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毛澤東與詩詞范文

2023-09-16

毛澤東與詩詞范文第1篇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采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清平樂·會昌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

憶嫦娥 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念奴嬌·昆侖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沁園春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⒕猃埍P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 嗡嗡叫,幾聲凄厲,幾聲抽泣。

螞蟻緣槐夸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 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

多少事,從來急; 天地轉,光陰迫。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 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水調歌頭游泳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浪淘沙 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毛澤東與詩詞范文第2篇

一九一零年

獨坐池塘如虎踞 綠蔭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 哪個蟲兒敢作聲

五古 挽易昌陶 一九一五年六月

去去思君深 思君君不來 愁殺芳年友 悲嘆有余哀衡陽雁聲徹 湘濱春溜回 感物念所歡 躑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 涔淚侵雙題 采采余孤景 日落衡云西方期沆養游 零落匪所思 永決從今始 午夜驚鳴雞鳴雞一聲唱 汗漫東皋上 冉冉望君來 握手珠眶漲關山騫驥足 飛飚拂靈帳 我懷郁如楚 放歌依列嶂列嶂青且倩 愿言試長劍 東海有島夷 北山盡仇怨蕩滌誰家子 安得辭浮賤 子期竟早亡 牙琴從此絕琴絕最傷情 朱華春不榮 后來有千日 誰與共平生望靈薦杯酒 慘淡看銘旌 惆悵中何寄 江天水一泓

七古 送縱宇一郎東行

一九一八年

云開衡岳積陰止 天馬鳳凰春樹里 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鐘此 君行吾為發浩歌 鯤鵬擊浪從茲始洞庭湘水漲連天 艟艨巨艦直東指 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 丈夫何事足縈懷 要將宇宙看秭米滄海橫流安足慮 世事紛紜何足理 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 諸公碌碌皆余子平浪官前友誼多 崇明對馬衣帶水 東瀛濯劍有書還我返自崖君去矣

.

四言詩 祭母文 一九一九年十月

嗚呼吾母 遽然而死 壽五十三 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東民覃 其他不育 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 艱辛備歷摧折作磨 因此遭疾 中間萬萬 皆傷心史 不忍卒書待徐溫吐 今則欲言 只有兩端 一則盛德 一則恨偏吾母高風 首推博愛 遠近親疏 一皆覆載 愷惻慈祥感動庶匯 愛力所及 原本真誠 不作誑言 不存欺心整飭成性 一絲不詭 手澤所經 皆有條理 頭腦精密劈理分情 事無遺算 物無遁形 潔凈之風 傳遍戚里不染一塵 身心表里 五德犖犖 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 三綱之末 有志未伸 有求不獲精神痛苦 以此為卓 天乎人歟 傾地一角 次則兒輩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 介在青黃 病時攬手 酸心結腸但呼兒輩 各務為良 又次所懷 好親至愛 或屬素恩或多勞瘁 大小親疏 均待報赍 總茲所述 盛德所輝必秉悃憂 則效不違 致于所恨 必補遺缺 念茲在茲此心不越 養育深恩 春暉朝靄 報之何時 精禽大海嗚呼吾母 母終未死 軀殼雖隳 靈則萬古 有生一日皆報恩時 有生一日 皆伴親時 今也言長 時則苦短惟挈大端 臵其粗淺 此時家奠 盡此一觴 后有言陳與日俱長 尚饗

虞美人 贈楊開慧

一九二零年

堆來枕上愁何狀 江海翻波浪 夜長天色怎難明無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曉來百念皆灰燼 倦極身無恁 一勾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賀新郎 贈楊開慧

一九二三年

揮手從茲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訴 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

毛澤東詩詞【全集】

- 1

毛澤東詩詞【全集】

七百里驅十五日 贛水蒼茫閩山碧 橫掃千軍各卷席有人泣 為營步步嗟何及

菩薩蠻 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春

赤橙黃綠青藍紫 誰持彩練當空舞行動上 雨后復斜陽 關山陣陣蒼當年鏖戰急 彈洞前村壁 裝點此關山 今朝更好看

清平樂 會昌

一九三四年夏

東方欲曉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城外高峰 顛連直接東溟 戰士指看南粵 更加郁郁蔥蔥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

(其一)山 快馬加鞭未下鞍 驚回首 離天三尺(其二)山 倒海翻江卷巨瀾 奔騰急 萬馬戰猶酣(其三)山 刺破青天鍔未殘 天欲墮 賴以拄其間

憶秦娥 婁山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七律 長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念奴嬌 昆侖

一九三五年十月

橫空出世 莽昆侖 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 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 江河橫溢 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 誰人曾與評說而今我謂昆侖 不要這高 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 一截贈美 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 環球同此涼熱

清平樂 六盤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 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六言詩 致彭德懷同志

一九三五年十月

山高路遠坑深 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 唯我彭大將軍

沁園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國風光 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 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 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臨江仙 贈丁玲

一九三六年

毛澤東詩詞【全集】

- 3

毛澤東詩詞【全集】

有于闐 詩人興會更無前

注:柳亞子原詞浣溪沙十月三日之夕于懷仁堂觀西南各民族文工團,新疆文工團,吉林省延邊文工團,內蒙古文工團聯合演出歌舞晚會,毛主席命填是闋,用紀大團結這盛況云爾

火樹銀花不夜天 弟兄姊妹舞翩躚 歌聲唱徹月兒圓不是一人能領導 哪容百族共駢闐 良宵盛會喜空前

浣溪沙 和柳亞子先生 一九五零年十一月

顏斶齊王各命前 多年矛盾廓無邊 而今一掃紀新元最喜詩人高唱至 正和前線捷音聯 妙香山上戰旗妍

注:柳亞子原詞浣溪沙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團演出和平鴿舞劇,歐陽倩予編劇,戴愛蓮女士導演兼飾主角,四夕至五夕,連續在懷仁堂奏技,再成短調,欣賞贊美之不盡矣

白鴿連翩奮舞前 工農大眾力無邊 推翻原子更金圓戰販集團仇美帝 和平堡壘擁蘇聯 天安門上萬紅妍

浪淘沙 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 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 魏武揮鞭 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 換了人間

七律 和周世釗同志

一九五五年十月

春江浩蕩暫徘徊 又踏層峰望眼開 風起綠洲吹浪去 雨從青野上山來尊前談笑人依舊 域外雞蟲事可哀 莫嘆韶華容易逝 卅年仍到赫曦臺

水調歌頭 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飲長沙水 又食武昌魚 萬里長江橫渡 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 勝似閑庭信步 今日得寬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風檣動 龜蛇靜 起宏圖 一橋飛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 截斷巫山云雨 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 當驚世界殊

蝶戀花 答李淑一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我失驕楊君失柳 楊柳青楊直上重霄九 問訊吳剛何所有 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 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 忽報人間曾伏虎 淚飛頓作傾盆雨

七律二首 送瘟神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讀6月3日人民日報,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蟲,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

其一綠水青山枉自多 華佗無奈小蟲何 千村薜荔人遺矢 萬戶蕭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千里 巡天遙看一千河 牛郎欲問瘟神事 一樣悲歡逐逝波

其二春風楊柳萬千條 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 青山著意化為橋天連五嶺銀鋤落 地動三河鐵譬搖 借問瘟神欲何往 紙船明燭照天燒

毛澤東詩詞【全集】

- 5

毛澤東詩詞【全集】

滿江紅 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小小寰球 有幾個蒼蠅碰壁 嗡嗡叫 幾聲凄歷 幾聲抽泣螞蟻緣槐夸大國 蚍蜉撼樹談何易 正西風落葉下長安 飛鳴鏑多少事 從來急 天地轉 光明迫 一萬年太久 只爭朝夕四海翻騰云水怒 五洲震蕩風雷激 要掃除一切害人蟲 全無敵

雜言詩 八連頌 一九六三年八月一日

好八連 天下傳 為什么 意志堅 為人民 幾十年拒腐蝕 永不沾 因此叫 好八連 解放軍 要學習全軍民 要自立 不怕壓 不怕迫 不怕刀 不怕戟不怕鬼 不怕魅 不怕帝 不怕賊 奇兒女 如松柏上參天 傲霜雪 紀律好 如堅壁 軍事好 如霹靂政治好 稱第一 思想好 能分析 分析好 大有益益在哪 團結力 軍民團結如一人 試看天下誰能敵

七律 吊羅榮桓同志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記得當年草上飛 紅軍隊里每相違 長征不是難堪日 戰錦方為大問題斥 每聞欺大鳥 昆雞長笑老鷹飛 君今不幸離人世 國有疑難可問誰

賀新郎 讀史

一九**年春

人猿相揖別 只幾個石頭磨過 小兒時節 銅鐵爐中翻火焰 為問何時猜得不過(是)幾千寒熱 人世難逢開口笑 上疆場彼此彎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一篇讀罷頭飛雪 但記得斑斑點點 幾行陳跡 五帝三皇神圣事 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 盜跖莊足喬流譽后 更陳王奮起揮鈸黃越 歌未竟 東方白

念奴嬌 井岡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參天萬木 千百里 飛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來何所見 多了樓臺亭閣五井碑前 黃洋界上 車子飛如躍 江山如畫 古代曾云海緣彈指三十八年 人間變了 似天淵翻覆 猶記當時烽火里 九死一生如昨獨有豪情 天際懸明月 風雷磅礴 一聲雞唱 萬怪煙消云落

水調歌頭 重上井岡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岡山 千里來尋故地 舊貌變新顏 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過了黃洋界 險處不須看風雷動 旌旗奮 是人寰 三十八年看過去 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 可下五洋捉鱉 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 只要肯登攀

念奴嬌 鳥兒問答

一九六五年秋

鯤鵬展翅 九萬里 翻動扶搖羊角 背負青天朝下看 都是人間城郭炮火連天 彈痕遍地 嚇倒蓬間雀 怎么得了 哎呀 我要飛躍借問君去何方 雀兒答道 有仙山瓊閣 不見前年秋月朗 訂了三家條約還有吃的 土豆燒熟了 再加牛肉 不須放屁 試看天地翻覆

毛澤東與詩詞范文第3篇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1935年2月

從現在起,五十年內外到一百年內外,是世界上社會制度徹底變化的偉大時代,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是過去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不能比擬的。處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必須準備進行同過去時代的斗爭形式有著許多不同特點的偉大的斗爭。

——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62年1月

【摘要】毛澤東評價杜甫的詩是“政治詩”,其實,從“政治詩”這一視角解讀毛澤東的詩詞最恰當不過。毛澤東詩詞與他的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密切相關,詩詞中的一些概念、范疇與其戰略思想——比如“環球同此涼熱”與不稱霸的思想——就緊密聯系在一起。從“政治詩”而不是僅從文學的視角發掘毛澤東詩詞,才能更深入理解詩詞的思想內涵,同時也有助于了解毛澤東的戰略思想。通過對毛澤東詩詞的解讀,可發現其中貫穿著毛澤東的歷史唯物主義人生觀和審美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思想、對中國地緣政治的思考及其運用、中國崛起的戰略與策略,以及關于中國統一、新中國的教育方針、外交原則、繼續革命等思想的脈絡??梢哉f,革命和斗爭是貫穿毛澤東詩詞中的主題,唯物主義和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念是毛澤東詩詞的底色。

【關鍵詞】毛澤東詩詞 戰略思想 地緣政治 審美觀 革命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5.001

【作者簡介】

張文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航天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為國家安全戰略。主要著作有《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印度國家發展潛力及其評估》《全球視野中的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國家戰略能力與大國博弈》等。

1958年3月,毛澤東在成都主持召開中央會議期間,特地參觀了杜甫草堂,并評價杜甫的詩是“政治詩”。其實,毛澤東的詩詞也可從“政治詩”的視角解讀,而不能簡單地從修辭、文學藝術等角度解讀。毛主席還說,“詩言志”。閱讀毛主席的著作,發現毛主席的詩詞中有許多是講戰略的。如果不站在政治和戰略高度,我們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毛澤東詩詞。筆者試從十個方面談談學習體會。

“風展紅旗如畫”:歷史唯物主義人生觀和審美觀

我們還是從一般到特殊,先從毛澤東詩詞的哲學觀及建立其上的審美觀講起。

貫穿毛澤東詩詞的審美特點是其鮮明的唯物主義哲學本質的革命斗爭精神。為什么說是“唯物主義”,那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念。人民是毛澤東心中的“上帝”。“什么是上帝?人民就是上帝。”①“上帝就是人民,人民就是上帝。”②斗爭——確切地說是階級斗爭,是革命,而不是一些人誤解的“好斗”——是毛澤東詩詞的主題。他在1964年寫的《賀新郎·讀史》一詞中表達了這樣的“唯物主義大道理”: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五帝三皇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莊屩流譽后,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

1959年7月29日,毛澤東在一篇內參上批示:“合乎歷史要求的東西,一定垮不了,人為地解散也是辦不到的。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大道理。”③毛主席詩詞的審美都是基于這個“唯物主義大道理”。④只要講唯物主義,就要講斗爭,尤其是階級斗爭。前闋“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將人間問題說透了;講斗爭就要講辯證法,講辯證法就要重視新生事物。下闋“盜跖莊屩流譽后,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將這個“騙了無涯過客”的問題也澄清了。

“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⑤1916年12月9日,毛澤東曾在日記中自勉:“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⑥斗爭是貫穿毛澤東一生的解決矛盾的紅線,與此相應,貫穿毛主席詩詞的是紅色基調,紅色是戰斗的色彩,是生命力的象征;而運用紅旗的動感張揚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需要說明的是,革命越是處于低潮,尤其是在1927年至1935年期間,毛澤東詩詞中的以舞動的“紅旗”“長纓”“霜天”“旌旗”事物等表現出來的紅色基調就越突出: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如夢令·元旦》)

漫天皆白,雪里行軍情更迫。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清平樂·六盤山》)

“風卷紅旗”“紅旗漫卷”“紅爛漫”“紅旗亂”,毛澤東詩中的紅色,不僅僅是一種色彩,而是斗爭的象征。比如1961年2月寫的《七絕·為女民兵題照》中“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句,就表達了這樣的意思。

毛主席的詩詞樸素,這與其中的人民性是一致的。在詩歌形式上,他喜歡民歌。他說詩歌“將來趨勢,很可能從民歌中吸引養料和形式,發展成為一套吸引廣大讀者的新體詩歌”。⑦這與韓愈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⑧的意境相近。韓愈對“煙柳滿皇都”那種“高大上”是厭惡的,他偏愛“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那種初生的和有生命力的事物。韓愈是唐中期的詩人,這時唐人的精神還是向上的,若讀唐初的詩,更讓人有春風撲面的快意,這與唐王朝處于上升期的氛圍相一致。與宋詩不同,⑨唐詩少有對今人所謂“高大上”“凈白美”式的慵懶浮夸。毛澤東詩詞也有同類氣質,多梅花、黃花、松柏,鮮有牡丹。毛澤東青年時就不喜歡牡丹。1915年8月他在日記中寫道:“牡丹先盛而后衰,匏瓜先衰而盛,一者無終,一者有卒,有卒是取,其匏瓜乎?”說做人“日學牡丹之所為,將無實之可望”。⑩

毛澤東思想是從中國土地里長出來的,與唯物主義相一致的革命戰斗精神被賦予美學含義,戰爭和戰場被納入審美視野,這是毛澤東詩詞尤為獨特的方面,比如1929年10月寫的《采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又如1933年夏寫的《菩薩蠻·大柏地》,詩中大自然與戰爭留下的殘跡在詩人眼中反成了一幅絢麗的畫卷: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后復斜陽,關山陣陣蒼。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這里“分外香”的黃花和“更好看”的風景,都是戰斗的結果,這讓人想到31年后詩人寫的那句“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詩人視階級斗爭為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力,他說:“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1964年毛澤東對這句注釋說:“這是借用李賀的句子。與人間比,天是不老的。其實天也有發生、發展、衰亡。天是自然界,包括有機界,如細菌、動物。自然界、人類社會,一樣有發生和滅亡的過程。社會上的階級,有興起,有滅亡。”他說:“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這一下就把社會的本質說出來了,它本質上是斗爭,所以斗爭貫穿著詩人思想始終,這使毛澤東的詩詞及其美學思想有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張力。

晚年毛澤東對自己所開辟的共產主義事業,更是不忘初心。1976年,是毛澤東度過的最后一年。元旦當天,全國各大報刊都在頭版刊載《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詞是10年前填寫的,詞中仍是旌旗舞動,表達了詩人“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的心境。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缮暇盘鞌堅?,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1965年5月)

有了唯物主義,就有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念,有了這個觀念,就有了為他們奮斗的理想。這是理解毛澤東詩詞的大境界。

“茫茫九派流中國”: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

毛澤東詩詞與其思想一樣,是從中國土地里生長出來的。閱讀毛澤東詩詞,就不能不閱讀中國背景及其中的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

毛澤東思想是從黨內外斗爭中誕生的,不僅指與國民黨的主義之爭,而且還包括黨內路線之爭。陳獨秀、王明的認識與毛澤東思想之間的差別是,前者是從外國即莫斯科來到中國的,而毛澤東的思想是從中國土地里長出來的,也就是說前者是為蘇聯服務的,他們以蘇聯為當時的“普世價值”,并以蘇聯為中心。在他們看來,為了蘇聯,犧牲中國也在所不惜。毛澤東認為,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革命做出貢獻的前提是搞好中國革命。

中國共產黨誕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不久。世界大戰中死了很多人,國際上有很強的厭戰情緒,因而這個時候是和平高調而不是槍桿子最吸引人。當時五四運動的誕生地北京大學更是空論滔滔。北京大學這個學校的優點是思想比較自由,各種思想都能進去,缺點就是脫離實際。共產黨初期犯重大錯誤的兩個人都是北大的,一個陳獨秀,一個張國燾,還都是共產黨的創始人。他們身上的光環比較光鮮照人,人一有光環就容易遠離真理。因為他只想著自己天然正確,不認為自己可能有錯誤。陳獨秀是第一屆黨的領導人,那時到處跑,認為政治就是妥協,就是談判,就是法制。“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當時哪有法律啊,力量大的一方就是法律。陳獨秀們不知道,法分自然法和成文法,自然法就是多數人原則,多數人即人民原則,當然就是力量權衡原則。成文法是自然法運用之后才有的。這是法律的本質。自然法就是“人間正道”,是它決定著世界的變化。

資產階級在上升的時候是懂得這個道理的。比如盧梭就說:“根據自然和理性的法則,大多數具有全體的權力,因而大多數的行為被認為是全體的行為,也當然有決定權了。”?他還說:

國家的生存絕對不是依靠法律,而是依靠立法權。?

