市場環境因素B2(0.633)相對于目標層來說最為重要;基礎經濟環境因素B1(0.106)和相關支持產業因素B3(0.260)相對來說一般重要。

(2)具體指標層C相對于目標層A來說,最為重要的因素是汽車需求量C3;重要的是地理區位C5和汽車零部件企業C6;一般重要的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2,同類汽車企業數量C4和機械制造業基礎C7;不重要的是固定資產投資總額C1。

3.模糊評語集的建立。一般模糊評語集由專家將該城市投資環境與國內發達地區(通常是京滬深3地)、發達國家投資環境相比較的基礎上,給出評價,包括優、良、中、差四個評價等級。本文由于無法獲得專家的評價意見,故采用比較法,以上海和廣州兩市的投資環境的相對應的指標為基礎(設為1),對深圳市汽車制造業的投資環境的具體指標C層,給出定量的評價。

4.模糊綜合評判。

第一級評價。

首先對二級指標進行因素評判,建立隸屬矩陣。本文分別將深圳市的各項指標與廣州、上海兩個汽車產業發達的城市作比較,從而得出評價值。

基礎經濟環境。一是固定資產投資。一個城市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故數值越大,經濟發展的越好。假設由于上海市和廣州投資環境最好,取上海和上海的值為1,則以上海為分母計算出深圳的值為1090.14/3084.66=0.35;以廣州為分母計算出深圳的值為1090.14/1348.92=0.808。

二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僅反映了城市的經濟發展程度,也反映出居民的潛在消費能力。從表7中可以發現,深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廣州和上海,此時,深圳取值為1。

市場環境。一是汽車需求量。根據統計數據,04年深圳私人小汽車擁有量與03年相比增加了5.98萬輛; 04年上海私人小汽車擁有量增加了7.62萬輛,04年廣州居民小汽車擁有量每百戶增加了1.7臺。根據普查數據,廣州現有2,820,647家庭戶,即總量增加了4.79萬臺。同樣,以上海和廣州為基礎,深圳的值為0.785和1。

二是同類汽車企業數。這里的同類汽車企業主要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跨國集團。廣州主要有廣州本田汽車公司等6家汽車公司,其中生產家用小轎車的國際知名企業有2家包括廣州本田、廣州豐田。上海的小轎車生產企業包括通用、大眾、福特、五菱、萬豐五家汽車制造企業,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有通用、大眾、福特三家;而深圳只有比亞迪一家小轎車制造企業,知名度不算很高。相對而言,深圳汽車制造業的市場競爭環境要弱于其它城市。由于這一指標值越小,對企業越有利,以同樣的方法計算出相對于上海和廣州而言,深圳的值分別為0.167和0.25。

三是地理區位。

地理區位的優劣無法從具體的指標對數值上加以衡量比較,總體說來,上海位于長三角的龍頭位置,地理區位可謂是獨一無二;廣州、深圳同處于珠三角地區,從與內地的聯系來說,廣州的各路交通更為便利,更利于資源的調配,對內陸的輻射也更強。因此判斷廣州的地理區位較深圳優越。若上海的地理區位的評價值設為1,則廣州次之,深圳再次之。再次運用AHP評價法,可以得出三地的評價指標權重,上海為0.62,廣州為0.28,深圳為0.096。因此,深圳相對于上海和廣州的值為0.154和0.343。

四、相關支持產業

1.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

目前,上海已初步建成較為完整的轎車零部件生產體系和開發體系,并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有的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上海汽車零部件企業出口企業,其中不少是國家關鍵零部件生產的定點企業,而且都承擔了重要汽車零部件的試制和生產任務。實際上,上海汽車零部件企業早就具備了全球供應商的資格,零部件生產企業大約有60多家。廣州市從事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的企業共有 337 家單位;但企業的技術水平不高。深圳的汽車零件制造企業可以說正處于上升階段,雖然現在只有3家,技術含量也很低,但是未來一段時間還是很有發展前景。僅以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數量為主要參考系數,得出相對于上海和廣州而言,深圳的值分別為0.003和0.009。

2.機械制造業基礎。

考慮到與汽車企業相關的城市機械制造業,選取城市的鋼材產量為指標衡量城市機械制造業基礎的狀況。以2003年度為例,上海鋼鐵產量為1726.65萬噸,廣州鋼鐵產量為241.43萬噸。而深圳市鋼鐵產量一直為0,故各項指標的比值也均為0,也可以說深圳幾乎沒有機械制造業的基礎。

設綜合模糊運算式為B1=b1*R1,

其中B1為B層第一個指標所包含的各下級因素相對于它的綜合模糊運算結果;b1為B層第一個指標所包含的各下級因素相對于它的權重;R1為模糊評價矩陣,表示B層第一個指標所包含的各下級因素相對于評語集的關系,對評語集進行歸一化處理結果的表示,即如上所述以上海和廣州為基礎對深圳的評價值。

