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福建泉州天后宮導游詞

2023-01-16

第一篇:福建泉州天后宮導游詞

福建泉州天后宮導游詞

歡迎大家光臨天后宮。

泉州天后官位于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始建來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地處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當時廟字規模有正殿山門、兩廊、兩亭、槍神媽祖林氏默娘,是北來平安軍(泉州府)節度轄下的莆田縣湄洲島之民女,生于來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甘三日,父親林帷愨,母親王氏平生注意積德行善,樂于助人,年紀都在四十有余,雖生了一男五女,老是覺得單枝難以傳宗接代,向觀音菩薩祈求再生一男。王氏不久便懷了孕,在降生之時,王氏見到一道光從西北面射人她房內,光輝耀眼奪目,香氣四處飄蕩,久久不散。林默娘長大了,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務,矢志不嫁人,專心致志精研醫理,為人消災防病。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排憂解難,還引導鄉人避兇趨吉,有誰遇難,都樂意找她求助。當時,莆田地區瘟疫大流行,林默娘想盡辦法施藥搶救鄉民,果然立愈。鄉民感激她的救命之恩。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重陽佳節,媽祖父兄駕舟渡北上,西風正急,途中遇到狂風惡浪,船在狂風怒濤中劇烈顛簸,媽祖敏感到父兄的遇難,親臨救駕,父親救起,兄長與自己身亡,就這樣鄉民贊她“通悟秘法,預知休咎事,鄉民以病苦輒愈。長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島嶼間,人呼曰神女,又曰龍女”。因默娘生前與民為善,升化后被沿海人民尊為海上女神。立廟祭祀。泉州天后官初建即以來微宗賜額“順濟”為廟名,即“濟以順風”之意。宗元時代,泉州成為世界貿易港之一,元政府為了發展海上貿易,于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下詔“制封泉州神女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明永樂五年(公元1405年)出使西洋太監鄭和,奏令福建鎮守官重新其廟。此后朝廷節遣內宦(太監)及給事中行人(對外使節)等官,出使琉球、爪哇、滿刺加等國,率以到廟祭告祈禱為常,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少監張謙出使渤泥(今加里曼丹島文萊一帶),從泉州浯江(順濟橋一帶稱浯江)啟航,“實仗神庥”,歸奏于朝鼎新之,改宮號為“天妃宮”。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施瑯征海,師次于此,“神涌潮濟師”、“有助順功”。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后“,后易宮名為“天后宮”??滴醵哪?,欽差禮部郎中雅虎來宮致祭。雍正元年(1723年)御書匾額“神昭海表”,今懸掛于殿中,乾隆后歷代有重修?,F在建筑群還保存宋代構件和明清時代木構建筑,是海內外同類建筑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年代最早、而著稱于世的古跡,1987年由國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山門馬戲臺因筑公路被拆毀,1990年3月由臺灣鹿港天后宮暨諸委員捐資重建。今移清代晉江縣學橫星門為山門、面闊五開間,牌樓式造型,雕花漆繪木構斗拱,青石龍柱,兩側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頂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翹瓷雕八龍二鱷,角脊作成鳳尾伸展而卷曲,線條柔和優美,整體結構華麗壯觀。戲臺連接于山門后檐,坐南朝北,木構藻井頂蓋。雕脊畫枋,小巧玲瓏,具有泉州獨特藝術風格。

