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字一句也關情記敘文
一字一句總關情
山東成武第二中學翟文姍
新版《紅樓夢》播出后,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其圓滿的大結局總讓人覺得有些缺憾,感覺是對純情的一種褻瀆。
老版《紅樓夢》的結局雖是以悲劇收場,雖不符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但總覺得很完滿,斷臂的維納斯也是別樣的美,因為它自然、真實。
一字一句總關情,獵奇只能滿足某些人的刺激追求,只有真情實感才能與觀眾產生共鳴,打動觀眾。
一部《世上只有媽媽好》可謂賺足了觀眾的眼淚,那聲嘶力竭的呼喚不知喊哭了多少母親的心,不知喊酸了多少觀眾的心,因為它是發自內心的流露,與人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一曲《?;丶铱纯础烦隽硕嗌偃说男穆?。天下子女的孝心,父母的盼歸吟唱得淋漓盡致,因為它唱出了人之常情,唱出了人埋在心底的萌動。
小說《嗩吶》吹得蕩氣回腸,令圍觀的人為之動容。
作文也是如此,它也要求學生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這樣方能打動閱卷老師的心。
記得一次評講作文,學生的一篇習作《爺爺,我們下輩子還去曬太陽》,讀后讓人潸然淚下。它講述的是爺爺生前的事,爺爺在世時,喜歡和我這個孫女在冬天晴天時去曬太陽,爺孫那其樂融融的場面讓人感動。后來爺爺病重,還一直想與我去曬太陽,可直到病逝都未能實現這個愿望,變成了永遠的遺憾,也成了我心中永遠的痛,所以我情不自禁地發出了“爺爺,我們下輩子還去曬太陽”的呼喊。
我當時讀得眼圈發紅,同學們聽得是一片唏噓。
生活中有太多的感動,出門前的一聲叮囑,回家后的一杯熱茶,膽怯時的一句鼓勵,失意時的一陣安慰,種種的場景足以讓我們感動得淚流滿面。
記得有一次,母親躺在床上扇著風扇,我躺在沙發上,蚊蟲叮咬的我輾轉反側,這時母親關上了風扇,我感到很疑惑,母親只是很平淡地說了句“關上風扇,蚊子就不向你那兒飛了”這么一句不經意的話語卻使我哽咽良久。
可見,話在真,而不在多。寫作文不要只注重華麗的外表,而忽視了實在的內容。要做到“文質彬彬”,才能稱為上乘之作。
所以,我們作文時要做到發自內心的自然流露,而不要做刻意的無病呻吟,是情不自禁的真情,而不是虛假的矯情。
一字一句總關情,我輩一定要切記,切記!
第二篇:又是一年評語時 一字一句總關情
又是一年評語時,字斟字酌總關情
雙南小學
郭煥清
當2010年的鐘聲即將敲響之際,又到了該為學生寫評語的時候。我的心一如往年般興奮,因為,我又可以借寫評語這個平臺,把自己對學生的賞識、關愛、希冀,甚至感激,盡情地表達出來了。
翻開周佳偉的素質報告單,我的眼前立即浮現出一個乖巧、沉靜的小男孩形象。周佳偉是一個成績不錯的學生,可就是不善于表達,不善于展現。我寫下了這樣的評語:“是雄鷹,就該展翅;是駿馬,就該揚蹄;是蛟龍,就該舞動。愿你學雄鷹去搏擊蒼穹,學駿馬去馳騁疆場,學蛟龍去入地上天!”
李月妮,一個非常獨立,非常有個性的女孩,凡事總追求絕對的公平,總以為老師偏袒男生,不喜歡女生。我送她這樣一段話:“如果說,男生是老師的手心,那女生就是老師的手背。手心手背可都是老師的心頭肉啊!”
朱海濤,班級衛生監控員,工作特別認真負責。我寫給他的評語是:“非常感謝半年來你為班級衛生做出的貢獻。你知道嗎?衛生先進集體的獎牌里,有你80℅的汗水和智慧!”
王小平,一個成績特差,但做值日特細心地女孩,我這樣評價她:“當你為了把玻璃擦干凈而拿自己的嘴巴吹氣時,老師被深深震撼了。我從此喜歡上了你。好孩子,我多么希望你的學習能更上一層樓啊,那將是老師最大的欣慰!”