五、結論

通過上面的評價分析,可以得知,深圳市汽車制造業與上海、廣州等投資熱點地區相比,其投資環境中的基礎經濟環境、市場環境和相關支持產業三個因素存在明顯劣勢,對投資商的吸引力相對較弱。其中,城市的地理區位和相關產業支持尤為薄弱。深圳雖然有著巨大的消費市場潛力,但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并不適宜投資發展汽車工業。這也符合深圳長期以來形成的產業格局。

參考文獻:

1.劉偉等.江蘇省城市投資環境分等與評價.經濟地理,1999(1)

2.吳亞燕,楊晉朝.基于AHP下的江蘇城市投資環境評價研究.統計與信息論壇,2006(1)

3.靳景玉等.區域風險投資環境的AHP模糊綜合評價.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5(3)

4.魯明泓.外國直接投資區域分布與中國投資環境評估.經濟研究,1997(12)

5.肖澤磊等.我國汽車產業區域競爭力的測算研究.科技與產業,2004(8)

(作者簡介:鄭潔,深圳大學區域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

(責編:若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p>

外商投資環境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沿黃地區城市群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區域。黃河流域各城市群具有較高的人口和經濟集中度,但發展差異明顯,城市之間網絡聯系不夠緊密,尚未形成有效的區域協調機制,同時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尚不健全。推進黃河流域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應從綠色發展、創新驅動、空間協同、集約高效和開放共享等五個方面進行。應根據各城市群的發展特點實施各有側重的發展策略,重點完善城市群協同發展機制,強化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合力打造優勢產業集群。

關鍵詞:黃河流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基本邏輯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20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對此進行了研究部署,并將沿黃地區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列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高度重視解決的重大問題。按照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對全國城市群的劃分,黃河流域地區共有7個城市群,從上游到下游地區依次為蘭州—西寧城市群、寧夏沿黃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其中,蘭州—西寧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為跨省區城市群。2016年后,這7個城市群的規劃相繼經國務院或省級人民政府批復發布。①本文按已公布的各城市群規劃所確定的地域范圍進行分析。②

已有文獻對以上城市群各自的發展分別進行了很多相關研究,但從流域整體發展的角度專門對黃河流域城市群進行的研究尚有所欠缺。苗長虹曾對黃河流域的關中、中原和山東半島三個城市群的形成發展機制進行過研究③,閆二旺對黃河流域省會城市競爭力及城市群的建設構想進行過探討。④自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提出以來,學者們對如何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日趨增多。任保平、金鳳君、安樹偉等學者論述了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戰略設計和推進策略⑤,姜長云、高煜對推進黃河流域產業轉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進行了研究⑥,鈔小靜提出了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思路⑦,徐輝等對黃河流域九省區的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了測度⑧,郭晗則探討了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治理體系⑨。目前此類研究尚缺少對沿黃地區城市群的專項研究。本文將從資源和環境約束的角度探討城市群對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作用,分析黃河流域城市群的現狀特征與問題,并提出推進其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和重點。

一、黃河流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邏輯

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約束性強,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尤為突出。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從主要矛盾上講,是如何在資源和環境約束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問題。

黃河流域推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關鍵在資源環境的保護與利用。但黃河流域總體發展水平較低、發展質量不高,主要不是自然資源缺乏的問題,而是在于人才、技術、資本和市場距離等因素。對于水資源的限制因素,也主要不是水資源總量的問題,而是水資源利用結構不合理、利用效率不高的問題。2018年,黃河流域八省區(除四川)工農業用水總量為802.6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占82.1%,高于全國74.5%的平均水平;而工業用水僅占17.9%。同時,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特別是上中游地區無論是單位地區生產總值,還是單位農業產值耗水量,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以黃河流域人均水資源最低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例,寧夏人均水資源量為214.6立方米,僅高于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個直轄市;但人均用水量卻高達966.4立方米,高居全國第二位;每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耗水量(除生態用水)為171.7立方米,每萬元農業產值耗水量高達985立方米,分別為全國平均的2.7倍、3倍。⑩黃河水資源利用總量已經達到極限,但這并不是限制黃河流域發展的核心問題,關鍵還是在于水資源的利用結構和效率。提高包括水資源在內的資源利用效率,是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切入點。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有三種途徑,而這三種途徑都有賴于城市群的發展。

其一,依靠技術進步減少對資源環境的依賴。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延伸產業鏈以及發展高技術產業,通過產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提高推動資源利用效率。但產業升級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于人才、技術等創新性要素的投入,黃河流域特別是上中游地區不具備整體發展的條件,產業轉型升級不可能整體均衡推進,還應該在產業基礎較好、投資環境相對優越的沿黃地區城市群(都市圈)重點推進。沿黃地區城市群(都市圈)是黃河流域產業發展的核心區域,對整個流域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在資源環境約束和國內外經濟競爭加劇的多重壓力下,著力推動沿黃地區城市群(都市圈)產業轉型升級,有助于引領和帶動整個流域的高質量發展。

