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審美教育下藝術教育論文范文

2023-10-04

審美教育下藝術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內容摘要] 當今新課程標準下的美術教育已經逐漸從最初的傳授技藝為主轉向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人才的需求也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學校教育中,藝術教育能和諧地統整學生成長的過程,使他們的身心更加健全。

[關鍵詞] 審美能力 審美情趣 直覺 主動 合作 探究

美術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學生情感方面的審美能力,對人進行情感上的陶冶是藝術最基本的功能和最根本的價值。中學時期是一個人形成人生觀和培養高尚情操的重要階段,學生們不僅要注重各門學科的學習,還要兼顧藝術的修養。藝術課程的設置無疑是學科結構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學生可以通過藝術課了解世界的優秀藝術,積累一定的審美經驗并掌握一些基本的表現技法;這些課程可以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其樹立審美理想,進而培養他們的形式美感和審美能力,從而使其達到情感上的升華。如果忽視藝術教育,學生的創意思維必將受到限制,無法打開,而審美能力低下的人很難產生遠大的理想,人生的發展也必然受到影響,其后果將很嚴重。

在新課程改革標準的指引下,美術課堂的教學理念已經逐漸從最初以傳授技藝為主轉向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高尚情操。羅恩菲德在《創造與心智的成長》中指出:“藝術教育對于我們教育系統和社會的主要貢獻,在于強調個人和自我創造的潛能,尤其在于藝術能和諧地統整成長過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全的人?!盵1] 下面結合教學實踐來談談如何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

一、寓教于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藝術鑒賞

藝術教育首先是強調人在情感上的愉悅。在進行藝術教育時,我們首先教給學生鑒賞的方法,注重對優秀作品的賞析,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畫作的內涵。如對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進行鑒賞時,教師會帶領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以審美概念和生活經驗相結合,感悟畫作的意境;同時再讓學生臨摹一些簡單的寫意畫,使其感受中國寫意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精妙。這樣就會激起學生的審美激情,也有利于他們積累審美經驗。藝術教育更多的是要在教育方面發揮作用,所以更應當強調藝術具有積極的審美功能[2] 。

二、精講善練,引領學生去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在美術模塊教學中,教師經常會結合理論和技法進行講解:如講到中西方繪畫工具、材料、技法的異同,講到美術界不同流派的創作理念,講到各種繪畫技法的逐步分解……這些授課內容如果僅靠教師的講解而不做示范,不僅老師講得很空洞,學生也會因為缺少基本概念而感到很茫然。但如果教師的課堂講解順帶作一些技法示范,再讓學生參與一些作品的臨摹——即對一些傳統繪畫技法進行體驗,讓他們去切身體會、真實感受一番,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授課效果。繼而教師再讓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創作;通過創作體驗,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使其創造性、探索性思維得以促進。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還有利于他們培養自己的團體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良好的協作意識。

三、直觀教學,明確學校美術教育在思維訓練中的意義

直覺在人的審美活動中舉足輕重。在藝術創作和藝術鑒賞中,人的直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藝術心理學教授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論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中指出:“有這樣一些教育者,他們對直覺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甚至抱以輕蔑的態度……直覺被認為是一種由上帝或遺傳授予少數個人的神秘天賦,因此很難通過教育獲得的?!盵3] 他認為藝術教育是激活人的直覺的重要手段。人們在認識和接觸外部世界時,首先通過直接感知來獲得相關信息,人類最初的美術傳播方式就是言傳身教;在美術教育中,直觀教學法是最為傳統也是最為直接的教授方法。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能說到畫到,讓學生直接感知什么是美及如何表現美;還要讓學生參與一些體驗性活動,如通過直觀來體會現實中的場景和藝術加工后的效果對比;還可以拓展教學環境,如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和戶外寫生,讓學生去畫校園中的樹木、房屋,可以舉辦校園風景作品展,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以增強他們對校園和大自然的熱愛。

美術教師不僅要充當課堂上的導演,還應當是一個好演員,其藝術修養和嫻熟的技藝必然會給學生帶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激起學生的創作激情,以促進他們的創意思維。如講到《移情草木——花鳥畫》一課時,教師先講明中國古代的寫意畫家們為什么會寄情草木,然后現場示范畫梅蘭竹菊這中國畫中的“四君子”。課堂上,教師的寥寥數筆而情景畢現,收獲的不僅僅是掌聲,更多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燦爛,體會到藝術情操的陶冶,尤其能感受到自我人格的升華,這才是藝術課堂的最高境界。當然,現代教學媒體的參與也大大豐富了教學手段,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讓教師的示范來得更為直觀。

美術作品的評價主要是學生的自評、互評為主,學生憑借自己對事物的感知和理解去作畫,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創造力。只有通過富有直覺的感知,使學生有了創作的沖動,才會激起他們豐富的想象,促使其思維得以全面發展。所以說,美術教育對思維訓練的培養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

四、環境育人,創設良好的校園藝術環境

早在19世紀中葉,美國教育家阿莫斯·布朗森·奧爾克特認為:“源于宇宙精神的直覺應遠離骯臟、丑惡的環境,而在美好的自然環境中產生?!币蚨麖娬{學校的環境對于教育非常重要。為此,他在他的學校中用“能激發和培養想象力、陶冶心靈”的美好事物來裝飾校園和教室。奧爾克特還認為,每一件“物質和有形的”東西都要與“尚未被破壞的幼年和少年時代的心靈的寧靜”協調一致。我們可以通過在校園內擺設名人塑像、藝術雕塑、名人字畫等形式,讓學生置身于藝術感很強的校園環境中,給學生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來學習和生活,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美術課在現代課程設置中所占比重不大,僅憑單一的課堂模式教學顯然不能達到預期目標,但是如果運用藝術的手段并以改善學校環境的名義來進行,將對促進學生心靈的成長無疑是最直接、最有益的補充,也是其他學科的學習所無法替代的。

五、與時俱進,了解當代藝術教育現狀及價值觀

現代社會是人類歷史上發展最迅速、變化最豐富的時代,社會生產力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會意識形態也產生了巨大變化,人的變化必須要跟上社會的變化。眾所周知,很多國家的學前教育都是讓幼兒通過游戲活動進行探索發現的學習,包括特別適合兒童發展水平的美術、音樂、舞蹈等課程。在小學、中學的課程設置中,藝術課目都占有一定的比重。藝術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如富有跳躍性的想象,如富有創造性的思維,這是讓孩子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善于將一些想法與其他問題相聯系。

