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主流微觀經濟理論探究論文

2022-04-19

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主流微觀經濟理論探究論文(精選3篇)》的相關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摘要:“微觀經濟學”這個名稱見之于西方經濟學著作,只有將近半個世紀的歷史。然而,“微觀經濟學”的產生可以追溯到18世紀,而它的真正奠基人則當推19世紀末20世紀初著名的英國經濟學家、劍橋學派創始人阿弗里德·馬歇爾。要了解和研究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內容和來龍去脈,必須認識和探討馬歇爾經濟學說在微觀經濟學史中的地位與作用。

主流微觀經濟理論探究論文 篇1:

“新”新經濟地理學:繼承與創新

摘要:主流經濟學由于缺乏合適的技術工具而長期缺失空間維度,DS模型的出現和新貿易理論的創立為新經濟地理學的產生奠定了技術基礎;新經濟地理學只關注宏觀異質性而缺乏微觀基礎,“新”新貿易理論則為“新”新經濟地理學的產生提供了微觀理論基礎?;谖⒂^異質性,“新”新經濟地理學推動了新經濟地理學理論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其理論模型主要基于三大分析框架,即DS壟斷競爭分析框架、OTT分析框架和BEKJ分析框架。中國學者應積極借鑒“新”新經濟地理學的最新研究視角和方法,并結合中國經濟實際,從簡單的應用、模仿轉向創新、突破,深入研究中國經濟活動空間格局形成的內在機制和優化路徑。

關鍵詞:新經濟地理學;新貿易理論;“新”新經濟地理學;“新”新貿易理論;企業異質性;空間格局;區域經濟學;空間經濟學

一、引言

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非均衡性或者說經濟活動具有空間結構性這一特征,是我們研究現實經濟無法回避的問題(年猛 等,2012)。然而,經濟活動的空間因素卻被主流經濟學家長期忽視,這種研究不僅“在上一代基本上處于休眠狀態”(Krugman,1991a),而且難入主流。目前,已經聲名鵲起的新經濟地理學(New Economic Geography,NEG)則把空間因素納入一般均衡理論分析的框架之中,探究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規律,解釋產業活動的空間集聚機制,并以此來分析和探討區域經濟增長的規律與途徑(安虎森,2009)。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新經濟地理學日趨成熟與完善,形成了許多理論模型。尤其是近年來,企業異質性(Heterogeneous Firm)理論的引入,增強了新經濟地理學對現實經濟的解釋力、完善了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基礎。本文的目的主要在于闡述新經濟地理學的最新研究進展——“新”新經濟地理學對新經濟地理學的繼承和創新及其在中國的應用和創新方向。

二、 空間、新貿易理論與新經濟地理學

1.缺失空間維度的主流經濟學

經濟活動在地理空間上的集聚現象在現實中是非常普遍的。然而長期以來,主流經濟學一直排斥關于空間經濟的研究,至今在主流經濟學的教科書中仍熱衷于講述沒有空間維度的經濟理論(安虎森,2010)。美國經濟思想史學家馬克·布勞格(Blaug,1997)在《經濟理論回顧》一書中指出:“18世紀的偉大經濟學先驅愛爾蘭經濟學家理查德·坎蒂?。≧. Cantillon)、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斯圖亞特(J. Steuart)、蘇格蘭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 Smith)等,曾大量論述過關于區域與距離這個兩位一體現象有關的空間經濟模式,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這一關乎‘空間’的經濟研究主題在1800年以后的主流經濟學文獻當中幾乎不見蹤影;盡管古典區位論在19世紀興起、成熟并產生一定的影響力,但一直被主流經濟學排斥在外而無法進入主流經濟學的殿堂,直到20世紀50年代,整個主流經濟學對現實經濟世界的分析都是缺少空間維度的”。

雖然主流經濟學長期忽視空間維度,但諸如區位論、城市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經濟地理學等學科一直研究并關注經濟活動的空間特性,其中也產生了很多經典的空間分析范式。然而這些學科在研究經濟現象時,常常假設經濟活動的集聚體(例如城市)是外生的(如德國經濟學家約翰·杜能的農業區位論),并把這種經濟活動在地理空間上的集聚現象視作“黑箱”處理,這種處理方式顯然無法對主流經濟學產生很大的影響。然而,由于經濟活動的空間“塊狀”特征非常普遍且無法回避,于是主流經濟學理論從“外部性”這種外部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生產要素稟賦空間分布的不均衡,由HO理論、比較優勢理論等構成;另一方面是指技術外部性,也稱為技術外溢或知識擴散。 來解釋經濟活動的空間差異現象。但是,主流經濟學這種外部性對集聚形成的內在機制的解釋無法令人信服。

一些經濟學家尤其是新經濟地理學家們認為,主流經濟學之所以長期缺失空間維度,關鍵是缺乏處理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和規模報酬遞增的技術工具(Krugman,1995,1998a,1998b;Fujita et al,1999)??梢哉f,主流經濟學家們是由于缺乏合適的技術工具而不得已回避空間問題的;同時,區位論等非主流的相關研究由于缺乏嚴謹的模型表述和未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而無法得到主流經濟學的認同。正因為主流經濟學的無能為力和非主流相關學科的研究不足,“空間”這一經濟學“最后的前沿”成為了新經濟地理學誕生的立足點。

2.新貿易理論為新經濟地理學的生產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

新經濟地理學(New Economic Geography,NEG)實際上是脫胎于新貿易理論(New Trade Theory,NTT)的,而與這兩個領域聯系最為緊密的經濟學家則是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 Kugman)(安虎森,2009)。Krugman的突出貢獻在于:在國際貿易領域開創了新貿易理論和在經濟活動區位分析方面開創了新經濟地理學。