其二,提高資源要素的空間配置效率。在更大的空間優化配置各類資源要素,把有限的資源要素集中配置到能更好地發揮其價值的區域。通過科學實施國土空間規劃,合理劃分和優化區域分工,推動黃河流域的國土空間治理。生態脆弱地區,發揮資源的生態價值,疏解人口以減輕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壓力;生態條件較好、產業要素存在短板的地區,資源利用以優質農產品生產為主,兼顧生態效益;發展條件好、要素較為齊全的地區,應重點開發,吸納和承載更多的人口和產業。其中,沿黃地區城市群(都市圈)在黃河流域國土空間治理中起著關鍵節點的作用。以城市群(都市圈)為重點的地域發展模式,就是要通過提高資源要素的空間配置效率,減輕生態脆弱地區資源環境的壓力,為整個流域的生態保護留出空間。

其三,提高資源要素的產業配置效率。把有限的資源要素集中配置到優勢產業中,利用產業集聚的要素配置效應,促進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通過優勢產業的集聚和規?;a,產生“1+1>2”的要素配置效應,進而推動產業的集約化發展,減少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相對而言,沿黃地區城市群(都市圈)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和較高的人口容納能力,是黃河流域產業要素配置最好、要素集聚能力最強的區域,有利于形成優勢產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的態勢。同時城市群產業的聚集發展,可以為勞動力的轉移、人口空間分布的調整創造條件,以局部地區產業的高效發展,減輕黃河流域其他地區的發展壓力。

綜上所述,如何在資源和環境約束下提高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只有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資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才可能解決傳統發展路徑下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而這有賴于黃河流域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沿黃地區城市群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區域。推進黃河流域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有助于依靠技術進步高效利用資源,減少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的依賴,引領和帶動整個流域的轉型升級;有助于提高資源要素的空間配置效率,形成更加合理的功能分區,推動黃河流域的國土空間治理;有助于提高資源要素的產業配置效率,促進產業集聚、集約發展,提升城市群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二、黃河流域城市群的發展現狀與問題

1.黃河流域各城市群具有明顯的發展差異

從地域分布看,黃河流域城市群在上游地區有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和呼包鄂榆城市群,中游地區有關中平原和山西中部城市群,下游地區有中原和山東半島城市群。從表1可以看出,與自然地理條件相適應,上中下游城市群發展差異很大,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差異。

從城鎮、人口和經濟規模分析,下游地區城市群的總體發展水平明顯高于中游地區城市群,中游地區又明顯高于上游地區。黃河上中游地區城市群的規劃面積雖然普遍較大,但是城鎮、人口和經濟規模卻相對較小。上游三個、中游兩個、下游兩個城市群總體規劃面積(分別為30.5萬、17.7萬和17.1萬平方公里)依次縮小,城鎮、人口和經濟規模則完全相反。設市城市數量依次為17個、29個和54個,建制鎮數量依次為575個、952個和1182個,人口依次為2600萬、5300萬和1.1億人,地區生產總值依次為2.04萬億、2.46萬億和8.06萬億元,上下游城市群的差異明顯。

2.黃河流域城市群具有較高的人口和經濟集中度

沿黃地區城市群是黃河流域經濟活動和人口聚集的核心區域。除去非黃河流域省區部分,7個城市群總面積為65.2萬平方公里,占黃河流域八省區面積的1/5(21.2%);2017年總人口為1.9億人,比黃河流域省區總人口的一半還多(56.5%);地區生產總值為12.5萬億元,超過各省區總和的2/3(68.2%)。

同樣,沿黃各城市群在所在省區也有著很高的人口和經濟集中度。將各城市群與所在省區指標相比較,其中跨省區城市群僅統計主體地域部分,如關中平原城市群(規劃范圍包括陜西、甘肅和山西等市縣)僅比較主體的陜西部分在陜西省的比重。從圖1可見,各城市群人口、GDP均在各省區占有很高的比重,特別是在西部省區尤為明顯。如蘭州—西寧城市群的青海部分,面積僅占青海省的8.0%,但集聚了全省71.7%的人口,產生了全省72.3%的GDP。相對全國而言,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城市群對于黃河中上游地區的發展更為重要。

從經濟實力和輻射能力來看,山東半島、中原和關中平原城市群經濟影響力較高,山東半島城市群是黃河流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中原城市群、關中城市群擁有國家級中心城市。這三個城市群分別在東、中、西部地區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屬于具有大區級影響的城市群。而其他城市群對于各自所在省區的發展有著絕對的影響力,為具有區域性影響的城市群。

