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蘇聯興衰對我們的啟示

2023-04-02

第一篇:蘇聯興衰對我們的啟示

蘇聯解體留給我們的啟示

紅書讀后感之:讀《沉思錄》有感

2010-07-06 14:18

《沉思錄》為我們凈化心靈,洗去俗塵。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通過閱讀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作者好像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面前,告誡鏡子中的自己。在書中,他這樣對自己說到“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這不是歷經滄桑之后絕望的結論,而更像是一段無奈和傷心的喟嘆。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本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作者認為要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衡,要摒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如果我們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達自我批評的高度,那至少,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接受《沉思錄》給我們靈魂的洗禮。

人這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戰勝自己的人,便能戰勝一切,而這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點。“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我們應該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么。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聰明的人,應該既能正確認識別人,也能正確認識自己。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審查自己的缺點和行為,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實現自我價值。

自我實現的途徑因人而異,對自我實現的需要的滿足也各不相同,正如馬斯洛所說:“有人可以表現出體育、藝術或發明創造上的偉大成就,也有人卻希望成為一個理想的母親。”然而,它們都可以成為一個成功者。

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志,并非總是那些令人難以企及的偉大事業或成就,并非總是某個巨大的、最終難以完成的具體目標。成功可以體現在夢想成真的結果之中,也可以體現在努力奮斗的過程中。假如在這個過程中真正發現了你真實的自我,或實現了自我的超越,假如你在這個過程中真正體會到了戰勝各種困難和不利環境的喜悅,假如你在這個過程中為人類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做出了你應有的貢獻,假如你在這個過程中,為后來人探明了道路,創造了更多的成功的機會,那么,誰還能否認你的成功呢?

你會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希望、幸福和快樂,因為歸根到底,成功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停)

《青春之歌》讀后感

周 健

紅色書籍對于我們這一代青年人來說,感覺非常的遙遠,但是有一本書卻

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那就是《青春之歌》。大概從中學時期開始我就聽說了《青春之歌》這部小說,只是當時沒有充足的時間,也沒有多么濃的興趣來仔細閱讀這本書,現在看來,對于我們這一代青年來說,讀一讀這本書真的受益匪淺。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她通過描寫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的年輕人的革命精神。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說,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當看完了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他們的信念是那么的堅貞。而我們現在的很多青年身上缺少的就是這種愛國心。倘若我們青年都能團結一致,積極進步,何愁國家不強大,何愁人民不富強!

雖然我讀完了《青春之歌》這本書,但是我仍然沒有抗戰時期那些英雄兒女動人事跡的切身體會,但是透過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在這場歷史大風暴中,與我們相同的年紀的熱血青年的愛國豪情,他們卻有著不一樣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靜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當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當官僚特務的玩物,在她不斷為個人的命運掙扎時,卻遭到了一連串的打擊:她自殺未遂,教書被逐,尋找職業四處碰壁„„面對重重的挫折打擊,她并沒有放棄,盡管前行的路充滿坎坷,盡管她也知道這條路艱辛異常,可她只當這些打擊、坎坷是豐富人生的經歷來對待,從沒放棄自己對命運的抗爭,這種無懼無畏的精神,在當今社會也是我們心中巨大的精神財富。

試想現在的我們,“青春”到底被我們浪費了多少?就在我們的身邊多少正直年少有為、大展宏圖的青年卻是那么“不堪一擊”。面對一兩次的打擊,有人選擇逃避,有人選擇沉淪,更有甚者竟然選擇死亡,難道這就是我們的主流青年嗎?難道我們真的經不起任何的風雨嗎?不,不是。我們這一代青年不要把自己的命運的交給“命運”,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寫命運,盡管這條路很艱難,可我們有青春,有沖勁,有干勁,還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來,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來再哭,繼續著自己堅定的腳步。在我看來,這部作品很成功,它以它

青春的節奏行進著,我讀著它的時候只能緊跟他的節奏,像心跳的節奏一樣,有時更快,快得讓人窒息。讀這部作品就像回到了那個時代,你不可能停下來,那個時代不讓你停下來,他催著你前進、前進!這就構成了它獨特的青春舞步,催人奮進,只要你還有一點點青春的氣息,它就能點燃它,燃燒你,始終讓你熱血沸騰,倍感豪情萬丈。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聲。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奏響青春的每一個音符,讓青春之歌響徹命運的每個章節。我們偉大的祖國,迎來她60歲的生日了。翻開五千年的歷史,我發現祖國的生命,記載了多少滄桑,卻表現得如此頑強,那是一種標識,更是一種力量,一種精神,一種向往!《青春之歌》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人的心聲,也唱出了全國人民的心聲,我們這個時代也需要那么一部“青春之歌”?;厥淄?,在我們遭受外國人的欺凌時,祖國一次又一次地從危險困境中走出來,因為祖國心中有我們,有人民!斗爭年代的血與淚,苦與樂,是那么深邃,讓人久久難以忘懷,抬頭看看窗外明媚的春光,聆聽嫩枝上那清脆的鳥鳴,如今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多么安詳,似乎這片安靜的土地上從來就沒有發生過那慘痛的經歷。然而我們不能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那些英雄前輩用血肉拼出來的勝利。當我們再次迷茫,再次彷徨,再次萌生放棄希望的想法,讓青春之歌來喚起那封存的激情和活力。祖國用偉岸身軀來保護我們,我們也要回報母親:我愛你中國!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后感

劉杰

保爾是一個剛毅堅強的革命戰士,他在人生各個方面都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在敵人的嚴刑拷打面前,他寧死不屈;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他勇往直前;在與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斗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卻步,創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跡。尤其是他在病榻上還奮力向藝術的殿堂攀登的過程,表現了一個革命戰士鋼鐵般的意志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保爾又是一個于平凡見偉大的英雄人物。在他的履歷表中,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偉大業績,他總是從最平凡的小事做起。面對疾病的沉重打擊,他也曾產生過自殺的念頭,而且就是在他與病魔抗爭的英雄主義激情中,他包含有“左派”幼稚病的危險。保爾后來也終于認識到他不愛惜身體的行為不能稱之為英雄行為,而是一種任性和不負責任。因此,保爾是偉大的,也是平凡的,他是在革命的烈火中逐漸歷煉成熟起來的鋼鐵戰士,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讓人感到親切的榜樣式人物。

我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是很多,只是看了幾章,但是我已經知道,保爾將影響我的一生,他給我印象總是那么偉大,就像是一座人生的燈塔,照亮了我的人生,幫我撥開了人生的迷霧,引導著我的前行。從小說中,我也看到了對待挫折的正確方法。保爾癱瘓失明后想到自殺,但自殺就等于背叛革命,于是他又極力鼓勵自己振作起來,想辦法活下去。對待挫折不是逃避,死亡是最愚蠢的辦法,活著就是一種希望,沒有什么比堅強的活著更有意義,在面對挫折時,應該想到目標,你還有多少沒有完成,你應該從痛苦中走出來,重新為它努力奮斗。

