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當前我國對外貿易現狀

2023-01-07

第一篇:當前我國對外貿易現狀

當前我國對外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對外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隨著我國國際貿易發展,國際貿易融資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越來越大, 但是一些問題也隨之而來, 如國際貿易融資的方式缺乏多樣性、 國際貿易融資的資金在不同 性質的銀行中分配不平衡、國際貿易融資的對象過于集中、辦理融資的手續煩瑣,融資條件 較為苛刻、 缺少有效的國際貿易融資風險防范措施、 我國的國際貿易融資易與國際上其他國 家發生法律糾紛。

一、 當前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與隱患及原因分析

1.1 體制改革不夠到位 當前,我國對外貿易體制改革不夠到位,主要表現在政府職能轉變不夠,對外貿易宏觀調控體系不夠健全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夠健全完善等方面。在我國,依然還存在著政府行政干預過多、出口創匯壓力過大等不利因素。這些困難和問題,必然使得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趨勢不夠理想,效益不夠好。由此必然帶來難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機制應該有的作用,對外貿易企業的發展動力嚴重不足,競爭能力力不強等。此外,由于受到宏觀調控和一些經濟、貨幣政策措施的影響制約,我國出口退稅等不能及時到位,數額也不能足額到位,導致了一些外貿企業周轉資金嚴重不足,進而影響了對外貿易企業經營發展的積極主動性。

1.2 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雖然世界金融危機已經成為過去,但是其影響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目前,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逐步平穩發展,我國對外貿易也出現了比較好的發展勢頭。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來自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

約著我國對外貿易的又好又快發展。因此,我們必須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研究解決,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進出口數額,不斷擠

二、 積極轉變政策,合理應對,促進國內經濟發展:

1、進一步完善我國產業、技術創新和財稅、金融政策,大力支持各類出口企業培育基于創新基礎上的核心競爭力,走差異化競爭之路。

2、加強知識產權戰略,增強各類出口企業自主知識產權意識和能力。

3、改革不合理的外貿政策,優化完善產業和創新政策,促進進出口平衡

4、大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和升級,改變加工制造為主的出口局面

5、提高工業設計和品牌建設能力,支持有實力企業培育出口自主品牌。

6、通過政策引導,促使各類出口企業形成理性有序的出口模式,鼓勵企業主動自主開拓海外市場。

三、必須考慮的原則問題

1、促進經濟增長仍是我國現階段主要目標

2、提高居民收入是我國當前的主要任務之一

3、實現充分就業是政府的主要關注點之一,加工制造業解決了很大一部分就業問題,人力資源豐富是我們的一大優勢同時也是我們的劣勢.

第二篇:我國對外貿易現狀調查

世界經濟貿易論文——我國對外貿易現狀調查

我國對外貿易現狀調查

[摘要]我國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進出口總額逐年增加,2001年全年進出口總額為5090.5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2661億美元,進口額為2435.5億美元;2007年全年進出口總額為21738.3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12180.2億美元,進口額為9558.2億美元。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增長速度連續六年保持在20%以上,進出口總額增長了4.27倍,在世界貿易總額中居于第三位。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影響我國出口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對外貿易 貨物流向 現狀 農產品

[中圖分類號]F746 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5379(2010)05 -0021-0

4一、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現狀

對外貿易結構是指構成對外貿易活動的要素之間的比例關系及其相互聯系,它包括對外貿易活動主體之間、客體之間以及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比例關系,主要表現為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對外貿易方式結構和對外貿易區域結構等。1.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的不平衡特點與現狀

(1)貿易結構的失調傾向。從進出口貿易結構上看,雖然進出口總額大幅增長,但是加工貿易在中國出口產品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中國對外出口產品中,雖然工業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術產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另外,中國出口的大部分產品都是由三資企業完成的。由此可見,目前我國的貿易結構仍停留在“以外商為主”階段,需要進行轉換。

(2)傳統貿易戰略的“出口創匯”影響深遠。20世紀80年代以來,努力擴大出口一直是中國對外開放和一項重要內容,為了擴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出口和優惠政策,使中國外貿出口連續20多年保持比中國GDP增長高出一倍的速度增長。但從長期看,一方面,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扭曲了國內經濟的資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另一方面,持續的貿易順差也使一國的外匯儲備居高不下,對我國的匯率穩定和經濟發展易造成不利的影響。

(3)大規模的商品出口還會引發不必要的國際貿易摩擦。近年來,世界各國針對中國商品的反傾銷案件不斷增多。據WTO統計,1995年~2003年,中國遭受其他WTO成員的反傾銷立案調查次數為356件,占WTO成員反傾銷案件總數的14.7%,最終遭受反傾銷制裁的案件254起,占WTO反傾銷總量的16.8%。中國產品之所以成為世界各國的反傾銷調查對象,主要原因在于出口產品的價格組成,出口價格偏低。