立法權力是屬于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屬于人民的。?

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民永遠是可以作主改變自己的法律的,哪怕是最好的法律。?

但是,當資產階級奪取了政權,上升為統治階級后,他們在自然法上就開始含糊其辭了。他們將自然法抽象肯定,具體否定,空說什么自然是“正義”“平等”“自由”的。這是因為他們不需要人民的力量了。

當時陳獨秀書生氣,看不透這些,認為政治就是談判,像蝴蝶一樣到處飛,想通過談判解決國共兩黨的矛盾。毛澤東看到他這么幼稚,很生氣,告訴陳獨秀們:“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作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為什么毛澤東說那么多“那樣”,要知道一個農村出來的青年,是餓過肚子、見過死人的;一個北大的教授沒餓過肚子,沒見過死人。兩種人想的是不一樣的。見過死人的人,經歷過餓肚子的人,就知道《國際歌》中“饑寒交迫的人們”的含義,這樣的人想問題才靠譜。毛澤東接著說“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行動”。?為什么毛主席這樣說,因為二十四史都在他心中,歷史中表現的就是槍桿子和槍桿子的關系,就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的關系。毛澤東贊同斯大林的判斷,認為武裝斗爭“這是中國革命的特點之一,也是中國革命的優點之一”。?陳獨秀這些新秀們不懂或不承認這點。陳獨秀文憑太高了,文憑高了就容易遠離真理,尤其遠離中國真理。

生死之地有真理。真理坐標系并不復雜,就生死兩線:橫坐標是生,縱坐標是死。“生死存亡”,就四個字。你只要把任何事情帶到這里頭,真理就顯示了,就不會胡說八道。只有把學問和國家的生死存亡聯系起來,這個學問就靠譜。毛澤東思想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陳獨秀為什么不行,他的思想不符合中國實際,毛澤東說,他資格老、文憑高,不聽。沒辦法,最后只能靠蔣委員長的機關槍來告訴他什么是毛澤東思想。

1927年4月12日,國民黨軍隊繳了上海工人糾察隊的槍,次日,又向罷工示威的工人開槍。在長沙,5月21日,何鍵、許克祥開始捕殺共產黨員。毛澤東當時在武漢辦農民運動講習所。4月27日,在中共“五大”上,毛澤東提出的“迅速加強土地斗爭”的建議未能得到討論。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宣布“清黨”,國共兩黨徹底分裂。就在這一年春,毛澤東寫下《菩薩蠻·黃鶴樓》,詩言志,詞中“茫茫”“沉沉”“莽蒼蒼”“鎖大江”“知何去”等表現出毛澤東極為沉重的心情: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茫茫九派流中國”,適合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道路在毛澤東心中卻不能上達。為此,1930年5月,毛澤東同志專門寫《反對本本主義》,說:

共產黨的正確而不動搖的斗爭策略,決不是少數人坐在房子里能夠產生的,它是要在群眾的斗爭過程中才能產生的,這就是說要在實際經驗中才能產生。

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

“蒼山如海”:中國地緣政治及其運用

毛主席詩詞中的戰略思想,特別是其中的地緣政治,是毛澤東詩詞中被人認識較少,而又是很重要的部分。這是因為毛澤東在詩詞中直接提及地緣政治的較少,而若不從地緣政治視角,毛澤東的許多重要詩詞中比如“盡開顏”“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等意境連同一些重大事件,比如長征路上毛澤東與張國燾的斗爭,就不能得到更準確的理解。

人一碰到生死,就馬上接近真理。1927年,共產黨在這一年學到的東西比其他所有時間都要多。黨建之初都是滔滔宏論,到了1927年“四一二”后,共產黨干部脫掉西服和皮鞋,穿著草鞋進山,拿槍。這樣才換來了根據地大發展。但形勢剛好轉,又開始玩虛的。上次陳獨秀是“高學歷”,這次王明不僅有莫斯科中山大學的高學歷,還帶著斯大林支持的光環,又有軍事顧問李德協助。這時共產黨還不夠成熟,總覺得外來的和尚能念真經。王明見過斯大林,因此,沒有人敢懷疑他會有錯誤。

王明為什么會失敗呢?還是因為他的認識是從外邊帶來的,這樣的認識及建立其上的政策在中國水土不服。當時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軍事斗爭。軍事斗爭就要了解中國,對當時的共產黨來說首先是了解中國南方山地的地理特點。中國的南方山地的地形和歐洲大為不同。歐洲的地形是千里大平原,而在中國南方則是峰嶺橫縱的山地。在歐洲平原打仗,就得修碉堡、挖戰壕,在決戰中解決問題,歐洲各國及蘇聯都是這種打法。李德把這種戰法帶到中國,帶到中國南方山地。山里頭打仗,山體就是掩體,河川就是戰壕,想決戰都難找到一塊平整的地。1933年底,李德(奧托·布勞恩)來到江西瑞金,分工“主管軍事戰略、戰役戰術領導、訓練以及部隊和后勤的組織問題”。李德要紅軍正規化,軍事理論要歐洲化。李德在回憶錄中說:

劉伯承擬訂了三種類型正規軍建設方案,我作了鑒定后,方案就由革命軍事委員會批準了。在建制方面,方案基本與蘇聯紅軍建制相吻合,但是在人員方面,也就是說在人員的數目、尤其是在武器裝備方面當然比蘇聯紅軍落后多了。

在作戰方面,李德一反毛澤東的山地游擊戰術,要求紅軍在山里頭找平地、挖地壕、修碉堡,尋求與國民黨部隊決戰。1934年4月,李德以筆名“華夫”發表《革命戰爭的迫切問題》,系統地提出他將在蘇區推行的軍事思想和作戰原則,認為:

在敵人主攻方向應建立防御體系,以此來直接保衛蘇區。為達到此目的,必須以最少的人力和武器(包括彈藥)牽制住敵人最大的兵力。應在重要的戰略地點建立分散的堡壘或牢固的陣地(堡壘群),來抵抗敵機的轟炸和炮兵的射擊。在山區只應進行靈活的防御戰。無論情況如何,我們必須經常記住我軍的特點,尤其是紅軍善于英勇作戰的能力。每次防御時,應組織積極防御,堡壘地帶應配置一定人力和炮火。

如果只看平面地圖,那說出來的多是神話;如果看立體地圖,說出的多是人話。王明、李德面對平面地圖,神話滿篇。在他們眼中人是不需要吃飯睡覺的,打仗是不需要輜重運輸的。讀李德的書,讓人發笑,為什么?因為作為中國人,知道山地之難;要是俄國人,就覺得李德是對的,因為歐洲基本是平原地形。

李德來到江西后,要求按他的思路建立軍隊,打仗時在山里修碉堡,找開闊地決戰。前陣播放的電視連續劇《宜昌保衛戰》,從劇中能看出國民黨、日本人都是這么打仗的。國民黨的抗戰詞典中多“決戰”,八路軍的抗戰詞典中盡是“大捷”。日本、國民黨、李德的戰爭理論都是來自歐洲大平原的經驗總結。王明、李德放棄有利于紅軍的地形優勢,用自己人少的劣勢與數倍之敵硬拼,豈不是以卵擊石。毛澤東和朱德不是這樣,他們是充分利用山地形勢掩護,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隨時將敵人分解為一堆堆少數并各個殲滅。國民黨將領胡宗南到了陜北以后,被毛澤東牽著鼻子到處轉。共產黨在王明時期與國民黨一樣,結果在1934年底的湘江之戰中碰得頭破血流:出門的時候8萬多人,回來的時候剩3萬多人。毛澤東對斯諾回憶說:“在這個時期,我們犯了兩個重大錯誤,其一是在1933年福建事變中沒有能同蔡廷鍇的部隊聯合。其二是放棄了我們以前的運動戰術,而采用錯誤的單純防御的戰略,用陣地戰對付占巨大優勢的南京軍隊,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因為紅軍無論在技術上或者在精神上都不適合于陣地戰。”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當時根據地搞形式主義,選干部重洋文憑,看履歷。這種風氣下毛澤東、朱德同志都被排斥在外了。1931年12月,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在寧都起義后投奔紅軍,毛澤東要求“對這支隊伍,要努力按照古田會議決議的精神,建立黨的領導,加強政治思想工作。”而這支隊伍中的許多人只“相信日本士官生、留洋生和保定、黃埔軍校的人”。為了更順利地接收、管理和改造這支部隊,毛澤東特意派有留法背景的何長工去做管理工作,告訴他:“我們要搞些‘假洋鬼子’去,否則壓不住臺。”

中國現在也有這類問題,言必稱美國。其實今天來自美國和昨天來自蘇聯的理論一樣不靠譜,“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赏趺髂穆牭眠M毛澤東的話。干部一正規化就將毛澤東排除了。毛澤東沒文憑,大專文憑都沒有;他又不會外語,英語、俄語都不懂。毛澤東哪一條都不夠,但他能打仗,知道中國國情。

現在有一些人講了現代化、高科技,就忘了唯物論。所謂“一小時打遍全球”,可是只要打仗,就需要部隊,要吃喝拉撒睡,就得要輜重。不是發射一個導彈、一個原子彈爆炸就能解決的問題,還得面對生活在當地的人民。比如全是山地的朝鮮地形,如果沒有當地人民歡迎,外人是進不去的,如果人進不去,導彈技術有什么用。在南方山里,蔣介石在江西沒打贏,蒙古人沒打贏,隋煬帝在朝鮮半島北方山地沒打贏,美國、蘇聯人在阿富汗沒打贏,外人怎么能“迅速拿下”?凡是山里打仗,當地人不支持誰都打不贏,必須跟當地人結合。為什么?一座座山峰就像是叢叢利刃,大部隊進去后很快就被自然削成“碎片”,而大部隊只有在力量合成的條件下才能發揮作用。被山分割成小股部隊的“大部隊”就很容易為當地人用“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的方式一口一口地吃掉。國民黨部隊就是在湘贛大山讓毛澤東、朱德的部隊一口一口吃掉的。國民黨胡宗南部隊到陜北去,也無法取得勝利。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明白了毛澤東在湘贛時期,為何形勢越是困難,其詩詞越是洋溢著大革命失敗后少有的必勝的樂觀精神。除了前引“風卷紅旗”“紅旗漫卷”“紅爛漫”“紅旗亂”“誰持彩練當空舞”等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情緒的詩詞外,還有如: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西江月·井岡山》,1928年秋)

風云突變,軍閥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梁再現。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樂·蔣桂戰爭》,1929年秋)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采桑子·重陽》,1929年10月)

白云山頭云欲立,白云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ā稘O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1931年春)

即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特別是到了1934年夏,毛澤東已被博古、李德(德國人)等排擠出了領導集團,在會昌“養病”,毛澤東在《清平樂·會昌》一詞中仍是樂觀的。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清平樂·會昌》,1934年夏)

1962年毛澤東給《人民文學》編輯部談到這幾首詞時說,這幾首詞“反映了那個時期革命人民群眾和革命戰士們的心情舒快狀態”。“主動權來自實事求是”,毛澤東同志的樂觀情緒源于他已經找到了在中國山地開展游擊戰的規律,而不是一些人分析的毛澤東在黨內地位的升落。

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需要真正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也懂中國實際的政治家。而檢驗這些的不是形式上的光環——如紅色履歷、文憑、職務、出身等,而是實踐,而且還不是一次——前面已有了陳獨秀、李立三、王明等——的實踐檢驗。

1934年10月,毛澤東在于都接到中央紅軍準備戰略轉移的秘密通知。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紅一、紅三、紅五、紅八、紅九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八萬六千余人,開始從瑞金等地出發,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紅軍突破一道道封鎖,一路上,軍情急迫,毛澤東已無當年夏天那“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從容心境。這可從其間寫的《十六字令·三首》反映出來。詩曰: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苦戰五晝夜,從廣西全州、興安間搶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的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第五軍團和在長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國際師損失過半,第八軍團損失更為慘重,第三十四師被敵人重重包圍,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直到彈盡糧絕,絕大部分同志壯烈犧牲。12月1日,“中央紅軍除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紅三軍團第十八團被阻于湘江東岸外,全部渡過湘江,已由出發時的八萬余人銳減為三萬余人。”

湘江之戰后,中央開始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1964年3月24日,毛澤東在與薄一波等同志談到《毛澤東選集》時說:“這是血的著作。”血的著作,也是在血泊中找到的真理。最殘酷的革命實踐讓中國共產黨以最快速度接近并找到真理。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黨召開了遵義會議,黨中央推選毛澤東同志主持軍事工作,而這時交到毛澤東手中的部隊只剩三萬多人。但要從根本上扭轉黨內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危害,毛澤東知道這并不是換一兩個領導人那樣簡單,其路如鐵,其聲如咽,馬蹄聲碎,前景如血。毛澤東和黨中央已有了“而今邁步從頭越”的心理準備,是否成功,仍不能把握。1935年2月,毛澤東在《憶秦娥·婁山關》這首詞中一改以前的樂觀,心情凝重: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結果,紅軍在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指導下,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使黨暫時脫離了王明、李德錯誤路線帶來的險境。這次勝利,也是中國共產黨成功地使生長在蘇聯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移入中國,與實際結合起來的結果。

但是,這才是開始,因為更嚴峻的考驗還在“殘陽如血”的前方。

過了大渡河,大家心情稍好一點,又遇到了張國燾路線的干擾。長征路上毛澤東與張國燾的斗爭焦點并不是外來思想與中國實際的矛盾,而是對中國國情,尤其是對中國地緣政治特點認識深淺的矛盾。

毛澤東比較早地注意并嫻熟地運用地緣政治(中國傳統稱之為“歷史地理”或“地理政治”)學說為中國國內國際斗爭服務。1926年毛澤東在第六屆農民講習所曾主講過地理課,他講述學習地理與革命工作的關系。要求學員除對全國性的地理概況有所了解,對本省的山川形勢、人情風俗習慣,以及地理上給予政治的影響等,也都要了解。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要求高級軍事干部關注和研究華北的地理政治。1970年12月,此時,毛澤東注意到林彪“篡黨奪權活動”的企圖,調任李德生為北京軍區司令員。他問李德生:“你看過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嗎?這是一部軍事地理的參考書,要找來看看,先讀有關華北部分。你知道北京為什么叫燕京,北京最早的居民點在哪里?當北京軍區司令員,要了解北京的歷史地理,了解華北的歷史地理。”1956年3月8日,毛澤東在聽取交通部匯報時說:“中國地勢比較完整,東面是大海,西面是高山,統一起來帝國主義不易進來。”1964年3月5日,毛澤東在與金日成談話中提到羅馬尼亞,說:“他們的地理位置沒有東方國家好,這對他們不利。”毛澤東這里說的“他們”,既指羅馬尼亞也指歐洲。

地理位置的好壞取決于主觀對其規律的把握。毛澤東在當時黨的領導層中是對中國地緣政治及其規律認識最深刻的人。如果說,毛澤東與博古、李德軍事路線的斗爭源于對中國南方山地及在此之上形成的戰爭規律認識差別,而接下來毛澤東與張國燾的爭執則源于中國四川和西北地形及在此之上形成的戰爭規律的認識差別。深度不同的認識,產生了完全不同的實踐結果。

長征路上,毛澤東與張國燾關于長征方向的爭論焦點在于對四川在中國地緣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差異。1935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會合后,中共中央內部關于長征路線出現分歧。其主要表現在南北兩個大方向,具體說三個方位,一是南下川西北,這是張國燾的方案;其二是北上陜甘,這是毛澤東的方案;還有一個就是張國燾作為妥協的北進新疆的方案。在6月26日召開的懋功兩河口會議上毛澤東指出的南下方案“事實上會使一、四兩方面軍被逼退到西康地區……如果我們被敵人封鎖在這個地區,將成為甕中之鱉”的危險,而張國燾則固執于南下偏安川康的路線,表示:“現宜以一部向東北佯動,誘敵北進,我則乘勢南下。如此對二、六軍團為絕好配合。我看蔣與川敵間矛盾極多,南打又為真正進攻,決不會做甕中之鱉。”張國燾的回電帶有明顯的抵觸情緒,其“決不會做甕中之鱉”是對6月26日召開的懋功兩河口會議上毛澤東批評張國燾南下方案用語的決絕回應。

在這兩個方向的選擇中,誰對呢?在沒有實踐結果前,真不好說。但從歷史經驗上說,毛澤東同志的方案有利于中國革命事業的選擇。

我們看,張國燾要南下川康地區,而四川的地形就像個盆子,由此進入中原只有兩個出口,一個是重慶,另一個是漢中。從漢中東出,就進入南陽盆地,由此北上就可直取洛陽。劉秀是從那里起家的。這也就是說,要想在四川能成點事,重慶和漢中這兩個地方必須控制。當時張國燾不懂這些,張國燾要回去四川。毛澤東知道,歷史上蒙古人入川,結果大汗蒙哥死在重慶釣魚城下。另一例子是乾隆曾舉四川全省之財力遠征西康的大小金川,也是不了了之。這些張國燾不懂,自然與毛澤東說不到一起。

四川在中國地緣政治中是有其特殊個性的地方。歷史上有兩個姓張的人對四川形勝認識淺浮而又有執著入川的情結:一個是張獻忠,1640年率部進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有錢沉入河底,1646年與南下入川的清軍作戰全軍覆沒。另一個就是張國燾,虧得被毛澤東從四川拉出來,不然,1937年底蔣介石遷都重慶后,張國燾的結局不會比張獻忠更好。

但當時誰敢懷疑張國燾方案有錯誤呢?沒人敢懷疑,因為他身上光環太多:如果說王明受過斯大林單獨召見,而張國燾則受到過列寧的接見,而且是中國共產黨高級干部中唯一見過列寧的人;再加上張國燾又是我黨為數極少的創始人之一,陜南根據地搞得還不錯。但是所有這些掩蓋不了他在重大問題上犯的錯誤。毛澤東與王明、張國燾的斗爭并不涉及共產主義世界觀,而是涉及實現共產主義方式。他們這代人都敢于斗爭,但差別就在于是否善于斗爭。在這方面,他們書都讀得多,而毛澤東讀得最活,特別是他比其他人更懂得結合中國實際。

