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黃帝文化范文

2024-02-07

黃帝文化范文第1篇

黃帝文化與黃山區

黃山區位于黃山風景區腳下,黃山四個大門均位于黃山區。相傳公元前2946年,軒轅黃帝、容成子、浮丘公在此會盟、修煉,黃帝百二十歲得道升天。唐天寶六年(747),由目輪和尚興建“軒轅古剎”,同一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詔將“黟山”剌改為“黃山”,軒轅古剎香火盛旺,持續發展了1400多年。從現存的史料和尚存的遺址,此寺廟占地約30余畝,大小基12處,大殿占地約4畝,不亞于當時的黃山四大叢林(祥符寺、翠微寺、慈光寺、云谷寺)。軒轅古剎和黃山四大叢林都毀于清咸豐、同治年間的“太平天國”戰火,后改“福固寺”,光緒戊戌年間鄂僧能學和尚重修復古寺,太平胡繼瑗太史題碑記,流傳至今。

2014年,黃山區在位于三口鎮的黃帝祭祀廣場的北側遷建了一座軒轅古剎,4月2日,將舉行軒轅古剎開館儀式,供后人追思先祖黃帝功德,瞻仰圣賢風采。該古剎占地約4畝,內供奉軒轅黃帝、容成子、浮丘公“三天子”會盟塑像,以供后人祭拜,廟前重立的“軒轅古剎碑”高175cm,寬88cm,為青石材料刻成,正面是山東昌邑知縣胡師孝為福固寺重修著《大藏碑記》,刻碑時間為光緒三十一年(1905),背面為《軒轅古剎碑記》,刻碑時間為清宣統叁年(1911),記載著福固寺的來歷,興衰。重建后的軒轅古剎,與黃帝祭祀廣場、黃帝文化景觀墻、黃帝天位像、風景湖形成一條完美的旅游祭祖路線。

黃帝文化范文第2篇

1、陰在內,( );陽在外,( )。

2、女子二七而天癸至,( ),太沖脈盛,( ),故有子。

3、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 ),實則( )。

4、怒則氣逆,甚則( )及飧泄,故( )。

5、肝者,( ),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 )。

6、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 ),實則( )。

7、恐則精卻,卻則( ),閉則氣還,還則( ),故氣不行矣。

8、心者,( ),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 )。

9、《素問·熱論》曰:病熱少愈,( )則復,多食則( ),此其禁也。

10、形不足者,溫之( ),精不足者,補之( )。

11、《素問·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病為本, ( ) ,標本不得, ( ) ,此之謂也。

12、《素問·舉痛論》曰:驚則( ),神無所歸,( ),故氣亂矣。

13、《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腎者,( )之官,( )出焉。

14、《素問·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故精自生, ( ) 骨肉相保, ( ) 。

15、《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清氣在下,則生( );濁氣在上,則生( )。

二、單選題

1、《黃帝內經》書名最早見于( )

A、《白氏內經》 B、《漢書·藝文志》 C、《史記》 D、《針灸甲乙經》 E、《脈經》

2、《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述,人體生長發育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 ) A、五臟之氣的充盛 B、天癸的形成 C、水谷的攝入 D、腎氣的充盛 E、三焦的氣化

3、《靈樞·天年》認為人體胚胎產生“以母為( )” A 、基 B、本 C、楯 D、根 E、標

4、據《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述,人體陰陽平衡的關鍵是( )

A、陽氣致密于外 B、陰精充足 C、精神清凈 D、陰氣固守于內 E、傳精神、服天氣

5、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述,“夏傷于暑”,到秋引起的病變是( ) A、溫病 B、飧泄 C、痎瘧 D、咳嗽 E、濡泄

6、據《素問·五臟別論》,為“五臟使”的是 ( ) A 脈 B 腦 C 魄門 D 髓 E 女子胞

7、《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應該解釋為( )

A、主傳導糟粕 B、分清泌濁 C、化生水谷精氣 D、化生營氣 E、以上均不是

8、《靈樞·本神》篇描述了五臟虛或實的癥狀,其中腎氣虛的癥狀是( ) A、耳鳴 B、形寒 C、手足厥冷 D、面 白 E、腰膝痠軟

9、據《素問·脈要精微論》,“水泉不止”是由于 ( )

A 、腎不化氣 B、 肝失疏泄 C、 肺失宣降 D、 膀胱不藏 E、 氣化失常

10、據《素問·熱論》,巨陽為諸陽主氣,是因其脈連于 ( ) A 風池 B 風府 C 百會 D 大椎 E 陽維脈

11、《素問·痹論》“心痹”的癥狀是( )

A、四肢解墮,發咳嘔汁 B、脈不通,煩則心下鼓 C、煩滿喘而嘔 D、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 E、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12、 《素問直解》的作者是( )

A、張志聰 B、王冰 C、高世栻 D、全元起 E、滑壽

13、《靈樞·百病始生》篇認為“兩虛相得”之“兩虛”是( ) A 、自然界正常氣候和人體正氣充實 B 、虛邪賊風和人體正氣虛 C 、異常氣候和人體正氣充實 D 、正常氣候和人體正氣虛 E 、上巨虛穴和下巨虛穴

14、“樞折挈”見于《素問·痿論》中痿證的 ( ) A、筋痿 B 、骨痿 C 、脈痿 D、肉痿 E 、痿躄

15、《靈樞·水脹》認為“月事不以時下”的疾病是( ) A、 腸蕈 B、 石瘕 C、 石水 D 、鼓脹 E、 皮水

16、據《素問·舉痛論》,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其疼痛性質為( ) A、得炅則痛立止 B、痛不可按 C、按之痛止 D、按之無益 E、腰與背相引而痛

