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原子核和原子結構習題

2023-05-31

第一篇:原子核和原子結構習題

化學同步練習題考試題試卷教案初三化學分子和原子練習題

中考網

課題2分子和原子

達標自查

1.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的三態變化,主要是由于()。

A.分子的大小發生了變化B.分子的質量發生變化

C.分子之間的間隔發生了變化D.分子的形狀發生變化

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區別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的質量大,原子的質量小

C.分子可直接構成物質,原子則要先構成分子后再構成物質

D.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則不能再分

3.下列變化能證明分子在化學反應中可分的是()。

A.鐵礦石磨成粉末B.碘受熱升華

C.加熱水有水蒸氣生成D.加熱氧氣汞生成汞和氧氣

4.構成二氧化碳氣體的分子與構成液態二氧化碳的分子具有()。

A.相同的質量B.不同的質量

C.相同的化學性質D.不同的化學性質

5.下列有關分子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酒精的揮發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斷的運動而擴散到空氣里去的緣故

B.相同體積的冰和水含有相同數目的水分子

C.從空氣中分離得到的氧氣分子和高錳酸鉀分解得到的氧氣分子性質相同

D.1體積的水與1體積的無水酒精混合后總體積小于2體積,是因為分子間有間隔

6.在電解水的過程中,發生變化的粒子是,保持不變的粒子是和生成的新粒子是該實驗證明,在化學反應中

則不能再分。

7.盛酒精、汽油的瓶子為什么要塞緊瓶塞?

能力提高

8.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化學反應中,分子的種類改變,但分子的數目不變

B.電解水產生氫氣和氧氣,所以水中含有氫氣和氧氣

C.分子能構成物質,有些原子也能直接構成物質

D.氧氣是由兩個氧原子構成的

9.由分子參加的化學反應,反應前后一定發生變化的是()。

A.分子種類B.分子數目C.原子種類D.原子數目

10.運用分子的觀點解釋:

(1)為什么人們常把濕衣服晾在太陽曬著的地方?

(2)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但不能保存在敞口容器中。

拓展探究

11.下列現象中不能用分子運動解釋的是()。

A.把兩塊表面平滑的鉛壓緊,就不容易將它們拉開

B.在室內,同樣表面積的熱水比冷水蒸發得快

C.氧化汞受熱分解生成汞和氧氣

D.醫院里充滿了酒精味和藥味

中考網

第二篇:分子和原子教案

課題1 分子與原子

(第一課時)

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學生初次接觸到的微小粒子,本節課,學生將從認識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開始認識微觀世界,是化學學習由形象到抽象,從宏觀轉向微觀的開始。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對學生了解微觀世界,形成微觀想象能力至關重要,是繼續探索物質結構奧秘,理解質量守恒定律,解釋一切化學反應實質的基礎

學生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繼前面兩個單元學習某些物質的性質和變化后,從宏觀的物質世界跨進微觀的物質世界的第一課,對于學生認識宏觀物質的微觀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一些關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識,知道分子和原子體積非常小,肉眼無法觀察到,但其確實客觀存在,因此只有一些感性認識,沒有任何理性認識,所以對課題的引入并不困難,但涉及的化學微觀概念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該環節是重點;學生能熟練掌握的是物理學上提到的一些變化,如蒸發、擴散、物質三態變化以及熱脹冷縮,但對其現象透析本質形成,想象表象形成概念,遷移引用,表達交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質。

·過程與方法:培養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2、建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可分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觀。

教學重點:

1、認識分子和原子是客觀存在的,是構成物質的兩種微觀粒子。認識微觀粒子的特征。

2、培養對自然現象、實驗現象的猜測、觀察、分析、交流、總結等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

從微觀角度認識物質的變化

教學方法:

啟發、實驗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

課件、實驗儀器

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講述同學們喜歡吃的烤鴨。問:同學們有時我們走在街上沒有看到烤鴨店為什么還能聞到烤鴨的香味呢?

[學生活動]發現問題:

老師通過展示課件講述一些身邊的類似現象從而引出科學家的設想:物質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

投影展示

邊展示邊說明:移走硅原子構成的文字“中國”,是目前最小的文字,小至原子的大小,說明我國已掌握了操縱原子的技術。

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有分子、原子等,分子和原子是真實存在的。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構成的,本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分子。

提問:為什么能聞香味卻看不到呢? 投影展示

分子基本性質: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活動探究一:演示實驗(老師演示)并展示課件 學生觀察并討論完成課本表格

分子基本性質:2.分子是在不斷運動 問:分子運動的速率與什么有關呢?

