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月在古典詩歌中的意象
中國古典詩歌中的登高意象
摘
要:登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從屬于特定的生活生產的需要,往往沒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蘊涵。然而在詩中,登高卻由一種日常習俗變為一種具有多層意蘊的復合意象,一種已具有指代功能、情感功能、表意功能的文學符號。登高意象在古詩中頻繁的出現是以登山、登樓、登臺、登塔等幾種形式體現的。無論是登樓還是登山,在無數次具體的特殊的個性的詩歌情景中,它所積累的情感蘊涵與深層的文化心理已成為一種為創造者和接受者共同認同的并應用的承載豐富的象征主義的載體和藝術符號,研究登高意象從簡單的“能指”到復雜的“所指”的發展演變以及具體詩境中意象的分類與闡釋是非常必要的。這不但可以使我們徹底了解一種意象可能包含的所有意蘊,而且,使我們對一些古詩的抒情脈絡和文化闡釋的理解與歸類變的迎刃而解。
關鍵詞:
詩歌
古典
登高
意象
Summary : It is subordinated to the need of particular life mood in daily life to ascend a height, often deep culture does not contain. But in the poem , ascend a height and turn from a kind of daily custom into a kind of compound image with multi-layer connotation , one have , mean , take the place of function , emotion function , literature symbol to express the meaning function already. Ascend a height image frequent appearance be reflected in the form of climbing the mountain , stepping on the floor , going up on the stage , stepping on several kinds such as the tower among ancient poetry. No matter step on the floor or mountaineering, in the poem scene of the many times concrete special individual character, emotion it accumulate contain with deep culture whom psychology become one for creator and whom recipient admit together and employ already bearing the weight of abundant carriering of symbolism With the artistic symbol, study image of ascending a height and concrete poetic conception and background like classification of elephant and explanation very essential from " can mean " , developing to complicated development that " mean " simple. This not only can make us understand all connotation that a kind of image may include completely , moreover make we to some ancient poetry of lyrical trains of thought and understanding that culture explains and sort out change easily solved.
Keyword: Poem Classical Ascend a height Image
登高能博見,所見可以描繪,進而成詩。登高這種日常行為很早就受到詩人的重視,成為詩歌創作的重要內容。中國古代的詩歌中一直存在大量的登高描寫,這在中國古代詩歌創作中是一個十分醒目和引人注目的現象。登高在現實中是一種普遍的日常行為,但是,當它受到詩人的注目,反復地出現于他們的作品中,它的內涵就豐富起來,逐漸成為具有多層意蘊的復合意象。
登高意象在詩史中的流變
登高這一意象所具有的多重意蘊是隨著詩歌的發展而逐漸豐富和完備的。所謂意象是指“以表達哲理觀念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誕性為其基本特征的達到人類審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不僅是觀念意象的高級形態,也是與典型意境一樣的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之一,例如:明月、菊花、青松、流水、登高等。”[1](P209)中國古代詩歌中的登高描寫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詩經》305篇,直接描寫到登高的就有近10篇?!多{風·定之方中》有“升彼虛矣,以望楚矣。望楚與堂,景山與京。降觀于桑,卜云其吉,終然允臧。”[2](P189)詩人以賦的手法寫衛文公為建楚丘而登上漕虛,觀察形勢,相地之宜并且占卜的全過程?!缎⊙?middot;車舝》中有“陟彼高岡,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葉湑兮。鮮我覯爾,我心寫兮。”[2](P243)詩人以登山取木喻女,以析薪喻娶妻迎新。在這兩首詩里,所寫的“登高”并沒有什么文化涵蘊,只具有它的本來意義,即“登上高處”?!缎⊙?middot;北山》的第一章“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憂我父母。”[2](P198)寫到登山采杞。這一章是用了起興,“陟彼北山,言采其杞。”正是興句。后兩句則是寫王事奔波,不得養父母之憂。若只看興句,那么這里的登高也就只有“登上高處”的本來意義。但是《詩經》中的興句與詩歌的其他部分并不是毫無聯系,完全割裂的,它們之間的聯系往往是情感內蘊上的貫通。從全章來看,登高也就不僅僅是登上高處,而附著上詩人對父母的擔憂之情。
在《衛風·氓》和《周南·卷耳》中,登高不再只是登上高處這一動作的描寫,更多的是對詩人懷念所思的展現。“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3](P193)婦人所期之男子居在復關,故望之,不見,“泣涕漣漣”,見之,“載笑載言”。登高望所思,表達了對心上人的想念,體現出纏綿悱惻的情感。“陟彼崔嵬”、“陟彼高岡”、“陟彼砠矣”是思婦在想象遠行的丈夫因思念自己,而跋涉登山,人困馬乏,愁苦不已,借以表達自己對丈夫的思念和關切。
《鄘風·載馳》和《魏風·陟岵》中的登高所附帶的感情又有所不同?!多{風·載馳》為許穆夫人在衛國為狄人所滅時回衛國吊唁衛侯,憂念家國之作。“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稚且狂。”抒寫憂國之情?!睹娻嵐{》稱“升丘采貝母,猶婦女之適異國,欲得力助安宗國也”。詩中所寫之登山采蝱是許穆夫人身在他國,心系故國的象征?!段猴L·陟岵》每章首句“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彼岡兮,瞻望兄兮。”[2](P163)都是寫征人登高遠望,“首章望父,二章望母,卒章望兄。”(《毛詩正義》)征人登上高處,遙望故鄉,對故鄉充滿了思念。故鄉有父母兄弟,征人望鄉實際上是在望親人,思鄉和思親在登高這一意象中被統一起來。
從《詩經》中這些作品所描寫的登高來看,有用其本意的,有展現男女之思的,有表達思鄉之情的,也有抒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的??梢?,在《詩經》中,登高這一意象就已經具有較為豐富的內涵,后代詩人在運用登高意象進行詩歌創作的時候,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對《詩經》有所繼承?!对娊洝吩谶\用登高意象表達感情時,簡單直觀,明白曉暢。抒情是即事抒情,登高的意蘊隨著主人公訴說的結束也全部展現。所抒發的感情樸素真摯,纏綿悱惻。
《楚辭》的創作在很多方面受到了《詩經》的影響,最為突出的就是比興手法,實際上對《詩經》中詩歌意象的繼承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冻o》同《詩經》一樣,多次出現登高這一意象,登高意象在某些詩篇中仍用來思鄉和懷人的感情,這是對《詩經》中這一意象的直接繼承?!毒鸥?middot;河伯》中“
登昆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日將暮兮悵忘歸,惟極浦兮寤懷。”[4](P47)幾句即是借登高抒發懷人之情。日暮忘歸,故宿于昆侖山,既寤而猶懷,所以登山遠望,望河伯之所在,從登高中流露出對河伯的思念之切。
《楚辭》在使用登高這一意象的時候,繼承《詩經》用其表達思鄉懷人的作品并不多,更多的作品是使用這一意象來比喻品德地位之高,表達政治志向,政治失意的心境,或是對社會現實的憂慮。這是對登高意象的重大發展。
《九歌·少司命》“
孔蓋兮翠旍,登九天兮撫彗星。慫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4](P179)就以登高來贊美大司命。“登九天兮”并不是真正地登上九天,而是比喻大司命所處之高,獨為萬民之正,故能除天下之惡,保天下之善?!毒耪?middot;涉江》中屈原也以登高來比喻自己的高潔,“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5](P47)“登昆侖”言所至之高,世俗混濁,屈原不愿與世俗人同流合污,昆侖所居為圣人,屈原所養之高潔,只求知于圣人。
屈原《離騷》有“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閬風而絏馬。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詩人在現實中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于是便離開混濁的世間,登上神山求神女。神女象征的是明君,詩人借登神山求神女闡發了欲求明君圣主的政治理想,但結果卻是“哀高丘之無女”,登高意象由此又附染上政治失意,理想失落的悲痛。在《九章·哀郢》中屈原寫道:“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5](P102)登大墳遠望,本欲聊以舒己之憂心。然而故國之平樂之風早已遠去,漂泊于大江之際,又使詩人之心更悲哀。在這里登高遠望既表達出詩人心中對故國的牽掛和關懷,也寄托了屈原對社會民生的憂慮。宋玉的《九辯》學習《離騷》,同樣也以登高意象表現政治失意,“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5](P203)即以登高來宣泄失意之情。
在《詩經》中,登高描寫往往是一種個體感念的興發,無論是用其思鄉還是懷人,關注的對象都是一己之情,只是開掘個體的內心情感,對外在的社會政治不加關注。但是到了《楚辭》,登高意象得到較大發展,不再局限于個人的離別之苦,開始強調個體同社會的關系,將個人內心的感受同外在世界聯系起來,向外在現實開掘。登高是以俯視的角度來審視社會,關注民生,從而在登高中真實地展示出詩人的政治抱負,以及理想破滅的痛苦。
