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巴金隨想錄讀后感xx字

2023-06-25

第一篇:巴金隨想錄讀后感xx字

巴金作品《隨想錄》讀后感900字作文

有些書實在是繞不開的,隨想錄曾幾次入手,卻都與我無緣,這次在圖書館看到了新版新書,果斷拿下??上?,如同前幾次,依舊草草收場。好奇于此書的生命力和作者的知名度。昔日文壇大佬筆下的粗糙乏味,給我這個胃炎患者灌了一肚子的隔夜茶,迫于隆隆盛名,我凝神直腰鼓目,終不見漢唐華美,只撞上造舊翻新。

有人說,該書以講真話為名,你至圣居而巷外流連,到寶屋而箕踞墻角,如何得見廳堂之美?

其實要觀廳堂之真之美,翻墻打洞才是正理,通過不間斷的身體鍛煉,對于那段往事我也算是有了點認識。

那時候的神州大地上,忠字舞翩翩,紅寶書招搖。千年文明傳統的謙謙國人在環境陡變時,體內鈣元素嚴重流失,楊柳蠻腰,順風嫩草,人性善對人性惡頂禮膜拜,高呼萬歲。海面上百毒磅礴,深山里紅旗招搖,三尺麻繩,湖面漣漪訴說著多少潔己者的悲憤,偶有性情中人才起殺賊之念,即被亂棒打死。

萬馬齊喑,落井下石,助紂為虐,指鹿為馬,栽贓陷害,無論多么虛偽骯臟的言詞,在那個年代,都會有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勇于認領。

十年后,大王歸去,宮廷嘩變,國人從廢墟中爬起,撣灰塵,變嗓音,平反的急著平反,歌頌的接著歌頌,打倒的被踏上億萬只腳。

巴老神定之余,著書隨想,講真話,揚正氣,聲討奸佞,以儆效尤,俗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可是,我要問:劫來捧臭腳,寇去樹正氣?

十年前知錯十年后改正?

身心敏捷時胡為,燈盡油枯時懺悔?

等大王咽氣,捉小鬼出氣?

著帝王思想,講共產主義?

書中稱“四人幫為不齒于人類的狗屎堆”,說的酣暢淋漓直抒胸臆,又稱“毛”為“毛主席!”

英明神武的主席,何以飲食起居于狗屎堆上十年如一日?

涂脂抹粉的真話,何以喝彩連連?

是人性過于丑惡,位于惡名榜之偏后者就讓大眾生起敬佩之心?

是華夏如此還是環球皆是?

有人說,你太苛刻了,你看不見事物美好的一面嗎?你聽不到進步的腳步聲嗎?那些助紂為虐不知悔改至死保持沉默的人,你不去責問,卻在這里吹毛求疵,你不覺得過分嗎?不同的時間空間都有其局限性與時代特征,你要求別人是圣人嗎?你自己是圣人嗎?你只說不練心理陰暗,你這是要反人類嗎?其余葷腥之問,略過不記。

圣人聽過沒見過,我只是對于當代道德風標的高度表示懷疑,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物質領域的提升已臻化境,且等著吃出地球吃遍銀河了。在精神領域,人性道德的提升,是踏步呢?進步呢?后退呢?

當然,道德是大家的發明,該發明的最終解釋權歸大家所有。

依稀記得,季大師生前曾有名言:“假話都不說,真話不全說。”

大師有沒有說過假話不得而知,太多真話和大師在火化爐里碎為微塵是真實不假。置于身后名,瞧瞧鋪天蓋地的著作,古人著作等身之嘆在著作等樓的大師面前何其羞慚!

時光悠悠過,六根漸凋零,沉魚干瞪眼,落雁夢里飛,隨想齷齪事,輾轉不能眠,朦朧身后名,往生鏡里現,道德分時段,殘年錄真言,晨起忙握筆,得空誡少年。

第二篇:巴金《隨想錄》讀后感八篇

篇一:巴金隨想錄讀后感

看了巴老的《隨想錄》,讀了《懷念蕭珊》、《望鄉》等若干篇,胸中沸騰的氣泡已經快要漫溢了,眼睛看不清楚字跡,腦海中只充滿著一種復雜的情感,那是面對一位巨人時的尊敬、仰慕、欽佩、共鳴、……

讀他的隨想錄,思維跟隨他的思維,他帶領我體驗我無法體會的事件,他堅持著他的寫作原則和唯一的技巧:用心寫作。他的一生,仿佛一碗放過所有調料的面條,他吃了一輩子,而我們也只能一根一根地吃才可能稍稍分享一些他地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我想,我們是可以理解他的,這不是我們的狂妄,而是他的仁慈和偉大,他這101年的時間,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為讀者工作、服務,用他的心、靈魂和生命,如果我們還不能說我們理解他、了解他、懂他,那么我們就真的是連禽獸都不如了。

表達他最真誠的感受,表達他的一切,他的人生是用文字累成的,沒有文字就沒有巴金,一般人由細胞組成,而他卻是用由靈魂的文字組成的巨人。他擁有的是一般人見了就慚愧地無地自容的靈魂。

《隨想錄》,我不知道要用幾次才能勉強自己的精神承受那樣的痛苦?,F在終于知道為什么大官都怕聽真話,接受事實真相是要有極大的超越自己一般承受能力的勇氣的,而且那勇氣必須在短時間內倉促生成、拔地而起,何其困難?!

