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VAR模型環境污染論文

2022-04-30

要寫好一篇邏輯清晰的論文,離不開文獻資料的查閱,小編為大家找來了《VAR模型環境污染論文(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摘要]通過選取1981-2009年山東省人均GDP和衡量環境污染水平的數據,建立經濟增長和環境污染的VAR模型,并在VAR模型估計的基礎上,使用廣義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對經濟增長與衡量環境污染水平的各指標動態關系進行了實訌分析。

VAR模型環境污染論文 篇1:

基于VAR模型的工業發展與環境污染關系的實證研究

作者簡介:周園園(1990—),女,漢族,安徽桐城市人,應用統計碩士,河北經貿大學應用統計專業,研究方向:調查分析與數據挖掘。

摘要:環境污染的治理在政府的支持下有著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隨著工業的過快發展,環境也一定程度的受到了影響。本文根據河北省1990-2012年的數據,建立工業發展與環境污染的相關模型,通過研究河北省工業發展和環境污染的雙向作用機制,探討河北省工業發展與環境污染內在動態關系。

關鍵詞:工業發展;環境污染;VAR模型;河北省

一、河北省工業發展與環境污染指標與數據的選取

本文以河北省工業總產值作為反應河北工業經濟發展的指標。以河北省的工業廢水排放量(inwater)、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insolid)、工業廢氣排放量(gas)三個指標作為反應工業廢物排放的代表性指標。Lninwater、lninsolid、lngas、lnindustry是各指標原始數據取對數后的指標,dlninwater、dlninsolid、dlngas、dlnindustry是取對數基礎上差分后的指標。本文數據來源于《河北省經濟年鑒2013》,歷年的《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

二、模型估計與結果分析

lnindustry,lninsolid,lninwater,lngas四個變量均是一階單整過程I(1),滿足協整檢驗的前提條件。對差分后的四個變量做VAR模型。由于SC和LR值的最優階數均為2,確定模型為VAR(3)。

(一)Johnansen協整檢驗

在VAR(3)的基礎上做Johnansen協整檢驗。在0.05的顯著水平下,Johnansen檢驗結果顯示,存在一個協整方程。

得到的協整方程為:

lnindustry=-0625038lngas+0282715lninsolid-0434363lninwater則我們可以看到,工業廢氣的排放量和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對經濟的增長有抑制作用,而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則對經濟的增長有正向促進作用。工業廢氣排放量和工業廢水的排放量每變動1%,分別帶來經濟0625%和04343%的變動。而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量每變動1%,會帶來經濟02827%的變動。工業廢氣排放量和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對經濟的影響大。

(二)格蘭杰因果檢驗

在95%的置信區間下,lnindustry方程表明,工業廢氣排放量是工業生產總值的原因,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和工業廢水排放量同時是工業生產總值的原因,但工業生產總值不是工業廢氣排放的原因。這表明,隨著工業的發展,會給環境造成污染,但這些污染不是工業發展的原因,可見,河北省在加快工業發展的同時,加強了工業對環境破壞的管理力度,制止了工業發展對環境的惡化。

(三)脈沖響應函數

(1)脈沖響應

從圖1可以看出,當給本期工業生產總值一個正的沖擊后,工業廢氣在前四期表現出緩緩地上升趨勢,在第四期后,就表現出緩緩地下降趨勢。工業固體廢物在前兩期表現出上升的趨勢,第三期開始下降,接著從第三期之后又緩慢上升,直至到第五期開始一直緩慢下降。工業廢水在前兩期則從負值一直上升到正值后接著下降一期后又上升一期,第四期后開始一直表現下降趨勢。經研究,這種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說明河北省的工業生產總值的增加與工業廢氣排放量呈現出一定程度上的環境庫茲涅茲“倒U型”曲線。工業氣體的排放表現出上升的趨勢與這幾年河北省環境質量的現狀是相符的。工業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環境的污染和惡化。