緊接山門兩側為東西厥建筑,所謂“秦宮漢闕”以示天后宮之尊。建筑為二層樓閣,面臨通衢,兩樓高聳,樓上分置鐘鼓,樓下塑造千里眼,順風耳二神像,威武莊嚴。

天后正殿,雖歷經滄桑,但明清木構建筑至今依舊保存完好,而且保留來代構件。正殿占地面積635.5平方米;筑于臺基座,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崗巖石砌筑的須彌座,束腰處浮雕“鯉魚化龍”、雄獅、文房四寶“八駿云火”、仙家法器、鶴舞云中、寶蓋蓮花等圖為二度空間動態藝術造型、雕刻刀法熟練,生動活潑,表現其神職至高無上與教屬。殿內木梁骨架,立于圓形花崗巖石柱,柱頭浮雕仰蓮連珠斗,挑出斗拱承托梁架作九架粱,建筑結構比較特別,空間變化很豐富,門窗彎枋雀替,雕花精致細密,紋飾豐富多采既有幾何圖案,又有花卉水族,鳥獸人物,托木部位有鳳凰戲牡丹,壽梁中作如意訪心,表現女性神廟。殿內油漆用朱地畫“暖八仙”之一的鐘離及如意相間圖案,其綠地雕彩西蕃蓮及喜鵲登梅圖案,有吉祥的象征,有的圖案作異獸,寓意“益壽”。殿內礎浮雕,更是琳瑯滿目,八駿、八寶、傅古鳥龍及各種花卉,表現著水族魚龍騰空翻浪,與百花爭妍,這都是表現道教主題的圖案,以福祿壽吉祥物作襯托,呈現仙家的非凡境界。

殿頂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點,兩端五彩瓷型雙龍戲珠,造型精美,光澤鮮艷,表現整個大脊龍的至高題材,四岔脊頭組合鳳凰圖案,對應大脊成龍鳳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龍鳳、麒麟,玄武、雙虎、體現了吉祥如意,慶賀長壽的象征,為閩南建筑藝術之一絕。

東西兩廊及兩軒和寢殿,均由國家文物局立案撥出??钜?日復原修繕。東西兩廊原置配神二十四司,現改為閩臺關系史博物館陳列室。寢殿又稱后殿,地勢比正殿高出1米多,兩側突出部位設為翼享,左右齋館。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構建筑,屋蓋為兩坡面的懸山楔,面闊七間,35.1米,進深19.8米,高8米許,木質梁架粗大古樸,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蓮瓣花崗巖的圓形石礎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對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估計是明代翻修時稱置。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聯“神功護海國,水德配乾坤“。正面原有懸掛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書“后德配天”的橫匾,目前正在修建中,屬國家木構建筑之瑰寶。

建置于宮內的閩臺關系史博物館是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臺灣歷史上淵源關系的專題性博物館。館內收藏有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近期已舉辦“閩臺民間藝術展”、“泉州古今字書展”、“閩臺民俗風情攝影展”等展覽。

第二篇:泉州天后宮導游詞

導語:福建的地理特點是“依山傍海”,九成陸地面積為丘陵地帶,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以下是文庫小編為你介紹的福建導游詞,希望您喜歡閱讀:

歡迎大家光臨天后宮。

泉州天后官位于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始建來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地處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當時廟字規模有正殿山門、兩廊、兩亭、槍神媽祖林氏默娘,是北來平安軍(泉州府)節度轄下的莆田縣湄洲島之民女,生于來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甘三日,父親林帷愨,母親王氏平生注意積德行善,樂于助人,年紀都在四十有余,雖生了一男五女,老是覺得單枝難以傳宗接代,向觀音菩薩祈求再生一男。王氏不久便懷了孕,在降生之時,王氏見到一道光從西北面射人她房內,光輝耀眼奪目,香氣四處飄蕩,久久不散。林默娘長大了,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務,矢志不嫁人,專心致志精研醫理,為人消災防病。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排憂解難,還引導鄉人避兇趨吉,有誰遇難,都樂意找她求助。當時,莆田地區瘟疫大流行,林默娘想盡辦法施藥搶救鄉民,果然立愈。鄉民感激她的救命之恩。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重陽佳節,媽祖父兄駕舟渡北上,西風正急,途中遇到狂風惡浪,船在狂風怒濤中劇烈顛簸,媽祖敏感到父兄的遇難,親臨救駕,父親救起,兄長與自己身亡,就這樣鄉民贊她“通悟秘法,預知休咎事,鄉民以病苦輒愈。長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島嶼間,人呼曰神女,又曰龍女”。因默娘生前與民為善,升化后被沿海人民尊為海上女神。立廟祭祀。泉州天后官初建即以來微宗賜額“順濟”為廟名,即“濟以順風”之意。宗元時代,泉州成為世界貿易港之一,元政府為了發展海上貿易,于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下詔“制封泉州神女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明永樂五年(公元1405年)出使西洋太監鄭和,奏令福建鎮守官重新其廟。此后朝廷節遣內宦(太監)及給事中行人(對外使節)等官,出使琉球、爪哇、滿刺加等國,率以到廟祭告祈禱為常,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少監張謙出使渤泥(今加里曼丹島文萊一帶),從泉州浯江(順濟橋一帶稱浯江)啟航,“實仗神庥”,歸奏于朝鼎新之,改宮號為“天妃宮”。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施瑯征海,師次于此,“神涌潮濟師”、“有助順功”。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后“,后易宮名為“天后宮”??滴醵哪?,欽差禮部郎中雅虎來宮致祭。雍正元年(1723年)御書匾額“神昭海表”,今懸掛于殿中,乾隆后歷代有重修?,F在建筑群還保存宋代構件和明清時代木構建筑,是海內外同類建筑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年代最早、而著稱于世的古跡,1987年由國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山門馬戲臺因筑公路被拆毀,1990年3月由臺灣鹿港天后宮暨諸委員捐資重建。今移清代晉江縣學橫星門為山門、面闊五開間,牌樓式造型,雕花漆繪木構斗拱,青石龍柱,兩側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頂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翹瓷雕八龍二鱷,角脊作成鳳尾伸展而卷曲,線條柔和優美,整體結構華麗壯觀。戲臺連接于山門后檐,坐南朝北,木構藻井頂蓋。雕脊畫枋,小巧玲瓏,具有泉州獨特藝術風格。

緊接山門兩側為東西厥建筑,所謂“秦宮漢闕”以示天后宮之尊。建筑為二層樓閣,面臨通衢,兩樓高聳,樓上分置鐘鼓,樓下塑造千里眼,順風耳二神像,威武莊嚴。

天后正殿,雖歷經滄桑,但明清木構建筑至今依舊保存完好,而且保留來代構件。正殿占地面積635.5平方米;筑于臺基座,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崗巖石砌筑的須彌座,束腰處浮雕“鯉魚化龍”、雄獅、文房四寶“八駿云火”、仙家法器、鶴舞云中、寶蓋蓮花等圖為二度空間動態藝術造型、雕刻刀法熟練,生動活潑,表現其神職至高無上與教屬。殿內木梁骨架,立于圓形花崗巖石柱,柱頭浮雕仰蓮連珠斗,挑出斗拱承托梁架作九架粱,建筑結構比較特別,空間變化很豐富,門窗彎枋雀替,雕花精致細密,紋飾豐富多采既有幾何圖案,又有花卉水族,鳥獸人物,托木部位有鳳凰戲牡丹,壽梁中作如意訪心,表現女性神廟。殿內油漆用朱地畫“暖八仙”之一的鐘離及如意相間圖案,其綠地雕彩西蕃蓮及喜鵲登梅圖案,有吉祥的象征,有的圖案作異獸,寓意“益壽”。殿內礎浮雕,更是琳瑯滿目,八駿、八寶、傅古鳥龍及各種花卉,表現著水族魚龍騰空翻浪,與百花爭妍,這都是表現道教主題的圖案,以福祿壽吉祥物作襯托,呈現仙家的非凡境界。

殿頂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點,兩端五彩瓷型雙龍戲珠,造型精美,光澤鮮艷,表現整個大脊龍的至高題材,四岔脊頭組合鳳凰圖案,對應大脊成龍鳳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龍鳳、麒麟,玄武、雙虎、體現了吉祥如意,慶賀長壽的象征,為閩南建筑藝術之一絕。

東西兩廊及兩軒和寢殿,均由國家文物局立案撥出??钜?日復原修繕。東西兩廊原置配神二十四司,現改為閩臺關系史博物館陳列室。寢殿又稱后殿,地勢比正殿高出1米多,兩側突出部位設為翼享,左右齋館。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構建筑,屋蓋為兩坡面的懸山楔,面闊七間,35.1米,進深19.8米,高8米許,木質梁架粗大古樸,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蓮瓣花崗巖的圓形石礎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對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估計是明代翻修時稱置。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聯“神功護海國,水德配乾坤“。正面原有懸掛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書“后德配天”的橫匾,目前正在修建中,屬國家木構建筑之瑰寶。