我僅僅是在閱讀別人的真實生活,就這樣無法承受,可見,我要走的路不是普通的長,我要建的樓不是普通的高,現在唯有勤勉勤勉再勤勉,除了埋頭疾追沒有任何方法。他的痛苦我們無法減輕,那么就讓他的痛苦成為教誨我們的導師吧,愿他的作品和靈魂的價值里也有我們的一分貢獻,我們愿意為他的精神所凈化而后蛻變成長,以此來紀念一個真正的巨人曾經存在,現在存在,將來永遠存在。(摘抄)

篇二:巴金隨想錄讀后感

這段時間我讀了《巴金隨想錄》書中讓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對自己的反思解剖。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國以來,沒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順,而在心靈上受到的煎熬。他曾無根據地批判過人,他跟風而上發過言。但他跟別人不一樣,他發現了自己的虛偽,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虛偽,但他又沒有辦法糾正。于是仍然自己煎熬著,也受時代煎熬著。直到十年動-亂結束,他才從這種煎熬中走了出來。想不出一個文字老人,一個體弱多病的文人服用了是非顛倒這劑毒藥后,是怎樣地掙扎著過來的。但是從他幾乎泣血的文字里,我能知道他是怎樣地耐受著歲月的浸蝕,怎樣地步履蹣跚地熬過了那個時代。

《隨想錄》里讓我篇篇都看到的是關于說真話。這讓人更深地明白,一個百歲老人用自己少有的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顫抖的筆寫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個“真”字。只有真,才有善,才談得上美,才有其他。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會害人的。他的一生中,看到過無數的假,領受過各式的假把式,遭受過種種假的殘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所以他不遺余力地揭露假的東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話來向讀者表達真實的情感,說明真實的情況,告訴真實的道理。我感覺到,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關于說真話的真話,就是他從自己經歷中得來的最重大、最關切、最刻骨銘心的人生經驗教訓。所以他要反復告誡人們,就是因為過去的假的教訓并沒有得到人們的吸取,假的事例還在不斷涌現,他擔憂假的東西會為害人們的生活,會損害我們的民族國家。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憶了故人,回憶了不堪回首的十年歲月。他說這是“還債”。我看到,他所說的“債”,一方面是說了錯話的虧欠,一方面是對故人的懷念,更主要的是為讀者的所表達的歉意,他為他幾十年里沒有好的作品,為他這樣一個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沒能更堅強一點作出表率,也為曾經言不由衷說過的錯話身不由己做過的錯事。由此我看到了一個作家的良心,他的可愛可敬,他的童真。在這里,我看到一個人民作家的責任,一個人民作家的道義在那里。

《隨想錄》讓我久久思索的,還有巴金老人寫作的艱辛。由于嚴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穩筆,又幾次住院。但他“還債”的愿望強烈,向讀者說心里話的決心不曾動遙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斷斷續續要寫幾個月,有時候一天只能寫出幾十個字??吹竭@些,我常常會在眼前浮現出老人艱難地坐在病床上拼盡全力寫下一個字的景象,不禁生出驚嘆。他用自己的經歷,用自己的教訓,用自己吃過的苦,嘗過的難,從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訴讀者,告訴人民,告訴國家,自己的認識,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

一代文豪,在他的暮年,在他自知將不能視事之前為我們寫下了這本《隨想錄》,特別是寫下他一生的感悟來,這樣一本書,珍貴二字,怎么著也配得上了。

讀了此書,讓我能記憶一生的也許只有一個字:真。從說真話開始,辦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責任心和良心。

篇三:巴金《隨想錄》讀后感

一百五十篇隨筆,更像是一百五十篇日記,一百五十次懺悔。

“我就這樣給逼著用老人無力的叫喊,用病人間斷的嘆息,然后用受難者的血淚建立起我的‘文革博物館’來。”老人的晚年并不幸福,十年的文革的夢魘折磨著他,得不到一絲安寧。“我不曾滅亡,卻幾乎被折磨成一個廢物,多少發光的才華在我眼前毀滅,多少親愛的生命在我身邊死亡。”

老人是孤獨的,那從前的老友,那一生的摯愛,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都在這無盡的黑暗中悄然隕落,留下的,也在重創之后漸漸衰老、凋謝,而他,拖著病態的身體,破碎的心,遍體鱗傷地殘喘著。也許,如果不是那一顆偉大的藝術良心,如果不是為了能站出來講幾句真話,他也會抵不住“傷口”的潰爛,早早收場。——“到了我不能保護自己的時候,我就像高爾基所描繪的鷹那樣帶著傷‘滾下海去’。”