(2)工業發展對個環境指標的脈沖響應函數

由圖2可以看出,當給本期環境指標(lninsolid,lninwater,lngas)一個正的沖擊后,工業生產總值基本都表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工業廢氣的沖擊引起的工業生產總值開始表現出上升的趨勢,上升到第五期后表現出一直下降的趨勢。而工業固體廢物與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對工業生產總值產生的影響,在前兩期都表現出下降的趨勢,其中,工業固體廢物沖擊表現的影響從第三期開始上升,到第六期后一直下降。工業廢水的沖擊對工業生產總值產生的影響則從第二期開始上升,直到第十二期開始緩慢下降。工業生產總值在波動后出現的負值表明環境污染對河北省工業發展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這支持了環境的質量會對經濟增長起到反作用的觀點。長期以來,河北省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二產業的發展來帶動,大量的冶金、化工、火力發電等行業產生大量的廢氣,工業廢水個工業固體廢物的排放,加劇了河北省環境的惡化。

(四)基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分析

基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是通過分析每一個結構沖擊對內生變化的貢獻程度,進而評價不同結構沖擊的重要性。圖3給出了方差分解的結果。從圖中可以看出,在工業發展預測的誤差分解中,從平均貢獻來看,工業氣體排放量的貢獻率最大,其次是工業廢水,貢獻率最小的是工業固體。這說明目前對河北省工業發展起主要抑制作用的是工業廢氣的排放量。另外,可以看得到在第十七期以后,工業廢水的累積貢獻率要超過工業氣體的累計貢獻率。這說明以后很有可能對工業發展抑制其主要作用的工業廢氣排放量改為工業廢水排放量。

三、結論

本文使用了VAR模型,對河北省的工業發展和環境污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并在VAR模型基礎上使用了廣義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對1991-2012年河北省工業發展和環境污染各指標的動態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從而得出以下結論:首先,工業發展可以影響環境質量水平,環境質量水平也可以影響工業發展。其次,在對河北省的經濟增長和環境污染的動態關系研究中發現,伴隨著河北省工業發展產生的主要環境問題是工業廢氣的大量排放,工業廢水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相對較少。再次,大量礦產資源的開發伴隨而來產生了各種環境問題,工業廢氣、工業廢水、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不斷增多,“三廢”問題已經成為了抑制河北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參考文獻:

[1]陳桂月,李海濤,梁濤.山西省工業廢棄物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分析[J].資源科學.2013,35(6):1183-1196.

作者:周園園

VAR模型環境污染論文 篇2:

基于VAR模型的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實證分析

[摘要]通過選取1981-2009年山東省人均GDP和衡量環境污染水平的數據,建立經濟增長和環境污染的VAR模型,并在VAR模型估計的基礎上,使用廣義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對經濟增長與衡量環境污染水平的各指標動態關系進行了實訌分析。結論表明,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是否存在取決于地區的數據和衡量環境污水平指標的不同;山東省所存在的各種環境問題會遏制其經濟增長,且伴隨經濟增長所產生的環境問題主要是工業廢氣的排放。

作者:李治國 周德田

VAR模型環境污染論文 篇3:

中國城鎮化、居民消費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效應

摘要:基于1999—2011年的中國省級面板數據,在STIRPAT模型和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基礎上,考察現階段中國城鎮化、居民消費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效應。結果發現,城鎮化對環境污染具有顯著的正向效應與區域差異,城鎮化水平與環境污染之間倒U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關系并不顯著,居民消費水平與環境污染之間亦存在著倒U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關系,而且我國的居民消費水平距拐點還有一段距離;城鎮化水平提高能抑制居民消費水平對環境污染的影響,且居民消費水平不同的地區,城鎮化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具有顯著差異。

關鍵詞:城鎮化;居民消費;人均消費水平;環境污染;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環境影響評估模型;溫室效應;循環經濟

城鎮化發展、居民消費與環境污染之間存在緊密的內在關系,并且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過程是環境污染問題的客觀基礎。同時,居民消費需求也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而日益增加,尤其是對電子產品、塑料制品、金屬制品等工業產品,工業化發展體現為高耗能產業的發展,因此城鎮化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必然會增加能源消耗,進而或多或少地對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產生壓力。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人們的消費需求不斷升級,與之相伴而生的問題是居民消費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和突出。本文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選取1999—2011年我國的省際面板數據,以STIRPAT模型和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為基礎,對中國城鎮化、居民消費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效應進行探討。