2.近期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變化調整

(1)出口增速下降、進口增速提高,進出口增速差距逐漸縮小。

(2)出口商品結構有所改善,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速較高;進口商品結構依舊存在不合理,初級產品進口規模較大,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加快。

(3)一般貿易的比重略低于加工貿易,加工貿易進口增速穩定。

(4)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增長較快,民營企業出口規模逐步擴大。

(5)對主要貿易伙伴出口全面增長,市場多元化的成效逐步顯現。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以及入世后對外開放層次的更新,我 - 1 -

國的對外貿易正逐漸向更廣的范圍發展,體現在貿易伙伴的數量增加和對主要貿易伙伴貿易量的大幅增加。近年來,中國與新興市場貿易額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

二、關于我國對外貿易中貨物流向的現狀分析

從各年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對外貿易流向的總體特征是集中化的,無論是出口市場還是進口市場都呈現出高度的集中化。但近年來出口流向的集中化程度在逐漸減弱,而進口的集中化程度則稍有增強的趨勢。我國對外貿易流向的特點表現為:

1.我國的對外貿易流向集中在亞洲、歐洲及北美地區

統計數據表明在貿易總額上,亞洲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美洲和歐洲,而且這些區域與中國的貿易額在近期內一直呈積極的上升趨勢,其中,在亞洲,主要是對香港、日本和韓國出口,對香港的出口主要是轉口貿易 ;進口主要來自于日本、韓國和臺灣省。對北美地區的進出口都主要集中在美國。而對歐洲的貿易則相對分散一些。

2.在區域分布范疇上,我國的貿易相對集中在本地區或距離較近的地區

從地理位置上看,我國的對外貿易相對集中在環太平洋國家和地區??梢娺\輸成本也是影響我國對外貿易流向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地理位置接近的國家和地區之間,文化和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和滲透比較多,市場需求的相似性比較大,企業對這些市場的開發和維護也更加容易些。

3.從經濟發展程度來看,我國的對外貿易相對集中在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

如下表所示,我國對東盟的出口在總出口中占很小的比例,亞洲金融危機以后,中國對東盟的出口下降,到2000年才開始逐年上升,與此同時,與美洲、歐洲兩大貿易對象區域的出口總額一直穩步增長。我國在與處于更低階梯的其他發展中國家進行的貿易中,主要是勞務輸出如工程建設,而這些國家市場需求有限,因此我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貿易規模不大。此外,我國缺乏具有國際經營經驗和能力的大型跨國公司,與發展水平接近的國家之間開展產業內分工的廣度和深度不夠。

- 2 -

三、舉例分析我國對外貿易現狀——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現狀

農產品對外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專家愛隊烏拉圭回合談判隊農產品貿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農產品對外易的影響做了過于樂觀的估計,認為貿易的狀況直接影響到整個對外貿易在農業協議生效后,發達國家削減對活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近幾國內生產和出口的補貼,由此可糾正年來,盡管工業制品貿易份額逐步提被扭曲的世界市場價格從而引起國際高,農產品出口額仍占30%左右。然而,農產品貿易價格的普遍上漲。實際上,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特進8年來,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一直別是“入世”以后,我國農產品對外處于疲軟狀態。最近幾年,中國糧食貿易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也日漸顯現,生產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在一定程度上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糧食收購價格節節攀升,大宗農產品現狀,進而分析影響我國農產品對外出口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失貿易的因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去了以往的競爭優勢。

對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具2.出口量

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世界范圍的農產品價格下跌對中

1.大宗農產品出口價格 國農產品出口價格產生了抑制作用,

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糧、使中國農產品的出口量減少而進口量棉等農產品國內價格水平均低于國際增加,而中國國內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市場價格水平,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上揚也影響了中國農產品的出口量但近年來,國內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見表2)

某些商品的價格優勢已不存在。一些

表2 中國2005-2008年主要農產品出口情況比較

單位:億美元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使用油及油脂 382 681 328 1

41畜產品 2418 1611 1456 124

水產品 2554 1892 1737 1947 糖 304 194 183 140

煙草 976 657 578 336

木材及木制品 2052 2204 1832 2177 蠶絲 893 947 715 75

5動物毛及其織物 818 992 760 964 棉花 3158 3117 2810 3291

3.出口市場結構

中國農產品尤其使谷物、肉類、蔬菜、水產品等的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鄰近的亞洲國家和地區。這說明中國的農產品隊周邊國家和地區吸引力不夠,市場拓展乏力。但中國有特色的初級農產品如茶葉、煙草、棉花等無論是隊歐美市場還是隊東南亞市場都呈現比較好的出口勢頭。

