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汶川地震十周年作文范文

2023-09-24

汶川地震十周年作文范文第1篇

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感人故事感人事跡論文:廢墟中,那3歲小男孩郎錚的一個敬禮!

在地震發生十余小時后,滿臉是血的北川3歲的郎錚從廢墟中被救出。就在武警官兵準備把他轉移到安全地帶時,他艱難地舉起還能動彈的右手,虛弱而又標準地敬了一個少先隊隊禮。擔架上的小郎錚不忘向援救他的官兵叔叔敬禮感恩的舉動,讓無數的人深受感動。(5月21日新華網)

一名3歲的孩子,一名不諳世事的嬌小子,他本該在父母的懷里撒嬌。然無情的天災讓他的童年變得深沉而成熟,他以一個“小男人”的陽剛之氣,解讀了人性的堅韌不拔――地震可以摧毀我們的房屋,毀壞我們的家園,但永遠摧不垮我們的意志,眾志成誠、萬眾一心,中華民族鋼鐵般血性在此得到了最完美、最真切的展現和詮釋。

汶川縣映秀漁子溪小學9歲的林浩在倒塌的校舍自救后,馬上用弱小的身體將一名昏迷的同學背了出來。隨后,他又重返已(gw9080.com公文有約提供)倒塌的校舍又背出來另一名昏迷的同學;幼兒園小朋友任思雨雙腿被卡鮮血直流,救援人員怕她痛苦而救援緩慢,任思雨竟高聲地唱起《兩只老虎》來安慰救援人員;12歲的女孩李月必須雙腿截肢才能救出,截肢中李月咬破嘴皮也沒有哼一聲,還問救援人員“我是不是最勇敢的”„„

災難面前,人的生命或許是脆弱的。但人的精神,一種永不屈服、永不放棄的精神,卻是那么的充滿力量,堅韌而偉岸。

從這些孩子們的身上,我們分明感受到了一種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

感受到了一種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自古以來,我們歷經了無數的災難,然正因為有了這種臨危不懼、堅韌不拔的毅力,我們戰勝了一次又一次的艱難險阻。

從這些孩子們的身上,我們深深地懂得,人的血肉之軀遠遠不如鋼筋混凝土堅硬,但我們的心比什么都堅強。我們因為堅強而喊出了“中國不哭”、“汶川不哭”的口號,這是信心,這是希望。

3歲小男孩的堅強,讓我們感受到了民族不屈的脊梁。 篇二:汶川大地震十四個感人事跡

紀錄汶川大地震十四個感人事跡

紀錄汶川大地震十四: 廢墟里打著手電看書

“清清,那個美麗好學的女孩,你們看見沒有?”在救助現場,鎣華鎮中學初一一班班主任陳全紅一直關心著一個名叫鄧清清的女孩子:在她心中,這個貧困家庭里的小女孩,人窮志不窮,常在回家路上打著手電筒看書。

在亂石堆中,每看到一具學生的尸體被挖抬出來,陳全紅就會默默流淚,“他們一天前還是活蹦亂跳的,咋一下子就變成了這樣呢?”

終于,鄧清清被武警水電三中隊的搶險官兵救了出來。讓陳老師與官兵們感動的是,這個女孩被救出時,還在廢墟里面打著手電筒看書。她說:“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餓,只能靠看書緩解心中的害怕!”她的誠實如同她的堅強一樣,讓聽者無不動容。陳全紅一下子哭了,抱著清清連說:“好孩子,只要你能活著出來,就比什么都好。”

與鄧清清一樣,另一名被壓在廢墟里名叫羅瑤的女孩子在手腳受傷的情況下,一遍遍地哼著樂曲,靠著頑強的“鋼琴夢想”激勵自己不要入睡,結果她贏了死神。

記錄汶川大地震十三: 全家10人遇難的女民警轉身投入抗災

“媽媽,我想你!” “瑞瑞乖,你快快長大點,媽媽把你帶到彭州讀書書哈??”這是5月12日中午12時許,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蔣敏和她遠在北川縣、朝思暮想的兩歲小寶貝的一次電話通話。

兩個小時后,14時28分,蔣敏與女兒永遠天各一方。在這場災難中,蔣敏全家10口人死亡??肋h也揩不完的眼淚,蔣敏轉身投入彭州抗震救災第一線。

對于地震幸存者而言,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首先想到的是第一時間給家人報平安。但就在那一刻,蔣敏工作的彭州市通訊中斷,電話打不進來,也打不出去。

19時10分,出門巡邏回來的蔣敏再次撥動那個再熟悉不過的電話號碼,然而,傳來的還是那令人揪心的忙音。

20時30分,電話依然無法撥通。

13日凌晨6時許,蔣敏的手機響了,來電顯示對方號碼是北川的。“喂!”蔣敏剛剛和對方說了兩句話,頓時淚如雨下。

蔣敏在哭,旁邊女警也在哭:蔣敏的舅舅哭著打來電話,蔣敏的爺爺奶奶、母親、女兒全部遇難??除了舅舅,蔣敏在北川的全家10口人已經確認死亡?? “道路不通,通信不通,我回去也沒用,還不如在這里做點事,幫幫和家人一樣的災民。”遭受重創的蔣敏,此時異乎尋常地選擇了堅強。

地震發生后,蔣敏一直和戰友們忙碌在救援第一線,維持震后秩序,幫助安置源源不斷從災區送下來的災民。她想走,但不能走,也不忍心走。

看著蔣敏在抗災一線一天天忙碌憔悴,領導和同事們非常擔心,特意把她調換到了指揮中心,但一天后,她又要求到了一線。

因為連日的勞累和悲傷,蔣敏暈厥過去?,F場的警官們趕快把蔣敏扶到板凳上,用手托著她的頭,經醫生檢查發現,她的血壓很低。在醫生的堅持下,蔣敏被送到了醫院輸液,但一醒過來,她馬上要求再次回到安置點。

“我還行,我不能占醫院的床位,我也不能停下來。”蔣敏掙扎著回到天彭中學安置點。 28歲的蔣敏出生在北川縣,是個漂亮的羌族姑娘。女兒降生后,由于夫妻工作繁忙,無人照顧,瑞瑞只得隨外婆住在北川。

女兒兩歲了,會打電話了。蔣敏告訴記者,女兒既乖巧又聰明,每次都會在電話里背唐詩給媽媽聽,還會甜甜地說:“媽媽,我想你。”“媽媽,我愛你。”

