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中新課程標準解讀

2022-09-12

第一篇:高中新課程標準解讀

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解讀

一、高中英語課程的目標是什么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根據高中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特點和學業發展的需求,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這段對于高中英語課程總目標的描述中,明確指出了高中英語課程與義務教育課程之間的關系和不同的側重點,如何深刻地理解這個目標,對于高中教師如何很好地實施高中英語新課程是至關重要的。學生用英語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思維和表達的能力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完全必要的。這是根據社會和科技發展對學生英語能力的要求,根據高中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發展水平以及英語課程循序漸進的發展規律提出來的,關鍵是教師如何理解這些能力的具體含義和如何在具體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為學生的發展提供空間和平臺。

(2)關于如何認識高中英語課程的基本目標問題

高中英語課程包括五個維度的基本目際,即語言技能目標、語言知識目標、情感態度目標、學習策略目標和文化意識目標。這五個目標的具體內容是:

①語言技能目標包括聽說讀寫四項技能,聽和讀是理解技能,說和寫是表達技能。這四種技能在語言學習和語言交流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交流情感和信息的重要基礎和渠道。在高中階段,對于語言技能的教學應注重使學生在有意義的情景中通過聽、讀、觀察和動手獲取信息,通過思維、組織、篩選、提煉等處理信息,通過說和寫傳達信息和表達見解。通過這一過程,使學生發展口筆頭交流的能力、思維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以及組織協調的能力。②語言知識目標包括語音、詞匯、語法、功能和話題等五個方面的內容。知識是語言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發展語言技能的重要基礎。高中階段語言知識的學習要以語言運用為目的,服務于語言的理解與表達,服務于信息的收集和處理,服務于思維和交流的需要。教學不能為了教知識而教知識,而要把知識的學習與語言實踐活動以及語言的實際運用和所在的情境緊密結合起來。

英語新課程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作為培養目標,并將情感和策略首次列為課程的目標,對情感和策略目標作了分級的目標描述,充分體現了課程“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新理念。我們不再把學生看成是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是有情感、有需求、有思維、有自主性的獨立個體,有自己特定的學習風格和學習方式,也就是說學生學外語的過程不僅僅是一個學習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而情感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師要學會積極發現和挖掘學生的各種潛能,調動他們的學習情感和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學生的發展提供空間和有利的條件。

當前,有部分老師認為新高中英語課程僅僅是提高了對學生語言知識與技能方面的要求,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認識。新高中英語課程在整個課程的設計和思路上都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絕對不是僅僅提高了對語言知識和技能的要求的問題。前面我們已經談到了課程目標綜合性發展的問題;我們的英語課程目標不再是僅僅瞄準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提高,我們需要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實現對人的教育,促進人的發展。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展的基礎,是我們英語教學要實現的教學目標。此外,從語言的角度出發,我們對于語言知識和技能的要求也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學生僅僅記憶一定量的詞匯、懂得一些語法知識是不能夠達到高中英語教學的標準的,學生必須學會運用這些知識獲取信息、處理信息進行思維和表達,能夠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要達到這個能力,單靠過去的教學方式,講、練、譯是不能達到這個目標的。教師必須認識目標的重要性,改進教學方式,變學生被動學習、機械記憶的過程為主動實踐、積極探索的過程。這需要教師的合作與研究,需要教師創造性的發揮,需要教師的實踐和探索。還需要指出的是,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媒介,是教材編寫者對課程標準的認識的體現,教學目標的真正實現還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需求和水平,根據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教學的條件和環境來確定,不能僅僅為教教材而教教材。學生是人,是有個性差異的人,更是發展中的人,這應該是我們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和立足點。

(1)為什么把情感態度列為英語課程的目標之一

學生的情感在學生的學習中可以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沒有動機,學習就根本不可能發生。如何使學生對英語有興趣,樹立穩固的學習動機是我們教師的重要任務。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有興趣,想學,樂學,教師首先要設法使學生對學習英語保持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這樣他們才會付出努力,進而取得進步和成功。而進步和成功反過來又會進一步激發興趣和動機,使學生更加主動和努力,也必然會帶來更大的成功。興趣和動機分內在和外在兩種,外在的興趣和動機來源于外界的影響,老師的表揚、考試的壓力、社會的環境等。當外界的影響不再存在時,動機也就很容易消失。相反,內在的興趣和動機來自于對學科本身和學習的興趣,這種興趣和動機來自于學習中所獲得的樂趣、對知識的渴望得到滿足以及獲得成功的體驗。研究表明,內在興趣和動機具有更強的影響力,也更具有持久性。作為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保護他們的自尊心,通過豐富的、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水平的、與學生生活貼近的課堂活動設計,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不斷培養學生的內在動機。學生保持積極的情感和良好的學習自信心是學習獲得成功的重要基礎。