人們所學的藝術技能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不勝枚舉。但是在我國,現有的學校評價機制和教學結構中仍舊存在一些偏科的現象,藝術課教學有時會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事實表明,藝術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還會對學生學習其他學科具有一定的促進效果。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首先必須進行觀念的轉變,加強理論學習和藝術修養,要求老師至少能勝任三至五個模塊的教學。美術教學任務不僅有其復雜性、艱巨性,而且應當具有創造性、廣泛性,更是一個長期性、連續性的活動。只有在美術課堂教學的前沿陣地上,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地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示范性,注重對學生審美功能和審美情趣的培養,這樣才能既符合社會與人的發展需要,又有利于促進多元文化的發展。

審美教育下藝術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美學”作為一門學科, 其內容是很豐厚的, 但在常規的音樂、美術課的教學中應該將它的普遍原理、基本常識及在音樂、美術作品中的欣賞、應用規律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貫穿于其間, 引導學生由識別美、向往美到表現美、創造美, 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和對藝術作品的品評能力, 它對學生的人格健全、素質培養、性情陶冶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1 審美主客體的相依關系

大自然無處不客觀的存在著美的景象、美的意趣, 美的聲音和美的色彩, 古往今來, 歌詠大自然之美的詩文舉不勝舉, 如“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等等。再如宋代畫家郭熙在《山水訓》中對四季山水美的感嘆:“春山淡冶而如笑, 夏山蒼翠而如滴, 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賦予自然山川以鮮活的情態。大自然存在的各種各樣的美, 若沒有萬物之靈的人通過主觀思想去感悟它、欣賞它、贊美它、描繪它, 那么再美的客觀存在也會失去美的意義, 也就不會有莫奈的《日出印象》、錢松巖的《江山如此多嬌》、不會有阿炳的《二泉映月》、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反之, 若把一個人置身于月球那樣毫無生命的荒廢環境中, 無論審美的情感多么豐富也不會產生美的感受。因此, 美是客觀存在與主觀感受二者結合的產物, 這就像一枚硬幣的兩個面, 是無法分離的?!秴问洗呵?、適音》篇中有一段與此相關的論述:“耳之情欲聲, 心弗樂, 五音在前弗聽;目之情欲色, 心弗樂, 五色在前弗視;鼻之情欲芬芳, 心弗樂, 芬芳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 心弗樂, 五味在前弗食。欲之者, 耳目鼻口也, 樂之弗樂者心也。”美的聲音、美的色彩、美味、美食都是客觀存在的, 但若人沒有好的心情不去主動感受、品味它們, 那么, 這些美也就無所謂存在與否了。在藝術課的教學中也是如此, 應該培養、引導學生的審美意識, 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對藝術課的學習熱情, 從而達到“以美怡情”, “以情渲美”的審美教育目的。

2 樹立多元審美標準的辨證觀念

古希臘的哲學家們提出“和諧則美”, 這是美的理性定義;比例中的“黃金分割律”是美的科學定義;光明是美的, 青山綠水是美的, 祖國是美的, 母親是美的……這些是文學描寫中美的通律;水靈靈的大眼睛、烏黑的頭發、皓齒朱唇、棉柳般的腰身, 這些是少女美的共性標準……如此等等, 可見, 美是可以達成共識且有一定的標準的。然而, 事物總是有它的多重性, 由于美是多樣的、可變的、審美的人也是由多種情趣、多種個性和多種層次組成的群體, 所以, 美又存在著不確定性。諸如:和諧產生舒適優雅的美, 但強烈的對比也能給人興奮、激昂的美;“黃金分割”以外還有對稱美和其它樣式的美;陽光燦爛是明媚爽朗的美, 而暴風烏云也有洶涌激蕩的美;紅花配綠葉美的喜氣亮麗, 綠葉襯白花也美的清淡素雅;翠柳曲徑、鳴禽微風有怡人暢神的美;荒山野嶺、西風古道, 也有蒼涼、悲壯的美;姑娘只有生就大眼睛就美嗎?日本影星山口百惠美的迷人, 卻長著一對不大的單眼皮眼睛;飲食中也不只是酸、甜、麻、辣、香才算美味, 苦瓜、臭豆腐同樣是美食;歌唱除了洪亮優美的唱法不也有嘶啞狂放的風格嗎?它也給人一種雄健、厚重、開闊的美感;與古典繪畫相對的印象派、立體派等現代派繪畫, 有時甚至看不出具體的形象, 但卻蘊涵著夢幻、朦朧、意趣等等的超現實之美……足見美是不能限定統一標準的?;茨献印墩f林訓》中曰:“佳人不同體, 美人不同面, 而皆悅于目;梨、橘、棗、栗不同味, 而皆調于口。”把美的多樣性和審美的多重性說的真明了。因此, 了解美、認識美、評價美, 必須樹立辯證的觀念, 才不至于誤入偏頗。

3 正確理解自然美與藝術美的辨證性

我們常常用“江山如畫”來贊美大自然, 這句話正說明了自然美與藝術美的辯證關系。江山如畫, 意即江山美的和畫一樣了, 也就是說江山原本還是沒有畫美, 但畫又需“師法自然”, 這正道出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清代的袁牧在《隨圓詩話》中說到:“明珠非白, 精金非黃, (天然的珍珠原本不是很亮, 天然的金子原本也不是很黃) 美人當前, 燦如朝陽, 雖抱仙骨, 亦由嚴妝。”即美雖有先天的麗質、美姿但仍需后天的巧飾濃妝, 經過后天的修飾, 可使先天的才情美質更增光彩。自然美總是帶有散漫、繁雜、零亂、無節律等等不美的因素, 而藝術美則是在人的主觀情感的指使下經過提煉、加工、夸張、創造等手段, 去自然外在的冗廢, 取其內在的精粹與神采而展現出的美。我們瀏覽王烯孟的《千里江山圖》, 將祖國的大好河山盡收眼底, 而又如入仙境一般美不勝收, 此絕非真山水可比擬。我們試想, 耶穌與十二個門徒在實際用餐時, 絕不可能像聽課的學生那樣面朝一個方向, 擠坐在桌子的同一邊。如果畫家為了忠實自然, 把人物按照實際狀況安排在桌子的四周, 那這幅畫就會平淡無奇、索然無味, 失去它的藝術感染力, 就不能把十三個人物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心態、不同的個性淋漓盡致的展現給觀眾。因此, 這就需要畫家有超越現實的天才的想象和創造, 使普通的用餐場面戲劇化、典型化、藝術化, 從而給藝術注入永恒的生命力??梢哉f, 凡是優秀的藝術作品都蘊涵著同樣的藝術妙諦。中國畫的空白處可以是天、可以是水、可以是霧等等;音樂中雄偉峻拔的旋律聽之若見峨峨泰山, 柔和舒朗的旋律聽之若睹湯湯江河……這些都包含著自然美與藝術美相互滲透、相互轉換的潛在關系。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藝術則把美推向極至, 誠然, 美在生活中、藝術中無處不有、無處不在, 但需要我們善于發現 (具備審美的眼睛) 、善于思考 (具備審美的理念) 和細細的體味 (具備審美的情懷) , 方可悟得美的真諦。而在藝術教育中, 如何科學的發聲, 如何科學的塑造, 如何用肢體傳達語言, 如何用色彩表現光感等等, 這些都可以說只是藝術的外在形式, 而要真正使歌聲、舞姿釋放出感人心魄的審美情境, 使線條、色彩傳達出耐人尋味的審美內涵, 才是藝術的靈魂之所在。