比如毛澤東青年時喜歡《三國演義》,他可以將書中的知識應用于革命實踐。大家都知曹操于公元215年拿下漢中又讓出漢中,為什么呢?守不住。因為當時同年即215年劉備已拿下了成都,從成都北進漢中必贏,為什么?劉備蜀國的資源運輸比曹操方便。打仗就是拼資源。曹操得從陜西翻山運載物資,劉備則在家門口。所以,劉備拿下成都后,曹操就趕快退到秦嶺之上,把漢中交還給張魯。公元219年,劉備輕取漢中,就把張魯消滅了。估計毛澤東注意到這一歷史經驗,并將此用于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从《扰c中國的邊界地形,中國藏南地區很像陜西漢中,喜馬拉雅山與秦嶺相似,其地形用曹操“直為天獄中”的比喻并不為過。印度地勢與四川相似,印度對中國藏南易于實際控制,因為北上的資源運輸線較短,較南下輜重補給更為便利。對北方中國防御而言,能夠保證戰爭勝利的補給線陡長,因而南下容易控制難。

為什么要講這一點呢?這是因為有的同志不理解毛澤東為什么打了以后又退回來。如果看了立體地圖就能理解毛澤東了。毛澤東遇到的也是曹操攻取漢中后面對的同一守不住的問題,守不住就不如退回。遵義會議上凱豐說毛澤東打仗的方法不高明,是照著兩本書去打的,一本是《三國演義》,另一本是《孫子兵法》。但不管讀什么書,能將書讀活才是本事。毛澤東將《三國演義》這本書讀活了。而王明那些人讀的是馬列的書,卻將書讀死了。1964年毛澤東在《賀新郎·讀史》中說:“五帝三皇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陳獨秀、王明、張國燾等都屬于被蘇聯那些“五帝三皇”們騙了的“無涯過客”。

“橫空出世,莽昆侖”:新中國將要崛起,戰略與策略

從1934年10月起,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肅、陜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于在1935年10月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

值得研究的是,長征一路走來,到陜北率領著僅有八千人馬的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形勢和規律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峰,從1935年10月到1936年2月這不到半年的時間里,一氣寫下四首氣勢磅礴,戰略思路明確的詩詞。“詩言志”,毛澤東通過這幾首詩詞表達他對中國革命形勢的新認識。先讀第一首。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七律·長征》,1935年10月)

為什么“盡開顏”,這不能僅僅以渡過困難期為解釋,而只能從歷史大道來解釋。今天回頭看,長征路上毛澤東與張國燾關于北上還是南下的爭論并以紅軍北上為結果,這實在是符合“天道”即符合中國地緣政治和中國革命規律的偉大抉擇——用司馬遷的話概括就是“非必險固便形勢利也,蓋若天所助也”。當年中國共產黨的勝利,有“人謀”的因素,更有順應“天命”即歷史規律的成分。1935年10月中旬,毛澤東途經甘肅、陜西兩省分水嶺,對身邊工作人員說:“從江西算起到現在,我們已經走過了十個省,走下山去,就進入第十一個省——陜西省了,那里就是我們的根據地,我們的家了。”在說這句話時,熟讀歷史的毛澤東心中回蕩著的一定是司馬遷那句神諭式的斷言:“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不能說司馬遷的諭言出自《易經》,但與《易經·說卦》“帝出乎震(東),齊乎巽(東南),相見乎離(南方),致役乎坤(西南),說言乎兌(西),戰乎乾(西北),勞乎坎(正北),成言乎艮(東北)”的諭言高度相合?!兑?middot;說卦》:“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南懷瑾解釋說:“艮,是東北的卦位,是萬物所成終結的地方,也是萬物的開始的地方,所以說成就是在艮卦。”

有意思的是,此線正與毛澤東率軍從東南經西南,北上陜北延安,后東移河北西柏坡,再至東北后終取天下的路線相一致。1945年日本失敗前夕,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5月1日,毛澤東在作關于政治報告討論的結論時明確指出:“東北四省極重要,有可能在我們的領導下。有了東北四省,我們即有了勝利的基礎。”1965年5月26日,毛澤東在井岡山同汪東興談到張國燾時說:

長征中正確的路線就應該是先向陜北,再向華北、東北。

得道天助,毛澤東說的路線與司馬遷說的“蓋若天所助”的路線不謀而合,也與中國地緣政治規律相合。1958年12月,毛澤東為這首詩批注說,長征“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這一年中,毛澤東心情除了“盡開顏”之外,其詩詞的戰略張力更是直逼九霄。再讀第二首: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念奴嬌·昆侖》,1935年10月)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1935年10月,剛走過長征,帶領著僅剩八千余人的毛澤東,卻在此時預見到新中國必將在他手中(“今日長纓在手”)崛起。這一認識毛澤東于1936年12月為次年國共兩黨祭黃帝陵活動作的《祭黃帝陵》一詩的開篇再次表達:“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聰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毛澤東還認為,新中國的崛起還必將對舊世界產生前所未有的大沖擊。“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這氣勢如毛澤東喜歡的大鬧天宮的孫大圣和怒觸不周山的共工。毛澤東說:“共工是勝利的英雄。”來到陜北的紅軍都是未來新中國將“賴以柱其間”的共工的后代,他們的奮斗一定會對舊世界造成“地不滿東南,天傾西北”的大變局。

毛澤東這個認識不僅一生未變,而且在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方式反復強調。1962年1月30日,毛澤東同志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也就是通稱的“七千人大會”上說:

從現在起,五十年內外到一百年內外,是世界上社會制度徹底變化的偉大時代,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是過去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不能比擬的。處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必須準備進行同過去時代的斗爭形式有著許多不同特點的偉大的斗爭。

三十年后,毛澤東再取《念奴嬌》詞牌于1965秋作《念奴嬌·鳥兒問答》,說這個大變局“嚇倒了蓬間雀”:

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背負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間城郭。炮火連天,彈痕遍地,嚇倒蓬間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飛躍。借問君去何方,雀兒答道:有仙山瓊閣。不見前年秋月朗,訂了三家條約。還有吃的,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

對今日中國有戰略指導意義因而值得今人認真體會的是《念奴嬌·昆侖》的后半闋。如果說這首詞的前半闋描述出新中國即崛起及其對世界的影響的話,那么,后半闋所喻意的就是中國崛起后將采取的外交策略。

1935年,剛到陜北的毛澤東已預感到新中國必將崛起,這是因為他斷定日本將因擴張而衰落。毛澤東從日本身上已捕捉到了甫立即亡的跡象,提示未來中國不能走正在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多貪多占的路子,“詩言志”,他以詩詞的形式表達了這個思想:“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也不要這多雪”,也就是說,守住昆侖山,不要搞霸權。“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意思是什么呢?歐洲是歐洲人民的,美洲是美洲人民的,中國可守成的范圍就在亞洲。這其中的哲學思想是節制、共富、均衡,而不是像日本、英國、美國那樣獨吞獨占。1958年12月21日,毛澤東對《念奴嬌·昆侖》曾做批注:“昆侖,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國,改為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別的解釋,不合實際。”在這里,毛澤東對日本人民反寄于同情,知道日本人民與中國人民一樣,都是帝國主義的受害者,認為世界還是要回到“環球同此涼熱”的道路上來。這個道路只能是社會主義的道路。這個思想,毛澤東堅持始終,1920年,毛澤東為湖南一師小學校友會題寫的對聯就是:“世界是我們的,做事要大家來。”

與此同時,面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步步逼近,剛到陜北的毛澤東對未來新中國外交政策已有成熟的考慮,這就是不走帝國主義擴張的老路。毛澤東不畏強權但又知道節制,他從不把力量伸展得超出能力之外,不能讓因目標設得過大而讓自己不堪重負。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決定在湘鄂贛邊區組織秋收起義。8月23日,中共中央復信湖南省委說:“中央認為:湖南暴動,可以湘南為一發動點,長沙為一發動點,在寶慶(今湖南邵陽)一帶如有可能亦可做一暴動點;‘湘中發動,集中軍力,撲城取長沙’;湖南,湘中的暴動盡可能地同時發動,免陷一地于孤立。”8月30日,中共湖南省委就暴動范圍問題致信中央說:“我們是以向長沙暴動為起點,并不是放棄湖南;沒有把衡陽做第二個發動點,是因為我們的力量只能做到湘中起來;各縣暴動,力量分散了,恐連湘中暴動的計劃也不能實現。”1928年年底,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指出:“我們的經驗,分兵幾乎沒有一次不失敗,集中兵力以擊小于我或等于或稍大于我之敵,則往往勝利。中央指示我們發展的游擊區域,縱橫數千里,失之太廣,這大概是對我們力量估計過大的緣故。”

抗日戰爭時期,這個力量有限性的思想成了毛澤東判斷中國抗日戰爭和蘇聯反德國法西斯戰爭結局的重要依據,1937年7月,毛澤東在接受埃德加·斯諾采訪時說:“在占領中國的長期負擔的重壓下,日本的經濟是要崩潰的;在無數次勝負不決的戰役的考驗下,日本軍隊的士氣是要渙散的。當日本帝國主義的浪潮在中國抗戰的暗礁上沖散了以后,中國革命人民中潛藏的大量人力,卻還可以輸送無數為自己的自由而戰斗的戰士到前線來。”這個思想在1938年毛澤東寫作《論持久戰》時得以系統發揮。毛澤東說:

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雖強,但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日本國度比較地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日本統治者想從戰爭中解決這個困難問題,但同樣,將達到其所期求的反面,這就是說,它為解決這個困難問題而發動戰爭,結果將因戰爭而增加困難,戰爭將連它原有的東西也消耗掉。

1942年,毛澤東運用力量有限性的思想準確地提出德國法西斯將在入侵蘇聯戰爭中滅亡的判斷,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一文中寫道:

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戰略企圖沒有一個不是失敗的。在此期間,希特勒鑒于去夏分兵的失敗,集中他的兵力向著南線。然而他尚欲東斷伏爾加,南取高加索,一舉達成兩個目的,仍然分散了他的兵力。他尚未計算到他的實力和他的企圖之間的不相稱,以致“扁擔沒扎,兩頭打塌”,陷入目前的絕路。在相反方面,蘇聯則是越戰越強。斯大林的英明戰略指揮,完全站在主動的地位,處處把希特勒引向滅亡。今年冬季開始的第四個階段,將是希特勒走向死亡的階段。

到20世紀70年代,毛澤東將這個思想進一步發展為指導國家外交的基本原則:1972年12月10日,尼克松訪華后,毛澤東在一個批示中告誡全黨:“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六盤山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固原縣西南,是六盤山山脈的主峰,險窄的山路盤旋多重才能到達峰頂。毛澤東在1935年9月中旬率領中央紅軍進入甘肅省南部,10月上旬,突破敵人的封鎖線,打垮了敵人的騎兵部隊,勝利地越過六盤山。10月毛澤東寫就本月的第三首詩: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清平樂·六盤山》,1935年10月)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長纓”,在這里并不是指僅剩下的八千的紅軍戰士,而是中國共產黨來到開始“收功實”即得天下的陜北高地和陜北人民。有了全民抗戰開始的“天時”,又有陜北這片利于逐鹿中原的“地利”和這里的人民,“縛住蒼龍”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同一個意思,在六個月后,以更宏偉的詩篇《沁園春·雪》(1936年2月)再次展現: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這首詞作于紅一方面軍于1936年2月由陜北準備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省西部的時候。毛澤東明白,此著沖擊的不僅是閻錫山,而是蔣介石的舊世界。戰事未開,氣勢已勝。1945年10月,毛澤東在重慶曾把這首《沁園春·雪》書贈柳亞子并在重慶《新民報晚刊》發表。這是在國民黨的大本營直接向蔣介石發出“試比高”挑戰。

“人間正道是滄桑”:在周邊國家分裂之時,中國基本統一

1946年國共大戰在即,中國不僅處在新舊交替的十字路口,而且還處在統一還是分裂的十字路口。挑戰不光來自蔣介石,還有當時希望中國在內戰中分裂的對華“友好”的國家。

1946年3月4日,由馬歇爾、張治中、周恩來3人組成的負責國共調停的軍事小組飛抵延安。在與毛澤東的交談中,張治中說:“政府改組了,中共中央應該搬到南京去,您也應該住到南京去。”毛澤東回答說:“我們將來當然要到南京去,不過聽說南京熱得很,我怕熱,希望常住在淮陰,開會就到南京。”毛澤東的回答綿里藏針,充滿地緣政治的暗喻。誰都知道,淮陰位于江蘇省中北部、江淮平原東部,北距連云港市130公里,東南距鹽城100公里,西南距江蘇省會南京市180公里,是古淮河與京杭大運河的交點,扼水陸交通之要沖,自古乃兵家重地。從淮陰進南京,那是從國民黨手中取天下;而若從延安入住南京,就只能在那里寄人籬下地陪坐天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如果讀過3年后即1949年4月毛澤東寫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就會明白,選擇后者當然不是毛澤東的興趣所在: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⒕猃埍P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毛澤東在這首詩中既是言情,又在言志;不僅是向蔣介石政權下達的死亡通知書,更是對美蘇欲使中國劃江而治的戰略默契的嚴肅正告。他告訴國際上一切想利用中國內戰分裂中國的國際“友人”或敵人們,中國統一勢不可擋。1964年,郭沫若在對這首詩評論時說:“就在解放南京戰役的前后,國內外有一些好心的朋友主張中國南北分治,適可而止,不要惹起帝國主義特別是美帝國主義的干涉。”

郭老的話并不是空穴來風。

1945年2月10日,也就是在太平洋戰爭即將結束的前夕,羅斯福和斯大林拉上極不情愿的丘吉爾在雅爾塔會議上背著中國達成了瓜分中國的《雅爾塔協定》,并以出兵東北對日作戰和戰后承認國民黨政權為條件,迫使蔣介石于協定簽署的半年后即8月14日承認了這一協定。

這個協定本質是將中國一分為二,南面是美國的勢力范圍,北面是蘇聯的勢力范圍。鑒于協定將要產生的分裂中國的惡劣影響,蘇美雙方一致同意對這個協定實行保密。直到1945年6月14日,杜魯門才指令赫爾利將這一內容通知蔣介石。在此之前,美方除在場者及羅斯福私人顧問霍普金斯等少數人外皆不知情,至于國務卿斯退丁紐斯,艾登說:“斯退丁紐斯對這事的詳情根本一無所知,他同首相和我一樣,可說完全蒙在鼓里。”當時“蒙在鼓里”的不光是美國國務卿,還包括中國國共兩黨的主要領導人。所以后人又稱這個協定為“雅爾塔秘密協定”。

可見,1949年4月,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在面臨巨大的國際壓力下果斷做出渡江的決定,其意義對中國命運的影響是巨大和深遠的。與19世紀60年代美國總統林肯統一國家南北的意義一樣,如果沒有1949年毛澤東頂住巨大的壓力揮師過江的決定,那么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只能限于長江以北,并且最多只能落得東歐那種依附于蘇聯的地位;同樣,江南的蔣介石的資本主義制度最多也只能成為依附于美國的亞洲版“拉美”式國家。果真如此,那么,今天中國就是一個任何帝國主義國家都可以耀武揚威任意出入的國家,今天中國的整體地位必將遠遠地落后于印度。斯大林對此洞若觀火,1945年他告訴前去談判的蔣經國說:“只要你們中國能夠統一,比任何國家的進步都要快。”

分裂中國的關鍵是利用當時中國的內戰,使各自都擁有強大武裝的國共兩黨同時并存,使其在內耗中演變為以長城或長江為界的南北政權。從這個意義上說,當時美國和蘇聯在抗戰勝利后力促國共和談的表面下隱藏著南北肢解中國的目的。所以,當斯大林聽到羅斯福說美國“正在進行各種努力以使北方的共產黨人同國民黨實現聯合”,立即表示“這很好”。

對1927年“四一二”事件記憶猶新的斯大林心里明白這樣的結果將意味著中國再次分裂,而阻止中國“進步”的終極手段,斯大林與美國人都明白,那就是肢解中國并使中國政治破碎化,至少使中國政治置于印度議會或俾斯麥之前的德國議會那樣無休止的“議而不決”的無效行政之中。要實現第一個目標即肢解中國,美蘇需要合作,美國通過約束中國國民黨,蘇聯通過約束中國共產黨,實現中國的不統不合的局面——目前的臺海兩岸“兩個中心為‘患’”的現狀就是當年美國這一策略的殘存后果。要實現第二個目標,蘇美就需要蔣介石配合,因為蔣介石的政權基礎是官僚買辦,依靠外國資本而不依靠本國人民,這樣的政權統治中國的結果充其量也就是第二個印度——恐怕還不如印度。但不管怎樣,既不能讓中國在抗戰中滅亡,又不能讓中國在抗戰后強大,都是美蘇不好意思直言的在中國的目標,在這個目標下,斯大林與羅斯福在雅爾塔會議上又開始聯手。與分割歐洲是德黑蘭會議上斯大林與羅斯福不能明言的目標一樣,分割亞洲也是斯大林和羅斯福不愿言明而又隱藏在雅爾塔談判以及后來的美蘇對華政策之中,卻最終因共產黨打過長江而沒有實現的目標。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在做了上述地緣政治關鍵地域的力量準備后,1949年3月31日,毛澤東和劉少奇、朱德等在接見第四野戰軍師以上干部時傳達了志在必得的信心,他說:

國民黨反動統治機構即將土崩瓦解,歸于消滅了。我們三路大軍浩浩蕩蕩就要下江南了,聲勢大得很,氣魄大得很。同志們,下江南去!我們一定要贏得全國的勝利!