基礎教育階段是青少年情感態度發展的重要時期?;A教育中的每—個階段、每一門學科都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幫助他們發展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這不僅有助于他們學習好學科,而且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是非常重要的??赡苡行┙處熣J為,情感態度不應是某個學科的教學目標問題,而應該是思想品德課程的目標;其實不然,從根本上說,情感問題是人的發展問題,而關注人的發展就不可能不關注人的情感健康。對于人的情感教育是不可能僅僅通過一門思想品德課來完成的,而應該是各個學科的教師都要特別給予關注的,在很大程度土也是通過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來實現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的,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就像實施素質教育不可能僅僅通過課外活動來完成一樣,每一個課堂都應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園地。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促進人的發展,而情感是人的發展的極其重要的方面。過去的教育非常關注學生的智力因素發展,但忽視了他們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使學生情感受到很多的挫折和傷害。在新課程中,我們對于學生的情感關懷必須滲透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每一門課程都應該盡可能結合學科的特點,把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情感融化到平常的教育教學之中。

(2)為什么要把學習策略列為課程目標

過去我們的教師在教學中基本上不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學生普遍習慣于跟著老師走,聽老師講課,記筆記,復習筆記,下課記憶、背誦、寫作業是比較常見的學習方式?,F在的很多學生就等著老師留作業、出練習題,好像沒有考試、沒有練習,學生就沒法學習了。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顯然不能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在現代信息化社會中,學會學習比掌握具體的知識和技能更加重要,是今后人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關鍵的能力。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將來走人社會以后實現終身學習創造條件,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因此,在本次課改中各個學科的課程標準都把學習策略列為課程目標之一。就高中英語課程而言,把學習策略列為課程目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終身學習是當代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終身學習得以實現的條件。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特別強調,所有課程都要有利于學生學會如何學習,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使學生能夠學會設定學習目標、制定計劃、選擇有效的學習策略,調整學習目標、計劃和策略,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方法,并有能力參與自我評價等等。具備了這些能力,學生離開學校后也同樣能夠根據工作的需要,積極有效地進行學習。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是信息社會和知識爆炸的時代,這一切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學習方式。任何人不再有可能成為所有知識的占有者,知識更新大大加速,終身學習已成為每個公民的任務,僅僅依靠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知識,已經不能適應學習化社會的發展需要。我們面臨各種信息的沖擊,如何學會在信息的梅洋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必要的加工和處理,已經成為21世紀人才所需要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高中英語教學的重點是墻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昭以及思維與表達的能力。那么,教師應當如何正確認識這些能力,并在教學實際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呢?

第二篇: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新課標權威解讀

日前,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新課標,新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主要有哪些變化?與新高考如何銜接?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權威解讀!

“新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不是推倒重來,而是在繼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修訂后的課程方案力求反映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高度關注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1月16日,在教育部舉行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有關情況發布會上,談及為什么修訂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教育部部長助理、教材局局長鄭富芝這樣表示。

修訂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一直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2003年印發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導了十余年高中課程改革實踐,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對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生的巨大變化,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更高要求,還有一些不相適應和亟待改進之處,需要進行修訂完善。修訂后的2017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又有哪些新的變化,與新高考如何銜接,是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

1.高中不是“高考加工廠”,為學生提供課程選擇權

“與2003年頒布實施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相比,修訂后的課程方案進一步明確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進一步優化了課程結構,強化了課程有效實施的制度建設。”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湛介紹說。

為什么會涉及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問題,王湛回憶起2012年媒體上關于普通高中定位的大討論。“當時,有一種觀點認為高中就是大學升學的預備教育,這種看法對不對?這次修訂方案之前,我們組織專家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綜合比較研究確定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是什么。”王湛說。

普通高中是否就是“高考加工廠”?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明確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不只是為升大學做準備,還要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和職業發展做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普通高中培養目標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使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科學文化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自主發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 與此相對應的是,考慮到高中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及升學考試要求,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進一步優化了課程結構,適當增加了課程的選擇性。

一是保留原有學習科目,在英語、日語、俄語基礎上,增加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

二是將課程類別調整為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在保證共同基礎的前提下,為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提供有選擇的課程。

三是進一步明確各類課程的功能定位,與高考綜合改革相銜接:必修課程根據學生全面發展需要設置,全修全考;選擇性必修課程根據學生個性發展和升學考試需要設置,選修選考;選修課程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統籌規劃開設,學生自主選擇修習,可以學而不考或學而備考,為學生就業和高校自主招生錄取提供參考。

