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詩四首賞析范文

2022-05-24

第一篇:詩四首賞析范文

人教版八上語文30課詩四首 賞析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愿”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里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作者雖志在田園,但初歸時的勞動效果不大理想,莊稼長得不好,豆苗還沒有草多。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蕪貧瘠,雜草叢生,地廣人稀,難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說明他不善于勞動,一個封建士大夫,剛離官職的縣太爺,既沒有耕作經驗,又沒有耕作能力,種不好莊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對“草盛豆苗稀”的狀況是不甚滿意的,但不文過非,這符合他一貫“任真自得”的性格。蕭統說他為人率直,不矯飾言辭,曾與人飲酒,不論貴賤,若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詩人襟懷坦蕩如此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晨興”寫早起;“帶月”寫晚歸,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勞。“理荒穢”,寫他歸耕后墾荒工作的艱難。盡管每天勞動時間很長,從日出到月出,身體很疲憊,然而詩人沒有絲毫怨言,反而有“帶月荷鋤歸”的悠閑筆調寫出他勞動后的輕快。 陶詩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于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 我們好象看見詩人在月出山崗后,心滿意得地扛著鋤頭,哼著詩句,漫步歸家的情景。此時,人與月與自然環境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詩人心靈的舒暢,通過藝術的筆觸,凈化為一種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詩歌美,活脫出一個美好靜謐的意境和悠閑自得的形象。“帶月”句可說是神來之筆,它變勞苦為歡快,化困倦為輕松,具有點染之功。。“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后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么可惜的呢?這兩句是進一步寫田園荒蕪,歸耕艱難。以上六句敘寫耕作生活,真切樸實,宛如在目。“衣沾不足惜” 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愿無違”,使得“愿無違”強調得很充分。這里的“愿”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歸真、順應自然的意念,并且這二者常常融為一體。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這首五言詩,主要是采用“賦”的手法,通過敘事來表現思想感情,其中沒有景物的描寫、氣氛的烘托,也沒有比興的運用,幾乎全用敘述,只在未尾稍發議論,以點明其主旨。全詩敘寫真實,發自肺腑,所以《后山詩話》說:“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爾。”《藏海詩話》說:“子由敘陶詩,‘外枯中膏,質而實綺,癯而實腴’,乃是敘意在內者也。”日本學者近藤元粹說這首詩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詩受到中外詩評家的如此贊譽,可見其征服人心的藝術力量

陶淵明“性本愛丘山”,這不僅是因為他長期生活在田園之中,炊煙繚繞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傳來的雞鳴狗吠„„都會喚起他無限親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寧靜的鄉村是與趨膻逐臭的官場相對立的一個理想天地,這里沒有暴力、虛假,有的只是淳樸天真、和諧自然。因此,他總是借田園之景寄托胸中之“意”,挖掘田園生活內在的本質的美?!稓w園田居》組詩是詩人在歸隱初期的作品,第一首著重表現他“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這一首則著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

開頭四句從正面寫“靜”。詩人擺脫了“懷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鄉村,極少有世俗的交際應酬,也極少有車馬貴客——官場中人造訪,所以他非常輕松地說:“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他總算又獲得了屬于自己的寧靜。正因為沒有俗事俗人的打擾,所以“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那道虛掩的柴門,那間幽靜的居室,已經把塵世的一切喧囂,一切俗念都遠遠地摒棄了。——詩人的身心俱靜。在這四句中,詩人反復用“野外”、“窮巷”、“荊扉”、“虛室”來反復強調鄉居的清貧,暗示出自己抱貧守志的高潔之心。

不過,虛掩的柴門也有敞開之時,詩人“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他時常沿著野草叢生的田間小路,和鄉鄰們來來往往;詩人也并非總是獨坐“虛室”之中,他時常和鄉鄰們共話桑麻。然而,在詩人看來,與純樸的農人披草來往,絕不同于官場應酬,不是他所厭惡的“人事”;一起談論桑麻生長的情況,絕對不同于計較官場浮沉,不是他所厭惡的“雜言”。所以,不管是“披草共來往”,還是“但話桑麻長”,詩人與鄉鄰的關系顯得那么友好淳厚。與充滿了權詐虛偽的官場相比,這里人與人的關系是清澄明凈的。——這是以外在的“動”來寫出鄉居生活內在的“靜”。

當然,鄉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懼。“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莊稼一天天生長,開辟的荒土越來越多,令人喜悅;同時又“??炙敝?,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勞動,毀于一旦,心懷恐懼。然而,這里的一喜一懼,并非“塵想”雜念;相反,這單純的喜懼,正反映著經歷過鄉居勞作的洗滌,詩人的心靈變得明澈了,感情變得淳樸了。——這是以心之“動”來進一步展示心之“靜”。

詩人用質樸無華的語言、悠然自在的語調,敘述鄉居生活的日常片斷,讓讀者在其中去領略鄉村的幽靜及自己心境的恬靜。而在這一片“靜”的境界中,流蕩著一種古樸淳厚的情味。元好問曾說:“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詩人在這里描繪的正是一個寧靜諧美的理想天地。

《使至塞上》

開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這首詩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單車欲問邊”,寫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要走多遠呢?“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山高路遠,詩人覺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樣隨風而去,又恰似“歸雁”一般進入胡天。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經過長途跋涉,詩人終于“蕭關逢候騎”,卻沒有遇見將官。一問才知道“都護在燕然”:將官正在燕然前線呢!故事似乎還要延續下去,但詩歌卻于此戛然而止,給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試想,那茫茫無邊的沙漠,只有用一個“大”字才能狀其景觀;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煙”二字正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后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凈,直入人心。“長河落日圓”,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間。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長”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頭。而“長河”之上,是那一輪圓圓的落日,這里的“圓”字與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傳神,難以言其妙處。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賞析

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畫面上的景物雖不多,但是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其次,它有畫一樣講究的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寥寥幾筆,就用簡約的線條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態,概括性極強,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這兩句在色彩上也很豐富,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靜靜地居于天際,輝映著波瀾不驚的閃著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目前。

《紅樓夢》里香菱說:“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她雖然不能夠清楚地說出這兩個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憑直覺感到它們描寫孤煙與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蘇軾評價王維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真是非常恰當啊。

對“煙”的不同理解:有人認為是烽煙,有人認為是炊煙。 《渡荊門送別》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押韻的字有游、流、樓、舟。題材:送別詩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云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而又初次離別的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他。

這首詩寫出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詩以濃重的懷念與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

《登岳陽樓》(其一)

首聯“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寫景,一”東”一”西”形象生動的說明了岳陽樓的地理位置, “簾旌不動夕陽遲”由遠及近,從” 簾旌”到”夕陽”,描繪出了一幅靜謐而慘淡的的夕陽入山圖.面對這樣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詩人不由悲從心來。