17、 《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為“夫精明五色者”,為( ) A 、氣之華 B、血之華 C、精之華 D、神之華 E、色之華

18、《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精不足者”的治則是( ) A、滋養胃陰 B、滋養肝腎 C、補之以陰 D、溫之以氣 E、補之以味

19、《素問·至真要大論》對“損者”宜采用的治療方法是( ) A、行之 B、收之 C、通之 D、益之 E、溫之

20、 《素問 ·至真要大論》對“驚者”的病證宜采用的治法為( ) A、行之 B、平之 C、緩之 D、散之 E、潤之

21、最早對《內經》進行分類研究的著作是 ( )

A 、《黃帝內經太素》 B、《素問吳注》 C、《黃帝素問直解》 D、《黃帝內經素問》 E、《讀素問鈔》

22、《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此處“主水”是 指( )

A、主水液代謝 B、 主藏精的功能 C、 主骨 D、 主天癸 E、 生殖之精

23、《靈樞·天年》認為人體胚胎產生“以父為( )” A 、基 B、本 C、楯 D、根 E、標

24、《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是由于 ( ) A 寒邪束表 B 暑熱熏蒸 C 濕邪困表 D 風邪襲表 E 濕邪蘊蒸

25、《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汗出見濕”乃生 ( ) A、水腫 B、偏枯 C、 痤疿 D、風瘧 E、 大疔

26、《素問注證發微》的作者是 ( )

A、張志聰 B、李中梓 C、馬蒔 D、高士宗 E、張介賓

27、《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濁氣在上,則生 脹”的機理是( ) A、胃氣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陽衰于下而不能升 C、濁陰滯于上而不能降 D、腎陽衰不能溫運脾土 E、以上均不是

28、《素問·陰陽離合論》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這段經文中“一”是指() A、一致 B、離合 C、一陰一陽 D、一元 E、氣

29、據《素問·五臟別論》,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而變見于 ( ) A、面 B、發 C、目 D、氣口 E、七竅

30、 據《素問·脈要精微論》,“轉搖不能”是由于( ) A、筋將憊 B、腎將憊 C、骨將憊 D、府將壞 E、肝將敗

31、《素問·六節藏象論》提出人體以五臟為本,其中腎為( )

A、陰精之本 B、封藏之本 C、陽氣之本 D、先天之本 E、罷極之本

32、據《素問·太陰陽明論》,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病( ) A、泄瀉 B、四肢不用 C、水腫 D、饑不受食 E、腹痛

33、據《素問·熱論》,“其兩感于寒而病者”則 ( ) A 、病重 B、 病甚 C、 必不免于死 D、 易已 E、 病愈

34、 《素問·痹論》“腎痹”的癥狀是( )

A、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B、煩滿喘而嘔 C、四肢解墮,發咳嘔汁 D、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E、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 35.《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脾”的原文是 ( )

A、諸逆沖上 B、諸脹腹大 C、諸躁狂越 D、諸厥固泄 E、諸濕腫滿

36、 據《素問·平人氣象論》,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是( ) A、水腫 B、黃疸 C、胃疸 D、帶下 E、妊子

37、 溲血見于《素問·痿論》中痿證的( ) A、肉痿 B、骨痿 C、脈痿 D、筋痿 E、痿躄

38、《素問·湯液醪醴》中的標本是指( )

A、病因和癥狀 B、先病和后病 C、正氣和邪氣 D、病人和醫生 E、癥狀和病機

39、據《素問·舉痛論》,疼痛而喘動應手者,是由于寒氣客于( ) A、背俞之脈 B、五臟 C、沖脈 D、厥陰之脈 E、陰股

40、《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對“勞者”宜采用的方法為( ) A、濡之 B、補之 C、溫之 D、摩之 E、潤之

41、《黃帝內經》書名最早見于 ( )

A、《白氏內經》 B、《漢書·藝文志》 C、《史記》 D、《針灸甲乙經》 E、《脈經》

42、《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女子六七面皆焦的原因是( ) A、腎氣虛 B、腎精虧 C、血不足 D、三陽脈衰于上 E、陽明脈衰

43、《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認為藥食中氣薄者為( ) A、陽中之陽 B、陰中之陽 C、陰中之陰 D、陽中之陰 E、少火

44、據《素問·五藏別論》六府的功能特點是( )

A、藏精氣而不瀉也 B、瀉而不藏 C、傳化物而不藏 D、實而不能滿 E、滿而不能實

45、《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汗出見濕”會使人發生 ( ) A、水腫 B、偏枯 C、 痤疿 D、風瘧 E、 大疔

46、《靈樞集注》的作者是 ( )

A、張志聰 B、李中梓 C、馬蒔 D、高士宗 E、張介賓

47、《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清陽實四肢”的“清陽”是指( )

A、衛氣 B、使上竅發揮各種功能的精微物質 C、飲食化生的精氣 D、津液 E、營血

48、《素問·六節藏象論》提出人體以五臟為本,其中“心”為( )

A、陰精之本 B、封藏之本 C、生之本 D、先天之本 E、罷極之本

49、《素問·太陰陽明論》認為,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病( ) A、泄瀉 B、四肢不用 C、水腫 D、饑不受食 E、腹脹

50、 據《素問·脈要精微論》,“屈伸不能,行則僂附”是由于( ) A、筋將憊 B、腎將憊 C、骨將憊 D、府將壞 E、肝將敗

51、據《靈樞·本神》篇所述,肝氣實的癥狀是( )