四是合理確定各類課程學分比例,在畢業總學分不變的情況下,對原必修課程學分進行重構,由必修課程學分、選擇性必修課程學分組成,適當增加選修課程學分,既保證基礎性又兼顧選擇性。

“我們現在已經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了,與過去高中教育就是‘精英教育’不一樣,學生有多樣化的需求,也有不同的基礎。因此,這次修訂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既要強化共同基礎,同時也要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選擇需求、多樣化發展需求。”王湛說。

在保證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增強課程的選擇性,在鄭富芝看來,這更體現了高中教育的育人功能,“整個普通高中課程的設計不能完全跟著考試走,而要跟著育人走,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

2.首提學科核心素養,學業質量要求與高考銜接

“核心素養的提出具有重要的認識論的意義和價值,它意味著教育思維方式的轉型,可以說,核心素養導向的學科課程標準修訂實質是一場課程觀、知識觀、教學觀和學科教育觀的重建,是對‘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的時代回應。”福建師范大學教授余文森如此評價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修訂。

與以往不同,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更首次凝練提出學科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 在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田慧生看來,這是普通高中課標有史以來的第一次,也是國際上的首創,“學科核心素養指向的是要培養學生哪些必備品格、關鍵能力,學業質量要求解決的是核心素養培養到了什么程度。在整個課標修訂過程中,學科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這兩部分內容的研制花費的時間長、投入的精力很大,經過了反復的研究論證”。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之后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記者了解到,由于學科不同,各學科凝練的學科核心素養也有差異,最少的3個,最多的有6個,如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有4個,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有4個,即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與人地協調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有5個,即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學科核心素養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與提升,是學科育人目標的認知升級,打破了學科等級化的困局,更為國際范圍內解決課程建設同類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華東師范大學課程教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崔允漷說。

研制學科核心素養更與學業質量標準緊密相關。根據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不同的學科核心素養在同一水平上進行整合,形成學科學業質量標準的水平,用以規范、指導過程性評價、學業水平考試或高考命題。

“高考也好,學業水平考試也好,都需要命題,而命題需要有依據和參照。為此我們對課程標準進一步具體化、細化后,研制出中國高中學生的學業質量標準。這個質量標準對學生學習的程度做了一個水平劃分,一般三至五級,由此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握教學的難易程度,同時為高考和學業水平考試命題提供一個參照。”鄭富芝介紹說。

以語文為例,學業質量標準明確將學業質量劃分為5個級別的水平,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課程學習的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選擇性必修課程學習的要求,水平五是選修課程學習的要求。在對接考試方面,水平二是語文學科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依據,水平四是高??荚囌猩浫〉囊罁?,水平五則是對語文學有余力的學生設置的更高要求,修習情況可供高?;蛘哂萌藛挝粎⒖?。

“未來我們的目標是:高考、學業水平考試都要變成真正的水平考試。也就是說,學生一門學科學完之后,達到什么樣的水平,與其他學生沒有關系,關鍵是看其本人在這個學科領域達到了什么樣的程度。”鄭富芝強調說。

3 突出“優秀傳統文化” 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本次普通高中課標修訂的重點之一,其中語文課標最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各個部分。

“內容更全,分量更重,要求更高。”鄭富芝用了三個“更”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學科的體現。一個最直接的例證是,語文學科設置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題,將原標準“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推薦篇目數量也從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學習要求。此外,美術、音樂、體育與健康、數學等課標都增加了有關傳統文化教育內容。

與此同時,本次普通高中課標修訂也特別加強了革命傳統教育。語文、歷史、思想政治、音樂等課標都結合學科自身特點,對革命傳統教育內容要求做了強化。

如語文課標中,設立專門的“革命傳統作品”專題,要求學生在課內外廣泛閱讀革命先輩的名篇詩作,課內外讀物推薦篇目涉及毛澤東詩詞,以及魯迅、郭沫若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傳統的作品。歷史課標明確要求學生系統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歷程。

“當一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逐步把自己的文化傳統、文化符號都忘卻的時候,也是一個民族逐步迷失自我、失去文化之根的時候。因此,我們的課程必須擔負起保留文化傳統的重任,回應國家發展戰略,樹立國家認同,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這樣評價說。

相比以往,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有了許多新內容,但這些新內容會不會增加學生負擔,如何在教育教學中得到貫徹落實,成為大家關注的問題。

“我們在進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修訂的時候戰戰兢兢,十分慎重地對待課程的容量和課程的難度,因為這關系到每一個學生的利益。為此我們也做過國際比較,經過認真測算,中國學生的負擔算是適中的。”王湛說。