《詩經》和《楚辭》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后代詩人寫詩,都會自覺地接受它們的影響?!冻o》以后,詩歌中的登高意象出現的頻率相當高,這一意象得到了后代詩人的廣泛使用。詩人們在使用這一意象時,對《詩經》和《楚辭》肯定會有直接地繼承,但也不是一成不變地進行套用,而是有所新變,這就使得登高意象的內涵不斷趨于完備。
漢代詩歌中的登高意象基本上是沿襲了《詩經》和《楚辭》,詩人使用這一意象的主要目的是要表思鄉懷人之情?!豆旁?middot;穆穆清風至》“朝登津梁山,褰裳望所思。安得抱柱信,皎日以為期?”[6](P185)寫一位女子在春日的早晨,登上高橋,懷望所思和望而不見的怨思。顯然,在這首詩里,登高是用來抒懷人之情的??兹凇峨s詩》其二“褰裳上墟丘,但見蒿與薇。白骨歸黃泉,肌體乘塵飛。”[6](P165)幾句寫詩人登上高處,望見愛子之墳,想象愛子的肌體白骨已逝,徒然傷心,這也是登高懷人。只是詩人自悲喪子,所懷的對象與之前的詩歌略有不同。懷人的原由也有所不同,不是離別的想念,而是因為生死相隔,念之心悲。梁鴻《五噫歌》“ 陟彼此芒兮噫。顧覽帝京兮噫。宮室崔嵬兮噫。民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7](P30)則主要是學習《楚辭》中登高意象的使用。這首詩歌是詩人過洛時所作,詩人登高望京,只見帝王的奢侈和百姓的勞苦,從而發出憂時憂民的嗟嘆。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文學自覺的時期,文人在進行詩歌創作時的自覺意識增強了。詩人們在使用登高意象抒情言志時,力求使其內涵更豐富,境界有所擴大,更加具有蘊涵性。并且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登高詩,登高不僅僅是作為一種詩歌意象加以使用,更成為一類重要的文學題材。在一些以登高為題材的詩歌中,登高意象體現了多重復雜的內蘊,顯示出意蘊無窮的特點。
當然,在這一時期仍有一部分的作品繼承了《詩經》和《楚辭》對登高意象的運用。曹丕的《善哉行》“上山采薇,薄暮苦饑。”[6](P146)是以上山采薇寫羈旅之苦,進而抒發懷鄉之情。阮籍《詠懷》其十一“登高眺所思。舉袂當朝陽。”[6](P219)是寫佳人懷念戀人。梁武帝蕭衍《臨高臺》寫登高望遠,懷念友人。曹植的《白馬篇》“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6](P175)則是表現邊塞游俠的忠勇,以游俠自況,寫自己為過抗敵的理想抱負。其《雜詩》其六“飛觀百余尺,臨牖御欞桿。遠望周千里,朝夕見平原。”寫臨窗遠眺,壯懷激烈。阮籍《詠懷》其十“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曠野。”[7](P219)詩人登高所見皆是寂寞之景,生出郁郁寡歡不合于世的感慨,述說自己政治不得意的痛苦。在這類詩歌作品中,登高意象也有變化,比如說抒發懷人之情除了思親和男女之思,還出現了對思友。
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魏晉六朝詩歌中出現的登高意象同《詩經》,《楚辭》相比,所傳達的感情復雜化了。很少出現用這一意象抒發某一種情感的情況,詩人總是運用這個意象表達多重情感,在這一類詩篇中,登高意象的內涵就比較豐富復雜。
曹操的《苦寒行》是他征高干時所作,詩中“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6](P108)指明全詩所寫的內容是行軍的艱苦。但詩中“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一句有透露出詩人在登山過程中感發出的思鄉之情。詩中的內容雖是反映行軍過程的苦況本身,但本詩的意義不在于此,而在于寫不安的社會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抒寫作者的憂時情懷。而要改變這一**的現實,就必須通過戰爭,曹操認為他所進行的討伐戰爭正是為了消除割據,停止戰亂,讓人民安居樂業。因而在他的這首詩里我們又能感受到他匡扶天下為己任的雄心壯志。曹操的另一首詩《觀滄?!肥撬笃茷趸赴鄮熗局兴?。他“東臨碣石,以觀滄海”[6](113)登高而覽,詩中所寫都是大海囊括萬物的宏大景象,雖是純粹的寫景,但這宏大的景象體現出的是曹操這位政治家博大的胸懷和氣度。他以全天下為關注對象,將他的事業與天下聯系起來,其遠大的志向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現在詩歌中。我們不能把詩中“登山觀海”的描寫僅僅理解為描寫自然,應該把他看作詩人志向情懷的歌詠。在這兩首詩中,詩人所要表達的多種情感都包涵于登高這一意象中,使得這一意象復雜多義。屈原的《哀郢》也用登高表達了對故國的思念,對民生的憂慮這兩種思緒,但在屈原的詩中,這兩種情感的層次是分明的,因“登大墳以遠望”見到郢都被攻破,百姓逃亂而出,自然對故國生出關懷。然而詩人早知道楚國的平樂之風已遠去,故對國家人民的命運產生憂慮。在曹操的詩歌中,登高意象所蘊涵的多重情感具有多個層次,且相互糾結,情感的層次更為復雜。
在這一時期的詩歌中的登高意象不僅是感情的層次復雜了,在一些詩篇中,這一意象又有了新的涵義。王璨《七哀詩》其一有“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6](P163)詩人所登之霸陵是漢文帝的陵,在亂離中登上先帝的陵墓實是有古今對比的意味,這里的登高實際上也就具有了懷古的涵義?!冻o》對于登高內涵的擴展主要是空間上的,從一己而擴大至全天下。而懷古又使登高的內涵在時間上貫通古今,這樣一來,登高意象也就完成了天、地、人的感應,這正是中國人觀物的方式。登高意象在六朝以后的詩歌中頻頻出現并發展成為詩歌的題材之一,這一點應該就是其真正原因。陶淵明《九日閑居》寫到了重九登高,將中國的這種習俗寫入詩歌,成為唐宋大量重九登高之作的先導。
六朝時期,由于山水詩的興起,以登高為題材的作品廣泛出現于詩集中,這些詩歌主要是寫登山、登樓、登臺或是寫登塔。登臨是古代士人常見的活動,將登臨之所見寫入詩中,也是文人詩作的重要來源。同樣上寫登高,其中寄托的感情卻是千差萬別。鮑照的《登黃鶴磯詩》主要上寫政治的失意,謝靈運《登上戍石鼓山詩 》是傳達思鄉之情的,沈約《臨高臺》則是寫男女之思的。在登高為題材的詩歌中,登高不再只是作為一個意象幫助詩人表達感情,登高成為全篇的中心,所有的詩句都圍繞著這一點來寫,所有的情思都是圍繞這一點來展開。所以在登高詩中,登高意象總是附著多種情感,體現多重內蘊。謝靈運《登池上樓詩》“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狥祿反窮海。臥痾對空林。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嵚。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羣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 ”[6](P367)這是他在永嘉守任所病起登樓。前四句借鴻虬起興,寫官場失意。五到八句反映進退兩難的心情,九到十六句寫登樓所見,十七至二十句寫索居之苦,懷念遠方的故人,末兩句寫隱居的決心。在這不長的詩篇中作者既寫了登高所見之景,又抒發了懷念故人之情,官場失意的痛苦,進退兩難的彷徨以及隱居的決心,這一切都熔于登高這一意象中。
有了魏晉六朝詩人的開拓,唐代詩人使用登高意象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梢哉f,登高意象是唐詩歌中被運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唐代有名的大詩人,都很喜愛使用這個意象,李白,杜甫,李商隱等人的詩集中,都可以發現許多使用登高意象的作品。在唐代,漫游之風盛行,唐代的很多詩人都有過漫游的經歷,他們或是游覽名山大川,或是尋訪歷史古跡,或是隨軍征戰塞外。在他們漫游的過程中,總不免要登山、登樓、登臺、登塔,相應地,記述和描寫登高的詩作也就數目眾多。事實上,在唐代詩人的作品中,以登高為題材的作品可謂數不勝數。
唐代詩歌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是繼承和學習《詩經》,《楚辭》和漢魏六朝詩的結果,唐代詩人對登高意象的使用也同樣是建立在學習前代詩歌的基礎上的,只是唐代詩人不滿足于直接地繼承和使用,他們更多的是將目光投向于開拓和創新。唐代詩歌中不乏以登高寫思鄉懷人,述政治理想和政治失意之痛的作品。張祜《題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州。”[8](P380)充盈著無限的鄉愁。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8](P362)寫的是少婦登樓,忽見陌頭的楊柳,對夫婿生出濃濃的思念。杜甫的《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8](P202)通過感懷身世,述說仕途失意的悲涼心境,進而對社會動蕩,國家離亂有所感慨??墒窃谔迫说脑姼柚?,這種情緒不是直接可感的,它暗含于描寫景物的語句之中,需要從中細細體味。唐詩很好地做到了意與景渾,詩歌中的登高意象變得意蘊深厚。
王璨《七哀詩》“南登霸陵岸”一句利用了登高意象的懷古意味,但是這一意蘊直到唐朝,才受到詩人的廣泛關注。唐代有很多的懷古詠史之作,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內容是寫登臨歷史遺跡,對歷史進行憑吊。如李白《登金陵鳳凰臺》,杜甫《登岳陽樓》,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只是詩人們在登高懷古之時,不會單純地憑吊歷史,更偏向于將懷古作為關照眼前現實的誘因。在古今的對照中,李白感慨不遇明主,才能無法施展。杜甫感慨身世,深為國破家亡而憂愁。劉禹錫則感悟到了歷史的不變的規律。
重陽節登高在中國起源很早,但反映在詩歌中卻很少。陶淵明在其《九月閑居》詩中寫到過重陽登高,到了唐詩,寫重九登高的詩作十分常見,并且絕大多數的詩篇是寫登高懷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其中最為著名的詩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8](P360)(詩人在重陽佳節與家人一起登高,卻獨少了兄弟一人,不由的想念起遠在他鄉的兄弟。
唐詩對登高意象的發展還體現在對其內涵的擴大上。唐代以前詩歌中的登高意象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意蘊,但還未達到完備的程度。唐人在詩歌創作的過程中,又從這一意象中闡發出了新的涵義。到了唐詩,登高意象的內涵才達到了完備。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被認為是唐代登高詩的發軔之作。詩歌只有短短四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8](P61)全詩無一景物,皆為情語,詩人登上古幽州臺,懷想歷史,念及身世,對自己的懷才不遇,孤獨寂寞產生了巨大的傷感。此詩并沒有止于個體的感傷,陳子昂將這抽象的無形的愁緒穿越了時空的阻隔,他關注的范圍不再是自我、社會、國家,而是轉向整個宇宙人生。整首詩是詩人對宇宙人生所做的哲理性思考。王之渙《登鸛鵲樓》一詩也闡發了登高意象類似的意蘊。
