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語境幽默言語視角管理論文

2022-04-20

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語境幽默言語視角管理論文(精選3篇)》相關資料,歡迎閱讀!摘要:幽默是言語表達的一種形式,是一種獨特的語言藝術。而言語幽默則是從語用層面來體現的。但在言語交際中,人們為了能夠正常的進行會話,會不自覺地遵守合作原則,然而,違反合作原則的現象卻屢見不鮮。所以,本文試圖從語用學的角度,在合作原則的理論框架下,結合具體實例,探討幽默的產生與合作原則的內在機制,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幽默,并且服務于外語教學。

語境幽默言語視角管理論文 篇1:

關聯理論視角下英語幽默的漢譯

【摘要】本文從關聯理論視角探討了英語幽默的漢譯,并從最佳關聯角度分析了常用的幽默漢譯策略。同時指出:譯者在翻譯英語幽默時,應選擇在具體語境下最利于讀者獲得最佳關聯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關聯理論;最佳關聯;幽默翻譯

【作者簡介】袁艷玲(1983-),女,湖南長沙人,南華大學語言文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翻譯理論及實踐;李先進(1966-),男,湖南湘陰人,南華大學語言文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英漢語對比及翻譯。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科研課題“基于漢語言語幽默語料庫的本源概念英譯研究——以老舍作品為例 ”(15C1223)、湖南省社科課題“基于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的本源概念翻譯模式及認知研究——以老舍作品為例”(17YBA349)、南華大學校級課題“從概念籌劃理論視角論《變》中本源概念的翻譯與認知”(2017XYB12)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幽默及分類

“幽默”一詞源自拉丁語“humour”,意為“決定人的精神和身體狀況、起調節作用的液汁”。幽默是一種藝術手法,它以輕松、戲謔而又寓意深刻的笑料為主要特征,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交際中具有特殊功能和妙用。主要有三種形式的幽默:1.情景與現實幽默,通常指發生在情景對話或現實生活中的各類幽默;2.文化類幽默,該類幽默與各國文化或文化背景密不可分。3.語言類幽默,或稱言語幽默,該類幽默與詞語及修辭手段的運用有關,具有特定的語言文化色彩,可以體現在某些詞、句甚至是語音上,一般不依賴于故事情節創造幽默效果。

二、關聯翻譯理論

關聯理論是Sperber和Wilson基于人類的認知特點提出的認知語用學理論。該理論把交際看成是明示—推理的過程:說話人通過明示行為展示自己的交際意圖,聽話人根據所示信息結合語境尋找關聯性,其強弱取決于兩個因素:處理努力和語境效果。人的認知是以最大關聯為取向,而交際成功的關鍵在于說話人和受話人能否找到最佳關聯。

關聯翻譯理論認為:翻譯活動是一種跨語際的交際行為,涉及原語作者、譯者、譯語讀者三方,形成翻譯活動的三元關系,這種三元關系包含兩個明示—推理過程。在第一個過程中,原文作者是說話人,譯者是聽話人,譯者從原文語音層、句法層、語義層等交際線索中獲得信息,體會最大關聯;然后譯者進入第二個過程,成為說話人。譯者需要考慮譯語讀者是否具備原語讀者的認知語境,才能選擇正確的語碼進行翻譯。

三、關聯理論對幽默的闡釋力

根據關聯理論,人們總是傾向于用最小的處理過程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對于每一條新信息,人們通過不同的途徑選擇不同的假設作為語境。語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概念,為了對話語做出關聯的解釋,人們就需要對最初的語境進行補足和擴展。運用關聯理論解讀幽默是一個設計推理的識別說話者交際意圖的特殊信息處理過程。幽默的理解始于確定字面意義的信息解碼,為符合最佳關聯的期待找出解釋。

幽默是一種最佳關聯,即需要付出有效的認知努力后,方可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幽默創造者通常故意違反合作原則,利用語言漏洞鉆空子,或偷換概念,或破壞人們的理解習慣等,從而制造新的意義空間,以此蘊藏說話者的真實交際意圖;幽默接受者需結合語境,發現不和諧因素,在揣摩對方真實交際意圖的同時,含蓄、間接地傳遞自己的話語信息意圖。

四、關聯理論視角下英語幽默的漢譯策略

幽默的產生和理解基于人的認知基礎。它是以在語境中尋找相似點和關聯性為出發,因此譯者翻譯時應注重效度而非信度。漢譯時不必受制于于原文,需靈活選擇恰當的翻譯策略,這樣方能重現原文神韻,達到最佳關聯。以下列舉幾種常用的翻譯策略。

翻譯幽默時,替代法(substitution)是常用方法之一,即用譯語文化替代源語文化,雖然譯語詞匯和源語詞匯大相徑庭,但語用效果卻完全相同。請看《愛麗絲漫游仙境記》中的一段對話:

“Did you say ‘pig’ or ‘fig’?” said the cat.