每一份素質報告單,都寄托著家長無限的希望。想起學生家長打開報告單時的那一雙雙期待眼神,我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懈怠和馬虎。我希望我的評語如甘露,滋潤每個孩子及家長的心田;如陽光,溫暖每個孩子及家長的心房!
第三篇:2012中考記敘文閱讀考點全攻略四:片言只語總關情——如何賞析文章語言
2012中考記敘文閱讀考點全攻略
四:片言只語總關情——如何賞析文章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欣賞文學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于是,語言賞析題應運而生,成為近年中考記敘文閱讀中的一道亮麗風景,也是其中的一個難點??v觀近年中考記敘文閱讀題,發現它又呈現出靈活多樣的形式。
下面,擬就2011年中考試題探討一下其解題方法,以期能對考生們有所幫助。
一、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
首先,要了解這類試題的幾種設題方式:
①文中運用了許多新奇的比喻,令人驚奇。從文中找出一句并加以賞析; ②說出文中畫線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并簡析這個修辭方法的作用; ③下面語句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請結合其中一種,說說它的表達效果;
④本文的語言清新優美,摘抄一個你最欣賞的句子,并從修辭的角度進行賞析; 其次,要把握幾種常見修辭手法的作用。如比喻: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擬人: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夸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排比:能夠增加語勢,起強調作用,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反問:加強語氣,起強調作用,等等。
第三,要了解答題時的常規思路:①細讀所給的語句,確認使用的修辭手法。②分析這種修辭手法所表現的內容。③分析其表達效果或作用。
下面舉例,略作說明。
例1.閱讀秦文君《當向日葵還會跳舞的時候》,回答問題。
【真題回放】文中“兩個弟弟一個比我小一歲,另一個比我小兩歲,他們像兩只頑皮的小狗,喋喋不休地發自己的叫聲,不斷地闖些好玩的小禍”一句對人物的描寫細膩傳神,請從修辭方法的角度評析此句的表達效果。
(2011年吉林中考試題)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修辭手法的辨析能力。這道題所考查的句子中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考生很容易將其辨析出來。關鍵是要根據語句內容說明這種修辭的表達效果。當然解答這類題之前,有必要了解常見的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還要結合原文中的作者情感來作答。
第1頁(共5頁)
【參考答案】這句話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出兩個弟弟頑皮淘氣、活潑可愛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兩個弟弟的喜愛之情。
二、從表現手法的角度賞析
表現手法是作家在創作中為塑造藝術形象,表達審美情感時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手段,如象征、揚抑、對比等。近年來,中考語文加大了對表現手法的考查力度。鑒于此,考生掌握該類試題的特點、答題技巧以及答題步驟,對于提高自己的賞析能力和答題得分,意義重大。
首先,要了解其提問模式:
①請從修辭和表現手法的角度,對第④段中劃線句子作簡要分析。(江蘇蘇州) ②文中說,我的捐贈是“一點點錢”和“一兩句安慰的話”,而小女孩的捐贈是“我看到的最高貴的捐贈”,這用的是什么寫法,起到了什么作用?(湖北十堰)
③聯系全文,說說“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義?(貴州銅仁)
④第⑨段中畫橫線的句子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有什么作用?(廣西南寧) 其次,要規范答題,掌握答題的步驟:
①明手法。就是明確說出語段或文章中運用的表現手法是什么?
②闡運用。結合文章的中心及相關內容,具體闡述這一手法是如何在文中運用的。 ③析效果。就是最后簡單敘述一下這一手法運用的價值、意義或好處。 例2.閱讀陳世旭《大自然之歌(節選)》,回答問題。
【真題回放】文章主要寫自然森林,第7段卻詳細描述了化工森林,有何作用?