1979年,Krugman在《收益遞增、壟斷競爭和國際貿易》一文中,使用DS模型構建了全新的綜合了傳統觀點的新貿易理論框架(Krugman,1979)。這篇論文不僅包含了“即使不存在比較優勢和生產要素稟賦差異,規模經濟也是導致國家或地區間貿易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的新貿易理論核心思想,而且具有了新經濟地理學的雛形思想,即可以在主流經濟學的一般均衡框架內分析經濟活動和生產要素的區位。1980年,Krugman在《規模經濟、產品差異與貿易模式》一文中,用“冰山成本”(Iceberg Cost)“冰山成本”是美國經濟學家Samuelson于1952年首次提出,目的是用來描述由于貿易壁壘而產生的經濟效率的損失。Krugman將其引入國際貿易研究中以替代傳統的運輸成本假設,即一單位商品在到達目的地時會像“冰山”一樣“融化”掉一部分,而“融化”的這部分就是運輸成本。這種假設顯然有利于Krugman數理模型的構建并得到一些有意義的結論,但這種“線性運輸成本”的假設也受到了一些反對者的批評。 假設替代傳統的運輸成本假設,在進一步完善新貿易理論的同時,其提出的“本地市場效應”(也稱市場接近效應,Home Market Effect)同樣是新經濟地理學的重要內容(Krugman,1980)。盡管新貿易理論蘊涵了新經濟地理學的思想,但沒有實現立足于消費者與企業空間區位選擇的一般均衡分析。因此,直到1991年Krugman發表的《收益遞增與經濟地理》才被認為是新經濟地理學的開篇之作(Krugman,1991a)。

因此,新貿易理論被經濟學界譽為壟斷競爭和規模報酬遞增革命的第二次浪潮,并為新經濟地理學的誕生奠定了諸多基礎。Krugman創立的CP模型,也是在新貿易理論模型廣泛使用的基本元素(如消費者多樣化、規模報酬遞增、壟斷競爭等)的基礎上,增加了具有規模報酬不變和無運輸成本等特征的農業部門以及工業企業和工人在地理空間上的無成本遷移而得出的。在Krugman創立新經濟地理學之后,國際貿易理論與經濟地理學通過新的理論視角而聯系得越來越緊密,即在給定生產要素國際分布的情況下,同時探討不同國家之間的專業化(國際貿易理論)和這些要素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區位運行(經濟地理學)的共同驅動力。

3.“新”新貿易理論為“新”新經濟地理學的產生提供了微觀理論基礎

《貿易對產業內的再分配和產業總生產率的影響》(Melitz,2003)一文一經發表就在國際貿易領域內掀起了以企業異質性為基本特征的“新”新貿易理論(‘New’ New Trade Theory,NNTT)研究浪潮。NNTT從一個新的角度,即更加強調企業而不是行業的重要性,來理解在全球化時代下國家或地區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相比傳統的貿易理論中用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原理來解釋產業間貿易以及新貿易理論中用規模收益遞增原理來解釋行業內貿易,“新”新貿易理論則是從更加微觀角度——企業來解釋國際貿易活動。NNTT模型揭示出國際貿易導致一個地區或國家同一產業內只有生產效率更高的企業才能進入國外市場,而效率低的企業只能被淘汰出國際市場,同時市場份額的再分配也會促使效率更高的企業擁有更大的市場份額,并最終會提升整體行業的生產效率。近年來,得益于微觀企業統計數據獲得的便利性,大量實證研究也驗證了“新”新貿易理論的結論。

因此,引入了企業異質性的“新”新貿易理論,彌補了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只研究產業層面而缺少企業層面的微觀理論基礎的缺陷,進一步增強了貿易理論對現實國際貿易活動的解釋力。隨著新貿易理論穩步發展到“新”新貿易理論,新經濟地理學也逐漸發展到“新”新經濟地理學(‘New’ New Economic Geography,NNEG)?!靶隆毙陆洕乩韺W仍然以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為基礎,但更強調企業、個人等微觀異質性和企業的集聚行為。更關注微觀異質性(microheterogeneity)的“新”新經濟地理學是對關注宏觀異質性(macroheterogeneity)的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發展和補充,在整個新經濟地理學的體系中搭起了理論與現實的橋梁,而理論與實際的不符正是新經濟地理學飽受批評的原因。

三、“新”新經濟地理學的繼承與創新

1.新經濟地理學的發展脈絡與“新”新經濟地理學的產生

(1)DS模型的出現和新貿易理論的創立為新經濟地理學的產生奠定了技術基礎

1977年,印度裔美國經濟學家迪克西特(Dixit)和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 Stiglitz)創立的DS模型,為新經濟地理學家們提供了將規模收益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納入一般均衡模型的工具,從而新經濟地理學得以被主流經濟學所接納。DS模型設計精巧,涉及產業組織、國際貿易、經濟增長、新經濟地理學等領域,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Dixit和Stiglitz(1977)通過假設商品效用函數的擬凹性和不變替代彈性以及差異化產品,保留企業在壟斷競爭市場上自由進入和退出的假定,構建了消費者消費多樣化與企業生產規模經濟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根據原假設,在報酬遞增和壟斷競爭市場結構下,產品之間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和差異性;消費者具有多樣化消費偏好特征。對生產者來說,在市場規模和生產資源一定的情況下,產品的種類越少,市場競爭就越不激烈,廠商就越能利用規模經濟進行一種產品的生產;對于消費者來說,由于多樣化消費能促進效用的增加,因此產品的種類越多越好。這樣就產生了廠商偏向商品種類少樣化而消費者偏好種類多樣化的“兩難”沖突。在市場規模不變情況下,新廠商的自由進入最終導致市場均衡,廠商利潤為零;然而市場規模的擴大有利于生產者發揮規模經濟優勢,促使產品的種類的增加和單位產品生產成本的下降(即生產效率的提高)。DS模型暗含的“商品貿易促使市場規模擴大、規模經濟有效利用以及消費者效用水平提高”的思想,在國際貿易研究領域得到吸納和應用,并最終發展成為新貿易理論。

(2)CP模型的創立與新經濟地理學的批判性發展

Krugman(1991a,1991b)建立的CP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譯為“中心—外圍模型”或“核心—邊緣模型”)揭示出集聚是由規模經濟、市場規模和運輸成本等因素相互作用決定,并將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現象完全內生化。Krugman(1995)指出,運輸成本與產業集聚水平之間是非線性的,呈倒“U”型關系,即:在貿易自由度很低(即指運輸成本非常高)的情況下,經濟活動呈空間分散格局;隨著貿易自由度開始提升(即運輸成本開始下降),由于存在“黏性”特征新經濟地理學中的“黏性”特征即指“路徑依賴”現象。 ,經濟活動的區位不會很快發生改變;但是當貿易自由度達到某個特定的臨界值時,會產生“突發性集聚”,經濟活動會突然向某個區域集中并不斷發生累積,并最終形成“中心—外圍”(中心是工業區,外圍是農業為主的區域)的空間結構。