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遇到困難只要勇敢的去面對就會發覺,我們也是很有毅力的。人的一生很精彩,有酸甜苦辣,也有離別時的傷心,不然怎么會有重逢的喜悅呢?從古至今,面對困難,戰勝挫折的例子很多,馬克思寫《資本論》用了40年,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用30年,司馬遷寫《史記》用了20年的時間。所以說,通往成功的路不是平坦的。

在人生中,在面對重重困難的時候,就要勇敢的面對失敗和痛苦,在戰勝困難后,我們就知道那是一種磨練,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經階段,多少人,都是在困難中鍛煉出來的。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多少年來,我總覺得自己就是不斷的鍛煉自己,也許自己是個幸福感很強的人??傆幸恍﹥仍诘臇|西支撐著我,生活對于我來說,總是有著無限的吸引力,我甚至能從任何電視節目的細節中讀出意義來,我能從電影的鏡頭里,從窗臺的蘭花綻放中,從桌上那尊佛像面容的微笑中,從所閱讀的回憶錄當事人透露的人生經歷中,我都能感到源源不斷的新鮮感。我總是會找到樂觀的理由,這是命中注定的非快樂不可的性格。我會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敗一筆帶過,會馬上進入對

新目標的求索。新的目標吸引了我,于是舊的挫折于病痛對于我似乎不再存在了??梢哉f,我是一個不可悔改的、頑固的、帶著花崗巖頭腦的樂觀主義者。

每學期給學生們上的第一節課,我都會告訴他們,對于知識的好奇心,求知中獲得的陶醉感,以及由此形成的用來認識生活世界的思想力,這是我們讀書人的人生三寶。我總覺得,人在世俗社會中需要一種內心的類似于宗教的精神資源,他可以在外來壓力下始終自得其樂。外界環境再艱難,他與世俗社會之間總有一層內心的銅墻,在他看來,紅塵是美麗的,他熱愛紅塵,而紅塵又由于他的熱愛與不斷努力,會變的更加努力。

第二篇:蘇聯解體對我國的啟示

蘇聯解體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啟示

摘要: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曾經舉世震驚地在資本主義世界開辟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新方向,影響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了朝氣蓬勃的世界社會主義潮流。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輝煌,曾經擁有 1800 萬黨員,執政 74 年的蘇聯共產黨,在短期內喪失政權、自行解散,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分崩離析。蘇共的消亡和蘇聯的解體是二十世紀人類歷史發生的重大事件,它對整個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今,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如何吸取蘇聯解體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如何不斷深化改革和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關乎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蘇聯解體距今已經二十年了,但它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仍有著很多的啟示。

一、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失民心者失天下

1. 經濟方面

首先,經濟發展并沒有給人民帶來生活水平上的相應的提高。蘇聯經濟曾取得舉世注目的成就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里,蘇聯經濟一直保持著較高速增長。1928年—1975年,蘇聯年均經濟增長率高于美國。此后,蘇聯經濟增長速度雖然減緩,但截止到1985年,蘇聯GDP年均增長速度依然不低于美國。從工業化的成就看,1913年按蘇聯疆域計算,工業總產值只相當于當時美國的69%,而到1985年蘇聯工業總產值已達到美國的80%。從經濟實力看,這時的蘇聯已從革命勝利初期的世界第五位、歐洲第四位,躍居為世界第二位、歐洲第一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超級大國。然而,自斯大林開始的經濟體制把主要精力集中發展重工業上,這在短期內促使蘇聯能夠從工業實力上飛升,但是從長遠來看,嚴重制約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相應的提高反過來也制約了經濟的良性發展。斯大林的繼任者們雖然進行多種改革嘗試,但是關于重工業的偏重一直沒有很好的轉變。經濟改革的困境使得人民的生活情況惡化,人民群眾逐漸消磨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其次,產權結構及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加深了人民對政府合法性的質疑。

1、勞動者不能真正占有生產資料,使公有制落空。恩格斯指出:并非“任何一種國有化”部是“社會主義”。只有當“國有”成為真正的“公有”,即勞動者占有、支配生產資料并參與分配,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勞動者在經濟上受勞動資料即生活源泉的壟斷者的支配, 是一切形式的奴役, 即一切社會貧困、精神屈從和政治依附

的基礎”。蘇聯那種“公有制”雖然沒有資本主義式的“剝削”和“失業”, 但勞動者卻仍然存在隨時被政府剝奪生產和生活資料的危險。國家“作為一個壟斷性雇主”, 完全具有“使離經叛道者就范的力量”。另外,蘇聯黨政官員雖名義上不能占有,而實際上卻能支配。這就使他們既可不負責任、不關心效益,卻又可撈到好處。這就導至產權不明晰,所有權缺位,進而導至效益低下。

2、分配不公,干部特權 由于人民毫無分配權,便形成主宰分配的特權階層。羅曼.羅蘭稱之為“共產黨貴族”。這個階層大約有50至70萬人,加上其親屬約有300萬人左右,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5%。黨的政治局成員是這個階層的塔尖。這個階層還包括軍隊、克格勃的首腦,以及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官員。特權者最高工薪與勞動者最低工資之比,十月革命時期是3倍;后來擴大到1922年的8倍;1934年的30倍;1945年的44至56倍,收入差距與資本主義又又和差別。而且,特權階層的存在必然導致腐敗的糜爛,例如勃列日涅夫上臺后,迎合特權者需要,立即恢復了被赫魯曉夫廢除的全部干部特權,并使享受特權的干部范圍有所擴大,特權種類日益增多。官僚們還紛紛效仿勃列日涅夫,興建專供自己享用的狩獵小屋和上層圈子聚會的放蕩會所。作為人民公仆的他們不勞而獲的生活,不僅敗壞了社會風氣,也使普通蘇聯公民日益喪失主人翁責任感和自豪感,并促使一部分人走向非法攫取財富的道路,人民對其合法性的質疑理所當然的與日俱增了。

2.政治思想方面

也是最突出的,是意識形態的改革,造成了全社會主流思想的混亂。這方面我們前面介紹的政治領導人的改革也就涉及過。在人民的角度講,在赫魯曉夫對斯大林全盤否定之后,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便開始混亂起來。勃列日涅夫雖然重新提出了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而且竭力加強思想控制,但是僅僅得到相反結果,加深了人民對主流社會思想的抵制。到戈爾巴喬夫,他主張全盤接受全人類的文明成果,馬列主義僅僅淪為各種思想的一支,蘇聯人民就在實質上缺乏了主流思想的引導。蘇聯不再有將各個階層納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來的凝聚力。蘇聯政治實踐對民主的挑釁亦對蘇聯人民的心理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這在斯大林時期就有著明顯的表現,例如斯大林曾明確表示:在社會科學中,只能有一個領袖,那就是擔任政治領袖的人。所以,當他借《聯來(布)黨史》簡單圖解辯證法和唯物主義之后,哲學教授們誰也不再敢獨立研究這個題目,而只能給斯大林作注、贊美他。1944年,他在同南共黨員米洛萬.賈拉斯的談話中,聲稱“誰執政誰就規定宗教的信仰”。三十年代訪蘇的羅曼羅蘭就