“I said ’pig’,“ answered Alice.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英語中的pig和fig尾韻相同,但漢意分別是“豬”和“無花果”,如果直譯原文的幽默必然會喪失殆盡。然而易詞而譯卻使譯文頓生光彩,實現了原文作者的意圖,重現了原文的出神之處:

貓問道:“你說的是‘豬’還是‘書’?”

愛麗絲:“豬”。

譯文在內容和所指上似乎沒有忠實于原文,“豬”與“書”風馬牛不相及,但細細品味就能發現譯文的高超之處。仔細分析,對話雙方的話題是“Pig”即“豬”。原文使用“fig”一詞是因為其發音與“pig”相似,此處聽者貓沒有聽清,想進一步確認。因此,翻譯時,譯者選用“書”這個讀音與“豬”相近的詞來翻譯,達到了與原文相同的效果,體現了相同的語用功能。這是翻譯幽默時“重效度”勝于“重信度”的典型例子。

有些幽默的民族文化特色過于濃厚,在目標語中基本上找不到與之吻合或對應的語言來呈現與原語一致的幽默特色。此時要想不失原文幽默,可采用注釋法(annotation),即在翻譯之后添加一些相關注釋,便于讀者理解。如:

If only God would give me some clear sign! For example, make a large amount of money in my name at the bank.

真希望上帝能給我顯現一些神跡(簽名)?。╯ign具有簽名、神跡雙重意義)。比如,以我的名義給我在銀行存一大筆錢。

由于英漢語言和文化的巨大差異,一般來說,幽默的翻譯很少采用直譯法,但對于一些民族共性強的情景幽默,在譯文讀者借助于語境或原語文化能夠理解的前提下,應盡量使用直譯。從關聯理論看,不加注釋的直譯可能會引起讀者對原文意義的誤解,但是,只要不對原文的理解造成困難,應盡量使用直譯。直譯既保留了原文形式,又保留了原文內容,也產生了相同的效果。例如在一艘巡游船上妻子這樣問自己的丈夫:

Wife: If the ship were to sink, whom would you rescue first, children or me?

Husband: Me.

妻子:如果船下沉,你會救誰?小孩還是我?

丈夫:我。

在該例中,妻子本來用me指她本人,而丈夫故意把me理解為他自己,巧妙避開妻子刁鉆的問題。采用直譯法,簡介明了,實現了功能等值,達到了與原文相同的幽默效果。

幽默的翻譯是極難的事,譯者翻譯時必須綜合考慮,選擇恰當的翻譯策略,才能有效傳遞原文作者要表達的幽默效果。

五、結束語

本文以關聯理論為理論框架探討了英語幽默的漢譯。盡管關聯理論最初是為了描述人類交際活動的認知過程而提出的,但它為翻譯過程和翻譯結果提供了一個合理、統一的理論框架。關聯理論認為人類交際活動的目標是為了獲得最佳關聯,即以最小的處理過程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譯者必須了解譯語讀者的認知語境,翻譯的效度才能得到保證,譯者應選擇在具體語境中有利于讀者獲得最佳關聯的翻譯策略。

參考文獻:

[1]鄧云麗.從關聯理論看英語幽默的翻譯[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 2012(2).

[2]黃夏新.關聯理論視角下幽默言語翻譯分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4).

[3]李先進.基于語料庫的漢語幽默文本特征研究[J].外語學刊,2013 (6).

[4]李先進.英語幽默的語用解讀[J]. 云夢學刊,2012(3).

[5]劉思佳.對于關聯理論對幽默言語翻譯的詮釋[J].才智,2013(4).

[6]馬寧.關聯翻譯理論對于幽默的闡釋及翻譯[J].語文學刊,2014 (8).

[7]袁艷玲.英語會話幽默的生成及理解[J].南華大學學報,2008(4).