“現在,我再也聽不到有人叫我媽媽了,這個電話,就像通往天堂,再也沒有人接聽。”張燕告訴記者,因為一家分居三地,蔣敏曾多次對他們說,自己對女兒對母親充滿愧疚。

記錄汶川大地震十二: 陳堅:背壓三塊預制板的男人

陳堅,四川省北川縣一個26歲的青年。他也許一輩子也沒做過什么偉大的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打工者。在這次地震中,他是無數不幸遇難者之一。他頑強地求生,頑強地相信希望,他的樂觀鼓舞和感染了所有救他的人,也感動了中國網民,他們發帖說他是地震中堅強的男人!一個如此熱愛生命的人,帶給自己和別人希望的平民——就是英雄。

被發現時他埋了72個小時

5月15日下午三點,來自江蘇省消防中隊的救援人員發現了被埋在廢墟下的陳堅。當時,他思維清晰,告訴救援人員他已經被埋了72個小時 。

陳堅的頭被橫著夾在兩塊巨大的水泥板中間,不能活動。他腰部以下側身被幾米厚的水泥板壓住,身子無法正常拉出來。

救援工作陷入困境。救援人員要緊急調來特殊救援工具——雙作用千斤頂。

在等待工具到來的空隙,陳堅還很有興致地通過在場的四川電視臺記者跟大家聊天。 我要和和睦睦和她過一輩子

“我是北川大地震的、說不幸運又是很幸運的人。三塊預制板把我壓在底下,使我不得動彈。 我三天三夜沒有吃一顆糧食,只喝點水。我覺得我命還是大,大難不死、必有后福。“我不想放棄我家里的任何一個人。我要堅強,我一定要堅強,我必須要堅強,為每一個深愛我的人。一定要頑頑強強地活下去。我要對得起他們。我要對得起他們對我付出的那么多的好。我希望你們一樣,不要在任何困難面前被嚇倒。

“頭天晚上,我真的真的堅持不住了,我很想放棄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回頭又想,我不能失去他們。我要堅持、堅持、再堅持??”

他的呼吸并不是那么順暢,正如救援工作并不是那么順暢一樣。但他一直在主動地說話。陳堅希望能通過電波給他老婆報個平安,記者把電話遞到陳堅面前,他說:“我叫陳堅,26歲。我老婆叫譚小鳳,我想告訴她我很安全,我會堅持住。我出來以后,我希望能和她和和睦睦地過一輩子??”

陳堅說,他結婚一年了,老婆已經懷了小孩。“我不想孩子出生,連父親啥樣都不曉得。我覺得我已經從死神手里逃過來了,我現在啥子(什么)都不懼了。”他說著一口鏗鏘的四川話,能想象出平日里的他是多么健談多么開朗多么自信。

“我是世界上第一個背壓3塊預制板的人。”他開著玩笑,廢墟下的眼神沒有絲毫絕望。障礙一個一個被排除,晚上8點40分左右,情況越來越明朗。 救援人員在艱難地進行最后的努力,陳堅用微弱的聲音吐出:“

一、

二、三??

一、

二、三??”為自己打氣,為救他的人打氣。

快九點的時候,陳堅被救出來了!

所有的人都激動不已,然而,就在把他成功救出廢墟后的十分鐘,他就再也不說話了。 記者和救援隊員大聲叫陳堅的名字。拼命地為他做人工呼吸。然而他不說話了。 確定陳堅已經不行了,救援隊員咬著嘴唇哽咽:“你這個傻子!都堅持這么久了!這個傻子??”轉過頭去。所有的人淚流滿面。女記者失聲痛哭。

他那么樂觀,那么堅強,離生的希望曾經只有一步之遙。他生前的這些話,仍然能讓人感覺到生命的頑強。

他離生的希望只有一步之遙

記錄汶川大地震十一: 最著名的捐款者

他是在江蘇南京江寧區乞討的老人,名叫徐超(音)。15日中午,他向募捐點捐了5元錢;下午3時,他又來了,這次捐出了100元,塞進募捐箱,將工作人員驚呆了。他說,中午捐的時候,因為身上都是零錢,不好意思拿出來,后來到銀行兌換成100元整錢,才拿過來捐 “災區的人比我更困難,他們的生命都受到威脅,不容易啊!”他說。據知情人19日報料,徐超又捐了339.01元。

記錄汶川大地震十:快來,救娃娃,我痛

何滿滿正以“弓”形趴在地上,雙手雙腳支撐在地上,背上頂著一塊預制板,已經停止了呼吸。身下兩歲的女兒小袁袁,卻安然無恙,只是左手有一點擦傷。大地震剛一結束,安縣茶坪鄉的袁發高發現女兒與妻子不見了。在一片廢墟前,他發瘋地呼喊著妻子何滿滿的名字。

“快來,救娃娃,我痛。”聽到妻子的應答,驚喜的袁發高一邊拼命清理廢墟,一邊不停地呼喊著妻子的名字,但是妻子的聲音卻越來越弱,最后只剩下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1個多小時后,循著孩子的哭聲,救援的人終于發現了她們。

記錄汶川大地震九: 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這是一位媽媽留給她三四個月大的寶寶的手機短信。救援人員發現她的時候,她已經死了,是被垮塌下來的房子壓死的。在一堆廢墟的間隙,她雙膝跪著,整個上身向前匍匐著,雙手著地支撐著身體。在她的身體下面,躺著她的孩子,包在一個紅色帶黃花的小被子里。因為母親身體庇護著,小寶寶毫發未傷,抱出來的時候,他還安靜地睡著。手機塞在包裹著寶寶的小被子里,保存著一條已經寫好的短信。

記錄汶川大地震八:含著媽媽乳頭活下來

年輕的媽媽雙手懷抱著三四個月大的嬰兒,蜷縮在廢墟中。她低著頭,上衣向上掀起,已經失去了呼吸,懷里的女嬰依然愜意地含著母親的乳頭,吮吸著,紅撲撲的小臉與母親粘滿灰塵的雙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5月13日下午,都江堰河邊一處坍塌的民宅,當救援人員小心地將女嬰抱起,離開母親的乳頭時,她立刻哭鬧起來。“從母親抱孩子的姿勢可以看出,她是很刻意地在保護自己的孩子,或許就是在臨死前,她把乳頭放進了女兒的嘴里。”

記錄汶川大地震七: 孩子活了他走了

當人們搬開垮塌的汶川縣映秀鎮小學教學樓的一角時,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一名男子 跪仆在廢墟上,雙臂緊緊摟著兩個孩子,兩個孩子還活著,而他已經氣絕。由于緊抱孩子的手臂已經僵硬,救援人員只得含淚將之鋸掉才把孩子救出。