已敏銳發現:蘇聯社會已“挑起一個向斯大林頂禮膜拜的宗教信仰”。直至戈爾巴喬夫,大談民主社會主義,多年積聚的民憤噴發,造成了災難性效果。

3、民族問題方面

可以說蘇聯繼承的沙俄大民族主義的傳統是他無法正確處理民族問題的重要根源。長期以來,蘇聯領導人繼承了沙俄帝國意識,竭力維護大俄羅斯沙文主義傳統,引起了少數民族對聯盟中央政府的不滿,加深了對俄羅斯民族的隔閡,增強了離心傾向。在由100多個民族組成的統一國家中,蘇聯領導人片面宣傳俄羅斯民族的功績,非但無助于加強民族團結,相反,卻激發了少數民族對俄羅斯民族的厭惡情緒,增強了民族離心傾向長期以來,蘇聯領導人一直宣稱俄羅斯民族是蘇聯的“偉大民族和領導民族”,從實際上確立俄羅斯民族的主導地位,使少數民族處在不平等地位。在大民族主義的影響下,一方面,蘇聯強制推行俄語,引起了少數民族的不滿,30年代中期,斯大林又下令用俄語字母為這些民族創造新文字。蘇聯自1958年起多次頒布決議,規定在各民族地區普遍學習俄語。其結果是許多青少年的本民族語言水平很低,以至于不會使用本民族語言會話、閱讀和書寫的現象,從而造成青少年與老一輩之間的語言隔閡,自然招致少數民族的不滿。另一方面,蘇聯政府以各種名義在國內強制遷移二十多個少數民族的同時,又以叛國罪等名義將一些民族驅逐出境,使這些人處于顛沛流離的境地。在大規模的遷移過程中,至少有100多萬老人、婦女和兒童由于受不了顛沛流離和新住地的環境而死亡。盡管后來蘇聯政府做出了種種補救措施,但“驅逐事件”已給這些民族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心理創傷。這種集體懲罰的方式嚴重傷害了被遷移民旅的民族感情,埋下了民族沖突的禍根,其后果甚至在蘇聯解體之后都能感受到。

二、蘇聯解體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啟示

1、改革要不斷深化和發展,但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不動搖

社會主義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必要的改革,以使其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能以犧牲社會主義為代價。蘇聯的經濟體制從斯大林當政開始,就一直是一種偏執的體制,長期忽視農業、輕工業的發展,大力加強和重視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的發展,造成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蘇聯國內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黨和國家漸漸失去了希望。盡管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對經濟體制做了相應的改革,但都沒有觸及問題的實質。到了戈爾巴喬夫當政期間,他提出了“新思維”改革,使蘇聯的改革偏離了社會主義

的方向,以至于成了蘇聯解體最直接的原因。中國曾經在一段時間也有過與蘇聯同樣的經歷,但從1978 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上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制定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以按勞分配為原則,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市場經濟引入進來,提高了經濟運行的效率。在政治上繼續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的政體,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動搖,使中國的發展沒有偏離正確的方向。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在很多問題上還存在著不足,如三農問題、腐敗問題、國有經濟改制的問題、城鎮失業人員安置問題、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環境污染的問題、大學生就業的問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黑礦問題、高等教育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要求改革開放必須進行深化和發展,將其作為基本國策繼續堅持下去。

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警惕和防止西方的和平演變,必須捍衛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政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蘇聯的解體是西方壟斷資產階級長期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的結果,它意味著和平演變戰略在蘇聯已經得手。西方敵對勢力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和平演變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但從蘇聯解體的實踐來看,主要有兩種:一是支持社會主義國家內部的政治反對派,即所謂的“持不同政見者”,鼓勵并資助他們進行反共反社活動;二是憑借強大的科技、經濟、軍事實力,從外部給社會主義國家施加政治、經濟、思想壓力,促使社會主義國家內部,尤其是共產黨內部,發生有利于敵對勢力奪權的變化。正是在帝國主義的強大壓力下,蘇共有人對社會主義失去了信心,企圖適應帝國主義的需要,從根本上改造整個社會大廈。因而,一股新的修正主義思潮——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思想泛濫起來。它擾亂了共產黨的思想,使蘇共失去戰斗力,最終失去政權。從杜勒斯的“解放政策”,到肯尼迪的“和平戰略”,從尼克松的“不戰而勝”,到里根的“促進民主運動”,無疑都是和平演變戰略的運用。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目的是為了解放和發展我們的生產力,提高我國的綜合實力。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隨著國門的打開,許多西方的思想也隨之而來,對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中國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于是,便有了哈韓、哈日、哈歐美的說法。如今的和平演變戰略比起以前似乎更具有迷惑性和隱秘性,因為它容易穿上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技術的外衣,像迷魂散一樣神不知、鬼不覺地影響我們的思維。面對這樣的形勢和問題,我們必須處理好改革開放和獨立自主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改革開放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關系,處理好改革、

發展和穩定的關系,讓任何想破壞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企圖都不會得逞。

3、發展加強與友好國家間的關系,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蘇聯解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蘇聯一直推行大國沙文主義,常常用武力去鎮壓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這嚴重損害了蘇聯的形象。在勃列日涅夫當政時期,甚至提出了“有限主權論”,即蘇聯的事情就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事情,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事情也是蘇聯的事情。波匈事件、布拉格事件等都是霸權社會主義的體現。在蘇聯的高壓政策下,蘇聯民心喪失,丟掉了伙伴們的支持,以至于發生東歐劇變。中國是一個大國,隨著綜合國力的提高,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我們決不稱霸,決不損害他國利益,我們要在國際社會樹立良好的社會主義國家形象,注意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保持友好的外交關系,無論是對大國、強國,還是小國、弱國。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引進外資,就能更好地發展進出口貿易,就能更好地與先進發達國家進行交流與合作,實現雙贏。

4、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整個社會、整個民族

蘇聯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在歷史上又有過很多矛盾??墒?,蘇聯在進行建設的同時不但沒有關注和重視這一問題,讓各民族享有國家建設的成果,反而造成各民族之間的不和,使國家凝聚力下降,為蘇聯解體埋下隱患。同樣,中國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之間也有過許多的歷史問題。我們也必須處理好各民族之間的矛盾,在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同時堅持讓各民族都參與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來,對少數民族落后地區給予一定的特殊照顧,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整個社會、整個民族。在蘇東劇變,社會主義遭到重大挫折而處于低潮的形勢下,國內外敵視社會主義的人則幸災樂禍,變本加厲地攻擊社會主義,污蔑馬恩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是“空想”,是“烏托邦”,社會主義的命運是注定要失敗的。也有些看不清時代本質的歷史發展趨勢的人,產生了種種疑惑,甚至對社會主義前途失去信心。但是,中國仍然堅持著自己的社會主義之路,并且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一步步地的實現著自己的強國夢想。我們應該認識到,蘇聯的解體對于中國而言,特別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而言,是有著很大啟示的。我們要從蘇聯的身上吸取教訓,不斷解決我們自身的問題,讓蘇聯的悲劇永遠不要在中國發生。

參考文獻

[1]馬紹孟,周新城,馮特君主編.堅持社會主義反對和平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年版