頷聯中,“登臨吳書蜀橫分地”從歷史角度介紹了岳陽樓,此句仿杜詩中“吳楚東南” 意境雄偉, 讓人想起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懷古傷今,怎能不讓人“徙倚”在山水之間。在這樣美麗的岳陽樓畔,詩人卻提不起半點觀賞山水的雅興,僅“徙倚”二字,便把詩人那滿腔愁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頸聯從杜甫“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脫胎而來,而又未生搬硬套, “萬里” “三年”說明了詩人逃難時遙遠的路途以及具體的時間,恰當的表現了自己背井離鄉,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聯情景相生, “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自己的“白頭”相映襯,且暗示了當時政治局勢的嚴峻, “老木滄波”既指眼前實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這樣的蒼涼氣韻,與杜詩中“無邊落木瀟瀟下”, “艱難苦恨繁霜鬢”相同。同樣的國破家亡,天涯淪落,此時此刻,杜甫成了詩人患難中的知己,因此,詩中自然有了杜詩中雄闊慷慨的風格。

第二篇: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賞析-中考試題

使至塞上

綜合

⒈這首詩作于王維被排擠出朝廷,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邊途中。詩題“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 出使 ,“征蓬出漢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飄飛的蓬草 。(2分)('12長沙市)

⒉為什么說這是一首邊塞詩?結合詩句具體說明。(2分)('11連云港市) 可從詩題“使至塞上”,詩句中“邊、居延、漢塞、胡天、大漠、蕭關、燕然、屬國、都戶”等詞語(地名、官名)看出這是一首邊塞詩。

語句賞析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從景物描寫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兩個方面,說說你對“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的理解。(4分)('07銅仁市)

隨風而去的“征蓬”和進入胡天的“歸雁”,也是遠赴邊塞的詩人自己的寫照(1分);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2分);從中透露出詩人內心幽微難言的激憤抑郁的情感(1分)。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⒈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第三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寫了哪些景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3分)('12長沙市)

寫了“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等景物(1分);營造了“蒼茫”(或“空曠”“曠遠”“遼闊”“廣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1分);表現了孤寂的情感(1分)。

⒉頸聯中的“直”、“圓”兩字用得十分傳神,請說說它們的好處。(3分)('11連云港市)

“直”字,表現了打磨孤煙的勁拔、堅毅之美(1分);“圓”字,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1分)。這兩個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塞外雄奇壯觀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詩人的孤寂情緒。(1分)(意思對即可)

⒊用自己的話,描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展示的“千古壯觀”。(2分)('07銅仁市)

黃沙莽莽,無邊無際,草木不見,行旅斷絕。極目遠眺,一縷孤煙勁拔堅韌、剛直有力地升騰在天盡頭,俯首遠瞰,橫貫浩瀚沙漠的黃河邊,蒼茫地掛著一輪圓圓的落日。

(答案不求同一,緊扣詩句,符合題意,描寫境界闊大,氣象雄渾、有文采,

2分;“大漠”、“孤煙”、“直”、“黃河”、“圓”,少兩個點扣1分,不計半分。)

選擇題

⒈對這首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12徐州市)

A.“征蓬”兩句,既表述了詩人前往邊境慰問將士之事,又描寫了邊塞獨特之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自己被排擠出朝廷的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B.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明媚秀麗的塞外風光,其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更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詩中的“圓”字與“直”字,都用得逼真傳神,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

D.“都護在燕然”和前面的“屬國過居延”遙相呼應,點明了詩人此次出使路途之遠。

B(“雄奇壯美”而非“明媚秀麗”)

⒉下列對詩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2分)('12南寧市)

A.第

一、二句敘事,寫詩人以使者的身份,輕車簡從,要到遙遠的西北邊塞去慰問將士。

B.第

三、四句敘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寫詩人被排擠出朝廷的孤寂、飄零之感。

C.第

五、六句“直”“ 圓”兩字精煉傳神,線條簡約,描繪的景物不多,但畫面開闊、意境雄渾。

D.第

七、八句寫詩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達邊塞,偵察兵蕭關卻騎馬來報:“長官正在燕然前線。”

D(“蕭關”是古關名,而非人名。)

⒊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12柳州市)

A.全詩敘寫了出使的路線、沿途看到的風光以及聽到候騎報告的最新戰況,內容與題目緊緊相扣。

B.第二聯描寫塞上秋景:隨風而去的枯蓬飄出塞外,南飛的大雁掠過北方少數民族居住的上空,畫面靜謐而溫馨。

C.第三聯描繪了烽火臺上筆直的狼煙,蜿蜒曲折的黃河映襯著渾圓的落日,景色雄奇壯觀,氣勢恢宏。

D.第四聯寫途中遇到偵察騎兵,得知都護愛前線打破敵軍的軍情,顯示出朝廷使臣對邊疆戰事的關心。

B

⒋下列對詩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12柳州市) A.本詩重點筆墨在于寫景,以大漠、秋景為背景,用征、歸雁、孤煙、長河、日圓等景物,組成一幅塞外風光圖。

B.第二聯用“出”、“入”描繪動態景物,第三聯用“直”、“圓”描繪靜態景物,動靜結合,使畫面富于變化,意境深遠。

C.黃河橫貫大漠,望不到盡頭。一個“長”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達了詩人獨特的審美感受。

D.“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雄渾開闊,詩中有畫,堪稱千古絕句,體現這首詩歌哀婉消沉的藝術特色。

D ⒌選出對王維《使至塞上》賞析有誤的一項( )(2分)('12鐵嶺市)

A.首聯詩人寫自己輕車簡從,奉使出征,要前往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慰問將士。 B.頷聯中運用比喻,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抑郁、孤寂的內心情感,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C.頸聯描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視野開闊,意境雄渾,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點。

D.這是一首邊塞詩,詩中描寫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人到達邊塞時所見的景色。 B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古詩詞的賞析能力?!妒怪寥稀奉h聯“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一句,運用比喻修辭,作者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B項前半部分的賞析是正確的。但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的并不是這一句,而是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⒍閱讀《使至塞上》,選出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11遂寧市)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達地點和作詩緣由,“欲問邊”,是出使的目的。 B.頷聯是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由“歸雁”一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秋天。

C.頸聯中,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D.本詩通過寫詩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表達了詩人由于被排擠而孤獨、寂寞、悲傷、飄零的孤寂心情。詩中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都護的贊嘆。

B 分析:B項中由“歸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飛,因此季節是春天。

⒎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4分)('08玉林市)

A.首聯寫作者出使,已經過了屬國的居延這一地方。一個“單”字,寫出了他出使的孤單與無奈。

B.頷聯借用比喻,寫自己像飄飛的蓬草一樣出了漢塞,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進入胡天,顯得形象而生動。

C.頸聯中,“孤煙”、“長河”、“落日”,寫出了大漠景色的單調與荒。“直”“圓”寫出了邊塞人民不懼生活艱苦,奮勇向前以圓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聯意思是說在蕭關遇到巡邏偵察的騎兵,才知道都護還在很遠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結束,給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詩敘事與寫景相結合,而重點在于寫景,為讀者展現了一幅畫面宏大,意境開闊,景色壯麗的塞外風光圖。