CP模型的問世標志著新經濟地理學的誕生,其模型本身也不斷被Krugman本人及其他學者改善和補充。英國經濟學家理查德·鮑德溫(R. Baldwin)等人在《經濟地理與公共政策》一書中,對新經濟地理學相關模型進行了總結(Baldwin et al,2003),主要有:自由資本模型(Footloose Capital Model,FC模型)(Martin et al,1995)、自由企業家模型(FootlooseEntrepreneur Model,FE模型)(Ottaviano,1996;Forslid,1999;Forslid et al,2003)、資本創造模型(Constructed Capital Model,CC模型)(Baldwin,1999)、全域溢出模型(Global Spillovers Model,GS模型)(Martin et al,1999)、局部溢出模型(Local Spillovers Model,LS模型)(Baldwin et al,2001)、中心—外圍邊緣垂直模型(CorePeriphery VerticalLinkage Model,CPVL模型)(Krugman et al,1995;Fujita et al,1999)、自由資本垂直模型(Footloose Capital VerticalLinkage Model,FCVL模型)(RobertNicoud,2002)、自由企業家垂直聯系模型(FootlooseEntrepreneur VerticalLinkage Model,簡稱FEVL模型)(Ottaviano et al,2002)等。

上述模型都以依賴“DCI框架”“DCI框架”是指以DS模型為基礎,并采用不變替代效用函數(CES)和冰山運輸成本假設(Iceberg transport cost)。 為基本特征。為擺脫“DCI框架”,尤其是“冰山運輸成本假說”與現實的不符,經濟學家奇安馬可·奧塔維亞諾(G. Ottaviano)等建立了線性自由資本模型(Linear Footloose Capital Model,LFC模型)和線性自由企業家模型(Linear FootlooseEntrepreneur Model,LFE模型)(Ottaviano et al,1999;Ottaviano,2001;Ottaviano et al,2002),嘗試使用包含二次子效用的擬線性需求函數、線性運輸成本和差別定價的框架來解析“中心—外圍”現象。以“DCI框架”和線性函數為基本特征的兩種模型構成了新經濟地理學在經濟關聯(ELinkage)方面的理論體系,而日本經濟學家藤田昌久建立的關于知識關聯(KLinkage)的模型(Fujita,2007),以及最近興起的企業異質性的引入,使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向貼近現實世界的方向拓展,這種趨勢也代表著未來新經濟地理學的發展方向。

(3)新經濟地理學面臨的挑戰、微觀異質性與“新”新經濟地理學的產生

新經濟地理學只關注宏觀異質性而缺乏微觀基礎是其飽受批評者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新”新貿易理論的出現為新經濟地理學解決微觀基礎問題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思路。Baldwin和Okubo(2006)借鑒美國經濟學家馬克·梅里茲(Melitz,2003)的研究思路建立了第一個基于微觀主體異質性的新經濟地理模型,并開啟了基于微觀主體異質性的經濟地理研究潮流(楊開忠 等,2016)。2011年,Ottaviano首次將納入企業異質性的新經濟地理模型稱為“新”新經濟地理學(Ottaviano,2011)借鑒Baldwin和RobertNicoud(2005)等學者將引入企業異質性理論的新貿易理論稱為“新”新貿易理論的做法,Ottaviano(2011)將引入企業異質性假設的新經濟地理學稱為“新”新經濟地理學。 。

“新”新經濟地理學將企業之間的效率差異引入傳統的新經濟地理模型中,以考察企業異質性條件下的生產成本和市場規模的差異。當不同的企業面臨區位選擇時,效率低的企業為避免激烈的競爭而具有更強的動力遠離區位優勢較好的地區(Baldwin et al,2006)。因此,企業異質性可以作為額外的分散力(Dispersion Force),更何況,貿易成本越大企業產品之間的替代性就越大。

此外,通過NNEG模型我們可以從競爭性企業供應產品的數量差異及生產效率差異的角度來分析區位差異。從這個角度出發,研究企業產品之間的替代彈性可以闡釋橫向產品差異化(horizont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而研究企業生產效率差異可以闡釋垂直產品差異化(vertic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產品差異化(Product Differentiation,也被譯為產品特異性)是指企業通過某種方式改變同質性或差異較小的產品,從而使消費者相信這些產品具有差異并產生偏好的不同。如果產品特征水平在空間上擴大使得一個消費者的效用上升而另一個消費者效用的下降,這種產品差異就是橫向的;若產品特征水平在空間上的擴大使得所有消費者的效用都增加,這種產品差異就是垂直的或者是縱向的。產品差異性與壟斷競爭市場結構密不可分,并一同被引入經濟學文獻中。在區位類比分析中,根據具有不同特征的產品的相對數量,某一特定產品被認為定位于一個特定空間中,進而可以根據差異產品空間分布的特征來分析企業之間的區位差異。 。在“新”新經濟地理模型中,橫向產品差異化可以促進企業空間集中,垂直產品差異化則促進企業空間分散。從這方面來看,不同企業在效率上的異質性程度成為決定經濟活動地理分布的一個微觀因素。同時,對代理人異質性(Heterogeneous Agents)的研究,對于進一步理解企業與勞動者異質性導致經濟集聚的機制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Duranton et al,2004)。

“新”新經濟地理學認為,相比生產率低的企業,生產率高的企業更具競爭力,因而能在市場規模較大的核心地區生存并獲得規模經濟效應;而生產率較低的企業為避免競爭會離開核心區而定位于競爭并不激烈的邊緣區域,這樣就形成了存在“質”的差別的“核心—邊緣”結構。很顯然,這種空間結構與新經濟地理模型中的同質化的空間結構是不相同的。企業異質性理論的引入,激發了國外一些經濟地理學家們的研究熱情,出現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不斷補充和完善“新”新經濟地理學。綜合這些研究成果,可以把企業或個人等微觀異質性對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影響歸結為以下三大效應:集聚效應,指由于企業的地理集中會產生知識溢出等正的外部性和形成規模經濟而有利于企業生產率的提高;空間選擇效應,指在競爭的作用下,生產率高的企業會集聚在核心區而生產率低的企業只能布局在邊緣區;人才歸類效應,指優秀人才會主動選擇在核心區(大市場區)工作(Baldwin et al,2006;Okubo et al,2010;Behrens et al,2014)。