摘要:藝術類科目的教學要注重審美教育的貫穿, 因此, 學習和了解美學的基本原理是音樂、美術課教學的理論核心所在。本文結合實際教學及作品分析, 從美的主客觀合一性到美的標準的多重性再到自然美與藝術美的辯證性, 進行較為詳實的分析和探論, 旨在將深厚的美學原理用簡明的歸納方法和直白的語言解析融入到藝術課教學中。

關鍵詞:藝術,美學,審美,辯證,教學

參考文獻

[1] 樊波.中國書畫美學史綱[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8.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

[3] 李厚澤.美學三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審美教育下藝術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審美教育是音樂教育的核心,在音樂教育實踐中開展音樂審美教育,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發現美、感受美,最終實現對美的創造,強化學生音樂審美情趣的形成和藝術修養。從音樂審美教育視角對聲樂藝術的魅力進行研究,能夠使教師對聲樂藝術的審美情趣形成有更加明確的認識,進而有效指導聲樂教學活動的開展,促進整體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為學生聲樂藝術修養的培養創造良好的條件。

【關鍵詞】音樂藝術 審美教育 聲樂藝術

音樂審美教育是音樂教育體系中的特殊表現形式,積極組織開展音樂審美教育活動,使學生在學習聲樂藝術知識的過程中能夠產生強烈的愉悅感,并且使其音樂藝術的創造能力得到適當的強化,對學生深入系統地學習音樂審美知識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新時期在對聲樂藝術教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應該適當結合音樂審美教育加以探索,從音樂審美教育角度入手進行系統的論證,提出合理化的聲樂教學建議,促進聲樂教學質量的提升,實現對學生聲樂藝術修養的良好培養。

音樂審美教育

對音樂審美教育加以解析,其主要是指將音樂藝術作為媒介和載體,將審美作為目的和核心所組織開展的實踐教育活動。在開展音樂審美教育的過程中一般遵循特定的規律,突出教育教學工作的規范性。在系統解讀音樂審美教育的基礎上,發現其將音樂藝術的美作為審美對象,并且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都將音樂審美的特點作為基礎。在遵循教育活動共同規律的基礎上設計不同的教育教學形式,能夠讓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指導的過程中,對音樂藝術審美有個全新的認識,獲得良好的音樂藝術體驗,進而感受音樂藝術美,發現音樂藝術的美,最終逐步實現對音樂藝術美的創造[1]。聲樂藝術是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音樂審美教育角度對聲樂藝術進行分析,能夠發現其在聲樂藝術的傳播過程中表現出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并且能促使聲樂藝術展現出多樣化的美感,彰顯聲樂藝術的魅力。所以在研究實踐中,教師要注意從音樂審美教育的角度解析聲樂藝術的魅力,并結合聲樂藝術表現需求、情感渲染需求、藝術創造需求等對教學活動進行創新,在音樂審美教育的指導下全面提高聲樂藝術的教育效果,促進學生聲樂藝術審美能力,為學生聲樂綜合素質的養成奠定基礎。

從審美教育角度看聲樂藝術的特征

聲樂藝術本身是一種審美體驗的表現形式,其之所以作為一種審美體驗是能夠產生一定的群眾性和普遍性,主要是其較之于其他審美體驗表現形式能夠產生更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情感渲染力,讓人在欣賞聲樂藝術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審美感知。筆者從音樂審美教育角度對聲樂藝術的基本特征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發現其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情感性審美特征。音樂是情感的載體,在音樂創作過程中,人們可以借助不同的音樂形式實現對情感的抒發,進而引發人的想象和聯想,促使欣賞者在欣賞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在對音樂審美教育加以解析時,我們發現音樂審美教育本身就能夠表現出一定的情感性,實質上可以將音樂審美教育看成是情感藝術教育。從這一角度看,聲樂藝術作為音樂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和音樂審美教育的體驗形式,其必然也會表現出鮮明的情感特征,在聲樂藝術演唱中,歌詞和曲目都是人傳達情感的重要手段,欣賞者在對聲樂曲目欣賞的過程中能夠直觀感受到曲目中的情感,進而被其中蘊含的喜怒哀樂所感染,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2]。換言之,聲樂演唱過程中聲樂藝術中的情感力量能夠給人帶來強大的精神影響,情感就是聲樂藝術的生命和靈魂,只有表現出較強的情感魅力,聲樂藝術在傳播過程中才能夠獲得受眾群體的認同和肯定。所以說,情感審美教育特征是聲樂藝術的核心藝術特征。

其次,體驗性審美特征。音樂藝術主體在表現音樂藝術的過程中能夠使音樂藝術產生一定的主體體驗性特征。音樂藝術的體驗主體包括創作主體、欣賞主體以及表演主體。因此,情感體驗也將表現出一定的多元化特征。對音樂藝術中的重要類別聲樂藝術進行適當的論述,聲樂藝術的創作、演唱和欣賞也與個體的參與和體驗存在緊密的聯系,人只有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體驗感,才能夠深切地感受聲樂藝術的美,獲得精神層面的滿足。將音樂審美教育作為核心思想進行論述,則可以發現在音樂審美教育中要更加關注學生對聲樂藝術的體驗,力求能讓學生在聲樂藝術體驗中提升對聲樂藝術的感知力、表現力和把握能力,強化學生學習效果。所以從音樂審美教育視角對聲樂藝術的魅力進行研究,還應該對體驗性審美特征進行重點解讀[3]。

再次,創造性審美特征。音樂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由、感性的特征,并且不同人對音樂藝術的理解存在明顯的差異。不同個體在傳播音樂藝術的過程中實際上已經對音樂進行了主觀創造,可以說音樂藝術具有一定的創造性特征。聲樂藝術是音樂藝術的重要類型,其需要借助歌詞以及聲音展現藝術魅力,而在人們通過聲音對聲樂加以表現的過程中往往會融入自己的想象和創造。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也要注意激發學生想象力和聯想能力,讓學生基于個人理解對聲樂藝術進行創造,從這一點能夠看出,在音樂審美教育層面,聲樂藝術也會表現出一定的教育性特征。