老人反反復復絮叨著那些個可怕的字眼,那些個恍如昨日的畫面,那些個音容笑貌從不曾模糊的面孔,他恨自己沒有勇氣站出來為朋友說一句公道話,他恨自己唯唯諾諾逆來順受,他恨自己浪費了十年光陰沒能更多地為他所愛的國家和人民留下點什么,他要贖罪,于是,他用千斤重的筆劃開歷史的裂縫,扒開自己仍然在化膿流血的傷口,他惟一的心愿就是“化做泥土,留在人們溫暖的腳印里”。

“不少人受屈含冤痛苦死去,不少人身心傷殘飲恨終身,更多的人懷著余悸活到現在。”老人像一只受驚的小動物,一邊舔舐著傷口,一邊懷疑地看著周圍的一切,一點點動響都會嚇得瑟瑟發抖。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折磨吞噬著老人的健康,20××年10月17日19時零6分,老人安詳地去了,他說了想說的話,他說了真話——“沒有神,也就沒有獸,大家都是人”。

20××年老人九十九歲之時獲選《感動中國》人物——“穿越一個世紀,見證滄桑百年,刻畫歷史巨變,一個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間燃燒的激情,點亮多少人靈魂的燈塔;他在人生中真誠地行走,叩響多少人心靈的大門。他貫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熱情、憂患、良知,將在文學史冊中永遠閃耀著璀璨的光輝。”

愿老人安息!

篇四:《隨想錄》讀后感

《隨想錄》是些很沉重的文字,樸實的像冬天里北方的喬木,沒有一丁點絢麗,甚至綠色都沒有一片。浮躁時讀他,聽到的只是些絮絮叨叨,不著邊際,決不會有絲毫美的感覺。這本書,只適合在,夜深人靜大家都睡下時、清晨世界尚未完全醒來時。靜靜的讀,聽到的是他低低訴說,訴說著過去的一個個春夏秋冬、一場場暴風驟雨、一片片風和日麗。我深深的被它吸引,驚異于我這只二十幾歲的靈魂居然不時的和他產生共鳴,我知道為什么。其實我也是一個習慣了反省的人,行李箱里累集的那一大堆日記,就是最好的見證。呵呵,想想我的所謂日記是不適宜稱之為“日記”的,或許稱之為“隨想”更為妥當,它們都是隨感而發,時斷時續,并沒有每日的特征。

《隨想錄》在幾年前就讀到了它的單行本,記不清是那一集,只記得封面好像是一個雕塑的頭像,枯槁茫然的那種。震驚于一個年過古昔的老人,卻在解剖自己的靈魂,深刻而殘忍,很難過,沒敢買。當時我也正處在一個很無助的階段,反省是那段時間里的主要內容,我惡狠狠的剖析自己,現在還記得那種苦楚,很痛。那段時間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寫完后就封存了,直到現在都沒敢重讀,想著也許要到幾十年后才敢去讀它。但我記住了巴金和他的《隨想錄》,想著哪天肯定要買它讀它。

轉眼幾年過去了,又發生了好多事情,但生活主旋律還是越來越主動的,雖經歷了些個悲歡離合、好聚好散,但我對自己的滿意度還是有所上升的。說實話,巴金的名號,和很多人一樣,很小就曉得,但他的作品,確實沒有讀過多少,《隨想錄》是我第一次真正讀巴金,我感受的到他偉大的人格,他對生活的熱愛,對人性的贊美(我的文字一向藐視任何華麗辭藻的堆砌,這幾個字出自真情實感)。

篇五:《隨想錄》讀后感

其實我經常會想這個問題,如果再回到那個年代,人們會如何呢?或者說再來一次文革,人們會如何呢?

有人說巴金先生身上有金子般的品質,也有人說絮絮叨叨不過是在說誰迫害了他。我想人們大可不必輕易做出評價。不妨試想下,如果你身在那個年代,你會如何?巴金先生起碼有一顆坦率的心,說的白些,那就是為了保命,為了活下去,為了家人活下去,這難道不是人最基本的本能嗎!巴金先生沒有錯,跟那些昧著良心的,喪心病狂的人相比,巴金先生只是為了活著而委曲求全,難道這也算有錯嗎!

有時候在想,那些“猛將”們,他們的內心是否曾受到過煎熬,是否良心上遭到自己的譴責?他們是否僅僅是因為受到了蒙蔽才如此瘋狂?如果再回到那個年代,有些人還會那樣做嗎?如果現在再來一次文革,我們現在的人也會出現當年的那些“猛將”嗎?

巴金先生在不斷的探索,巴金先生也堅定的表達了如果再回到那個年代,他肯定不會如此了。但是我唯一不敢同意的就是這一點,我想如果再一次回到那個年代,巴金先生還會如此的,不為別的,因為我們要活著。難道不是嗎!