“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1948年印度和中國都面臨著有外來支持的國家分裂的危險。結果是受著西式“民主”熏陶的尼赫魯接受巴基斯坦、緬甸和斯里蘭卡與印度相分離;而毛澤東則在1949年揮師打過長江,1950年初又一氣拿下西藏,年底又入朝參戰擊退美國人。不同的領袖,不同的結果:現在印度原來的版圖上立著兩顆互為目標的原子彈,而在中國則是統一使用管理的核武器和建成飛上世界屋脊的青藏鐵路。對此,我們應當感謝毛澤東同志,尤其應當感謝毛澤東同志頂著巨大壓力帶領全黨為中華民族做出的“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決策。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歷史的變化是無情的,在不同的領袖手中,歷史可以向好的方面轉化,也可以向不好的方面轉化。1949年4月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在面臨巨大壓力下果斷做出的渡江決策,對亞洲繼而世界命運的影響是積極和深遠的。1949年中國的統一又使亞洲——較之歐洲而言——從歐洲式對稱型破碎的地緣政治劣勢轉為以中國為主體板塊的地緣政治優勢。中國在亞洲的主體國家地理板塊,使亞洲有了穩定的地緣政治條件,這又反過來加強了世界和平的保障力量。正是因為亞洲擁有了中國這樣一個巨大而統一的亞洲主體板塊,才使歐洲、美國,乃至當時的蘇聯失去了隨心所欲支配亞洲事務的條件,并為亞洲獨立的意識提供了政治根基;有了中國這個主體板塊的地緣政治根基,中國周邊國家才有可以向美國討價還價的條件,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在美國的眼中才有了“亞太”而不僅僅是“遠東”的概念。

對于當時所謂“劃江而治”的輿論,毛澤東更是明察秋毫。據時任中國民主促進會領導人雷潔瓊先生回憶,1948年12月,她在西柏坡曾當面問毛澤東:“美國和蘇聯都贊同中國‘劃江而治’,在國際和國內有不少擁護者,您怎么看這個問題?怎樣看‘劃江而治’的社會基礎?”據雷老回憶:

毛主席笑了,笑聲很爽朗,很感染人。毛主席說,美國和蘇聯立場雖然不同,但在這個問題上都是站在他們各自的利益上給我們增加壓力,用軍事實力、政治實力形成了一種國際國內輿論,一種暫時性表面化的社會基礎。這就是從表面上看、暫時性看問題,不顧一切代價追求“和平”,而不管這種和平能不能長久。決定國家大事,應該從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根本利益考慮問題。為了一個統一的新中國,我們中國共產黨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放棄暫時抓長遠,將革命進行到底。如果不是這樣,搞什么劃江而治,將后患無窮。在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分裂,再次統一都要很長時間,人民會付出好多倍的代價!事關舉國長遠大計,我們共產黨一定要站在人民的立場,看得遠一點,不受其他國家的影響。

后來毛澤東對斯大林在對華政策上的“小九九”作了深刻的總結式的批評。1958年7月22日,毛澤東對蘇聯駐華大使尤金說:“斯大林在最緊要的關頭,不讓我們革命,反對我們革命。在這一點上,他犯了很大的錯誤”“第三國際都解散了”,斯大林“還下命令,說你們不與蔣介石講和、打內戰的話,中華民族有滅亡的危險。然而我們并沒有滅亡”。

被美國推舉出來替代蔣介石的“穩健派”李宗仁主張與江北的共產黨“和談”,其要害在變相落實“雅爾塔秘密協定”,置中國于事實上的“南北朝”形勢之中,果真如此,今天的“臺海兩岸”分離狀態就會變成“長江兩岸”的分裂狀態,中華民族由此也就墜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關于此,李宗仁本人在其回憶錄中也作了深深的悔罪。他說:

但在今天回顧那時的情況,我不禁不寒而栗了。我今天感到慶幸的是:當年與我打交道的美國方面的領袖人物都是一些沒有經驗的人。這些人在現狀不變的局勢下指導世界事務是能干的,但處理起嚴重的國際危機時,則肯定是無能為力。如果他們要像約瑟夫·斯大林那樣冷酷和精明,像他一樣善于抓住時機,中國肯定是會完了。如果美國人全力支持我,使我得以沿長江和毛澤東劃分中國,中國就會陷入像今天的朝鮮、德國、老撾和越南同樣悲慘的局面了。南部政府靠美國生存,而北部政府也只能仰蘇聯鼻息,除各樹一幟、互相殘殺外,二者都無法求得真正之獨立。又因中國是六億人的大國,這樣一來,她就會陷于比前面提到過的三個小國家更為深重的痛苦之中,而民族所受的創傷則恐怕幾代人也無法治好了。如果這種事情真的發生了,在我們敬愛祖國的未來歷史上,我會成為什么樣的罪人呢?

讀到這段文字,令人心酸。當年滿口“公開透明”和代表“改革運動”力量的李宗仁,這時才知道說大話容易,而落實大話卻是何等之難;不僅如此,空話有時還會給民族造成難以承受的災難。同時,我們中國人應為有毛澤東這樣的領袖而感到幸運,我們應對毛澤東那一代共產黨人表示永遠的敬意。

歷史真就是此一時,彼一時。就在印度、越南、朝鮮等周邊國家大面積出現國家分裂的時候,中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獲得基本統一。中國統一讓朝鮮領導人認識到分裂國家的錯誤,朝鮮次年試圖挽回時,為時已晚:1950年6月,美國率領聯合國軍進入朝鮮半島,擊退了南下進入韓國的朝鮮軍隊。

“詩人興會更無前”:用和平方法解決西北問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因其地緣政治位勢的關聯性,中國西域的穩定既關聯中原,又關聯中亞乃至歐洲。民國時期著名歷史學家朱希祖指出:“西域一地,在吾國常人視之,以為邊疆,無足輕重;而以亞洲全局觀之,實為中樞。”左宗棠更從國家統一的視角指出新疆的重要性,他在《遵旨統籌全局折》中指出:

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西北臂指相連,形勢完整,自無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保。匪特陜、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

這是因為,在中國,能夠形成大規模裝備及集團軍作戰條件的地帶主要是甘肅、蒙古和東北三省。為了保障西域的穩定,自古涼州多好馬。馬車在當時就是重裝備,大規模養馬在古代就是成建制的重裝備制造,這是平亂部隊有效發揮作用的先決條件。有了這些條件,西域可保無虞。反之,叛軍控制了甘肅就進入了關中平原。而西北之要在新疆,新疆不保,京師及中原則不能安定。1949年,解放大軍摧枯拉朽一路凱歌,先后解放華北、東北,直逼陜甘。如何順利地解決西北的問題,是毛澤東考慮穩定全國的重要方面。在解決這些地區問題的方法上,明清以至國民黨政府多用殘暴清洗的方式,結果積累下化解不了的民族仇恨。毛澤東力主避免這種方式,他當時考慮最多的是用震動較小的“全城為上”的和平接收方式。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考慮部隊進軍新疆。4月28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指出:“用和平方法解決西北問題??礃幼?,此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張治中等人現在決定留平,并向我方靠攏。用和平方式解決西北問題這件事,我們或須考慮通過張治中的幫助去做。”8月6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指出:“除用戰斗方式解決外,尚須兼取政治方式去解放,對此你們有何意見?”8月26日,彭德懷率第一野戰軍占領蘭州繼而占領甘肅全境之后,經過張治中斡旋,9月25、26日,新疆的國民革命軍軍政長官陶峙岳、包爾汗等宣布脫離廣州的臨時國民政府起義。當日,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在王震將軍率領下攻占烏魯木齊。10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10月20日,進駐新疆省會迪化,11月7日,王震、徐立清等同志到達了迪化,受到熱烈歡迎。新疆和平解放。

1950年3月,臺灣蔣介石委任匪首烏斯滿糾集慣匪和散兵游勇,并以殘酷屠殺等手段,脅迫牧民2萬多人發動武裝叛亂,叛亂迅速蔓延到天山南北。新疆軍區迅速組織了剿匪指揮部,由王震親自擔任總指揮,張希欽任參謀長,第六軍軍長羅元發擔任北疆剿匪前線指揮官。4月14日,剿匪大軍兵分兩路,取道深山密林、雪原戈壁,日夜兼程,向叛匪巢穴大、小紅柳峽奔襲。出其不意地突入使匪幫亂成一團,丟下大批尸體,紛紛四散逃命,僅烏斯滿和少數頭目僥幸逃脫。至6月20日,新疆軍區宣布經過兩個多月的剿匪斗爭,大股匪幫業已擊潰,剿匪斗爭獲得重大勝利。由新疆逃至甘肅敦煌、安西一帶的烏斯滿、堯樂博斯等殘匪,經新疆、甘肅部隊聯合清剿,于11月全部被人民解放軍殲滅。參加叛亂的國民黨起義軍官馬占林(副師長)被俘,烏斯滿于1952年2月在甘肅被捕獲,賈尼木漢、烏拉孜拜亦先后就擒,僅堯樂博斯只身逃往臺灣。

“三大戰役”后,東北回到新中國懷抱,現在新疆又得到和平解放,1949年10月建立的新中國的東西兩翼安全得到基本保證。在1950年10月國慶節,新疆平叛已取得絕對勝利,毛澤東心情大好,國慶觀劇期間,與柳亞子先生“因步其韻奉和”,欣然揮就《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

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

為什么是于闐呢?

于闐,古有于闐國(前232~1006年),唐代安西都護府安西四鎮之一。地處塔里木盆地南沿,東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車、疏勒,盛時領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豐等縣市,都西城(今和田約特干遺址)。歷代治疆經驗表明:治疆之要在南疆——為此唐朝治疆以安西都護府為重點,南疆之要在喀什——為此唐朝以疏勒(喀什)為龍頭專設“安西四鎮”。曾問吾在《中國經營西域史》一書中說:“我國無帕米爾,則無疏勒;無疏勒,則無新疆;牽一發足以動全身,足見其地關系邊防之重大!”

疏勒即今喀什,地處歐亞大陸中部,是“絲綢之路”上的商埠重鎮和進入中亞的重要交通樞紐。這里所說的喀什不僅包括今天的喀什市區,而且是指以喀什為重心的南疆地緣政治構架。從東漢班超收復西域,唐朝粉碎小勃律分裂活動,清政府平息噶爾丹、張格爾和阿古柏分裂叛亂等的行動路線可以看出,如果沒有東北的阿克蘇和東南的和田兩區與喀什形成的犄角呼應,僅靠喀什一域并不足以在南疆成勢。因此,乾隆治理南疆時曾將南疆城鎮分為四級,其中喀什、葉爾羌、阿克蘇、于闐四鎮為首要重地。

于闐的穩定表明南疆已回歸人民懷抱,而南疆的穩定又讓毛澤東看到新疆的長治久安有了可喜的基礎。明乎此,也就理解了毛澤東在聽到來自新疆文工團中有于闐的代表彈奏的音樂時,由衷發出的“詩人興會更無前”的詩意所在。

“大雨落幽燕”:守住了三八線,這是很重要的

明朝以來的歷史經驗表明,東北穩定與否,直接關乎新生政權的安危。1949年年初,從西柏坡準備進京的毛澤東風趣地將此行比喻為“進京趕考”。毛澤東在回答周恩來“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的話時說:“退回去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毛澤東明白:腐敗在初取天下的農民政權那里普遍存在,但并非都因此像李自成政權這樣甫立即亡;正是關外失控——而非僅僅是所謂新政權自身的“腐敗”——才是導致李自成敗退的主要原因。

為什么這么說呢?這需要我們了解中國地緣政治的特點。

我們知道,國家安全與其地形息息相關。中國地形是平原少山地多。平原與山地具有完全不同的地緣政治功能。前者有利于形成大規模的成建制的裝備及其部隊軍力合成,而后者則有利于分解成建制裝備和部隊的合力,這給游擊戰在中國留下了大顯身手的天地。中國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占全國總面積的2/3,這樣的地形圍繞華北平原由西向東形成半月形包圍,它們猶如聳立起的一簇簇鐵刃,將進入其中的形成于平原地帶的集團軍戰斗合力瞬間以碎片化的方式予以消解,而使能發揮當地人民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游擊戰的優勢成倍增加。這不僅是將歐洲軍事理論生搬至中國境內作戰的西方入侵者無不以失敗告終的重要原因,也是模仿歐洲軍事理論的國民黨軍隊在與軍事理論完全本土化的共產黨軍隊作戰時屢戰屢敗的重要原因。

由于海上和山地均不能形成成建制軍事合力及由此形成的大規模和長期的裝備持續跟進的空間條件,因而從東海的入侵并不能動搖中國國力的根本,而從朝鮮半島登高西進后就是一瀉千里的東北大平原;占據東北大平原就有了可形成成建制的軍事合力力量和裝備的大規模和長期的持續跟進的空間條件。有了源源不斷的部隊及其裝備的持續跟進——而這些在海上和山地是不能實現的,就可造成地區性長期占領的物質條件。由于占據東北三省,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可以持續14年;沒有陸基遑論東三省,19世紀40年代英國只能對中國短期侵擾。經驗表明,裝備跟進的規模和持續時間的長短決定戰爭的成敗,陸基而非?;拇笮Q定裝備制造及其跟進的持續時間的長短。

與西北地區不同,從西北經關中平原東進中原,或從蒙古高原南下中原仍有一系列山川險固需要克服。而東北平原則不同,南出東北平原,僅有山海關一線之隔,越過山海關,就是呈扇形推開的更為廣闊的華北平原,這使得形成于東北平原的大規模集團軍合成戰力優勢有了更為廣闊的釋放空間。東北不保,華北危矣。故此,抗戰結束后,中共與國民黨爭奪最激烈的是東北,東北搞定后,解放全中國就只是時間問題。

事實上,“關外問題”并非始于明代,自隋朝始,它就日益成為中國政治穩定的“軟肋”:隋之后中國歷史上多次出現全國性的長期戰亂,其爆發源頭多出自關外,在這一地區發生任何動蕩都會很快傳遞到北方政治中樞,如果中樞對此反應無力或失敗,接踵而至的就是中央政權退至中國長江一線,其結果要么是國家分裂,要么是政權更迭。二者必居其一。隋煬帝和唐太宗都曾意識到但無力消除醞釀于東北關外的亂源,至明時東北亞已成為中國政治風暴持續發作的風口。毛澤東注意到了這點并因此對東北平原在中國地緣政治中的極端重要性予以高度重視。

1945年日本失敗前夕,已占據陜北高原的毛澤東高度重視東北的戰略意義。5月31日,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作關于政治報告討論的結論時明確指出:“東北四省極重要,有可能在我們的領導下。有了東北四省,我們即有了勝利的基礎。”6月10日,毛澤東在會上作關于選舉候補中央委員問題的報告時再次強調:

東北是很重要的,從我們黨的發展,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只要我們有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

1945年10月19日,毛澤東修改中共中央關于目前東北發展方針給東北局的指示,加寫一段話:“我黨方針是集中主力于錦州、營口、沈陽之線,次要力量于莊河、安東之線,堅決拒止蔣軍登陸及殲滅其一切可能的進攻,首先保衛遼寧、安東,然后掌握全東北。”10月23日,毛澤東又電東北局,要求:“竭盡全力獨占全東北。”

與李自成初取天下時面臨的形勢相似,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1950年6月東北亞便燃起了戰火——6月27日美國出兵朝鮮。遙望東北亞正在升起的戰云,毛澤東不可能不想到李自成大順政權因痛失關外而甫立即亡的教訓??姑涝瘧馉幍膭倮麖氐锥沤^了新中國重蹈李自成因忽視或失控于“關外問題”而功敗垂成的任何可能。1950年,美國出兵東北亞,毛澤東一改隋、唐遠征為援助朝鮮的方式,借蘇聯的支持出兵協助金日成,一舉將“關外問題”遠遠推到“三八線”以南。中國東北從而華北由此穩定至今。

1953年7月27日,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及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與聯合國軍總司令在朝鮮板門店簽署《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1953年9月12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總結了抗美援朝的意義,第一條就是:

和朝鮮人民一起,打回到三八線,守住了三八線。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打回三八線,前線仍在鴨綠江和圖們江,沈陽、鞍山、撫順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產。

毛澤東與唐太宗、隋煬帝一樣都注意到東北亞政局對中原政治的影響,不同的是毛澤東沒有把中國的安全邊界鎖定在山海關而是鎖在朝鮮半島的“三八線”。正是有了抗美援朝的勝利及朝鮮人民“守住三八線”給中國東三省帶來的穩固的安全形勢,毛澤東在20世紀60年代的“三線建設”的布局中才可以將“東北除外”。知道了這些,我們再重溫毛澤東1935年10月寫的《沁園春·雪》中“唐宗宋祖,稍遜風騷”的詩句,就會明白此非虛言。如果明白了抗美援朝的勝利對中國整體安全的關鍵意義,再讀毛澤東于1954年夏寫的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就會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戰略意義。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1950年6月突發的朝鮮戰事猶如“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1953年7月抗美援朝的勝利,阻止了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向北方朝鮮發動的入侵,并徹底排除了中國東北再次受到東來威脅的可能性。毛澤東這才有了“換了人間”的心境??姑涝膭倮麑⑹怪袊鴸|北從而中原的安全完全有了保障。英雄總會惺惺相惜,這使作者想起當年面對同一任務的曹操。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為了肅清袁氏殘余勢力,也為了徹底解決三郡烏桓入塞為害問題,決定遠征烏桓,大獲全勝,胡、漢降者二十余萬。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這加速了曹操揮戈南下統一中國的戰略實施。如把前后的事件聯系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戰爭,而《觀滄?!氛遣懿俦闭鳛趸傅脛倩貛熃涍^碣石山時寫的。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秋風蕭瑟,曹操壯懷激烈,考慮著如何揮師南下以實現他統一中國的宏愿。詩言志,曹操將“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宏偉的抱負融匯到在碣石留下的詩歌里。

曹操在65歲的時候,解決了山海關一帶烏桓三郡對內地的威脅;1953年毛澤東正逢甲子年,抗美援朝勝利幾乎是一勞永逸地解決了來自朝鮮半島對中國東北的安全威脅。二者盡管范圍不同,但對中國安全的意義都是一樣的。毛澤東將中國安全線推至朝鮮半島上的“三八線”,這是中國從唐太宗以降,沒有人做到的事情??吹竭@些,如果再結合1950年10月毛澤東《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一詞中“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的詩句,就不難從地緣戰略上感受到毛澤東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詞中“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的詩句,在西北和東北全部搞定后,所由衷發出的那種大自在的放松心境。

東北問題徹底搞定后,西北問題的解決則可進一步推進:1955年10月1日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日。

“僧是愚氓猶可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風云突變,蘇聯赫魯曉夫突然反目,中國外交形勢進入“雪壓冬云”的困難期。

1959年9月15日至28日,赫魯曉夫訪問美國,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戴維營就德國、柏林、裁軍、美蘇關系等問題進行了討論,蘇聯此后大肆宣揚“戴維營精神”,鼓吹蘇美兩國領導人坐在一起,人類歷史就進入了新的轉折點。在中蘇盟約期間,赫魯曉夫開始變臉不認人,要出賣中國。此時的外交環境非常不好;1959年12月,毛澤東作詩諷刺正沉醉于“G2”共治的赫魯曉夫說:“西海如今出圣人,涂脂抹粉上豪門”“列寧火焰成灰燼,人類從茲入大同”。