最后,愉悅性審美特征。音樂藝術能夠帶給人不同的體驗和感受,讓人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身心愉悅,甚至引導人以積極客觀的態度面對社會生活。簡單地說,就是美妙、舒緩的音樂能夠帶給欣賞者愉悅的體驗,讓欣賞者得到身心放松,進而觸發欣賞者積極的情感,讓人的心靈得到凈化。在音樂審美教育中,教師往往會讓學生靜心聆聽音樂,感受音樂中的積極情感元素,增強學生的愉悅體驗感,實現對人心靈的美化,進而為人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相應的支持。由此可以發現,從音樂審美教育角度進行研究,聲樂藝術具有一定的愉悅性、審美性特征,從而將聲樂藝術的魅力充分展現出來。

基于音樂審美教育要求對聲樂教學的建議

從音樂審美教育角度對聲樂藝術魅力形成全面認識后,要想促進聲樂藝術教育的作用得到系統發揮,就應該結合聲樂藝術教育提出合理化建議,為聲樂藝術教育指明發展方向,確保能夠在音樂審美理念的指導下全面提升聲樂教育效果,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聲樂藝術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下面就結合音樂審美教育的實際情況對聲樂藝術教育進行系統的分析,力求能夠為聲樂藝術教育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和指導。

1.注重聆聽,讓學生在聆聽中體驗聲樂藝術的魅力

人在接觸不同聲音的過程中,對聲音的感知需要借助聽覺器官來完成,因此可以將音樂藝術看成是聽覺的藝術,從人的聽覺感知能力和感知水平以及感知差異等對不同的聽覺效果進行判斷,進而把握人對音樂的感知以及音樂藝術可能對人產生的影響。在音樂審美教育領域,一直高度重視學習者在學習音樂藝術過程中的聽賞審美,并且相關研究者在研究中明確提出,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需要借助對音樂的聽覺賞析來完成。人如果要想真正感受音樂和理解音樂,就必須通過聽覺獲得一定的音樂體驗。只有聽覺體驗才能夠感受到音樂的復雜性和音樂中所表現的情感。音樂領域所開展的音樂審美教育實質上就是體驗性的教育活動,其要求學習者作為審美主體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體驗實現對音樂的感受,進而形成對音樂的深入理解[4]。而從音樂藝術的傳播角度進行分析,在音樂作品進入到接受階段前,一般是作為知性對象而存在的,而通過人們的聆聽和感知體驗,其才逐漸轉變為感性對象和悟性對象,能夠被人們感知和理解,進而促進人們對音樂藝術的審美接受。從這一角度看聲樂藝術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聆聽聲樂產生對聲樂藝術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聲樂藝術的動力,讓學生能夠在聆聽欣賞中真正體驗到聲樂藝術的美感。由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反復聆聽高質量聲樂作品的條件,并且指導學生如何聆聽和欣賞作品,確保學生能夠在聆聽欣賞中形成對聲樂作品的深入認識和理解,形成對音高、音色、節奏等的系統認識,保障聲樂藝術鑒賞效果,促進學生欣賞美和鑒別美的能力得到明顯增強。

例如,組織學生學習《梅娘曲》(田漢詞,聶耳曲)時,不僅要指導學生從理論層面了解創作者創作樂曲的基本情況,對曲式結構進行分析,還應該促進學生對歌曲情感的把握,加深學生對歌曲內容的理解?;诖?,教師就要組織學生對歌曲進行反復聆聽,并且在學生反復聆聽的過程中對學生提供相應的教育和指導,讓學生能夠感受不同歌唱家在表現歌曲的過程中所展現的歌詞美、旋律美、情感美等,輔助學生確立審美標準,在指導學生深入感知歌曲思想內涵的同時,也實現對學生聲樂藝術感知力和鑒賞力的培養[5]。在此基礎上,為了能夠促進聲樂教學效果的明顯增強,教師還應該對學生的聽賞范圍進行進一步拓展和延伸,讓學生能夠通過聆聽不同類型和風格的聲樂作品,對不同歌唱家所演唱的不同曲目進行對比賞析,進而確保在聽賞過程中能夠促進學生音樂藝術感知力的增強,讓學生在不斷感受和體驗中發現聲樂藝術的美感,有效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效果的增強。

2.關注課堂,強化聲樂相關知識課程的教學

聲樂藝術具有獨立的藝術形式,在聲樂藝術的表現方面能夠實現對整體美的彰顯。一般情況下,在解析聲樂藝術魅力的過程中,要從聲樂藝術的語言美、音調美以及和聲美等角度分析不同審美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進而對聲樂藝術的整體美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加深對聲樂藝術作品的感知和理解。結合音樂審美教育思想的指導,聲樂教師在教學組織活動中應該認識到音樂審美教育主要是通過對音樂藝術作品中所蘊藏的審美元素進行挖掘,讓學生在感受不同審美元素的過程中實現對音樂藝術美的體驗。因此可以看出審美元素一般都具有獨立的音樂感知基礎,這就要求聲樂藝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指導學生對構成聲樂藝術魅力的不同審美元素進行分析,在提高學生感知水平的基礎上,確保學生能夠對聲樂藝術的整體美形成更加深刻系統的認識?;诖?,在組織開展聲樂藝術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突破學科的限制,對學生多種感知能力進行強化,并且高度重視課堂教學活動的創新,在教學活動中不僅向學生傳授聲樂方面的知識和內容,還要基于跨學科理念對聲樂相關課程進行開發,增強學生的知識儲備,為學生感受和理解聲樂藝術中涉及的不同審美元素創造條件。

例如,教師加強聲樂課程與視聽練耳課程的聯系能夠對學生聽辨能力加以強化,確保學生更好地辨析聲樂曲目中的音高和節奏等元素;加強聲樂課程與文學課程的聯系,能夠讓學生對歌詞內容形成深刻理解;加強聲樂課程與鋼琴伴奏課的聯系,可以促進學生聲樂藝術創編能力的增強,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形成對聲樂藝術器樂美的感知[6]??梢姼鞣N不同課程的聯系和融合能夠輔助聲樂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對學生的音樂藝術修養加以培養,使學生在接觸聲樂藝術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對聲樂藝術中的審美元素形成更加深刻的感知,確保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得到全面強化。此外,將聲樂課程作為核心對其他多種類型的課程模式進行開發,還能夠對學生的視野加以拓展,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明顯提升,進而能夠在聲樂欣賞教學中把握聲樂藝術元素的美感,形成對聲樂藝術作品整體美的感知,產生良好的學習體驗,學生的聲樂藝術整體學習效果也必然會得到有效強化。