建置于宮內的閩臺關系史博物館是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臺灣歷史上淵源關系的專題性博物館。館內收藏有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近期已舉辦“閩臺民間藝術展”、“泉州古今字書展”、“閩臺民俗風情攝影展”等展覽。

第三篇:福建泉州府孔廟導游詞

各位朋友、名城泉州歷來書院林立、文風鼎盛,素有“海濱鄒魯”之稱,現在請一起到這象征意義的孔廟觀賞。

泉州府孔廟位于市區中心、百源川池西畔?,F存占地10700平方米,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也是泉州現存大型宋代建筑之一,在全國上千座孔廟里是罕見的,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和歷史價值。大成殿為孔廟的主體建筑、陳列有古代祭孔禮器、樂器及泉州歷代名人遺著、遺物等。是了解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珍貴實物資料。泉州府孔廟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孔廟的主要建筑

孔子有“素王”之稱,歷代由“宣尼公”晉封到“文宣王”,被樹為“百世文官表,歷代帝王師”??讖R建筑于貫穿南北的中軸線上,原有規模較大,廟門在今涂門街(原稱通淮路或府學口),至洙泗橋及中菜市場,均屬孔廟的第一進院落。大成門捏前為橫星門、大成殿是孔廟的中心建筑。東有海濱鄒魯亭、夫子泉、明倫堂、育英門、教授署、尊經閣等;西有泮宮、杏壇,廟學范圍內還有十幾座鄉賢名“宦祠”、狀元祠、占地一百多廟。

泮宮亦稱圣賢門、在孔廟西南邊、面臨南大街,坐東朝西。宋時建筑已廢,后改為水泥,仿木建筑,歇山頂二層樓閣式、面闊三開間、三層中間為通道,門楣橫書“泮宮”二字。泮宮即學宮,周代諸侯的學校前有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泮水,諸侯的學校就稱泮宮,意在伴水邊建學宮而名。明清科舉制度規定,學童考進縣學為新進學員,須入學宮拜謁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

泮官樓上撰有榴聯:“海國閩疆東南重鎮;典章文物鄒魯遺風”。

(二)戟門與露庭

孔廟外面露庭東西各有一座石構朝門,原系木牌坊,后改為石構建筑。東朝門內寫“賢關”,外寫“禮門”;西朝門內寫“圣域”,外寫“義路”。

露庭寬66米,深60米,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原來鋪有石板三千條,暗喻孔子弟子三千多人。

(三)欞星門

欞星門亦稱先師門,在露庭南面。相傳欞星為天鎮星,即天上文曲星??讖R廟門以“欞星”命名,意謂孔子應天上星宿而降。原欞星門建于南來嘉泰元年(1201年),現存建筑為清代重建,單檐歇山頂,斗拱抬梁式木結構。雕龍石柱,工藝精湛,造型優美。屋脊上有六柱似芭蕉莖的綠色圓筒,稱為六經筒。據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民間暗藏六經于芭蕉莖內,得以流傳。

(四)大成門和全聲、玉振門大成門是孔廟第二進院落的正中大門,在露庭北面,現存系清末建筑。單檐懸山頂,磚木結構。三開間,二進深,東西兩端連接金聲、玉振兩旁門連成一體,寬61米,深10米。大成門與金聲、玉振兩門,系引申孔子思想集古代圣賢學說之大成。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這是盛贊孔子“德開天地”、“道冠古今”,并與孔廟中心大成殿相呼應。大成門的兩邊有一對青石花鼓、屋檐下立有左右兩尊“避邪”,明間有大型“萬字不斷墻”的磚砌壁飾。