演示實驗(由學生操作):把品紅加到熱水和冷水中,看擴散的速度 學生觀察并討論:

據此得出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學生活動:請學生回答剛開始提出的3個問題 活動探究二:分組實驗(由學生操作) 學生觀察并討論 投影展示

分子基本性質:3.分子之間有間隔

問:不同物質的分子間間隔是一樣的嗎? 實驗探究:學生實驗 據此得出分子之間有間隔(氣體>液體>固體)

問:分子之間的間隔會受什么條件的影響不? 教師:同學們通過物理的學習我們知道熱脹冷縮的現象,也就可以說明分子之間的間隔受溫度的影響,溫度越高,間隔越大。所以物質有三種狀態,相同質量的同一種物質在固態、氣態、液態時所占的體積不同。

問:水和酒精(液體和固體)是否都能燃燒? 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回答: 教師:液體酒精和固體酒精都是由酒精分子構成,都能燃燒說明同種分子的化學性質相同,而水是由水分子構成與酒精分子不同,說明不同種分子的化學性質不同。

分子基本性質:4.同種分子的化學性質不同,不同種分子的化學性質不同

課堂小結:

物質由是由微觀粒子----分子、原子等構成。

分子和原子是真實存在的 分子的基本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是在不斷運動(溫度越高,運動速率越快) 3.分子之間有間隔(氣體>液體>固體)

4.同種分子的化學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的化學性質不相同

作業練習與布置:P51-52 1.(1) 2.(1)-(5) 板書設計:

物質由是由微觀粒子----分子、原子等構成。 分子和原子是真實存在的 分子的基本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是在不斷運動 3.分子之間有間隔

4.同種分子的化學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的化學性質不相同

教學反思;

第三篇:課題2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學目標

1. 物質是由分子,原子,離子等微粒構成的。

2. 知道分子與原子的相同點,不同點及聯系;能運用分子與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生活和實驗現象。

3. 學會運用分子的觀點來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純凈物和混合物。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

2.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難點:1.形成物質的微粒性觀點

2.化學反應的本質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大家都知道世界是一個物質的世界,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那么物質又是由什么構成的呢?這節課我們從微觀的角度來研究這個問題。

【分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了解到物質是由分子、原子和離子等微粒構成的。

【板書】

一、物質的微粒性

物質是由分子、原子和離子等微粒構成的。

【過渡】那么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呢?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 【展示】在表面皿上倒些濃氨水,讓學生聞到濃氨水的味道 【講解】這是氨氣的味道,有強烈的刺激性。

【提問】為什么你離得那么遠卻仍能聞到氨氣的味道?

【分析】這是因為氨氣是由許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構成的,這些微粒有氨氣的味道,一旦它運動到你的周圍,刺激你的嗅神經,你就聞到了氨氣的氣味了。氨的這些微粒就叫做它的分子----氨分子。

圖3-6 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獲得的苯分子的圖像 圖3-7 通過移走硅原子構成的文字

【提問】那么分子,原子有什么特征呢? 【板書】

二、分子的基本特征

【講述】一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一滴水中就大約含有1.67*1021個水分子。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板書】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過渡】分子還具有什么特征呢?活動與探究 1. 現象:溶液由無色變為紅色。

2. 現象:A燒杯中溶液由無色變為紅色,B燒杯中溶液仍為無色。 【提問】為什么A燒杯中的溶液會變紅呢? 【回答】氨氣使酚酞變紅

【提問】可是氨氣并沒有與酚酞接觸,為甚么還是會變紅呢?