3.師資建設,對聲樂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加以培養

從音樂審美教育理念的應用情況能夠看出,在音樂審美教育體系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在教育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對聲樂教學進行改革創新,確保通過科學的教學指導學生能夠對聲樂藝術的魅力形成系統感受,就需要認識到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并將師資建設作為重要的工作內容,爭取能夠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聲樂教師隊伍,為學生學習聲樂藝術提供科學的指導,確保學生在聲樂教育中能夠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進而感受聲樂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在提高學生聲樂藝術學習效果的同時也保障學生的聲樂審美理想和審美能力得到全面強化。在探索提高聲樂教師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的過程中,首先要對聲樂教師應該具備的專業素質進行分析,不僅要保證聲樂教師具備敏銳感知和準確判斷音高、音色、音準以及節奏的能力,還要提高聲樂藝術教師對聲樂藝術中聲音美、情感美、旋律美以及舞臺表現美的感知,并且能夠將個人感知融入聲樂藝術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科學的指導,實現對學生聲樂藝術理解和創造力的培養[7]。同時,聲樂藝術教師也應該自覺加強對古今中外聲樂歌曲的學習,并且多渠道對自身演唱能力進行強化,保證能夠在教學實踐中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聲樂演唱示范,能在示范演唱中融入個人情感和個人理解,增強聲樂教學的藝術感染力和情感渲染力,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對聲樂藝術的魅力形成全新的認識。其次,在對聲樂教師進行培養的過程中,不僅要強化其專業素質,還要對其綜合能力進行適當強化,確保教師能夠遵循寓教于樂的原則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組織過程中不僅關注學生對聲樂方面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還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為學生感知聲樂藝術的魅力、表現聲樂藝術的美和創造聲樂藝術的美提供相應的支持,進而逐步增強聲樂藝術教學效果,實現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8]。簡單地說,教師聲樂藝術教學綜合能力的培養更多地體現在教師個性化教學方法的創新和靈活教學組織形式方面,教師以較強的聲樂藝術修養和高水平的教育指導能力開展教學活動,能循序漸進地實現對學生聲樂藝術修養的培養,為學生的聲樂學習道路指明發展方向,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效果的提高,在學生感知聲樂藝術魅力的同時,學生的世界觀也能得到正確的樹立,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結 語

綜上所述,音樂審美教育主要是將音樂藝術作為基本教育媒介的教育形式,在組織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審美實際上是教育的目的。從音樂審美教育視角對聲樂藝術教學進行研究,應該基于音樂審美教育的原則對聲樂教學組織活動加以創新,制定更加科學的規劃組織教學,爭取能夠對學生的聲樂藝術修養加以培養,為學生音樂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魏李娜:《淺談聲樂教學中情感與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北方音樂》2016年第36卷第24期,第106頁。

[2]仲勤:《在中職聲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應用》,《北方音樂》2017年第37卷第15期,第153頁。

[3]文哲:《論高校聲樂教學中審美內涵的滲透》,《黃河之聲》2016年第6期,第47頁。

[4]李靜:《高校聲樂教學中如何滲透審美教育》,《戲劇之家》2016年第13期,第207-208頁。

[5]張潔:《聲樂情感教育中音樂審美能力的體現》,《北方音樂》2017年第37卷第23期,第178頁。

[6]池小青:《新時期聲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研究》,《黃河之聲》2017年第5期,第46頁。

[7]王雷:《音樂院校聲樂教學中的音樂審美心理要素研究》,《音樂創作》2016年第2期,第184-186頁。

[8]張克東:《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研究》,《北方音樂》2016年第36卷第2期,第104頁。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 陜西西安

審美教育下藝術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一、藝術審美教育目標

(一) 提升藝術修養

普及藝術審美教育, 有助于提升學生藝術修養。從當代社會發展形勢而言, 對學生滲透藝術審美教育尤為重要。從幼兒啟蒙教育到成人社會教育, 將藝術審美教育滲透到其中, 讓人們掌握藝術基本原理與知識, 進而增強人們藝術修養的培養。作為具有藝術修養的人, 在欣賞事物中, 大都從發現美、分析美、表達美的視角審視問題, 進而在欣賞事物中, 對事物具有理性的認識??梢? 藝術審美教育目標, 是引導人們去發現美, 進而在美的熏陶下提升個體藝術修養。

(二) 發揮想象創造能力

開展藝術審美教育, 促進學生想象能力與創造能力的發揮, 進而提升學生審美情操。通過開展藝術審美教育, 塑造與培植人性, 凈化學生心靈, 使學生通過這種力量克制內在的精神異化, 使學生感性與理性相融合, 進而促進學生不斷走向成熟。在藝術審美教育中, “自我”是活動開展的出發點, 能夠培養學生主體性與視知覺, 發揮學生創造與想象能力, 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素質教育的藝術審美教育關系

(一) 藝術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必經之路

藝術審美教育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作用是智育、德育、體育不能夠替代的。素質教育背景下, 不對學生開展藝術審美教育, 必定會使學生人文素養低下??梢哉f, 藝術審美教育是打開學生素質教育的通道, 是學生人文知識內化成人文素養、人文精神的必要路徑。同時, 藝術審美教育使學生精神世界得到升華。

(二) 藝術審美教育是提升拓展學生事業的發展之路

社會發展的今天, 學校教育可以通過藝術審美教育, 進一步推動素質教育的開展。藝術審美教育能提升學生形態、外形、結構的色彩感。學校教育要從宏觀與微觀兩個視角思考, 實現專業課程與藝術審美教育相融合, 將藝術審美教育滲透到教學的方方面面, 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中發現美、感受美、分析美, 進而促進學生情感的升華。藝術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高雅審美情趣的主要途徑, 因此, 有必要將藝術審美教育滲透到教育教學中, 進而推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三) 藝術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必要之路

雖然素質教育理念在教育領域推廣很長時間了, 但在當前教育教學中, 還是能看到傳統教育的弊端, 阻礙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意識的培養, 導致學生課程學習主動性不強。因此, 素質教育背景下, 為學生開展藝術審美教育, 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補充, 有助于素質教育在教育領域的推廣。在藝術審美教育開展中, 應從學生意志、情感、審美方面全面培養, 進而增強當代學生綜合素養。同時, 為學生開展藝術審美教育, 要面向全體學生, 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受到藝術的熏陶, 進而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素質教育的藝術審美教育策略