B、D

渡荊門送別

綜合

⒈這首詩前六句著重 寫景 ,后兩句抒情,抒發了詩人 對故鄉的依依惜別(留念) 的感情。(2分)('11河池市)

⒉本詩記下了作者初次離開故鄉時的觀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達他對故鄉依依不舍之情的一個字是“ 憐 ”。(1分)('07潛江市)

⒊請寫出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10曲靖市)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語句賞析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一聯,歷來被人們稱道。請任選一個角度進行賞析。(2分)('10曲靖市)

示例:①繪意境:蒼莽起伏的山巒隨著平原曠野的延伸。漸漸消失得無影無蹤,一瀉千里的長江水奔赴茫茫無際的遼闊平原。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

②賞字詞:“隨”表現出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寫出空間感和流動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氣勢,展示了詩人的廣闊胸襟。

③品技巧: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發了作者初出荊門時的喜悅、激動的心情。更是詩人開闊的胸懷,開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氣的形象寫照。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請對“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作簡要賞析。(2分)('11河池市)

示例: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把倒映在水中的月亮比喻成明鏡,用海市蜃樓這一特定的景觀形容江上云霞之美。(1分)想象大膽奇特,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晝夜交替、時空變換的奇景,表達了詩人豪邁開闊的心情。(1分) 選擇題

下面對本詩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2分)('07潛江市)

A.首聯敘事,直扣詩題,交待了送別的時間、地點、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頷聯寫景,其中一“隨”一“入”以游動的視角寫出了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象。

C.頸聯描繪了“水中映月”和“天邊云霞”兩幅圖畫,巧妙地融進了作者初次見到平原時新鮮、欣喜的感受和體驗。

D.尾聯由欣賞美景轉入深沉的鄉情之嘆,含蓄地抒發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A

⒊對下面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12烏魯木齊市)

A.首聯是全詩寫景最濃墨重彩的一筆,看似平常,實則細膩??梢韵胍娫娙说囊暰€由近及遠的掃描,逐漸放開,最后融入那蒼茫的暮色中。

B.詩的頸聯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萬里”與“三年”對舉,分別從空間、時間的跨度上來敘事,收到了雙重疊加的藝術效果。

C.這首詩通過登樓所見,抒發詩人輾轉江湘,顛沛流離之苦,國家破敗、中原動蕩之憂,以及老大傷悲的落寞情懷。讀之讓人感慨萬分。

D.與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詩相比較,能看出此詩的老杜風格。詩人在模仿的同時,又富于變化,布控精巧、情思綿綿,自成一格。

B

登岳陽樓

綜合

⒈這首七言律詩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家國之恨__和__身世之悲__融于一體。(2分)('09孝感市) ⒉詩歌以“ 夕陽遲 ”和“ 欲暮時 ”點明登臨岳陽樓的時間,以“無限悲”直接抒發了詩人的情感。(2分)('12天門市) 選擇題

⒈對這首詩品析有誤的一項是( )(2分)('09孝感市) A.首聯點明登臨位置,從“簾旌”到“夕陽”,寫景由遠及近。

B.頷聯思昔撫今,憶“吳蜀”融入厚重歷史感,說“徙倚”滲透個人悵惘情。 C.頸聯“萬里”與“三年”對舉,分別從空間和時間跨度上道出了亡國之臣的無盡憂憤。

D.尾聯“風霜”語意雙關,“滄波”情景交融,于無限悲涼中收束全篇。 A ⒉對這首詩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2分)('12天門市) A.此詩意境宏深,氣象開闊,情感蒼涼悲壯。

B.“簾旌不動夕陽遲”由遠及近,描繪了洞庭湖風平浪靜、祥和安寧的景象。 C.“萬里來游”“三年多難”,傳遞出詩人寫此詩的處境。

D.“老木滄波”既是眼前實景,又包含了詩人歷經風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緒。 B

第三篇:李白詩四首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李白的文學常識,體悟詩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藝術魅力。

2.了解七言古詩的一般特點, 領會想象奇特和比喻、對比、夸張等修辭手法,體會李白作品的浪漫主義藝術風格。

3.體會李白詩歌“豪放飄逸”的特點并對其內涵。

4. 正確認識詩中所體現出來的不與權貴妥協的反抗精神和傷感情緒。 教學重難點: 體味李白積極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夢游天姥吟留別》

一、導入新課。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詩壇上,李白無疑是最為耀眼的一顆巨星。他壯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詩境界壯闊,想落天外,既有奇異瑰麗的浪漫筆調又有著真摯、質樸的人情味。

二、常識簡介 1.解題

⑴夢游:說明內容的虛實。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夢的內容。

⑶吟:古詩體式,多有悲愁慨嘆之意,形式活潑,如同散文中的隨筆,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別:說明本詩寫作目的。是臨行前留下這首詩向朋友話別的意思,不過本詩主要內容并無惜別之感,而是借題發揮,表明自己的態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體知識:本詩是一首七言古詩。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古詩”又稱“古體詩”,是相對于格律嚴格的“近體詩”而言。“七言”分兩種,一種是以七字句為基礎,雜用

四、

五、

六、九言而構成了形式自由的長短句,這樣長短交錯,換韻自由,富于變化,也稱為“歌行體”;另一種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齊。今天所學的這首詩屬于歌行體。

2.作者簡介

李白素有“詩仙”之稱,在中國文學史上是最具浪漫主義氣息的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藉隴西成紀(今甘肅泰安東),生于碎葉(今巴爾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歲始離川在各地漫游。較廣泛地接觸現實,認識到朝廷的腐敗、官僚貴族的奢侈腐朽,寫出不少抨擊黑暗現實的詩篇。晚年飄泊困苦,卒于當涂。李白是繼屈原之后,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感情熱烈,性格豪爽,想象豐富,語言清新自然,較多地運用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借助非現實的幻想來表現激情。

1 李白的出身及經歷具有傳奇性,不論生、死還是經歷都存在很多謎,其創作也出奇。前人評李白思想及創作,多用一個“奇”字。如“以奇文取稱”(元稹)、“才大語終奇”(錢起)、“才矣奇矣”(白居易),這類評價語很多。其他如賀知章所說“謫仙”、杜甫所謂“佯狂”,以至諸如令力士脫靴和騎鯨飛升之說,雖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憶李白》寫道:“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詩中所表現的與眾不同的獨特個性。這種個性,有些用“豪放飄逸”“豪爽感激”“豪邁俊逸”來概括,雖說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個“豪”字。聯系他的《將進酒》《蜀道難》。等等詩歌,可以看出他的詩往往透過“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實質,在悲感至極就以豪語出之。這正是李白個性的基本特征。

