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為生命之本
廣義上說, 本是“伴隨生命過去的東西作為有時在它身上還起作用的現成屬性”, 但這種理解使“此在”完全受歷史性決定, 也使得“流傳下來的不少范疇和概念本來曾以真切的方式從原始的源頭汲取出來, 傳統卻賦予承傳下來的東西以不言而喻的性質, 并堵塞了通達源頭的道路”。狹義上說, “本”直指源頭。但原始的東西未必都“好”, 未必都“善”, 而且歷史的先行領會中也有可以化作根基的部分。所以我試圖對“本”進行一次新的解釋, 進而來“揭示傳統, 保持傳統并明確地追隨傳統”。
1.1 生存的絕對命令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中最基本, 最強烈, 最明顯就是對生存的需求”;尼采更是勇敢的發現:“形而上學, 道德, 宗教, 科學這些東西只是謊言的不同形式而已, 借助于他們, 生命才會受人信仰”。進而他又說明:“出于求生的目的, 我們就離不開謊言”, 最后他還是歸結為:“生命應該得到信仰”。殊途同歸, 他們都表明生存是人類的第一需要, 更是人類一切存在乃至發展的根基, 所以我把“求生”和“自保”這兩種最強烈的生命本能首先繼承下來, 作為生命之本。
首先是求生。求生本能是生命的絕對命令和必然要求。生命沖動沖破層層阻礙, 不可遏止。為贏得生存, 各種生命形式都在努力地汲取營養和生存空間。其次是自保, 自保往往是在求生本能實現的前提下對自我一種額外性保護。此時自保也稱自愛。不論是求生還是自保都反映生物趨利弊害性, 也就是兩者都是求利。利是為生, 得利就獲得快樂, 快樂就生長, 獲得健康成長的你就能得到“高峰體驗”的補償。
由求生和自保我們再回歸兩項由此而來的本能:群居和勞動。因為這兩者不但是人類生存的自然選擇, 更是當今輕易忽視的高貴表現和生存。
群居性指家庭和社會關系。休謨認為“人只有依賴社會, 才能彌補他的缺陷, 才可以和其他動物勢均力敵, 甚至對其他動物取得優勢。社會使個人的這些弱點都得到了補償;在社會狀態中, 他的欲望雖然時刻在增多, 可是他的才能卻也更加增長, 使他在各個方面都比他在野蠻和孤立狀態中所能達到的境地更加滿意, 更加幸福”。
再次是勞動。相對于腦力勞動, 體力勞動更具原始基礎, 而且其困難程度與創造性思維不相上下, 甚至有的要超過腦力勞動。另一方面, 從消耗能量去說, 體力勞動要消耗攝取食物能量的絕大部分, 而且在被迫勞動情況下, 體力勞動者要承受更多的痛苦。最后, 馬克思指出“勞動實踐”的直接現實性是對思維的強有力證明??傊? 勞動是人類尊嚴的體現和生存的最基本條件。
1.2 思維的原始起點
當生存地基打穩之后, 我們開始考慮與人更好的交流和思考。思維的原始起點問題便提上日程:西方具有對象化、清晰性和固定性的思維特點.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 形成了整體、模糊、直觀的“象思維”方式。我主張回歸詩意自然簡單之原思維。
1.3 世界的必然邏輯
上一部分講的是處于“平均的含混狀態”的“語言存在”對世界的領會。這些“存在”以“遮蔽”或“敞開”的方式對周遭進行“模糊”或“清晰”的理解。然而在這種理解中, 概念是以“內在邏輯”的方式被聯系起來對世界進行闡釋的。邏輯對存在的展開起著鏈條的作用, 最終使存在變得清晰可以理解。所以我把“邏輯”這一起貫穿作用的存在單列出來, 并作為可以把捉的對象進行研究。
1.4 靈魂的家園
“家”總給我們一種安寧。靈魂的家園就是為獲得這種感覺而尋求的, 甚至可以說我們的一切目的都是為得到靈魂的安寧。達到安寧有兩條途徑:一是“天人合一”也叫順應自然;二是有所把握, 歸宿和依靠也叫有所信仰和追求。
2 生命之真
人和自然的本性亙古未變, 這就是生命之“真”。人性的全面體現和暴露似乎沿襲了晚明的現狀, 但一味的感性本能卻矯枉過正, 失去了“誠之源”的自然追求。所以我在這里把善和美的自然追求融入到“真”中, 主張一種“正”道即“人間正道”。這樣“正”構成“真”的內涵。沒有“真”的“正”是虛偽的, 沒有“正”的“真”是野蠻的。只有“正”的“真”才是生命的尊嚴所在。“本”來自于“真”, 也稱“真本”。同理, 沒有正的本是丑陋的, 沒有本的正是虛幻的, 正是為護本的正才體現生命的崇高, 所以也稱“正本”。本只是對生命的形而上建構, 而真則是對生命的形而下建構。
2.1 真實世界的露面
古往今來, 我們一直在探討“真理”問題, 其原因在于尋找依靠, 安全感和確定性。那些紛亂復雜的理論仍逃脫不了這一人性的真實。“它們”的露面是靠“感覺”和“視覺”而“敞開”;其變形和扭曲又是靠“語言”潛在地表明。所以我們直接感受和看見的實則“自然”本身, 即“真實”本身。
2.2 對世界的感同身受
當人類從童年中走來, 我們被拋到一個可以感受和解釋的世界。這種感受是如此“親切”以致于我們認為自己與環境是“天人同構”的關系。正是這種對環境的“感同身受”, 世界是我們的家園。
2.3 生命價值的認同和追求
生命價值不但包括尼采所說的“強力意志”, 而且也包括他所反對的“道德”。因為兩者都要求對生命“保持”和“提高”。
生命價值體現為:自我實現和人類尊嚴。自我實現是指為自己的幸福和尊嚴而自覺地對精神和品質的追求。人類尊嚴是指人類的優秀品質和精神。
2.4 自尊的生存
自尊的生存是人自然的, 或處在外界“否定”、“反思”自我的情況下產生“強烈”的“自我肯定意識”。這種意識決定了尊嚴的生存。自我意識分為“自然”的自我和“反省”中的自我。反思的自我就包括了如下內涵:領會, 此在, 和決心。自我也正是通過這三項來真切地展開和創造世界。
摘要:在路上, 我們總是疲于奔命, 很少有人能感受到時間的存在和被遺忘的過去, 因此我們成了“被拋”的流浪者, 迷失了歸家的路。根基的遮蔽, 我們呼喚回歸生命的本原;機械的盲從, 我們渴望重塑鮮活的真實。然而, 我們畢竟離家太遠, 這需要尋覓到那條熟悉卻又陌生的路——本真之路。
關鍵詞:本,真,正
參考文獻
[1] 成明編[譯].馬斯洛的人本哲學[M].九州出版社, 2003.
[2] 權力價值、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M].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6.
[3] 休謨.人性論[M].商務印書局, 1997.
[4] 陳嘉映, 王慶節.存在與時間[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