(一) 設置科學化的藝術審美教育課程

學校教育要對藝術審美教育開展予以重視, 科學的安排與設置藝術審美教育課程, 完善藝術審美教育課程體系, 進而將藝術審美教育納入到學校課程體系中。為學生開展藝術審美教育課程, 能夠對非藝術專業的學生進行藝術教育, 提升學生藝術審美素養, 進而增強學生人文素養。設置科學化的藝術審美教育課程, 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采取多元化教學模式, 豐富藝術審美教育內容與形式, 增強學生對藝術審美教育課程的學習興趣, 進而提升學生藝術審美能力。例如:學校根據學生發展需要、性格特點、興趣愛好, 結合藝術審美教育形式, 為學生開設“美術鑒賞課程”、“藝術導論課程”、“音樂鑒賞課程”等, 將這些課程內容到學生必須課中, 使學生根據自身意愿參與藝術審美教育中, 進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同時, 在藝術審美教育課程教學方法方面應創新, 改變單一授課模式, 借助新式教學方法為學生授課, 進而增強學生學習動力。例如: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相融合, 對于理論教學, 教師可以開展自主討論、探究活動, 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使學生在討論、探究中對知識有所感悟, 使學生得到情感、精神上的升華。在實踐教學開展中, 鼓勵學生大膽實踐, 引領學生將精神層面的知識, 運用到實踐中, 在實踐中, 讓學生感受美、體驗美, 進而增強藝術審美教育質量。

(二) 培養學生審美認知能力

藝術創作與藝術審美一樣, 都是復雜、高級、特殊的精神活動。藝術審美通過藝術創作藝術, 對人們生活的事物進行直接與間接的折射, 使人們在發現美與創作藝術美中, 不斷的實現自身精神價值, 進而增強自身生活與發展動力。藝術審美活動, 包含學生審美欣賞與藝術家審美創造。相比于藝術創造而言, 藝術審美活動與藝術審美創造具有一定的聯系性與區別, 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異性, 體現在藝術審美的創造性。學生作為藝術審美教育的主體, 應努力提升自身藝術審美水平。因此, 在學生中應為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審美觀念, 學生有了正確是審美觀念, 懂得明辨美丑, 就不會盲目的偏愛一些低俗的趣味作品。在藝術審美教育中, 教師要讓學生明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提升學生明辨是非能力, 進而增強學生綜合素養。

(三) 培養學生藝術審美實踐能力

雨果曾經說過:沒有藝術, 人類生活便會黯然失色。然而, 如果沒有人類對生活的體驗, 藝術便不會產生??梢? 藝術來源于生活, 其是通過生活實踐而創造的。因此, 應該為學生開展藝術審美實踐活動, 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美、發現美、創造美, 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藝術是人類情感體驗與創造的結晶, 為學生開展藝術實踐活動的種類多種多樣, 可以為學生開展聽覺、情感、視覺藝術審美活動, 帶動學生身體細胞, 讓學生投入到實踐活動中, 根據自身藝術精神, 對世間的美丑具有全面的認知。此外, 學??梢詫⑺囆g審美教育納入到校園文化中, 為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 增強學生藝術審美能力, 進而促進藝術審美教育在校園中的運用價值。

(四) 構建藝術審美教育師資隊伍

藝術審美教育課程的開展, 需要良好的師資隊伍, 進而才能夠提升藝術審美教育質量。因此, 學校要重視藝術審美教育師資隊伍的構建, 聘請專業化藝術審美教師擔任學生藝術審美教師, 使教師采取專業化教學方法為學生開展藝術審美教育, 進而實現藝術審美教育目標。藝術審美教育教師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與藝術審美輕松, 在掌握藝術審美教育知識之外, 還應該通曉其他課程知識, 實現課程體系的相融合, 全面引領教育學生, 為學生營造寓教于樂的氛圍, 帶領學生認識美、發現美, 進而增強學生對美的認知度。同時, 學校應定期為有所教師開展藝術審美教育, 提升他們的藝術審美能力, 強化教師將藝術審美教育滲透到不同課程體系中, 進而促進藝術審美教育在專業課程中的有效開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 在素質教育中, 藝術審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其是素質教育的核心, 具有深遠影響。素質教育與藝術審美教育具有相同的培養方向, 可以說, 藝術審美教育為素質教育實行提供了豐富的教育內容與生動的教育手段, 成為學生易于接受、最貼近生活的一種教育形式。因此, 學校教育體系應該創新藝術審美教育形式, 開展科學化的藝術審美教育課程體系, 將藝術審美教育滲透到專業課程中, 全面引領學生, 進而增強學生藝術審美能力。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廣, 國民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在素質教育中, 藝術審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其是素質教育的核心, 具有深遠影響。在培養社會發展需要型人才中, 藝術審美教育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美、發現美、表現美, 進而實現藝術美的生活化。同時, 藝術審美教育對學生感知力、想象力、創造力得到全面提升。對此, 本文著重分析藝術審美教育的目標, 論述素質教育的藝術審美教育關系, 提出素質教育的藝術審美教育策略。

關鍵詞:藝術審美教育,素質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 魏鴻浩.可持續發展背景下建設類高職學生藝術審美素質提升實踐路徑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 2017 (04) :48-49.

[2] 魏鴻浩.建設類高職學生藝術審美素質教育的意義、現狀及對策研究[J].藝術評鑒, 2017 (05) :149-151.

審美教育下藝術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語文學科在審美教育方面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語文學科四大核心素養是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方針和方向。核心素養指導下的高中語文審美教育,應以語言為載體,首先實現教師教學語言的審美化,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對作品的文字與語言的學習,不同學段應有不同的策略,在高中學段不僅應要求學生誦讀,還應反復涵詠、應用,以培養審美情感。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廣泛的整體性閱讀,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發展出初步的審美創造能力。

關鍵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審美教育;語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了語文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理念,并做出了具體的闡述與要求。核心素養指向的是人的必備品質與關鍵能力,學科核心素養則是學科育人價值所集中體現出來的必備品質與關鍵能力。作為高中語文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中非常重要的一維,審美鑒賞與創造是學生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審美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課程標準》強調:“要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創造表現的能力?!盵1]這也明確了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目的與任務——所謂審美教育,就是基于核心素養的理念,在日常語文教學中,通過文學、藝術以及自然、社會等多種美的形態,喚起學生的美感,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一定的審美能力與品質,以達到陶情冶性、美化人生的目的。