3.黃河流域城市群城市之間網絡聯系不夠緊密

從空間結構形態來看,黃河流域城市群的發育程度各不相同,具有階段性差異(見表1)。山東半島、中原和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水平相對較高,人口密度較大(大于360人/km2);區內設市城市和建制鎮數量多,城鎮較為密集(大于50個/萬km2),城市之間的聯系相對緊密,城鎮群體空間形態的發育程度較高,處于中期快速成長的發展階段。其他城市群人口密度較低(小于200人/km2),設市城市和建制鎮數量少,城鎮分布較為稀疏(小于30個/萬km2),城鎮群體空間形態的發育程度較低,多處于城市群初期形成的都市圈發展階段。

黃河流域中上游城市群尚未形成具有網絡聯系的整體效應。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呼包鄂榆、山西中部等城市群,區內城市數量少,城鎮密度低,規模等級體系不完整;核心城市在區內地位較為突出但輻射功能較弱,小城市(鎮)規模小、布局散、發展水平低。整體上看,城市群體結構相當松散,城市間聯系強度較弱。嚴格來說,這些地區具備了城市群的基本雛形,但仍處在核心城市集聚、擴張的發展階段,尚未形成城市發展聯動的整體態勢。

山東半島、中原和關中平原城市群已呈現出城市群的基本特征,產業發展水平較高,產業結構相對合理,城鎮體系相對完整,區域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強烈。但與國內外成熟城市群相比,城鎮發展、經濟水平的差距很大,城市間分工協作和經濟聯系的緊密度不夠,區域一體化發展的能力和機制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

4.黃河流域城市群欠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

黃河流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尚不健全。相較于發達地區城市群,科技創新、對外開放、市場化程度等均較為落后,對科技、人才、資金等關鍵要素的吸引力偏弱,不能滿足黃河流域轉型發展的迫切要求。

在科技創新方面,科技研發投入較低,高素質、高層次人才短缺,創新能力總體不強。在全國36個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中,2017年黃河流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平均R&D經費支出為144.81億元,僅為其他城市平均R&D經費支出的45%;專利授權數為1.27萬件,僅為其他城市平均專利授權數的44%。同時,黃河流域城市群核心城市科技投入強度低,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僅有西安市高于全國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平均水平。B11

在對外開放方面,開放型經濟體系尚未形成。2017年黃河流域城市群9個核心城市,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為196.03億美元,城市平均為21.78億美元,僅為其他城市平均水平的46%;特別是西寧、蘭州、銀川、呼和浩特、太原等上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當年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均不足4億美元。黃河流域城市群核心城市進出口總額為2042億美元,僅為全部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8.6%;對外貿易依存度為29.6%,遠低于48.2%的全部平均值。

在市場化程度方面,政府與市場關系尚未完全理順,市場化的法治環境有待提升,產品和要素市場以及中介組織發育不足,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滯后。按《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2018)》,黃河流域八省區的平均市場化進程指數僅為全國其他省份平均的79%,5個分項市場化指數均落后于全國省份的平均水平;除下游的河南和山東外,上中游六省區各項指數均位于全國各省份排名的后半區,且多處在后十位的位置。B12

5.黃河流域城市群尚未形成有效的區域協調機制

黃河流域各城市群相繼制定了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了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和方向,區域整合發展的趨勢逐步形成。但是,目前地區間、城市間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建設剛剛開始,各城市群區域發展的整體性還有待加強。特別是蘭州—西寧、呼包鄂榆、關中平原、中原等城市群,跨省區協調的難度大。在區域資源的開發利用、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要素市場的培育、產業的分工協作等諸多方面依賴于省區統籌,城市群多數還缺乏統一的發展政策和具體措施,地區間、城市間利益協調、統籌聯動的難度大,導致各城市群區域發展的協同效應不強。同時,城市之間還未形成面向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的產業分工體系,城市群區域一體化發展的規劃實施效果尚不明顯。

三、推進黃河流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思路

按照學者們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闡釋,高質量發展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就其目標而言,高質量發展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的高效率、公平和綠色可持續的發展B13;就其內容而言,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概括,具有多維性特征,表現在戰略方向上就是政策目標多元性B14。而對于城市群這一特殊的地域發展形態,其高質量發展除應包括經濟、社會、環境維度外,還應包括空間維度的目標和內容。同時,黃河流域城市群的發展還承擔著兩方面的任務。一方面,城市群要以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和發展方式,系統性地創造區域協調的整體發展優勢;另一方面,要以各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帶動整個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按照高質量發展的理念、目標和要求,黃河流域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應從綠色發展、創新驅動、空間協同、集約高效和開放共享等五個方面進行推進。

1.堅持低環境沖擊、低資源消耗的綠色發展模式

綠色發展是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城市群由于人口、產業和城鎮相對密集,區域性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對流域生態安全影響大。這就要求黃河流域各城市群必須將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貫穿于城市群發展建設的全過程,探索符合地域發展特點的綠色發展模式和路徑。包括在規劃建設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在經濟發展中建立環境友好、資源循環、集約高效的生產方式和產業體系,在社會發展中形成資源節約的生活方式。