A、恐 B、四肢不用,五臟不安 C、腹脹經溲不利 D、怒 E、笑不休

52、 據《靈樞·決氣》篇,屬于津的功能的是( ) A、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 B、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 C、腠理發泄,汗出溱溱 D、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 E、壅遏營氣,令無所避

53、據《素問·熱論》,凡病寒傷而成溫者,后夏至日者為 ( ) A、病寒 B、病溫 C、病暑 D、病濕 E、病熱

54、 據《素問·咳論》,膽咳者常見( )

A、咳嘔膽汁 B、咳而脅痛 C、咳而遺失 D、咳而腹滿 E、脅痛

55、《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上”的原文是( )

A、諸逆沖上 B、諸脹腹大 C、諸躁狂越 D、諸厥固泄 E、諸痿喘嘔

56、據《素問·痹論》,冬季感受風寒濕之氣,發為( ) A、行痹 B、痛痹 C、著痹 D、筋痹 E、骨痹

57、“ 筋急而攣” 見于《素問·痿論》中痿證的( ) A、骨痿 B、痿躄 C、脈痿 D、筋痿 E、肉痿

58、《靈樞·營衛生會》中“太陽主外”的“太陽”是指( )

A、足少陰腎經 B、足陽明胃經 C、足太陽膀胱經 D、足太陰脾經 E、手太陰肺經

59、據《素問·舉痛論》,腹痛而后泄者,是由于寒氣客于( ) A、背俞之脈 B、三焦 C、小腸 D、厥陰之脈 E、陰股

60、《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對“驚者”宜采用的方法為( ) A、濡之 B、平之 C、溫之 D、摩之 E、潤之

答 案:

一、填空題

1、陽之守也; 陰之使也 。 2 、任脈通;月事以時下。 3 、悲;笑不休。

4、嘔血;氣上矣。 5 、將軍之官;決斷出焉。

6、恐;怒。

7、下焦閉;下焦脹。

8、君主之官;治節出焉

9、食肉;遺。

10、以氣;以味。

11、工為標、邪氣不服

12、心無所倚、慮無所定

13、作強、伎巧

14、形自盛,巨氣乃平

15、飧泄、 月真 脹

二、單選題

1、B

2、D

3、A

4、A

5、C

6、C

7、B

8、C

9、D

10、B

11、B

12、C

13、B

14、C

15、B

16、C

17、A

18、E

19、E 20、B

21、A

22、B

23、C

24、B

25、C

26、C

27、C

28、B

29、D 30、B

31、B

32、B

33、C

34、A

35、E

36、E

37、C

38、D

39、C 40、C

41、B

42、D

43、D

44、D

45、C

46、A

47、C

48、C

49、B 50、A

51、D

52、C

53、C

54、A

55、E

56、E

57、D

58、C

黃帝文化范文第3篇

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陜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后,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了。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于橋山,起冢為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后就安葬在橋山。

黃帝陵區約4平方公里,山水環抱,林木蔥郁。參觀者到達橋山山頂,首先看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再后面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于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臺,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臺”四字。此臺系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巡游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筑。

黃陵下的軒轅廟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邕M廟門,左邊有一棵巨大的柏樹。相傳此柏為黃帝親手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廟門北有一過廳和一碑亭,碑亭里陳放著47塊石碑。最北邊坐落著大殿,大殿前還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掛甲柏”。據傳,這是漢武帝掛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偉壯麗,門額上懸掛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間有富麗堂皇的黃帝牌位,其周圍殿墻下還有一些陳列品。

黃帝文化范文第4篇

黃帝陵,號稱“中華第一陵”。從西安到黃帝陵大約需要4個半小時左右,沿途路過于右任的故鄉三原縣、“藥王”孫思邈的故鄉銅川市,以及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洛川會議”的召開地洛川。洛川的蘋果也是天下聞名的。為了讓你們對黃帝陵有一個深刻的了解,我先給你們介紹一下我們申華民族的始祖黃帝。

黃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會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聯盟領袖。據古籍記載,黃帝為少典之子,姓公孫,因長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號有熊氏。曾居于軒轅之丘,又號軒轅。因崇尚土德,土色黃,所以又稱為“黃帝”。

在原始社會后期,黃河中游地區生活著兩大部族黃帝部族和炎帝部族。東部生活著東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著苗蠻蚩尤部族。為了爭奪中原地區,蚩尤率領以九黎部落為核心的苗蠻部族大舉進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戰敗求助黃帝。黃帝與炎帝聯合,與蚩尤在涿鹿 (今河北涿州)展開決戰,蚩尤戰敗并被擒殺。接著,黃帝與炎帝兩部又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見,在今河北阪泉境內展開對決。結果以炎帝戰敗融入黃帝部族而告結束。至此,炎黃兩部落融為一體,并成為后來華夏族的主體,因此中華后裔都稱自已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之后,黃帝開始了統一華夏的戰爭,“五十二戰而天下咸服”,黃帝被尊為天下共主。

傳說中,黃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領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們把許多發明創造都歸功于黃帝或黃帝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車、制衣冠、務蠶桑、創醫學、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燒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風俗習慣中的婚喪禮儀等,后人以黃帝時代作為中華民族邁人文明社會的開始,所以,黃帝被尊為“人文初祖”。