登高意象到了王維的詩歌中,又被賦予了表現淡泊寧靜的心境的功能,他的詩歌《歸嵩山作》“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某桥R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8](P205)寫登高俯瞰,面對遼闊幽靜的自然,心境也就自然淡泊,安適了。
古代女性所居住的多為樓臺,因為女性的生活范圍狹小,女子的生活多數時候是局限樓閣里的,古代與女性有關的詩歌總是會寫到樓臺。女性登高遠眺,懷念戀人的描寫在《詩經》里就有了,而且后世一直在沿用。李商隱則對登高的這一涵義加以引申,以登高來寫愛情流逝的傷感,他的《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斷蓬。”[8](P311)寫的就是再上畫樓,昨夜星辰依舊,然而物是人非,愛情已不在,其中透出朦朧的哀愁。
唐代以后的詩歌中雖然也不乏寫登高的佳作,如明代一些詩人的作品,高啟《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譚元春《登清涼臺》;鐘惺《三月三日登雨花臺》等,但總的來看,登高意象的內涵并沒有什么明顯的變化,在這一意象的使用上,對唐代詩歌沒有什么突破。
登高意象的內涵分析
古典詩歌中的登高意象可謂復雜多義,綜觀古代詩歌中的登高描寫,其中的情感內涵歸納起來可以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懷遠,一類是抒懷。
一、懷遠。這一題旨在《詩經》中就已經出現。這一類中首先要說的是思鄉。中國社會是一個農耕社會,自給自足,大多數的人一輩子都生活在一個固定的封閉環境中,人們的遷移活動較少,于是在中國人的觀念里故鄉就被置于一個重要的位置。一旦由于某種原因漂泊在外,對家國鄉土的歸依感也就油然而生。“鳥飛返故鄉兮,狐死而首丘”,“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思鄉是最能引起世人共鳴的文學主題之一,文學中的思鄉之作總是能得到人們的認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當士人漂泊在外,女子遠嫁他方,征人戍守邊地之時,自然是對故鄉朝思暮想,然而他們又身不由己,不能親自返回故鄉,只能將懷歸之情以登高遠望的形式宣泄出來,在望鄉中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慰藉。詩歌中的這一種登高存在于每個時代。“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稚且狂。”[4](P26)(《詩經·鄘風·載馳》)“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2](P102)(《楚辭·九章·哀郢》)“聽此愁人兮奈何!登山遠望得留顏。”[6](P403)(鮑照《擬行路難》其十)“清瑟怨遙夜,繞弦風雨哀。孤燈聞楚角,殘月下章臺。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來。鄉書不可寄,秋雁又南回。”[8](P258)(韋莊《章臺夜思》)。
懷遠的另一內容是懷人。同對家國鄉土的眷念一樣,在中國這個以家族宗法制為核心的社會里,對親人故交的思念也是能夠得到普遍認同的。“人生最苦,最苦是別離。”古代的交通狀況又使得傳書問候十分困難,詩人們想要排遣離別的思念和牽掛,只能選擇登上高處,朝著所思之人居住的方向,放眼遠望。也許并不能望見,但畢竟心理上得到安慰,掛念之情在登高中得到了完全的抒發。登高的這一內涵在各個時期都被詩人廣泛地運用,但是由于社會生活內容的不同,各個時代的詩人所懷的對象有所不同?!对娊洝分械摹侗鄙健贰囤灬病返绕淼氖窍惹赜裳売^念直接派生出來的親情之思。“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彼岡兮,瞻望兄兮。”[2](P198)充滿了血緣真情?!毒矶贰睹ァ穭t代表男女之思,這兩篇似都出自女子之手,“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4](P18)其中充盈著對戀人的思念。漢魏之際,戰亂頻繁,在這一時期反復吟唱的是對親人的思念。唐宋以后,因科舉取士之風盛行,各地文人學子多因趕考,宦游而相遇相知,又因還鄉,升遷,貶謫而相別相遇,友情之思便大盛于唐宋諸代。“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8](P302)(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相望試登高,心飛逐鳥滅。”[8](P24)(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都是身依高處,以“相望”表達對友人的關切和問候。唐宋詩詞中還有一個來自于民俗卻被文人賦予了登高懷人內容的固定日子——重九登高。重陽登高的風俗在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九月登高》中就有記載“汝陽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陳。’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月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6](P230)重九登高成為風俗,并由它在肇始之時關心家人平安的動機而泛化為對所有親人的遙念。盧照鄰《九月九日登玄武山》,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都是登高懷人的代表作。男女之思這一意蘊到了李商隱的筆下,又引申出了一種對愛情逝去的傷感的情緒。在登高中遠望戀人,傳達對所愛的想念,然而當心有所思而不可得時,從登高中流露出的就只能是深重的遺憾和失意的情緒。
在一些詩歌中,登高意象將懷人和懷鄉兩種意蘊合二為一,在登高遠望中既有對鄉土的懷念,又有對親人的想念?!对娊?middot;魏風·陟岵》,謝朓的《臨高臺》,李白《關山月》都用登高意象傳達出思鄉和懷念親人這兩種思緒。所謂故鄉,并不單純地指出生成長的地方,它也是親人所居住的地方。故鄉之思不僅僅是思念地理意義上的故鄉,也是對居于那里的親人的思念。古人在登高望鄉之時,對家鄉和對親人的思念往往會同時產生,發而為詩,詩歌中的登高意象就同時附著上兩種情感。
二、抒懷。早在孔子時期,登高能賦就成為衡量人的才能的重要標準。據《韓詩外傳》記載“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貢、顏淵從??鬃釉唬?lsquo;君子登高必賦,小子愿者何?’”到了漢代,登高能賦更成為士大夫必須具備的九種才能之一。登高必能見廣,詩人由眼前所見定能引發出種種聯想,產生獨特的感受,再以賦詩來述其感受,抒其情懷。由于作家在登高中所產生的感受不同,所以這一類的登高意象又具有幾種不同的涵義。
這一類中首先要提到的是對志向的抒發和對理想的高揚。這一涵義在《楚辭》中最先闡發,《離騷》里的抒情主人公在現實世界中追求美政的理想不能實現,雖懷一腔忠貞之志卻橫遭排擠,打擊,感到窘迫無依而心靈郁結不平時,便要憑借想象的藝術筆觸進行精神的漫游,“神思高舉”,登神山求神女。其行為關注的是社會民生的全局性問題,而不是個人的得失和寵辱。從登高中折射出詩人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強烈的政治熱情。后代積極進取的詩人,每當登高時,遍覽天下,頓感心胸寬廣,將國事民事天下事皆系于己心,就會同屈原一般以天下事為己任,將為國立功作為自己的理想抱負,并且有志在必得的決心。在曹操《觀滄?!?,杜甫《望岳》中都能見到一個要努力尋找高遠人生理想的形象。
古代的詩人喜愛在詩歌中抒豪情壯志,然而,在現實中,真正可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功成名就的士人卻又太少了。大多數渴望建立功業的詩人結果總是仕途失意,功敗垂成。這樣一來,中國古代詩集中就有了大量反映理想破滅的作品。這一類的作品通常都不是直接抒情,而要在景物的描寫中婉曲地表達出來,登高因其見廣而常被用來表現政治失意的苦悶。這種登高往往是通過憑高遠眺時的所見所感所想,將景物描寫,身世之感熔于一爐。在對景物的描寫中展現宦海沉浮的人生辛酸,仕途艱難的深重悲傷,報國無門的苦悶壓抑,無罪獲懲的憤懣怨懟„„屈原最先在他的作品中闡釋出登高意象的這一層內涵,“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反映的就是他理想破滅后的痛苦悲憤。陶淵明的理想是要“大濟蒼生”,但是在這理想無法實現后,則寫下了“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這是對當時社會不適于自己建功立業,只能放棄理想抱負歸隱田園的無奈選擇的真實的寫照。杜甫的《登樓》,起始“花近高樓傷客心”寫在花團錦簇的春季,卻因登樓見花而傷心。表面上看,似是這春花惹得漂泊異鄉之人傷心,但接下來“萬方多難此登臺”[8](P283)一句點明真正使詩人傷心的原因是朝廷“萬方多難”,詩人意圖為朝廷出力,輔助唐王朝平定天下,卻無此機會。做客他鄉本來就會使詩人滿腹心事,再加上感懷抱負不能實現,也就不禁見花生悲。
對理想的追求和理想失落的苦悶都是儒家積極入世思想影響的產物,只有深受儒家傳統浸染的詩人才會在登臨高處時萌發“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宏遠抱負。這些詩人即便是在理想落空,遭受朝廷排擠之時,也仍然會以兼濟天下為己任。詩人在抒發政治失意的苦悶時,也會將目光投向社會民生,在登高中由對自己身世感懷延伸出對國家時局和人民生活的憂慮。劉長卿《登余干古縣城》“孤城上與白云齊,萬古荒涼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綠,女墻猶在夜烏啼。平江渺渺來人遠,落日亭亭向客低。沙鳥不知陵谷變,朝飛暮去弋陽溪。”[8](P350)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被棄置的官舍,四處荒草,烏鳥亂啼,緩緩的落日,完全是一幅完整的荒野圖景,從中可以透視出詩人對唐王朝命運的憂慮。杜甫的七律《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8](P285)在高臺之上由近及遠地描寫了猿的哀啼,鳥的徘徊以及天高風急,水清沙白,落木有聲,長江洶涌,描繪出秋的凄清。在滿目的秋色中竟是詩人的滿腹悲傷,做客他鄉有鄉愁之苦;身在異鄉,卻有孤單一人,體弱多病,年近百年,怎不令人感嘆人生有限,韶華易逝?在這節候之悲和漂泊之苦之外,還有作者更深層次的悲哀——國亂之痛,使這為憂國憂民的大詩人不能釋懷。
在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的詩歌中,詩人登高所抒之情懷大大異于受儒家影響的詩歌中的登高意象。晉朝名將羊祜生前好登峴山,曾有感喟:“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沒無聞,使人傷悲。如百歲后有知,魂魄猶應登此也。”其中體現的是對生命本體的憂慮。阮籍《詠懷》其八“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岡。萬代同一時。千秋萬歲后。榮名安所之。乃悟羨門子。噭噭令自嗤。”[6](P312)作者登高所見是滿目的丘墓,感嘆生命的不可挽留,于是輕榮名,重長生,仰慕仙人。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將憑高的憂生之嘆發揮到極至。“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字在,讀罷淚沾襟。”[8](P212)羊祜死后,襄陽百姓在峴山上立碑以紀念他的功德,杜預名之垂淚碑。孟詩以峴山之悲為原型,哀嘆生命的局限。
