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堅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發展和諧政治民族關系
回顧內蒙古民族關系發展史, 我區之所以能夠保持各民族關系和諧, 是在于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了各民族參政熱情, 激發了民族主人翁意識, 使各族人民積極參與建設工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僅保證了蒙古族人民的政治權利, 還保證了其他少數民族的政治權利。實踐證明, 這項制度在自治區的實施取得了成功, 它促進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
自治區如何堅持和完善這項制度的問題, 關乎到自治區民族關系持續和諧發展。
堅持和完善這項制度, 要堅持黨的領導。對于一個多民族國家而言, 要想實現各民族團結一致, 缺少堅強有力的正確政治領導是不可能的。烏蘭夫同志曾說, “內蒙古各民族人民是在黨的帶領下, 從水深火熱中被解救出來、建立了自治區、在斗爭中一次又一次得勝”。歷史和實踐一次又一次地證明, 只要我們對黨的領導堅持不渝, 就沒有任何政治勢力任何人能挑撥各民族之間的關系, 民族的團結一致在政治上就有保障;唯有堅持黨的領導, 這項制度才能得到更好的完善和發展。
堅持和完善這項制度, 要認真落實黨的決策與部署。對搞好民族工作, 作出了決策部署, 對自治區民族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2014年, 11月19日, 自治區黨委召開民族工作會議, 學習黨的民族工作精神, 研究部署今后一個時期的民族工作, 要求全區各級各部門要深入學習貫徹關于民族工作的論述, 從大局上把握民族關系、處理民族問題, 更加精心地做好民族工作。
堅持和完善這項制度, 做好統一與自治相結合, 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相結合。自治是各少數民族管理自己內部事務的權利, 行使自治權要在國家法律、政令實施的前提下行使, 沒有脫離統一的自治。自治區一直堅持統一和自治有機結合, 保障各族人民享有平等權利, 確保這項制度的正確方向。堅持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 不能對其中任何一個因素而有片面的觀點, 一個民族地區的大多數問題是地區性的共性問題, 比如生態、貧困、教育等問題, 解決這些問題要考慮區域因素, 不能只從民族因素出發。
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發展和諧民族經濟關系
自治區始終把經濟建設作為中心任務,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大力發展經濟, 實現了經濟跨越式發展。自治區成立初期, 全區進行土地和民主改革, 廢除剝削制度, 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 我區各項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初步形成了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等局面。改革開放以后, 我區立足于實際, 在牧區制定“草畜雙承包”責任制, 進一步推動了農村和牧區發展, 奏響了“以經濟建設為重心”時代聲音。進入新世紀后, 我區抓住西部大開發等戰略機遇, 經濟社會得到了明顯發展。
我區作為農牧業大區, 要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 實現現代化農業, 從而提高農牧民收入, 實現農牧業發展。
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 發展現代農牧業, 需要轉變畜牧業發展舉措。牧民的經濟收入來源于畜牧業。目前我區這方面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 比如基礎設備薄弱、生產方式落后、缺乏科技支撐和服務體系、畜產品質量安全和衛生隱患等方面。首先, 以草定畜, 根據地區實況, 發展草原畜牧業。其次, 健全動物疫病防控、畜禽良種繁育和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并且加大資金投入。第三, 對大宗畜產品實施價格保護政策。牧民的經濟主要由牛羊肉、羊絨和羊毛交易完成, 這直接關系到他們生活和生產。第四, 完善牧業機械補貼政策。
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 發展現代農牧業, 需要提高現代化水平。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推動力。以此, 加強農業科技設備, 健全農業產業體系。國家根據我區特點和農業現代化所面臨的問題, 指出了建設現代化農業的方向, 自治區政府同各地區實際相結合, 努力實現農業現代化。
首先, 實施耕地保護制度, 加強農業基礎設備建設, 這是現代化農業建設的重點。其次, 完善農業產業體系, 以它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競爭力和發展能力。第三、發展農畜產品加工產業。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 有利于加快農牧業結構調整和科技的進步, 解決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