說到黃帝的貢獻,就不得不提《黃帝內經》。在5000年前,黃帝就寫下了人類第一部中醫中藥著作《祝由科》(祝由,古代治病方法之一,以祝禱方法治療疾病,即祝說病由,不勞針石)。當地群眾對它的評價是:“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藥。”黃帝的這部醫學著作是怎樣寫成的呢?黃帝時期,人們生活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生活資料十分缺乏,經常遭受野獸的傷害和烈火、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威脅。平時在打獵的過程中還不斷出現跌打損傷等事故。因此,因病傷而死的人越來越多。黃帝經常為此事愁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那時候,沒有人懂得用藥物治病,更不懂得預防。人一得病,只有聽天由命,誰也沒有辦法。有一次,黃帝帶領一支隊伍進山狩獵,一只老虎突然向他們猛撲過來,黃帝急忙拉弓向老虎射了一箭。由于沒有射中要害,箭頭從虎背穿皮而過,受傷的老虎逃走了。幾天后,有人發現它在一片樹林里專門尋找一種長葉草吃,而且邊吃邊用舌頭舔背上的傷口?;⒈成系膫跊]有血跡,也沒潰爛。黃帝聽到這個情況。立刻命人前去察看,并一再叮呼不許殺害老虎。察看人回來也說:“受傷的老虎吃了這種長葉草,傷口不但不流血,而且已慢慢愈合。”黃帝聽后, 沉思一會兒,便派人把老虎吃的這種長葉草采集回來,專門給部落里受傷流血的人吃。受傷流血的人吃了這種長葉草,果然收到止血止痛的效果。黃帝興奮地說:“看來,野獸有時比人還聰明。它們受傷后,知道吃草治傷,我們就不知道這個道理。”還有一次,黃帝手下馴養動物能手王亥在訓練一只熊時,由于這只熊不聽指揮,王亥一怒之下,失手將它的一只后腿打斷。這時,有人主張將熊殺掉吃肉;有人卻說:“這是一只母熊,留它一條命,也許還能生育小熊呢!”王亥按后一種意見,把這只斷腿的母熊放了。這只母熊一蹎一跛地鉆進了樹林,不料又被幾個獵人發現。其中一個獵人正準備用箭射它,忽然看到這只熊的一條后腿吊著,正在樹林的草叢里尋什么。獵人便隱藏起來仔細觀看,原來這只熊用前掌在草叢里刨一種雪白的草根。每刨出一撮,先放在嘴里嚼一陣,然后吐出來,再用前掌輕輕地敷在被打斷的后腿上。獵人感到非常奇怪,便沒有驚動這只受傷的母熊,回去后把在樹林里看到的情景報告給黃帝。黃帝聽后,又派人去樹林里察看。誰知,去的人找了三天,也沒有發現這只熊的蹤影。十幾天以后,當有人在另一片樹林里發現這只熊時,它的斷腿不知什么時候長好了。一見獵人,就飛快地逃得無影無蹤了。人們把熊刨過的這種草根從地里挖出來搗爛以后貼在損傷筋骨的人身上,結果都治愈了。黃帝從這兩件事上受到很大啟發。知道自然界有很多東西都可以用來治療疾病。于是他命雷公、歧伯二人,經常留意山川草木,蟲鳥魚獸,看它們如何生存。雷公、歧伯按照黃帝的吩咐,對自然界的飛禽走獸,草木花卉等,都詳細地加以觀察和記錄,進行研究和試驗,直到最后確認什么東西能治什么病為止,再由黃帝把它正式整理出來。這就是我國最早的《醫案》 和《本草》。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中華民族第一部醫藥著作《祝由科》就這樣產生了。后世人在這部醫藥著作的基礎上去偽存真,不斷增補,逐漸形成了后來的《黃帝內經》?!饵S帝內經》包括《素問》和 《靈樞》兩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內容非常廣泛。

關于黃帝埋在哪里?現在有很多說法。但是,從歷史資料的記載以及歷代政府的態度上看,你們馬上就要看到的黃帝陵就是黃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寢之地。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明確說“黃帝崩,葬橋山”。而黃帝陵歷史上就稱為“橋陵”,1944年才改稱今名。在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黃帝是在黃陵縣的橋山騎龍升天的,后人們將黃帝衣冠埋葬在這里,起冢為陵,這就是黃帝陵的由來。另外,黃帝陵一帶被考古證明曾經是這一帶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帶有鮮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黃帝陵位于陜西省黃陵縣,北距西安約180公里。黃陵縣原名中部縣,1944年經呈請原民國政府批準,更名為黃陵縣。1993年,陜西省人民政府把黃陵定為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6月,黃帝陵被中宣部公布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你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軒轅廣場。這里是謁陵的起點。軒轅廣場的地面是用秦嶺天然河卵石鋪就而成的,共計5000塊,含義是代表著中華民族5000年的悠久歷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傳是黃帝洗筆的地方。印池之水來自沮河。在古漢語中,沮通 “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來臨,這里會出現“沮水月夜”的美麗景觀。

現在,我們所經過的這座橋叫軒轅橋。這座橋橫跨印池,全長66米,寬8.5米,為全花崗巖石材建造,被譽為“中國近代全石材第一橋”。軒轅橋北端通向廟院的龍尾道共有95級臺階,寓意黃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級而上則是寬闊的廟前廣場,近年來的公祭活動大都在此舉行,現代傳媒已使它廣為人知。站到寬闊的廟前廣場,請你們再回頭看軒轅廣場,你一定會感受到一種“雄偉、莊嚴、肅穆、古樸”的恢弘氣勢。