2.探索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動能的轉型發展路徑

創新驅動是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黃河流域特別是中上游地區能源、礦產資源豐富,長期以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產業發展質量不高,在新時期的發展形勢下,存在新舊動能轉換乏力的問題。黃河流域各城市群必須加快新舊動能轉化的步伐,在黃河流域率先實現由依賴資源要素向依靠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發揮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的科技、人才優勢,圍繞具有競爭力的傳統優勢產業和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優勢產業,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支撐,集聚和整合各類創新要素;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持續推動經濟發展動能的轉換,建立符合當地產業發展優勢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產業集群。

3.構建城市群優勢互補、分工協同的空間格局

空間協同是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地域特征,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非常強調區域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實現區域間、城市間的協調聯動。因此要充分發揮城市群內不同區域、不同城市各自的優勢條件,通過規劃、政策等調控手段對城市群的國土空間發展予以積極引導,明確各自的功能定位,科學確定不同區域的發展方向和要求以及資源開發利用的強度。按照平等互利、優勢互補的原則,建立市場化的經濟合作機制,增強城市群區域發展的空間協同。

4.推動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和集約高效利用

集約高效是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推進黃河流域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改變過去高投入、高消耗的資源利用方式,引導資源要素在城市群進行高效配置、集約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一是引導資源要素在空間上的高效配置,使資源要素配置到能更好地發展其效益的區域。以都市圈、區域中心城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為重點,吸引高端要素和創新資源集聚。二是引導資源要素在產業上的高效配置,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和新興潛力產業集聚、集群發展。

5.完善以人民為中心、開放共享的社會發展機制

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以城市群為重點的黃河流域開發,從空間上看是一種非均衡的地域開發模式,但城市群的發展并非封閉系統的自我發展,它存在和發展于更大的生態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中。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必須走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道路,這就要不斷提高社會整體的開放水平,完善公平發展的社會政策,完善共享發展的體制機制,使城市群的發展不僅能夠實現自身的繁榮,而且能夠引領和帶動其他地區共同發展,使整個流域共享經濟增長、社會服務、生態保護、城鎮與基礎設施建設等的發展成果。

四、黃河流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推進重點

1.按地域發展條件特點差別施策

黃河流域上中下游各城市群的基礎條件和制約因素不同,發展所面臨的關鍵問題也有所差異,其發展策略也應各有側重。在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下,根據各城市群的發育程度和各自的發展條件,對上中下游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的城市群實施與之相適應的發展策略。

山東半島城市群應以提升綜合競爭力為重點,更好地發揮其在黃河流域發展中的龍頭作用。山東半島兼具陸海發展的優勢條件,城鎮空間布局相對均衡,但核心城市的科技水平和競爭力不夠突出,水資源的約束明顯,發展方式不夠集約。今后應重點強化城市之間的產業協作關系,以濟南都市圈和青島都市圈為核心構筑網絡化發展的空間格局;以提升產業高技術化水平為重點,推動區域產業結構高度化,不斷提升城市群的科技創新能力及在全國的綜合競爭力。

中原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應以加快區域整體發展為重點,強化各級中心城市的功能建設及對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這兩個城市群擁有鄭州、西安兩個國家中心城市,是中西部發展的重要戰略高地,但缺乏發展水平較高的次級中心城市,中小城市發展相對偏弱;水資源短缺問題較為突出,資源環境的約束性較強。這兩個城市群要進一步發揮西安都市圈、鄭州都市圈對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推動次級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成長壯大;重點圍繞在未來發展中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發展壯大若干帶動力強的區域性產業集群,提升城市群的整體發展水平。

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呼包鄂榆、山西中部等上中游城市群,應以都市圈的發展為重點,強化核心城市的功能及都市圈協同發展。這些地區尚處于城市群發展的初期狀態,空間結構松散,但起主導作用的空間單元——都市圈正在發育形成,如蘭州—白銀都市圈、西寧—海東都市圈、銀川都市圈、呼和浩特都市圈、太原都市圈等。同時,這些地區發展短板和瓶頸制約較多,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加劇。因此,這些地區要著重加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建設,扶持對城市群有重要支撐作用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優勢產業發展,為城市群成長創造基礎優勢;增強核心地區和發展軸帶的集聚效應,促進重點開發區域集約發展,提高各城市群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

2.完善城市群區域協同發展機制

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強調區域發展的協同性,應按照區域一體化的發展要求,完善區域協同發展機制,包括空間管控機制、生態共建機制、產業協作機制和科技合作機制等。

建立空間管控機制。編制城市群、都市圈等區域性國土空間規劃,明確分區發展指引和管控要求,強化城市群協同發展的空間引導。完善城市群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統籌協調機制,協調解決空間矛盾沖突,做好城市群內不同區域在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空間協同。