他就是該校29歲的老師張米亞。“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多才多藝、最愛唱歌的張米亞老師用生命詮釋了這句歌詞,用血肉之軀為他的學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門。大震中,張老師的妻子、同是該校老師的鄧霞和他們不滿3歲的兒子也被垮塌的房屋深埋。

“地震來時,張老師就讓學生立刻趴到桌下。我娃兒說,地震后還看到張老師拼命往外挖倒塌的墻壁,想給學生們開條生路。”學生家長王艷梅說。這次地震中,張米亞班上30名學生存活了近半,王艷梅的孩子也是幸存者之一。

記錄汶川大地震六: 臨死胸前護著三個學生

5月14日10時,震后第三天,當解放軍官兵掀開因地震完全坍塌的綿陽市平武縣南壩小學的一根鋼筋水泥橫梁時,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人:一位死去多時的女老師趴在瓦礫里,頭朝著門的方向,雙手緊緊地各拉著一個年幼的孩子,胸前還護著三個幼小的生命。她叫杜正香,是南壩小學學前班中班的代課老師,不過孩子們更喜歡搖著她的手喊她“杜婆婆”,其實杜老師今年才48歲。

“看得出她是要把這些孩子們帶出即將倒塌的教學樓,她用自己的肩背為孩子們擋住了墜落的橫梁。”參與搜救的解放軍戰士說。

杜老師以生命守護的五個孩子最終沒能生還,這可能是她唯一的遺憾。

她的同事、語文老師楊樹蘭說,杜老師要不是為了救學生,自己一個人肯定能跑出來。地震發生時,正好看見杜正香一把將送孫子上學的嚴明君老太太祖孫倆推出了搖晃中的教學樓,轉身沖進一樓的教室,連抱帶拉救出幾個孩子,之后她又沖進了已是煙塵滾滾、不停擺動中的教學樓。

這是楊樹蘭最后一次看到的杜正香身影。

記錄汶川大地震五: 環抱三個學生身體斷成兩截

震災中,什邡龍居小學教學樓坍塌,上百師生被埋于廢墟下。在清理廢墟時,人們發現英語老師向倩的身體斷成兩截,臉部血肉模糊。但她的雙手仍緊緊擁著兩個學生。人們怎么掰,也無法掰開她緊緊摟住學生的雙手。在場所有參與救助的人員均淚流滿面,自發向向倩遺體鞠躬致敬。

地震發生時,向倩疏散學生離開教室??吹接袃蓚€學生手足無措,她大步跑過去,一手摟住一個,朝門外沖。

教學樓突然垮塌,她和幾名學生被埋在廢墟中。

向倩的父親向忠海是什邡南泉小學副校長,聽到女兒的噩耗,他悲痛欲絕:“我可以理解,作為教師,應該這樣!應該這樣!”

記錄汶川大地震四: 病人轉移了,她卻失去了孩子

四川省醫院內分泌科在第二住院大樓21樓,5月12日地震發生時共有68名病人,其中一半是無法自行行走的重病患者。內分泌科24歲的護士陳曉滬,一趟又一趟背著、抬著 病人,搬運氧氣罐、床、被子??陳曉滬安慰著不知所措的家屬,讓能走的病員由家屬扶著從樓梯下去,卻忘記自己有孕在身。 到了下午4時許,陳曉滬突然覺得自己腹部、腰部非常疼痛。醫生面帶遺憾地告訴她:“這是先兆流產!孩子恐怕沒辦法??”

記錄汶川大地震三:我想傷心你能給我時間嗎?

沒有哭泣,沒有失魂落魄,只有救人、救人、再救人??在災情最重的北川縣,從廢墟里爬出來、灰頭土臉的民政局長王洪發機械地奔跑著,見人就救,用手從廢墟里刨出10條生命。這樣一直忙到13日凌晨三四點,王洪發終于找個空閑,一屁股坐在泥水里。他想起了兒子,想起了埋葬兒子的那堆廢墟。他感到一陣心痛,那可是他唯一的兒子!

噩耗相繼傳來。至5月17日,王洪發在地震中已失去兒子、二姐、侄兒、岳父等15位親人。

“你失去了這么多親人,現在傷心嗎?”記者冒昧地問了一句。

“我想傷心,你能給我時間嗎?總有一天我要大哭一場!”王洪發回答。

記錄汶川大地震二: 150小時截肢后被救出

映秀鎮水電公司職員虞錦華于18日20時10分被山東公安消防總隊成功救出。自地震發生至脫險,虞錦華在廢墟中被埋了150個小時,救援人員對她的營救也長達56個小時。虞錦華被埋在六層水泥板下,里面亂石、水泥柱交錯,營救人員很難判斷承重部位。為了保證虞錦華的生命,營救人員采用了5個不同方案。

營救人員最后采用的方案是從廢墟上方打探洞。壓在虞錦華上方的水泥板被逐層打穿。但虞錦華下肢也已被水泥板擠壓壞死,奄奄一息,同時,她被一具遇難者的遺體擋住,拖出遺體導致的尸水漏泄可能危及虞錦華的生命。

余震引發的塌陷令營救極其艱難,探洞直徑一度從40厘米縮小至20厘米。醫生用了近兩個小時對虞錦華進行了高位截肢手術。她最終獲救。

記錄汶川大地震一: 124小時衛生紙接尿液求生

在德陽市什邡鎣華鎮仁和村,生產復合肥的鎣峰實業公司女職工劉德云和卞剛芬一起被埋在廢墟中。他們在廢墟中不斷鼓勵對方,相信一定能獲救。為了不讓自己睡著死去,兩人一發現有睡意就使勁用手扇打自己,渴了就用身上的衛生紙接尿液維持生命。16日晚6時30分,被埋在廢墟中的劉德云被成功救出。17日12時42分,消防員將2米長的一根膠管擦洗干凈,給卞剛芬輸送牛奶、礦泉水。18時13分,消防員用擔架將卞剛芬抬出危樓。她眼睛被蒙著,眼角處有滴滴淚珠。待命的醫生立即對她進行簡單檢查,送上救護車。此時,距離卞剛芬被埋已有124小時。

篇三:關于地震作文:災難中的感動

關于地震作文:災難中的感動

摘要:地震已經發生幾天了,一隊救人員在一大片廢墟中救出了一個幸存者后,準備離開,隊長卻機警的發現這里似乎還有生命,好象有嬰兒的啼哭,循著聲音,救援人員找到了這個嬰兒。