一、文獻綜述

以美國著名經濟學家Grosman和Krueger為首的經驗環境經濟學派展開的,研究的重點在于經濟發展中城鎮化對環境是否有影響,以及影響的重要程度有多大。他們注重歸納各個國家經濟發展與其環境發展的關系,選取表征環境與經濟的主要指標進行數理分析與經驗判別,然后進行側面解釋,其實質是一種“城鎮—消費—環境”的先驗論。Grosman和Krueger(1995)對42個國家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城市人口密度對SO2和煙塵排放具有正向影響,而對懸浮顆粒具有負向影響;Karen Eharhardt-Martines等(1998,2002)以跨國數據為樣本,檢驗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等對森林毀林率的影響,最后得出城鎮化水平比經濟發展水平對森林毀林率的影響較為顯著,城鎮化發展與毀林率之間存在著倒“U”型曲線關系,毀林率的轉折點在城鎮化水平40%~50%之間;J.Parikh等(1995)研究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城鎮化與能源使用及“溫室效應”問題。他們利用跨國數據,通過計量經濟學分析,得出城鎮化發展與能源利用的結構變化的關系最為密切。國內學者主要集中于對城鎮化與環境污染之間存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的檢驗性研究。吳玉萍等(2002)選取北京市1985—1999年經濟與環境數據,通過分析經濟因子與環境因子的相互關系,探究北京市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演替軌跡,為評價北京市環境政策提供依據;也有部分學者對EKC曲線進行了理論研究與結構分解研究,如洪陽等(1999)對環境質量和經濟增長庫茲涅茨關系進行了理論假設和數學分析,并描述了適應國情的經濟發展軌跡;陳六君等(2004)對我國環境污染進行了結構分解研究,將污染分解為規模效應、結構效應、污染治理效應與清潔技術效應。近年來,國內部分學者也選擇各個地區或城市進行實證檢驗,并取得了不少成果。杜江、劉渝(2008)通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發現城鎮化與環境污染之間還受到其他控制變量的影響,當前我國仍處于倒“U”型EKC的左半段,因此,他們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環保政策,以減緩城鎮化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章泉(2009)利用1996—2001年我國地級市面板數據模型,考察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質量,認為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對環境質量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周宏春、李新(2010)指出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面臨生態資源約束和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并倡導人們低碳消費,實現城鎮化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王家庭、王璇(2011)基于城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通過對我國28個省市地區的面板數據實證結果得出城鎮化與環境污染之間存在倒“U”型的曲線關系,認為當城鎮化水平超過33.84%時,若城鎮人口比重繼續增加,則環境污染的惡化程度會加劇。

縱觀國內外現有的研究文獻,我們不難發現,已有的研究成果要么集中于經濟發展水平與環境污染之間關系的研究,要么集中于城鎮化與環境污染之間關系的EKC曲線檢驗。而將城鎮化與居民消費同時作為變量,分析城鎮化、居民消費對環境污染影響的尚不多見。鑒于此,在目前城鎮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基于STIRPAT模型,選取1999—2011年我國的省際面板數據作為樣本,研究城鎮化、居民消費對環境污染的影響,考察我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簡稱EKC)的存在性,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二、模型構建與指標選取

Dietz和Rosa(1997)在Ehrlich和Holdren(1971)以及Daily和Ehrlich(1992)給出的環境壓力模型(I=P*A*T)的基礎上提出了可拓展的隨機性環境影響評估模型(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Afflu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STIRPAT模型)。該模型將人口規模、富裕程度以及技術水平作為環境影響的驅動因素,通過該模型可以定量分析以人為中心的各種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Ii=?琢Pi?茁1Ai?茁2Ti?茁3?滋i(1)