[2]王鑫.社會主義建設基本經驗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版

[3]馬寬等.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案例教程.北京:

[4]潘廣輝 博士論文《民族問題與蘇聯解體》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4

第三篇:大國興亡徐之明 蘇聯演變對中國的啟示

蘇聯演變對中國的啟示

——關于蘇聯政黨建設方面的一些思考

1991年8月23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蘇聯解散,曾經叱咤風云的具有74年歷史的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大廈頃刻瓦解了。讓人驚奇的是,當時蘇共在全國有著接近兩千萬的黨員,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反對蘇聯的解體。這說明,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蘇聯的解體,雖然是受到了當時美國的和平演變政策的影響,但更多的還是蘇聯自身的原因。我認為,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蘇聯共產黨內部,在于蘇聯共產黨自身的政黨建設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我認為,蘇聯的演變很大程度上是政黨建設上出現了問題。

首先,蘇聯共產黨政黨的行政體系僵化,搞黨政合一體制,黨政不分,以黨治國。政黨有著兩個基本的特點,第一,它是政治組織,是人們用來控制公共權力的工具。第二,它是社會組織,是人們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眾多方式中的一個特殊品種。而蘇聯在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過程中,蘇聯共產黨逐漸異化成了國家的一個統治機器,成為了少數統治階級的統治工具,而不再是蘇聯人民當家作主的工具了。雖然蘇聯共產黨有著接近兩千萬的黨員,但是在如此大數目的黨員中,真正能對國家發展起到當家作主的作用的黨員只是極少數。另外,在蘇聯高層,逐漸形成了一個特權官僚階級。其代表是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的相互利用和斗爭,戈爾巴喬夫對蘇聯解體應負首要責任,《改革新思維》明確無誤的表達了戈爾巴喬夫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向往和對“歐洲文明”的價值取向的崇拜,反復無為,放棄了民主集中制,在這種新思維的指引下以至于蘇聯黨和政府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不可避免的走向聯盟解體的邊緣。而改革激進派的代表人物葉利欽利用“八一九事件”發起人的失誤,迅速煽動不明真相的民意,躍居權力高峰,搞垮蘇共和蘇聯。然而僅憑其二人是難以摧毀一個政黨和社會制度的,真正的掘墓人是其自己培養起來的高層特權官僚集團。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也沒能挽救蘇聯的政治體制的漏洞。戈爾巴喬夫在黨的第十九次代表會議上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共有七個方面:讓千百萬勞動人民真正參與國家的管理;為社會自我調節和自治過程開辟最大的空間,為充分發揮公民、權力代表機關、黨組織和社會組織、勞動集體的主動性創造條件;自由形成和表現各階級和社會集團的利益和意志,他們商定和實現蘇維埃國家的對內對外政策;為各大小民族的進一步自由發展、在族際主義原則上加強他們的友好和平等合作保障條件;根本加強社會主義法律和法治;明確區分黨政部門的職能;建立有效的機制,以保障政治體制能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而自我革新,而政治體制要能在一切生活領域越來越積極地發展和實行社會主義民主與自治原則。戈爾巴喬夫強調多一些民主,多一些社會主義,使勞動者過上美好生活,國家強盛。戈爾巴喬夫認為,“政治體制改革的最終目的和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改革的主要標準是,全面充實人權,提高蘇聯人的社會積極性。”強調“我們在社會制度的這個關鍵問題上的哲學的根據是《共產黨宣言》的著名公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戈爾巴喬夫認為,蘇聯在個人的社會權利方面,雖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但總的情況較好;而在關于人的政治權利方面做得不好,沒有克服人與政權、與政治疏遠的狀況,應該通過改革吸收人民參與管理國家事務,應該提供對任何問題發展自己意見機會的政治自由。“改革的核心是讓

人作為主角回到政治進程中去,回到經濟中去,回到社會精神領域的發展中去。把業已開始的為克服使人失去生產資料、失去權力、失去文化的變革工作繼續下去并進行到底。”但是,人民長期沒有政治民主的訓練,一步到位由民眾來決定一切顯然是不現實的。

對比一下我們中國共產黨。在王長江的《政黨論》一書中,對中國共產黨的民主制度建設的問題有一段精彩的論述:„„中國共產黨的特殊性在于,它最初從中產生的那個制度不是民主政治,而是專制制度。黨的首要任務不是充當人民當家作主的工具,而是充當領導人民和專制制度對抗、以推翻專制制度為己任的政治先鋒隊。為了能夠在嚴酷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真正起到意志統

一、紀律嚴明的政治部隊的作用,黨不能不在組織上實行高度的集中,實際上是一種半軍事化的組織。不要說幫助人民當家作主,就是黨自身的民主,也是受到很大的限制的。成為執政黨以后,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又成了黨最重要的目標和任務。在實踐中,我們已經看到,能不能自覺地實現這一轉變,既關系黨所領導的事業,也關系到黨自身的未來。過去的挫折和今天的成就,均與此有關??梢?,一個黨在成為執政黨之前與成為執政黨之后,在民主制度建設方面,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從政黨的性質來說,一個政黨在成為執政黨時候,更應該專注于幫助人民實現當家作主的權利。

其次,蘇聯共產黨的腐敗也是導致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執政黨的自身危機使其人民拋棄了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在1991年俄羅斯的選舉,葉利欽的上臺可以說明蘇共失去了民心;而“八一九事件”的失敗則證明了蘇共已經失去了廣大共產黨員的支持,也就是1900萬黨員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捍衛蘇聯!不僅如此也使其失去了軍心。究其根本要歸結于蘇聯共產黨長期以往的腐敗,以及個人崇拜和功利主義的盛行,蒙蔽了蘇共領導人眼睛,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一邊不顧,甚至侵害人民的利益。終究蘇聯共產黨被人民給拋棄了。權力對執掌者有強大的腐蝕性。權力的巨大能量往往使掌權者在向政治目標前進時,也獲得相應的利益。這種利益有時會挑戰政黨賴以使自身凝聚起來的價值,使政黨原先的價值發生畸變。

另外,蘇共的執政理論的停滯不前也是蘇聯垮臺的重要原因。馬克思列寧主義必須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蘇共的垮臺就是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教條化,把馬克思等人的具體論斷當作如今理論與實踐的標準,對當代資本主義的分析和評論也處于一百多年前,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停滯不前,因此執政黨需要科學地理解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在此,我想借用徐老師在課上用的結束語來結束這篇文章,因為老師的這個結束語確是最好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我們要吸取蘇聯共產黨的教訓,對我們面臨的瞬息萬變的時代作出迅速的反應,科學地進行我們的政黨建設。

第四篇:蘇聯興亡的經驗與教訓及對當代中國的啟示

引言:

蘇聯,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建立起來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會主義國家,他的興盛與衰亡深刻影響了近百年來的世界歷史,并將繼續作為他國學習的榜樣與示警的紅燈影響更長遠的時間。

蘇聯的建立與急速發展,為20世紀浴血追求獨立的受壓迫民族指明了一條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自強道路;實踐了社會主義的理論,證明了馬列思想的先進性與正確性,是人類社會實踐的壯舉。