從中國農產品出口格局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判斷:過去有優勢的大宗農產品出口價格競爭力削弱;過去出口量較大的部分農產品出口幅度下降;出口產品結構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轉向勞動和資本密集型農產品,過去占盡出口風光的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不再具有出口優勢;當前具有出口潛力的農產品開拓市場的能力不強。

- 3 -

四、對外貿易增長方式轉變對策及途經

中國對外貿易增長方式轉變關鍵中的關鍵是政府如何進行引導,采取何種貿易政策,做好宏觀調控。這是轉變得基礎,是進行轉變的整體框架。在宏觀政策確定的基礎上,我國應該采取相應措施促進外貿質量。

1.改進出口商品結構。

中國目前出口產品大多是規模大價格低,是中低檔產品的出口,只賺取其中的加工費用。出口商品由數量型轉向質量型,使外國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不再僅僅因為低價格,而是因為質量需求,一定程度上減少外貿風險,減少外貿的依附性。

2.提高外貿增長的效率、質量,以及可持續性。

完善對外貿易制度建設;加快自主品牌建設,增強外貿企業競爭力;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快自主技術創新,實現外貿增長的可持續性。

3.借鑒我國國內貿易增長的方式。

國內貿易的增長是可以借鑒的,各省之間的貿易一定程度上可以與對外貿易相類比,各省市的企業可以與各跨國公司類比。學習借鑒國內經濟增長的模式,避免資源浪費,減少貿易摩擦,以提高增長效率及質量。

[參考文獻]

[1] 鐘甫寧,等.中國種職業地區比較優勢的測定與調整結構的思路[J].福建論

壇.2001.(12)

[2] 景俐:戰后國際農產品貿易結構的變化[J]世界農業.1998.(3)

[3] 周曉青:試述轉變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的途徑[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

究).2006(9)

[4] 商務部綜合司、研究院: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R],2008年春季

[5] 祖德明:關于我國對外貿易結構不平衡的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7/01:350~351[6] 李 丹 蔣毅一:對中國出口貿易的結構分析及其啟示[J].商場現代化.2007/06(中旬刊)

總第506期:11~12

第三篇:當前我國發展對外貿易的指導理論與對外貿易戰略制定之我見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對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我國完全恢復了對外貿易的自主權并隨著歷史環境的變化越來越關注貿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貿易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發展與我國國民經濟增長息息相關,我國貿易戰略轉變、貿易制度改革、貿易發展以及對國民經濟本身的作用是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相聯系的??傮w而言,改革開放前,貿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并未得到確立,改革開放后,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逐漸凸現并得到充分發揮。90 年代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確立,貿易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貿易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中不可或缺的三大馬車之一。

我國作為一個經濟上比較落后、勞動生產率比較低的國家,參與強手如林的國際經濟貿易合作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在國際分工中我們是處于不可改變的被剝削、被控制的地位,這些問題必須從理論高度予以回答。這是涉及我國經濟建設戰略思想的根本問題,是關系到要不要堅持對外開放政策的根本問題。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對外貿易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對外貿易,我們的指導理論也是多方面的。中國對外貿易的指導理論依據來源主要有三個:

一、馬克思主義的對外貿易理論。

二、鄧小平理論對中國對外開放、發展對外貿易的理論指導。

三、西方國際貿易理論以及對中國的適用性。

馬克思的國際分工理論與中國對外貿易:馬克思考察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時,從商品入手進行分析,運用從抽象到具體,從國內到國外和歷史與邏輯一致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根本法,把對外貿易始終放在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研究的關鍵地位。馬克思的國際分工理論,主要是在研究國際分工的原因和方式時,針對亞當 .斯密和大衛 .李嘉圖關于自然條件決定國際分工形式和內容的觀點提出: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國際分工的規模、形式、內容以及各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馬克思認為,商品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抽象勞動,其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決定國家間商品交換的國際價值的,是由國際社會的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在等價交換的情況下,生產力較低的國家和生產力較高的國家都可以在國際貿易中獲得利益。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的兩個基本原理是考察社會資本再生產的理論前提,這一理論從商品使用價值的角度,從實物形態上,論述發展對外貿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商品使用價值的不同,所以進行商品交換,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種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擴大社會再生產規模。