王維是一位深受禪宗影響的詩人,在他的詩歌中登高意象成為閑適,恬靜的心境的象征。王維詩歌中選取的景物都具有寧靜安然的特點,這是因為詩人以虛靜的心態來關照景物。王維利用登高這一意象,契合所寫之景物,將歸隱的恬靜閑適蘊藏其中。以登高意象表現閑適之志的并非王維一人,祖詠《終南望余雪》“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8](P333)也是借寫景表現閑適之情的作品。
抒懷一類中還有一類以國事為念的登高懷古之作。憑高何以易于吊古?登高遠眺,空間頓覺廣遠,空間的廣遠易使人聯想到時間的悠遠。再者,登臨古跡也容易使詩人追憶歷史,聯想到與古跡有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古意油然而生。詩人登高懷古的內容不盡相同,可以以懷古來借古諷今,以古為鑒。借古諷今是通過對古之明君圣主,清明政治的懷想來表達對現實的不滿。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長安不見使人愁。”[8](P269)前三聯是借古事諷刺當權者不識人才,末聯揭示其作詩意圖。以古為鑒則是對古代昏庸君主奢侈荒淫的生活進行諷刺,希望當今天子以此為戒。胡曾的《姑蘇臺》,感嘆吳王夫差常在姑蘇臺的春宵宮里作長夜之飲,終至于敗敵之手。這些詩歌雖在懷古,但不是為懷古而懷古,把對歷史的憑吊和對現實的關照結合起來,感時感事,傷今傷懷。體現出對于歷史、社會、自身命運的深思,在感時懷古中融入自己對時事的理解,雖然情感有時體現的凝重,但并不消極悲觀。通過過去與現在異時同地的對比,對人們的行為進行思考,反省,審視,為眼前現實提供參考。
還有一些詩人在登高遠望中,體驗到自我和社會的渺小,其心神直接同天地相接,將自我和社會人生放入無限的宇宙和歷史中加以關照,發出超越現實的純粹哲理性的慨嘆。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8](P338)這首五絕可謂不朽之作。前兩句繪出一幅遼闊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寫到當前實感,眼界更闊,立足更高,道出只有不斷登高才能看得更遠的哲理。
登高意象幾千年來受到中國詩人的偏愛,反復地出現在古代詩歌中并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登高這一審美活動體現了中國古人天、地、人一體的觀物方式,俯仰自得的觀照心態,登高描寫是傳統文化心理在文學創作上的反映。古代詩人在文學創作中使登高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多重豐富內涵的意象,也正因為這一意象具有生成多重意蘊的可能性,才會得到詩人的重視,頻繁地出現在他們的作品中。
注釋:
[1] 童慶炳
文學理論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2] 程俊英
詩經選注[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6 [3] 陳鐵鑌
詩經解說[M]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85 [4] 郁賢皓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
(一)[C]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 黃壽祺
楚辭全譯[M]
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4 [6] 余冠英
漢魏六朝詩選[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8 [7] 郁賢皓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
(二)[C]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 陳昌渠
唐詩三百首注釋[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 著作:
[1]聶石樵 詩經新注[M]
山東:齊魯書社 2001 [2]程俊英
詩經選注[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6 [3]陳鐵鑌
詩經解說[M]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85 [4]黃壽祺
楚辭全譯[M]
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4 [5]汪瑗(明)楚辭集解 [M]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4 [6]余冠英 漢魏六朝詩選[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8 [7]陳昌渠
唐詩三百首注釋[M]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
2[8]童慶柄 文學理論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9]朱立元 美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0]袁行霈 中國文學史(第
一、二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1]郁賢皓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第
一、二卷)[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論文:
[12]孫維剛《論“登高望遠”意象的生命內涵》[J]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 1999(2)
[13]瞿明剛《試論中國文學的登高主題》[J]
南京大學學報 2002(3)
[14]李利霞《唐代登高詩審美價值探析》[J]
鄂州大學學報2002(1)
[15]劉紅霞《唐詩三百首中登高意象的分類及意蘊闡釋》[J]南京大學學報2001(2)
第二篇:李白詩歌中的意象
李白詩歌中的意象———月1 意象,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審美范疇之一,是由主觀與客觀結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詩人的情意相結合而形成,它是詩人根據抒情言志的需要,對種種現實生活現象進行藝術概括,從而創造出來的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的具體的審美圖像。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個純客觀的物體,但自從人類意識到它的存在,它便成為原始神話或傳說的內容之一,如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由此可見,月亮這一物象早已進入了人的審美視野,當詩人將月亮作為寄寓詩人主觀感情的載體后,“月亮”這一意象便有了復雜的思想內蘊,起到了一般詞語難以替代的傳情達意的作用。
一、在李白的詩作中,“月亮”這一意象有什么樣的精神內核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
1、月亮表達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與夜互相輝映、互相襯托,這種美麗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潔的月光更使人聯想到月亮的高潔,在這種情況下,詩人的文思如泉涌?!缎葜x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一個“上”字和一個“攬”字就表達了對高潔理想境界的向往與追求?!顿浢虾迫弧罚?ldquo;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現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繪其超群脫俗、風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達了詩人的敬慕之情。
2、月亮是孤獨與失意的象征,寄托著詩人思鄉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悶。 月亮與故鄉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系,人一旦離開故鄉,便會感覺到一種深沉的孤獨和感傷,詩人往往借望月來寄托對故鄉的思念,以緩解遠離故鄉的孤苦無依感。李白在《靜夜思》中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的高明之處在于他不僅僅以月寄思鄉之情,更將其闡發到對親人、友人、家國的思念?!堵勍醪g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詩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詩人通過它將自己的關切與同情帶到遙遠的夜郎西,交給不幸的友人王昌齡。又如《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青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峨嵋山月”的意象寄托著作者“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時,對故國故人的深深依戀之情。
3、月亮是宇宙永恒的象征,寄寓了詩人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月亮是亙古不變的,象征永恒的月亮常常作為生命有限的對照物出現在詩人的構思中,它喚起了人們蒼茫浩渺的宇宙與歷史意識,喚起了面對廣大時空的人生喟嘆,觸發起悠遠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現總伴隨著闊大蒼涼的宇宙情懷、浩渺悲壯的天問意識和雄渾高古的審美境界。
以《把酒問月》為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亮以其永恒的存在閱盡歷史滄桑,因而引發對人事匆匆、宇宙無窮、人生有限的思考。
李白對明月的描寫,貫穿了他的一生。月亮始終照著詩人的身影,照著詩人的足跡,照著詩人的心靈,伴著詩人走過了曲折的一生。李白創造的符合中國人深層文化心理的富有文化內涵和情感意蘊的“月亮”意象,成為古典詩詞審美領域的明珠。
二、“月”激發了詩人的靈感,詩人也以各種方式親近“月”。
1、泛月——體現圣潔與柔情
李白描寫月,常常有水相伴。詩人喜歡在月光照射的水面上,泛月而行?!稏|魯門泛舟》“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后來”。月亮皎潔明媚,水色晶瑩澄澈,月光水光交織無間, 1 相映成趣。水和月都具有柔婉的性情,李白也圣潔如月,柔情似水,因而,月光之下,波光之上,泛舟而行,閑適快意,一片柔情蜜意完全清融在這水月一色之中。
2、醉月——體現浪漫與超脫
李白喜歡在月下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酒后看月,月也與之同醉。于是“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功名富貴不能長在,不如縱酒放誕,與月同醉,暫脫世俗。“醉月”是李白的夫子自道,表現出他思想中傲然出世的一面。