拜祭黃帝,一般為“先祭廟,后謁陵”。軒轅廟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臨下、雄偉壯觀。請你們跟我走進這個神圣之地。這座祭祖黃帝的古老廟宇,相傳初建于漢代。原來在橋山西麓,宋代移至這里。軒轅廟由四進院落構成,廟門為漢代建筑風格,廡殿頂,白墻,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樸大方。據舊中部縣志記載:司馬遷為寫《黃帝本記》曾來黃帝陵考證過。此事過后,地方官員就創建了“軒轅廟”。到了唐代宗大歷年間,正式建廟于城北橋山西麓。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因河水侵蝕,又把廟址從西山麓移到東山麓,這就是現在的“軒轅廟”址。當地民間流傳的俗語說:“漢代立廟唐朝建,到了宋朝把廟遷。不論誰來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軒轅廟”三個字是由蔣鼎文先生書寫的。蔣鼎文,字銘三,浙江諸暨縣石山人,1895年生。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蔣鼎文出任陜西西安行營主任,兼十戰區司令長官。6月蔣鼎文又改任陜西省主席。在蔣鼎文任職期間,先后三次代表******中央政府,陜西省政府致祭黃帝陵。1938年祭陵時,蔣鼎文親筆寫了“軒轅廟”山門大匾。至今依然懸掛在黃帝廟大門上。1949年3月,蔣鼎文去臺灣。臨走時對親友哀嘆說:“此后以天為蓋,以地為底,未知葬身何所?”可見,蔣鼎文在年過半百后,仍不愿遠離大陸家鄉。蔣鼎文先生知道自己將來的前途,但又不好公開表達,只好向親友發出“葬身何所”的悲嘆。1974年1月2日,蔣鼎文病故于臺灣。

跨入軒轅廟大門,左側有一株參天古柏映入眼簾。古柏枝干蒼勁,蒼翠欲滴,冠如華蓋,郁郁蔥蔥。該樹樹齡已有約4700年,相傳為黃帝親手栽植,所以稱 “黃帝手植柏”,樹高19.3米,下圍10.67米。當地諺語稱 “七摟八拃(張開大拇指和中指來量長度)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7個人手拉手還摟不住它。1982年,英國林學專家羅皮爾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個國家之后來到我國,驚嘆它是 “世界柏樹之父”。1998年,該樹被第一批認定為“中華一百棵古樹名木”之列。

這座亭叫“碑亭”。這里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內容系孫中山先生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所作祭詞一首:“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可惜,這份祭文手跡己經遺失,但孫中山先生寫的“世界文明,唯有我先”這首詩詞,至今卻牢牢刻在人們心中,并一代一代地傳誦著。

右手第二通是1942年蔣x石親筆題寫的“黃帝陵”三個大字。1942年冬,國民政府主席蔣x石原計劃和胡宗南一起前來今黃陵縣祭拜黃帝陵。后因公務繁忙,未能親自前來祭奠,遂親筆寫了“黃帝陵”三個大字,手跡至今保存完好,并載入黃陵縣志。

左側第一通為毛澤東于1937年4月5日國共兩黨同祭黃帝陵時親筆撰寫的祭文。1937年,正值抗日戰爭高潮,中國******和中國共產黨分別委派官員,共同于4月5日前來陜西省黃陵縣致祭中華民族元祖軒轅黃帝,這對推行抗日民族統 一戰線政策,喚起四萬萬民眾堅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還我 河山,衛我主權”,拯救危難的中華民族,起到了巨大的歷史作用,因而被載大了史冊。

第二通為鄧小平手書“炎黃子孫”四個大字。

離開碑亭后,繼續向里走,會看到左手邊有一塊一米見方的青石塊,石上刻著一副巨大的黃帝腳印。該石出土于黃陵東南的郭洼。據說黃帝的腳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東,一副就在黃陵,腳印石旁有柵欄圍護。據當地人講,如果有人隔著柵欄用硬幣投中大腳趾,就預示著大吉大利,萬事順意。

在軒轅殿前左側,有一株柏樹。樹干斑痕密布,縱橫成行,好似有斷釘在內。據傳,公元前l09年,漢武帝北征朔方歸來,祭黃帝陵時在此樹干上釘釘子掛盔甲所致。所以叫“掛甲柏”,也叫“將軍柏”。每年清明節前,樹孔內還會溢出柏汁,凝結為珠,像淚珠一樣。清明節后,又恢復原樣,被人稱為“群柏之奇”。

現在,映人我們眼前的建筑叫軒轅殿。大殿建于明代,門額上懸掛著原******愛國將領程潛1938年所題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程潛,1882年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后因看不慣清朝政府****,棄文習武,于1904年入日本陸軍x官學校學習。在日本結識了孫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爆發時,程潛前往武昌,在黃興領導下,參加了著名的武漢保衛戰,任龜山炮兵陣地指揮。1913年,衰世凱解散議會,擔任湖南省軍事廳長的程潛,積極響應孫中山先生的號召,參加討袁。1925年,程潛參加了討伐陳炯明的東征和鎮壓楊希閔等在廣州的叛亂,屢立軍功,得到中山先生的贊賞。

程潛擅長隸書。當時程潛為黃帝廟敬寫的“人文初祖”匾額,交由富平縣石匠雕刻而成。由于運輸困難,用牛拉車運至黃陵縣九里山時,車翻石碑被打碎。出任黃陵縣縣長的盧仁山對這一事故非常害怕,但又無法晚回。只得如實地把車翻石碑被打的經過,詳細向程潛進行書面匯報。時隔不久,程潛就來信說,石碑被打,不必驚慌。運輸困難,不必再備。請制作一副木匾,來年清明祭陵再寫??h長盧仁山看了此信,心里的一塊石買才落了地。程潛趕忙派人選購上等木料,制作了一副3米長、2米寬的木匾。1938年4月5日清明節來臨,程潛果然親自前來祭陵。盧仁山縣長取出早已備好的“文房四寶”,請示程潛如何寫。程潛叫四個人抬著制好的木匣,蘸飽墨筆,提筆一揮,寫成“人文初祖”四個隸書大字。周圍的人感嘆叫絕,評論這四個字是鐵畫銀鉤,蒼勁中帶有娟秀,堪稱當今的書法上品。