5月12日,這個永遠讓人難忘的日子,14點28分,這個永遠令人銘記的時刻,這一天,在四川省汶川發行民8.0級的強烈地震,災難發生了,災難帶給我們的感動在空氣中彌漫。

當學生們在專心致志的聽講,當老師還在津津有味的講課,大地開始劇烈震動,頃刻之間轟然倒塌,人們的心也隨之而顫抖,就在那一剎那,房屋倒塌的剎那,老師將沒有來得及跑的孩子緊緊的擁在懷中,巨大的水泥板壓在老師身上,老師也絕不放手,幾天之后,救援人員來到了這里,他們刨開水泥板,發現了這位老師和他的學生,學生活了下來,可老師卻永遠的離開了我們,當發現他時,他依然是彎著腰,向下府著,看著那彎曲的脊背,心中不免涌出一陣感動,老師,您不愧為人民教師這個光榮的稱號,不愧為我們的英雄。地震已經發生幾天了,一隊救人員在一大片廢墟中救出了一個幸存者后,準備離開,隊長卻機警的發現這里似乎還有生命,好象有嬰兒的啼哭,循著聲音,救援人員找到了這個嬰兒,她被深埋在一片廢墟之中,隊員們急忙找來工具,努力的救出這個孩子,經過幾個小時的努力,隊員們終于挖開了廢墟,廢墟中還有一位母親,是這個母親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這個幼小的生命,母親緊緊的抱著用被子包裹的孩子,救援人員抱出孩子,打開被子,里面還有一部手機,手機上是媽媽用生命最后的時間寫下的短信:寶貝,如果你能活下來,請記住,媽媽永遠愛你。聽著這個故事,眼淚已不覺潸然落下,母愛,在此刻顯得這樣偉大與珍貴。感動也早已在心中彌漫。

汶川地震十周年作文范文第2篇

汶川大地震,讓我們刻骨銘心,使國人重新受到了“珍惜生命,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奉獻社會,感恩中國”的教育。

(二)

在慘絕人寰的汶川大地震中,以陳剛為代表的災區死難同胞所表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笑傲生死”的大無畏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在今后的搶險救災中不畏艱險永不言敗的斗志。

(三)

偉大的中國人民和英雄的人民解放軍、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在震驚世界的汶川大地震中所鑄就的中華民族精神和中國軍魂將成為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

(四)

災后重建的汶川,讓全世界再一次感到震驚:只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中國,才能在遭受毀滅性地震災害的廢墟上建設起一個讓世人瞠目、為之驚嘆的嶄新的新汶川。

市中區團委干部李昌洪:

看到三年后地震災區發生的巨大變化,災區人民生活條件的優越,李昌洪心里感到十分欣慰。

地震無情人有情,大災降臨有大愛。在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中,中華民族團結協作、排除萬難的精神得到了充分體現,尤其是活躍在災區的志愿者們,給人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如今“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也在我們身邊蔓延,2008年“5·12”地震后,市中區團委組建的各種志愿者隊伍也漸漸壯大,注冊成立了內江志愿者協會,志愿者們活躍在了內江建設的各個層面,為家鄉建設奉獻著自己的愛心。李昌洪相信:內江會更好,災區的未來會更美好!

“團結互助的精神是戰勝地震災害的法寶,只要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共同支援災區人民,災區的未來就會更加美好!” 李昌洪說。

:“現在災區老百姓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那就是„災區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百姓!?”

在這里我們寫下“中國信心”—汶川地震三周年志

(一)一場吞噬近9萬人鮮活生命的8級地震過后,把十多萬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重整為安居樂業的家園,需要多久?

在如此廣闊的土地上,為遭受重創的經濟重新注入活力,將震區社會發展水平提升一二十年,需要多久?

撫平千萬顆心靈的創痛,從毀滅走向新生、從悲壯走向豪邁,又需要多久? 3年。

這是一段濃縮的時間。從瞬間“歸零”到經濟重振、社會重整、文化重生,僅僅1000多個日夜,誰能有這樣的信心,把一場慘烈的天災變成新跨越的起點?

這是一個震撼世界的數字。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用了近10年。2005年美國新奧爾良遭受風災,6年過去,還有大量災民流離失所。面對恢復重建的世界難題,誰有這樣的氣概,將被災難倒撥的發展時鐘逆轉?

中國,汶川。

培根說過:“超越自然的奇跡,總是在對厄運的征服中出現。”汶川,早已不只是川西崇山峻嶺間一個小小的縣城,也不僅指川、陜、甘那片3年前震顫不已的土地。它是一種象征,一種印證中華民族精神信念的象征;一把鑰匙,一把解讀社會主義中國的鑰匙。

(二)當綿竹市失去雙腿的舞蹈教師廖智跳起“鼓舞”,當虹口鄉黨支部書記馬遠見開始為游客的停車位不夠發愁,當金花鎮農婦劉小蓉費心琢磨自家餐廳推出的新菜式,我們看到了什么? 普通人的命運,是時間的尺度。3年來,廖智、馬遠見、劉小蓉與幾千萬災區干部群眾、與13億中國人民一起,走過風雨,走向新生。

這不同尋常的3年,是社會重生的3年。汶川、北川、綿竹、青川„„農房重建完成,城鎮住房重建完成,“最漂亮的是民房,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群眾”。山川的傷痕尚未抹平,生活卻已昂然前進。“決定性勝利”帶來“歷史性劇變”,一個生機勃發的新災區,為巴蜀大地、陜隴高原的人民注入信心。

這不同尋常的3年,是發展跨越的3年。變壓力為動力,視重建為機遇,災區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發展模式,鑄造發展振興的強大引擎,城鄉面貌、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建設出現了歷史性跨越。打造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西部物流中心、商貿中心和金融中心。“突破性進步”伴隨“長遠性發展”,一個充滿力量的新災區,為原地起跳、奮力摸高的發展注入信心。

這不同尋常的3年,是精神凝聚的3年??吹靡姷目缭奖澈?,是看不見的變化。鄉間里巷的燦爛笑臉,寫滿對未來的美好希望。整潔雅致的城鄉社區,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明理念,豐富著巴蜀文化的內涵。東西部的文化交融、觀念碰撞,體制機制上的創新探索,迸發出新的思想火花。告別“盆地意識”,今日四川從歷史上的“四塞之國”躍至西部開發的前沿。“激情性燃燒”變成“持久性釋放”,一個堅定從容的新災區,為穿越災難、擁抱光榮的未來注入信心。