(2011年廣東佛山中考試題)
【解題思路】表現手法是表達效果的催化劑,表達效果則是表現手法催化的結晶。解答這類題目,首先要依托文意認真琢磨,準確地判斷文章中運用的表現手法。然后結合有關內容,分析作者運用這種表現手法的目的,揭示其作用。具體到這個題目,全文主要寫自然森林,贊美其令人陶醉的詩意,但第7段寫的卻是化工森林,詳細描述了它的嘈雜和枯燥。原來,作者是把“住在城市的感受”和“走在自然森林的感受”做對比,其目的是進一步突出森林的美好,在對比中彰顯其形象。
【參考答案】此段用濃重筆墨描繪了一片化工森林(住在城市的感受),與上下文描繪的自然森林(走在自然森林的感受)做對比,突出了自然森林給人自由,給人快樂,給我智慧,讓人充實,給人詩意感受等特點。
三、從多個角度賞析
第2頁(共5頁)
綜觀中考語言賞析類試題,發現命題者大多是從修辭手法、表現方法等多個角度設題。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找準賞析的切入點(從哪個角度入手),而后分析句子寫了什么內容,表現了怎樣的情感或主旨。
例3.④10歲的莫扎特,心里沒有任何陰霾,沒有憂傷和恐懼,只有對未來的幻想和憧憬,一切都明麗而鮮亮。莫扎特把童年時代的夢幻都傾吐在他的音樂中了。我喜歡這樣的音樂在我周圍幽幽地回蕩。從鋼琴上蹦跳出的音符,輕盈而圓潤,猶如一滴滴清澈透明的雨珠,從冥冥的天空中落下來,在寧靜的空氣中閃爍飄蕩。你看不見它們,接不住它們,卻真切而優美地感覺到它們的存在,感覺到它們在輕輕地撥動你的心弦。它們滴落在任何地方,都會反彈出清幽脆亮的回聲。美妙的旋律無所不至,仿佛是春天的微風從草地上拂過,沒有什幺能躲過那柔情的手指的撫弄。閉上眼睛,你就可以看見那些在微風中顫動的野花,還有在花瓣上滾動的露珠,小小的蝴蝶扇動著它們的彩色翅膀,從這片草葉上,飛到那片草葉上,終于在一朵金黃色的小花上停下來,微微喘息著,讓濕潤的風吹拂那對美麗的翅壁……
(選自趙麗宏《莫扎特的造訪》)
【真題回放】請從修辭和表現手法的角度,對第④段中劃線的句子作簡要賞析。
(2011年江蘇蘇州中考試題)
【解題思路】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二者不能混為一談。從修辭手法的角度看,第④段劃線句子中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對莫扎特音樂旋律的美妙感受。從表現手法的角度看,作者陶醉在莫扎特音樂的美妙旋律中,情不自禁地展開了“聯想和想象”,把聽覺轉化為視覺,眼前展現出美妙的景象,將抽象的音樂描寫得具體可感。
【參考答案】采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旋律對人的美妙感受;運用聯想和想象,把聽覺轉化為視覺,將抽象的音樂描寫得具體可感。
【演練提升】
一
⑤我蹣跚地走出屋門,走進院子,一個真實的世界才開始提供憑證。太陽曬熱的花草的氣味,太陽曬熱的磚石的氣味,陽光在風中舞蹈,流動……西番蓮顧自開著碩大的花朵,蜜蜂在層疊的花瓣中間鉆進鉆出,嗡嗡地開采。蝴蝶悠閑飄逸,飛來飛去,悄無聲息仿佛幻影。棗樹下落滿移動的樹影,落滿細碎的棗花。青黃的棗花像一層粉,覆蓋著地上青苔,很滑,踩上去要小心。天上,彧是云彩里,有些聲音,有些飄渺不知所在的聲音——風聲,鈴聲,還是歌聲?說不清,那聲音清朗,歡快,悠悠揚揚不緊不慢,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喚,執意要你去注意他,去尋找他,去看望他,甚或去投奔他。
第3頁(共5頁)
(選自史鐵生《輕輕地走與輕輕地來》)
1.請從修辭手法和表達效果兩方面,賞析第⑤段文字。
二
我又該向生活,向歷史,向覆蓋著墳墓、隕石和青草的土地,投去怎樣的目光?我看見我的不遠處安靜地站立著的那棵柳樹,它的每一根手指都在傳遞一種古老而單純的情思,它嫩綠的眼神,那點化過詩經、照拂過唐詩、撫慰過宋詞的眼神,又投遞到這僵硬的水泥地板上,投遞到被電線纏繞被塑料包裝了的生活身上,投遞到被商業操縱被數字組裝被技術復制的文化身上,投遞到落滿紫外線落滿塵埃落滿高分貝尖叫聲的我的小小的身體上和心上,那么,我該向它投去怎樣感恩的目光?