3、邀月——體現孤獨與寂寞
孤獨是詩人玄妙的靈感和內心的吟唱,孤獨是哲人超凡絕俗的大智慧。李白在孤獨中獨守著心靈的月亮,于是就有邀月的行為?!对孪陋氉谩罚?ldquo;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將明月和身影作伴,既歌且舞。表面看來,詩人自得其樂,好像是不孤獨的,可是背后卻有無限的悲涼。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是找不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游,并且相約在那遙遠的上天仙境再見。
4、攬月――體現豪邁與灑脫
李白常有觸云近月之想?!兜翘追濉罚?ldquo;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以“舉手可近月”的豐富想像力,極寫出太白峰的高峻。像《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中,詩人已經不是“近月”了,而是想“攬月”,“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詩人登上謝朓樓,想起自己年華已逝,而功名難就,于是把酒臨風,高樓酣醉,意氣豪邁之時,神思飛越,他想乘風歸去,他想擁月入懷。上天攬月,固然是一時興到之語,但這飛動健舉的形象卻讓我們分明感覺到詩人超越時空的想像,詩人將遨游太空當作人生無窮樂趣。
5、賒月——體現童心與純真
在月的國度里,有著最真的李白?!杜阕迨逍滩渴汤蓵霞爸袝Z舍人至游洞庭》:“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清秋佳節,月照南湖,在被月色凈化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懷塵世一切瑣屑的得失之情。湖面清風,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適。詩人要乘興遠游,直至九天,如果天光暗淡怎么辦?去賒月吧!李白曾說過,“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不用一錢買”是“賒”的最好注腳。月色豈能“賒”,然而著此一字,便將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儼然一位富有的人,擁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風等無價之寶,面對取之不渴的月亮,他并不貪婪,只賒取一點,便知足而樂,而既是“賒”,是要還或是用錢兌付的,這又表現出詩人的謙虛與可愛。
6、問月——永恒的時空感 李白是一位詩人,有時又是一個哲人,他向月叩問宇宙、歷史與人生之謎?!栋丫茊栐隆罚?ldquo;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劈頭而來,便是一個千古萬世之問,是醉語,從而倍有詩味。月與人的反復對照,來來往往,反反復復,無始無終,是對宇宙的遐想,又是對人生哲理的探求。月亮亙古永存、普照四方,于此相對,人生短暫,其間有不盡的坎坷曲折、孤獨和寂寞。而這種孤寂,有明月作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于是,李白式的痛苦,便有了穿越時空的永恒感。
他對月亮似乎情有獨鐘,不僅生和月亮有緣,死也和月亮有關。生時,其母夢見長庚星(又稱太白金星)入懷而生下李白;死時,又傳說他去捉月亮。
李白的月亮意象充分展示了他在詩歌領域無所不可的藝術表現才能。他在組象領域的表現有兩個基本點:一是將月亮作為最美的物象;一是最親近的物象。由此構建意象,造就了一個純凈、寧靜的世界。
李白詩歌中的意象———月2
意象是中國古典詩詞中一個獨特的概念,簡單說,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早在先秦時,《詩經》、《楚辭》中就大量的運用意象傳情達意了,有《詩經》中的月、柳、日„„《楚辭》中的香草、惡花,„„而月亮則成為了一個讓無數文人墨客著迷的“象”,讓人有一種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的廣闊感覺和遐想。關于月亮的意象指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中國文學長河里各有不同。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作為客居他鄉的游子,他們以月來寄托思念,李白的“舉頭望明白,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而張若虛的一曲《春江花月夜》,則對月亮展開了宇宙人生的質疑和探討,南朝周祗的一曲《月賦》形象地描述了月亮的美感,月被賦予高遠、潤潔、清幽的審美內涵。當我們遙望夜空,看到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如思鄉、思親人、惆悵、感嘆„„關于寫月的詩,不勝枚舉,而在唐代詩人中,李白可謂寫月高手。
“經對全唐詩的搜索統計,李白共做詩1059篇,其中僅僅出現“月”意象的就有341篇之多。”[1]這些數據足以說明李白對于月亮的特殊情懷,對于李白來說,恐怕最美好的,最感親切的,而且最能撫慰他心中無限情思的東西莫過于始終潛藏在他心中的那一輪明月了。李白一生與月結下了不解之緣,只要通讀李白詩,就很容易確知“月”在其詩中所占比重之大,在他的詩中月亮被賦予多情明麗,情意綿長,親切依人等諸多的形象。有美麗得令李白欲掛于東溪松的月:“長留一片月,掛在東溪松”;有秋天明麗清冷的峨嵋山月:“峨眉山月半輪秋”;有給詩人美好回憶的月:“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有可寄愁心的解意之月:“我寄愁心與明月”;也有一往情深的山月:“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還有引發人生短暫,宇宙永恒,時空不可扭轉的感嘆之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在他的詩中出現了形態各異的明月,如:《古朗月行》中把月亮喻為玉盤,《把酒問月》中把月亮喻為嫦娥,還有的喻為蟾蜍,天鏡,玉鏡„„而且給月賦予了感情,出現了如:《把酒問月》中的問月,《姑孰+詠·桓公井》中的孤月,《贈孟浩然》中的醉月,還有思月、邀月、弄月等被人性化了的月,甚至“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但是現實生活總是不盡人意,只能“且就洞庭賒月色”(《陪族叔嘩及賈至游洞庭》),由此可見李白對明月之喜愛。還有“李白入水捉月而死的傳說,與其說它表達了后人對李白的思慕之情,莫如說是特別為李白設置了那‘水中散碎月影’的景致更確切。” [2]雖然這只是一種傳說,但很多人卻愿意相信,也只有在李白身上才能顯示出對月的癡迷而死的浪漫氣息。“近人曾指出‘明月’和‘月光’對李白來說是‘一種皎潔真率象征’(王瑤《李白》),同時也指出李白,字‘太白’,妹稱‘月圓’,孩子稱‘明月奴’” [3]在生活中李白也顯示出對月亮的眷戀。他這樣戀月,離不開傳統歷史文化的積淀,早在商周時就有了對月亮的崇拜,而且還要祭祀月神,至秦漢以后,民間流傳關于月亮的傳說,將月亮進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月中玉免”、“月中蟾蜍”等等。這一系列傳統歷史文化積淀在李白心里,成為詩人李白迷戀月亮的文化底蘊,再加上他獨特的心理傾向,使他筆下的月亮呈現出各不相同的意境,如果對此作以分類,就會更清楚李白詩中關于月亮的意象之美了。
李白筆下的月是一個多情的月亮,是一個融合了詩人全部情感的月,月亮在李白眼里就是他的精神之所在。他以明月作為詩歌中的“象”,表達對故鄉、親人、友人的思念,或以明月來象征美人和戀情,或以明月來象征自己對人生理想的執著追求,或以明月來象征哲理的啟迪等等,詩人通過獨特的月之意象和幻想,給月賦予了新的生命,以下就李白詩中的月之意象,粗略談談。
一、月亮是美的映襯物
中華民族歷來對月亮有著特殊的感情,《詩經·陳風·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襯人物美,可見先秦時期人們已注意到了月之美。而謝莊《月賦》中則把秋月的純凈之美在山水的襯托下寫的更加的清美,陶淵明的《閑情賦》中“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說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說高掛云端的明月可以為世間景物增添美感。這些以月象征美的神韻在李白的詩中大可見到,如李白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新月如眉,讓人想起玉階佇立楚楚動人的月下佳人,構成了一種寧靜的美景,月亮意象的出現,使得全詩的意境立刻變得優美起來。再如《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中“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素白的盤子在月光下顯得分外純潔和晶瑩,正是農婦淳樸心地的象征。”[4]在月光的映襯下,這顆淳樸的心在詩中被美化的那么純潔與美麗。皓月當空,不盡的意象創造著不盡的月亮審美世界,李白的月亮顯示出優美動人的物境之美,月在李白筆下總是表現得美麗非凡。如《自金陵溯流過白壁山玩月過天門山寄句容王主簿》中“滄江溯流歸,白壁見秋月。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陰雪”,此詩描寫了江水和白壁山的夜景,詩人著意突出秋月這一景象,夜幕中的山巒本是漆黑的,卻在明月的映照下如白雪一樣明亮,這種黑與明的反差,使人感到夜幕的漆黑中白壁山的美麗。“月”是李白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紐帶,貫穿上下,觸處生美。詩人在描寫月色時,總是有水相伴,月光與水交織在一起相映成趣。如《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萬壑與千巖,崢嶸鏡湖里。秀色不可名,清渾滿江城。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湖水如同一面鏡子,宇宙萬物皆倒映其中,月下乘舟,湖水與岸的真實感被月夜模糊了,眼前倒置的景觀反擊著詩人傳統習慣思維,詩人感覺上產生了錯覺,恍惚行進在空中,向月亮游去。”[5]詩人如入仙鏡,詩句也顯出“仙氣”,呈現出一種超凡境界。李白寫月的詩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他的月詩像被涂上了一層模糊不清的“朦朧色”,讓人感到一種朦朧的美感,又像詩人與月融合同構,因為月,詩人創造了一個迷離、清美、朦朧、浪漫的境界。
二、月亮是詩人失意的寄托