一、語文審美教育的載體是語言

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的形成,離不開審美實踐。區別于別的審美教育以藝術為主要手段,語文審美教育的實踐,則是在學科核心素養指導下的語文課程學習。在四大核心素養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的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言語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的?!盵2]這就標明了語文審美教育功能與任務的實現,是以語言為載體的。

涵詠語言、文字的美,是中小學各學段的語文審美教育的共有之義。然而,根據《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9年版)》的要求,義務教育學段語文學習的任務主要是識字、寫字,養成閱讀習慣,能初步寫作??梢?,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審美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對漢語言文字本身的結構美、音韻美、書寫形式和初步理解語句內涵等初步的審美感知,為下一學段的學習和能力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樣是通過語言學習來進行審美教育,因為高中生閱歷增長,課內課外閱讀與寫作經驗的積累,高中課程結構等等方面的不同,所以高中階段的審美教育,更須“感受和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用祖國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講究語言文字表達的效果及美感,具有創新意識”[3]。

二、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實施策略

語文學科的特性,決定了語文審美教育,主要是通過語言學習來滲透。這樣一來,圍繞語文審美教育的要素與實施的策略,都與語言有關。

(一)教學語言的審美化——激發審美興趣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要在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就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內在與外在的審美修養,對語文教師來說,尤其如此。語文教師的審美修養最為直觀的體現就是其自身的外在形象和教學語言,而能對教學產生直接影響的,又非教學語言莫屬。教學語言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和體態語,主要指口頭語言。

語文教學語言的審美化,要求教師的課堂語言除了要具備最基本的語言內容上準確、恰當的特點外,還要盡可能地生動活潑、優美典雅,有音韻美,是詩化的語言。詩化語言避免了呆板、僵化,體現了審美的個性化,通過營造氛圍,能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審美視角看待文本,激發他們的審美動機和審美情感。如筆者對杜甫《登高》一詩的教學導入語的設計:“……一位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地走來。他,多種疾病纏于一身,已經是’右臂偏枯耳半聾’。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正行走在生命的秋天。他遠離家鄉,孤獨地在外漂泊。重陽節,他登上高處,面對萬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頭……”這段導語深深地感染了學生,營造了濃郁的情感氛圍,達到了“未挑琴心先有意”的效果。

(二)涵詠作品的語言美——培養審美情感

語言,既是審美教育的載體,同時也是審美的對象。語言是人類思想、人文內容的外化。中小學尤其是高中語文教學的內容,主要是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的內容覆蓋面極廣,涉及美的各個層面與形態,有自然美、社會美,也有藝術美、形式美,還有人情美、人性美等,都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文學作品的美與審美價值,統一在作品的語言中。學生浸染在這些優秀的、經典的著作中,既學習了語言的格式與規范,也接受了人類文化傳統和文明精神的影響,在此過程中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品格。所以,不論是體會詩詞散文的情感,還是體味其意境,都是通過對語言的涵詠完成的。如《荷塘月色》一文,融情于景,意境深遠。它的語言細膩婉轉,給人以美感,尤其是在疊詞的運用上,精巧傳神,如:“田田”與“亭亭”,寫出了荷葉生長的綿密與身姿的優美;“縷縷”,傳達了荷香沁人心脾的溫馨;“脈脈”,傳神地賦予了流水多情的風姿與情致。

這些獨特的詞語、語句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效果,首先在于作者在創作之時準確地捕捉并描摹出了審美對象的情態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作為鑒賞者,學生透過它們,“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結合自己的體驗,又經過想象還原,最終與作者的情感連接,從而引發審美情感。當然,涵詠語言的形式與方法多種多樣,但無論怎樣都不能用分析代替學生自己的體悟,需要讓學生反復“虛心涵詠,切己體察”,讀、品、悟、思,循環往復,達到無我之境與有我之境的轉換與融合,做到外與內的統一,才能品味到作品的韻味。

(三)由課內到課外,進行廣泛的語言訓練——發展審美創造力

文學作品是作者審美理想的集中體現,作為藝術,它的美的力量在于對審美客體的本質的顯現。接受美學代表人物伊瑟爾指出:“文學文本具有兩極,即藝術極和審美極。藝術極是作者的本義,審美極是由讀者來完成的一種實現?!盵4]所以,不僅要學習課內的單篇作品,同時也要有課外的整體性閱讀,包括影視文學、戲劇文學;閱讀中不單單能獲得審美情感,還要讓學生深入到審美對象的內部,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的創作意圖,并與作品和作者進行審美觀照。

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把學生的審美鑒賞提高到一定的理性高度,才能使學生產生深沉穩定的審美判斷力。讀完《西游記》,要讓學生認識到,它不只是一個磨難與成功的故事,還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有關人的救贖、選擇、成長或擔當的歷史;說不盡的《哈姆萊特》,其中充滿著成長的悖論;《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復活》中的聶赫留朵夫,盡管不是完全的好人,但透過他們,我們也能看到人性中的美好……這些就要求學生要懂得一些文學創作的技巧,尤其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技巧,它包括語言修辭、句式運用、表現手法、形象塑造等,了解作者是如何藝術地創造出這些審美形象的。在此基礎上,經過對文本的充分感受、深入體驗,學生內在潛能被充分激發出來,他們結合自身的經歷與思想認識,對文本進行再創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自身的成長。當然,教師更應把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讓學生把自己的審美感受與認識、審美鑒賞與思考的結果,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并做審美心得交流,進一步錘煉他們的審美創造能力??傊?,圍繞語言的審美活動,歸根到底是一種創造活動。學生也只有具備了審美創造的能力,才能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審美的人”。

高中階段學生的性格特征,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所以審美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作用。核心素養下的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盡管可以形式多樣,但它不能脫離語文教育教學的本質。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自身有一定的審美素養,才能不局限于對作品詞句篇章的分析,而是著眼于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的特定關系,圍繞語言來實施審美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使之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并逐漸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實現語文教育教學與審美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參考文獻:

[1][2][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

[4]張心科:《接受美學與中學文學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

(作者:黃國良,安徽省太湖中學教師)

[責編:芮瑞]

審美教育下藝術教育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審美教育的實施首先要破除語文教學實踐中各種根深蒂固的認知障礙,從理論高度確立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位置。其次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與積累,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審美教育的實施策略,增強審美教育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教育;意識策略

所謂審美教育,“是關于審美與創造美的教育。它同德育、智育、體育相互并列,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滲透,構成教育的統一整體?!盵1]116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審美教育被認為是音樂、美術等課程的事情,與語文關系不大。隨著教育理念的進一步發展,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一些著名學者、教育專家以及一線教師都提出語文教學要加強審美教育的意見,但受諸多因素的制約,強化語文審美教育始終不能得到很好的實施。