但王湛也坦言,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在實施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各種社會課業輔導等,“這次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和課程方案的實施,關鍵是要抓實施,盡可能使實施符合課程標準的理念,讓學生有適當的、合理的負擔,既能夠為未來培養高素質國民奠定基礎,又能夠有利于自主發展”。

“最關鍵的還是師資隊伍建設。要根據課程實施的需要調整教師編制標準,配齊配足專任教師,滿足實行選課走班教學、指導學生發展等方面的師資需要。要加強教師、校長的全員培訓和研修,使他們切實理解、把握課程內容要求,增強教書育人與實踐育人的意識和能力。”鄭富芝強調說。

第三篇:解讀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術基礎》教材分析

教科版信息技術基礎(必修)

適用年級:高一

教材特色: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這一總目標編寫教材。 教學目標:

按照課標要求,學生在學習本教材之后,應該掌握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基本方法;能熟練地操作應用常用信息技術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學習信息技術的能力;能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或歸納需要利用信息技術解決的問題;能理解并遵守與信息活動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明確社會成員應承擔的責任,形成與信息化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健康安全地使用信息技術。

教學主線:

從教材內容設計結構來看,本冊教材由7章組成,每一章都有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主題。其中第一章是概括性的,為后續各章節的學習做一些準備,其后各章是沿著培養信息素養的主線(信息的獲取、加工、表達、交流、管理和評價)有側重地展開的。

體系結構及課時數:

全書課時分配計劃如下表所示,大約需要32課時完成。

第一章

第二章信息與信息技術

第三章2課時

第四章第二章

第五章信息獲取 第六章

第七章4課時

第八章第三章

第九章信息的編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5課時

第十章第四章

第十一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

第十二章6課時

第十三章第五章

第十四章音頻、視頻、圖像信息的加工

第十五章7課時

第十六章第六章

第十七章信息集成與信息交流

第十八章6課時

第十九章第七章

第二十章信息資源管理

第二十一章2課時

第二十二章體例風格:

第二十三章本冊教材是高中信息技術課的基礎,很好地銜接了初高中信息技術課的相關教學內容,也為后續各選修模塊的學習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每章的開頭都有簡短的前言,概括地表述了本章的主要內容和結構關系,有助于學生掌握本章的主旨;每節學習導言包括一則有趣的小故事和學習目標簡述,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思考和探索;每一節所展示的資料也貼近日常生活、易于學生理解;正文兩旁的注釋欄補充了很多課外知識,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此外,在每章的正文中加入了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點的實踐活動,在每章的的最后還附有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綜合實踐活動以及本章練習,有利于學生對每一章內容進行鞏固。

第二十四章總的說來,教科版《高中信息技術基礎》與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相適應,很好地體現了“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課程目標。主要特色如下:

1、 教材內容和編排合理、科學,重點、難點分布恰當;

2、 教材活動設計與選材貼近生活,易于學生理解、實用性強;

3、 在實踐活動中,很多是以專題形式呈現,通過合作形式培養整體意識和團結意識;

4、 內容調理清晰,由淺入深,可操作性強,較好地處理了內容間的聯系與銜接;

5、 強調技術素養與文化素養的雙重構建,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態度與價值觀。

各章節涉及的知識與技能目標:

第一章“信息與信息技術”包含“信息及其特征”、“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兩節。這一章是高中生信息技術課程的第一講,通過介紹有關信息和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將學生引入奇妙的信息世界,激發學習興趣,提升求知欲。既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的過去,也揭示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產生對生活中新技術的信息敏感度,能夠緊跟信息化時代潮流。同時,通過一定情境案例展示,讓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現實應用有所體悟,并且讓其養成健康使用信息技術的習慣。本章的重點是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并能對應實例說出其特征。本章的難點是理解信息及信息技術的基本含義。

第二章“信息獲取”,本章是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的首要環節,分為四節。第一節“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通過分析和比較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能有效規劃信息獲取的具體方案,同時讓學生知道信息來源的多樣性及其意義,學會選擇恰當的方法獲取信息;第二節“因特網信息的查找”,通過搜索引擎的應用,掌握網絡信息檢索的技巧,學會在網絡中高效查找所需信息;第三節“文件的下載”,了解多種文件類型,嘗試多途徑下載文件,并優化下載方式,提高效率,對文件下載有整體認識;第四節“網絡數據庫的信息檢索”, 通過體驗網絡數據庫,學會選擇合適的網絡數據庫提高信息獲取的針對性。