李白一生政治不得志,一生之中的傷痛太多,在現實中屢遭打擊,他需要更多心靈的慰籍,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他找不到可以安慰他當時心情的寄托之物,而只有明月皓月當空,陪伴著他,所以月亮便成了他一生的投影,成了他的精神家園。他把整個月亮都擁在懷中,裝在酒壺中,始終堅定執著的在月亮上尋找著一片可以慰藉他心靈的寧靜之地。如《玉壺吟》:“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他在酒后月下拔劍而起舞,高歌淚下,何等悲壯!《長相思》中“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詩人對著明月暗暗心中訴苦,對月傾訴自己被迫離京后的痛苦心情。又如《夜泊牛渚懷古》中:“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詩人面對秋月,心情無限孤寂,政治上的遠大抱負不能實現,世上無處尋找知音,只有明月時刻陪伴自己,久而久之,明月成為失意時李白的精神寄托。以上詩人尋找心靈慰籍的愿望和表達自己孤獨與失意的心情在(《月下獨酌》其一)這首詩中寫的尤為突出。如: 月下獨酌(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這是詩人在月下的獨白,(《中國詩苑英華》李白卷)云:“此詩寫飲酒以解孤寂愁懷,邀月對影,飲酒歌舞,以熱鬧場面寫寂寞心境”[6]詩人在月下悟道,體驗塵世孤獨,尋找 4 精神的依托。詩人明知孤獨,卻不甘寂寞,于是,他請出了明月作證,在月光下既舞既歌,寫活了明月,也寫出了詩人真實的自己。但詩人并沒有被孤獨擊倒,而是執意與月光永結無情之游,并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表現了詩人與明月在精神上的契合。雖然此詩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與孤獨,但詩人找到了失意時情感的寄托,在月下獨酌時,孤獨,無情,短暫都化為一片銀色的月光。同樣在李白留居京城長安時被閑置于翰林院,他非常不滿現狀,寫下了《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李白) 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白云端。
白免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仙人垂兩足,桂樹作團團?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鳥,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論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此詩以月寄情泄憤,《唐詩宋詞十五講》云:“借月影被蝕暗喻天寶時政治逐漸黑暗的形勢,表達了詩人的憂怨與沉痛。”[7]以蟾蜍蝕影為喻,詩人把起伏不平的思想寄托在明月上,詩中月亮載負著詩人憤悶不平的感情,使詩人的文辭如行云流水,發人深思。
盡管詩人長期被拒絕于政治之外,但詩人在旅途中難免望月思鄉、思親、想起邊塞上戍守的將士。
三、月亮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詩經·陳風·月出》這首詩,它對我國以月來表達相思之情的詩歌傳統具有開創意義。在李白那個時代,人們只有以普天之下共有的那一輪明月傳達思念。傅紹良在《論李白詩中的月亮意象與哲人風范》一文中這樣說過:“在情感寄托階段,月亮已由獨立的客觀景物內化為人類情感的組成部分,創作主體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將自我感情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體通過某種制定的感情活動和諧地融合在一起。”[8]的確,李白借月抒情的詩很多,李白詩中月亮首先是思鄉、思親人的代名詞,以《靜夜思》為例:
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表達了李白的思鄉之情,詩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了,而是加入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思故鄉”是由“明月”到“故鄉”的聯想,詩人的神思飛越千里之外?!短圃娙偈住吩疲?ldquo;詩人抬頭一望,明月在天,此時才清楚知道自己身在外鄉,因而觸發起思念故鄉的情懷。”[9]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凝望著月亮,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中的親人。一個普普通通的月亮,經過詩人的一番加工,成了最能表達人們的離愁別恨之物了。望月便能勾起詩人心中的思念之情,但月影是無法拂去的,相思之情也是無法排遣的。其次,李白詩中還有一種邊塞月下的相思,表達了征夫與思婦的懷念之情,同時又從另一側面對人民蒙受的苦難寄予深切同情。如《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通過描寫婦女月夜為親人搗衣的心情,表達了他們對遠征丈夫的深切懷念。而《關山月》則描寫了塞外征人的見月思鄉之情。
5
關山月(李白)
明月出關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戊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樂府古題要解》指出此詩乃“傷離別也。”[10]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清冷蒼茫的月夜圖,將關山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思鄉情懷融入月夜高樓,表達對家鄉與親人的思念,可“春風不度玉門關”,這一片思念之情無法讓親人知曉,于是他們只能把這段思念寄托于明月了。這類邊塞詩還有很多,但李白的獨到之處就是以萬里邊塞月下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他把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為背景,把眼前的思鄉離別之情融入月亮中去,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 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月亮在李白眼中不僅代表美,引起他的相思,而且在李白看來月亮是永恒的象征。
四、月亮是永恒的象征
作為天才詩人的李白,他的月亮詩蘊藏著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性。月亮高懸天空,它喚起了詩人的宇宙意識和歷史意識,讓人們產生一種尋求生命真諦的哲理,它啟示著詩人對宇宙永恒的思考。詩人站在月光下便有一種掩飾不住的思古之意,月亮此時成了歷史的見證,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將月亮與人生緊緊聯系,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之奧秘。李白的《把酒問月》更將月亮的哲理升發到一個高度。
把酒問月(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免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作者描述了月亮的不可知性,他剖析月亮運行的空間與孤寂的變化規則,提示月亮所蘊含的生命啟迪,他通過對人與月在時間上的差距,突出了人的悲劇性。(《中國詩苑英華》李白卷)云:“詩人借問月以發人生之感慨。”[11]由此可以看出人生是短暫的,其間有不盡的坎坷、曲折、孤獨、寂寞,但李白認為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卻一切,人生一樣可以像月亮自由自在,人生雖然是短暫的,但其精神可以永存。在這些詩句中,人與月成了鮮明的對比,而月則成為寧靜而永恒的存在,然而人終不能像神仙一樣,所以,此時,亙古不變的明月成了李白對酒當歌的傾訴對象。在這種情景下,詩人可以暫時逃脫殘酷的現實,去追尋短暫的歡樂。正是由于明月的亙古永存,李白才達到了對人生、社會、宇宙的透悟。
綜上所述,月亮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顯著地位,即使在今天,中國人對月亮仍是情有獨鐘的,月亮所具有的意象之美仍影響著我們的文學創作。本文選擇了一些李白的關于月亮的詩詞,根據月亮意象不同的象征意義,將它們進行分類、整理,總結出以上幾點李白詩中的月亮所具有的意象之美。希望有助于我們對李白詩詞有更深入的認識。
第三篇:唐代詩歌中的砧杵意象
唐代詩歌中的砧杵意象(2010-10-12 14:52:27)轉載▼標簽: 文化 分類: 詩聯鑒品廊
詩歌是有唐一代的文學標志。唐代詩歌臻于完美,它不僅題材廣泛、格律完備、詞采華美,而且骨氣端翔、意境深遠、內蘊豐厚,代表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在詩歌的構成元素中,意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謂意象,古義即“表意之象”,《周易·系辭》中說“圣人立象以盡意”,可見意象即是詩人借以抒發感情、表達思想的表象。在唐詩輝煌的成就中,數量豐富而又意蘊深厚的意象起到的的作用不可忽視。筆者在閱讀唐詩的過程中,注意到唐代詩人們頻繁使用的一組意象,即砧杵意象,李白、杜甫、王昌齡、張若虛、白居易、韋應物等諸多詩人都在詩篇中反復使用。一般來說,詩人們最鐘情于能充分體現其審美理想的意象,而這些帶有象征性的意象由于被詩人們反復使用,漸漸具有了相對穩定的意蘊。筆者打算通過對砧杵意象的淺要分析,從特定角度了解唐詩輝煌成就的原因。
一、砧杵意象的淵源
所謂砧杵,實為古代搗衣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兩樣工具。“砧即搗衣所用的石板,杵即搗衣所用的木棒。搗衣是制衣前的一道工序,設此道工序的目的是使衣料平服、變軟,便于縫制。”有意思的是,砧與杵的合作不僅使衣料變軟,讓人們穿起來更舒服,而且給中國詩歌尤其是唐代詩歌增添了一份獨特的美麗。砧杵合作的場景因其獨特的審美意蘊被善于創造的詩人們巧妙描繪到詩歌作品中。最早提到砧杵的詩歌應是傳為班婕妤所作的《搗素賦》中“投香杵,扣文砧”的描繪,其后有晉朝曹毗《夜聽搗衣》“纖手疊輕素,朗杵聞砧聲”,南朝宋時謝惠連《搗衣》詩中“檐高砧響發,楹長杵聲哀”,南朝蕭衍《搗衣》“參差夕杵引,哀怨秋砧揚”,北朝溫子昇《搗衣》“香杵聞砧知遠近,傳聲遞響何凄涼。”等等??梢哉f,唐代以前砧、杵意象已經有了相對穩定的審美內涵。砧杵是思婦題材詩歌的常用意象,其內蘊的感情基調是哀怨凄涼,表達的是人生悲劇性的體驗。正是唐前歷代詩人的反復使用和積累后,砧杵意象藝術價值的初步形成了,這使其在唐代特定時代環境下迸發出耀眼的光彩有了可能性。
二、砧杵意象頻繁見于唐詩的原因
唐詩中用到砧杵意象的很多,比如杜甫《搗衣》“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況經長別心。寧辭搗熨倦,一寄塞垣深。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白居易《聞夜砧》“誰家思婦秋搗帛?月苦風凄砧杵悲。八月九日正長夜,千聲萬聲無了時。應到天明頭盡白,一聲添得一莖絲。”韓翃《酬程近秋即事見贈》“長簟迎風早,空城澹月華。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節候看應晚,心期臥亦賒。向來吟秀句,不覺已鳴鴉”,孟郊《聞砧》“杜鵑聲不哀,斷猿啼不切。月下誰家砧,一聲腸一絕。杵聲不為客,客聞發自白。杵聲不為衣,欲令游子悲。”等等。砧杵意象在唐朝詩歌里蔚為大觀,筆者認為這組意象為唐朝詩人青睞的原因可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分析:客觀方面,唐代實行府兵制,這種兵役制度興起于魏晉,完善于唐,其主要特點就是“寓農于兵”,每次戰爭都要求戰士自備衣服武器,加上唐代中后期戰亂頻仍,所以在唐代丈夫衛戍于外,妻子制衣于家的現象非常普遍,這樣的的客觀情況給詩人們使用此意象提供了現實的土壤。此外魏晉即開始的砧杵意象的使用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砧杵意象幾乎了表達特定情緒的必選意象之一。主觀上,唐人情感豐富,作詩重情感表達,程千帆《全宋詩.序》說“唐詩近風,主情。”唐代詩人樂于并且善于表達悲情,因為自“魏晉六朝以來,詩歌的傳統傾向以悲觀思想為基調:重絕望,輕希望;重不幸,輕幸福;重悲哀,輕歡樂,詩中思想以表現悲觀為雅事。”內蘊著凄涼的砧杵意象,到了情感豐富且傾向悲劇人生觀感的唐代詩人手里,自然會頗受重用。