(五)泮池和月臺

泮池在大成門內大成殿拜庭前方,作半月形,南岸半圓,北岸平直,可通潮汐。中間縱貫一座石橋,橋長約20米,中稍拱突,石板橫鋪、護以欄桿。欄柱雕石像,象征太平景象。橋板七十二條,隱喻孔子七十二賢人。橋筑于元代,風格端重,人行橋上,有舉止雍容之感。

月臺又叫露臺、拜亭、在大成殿前面、泮池北面,是一高起一米的臺式石建筑,為古代文武官員紳士祭孔時跪拜歌舞之地。兩邊原有兩株百年古榕,宛如天然大盆景。月臺須彌座保存著宋代的青石浮雕,有仰蓮、復蓮、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月臺東西砌有石階、臺面原有圍欄、后廢。正南面原有雕龍石丹陛,后以石階代之。

(六)大成殿及兩廡

殿內正中設大型木龕,宋代起供奉孔子泥塑造像。因恐造像不肖、褻瀆圣容、自明嘉靖九年(1530年)起,改為供奉“大成至圣先師孔子”木牌位。后廢?,F在根據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的白描孔子畫像加彩放大仿畫供奉,以供游人參觀瞻拜。殿內東西兩邊對向置四木龕,供奉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孔子四大賢弟及傳人的畫像,稱為四配。殿內東西兩側還沒有兩龕,分別供奉閔損、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賜、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顓孫師、有若、朱熹等十二賢哲的畫像,稱為十二哲人。正廳上萬懸掛有清代康熙皇帝御書“萬世師表”,雍正皇帝御書“生民未有”嘉慶皇帝御書“圣集大成”等匾額,金碧輝煌,對孔子給予很高的評價。

二、孔廟陳列的文物

大成殿內陳列的文物約五百多件,分為祭孔的禮器、樂器、舞器(均清康熙年間仿古制而制造的)、孔孟儒家經典著作、泉州歷代名人的遺著遺物三大部分。

(一)禮器

禮樂是孔子儒家學說的主要內容之一,后代統治階級以之作為規定,其所制定的無數禮文,用以約束人際間的關系,稱之禮治??鬃右笕藗兪囟Y時,則用樂來配合,“禮嚴肅形于外,樂和順存于內”,禮有樂配合,增強了教化作用。

范文網[CHAZIDIAN.COM]

第四篇:福建泉州崇武古城導游詞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座古城,就叫做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是我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整的石頭城,也是我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范文網[CHAZIDIAN.COM]

崇武古城座落在泉州市惠安縣東南24公里的崇武半島南端。近年來,崇武半島優雅的環境,漁村的民俗,引起了許多游客的廣泛興趣;而半島上這座巍峨的古城,更吸引了無數專家、學者和游客不遠萬里,慕名而來。各位朋友一定也有同感吧?

我們要想了解祟武古城,就必須追本溯源,從頭講起。崇武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的突出部,三面臨海,西連陸地,地勢起自大霧山脈,婉蜒起伏,十分壯觀。它夾在湄州灣與泉州灣之間。往北與莆田的南日、湄州互為犄角;往南與晉江的永寧、祥芝互為犄角;東臨臺灣海峽。近處海域遍布島嶼與礁石,地形復雜,易守難攻,是個戰略位置十分顯著的國防要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崇武的意思就是崇尚武備。據說宋朝時,這里就稱為崇武鄉守節里。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惠安置縣后,在這里設小兜巡檢寨。元朝初期改為小兜巡檢司。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活動在朝鮮和我國沿海的日本海盜集團一倭寇突然登陸祥芝的蚶江,對泉州地區的安全造成威脅。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御倭寇人侵,委派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周德興是個軍事工程專家,他根據泉州沿海地區海岸線曲折,地形險要的特點,“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當年,泉州設永寧衛,管轄五個所,即福全、中左、金門、高浦、崇武五所?;莅苍O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獺窟城、小岞城、黃崎城、峰尾城。祟武城為五城之一,隸屬福建司永寧衛的一個千戶所。建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了。