總體而言,“新”新經濟地理學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推動了新經濟地理學理論體系的完善和發展:一是探討了微觀異質性對新經濟地理模型主要特征和結論的影響,并為新經濟地理學奠定了微觀基礎(Baldwin et al,2006,2009);二是從企業和勞動者異質性出發重新探討經濟活動空間集聚形成和城市空間結構變化的微觀機制(Behrens et al,2014);三是在企業異質性假設條件下,探討區域政策對區域經濟增長與福利變化的影響(Baldwin et al,2006,2009;Baldwin和Forslid,2010)。

2.“新”新經濟地理學主要分析框架

“新”新經濟地理學采用“新”新貿易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沿用新經濟地理學的分析框架的基礎上,力求構建更加多元化的模型。綜合目前研究的成果,“新”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模型主要基于以下三大分析框架:

(1)DS壟斷競爭分析框架。如前所述,無論是新貿易理論、新經濟地理還是“新”新貿易理論,DS框架都是其理論模型的基礎分析框架。Fujita和Krugman(1999)也認為整個新經濟地理學都是建立在DS壟斷競爭分析框架、冰山貿易成本理論、特別動態演化和計算機模擬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新”新經濟地理學的最初創立者也沿用了這一傳統。其中,Baldwin和Okubo(2006)在DS框架下探討了企業異質性對企業區位定位的空間選擇與空間分類效應;法國經濟學家克里斯蒂安·貝倫斯等也在DS框架下證明了大城市具有高效率的特征(Behrens et al,2014)。

(2)OTT分析框架。OTT分析框架是由Ottaviano、Tabuchi和Thisse等建立的一個基于準線性二次函數分析框架(Ottaviano et al,2002)。與DS框架相比,OTT框架一方面克服了DS框架下企業產品邊際成本加成定價的缺陷,使得企業產品的最優定價策略隨市場規模的變化而變化;另一方面用準線性效用函數替代CES(不變替代彈性)效用函數,使模型中所有內生變量都可以用外生變量以線性形式表示,具有完全解析能力。OTT框架一經推出,就在貿易領域與新經濟地理領域得到了大量的運用。其中,Melitz和Ottaviano(2008)采用OTT框架分析了市場規模與企業生產率之間的關系;日本經濟學家久保卓治等(Okubo et al,2010)也基于OTT框架分析了企業異質性對其空間區位選擇的影響。

(3)BEKJ分析框架。BEKJ模型由Bernard、Eaton、Kortum和Jensen等建立(Bernard et al,2003)被看作是“新”新貿易理論的另一重要模型。由于BEKJ模型僅僅關注Frenchet分布,而無法反映隨機企業的比較優勢,因此該分析框架無論是在貿易領域還是新經濟地理領域使用得都比較少。

四、“新”新經濟地理學在中國的研究現狀及啟示作為空間經濟學的新方向(楊開忠等,2016),國外學者對“新”新經濟地理學已關注近十年,而國內研究才剛剛起步。由于微觀層面數據可獲得性較差,國內相關研究主要以引進介紹國外研究成果為主(李福柱,2011;顏銀根,2013;陳光,2015;楊開忠 等,2016),僅有少數學者開展了相關實證研究,且主要集中在微觀主體異質性集聚驗證(劉海洋 等,2015)和“新”新經濟地理學視角下企業效率的影響機制(梁琦等,2012、2013;王文雯等,2015)等方面。同時,相關研究也缺乏符合中國國情的理論模型。

Krugman(2011)指出,對于發達國家而言,新經濟地理學“討論的是過去,不是現在,更不是未來”,但是對于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新經濟地理學正當其時。實踐應用是檢驗理論的標準,中國的經濟發展實踐為新經濟地理學及其最新理論進展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平臺(孫久文 等,2015)。而“新”新經濟地理學的引進也為研究中國區域問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論依據。我們應積極借鑒其最新研究視角和方法,結合中國經濟實際,從時間和空間上來研究經濟活動空間格局形成的內在機制。

首先,“新”新經濟地理學為研究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空間格局提供了新的微觀思路。目前,中國存在區域之間發展不均衡、城鄉差距長期存在以及產業空間分布不合理等問題,借鑒“新”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我們可以從企業生產率差異、勞動者素質差異等微觀異質性角度,來研究中國區域經濟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和解決路徑。

其次,“新”新經濟地理學為討論和研究中國的區域經濟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由于引入了微觀異質性,“新”新經濟地理學為學者研究政府實施區域政策的效果提供了具有預測性和針對性的分析框架。我們可以借鑒這種分析框架來研究中國實施的區域發展戰略以及近年來密集出臺的“新規劃”,深入探討其原因、機制和效果等。

最后,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也為“新”新經濟地理學的發展提供了獨特的、有價值的素材。因此,當前中國經濟地理學研究學者應扎根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特色實踐,從應用、模仿轉向創新、突破,促進其區域經濟理論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具體來講,目前的研究應將“新”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和模型更大程度地與中國實際的地理空間結構、微觀主體特征等結合起來,深入探討市場的“空間選擇效應”、區域政策的“分類效應”,并注重實證檢驗方法以及企業效率來源識別方法的創新,讓理論模型和實證研究的結果更加符合中國的經濟現實。

參考文獻:

安虎森.2009.新經濟地理學原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安虎森.2010.新區域經濟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陳光.2015.基于企業異質性的“新”新經濟地理學研究綜述[J].經濟問題探索(4):160166.

李福柱.2011. “新”新經濟地理學研究進展[J].經濟學動態(6):98102.

梁琦,李曉萍,呂大國.2012.市場一體化,企業異質性與地區補貼[J].中國工業經濟(2):1625.