蘇共的垮臺與蘇聯的最終解體,是蘇聯社會各種問題總爆發的結果,也是蘇共執政能力逐漸下降直至完全喪失政權的結果;蘇聯的解體,有許多外部原因,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蘇共的內部原因。

我國作為僅存的少數社會主義國家之一,面臨全新的機遇與嚴峻的挑戰,汲取蘇聯及蘇共的經驗教訓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顯得必要且緊迫。

一、蘇聯興盛的經驗

1.國家正確地干預、參與經濟建設是落后國家快速發展的捷徑

蘇聯成立之前,沙俄工業基礎較之歐美發達國家差距很大,經濟薄弱,且科學技術遠遠落后美國。綜合國力孱弱,雖有數百萬陸軍,但槍支都不能配發完全,一戰及日俄戰爭的失敗最終引發了社會的劇烈變革。也許正是這些慘敗促使蘇聯人大力發展軍事工業與重工業,在國家計劃經濟的制度下,集中全國物力,使用國家力量,史無前例地大規模規劃國家發展前景,通過兩個五年計劃的短短十年,就使蘇聯積累了雄厚的工業制造能力,為擊敗法西斯德國打下了工業基礎。蘇聯初期的計劃經濟取得空前成功,與同期歐美自由經濟的大蕭條對比鮮明,使歐美人士紛紛前往蘇聯取經,甚至有美國記者回國后宣稱在蘇聯看到了行得通的未來。

蘇聯的發展之路,是將國家力量充分運用到經濟建設之中,正確地干預、參與經濟建設。這種方法為我國所用,在建國初期完成了從沒有重工業到初步工業化的歷史進程,建立起了日后改革開放依靠的工業基礎。美國羅斯福新政,也是美國政府充分利用國家力量監管、干預經濟生活,使美國率先走出了席卷歐美的經濟大蕭條??梢哉f,國家干預、參與經濟已經成了發達國家拯救危機的法寶了。近兩年的經濟危機,也正是美國金融市場缺乏國家監管、干預而爆發問題的結果;危機爆發后,美國政府不得不干預金融市場、直接參與通用公司的運作。

2.政權的統

一、思想的統一產生強大的凝聚力、激發高昂建設熱情

蘇共經過艱苦殘酷的斗爭,肅清了國內的反動勢力,也鎮壓了所有的反對者。雖然我個人認為血腥的鎮壓遠遠超過了實際的政治需求,但不可否認的是鎮壓之后在蘇聯國內蘇共的統治能力大大加強、思想高度統一,在社會主義理想的指引下,工人階級凝聚在一起,爆發出了空前的建設熱情。采煤工斯達漢洛夫作為一面旗幟被高調宣傳之后,蘇聯工人階級更是熱情高漲,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生產技術革新運動,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勞動率竟提高了82%。他們參與國家建設的熱情之高,令前去考察取經的歐美人士驚異。

思想的統一,往往能使人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在理想的指引下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蘇共的政治政策,使蘇聯工人團結起來,用極大的熱情參與這個新生國家的建設。這一點在我國也得到了驗證。鐵人王進喜就是一面為建設國家而不懼一切、不惜一切的旗幟。

3.領導階層革命意志堅定、發展目標明確

蘇聯初期,因為戰爭的創傷加上自然災害,國內經濟極為困難。1918年出現了糧食危機,但是有權調撥千萬噸糧食的人民委員瞿魯巴,竟在一次會議上餓得昏倒了。從中可以看到列寧時期的蘇共干部革命意志堅定,沒有絲毫的特權。這是蘇共可以在艱苦條件下依舊得到工人階級擁護支持的重要原因。而且堅定的革命意志使蘇共干部集中精力于國家的建設,沒有想過花時間去享受特權,使政府的工作效率較高,讓各種政策都得到了充分的執行,朝著預定目標步步前進??梢哉f,蘇聯的快速發展,部分源于革命意志堅定的蘇共干部黨員的無私奉獻。

建國初期蘇共領導人認識到,雖然擊退了歐洲國家聯軍的武裝干涉,但蘇俄落后的工業不足以完全地保衛這個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所以在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中都將工業作為重點去發展,努力趕上歐美工業化國家的步伐。這無疑為蘇聯的快速發展指明了方向,雖然這一方向在后來變得不再正確,但在立國之初是必要且迫切的。根據形勢選擇正確的方向,是每一個國家不被淘汰都必須做好的,尤其是新生的國家和落后的國家。當今,雖然發達國家主導著世界,但是發展中國家應該做好自己的選擇,朝著對自己民族有利的目標堅定前進。

二、蘇聯衰亡的教訓

1.特權階層貪污腐敗致使蘇共失去執政能力和執政基礎

蘇聯的特權現象,經過建國初期的十來年后就漸漸顯露,二戰后形成了特權階層。勃列日涅夫時期,強調干部的穩定,“終身制”開始大行其道。這樣的結果是形成“官僚氏族集團”,集團內部兒女聯姻,官官相護,貪污瀆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正是這些官僚氏族集團腐蝕了蘇共的執政能力,使蘇共與普通群眾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直至完全喪失民心,得不到人民支持,慘淡解散,政權旁落。更嚴重的是特權階級的瀆職,致使蘇聯國內問題不能反映到決

策層,使政策越來越脫離實際,尤其是經濟上的問題越來越多,最后各種問題積重難返,落后歐美,使人民喪失了對社會主義的信任,倒向了西方的所謂自由主義。

縱觀歷史,由于統治階級的腐朽導致改朝換代不勝枚舉,雖然蘇聯的建立不同于一般的政權更替,但他的命運依舊沒逃過歷史的碾壓,最終被腐蝕了根基,一個超級大國轟然倒下,令世人震驚、深思。貪污腐敗雖不能說要為蘇聯的解體負全責,但這是重要原因之一了。況且除了強敵入侵、自然天災,又有幾個國家是因為單一的原因亡國的?都是種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是貪污腐敗太常見罷了。

2.國家經濟結構失衡、體制僵化、農業失敗造成國家崩潰

蘇聯的重工業與軍事工業極度發達,其軍力在70年代甚至超越美國,依靠其強大的軍力在世界各地與美國針鋒相對。雖然蘇聯成立之后,俄羅斯人不再僅僅是依靠強大的武力而是倚靠雄厚國力稱雄全球,但可能是骨子里的尚武精神使蘇聯人熱衷于武力解決問題,大力發展軍工,展開軍備競賽,致使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衡。失衡的結果是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隨蘇聯國力的提升而同步提高,蘇聯人民的物質生活需要得不到滿足,一直處在戰時經濟體制的緊缺狀態下,引起了普通群眾的普遍不滿,致使部分人倒向了西方豐富的物質生活,社會主義也失去了吸引力。