1.讀書時期[25歲以前] 通讀百家 習劍任俠 求仙訪道 思想復雜 2.第一次漫游[25──42] 辭親遠游 酒隱安陸 十年活動 名動京師 3.長安三年[42──45] 應昭入京 供奉翰林 得罪權貴 自請放還 4.第二次漫游[45──55] 客居梁園 喜逢高杜 漫游尋仙 憂心國事 5.戰亂時期[55──62] 避居廬山 流放夜郎 奉節遇赦 病卒當涂

3.作品背景

這首詩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離長安后,曾與杜甫、高適游梁、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的家已頗具規模,盡可在家中怡情養性,以度時光??墒抢畎讻]有這么做,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有更高更遠的追求,于是離別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郁結于懷,所以在詩的最后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三、整體感知

1.放錄音,要求學生聽清字音,聽出節奏,聽出感情基調。 消極情緒寓于積極豪邁之中

2.學生朗讀或默讀課文,圈點難字生詞,結合注釋理解。 解釋下列加點詞

⑴我欲因之夢吳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⑵栗深林兮驚層巔:使„„驚, ⑶虎鼓瑟兮風為馬:演奏 ⑷失向來之煙霞:代神異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低頭;服侍 (6)勢拔五岳掩赤城:超過 ⑺煙濤微茫信難求:的確、確實

3.學生進一步朗讀,勾畫過渡性語句,理清思路。 ⑴從全詩看,哪些是寫實,哪些是寫虛(夢)?

入夢緣由(現實)→夢境路線(夢中)→夢中仙境(夢中)→夢醒留別(現實) ⑵夢中仙境寫了哪些圖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晝-山中壯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樂。 4.理清本詩結構

一、入夢緣由

現實天姥 神奇雄峻 入夢緣由(夢前) 心馳神往

二、夢游幻境

夢到剡溪 清幽寂靜

白天景象 壯美奇絕 游夢歷程(夢中) 迷離恍忽 夜間景象 離奇險怪 神仙洞府 壯麗輝煌 夢境消失 無限留戀

三、抒情表態

蔑視權貴 反抗現實 夢醒嗟嘆(夢后) 惆悵感懷 思路:不滿現實 → 夢游 → 反抗現實 主旨:對黑暗現實的憎惡,對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課時小結

這首詩作者用奇特的夸張描寫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筆墨借助想像描繪了夢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現了作者的浪漫主義風格。全詩通過夢境的描寫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對權貴的不妥協態度。同時,也反映了他消極的避世態度。

第二課時:夢游天姥吟留別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夢游天姥吟留別》。 2.導入新課。

二、文本研習 1.研習第一節 ⑴齊讀第一節

⑵思考:既然題為“夢游天姥”,為何開篇要“談瀛洲”?

明確:“煙濤微茫”的瀛洲與“云霞明滅”的天姥同樣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實,不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頭。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還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確:還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臺,從而襯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進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強烈愿望。

2.研習第二節

導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讓作者魂牽夢繞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奇妙夢境。

⑴學生齊讀第二節

⑵小組交流:或以時間為序或以地點為序,指出本段共描繪了幾幅圖景,并用l-2個詞歸納每一幅圖景的特色。

明確:月夜→寂靜清幽 白晝→壯美奇絕 傍晚→離奇險怪 夜晚→壯麗輝煌 ⑶學生齊讀“洞中仙樂”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語言進行描繪。

3 參考:電閃雷鳴,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門,訇地一聲從中間打開了。仙府的天空浩瀚無邊,看不到盡頭,日月的光輝照耀著金銀砌成的宮闕,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輕風為駿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連三地下來。老虎彈著琴瑟啊鸞鳥駕著車,仙人多得像麻一樣數也數不清,多么其樂融融的場面啊。

⑷自由熟讀“夢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誦。 3.研習第三節

⑴正當夢入高潮時,作者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夢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對現實,作者禁不住長嗟短嘆,作者感嘆了些什么呢” 明確: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間,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此詩所描寫的夢游,也許并非完全虛托,但無論是否虛托,夢游就更適合于超脫現實,更便于發揮其想象和夸張的才能。反映了詩人驚醒后面對著現實的無限哀痛。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是作者在當時社會里陷入重重矛盾后無可奈何的自我解脫,表現對人生的傷感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態度,反映了作者的消極面。 “別君去兮何時還?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是詩人向東魯諸公表示決心,與當時的惡勢力勢不兩立,決不妥協。

最后一句——是“詩眼”,“卒章顯志”,顯示了詩人的反抗精神,表現李白追求個性自由、蔑視權貴的傲岸性格和豪邁氣概。

進步性:反映詩人傲視權貴、渴望自由的精神。寫神仙世界的美麗,反襯出現實世界的丑惡,表明對現實、對權貴的的憎惡。寫幻想是為“不事權貴”的立場服務。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夢幻,行樂須及時的消極避世思想。如“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⑵鑒賞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哪能夠低頭彎腰伺候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的思想是曲折復雜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積極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詩中的思想精華。這鏗鏘有力的十六個字,是詩人思想和個性的體現,表達了詩人寧愿寄情山水,也決不向權貴屈服,也決不取悅于世而茍且偷生,充分顯示了詩人的反抗精神和豪邁氣概。這正是本詩的主題所在。

三、詩歌小結

1.作者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明確:夢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丑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說,詩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后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主題:本詩通過記夢游仙,描繪了天姥山奇景,贊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現了詩人鄙棄黑暗現實、蔑視權貴、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消極避世思想。

4 2.你從這首詩中的哪些詩句,讀出了李白詩歌的豪放飄逸?

明確:構思上最突出的特點是想象奇特,為了借別離之情來表現自己不事權貴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寫現實生活中景物,而是以豐富的想象借助夢游的形式來展示一個個奇景,塑造出一個個夢幻中的生動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并大量的運用了襯托(如用瀛洲、天臺來襯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張(如“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比(如將仙境與人事比、理想與現實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靈活現,也更好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在感情。

3.藝術特色

⑴構思奇特。全詩以游仙為構思的出發點,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關傳說,虛構出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鮮明對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達詩人對自由、光明的渴望與追求,同時也寫出他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豐富。神話傳說和對自然山川的真實體驗融合在一起,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大膽夸張,充分體現了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⑶語言靈活。形式錯落,富有節奏感,兼用長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縛。

六、拓展延伸

李白留別詩舉例, 體味李白的積極浪漫主義風格。(聯想和夸張)

《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第三課時:賞析《哭晁卿衡》《丁都護歌》《越女詞五首(其三)》

一、導入

《夢游天姥吟留別》在描寫美好境界不時穿插著對險境的描寫,也許告訴了我們這樣一 個道理:美景與險象同在?!秹粲翁炖岩髁魟e》中的贏洲確實是人們不斷追求的神仙境界,可是它卻也是險象環生之所在,要不然,豪氣沖天的李白為什么要“哭”。請大家讀《哭晁卿衡》。

二、賞析《哭晁卿衡》,展示基本解讀的文字: 《哭晁卿衡》基本解讀(重點:比喻、情景交融)