1959年12月4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赫魯曉夫“他不是老練的政治家,不大懂馬列主義,不講原則,翻云覆雨。他一怕美國,二怕中國。他的宇宙觀是實用主義,這是一種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他缺乏章法,只要有利,隨遇而變。迷戀于暫時的利益,丟掉長遠的利益。”當月,毛澤東又在一份關于國際形勢的講話提綱上寫道:“赫魯曉夫們很幼稚。他不懂馬列主義,易受帝國主義的騙。他不懂中國達于極點,又不研究,相信一大堆不正確的情報,信口開河。他如果不改正,幾年后他將完全破產(八年之后)。”1960年5月22日,毛澤東在杭州與劉少奇、周恩來等同志討論時局問題時談到赫魯曉夫說:“這個人一直沒有個章程,像游離層一樣,他是十二變,跟他相處,怎么個處法呀?這個人,艾森豪威爾形容過,說他是一個鐘頭之內瞬息萬變的。赫魯曉夫何必那么蠢,把美國人捧得那么上天,也不想想下一著棋。從戴維營回來,那么吹,他不想想,美國人可能變嘛。”當年12月10日,面對赫魯曉夫的胡來,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深有感觸地說:“中國和俄國的歷史經驗證明:要取得革命勝利,就要有一個成熟的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這時,毛澤東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在中國避免赫魯曉夫式的領導者出現。

毛澤東并沒有將蘇聯赫魯曉夫與美國領導人同等看待,更多地認為前者是政治不成熟,屬于“僧是愚氓猶可訓”,如不注意糾正,其結果必是“妖為鬼蜮必成災”。1961年11月17日,毛澤東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霧又重來。

接班人問題歸根結底是國家人才培養和教育問題。知識分子是國家治理工作不能離開的重要人才來源,但其脫離實際而又十分自我的心態則使他們在因見識卓越被納入政壇的同時也會帶來對事業有極大破壞作用的“王明式”的空談,而這樣的悖論又尤為建國之初的政治家所糾結。在利用這類知識者方面,古今政治家也有不少嘗試。比如孔丘任魯國大司寇后七日殺以言“亂政者”少正卯、秦始皇“焚書坑儒”、曹操殺楊修等,其中采取手段最極端的大概就數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他對付這類不成熟的干部和脫離實際而又自視精英的知識分子采取的辦法就是“金杯同汝飲,白刃不相饒”,以至洪武七年(1374年)便有人抗議:“才能之士,數年來幸免者百無一二。”即使這樣,朱元璋也沒有找到培養合格接班人的方法。

毛澤東在建國之初也面臨著與朱元璋同樣糾結的“知識分子問題”。但與朱元璋不同,毛澤東本人就是學生出身,早期學生運動的成敗以及他自身從知識分子到成熟的無產階級政治家的轉變的經歷使他對知識分子的優點和缺點以及如何克服這些缺點、完成自身改造,都有深刻的體驗和認識。1939年12月9日,毛澤東在《一二·九運動的偉大意義》一文中說:

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同青年學生、知識分子結合在一起的;同樣,青年學生、知識分子也只有跟共產黨在一起,才能走上正確的道路。知識分子不跟工人、農民結合,就不會有巨大的力量,是干不成大事業的;同樣,在革命隊伍里要是沒有知識分子,那也是干不成大事業的。

唯物主義最強調人民性和實踐性。毛澤東批評王明不知道人走路要靠腳,不知道人要睡覺,要吃飯,不知道子彈會打死人。因為他們是從學校玻璃窗子里和獎狀堆里長大的,沒見過流血犧牲這些東西,這樣怎么搞階級斗爭呀?1964年3月24日,毛澤東在與薄一波等同志談到《毛澤東選集》時說:“這是血的著作。”最殘酷的革命實踐,讓中國共產黨以最快速度接近并找到真理。當年,毛澤東將培養無產階級事業接班人問題提上議事日程。他對黨的事業接班人的條件除了立場可靠外,更加強調政治經驗的成熟。5月15日,毛澤東在北京舉行的中央工作會議上說:“無產階級的革命接班人總是要在大風大浪中成長的。”毛澤東重視中國歷史尤其是明史研究,特別注意其中導致國家毀滅的人的因素。十年樹木,百年樹人。1958年5月25日,毛澤東率中央高級領導到明十三陵植樹。1964年6月16日,毛澤東發表關于“無產階級的革命接班人”問題的講話,他將講話地點放在明十三陵,其意深長。

北宋亡國刺激了南宋知識分子及由此提出的以朱熹為旗手的“教育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確立“四書”為學生必讀的至尊科目。朱熹極力主張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幾部重視實際經驗的著作并作“四書”,作為國家教育和科舉的至尊課目,通過“格物致知”——這是“實事求是”的不同提法——的教育,將中國知識分子培養和改造為可以圖存救亡的骨干力量。原先飄浮在天上的北宋二程理學到南宋時期被朱熹拉到了大地上,此后的中國知識分子開始重經驗,輕學理,將格物致知作為尋求真理的主要方法。

從這意義上說,朱熹不是一個簡單的理學家,本質上說,他是一個繼往開來的理學革命家。

從王陽明之后,中國封建知識分子有了文化自覺,其特點是開始拿槍桿子了。王陽明就拿槍桿子,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三個人都拿槍桿子,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全拿槍桿子,學問也做得好。司馬光泣血疾呼,朱熹準備,從王陽明始拿起了槍桿子。北宋人那種學問不用于實踐,只用于把玩,學問人和拿槍人多不融通的現象發生變化,一直到近代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知識人都知道抓槍桿子,有了“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工具。

赫魯曉夫的出現也使毛澤東看出蘇聯教育方針的問題。他準備教育革命。只有在人民內部將“僧是愚氓猶可訓”的工作做足,才可在敵人矛盾中做到“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生產勞動是辯證法表現最豐富的地方,體現政治成熟的標志不是政治家的立場堅定與否,而是對于辯證法的掌握和運用的成熟程度。教育一旦脫離生產勞動,它必然走向形而上學。自毀國家的為什么是蘇聯人?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蘇聯的教育沒有勞動實踐這一重要環節,以分數、獎狀、表揚等形式上的標準作為干部晉升和人才選拔的標準,這樣干部就養成了“娛樂化”“貴族化”“精英化”的意識,這種意識導致他們與勞動人民越走越遠。其結果是在蘇聯解體時全民無動于衷,因為這個國家與人民的命運之間沒有了聯系。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黨的教育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此后,中國教育中便出現了中學生畢業后“上山下鄉”,干部抽一段時間去“五七干校”進行“再教育”。1963年,毛澤東在武昌同王任重同志談話時說:“干部一方面工作,一方面參加勞動,干部參加勞動,是保證不出修正主義的根本問題。如果我們不這樣做,我看再過十年二十年,也要出修正主義。”1964年2月,毛澤東總結宋明以來的亡國教訓時說“煩瑣哲學總是要滅亡的”。作為干部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他要求“教育革命”,認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毛澤東“妖為鬼蜮必成災”的擔心終在蘇聯看到了結果。1991年,撒切爾在美國休士頓有個講話,意思是蘇聯經濟上是計劃經濟,西方自由經濟搞不過它。借助計劃經濟,加上獨特的精神和物質刺激手段相結合,蘇聯的經濟發展指標很高。蘇聯豐厚的自然資源如果加以合理的運用,那么完全有可能把西方國家擠出世界市場。怎么辦?撒切爾說要對其制造內部問題,要找代理人,這個人就是戈爾巴喬夫。撒切爾的智囊對戈爾巴喬夫的評價是不夠謹慎,容易被誘導,極其愛慕虛榮,還與蘇聯政界大多數精英關系良好。所謂“精英”在今天的中國也叫“公知”。2008年美國給戈爾巴喬夫一個“自由大勛章”,老布什拍手向戈爾巴喬夫祝賀:謝謝你幫助美國把蘇聯干掉了。戈爾巴喬夫竟然將這枚勛章掛在了自己的脖子上?;粮裨u論赫魯曉夫說:“他在啟動改革過程這方面,可謂是戈爾巴喬夫的祖師;改革的影響他并不了解,改革的方向卻叫他追悔莫及。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甚至可以說共產主義覆亡始于赫魯曉夫。”

為什么蘇聯出現赫魯曉夫和戈爾巴喬夫這類脫離實際的領導人,因為他們的教育制度沒有一套“僧是愚氓猶可訓”的教育機制。中國為什么可以避免這類人走上最高領導崗位,因為毛澤東曾為我們提出并實踐了這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并由此培養出了一定的治國理政的人才。如果套用基辛格這句話也可說:今天中國仍在強勁發展,其人才后備,可始于毛澤東推動的那場以“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為宗旨的教育革命。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沒有明確地點出這個問題,但他認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的根源應當從包括土改在內的毛澤東的成就去尋找。他在《以自由看待發展》(Development as Freedom)一書中認為:

中國的這種社會變革是在什么時候、如何發生的?這些社會變革的高潮是在改革前,即在1979年之前——實際上很多是發生在毛澤東政策的活躍時期。毛澤東是有意識地為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的擴展建立基礎的嗎(他事實上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這個假設是很難接受的。但是毛澤東的土地改革、普及識字、擴大公共醫療保健等等政策,對改革后的經濟增長起了非常有益的作用。改革后的中國受益于改革前中國所取得的成果的程度,應該得到更多的承認。

“梅花歡喜漫天雪”: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可以利用矛盾,就是我們的政策

赫魯曉夫的變節將中國置于南北兩線作戰困境,對此,毛澤東向同志們堅定地表示:“現在,硬著頭皮頂著是對兩方面的:一方面對赫魯曉夫,一方面對艾森豪威爾。”但毛澤東表示,不會隨蘇聯路線變化而變化,決心走自己的路。他在1961年9月9日寫的《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寫道:

暮色蒼??磩潘?,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毛澤東要耐心等待形勢向有利的方向轉變。他在1961年12月寫的《卜算子·詠梅》表達了這一心境: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毛澤東知道,共產主義道路艱辛曲折,歷史規律總是不變的,時間總是在符合規律的一方。有時間的一方總能有“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那一天。1941年7月15日、17日,毛澤東分別復電周恩來、劉少奇,提出“與日寇熬時間的長期的方針,而不采孤注一擲的方針”,指出:“七七宣言上已提積極進攻口號,將來可用帶戰略性的反攻口號。”“但八路、新四大規模動作仍不適宜,還是熬時間的長期斗爭的方針,原因是我軍各種條件均弱,大動必傷元氣,于我于蘇均不利。”1944年4月9日,毛澤東復信陳毅:“忍耐最難,但作為一個政治家,必須練習忍耐。”1945年5月24日,毛澤東在黨的七大報告中就統一戰線的經驗總結說:“最近十年來,我們采取了忍耐的態度,這樣的方針幫助了我們,雖然也出了些糾紛,但是比較順利。歷史經驗證明,要圖痛快,就不痛快,準備了麻煩,麻煩就少。”同樣的思路,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處于蘇美聯手擠壓的不利境地,毛澤東再次采用連城自保和與蘇美“熬時間”的忍耐策略。毛澤東相信總有“待到山花爛漫時”的一天。

1959年3月3日,他告訴拉美共產黨的領導同志:“我們對美國不妥協,它不承認我們,我們也不承認它。至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聯合國,要他們驅逐了臺灣的代表,請我們進,我們才考慮進。我看,在十年到十五年內不同美國建立外交關系、交換外交代表是要更好一些。過了十年、十五年,我們的房子打掃得干凈了,可以迎接客人。”1964年6月23日,毛澤東在接見智利朋友時談到中美關系,他說:“我們把美國的走狗蔣介石趕走了,把美國的勢力也趕走了,所以美國對我們不那么高興。但是,總有一天兩國的關系會正?;?,我看還要十五年。”

時至1962年,中國面臨的形勢更是“高天滾滾寒流急”:中國國內剛剛經歷了嚴重的自然災害,蔣介石在東南準備反攻大陸。1960年7月始,蘇聯不斷在中蘇邊界尋釁并于1961年利用中國經濟困難要求中國本息一起償還抗美援朝時蘇聯援華軍事物資的貸款。1962年4月、5月間,蘇聯當局通過其駐中國新疆的機構和人員,在伊犁、塔城地區引誘和脅迫數萬名中國公民流入蘇聯境內;印度借機在中印邊境燃起戰火;10月,印度軍隊又從西南方面對中國領土發動大規模全線進攻。

這一年,毛澤東心情極為沉重。但越是在這個時候,毛澤東越是不信邪。1962年12月26日,毛澤東選擇自己生日這天發表《七律·冬云》:

雪壓冬云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

詩中已擺出兩線作戰的形勢。詩中的“虎豹”指的是美國,“熊羆”指的是蘇聯,既不懼美國,也不怕蘇聯。“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毛澤東以梅自喻,表示我毛澤東就喜歡這漫天風雪,毛澤東相信“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在歷史大規律即冬天來臨時,“蒼蠅”的滅亡也就“未足奇”了。三個月后,毛澤東再寫《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進一步“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凄厲,幾聲抽泣。螞蟻緣槐夸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毛澤東在戰略上蔑視敵人的同時,在戰術上開始作應對并轉化兩線作戰困難的準備。他認為,在對手力量小于我時主動出擊,當處在弱勢時就要善于等待。政治的第一資源不是武器和金錢,而是時間,而只有遵循大道即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大道理”的階級力量才能等得起,這種力量只能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力量。1962年12月22日和1964年12月29日,毛澤東兩次默錄清人嚴遂成作詠李克用和李存勖的詩《三垂岡》,通過這首詩表達了“等得起”“熬時間”的忍耐策略。

英雄立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難扶唐社稷,連城猶擁晉山河。風云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蕭瑟三垂岡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詩前四句意喻形勢與策略,意喻中國已崛起,但對赫魯曉夫的背叛及美國的跋扈也是無可奈何。共產主義運動將進入低谷,僅靠中國一家也是“只手難扶唐社稷”,而只有采取連城自保的等待策略。1975年5月16日早上,毛澤東對護士小李說:“上帝也許要發請帖請我去,你要不來看我,我恐怕也看不見你了。”小李臨走時,毛澤東送給她兩句話:“風云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又解釋:“后面一句,就是我此時此刻的心情。”

熟讀歷史的毛澤東知道,世界上沒有一個大國有力量可以與兩個以上的大國對抗。古羅馬人開始只是為了自衛,先與北方的高盧人打仗,后又與南方迦太基人發生戰爭,取得輝煌勝利,后繼續向整個地中海國家進攻,結果導致羅馬帝國整個滅亡;19世紀初,拿破侖與英國作戰,取得輝煌的勝利,繼而于1812年輕率深入俄國,其后三年便遭到失??;20世紀40年代,德國希特勒開始跟英國作對,贏得西歐,1941年正在得意之際揮師直奔俄國,其后又是三年便遭到失??;同期的日本開始與中國開戰,初期取勝,1941年底又與美國開戰,其后還是三年失??;20世紀50年代在朝鮮戰場上,美國與中國和蘇聯對陣,美國三年便??;60年代在越南戰場上,美國還是與中國和蘇聯作對,時間是長了些,但結果也是敗得沒有面子。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與中美作對,結果蘇聯很快敗陣并于戈爾巴喬夫時期解體。

熟讀歷史的毛澤東更是知道,老虎吃天只能是耗盡虎力后一無所獲。斯大林常將一些只有革命熱情而無實際經驗的人形容為“像共青團員一樣”,其含義接近列寧批評的“左派幼稚病”。斯大林之后的蘇聯領導人的特點要么是過“左”,要么是過右。赫魯曉夫一會要與美國聯合統治全球,一會又搞古巴導彈危機;之后,勃列日涅夫又將蘇聯推向全球擴張,并由此與中國為敵。此后蘇聯國力急速衰落直至解體。

我們看蘇聯和美國的GDP,兩國GDP的增長曲線的交叉點出現在78年到80年之間,此前美國在下風,此后在上風。為什么交叉點定格在這個時段呢?很多同志會說,是蘇聯計劃經濟模式走到盡頭,這是不對的。主要是由于美國與中國建交。美國少了一個敵人,也少了一份支出;蘇聯則多了一個對手,更加大了他的支出。20世紀60年代,在蘇聯背叛期間,毛澤東從最壞處著手,大搞“三線”建設,另一方面守拙內斂,坐待美蘇矛盾的激化,最終等到了1972年美國尼克松尋求與中國合解的歷史時刻。

1972年初,中國政府準備接待尼克松訪華。1月6日,毛澤東同周恩來、葉劍英談外事工作時說:“其實這個公報沒把基本問題寫上去?;締栴}是,無論美國也好,中國也好,都不能兩面作戰??陬^說兩面、三面、四面、五面作戰都可以,實際上就不能兩面作戰。”送走尼克松后,7月24日,毛澤東在與周恩來、姬鵬飛、喬冠華等談國際問題時,再次叮囑:“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可以利用矛盾,就是我們的政策。兩霸我們總要爭取一霸,不兩面作戰。”1972年12月10日,尼克松訪華后,毛澤東在一個批示中告誡全黨:“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讀懂了這段歷史,如果再將毛澤東1961年9月9日寫的《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12月寫的《卜算子·詠梅》,1962年12月寫的《七律·冬云》和1963年1月寫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等詩詞與毛澤東于1962年月12月、1964年12月兩次默錄清人嚴遂成作詠李克用和李存勖的《三垂岡》聯系起來研究,就會欣賞到蘊藏其中特有的戰略洞天。

“千里來尋故地”:不忘初心,繼續革命,堅守“唯物主義大道理”

1956年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此間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了深入探索。

毛澤東總結歷史經驗,知道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礎不能基于資本財團——這是蔣介石走過且失敗的道路,而應該基于工農聯盟——這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經過實踐已經證明并獲得巨大成就的道路。工農聯盟的基礎是國家和集體所有制,這是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礎部分。沒有它,人民就不能保住手中的生產資料,而失去了生產資料,我們的人民就會轉化為如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中形容的“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的貧民和流民,這樣黨的執政基礎也就名存實亡。建立在流民基礎上的國家政權,就會像目前中東一些國家那樣,一遇外來壓力即刻崩潰。1927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佃農生活舉例》一文中說“中國佃農比世界上無論何國之佃農為苦,而許多佃農被擠離開土地”是中國“兵匪游民”產生的真正原因,而農民集體所有制則是保障農民基本生活條件和控制脫離土地的農業人口“流量”的重要杠桿。鑒于這樣的歷史經驗,毛澤東說:“我們國家的基礎,就在工人、貧農、下中農身上。”

1959年12月,毛澤東在組織討論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說:“不搞合作化,農民必然向兩極分化,工農聯盟就無法鞏固。”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第21章時說:“我很擔心我們的干部子弟,他們沒有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優越感。要教育他們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毛澤東指出:

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即使消滅了舊的剝削階級,資產階級的影響還會長期存在,階級意識形態還會長期存在。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這就是“既得利益集團”的問題。每個時期,總會有這樣一部分人,保持舊制度對他們有利,用新制度代表舊制度對他們不利。他們安于已有的制度,不愿意改變這種制度。任何一種新制度的建立,總要對舊制度有所破壞,不能只有建設,沒有破壞。要破壞,就會引起一部分人的抵觸。

1965年5月22日,毛澤東乘車重上井岡山游覽視察,并在山上住了8天。22日,先后到黃洋界和茨坪。在茨坪居住期間,了解井岡山地區水利、公路建設和人民生活,會見了老紅軍、烈士家屬、機關干部和群眾。其間,毛澤東作《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1965年5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缮暇盘鞌堅?,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這首詞發表于毛澤東去世的1976年,其意明顯,這就是不忘初心,繼續革命。同月,毛澤東又作《念奴嬌·井岡山》:

參天萬木,千百里,飛上南天奇岳。故地重來何所見,多了樓臺亭閣。五井碑前,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江山如畫,古代曾云海綠。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猶記當時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風雷磅礴。一聲雞唱,萬怪煙消云落。

毛澤東來到井岡山,從傳統中思考中國未來的道路。1965年4月29日,在啟程到井岡山之前,毛澤東在聽楊成武匯報時說:“我贊成走回頭路,恢復到老紅軍的樣子。”5月25日,毛澤東同汪東興等談話說:“我早想回井岡山看看。一別就是三十多年了。為創建這塊革命根據地,不少革命先烈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犧牲時只有二十幾歲呀!沒有過去井岡山艱難的奮斗,就不可能有今天。”

面對美蘇合圍的國際形勢,毛澤東首先考慮的是黨在國內的階級基礎是否牢固。他告訴隨行的同志說:“我為什么把‘包產到戶’看得那么嚴重?因為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所有制的基礎如果一變,我國以集體經濟為服務對象的工業基礎就會動搖,工業產品賣給誰嘛!工業公有制有一天也會變。兩極分化快得很,帝國主義從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對中國這個大市場弱肉強食。今天他們在各個領域更是有優勢,內外一夾攻,到時候我們共產黨怎么保護老百姓?!怎么保護和發展自己民族的工商業,加強國防?!中國是個大國、窮國,帝國主義讓中國真正富強嗎,那別人靠什么耀武揚威?!仰人鼻息,我們這個國家就不安穩了。”5月25日,在回應汪東興“我們國家誰走資本主義道路,全黨全國都不會答應”的話時,毛澤東說:

事情不是那么簡單,人家資本主義制度發展了幾百年,比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得多,但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中國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會歷史長,近代又被帝國主義弱肉強食,搞得民不聊生,實際四分五裂。我們這樣的條件搞資本主義。只能是別人的附庸。帝國主義在能源、資金許多方面都有優勢,美國對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既合作又排擠,怎么可能讓落后的中國獨立發展,后來居上?過去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資本主義道路,我看還是走不通。要走,我們就要犧牲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違背了共產黨的宗旨和井岡山的追求。國內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都會激化,搞不好,還會被敵人所利用。四分五裂,危險的很。印度不是分裂了嗎?

毛澤東這時關心的不是改革而是改革結果。毛澤東將農民的組織化而不是分散化作為檢驗中國農業改革成敗的標準。在當時組織農民只有社會主義合作化一途。早在1959年7月29日,毛澤東針對國內外關于“人民公社究竟會不會垮臺”的質疑在新華社的一篇內參批示:

如果要垮的話,有哪些足以使它垮掉的因素;如果不垮的話,又是因為什么。不合歷史要求的東西,一定垮掉,人為地維持不垮是不可能的。合乎歷史要求的東西,一定垮不了,人為地解散也是辦不到的。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大道理。

毛澤東的擔心并不是多余的。據陪同毛澤東一同上井岡山的護士長吳旭君回憶,毛澤東告訴他:“我多次提出主要問題,他們受不了,阻力很大,我的話他們可以不聽,這不是為我個人,是為了將來這個國家、這個黨,將來不改變顏色。”1967年4月,毛澤東在一份文件上批示:“如果我們不注意嚴格要求我們的子女,他們也會變質,可能搞資產階級復辟,無產階級的財產和權力就會被資產階級奪回去。”

從井岡山回來,毛澤東又開始了新的征程。有詩為證:

正是神都有事時,又來南國踏芳枝。青松怒向蒼天發,敗葉紛隨碧水馳。一陣風雷驚世界,滿街紅綠走旌旗。憑闌靜聽瀟瀟雨,故國人民有所思。

注釋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4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391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480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4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124頁。

1959年7月29日,毛澤東對一篇報道批示說:“合乎歷史要求的東西,一定垮不了,人為地解散也是辦不到的。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大道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4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124頁。

《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9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4頁。

毛澤東:《致陳毅》,《毛澤東書信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08頁。

[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毛澤東說:“宋人多數不懂詩是要用形象思維的,一反唐人規律,所以味同嚼蠟。”毛澤東《致陳毅》,《毛澤東書信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08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19頁。

毛澤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1965年5月。

毛澤東:《丟掉幻想,準備斗爭》,《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87頁。

[英]洛克:《政府論》(下篇),葉啟芳、瞿菊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年,第59頁。

[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13、71~72、69頁。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頁。

這句是斯大林在《論中國革命的前途》中的一句話,轉引自毛澤東:《〈共產黨人〉發刊詞》,《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04頁。

毛澤東:《〈共產黨人〉發刊詞》,《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04頁。

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5頁。

1937年12月9日,中共召開政治局會議,王明在會議上作了《如何繼續全國抗戰與爭取抗戰勝利呢?》的報告。“由于王明說是傳達共產國際的指示,那時的共產國際在中國共產黨內有很高的威望,對與會者自然產生很大的影響。”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893~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523頁。

[德]奧托·布勞恩:《中國紀事》,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第46頁。

[德]奧托·布勞恩:《中國紀事》,第46、51頁。

[德]奧托·布勞恩:《中國紀事》,第365頁。

[美]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董樂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年,第156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361、364頁。

毛澤東:《詞六首·引言》(1962年4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詩詞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第248頁。

毛澤東:《十年總結》(1960年6月14日),《毛澤東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7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437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329頁。

1958年12月毛澤東曾對這首詞作批注:“萬里長征,千回百折,順利少于困難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449頁,注釋1。

“在他所主持的為期四個月的那一期農民講習班中,毛講了三門課:農民問題(講了一周,總計23小時)、農村的教育工作(9小時)和地理(4小時)。”[俄]亞歷山·潘佐夫:《毛澤東傳》(上),卿文輝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221頁。

參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164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6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364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2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544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321頁。

張國燾:《我的回憶》下卷,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第385頁。

徐向前:《歷史的回顧》(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第451頁。

2015年年底,相關機構專家對江口沉銀遺址出水文物進行了鑒定,基本確認眉山市彭山區“江口沉銀遺址”為歷史記載的張獻忠沉銀中心區域之一。其后發現了張獻忠的金封冊,經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1937年11月14日王明從莫斯科動身回國,同行的有康生。此前三天即11月11日斯大林召見王明。斯大林辦公室當天來客登記簿記錄有:1.德米特羅夫(季米特洛夫)同志,16點10分進入,18點05分離開;2.王明同志,16點10分進入,16點50分離開;3.王明同志,17點15分進入,18點00分離開;4.康生同志,17點15分進入,18點00分離開;5.沙平(王稼祥)同志,17點15分進入,18點00分離開。我們看到,1937年11月11日16點10分至16點50分,季米特洛夫將王明帶進斯大林辦公室后并接受斯大林近40分鐘的特別召見,斯大林對王明回中國后的工作作了專門指示。17點15分至18點,王明同康生、王稼祥再次進入斯大林辦公室,受斯大林召見。這說明,盡管知道他有不成熟的問題,比如對“西安事變”中王明“想發電報讓他們槍斃蔣介石”的方法極不滿意,但總的說來,斯大林還是將王明當作未來中國共產黨高級干部來培養的。詳見《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第14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454~455頁;[保]季米特洛夫:《季米特洛夫日記選編》,馬細譜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50頁。

1921年年底至1922年年初,張國燾代表中國共產黨前往莫斯科參加遠東勞苦人民代表大會,受到列寧接見的中共代表。關于這段接見的詳細描述,可參閱張國燾:《我的回憶》上卷,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第184~186頁。

“在中國共產黨中委中,我是惟一見過列寧的人。我就覺得他是俄國革命的象征,是一位純正的教主。”張國燾:《我的回憶》上卷,第186頁。

1965年8月5日,毛澤東接見印尼共產黨主席艾地率領的代表團,在被問到在打仗之前是否看過軍事著作時,毛澤東回答說:“一本也沒有看過?!度龂萘x》我看過,《孫子兵法》沒有看過。打過仗以后,那是到了西北之后,為了總結經驗,看了一些中國的、外國的軍事書。書是靠不住的,主要是要創造自己的經驗。”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518頁。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十四·劉放傳》引《資別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16頁。

1962年1月12日,毛澤東會見日本社會黨由顧問鈴木茂三郎率領的訪華代表團時說:“遵義會議時,凱豐說我打仗的方法不高明,是照著兩本書去打的,一本是《三國演義》,另一本是《孫子兵法》。其實,打仗的事,怎么照書本去打?那時,這兩本書,我只看過一本——《三國演義》。另一本《孫子兵法》當時我并沒有看過。”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893~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354頁。

司馬遷:《六國年表第三》,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史記》(第一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第247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479頁。

司馬遷說:秦始小國僻遠,“然卒并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勢利也,蓋若天所助焉”。司馬遷:《六國年表第三》,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史記》(第一冊),第247~248頁。

南懷瑾、徐芹庭譯注:《白話易經》,長沙:岳麓書社,1988年,第407頁,其中各卦方位解釋,詳見陳鼓應、趙建偉:《周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710~714頁。

南懷瑾、徐芹庭譯注:《白話易經》,第408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83~1949)》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602頁。

1965年5月26日,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晚上與汪東興說起這段往事:“一、四方面軍會合時,一方面軍有三萬人,四方面軍有八萬人,張國燾說他的人多,隊伍要聽他的。其實人多人少不是關鍵問題,要緊的是問題的本質,是你的路線正確不正確。長征中正確的路線應該是先向陜北,再向華北、東北。人少不怕,比如一方面軍長征到達陜北時只剩下八千人,堅持正確的路線,保留了革命的種子,后來建立了陜甘寧根據地,隊伍又壯大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83~1949)》第5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496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449頁,注釋1。

毛澤東說:“我取《淮南子·天文訓》,共工是勝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西南,故水潦塵埃歸焉。’他死了沒有?沒有說??磥硎菦]有死。共工確實是勝利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詩詞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第18頁。

《淮南子·天文訓》:“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張雙棣撰:《淮南子校釋》(全二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245頁。

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62年1月30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0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第32頁。

參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第476頁。

參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第66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第210、212頁。

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頁。

[美]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董樂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年,第87頁。

毛澤東:《論持久戰》,《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48頁。

毛澤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86頁。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六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408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59頁。

2001年,江蘇省淮陰市政府實施“三淮一體”戰略(即原地級淮陰市、原縣級淮安市、原淮陰縣融為一體),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因重名更名為淮安市楚州區,原江蘇省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轉引自袁南生:《斯大林、毛澤東與蔣介石》,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8頁。

1945年2月10日,開始雅爾塔第七次全體會議,在此之前,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向美國駐蘇大使哈里曼遞交一份“斯大林元帥關于蘇聯參加對日作戰政治條件草案”,經斯大林、羅斯福兩次修改后,即成為2月11日邀請丘吉爾共同簽署的作為雅爾塔正式文件的《蘇美英三國關于遠東問題的協定》,文件不長,但對遠東政治影響卻至為深遠。內容如下:

蘇美英三大國領袖同意,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后兩個月或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面對日作戰,其條件為: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2.由日本1904年背信棄義進攻所破壞的俄國以前權益須予恢復,即:甲、庫頁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乙、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須予恢復;丙、對擔任通往大連之出路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蘇中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之;經諒解,蘇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而中國須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3.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經諒解,有關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鐵路的協定尚須征得蔣介石委員長的同意。根據斯大林大元帥的提議,美總統將采取步驟以取得該項同意。三強領袖同意,蘇聯之此項要求須在擊敗日本后毫無問題地予以實現。蘇聯本身表示準備和中國國民政府簽訂一項蘇中友好同盟協定,俾以其武力協助中國達成自日本枷鎖下解決中國之目的。參見王繩祖、何春超、吳世民編選:《國際關系史資料選編(17世紀中葉~1945)》(修訂本),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第868頁。

[英]安東尼·艾登:《艾登回憶錄·清算》,瞿同祖、趙曾玖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年,第897頁。

參見曾景忠、梁之彥選編:《蔣經國自述》,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第112頁。

“斯大林和羅斯福的談話記錄”(1945年2月8日),參見沈志華主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第18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第489頁。

1937年11月11日,王明等在回國前受到斯大林的召見,斯大林告訴他們:“不管英國還是美國,它們都不愿意中國勝利。出于它們帝國主義的利益,它們害怕中國勝利。中國的勝利將影響印度、印度支那等。它們希望日本由于打仗而削弱,但是不允許中國站起來。它們希望有日本這條拴起來的狗嚇唬中國,就像過去嚇唬沙皇俄國那樣,但不希望這條狗有可能獨吞獵物。”參見[保]季米特洛夫:《季米特洛夫日記選編》,馬細譜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61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473頁。

《“公者千古,私者一時”——雷潔瓊訪談錄》,《黨的文獻》,2011年第3期,第108頁。

毛澤東:《同蘇聯駐華大使尤金的談話》(1958年7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第324、326頁。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49~950頁。

曾問吾:《中國經營西域史·朱希祖〈序〉》,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年,第1頁。

[清]左宗棠:《遵旨統籌全局折》,《左宗棠全集·奏稿6》,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第649頁。

毛澤東:《用和平方法解決西北問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毛澤東軍事文集》第5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564頁。

安西四鎮,指中國唐代前期在西北地區設置、由安西都護府統轄的四個軍鎮。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八月唐滅高昌國,九月置安西都護府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交河故城遺址),管理西域地區軍政事務。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軍進駐龜茲國以后,便將安西都護府移至龜茲國都城(今新疆庫車),同時在龜茲、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軍鎮,由安西都護兼統,故簡稱安西四鎮。唐高宗調露元年(公元679年),在唐安撫大使裴行儉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后,以碎葉水旁的碎葉鎮城代焉耆。從此安西四鎮是碎葉、龜茲、于闐、疏勒。唐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唐玄宗任命湯嘉惠為四鎮節度經略使,從此四鎮由專設的節度使統領。四鎮節度使或稱磧西節度使。節度使常駐安西府城龜茲,由安西都護兼領,又稱安西節度使。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湯嘉惠建議以焉耆鎮代替碎葉鎮,故開元七年以后的安西四鎮又是龜茲、于闐、焉耆、疏勒。安史之亂后,安西、北庭以及河西、隴右駐軍大部內調,吐蕃乘虛陸續占領隴右、河西諸州,安西四鎮與朝廷的通道中斷,然而,四鎮留守軍隊仍堅守各鎮。不久,北庭及安西四鎮相繼陷于吐蕃。公元9世紀中葉,回鶻據有天山南北及安西四鎮。唐安西四鎮在歷史上存在了一個半世紀,對于唐朝政府撫慰西突厥,保護中西陸上交通要道,鞏固唐的西北邊防,都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

曾問吾(1900~1979年),廣東省興寧市黃槐鎮人,1931年于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政治學系畢業后,在國民黨軍隊參謀本部邊務研究所工作,其間完成《中國經營西域史》。1941年秋,任湖南省政府設計委員會教育委員。1942年西上陪都重慶,調任國防部二廳五處邊務研究室少將主任,主持西部邊疆國防建設研究工作。1944年任新疆東部大縣吐魯番縣縣長。1947年離職返鄉,積極籌辦龍光中學(今黃陂中學)并擔任首任校長。1979年病逝。

曾問吾:《中國經營西域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年,第448頁。

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954頁。

“四省”是指中華民國時期的東北三?。悍钐欤ㄟ|寧、內蒙古通遼、內蒙古興安盟)、吉林(吉林和黑龍江東部)、黑龍江(黑龍江中西部和內蒙古呼倫貝爾)再加上熱河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602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604頁。

毛澤東:《目前東北發展方針》,《毛澤東軍事文集》第3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64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38頁。

毛澤東:《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和今后的任務》,《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03頁。

1965年11月14日,毛澤東提出美國人入侵中國的可能線路。他說:“美國人很怕死,也可能不敢深入。要來嘛,大概有幾條路,東北除外,當然也有可能。一是從天津上來,奔向北京;一是從青島上來,奔向濟南;一是從連云港上來,奔向徐州、開封、鄭州;一是從長江上來,奔向南京。從浙江上來不大可能,但也有可能,日本不是從乍浦來到蕪湖嘛!”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538頁。

漢末,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結合,是為三郡烏桓。

于闐,是古代西域王國,中國唐代安西都護府安西四鎮之一。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4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94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4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47頁;參閱同書第399~400頁。

轉引自逄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1034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4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399~400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4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48頁。

1960年1月17日,毛澤東在上海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說:“赫魯曉夫雖有缺點,我們應該團結,估計倒是可以團結的。和平過渡的觀點肯定是機會主義的觀點,我們要寫一些文章,批判這個東西。”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4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310頁。

“太素抗直不屈,屢瀕于罪。帝時宥之。一日,宴便殿,賜之酒曰:‘金杯同汝飲,白刃不相饒。’太素叩報首,即續韻對曰:‘丹誠圖報國,不避圣心焦。’帝為惻然。未幾,謫御史,復坐排陷詹徽,與同官十二人俱鐐足治事。后竟坐法死。”《明史》卷一百三十九《茹太素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新唐書》(第五冊),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第2818頁。

《明史》卷一百三十九《茹太素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新唐書》(第五冊),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第2818頁。

毛澤東:《一二九運動的偉大意義》(1939年12月9日),《毛澤東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6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329頁。

毛澤東:《培養無產階級革命接班人》(1964年6月16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第87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363頁。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第490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31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6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23頁。

李慎明主編:《世界社會主義跟蹤研究報告(2010~2011)》,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第424頁。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顧淑馨、林添貴譯,??冢汉D铣霭嫔?,1998年,第471頁。