強化生態共建機制。在管理體制上形成區域生態環境共同保護、聯合治理的協同機制,加強區域生態環境的統一管理。完善生態保護的區域協同與補償機制,除進行統一的規劃與建設外,探索建立對重點生態保護地區的多元化補償機制;健全環境污染防治的協調機制,建立城市群環境質量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機制,強化對區域性環境污染的聯防聯控。

完善產業協作機制。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暢通要素流動渠道,引導勞動力、人才、技術、資本和土地等各類要素協同向先進生產力集聚。完善市場化的區域產業合作機制,建立多種形式的產業分工協作關系。圍繞區域性特色優勢產業,構建產業鏈上下游協作的區域聯動機制,共同提升產業整體發展水平。

3.強化城市群生態環境協同治理

黃河流域城市群生態環境的協同保護與治理問題,不僅關系到本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而且影響到整個流域的生態安全特別是水環境的安全。因此城市群必須統籌自然資源利用與管理,加強區域生態環境的共建共治。

推進區域生態一體化建設。城市群的發展要加強區域重要生態系統保護的協同,推動區域內外生態建設聯動。做好跨區域生態建設與保護的協調與銜接,加強城市群重要生態系統的統一管理,構建以山地生態屏障、水系生態廊道為主骨架的生態安全格局,統籌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國土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共同防治黃河流域水土流失。

聯合防治區域性環境問題。健全共同維護區域環境質量的管理體制,對城市群內水、大氣和土壤污染實施聯防聯控,以協調一致的政策和行動防治區域性環境污染。特別是要加強區域內黃河及其支流的水質保護工作,共同推動流域水環境系統的綜合保護和治理,持續推進工業廢水污染治理和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不斷提高污水處理率和處理質量以及水循環利用率,保護母親河水環境安全。

提高資源配置利用效率。進一步優化城市群能源、礦產、土地和水資源的利用結構與空間配置,特別是要建立水資源高效利用體系。優化水資源利用結構,保障優勢產業在加強節水技術應用和改造的基礎上獲得更大的發展潛力。根據各功能分區定位要求,優化水資源空間配置方案,使有限的資源配置到利用效率更高的地區,保障城市群重點發展區域的資源需求。

4.合力打造城市群優勢產業集群

黃河流域各城市群應按照綠色轉型、創新驅動、高效集約的產業發展要求,圍繞新技術革命下的產業發展趨勢,吸引全國范圍的高端要素和創新要素向其集聚;強化區域在產業間和產業鏈中的分工協作,推動特色優勢產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

加快傳統優勢產業的綠色轉型。黃河流域特別是中上游各城市群傳統產業比重高,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必須要以綠色發展為指引,依靠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發展的綠色化、高端化。努力拓展延伸能源化工、鋼鐵有色、基礎制造的中下游產業鏈,提高高端和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發揮農業特色資源優勢,著力推動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的規?;?、品牌化。

推動新興優勢產業的創新發展。發揮城市群在創新要素集聚方面的相對優勢,依靠技術創新培育壯大新興支柱產業。圍繞黃河流域城市群各自在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業、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國防軍工等領域的產業基礎與潛力,找準產業未來發展定位,與東部沿海地區新興戰略性產業形成高水平的分工協作與錯位發展,培育產業發展新優勢,壯大新興優勢產業集群。

高水平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除山東半島城市群外,黃河流域其他城市群均位于中西部地區,應積極推進和深化黃河流域城市群與東部地區,特別是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粵港澳大灣區等發達城市群的科技合作,積極探索高水平承接產業轉移的路徑和方式,共同推動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合作園區等高水平產業合作項目建設。

注釋

①寧夏回族自治區制定頒布的為《寧夏沿黃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2019—2035年)》。

②山東省已制定兩輪城市群規劃,本文仍采用《山東半島城市群總體規劃(2006—2020年)》的規劃范圍,包括濟南、青島2個副省級城市和煙臺、威海、濰坊、淄博、日照、東營6個設區市;《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2016—2030年)》規劃范圍包括山東所有設區市。

③苗長虹:《沿黃三城市群發展機制研究》,科學出版社,2012年。

④閆二旺、張婧:《黃河流域省會城市競爭力分析與城市群建設》,《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

⑤任保平、張倩:《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設計及其支撐體系構建》,《改革》2019年第10期;金鳳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協調推進策略》,《改革》2019年第11期;安樹偉、李瑞鵬:《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推進方略》,《改革》2020年第1期。

⑥姜長云、盛朝迅、張義博:《黃河流域產業轉型升級與綠色發展研究》,《學術界》2019年第11期;高煜:《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中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研究》,《人文雜志》2020年第1期。

⑦鈔小靜:《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創新研究》,《人文雜志》2020年第1期。

⑧徐輝等:《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及其時空演變》,《資源科學》2020年第1期。

⑨郭晗、任保平:《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治理:機理詮釋與現實策略》,《改革》2020年第4期。