三、

四、五章均為信息的加工與表達,是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分別是信息的編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多媒體信息加工。其中,多媒體信息加工包括音頻、視頻、圖像三個方面的采集與加工,這部分是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銜接較多的一部分,是初中內容的深化,并且更注重應用性。第三章中信息的編程加工主要依托VB程序進行介紹,通過體驗一個完整的程序設計過程,讓學生懂得用編程加工信息解決實際問題,客觀認識程序設計的本質,消除對編程加工信息的神秘感和畏難心理。其后,通過體驗幾個智能化信息處理工具軟件的使用,感受人工智能給人類學習、生活帶來的影響,并了解其應用價值,激發學生對探索新興科學技術的興趣。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是人性化信息加工的兩類重要應用。“文本信息加工”主要講了漢字的編碼和利用文字處理軟件簡單加工文本信息的方法;“表格信息加工”講解了表格數據的簡單處理和表格數據的圖形化。通過本章的學習,將進一步體驗和認識文本信息加工和表格信息加工的實際價值,特別是如何很據需要選擇適當的表達方式去有效地表達信息。第五章“音頻、視頻、圖像信息的加工”帶領學生體驗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培養正確信息處理價值觀,學會選擇恰當的學習處理軟件,有效完成信息加工任務,并且能夠客觀分析和評價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這三章的重點是能熟練運用文字、圖表、多媒體、程序或智能工具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難點是能根據任務需求,選擇適當的加工工具,掌握相應軟件的操作技巧。

第六章“信息集成與信息交流”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信息集成、發布和交流能力。主要依托個人網站制作這一方式,介紹信息集成和信息發布的過程,學會發布網站、傳播信息;利用論壇和QQ等平臺講解信息的交流和意義,了解信息交流的多種類型和交流工具,同時強調了信息安全、文明上網的重要性,增強自覺遵守與信息活動相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法規意識,健康負責地使用信息。

第七章“信息資源管理”包括“信息資源管理概述”、“個人數字化信息資源管理”和“利用數據庫管理大量信息”三節。通過體驗生活中信息資源管理活動,了解信息資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學會將一些數字化管理工具應用于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養成對個人信息資源進行科學管理的好習慣。認識數據庫管理的優勢和基本思想方法,理解信息資源管理對我們的重要意義。

第四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

來源:中國教師資格網

時間:2018-01-23 16:39:03 解讀及教師考試備考指導

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歷時4年的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和語文學科等學科課程標準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經國家教材委員會審查通過,于2017年底印發,并將于2018年秋季開始執行。新版課標的發布,也意味著之后的教師考試筆試和面試,都將迎來一定的變化,為此中公教育教師考試研究院給大家送上熱乎的新課標解讀和教師考試筆試、面試備考指導。

與2003年相比,新的課程標準有哪些變化?

提要:

①新版課標新增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②新版課標提出了新的課程結構,并詳細說明了設計依據和具體操作建議; ③新版課標創造性地提出了學業質量,并詳細闡述了其內涵、水平以及學業質量水平與考試評價的關系; ④新版課標在實施建議部分,增加了學業水平考試與高考命題建議、地方和學校實施本課程的建議; ⑤新版課標在附錄部分,把關于誦讀篇目和課外讀物的建議,變成了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和關于課內外讀物的建議,刪掉了選修課程舉例。

提要:

①新版課標進一步明確了語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語言文字不僅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存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 ②新版課標新增了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及育人功能的具體闡述; ③新版課標對高中語文課程性質不僅保留了舊版課標中對語文素養、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終身學習、個性發展等的要求,還提出了對傳承和發展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新要求。

提要:

①新版課標在強調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提出了以核心素養為本的理念; ②新版課標在強調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時,明確提出了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的理念; ③新版課標在強調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的同時,還提出了注重時代性、多樣性的理念。

提要:

①在教學建議上,為了與核心素養理念和學習任務群相呼應,新版課標做了相應的調整;同時,它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議,比如:通過創設綜合性學習情境,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強調探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方式的轉變;要求教師通過提高課程的開發與設計能力達到與課程共同發展的目標; ②在評價建議上,新版課標和舊版課標都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和恰當性; ③新版課標增加了學業水平考試與高考命題建議和地方和學校實施本課程的建議。其中對學業水平考試與高考命題建議,主要從測試與考試目的、命題思路和框架、命題和閱卷原則三方面展開。

提要:

①新版課標突出強調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在附錄部分具體體現在:在舊版的基礎之上把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增加至72篇,在課內外讀物的建議中,也強調文化經典著作、古代小說、古代劇本等的閱讀; ②新版課標在課內外讀物的建議中加入了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作品、語言文字理論著作,極大的豐富了閱讀內容,為學生課內外閱讀提供了較大的選擇。