鄧小平理論是中國對外開放、發展對外貿易的理論指導。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貢獻。關于社會主義國家的對外開放問題,是世界共運史上沒有解決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雖然對當時資本主義經濟和文化開放性作了經典式論述,但并沒有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對外開放問題從理論上作出系統的闡述;列寧新經濟政策包含了一些開放的思想,但也未上升到理論;斯大林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并實際奉行了“兩個并行體系”的做法,在社會主義陣營內推行以蘇聯為中心的垂直分工模式,實際上摒棄了對外開放。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同志主持制定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對外方針,雖然也提出發展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要求,但由于各種原因中國逐步回到封閉、半封閉的狀態。鄧小平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第一次系統論述了社會主義國家對外開放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并形成了一個理論體系,豐富了共產主義理論寶庫,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發展作出了重大歷史貢獻。

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來源于實踐,又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發展,有力地指導著我國波瀾壯闊的對外開放實踐。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重點是對外經濟開放,但又不限于經濟,同時也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不僅僅是強調要發展對外貿易和各種形式的對外經濟技術

合作與交流,而且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結合,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走開放型經濟發展道路。這是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重大貢獻。尤為重要的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作出了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并率領全黨、全國人民制定了我國對外開放的總體戰略和一系列方針、政策,第一次把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對外開放全面付諸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集中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智慧不斷豐富和發展對外開放理論,逐步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西方國際貿易理論同樣對中國有適用性。古典貿易理論,絕對成本理論與比較成

本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對國際貿易理論貢獻最大的當數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李嘉圖之前,在經濟學中占主導地位的是亞當 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一個國家只能出口有絕對優勢的產品,才能從國際貿易中得到收益。李嘉圖的理論改變了這一認識,從而給國際貿易奠定了新的理論基礎并使各國找到了自己參與國際貿易的實踐準則。李嘉圖把在兩國之間進行成本比較改為在國內商品之間進行成本比較,就為各國都可以參加國際貿易并能從中獲得好處的自由貿易主張奠定了理論基礎,其比較成本說被西方經濟學家稱為國際貿易的萬古不變的理論,并一直占居主導地位。新古典貿易理論,要素稟賦理論:現實生產中投入的生產要素不只是一種勞動力,而是多種,而投入兩種生產要素則是生產過程中的基本條件。新貿易理論,規模經濟貿易理論。規模經濟理論意味著,企業可以通過擴大其生產規模、降低商品的單位成本占居競爭的優勢地位。同時企業對規模經濟效果的追求,將帶來產品一個行業或產業內排他性的增強,先進入的企業可以通過逐步擴大自己的生產規模形成單位產品的成本優勢,從而是價格優勢。這是一種憑借規模經濟效果所取得的市場勢力或市場控制能力。然而在一國市場范圍內,追求規模經濟效果和追求差異產品是矛盾的。因為規模經濟效果要求生產大批量、同質產品,從而帶來市場價格的下降。但是對差異產品的追求要求生產小批量、異質產品。要解決這一矛盾的最佳途徑是開展國際貿易。

中國發展對外貿易的指導理論是不斷發展和完善的,經濟體制的改革使我國的

對外貿易指導理論更加完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對外貿易理論和鄧小平及中國特色對外貿易理論的基礎上不斷借鑒西方對外貿易理論。我國的對外貿易得到了迅猛發展,這些理論與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緊密聯系在一起;系統的回答了為什么要堅持對外開放以及如何實行對外開放等一系列問題。

對外貿易戰略是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對外貿易方面的內容,是根據經濟發

展的總體要求、針對對外貿易發展的目標及其實現手段所作的戰略性決策。對外貿易戰略是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一國或地區對外貿易發展的指導思想的體現。

中國的對外貿易戰略,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中國對外貿易的必然選擇。建立在

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對外貿易雖然能獲得利益,但不能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而且在現階段,一個國家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主要取決于產業競爭力。在國際貿易中,如果單純根據資源稟賦來確定自己的國際貿易結構,企圖通過勞動密集型的出口來發展國內經濟,不僅不一定具有競爭優勢,而且還可能陷入“比較利益陷阱”,即以勞動密集型和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國家總是處于不利地位,它進一步強化了該國低水平的產業結構,同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越拉越大。 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的形成,不僅僅是因為一國的比較優勢,更關鍵在于能否使主導產業具有優勢,優勢產業的建立有賴于提高生產效率,而提高生產效率的源泉在于企業是否具有創新機制。進一步說,競爭優勢主要取決于一個國家的創新機制、企業的后天努力和進取精神。創造“國際競爭優勢”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貿易結構導向的轉變,過去參加國際競爭