穩步推進國家能源基地建設。我區煤炭儲量、風能資源、太陽能總輻射都均居在全國前列, 除此之外, 有比較豐富的天然氣、煤層氣和石油等。建設國家級能源基地既有條件, 又滿足市場需求。今后一個時期, 按照國家提出的寶貴意見, 配合國家能源基地建設, 建設大型煤炭生產礦區。太陽能和風能資源豐富地區, 建設一批太陽能發電基地, 建設若干光伏電站, 與風電同場建設, 用在電線路的示范工程。
三、增強文化認同和保護民族文化, 發展和諧文化民族關系
新中國成立初期, 自治區創立“烏蘭牧騎”成為我國文藝界的一面旗幟。改革開放后, 全面實施文化大區和強區的戰略, 實現我區文化大繁榮。進入新世紀后, 實施“草原文化”工程, 從而草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發展。近年來, 開展“中國夢·盡責圓夢”等一系列活動, 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實踐證明, 發展和鞏固各民族和諧關系, 推進民族地區發展, 必須要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增強多元文化一體的中華文化認同,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 大力保護和發展優秀民族文化。
必須正確認識“多元”和“一體”的關系, 深刻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增強文化認同、鞏固我國民族關系、培養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同時, 要承認和尊重各民族文化的不同, 并致力于強化一體。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 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對待不同民族的語言、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心理認同等差異性時, 必須要尊重和理解, 不能忽略它們的存在, 更不能強制地去改變。僅著重“多元”, 不重視“一體”會阻礙文化認同和民族關系和諧。
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我區民族文化有自己特色, 其保護和發展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1) 挖掘民族文化。我區歷史古跡、文化景勝豐富, 有大窯文化、戰國長城、嘎仙洞、成吉思汗陵等, 獨特的民族文化創造出了獨特的藝術, 蒙古長調、安代舞、馬頭琴、二人臺等都受著各族人民的喜愛。我們要挖掘燦爛多元民族文化的靈魂, 考察它的發展過程, 建設當下。
(2) 文化搶救。我區民族文化雖歷史悠久、豐富多元, 但因各種原因, 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文化, 都面臨著保護和發展的困難, 這要求著我們應及時進行搶救和保護民族文化。首先應該做的是對民族文化進行普查, 把面臨消失危險的文化名錄、保護名錄列出來, 并對這些文化進行建檔跟蹤, 加強各類民族文化遺跡之保護。
(3) 傳承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是一個工程, 最先, 樹立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激發傳承熱情;其次, 應設立傳承機制, 要解決我們應傳承什么, 誰來傳承, 如何傳承等問題;再次, 計劃傳承策略, 要對文化傳承的現有情況、原因解析、傳承舉措、發展創新等問題做出解答。政府的指導下, 聯合本地區深愛民族傳統文化的企業、研究機構、志愿者等加入民族文化傳承的隊伍, 共同建設我區民族文化。
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發展和諧綠色的民族關系
自治區成立初期, 制訂了“保護牧場、禁止開荒”、禁止亂砍濫伐等政策和措施。新中國成立后, 在西部開始治理沙漠, 在東部規劃并營造大型防護林帶。改革開放以后, 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最大的基礎建設來抓, 發展循環經濟, 制訂《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管理條例》, 全面實施“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資源保護、平原綠化、退耕還林等國家生態修復工程, 使生態環境狀況實現了總體遏制。近年來, 我區提出建設美麗內蒙古的新目標, 實施生態重點工程, 推動資源利用方式實現根本轉變。
目前還是有很多人的思想觀念停留在傳統工業文明時代, 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上, 仍然把自然作為人類認識、作用、改造甚至征服的對象。在生態文明建設意識方面, 存在著多種問題, 比如, 公民的生態保護知識缺乏, 公民知曉度低、自覺性不強, 公民參與度低、消費意識淡薄等。
當前應加強生態意識教育和宣傳, 全面提高生態意識, 要把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到生產、生活和日常交往領域中, 倡導人們追求既滿足人自身要求的, 又不破壞生態環境的生活, 不只是簡單的需求, 而更重要的是注重生活的質量, 讓人們認識到人類個體生活不能傷害到群體的生存環境, 也不能損害其他物種繁衍。消費方面, 倡導綠色和適度消費;正確引導公眾形成新的消費模式, 樹立節約環保、適度消費觀念, 將綠色消費理念落實到實際行動當中, 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理念層面, 而更重的是在日常行動中。