三、核心素養版課程標準最鮮明的幾點變化 新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立足本國特色,著眼于國際視野,順應新時期的需求,較之舊版的課程標準有了幾點鮮明的變化:

(一)突出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

突出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本次課標修改的重點之一,不僅在語文課標里提出來了,還要求其他學科結合自身特點,豐富充實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相關內容。語文新課標指出,抓住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文化、培養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的優勢,加強學生對中華優秀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入學習和思考,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達到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的目標。

(二)凝練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新版課標在舊版課標的語文素養的基礎上,進一步凝練出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

新版課標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凝練、整合成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者不是獨立的存在,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其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所特有的,也是其他三項的基礎。新課標指出,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維工具;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文化獲得的過程;語言文字作品是人類重要的審美對象,語文學習也是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品質發展的重要途徑;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言語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的。

(三)建構學習任務群 學習任務群是本次課標修訂的一個亮點,也是組織課程的綜合方法。語文學科學習任務群有18個,即: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當代文化參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文學閱讀與寫作,思性閱讀與表達,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外國作家作品研習,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漢字漢語專題研討,中華傳統文化專題研討,中國革命傳統作品專題研討,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討,跨文化專題研討,學術論著專題研討。內容十分豐富,不僅能滿足學生學習、生活和日后工作對語言運用基礎能力的需求,還能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關注跨文化、跨媒介等語言文字運用新視角,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語文課程的實踐能力。

學習任務群在教學模式上也與原有的教學模式有著較大的區別,在這個過程中,以專題的形式展開教學。教學內容上有文本,但是不以文本為綱,也不求完備、系統的知識,突出強調整體閱讀、學會思維與表達、提升鑒賞能力;教學方式,教師是組織者,學生是主體。

(四)優化語文課程結構

舊版課標把高中語文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部分,新課標在這一基礎上優化了語文課程結構,增加了選修性必修課程。故現行的高中語文課程結構為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這三類課程分別安排7—9個學習任務群,并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現金文化方面的內容詩中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

(五)明確學業質量標準

新版課標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對學生學習具有導向性作用。新版課標指出,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本學科課程學習后的學業成就表現,它以本學科核心素養及其表現水平為主要維度,總體刻畫學生學業成就表現。依據不同水平學業成就的關鍵特征,學業質量標準明確將學業質量劃分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學習結果的具體表現。

語文學科學業質量水平一共分為5個等級,每個水平內部又有4個具體要求。水平1和水平2是必修課程學習的要求,水平3和水平4是選擇性必修課程學習的要求,水平5是選修課程學習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水平2是語文學科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依據,水平4是高校招生錄取的依據,水平5則是為對語文課程更有興趣的學生所設的較高要求,修習情況僅供參考。

語文學科學業質量標準的提出,增強了語文測試的可操作性,進一步明確和加強了與高考的聯系,更能適應新形勢下新課程、新考試的需要。

隨著新課標的變化,教師考試的備考需要做哪些轉變?

2.單選題/填空題注意要點 新課標對每一模塊均有細致、具體的表述,答題時需注意數字類的考點,如三類課程的學分及要求、教學建議等。單選題、填空題的考查重點,主要注意以下幾個部分:

①課程性質中課程的基本特點及根本任務; ②語文課程基本理念及內涵; ③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四個方面; ④高中課程結構由必修、選修

1、選修2三類課程構成,與學習任務群相掛鉤,每類課程均安排7到8項學習任務群,涉及到“語言積累、梳理、探究”“文學閱讀與寫作”“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學術論述專題研討”等學習任務群; ⑤實施建議包括“教學與評價建議”“學業水平測試與高考命題建議”“教科書編寫建議”“地方和學校實施本課程的建議”四個部分,需重點把握“教學與評價建議”。

3.簡答題/論述題注意要點 簡答題重點把握以下兩個部分: ①語文課程基本理念; ②語文課程教學與評價建議。 4.教學設計題/案例分析題注意要點

教學設計題的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加強,重點更側重于整體把握、能力提升、核心素養的內化,教學方法變化不大,教學過程需結合各個學習任務群的相關目標及要求開展,整體設計的目標指向立德樹人以及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及內化。

案例分析題需注意課程性質、基本理念、教學與評價建議的最新表述,并能運用最新的理念運用到案例分析題中。

二、面試備考 1.考查范圍

(1)冊數的選擇變多。在新版課標中,課程結構由必修、選擇性必修以及選修三類課程構成。且每類課程均開設兩個學期。與舊版的課標對比,會發現各類課程均衡授課,且各種類型的文章在各類課程中均會有所分布。