主要是依據自身的供給條件,以資源稟賦為導向,現在則要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二是有效地進行由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轉變。為了使比較優勢成為競爭優勢,世界各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爭相采用高新技術,以新技術產品打進國際市場,盡管其出口產品仍然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由于這些產品包含了更多的高新技術含量,因而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是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根據當時的實際,中國實施了發揮四個優勢的出口商品戰略,即發揮資源豐富的優勢增加了礦產品和農副土特產品出口,發揮傳統技藝精湛的優勢發展工藝品和傳統的輕紡產品出口,發揮勞動力眾多的優勢,發展進料加工,發揮現有工業基礎的作用,發展各種機電產品和多種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加工品的出口。在“七五”計劃(1986—1990年)時期,輕紡產品超過石油成為我國最大類的出口商品,紡織品出口量躍居世界第一位,機電產品出口年均增長率達到了46%。“八五”期間,中國大力發展機電產品出口,年均增長率達32.9%,1995年機電產品出口額達439億美元,成為我國最大類的出口商品。進入21世紀,中國繼續大力發展機電產品出口,特別是成套設備出口,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并使其中一部分產品上升為出口的主導產品,保持外貿出口發展后勁,著重提高輕紡產品的質量、檔次,加快產品的升級換代,擴大花色品種,創立名牌,提高產品附加值,發展深加工、附加價值高的和綜合利用農業資源的創匯農產品出口。

比較優勢理論的運用使各國按照其稟賦條件參與國際分工,享有比較利益,日本、亞洲四小龍以及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正是利用其在各個時期和階段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貿易從而促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林毅夫,2003)。但是,在現實的國際貿易中卻出現了戰后工業化國家產業內貿易大量增長等比較優勢理論難以解釋的現象,嚴重的是一些發展中國家長期以比較優勢理論作指導,執行比較優勢戰略后出現了貿易條件惡化和貧困化增長的現象,落入了比較利益陷阱(孫文遠,2005)。所謂比較利益陷阱是指“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貿易中,以勞動密集型和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國家總是處于不利地位”(洪銀興,1997)。比較優勢戰略由于過分強調靜態的貿易利益,忽略了貿易的動態利益,長期執行單純的比較優勢戰略會造成一國的產業結構不能得到升級,而且具有固化原由產業分工的作用,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處于不利地位(孫文遠,2005)。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六五”到“八五”期間我國對外貿易取得巨大成就,連續多年保持出口總額增長速度高于經濟增長速度,但同時也存在著外貿企業普遍虧損、出口增長速度下降、換匯成本增高、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外貿出口增長緩慢的事實。1994年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在世界各國中的排名為34位,1995年為31位,1996年上升到第26位,但同時期中國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條件問題比較嚴重,國際分工指標排名倒數第1位,表明我國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地位是最不利于對外貿易發展的,我國在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對外貿易的同時,并沒有為提高國際分工地位和增強貿易競爭力打下基礎(陳靚,2004)。國際市場上,我國2000年大部分機電產品出口與1997年相關機電產品出口的比價卻小于1,金屬制品業、照相機、手表、電視機、自行車、收音機及組合影響的出口比價都在下降(王耀中,2002)。這些都使得我國不得不重新審視比較優勢理論在新國際經濟環境下的適用性和指導意義。因此我們必須盡快將我國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那么如何將將中國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一)以發揮比較優勢為基礎,實現產業結構升級 。當前要通過資源轉換實現產業結構升級,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形成一簇處于較高技術層次的主導產業。要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培植中國出口產業和產品的動態比較優勢,在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中爭

取有利地位,增強抵御各種外部風險與沖擊的能力,逐步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跨越的目標。

(二)堅持創新,對傳統比較優勢產業進行改造,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技術含量 。要根據競爭優勢理論,堅持技術創新是提高傳統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對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技術改造,把高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交通運輸、水利、電力、煤炭、機械等產業,提高產品技術含量,降低產品成本。

(三)抓住機遇,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從出口商品結構優化角度,要大力發展機電產品出口,特別是成套設備出口,把該類產品作為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主攻方向來抓,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并使其中一部分產品盡快上升為出口的主導產品,保持外貿出口發展后勁。