如果說3年前那場深重的災難讓世界記住了汶川,那么3年間一連串難以置信的變化讓世界再次為之震撼——

震后十天,完成1500多萬人的應急安置;震后一百天,完成1200多萬人的過渡性安置;震后一年內,355萬戶震損住房修復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萬戶農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兩年,25萬戶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如今,震區“經濟總量大幅提升,發展速度超過震前;工業化程度提高,產業結構優于震前;居民收入明顯增加,人均水平高于震前”„„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奇跡”、“震撼”已經成為世人觀察和評價中國的關鍵詞,但這一次的“中國震撼”,比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日新月異的變化,在人們心中激起更為強勁的沖擊波—— 水磨鎮被聯合國人居署視為“全球災后重建最佳范例”,美麗的羌藏村寨被贊為“世界災后重建的燈塔”。加拿大原總督感慨,“四川樹立了世界災后重建的典范,你們寶貴的經驗可以在世界推廣”。近日走近汶川的60多個外國記者面對這些經驗帶來的巨變,“震驚”之余坦言:“只有親自來到災區,才能讀懂‘奇跡’的含義。”

(三)時間為我們呈現結果,卻往往省略了過程。奇跡從來就不是一時的激情噴發和瞬間的靈光閃現,而是一個持續而漫長的努力中從量變到質變的積攢??吹竭@個過程,才能真正走近“汶川奇跡”的核心。

如果說,救援搶險是一個國家應急能力的集中體現,那么,漫長的災后重建,則是對國家全方位能力的不斷考驗。這3年中,社會主義中國如何砥礪自身,促成災區的全面復蘇?

如果說,支撐抗震救災的是強大的動員能力,那么,漫長的災后重建,需要的是更廣泛的制度保障。這3年中,是什么樣的制度持續釋放沉潛的力量,讓災區巋然前行?

如果說,面對災難需要的是迅速反應,那么,漫長的災后重建,則需要戰略布局與戰略協調的綜合能力。這3年中,怎樣的發展模式在災區造就了難以置信的巨變?

如果說,災難激活了一個民族最強烈的情感,那么,漫長的災后重建,更需要這種情感從“非常”到“日常”的轉化。這3年中,抗震救災精神如何成為激勵我們前行的思想航標?

三年重建,一個民族同生共死、守望相助的深情凝聚于此,一個國家舉國攜手、風雨同舟的力量傾注于此,一個政黨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理念展現于此,一種制度協同整合、握指成拳的優勢印證于此。那些在汶川重新生長起來的東西,將成為整個人類共同的財富。

(四)2008—2011,汶川。以人為本的國家理念在此得到深刻闡述,它告訴我們,只有激發人的自主性,才能激發人的創造力。 大規模的調查顯示,96%的災區群眾最擔憂的是重建住房,94%的群眾最期待的是安置新家,數以萬計借讀他鄉的孩子最盼望的是重返故鄉。“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為的是群眾少一年焦慮中的等待,早一年幸福安寧。中國沒有美國那樣的雄厚財力,沒有日本那么豐富的抗災經驗,但在重建安民、重建利民的問題上,我們的努力有過之而無不及。傾聽人民呼聲,尊重人民意愿,維護人民利益,千頭萬緒的災后重建指向“人”這個核心,喚起災區人民堅強奮進的內生力量。

把“人的自主性”放在第一位,不僅發揮制度的整合作用,更強調群眾的“主體力量”。信息公開、平等協商,變“政府包辦”為“群眾自治”,救災物資分配由群眾做主,住房重建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經濟恢復與群眾利益和發展愿景相結合。這3年,“參與式重建”推動千萬民眾對災后社會的再適應,人們對未來的信心和重建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把“人的自主性”放在第一位,不僅關切群眾的眼前利益,更重視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優先重建城鄉住房,優先供給公共服務,優先恢復基礎設施,優先發展重大產業。“建房子還要給路子,補資金也要提素質”,在物質援助的同時加強技能培訓,在“輸血”的同時努力提高“造血”功能。重建超越了簡單的復制,危機變為跨越式發展的契機。

把“人的自主性”放在第一位,災區人民不僅是地震災害的承受者,更是重建奇跡的創造者。“壩壩會”、“板房夜話”,協商式民主改變自上而下的決策程序,群眾意見得以充分表達。“一事一議”、“一執行一監督”,議事型民主讓矛盾和糾紛大大減少。村莊重建規劃、民居設計圖紙供居民討論選擇,引導型民主推動政府向服務型轉變。開放、民主、參與、監督的現代觀念和公民意識,在災后重建中萌發、積累、傳播。

青川縣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矗立著一座“大愛崛起碑”,一個大寫的“人”字,寓意著災后恢復重建最核心的價值理念——以人為本。這一價值最生動的體現,莫過于3年間災區大地站立起來的大寫的人。正是人民群眾迸發出強烈的自主性、持久的能動性和非凡的創造性,書寫了世界抗災史上的壯麗篇章。 最深刻的變化在于人,最實在的成果施于人,最持久的動力源于人。“人權”,這個國際政治中高度意識形態化的字眼,在汶川震區還原了它的本意。它點點滴滴滲透于民眾的日常生活,經得起任何一部白皮書的挑剔。

(五)2008—2011,汶川。社會主義中國的制度優勢在此得到生動印證,它告訴我們,善用政府和市場兩種手段配置資源,就能最大限度地推進社會發展。

震后僅一個月,國務院即出臺《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全國近2/3的省份行動起來,對口支援重災縣市。3年來,中央財政在恢復重建的投入達到2200億元,稅費優惠、金融支持、用地保障、法制保障„„黨和國家的一系列“頂層設計”,為恢復重建提供了最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壽光的蔬菜,在北川抽出嫩芽;江蘇的草莓,在綿竹結出果實;汶川的教師,在羊城深造;都江堰的保姆,在上海找到工作。溫州精神、遼寧經驗,東部先進的發展理念與管理模式,在重建中推廣傳遞,生根開花。3年過去,“對口援建”正向“對口合作”演進:青川經濟社會發展,編入浙江省的“十二五”規劃;廣東每年異地培訓上千名汶川籍農民工、山東學校醫療機構對口幫扶北川,都將持續多年„„

三年重建,五湖四海的人才資源、技術資源和智力資源在這里聚集,全國各地的災害防治和建設經驗在這里交匯。汶川,成為中國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觀念更新的最大實驗場。如此巨大的制度力量,如此熾烈的民族情感,世人驚嘆:這是多么牢固的一個共同體。