進入大殿,映人我們眼前的是半浮雕黃帝像。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東漢武梁祠廟的畫像石刻拓片為藍本,經國家文物局征求有關專家的意見后批準,放大刻制而成。黃帝石雕像為全身像,石料采用墨玉雕成。石雕像黃帝沉穩站立,步履向東又回首望西,抬臂揚手,冠帶簡樸,著裝無華。像的四周雕刻有四靈圖案: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軒轅廟北端坐落著2004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04年清明首次以國家級禮儀公祭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儀式在這里舉行,大殿整體建筑秉承漢風唐韻,融古老傳統與新時代氣息為一體。殿前祭祖廣場均由花崗巖鋪裝而成,占地1萬余平方米,可同時容納5000行祭典活動。

說到這里,我要給你們介紹一下國家祭祖標準程序。第一項,全體肅立;第二項,鳴放禮炮 (34響,代表全國由個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第三項,奏樂;第四項,主祭就位;第五項,陪祭就位;第六項,主祭上香;第七項,獻爵奠酒 (主祭人舉爵行奠酒禮);第八項,敬獻花籃;第九項,恭讀祭文 (由專職播音員宣讀);第十項,三鞠躬禮;第十一項,樂舞告祭;第十二項,典禮告成。

好了,軒轅廟就參觀到這里。下一步我們將登山,拜謁黃帝陵。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冢,被稱為 “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陵家位于黃陵縣城北1公里的橋山上。

黃帝文化范文第5篇

黃帝陵,號稱“中華第一陵”。從西安到黃帝陵大約需要4個半小時左右,沿途路過于右任的故鄉三原縣、“藥王”孫思邈的故鄉銅川市,以及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洛川會議”的召開地洛川。洛川的蘋果也是天下聞名的。為了讓你們對黃帝陵有一個深刻的了解,我先給你們介紹一下我們申華民族的始祖黃帝。

黃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會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聯盟領袖。據古籍記載,黃帝為少典之子,姓公孫,因長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號有熊氏。曾居于軒轅之丘,又號軒轅。因崇尚土德,土色黃,所以又稱為“黃帝”。

在原始社會后期,黃河中游地區生活著兩大部族黃帝部族和炎帝部族。東部生活著東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著苗蠻蚩尤部族。為了爭奪中原地區,蚩尤率領以九黎部落為核心的苗蠻部族大舉進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戰敗求助黃帝。黃帝與炎帝聯合,與蚩尤在涿鹿 (今河北涿州)展開決戰,蚩尤戰敗并被擒殺。接著,黃帝與炎帝兩部又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見,在今河北阪泉境內展開對決。結果以炎帝戰敗融入黃帝部族而告結束。至此,炎黃兩部落融為一體,并成為后來華夏族的主體,因此中華后裔都稱自已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之后,黃帝開始了統一華夏的戰爭,“五十二戰而天下咸服”,黃帝被尊為天下共主。

傳說中,黃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領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們把許多發明創造都歸功于黃帝或黃帝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車、制衣冠、務蠶桑、創醫學、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燒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風俗習慣中的婚喪禮儀等,后人以黃帝時代作為中華民族邁人文明社會的開始,所以,黃帝被尊為“人文初祖”。

說到黃帝的貢獻,就不得不提《黃帝內經》。在5000年前,黃帝就寫下了人類第一部中醫中藥著作《祝由科》(祝由,古代治病方法之一,以祝禱方法治療疾病,即祝說病由,不勞針石)。當地群眾對它的評價是:“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藥。”黃帝的這部醫學著作是怎樣寫成的呢?黃帝時期,人們生活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生活資料十分缺乏,經常遭受野獸的傷害和烈火、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威脅。平時在打獵的過程中還不斷出現跌打損傷等事故。因此,因病傷而死的人越來越多。黃帝經常為此事愁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那時候,沒有人懂得用藥物治病,更不懂得預防。人一得病,只有聽天由命,誰也沒有辦法。有一次,黃帝帶領一支隊伍進山狩獵,一只老虎突然向他們猛撲過來,黃帝急忙拉弓向老虎射了一箭。由于沒有射中要害,箭頭從虎背穿皮而過,受傷的老虎逃走了。幾天后,有人發現它在一片樹林里專門尋找一種長葉草吃,而且邊吃邊用舌頭舔背上的傷口?;⒈成系膫跊]有血跡,也沒潰爛。黃帝聽到這個情況。立刻命人前去察看,并一再叮呼不許殺害老虎。察看人回來也說:“受傷的老虎吃了這種長葉草,傷口不但不流血,而且已慢慢愈合。”黃帝聽后, 沉思一會兒,便派人把老虎吃的這種長葉草采集回來,專門給部落里受傷流血的人吃。受傷流血的人吃了這種長葉草,果然收到止血止痛的效果。黃帝興奮地說:“看來,野獸有時比人還聰明。它們受傷后,知道吃草治傷,我們就不知道這個道理。”還有一次,黃帝手下馴養動物能手王亥在訓練一只熊時,由于這只熊不聽指揮,王亥一怒之下,失手將它的一只后腿打斷。這時,有人主張將熊殺掉吃肉;有人卻說:“這是一只母熊,留它一條命,也許還能生育小熊呢!”王亥按后一種意見,把這只斷腿的母熊放了。這只母熊一蹎一跛地鉆進了樹林,不料又被幾個獵人發現。其中一個獵人正準備用箭射它,忽然看到這只熊的一條后腿吊著,正在樹林的草叢里尋什么。獵人便隱藏起來仔細觀看,原來這只熊用前掌在草叢里刨一種雪白的草根。每刨出一撮,先放在嘴里嚼一陣,然后吐出來,再用前掌輕輕地敷在被打斷的后腿上。獵人感到非常奇怪,便沒有驚動這只受傷的母熊,回去后把在樹林里看到的情景報告給黃帝。黃帝聽后,又派人去樹林里察看。誰知,去的人找了三天,也沒有發現這只熊的蹤影。十幾天以后,當有人在另一片樹林里發現這只熊時,它的斷腿不知什么時候長好了。一見獵人,就飛快地逃得無影無蹤了。人們把熊刨過的這種草根從地里挖出來搗爛以后貼在損傷筋骨的人身上,結果都治愈了。黃帝從這兩件事上受到很大啟發。知道自然界有很多東西都可以用來治療疾病。于是他命雷公、歧伯二人,經常留意山川草木,蟲鳥魚獸,看它們如何生存。雷公、歧伯按照黃帝的吩咐,對自然界的飛禽走獸,草木花卉等,都詳細地加以觀察和記錄,進行研究和試驗,直到最后確認什么東西能治什么病為止,再由黃帝把它正式整理出來。這就是我國最早的《醫案》 和《本草》。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中華民族第一部醫藥著作《祝由科》就這樣產生了。后世人在這部醫藥著作的基礎上去偽存真,不斷增補,逐漸形成了后來的《黃帝內經》?!饵S帝內經》包括《素問》和 《靈樞》兩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內容非常廣泛。