篇六:巴金隨想錄讀后感

約10年前,巴金先生去世了。前幾天,我在書店見到了作家出版社再版的五集合訂本隨想錄。捧起隨想錄,一個形象越來越清晰、熟悉,那就是可親可敬的巴金先生。

巴金先生的名字對我們年輕一代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在歷史課上,他似乎屬于民國的舊時代,屬于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對我們這些吃漢堡、聽MP3的一代而言,他已經很遙遠了。對我們而言,他是一種歷史和文化的符號,屬于某段過去的歷史,和我們的現時代并無關聯。

如今,捧著沉甸甸的隨想錄,我感到先生面影逐漸清晰、親切,仿佛并未離開。從隨想錄第一集慢慢讀到最后的無題集,我仿佛和他越來越熟悉。讀著他平實、真摯的字句,仿佛在聽親人回憶過去的時光、訴說身體的病痛和對世事的感嘆。

全書最令我感動之處,是巴老紀念亡妻的那篇懷念蕭珊。字里行間,我能深切地感受到巴金先生對夫人的依戀、懷念和……愧疚。蕭珊女士最初是他小說的讀者,后來他們相識相戀并結合。在戰爭年代,他們“分散了,又重見,相見后又別離”。每當巴金先生遇到困苦的時候或者朋友們都各奔前程的時候,夫人總是親切地對他說:“不要難過,我不會離開你,我在你的身邊。”在四人幫橫行的時候,巴金先生在單位里被當作“罪人”、“賤民”批斗。但是一回到家,看到夫人的面容,他滿腦子的烏云就都消散了。在那樣艱難的時世里,和夫人的相濡以沫給了巴老多大的安慰啊。

然而,先生的十四卷文集在文革中成為“大毒草”,蕭珊女士也成為“巴金的臭婆娘”被批斗,積勞成疾,癌癥并,不久就去世了。更遺憾的是,夫人去世時,先生不在他身邊,沒能跟她見最后一面。先生的遺憾、愧疚可想而知。

當我在懷念蕭珊中讀到先生在太平間門口看到夫人的遺體,“把地上那個還有點人形的白布包拍了好幾下,一面哭著喚她的名字”,我的眼淚便撲簌簌地滴落在紙頁上了。我耳邊仿佛聽到先生痛心地低聲喚著:“蘊珍……”。巴金先生在隨想錄中說,等到他去世,要把他的骨灰和夫人的骨灰攙在一起。如今先生已逝,不知他的這個愿望是否實現了?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巴老所說的:要講真話!他是國人中少有的坦誠的人。他勇于剖析自己,把文章當作手術刀,切刮十年的文革留在他身上的膿血。他敢于直陳丑惡,把文章當作利箭,射向林彪、四人幫一干人等,射向造成文化大革命的欺世盜名的強盜們,射向文革留給社會民眾的后遺癥。他直言社會弊病,指出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特權思想、官僚風氣、買賣婚姻、填鴨式教育仍在腐蝕著社會主義社會……

巴老的勇氣令我欽佩。講真話難,難在講真話不合時宜,難在會得罪人,甚至于丟了性命。文革時,巴老就因為十四卷文集的白紙黑字無辜受屈,受盡折磨。但他在災難過后仍然勇敢地站出來,直指形形色色的卑鄙與丑惡,直言社會需要講真話,辦實事。即使在拼盡力氣喊出“要講真話”以后遇到極大的壓力,受到種種流言的襲擊,他仍不屈服。這正體現了他作為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的品格。

在隨想錄發表三十年之后的今天,“要講真話”仍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歌功頌德、虛報數字、缺乏誠信,正是當今社會的不良現象。講真話仍然需要極大的勇氣。什么時候,“講真話”不會再是一種社會理想,而是公民普遍的道德水準呢?到那時,若以此告慰九泉下的巴老,他想必會很欣慰。

篇七:巴金《隨想錄》讀后感

今天在圖書館偶然間發現了巴金老先生的《隨想錄》合訂本,這是非常難得的,現在市面上的大部分是節選本,并且還很貴,而這本三聯1987版的書確只有8.8元,所以趕緊借來一看了。并決定從今天起把一位知識分子的良心展現于大家面前,也把自己的一些胡思亂想發一發。

總體感受

一個人在什么時候才敢面對自己的本真。西方的奧古斯丁的《懺悔錄》、盧梭的《懺悔錄》,俄國的托爾斯泰的《懺悔錄》,都是偉大的哲學家面對自身,反省自己的表現。而巴金就是中國較少的敢于面對自己的大家,而《隨想錄》就是中國的《懺悔錄》。它沒有優美的詞匯,有的只是一顆心,用這顆心構造了一個文革博物館。這就是我的初讀隨想錄的最為真實的感受。

讀隨想錄總序(20××-9-28)

感覺總序寫的是言真意切,所以摘秒如下:

我年過七十,工作的時間不會多了。在林彪和“四人幫”橫行的時候,我被剝奪了整整十年的大好時光,說是要奪回來,但辦得到辦不到并沒有把握。我不想多說空話,多說大話。我愿意一點一滴地做點實在事情,留點痕跡。我先從容易辦到的做起。我準備寫一本小書:《隨想錄》。我一篇一篇地寫,一篇一篇地發表。這只是記錄我隨時隨地的感想,既無系統,又不高明。但它們卻不是四平八穩,無病呻吟,不痛不癢,人云變云,說了等于不說的話,寫了等于不寫的文章。那么就讓它們留下來,作為一聲無力的叫喊,參加偉大的“百家爭鳴”吧。