當都江堰運用市場手段解決數以十億計的資金缺口,完成農房重建;當什邡市建立重大事項聯席會議制度,保證資金效益和項目廉潔;當四川金融機構3年貸款增加量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該省貸款總和;當3年過后四川人民拿出這樣的答卷:1.7萬億元重建資金,80%是災區自籌;幾百萬套過渡住房,近一半由災區群眾自搭自建,人們充滿敬意地得出結論——

汶川奇跡,是政府動員與市場力量的雄渾交響,是自力更生與八方支援的壯麗凱歌。 美國紅十字會駐中國地區代表雷伊斯感慨,“你們確實有一個能幫助人民的強大中央政府。這十分重要。”他只說出了一個方面。讓政府力量與市場手段相互補充彼此呼應,將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服務于以民生福祉為根本的“國家目的”,把無私援助從個人的自由選擇上升為不可動搖的制度意志,這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

(六)2008—2011,汶川??茖W發展的時代規律在此得到深刻揭示,它告訴我們,沒有“全面協調可持續”,就沒有災區大地脫胎換骨的超越與新生。

震后兩年,最高時速220公里的成灌快鐵順利發車,四川跑步進入“快鐵時代”;震后三年,“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的重建目標基本實現?;厥?年歷程,如果沒有十六大以來科學發展觀在神州大地貫徹落實所形成的全民共識,如果沒有我們時代所秉持的“生命至上、民生為先”的治國理念,就沒有今日災區舉世矚目的“發展轉型”、“社會發育”與“民生跨越”。鳳凰涅槃,災區的新生是一部波瀾壯闊的重建史、一往無前的奮斗史、豪邁雄壯的發展史。

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重點內容,在統籌城鄉的清晰思路中,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震區總結和推廣成都先行先試的經驗,首次把農村建設納入規劃范疇,結合重建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聯動,農村居民“放下鋤頭進車間,屋后還有一片田”,收入渠道大大拓展。城鄉一體的社保制度、教育機制、公共設施,讓廣大農民逐步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樣的公共服務。

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重要方向,在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宏偉戰略中,發展呈現歷史性嬗變。東汽躋身世界一流行列,戴爾全球運營基地落戶成都,北川新縣城有了農產品電子交易平臺„„淘汰落后產能、承接產業轉移,重塑發展的空間布局與產業結構,災后的四川崛起為中國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高地。

把“民生為先”作為恢復重建的重要標準,在讓災區人民“大踏步走向新生活”的執政信念中,發展凸現歷史性進步。從保障災民基本生活,到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從關懷“三孤”人員,到做好再生育服務、為失去孩子的家庭燃起希望;從嶄新的城鎮豐饒的鄉村,到新辟的道路崛起的園區,巴山蜀水濃墨重彩書寫民生情懷。穿行震區,面對白墻青瓦的川西民居、石墻灰頂的羌寨石閣、粉墻金瓦的藏式小樓,你會理解為什么會有“苦干兩三年,跨越二十年”的“汶川巨變”。

(七)2008—2011,汶川。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在此得到廣泛驗證,它告訴我們,3年時間,我們不僅重建了一個山河壯美的物質家園,更重建了一個意義深遠的精神故鄉。

“汶川不哭,中國加油”“我們都是汶川人”,當年響徹中國的吶喊,在3年重建中依然詮釋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情懷。“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困難能戰勝”“泰山壓頂不彎腰”,曾經激蕩災區的強音,在3年重建中依然傳遞著災區人民自強不息的堅韌精神。

山東援建干部崔學選病危之際仍牽掛著災區的“三個家”;北川擂鼓鎮茨溝村年輕的村委會主任尹顯波最后才修自家的房子,感動的村民自發為他添磚加瓦;玉樹遇險、舟曲遭災,第一支趕赴災區的外省公安特警隊伍來自成都,第一支跨省異地救援的民兵隊伍來自青川„„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3年來,千百萬干部群眾的奮斗,億萬中國人民的堅守,無數建設者的奉獻,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和深沉的感恩,匯入社會主義中國一脈相承的精神譜系。

過去的時代,這些精神讓地底的石油噴薄、讓衛星遨游太空,戰勝過自然領域的水旱天災、也戰勝過社會發展的風險挑戰。今天,偉大的精神再次迸發出重整山河、重塑心靈的強大力量?;謴椭亟ぐl的社會責任與使命,共同理想喚起的精神體認與凝聚,災區巨變催生的民族自豪與自信,升華為我們這個時代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這種寶貴的精神財富,鑄就了黨領導人民自強不息、頑強拼搏、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的又一座歷史豐碑,必將長久地留存于我們民族的血脈。

(八)“在我眼里,災區每一幢新建筑,都是一面飄揚的國旗!”一位去過四川的網友這樣說。

此時,走過90年風雨征程,中國共產黨引領社會主義中國抵達新的歷史起點。飄揚的五星紅旗凝聚了怎樣的信念?不屈的中華民族走過了怎樣的歷程?也許這才是“汶川奇跡”的根源。從嘉興南湖的一艘紅船出發,這個為著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的政黨,在歷經北伐戰爭的洗禮、土地革命的磨礪、抗戰歲月的硝煙、解放戰爭的炮火、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激蕩風云、改革開放的歷史考驗之后,所建立的功勛,所鑄就的旗幟,所探索的道路,是“汶川奇跡”乃至“中國故事”最令人信服的歷史邏輯與現實答案。

人的自主性,制度的靈活性,發展的協調性,精神的創造性。3年重建不過是再次呈現了一個政黨對人民的信念、一個民族對未來的想象,再次檢驗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國家能力,再次增強了我們走“中國道路”的堅定信心。

這種信心,源于黨中央的堅強領導。胡錦濤總書記在搶險救援的危急關頭和災后重建的關鍵時刻親臨一線;所有中央政治局常委都曾走進災區,與最需要他們的人民在一起?;謴椭亟?年歷程中,黨和政府表現出高超的駕馭全局與應對危機能力,資源整合和利益協調能力,依法執政和高效行政能力,自我調適和開放轉型能力。汶川作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往前溯,承續90年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60年執政興國的偉大實踐、30年改革開放的輝煌業績;往后看,決定著“十二五”開局的宏偉藍圖、全面建設小康的奮斗目標、中華民族復興的漫漫征程。