作者:袁艷玲 李先進

語境幽默言語視角管理論文 篇2:

從合作原則看言語幽默

摘 要:幽默是言語表達的一種形式,是一種獨特的語言藝術。而言語幽默則是從語用層面來體現的。但在言語交際中,人們為了能夠正常的進行會話,會不自覺地遵守合作原則,然而,違反合作原則的現象卻屢見不鮮。所以,本文試圖從語用學的角度,在合作原則的理論框架下,結合具體實例,探討幽默的產生與合作原則的內在機制,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幽默,并且服務于外語教學。

關鍵詞:幽默;合作原則;語用

作者簡介:王佳佳(1992.4-),男,漢族,安徽淮南人,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在讀,研究方向為理論語言學。

1、引言

幽默是人類交際中一種特殊的溝通方式,它也是人類所特有的,獨一無二的特征之一。幽默的產生通常借助語言來實現,這也叫做“言語幽默”。而本文主要的關注點就是言語幽默。因此,研究幽默話語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幽默本身,而且也有助于人類社會文化的發展。Palmer曾說過:“幽默是在人類較集中最頻繁使用的手段之一”。由此可見,對幽默進行語用的研究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實際意義。

對幽默話語的研究一直以來都是學界的熱點。最初西方學者是從美學的視角研究幽默的,之后,隨著不同學術領域的出現與發展,心理學,文學,哲學等越來越多的學科開始關注幽默,由此幽默也漸漸成為了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例如,基于哲學,心理學領域發展來的三種傳統的幽默理論:優勢理論,解脫論和不協調論。但是這三種理論僅僅只是關注了幽默的某一個方面,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全面的框架。近三十年來關于幽默的研究可謂是層出不窮,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比如,認知方面的“框架轉換理論”,“概念合成理論”以及“關聯理論”,語用方面的“會話合作原則”,“言語行為理論”等等。Attardo (1990) 認為人們違背會話合作原則可以用來解釋幽默笑話的產生;Jodlowiec (1991), Larkin (2) 從關聯理論的角度來解讀幽默;Hnahcer (1980) 采用言語行為理論分析了幽默言語。

國內學者對幽默語言的研究是從《幽默語言學》這本專著的出版開始的。陳春華(1999)指出語境的作用是言語幽默的關鍵;劉敦萍(2006)認為概念整合論對幽默言語有著很強的闡釋力;吳天樂(2014),宋新克(2016)等結合具體實例論證了違反合作原則可以產生幽默的效果。因此,本篇論文試圖在格萊斯合作原則的理論基礎上,用違背合作原則所導致的言語交際的例子來討論幽默的產生,從而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和欣賞幽默的內涵,提高我們掌握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2、Grice 的合作原則和幽默的產生

在實際交流中,談話雙方為了保證會話的順利進行,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遵守一些基本準則,換句話說,他們是相互配合的。美國語言學家格萊斯在《邏輯與會話》一文中說到:在(交談中)用話語作出某一貢獻的特定時刻,按需要作出應有的貢獻,也就是人們的交流都是有目的的,在一般的會話中,說話人和聽話人都要遵守一套規則,相互合作,相互理解,讓彼此間的交流符合該目的,以此來

進行有效的會話。而這種原則就被格萊斯稱為會話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該原則包括四條準則:數量準則,質量準則,關聯準則和方式準則。會話合作原則的提出也為后來幽默的研究指明了研究方向。

2.1合作原則的局限性

上面一節我們談到了合作原則的基本內容,該原則要求聽話人理解說話人的目的和動機。但實際上,合作原則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違背此原則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見。

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禮貌原則在起作用。當我們在遵守合作原則的同時,我們也需要考慮其他影響人際關系的因素,諸如禮貌原則。下面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英語老師:你的字體很漂亮!