三、砧、杵的伴隨意象
詩人們在使用砧、杵意象的時候,往往選擇秋天和月亮作為伴隨意象。比如杜甫《搗衣》“亦知戍不返,秋至試清砧。已近苦寒月,況經長別心。”白居易《聞夜砧》“誰家思婦搗秋帛,月苦風凄砧杵悲。”劉長卿《月下聽砧》“清砧何處發,聲聲搗秋月。”杜荀鶴《秋夜聞砧》“荒涼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裴說《聞砧》“只知抱杵搗秋砧,不覺高樓已無月。”等等。為什么詩人們總把砧、杵、秋天、月亮放在一起呢,原因同樣可以從主客觀兩方面分析:客觀上,秋季是準備寒衣的季節,婦人們多在秋天制成衣服寄往邊地,婦人們搗衣必須在晴朗且閑暇的夜晚,于是乎秋天和月亮成了不可或缺的背景元素之一。主觀上,古人有著極為濃重的悲秋意識,所謂睹落葉而悲傷,感秋風而凄愴,秋天草木凋零,讓人聯想到自己伴隨歲月流逝的體貌漸衰,悲秋意識影響著一代代文人。較為著名的感嘆如宋玉“悲哉秋之為氣兮”,唐代劉禹錫有詩說“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勝春朝。”雖力求翻案卻正反映了秋天帶給人們的普遍性的感覺。古人往往由自然之秋想到人的生命之秋,所以秋天與砧杵一樣具有悲傷的氣質,所以它們的合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再說月亮意象,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等詩句中都使用了月亮意象,這一意象的獨特意義可見端倪。月亮往往被看作是是離別相思之人的感情維系,身處異鄉卻能仰望同一月亮,這種行為就是古人習以為常的睹月思人。所以月亮意象在內涵上與主要表達思婦閨愁的砧杵意象不謀而合。正是基于這些原因,唐人在前人藝術創作的基礎上完成了意象的整合,把秋天、月亮、砧杵之聲融成一個統一的藝術世界。試想清秋之夜,月光冰涼如水,婦人們操作砧杵,其聲朗朗,回蕩于夜空。婦人們不僅因辛苦勞動而身疲,更因無限相思而心傷,這確實是一個使人神傷的場景。唐人往往用這樣一個意境表達對思婦的同情,進而抒發對人生悲劇性的體認。
四、砧杵意象豐富的審美內涵
砧杵意象最初只為表達思婦情懷所用,內涵較為單一,但由于反復使用逐漸成了悲傷的象征,于是乎超越了閨怨而有更多意蘊。“詩人抓住了眼前的事物作為象征,他通過把生命轉移到其上,使情感得到最好的表達,這種表達不是概念化的表達,而是詩意的神秘的表達。”砧杵意象便是如此,在唐人筆下,砧杵意象變成了有生命的象征,是詩人們借以一抒心中悲苦時常用的經典意象,可以幫助詩人們實現心中特定情緒的表達。比如,杜甫《九日五首之三》“舊與蘇司業,兼隨鄭廣文。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紛紛。野樹歌還倚,秋砧醒卻聞。歡娛兩冥漠,西北有孤云。韋應物《登樓寄王卿》“踏閣攀林恨不同,楚云滄海思無窮。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都是用砧杵意象抒發對朋友親人的懷念。白居易《江樓聞砧》“一夕高樓月,萬里故園心。”以砧杵之聲寫思念故鄉之悲苦。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則是在表達人生廣深悲感的體驗。孟郊《聞砧》“月下誰家砧,一聲腸一絕。杵聲不為客,客聞發自白。杵聲不為衣,欲令游子悲,”抒發客游他鄉之悲苦。而且砧杵即便是仍為思婦代言,也不過是詩人借之澆心中之塊壘,如劉駕《相和歌辭·長門怨》“御泉長繞鳳凰樓,只是恩波別處流。閑揲舞衣歸未得,夜來砧杵六宮秋”不過是棄婦自喻,感嘆不得志之遭遇。砧杵聲朗朗,發自靈魂,表現了詩人們秋天時的愁心,砧聲里的落寞??梢哉f,這組意象厚重深刻,承載著人類諸多的精神苦難。思婦閨怨、游子思鄉、寂寞懷友、渴求和平等等,其內涵難于一言道破。所謂“一聲腸一絕”,聽到砧杵之聲后的悲苦是共通的??偠灾?唐人筆下的砧杵意象蘊含多重意義,是一對泛化的表達人生悲劇性體驗的意象。正是無數類似砧杵的經典的詩歌意象,才支撐起了唐代詩歌帝國的大廈。
第四篇:燕子在詩歌中的特定意象
燕子(甲)——表現春光的美好,惜時,傷春
冥冥花正開,飏飏燕新乳。
(韋應物)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 殊) 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豐豐韻韻。
(喬 吉) 鳥啼芳樹丫,燕銜黃柳花。
(張可久)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歐陽修) 還相雕梁藻井,又軟語商量不定。飄然快拂花梢,翠尾分開紅影。
(史達祖) 燕藏春銜向誰家,鶯老羞尋伴,蜂寒懶報衙,啼煞饑鴉。
(喬 吉)
燕子(乙)——表現愛情,傳達相思
古詩十九首: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
一往情深 詩經: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
渴望比翼 薛道衡: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
空閨寂寞 晏幾道: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惆悵嫉妒 晏殊:羅幔輕寒,燕子雙飛去。
孤苦凄冷 周德清:月兒初上鵝黃柳,燕子先歸翡翠樓。
失意冷落 張可久:花開望遠行,玉減傷春事,東風草堂飛燕子。
留戀企盼
燕子(丙)——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昔盛今衰、人事代謝、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憤。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 殊)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姜 夔) 當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
(張 炎) 滿地蘆花伴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文天祥) 燕子歸來銜繡幕,舊巢無覓處。
(李好古)
燕子(丁)——代人傳書,傾訴離情之苦
我婿去重湖,臨窗泣血書。
殷勤憑燕翼,寄于薄情夫。
(郭紹蘭) 傷心燕足留紅線,惱人鸞影閑團扇。
(張可久) 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
(馮延巳)
燕子(戊)——表現羈旅情愁,狀寫漂泊流浪之苦。
或漂泊流浪:
年年如新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周邦彥) 或身世浮沉:
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南來北往隨征燕,行路艱難。
(張可久) 或相見又別:
有如社燕與飛鴻,相逢未穩還相送。
(蘇 軾) 或時時相隔
磁石上飛,云母來水,土龍致雨,燕雁代飛。
(劉 安)
第五篇:古代詩歌中的意象分類整理
詩歌鑒賞資料
意象
古代詩歌中的意象分類整理
1、 樹木類:
樹的曲直:事業、人生的坎坷、順利 黃葉:凋零 成熟 美人遲暮 新陳代謝 綠葉: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氣節 積極向上 柳:送別 留戀 傷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有惜別懷遠之意) 堤柳堆煙:能觸發往事如煙,常被用來抒發興亡之感。
紅葉:代稱傳情之物,后來借指以詩傳情。 松柏:堅挺 傲岸 堅強 生命力 松:松樹是傲霜斗雪的典范。 梧桐:凄涼、凄苦、悲傷的象征。
2、 花草類:
花開:希望 青春 人生的燦爛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業的挫折 惜春 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 桃花:象征美人 梅:傲雪 堅強 不屈不撓 逆境 牡丹:富貴 美好
草: 生命力強 生生不息 希望 荒涼 偏僻 離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今盛昔衰) 菊:隱逸 高潔 脫俗 歲寒三友(松、竹、梅):同菊花,象征人高潔的品格
紅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源自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于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蘭:高潔 萍、芭蕉:前途迷茫、漂泊不定 思鄉
蓮:由于“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 高潔的情操
3、動物類:
猿猴:哀傷 凄厲 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 鴻鵠::理想 追求
魚:自由 愜意 鷹:剛勁 自由 人生的搏擊 事業的成功 狗、雞:生活氣息 田園生活 (瘦)馬: 奔騰 追求 漂泊
烏鴉:小人 俗客庸夫 哀傷
沙鷗:飄零 傷感
鳥:象征自由 莼羹鱸膾:指家鄉風味。后來文人以“莼羹鱸膾”、“莼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 雙鯉:借代遠方來信。
莊周夢蝶:莊子以此說明物我為一,萬物齊等的思想。后來文人用來借指迷惑的夢幻和變化無常的事物。如陸游《冬夜》詩云:一杯罌粟蠻奴供,莊周蝴蝶兩俱空。”
(孤)雁:孤獨 思鄉 思親 音信 消息 鴻雁:書信——對親人的思念。 鴛鴦:指恩愛的夫婦,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唐人盧照鄰《長安古意》)。 夏蟬:寧靜(方聞蟬聲)
秋蟬:悲涼 象征著亡國遺民的悲慘命運 品行高潔 燕:
(1)表現春光的美好,傳達惜春之情。相傳燕子于春天社日北來,秋天社日南歸,故很多詩人都把它當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頌。如“冥冥花正開,飏飏燕新乳”(韋應物《長安遇馮著》),“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2)表現愛情的美好,傳達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頡頏,飛則相隨,以此而成為愛情的象征。
詩歌鑒賞資料
意象
(3)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昔盛今衰、人事代謝、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舊巢,詩人抓住此特點,盡情宣泄心中的憤慨,最著名的當屬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燕子無心,卻見證了時事的變遷,承受了國破家亡的苦難,表現了詩人的“黍離”之悲,負載可謂重矣。