蘇聯農業的失敗,也是其最終解體的根源之一。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農業作為一切工業的基礎,雖然工業化開始時不得不靠工農業的剪刀差去發展工業,但這也是有一個限度的。到了后來,工業必須反哺農業。但蘇聯領導人一直忽視了這個問題,將農民看做小資產階級的一份子,把他們當做階級敵人對待,一直剝削農民,以致農民們失去勞動積極性,蘇聯農業長時間萎靡不振,糧食產量不足,到后來竟要依靠進口糧食,不得不說蘇聯農業總體上講是徹底失敗的。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吃飯問題更是重中之重,我們不得不確保糧食安全,所以必須重視農業問題。

3.錯誤處理民族問題導致加盟共和國紛紛脫離蘇聯,最終蘇聯解體

眾所周知,蘇聯國土面積世界第一,但蘇俄土地大多是沙俄時期侵略擴張的戰利品。沙俄征服了120多個民族,但也埋下了國家分裂的禍根。列寧認為蘇聯采取聯邦制度是向最終統一的過渡,要經過相當長時間去完成民族融合,但繼任者過于急于求成,在大俄羅斯沙文主義的影響下,人為加速民族融合進程,不顧及歷史沿襲,以行政命令代替協商解決,造成民族關系緊張,且占總人口不足50%的俄羅斯人卻擁有90%以上的政府要職,享有政治特權。蘇聯領導人忽視了實際情況,認為民族問題隨著社會主義的建成已經解決,錯誤估計形勢,造成民族分離主義大肆傳播,特別是90年代初加盟共和國民族獨立運動達到頂峰,最后各加盟共和國紛紛退出蘇聯,直至俄羅斯共和國退出,蘇聯解體。民族分離主義雖不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但在解體過程中充當了主角,是蘇聯解體的推手。

民族問題在多民族國家始終有著重要地位,雖然強大的主體民族可以暫時的壓制少數民族,但壓制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協商解決才可能不出問題。壓制的后果就是問題最終集中地爆發,爆發得徹底,爆發得無可挽回。

三、對當代中國的啟示

1.加強廉政建設、反貪反腐,確保執政地位、提高執政能力

我國現在的貪污腐敗現象呈上升趨勢,已經引起普通民眾的不滿,也成為西方輿論攻擊的借口。貪污腐敗不僅腐蝕政黨的執政能力,更會導致政黨脫離群眾,失去人民的信任、支持,最終走向失敗與滅亡。任何貪污腐敗的政黨,注定失敗,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也是前車之鑒了?,F在“送紅包”現象較為嚴重,也許就是上層部分人貪腐在基層的反應?;蛘哒f,貪污腐敗也成了我國的歷史文化傳統了,不是短時間可以杜絕的。所以,加強法制規范、法律監督、懲戒力度,從嚴從重處罰貪污腐敗分子,在當今中國顯得必要而且迫切,是共產黨保持執政地位不得不采取的措施。蘇共的失敗要引起我們的警覺。

也許如新加坡那樣高薪養廉、嚴厲罰貪是我們現在可以采取的較為可行的措施,讓各層干部可以安心的工作,不用為物質問題分心進而貪腐。這是物質上采取的應對措施,但僅僅只有物質措施是絕對不夠的,加強先進性教育、提高思想認識是必須同步采取的政策。

2.加強思想教育,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蘇聯的失敗,很大程度上也是蘇聯人社會主義信念喪失的結果,在美蘇的競爭中,蘇聯并未表現出超越美國的優勢,尤其是經濟的崩潰使得廣大人民失望不已,不再相信社會主義,紛紛轉投資本主義的懷抱,社會主義陣營不攻自破。連赫魯曉夫都對自己的弟弟說不再相信社會主義了,社會主義只是拿來糊弄老百姓的。面對西方文化、思想的全面沖擊,我國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沿著科學社會主義道路走下去。

思想教育不僅要面對群眾,更要面對共產黨員。如果共產黨員都失去了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很難想象普通群眾還會相信共產主義。加強黨員的思想就是要凝聚黨員的力量,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確保社會主義的踐行;同時,這也是預防腐敗的重要措施,甚至比物質措施重要的多。

3.加強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改善經濟結構

經濟始終是國家民生的命脈,在經濟生活中,國家力量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經歷了近年來的經濟危機,國家干預、宏觀調控的概念深入人心,沒有國家的強力監管,資本貪婪逐利的特性將會帶來嚴重的后果?,F今我國工業過度依賴出口貿易,致使在這次經濟危機中深受影響,這警示我們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改變外向型經濟,提高國內需求,擴大國內市場,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美國作為自由經濟的代表,周期性的經歷經濟危機,雖然美國通過轉嫁、美元等手段化解了多次危機,也在幾次危機中通國家力量干預經濟生活順利復蘇,但這種危機能保證每次都被化解嗎?我們要看到自由經濟

的弊端,在未發生危機時就用國家力量正確適度地干預經濟生活,避免發生不可挽回的危機。也許下一次大的經濟危機就是另一次大戰的禍根,或者說導致又一些國家分崩離析。

同時,在我國這種人口眾多、特別是農村人口過半的國家,農業必定是立國的根本,我們不得不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農業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生產力力水平,是當今中國農業的努力方向。13億人的吃飯問題高于其他一切問題,13億人的溫飽是國家穩定的基石,任何時候都決不能動搖。

結束語:

蘇聯在沒有外敵入侵及自然災害的情況下自行解體,不僅深深地震撼了世界,也留下長遠的沉思。如普金所言,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是沒有良心,但想恢復蘇聯是沒有頭腦。我們可以做的,是在追思蘇聯的同時避免重蹈覆轍,是在蘇聯失敗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的更遠。

參考資料

《蘇聯興亡史論》陸南泉

《大國崛起》

百度百科

第五篇:外國校長的職責對我們的啟示

目前,國外校長評價制度的研究,往往比較集中在四個方面:

第一、關于校長評價的目的。以往校長評價的目的往往僅在于決定校長的去留或報酬的增減,如今各國對校長評價的目的逐漸有了比較一致的看法:校長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進校長的領導工作,進而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

第二、關于校長評價的標準。目前國外校長評價的標準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校長的工作職責為校長評價的標準;另一類則以成功的校長領導特征作為參照,并制定校長評價的標準。目前美國不少學區的校長評價方案已經注意吸收了有關高效能學校中校長領導行為特征的研究成果,將其作為校長評價的重要參照標準。

第三、關于校長評價方法。國外有關研究人員曾對校長評價方法作過不少研究,在校長評價實踐中也嘗試過各種各樣的方法。當前,國外比較常用的方法有問卷調查評價法、座談調查評價法、面談評價法和工作觀察評價法。其中,面談評價法不僅僅限于對一些事實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了解校長的價值觀、工作態度和領導能力。而工作觀察評價在運用時,則不僅要觀察校長本人的表現,而且還要觀察學校人員對校長領導行為的反映。

第四、關于校長評價的評價者。英國等許多國家都認為,評價者的素質是保證校長評價準確有效的重要條件。這些國家還提出了一系列評價者的資格和條件。其中最突出的有兩條:評價者必須具有擔任校長的經歷;評價者應當接受過專門的培訓。