在國家強調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今天,語文課程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增加了古代優秀作品的數量。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實施審美教育,一要破除語文教學實踐中各種根深蒂固的認知障礙,從理論高度確立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二是要倡導一線教師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與積累,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審美教育的實施策略,增強審美教育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破除認知障礙,提高審美教育意識

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阻礙是認知障礙。要改變目前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現狀,首先要破除以往語文教學中的某些習慣性認知障礙,從理論高度明確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形成比較自覺的審美教育意識。

1.破除語文教學中的習慣性認知障礙

在考試這根指揮棒的約束下,語文教學一直習慣性地將學生的讀寫訓練視為第一位,而將審美教育擱置,甚至被排斥在語文教學之外。無論是中學教師的示范課,還是師范生的實習課,語文教學大多以課文字詞、篇章結構、段落大意、主題思想、寫作特點等為中心展開,側重知識的積累與傳授,很少有教師會在審美教育上花時間。

語文教學并不只是承擔提高讀寫能力的任務,作為基礎教育中的主干課程,語文教學還承擔著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重要任務,且這一理念早在十多年前就已作為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下達到各級學校。所謂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在面對國家、學校、家庭以及個人等方面的事務時,能有科學的審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某種程度而言,這就是一種審美教育。教師必須破除舊思想,認識到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與讀寫訓練并不沖突??茖W的審美教育可以使學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機能處于活躍的狀態,利于語文能力的快速提高。教學實踐證明,審美能力較強的學生,讀寫能力也較強;審美能力較弱的學生,測試成績一般也不佳。因此,教師完全不必擔心加強審美教育會對學生的讀寫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2.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童慶炳先生就寫過一篇文章《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他在文章中呼吁,要“從美育的高度看待語文教學”[2]483。其中特別講到,通過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觀點、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是語文教學固有的要求,而不是外加的任務。這一觀點與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對語文教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要求是相通的。事實上,與其他基礎學科相比,語文課程在審美教育上的確更有優勢。因為語文教學的內容大多數是文學作品,而文學作品關注的是人與社會,并以情感取勝,非常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比如在經濟發達地區,多元的文化使學生容易受到各類文化觀念的沖擊,語文教學可以通過文學作品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審美觀念。而在一些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學生獲取其他審美方式的途徑相對缺乏,語文教材中的文學名著便成了學生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可對學生的成長起到指導作用。

審美教育不僅是語文教學的問題,更是一種社會責任。同時也要注意,審美教育不是簡單粗暴的價值觀灌輸,也不是抄筆記和背誦答案,而是要培養學生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情感,以及獨到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在大部分的教學實踐中,審美教育的實施往往流于表層的審美辨別,簡單粗糙地區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而這是遠遠不夠的。實踐證明,簡單地做審美區分、灌輸甚至背誦,并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美。如何培育學生的審美感知力、情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才是審美教育要思考的重點。
二、加強專業知識,改善審美教育策略

既然明確了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實施審美教育便成為第二個問題。要提高審美教育水平,最根本的方法在于加強教師本身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與積累。

1.篤實專業知識,滲透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的實施,不能簡單粗糙地直接向學生灌輸,需要教師有“見縫插針”的本事,抓住作品每一個層面的美來展開教學活動,使美的教育像細雨一般慢慢滲入學生的心田。這不僅需要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技巧,更需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

比如李白的《贈汪倫》這首小詩,詩歌的字詞非常簡單,但是情感不好體會。要領悟到這首詩中的深厚友情,“踏歌”的講解就變得非常關鍵。首先融入歷史典籍與史料的講解可以讓學生對“踏歌”有知識層面的認知。然后再播放北京舞蹈學院孫穎教授編導的舞蹈《踏歌》視頻,讓學生進一步提高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也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體會與友人分別的情緒。雖然該舞蹈與《贈汪倫》并無直接關系,但是中國古代踏歌舞蹈在今日藝術性的展現。通過這種感性的認知方式,學生的審美視野拓展了,對詩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度也加深了。

由此可見,專業知識的學習與傳授,是審美教育實施最根本的要求。要想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教師必須先在專業知識上武裝好自己。今日的學習途徑有很多,專業書籍的查找和購買都非常方便,互聯網上也有很多文化資源,教師只要有心肯定能有方法提高自己。要特別提到的是,有些教師不愿意在課堂上播放視頻資料,擔心耗費太多時間,影響正常的教學流程。其實,適當播放視頻資料在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上有很好的效果。比如《離騷》一直是中學語文課文中比較難教的一篇課文,若能在課堂中讓學生欣賞云門舞集排演的《九歌》,便能讓學生對楚辭有別樣的審美啟發。一旦產生了審美興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情感體會會變得更容易。

2.講求教育技巧,審美聯系生活

扎實的專業知識是審美教育的根本保障,同時審美的傳授也需要一定的技巧。關于教學技巧,教師各有自己的“看家本領”。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審美教育的傳授要盡量與現代生活接軌。因為審美教育為的是人的全面發展,為的是更詩意的棲居,只有把審美教育落實到生活層面才有意義。

比如白居易《問劉十九》這首小詩,字詞也非常簡單,如果只需疏通詞意,五分鐘就足夠了。但是學習古詩不能簡單地以能讀通、讀懂為標準,還要能以現代的視角去學習和欣賞。蔣勛先生曾經在《生活里的唐詩》中講述過自己教這首詩的情形。他這樣告訴學生,白居易寫的這首詩,在某種程度上就相當于我們今天發一條簡訊(短信)。學生一聽就笑了。本來學生對這首詩沒有多大興趣,可是當教師這樣解釋:白居易被貶江州時,心情郁悶,便發條簡訊找劉十九喝酒。學生一聽,立刻來了興趣。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與現代情境的連接,學生對這首詩的審美感情就完全不同了。蔣勛先生還說后來有些學生發簡訊約他,內容寫“能飲一杯無”,這便是審美教育的效果。講求技巧,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傳達課文旨趣,才能真正把審美教育落實在現代生活層面。

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教師的專業知識容易萎縮,平日聚焦于考試,心態容易怠倦,變更教學理念也就越發困難。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落實審美教育、樹立審美教育意識特別重要,同時也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與積累。只有保持開放的心態,廣泛涉獵文化歷史知識,并與現代生活接軌,才能在教學過程中較好地完成審美教育,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朱立元.美學大辭典(修訂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

[2]童慶炳.童慶炳文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上一篇:工程預決算建筑工程論文范文下一篇:黃賓虹山水畫研究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