(四)政府要轉變職能,為企業、產業發展創造一個有利的競爭環境 切實加強政府在發展對外經濟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應該擔當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職責,為企業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鼓勵企業競爭和創新,建立和完善企業提高產品出口競爭力的政策環境,建立較為完善的政策、法律、知識產權保護、出口促進服務體系。政府要增加科研投入,加強科技推廣,提高勞動力素質,建立信息服務體系,提供市場行情和動態,指導企業生產和出口,作好對外貿易規劃。同時,政府應積極推行自由貿易,把本國企業推向國際市場,強化企業的競爭意識,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市場上錘煉企業的競爭力。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建立在廉價勞動力、廉價資本和廉價自然資源的三大支柱之上的。這種增長模式不僅因為透支中國經濟的未來生產能力從而不具有可持續性,而且借助發達國家商品和金融市場,實現壯年這代人的剩余產品生產能力向未來消費能力轉換的模式,正面臨著發達國家經濟長期低迷和美元大幅貶值的戰略風險。一方面,中國相對低端和低效率制造業的過度擴張已面臨資源環境的巨大瓶頸。而“十二五”期間能源消耗的增長態勢仍十分嚴峻。一是地方政府目前正與中央國資企業聯手發展重化工業。二是轎車進入家庭正在加速,未來消費類能源消耗也將面臨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全球經濟不平衡的一個深層原因在于各國人口結構的差異和勞動力不允許跨境流動。青壯年占比高的中國有更高儲蓄和更多貿易順差。為此,中國需要加快推進未來生產能力提升導向的經濟轉型。政府需要從放松管制和完善金融生態環境兩個方面推進金融業的市場化轉型,保護私有產權的立法、司法和執法制度,以此鼓勵服務企業、高科技新創企業、中小企業、個體經濟等多種新的業態、新的商業模式的發展,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多元化和人性化發展的需要。 中國對外貿易戰略的制定取決于國內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發展狀況,現階段我國實行的不是單一的進口替代戰略或出口導向戰略,我們實行的是混合型的發展戰略:把出口替代戰略和出口導向型戰略結合。中國制定對外貿易戰略的原則主要依據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由貿易與保護貿易相結合的原則

二、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良好結合的原則

三、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良好結合的原則。因此對

外貿易戰略是不斷演變和發展的,沒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須肯定的是理論要聯系實際,才具有指導意義。

第四篇:我國對外貿易的現狀及對策[精選]

中國國際貿易發展的現狀

我國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進出口總額逐年增加,2001年全年進出口總額為5090.5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2661億美元,進口額為2435.5億美元;2007年全年進出口總額為21738.3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12180.2億美元,進口額為9558.2億美元。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增長速度連續六年保持在20%以上,進出口總額增長了

4.27倍,在世界貿易總額中居于第三位。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影響我國出口的一些問題。

一、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

1.服務貿易發展滯后

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落后于貨物貿易的發展水平,服務貿易出口與貨物貿易出口的比例為1:9,遠低于世界平均1:4.2的水平(美國這一比例為1:2.6)。

(1)我國服務貿易規模偏小,整體水平差。我國服務業總量不足,2006年服務貿易出口額920億美元,進口額1008億美元,貿易逆差88億美元,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偏低,服務業落后使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受到很大制約。2006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占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的3.6%,而同期美國服務貿易總額占全球的13.02%,是我國的3.6倍。

(2)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

①出口的部門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服務貿易出口主要集中在運輸、旅游、建筑等傳統服務部門。②服務貿易的國別(地區)結構不合理。我國服務貿易的進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區、歐盟、美國和日本,合計約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60%以上。③服務貿易的區域發展不夠平衡。我國的服務貿易主要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其中,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和天津列全國服務貿易出口的前列。2006年,北京服務貿易占到全國服務貿易總額19%。

(3)服務貿易法律法規不健全。我國服務貿易立法嚴重滯后,直到近年才有較大的改觀。服務貿易的立法未成為體系,相當一部分領域法律處于空白狀態,已頒布的一些關于服務貿易的法律法規不僅比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而且立法層次低、缺乏協調,影響到我國服務立法的統一性和透明度,一些規定與國際經貿規則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4)服務管理體制落后。目前,中國對外服務貿易管理體制存在許多缺陷,如中央與地方在服務業對外貿易政策和規章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服務業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甚至相互掣肘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服務業的統計也不規范,在行業劃分標準、服務標準等方面有些地方不符合國際慣例。

2.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阻礙我國商品的出口

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一國或區域組織以維護其基本安全,保障人類及動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和安全、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由而采取的一些強制性或自愿性的技術性措施。

(1)我國有60%以上的出口企業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每年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貨物金額已超過25%,約為450億~500億美元。

(2)已經從生產流通領域擴展到生產加工領域,不僅包括貨物商品,還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務領域,已經成為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第一大非關稅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我國的貿易成本,引發了貿易爭端,造成地區產業發展不平衡。

3.貿易摩擦增多,使得外貿風險加大

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實現了快速增長,在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過程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日漸增多的貿易摩擦也阻礙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已連續12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已連續5年成為遭受337調查最多的國家。

(1)2007年前11個月,中國遭遇反傾銷、反補貼以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兩反兩保”貿易摩擦62起。

(2)對中國商品提起反傾銷訟訴的國家和地區也越來越多,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加入對我國反傾銷調查的行列。