梁琦,李曉萍,簡澤.2013.異質性企業的空間選擇與地區生產率差距研究[J].統計研究,30(6):5157.

劉海洋,劉玉海,袁鵬.2015.集群地區生產率優勢的來源識別:集聚效應抑或選擇效應?[J].經濟學(季刊)(2):10731092.

年猛,孫久文.2012.中國區域經濟空間結構變化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8996.

孫久文,原倩.2015.“空間”的崛起及其對新經濟地理學發展方向的影響[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 8895.

王文雯,金祥榮,朱希偉.2015.新新經濟地理學視角下企業效率的影響機制[J].統計研究(7):3236.

顏銀根.2013.論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脈絡——從新經濟地理到新新經濟地理[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6):312.

楊開忠,董亞寧,薛領,等. 2016.“新”新經濟地理學的回顧與展望[J].廣西社會科學(5):6374.

BALDWIN R E. 1999. Agglomeration and endogenous capital[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3(2):253280.

BALDWIN R E,MARTIN P,OTTAVIANO G I P. 2001. Global income divergence,trade,and industrialization:The geography of growth takeoffs[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6(1):537.

BALDWIN R E,FORSLID R,MARTIN P,OTTAVIANO G,ROBERTNICOUD F. 2003. Economic Geography and Public Policy[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ALDWIN R E,FORSLID R. 2010. Trade liberalization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4(2): 161176.

BALDWIN R E,OKUBO T. 2006. Heterogeneous firms,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spatial selection and sorting[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6(3): 323346.

BALDWIN R E,OKUBO T. 2009. Tax reform, delocation, and heterogeneous firms[J]. 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11(4):741764.

BEHRENS K,DURANTON G,ROBERTNICOUD F. 2014. Productive cities:Sorting,selection,and agglomerat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22(3):507553.

BERNARD A B,EATON J,KORTUM,JENSEN J B. 2003. Plants and produ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3(4):12681290.

BLAUG M. 1997. 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IXIT A K,STIGLITZ J E. 1977.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7(3):297308.

DURANTON G,PUGA D. 2004. Microfoundation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es[J].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4:20632117.

FORSLID R. 1999. Agglomeration with human and physical capital:An analytically solvable case[R]. CEPR Discussion Papers.

FORSLID R,OTTAVIANO G I P. 2003. An analytically solvable core‐periphery model[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3(3): 229240.

FUJITA M,KRUGMAN P,MORI T. 1999. On the evolution of hierarchical urban system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3(2):209251.

FUJITA M. 2007. Towards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in the brain power society[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37(4):482490.

KRUGMAN P. 1979. 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and international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9(4):469479.

KRUGMAN P. 1980. 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Pattern of Trad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0(5):950959.

KRUGMAN P. 1991a.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9:483–499.

KRUGMAN P. 1991b. History versus Expectation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6:651667.

KRUGMAN P. 1995. Development,Geography,and Economic Theory[M]. Cambridge(Mass.):MIT Press.

KRUGMAN P,VENABLES A J. 1995.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0(4):85780.

KRUGMAN P. 1998a. What’s new about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4(2):717.

KRUGMAN P. 1998b. Space:the final frontier[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2(2):161174.

KRUGMAN P. 2011.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now middleaged[J]. Regional Studies,45(1):17.

MARTIN P,ROGERS C A. 1995.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public infrastructur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39:335351.

MARTIN P,OTTAVIANO G I P. 1999. Growing locations: Industry location in a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3(2):281302.

MELITZ M J. 2003.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 Econometrica,71:1695–1725.

MELITZ M J,OTTAVIANO G I P. 2008. Market size,trade,and productivity[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75(1):295316.

OKUBO T,FORSLID R. 2012. Spatial relocation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 and heterogeneous sectors[R]. 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y,Trade and Industry.

OKUBO T,PICARD P M,THISSE J F. 2010. The spatial selection of heterogeneous firm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82(2):230237.

OTTAVIANO G I P. 1996.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trade,and endogenous spatial fluctuations[J]. Regional Science & Urban Economics,31(1):51–77.

OTTAVIANO G I P,THISSE J F. 1999. Integration,agglomeration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ics of factor mobility[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83(3):429456.

OTTAVIANO G I P. 2001.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trade,and endogenous spatial fluctuations[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31(1):5177.

OTTAVIANO G I P,TABUCHI T,THISSE J F. 2002. Agglomeration and trade revisited[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43:409436.

OTTAVIANO G I P. 2011. ‘New’ new economic geography:firm heterogeneity and agglomeration economie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11):213240.

(編輯:夏冬;段文娟)

收稿日期:20160918;修回日期:2016101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6CJY019)

作者簡介:年猛(1983—),男,安徽宿州人;助理研究員,經濟學博士,就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學研究。

王垚(1985—),女,河北石家莊人;助理研究員,經濟學博士,就職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學研究。

作者:年猛 王垚

主流微觀經濟理論探究論文 篇2:

淺談馬歇爾經濟學原理與現代微觀經濟學的異同

摘 要:“微觀經濟學”這個名稱見之于西方經濟學著作,只有將近半個世紀的歷史。然而,“微觀經濟學”的產生可以追溯到18世紀,而它的真正奠基人則當推19世紀末20世紀初著名的英國經濟學家、劍橋學派創始人阿弗里德·馬歇爾。要了解和研究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內容和來龍去脈,必須認識和探討馬歇爾經濟學說在微觀經濟學史中的地位與作用。

關鍵詞:經濟學原理;現代微觀經濟學;研究方法;均衡;價格

就研究對象而言,自亞當·斯密以來的英國經濟學家一直把政治經濟學當作是財富科學,即研究財富的源泉、增長與分配。按照他們的觀點,經濟社會的人們都熱衷于追求自己的私利,其結果會導致國民財富的增長。微觀經濟學正式形成后,許多經濟學家在傳承馬歇爾微觀經濟理論過程中,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批判或創新,進一步完善了微觀經濟理論,形成了20世紀中期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路徑。其間,微觀經濟學不僅研究內容有所擴展,如增加了一般均衡理論、建立了福利經濟學,而且研究方法得到創新,如引入數理經濟分析法、博弈論等,還關注經濟理論的實踐應用。