由這篇總序,我感到巴金先生隨想錄只是想說自己應該說的話,至于結果如何,只有做為無力的叫喊留給世人評論了。

讀“多印幾本西方文學名著”(P9)

這篇隨想巴金先生回憶了“四人幫”時代的文字獄、焚書的情況。林彪和“四人幫”時代,除了他們喜歡的和對他們有利的書以外,一切都不準印,不準看。他們還搞過焚書的把戲,學習秦始皇,學習希特勒。他們煽動學生“破四舊”,一切西方名著的譯本都被認為是“封、資、修”,都被大破。結果導致那

七、

八、九年間很少有人敢于挨一下西方文學名著,除了江青,她只讀了少許的可憐的幾本書,就好象整個中國就有她一個讀過西方作品了。自已無知還以為別人也同樣無知,這的確是可悲的事情。

巴金先生還分析了多印的必要性。他說西方文學名著有漢譯的本來就少,舊社會給我們留的少,十七年間出現過一些新譯本,但數量有限,不能滿足讀者需要。經過破壞后,在書店發賣的西方漢譯實在少得可憐。因此書店門前讀者常常排隊購買翻譯小說。由此可見,當時的人是多么熱愛知識呀,現在不用排隊了,可是真正讀書的人又有多少呢?巴金在文中還說:即使我們要批判地學習外國的東西,也得先學習,學懂了才能夠批判。像“四人幫”那樣連原書也沒有挨過,就用“封、資、修”三頂帽子套在一切西方文學名著頭上,一棍子打死,固然痛快,但是痛快之后又怎樣呢?這使我想到了熊十力先生教訓徐復觀的幾句話,其實是異曲同工的,可是效果卻是不同的,徐先生因這幾句話,而改變人生。而巴金先生的話卻只成為無力的叫喊。

讀“懷念蕭珊”(P16)

這篇文章我是在中午應該休息的時候讀的,我是含著眼淚來讀的,我是滿懷著對文革迫害人性的怨恨而讀的。讀后,我久久不能平靜,巴金先生這篇文章,在真情中達到了對那個愚昧時代的控訴。

蕭珊是巴金先生的妻子,巴金比蕭大七歲,他們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但卻在那個沒有人性的時代而永決。巴金先生評價蕭珊:她比我有才華,卻缺乏刻苦鉆研的精神。她想改變自己的生活,不愿作家庭婦女,卻又缺少吃苦耐勞的勇氣。蕭珊曾經譯過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說,巴金先生評價雖然這些譯文并不恰當,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風格,它們卻是有創造性的文學作品,閱讀他們是一種享受。由這些事實,我們可以發現巴金先生對妻子的評價是非常中肯的,在這些話語里面包含了自己對妻子永恒的愛。

在這篇回憶中,我看來了文革對人性的迫害不僅限于肉體,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打擊。文中提到周信芳的夫人在逝世前經常被打手們拉出去當作皮球推來推去,打得遍體鱗傷。有人勸她躲開,她說:“我躲開,他們就要這樣對付周先生了”。蕭珊并未受到這種新式體罰??墒撬诰裆辖o別人當皮球打來打去。這主要是想用自己多受一點精神折磨,可減輕對巴金先生的壓力。

文革把人性徹底暴露了,但是在那些丑惡嘴臉的背后,偶而也會露出有限的幾張善良的關愛的面孔。為巴金兒子看病的護士長,蕭珊曾經當作自己兒子照顧了很多年的一位亡友的男孩。這個男孩專門從北京趕來,只為了看她最后一面。這個整天同鋼鐵打交道的技術員,他的心倒并不象鋼鐵那樣。他得到電報后,他愛人對他說:“你去吧,你不去一趟,你的心永遠安定不了。”文革是人性之惡的突現,但是人性畢竟還有善,雖然少得很可憐。

文革對于文化的迫害,影響巨大。巴金先生在文中說:為了紀念給“四人幫”迫害致死的朋友,想到他們不能把個人的智慧和才華獻給社會主義祖國,我萬分惋惜。由此我想到了在文革中死去的很多人,象顧準夫婦、傅雷夫婦。其實想一想他們只不過是知識分子而已,為中國解放立下汗馬功勞的很多元帥、大將都不能幸免于難,何況一介小小的知識分子呢。我想文革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對人的消滅,更多的是對文化的摧殘,這種摧殘才是最要命的,因為他加重了文化的斷層,中國現在已經具有很少的民族性了。

從巴金先生這篇隨想,我認識到文學的作用,就在塑造靈魂,但塑造的過程要注意方法,讀書的廣度,才能保證自己不被書所害。

篇八:讀巴金隨想錄有感

我開始了解巴老,源于他的《鳥的天堂》。那時的我,上小學四年級。望著語文教科書上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插圖,便幻想著自己是一只會飛的小鳥,我的家,就在遠方小島的那棵大樹上。那時對巴老的印象,現在想來,更多的是快樂無憂,享受著大自然的美景,豈不樂哉?