(選自李漢榮《目光》)
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一下。
三
遠眺近望,大山空無一人。只有這條輕聲唱歌的小小溪流和散落在綠林中間的陽光,與我相伴了。靜坐溪水之邊,想看看水中的魚兒游弋之樂,可是“水至清則無魚”,亮晶晶的清波中,卻有五光十色的花斑石子,橫七豎八地躺在小溪流中。我伸手撿出一塊琥珀色的石子,對著太陽看了看,里邊紅色的紋絡像是血絲,我愛不釋手地看來看去,最后裝進衣兜,留作進山尋找野趣的紀念。然后站起身來,沿著溪邊崎嶇小路,繼續向山的腹地進發。這時我才發現,我剛才看見的紅色,不僅僅是楓葉之紅;這兒還有著一片片的山楂樹,早熟的紅果已然墜落山坡,竟然沒有人來采摘。一陣秋風刮過,有的樹葉離開了樹的母體,落到溪流之中,順水漂泊而下——一葉知秋,這真是秋天山野的一幅靜物寫生!
(選自從維熙《逍遙津》)
3.請從語言特色的角度來賞析文中畫線的部分。
【參考答案】
1.本段文字運用了擬人、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從氣味、形態、聲音等方面描寫了充滿活力的院中景物;這些描寫一方面使描寫的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動,另一方面為后文的抒情議論作鋪墊。
第4頁(共5頁)
2.畫線語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說明圣人的目光是高質量的。如水和雪般清澈純潔;如星和月般明亮,指引方向;又如穿過長夜又消融于長夜的閃電,照亮世間的黑暗,驚醒蒙昧的人們;然后又謙卑地消逝,還世人一片自由寧靜的天空。
3.畫線的句子語言最突出的特點是生動、準確、洗練,如形容“綠林中間的陽光”用“散落”,既賦予陽光以“形”和“質”,又準確地表現出了“林中”特色;又如“亮晶晶的清波”“五光十色”“橫七豎八”無不如此。擬人手法的運用更是為“陽光”“石子”等賦予了生命的特點,如“陽光,與我相伴”“花斑石子,橫七豎八地躺在小溪流中”等。而引用“水至清無魚”一句,既起到說明作用,又讓人生發出哲學思考。
第5頁(共5頁)
第四篇:2012中考記敘文閱讀考點全攻略六:片言只語總關情——如何理解重要句子的含義[范文模版]
2012中考記敘文閱讀考點全攻略六:片言只語總關情——如何理解重要句子
的含義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這朵中考小花,在中考語文試題百花園中逐漸綻放開來。此考點考查分析、理解和歸納、整合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要求比其它題目要高。只要能夠掌握解題的鑰匙,就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重要句子的類別
“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著重要作用的關鍵性句子,包括下面幾類:①主旨句:統攝全篇,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觀點、情感的句子,即人們所說的“文眼”;②過渡句:揭示文章脈絡層次,對行文有推進或轉承作用的句子;③總結句:處于段落或者文章的結尾段,那些內涵比較豐富具有深層含義的句子;④修辭句: 使用了特殊的修辭格、內涵較為豐富的句子,如警示句、矛盾句、引用句、比喻句等。另外,用作文章標題的句子,一些議論抒情句和反復出現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二、常見的考查形式
①“××××××”請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②文章結尾“××××××”有什么深刻含義?
③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文題“×××”的含義。
④最后一段說“××××××”這句話有什么含義?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⑤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畫線句子的深刻含義?