一、微觀經濟學的內容擴展

20世紀早期微觀經濟學主要是建立在馬歇爾局部均衡分析之上的價值論和分配論。20世紀30年代以后,它在發展中增補了一般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內容。首先,一般均衡理論補充了微觀經濟學研究內容。微觀經濟學在1900年前所取得的貢獻與其后的補充之間有明顯拉長的缺口。由于前輩對一般均衡有過初步研究,瓦爾拉要解決的問題是處理形式之間的關聯,這種關聯組成了一個完整的一般均衡模型。在瓦爾拉的一生中,直接啟發帕累托、巴羅、維克塞爾、費雪、穆爾和熊彼特的就是他的那本關于一般均衡的著作。在20世紀初,盡管基本的一般均衡模型已經建立并得到確認,然而,瓦爾拉的數理分析是初步的,他只是簡單依靠計算方程式和未知量,以及設計一條路線以顯示它們的數字相等;他不能處理三個關鍵性的問題:系統的結果是否總是產生非負的價格和產出,結果是否存在、是否單一。1939年,??怂拱l表《價值與資本》,將馬歇爾的“局部均衡分析”與瓦爾拉、帕累托的“一般均衡分析”結合起來,創立了“一般均衡理論”。1940年羅伯特·特里芬在《壟斷競爭與一般均衡理論》中打通了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之間的鴻溝。后來,多夫曼、薩繆爾森和索洛運用Kakutani的不動點定理,進一步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論。其次,福利經濟學拓寬了微觀經濟學的領域。一般均衡分析使實現社會資源的帕累托最適度成為可能,有利于探究以社會經濟福利和資源最優配置為考察對象的福利經濟學?,F代福利經濟學是1920年馬歇爾的學生庇古以發表《福利經濟學》為標志誕生的,它以國民收入的總量與分配的平均程度為標準研究社會福利,分析生產資源配置最適度及其條件,探討公共物品、外部效應、市場缺陷等問題。同時,阿羅和德布魯專門探究了福利經濟學的核心問題:社會真實經濟福利,即適當環境中完全競爭能夠產生最大化靜態效率的課題。另外,福利經濟學對市場缺陷的合理分析也是20世紀中期微觀經濟學的重要創新,因為它將微觀經濟學引入研究政府行為的公共選擇理論,并且取得了重要進展,比如,布坎南和圖洛克(1962)在尋租以及政治行為結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創新

在研究方法上,20世紀中期微觀經濟學的最重要創新包括以下幾方面。首先,它引入數理經濟分析法。20世紀30年代以后,數理經濟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涌現了許多為此做出貢獻的知名學者,比如Fisher,Moore,Bowley,Hicks,Allen。從薩繆爾森時代起,數理模式還從一些新的方法,諸如線性、非線性和整體規劃,以及Danzig、Gomory、Kuhn、Koopmans、T ucker等學者的著作中汲取營養,薩繆爾森由此成為數理經濟分析法的領袖。其次,運用研究壟斷的博弈論。庫諾的著作,以及其中有關壟斷理論的兩章,就像艾奇沃斯1897年具有開創性的論文一樣,都是探討壟斷和寡頭問題的。艾奇沃斯清楚地描述了鞍點的結論(他將其叫做豬背),初步展示了博弈論方法,認識到參與者所采取的策略并非最優而只是基于其競爭對手所采取的最優策略。20世紀40年代,紐曼和摩根斯坦正式創立博弈論,并迅速被Kuhn、Nash、Shubik等人大力發展。博弈論創立了一系列有效的、革命性數學工具,為微觀經濟學提供了又一條研究路徑,從而使之擺脫了單一對物理學標準工具的依賴。這種新方法極為靈活,可以處理壟斷市場的不同特定問題。除此之外,已經論證的博弈論的數學與數學規劃、二元理論等20世紀分析方法的發展,反映了壟斷研究方面所發生的巨變。另外,微觀經濟學的方法創新還包括比較靜態分析的形式化、顯示偏好理論、經驗經濟學分析等,并在不斷創新,Dixit和Pindyck認為更新的方法正被用于不確定條件下對不可撤回投資的決策分析。

三、微觀經濟理論關注實踐應用

20世紀早期美國建立國民經濟研究局,致力于收集對政策問題有所啟示的數據。從此,美國開始借用微觀經濟計量理論開展經濟數據收集、分析及實踐應用。微觀經濟理論與實踐的聯姻,譜寫了20世紀中期微觀經濟學發展的新篇章。丁伯根因為在這方面的開創研究而獲得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反映了微觀理論用于數據分析對20世紀中期微觀經濟學發展所作的杰出貢獻?,F在,這種分析研究幾乎觸及所有經濟學問題。首先,微觀經濟理論的應用實踐體現在計量理論與數據分析的結合,這不但造就了一種新的研究模式,而且豐富了研究內容。20世紀產生的注重理論與事實研究相結合的計量歷史學就是最好的例證。同時,國際貿易、環境經濟學、勞動經濟學、投入—產出法等微觀經濟理論的發展也得益于這種研究模式。其次,微觀經濟理論能夠用于認識政府的作用。盡管因市場失靈而強調政府作用,但主流微觀經濟學家一致認為過多的政府干預會增加社會成本,因此主張私有化、加強市場作用。第三,微觀經濟理論還用在制定、評價經濟政策方面。1927年拉姆齊提出最優稅收定理,開創微觀經濟政策研究先河。雖然這一定理最初只是被看成一個擁有市場力量的廠商的定價規則,但后來發現它用途廣泛。這一定理告訴我們,在存在著規模經濟和不經濟的地方,邊際成本定價并不能使廠商的邊際利潤為零,因此,次優價格可以被視為對利潤約束的帕累托最優。在最簡單的事例中,所有其他廠商的活動都是完全競爭的,各廠商產品的交叉需求彈性均為零,即存在“逆彈性法則”:廠商產品價格背離其各自邊際成本的百分比應該都等于同一個常數乘上該產品需求彈性的倒數。這就意味著,如果廠商要收回成本,產品價格必須高于邊際成本。20世紀中后期的研究表明,美國以及西方其他國家的監管部門幾乎都知曉“拉姆齊定價”法則,已經將其用于政府的決策過程,例如,法庭和監管部門作決議時,這一法則發揮了重要作用;又如,有關鐵路管制、保險市場決策、實質選擇權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也需要這種理論。