然而,當我讀了《隨想錄》,我的心里多了幾份沉重。我是讀巴老的文章長大的,知道《隨想錄》是他的暮年之作。在這里,積蓄了他一生的感悟,我也在字里行間中感悟著,使自己的心漸漸成熟。以下是我讀完《隨想錄》第一集的所感所想。

《隨想錄》總結了文化大革命歷史教訓,挖掘了知識分子的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和文革博物館。寫得沉重、真誠、深刻,被文學界譽為“一部說真話的大書”。巴金因此被譽為“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

我認為,巴金之所以被譽為“當代知識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對讀者的負責,另一方面是對他自身而言。

經過十年浩劫,他開始在寫作中不斷探索,在探索中逐漸認識自己,開始對自己進行解剖,進行反省。他發覺自己在建國以來,沒有了自己的理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順,他曾無實在根據地批判過人,而在心靈上倍受煎熬。所有的一切,他把所有的一切看做體內的膿血,勢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他在呼喚著自己的良心,事實證明,他做到了:他視筆如刀,一下一下割自己的心,他感到了劇痛,但他沒有放棄,于是每片每頁滿是血跡,但更多的卻是十年創傷的膿血。

我不禁驚嘆,一位文字老人,在服用是非顛倒的一劑毒藥之后,是怎樣的掙扎過來的?面對自己的虛偽,他沒有選擇繼續,而是選擇了自己的良心,真誠地懺悔著,仿佛在將自己的靈魂示眾,耐心地聽取世人的指點。因此,對他自身而言,他是對得起良心的。

至于我說:“一方面源于他對讀者的負責。”是我在讀《隨想錄》時自始至終最強烈的感受。

在我的印象中,我所讀的前30篇沒有一篇是不提“讀者”二字的。這也使我有理由相信,我是理解巴老的。這并不是說我狂妄自大,而是在說明,巴老把一切獻給了讀者,難到我會選擇不理不睬?!

巴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表示對讀者的歉意?!峨S想錄》后記中有這樣幾句話,“我覺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讀者們講真話。”“雖然收在這里面的是‘隨想’,它們卻都是自己‘想過’之后寫出來的,我愿意為它們負責。”多么可愛的世紀老人,他在為自己的過去還債,多么慈祥的世紀老人,他在病魔的折磨下,用顫抖的筆尖書寫了什么是真正的“良心”,又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世紀老人啊!

無論是對讀者負責,還是對自己負責,巴老無疑是我們的榜樣。但現實生活中,情況卻不容樂觀?,F在不少所謂的“作家”,將文字作為名利的符號,用發行量、銷售量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可憐的人們都去爭相搶購。浮燥的人們,浮燥的行為,浮躁的社會。

這些都是我們不想看到的,但在現實中,對文學名著的冷落,對言情八卦書的癡迷仿佛一場文學瘟疫席卷文化市場,什么“快餐文化”,什么“速凍時代”,不得不讓我們寒心。

還記得《隨想錄》連載不到十幾篇,便遭香港大學生的強烈抗議。原因是他們反對巴老要讓人們牢記“文革”,他們要讓人們忘記在我們國土上發生的那些事情。然而,巴老選擇繼續,因為他不想讓人否認它們的存在,不想讓人們把這史無前例的“浩劫”看做遙遠的夢,希望國人有法國人正視過去的坦然(我想他在參觀伊夫堡時曾想過吧。)為何他的愿望如此強烈?我想這來自于苦難的經歷,“只有經歷了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之后,只有在被剝奪了人權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個人,我才明白自己應當像人一樣,用自己的腦子思考。”

第三篇:讀巴金的《隨想錄》有感

巴金四川成都人,現代杰出代表作家、翻譯家,著譯甚多,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家》、《春》、《秋》、《寒夜》,散文作品《隨想錄》五集等。

《隨想錄》五集,即《隨想錄》第一集、《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共一百五十篇,四十二萬字。巴金說:“五集《隨想錄》主要是我一生的總結,一生的收支總帳。”文藝界人士認為這是一部“力透紙背、情透紙背、熱透紙背”的“講真話的大書”,是一部代表當代文學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它的價值和影響,遠遠超出了作品本身和文學范疇。

我看得這本是《隨想錄》的第一集,曾經只是聽說過這本書,但是一直都沒有機會看。這本書剛一借到手里,我首先看了總序,總序里巴金是這樣說的:我年過七十,(寫于1978年11月1日)工作時間不會多了,在林彪和“四人幫”橫行的時候,我被剝奪整整十年的大好時光,說是要奪回來,但辦得到辦不到并沒有把握。我不想說空話,多說大話。我愿意一點一滴地做點實在事情,留點痕跡,我先從容易辦到的做起。我先寫一本小書:《隨想錄》。我一片一片的寫,一篇一篇的發表。這些文字只是記錄我隨時隨地的感想,既無系統,又不高明,但它們并不是四平八穩,無病呻吟,不痛不癢,人云亦云,說了等于不說的話,寫了等于不寫的文章。那么就讓它們留下來作為一聲無力的吶喊,參加偉大的“百家爭鳴”吧!