【回答】這是因為氨氣分子在不斷的運動,運動到了酚酞溶液中,所以酚酞溶液變紅了。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到分子的第二個基本特征:分子在不斷的做無規則運動,且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板書】2. 分子在不斷的做無規則運動,且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舉例】比如濕衣服在太陽底下曬比較容易干呢還是在陰涼處曬比較容易干? 【回答】太陽底下

【分析】在太陽下溫度較高,使得濕衣服上的水分子運動加快,能較快的運動到空氣中,所以在太陽底下曬比較容易干。

【講解】分子總在不斷的運動,像氨氣的擴散,品紅在水中的擴散以及水的揮發都是分子運動的結果。

【展示】100ml水+100ml酒精混合

現象:觀察到混合后的體積小于200ml 結論:分子間有間隔 【板書】3.分子間是有間隔的

【講解】就如1L黃豆和1L大米混合,其體積必然小于2L。有比如:給自行車輪胎打氣時,我們能將空氣壓入輪胎,這是為什么?這是因為氣體分子之間是有一定間隔的。利用分子間是有間隔的,我們可以解釋為什么物質會有三態的變化,固態,液體,氣態。這主要是因為物質分子間是有間隔的,其中氣態時物質分子之間間隔最大,而固態時,分子之間間隔最小。這也就是為什么氣體容易壓縮而液體和固體不易壓縮的原因。同樣的物質的熱脹冷縮現象也是因為物質分子間的間隔在受熱時增大,遇冷是縮小的緣故。 圖3-10幾種分子的模型

【講解】1個水分子由1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構成;一個氫分子由2個氫原子構成的,一個氧分子由2個氧原子構成的。 【板書】4.分子是有原子構成的。

課本51頁討論1:水的蒸發是指水變成氣態的水蒸氣,在這個過程中水分子沒有發生變化,水的化學性質不變,沒有新的物質生產,因此是物理變化。而水的分解生成了氫氣和氧氣,在這個過程中,水分子破裂成氫原子和氧原子,氫原子重新組合生成氫分子,氧原子重新組合生成氧分子,由于生成了新的物質,因此是化學變化。而水在分解過程中,水分子發生了變化,變成了氫分子和氧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學性質了??梢姺肿邮潜3治镔|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板書】

三、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課本51頁討論2: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氫,在這個過程中,氫分子破裂成氫原子,氯氣分子破裂成氯原子,氫原子和氯原子重新組合生成氯化氫分子。氯化氫分子是由氯原子和氫原子構成的。反應前是氫分子和氯氣分子,反應后是氯化氫分子。說明在化學變化中,分子發生了改變,而原子不變。

【板書】

四、化學變化的本質:在化學變化其實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講解】又比如:氧化汞受熱分解成氧氣和汞,在這個過程中,氧化汞分子破裂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氧原子重新組合成氧分子,汞原子大量聚集成金屬汞。在這個變化中,原子沒有發生改變,因此我們說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板書】

五、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小結】通過這節課我們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和離子等微粒構成的。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且在不斷的做無規則運動,且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分子間是有間隔的,且是由原子構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板書設計;

分子和原子

一、物質的微粒性

物質是由分子、原子和離子等微粒構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特征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 分子在不斷的做無規則運動,且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3.分子間是有間隔的

4.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三、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四、化學變化的本質:在化學變化其實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五、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六、分子與原子的聯系與區別

第四篇:《分子和原子》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課題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子、原子概念。在前面學習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及混合物、純凈物的知識基礎上,作為由宏觀世界轉向微觀世界的開端,可以使學生對微觀世界有所了解,對以后學習化學方程式,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起到重要的作用。

2.教材處理

為了促進學生對分子性質有更深的認識,我在課堂上增設了分子在不同溫度下的運動探究及酒精與水混合的分組實驗,并且對氨分子的擴散實驗進行了改進,并將本課題內容分兩課時完成,本節課我只對分子的性質及其概念進行了探討。

3.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①使學生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②通過實驗,認識分子的基本性質及其概念,并能夠運用其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

③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微觀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一般方法,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

②學會運用觀察、實驗、識圖等方法獲取信息,并運用想像、類比、分析、歸納等方法處理加工信息,獲取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的生活與自然現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觀點來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增強了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認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和積極態度。

4.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以及應用分子的有關知識解決相關實際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點。而本節課的難點是分子概念的形成和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并初步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二、教法分析

本課教學采用了實驗探究、交流討論與分析歸納相結合,并以多媒體輔助教學。

結合本課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將本課時設計為一節實驗探究課型,通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得出有關分子的性質,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形成分子的概念和微觀想像能力,從而突破學習難點,我從以下二個方面著手:

1.采取更為開放、靈活的探究方式,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樂趣;

2.廣泛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變化現象,把日常生活現象與課本理論結合起來。

三、學法指導

我在引導學生學習本節課知識內容,主要采用了實驗—討論法和分析—歸納法。

本節課所學習的分子是一種很小很小的粒子,它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之一,由于我們看不到它,所以這部分知識非常抽象,不太好理解。因此在學習中采用自主閱讀、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并結合一些生活中的現象及課本上的相關實驗現象,通過動手操作進行實驗及豐富的想象力,構建分子的概念,并能運用分子的有關知識來解釋一些實際問題。

四、教學程序

1、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溫下為什么會逐漸減少呢?