校長評價制度所涉及的問題雖然遠遠超過上述四個方面,但是這四個方面畢竟是各國校長評價制度建設中所普遍關注的問題。

現代各國雖然對校長培訓都非常重視,但由于不同的國家對校長培訓的不同理解,因此校長培訓的制度也略有不同。

在有關校長培訓的規定方面,大多數國家均以立法或發布政令、政府文件的形式加以規定。例如,北美的美國、加拿大各州,亞洲的日、韓等國家以及歐洲的法國等國家都先后制定過相應的法規和政策。也有一些歐洲國家推行的是非強制性培訓,如芬蘭就是由校長協會與市政教育中心合作為校長提供非強制性培訓的。

國外校長培訓的形式可謂靈活多樣,除常規的課堂培訓之外,還有以參觀考察為主的培訓,以專題研討為主的培訓以及以解決學校實際問題為中心的培訓等等。此外,將先進的技術手段引入校長培訓的情況也日益普遍。

二、完善我國校長管理制度的思考

我國自解放以來,校長管理制度的建設與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就校長任用制度而言。我國曾在過去很長的一個時期內,把校長當作一般黨政干部來看待,基本沒有確定能夠反映校長這一職務特性的專門的任職資格。直到1991年,國家教委頒發了《全國中小學校長任職條件和崗位要求(試行)》,才比較完整地規定了校長的任職資格。從這一文件的內容來看,我國現行的校長任職資格,除思想政治方面要求外,其余內容與國外的校長任職資格大體相近,也強調教師資格、基本學歷等。我國校長的任用方式,自解放以來一直采用委任制。但自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發布以來,情況有所變化,各地曾先后進行過校長任用方式的改革試驗。有關調查表明,目前我國校長任用方式除委任制外,還有招聘制、考任制、選任制和綜合制(指經他薦、自薦、職能部門考察、群眾民主評議,考試和答辯,主管部門最后任命的校長任用方式)。當然,這些任用方式僅僅是一些小范圍的試點工作,就面上整體而言,委任制仍是主流。應當看到,我國解放以來采用的校長委任制,是與我國原先計劃經濟下的社會大環境相適應的。隨著我國經濟、政治和教育體制的改革,原有的校長委任制與新的社會大環境不相適應的矛盾便會逐漸顯露出來,因此我國校長任用方式的改革是勢在必行的。從這一認識出發,我國各地所進行的校長任用方式的改革試驗,都是改革和完善我國校長任用方式的有益探索,其中,綜合制吸收了各種任用方式的內容,顯示了一定的優越性。然而,若真正推行綜合制,我們也可能會面臨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國外現有的四種校長任用方式,均有各自取舍校長候選人的決定性因素:委任制是上級的考核;招聘制是面談答辯;委任制是考試成績;選任制是得票數目。而綜合制集群眾推薦、上級考核、考試答辯等等于一身,反而使其失去了取舍校長候選人的決定性因素。如何看待各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如何確定各因素的權重等等都可能成為綜合制操作上的難題。為此,對于我國校長任用方式的改革,我們應持積極而又慎重的態度。

解放以來,我國的校長培訓制度建設曾經歷了幾起幾落,在1989年國家教委下發了《關于加強全國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的意見》之后,我國校長培訓事業逐漸走向高潮,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績。然而,在我國校長培訓制度的進一步建設和完善的過程中,我們仍應注意借鑒國外校長培訓的有益經驗,為我所用。例如在多種培訓機構參與培訓,形成培訓合作網絡方面;在培訓課程的理論性和實用性的處理方面;在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方面;以及利用計算機技術,發展網上培訓等先進的培訓手段方面,均有可資借鑒之處

關于中外校長管理制度的比較與思考

現代校長管理制度是隨著各國教育行政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國家的校長管理制度,往往反映了該國政府對校長地位作用的認識、職責功能的規定和思想行為的導向。對中外校長管理制度進行比較和分析,既有助于我們了解國外校長管理制度的現狀,也有助于我們去思考我國校長管理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一、國外校長管理制度簡介

國外校長管理制度一般由校長任用制度、校長評價制度和校長培訓制度三個部分組成。就校長任用制度而言,主要包括校長的任職資格、任用方式等內容。國外在校長任職資格方面,一般具有三條共性:

第一,強調校長應具備教師資格。美國、日本及歐共體的絕大多數國家,均要求校長具備教師資格并有一定的教學經歷。其中德國的情況最為典型:德國規定中小學校長必須從具有10年教齡的正式教師中選拔。而在德國要成為一名正式教師本身就很不容易,大學畢業后必須經過兩次國家考試和兩年左右的實際工作考驗和試用,才能成為正式教師。只有在兩次國家考試中獲得優異成績并且在實際的教師工作崗位上連年表現突出者,才有希望成為一名校長。

第二,規定校長必須具有一定的學歷。日本和歐美各國一般均要求校長須具有大學或大學以上的學歷。其中,美國特別強調校長的高學歷,一般要求小學校長具有學士、碩士學位,中學校長要取得碩士或博士學位。

第三、重視校長的行政工作經歷。美、英、法、日等國都對校長候選人的行政經歷比較看重,有行政經歷者,往往會得到優先錄用。德國更是明確規定,在擔任校長之前,必須經過助理校長這一實際行政管理工作崗位的考驗。

上述三條共性,實際上反映了國外對校長角色的共識:一個好教師是一個好校長的基礎;在知識分子密集的學校中擔任領導者,必須要有相應的高學歷;校長的領導才能不僅來自于書本,而且來自于工作實踐。

在校長任用方式上,各國的情況不太一致,大體可分為委任制、招聘制、考任制和選任制等四種類型。委任制一般在法國等中央集權制國家實施。招聘則一般在分權制國家或教育行政體制比較寬松的國家實施。如美、英等國都是采用招聘制來任用校長的??既沃埔话阍谀欠N行政制度比較嚴密,法規條文比較齊備的國家運用。日本是實施考任制的國家,校長一般是從副校長中招考任命的,而副校長的選拔考試則完全向所有符合任職資格的教師開放。選任制是一種學校選舉校長,政府予以任命的任用方式。歐洲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家采用這一制度。

從國外的實踐來看,上述四種校長任用方式各有利弊,它們之所以能在各國長期生存,除了受國家教育行政制度制約之外,也受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的影響。

現代意義上的校長評價制度產生的歷史雖然不算太長,但其發展比較迅速。目前,國外校長評價制度的研究,往往比較集中在四個方面:

第一、關于校長評價的目的。以往校長評價的目的往往僅在于決定校長的去留或報酬的增減,如今各國對校長評價的目的逐漸有了比較一致的看法:校長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進校長的領導工作,進而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

第二、關于校長評價的標準。目前國外校長評價的標準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校長的工作職責為校長評價的標準;另一類則以成功的校長領導特征作為參照,并制定校長評價的標準。目前美國不少學區的校長評價方案已經注意吸收了有關高效能學校中校長領導行為特征的研究成果,將其作為校長評價的重要參照標準。