中國學生:不,不,我的字不漂亮。

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能遇到很多類似的例子。不用文化背景的語言使用者在考慮合作原則時,會出現不一致性。英語老師說了實話,他遵守了質量準則,而

中國學生則強調了禮貌原則,沒有實事求是地說回應老師。所以最后,老師不太高興地離開了,那么這就是一個不成功的交際。

會話的合作原則只表明了說話人在說什么以及他們的意圖,但未能解釋人們為什么會違反該原則。相比之下,如果我們在日常交流中考慮到禮貌原則,那么很多誤會就可以避免。因為禮貌原則可以解釋一些沒有被表達出來的會話含義,因此,禮貌原則豐富和發展了合作原則,對語用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2.2幽默產生的原因

格萊斯的合作原則是會話正常進行的前提和保障。但在許多情況下,交際者可能會故意違反某項準則,與此同時,會話含義(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也就隨之產生。會話含義是指在對話中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而是需要聽話人推測揣摩的意義。因為這部分含義是說話人的隱含意義,那么幽默也就在這種情形下產生。下文我會舉例并逐一介紹各種由于違反合作原則而產生的幽默。

2.2.1違反“數量準則”

根據戴偉棟,何兆熊主編的《新編簡明語言學教程》,數量準則包含兩個部分:(1)所說的話不能少于需要的信息;(2)所說的話不能比需要的信息多。信息的缺失或冗余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會話含義。下面兩個例子就很好地解釋了這一語言現象。

1)男人:你成家了嗎?

女人:恩,我有一個兒子。

男人:真的嗎?那他吸煙嗎?

女人:他不吸煙,他從來就沒碰過煙。

男人:不吸煙是個好孩子,我也不吸煙。吸煙有害健康,那你的孩子喝酒嗎?

女人:不喝,他從不碰酒。

男人:恭喜你啊。他曾經晚歸嗎?

女人:不晚歸,他每晚都是吃過晚飯就立馬上床睡覺。

男人:那他不錯啊。他多大了呢?

女人:現在才5個月。

在這段對話里,男人想問女人的孩子是否有壞習慣。當我們聽到女人說她的兒子只有5個月大時,我們會不由得發笑。這是因為男人全程都在很認真地談論女人的兒子并把他當成成年人一樣對待,而女人卻沒有提供足夠的信息。女人違反了數量準則的第一條次則,正是女人沒有告訴男人“孩子很小”的大前提,幽默最后才會產生。

2)有一個女人去應聘一個管理類的工作。當面試官問她之前是否有這方面經驗時,她回答道:“沒有,但是在家里,我有四個孩子,他們稱我為巴頓將軍?!弊詈?,她得到了工作。

在例 2)中,當女人被問道是否做過類似的工作時,她只需回答“沒有”就足夠了,但是她違反了數量準則的第二個次則,提供了多余的信息,“我有四個孩子,他們稱我為巴頓將軍?!辈贿^正是由于她的這種管理能力,才幫助她面試成功??梢娪哪彩菚捄x的一種。

2.2.2違反“質量準則”

質量準則也包括兩個部分:(1)不要說自認為是虛假的話;(2)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我們會發現,很多幽默會話的產生都是通過修辭手法實現的,而像比喻,夸張,諷刺等這些手段的運用也促使該會話違反了質量準則。

3)有一個男孩去理發店準備修面。理發師讓他坐下,給他洗了臉,然后離開了。男孩等了許久,最終忍不住了,喊道“你一直讓我坐在這兒干嘛?”理發師回答“我在等你的胡子長出來呢?!?/p>

這則笑話用了反論的修辭手法。根據常識,我們知道小孩子是不需要修面的,理發師為了告訴男孩他不用刮胡子,便說等你的胡子長出來,胡子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長出來的,所以,通過違反質量準則的第一條,理發師委婉地拒絕了男孩的請求并且也不失幽默。

3、結語

本文通過對具體會話的語用分析,可以看出幽默的產生一定程度上都是由于違反了合作原則。文章從合作原則出發,結合實際,解釋了言語幽默產生的機制。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會更好地理解幽默語言,并且也進一步拓展了語用學的研究領域,為后人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Attardo, Salvatore. Linguistics Theories of Humor. 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4.

[2]Grice,H.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

[3]何文忠,論話語交際中的幽默原則,外語教學,2003.

[4]劉乃實,試析幽默的語用合作原則,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

[5]宋新克,會話含義理論下《瘋狂外星人》英文字幕的幽默話語分析,安徽文學,2016.