看了這幾行簡短的文字,我對巴金是深感同情的,同時又是十分佩服和贊許的。我為中國有這樣的作家而感到自豪。我知道作為一名作家,在當時“四人幫”時期他們受到了無比巨大的打擊和迫害,對這一點我是非常同情他們的。同時看到巴金用直白卻又有穿透力的幾句話說明他要寫《隨想錄》的原因,我看出了,他內心充滿了憎恨與憤慨,從而用文章來吐露他內心的憤怒。

談《望鄉》,再談《望鄉》。望鄉?不知道,看了第一句話我才知道是一部日本影片。當時那個年代他們都認為這是一部“黃色電影”,應該禁播。我雖然沒看過這部電影,但是我認為這肯定不是什么“黃色電影”,我想在當時那種還被封建思想籠罩的社會中,說是“黃色電影”肯定是人們太敏感了,太虛張聲勢了。巴金說他喜歡這部電影,而且認為是部好電影。巴金這樣說,是通過電視機看的,我流了淚,我感到難過,影片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阿琦的命運像一股火燒我的心。而且巴金寫道,他沒看一次這部影片就受到一次譴責,仿佛有人在質問:你有沒有做過什么事情來改變那個、那些受苦人的命運??吹竭@里我深深感受到了巴金那種崇高的社會責任心。巴金是通過談《望鄉》來告訴人們,我們的青年并不是看見婦女就起壞心思的人,他們有崇高的革命理想,新中國的成立寄托在他們的身上。他們不需要把他們放在溫室里來培養,來保護。讓他們看刪減后的《望鄉》,這是極其可悲的民族虛無主義。我們欣賞的應該是《望鄉》中人物堅強的性格,和面對生活的勇氣。了解我們要杜絕的東西

多印幾本西方文學名著。說到“四人幫”江青讀書很少還敢大放厥詞,覺得就她看過西方文學,別人都沒看過似的,只有在“四人幫”下臺之后,我們才可以把頭伸到圈圈外面看。一看就知道我們不是天下第一,而是落后一二十年。所以,究竟是老老實實、承認落后、咬緊牙關、往前趕上好呢,還是把門關緊、閉上眼睛當“天下第一”好呢?“四人幫”對西方名著一番“清洗”之后,西方作品實在是少得可憐??吹竭@些,我憤慨的想,這不和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嗎?簡

直是無知的表現。沒想到到那年代了,還居然讓歷史重現。正像巴金所說:“多印幾本西方文學有什么不好?”

“結婚”。我看了這篇之后覺得更是可笑。居然謠傳巴金要結婚?而且以至于連巴金老師的女兒、女婿和他的妹妹都來打聽這事。這個謠傳實在是傳得太真了,并且有憑有據。為什么大家都對謠傳感興趣?巴金這樣問,其實是因為林彪、“四人幫”這伙人搞亂了人們的思想,使個人眼前只有一團漆黑,因此種種奇聞奇事才可以分他們的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甚至花時間來傳播留言。其實,我認為,現在謠傳現象仍然存在,難道還是因為“四人幫”?不,我覺得是人們空虛的表現,現代太多人無所事事。怎么才能充實自己呢?我的答案很簡單——看書!

懷念蕭珊。蕭珊是巴金的妻子,這是巴金在蕭珊逝世六周年的時候寫的,可見巴金非常的懷念她。讀了這篇之后我更是心痛,原來巴金和他的妻子在“四人幫”時期,生后他們的迫害,被批斗,被打,被關,被寫“思想匯報”等等這些苦巴金的妻子和他一同受。并且蕭珊在盡力保護巴金的同時,還不斷的鼓勵他。蕭珊唯一的希望就是看到自己的丈夫平反的一天,但是,她沒有等來,在“四人幫”的迫害下,她倒下了。我看到的是夫妻之間那種真誠的愛,還有堅強的毅力,我很佩服他們,更是憎恨“四人幫”和林彪他們這些毒蟲,笑他們太無知。

一顆桃核的喜劇。首先看到題目會顯得很費解。但看了之后才明白,這是一種諷刺。這里有個故事:皇位繼承人把桃子吃了,然后把核放到了窗臺上,一官員把它拿走之后把它給了太太們,太太們愛不釋手。在“四人幫”橫行的日子里,這種“喜劇”經常上演,真可笑。林彪整天念他的“政變經”江青整夜坐呂后和武則天的夢,“四人幫”居然混了十年,而且越混越厲害,在國際上混到了“激進派”的稱號,這是天下之大稽!想起來即可悲又可痛。但也怪我們“吃”封建貨色。我認為種種這些都是因為沒有判斷力,沒有主見,不識真假好壞的原因,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沒文化。

我現在也只能先寫到這了,以上是我隨看隨寫的感受。

彭薇

04信管 0401331603號

第四篇:巴金《家》原創讀后感800字

沖破囚牢

《家》讀后感

《家》中的故事發生于“五四”前后,當時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風起云涌、激烈動蕩的歷史轉折時期。背景是中國當時還很封閉的內地——四川成都。那里有一個官僚地主階級的大家族——高公館,公館中除了老太爺,還有五房分支。小說主要以長房中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的故事為經,以各房以及親戚中的各種人物為緯,描繪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畫面,集中展現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態,也真實地記錄了一個封建大家族衰落、敗壞以至最后崩潰的歷史過程。