關于黃帝埋在哪里?現在有很多說法。但是,從歷史資料的記載以及歷代政府的態度上看,你們馬上就要看到的黃帝陵就是黃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寢之地。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明確說“黃帝崩,葬橋山”。而黃帝陵歷史上就稱為“橋陵”,1944年才改稱今名。在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黃帝是在黃陵縣的橋山騎龍升天的,后人們將黃帝衣冠埋葬在這里,起冢為陵,這就是黃帝陵的由來。另外,黃帝陵一帶被考古證明曾經是這一帶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帶有鮮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黃帝陵位于陜西省黃陵縣,北距西安約180公里。黃陵縣原名中部縣,1944年經呈請原民國政府批準,更名為黃陵縣。1993年,陜西省人民政府把黃陵定為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6月,黃帝陵被中宣部公布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你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軒轅廣場。這里是謁陵的起點。軒轅廣場的地面是用秦嶺天然河卵石鋪就而成的,共計5000塊,含義是代表著中華民族5000年的悠久歷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傳是黃帝洗筆的地方。印池之水來自沮河。在古漢語中,沮通 “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來臨,這里會出現“沮水月夜”的美麗景觀。

現在,我們所經過的這座橋叫軒轅橋。這座橋橫跨印池,全長66米,寬8.5米,為全花崗巖石材建造,被譽為“中國近代全石材第一橋”。軒轅橋北端通向廟院的龍尾道共有95級臺階,寓意黃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級而上則是寬闊的廟前廣場,近年來的公祭活動大都在此舉行,現代傳媒已使它廣為人知。站到寬闊的廟前廣場,請你們再回頭看軒轅廣場,你一定會感受到一種“雄偉、莊嚴、肅穆、古樸”的恢弘氣勢。

拜祭黃帝,一般為“先祭廟,后謁陵”。軒轅廟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臨下、雄偉壯觀。請你們跟我走進這個神圣之地。這座祭祖黃帝的古老廟宇,相傳初建于漢代。原來在橋山西麓,宋代移至這里。軒轅廟由四進院落構成,廟門為漢代建筑風格,廡殿頂,白墻,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樸大方。據舊中部縣志記載:司馬遷為寫《黃帝本記》曾來黃帝陵考證過。此事過后,地方官員就創建了“軒轅廟”。到了唐代宗大歷年間,正式建廟于城北橋山西麓。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因河水侵蝕,又把廟址從西山麓移到東山麓,這就是現在的“軒轅廟”址。當地民間流傳的俗語說:“漢代立廟唐朝建,到了宋朝把廟遷。不論誰來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軒轅廟”三個字是由蔣鼎文先生書寫的。蔣鼎文,字銘三,浙江諸暨縣石山人,1895年生。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蔣鼎文出任陜西西安行營主任,兼十戰區司令長官。6月蔣鼎文又改任陜西省主席。在蔣鼎文任職期間,先后三次代表******中央政府,陜西省政府致祭黃帝陵。1938年祭陵時,蔣鼎文親筆寫了“軒轅廟”山門大匾。至今依然懸掛在黃帝廟大門上。1949年3月,蔣鼎文去臺灣。臨走時對親友哀嘆說:“此后以天為蓋,以地為底,未知葬身何所?”可見,蔣鼎文在年過半百后,仍不愿遠離大陸家鄉。蔣鼎文先生知道自己將來的前途,但又不好公開表達,只好向親友發出“葬身何所”的悲嘆。1974年1月2日,蔣鼎文病故于臺灣。

跨入軒轅廟大門,左側有一株參天古柏映入眼簾。古柏枝干蒼勁,蒼翠欲滴,冠如華蓋,郁郁蔥蔥。該樹樹齡已有約4700年,相傳為黃帝親手栽植,所以稱 “黃帝手植柏”,樹高19.3米,下圍10.67米。當地諺語稱 “七摟八拃(張開大拇指和中指來量長度)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7個人手拉手還摟不住它。1982年,英國林學專家羅皮爾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個國家之后來到我國,驚嘆它是 “世界柏樹之父”。1998年,該樹被第一批認定為“中華一百棵古樹名木”之列。