三、理解句義的方法
下面以2011年有關中考試題,例說如下:
1.緊扣修辭法
大凡優秀作品中的彩精語句,往往運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來表達,而成為重要的考點。解題時考生要從句子所運用的修辭入手,去透視其深層的意義,去感悟其精彩的亮點。不過需要具體分析,切忌籠統,如回答比喻的作用時不要只回答“生動形象”幾個字,要從比喻的本體、喻體的相似點上著手,寫出
該比喻句蘊含的思想感情;講對比作用時,要講出是什么與什么對比,通過對比
突出了什么。
例1.閱讀李春雷的《雪中小卓瑪》,回答問題。
【真題回放】請從修辭手法運用的角度,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車走遠了,雪
中小卓瑪的身影,像一簇猩紅的篝火,在我的心底燃燒著……”的含義。
(2011年青海省中考試題)
【解題思路】本題要求考生從修辭手法運用的角度,來分析句子的含義,
其實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分析句子的表達效果這樣一個難點。為此,我們可以
聯系全文尤其是其中描繪小卓瑪形象的語段中,可以看出“我”深深地被小卓
瑪的形象感染了,內心充滿溫暖的感覺,同時也感受到玉樹人民對災后重建工
作充滿的信心。在此基礎上,我們圍繞“擬人修辭的作用”去考慮其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風雪中的“小卓瑪”比喻為
熊熊燃燒的“篝火”,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小卓瑪的形象對我的感染,使我的內心
充滿了溫暖;同時也看到玉樹災后重建的信心。
2.聯系主旨法
有不少作家常常為了更好地表達文章的主題、啟人讀者心智,就在行文過
程中使用一些議論性或抒情性的重要句子。于是構成了深層的、含蓄的語句,
其含義都與文章中心有密切聯系。所以,考生在理解這類句子時,要善于從整
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聯系文章的主題,然后透過字面義,悟出句子的深層情
感。
例2.當我認識曇花以前,只知曇花總是用來形容生命的短促和事物的容易
幻滅。如今我認識了它——從吐蕾、含苞以至盛開,卻并不感到它生命的匆遽。
所有的生命不問存在的時間短長,而在它有無顯示;沒有顯示的生命再長也不
過是一片空白,而曇花在它短短的開放時間,已顯示了純凈的美和生命無比的
璀璨。這美和璀璨,留給人的印象,豈不是永久的么!
(選自艾雯《曇花開的晚上》)
【真題回放】最后一段說“沒有顯示的生命再長也不過是一片空白,而曇花
在它短短的開放時間,已顯示了純凈的美和生命無比的璀璨。”這句話有什么含
義?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2011年四川涼山州中考試題)
【解題思路】此題是考查對文章結尾議論句的含義及作用的把握。具體答題
時,考生首先要考慮這個句子與文章中心思想有何關系,思考這個句子在體現文
章主旨上所起到的作用,以對全文的理解作為理解句子的依托。而后要明白解答
此類試題需要從內容和結構兩個方面入手分析的思路:其一,聯系全文,從內容
上進行理解。因為文章的主題在前文已經闡述得很清楚,所以考生不難得出答案。
其二,從結構上進行分析,知其起著總結全文且篇末點題的作用。
【參考答案】含義:生命的價值不是用長短來衡量,只要能顯現出自己最精
彩的一面,打造屬于自己的風景,人生也就因此而熠熠生輝。作用:畫龍點睛,
提示文章主旨。
3.分析描寫法
在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中,經常會有一些對人物的外貌、語言、服飾、心理、
神態進行描寫的語句。對此句重點句子,考生可以通過透視法,去審視看似普通
的句子里所隱含的有關人物形象的信息,體會其中蘊藏的思想感情或看法認識。
例3.閱讀佚名《最美的善舉》,回答問題。
【真題回放】對下面句子進行簡要賞析。
男人姓蘇,四十出頭的樣子,穿一件皺皺巴巴的短衫,濃眉凹目,絡腮胡子,
看上去挺嚇人的。
(2011年黑龍江省龍東地區中考試題)
【解析】本題是一道句子賞析題,需要正確判斷句子在描寫方面的特點,進