[印度]阿瑪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任頤、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60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4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39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312、313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506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600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619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366頁。

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參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177、458頁。

據歐陽修所撰《新五代史·唐莊宗本紀》載:“初,(李)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今河北邢臺),還軍上黨(今長治市),置酒三垂岡,伶人奏《百年歌》(西晉詩人陸機的組詩,共十首,每十歲為一首,唱人一生從幼到老的景況與悲歡),至于(唱到)衰老之際,聲甚悲,坐上皆凄愴。時(李)存勖在側,方五歲,克用慨然捋須,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兒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戰于此乎!’”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李克用從代北沙陀族中崛起,一生征伐,創立了“連城猶擁晉山河”的基業。其子李存勖在父死后,又是一生征討。三垂岡(今山西長治)之戰,使李存勖最終占有上黨,把三晉大地作為穩固后方,進而兵下太行,逐鹿中原,消滅后梁,建立后唐。清朝人嚴遂成以李克用父子的史事為藍本寫作此詩。

陳晉:《毛澤東之魂》,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第426頁。

參見1948年2月10日斯大林與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領導人的談話記錄,沈志華主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第24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第226、228、237、239頁。

[俄]列寧:《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9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6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441頁。

指正在擬訂中的《中美聯合公報》。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6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422頁。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6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408頁。

參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177、458頁。

“貧農們不怕失掉什么。他們中間有很多人確實是‘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188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199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4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54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4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61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4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67~268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492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494頁。

馬社香:《前奏:毛澤東1965年重上井岡山》,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第151頁。

馬社香:《前奏:毛澤東1965年重上井岡山》,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第173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4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124頁。

馬社香:《前奏:毛澤東1965年重上井岡山》,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第226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6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73頁。

責 編∕樊保玲 馬冰瑩 戴雨潔 楊昀赟 鄭韶武

毛澤東與詩詞范文第4篇

獅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

酒放熱氣燒〃肉放爛些煮。

2 五古·吟天井 1906年秋

天井四四方〃周圍是高墻。

清清見卵石〃小魚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遠養不長。

3 五古·詠指甲花 1906年夏

百花皆競春〃指甲獨靜眠。

春季葉始生〃炎夏花正鮮。

葉小枝又弱〃種類多且妍。

萬草被日出〃惟婢傲火天。

淵明獨愛菊〃敦頤好青蓮。

我獨愛指甲〃取其志更堅。

4 雜言詩·耕田樂 1907年

耕田樂〃天天有事做。

近沖一墩田〃近水再墩望〃多年副產積滿倉。

農事畢,讀書甚馨香,坐待時機自主張。

5 七絕·詠蛙 1910年秋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6 七絕·贈父詩 1910年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7 五言詩·登高泛海 1913年10月

登祝融之峰〃一覽眾山小;

泛黃勃之?!▎⑺步?。

8 五言詩·江畔 1914年秋

晚靄峰間起(蕭)〃歸人江上行(蕭)。

云流千里遠(蕭)〃人對一帆輕(毛)。

落日荒林暗(毛)〃寒鐘古寺生(蕭)。

深林歸倦鳥(蕭)〃高閣倚佳人(毛)。

9 四言詩·《明恥篇》題志 1915年

五月七日〃民國奇恥。

何以報仇<在我學子=

10 五古·挽易昌陶 1915年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來。愁殺芳年友〃悲嘆有余哀。

衡陽雁聲徹〃湘濱春溜回。感物念所歡〃躑躅城南隈。

城隈草萋萋〃涔淚浸雙題。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永訣從今始〃午夜驚鳴雞。

鳴雞一聲唱〃汗漫東皋上。冉冉望君來〃握手珠眶漲。

關山蹇驥足〃飛飆拂靈帳。我懷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蒨〃愿言試長劍。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

蕩滌誰氏子〃安得辭浮賤。子期竟早亡〃牙琴從此絕。

琴絕最傷情〃朱華春不榮。后來有千里〃誰與共平生。

望靈薦杯酒〃慘淡看銘旌。惆悵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11 雜言詩·游泳啟事 1915年夏

鐵路之旁兮〃水面汪洋。

深淺合度兮〃生命無妨。

凡我同志兮〃攜手同行。

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場。

12 五律·朱張渡 1916年冬

共泛朱張渡〃層冰漲橘汀。

鳥啼楓徑寂〃木落翠微冥。

攀險呼儔侶〃盤空識健翎。

赫曦聯韻在〃千載德猶馨。

13 七古·自信人生 1916年冬

自信人生二百年〃 會當水擊三千里。(殘句)

14 七絕·贈劉翰林 1917年夏

翻山渡水之名郡(毛)〃竹杖草履謁學尊(蕭)。

途見白云如晶海(蕭)〃沾衣晨露浸餓身(毛)。

15 雜言詩·意志之鍛煉 1917年4月1日

夫力拔山氣蓋世〃猛烈而已;

不斬樓蘭誓不還〃不畏而已;

化家為國〃敢為而已;

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耐久而已。

16 五言詩·云封橋鎖 1917年夏

云封獅固樓〃橋鎖玉潭舟。(殘句)

17 七律·驟雨東風 1916年至1917年

驟雨東風過遠灣〃滂然遙接石龍關。

(缺兩句十四字……)

野渡蒼松橫古木〃斷橋流水動連環。

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長亭意轉閑。

18 雜言詩·河出潼關 1917年至1918年

河出潼關〃因有太華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

風回三峽〃因有巫山為隔〃而風力益增其怒號。

19 四言韻語·奮斗 1917年至1918年

與天奮斗〃其樂無窮=

與地奮斗〃其樂無窮=

與人奮斗〃其樂無窮=

20 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 1918年春

云開衡岳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里。

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鐘此。

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

洞庭湘水漲連天〃艟艨巨艦直東指。

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

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宮前友誼多〃崇明對馬衣帶水。

東瀛濯劍有書還〃我返自崖君去矣。

21 歸國謠 1918年春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徹〃清光不令青山失。

清溪卻向青灘泄〃雞聲歇〃馬嘶人語長亭白。

22 七絕·過魏都(與羅章龍聯句)1918年8月17日

橫槊賦詩意飛揚(羅),《自明本志》好文章(毛)。

蕭條異代西田墓(毛)〃銅雀荒淪落夕陽(羅)。

23 五言詩·蒼山辭祖國 1919年3月12日

蒼山辭祖國〃弱水望鄰封。(下失)

24 祭文·祭母文 1919年10月8日

嗚呼吾母〃遽然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東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艱辛備歷。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間萬萬〃皆傷心史。不忍卒書〃待徐溫吐。

今則欲言〃只有兩端。一則盛德〃一則恨偏。

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

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

不作誑言〃不存欺心。整飭成性〃一絲不詭。

手澤所經〃皆有條理。頭腦精密〃劈理分情。

事無遺算〃物無遁形。潔凈之風〃傳遍戚里。

不染一塵〃身心表里。五德犖犖〃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綱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獲。精神痛苦〃以此為卓。

天乎人歟<傾地一角。次則兒輩〃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黃。病時攬手〃酸心結腸。

但呼兒輩〃各務為良。又次所懷〃好親至愛。

或屬素恩〃或多勞瘁。大小親疏〃均待報賚。

總茲所述〃盛德所輝。以秉悃忱〃則效不違。

致于所恨〃必補遺缺。念茲在茲〃此心不越。

養育深恩〃春暉朝靄。報之何時<精禽大海。

嗚呼吾母〃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

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

今也言長〃時則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淺。

此時家奠〃盡此一觴。后有言陳〃與日俱長。

尚饗=

25 新體詩·頌趙女士的人格 1919年11月18日

不自由〃無寧死。

雪一般的刀上面〃染了怪紅的鮮血。

柑子園塵穢街中被血灑滿〃頓化成了莊嚴的天衢。

趙女士的人格也隨之涌現出來〃頓然光焰萬丈。

26 虞美人·枕上(贈楊開慧) 1921年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

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

曉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

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27 賀新郎·別友(贈楊開慧) 1923年

揮手從茲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訴。

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

知誤會前翻書語〃過眼滔滔云共霧〃算人間知己吾與汝。

人有病〃天知否<

知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凄清如許。

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

憑割斷愁思恨縷〃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臺風掃環宇。

重比翼〃和云翥。

28 沁園春·長沙 1925年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29 菩薩蠻·黃鶴樓 1927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30 西江月·秋收起義 1927年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

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

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

31 西江月·井岡山 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32 四言韻語·紅四軍司令部布告 1928年秋

紅軍宗旨〃民權革命。贛西一軍〃聲威遠震。

此番計劃〃分兵前進。官佐兵伕〃服從命令。

平買平賣〃事實為證。亂燒亂殺〃在所必禁。

全國各地〃壓迫太甚。工人農人〃十分苦痛。

土豪劣紳〃橫行鄉鎮。重息重租〃人人怨憤。

白軍士兵〃饑寒交并。小資產者〃稅捐極重。

洋貨越多〃國貨受困。帝國主義〃哪個不恨<

軍民匪黨〃完全反動??谑切姆恰ú荒苓^硬。

蔣桂馮閻〃同床異夢。沖突已起〃軍閥倒運。

飯可充饑〃藥能醫病。共黨主張〃極為公正。

地主田地〃農民收種。債不要還〃租不要送。

增加工錢〃老板擔任。八時工作〃恰好相稱。

國隊待遇〃亟須改訂。發給田地〃士兵有份。

敵方官兵〃準其投順。以前行為〃可以不問。

累進稅法〃最為適用??炼惪辆琛⊕叱蓛?。

城市商人〃積銖累寸。只要服從〃余皆不論。

對待外人〃必須嚴峻。工廠銀行〃沒收歸并。

外資外債〃概不承認。外兵外艦〃不準入境。

打倒列強〃人人高興。打倒軍閥〃除惡務盡。

統一中華〃舉國稱慶。滿蒙回藏〃章程自定。

國民政府〃一群惡棍。合力鏟除〃肅清亂政。

全國工農〃風發雷奮。奪取政權〃為期日近。

革命成功〃盡在民眾。布告四方〃大家起勁。

33 清平樂·蔣桂戰爭 1929年秋

風云突變〃軍閥重開戰。

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梁再現。

紅旗躍過汀江〃 直下龍巖上杭。

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34 采桑子·重陽 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35 如夢令·元旦 1930年1月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36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1930年2月

漫天皆白〃雪里行軍情更迫。

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

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37 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 1930年7月

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

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

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

38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1931年春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

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

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

39 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1931年春

白云山頭云欲立〃白云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

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

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

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40 六言詩·蘇維埃政府布告(節錄) 1931年12月19日

軍閥豪紳地主〃到處壓迫窮人。

利用國民政府〃要捐要稅不停。

地主白占土地〃廠主壟斷資本。

大家要免痛苦〃只有參加革命。

窮人一致奮起〃組織工農紅軍。

豪紳地主土地〃一律分給農民。

免除苛捐雜稅〃都是有吃有剩。

工人每日工作〃只做八個時辰。

商人服從法令〃生意由你經營。

各地工農群眾〃趕快參加革命。

建立工農政府〃快把地主田分。

工人組織工會〃快同廠主斗爭。

大家一致努力〃完成中國革命。

41 菩薩蠻·大柏地 1933年夏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

雨后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42 清平樂·會昌 1934年夏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

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

43 十六字令·三首 1934年至1935年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

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

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

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44 歌謠詩·洛甫摔跤 1935年

洛甫洛甫真英豪〃不會行軍會摔跤。

四腳朝天摔得巧〃沒傷胳膊沒傷腦。

45 憶秦娥·婁山關 1935年2月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堦柸缪?。

46 七律·長征 1935年10月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47 念奴嬌·昆侖 1935年10月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48 清平樂·六盤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49 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 1935年10月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

誰敢橫刀立馬<惟我彭大將軍=

50 四言詩·懦夫奮臂 1935年10月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暴虎入門〃懦夫奮臂。

51 沁園春·雪 1936年2月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52 臨江仙·贈丁玲 1936年12月

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時新。

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

纖筆一支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

陣圖開向隴山東。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

53 祭黃帝陵 1936年12月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 胄衍祀綿〃岳峨河浩。 聰明睿知〃光被遐荒。

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世變滄?!ㄖ懈愕?。 越數千年〃強鄰蔑德。

琉臺不守〃三韓為墟。 遼海燕冀〃漢奸何多= 以地事敵〃敵欲豈足<

人執笞繩〃我為奴辱。 懿維我祖〃命世之英。 涿鹿奮戰〃區宇以寧。

豈其苗裔〃不武如斯: 泱泱大國〃讓其淪胥< 東等不才〃劍屨俱奮。

萬里崎嶇〃為國效命。 頻年苦斗〃備歷險夷。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各黨各界〃團結堅固。 不論軍民〃不分貧富。 民族陣線〃救國良方。

四萬萬眾〃堅決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內政。 億兆一心〃戰則必勝。

還我河山〃衛我國權。 此物此志〃永矢勿諼。 經武整軍〃昭告列祖。

實鑒臨之〃皇天后土。 尚饗=

54 四言詩·題《中國婦女》之出版 1937年3月

婦女解放〃突起異軍。 兩萬萬眾〃奮發為雄。

男女并駕〃如日方東。 以此制敵〃何敵不傾<

到之之法〃艱苦斗爭。 世無難事〃有志竟成。

有婦人焉〃如旱望云。 此編之作〃佇看風行。

55 四言詩·改江淹《別賦》 1939年6月1日

春草碧色〃春水綠波。

送君延安〃快如之何=

56 五律·挽戴安瀾將軍 1943年3月

外侮需人御〃將軍赴采薇。

師堪機械化〃勇奪虎羆歸。

浴血東瓜守〃逐倭棠古回。

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57 五言韻語·軍隊向前進 1945年10月

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

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

58 五律·張冠軍道中 1947年4月

朝霧彌瓊宇〃征馬嘶北風。

露溫尖難染〃霜籠鴉不驚。

戍衣猶鐵甲〃須眉等銀冰。

踟躕張冠道〃恍若塞上行。

59 五律·喜聞捷報 1947年9月

中秋步運河上〃聞西北野戰軍收復蟠龍作。

秋風度河上〃大野入蒼穹。

佳令隨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鴻音絕〃妻兒信未通。

滿宇頻翹望〃凱歌奏邊城。

60 七律·憶重慶談判 1947年秋

有田有地皆吾主〃無法無天是爾民。

重慶有官皆墨吏〃延安無土不黃金。

炸橋挖路為團結〃奪地爭城是斗爭。

遍地哀鴻遍地血〃無非一念救蒼生。

61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1949年4月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62 七律·和柳亞子先生 1949年4月29日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柳亞子原詩:

《感事呈毛主席一首》

開天辟地君真健〃說項依劉我大難。

奪席談經非五鹿〃無車彈鋏怨馮驩。

頭顱早悔平生賤〃肝膽寧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馳捷報〃分湖便是子陵灘。

63 贊“密使1號” 1950年1月上旬

驚濤拍孤島〃碧波映天曉。

虎穴藏忠魂〃曙光迎來早。

64 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 1950年10月

一九五零年國慶觀劇〃柳亞子先生即席賦《浣溪沙》〃因步其韻奉和。

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

人民五億不團圓。一唱雄雞天下白〃

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 柳亞子原詞:

火樹銀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躚〃

歌聲唱徹月兒圓。不是一人能領導〃

那容百族共駢闐〃良宵盛會喜空前。

65 浣溪沙·和柳先生 1950年11月

顏斶齊王名命前〃多年矛盾廓無邊〃

而今一掃紀新元。最喜詩人高唱至〃

正和前線捷音聯〃妙香山上戰旗妍。

66 浪淘沙·北戴河 1954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67 七律·和周世釗同志 1955年10月

春江浩蕩暫徘徊〃又踏層峰望眼開。

風起綠洲吹浪去〃雨從青野上山來。

尊前談笑人依舊〃城外雞蟲事克哀。

莫嘆韶華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臺。 周世釗原詩:

《七律 隨從毛主席登岳麓山》

滾滾江聲走白沙〃飄飄旗影卷紅霞。

直登云麓三千丈〃來看長沙百萬家。

故國幾年空兕虎〃東風遍地綠桑麻。

南巡已見升平樂〃何用書生頌物華。

68 七絕·五云山 1955年

五云山上五云飛〃遠接群峰近拂堤。

若問杭州何處好〃此中聽得野鶯啼。

69 水調歌頭·游泳 1956年6月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當今世界殊。

70 蝶戀花·答李淑一 1957年5月11日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

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

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李淑一原詞:

《菩薩蠻·驚夢》

蘭閨索莫翻身早〃夜來觸動離愁了。

底事太難堪〃驚儂曉夢殘。

征人何處覓〃六載無消息。

醒憶別伊時〃滿衫清淚滋。

71 七絕·觀潮 1957年9月

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

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

72 五言韻語·兩個泥菩薩 1957年11月

兩個泥菩薩〃一起都打碎。

用水一調和〃再來做兩個。

我身上有你〃你身上有我。

73 七絕·劉蕡 1958年

千載長天起大云〃中唐俊偉有劉蕡。

孤鴻鎩羽悲鳴鏑〃萬馬齊喑叫一聲。

74 七絕·改梅白《夜登重慶枇杷山》1958年

我來高處欲乘風〃暮色蒼茫一望中。

百萬銀燈搖倒影〃嘉陵江似水晶宮。

75 七律二首·送瘟神 1958年7月1日

讀六月三十日《人民日報》〃余江縣消滅了血絲蟲。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微風拂曉〃旭日臨窗〃遙望南天

〃欣然命筆。

其一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

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

其二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76 四言韻語·養生十六字訣 1958年

遇事不怒〃基本吃素。

多多散步〃勞逸適度。

77 七絕·有感 仿陸放翁《示兒》詩 1958年12月21日

人類而今上太空〃但悲不見五洲同。

愚公盡掃饕蚊日〃公祭毋忘告馬翁。

78 七律·到韶山 1959年6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離別這個地方已有三十二年了。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79 七律·登廬山 1959年7月1日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80 五律·看山 1959年11月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飛鳳亭邊樹〃桃花嶺上風。