雖然,馬歇爾經濟學原理有一部分受到批判和創新,但是有絕大部分都是被傳承下來的。馬歇爾從人的欲望出發研究需求理論。他認為人類的欲望和需求在數量上是無窮的,在種類上是多樣的,但總的來說它們是有限的,并且是能夠滿足的。需求正是欲望的滿足,而人的欲望是用各種商品的效用,即用物品給人帶來的愉快或其他利益來衡量的。如果某種商品能給某人帶來的滿足越大,此人對這一商品的需求就越大。因此,欲望、效用和需求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概念。同時,馬歇爾又指出,一物對任何人的全部效用每隨著他對此物所有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及所有量的增加那樣快。如果他對此物的所有量是以同一的比率增加,則由此而得的利益是以遞減的比率增加。換句話說,一個人從一物的所有量有了一定的增加而得到的那部分新增加的利益,每隨著他已有的數量的增加而遞減。這便是我們現在仍在使用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在一定時間內,在其他商品的消費數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隨著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該商品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邊際效用是遞減的。

馬歇爾用需求、供給和價格三者之間的函數關系來論證均衡價格理論。他認為均衡價格就是一種商品的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相一致時的價格。在這里,需求價格是消費者對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價格;供給價格是生產者為提供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接受的價格。當需求價格等于供給價格時,產量沒有增加或減少的趨勢,處于均衡狀態之中。當供求均衡時,一個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量就稱為均衡產量,其售價可稱為均衡價格。如果某種商品的供給量小于需求量,使需求價格高于供給價格,形成對生產者有利的局面,生產者就會積極地加快生產,增加對市場的供應量,而供應量的增加又會壓低需求價格、提高供給價格,使二者逐漸趨于一致,反之亦然。

參考文獻:

[1] 金國利,李靜江.西方經濟學說史與當代流派[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

[2] 張培剛,厲以寧.微觀宏觀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 [英]霍奇遜.經濟學是如何忘記歷史的:社會科學中的歷史特性問題[M].高偉,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26.

[4] [英]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卷)[M]朱志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49.

[5] Arrow,Kenneth.Essays in the Theory of Risk-Bearing.Chicago,IL:Markham Publishing Co.,1971.

[責任編輯 吳高君]

作者:方凱

主流微觀經濟理論探究論文 篇3:

消費理論的維度思考與體系重構

【摘要】研究復雜事務可以從不同的維度進行剖析,再將各種維度綜合加以重構,最終形成關于事物的完整的認識。本文以此為指導,對經濟學說史上形成一定體系與邏輯的消費理論進行分類,提出考察消費理論的時間、空間、制度、力學、主觀五個維度。在梳理前人認識的基礎上,本文以時間和空間為基本維度,嘗試提出考察消費理論的全新的體系構想。

【關鍵詞】消費理論 維度 重構

一、什么是消費理論的維度

維度,又稱維數,是指獨立參數的數目,通常用來說明對事物進行考察的角度具有多樣化的特征。經濟學中的消費理論是一套復雜的知識體系,因此,需要從多個維度進行考察。

消費理論就其內在邏輯來看,可以從時間維度、空間維度、力學維度、主觀維度進行剖析;就其外在的表現形式來看,可以從制度維度進行剖析。時間維度是按照經濟現象發生的時間對消費進行考察;空間維度就是以消費發生的空間范圍為考察維度;制度維度是研究不同社會制度環境下的消費現象;力學維度強調消費過程中表現出的各種力量的相互影響;主觀維度是從消費者的主觀心理感受出發分析消費問題。

但是,僅僅從不同維度對消費理論進行考察是遠遠不夠的。在從不同維度對消費理論進行考察之后,有必要對不同維度進行綜合,對消費理論進行多維度的新構建。

二、消費理論的時間維度

莫迪利安尼將個人生命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在消費者的整個生命周期內考察消費,提出生命周期假說。該假說認為,消費是與人的一生的收入成比例的。人們在一生的收入既定的條件下,選擇合適的終身消費規模。

薩伊、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將社會再生產劃分為若干階段,從不同階段的相互作用的角度考察消費。馬克思的《資本論》也采用了同樣的時間邏輯體系。他的研究出發點是商品問題,中心是資本問題。就全書的總體結構而言,首先研究的是生產過程,然后研究流通過程,最后再研究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加在一起的生產總過程。

馬歇爾則對即期享受與長期享受做了區分。馬歇爾認為,人們進行消費的目的是獲得效用以滿足需求,選擇在不同時間進行消費會獲得不同的效用,要使效用最大化就必須對即期消費與遠期消費做出抉擇,這需要綜合考慮多方因素。

弗里德曼關注即期與遠期的區別,并由此提出“持久收入假定”,其觀點與馬歇爾有相似之處。持久收入假說將消費與收入分別按持久性與暫時性劃分,并認為只有持久性消費與持久性收入存在正比關系。

三、消費理論的空間維度

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教材通常分為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兩個獨立的體系。微觀經濟理論從個人偏好與效用出發,確定消費者在一定收入水平下的最優選擇。然后探究收入變化與價格變化對商品需求的影響。宏觀經濟理論對消費的討論集中在總供給——總需求模型,討論短期與長期中總需求的變動。

古典經濟學家從個人與企業的角度,對生產消費與生活消費進行的區分。麥克庫洛赫認為,“所有的商品不是用以滿足直接需要,就是用以增加產品生產者的享用,換句話說就是用以再生產比它們自己有更大價值的產品?!彼_伊認為,生產性消費“既不給消費者帶來心滿意足的感受,也不會導致消費者歡愉,而是使投機商擁有新產品的價值,不僅補償了前期消費產品時損失的價值,同時還讓他們獲得了預期的收益”;而非生產性消費“常常是用來滿足某種欲望而不是價值再生產”。

四、消費理論的制度維度

馬克思精辟的指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對消費理論的分析,離不開對社會制度以及社會環境的分析。這其中,既包括社會根本制度,也包括于此相聯系的消費環境、消費文化、風俗習慣、廣告文化等等因素。