這種信心,源于“中國道路”的正確選擇。安置群眾百日攻堅,災后重建千日奮戰,發展振興萬米長跑。無論是政府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還是國家責任的持續釋放;無論是民生為大的基本理念,還是包容性增長的基本模式;無論是精神信仰的強大力量,還是有統有分的統籌協調,災區提供的樣本不僅是在為自己尋找答案,也在為中國的未來積攢經驗。汶川作證,恢復重建的3年,是“中國探索”的實驗場,“中國力量”的匯集地,“中國道路”的濃縮版。

這種信心,源于黨員干部的精神追求。發展的“主心骨”,致富的“火車頭”,生活的“貼心人”„„同樣經歷家園破碎的苦楚,同樣承受痛失親人的悲傷,但領救濟、發帳篷、住板房,他們朝后讓;挑重擔、克難關、解糾紛,他們往前沖。“我們是有組織、有信仰、有覺悟的人。”在地震中失去11位親人的北川縣委副書記瞿永安的話,道出了千萬震區黨員干部的心聲。汶川作證,覺悟、組織、信仰,是這個有著90年歷史、7800萬黨員的政黨最堅實的基礎,是凝聚力、動員力和戰斗力的源泉。到汶川震區考察的外國友人感慨:“有一條‘經’我們很難取走——你們有這么多勇于獻身的中共黨員。” 2008—2011,汶川。慘烈的地震,在中國的“心腹之地”劃開了一道深深的傷口。但龍門山斷裂帶上,透過地震掀開的一個小角,世界得以縱覽一個民族3年、60年、90年、5000年的精神脈絡,窺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奧秘,解開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欣欣向榮的政治密碼。

(九)災害擋不住四季輪回,生命蓬勃。

當大地再次開滿鮮花,新北川中學的教室里,一群學生打聽如何向日本災區捐款。在災區,幾千個失去孩子的家庭迎來新的生命。“地震寶貝”張震安滿地跑了,“敬禮男孩”郎錚讀學前班了,“芭蕾女孩”李月邁動永不停跳的舞步„„

永不停跳的舞步,一個古老民族向死而生的腳步。

“你只有去中國才能看見未來。”2008年,《紐約時報》一位專欄作家以這樣的句子,總結中國走過的這大喜大悲之年。

時間是考量一切事物的標準。3年,奔騰不息的岷江,把災難與痛苦沉積在歷史河床的深處,也把氣壯山河的聲響激蕩在歲月的天空。面對未來,我們比任何時候都堅信——

汶川地震十周年作文范文第3篇

風險傳播是指“在個人、團體、機構間交換信息和意見的互動過程。它不只與風險相關,還包括風險性質的多重信息和其他信息,這些信息表達了對風險信息或風險管理合法的、機構的安排的關注、意見和反映”;(2)或者“關于健康或環境的信息,在利益團體間任何有目的的交換。更明確地說,風險傳播是在利益團體之間,傳播或傳送健康或環境風險的程度、風險的重要性或意義,或管理、控制風險的決定、行為、政策的行動”。(3)傳播媒介不僅是風險溝通的中介,同時也是風險溝通的主體之一。本文將從“參與風險定義與建構”的媒介角色出發,分析其在風險傳播過程中成為風險制造者的原因和表現。

一、“參與風險定義與建構”的媒介角色認識

隨著風險社會的進一步加深,人們發現科學和一些權威專家已經不能對某些事件或情況做出確定性的、準確的解釋或具有指導性的建議。對于同一事件,專家們的意見卻不盡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烏爾里希·貝克認為:“伴隨著現代化風險的發展,社會科學家像所有人一樣,依賴于被外在于他們的領域的專業人士控制的二手的非經驗。”(4)科學對于理性的權威被風險社會打斷,風險定義與建構的主體也因此變得多元化。

李普曼的“擬態環境”理論指出,我們接受經過媒介篩選、過濾的信息,并認為這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我們用從媒介營造的“虛擬現實”里獲得的經驗,去理解或想象現實的世界。在風險傳播中,媒介用文字、圖像以及各種數字信息具象化風險,媒介對風險選取的傳播角度、報道側面直接影響人們對于風險的認識。普通社會成員所感受到的風險,實際上是一種由傳媒提供的“再現風險”,可以說,傳媒是人們感知風險的源泉。從這個意義上說,媒介通過風險傳播參與了風險的定義與建構。例如,2009年2月10日,俄羅斯與美國的衛星相撞事件。由于該事件的發生地是在人類普通視力遠不能及的太空,幾乎我們所了解到的全部情況,均來自媒體對該事件的報道。有許多媒體都制作了數碼動畫,再現衛星相撞的瞬間并模擬碎片的散落情況,普通民眾都借此來判斷該事件對自身有無風險和風險大小,并決定是否采取相關應對措施。

媒介參與風險定義與建構的角色,使它在風險傳播中的作用具有明顯的雙刃性。準確、恰如其分的風險預警,如實、全面的風險信息,正確的風險引導將帶領社會成員妥善應對風險,采取正確的風險決策;相反,如果媒介肆意夸大、扭曲風險信息,則會影響成員對于風險的判斷,引起焦慮和恐慌,加重風險的危害性甚至導致新風險的產生。從這個意義上說,媒介就成了風險制造者。

二、媒介風險制造的表征

回顧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所面臨的風險和危機,會發現很多由于傳媒的不當風險傳播而加劇甚至引發風險的案例。美國國內媒體對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國媒體在2003年非典暴發初期的集體失語;“毒香蕉”、“紙包子”等,部分媒體已經成為風險的動力甚至源泉。媒介成為風險制造者的表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不當設置風險議題,進行風險炒作而加劇或引發風險。默頓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實現預言”理論。“自我實現預言是指,開始時的一個虛假的情境定義,由于它引發出了新的行動,因而使原來虛假的東西變成了真實的。”該理論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認識風險傳播在鞏固或動搖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

社會成員對于風險的認識,大多來自媒體對風險的定義和建構。假設媒體因其渴望重大新聞的心理,再加上“眼球經濟”的驅使,不當設置風險議題,扭曲風險信息,夸大風險危害性,甚至捕風捉影、無中生有的人為制造風險信息,進行風險炒作,必將引起社會成員心理恐慌。“一旦恐懼成為普遍存在的心態,問題和困難就會被過分夸大,而可能的解決辦法卻被忽略。驅動懼怕和恐慌的機制是一種本身自會成為事實的語言。”(5)