2、春天里,走近花園,為什么能聞到花的香味呢? 【演示實驗】品紅在水中的擴散

向盛有水的小燒杯中加入少量品紅,靜置,觀察發生的現象。

【教師引導】以上現象在生活中司空見慣,我相信我們一起學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識以后,你一定會解釋以上現象。(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展示的圖片,引發學生回想起生活中的常見現象,然后配合實驗,創設情境,設置懸念,為引出分子、原子做鋪墊。)

2、實驗探究,探求新知

現代科學技術已能將構成物質的粒子放大后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不僅能夠直接觀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還能夠移動原子。這些事實充分說明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物質是由不可見的粒子——分子、原子構成。(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觀看圖片讓學生感知到微觀粒子的真實存在,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微觀想象力。)

【教師板書】

一、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的。

【教師活動】展示課件:請學生觀看一滴水的圖片,并分析一滴水中水分子的數據。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通過具體數據和對比讓學生理解“分子很小”,學生由于驚奇展開議論引發學生興趣,活躍氣氛。) 【教師板書】

二、分子的特點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實驗探究1】

1、向盛有約20ml蒸餾水的燒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搖勻,觀察溶液顏色。

2、取一支試管加入少量燒杯中的溶液,慢漫滴加濃氨水,觀察溶液顏色有什么變化。

3、將燒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別倒入A、B兩個小燒杯中,另取一個裝有濃氨水的小瓶C。用一個大燒杯罩住A、C,燒杯B置于大燒杯外,觀察幾分鐘,有什么現象發生?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做對比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實驗設計和探究,訓練學生發散性思維,同時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用小瓶代替小燒杯,可以在平行班內多次使用,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節約藥品的習慣。)

【教師引導】我們通過實驗已經知道了分子在不停地運動,那么,分子的運動速率與什么因素有關呢?請學生觀看動畫,分子在常溫和加熱條件下的運動情況。引導學生描述微觀粒子的運動跟宏觀物體的運動情況是否相同?(設計意圖:用動畫的形式表示微觀粒子的運動跟宏觀物體的運動不同,形象、化抽象為具體。)

【教師板書】2.分子在不斷地運動,溫度升高,分子的運動加快。 【實驗探究2】酒精和水的混合 請學生分別取5ml水與5ml酒精,把它們相混合后,觀察所得溶液體積是否等于10ml ?討論交流:出現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知識入手,拉近生活與化學的距離。通過對實驗觀察,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實驗探究3】取兩支注射器,分別抽取等體積的空氣和水,用手指堵出針筒末端的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比較哪一支針筒內的物質容易被壓縮?(設計意圖:通過自己動手實驗,親身體驗到不同狀態的物質,分子間隔的不同,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

【教師提問】既然分子間有間隔,那么,氣、液、固三種狀態下的分子的間隔又是怎樣的呢?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

【教師活動】展示課件:氣、固、液分子間隔圖片。 【學生活動】總結出分子之間的間隔:氣體>液體>固體

【教師板書】

3、分子間有間隔:一般來說,氣體>液體>固體。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使學生形成分子間間隔表象,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微觀想象力。)

3. 鞏固練習,運用新知

1.下列現象不能說明分子在運動的是( ) A.濕衣服晾一段時間變干了。 B.秋天校園內飄著桂花香。 C.2005年3月西北地區發生沙塵暴。 D.食鹽在水中自然溶解。 2.生活中的下列現象,可用分子觀點解釋,其中正確的是( ) A.熱脹冷縮是因為分子大小隨溫度而改變 B. 墻內開花墻外香是因為分子在不斷運動 C. 蔗糖溶解是因為分子很小

D.氣體易被壓縮是因為氣體分子間隔小

3.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的三態變化,主要是由于( )

A.分子的大小發生了變化 B.分子的質量發生變化 C.分子之間的間隔發生了變化 D.分子的形狀發生變化 4.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問題:

①25升石油氣在加壓的情況下可裝入0.024升的鋼瓶中。

②糖塊放在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這是為什么? ③一些物體為什么受熱會膨脹,受冷會縮小呢?