這首詩表現詩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兩人超越國別的真摯友情。(主旨)首句“日本晁卿辭帝都”以賦筆點出晁衡辭官返國。次句“征帆一片繞蓬壺”由眼前聯想到晁衡旅行之遙遠和艱險。“征帆一片”形象傳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樹葉一樣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謂險象環生。據《十州記》,蓬萊山對著東海東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圓海繞山,圓海水黑,人稱為冥海,無風之時尚且洪波萬丈,人不得往來,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飛仙才能通過。此句聯想景物,為下文抒情作了鋪墊。第三句“明月不歸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寫晁衡之遇難。明月,是說晁衡高潔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潔。而晁衡之遇難,正如皓月沉于湛藍的大海,所比自然貼切,帶出末句無限惋惜和悲愁。末句“白云愁色滿蒼梧”抒發詩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難,在詩人眼中不僅是朋友們的悲痛,連天宇似乎也是愁

5 眉不展:層層白茫茫的愁云籠罩在海上的蒼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處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寫白云有愁來寫自己之愁,將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蘊藉。

(一)聲讀,全班齊聲朗讀

(二)意讀,討論如下問題

1.請問四句詩,哪句詩給你留下的畫面最為清晰?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2.第一句畫面清晰嗎?(明確:不清晰,這句采用了賦的手法,是直陳其事。) 3.第二句,畫面如何?(明確:清晰。如果要拍攝的話,需要乘直升機,獲得一個俯視的圖景:遠征的船只像水中漂泊的一片小樹葉,只有那片白帆讓人發現船只只是在煙濤微茫的蓬萊仙島一帶緩緩繞行。)

4.第

三、四句寫了哪些景物?通過這些景物中蘊含著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第三句寫的景物是“明月”、“碧海”,但這又是借景抒情。用“明月”喻指晁卿,用“沉碧海”喻指其不幸遇難;既含有對朋友美好品質的贊美之情,又有為痛失朋友的傷感之情,甚至我們還能從詩人選用“碧海”為喻體,似乎還有一種自我安慰的意味:朋友海上遇難自然是令人傷心不已的事,但這碧波蕩漾的大海能成為這位品行高潔者的最后歸宿,也不能不說是一件幸事啊。第四句,寫的景物是“白云”,通過擬人,讓這沒有生命的天色也有了人的“愁色”,移內心難言之情于眼前所見之景,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與“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一樣,充分地抒發了因朋友亡故而極其悲傷的感情。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體會到詩作所寫的景物一定要與表達情思有相似或相關的聯系,能夠激發人的聯想想象;只有這樣才能使人“觸景生情”,使作品具有“欣賞”(“欣”是怡悅,“賞”,按照周汝昌先生的解釋,就是“交流”的意思)的價值。

小結:詩忌淺而顯。李白在這首詩中,把友人逝去、自己極度悲痛的感情用優美的比喻和豐富的聯想,表達得含蓄、豐富而又不落俗套,體現了非凡的藝術才能。

李白的詩歌素有清新自然、浪漫飄逸的特色,在這首短詩中,我們也能體味到他所特有的風格。雖是悼詩,卻是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顯得自然而又瀟灑。

李白與晁衡的友誼,不僅是盛唐文壇的佳話,也是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交往歷史的美好一頁。

(三)過渡性歸納評析:“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品德高潔的晁卿在海上遇難了,我為之傷心不已。但是如果就如此直白地說,那就不叫詩,也不會像現在這樣給我們心靈巨大的沖擊力。好的詩句就應該這樣震撼人的心靈,請大家讀《丁都護歌》感受一下,看看哪句詩給你的沖擊力最大。

三、賞析《丁都護歌》,展示基本解讀的文字: 《丁都護歌》基本解讀(重點:白描、細節)

首二句說自云陽乘舟北上,兩岸商賈云集。把纖夫生活放在這商業網點稠密的背景上,與巨商富賈們的生活形成對照,造境便很典型。“吳牛”乃江淮間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熱,見月疑是日,所以見月則喘。”(《世說新語•言語》劉孝標注)這里巧妙點出時令,說“吳牛喘月時”比直說盛夏酷暑具體形象,效果好得多。寫時與寫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

6 寫境傳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嘆息語意沉痛。“拖船”與“上征”照應,可見是逆水行舟,特別吃力,纖夫的形象就突現紙上。讀者仿佛看見那襤褸的一群,挽著纖,喘著氣,面朝黃土背朝天,一步一顛地艱難地行進著„„

氣候如此炎熱,勞動強度如此大,渴,自然成為纖夫們最強烈的感覺。然而生活條件如何呢?渴極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濁不可飲”呵!僅言“水濁”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詩人用最有說服力的形象語言來表現:“壺漿半成土”,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說“不可飲”,言下之意是不可飲而飲之,控訴的力量尤為含蓄。纖夫生活條件惡劣豈止一端,而作者獨取“水濁不可飲”的細節來表現,是因為這細節最具水上勞動生活的特征;不僅如此,水濁如泥漿,足見天熱水淺,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兩句寫纖夫的心境。但不是通過直接的心理描寫,而是通過他們的歌聲即拉船的號子來表現的。稱其為“都護歌”,不必指古辭,乃極言其聲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淚下如雨,這也照應了題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艱難、生活條件之惡劣、心境之哀傷一一寫來,似已盡致。不料末四句卻翻出更驚心的場面。“萬人系磐石”,“系”一作“鑿”,結合首句“云陽上征”的詩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運河北運。云陽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為建筑園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視。船夫為官吏役使,得把這些開采難盡的石頭運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萬人”之力拖(“系”)之,亦斷難達于江邊(“江滸”)。此照應“拖船一何苦”句,極言行役之艱巨。“無由達”而竟須達之,更把纖夫之苦推向極端。為造成驚心動魄效果,作者更大書特書“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碭(廣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這是采之不盡、輸之難竭的,而纖夫之苦亦足以感傷千古矣。

全詩層層深入,處處以形象畫面代替敘寫。篇首“云陽”二字預作伏筆,結尾以“磐石芒碭”點明勞役性質,把詩情推向極致,有點睛的奇效。通篇無刻琢痕跡,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寫來自覺“落筆沉痛,含意深遠”,實為“李詩之近杜者”(《唐宋詩醇》)。

(一)聲讀,全班齊聲朗讀

(二)意讀,討論如下問題

1.這首詩寫了一個怎樣的場景?請你用一句話描述。(明確:寫了這樣一個場景:一群衣衫襤褸甚至赤身露體的纖夫,拖著載滿各種石料的木船,喊著粗獷的號子,挪動著沉重的腳步逆水而上。)

2.這首詩給你印象最深的句子(讀一遍就不會忘記的)是哪句?(明確:給我印象最深讓我過目不忘的詩句是“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

3.這兩句詩是否運用了夸張的手法?聯系課后練習四,講析夸張特點和作用。 極盡夸張之能事,表達效果可以突出描寫對象的特點;“天”“金”兩句,極言其“高”“貴”,于是就與要表達對象“天姥”“不食之人”形成反襯對比關系,進而突出要表達對象的特征。另一方還可強化詩作主人公的感情;“白”“飛”兩句就是這樣,“白”極言“愁緒”之長,“飛”句在如此豪壯的描寫中,不但表現出詩人雄壯的氣魄,而且還表現了他對祖國山河無限的熱愛。