作者:王佳佳

語境幽默言語視角管理論文 篇3:

家庭語言管理視角下的語碼轉換研究

摘  要:結合家庭語言管理相關理論,將“評價”概念引入語碼轉換研究,發現家庭語言管理視角下的語碼轉換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其中,連續無標記語碼轉換和聽話人評價為負的有標記語碼轉換具有家庭語言管理功能。以電影《刮痧》中的會話為例,印證了家庭場景下的語碼轉換理論,并分析家庭是如何利用語碼轉換來進行語言管理的。

關鍵詞:家庭語言管理;語碼轉換;電影《刮痧》

家庭是人類語言習得的起點,也是人類語言維持和語言生存的最后堡壘[1](P12-20)。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城鎮化不斷發展,人口流動愈加頻繁,混合語碼家庭越來越多,國內外家庭語言規劃研究逐漸成為熱點。所謂“家庭語言規劃”,是指家庭成員對家庭語言使用和家庭讀寫實踐活動所做的安排與規劃[2](P351-375)、[3](P1-16)、[4](P172-194),其中,語言管理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旌险Z碼家庭的語碼轉換是家庭語言政策的一部分,也是作為父母語言管理的一種重要手段?;旌险Z碼家庭的家庭語言管理,必然會涉及雙言或雙語的習得、使用和規范。如果將語碼轉換定義為:在雙語或多語交際環境中,在不同場合,或在一次交談中,操雙語者輪換使用兩種或多種不同的語言、方言或語體[5]。那么,在家庭中,混合語碼的使用都可以看作是語碼轉換,通過對具體語言使用產生的會話進行分析,能了解家庭中語言管理過程。

本文力圖從家庭語言管理視角下,厘清語碼轉換的分類,并探討在家庭實際應用中語碼轉換是如何承擔語言管理的功能的。本文以電影《刮痧》中許大同這一典型混合語碼家庭的語碼轉化使用,來印證并補充相關的理論研究。

一、家庭語言管理

語言管理主要有兩種理論:一是Jernudd & Neustupn? 提出的語言管理理論[6],該理論主張語言管理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基于話語的語言管理辦法,并將語言管理分為簡單管理和有組織的管理,兩者互動、層級循環[7](P117-129);另一種是Spolsky提出的“語言政策”中的語言管理理論,它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語言管理觀。作者將言語社區的語言規劃分為語言實踐、語言意識和語言管理三部分,三者相互影響,密不可分[8]。

就具體語言管理過程而言,Jernudd & Neustupn?將其分為偏離規范、予以注意、評價、選擇修正方案、實施修正方案等不同階段[7](P117-129)。其中,偏離規范是起點,評價是關鍵。在家庭領域,成員會有意識地轉化成家庭域中的語碼,并對言語中借用的詞匯或出現的失誤進行自我糾正,這屬于簡單管理;同時,家長也會對孩子偏離規范的語言進行評價,幫助其修正,這屬于組織管理。Spolsky則強調語言管理是“針對語言的使用問題制定出一個顯性的語言計劃或語言政策,并作出聲明,而且通常是以正式的文件形式出現”[8]。不過,當政策和政策實施不能相互成就時,就會存在例外情況。

大多數家庭語言管理研究,都是基于Spolsky的語言規劃框架,從考察家庭成員的語言意識、語言實踐、語言管理三方面入手,主要強調家庭語言態度和語言使用實踐。就具體語言管理措施來說,一類是結合家庭語言意識、語言政策,如雙語家庭的“一人一語”政策,家長干預家庭語言環境、限制/堅持某一語碼的使用[9](P223-248);另一類是將語言管理和顯性的實踐活動聯系起來,如家庭教育投入、兒童讀寫實踐培養[2](P351-375);又如,請家教、參加課外輔導班、購買或借閱書刊報紙,有意讓小孩收看或收聽有關某語言及其變體的電視或電臺節目等[1](P12-20)??偟膩砜?,在家庭領域微觀會話層面的語言管理研究尚有很大的拓展空間,這就會涉及到混合語碼家庭的雙言/雙語語碼轉換問題。

二、家庭語言管理下的語碼轉換

關于語碼轉換,Myers-Scotton的“標記理論”模型認為,語碼可以看作是說話者協商雙方權利義務的一種手段,并將語碼轉換劃分為有標記轉換和無標記轉換[10]、[11](P97-122)。Gumperz則主張將語碼轉換劃分為情景型和喻義型[12]。所謂“情景型轉換”,是指由于情景的改變或交際參與者的改變而引起的語碼轉換,不涉及話題的改變;所謂“喻義型轉換”,是指說話者為了改變話題、說話的語氣,或者為了調整角色關系而采取的語碼轉換[13](P12-16)。李經緯、陳立平指出,無標記轉換相當于情景型轉換,有標記轉換相當于喻義型轉換[14](P337-344)。雖然前者強調以說話人為中心,后者強調以聽話人或其他外部因素(如話題或社會情景)為中心。