(2)篇目的選擇增多。新版課標修訂中規定“課內閱讀篇目中,中國古代優秀作品應占1/2”。將原標準“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推薦篇目數量也從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

◆備考策略

綜上變化,在篇目的選擇不要局限于目前高中階段的必修,而是會有重點有側重的學習其它選修文章。此外文言文、詩歌將會是考查的重點,建議可以將此作為學習備考的重點,可根據新課標附錄1的內容先行一步,提前準備。

另外,根據附錄推薦,可以閱讀《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史記》中的篇目;搜集弘揚革命精神的優秀論文與雜文,以及關于革命傳統的新聞、通訊、演講、述評等,增加自身知識儲備,從而更好地展示自身實力。

2.考查內容

(1)關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 ◆備考策略

本次修訂,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語言構建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發展語言交流溝通的能力;思維發展與提升,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相互依存,通過語言運用,獲得各種思維方面的發展以及思維品質的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中國革命傳統作品、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外國作家作品、科學與文化論著,形成正確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品味;文化傳承與理解,熱愛中華文化,理解多樣文化,關注、參與當代文化;這四個方面的內容是一個整體,在新版課標中有具體的闡述,建議熟讀課標,從每一方面的內涵出發,教學設計中盡量設計能夠促進不同方面的素養提高的教學活動。

(2)注意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要“立德育人”。 ◆備考策略

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堅持語文課程的價值導向和基本學習方法,同時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實現語文學科的“立德育人”,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不僅要傳授基本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加強語言表達與交流的能力,更要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和培養,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在教學設計時加入發散思維與情感遷移的訓練,能夠對文化現象有自己的認識與理解,增強思維的深刻性與獨創性;既要了解為傳統文化感到自豪,也要體會崇高的革命情懷,從而能夠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3)更加注重語文課程的實踐性,要從實際出發。 ◆備考策略

綜合性與實踐性始終是語文課程的關鍵所在,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乃至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尤其要注重實踐性的落實,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走出傳統教學的模式,調整設計思路,從學生的生活事例以及符合學生情況的課程內容出發,恰當地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發現、創新、探究,加強授課的情境化、結構化和選擇性,從而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 教學評價要體現學習目標、內容與評價的一致性。評價要充分考慮語文實踐活動的特點,注意考查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參與程度、思維特征,以及溝通合作、解決問題、批判創新等能力。明確必修與選修課程的重點和聯系,要注意區分重點和層次,考查學生完成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時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不同表現。

(4)注重時代性,利用現代新技術、新手段、新資源建設課程。 ◆備考策略

教學設計要立足于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需要以及地域的特色,有針對性有選擇地進行設計。并且可以融入先進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加入現代化教學手段,保證教學的時代性,引導學生結合資源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鼓勵和引導教師充分利用地方和學校的資源,根據學生語文生活的實際實施課程。

3.考查形式

在之前的教師考試中,絕大部分都是閱讀課。在修訂的課標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學生一定要有實踐,探究等,加上出現了學習任務群,并且是在必修、選擇性必修以及選修三個階段各設置了7-9個學習任務群,除去重復的不計,共計18個學習任務群。這些任務群雖然是分散到每個階段、每個學期進行的,是一項周期較長的實踐活動,但是每個任務群都需要老師組織安排,引導啟發。

因此,很有可能會設置綜合性活動的考題,以及學習任務群規劃題,考查老師對于學習任務群的理解以及活動的安排組織能力。

◆備考策略

可以從“學習要求”以及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提示”入手,把握每個課型教學的具體要求,明確授課要達成的基本要求。備考時,要鍛煉設計不同課型的教學,建議以試講為主的地區的考生,備考時,每個課型都要涉及,同時對學習任務群有所了解;說課的地區要將2017新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作為說課理論的出發點以及落腳點,充分理解其中的內容,尤其是在教學安排、教學建議以及教學評價的部分,仔細閱讀,做到理論融入實踐,同時要加入自身的思考,努力形成一份能夠根據不同課型靈活變化的模板。

第五篇: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解讀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美術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視,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十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前的美術課程比較關注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內容與形式都比較單一,基本上是臨摹,老師在上面畫什么,學生在下面就畫什么,幾十個孩子都畫得一樣,大家也總是用“像”與“不像”來評價學生的作品,像就好,不像就差。其實這只是進行了造型能力的培養,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創造性,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在的美術課程與以前的課程比較,它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一、面向全體學生,相信每個孩子都可以學習、發展美術素養。

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現在的美術教材選擇了更基礎的,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美術知識和技能,并結合了學習的過程和方法。