而結合內容分析其作用。在這段描述性的語句中,作者從衣著、長相等方面描寫
了“絡腮胡子”外貌??忌梢酝ㄟ^揣摩作者對“絡腮胡子”外貌特征描寫,來
體會作者對“絡腮胡子”的感情色彩。
【答案】示例:“皺皺巴巴的短衫”寫出了“絡腮胡子”衣衫不整,“皺皺
巴巴”、“濃眉凹目”、“絡腮胡子”寫出了人物長相的丑陋,該句運用外貌描
寫,傳神地表達了“我”對“絡腮胡子”的厭惡之感。
4.語境拓展法
命題者在考查考生對“理解重要句子的含義”中,有時還會別出心裁地由閱
讀材料延伸出仿句的題型,即要求考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要求
根據某一話題或具體情境造句。
例4.⑦一次幫助,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沒人會料到,一個農夫救起一個
素不相識的孩子,這樣的小事,會對人類歷史發生如此重大的影響。
(選自魯先圣《一次幫助,改變兩個人命運》)
【真題回放】閱讀全文后,請用“假如„„就„„”這種表示假設關系的復
句形式,寫兩句話,表達你對第⑦段中“對人類歷史發生如此重大的影響”的理
解。
(1)
(2)
(2011年山西中考試題)
【解題思路】這是一道結合語境的仿寫題,閱讀材料主要敘述了有一位貧
苦農夫弗萊明,從泥沼里救起一個素不相識的孩子(英國首相丘吉爾),從此
改變了兒子(青霉素的發明者亞歷山大·弗萊明)的命運。命題者借機拓展,
要求考生用“假如„„就„„”表示假設關系的復句形式,寫兩句話以表達對
重要句子“對人類歷史發生如此重大的影響”的理解。從形式到內容對題目提
出了要求,其實也就是要求考生對文章主題的把握。
【參考答案】 (1) 假如不是農夫救了小男孩,就不會有后來成為英國首相
著名政治家、首相的丘吉爾。(2) 假如沒有紳士資助農家少年,就不會又挽救數
以億計病人生命的青霉素的誕生。
5.抓過渡句法
一般來說,過渡句的上半句承上,下半句啟下,表示前一段的段意是承上部
分,后一段的段意是啟下部分。上下文之間使用過渡句,可以使文章銜接順暢,
連貫得體,增強文章邏輯性。
例5.⑥我們像一本沒有結尾的書,每一個符號都是母親用血書寫。我們還
未曾讀懂,著者已撒手而去。從此我們面對書中的無數懸念和秘密,無以破譯。
我們流落世間,成為飄零的紅葉。
⑦趁老樹虬曲的枝丫還郁郁蔥蔥,讓我們趕快跑回家,去問媽媽。
⑧一定要趕快啊!生命給我們的允諾并不慷慨,兩代人命運的云梯銜接處,
時間只是窄窄的臺階。從我們明白人生的韻律,距父母還能明晰地談論以往,并
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數。
⑨給母親一個機會,讓她重溫創造的喜悅;給兒女一個機會,讓我們深刻洞
察塵封的的記憶。
(選自畢淑敏《回家去問媽媽》)
【真題回放】聯系上下文,說說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2011年遼寧大連中考試題)
【解題思路】過渡句連接在上下段落之間,往往能夠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
用,也有利于揭示文章的脈絡層次,對行文有推進作用,也有助于表達文章的主
題。所以,考生在解答這類句子的作用時,不僅要說明是哪一種過渡,還應該說
明在這個過渡句的前后內容上是遞進、對照、轉折還是并列等關系。
【參考答案】本段起過渡作用,承接上文的感悟,引出下文的勸告;緊扣文
題,呼吁人們抓緊時間與父母交流。
【演練提升】
一
我心里清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好,他就像一盞航燈永遠守候著我這
艘航船。我一天一天地長大,老爸一天一天地變老。都說女兒是父親的小棉襖,
我希望自己能成為老爸最最貼心的小棉襖。
(選自廖夏《我和父親的“戰爭”》)
1.聯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畫線句子的含義。
他就像一盞航燈永遠守候著我這艘航船。
二
打中了!子彈將鳥夾與東方白鸛的腳的連線,擊斷了。
東方白鸛,鳴叫著,向天空飛去。它的細長的雙腿,有力振動的翅膀,在空
中,劃出優美的曲線。
他收起槍,仰視天空。多么藍的天啊。
(選自孫道榮《瞄準》)
2.如何理解文章結尾部分畫線句子的深刻含義?