(3)貿易摩擦的產品和行業結構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只要他們認為危害到或將要危害到本國競爭力差的產品,都可以列入傾銷產品的范圍,從過去的原材料、簡單加工擴展到現在的高科技產品,幾乎涵蓋我國出口的大部分產品,涉及4000多種商品。美國的特別301條款和超級301條款相繼把保護的范圍由一般商品擴展到勞務、投資和知識產權等,其可訴的范圍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4)涉及的金額和反傾銷稅率越來越大,委內瑞拉1999年決定對中國的皮鞋、人造革皮鞋和布鞋等鞋類,采取臨時措施,征收300%的反傾銷稅;秘魯1996年立案的中國鞋,最高征收的反傾銷稅達到903.92%;2004年2月,墨西哥經濟部決定恢復對從中國進口的鞋和鞋靴零件征收165%-1105%的反傾銷稅。

貿易摩擦給我國出口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導致我國產品在出口市場受到擠壓,對我國產品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響。

二、我國對外貿易中應采取的對策

1.服務貿易方面

(1)國家應建立各部門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動、政府和企業緊密聯系的全國服務貿易協調管理機制。同時,將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充分發揮中國服務貿易協會的作用,建立境內外及時溝通的服務貿易支持網絡。

(2)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采取多種形式,與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貿發會議、歐盟等國際組織,以及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組織之間建立聯系,緊密合作。

(3)積極進行服務產品結構的調整,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我國應積極參與世界性的服務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國內產業結構,促進我國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4)完善服務貿易相關法規,建立服務貿易法律體系。為保證服務貿易能沿著正常、健康的軌道發展,我們應加強對CATT、GATS、WTO有關條款原則的研究,根據GATS的要求,盡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國經濟發展目標又不違背國際法律準則的法律、法規。對服務市場準入原則、服務貿易的稅收、投資、優惠條件等要以法律形式規定下來,以增加我國服務貿易的透明度,使服務貿易真正實現制度化和規范化。同時,正確利用GATS的有關例外條款,制定適度的保護政策,以保護我國服務貿易的正常發展。

2.技術性貿易壁壘方面

(1)政府方面。①建立預警機制,實現對外貿易保護前置化。政府有關部門要緊密跟蹤重點出口國家和地區情況,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以便及時了解某貿易壁壘的動向,定期或不定期發布預警信息,提醒相關企業及時做好相應準備。②制定優惠措施,發展循環經濟,扶持“綠色”企業發展。政府應通過優惠政策,扶持一批符合國際標準、管理先進、科技含量高的綠色環保型企業,同時淘汰一批規模小、檔次低、管理水平低、環保意識差的企業。③實施標準化戰略,制定與國際標準一致的國家標準和技術法規。應制訂鼓勵政策,統一并提高我國的技術標準,使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與國際標準協調,并按照需要將這些國際標準引入我國,讓生產企業在掌握國際標準的基礎上去安排生產,以使產品符合進口國要求,這對擴大出口貿易,加快對外貿易的發展都有較大的幫助。④政府有關部門要服務和幫助企業開拓其他市場,規避貿易風險。企業還可通過勞務輸出、技術輸出、境外投資等多種方式,在消費國就地生產、加工,讓“銷售地”變“產地”,避開貿易壁壘。

(2)企業方面。①企業應強化標準化意識,采用合理適用的國際標準,嚴格執行標準,并將ISO9000、ISO14000等管理標準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創造出適合自身的管理方法,從制度上保證產品的質量品質和環保品質,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處于有利的競爭地位。②企業要注重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提高產品以及對產品的檢驗檢測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沖破現在技術性貿易壁壘。③企業應投入研究開發費用,生產符合外國技術標準特別是苛刻要求的先進產品,還要自覺增強環保意識,努力使自己的產品成為“綠色產品”,預防和避免貿易爭端的發生。當貿易爭端一旦發生,要通過政府的交涉,努力使外國政府取消其技術性貿易壁壘,將企業利益損失降到最低。

3.對外貿易摩擦方面

(1)政府方面。①我國政府充分利用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加強與外國的交涉。政府應充分援引WTO反傾銷協議中的條款,對其他國家對我國提出的反傾銷措施和調查程序進行嚴格的調查,并提出異議,通過雙邊、多邊談判,記載反傾銷應訴中所作的實踐,進一步澄清相關問題,據理力爭,督促相關國家修訂對華市場經濟體制的認定標準,最終取消岐視性的對華反傾銷政策措施。②建立和完善反傾銷應訴機制,完善我國反傾銷預警機制網絡。③加強對出口競爭秩序的規范,設置合理,有效的出口經營管理機制,建立并執行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的出口制度,是減少對華反傾銷訴銷的有效措施。

(2)企業方面。①企業應調整戰略,實行國際化經營。②要不斷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加大科技投入,不斷研制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的科技產量,樹立品牌意識,實施名牌戰略,實現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轉變和以價取勝的戰略轉變。③企業在反傾銷的過程中,應當熟悉國際慣例,依法應對反傾銷,使自己由被動化為主動。