(三)過渡性歸納評析:這種不可意使用語言技巧,“實話實說”又說得如此的恰到好處,便是形成了李白詩歌一個風格,稱之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一語言風格,在《越女詞其五(其三)》得到最充分的體現。下面我們來讀這首首。

四、賞析《越女詞》,展示一般解讀的文字: 越女詞五首 ( 其三 )(重點:神態描寫)

寫作背景簡介:《越女詞》是李白在越地所寫。謝靈運有《東陽溪中問答》詩,應是此五首詩之所本。謝詩:“可憐誰家婦,緣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間,迢迢不可得。”“可憐誰家郎,緣流乘素舸。但問情若為 ? 月就云中墮。”

基本解讀:此詩寫越中采蓮少女活潑可愛的神情動態。 “棹”、“入”二詞入神之筆。“棹”指搖船的動作。搖船時還唱著歌,可見行船之輕松歡快;“人”是“笑”著劃船鉆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裝害羞,天真活潑之態,歷歷在目。

鑒賞要點此詩風格清新自然,體現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詩風。

(一)聲讀,全班齊聲朗讀

(二)意讀,聯系課后練習三,李白詩歌的語言風格多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最顯著的特色。請從本課中找出相關的例子。

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特色就是指詩歌語言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說語言給人的感覺很別致有情趣,但又沒有刻意使用語言技巧;“實話實說”而又感人至深。比如《越女詞》對采蓮女狀寫,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詩人善于抓住人物幾個傳神的動作細節“棹歌”“笑入”“佯羞”,再通過“蓮”“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數筆,既沒有比喻比擬,也沒有夸張對比,一個活潑可愛充滿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躍然紙上。這種語言的別致就在于能抓住描寫對象特別之處來下筆的。所謂“特別”,就是看似有些“矛盾”的細節,比如“越女”,既然“回”了,為什么還要把“歌”聲“笑”聲留下?既然又是“歌”來又是“笑”,那為什么又“不出來”呢?這豈不就是“佯羞”嗎?這樣寫來,就如 “猶抱琵琶半遮面”一樣讓人回味無窮。

五、作業布置:

⑴背誦默寫《夢游天姥吟留別》 ⑵整理文言字詞

附:教學反思:

第四篇:《冰心詩四首》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

2、學習這四首詩中豐富的想象、奇巧的構思、凝練的語言;

3、體味人間至愛親情,激發學生規劃自己的未來,設計自己的人生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品味詩歌。

教學難點 體味人間至愛親情,領悟詩歌中蘊涵的人生哲理。 總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紙船》《母親》)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中國是詩歌的國度,一篇篇美輪美奐的詩象一串串璀璨奪目的珍珠。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現代著名女詩人冰心的四首小詩。(板書課題) 二.了解冰心生平。

冰心:原名謝婉瑩,生于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逝世。福建長樂人,現代著名女作家,詩人,散文家,兒童文學家。五四運動爆發后,在革命潮流影響下,為了探索人生道路,暴露社會的黑暗,開始以社會、家庭、婦女等人生問題為主題的小說創作。1921年,參加了茅盾、鄭振鐸等發起的文學研究會。1923年燕京大學畢業后,赴美留學,把在旅途和異國的見聞寫成散文寄回國內發表,結集為《寄小讀者》。冰心代表作有詩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讀者》、《往事》、小說集《超人》,,,其作品體裁以歌頌母愛、童年和自然為主,筆調柔和細膩,微帶憂愁色彩,手法含蓄委婉,語言清新明麗,共鳴面大。 《繁星》、《春水》是冰心五四時期的詩歌結集?!斗毙恰穼懹?921年,共164首;《春水》寫于1922年,共182首。這些小詩是受印度詩人泰戈爾詩作的影響所作。詩人敏銳地捕捉生活中一剎那的感受,通過對這種感受的抒寫,表現蘊涵的情感或某一哲理,她的詩被稱為“冰心體”,在她的影響和帶動下,人們競相仿效,抒寫自己的三言兩語的小雜感,以至于形成了新詩史上的‘小詩流行的時代’。

三、整體感知:

⒈自由朗讀。提問:你對哪首詩印象最深刻?為什么? 依據學生的體會,把學生分成幾組(相同詩分為一組),讓每小組同學討論,為什么這首詩對你印象最深,并讓學生人人做好發言的準備。

⒉依據

1、

2、

3、4首詩的順序回答討論結果。力爭讓每位同學都有發言機會。 四,品讀課文:

1、學習《母親》

(1)集體朗誦《母親》,說說:母親的懷抱有什么特點?(溫暖、寬廣、安全„„),你有過親身體驗嗎?請說出來。

(2)自由朗讀冰心的小詩《母親》。朗讀要求:要感悟親情,注意節奏和重音。

第五篇:詩四首

30、詩四首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課時】4課時 【教學過程】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一、導入

陶淵明的性格既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不為“五斗米折腰”使他辭別官場,歸隱田園。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陶淵明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淵明的《歸田園居》一詩,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體感知

教師朗讀課文,學生正音、劃節奏并自由朗讀課文。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譯文: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雜草叢生,豆苗長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著鋤頭回家歇息。 草木覆蓋了狹窄的歸路,夜露打濕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濕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思考下列問題

a.這首詩可分幾層意思? b.“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的是什么? c.這首詩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引導并明確:

a.全詩寫了三層意思:種豆的地點及勞動結果;勞作的辛苦與執著;自己的田園之樂。 b.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c.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閑適的心情。

讀讀講講問問。

問:這首詩記的是哪個季節的勞動生活情形?(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問:詩人到田間去干什么?(鋤草)鋤了多長時間?(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講:詩的前四句只記給豆田鋤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當指廬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i草長得茂盛,把地里的營養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即今語“早早地起身”;“理”,清理,這里可引申為清除;“荒”,雜草;“穢(穢)”,本作 ,是草字頭,也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已消失,只作污穢解)。第四句說歸家已是月兒初升之時。“荷”,擔、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義有二:擔;誰。不用講給學生聽)。

小結:前四句為第一層,寫勞動情形。

問: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說的?(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為什么開頭不提,到這里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為夕露所濕。)問:為什么要著意寫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愿望。) 講: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愿,盡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為苦;及至在歸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細節表述了他的意愿。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

小結:后四句為第二層,以抒情為主。

三、研讀與賞析

教師出示學生繪制的幾幅圖片讓學生進行對照賞析,同時提出思考的問題: a.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這首詩的畫面。(要求結合人物身份、舉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

學生思考并討論交流,明確:

a.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因體力不支,農藝不精,所以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 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寫出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詩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寫出了那份勤勞與執著。語言“自然、通俗”。