【參考答案】
1.生發聯想,把“父親”比擬成“我”人生路上的“一盞航燈”,他在“我”迷失方向時,為“我”驅走“黑暗”,為“我”指明航向。
2.這是一處環境描寫,襯托了當時獵人因讓這只東方白鸛重獲得自由而輕松
愉快的心情,也表達出這只重獲自由的東方白鸛在藍天下飛翔的優美姿態。
第五篇:一景一物總關情
——析《長亭送別》景物描寫特色
《長亭送別》是王實甫《西廂記》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這一折以景物描寫設置戲劇環境,渲染氣氛,與主人公的離愁別恨渾然天成,達到情景高度交融的藝術境界。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本文的這一藝術特色。
《送別》一折,歷來被譽為寫離愁別恨的絕唱。它的情、景描寫真正達到了“交融”的高度。開篇[端正好]一曲,點染了一幅空間廣闊,色彩斑斕的圖畫:藍天白云,黃花滿地,西風凄緊,北雁南飛,霜林染紅。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時節特征的景物,襯托出鶯鶯為離別所煩惱的痛苦壓抑的心情,后兩句是鶯鶯自問自答,為離別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的眼淚之后,在鶯鶯的心目中,此時經霜的樹林恰是被她的離情感動而變紅的,一個“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凝重的離愁,蒙上了一層沉郁憂傷的色彩。蕭瑟的秋景與悲凄的心境化而為一,創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綜觀全曲,“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全篇句句是景,只一“淚”字是情,但一個“淚”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閃耀出別離的淚光,它們都成了傳情之物,畫龍點睛,境界全出。
如果說[端正好]一曲側重以景顯情,那么[滾繡球]一曲主要以途中景物為線索,抒情寫意,展示人物復雜的心情。鶯鶯和張生經歷了多次曲折痛苦才得以結合,不期然剛擺脫了相思之苦,卻又馬上生生地被迫分離,想到這些心中充滿了怨恨又萬般無奈。因此,她多么希望那長長的柳絲能夠系住張生的馬兒,多么希望那疏朗的樹林能夠掛住西沉的夕陽!然而,柳絲再長,難系玉驄,疏林添恨,斜暉西沉。唯一的希望就是讓張生乘騎的馬兒走得再慢些,自己乘作的車子跟得更緊點,雖是長別離,唯愿兩相依,然而,餞行的長亭已再眼簾,分手的時刻就在眼前,怎不叫人“衣帶頓寬”,“玉肌消瘦”啊!雖是送別,“別”字全無,鶯鶯惜別之情,全被濃郁的畫意詩情所感染,很生動的傳達出鶯鶯送別張生的那種凄愴悲苦的眷戀之情。
與[端正好]遙相呼應,[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成了一幅“晚秋送別圖”。“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是寫鶯鶯悵然癡立,極目相送,流露出欲見不能的惆悵和不忍離去的眷戀。“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本句看似平易,含義極深,日夕薄暮,本是當歸之時,而今卻揮袂遠別,人何以堪!一個“古”字,不但平添了許多蒼涼況味,而且把別離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飽含著人物內心的許多“潛臺詞”,也啟示著讀者的豐富聯想。“無人語”三字既道出了環境的寂靜,更深刻描繪了鶯鶯“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的孤獨感和無處可訴的痛苦心理。偏偏這時候傳來了馬的嘶鳴,它打破了夕陽古道上的沉寂,又在鶯鶯本已破碎的心上再添一道傷疤。馬鳴之處,正是張生所在之地!聽到馬的叫聲而見不到騎馬遠去的親人。鶯鶯的心情可想而知。“無聲”和“有聲”兩相映襯,更加烘托出環境的凄涼和鶯鶯痛不欲生的悲哀。這支曲子以景襯情,化情入景,生動展現了鶯鶯“離愁漸遠漸無窮”的心境,它給“長亭送別”留下了境界深遠,意味無窮的余韻。
《長亭送別》是一首感情真摯,語言凝練的抒情詩,是一幅淡雅疏朗,意境深沉的水墨畫,更是一支了人心弦,感人肺腑的離別歌,以其豐富的意象描畫,傳達著鶯鶯張生的依依惜別的深情,它成為后世的文學創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