這個家中有三個兒子.大哥覺新是個典型的孝子,他求學中途回來給爺爺祝壽,當時,他有一個深愛著的人——梅。他們青梅竹馬,我本以為他們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因為有另外一個女子也和覺新的生辰八字相配,所以,他爺爺做主用抽簽的方法來替他決定了婚姻大事。也許是上蒼捉弄人,抽中的偏偏是另一個女子,他為了滿足爺爺的意愿,放棄了自己心愛的梅,犧牲了自己的幸福,和那個女子結了婚。與此同時,他也舍棄了自己的學業。他是老師最器重的學生,老師惋惜的告訴他,只要他繼續學下去,將來一定會有所作為。但是,就因為他爺爺的一句話“你是這個家的長子,

前途和幸福。

不僅如此,他還想讓別人也成為這樣的人,所以,在爺爺又給二弟覺民訂婚時,他竟然也去逼二弟完婚。他很愛他的妻子,但卻保護不了她,讓她任人擺布,聽著她生第二個孩子時痛苦的呻吟聲卻不能進去看她,當她因為難產而死時竟不能見她最后一面卻只是默默流淚。

我們能因為這些就憎恨他嗎?不,不能,是那個家庭造就了他的順從,他們雖然因為他受到了傷害,但他也同樣受到了傷害,而且受到的傷害更深,他才是最大的犧牲者啊!

二弟覺民,雖然擁有較進步的思想,但意志薄弱,可是后來經過自己的努力,在大哥和三弟的幫助下,終于和自己心愛的人——琴,一個充滿自信的新女性走到了一起,他可以算作《家》中最幸運的一個人了。

三弟覺慧,思想進步,意志堅定,他最初與婢女鳴鳳相愛,但無情的長輩把她逼得投河自盡,這件事情成了覺慧心中永遠的痛,同時也堅定了他反抗封建禮教、封建家庭、封建社會的信心,他離家出走,追求自己的生活,最終走向光明的前途。

《家》通過三個年輕人的愛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端,我痛恨封建社會的殘酷現實,也同情那些被封建制度迫害的人們,同時也體會到,只有積極向上,努力奮斗,順應時代要求的人,才有光明的前途。

并不曾有一個時候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么可以阻擋得了它。在途中,它也曾發射出許多水花。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騰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著唯一的海流去。

就像序言里所說,生活并不是悲劇,而是一場搏斗,我們為的是去征服它,沖破了生活的囚牢,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生活。

第五篇:巴金《家》讀后感范文850字

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屬于自己的家。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在那里你可以毫不掩飾地表現自己,因為那時的你不需面對嚴厲的老板、嚴肅的老師等等,那是你和你家人在一起的情感的全部!

家對于不同的人而言都有著不同的定義。自古以來,數百句經典詩句都是思家頌家的。貧窮時,家是一個窩,是尋找慰藉和溫暖的地方;富裕時,家更是你精神和物質上的享受。家不是財富堆砌起來的空間,它一定要包含著情,一份血濃于水的親情。但是巴金筆下的家,卻給了我不同的定義和感受。

我了解到了《家》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從1931年問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輝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著重要的地位。閱讀后,我覺得高家就是個小社會。里頭性格迥異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他們的所愛卻是命運極其的相似。溫柔的梅表姐,有著新思想的琴,被苦苦壓迫的丫環鳴鳳,這三個女子,即使出身不同,學識各異可是面臨的痛苦還不是一樣,一樣不能自主婚姻,一樣被封建的舊勢力逼迫著,不反抗的就流著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無法反抗的只能自我了解;反抗了的呢,像琴一樣,我真希望她可以和覺民在一起,找到自己的幸福,可是看著巴老的那些描述,充滿無法逆轉的壓抑情緒,我想,他們恐怕是不能相伴到白頭了。

其中有一段話:

“在高家,在這個大公館里,鳴鳳的死和婉兒的嫁很快地就被人忘記了,這兩件同時發生的事情并沒有給高家的生活帶來什么影響。大家只知道少了兩個婢女,主人們馬上又買了新的來代替,綺霞代替了鳴鳳,翠環代替了婉兒,在人的數目上來說,并沒有什么變動。在很短的時期中鳴鳳的名字就沒有人提起了。只有在喜兒、倩兒、黃媽和別的幾個人的心中,這個名字還常常喚起一段痛苦的回憶。是吧,即使少了一個人,也不會讓世界因此改變,更何況少的是兩個微不足道的丫頭。”

“家”在書中僅是一條線索,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其腐朽沒落,同時熱情地歌頌了青年一代民主主義的覺醒及其反封建斗爭才是靈魂的所在。在當時的封建時代里,追求民主自由就猶如沙漠里的徒行者尋找綠洲。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和研究,不僅豐富了我的文學知識,而且讓我認識到社會的進步,民主的發展??戳恕都摇芬院?,我們是否應該為享受到民主自由帶來的幸福而感到快樂呢?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改革開放40年感想感悟下一篇:高爾夫俱樂部球隊pk賽

熱門文章

巴金散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