④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溫下會逐漸減少,如果受熱會減少更快,為什么? ⑤鐵路上的鐵軌為什么是一段一段的,而且兩根之間還要留有縫隙?

4、交流總結,體驗成功

1、在實驗探究活動中,你有哪些收獲?

2、你對分子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學生活動】看課件,先獨立思考,然后與同學交流彼此的體會。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自己小結,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5、布置作業,實踐新知 【課后作業】

1、預習本課題后一部分。

2、優化設計課題1第一部分。 【板書設計】

課題一 分子和原子

一、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的。

二、分子的特點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斷地運動,溫度升高,分子的運動加快。

3、分子間有間隔 一般來說,氣體>液體>固體。

第五篇:《分子和原子》教學設計

課例2 實驗、想象,感受微觀世界

——《分子和原子》教學設計

內容簡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學生初次接觸到的微小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觀現象的感性認識,沒有任何理性認識,通過學習分子和原子的知識開始對微觀世界有所了解,開始初步探索物質構成的奧秘。因此本節課是學生從宏觀的物質世界跨進微觀的物質世界的第一課,這個過程分為兩步走,首先認識物質的微粒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進一步認識分子、原子在化學反應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通過該課題幫助學生用粒子的觀念去學習化學,以日常生活現象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以探究討論為“分子與原子”的概念為主線,通過觀察、想象、類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學生初步理解化學現象的本質,從五彩繽紛的宏觀世界步入充滿神奇色彩的微觀世界,再反過來用微觀世界的知識去解決宏觀世界中的諸多問題。

目標定位

用粒子的觀點去學習化學,能使學生從本質上認識物質的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能掌握物質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變化規律,對學習元素化合物等知識具有指導作用。但涉及的一些化學微觀概念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要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特點。

一、知識目標

認識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質,理解其概念。

二、能力目標

運用分子的知識解釋某些日?,F象,區分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以及通過對物質及其變化的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之間相互聯系的分析推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對物質世界是運動的和分子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培養學生用辯證統一的觀點思考問題的思想方法。 方法闡釋

分子、原子對于初三的學生來說,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學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課中都接觸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樣的粒子,他們缺乏準確的內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所以,學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較為困難的。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主要采取情境激學、問題導思、聯想推理、實驗探究、模型展示與動畫揭示微觀的直觀教學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探究式教學。

教學流程

環節一:設疑激思,發現問題

教師設問,學生思考: 1.密切聯系生活實際

濕衣服能晾干,一盆水放一段時間后變少了,糖放到水中水變甜了? 2.仔細品味名篇詩句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為什么呢?

3.感悟實驗無窮魅力

鐵樹開花:在鐵絲上扎幾朵用酚酞溶液沾過的棉花,下面放一小燒杯濃氨水,很快“花兒”就變紅了。這又是為什么呢?

【設計意圖】提出研究主題。從與教學內容有內在聯系的素材中,抽取有啟發性的情節,提出富于思考性、激發想象力的化學話題,激發起學生尋求變化本質和內在原因的欲望。

環節二:啟發誘導,探索新知 活動與探究一:物質的微粒性

1.交流討論:氨水能使酚酞變紅,但氨水并沒有與酚酞接觸,這個實驗說明什么問題? 2.動畫模擬:1.花香粒子運動的過程。

2.氨分子從水中向空氣中擴散的微觀過程。

結論:氨水、酚酞等物質中有肉眼看不見的極其微小的粒子,這些粒子能運動,微觀粒子聚集在一起構成宏觀物質。 展示:各種分子、原子的照片。

氧分子

水分子

氫分子

氧化汞分子

氧原子

汞原子

【設計意圖】通過對問題的思考、討論激發產生新的思維。通過物質極其變化的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的聯系,促成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培養良好的微觀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活動與探究二:粒子的特征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學們,我是水分子,我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一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們水分子大約有 1.67×1021個水分子,我這么小,當然你們人類用肉眼是看不見我的。如果用10億人來數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數3萬多年才能數完咧。我想請你們猜一猜:我們這么小,我們會運動嗎?當我們分子聚集在一起構成水時,彼此之間是否會存在空隙呢?”