2008年爆發的“蛆柑橘”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2008年10月4日,四川一家媒體發表名為《好可惜!萬噸柑橘長蛆被深埋》的報道。從10月20日開始,手機短信和QQ群里開始流傳關于廣元“蛆柑”的消息。接著各大報紙、網站、論壇等開始廣泛報道此事,并冠以各種轟動的標題。在翻閱相關資料時筆者發現,這次廣元“蛆柑”的局部疫情正是被某些媒體肆意炒作,冠以“蛆橘”、“柑橘生蛆”等容易加重人們心理恐慌的稱呼,再加上特寫圖片的“烘托”,使得事件局面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拾,導致整個四川、湖北、河南、山東等地柑橘完全陷入滯銷狀態,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正是由于媒介不當設置風險議題,引起成員大范圍恐慌,并最終使風險得以實現。媒介在這個過程中成了風險制造的源頭。

風險信息提供不充分而加劇或引發風險。正如信息論的創始人香農在其名著《信息論》中所指出:“接受信息和使用信息的過程就是我們對外界環境中的種種偶然性進行調節并在該環境中有效生活著的過程。”狹義的信息就是指能夠消除受信者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但是由于風險信息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和媒介自身的疏漏、相關利益鏈條的限制等,導致媒介在進行風險傳播時提供信息不充分,關鍵信息缺失等,從而使受眾在接受風險信息時,不但沒有消除,反而加劇了對風險的不確定,導致受眾心理上的恐慌,加劇或引發新的風險。

2009年3月,我國各媒介均報道了強生嬰兒衛浴產品含毒的新聞。一時間民眾恐慌,各大城市商場紛紛將其產品下柜,許多消費者要求退貨。4月3日,國家藥監總局通報其評估結果,認定產品中檢測到的微量甲醛和二亞烷,在國家現行《化妝品衛生規范》允許出現的“雜質”范圍內,同時檢出量遠低于世界各國對化妝品中雜質二亞烷存在的限定值。如果在此次風險傳播中,媒體能先了解相關專業知識,給受眾提供全面的風險信息,強生公司所遭受的危機就完全可以避免。

忽略報道中的風險隱患而導致新的風險。在新聞媒體日常的報道中,常常忽略了其含有隱匿的風險因素,并對這樣的風險隱患缺乏正確的引導。當這類風險隱患到達某些社會成員那里時,便演變成了新的風險甚至危機。如從2009年3月底開始,墨西哥、美國等地相繼暴發甲型H1N1流感。在疫情暴發初期,世界各國均以“豬流感”為名報道此事。由此導致了世界各國豬肉大幅降價,養豬產業受到很大沖擊。4月30日,世衛組織正式將“豬流感”改名為“甲型H1N1”流感,力圖將風險降至最低。

媒體對于自身報道中風險隱患的忽略,反而引發了新的社會公共安全問題。在風險社會中,風險的易發性已經獲得廣泛共識,新聞報道必須要注意信息的務實并輔以正確的社會引導,這樣媒體才能避免自身成為新風險的源頭。

三、對于媒介風險制造的預防策略

在傳統社會里,風險定義的主體是個人,風險治理則主要依靠國家、社會及個人的力量。但在風險社會中,由于風險涉及主體的多元化導致風險治理主體也變得十分多元化。在進行風險傳播的過程中,媒介不僅要承擔預警、定義風險的責任,還應把自身看作是風險治理的主體,從利于風險治理的角度引導受眾,預防自身成為新風險的制造源頭。第一,媒介除參與風險的定義與建構之外,還應認清自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積極參與風險的預防和治理,在風險傳播中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對待風險信息,堅決摒棄為吸引眼球而進行風險炒作的行為。第二,在風險傳播過程里,媒介應注意從事實出發,從群眾的切身利益出發,提供準確、全面的風險信息和完善的風險交流平臺,力求使受眾通過媒介提供的風險信息,能進行準確的風險認知和風險決策。第三,媒介必須對輿論加以正確引導,指導受眾正確對待媒介提供的風險信息,避免形成新的風險。媒介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在風險傳播中發揮應有作用,最終形成以國家、社會、媒介和個人四位一體的風險應對網絡。

注釋

1烏爾里?!へ惪酥?何博聞譯:《風險社會》,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頁、第102頁。

2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lntroduction:lmproving Risk Communication》,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9

3郭小平:《“怒江事件”中的風險傳播與決策民主》,《國際新聞界》,2007(2)。

汶川地震十周年作文范文第4篇

又是一個如詩如畫的春天,放眼望去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鳥語花香,繁華似錦,高樓矗立,煤海流金,大海揚波,長城起舞。

春天,總給人們帶來喜慶,帶來詩意,帶來遐想,帶來憧憬,更帶來希望,而今年的春天,非同一般,更不同尋常!是啊,當2009年的新年終身響起時,也意味著這個不同尋常的春天的來臨——我們偉大祖國的六十大壽即將到來!60年,這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只是彈指一舜間,然而,偉大的祖國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剛建國時,人們是什么都吃的管他粗糧細糧,能咽得下的幾乎都吃!聽媽媽說六七十年代物資極度匱乏,一塊紅糖或豆腐乳,甚至是加了點食鹽的辣椒面都曾經是分享的零食,而在當時津津有味的吃相一點不遜于現在孩子們吃到最新上市食品時的興奮程度,被辣椒麻木過后的暢快也不亞于現在吃火鍋后的能吃。當時,人們一般都是吃紅薯片,面糊,麥子皮饃饃,這對以我們來說也許是難以入口,但告訴你當時能吃上用油炒飯,加點蛋那就很好了。吃上紅燒肉是奢侈極品!現在吃的多了,一去超市就是買一大堆好吃的!當年的奢侈品白米飯是說吃就吃!各種飲料隨意挑選好不自在!

遙想當年許多家庭的住房都只有一間,七八個人擠在一起,以前這房子可不是我們現在的水泥房,只是簡單的用草和竹子搭起來的,下面也沒有我們現在的瓷磚、大理石,只是普通的泥地,上面可能還長著草呢!這房子還沒有窗,夏天,又悶又熱!這還算好的,一道梅雨季節那才叫慘:俗話說得好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下面的泥地也會又潮又濕還長滿青苔!走著走著一不小心就會滑一跤!然而,現在條件好了,我們住上了三室一廳的大房子,它不但外形設計好,光照效極佳,而且設計別出心裁——冬暖夏涼,抗地震!媽媽一直說我幸福有自己的“獨立王國”,她小時候做夢都想要!

上一篇:畜牧站范文下一篇:學籍檔案自我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