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學史上, 蕭乾有著獨特的地位, 他的才華體現在很多方面, 記者這一身份是研究蕭乾不得不書的一筆, 而在這范圍內更不能忽視的就是蕭乾作為《大公報》特派記者在二戰期間對西方戰場的報道。1944年, 蕭乾作為戰地記者奔赴到歐洲戰場, 他親眼見過敦刻爾克大撤退時突圍到劍橋的英軍, 親身經歷過希特勒對英倫的大轟炸, 他的報道和特寫及時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斗爭的偉大場景, 起到了積極的社會作用。從深遠意義上說, 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文學的一部分, 蕭乾二戰期間的新聞特寫傳達了一種在戰爭時期這一特殊氛圍里的精神體驗和道德反思。蕭乾新聞作品的題材和角度不同, 體現出了時代精神。他用文學筆法寫成的新聞報道, 也可以說是用新聞題材所寫的文學作品。新聞性和文學性在他的作品里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得益彰。
二戰期間蕭乾在歐洲經歷了倫敦轟炸、諾曼底登陸、挺進萊茵河等歷史時刻。憑借敏銳的眼光為讀者奉獻了一篇篇獨特的、富有戲劇性的新聞特寫。他善于通過人物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音容笑貌去捕捉他們的情緒, 通過點滴小事、細微末節去把握時代的精神。他的《劍橋書簡》、《矛盾交響曲》、《血紅的九月》等新聞, 雖然是“二戰題材”, 但都是從細節入手以生動的筆墨展現了戰時英倫的各種景象。通過他敏銳捕捉到的那些看似微小、生活化的人物個體和細節, 無一不具備文學性的特征。在進軍萊茵時, 作者隨軍驅車進入戰敗后的德國, 可以說闖入他眼簾的事物紛繁復雜, 然而他敏銳的捕捉到了德國居民門口用白枕頭和白被單做成的降旗;挺著腰板走路, 背后用粉筆寫著自己國籍的波蘭人、法國人、挪威人和希臘人。蕭乾在發回國內的電報中這樣寫道:“記者經行不同的道路, 籍以多看些德國的村落, 村落墻上都涂著淡紅淺綠的顏色, 杏花沿著荒蕪的葡萄園開著, 美麗如畫……軍政府的組織, 內分三部分……”[1]這些人物、場景簡練到只有一兩筆, 卻把戰后的德國生動的展現到了讀者眼前。這樣細節性的描寫不但真實再現了當時的場景, 更讓人有種欣賞文學的情境在里面。
真實性是蕭乾特寫報告的特點。蕭乾說:“真實對特寫比什么都更為重要……所以我從不為了加強效果而虛構什么”。[2]他的特寫報告被稱為“素描寫生”。蕭乾特寫報告的題材, 幾乎都是他現場采訪的第一手資料, 寫出的報告就其真實性和客觀性而言完全可以當作新聞來讀?!堆t的九月》是蕭乾在倫敦日夜遭受空襲時的作品, 親歷與第一人稱的講述使他個人的命運成為國內讀者關注的焦點。文中寫道:“這是噩夢的開始……八號那天晚上, 房東太太費了好大工夫才為我泡出半壺茶, 煤氣微得像個臨終病人的呼吸。當晚是一個地獄般的夜晚, 炸彈三次掉在附近, 人幾乎被震下床去。”[3]這樣樸實的文筆, 把戰亂中的城市景象, 人們在非常時期的種種情態收入筆下, 我們仿佛能看到火光, 聽到爆炸、聞到硝煙。在描寫戰敗后德國城市景象時, 他這樣寫道:“對面哥特式的教堂塔頂已斜了下來, 噴泉旁的俾斯麥銅像依然挺立在殘石上, 拱圍著他的和平女神和雄獅卻以倒塌在地。幾個頑童戴了美國鋼盔, 一邊啃著黑面包, 一邊玩著捉迷藏。紅唇披發的女郎, 挽著美國兵的臂, 閑蕩走過。堆滿殘瓦破磚的街巷里, 正有大漢揮斧砍著木柴……”[4]寥寥幾筆的描寫, 完全能夠描畫出一幅戰敗德國的社會風貌:德國城市的殘破、物質生活的貧匱、德國人精神上的屈辱、美軍的飛揚跋扈, 在蕭乾的文字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蕭乾的目光始終注視著社會底層。他關注人物個體和微小的事情, 找尋發生在人們身邊的人類美德與隱藏的潛在本質。這是記者也是作家共同具備的品質。他描寫德國飛機轟炸下不忘美容的英國婦女;寫大詩人艾略特去作防空的巡視員;甚至寫小動物在二戰下的命運。蕭乾告訴讀者在“轟炸時, 也有許多趣聞”, “在最漆黑的日子, 倫敦還能笑。破屋棟、送奶車、舉重機上全懸著飽經風霜的國旗, 頹壁上寫著種種諧句。”他還把敬意獻給防空巡視員:“……自己的房子炸完了, 妻同一個孩子受傷, 另一個孩子喪命。悲痛自是當然, 但第二天羅伯遜先生又去值班了, 吹著哨, 催人們掩蔽。”[4]在描寫形式上, 他的自述體、轉述體和日記體等形式增強了作品的親切感和可讀性。通篇模仿人物的轉述體, 如《南德的暮秋》中“女裁縫自述”, 不僅保存了更多的現場感, 也使讀者從人物口吻中把握到人物性格, 聯想到戰爭對人民帶來的災難。蕭乾在二戰戰場上的報道中, 其新聞性與文學性的關系不僅表現在題材上, 也融化到表現方法上, 滲透到藝術風格中。他的作品是文學與新聞有力的結合??梢哉f自他以后中國的特寫報告從表現手法上, 文學色彩越來越濃, 變成了一種讀者非常喜歡的文學樣式。正因為如此, 他報導歐洲的那些實況被推崇為“戰后對歐洲情形最具權威性的報導, 它不單是報告文學, 更是歐洲發展史重要的見證”。[5]
蕭乾會根據素材去決定形式, 量體裁衣, 形式靈活, 不拘一格。他可以根據報紙的特點把較長特寫的篇幅化整為零, 也發揮了文學的長處, 避免了概念化的新聞體格式, 語言生動幽默, 選材角度新穎。正因為蕭乾文學觀和新聞觀的相互促進相互影響, 使得國人甚至世界更清楚而深刻地認識二戰的全貌, 蕭乾對二戰期間的新聞報道對今天的新聞界甚至文學界還有著深遠的影響。
摘要:蕭乾是不僅是我國現代著名的蒙古族作家, 同時也是記者、翻譯家。作為歐洲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過程的唯一中國記者, 他深入二戰并用其文學性語言進行了深刻的報道, 使國人更真實客觀地了解戰爭的全貌。本文擬從蕭乾的文學作品入手, 通過對蕭乾在歐洲的戰地報道分析, 論證蕭乾文學觀和新聞觀的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
關鍵詞:蒙古族作家,蕭乾,文學性,新聞報道
參考文獻
[1] 李輝.浪跡天涯——蕭乾傳[M].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7.
[2] 蕭乾.蕭乾回憶錄[M].中國工人出版社, 2005.
[3] 蕭乾.蕭乾文集[M].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3.
[4] 蕭乾.蕭乾選集 (第四卷) [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5] 趙會揚.蕭乾作品評析[M].香港出版社,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