在實際語碼轉換的研究中,祝畹瑾[15](P57-64)、陳立平[16](P7-12)、陸觀[17]等人,均將情景型語碼轉換對應于連續無標記語碼轉換,即談話對象的改變或情景的變化而進行的語碼轉換。以此來區別于對同一對象或同一情景話題下任意的語言切換,亦即區別于單純的無標記語碼轉換。由此看出,已有研究將語碼轉換劃分為:單純無標記語碼轉換、連續無標記語碼轉換和有標記語碼轉換??梢哉f,混合語碼家庭的語碼轉化是可以承擔一定的語言管理功能的。一方面,在Spolsky的語言規劃框架下,可以考慮語碼轉換背后的家庭語言意識;另一方面,結合Jernudd & Neustupn?的語言管理理論,語言管理中偏離規范是起點,評價是關鍵,因而在語碼轉換的分類分析中引入“評價”這一維度,也是一條聯系家庭語言管理和語碼轉換的可行路線。

會話中的“評價”,應包括說話人對自我語碼使用的評價和聽話人對語碼使用的評價,可以認為是語言意識的一部分。如果雙方對語言使用的評價都為正面,有可能是滿足了家庭語言政策,也有可能是不滿足。具體是否承擔語言管理功能,要通過是否暗合家庭中顯性或隱性的語言意識來判斷。當評價為負面時,自我語碼使用的負面評價,會促成語言管理的簡單管理;聽話人對語碼使用的負面評價,會促成語言管理的組織管理。

考慮到說話人對自己語碼使用的評價一般是正面的,簡單管理雖然存在,但在家庭語言管理中討論的意義不大。因此,本文側重于家庭語言管理中的組織管理,即兩人及兩人以上的語言實踐和管理活動。我們認為,家庭語言管理視角下的語碼轉換,理論上應分為六類,具體如表1所示:

進一步考慮到“無標記語碼轉換”的發生,雙方不需要協商新的權利和義務,這就暗示了聽話人和說話人對會話過程中語碼轉換和語碼使用的評價是正面的。因此,實際上家庭場景的語碼轉換應包含四類,具體如表2所示:

歸結起來說,家庭語言管理視角下語碼轉換的類別應分為四類:單純無標記語碼轉換、連續無標記語碼轉換、聽話人評價為正的有標記語碼轉換、聽話人評價為負的有標記語碼轉換。在混合語碼家庭中,這四類語碼轉換的各自內涵為:

1.單純無標記語碼轉換:談話者均具有雙言或雙語能力,且雙言或雙語都是兩人交談之間的常規語碼,可以在同一交流對象、同一話題情景下隨意轉換語碼。會話雙方對語碼轉化評價都是正面的;

2.連續無標記語碼轉換:談話者根據不同交流對象或不同的話題場景,基于常規語碼下進行語碼切換。會話雙方對語碼轉化評價都是正面的;

3.聽話人評價為正的有標記語碼轉換:對說話人超出常規語碼和家庭語言規范的語碼使用,聽話人評價是正面的,且能獲得和接受說話人采用有標記語碼轉換所傳遞的額外信息,重新協商權利和義務;

4.聽話人評價為負的有標記語碼轉換:對說話人超出常規語碼和家庭語言規范的語碼使用,聽話人評價是負面的,不接受說話人協商新的權利和義務。

那么,以上四種家庭語言管理視角下的語碼轉換是否都能承載語言管理的功能呢?下面,就結合電影《刮痧》的會話,對這一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三、語碼轉換的語言管理功能

——以電影《刮痧》例

顧名思義,電影《刮痧》是以中醫刮痧療法產生的誤會為主線的。影片描述了電腦游戲設計師許大同與妻子簡寧懷揣美國夢到美國發展,在父親到美探親期間,因為一次意外,家庭陷入了困境。影片對中西方文化沖突、家庭觀念有異、相關制度不同進行了深刻揭示,同時也描述出許大同這一典型混合語碼家庭中所存在的語言管理和語碼轉換的實踐。在這一家庭成員中,許大同夫婦是熟練的英漢雙語者;他們的兒子丹尼斯是英語單語者;許父則是漢語單語者。