(1)式中,I表示環境影響,P表示人口數量,A表示人均財富,T表示技術水平;β1、β2、β3分別為P、A、T的指數項,μi是模型的隨機干擾項。該模型克服了環境壓力模型中所有自變量等比例影響因變量的缺陷。對(1)式兩邊同時取自然對數可得:

LnIi=Lnα+β1LnPi+β2LnAi+β3LnTi+Lnμi(2)

模型(2)中的系數反映了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之間的彈性關系,將模型(2)擴展為面板數據模型可以得到模型(3)

LnIit=Lnα+β1LnPit+β2LnAit+β3LnTit+Lnμit(3)

本文主要研究城鎮化和居民消費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因此在STIRPAT模型中加入反映城鎮化水平和居民消費水平的變量進行檢驗,同時基于環境經濟學理論,分別引入城鎮化和居民消費變量的二次項,以便考察城鎮化、居民消費與環境之間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關系?;谀P停?)構建如下面板數據模型:

LnENPit=β0+β1LnURBit+β2LnURBit2+β3LnPCCit+β4LnPCCit2+β5LnPOPit+β6LnUECit+β7LnINDit+ξit(4)

式(4)中i=1,2,3,…,N分別代表不同個體,t=1,2,3,…,T代表樣本年度;β0代表用于控制不可觀測的區域效應,ξit為隨機干擾項;LnENPit為被解釋變量在橫截面i和時間t上的數值;LnURBit、LnPCCit分別為解釋變量在橫截面i和時間t上的數值。城鎮化水平會通過影響居民消費水平而影響環境污染,無論是城鎮地區還是農村地區,居民消費水平提高都會增加對環境污染的強度。但是,對于同一種商品而言,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有可能對其存在不同的邊際消費傾向。特別地,當該商品是必需品時,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無疑會降低消費對環境污染的影響。為對此進行檢驗,在模型(4)中加入反映居民消費水平變量與城鎮化水平變量的交叉項進行驗證,將模型(4)進一步擴展為:

LnENPit=βi+β1LnURBit+β2LnURBit2+β3LnPCCit+β4LnPCCit2+β5LnPOPit+β6LnUECit+β7LnINDit+β8LnURBit*LnPCCit+ξit(5)

式(5)中,LnURBit*LnPCCit為城鎮化水平變量與居民消費水平變量的交叉項,其系數大小反映了城鎮化影響居民消費水平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效應的大小,若其系數為負,則表明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將降低居民消費水平對環境污染的影響。

對于模型(5)中使用的變量,根據可操作性和針對性原則做出以下界定:環境污染(ENP)指標以工業廢水排放總量進行衡量;城鎮化水平(URB)選擇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進行衡量;居民消費采用各省居民人均消費水平(PCC)表示,同時使用各省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對其進行處理;總人口(POP)采用各省年末總人口;能源利用效率(UEC)用地區單位GDP能耗表示,即各省的能源消耗總量與GDP的比值;經濟結構變量(IND)用GDP中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表示,工業化通常被認為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本文所有數據均來自國泰安數據庫和世界貿易數據庫。

三、模型估計與結果解讀

本文選取1999—2011年我國的省際樣本數據,采用的計量經濟分析軟件是stata11.2,對模型(4)和(5)進行估計和檢驗,研究城鎮化和居民消費水平對我國環境污染的影響。在對模型進行估計之前,首先要選擇正確的模型,這里先對模型進行了Hausman檢驗,并最終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表1顯示了模型(4)的估計結果。

1. LnURB的一次項系數顯著為正,表明城鎮化水平提高會導致環境污染進一步惡化,而LnURBit2的系數雖然為負,但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對此,本文認為在我國尚未發現城鎮化水平與環境污染之間呈倒“U”型的EKC曲線關系,因此,城鎮化水平提高對環境污染只具有單調的正向促進效應。導致這一現象最可能的原因是,當前我國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必然導致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高能耗、高污染”的工業生產部門中。