(4)代人傳書,幽訴離情之苦。唐代郭紹蘭于燕足系詩傳給其夫任宗。任宗離家行賈湖中,數年不歸,紹蘭作詩系于燕足。時任宗在荊州,燕忽泊其肩,見足系書,解視之,乃妻所寄,感泣而歸。其《寄夫》詩云:“我婿去重湖,臨窗泣血書,殷勤憑燕翼,寄于薄情夫。”誰說“梁間燕子太無情”(曹雪芹·《紅樓夢》),正是因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轉意,夫妻相會。
(5)表現羈旅情愁,狀寫漂泊流浪之苦?;B蟲魚,無不入文人筆下,飛禽走獸,莫不顯詩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鳴沾裳,魚傳尺素,蟬寄高遠,燕子的棲息不定留給了詩人豐富的想象空間,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周邦彥·《滿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南來北往隨征燕,行路艱難”(張可久·《殿前歡》);燕子,已不僅僅再是燕子,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中。
4、天體、氣象、時間、水類:
天地:人類的渺小 人生的短暫 心胸的廣闊 情感的孤獨
海:遼闊 力量 深邃 氣勢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洶涌:人生的兇險 江湖的詭譎 江水:時光的流逝、歲月的短暫 綿長的愁苦 歷史的發展趨勢 煙霧:情感的朦朧、慘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滅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機 活力 潛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殘酷 熱情 政治斗爭 掃蕩惡勢力的力量 蕩滌污穢的力量
春風:曠達 歡愉 希望 東風:春天 美好 西風:落寞,惆悵 衰敗 游子思歸 狂風:作亂 摧毀舊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會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純潔 美好 環境的惡劣 惡勢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飄泊 白衣蒼狗:亦叫白云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出自杜甫詩《可嘆》:“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人事變化,猶如浮云,一會兒像白云,一會兒像灰狗。天陰:壓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歡愉 光明 金風:秋風 水:(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類雖具體可感卻難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從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2)因水的剪切不斷,綿軟不絕,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抒發了詩人因強烈的感到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不可調和而產生的煩憂和愁苦。
破曉:初現希望 深夜:愁思懷舊 正午:熱烈 熱情奔放 惡勢力對社會、對人的摧殘 月亮:人生的圓滿、缺憾 愁緒 思鄉、思親 時間、空間 愛情 (月亮的別稱:蟾宮、玉盤、銀鉤、嬋娟、桂宮;“玉盤”、“玉輪”、“玉環”、“玉鉤”、“玉弓”、“玉鏡”、“天鏡”、“明鏡”、“玉兔”、“嫦娥”、“蟾蜍”)
朝陽:希望 朝氣 活力 夕陽: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暫的人生或事物
5、器物類:
玉:高潔 舊地重游 脫俗
詩歌鑒賞資料
意象
珍珠:美麗 無瑕 簪纓 (冠):官位 名望
搗衣砧:婦女對丈夫的思念。 西樓小樓:閨怨之情; 絲竹:音樂; 汗青:史冊; 須眉:男子; 巾幗:婦女;
桑梓:故鄉;
軒轅:祖國; 三尺:法律; 寸管:筆; 青鳥:信使 鏡:年華易逝 落魄衰老 船:(1)漂泊。蘭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檣擼(借代大船、戰船)。中國古典詩歌中用以表現“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飛蓬、孤雁等,“船”則是表現這種情感的最為常見的意象之一。一葉扁舟,天水茫茫,越發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見多異鄉風物,更易觸發無限的思緒。杜甫詩中的“船”意象出現得極為頻繁,表現漂泊之感也非常強烈: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登岳陽樓》)
杜甫經歷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巨大轉變,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帶漂泊達11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條小船上。船是他晚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成為他最終的歸宿。他在詩中反復寫到“船”意象,“危檣獨夜舟”“老病有孤舟”,船是詩人漂泊身世的象征和寫照。
蘇軾因“烏臺詩案”貶官黃州時寫下了《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2)自由。與“漂泊”之感相對,中國古典詩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內涵是“自由”。這種思想的淵源可以追溯到莊子,他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雖然消極,但是對中國文人來說,“泛不系之舟”,卻成為頗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宣州謝眺餞別校書叔云》)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韋詩描寫春花、春草春樹春鳥春潮春雨等明麗的景象,用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無人舟自橫”的中心意象,既是寫實化描寫,又是詩人心態的形象化表現。
吳鉤:泛指寶刀、利劍。例如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通過看吳鉤,拍欄桿,表達了自己意欲報效祖國,建功立業,而又無人領會的失意情懷。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語出李斯《諫逐客書》:“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指隨侯珠與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吳國名劍’),乘纖離(駿馬名)之馬,建翠風之旗,樹靈鼉(tuó,揚子鱷之類的動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后來就以“昆山玉”比喻優秀人才。
6、顏色類:
顏色:大自然的美麗 / 樂景寫哀情
白:純潔 無暇 喪事
紅:熱情奔放 青春 喜事 藍:高雅 憂郁 黃:溫暖 平和
黑:黑暗 絕望 莊重 神秘 對死者的懷念 命途的多舛 綠:希望 活力 和平 紫:高貴 神秘
詩歌鑒賞資料
意象
7、關于人的品質、行為活動:
英雄:追慕 自愧自嘆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撻 六朝舊事、南朝舊夢:表示往日富貴繁華的生活。
擊楫:謂立志報效國家,收復失地。 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巴歌:亦稱巴唱、巴謳、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謙詞。多和“陽春白雪”比照著來寫,表達自己的微不足道。
碧血:借指為正義事業所流的血。后來也用戶碧血”、“萇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竇娥冤》:“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愿,委實的冤情不淺„„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折桂:比喻科舉及第。典出《晉書》:“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懷桔:指孝順雙親。 采薇:借指隱居生活?!妒酚?middot;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后來也表現堅守節操。 “山林”和“宮闕”的形象:表現詩人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所謂“宮闕”也言“魏闕”,是朝廷的代稱,也是詩人受到當道重用的象征。所謂“山林”則是指詩人在政治理想破滅或者是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時,作者心生怨憤而轉向歸隱山林息影草澤的形象的代稱。
哀鴻: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詩歌寫使臣行于四方,見流民如鴻雁飛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袁鳴之聲不絕。后來以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 詠絮:謂女子詠雪。指女子工于吟詠,有非凡的才華。后來“詠絮”即指詠雪,“詠絮才”即非凡才華。
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傳·成公九年》一楚人鐘儀囚于晉,仍然戴南冠.彈奏南國音樂,范文子稱贊這是君子之行:后來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懷有節操的囚徒生活。
8、地點:
古跡:懷舊明志 昔盛今衰 (國家) 衰敗 蕭條 (古跡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聯) 鄉村:思歸 厭俗 田園風光 生活氣息 純撲美好 安逸寧靜
草原:遼闊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 (市井):繁榮熱鬧 富貴奢華 仙境:飄逸 美妙潔凈 忘塵厭俗 憑欄:思念故國、故鄉、親人。
南山 代表隱居的地方 桃源:代表著一個理想的樂土 武陵人代表隱居的人 柳營:指軍營。后也代稱紀律嚴明的軍營。 天地塵世:鴻蒙、希夷、太清、太虛。 細柳營:漢代周亞夫屯軍之地。王維《觀獵》“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