⑩此處數據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9》水資源數據計算。

B11R&D經費支出數據不包括數據缺失的武漢市和西寧市。文中科技創新、對外開放數據均來自《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8》。

B12王小魯、樊綱、胡李鵬:《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201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B13張軍擴等:《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和戰略路徑》,《管理世界》2019年第7期。

B14金碚:《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學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18年第4期。

責任編輯:澍 文

外商投資環境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隨著海洋經濟的崛起,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產業結構升級問題亟待解決。本文運用SWOT模型,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經濟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分析,認為應采取以下措施:統籌海洋產業規劃和產業布局;建立山東半島與日韓產業協作區;運用經濟杠桿對海洋產業發展進行調控;調整主導海洋產業;打造海洋產業群,推動產業集群式發展。

關鍵詞: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產業結構優化;SWOT

國際海洋經濟理論認為,當前陸地資源已經出現危機,而海洋資源卻沒有充分開發,未來必將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新空間。為此,各主要發達國家早在二戰后就開始了對海洋經濟的研究,甚至出現對海洋資源的爭奪。盡管我國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海洋經濟占GDP的比重一直偏低。2011年年初,國務院已正式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標志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承載著我國海洋資源與海洋經濟大開發的國家使命。然而,長期以來,由于管理體制、資金與技術等原因,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出現諸如產業結構不合理、海洋環境污染嚴重、海洋高新技術產業沒有形成規模、海洋開發戰略缺乏系統性等問題,嚴重影響著國家海洋戰略的實施。為此,本文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為例,運用SWOT方法,對其產業結構現狀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海洋產業結構優化的政策建議。

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現狀

1、山東海洋經濟發展歷程

山東省政府于2003年開始建設以青島、煙臺、威海三市為主體的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海上山東”建設穩步推進。2004年,制定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半島城市群起到了明顯的帶動作用,生產總量占全省的64%,經濟增長貢獻率64.8%。2005年,山東半島城市群已成為全國最密集的城市和產業集聚區之一。2009年,山東省出臺了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指導意見。2010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實現生產總值18724.9億元。傳統海洋產業全面復蘇,海洋服務業較快增長,新興海洋產業高速發展。2011年,山東省海洋經濟健康發展。其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實現生產總值21395.1億元。 “海上山東”的發展輪廓已初具規模?!渡綎|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發展戰略,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也是形成“一核、兩極、三帶、三組團”總體開發框架的關鍵。藍色經濟區規劃主體區范圍包括山東全部海域和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6市及濱州市的無棣、沾化2個沿??h所屬陸域,海域面積15.95萬平方公里,陸域面積6.4萬平方公里。

2、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結構演進形態分析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海洋產業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2年之前,海洋三次產業結構形態為一、二、三產業,此為原始階段,海洋只是滿足生產、生活的基本需求。第2階段為2003年到2005年,海洋三次產業結構形態為一、三、二產業,此為初級階段。當時海洋產業的發展以海洋漁業、海洋鹽業等傳統產業作為重點,同時帶動了旅游業、海洋公共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階段為2006年至今,海洋三次產業結構形態為二、三、一產業,此為中級階段。這說明當資金和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山東半島海洋產業發展的重點轉移到海洋礦產業及海洋化工業等海洋第二產業,標志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經濟進入了快速工業化發展階段。而高級階段的三次產業結構形態為三、二、一產業,在這一階段,傳統的海洋產業利用高新技術實現升級,新興海洋產業規模擴大,海洋第三產業成為海洋經濟支柱產業?,F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并未達到此高度。

二、SWOT模型分析

SWOT模型分析法,是通過相關調研和數據分析,將研究對象的內部優勢因素(Strengths)、劣勢因素(Weaknesses)、外部機會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脅因素(Threats)進行深度挖掘,然后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將各種因素匹配組合,從而得出相應的結論,制定行動計劃。

1、優勢分析(Strengths)

(1)地理區位條件優越。山東半島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具有得天獨厚的對外開放條件。

(2)海洋科技教育力量雄厚。山東是國家海洋科技創新的核心基地,集中了全國50%以上的海洋科技人員,國家和省屬涉??蒲?、教學事業單位近60所,省部級海洋重點實驗室29個,成為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和優質勞動力富集地帶。

(3)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山東省內有9條沿海高速公路,位列全國第一;民用航空事業快速發展,交通便利;沿海港口密集,擁有24個國家一類港口。山東半島地區已經形成了高速公路、鐵路、港口中、航空為主體的發達的交通網絡體系。

(4)自然資源豐富。據國家海洋信息中心選擇灘涂、淺海、港址、鹽田、旅游和砂礦等六種資源對沿海各省市進行豐度指數評價,山東位居第一,表明山東海洋資源具有顯著的綜合優勢。

(5)投資環境優越。山東省半島藍色經濟區創建了多個高新技術開發區,并按照國際慣例簡化手續,使服務更加便捷、高效,是外資企業理想的投資園地。

2、劣勢分析(Weakness)