作為海防的最前沿,崇武古城曾經在明代倭患其間首當其沖,屢遭進犯;亦曾失利陷城,鐵馬哀鳴。幾百年來,古城幾代軍民憑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用生命譜寫出可歌可泣的戰斗詩篇。這里的“護龍官”、“崇山官”、“崇報祠”、“元飼宮”、“十二爺官”等,都是古城軍民為紀念抗倭犧牲的英雄而建造的。

此外,崇武古城作為歷史的見證人,她還曾目睹鄭成功大軍揮師東渡,收復祖國寶島臺灣,目睹崇武軍民隨人民解放軍揚帆南征,解放祖國南大門廈門島,目睹1956年周總理親自指揮崇武海戰,擊沉擊傷入侵的美蔣“永泰”、“永昌”號軍艦。

古城的軍民兵士驍勇善戰,令人精神振作;而古成的文人雅士,深切熱愛自己的家鄉,他們對故園的熱情謳歌,引起了后人的強烈共鳴。在崇武城南郊峽道壁谷,盤石巖,峭壁間的“海門深處”石刻即為著名詩、書、畫名家黃吾野所書。黃吾野曾經“十年避亂別江灣”。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倭患平定,黃吾野重返家園,他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詠唱了平倭后的太平景象:“海天南望戰塵收,漠漠平沙罷唱籌,漁艇已鳴煙前櫓,農人又住水邊洲。”明代布政使惠安人戴卓峰也曾在崇武的龍喉巖上摩刻一聯:“噓吸滄溟涵地脈,吐吞日月鎮天池,”高度概括了崇武的雄渾氣勢,照見了先賢的萬古英風。

今日的崇武城仍保存看宋、明、清歷朝所修建的寺廟庵堂三十多座,主民宅也有數十處。其中有宋代的“云峰庵”、“水潮庵”,有明代的“關帝廟”、“東岳廟”,也有敬奉海神媽祖娘娘的“天妃宮”,以及紀念當地有功人物的“靈安王廟”等,這些古建筑的保存,增添了古城古樸優雅的氣息??梢哉f,祟武古城不但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也有一定的欣賞價值。

當您登上崇武古城的最高處,您可以望得見金沙碧水的“半月沉灣”和“西沙銀蛇”天然海濱浴場,而海巖邊維妙維肖的“神龜戲水”,多彩絢麗的海螺貝殼,孤巖兀立的“峰后險石”,以及那“白鶴升天”、“獅石照晚”、“玉碧傳音”,更使人如臨仙境。每當大浪時分,那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象令人心蕩神搖,而當那風平浪靜的時刻,幾星鷗鷺、三五帆點綴在畫一般的海面上,更令人贊嘆大自然的造化。據記載:“崇武大海中,春

二、三月常蜃樓海市,如樓閣人馬,千形萬狀,仿佛煙云之中,久之乃散”,

這與山東蓬萊閣的海市蜃樓同為一種過折射的自然現象。只因這種現象出現的機會很少,因而更加令人難以捉摸,更加引起人們的神往。

歷史上,崇武還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古城。尤其是崇武與臺灣僅一水之隔(海上距離97海里),兩地舟楫往來不斷,語言相通,風俗相似,地緣、血緣、文緣等關系十分密切。崇武擁有豐富的山海資源,可是由于戰爭的因素,它曾被列為“海防前線”,經濟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如今,戰爭遺留下來的痕跡已被淹沒在改革開放的大浪之中。為了方便臺灣漁輪前來??亢团_胞上岸旅游訪親,福建省政府早在1988年即把崇武列為全省沿海建設的重點區域。至今,已先后建成全國首座對臺貿易專用碼頭,并擴建了臺輪避鳳港以及紅十字會教護站,臺胞接待站等設施。近兩年來,對臺貿易的條件更加成熟,昔日的前線已逐漸變成兩岸交流和臺商投資的熱線,通航的條件也日趨具備。

第五篇:福建泉州鄭成功墓導游詞:泉州的導游詞

福建泉州鄭成功墓導游詞

大家好,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去參觀鄭成功墓。

鄭成功墓在南安市沿著福廈公路的水頭鎮附近的康店村復船山

,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成功是我國偉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