第三、關于校長評價方法。國外有關研究人員曾對校長評價方法作過不少研究,在校長評價實踐中也嘗試過各種各樣的方法。當前,國外比較常用的方法有問卷調查評價法、座談調查評價法、面談評價法和工作觀察評價法。其中,面談評價法不僅僅限于對一些事實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了解校長的價值觀、工作態度和領導能力。而工作觀察評價在運用時,則不僅要觀察校長本人的表現,而且還要觀察學校人員對校長領導行為的反映。

第四、關于校長評價的評價者。英國等許多國家都認為,評價者的素質是保證校長評價準確有效的重要條件。這些國家還提出了一系列評價者的資格和條件。其中最突出的有兩條:評價者必須具有擔任校長的經歷;評價者應當接受過專門的培訓。

校長評價制度所涉及的問題雖然遠遠超過上述四個方面,但是這四個方面畢竟是各國校長評價制度建設中所普遍關注的問題。

現代各國雖然對校長培訓都非常重視,但由于不同的國家對校長培訓的不同理解,因此校長培訓的制度也略有不同。

在有關校長培訓的規定方面,大多數國家均以立法或發布政令、政府文件的形式加以規定。例如,北美的美國、加拿大各州,亞洲的日、韓等國家以及歐洲的法國等國家都先后制定過相應的法規和政策。也有一些歐洲國家推行的是非強制性培訓,如芬蘭就是由校長協會與市政教育中心合作為校長提供非強制性培訓的。

國外校長培訓的形式可謂靈活多樣,除常規的課堂培訓之外,還有以參觀考察為主的培訓,以專題研討為主的培訓以及以解決學校實際問題為中心的培訓等等。此外,將先進的技術手段引入校長培訓的情況也日益普遍。

二、完善我國校長管理制度的思考

我國自解放以來,校長管理制度的建設與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就校長任用制度而言。我國曾在過去很長的一個時期內,把校長當作一般黨政干部來看待,基本沒有確定能夠反映校長這一職務特性的專門的任職資格。直到1991年,國家教委頒發了《全國中小學校長任職條件和崗位要求(試行)》,才比較完整地規定了校長的任職資格。從這一文件的內容來看,我國現行的校長任職資格,除思想政治方面要求外,其余內容與國外的校長任職資格大體相近,也強調教師資格、基本學歷等。我國校長的任用方式,自解放以來一直采用委任制。但自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發布以來,情況有所變化,各地曾先后進行過校長任用方式的改革試驗。有關調查表明,目前我國校長任用方式除委任制外,還有招聘制、考任制、選任制和綜合制(指經他薦、自薦、職能部門考察、群眾民主評議,考試和答辯,主管部門最后任命的校長任用方式)。當然,這些任用方式僅僅是一些小范圍的試點工作,就面上整體而言,委任制仍是主流。應當看到,我國解放以來采用的校長委任制,是與我國原先計劃經濟下的社會大環境相適應的。隨著我國經濟、政治和教育體制的改革,原有的校長委任制與新的社會大環境不相適應的矛盾便會逐漸顯露出來,因此我國校長任用方式的改革是勢在必行的。從這一認識出發,我國各地所進行的校長任用方式的改革試驗,都是改革和完善我國校長任用方式的有益探索,其中,綜合制吸收了各種任用方式的內容,顯示了一定的優越性。然而,若真正推行綜合制,我們也可能會面臨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國外現有的四種校長任用方式,均有各自取舍校長候選人的決定性因素:委任制是上級的考核;招聘制是面談答辯;委任制是考試成績;選任制是得票數目。而綜合制集群眾推薦、上級考核、考試答辯等等于一身,反而使其失去了取舍校長候選人的決定性因素。如何看待各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如何確定各因素的權重等等都可能成為綜合制操作上的難題。為此,對于我國校長任用方式的改革,我們應持積極而又慎重的態度。

我國的校長評價制度是我國校長管理制度中相對薄弱的一環。由于種種原因,我國長期以來一直未能制定出符合中小學校長特點的評價標準。1992年,中共中央組織部和國家教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全國中小學校長隊伍建設的意見(試行)》提出:“按照干部德才兼備的原則,全面考核校長的德、能、勤、績。”并要求各地“結合當地實際,制定中小學校長考核的具體標準和方法。”在此之后,各地廣泛開展了校長評價工作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綜觀各地校長評價制度改革的實踐,借鑒國外校長評價制度建設的經驗,在我國今后的校長評價制度建設中,有五個問題是很值得我們去作深入思考的:

第一,評價取向的選擇。校長評價的取向可以有兩種,一種是以“督”為主,另一種則以“導”為主。我國以往的校長評價,基本是以“督”為主。這一方面是由于我國尚未建立嚴格意義上的校長評價制度,而只有考核校長的概念;另一方面是由于“督”比“導”要簡單許多。評價者只要有相應的對照標準,就可以完成“督”的職能。而若要行使“導”的職能,就會對評價者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從一些國家的經驗來看,校長評價不應偏向單一的取向,而應力求“督”和“導”的有機結合。

第二,評價目的選擇。評價目的選擇與評價取向選擇密切相關,評價取向的選擇受制于評價目的選擇。把現代校長評價目的單純看作是為了決定其免降升留或懲戒褒獎顯然是不妥當的。選擇這種狹隘的校長評價目的是導致上述校長評價取向上的重“督”輕“導”,或有“督”無“導”的根本原因。國外對校長評價的基本認識是為了改進校長的領導工作,進而提高辦學質量。同時,評價的過程被看作是校長學習的過程和提高的過程,而不是單純接受審核的過程。這樣的校長評價目的觀,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鑒的。

第三、評價標準的選擇。目前,我國采用的是以校長崗位職責為參照的評價標準。我們在這種評價標準的基礎上,還可以將評價標準進一步建立在有關成功校長行為特征的科學研究成果之上,以使我們的評價標準更客觀、更科學。

第四、評價方法的選擇。我國對校長的評價歷來比較注重群眾性,比較常用的是問卷調查評價法和座談調查評價法。而對比較能夠發揮評價者主觀能動作用和比較能夠體現評價者專業水平的面談評價法、工作觀察評價法等運用比較少。國外的校長評價經驗表明,依賴個別的一兩種方法來對校長作出評價是不可靠的。因此,我們應當在校長評價實踐中提倡各種方法并用,以綜合發揮各種方法的長處。

第五、評價者的選擇。實施校長評價的評價者可以由不同的人員來擔任,但必須具備一定的資格與條件,這是許多國家的經驗與共識。為了保證我國校長評價的準確與科學,我們應當慎重考慮評價者隊伍的構成和評價人員的基本資格,同時還應對評價者作必要的培訓。

解放以來,我國的校長培訓制度建設曾經歷了幾起幾落,在1989年國家教委下發了《關于加強全國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的意見》之后,我國校長培訓事業逐漸走向高潮,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績。然而,在我國校長培訓制度的進一步建設和完善的過程中,我們仍應注意借鑒國外校長培訓的有益經驗,為我所用。例如在多種培訓機構參與培訓,形成培訓合作網絡方面;在培訓課程的理論性和實用性的處理方面;在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方面;以及利用計算機技術,發展網上培訓等先進的培訓手段方面,均有可資借鑒之處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水利工程三方檢測報告下一篇:十六年前的回憶學習單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