生態文明建設, 要靠制度完善和機制保障。第一, 健全草原生態補償機制。我區草原類型多, 其實行這項機制的難度較大, 實施中會遇到很多難題。真正把草原生態補償落到實處, 其要立起有關法律法規??茖W確定補償標準和期限, 健全草原生態機制需要對技術、投資和補償標準進行規劃, 其必須要合理安排, 并嚴格執行。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 調整地區之間的利益, 共同實現草原地區生態補償。第二, 健全生態組織保障機制。加強領導和明確責任, 科學的領導能正確引領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 明確的職責能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 這有利于推動生態實踐的發展。
我區作為生態脆弱區域, 應成立生態文明建設專項小組, 由小組處理生態建設消息的發布、項目監督、統籌協調等具體工作, 其中領導小組落實編制和經費, 各部門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 向專業負責人安排工作,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和協調, 推動領導經驗分享、在取長補短的過程中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組織領導。第三, 健全生態資金保障機制。首先, 加大財政投入, 發揮各地區財政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合理規劃區內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資金, 建立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資金。其次, 爭取多種渠道、多層投入。鼓勵區內各少數民族民間資金以及外來資金投入到生態建設。第四, 健全生態技術保障機制。首先, 抓住我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重點, 努力克服技術難點并實現技術創新。其次, 培育高素質人才, 加強隊伍建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要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和使用, 并要結合我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需要引進優秀專業人才和先進的管理。最后, 應積極推動網絡技術普及運用, 運用互聯網整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資源。適時合理的發布相關法律法規、生態建設現狀, 宣傳生態知識, 增進我區公民對生態建設的了解度和認識度。
【相關鏈接】
內蒙古自治區, 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邊疆, 首府呼和浩特, 橫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 接鄰八個省區, 是中國鄰省最多的省級行政區之一, 北與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歐亞大陸內部, 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 南北跨度1700公里, 土地國境線長4200公里。
內蒙古全區面積為118.3萬平方公里, 占全國總面積的12.3%, 2014年末, 全區常住人口為2504.8萬人, 主要分布有漢族、蒙古族, 以及滿、回、達斡爾、鄂溫克等49個民族, 民族眾多。轄9個地級市、3盟, 共計22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17個縣、49旗、自治旗。
內蒙古資源儲量豐富, 有“東林西礦、南農北牧”之稱, 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積居全中國第一, 稀土金屬儲量居世界首位, 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草原牧區。
內蒙古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省市區之一。2005年全自治區GDP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 人均GDP超過中國大陸平均水平。邊境口岸眾多, 與京津冀、東北、西北經濟技術合作關系密切, 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輻射區。
2017年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
摘要: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以來, 認真實施民族政策, 各族人民和諧相處、攜手奮斗、共同繁榮, 促進了內蒙古民族關系??偨Y內蒙古鞏固和發展民族關系中的經驗, 對進一步促進內蒙古和諧民族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內蒙古民族關系,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紅梅.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 2007.
[2] 王有星.內蒙古民族關系和諧發展探因——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J].實踐 (思想理論版) , 2007 (8) :18-19.
[3] 蔡常青.內蒙古70年發展的寶貴經驗[J].北方經濟, 2017 (04) :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