(1)海洋環境污染嚴重。近年來,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海域功能逐漸喪失,海岸帶環境質量下降,對海洋的漁業、旅游業等造成影響。

(2)海洋綜合利用欠缺。海洋資源具有特殊的三維性,不同的水層擁有不同的資源也有不同的用處,比如在同一水域,海面可以航行,海面以下可以養魚,海底采礦。但目前山東省對于海洋資源的利用是單一的,產業層次結構是簡單的,綜合利用和多層次利用嚴重不足,造成了海洋資源的浪費。

(3)海洋管理體制不完善。海洋功能區劃不標準和缺乏有效地協調聯動機制,直接導致海洋管理缺乏協調機制,重復投資和重復建設現象嚴重,不同行政區域之間矛盾突出,嚴重影響了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3、機會因素(Opportunities)

(1)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務院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批復,標志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其戰略定位是: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區、國家海洋經濟改革開放先行區和全國重要的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

(2)日韓產業轉移帶來的發展機遇。日韓作為東亞經濟發達國家,許多產業由于成本過高而需要轉移,山東半島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是日韓產業轉移的首選地區。

4、威脅因素(Threats)

(1)區域競爭日趨激烈。2011年,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海洋生產總值分別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6.1%、30.1%和21.5%。山東半島經濟區作為環渤海經濟區的一部分,優勢并不明顯,區域競爭日趨激烈。

(2)水資源短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人口、工廠密集,生活和工業用水大,盡管水資源相對其他地區豐富,但依舊短缺且浪費和污染現象非常嚴重。

表2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SWOT矩陣

三、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結構優化的建議

1、統籌海洋產業規劃和產業布局

海洋經濟是多層次、復合型的綜合經濟體系,需要宏觀調控。而目前我國的海洋產業分屬不同的管理主體,缺乏統籌全局管理海洋產業的機構。山東省應成立專門的海洋產業協調管理機構,協調各部門和各區域關系,科學的做出半島藍色經濟區規劃和產業布局,力求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特色和不同的發展方向。

2、建立山東半島與日韓產業協作區

日韓海洋產業以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而山東半島則以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主。因此在產業結構方面,山東半島與日、韓是互補的,通過與日韓構建產業協作區,引入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同時把山東半島中成本較高的產業向中國西部轉移,從而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和合理化。

3、運用經濟杠桿對海洋產業發展進行調控

政府可以運用金融、信貸、稅率等經濟手段,鼓勵海洋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在貸款規模和利息上,對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經濟和社會效益好的新興海洋產業,實行低利率,并鼓勵貸款;對效益低、污染嚴重的傳統產業,實行高利率,并控制其貸款規模。同時制訂相應的優惠政策,引導個人、企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污染小的海洋產業投資。在稅收政策上,增加生態類和污染類稅種,并在稅率上拉開檔次。同時加強對海洋各產業的資金投入和金融支持,建立融資平臺和藍色產業信托投資基金。

4、調整主導海洋產業

目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主導產業仍是海洋漁業,因此應培植和壯大新興海洋產業,發展海洋精細化工、海洋生物制藥這樣的“雙高雙低”(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低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綠色工業。重點發展海洋旅游業,海洋裝備制造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積極推動新興海洋產業和未來海洋產業發展的同時實施產品帶動戰略,通過重點項目和有帶動作用的支柱產品,形成產業化、規?;?、高度化、合理化的新型海洋產業增長點。

5、打造海洋產業群,推動產業集群式發展

就目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結構現狀而言,應打造三大主要產業群。港口物流產業群:以青島港為核心,煙臺港、日照港為骨干,威海港、濰坊港、東營港、濱州港、萊州港為支撐的東北亞國際航運綜合樞紐。臨海重化工業產業群:以海洋裝備制造業、海洋油氣業、海洋化工業等產業為主,采用新技術,提高生產規模和質量,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企業和產品。新興海洋產業群:集中發展以濱海旅游業、海洋藥物工業、海洋能電力業等為主體的新興海洋產業群,建設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旅游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海洋產業群集中眾多產業部門的企業共同生產,使勞動力充足,技術多樣化,信息交流更方便,同時可以發揮規模經濟優勢,靈活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促進海洋經濟快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家海洋局.2011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EB/OL].2012.

[2] 國家海洋局. 海洋行業標準《海洋經濟統計分類與代碼》[EB/OL].1999.

[3] 劉容子.制定“藍色工程”計劃發展海洋產業群[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1998,(01):21—28.

[4] 劉志迎.現代產業經濟學教程[M].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7:164—166.

[5] 山東省統計局.2003—2011年山東省統計公報[EB/O L].山東省統計信息網.

[6] 李福柱、孫明艷、歷夢泉.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結構異質性演進及路徑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1,25(03):12—14.

[7] 王乃靜.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新探[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74—92.

上一篇:雙向通信技術論文范文下一篇:金融市場發展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