四、讀齊背誦 板書設計

歸田園居

前四句:田間的勞動情形 五六句:歸途夕露沾衣 七八句:抒寫歸隱意愿

《使至塞上》 王維

一、導入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二、整體感知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王維(公元70l~761),字摩詰,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過著享樂田園、流連山水、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王維少年時就有才名,2l歲進士及第,任大樂丞,后因伶人舞黃獅子事映犯皇權而受牽連,被貶為濟州司庫參軍。張九齡為相后,提拔他為右拾遺,后張九齡被罷官,他也被排擠出朝,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使邊塞。后又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詩人經歷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漸發現了社會的不平。他晚年對社會的惡濁采取鄙視的態度,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禪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間,通過對自然美的刻畫表達他對社會現實的態度。王維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人稱“詩佛”。他不僅是作詩的妙手,而且是繪畫的行家,又妙解音律,所以蘇式盛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濃郁的詩情畫意是王維詩作的最大的藝術特色。

開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以監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并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出使人是誰?在什么情況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結果如何? 明確:作者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魯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

三、研讀賞析,思考問題:

1.品讀全詩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這是第一聯,“單車”,寫其輕車簡從,言慰問使團規模不大。“問”,慰問。“邊”指邊塞。“屬國”,典屬國的簡稱。本為秦漢時官名,這個官掌管投降歸順的蠻夷部族,這里指代使臣,是王維自指。因此,“屬國”就成為外交官的代詞。居延是古地名,在今甘肅省張掖、酒泉一帶,在漢代,此地與匈奴接境。兩句十個字,意思只是說使者要到邊塞上去,已經行過居延,進入胡地。“單車欲問邊”,寫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要走多遠呢?“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這是頷聯,是說使者過了居延,就像滾滾塵沙一樣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天的上空。“征蓬”是在地上飛卷的塵沙,現在江南人還把隨風卷地而來的塵土叫作“蓬塵”。

這兩句詩包含著多重意蘊。由“歸雁”一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葉干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故稱“征蓬”。這一句是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如曹植的《雜詩》(其二)所謂“轉蓬離本根,飄飖隨長風”,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詩中的“出漢塞”恰與詩人此行相映照;而且,這三個字異國他鄉的情味甚為濃厚,這就加深了飄零之感。去國離鄉,感情總是復雜萬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象本詩中聽寫乃是因為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睞,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氣派。詩人的失意情緒或者同朝廷政治斗爭有關。一向器重詩人的宰相張九齡即于本年四月貶為荊州長史。這兩句詩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

頸聯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氣象極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遠處烽煙直沖霄漢,大河上一輪落日,沒有云翳,顯得格外圓而且大。大漠、長河、孤煙、落日,抓到了西北高原的特色。“孤煙直”“落日圓”,表示天氣晴好,無風無云,也是沙漠上的氣候特征。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一個“大”字形容。邊塞荒涼,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著一個“直”字卻又突出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一個“長”字寫出了詩人對橫貫沙漠的黃河的真實感覺。長河落日本來很平常,這里用一個“圓”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觀落日的特殊感受,給人以親切溫暖又微帶蒼茫的感覺。

被王國維贊嘆為“千古壯觀”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畫—樣的構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其次,它講究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線條簡約,物態畢現。第三,色彩豐富,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靜靜地居于天際,輝映著波瀾不驚的閃著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目前。

這兩句寫景,境界闊大,氣象雄渾。它由兩個畫面組成。第一個畫面是大漠孤煙。置身大漠,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這樣一副景象: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昂首看天,天空沒有一絲云影。不見草木,斷絕行旅。極目遠眺,但見天盡頭有一縷孤煙在升騰,詩人的精神為之一振,似乎覺得這荒漠有了一點生氣。那是烽煙,它告訴詩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煙是邊塞的典型景物,“孤煙直”,突出了邊塞氣氛。從畫面構圖的角度說。在碧天黃沙之間,添上一柱白煙,成為整個畫面的中心,自是點睛之筆?!独ぱ拧罚?ldquo;古之煙火,用狼煙,取其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清人趙殿成說:“親見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這又是從用字上說。

另一個畫面是長河落日。這是一個特寫鏡頭。詩人大約是站在一座山頭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時當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閃著粼粼的波光。這是怎樣美妙的時刻啊!詩人只標舉一個“圓”字,即準確地說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由于選取這樣一個視角,恍然紅日就出入于長河之中,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從而整個畫面更顯得雄奇瑰麗。

結尾一聯“蕭關選候騎,都護在燕然”,說使者到了蕭關,遇到巡邏偵察的騎兵,一問,才知道都護的軍部還在離這兒很遠的燕然前線作戰呢。“蕭關”,地名,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東南。“候騎”,在前線擔任偵察、通訊的騎兵。“都護”,官名,邊疆都護府的長官,此指河西節度副使崔希逸。“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東漢竇憲為車騎將軍,大破北單于,登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這里借作前線的代稱,并非實指,暗示唐軍作戰得勝。

這首詩作于赴邊途中,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了詩人對不畏艱苦,以身許國的守邊戰士的愛國精神的贊美;本詩敘事精練簡潔,畫面奇麗壯美。既敘述了作者出使邊塞的艱苦行程,描繪了邊塞奇麗壯闊的景象,也寫了邊塞將士緊張的戰斗生活。

2.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單車欲問邊”,寫自己輕車簡從,欲前往邊境慰問將士。要走多遠呢?“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基的居延。天高路遠,詩人覺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樣隨風而去,又恰似“歸雁”一般進入胡天。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隱難言的內心情感。經過長途跋涉,詩人終于“蕭關逢侯騎”,卻沒有遇見將官。一問才知道“都護在燕然”:將官尚在燕然前線呢!故事似乎還要延續下去,但詩歌卻于此戛然而止,給人留有回味的余地。

3.本詩寫得最精彩的是哪兩句詩?為什么? 明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得最精彩。因為這兩句詩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王國維贊嘆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試想,那茫茫無邊的沙漠,只有用一個“大”字才能狀其景觀;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地醒目,也只有“孤煙”二字方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后隨—“直”字,使景物——下子變得挺拔堅韌、剛直有力。“長河落日圓”,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間。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長”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頭。而“長河”之上,是那一輪圓圓的落日。這里的“圓”字與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傳神,難以言其妙處。

4.譯詩參考:

一隨輕車簡從,將去慰問將士護疆守邊,奉使前行啊,車輪轆轆輾過居延。恰是路邊的蓬草,隨風飄轉出了漢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際的大雁,翱翔北飛進入胡人的穹天。只見——燦黃無垠的大沙漠上,挺拔著一柱直沖云霄的孤煙,綿長如帶的黃河邊,一輪火紅的落日顯得異常壯麗、渾圓。行程迢迢,終于到達蕭關,遇到巡邏偵察的騎兵,—問,才知都護竟在(離此還很遠的)燕然!