2. LnPCC的一次項系數顯著為正,表明居民消費水平對環境污染的正向效應,而LnPCCit2的系數為負,且t統計量顯著,這證實了在我國居民消費水平與環境污染之間存在顯著的“U”型曲線關系,即環境污染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而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非線性關系,即表明居民消費水平對環境污染的促進效應是遞減的,并且在居民消費水平達到一定高度后,還會導致環境污染物排放的下降。導致上述變化最可能的原因在于:第一,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導致了地區經濟結構服務部門經濟體系轉變;第二,居民消費水平越高的地區越有能力投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然而,基于本文回歸所獲得的系數,經過簡單的計算,我國離拐點的居民消費水平還有很大一段差距,我國正處于環境污染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增加的時期,因此,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對我國環境污染都將產生促進效應,那么就很難期望通過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來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3. 人口總量LnPOP的系數顯著為正,表明人口總量對環境污染具有顯著的正向效應,即人口因素是導致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單位GDP能耗LnUEC的系數為正,而且t統計量顯著,表明多維GDP能耗對環境污染具有顯著的負向效應,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夠有效地抑制環境污染;LnIND的系數也顯著為正,說明工業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越大,環境污染越嚴重,這也表明中國當前仍處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工業化階段。

表1中也給出了模型(5)的估計結果。結果顯示,城鎮化水平與居民消費水平的交叉性LnURB*LnPCC的系數為負,且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檢驗,這反映了城鎮化水平提高能有效抑制居民消費水平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導致這一結果最有可能的原因在于,與城鎮居民相比,現階段農村居民對能源的邊際消費需求彈性較大,從而導致城鎮化水平提高會降低能源總體的邊際消費需求彈性。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占據居民能源消耗主要部分的居住消費支出在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占生活消費總支出的9.43%,而在農村居民家庭中人均竟高達18.27%,這種消費支出的差別無疑支持了我們的論斷。

四、城鎮化、居民消費對環境污染的區域差異

為進一步研究城鎮化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在居民消費水平不同的地區而有所差異,為此,將所有樣本分為居民消費水平相對發達的東部地區、居民消費水平相對較高的中部地區和居民消費水平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進行估計和檢驗②。在選擇正確的模型前,同樣進行了Hausman檢驗,結果發現選取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較為合適。估計結果見表2。

1. LnURB的一次項系數在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均顯著為正,而其二次項系數均為負值,但均沒有通過顯著性水平的檢驗,這表明城鎮化與環境污染在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均不存在倒“U”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關系。城鎮化水平提高對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環境污染均會產生顯著的正向效應,而城鎮化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在三大區域之間具有明顯的差異,即城鎮化水平對東部地區環境污染的正向影響要明顯小于中西部地區,這表明在居民消費水平越高的地區,城鎮化對環境污染的正向效應就越小。

2. LnPCC的彈性系數均為正值,且t統計量均顯著,再次印證了居民消費水平對環境污染的正向效應,即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每提升1個百分點,環境污染將依次提升0.010 62、0.197 2和0.245 5個百分點。而LnPCC2的系數均顯著為負值,這表明在各個地區居民消費水平與環境污染之間均存在明顯的倒“U”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關系,并且居民消費水平對東部地區環境污染的負面影響要小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中部和西部地區。

3. 人口因素和單位GDP能耗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在三大區域之間均存在顯著的差異,雖然都是顯著的正向影響,但是東部和中部地區的人口因素和單位GDP的能耗對環境污染的促進效應要顯著地大于西部地區,這主要是因為現階段我國東部和中部地區的人口較多、能源消耗量大導致環境污染在東部和中部整體上大于西部地區;工業所占GDP比重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在東部與中部的差別并不是很大,但仍然與西部地區的差異明顯。