這座亭叫“碑亭”。這里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內容系孫中山先生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所作祭詞一首:“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可惜,這份祭文手跡己經遺失,但孫中山先生寫的“世界文明,唯有我先”這首詩詞,至今卻牢牢刻在人們心中,并一代一代地傳誦著。

右手第二通是1942年蔣x石親筆題寫的“黃帝陵”三個大字。1942年冬,國民政府主席蔣x石原計劃和胡宗南一起前來今黃陵縣祭拜黃帝陵。后因公務繁忙,未能親自前來祭奠,遂親筆寫了“黃帝陵”三個大字,手跡至今保存完好,并載入黃陵縣志。

左側第一通為毛澤東于1937年4月5日國共兩黨同祭黃帝陵時親筆撰寫的祭文。1937年,正值抗日戰爭高潮,中國******和中國共產黨分別委派官員,共同于4月5日前來陜西省黃陵縣致祭中華民族元祖軒轅黃帝,這對推行抗日民族統 一戰線政策,喚起四萬萬民眾堅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還我 河山,衛我主權”,拯救危難的中華民族,起到了巨大的歷史作用,因而被載大了史冊。

第二通為鄧小平手書“炎黃子孫”四個大字。

離開碑亭后,繼續向里走,會看到左手邊有一塊一米見方的青石塊,石上刻著一副巨大的黃帝腳印。該石出土于黃陵東南的郭洼。據說黃帝的腳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東,一副就在黃陵,腳印石旁有柵欄圍護。據當地人講,如果有人隔著柵欄用硬幣投中大腳趾,就預示著大吉大利,萬事順意。

在軒轅殿前左側,有一株柏樹。樹干斑痕密布,縱橫成行,好似有斷釘在內。據傳,公元前l09年,漢武帝北征朔方歸來,祭黃帝陵時在此樹干上釘釘子掛盔甲所致。所以叫“掛甲柏”,也叫“將軍柏”。每年清明節前,樹孔內還會溢出柏汁,凝結為珠,像淚珠一樣。清明節后,又恢復原樣,被人稱為“群柏之奇”。

現在,映人我們眼前的建筑叫軒轅殿。大殿建于明代,門額上懸掛著原******愛國將領程潛1938年所題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程潛,1882年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后因看不慣清朝政府****,棄文習武,于1904年入日本陸軍x官學校學習。在日本結識了孫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爆發時,程潛前往武昌,在黃興領導下,參加了著名的武漢保衛戰,任龜山炮兵陣地指揮。1913年,衰世凱解散議會,擔任湖南省軍事廳長的程潛,積極響應孫中山先生的號召,參加討袁。1925年,程潛參加了討伐陳炯明的東征和鎮壓楊希閔等在廣州的叛亂,屢立軍功,得到中山先生的贊賞。

程潛擅長隸書。當時程潛為黃帝廟敬寫的“人文初祖”匾額,交由富平縣石匠雕刻而成。由于運輸困難,用牛拉車運至黃陵縣九里山時,車翻石碑被打碎。出任黃陵縣縣長的盧仁山對這一事故非常害怕,但又無法晚回。只得如實地把車翻石碑被打的經過,詳細向程潛進行書面匯報。時隔不久,程潛就來信說,石碑被打,不必驚慌。運輸困難,不必再備。請制作一副木匾,來年清明祭陵再寫??h長盧仁山看了此信,心里的一塊石買才落了地。程潛趕忙派人選購上等木料,制作了一副3米長、2米寬的木匾。1938年4月5日清明節來臨,程潛果然親自前來祭陵。盧仁山縣長取出早已備好的“文房四寶”,請示程潛如何寫。程潛叫四個人抬著制好的木匣,蘸飽墨筆,提筆一揮,寫成“人文初祖”四個隸書大字。周圍的人感嘆叫絕,評論這四個字是鐵畫銀鉤,蒼勁中帶有娟秀,堪稱當今的書法上品。

進入大殿,映人我們眼前的是半浮雕黃帝像。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東漢武梁祠廟的畫像石刻拓片為藍本,經國家文物局征求有關專家的意見后批準,放大刻制而成。黃帝石雕像為全身像,石料采用墨玉雕成。石雕像黃帝沉穩站立,步履向東又回首望西,抬臂揚手,冠帶簡樸,著裝無華。像的四周雕刻有四靈圖案: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軒轅廟北端坐落著2004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04年清明首次以國家級禮儀公祭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儀式在這里舉行,大殿整體建筑秉承漢風唐韻,融古老傳統與新時代氣息為一體。殿前祭祖廣場均由花崗巖鋪裝而成,占地1萬余平方米,可同時容納5000行祭典活動。

說到這里,我要給你們介紹一下國家祭祖標準程序。第一項,全體肅立;第二項,鳴放禮炮 (34響,代表全國由個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第三項,奏樂;第四項,主祭就位;第五項,陪祭就位;第六項,主祭上香;第七項,獻爵奠酒 (主祭人舉爵行奠酒禮);第八項,敬獻花籃;第九項,恭讀祭文 (由專職播音員宣讀);第十項,三鞠躬禮;第十一項,樂舞告祭;第十二項,典禮告成。

好了,軒轅廟就參觀到這里。下一步我們將登山,拜謁黃帝陵。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冢,被稱為 “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陵家位于黃陵縣城北1公里的橋山上。

上一篇:進步詩人范文下一篇:精彩微博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