5.教師總結引申。

明確:王維善于以詩人的敏感,攝取契合主觀感情和意趣的景物;以畫家的眼光,運用虛實相間的筆法、明暗濃淡互襯的色彩,經營構圖;以音樂家的聽覺,捕捉大自然的聲響,將它們有機地組合成如詩如畫的意境,使他的山水田園詩和邊塞詩成為情景交融的有聲畫(“詩中有畫”)?!妒怪寥稀氛w現了這些特點。

四、齊讀背誦 板書設計

使至塞上

敘寫出使經歷(既言事,又寫景) 刻畫塞外風光(意境雄渾,視野開闊)

《渡荊門送別》 李 白

一、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唐宋詩詞歷來膾炙人口,今天我們將要學的《渡荊門送別》,唐代的名家名篇。學習時重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礎上背誦和默寫。

李白,字太白,唐代詩人,是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自號青蓮居士。 〖拓展〗:歐陽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蘇軾東坡居士。

二、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 節奏劃分如下: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思考問題:

a.說說《渡荊門送別》一詩的主要內容。 b.抒發作者鄉愁的是哪一句? C. 全詩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討論明確:

a.寫作者李白出蜀至荊門來到楚地時所見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從景物方面著筆,表現的是作者寫出濃濃的鄉思。 C.——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三、研讀賞析,思考下列問題:

a.寫景的句子是哪幾句?是按什么順序描繪的? b.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討論明確:

a.“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

b.示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頷聯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景的?

——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這一聯中的“隨”、“盡”、“入”三個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處。 ——“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盡”字表達了剛從三峽中出來的詩人頓時喜悅開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貼切,是對前途的展望,大江無阻擋地流向遠方,空間廣闊,打開了詩人眼界,奔騰著詩人的想像,洋溢著詩人青春蓬勃的朝氣。

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后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寥廓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詩所描繪的意境。

——“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云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云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見到平原時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樓:是大氣中由于光線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多出現在夏天海邊或沙漠中。

在嶄新的環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會產生敏銳的感覺,如李白在荊門以東見到的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的景象,在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這餓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我們見到的則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在山地,我沒就只能見到:山高月小。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尾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從尾聯來看,這首送別詩是否是為朋友送行?

——擬人。不是,尾聯中的故鄉水是指流經故鄉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水如今懷著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舍,思念故鄉的感情。

四、〖探討〗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是如何在浪漫主義風格中透著新奇的?

這首詩

五、六兩句在李白浪漫主義風格中透著新奇。這里的新奇不在描寫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飛天鏡”,“下”字是動詞,說月亮下來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圓圓的月亮,像一面鏡子。鏡子從哪里來的呢?從天上飛下來的。天上一個月亮,水中一個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詩:“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本詩卻從相反的方面來運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結海樓”,詩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變化,產生無窮想像。“海樓”即“海市蜃樓”。這種自然現象的產生,是由于光線在大氣中的折射,在大?;蛏衬纳峡?,有時忽然出現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學水平低,驚為神怪,認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類)吐氣結成的。江漢平原上空并無這種自然現象。詩人所指的是天邊云彩各種奇異的形狀,仿佛也產生了仙人樓閣似的。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詩人這么大的興趣?因為在嶄新的環境里認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產生了敏銳的感覺。過去詩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過荊門,山漸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詩人的感覺自然新奇了。

五、齊讀背誦

六、比較《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的異同

兩首詩都寫了自己出游的經歷,都展示了雄奇壯麗的自然景色,寫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讓世人時時吟誦。兩詩景物描寫皆融注詩情。 《使至塞上》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流露了詩人孤寂的心緒,《渡荊門送別》寫出了長江中游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寫景靈動,情韻悠長,意境高遠,風格雄健。流露了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以及初次遠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板書設計

渡荊門送別

首聯: 遠渡的地點 此行的目的 頜聯: 寫景(遠) 頸聯: 寫景(近) 尾聯: 抒情(思鄉)

《登岳陽樓》其一 陳與義

一、導入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是我國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在北宋時做過官。本詩寫于北宋滅亡之后,詩人南逃,登岳陽樓抒發國難家愁之恨。

二、整體感知,誦讀詩文。

三、詩文賞析

首聯“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這兩句交待了岳陽樓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樓所見之景。“簾旌” 為近景,“夕陽”為遠景,近景遠景合而為一,可以想見詩人的視線由近及遠的掃描,逐漸放開,融入那蒼茫的暮色中。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緩緩下沉的落日,提示著傍晚的安寧。“簾旌不動夕陽遲”由近及遠,近處岳陽樓上的“簾旌”沒有風而靜止不動,遠處的夕陽在緩慢下沉。初臨此地,面對這樣的景色,詩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國家政治,北宋就像這即將落下的夕陽,再沒有辦法挽回,這是對時局的一種感慨,不由悲從心來。

頷聯上句“登臨吳蜀橫分地”從歷史角度介紹了岳陽樓,下句寫了在傍晚時徘徊在岳陽

樓這個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樓有感,不禁想起了關于岳陽這個地方的故事來,想當年三國時

期的吳與蜀正是在此地因爭奪荊州而兵戈相見。在這樣有山有水的岳陽樓畔,詩人沒有盡情

享受山水之樂,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現了詩人的舉動,在傍晚時,詩人只在岳陽樓畔徘徊。

再聯系一下當時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那是北宋滅亡三年后,想到這大好河山已經易主,那種愛國之心使得詩人在這里徘徊,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時局,感慨萬千,“徙倚”二字將詩人那滿腔愁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頸聯詩人不遠萬里來到岳陽游玩,靖康之變三年來,自己如今站在樓上還眺望著遠方。此處“萬里”和“三年”一虛一實,交待了詩人來到此處登樓的路途及具體的時間。“萬里”與“三年”對舉,分別從空間、時間的跨度上來敘述其事,收到了雙重的藝術效果。其中, “還望遠”不僅僅只是詩人登樓的望遠,也是詩人聯想當時國家政治危亡,對將來的一種迷

茫之感。這兩句詩人聯系時局,表達詩人那種憂國憂民的心緒。

尾聯情景相生,“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自己的“白頭”相映襯,且暗示了當時政 治局勢的嚴峻,北宋已經危亡不可挽救。“吊古”:不說“傷今”,含蓄蘊藉,意味深長。

“風霜”:明指自然事物,實喻社會現實,語意雙關。“老木滄波”既寫眼前實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同樣也是詩人對當時國家政治局勢的一種暗示。國破家亡,悲從心來??偨Y:這首詩寫了詩人登樓的所見所感,雖是抒寫到岳陽樓游玩,但心系國家政事,憂國憂民,借登樓來譜寫了一首愛國詩篇。

四、齊讀背誦 板書設計

首聯:富有詩情畫意的意境,引起詩人豐富的想象。

登岳陽樓 頷聯:思索、徘徊,融情入景,借景抒懷。 (其一) 頸聯:心中的苦悶,只好在“遠望”中消解。

尾聯:以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慨收束全詩。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商事仲裁員范文下一篇:收取物業費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