五、結論與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持續提高,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而環境污染問題愈來愈嚴重。本文通過選取1999—2011年我國的省際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城鎮化、居民消費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效應。根據以上分析,結論可以歸納為五個方面:第一,城鎮化對環境污染呈現出單調的正向效應,而并沒有證實城鎮化水平與環境污染之間存在倒“U”型的EKC曲線關系,這說明現階段我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更多地體現在人口的城鎮化,即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高能耗、高污染”的工業生產之中。第二,居民消費水平與環境污染之間存在倒“U”型的EKC曲線關系,而現階段我國距環境污染出現下降拐點的居民消費水平還有一段距離。因此,在較長時期內,居民消費水平提高仍將是導致我國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第三,通過檢驗城鎮化水平與居民消費水平的交叉項,表明城鎮化水平提高可以有效降低居民消費水平對環境污染的影響,這是因為與農村居民相比,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需求彈性更小。第四,城鎮化水平提高對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環境污染均具有顯著的正向效應,而且居民消費水平越高的地區,城鎮化對環境污染的正向效應越小。第五,人口規模是影響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能夠有效抑制環境污染,而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提高對環境污染具有顯著的正向效應。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給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減少環境污染。居民消費水平是導致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礎上,提高居民生活消費水平和生產消費水平,并且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各地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發展目標,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合理進行生產力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這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本層面。第二,樹立正確的城鎮發展目標,加強城鎮環境管理。良好的管理是解決城市環境問題的重要措施,城鎮發展目標必須從過分追求經濟利益轉向注重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環境資金籌集和環境收費體制,把環境法規與經濟政策結合起來,形成比較完善的城市環境管理體系。第三,加大環保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手段,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增強環保意識和環境道德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各級領導和人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積極引導人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自覺培養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同時鼓勵居民積極參與城鎮環境建設活動,并對相關工作實施情況進行監督。第四,推進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萍紕撔潞图夹g進步是實現能源節約的關鍵,提高我國能源利用效率是緩解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環境污染困境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國能源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內容。因此,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術轉化與吸收能力,實現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注釋:

①庫茲涅茨:《現代經濟增長》,戴睿、易誠譯,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51頁。

②其中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11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8個??;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12個省、市和自治區。但考慮到西藏數據不全,故本文在研究中將其剔除,所以西部地區只包括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參考文獻:

[1]簡新華,黃餛.中國城鎮化水平和速度的實證分析與前景預測[J].經濟研究,2010,(3):28-39.

[2]林伯強,蔣竺均.中國二氧化碳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預測及影響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4):27-36.

[3]林伯強,劉希穎.中國城市化階段的碳排放:影響因素和減排策略[J].經濟研究,2010,(8):66-78.

[4]陸銘,陳釗.城市化、城市傾向的經濟政策與城鄉收入差距[J].經濟研究,2004,(6):50-58.

[5]孫輝煌.我國城市化、經濟發展水平與二氧化碳排放——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華東經濟管理,2012,(10):69-74.

[6]崔亞飛,宋馬林.我國環境污染信息披露的主體選擇與社會效率[J].財經研究,2012,(7).

[7]田曉四,陳杰,朱誠.南京市經濟增長與工業“三廢”污染水平計量模型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7,(4):410-413.

[8]李小勝,張煥明.中國經濟增長、污染排放與能源消費間動態關系研究——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實證[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11).

[9]王家庭,王漩.我國城市化與環境污染的關系研究——基于28個省市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城市問題,2010,(11):9-15.

[10]王亞菲.城市化對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影響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1,(6):53-57.

[11]沈忻昕.論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基層社會管理體系的重構[J].社會科學輯刊,2013,(6):57-61.

[12]許渙,周少甫.我國城市化與碳排放的實證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1,(11):1304-1309.

[13]肖周燕.中國城市化發展階段與CO2排放的關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12):139-145.

[14]王兆峰,羅瑤.西部地區商品市場與城鎮化協調發展研究——以四川省為例[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25-31.

[15]Dasgupta et al. Confronting the Environment Kuzncts Curves[J].Journal of Econamic Perspectives,2002,(16):147-168.

[16]Dietz,T.,Rosa,E.A. Effects of population and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affluence on CO2 emissions[J].1997,(94):175-179.

[17]Giovani Machado,Roberto Schaeffer,Ernst Worrell. Energy and carbon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Brazil:an input-output approach[J].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9):409-424.

[18]Grossma,G.M. and Krueger,A.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1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2):353-378.

責任編輯、校對:艾 嵐

作者:丁翠翠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論文下一篇:高等數學下教學建模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