【設計意圖】運用具體的數字和擬人化的手法,說明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從猜一猜的問題中引發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探究活動1.分子的運動

資料:濃氨水易揮發出氨氣,氨氣極易溶解于水,氨水可使無色的酚酞試液變成紅色。

實驗儀器:濃氨水、酚酞溶液、大小燒杯、大試管、膠頭滴管、棉花、濾紙條、錐形瓶、橡皮塞等。

要求:1.設計多種不同的實驗方案,探究氨分子的運動。

2.交流展示實驗方案、評價實驗方案。 3.選擇一種方案進行實驗探究。

實驗方案部分展示:

【設計意圖】學生多思維、多角度思考、交流、討論、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思考真切感受微粒的客觀存在,感受微觀粒子是不斷運動的性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學探究素養。

問題思考:物質分子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探究活動2:分子運動與溫度的關系

學生實驗:品紅在涼水、熱水中的擴散實驗。 結論: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

遷移應用:舉例說明生活中哪些事例可以說明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設計意圖】運用新知識,解釋常見的生活現象。使“分子存在,并不斷運動”的抽象、枯燥知識化為生動形象的畫面,使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而易于理解。

探究活動3:分子間有間隔

問題思考:物質為什么有固(s)、液(l)、氣(g)三態的變化?

演示:兩個集氣瓶中分別盛放O2和NO2兩種氣體,口對口放置,抽去中間的毛玻璃片后,觀察發生的現象。

問題: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根據這一現象,你還能提出什么假設?

播放動畫:分子間隔和分子運動的微觀過程: NO2分子不斷運動,O2分子不斷運動,上瓶顏色逐漸變深,下瓶顏色逐漸變淺,最后顏色一致。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分析問題,并提出新的問題。初步形成分子間有間隔的想象表象,培養學生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能力。

問題思考:我們能夠把分子間的間隔直觀地表現出來嗎?請同學們設計實驗方案。 交流、討論、展示實驗方案:

1.一定量有顏色的水和無顏色的水混合。2.一定量酒精與水混合。 3.冰融化成水體積的變化。4.一定量汽油與植物油混合等等。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學生具備創新的科學素養。

學生實驗1:用帶刻度的長玻管做50mL水與50mL酒精混合的實驗。 學生實驗2:等體積的石子和沙子混合。

結論:分子間有間隔。

遷移運用: 在一個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塊糖,在外壁沿液面畫一條水平線,過一會兒發現糖塊不見了,而杯中的水卻變甜了,液面比原來水平線降低了。這一現象能用分子的知識解釋嗎?

探究活動4:分子間的間隔是否可以改變 實驗探究:氣體和液體的壓縮性比較

結論:氣體物質分子間的間隔較大,固態、液態物質的分子間的間隔比較小。

遷移運用:舉例說明,利用分子間隔可以改變的這一性質,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有哪些實際運用?

問題思考:水的三態變化可以用分子的哪些特性來解釋?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與觀察、思考與討論自主探究式的學習,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活動與探究三:分子可分

問題思考:1.水蒸發與水電解是否相同,為什么?

2.一種分子是如何變成新分子的?

動畫模擬:水蒸發與水電解的過程。學生觀看、理解和感悟。 鞏固提升:1.用圖示表示水電解和氫氣燃燒兩個變化過程中的粒子變化情況。

2.提供水分子、氫分子、氧分子模型。練習和實踐化學變化中分子的各種變化。 3.歸納小結:分子、原子的概念。

【設計意圖】使學生的思維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相互對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觀領域,從分子本身是否變化來認識、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使學生對這兩種變化的認識有所深化和發展,便于得出分子、原子的定義。借助計算機、分子模型輔助教學,給予學生直觀的印象,便于理解和接受。

環節三:歸納小結,鞏固提升

1.總結歸納

思考、交流本節課的收獲。 2.激疑思辨

為什么在分子定義中只強調化學性質,而不提及物理性質?

引導分析:從顏色、味道、質量等方面分析出:能體現和測量出這些物理性質的必然是許許多多分子的聚集狀態,肉眼看不見的單個分子是談不上這些問題的。 【設計意圖】從釋疑解惑中加深對概念嚴密性、深刻性的理解。 3.拓展延伸

列表比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點和不同點。

課外搜索有關分子和原子的資料,與同學交流共享。

【設計意圖】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為學習后續章節“原子的構成”做好準備。培養自學能力,開闊學生視野,增強化學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郵政儲蓄銀行筆試真題下一篇:營造和諧校園管理氛圍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