省南安石井人,出身于官商家庭。1624年農歷七月十四日,誕生于日本長崎縣平

戶市千里浜。在日本渡過七個春秋,1630年間隨從其叔芝燕等回國,住安平(晉

江市安海鎮)鄭府。鄭成功自幼聰明敏捷,八歲能通讀四書五經,十歲能寫入股

文,文章過人,詞藻華麗典雅,十一、二歲,兼習春秋左傳,孫吳兵法,并能舞

劍學射。十五歲的稟生,二十一歲攻入南京國子監太學,氣字軒昂,才華橫溢,

獲得師長稱贊: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

明隆武帝見成功年少英俊,文武雙全,問之日江山危矣,你

何從我乎?對日:文不貪財,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贊許他

,即賜他與同姓,易名成功,封御營中軍都督,授尚方寶劍,儀同附馬,自

是咸稱國姓爺。

鄭成功一生最偉大的功績是收復臺灣,驅逐荷蘭侵略者和大規

模開發臺灣。永歷十五年(公元1662年)十二月甘三日,率軍三萬余人,大部份

是泉州人,把荷蘭侵略者從我國寶島臺灣趕走。鄭成功實現了他收復臺灣和開發

臺灣的遠大抱負。當時曾賦詩一首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服先基。田橫尚

有三千客,菇苦間關不忍離。收復臺灣以后,他走訪四社,了解民情及社會情

況,在那荒涼的臺灣島上,實行寓兵于農之法,屯墾開荒,農隙則訓以武

事,有警則荷戈以戰,無警則負來以耕。那時,臺灣新辟土地環境十分惡劣,

瘴疬流行,病者十之七八,死者基多,甚至有數十丈巨蟒為患,開荒任務非

常艱巨,鄭成功都新率官兵,積極開發,同時采取各種措施加緊鞏固臺灣海防,

堅守陣地,免于荷蘭侵略者復仇,重占臺灣。鄭成功率軍披荊斬棘,流血流

汗,艱苦創舉。由于十年征戰,馳騁沙場,積勞成疾,于永歷十六年(公元1662

年)農歷五月初八病逝臺灣,享年三十有九,墓葬于臺灣的臺南州仔尾。歷經三

十多年,其孫鄭克塽降清后,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5月22日卯時遷柩歸

葬于南安縣,拊葬于康店村的鄭氏祖瑩,隨同遷葬的還有其子鄭經的靈柩。當時

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護柩外,還賜挽聯一對,日: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

南爭半壁;諸王無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爾后還派御林軍護陵守墓。

同時遷葬于祖瑩樂齋公內還有其父鄭芝龍,其母和其妻墓氏,遷墓后重立墓碑。

1929年,鄭陵被盜,即時搶救石質墓志銘兩塊,一為鄭經1674

年回鄉修祖墳時所立的(橄欖山墓志)。另一是遷葬時鄭克塽之《鄭氏歸墓祖文

墓志》。鄭成功靈柩用棺廓兩層,里面一層油漆朱紅鮮先澤,棺內布滿水銀,骨

骼完好,取出將盔一項,龍袍一件,腰圍玉帶鑲玉十七塊,靴鞋各一雙,還有頭

發等珍貴一級文物,由南安石井鄭成功紀念館收藏。

鄭成功墓采用水灰三合土構筑土堆墓,墓碑墓道皆用花崗石雕

砌成,墓碑高75厘米,長15.8厘米,呈山字形,整座墓域占地997平方米,

墓前石質華表一對,相距15米,高14米,呈八角形,徑52厘米,頂端雕一座獅,

保存完好。墓前兩側還有石板旗桿夾九對,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有戍子年解

元五個字。目前,擴大保護范圍,建筑陵園大圍墻建立文物保管所,修筑墓道

和專線公道,綠化林木花草,建置碑亭,環境寬敞,風景優美,為海內外游覽和

祭拜國姓爺的好地方。

參觀了鄭成功墓,想必大家會有一番感慨和聯想吧

您可以訪問(www.9xwang.com)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發揮基層黨支部的作用下一篇:發揮優勢成為強者作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