我國對外貿易的現狀、問題、對策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當前我國對外貿易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措施。

關鍵詞:對外貿易 現狀 措施

當前我國對外貿易增長速度很快,特別是出口已成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但因貿易保護主義、發達國家經濟不景氣等原因導致的貿易爭端也越來越多。我們要分析清楚當前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促使我國對外貿易健康快速發展。此外,我們要看清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方向。

一、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現狀

1、對外貿易總額增長較快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國際貿易領域的最大變化就是中國以出口大國姿態重返世界市場。1978年,我國的對外貿易規模只有

206.4億美元,占當年世界貿易額的0.78%,名列世界第34位;2006年我國商品進出口總額達到17606.9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三,僅次于美國和德國。1978年~2006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增長85倍,遠遠超過同期GDP年均增長幅度。另外,中國很多行業和產品國際競爭能力越來越強。我國已經成為了世界貿易大國。

2、加工貿易出口比例大

第五篇:我國近幾年對外貿易現狀(范文)

一、最新數據:200

8、200

9、2010年中國進出口數據

2008年,中國進出口25616.3億美元,增長17.8%,增速比上年回落5.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4285.5億美元,增長17.2%,回落8.6個百分點;進口11330.9億美元,增長18.5%,回落2.3個百分點。

2009年,中國進出口總額22072.2億美元,下降13.9%。其中出口總額12016.6億美元,下降16.0%;進口總額10055.6億美元,下降11.2%。貿易平衡狀況進一步改善,貿易順差1961.1億美元,比上年減少1020億美元,下降34.2%。

2010年前7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6170.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40.9%。其中出口8504.9億美元,增長35.6%;進口7665.6億美元,增長47.2%;貿易順差為839.3億美元,減少21.2%。

二、我國進出口商品構成情況:

圖 1 2007年1-1

2月中國外貿出口商品的構成情況

圖 2 2007年1-12月中國外貿進口商品的構成情況

表 1 2007年1-12月進出口商品構成情況

2008年進出口商品構成情況:

據海關總署網站消息,在出口商品中,2008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8229.3億美元,增長17.3%。其中,電器及電子產品出口3420.2億美元,增長13.9%;機械及設備出口2686.3億美元,增長17.5%;高新技術產品出口4156.1億美元,增長13.1%。同期,我國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1197.9億美元,增長4.1%;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出口653.7億美元,增長16.6%,加快1.6個百分點;鞋類出口296.6億美元,增長17.2%,加快1.2個百分點;家具出口269.1億美元,增長21.5%;塑料制品出口158.3億美元,增長9.4%,小幅提高0.6個百分點。

在進口商品中,2008年我國進口初級產品3627.8億美元,增長49.2%,占當年我國進口總值的32%,比上年提高6.6個百分點。同期,進口工業制品7703.1億美元,增長8.1%,占當年我國進口總值的68%;其中,進口機電產品5386.6億美元,增長7.9%;進口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1191.9億美元,增長10.8%;進口汽車40.8萬輛,增長30.6%;進口鋼材1543萬噸,下降

8.6%。

三、我國進出口貿易現狀:

中國經濟已形成了以工業制成品進出口為主導,并附之以初級產品進口的國際貿易分工模式,貿易順差大幅度增長,并且順差總量有持續擴大的態勢。

目前我國出口制成品比重占全部出口的80%以上,但競爭力最強的是雜項制品,競爭力最小的是機械及運輸設備,競爭力次小的是化學品及有關產品,即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出口商品主要來自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仍偏低,但呈現逐步提高的趨勢。

主要表現在:一是加工貿易在我國出口總值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2006年加工貿易出口占出口總值的比重52.7%),而加工貿易只賺取微薄的加工費。二是我國進出口的一半以上產品都是由外資企業完成的,最近幾年該比例在繼續上升,2006年達到58.9%。三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所占比重雖然逐年有所提高,2006年上升到29%,但其中絕大部分使用的是國外的核心零部件或者關鍵性技術,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產品出口比例仍很低。

四、對中國參與國際貿易分工格局的分析:

其原因在于:中國經濟正在逐步完成通過外向型政策創造比較優勢到依靠大市場培育的規模經濟和近乎無限供給的勞動力條件形成的自發的比較優勢這一轉變。

符合要素稟賦理論中的H-O定理即一國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對豐富要素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其相對稀缺要素的產品。

資源稟賦形成了制造業的分工基礎,而開放條件下的技術進步路徑提升了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制造業產業結構,促進了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競爭力。通過政策創造比較優勢,并形成了制造業的垂直分工環節。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冬期施工安全技術措施下一篇:對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價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