馬克思從社會根本制度出發,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消費不足與經濟危機的根源。馬克思認為,消費水平在不同階級之間存在著巨大差別。資本家擁有奢侈的物質生活,工人只能維持基本的生存。資本家試圖將工人的工資與消費水平控制在比較低的水平,消費成為資本家剝削工人與維護階級不平等的重要工具。

凡勃倫首先從制度主義的立場對消費問題作了重大的突破。凡勃倫認為,勞動階級消費的目的是為了維持基本生活需要;有閑階級的消費則根本上脫離了維持基本生活的范圍,他們消費的主要動機是借助消費來顯示其在金錢上的卓越成就,滿足其虛榮心和自尊心的需要。

五、消費理論的力學維度

流動性約束強調收入的作用力。流動性約束又稱信貸約束,是指居民從金融機構以及非金融機構和個人取得貸款以滿足消費時所受到的限制。根據流動性約束理論,只要消費者受到流動性約束,其當前消費都會減少,其消費路徑不再是平滑的。

古典經濟學家往往強調生產的作用力。他們認為,生產相比消費更加重要,因此強調生產,倡導大力發展生產力。馬克思繼承了古典經濟學家的觀點,尤其重視生產的作用力。馬克思指出:面前的對象,首先是物質生產。生產,既支配著生產的對立規定上的自身,也支配著其它要素。

馬歇爾的需求理論突出了價格的作用力。按照馬歇爾的觀點,商品價格的遞減同時表現為商品銷售數量的遞增,只要價格水平能被消費者接受,消費者就愿意并可能按既定價格水平來購買所需要的商品,使自己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

凱恩斯的消費函數理論突出了收入的作用力。凱恩斯認為,消費支出是收入的函數。雖然凱恩斯也列舉了一些影響消費傾向的主觀因素,如享受、短見、慷慨、失算、炫耀、奢侈等,但他認為它們只是在長期內慢慢發生影響,而在短期內,它們對總消費支出的影響要比實際收入變動的影響小得多。

六、消費理論的主觀維度

薩伊認為,個人消費與消費者個人的品行和情感密切相關,個人的品質,如高尚、卑鄙、肉欲、虛榮、豪爽、等等都會影響消費行為。

邊際學派從商品的邊際效用價值出發,解釋消費行為。邊際效用價值論以消費者的欲望為基點,探究消費行為對消費者效用水平的影響,解決了“鉆石與水的悖論”,構成了微觀經濟學消費者行為理論的基石。

??怂沟闹饔^價值理論是一般均衡理論的基礎,也是《價值與資本:對經濟理論某些基本原理的探討》的出發點,這一部分被西方經濟學家稱該書的杰作部分。??怂共捎昧藥缀畏椒?,用無差異曲線圖說明自己的主觀價值論,用“邊際替代率”概念取代了“邊際效用”概念,又以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取代了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七、消費理論的維度綜合與體系構建

本文認為,對消費理論的考察,應當以時間與空間作為基本的維度。時間維度劃分為歷史、當代與未來;空間維度劃分為微觀、中觀與宏觀。模型以當代維度與中觀維度為基本出發點,綜合考慮其他維度對消費行為的制約。

歷史維度突出國家、企業的歷史發展情況、個人的消費經歷對消費行為的影響。當代維度則選取了典型的國家為代表,涉及典型的國家中的國家制度、企業生產、個人及家庭消費、金融機構業務;以現金流與實物流溝通各個部分。由于制度演進、技術演進、行為演進、需求演進,當代維度最終將進入未來維度。

微觀角度以個人、家庭、金融機構為出發點。家庭分為低收入家庭與高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購買商品市場的低廉性消費品;高收入家庭購買商品市場的奢侈性消費品。個人的消費一定程度上從屬于以家庭為代表的社會群體,其消費行為受到社會群體的影響與制約。金融機構向家庭提供貸款。

中觀角度以企業為出發點,符合生產決定消費的基本理念。企業向市場提供商品,包括生產用商品、消費用低廉品、消費用奢侈品。企業也會作為消費者出現在市場上,購買生產原料及勞動力。同時,企業向家庭支付勞動報酬,成為家庭、個人消費的物質基礎。金融機構向企業提供資本支持,使得企業可以在長期與短期之中取得聯系。

宏觀角度以國家為出發點。國家以三種身份出現。其一:為滿足國家建設、國防建設的需要,國家在商品市場上購買商品;其二:國家對企業與個人進行指導,實施宏觀調控;其三:國家以獨立主權出現在國際社會,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或戰爭。宏觀層面還應當考慮生態環境、資源約束、文化氛圍對消費行為的制約。

文章認為,以這種綜合的視角來考察消費理論,具有相當大的優勢。這一體系,拓展消費行為概念、彌補宏觀微觀斷層;以商品生產為出發點、避免主觀主義;將“理性人”還原為“社會人”;突出制度維度的考量。

本文提出的體系,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宏觀微觀分離的問題,將消費理論建立在微觀、中觀、宏觀的空間維度上;區分了生產性消費與生活性消費,避免了簡單化的傾向;將消費理論建立在生產基礎之上,避免陷入主觀主義的泥潭;將時間維度引入消費理論,使得消費理論從靜止走向連續;將消費者置于群體中,由個人理性發展至群體決策、群體影響;考察不同家庭類型,將均衡發展至非均衡;考察制度、生態對消費的制約。在基本模型及基礎上,下一步將對連續時間、消費心理、不同制度比較進行完善,以期對模型的改進。

參考文獻

[1]凡勃倫.有閑階級論[M].蔡受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年.

[2]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武玉寧譯.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170.

[3]邁克爾·曾伯格.弗蘭科·莫迪利安[M]黃秀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年.

[4]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5]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朱志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209.

[6]麥克庫洛赫.經濟學原理[M].郭家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220頁.

[7]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M].陳福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

[8]??怂?價值與資本——對經濟理論某些基本原理的探討[M].薛蕃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第12-19頁.

[9]約翰·斯圖亞特·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若干應用[M].趙榮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

[10]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M].高鴻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第97頁.

作者:張宇飛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高等教育人力資本投資論文下一篇: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分析論文

熱門文章

主流文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