二、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大家都知道,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所以,現在的美術課程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F在的課程,每一冊的內容都非常的豐富。除了繪畫,還有使用各種材料進行創作的手工制作。如,彩色紙、掛歷紙等的粘貼;廢舊材料的利用;橡皮泥、泥巴的、紙等的雕塑„„每一課的內容都可以采用多種表現形式來創作,比如《圓的世界》這一課,就可以用畫、粘貼、捏橡皮泥等形式來表現圓形的物體。教學方式也多種多樣,大多采用孩子們喜歡的游戲來教學,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課堂也不局限于教室;孩子們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教材中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強調知識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比如《多彩的拉花》這一課,就是讓學生創作出作品裝飾自己、裝飾教室。

三、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在的教材最大限度的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并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通過綜合學習和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究與發現,找到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四、以學生學習活動方式劃分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究性。

現在的美術課程,改變了單純的學科知識體系構建課程的思路和方法,從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角度,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來劃分學習領域。有“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

“造型•表現”是美術學習的基礎,強調自由表現,大膽創造,外話自己的情感和認識。 “設計•應用”強調形成創意,又注意活動的功能目的。

“欣賞•評述”注重通過感受、欣賞和表述等活動方式,內化知識,形成審美心理結構。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提供了上述美術學習領域之間,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實社會等方面相綜合的活動,而不是單一的繪畫活動。

五、為促進學生發展而評價。

大家都知道,評價很重要,有時候有孩子可能會因為教師或家長、同學的某一次評價改變他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從而影響其一生。所以,在現在的美術教學中,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不同個性和不同能力的學生給予不同的評價,鼓勵每個孩子根據自己的特點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和能力。比如“你的色彩用的很精彩”“你能把這條魚畫得大一點就更好了” „„

小學美術教材教法

一、小學美術教學的目的任務

小學美術教學目的包含雙層次結構,即美術教學的一般目的與美術教學的具體目的。

美術教學的一般目的包括:智育目的;德育目的;美育目的。

美術教學的具體目的是指通過美術教學使學生的美術“雙基”水平、美術心理素質、美術鑒賞力得到提高與發展。

小學美術教學的任務:審美教育

小學美術是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獨特并重要的作用。新的《美術課程標準》明確了美術教育的概念,就是以美術學科為基礎的教育門類。其目的主要是:延續和發展美術的知識與技巧,以滿足人類社會經濟、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術素質和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小學美術教學的基本原則

審美性原則、直觀性原則、精講善練原則、創造性原則(或眼腦手協調并用原則)、統一要求和因材施教原則。

1、遵循素質教育精神,重在提高審美素質;

2、感性入手、理性滲透的啟發式、循序漸進教學;

3、傳授美術“雙基”和開發創造相結合;

4、面向全體精講善練和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特長相結合;

5、主導與主體的師生關系和課內外教學相配合。

三、小學美術教學的方法

1、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法,是指教師通過語言的描述、說明,向學生傳授美術技能知識的方法。談話法,亦稱問答法,是教師與學生以口頭語言相互交流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

2、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有: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各種實物和直觀教具,當堂示范繪制或采用現代化視聽手段,是學生在觀察中獲得感性認識的教學方法。參觀法。比較法。

3、以實踐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繪畫、手工、泥塑等等。

4、以情境陶冶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有:欣賞法,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欣賞法有兩種類型,一是欣賞作品的審美特質;二是欣賞作品因不同的美術種類而各具的特殊美。情境法:是指教師有意識地運用一些輔助性的手段對美術教學環境進行精心布置,以此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使之積極投入美術活動的教學方法。如:播放音樂。朗誦詩文、布置室內環境、登臺表演等。

5、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觀察法,發現法。

四、小學美術教學的形式

基本形式:課堂教學(欣賞式、練習式),活動教學(群眾性的美術活動教學;小組美術活動教學;個人美術活動教學)。

五、小學美術教學的評價

小學美術教學的評價主要體現在:客觀認定教師的教學效果;診斷教學疑難,改進教學;提供反饋信息,促進學生學習。

小學美術教學評價的方法一般有:自我評價、學生評價、他人評價。

小學美術教學評價標準要講究科學性、合理性、實用性、時效性。

六、小學美術教師的素質

1、思想品德:熱愛美術教育事業;教書育人,關系和熱愛、尊重學生,有責任感;為人師表。

智能結構:知識構成(精深的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能,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一定的教育科學理論知識);教育能力(獨立備課能力,駕馭課堂能力,課外教學與教學活動能力);富有藝術創造力,這是美術教師智能結構的最核心、最高層次。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廣州一日游最佳路線下一篇:共筑中國夢的發言稿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