熱來尋扇子〃冷去對美人。

一片飄飄下〃歡迎有晚鶯。

81 七絕·到錢塘 1959年11月

翻身躍入七人房〃回首峰戀入莽蒼。

四十八盤才走過〃風馳又已到錢塘。

82 七言詩·赫魯曉夫訪美 1959年10月

西海如今出圣人〃涂脂抹粉上豪門。

一輛汽車幾間屋〃三頭黃犢半盤銀。

舉世勞民同主子〃萬年宇宙絕紛爭。

列寧火焰成灰燼〃人類從此入大同。

83 七律·讀報 1959年12月

托洛斯基到遠東〃不和不戰逞英雄。

列寧竟拋頭顱后〃葉督該拘大鷲峰。

敢向鄰居試螳臂〃只緣自己是狂峰。

人人盡說西方好〃獨惜神州出蠢蟲。

84 七律·讀報有感 1959年12月

反蘇憶昔鬧辟蛙〃今日欣看大反華。

惡煞腐心興鼓吹〃兇神張口吐煙霞。

神州豈止千里惡〃赤縣原藏萬種邪。

遍訪全球侵略者〃惟余此處一孤家。

85 七律·讀報有感 1960年6月13日

托洛斯基返故居〃不戰不和欲何如。

青云飄下能言鳥〃黑海翻起憤怒魚。

愛麗舍宮唇發黑〃戴維營里面施朱。

新聞歲歲尋常出〃獨有今年出得殊。

86 七律·改魯迅詩 1959年12月

曾驚秋肅臨天下〃竟遣春溫上舌端。

塵海蒼茫沉百感〃金風蕭瑟走高官。

喜攀飛翼通身曖〃苦墜空云半截寒。

悚聽自吹皆圣績〃起看敵焰正闌干。

87 七絕·為女民兵題照 1961年2月

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88 七律·答友人 1961年

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

89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1961年9月9日

暮色蒼??磩潘伞▉y云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90 七絕·屈原 1961年秋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

文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

91 七絕·二首紀念魯迅八十壽辰 1961年9月

其一

博大膽識鐵石堅〃刀光劍影任翔旋。

龍華喋血不眠夜〃猶制小詩賦管弦。

其二

鑒湖越臺名士鄉〃憂忡為國痛斷腸。

劍南歌接秋風吟〃一例氤氳入詩囊。

92 七律·改魯迅《亥年殘秋偶作》1961年

曾驚秋肅臨天下〃竟遣春溫上舌端。

塵海蒼茫沉百感〃金風蕭瑟走高官。

喜攀飛翼通身暖〃苦墜空云半截寒。

驚聽自吹皆圣績〃起看敵焰正闌干。

93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1961年11月17日

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霧又重來。 郭沫若原詩:

《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

咒念金箍聞萬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當剮唐僧肉〃一拔何虧大圣毛。

教育及時堪贊賞〃豬猶智慧勝愚曹。

94 卜算子·詠梅 1961年12月

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陸游原詞:

《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

95 七律·冬云 1962年12月26日

雪壓冬云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

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

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

96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1963年1月9日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

嗡嗡叫〃幾聲凄厲〃幾聲抽泣。

螞蟻緣槐夸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

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

多少事〃從來急;

天地轉〃光陰迫。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

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郭沫若原詞: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人六億〃加強團結〃堅持原則。

天垮下來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

聽雄雞一唱遍寰中〃東方白。

太陽出〃冰山滴;

真金在〃豈銷鑠<

有雄文四卷〃為民立極。

桀犬吠堯堪笑止〃泥牛入海無消息。

迎東風革命展紅旗〃乾坤赤。

97 雜言詩·八連頌 1963年8月1日

好八連〃天下傳。為什么<意志堅。為人民〃幾十年。拒腐蝕〃永不沾。因此叫〃好八連。

解放軍〃要學習。全軍民〃要自立。不怕壓〃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

不怕帝〃不怕賊。奇兒女〃如松柏。上參天〃傲霜雪。紀律好〃如堅壁。軍事好〃如霹靂。

政治好〃稱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團結力。軍民團結如一人〃

試看天下誰能敵。 98 七律·吊羅榮桓同志 1963年12月

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里每相違。

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

斥鷃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

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99 賀新郎·讀史 1964年春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

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

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

五帝三皇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

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莊屩流譽后。

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

100 七絕·賈誼 1964年

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

梁王墮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

101 七絕·詠賈誼 1964年

少年倜儻廊廟才〃斗志未酬事堪哀。

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臺。

雄英無計傾圣主〃高節終竟受疑猜。

千古同異長沙傅〃空白汩羅步塵埃。

102 十六字令·八首 1964年

龍〃隱霧驅云駕長風〃

驟雨霽〃天際起霓虹。(龍〃革命者)

燈〃黑沉迷途指歸程〃

紅光閃〃萬眾獲重生。(燈〃革命行動)

泉〃杳然無底是靈源〃

清澈澈〃誰人藏心間。(泉〃革命熱情)

水〃群眾饑渴飲且醉〃

被顛倒〃從此夜生輝。(水〃革命理論)

雷〃孤夜深深獨不寐〃

隆隆轟〃斬斷萬年碑。(雷〃革命運動;碑〃四舊)

秋〃百花殺盡猶未休〃

狂飆動〃神州落荒流。(秋〃革命年代)

槍〃熒光冥冥過冷芒〃

忽而怒〃平地三尺浪。(槍〃革命武裝)

花〃可憐羞弱不勝壓〃

昨夜雪〃嬌藏在冰崖。(花〃革命女將)

103 減字木蘭花·經長沙憶往 1964年秋

四五十年〃風雨如晦不重見。

過眼飛云〃橫豎茫茫一線天。

休要夸口〃豪杰劫后是民愿〃

海天環顧〃一路走來一路煙。

104 滿江紅·慶祝我國第一次核試驗成功 1964年10月

小丑下臺〃應歡送〃禮炮轟隆。

原子彈說爆就爆〃其樂無窮。

十年丑史歸塵土〃一陣驚雷卷巨風。

笑老修大勢去矣〃敲喪鐘。

憶往昔〃來勢洶;

眾嘍羅〃瞎起哄。

君不見〃人民自古是英雄。

螳臂擋車千鈞力〃莊生夢蝶一場空。

看東方〃火炬赤旗舞〃萬里紅。 105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1965年5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

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

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106 念奴嬌·井岡山 1965年5月

參天萬木〃千百里〃飛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來何所見〃多了樓臺亭閣。

五井碑前〃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

江山如畫〃古代曾云海綠。

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

猶記當時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風雷磅礴。

一聲雞唱〃萬怪煙消云落。

107 五律·西行 1965年7月

萬里西行急〃乘風御太空。

不因鵬翼展〃哪得鳥途通。

海釀千鐘酒〃山栽萬仞蔥。

風雷驅大地〃是處有親朋。

108 念奴嬌·鳥兒問答 1965秋

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

背負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間城郭。

炮火連天〃彈痕遍地〃嚇倒蓬間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飛躍。

借問君去何方〃雀兒答道:有仙山瓊閣。

不見前年秋月朗〃訂了三家條約。

還有吃的〃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

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

109 七律·洪都 1965年

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擊楫至今傳。

聞雞久聽南天雨〃立馬曾揮北地鞭。

鬢雪飛來成廢料〃彩云長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處處鮮。

110 卜算子·悼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艾地同志 1965年12月

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前。

奈何笑容難為久〃春來反凋殘。

殘固不堪殘〃何須自尋煩<

花落自有花開日〃蓄芳待來年。

111 七律·有所思 1966年6月

正是神都有事時〃又來南國踏芳枝。

青松怒向蒼天發〃敗葉紛隨碧水馳。

一陣風雷驚世界〃滿街紅綠走旌旗。

憑闌靜聽瀟瀟雨〃故國人民有所思。

112 雜言詩·盛名之下 1966年7月8日

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

陽春白雪〃和者蓋寡。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113 七絕·炮打司令部 1966年8月

人民勝利今何在<滿路新貴滿目衰。

核彈高置昆侖巔〃摧盡腐朽方釋懷。

114 七律·將革命進行到底 1967年夏

古今多少蒼茫事〃前車歷歷未能忘〃

鴻門宴上寬縱敵〃烏江邊頭何倉皇。

秀全空坐失良機〃天京終于煙灰場〃

急世英雄行大劫〃莫顧塵界百創傷。

115 如夢令·韶山沖 1969年1月

扶?!ㄘS田〃龍潭〃幼年鳧游星漢。

而今何處循<夢不見橫須賀。

何處<何處<無奈石燈闌珊。

116 清平樂·警覺蘇修 1969年5月

窮發之北〃海波泛荒垂。

熊羆向我蹲且嚎〃懦者肝膽破碎。

勇士團結一心〃暫緩同室搏命。

蘇修賊心不死〃我輩豈是南明。

117 念奴嬌·長征 1970年1月

萬里氣勢〃不逶迤〃烽煙五津動搖。

雪山絕境〃荒草地〃四散潰逃幾國燾。

婁山關后〃不為人知〃陰謀出年少。

回首如今多勞<看我寶刀〃永無寧日好。

早年空空多浪費〃而今點石金。

老驥伏櫪〃變本加厲〃做事要徹底。

江山已定〃誰人敢論功高<

118 清平樂·視察 1971年8月

南巡萬里〃不覺憶古帝。

威加海內有余風〃秦皇〃隋煬〃康熙。

彼輩功業為己〃我今操勞社稷〃

踏破官僚機器〃揮斥資產階級。

119 念奴嬌·有感觀菊 1971年秋

山野索居〃不孤寂〃指點神州八億。

洪波涌起落千枝〃一花留在天際。

瀟灑顧盼〃無人四季〃

春情暗自起〃誰說眾叛親離<

而今更純〃革命混水〃嚴冬方顯松柏意。

激流出固舟〃運籌池畔〃

并非索居〃折斷霸王鉤。

批儒評法〃不惜衣寬人瘦。

120 七絕·讀《紅樓夢》1971年

杰作紅樓傳千古〃影映封建斥王侯。

自古忠臣多逆子〃唯有寶黛入神州。

121 七絕·改杜甫《詠懷古跡》1971年9月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林彪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122 四言詩·贈尼克松 1972年

老叟坐凳 嫦娥奔月 走馬觀花

123 七律·林彪事件 1972年10月2日

豫章西望彩云間〃九派長江九疊山。

高臥不須窺石鏡〃秋風怒在叛徒顏。

豫章西望彩云間〃九派長江九疊山。

高臥不須窺石鏡〃秋風怒在叛徒顏。

124 七言詩·續喬冠華詩 1973年4月

八重櫻下廖公子〃五月花中韓大哥。

莫道敝人功業小〃北京賣報賺錢多。

125 五言韻語·郭老從韓退 1973年5月

郭老從韓退〃不及柳宗元。

名曰共產黨〃崇拜孔二先。

126 五言韻語·大事不討論 1973年7月

大事不討論〃小事天天送。

此調不改正〃勢必出修正。

127 七言詩·續李白《梁甫吟》 1973年7月

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

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

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

不料韓信不聽話〃十萬大軍下歷城。

齊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

128 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 1973年8月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龍魂死業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129 訴衷情·(贈周總理) 1974年

父母忠貞為國酬〃何曾怕斷頭<

如今天下紅遍〃江山靠誰守<

業未就〃身軀倦〃鬢已秋;

你我之輩〃忍將夙愿〃付與東流<

130 賀新郎·改張元千詞悼董必武 1975年4月2日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

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

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易老悲難訴。

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柳岸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

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

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

君且去〃休回顧。

131 憶秦娥·悼念周恩來同志 1976年1月

山河咽〃拭淚無語心欲裂。

心欲裂〃頓摧棟梁〃痛失人杰。

江山如畫憶丹心〃宏圖遺愿永不滅。

永不滅〃新苗茁狀〃勢與天接。

132 四言詩·春日游花園小吟 1976年春

毛澤東與詩詞范文第5篇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采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清平樂·會昌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

憶嫦娥 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念奴嬌·昆侖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沁園春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⒕猃埍P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 嗡嗡叫,幾聲凄厲,幾聲抽泣。

螞蟻緣槐夸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 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

多少事,從來急; 天地轉,光陰迫。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 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水調歌頭游泳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浪淘沙 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毛澤東與詩詞范文第6篇

六(2)班 王若楠

指導教師

李斐

毛澤東將偉人之大氣魄、詩人之大手筆、兵圣之大智勇,渾然集于一身。偉人、詩雄、兵圣之最集中詩意凸現,莫過于數十首毛澤東詩詞。“推翻歷史三千載,自鑄雄奇瑰麗詞”,雄奇瑰麗的毛澤東詩詞,以國人詩學而論,李白詩仙,杜甫詩圣,毛澤東則為詩雄詞豪。毛澤東詩詞意境如天地之蒼茫、江河之奔涌、山岳之巋然、星光之燦爛,是民族文化的奇珍異寶,思想武庫、詩作靈河。

“一代風流的一代絕唱,壯麗國度的壯麗詩篇”。曾經有人如此評價過毛澤東主席的詩詞。過去我感觸不深。今有幸認真拜讀《毛澤東詩詞選》之后,想起這句話,我不禁為之喝彩——真好!毛澤東,偉大的無產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也是杰出的詩人。當我讀完《毛澤東詩詞選》后,我才發現毛主席是那樣堅毅,那樣豪放,那樣睿智,從他的詩詞中我感受到了一個偉人的人格魅力。在《毛澤東詩詞選》中,充滿“久有凌云志,重在井岡山”、“不到長城非好漢”、“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這些歷覽名山大川的感慨;憂國憂民的毛主席,在攀登游覽時,也不曾放下心頭的凌云壯志,“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盡折腰”;又是毛澤東對于中國經歷磨難的深刻感悟,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枝頭俏”、“雄關漫步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它們表現了毛主席不畏艱難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在慷慨激昂過后,毛主席又有了“揮手從茲去”的離情別意,“我失驕楊君夫柳”的款款深情,以及“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的殷切勉勵,使我感受到毛澤東詩詞的浪漫主義色彩。在往昔的崢嶸歲月中,毛主席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 “三座大山”使人民獲得解放與自主,在“一唱雄雞天下白”之后,他又操起了建設國家,強民富國的擔子,毛主席的人生是閃光的人生。今天的我們,在領略過毛主席的氣概之后,我知道了在那個年代的艱辛,知道了戰斗的殘酷,知道了當今生活的來之不易。學習、探索、鉆研就如曾經的“鏖戰”、需要我們拿出“上九天攬月”的精神和紅梅般的堅強意志,與困難作斗爭。須知“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在今后的日子中,我們也會牢記毛主席的教導“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毛澤東的詩詞有著獨特的藝術特點,它凝聚著歷史的風云,激蕩著革命的鼓角,概括了半個世紀的崢嶸歲月,蘊涵著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毛澤東是用詩寫史,也是以史寫詩,正事寫史,余事寫詩,詩史合一,是為史詩。這才是一等一的大詩人,大手筆。我敢說是千古一人,既前無古人,肯定也是后無來者。

作為跨越時空的歷史沉淀和人格化的象征,中國人無法淡化毛澤東留下的印跡和影響。對毛澤東的詩詞,如果讀懂了它,似乎便讀懂了中國的過去,并加深對現在和未來的理解;如果讀懂了它,似乎便讀懂了這片古老土地上堆積的滄海桑田,和在20世紀人類歷史舞臺上上演的一幕幕悲歡離合和風云變幻。作為一名馬上要升入初中的小學生,反復誦讀主席詩詞,是學習,是鼓舞,更是享受。

永恒的神話—讀《巴黎圣母院》有感

老謝莊小學 六(1)班 霍思雨 指導教師 馬文秀

靜靜地,自己獨自一人走在霜天紅葉的世界。迎著瑟瑟秋風,踏著一片片槐樹葉,沿著彎彎小路,我沉痛地苦悶地默默地走著。涉獵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當那位身穿白色衣裙的天使在絞死臺上香銷玉殞時,我的心碎了。愛絲美拉達,一位美麗純真的女孩。

你能想象一只美艷絕倫的蝴蝶飄落于喧囂的城市中嗎?

你能想象一張白晢無瑕的綢子掉進在烏黑的泥坑里嗎?

風溫柔地撩撥著希望的火花,落葉起舞,搭建成一座承載著神話的樓梯。我,小心翼翼地往前邁步。狼嚎的哭叫聲在耳邊響過,梯,仿佛剎那間斷了。而我,則掉落在無底的黑暗洞穴內,不斷下降,不斷下降„„ 那是來自內心的吶喊,是對美的逝去的同情與遺憾,更是對未來的美的向往與呼喚„„惆悵還是惆悵,嘆息依然嘆息。悄悄地走過這蜿蜒的山路。光,開始閃爍了,照在了我那涕泗滂沱的臉上。晴朗的天空像一匹柔美光滑的藍色綢緞。我,循著光的痕跡,走過去,走過去„„

頓時,心,豁然開朗。

在樹林的盡頭,那蜿蜒于樹旁的小溪,仿佛一條透明的玉帶,纏纏綿綿,戲弄著小魚、水草和那光滑的鵝卵石。水清清的,淺淺的,挪動腳尖,溪底那柔軟的沙石輕擾著我的小腳丫,輕輕蕩起了幾圈淡淡的漣漪。

心中,無故涌起了一陣陣感慨。同樣的清麗,同樣的秀美。嫵媚的愛絲美拉達,眼睛湖水般的明亮,氣質玫瑰般優雅。她是大自然中杰出的作品??墒?,這朵花,卻凋零了。逝去的已逝去了,我們又是否應化悲憤為行動呢?

你記得嗎?陽春三月之際,青松吮吸著春天賜予的甘露,在微風的吹拂下,在陽光的沐浴下,茁壯成長。路邊的花,不嬌艷,卻很美——一種樸素、淡雅的美,淡淡的香味,似有似無;翡翠般狹長的綠葉上幾顆渾圓、碩大的露珠,明晃晃的,閃著晶瑩的光。

你記得了嗎?滿塘的荷葉亭亭玉立,像碧玉盆子,美艷而別致。秋云遮蔽著夏日之時,富于詩意的松鼠好象對這種天氣生了氣,忽然搖動樹頂,樹林里就象響起了輕柔的颯颯聲„„

可,現在呢?

在那隱隱約約的遠處,阡陌交通繁華如初。但,在它們的背后,卻并不是所謂的蓓蕾滿枝,馥郁芬芳??葜∪~無奈地耷拉著身子,昔日嬌艷的百花黯然失色,它們所迎接的,則是那一股股催人嘔吐的廢氣„„

柳樹木然呆立,婀娜已失,微風輕拂,片片枯葉顫然飄落,葉上的水珠,凄然而下,掉落于樹腳處的電鋸上。爾后,響起了一陣陣慘絕人寰的電鋸聲„„ 我,不敢再想下去了。

上一篇:教學隨筆反思范文下一篇:憑什么上北大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