(一)單純無標記語碼轉換不具有語言管理功能

家庭中的單純無標記語碼轉換,是指談話者雙方都具有雙言或雙語能力,且雙言或雙語都是兩人交談之間的常規語碼,可以在同一交流對象、同一話題情景下任意轉換語碼。在《刮痧》中,許大同夫婦之間交流時,存在著大量的中英語碼的轉換,在剔除有標記語碼轉換的部分后,單純無標記語碼轉換的會話主要是由稱呼語構成的。許大同夫婦倆互相稱呼對方,全部都是中文名字,任意在英文會話中的句中和句際插入,不帶有協商新的權力和義務的功能,這里就不舉例說明了。

許大同夫婦都是中英雙語高熟練使用者,在中國長大,后來又在美國工作生活多年,在稱謂上仍然是習慣于使用中文進行插入使用。會話中沒有引發語碼轉換的特別因素,交談中兩種語碼任意切換,體現出他們流利的雙語能力和對自身雙重地域身份的認可。因為這種任意性的存在,轉換語碼不會超出家庭語言使用規范,所以此類語碼轉換并不具備語言管理的功能。

除了電影《刮痧》中的事例,在語碼轉換的相關研究中,單純無標記語碼轉換還存在一些其他的動機,如由詞匯空缺引起的語碼轉換、由數字引起的語碼轉換、由外國專有名詞引起的語碼轉換等[17]。這些情況在家庭語言使用下都很有可能存在,但均不具有語言管理功能。

(二)連續無標記語碼轉換承載語言管理功能

混合語碼家庭的連續無標記語碼的使用,是指家庭成員間根據不同交流對象或不同的話題場景,基于常規語碼下進行語碼切換。常規語碼的形成是與家庭成員的語言能力和因個人經歷形成的語言使用習慣分不開的。這樣的例子在《刮痧》中有很多,例如:

許大同:Daddy was wrong to hit you today. Daddy’s sorry.(爸爸今天打你不對。爸爸道歉。)

丹尼斯:You never hit me before. Dad who hits his kids is not a good daddy.(你從沒有打過我。打小孩的爸爸不是好爸爸。)

丹尼斯:I sit with grandpa today.(今天我跟爺爺坐。)

許父:小家伙怎么坐這兒了?

許大同:他說今天我打他,他現在不理我了。

許父(向丹尼斯):小家伙,那么小心眼兒啊。還能跟爸爸記仇呢?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材。

丹尼斯:What did grandpa say?(爺爺說什么呢?)

許大同:Grandpa said that daddy hit you for your own good. Because daddy loves you.(爺爺說爸爸打你是為你好。)

這一會話場景發生在家庭餐廳中,丹尼斯的常規語碼是單一的英語,而許父的常規語碼是單一的普通話,許大同的常規語碼是普通話和英語。在會話中,許大同從對孩子的英語切換成對許父的普通話,同時,還承擔著為丹尼斯和許父翻譯的任務,這種因談話對象的不同而改變語碼,屬于連續無標記語碼轉換。又如:

簡寧:I’m home.(我回家了。)

許父:回來了。

丹尼斯(向玩具):Good boy, you’re sick. I’ll GUASHA you.(好孩子,你病了,我給你刮痧。)

簡寧(向許父):哇,做這么多好吃的!

簡寧(向丹尼斯):Hey, sweet-heart. What are you doing? (寶貝,你在干什么?)

丹尼斯:I’m GUASHA Banbe. Stomach hurts.(我在給班尼刮痧,他肚子疼。)

這是簡寧下班回家后和許父、丹尼斯在客廳中的對話??梢钥闯?,簡寧有意識地根據說話對象的不同,進行連續無標記語碼的轉換。

從許大同一家的語碼使用可以看出,孩子最先習得和最為熟練的語碼為英語。許大同夫婦為孩子的語言習得作出選擇,即使家中有母語普通話的存在,也并沒有將其作為孩子的語言學習資源,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懷抱美國夢的許大同夫婦的語言意識,即推崇英語、抑制孩子使用普通話。

這種連續無標記的語碼轉換本身就是家庭語言管理,因為它默認了家庭對某一語碼的選擇和使用,同時也限制了對另一語碼的選擇和使用。家庭中,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地進行連續無標記語碼轉換,背后都投射出家庭的語言意識和態度,維護了家庭語言管理中所制定的某種規范,整個過程中不存在偏離規范或對他人語言使用產生負面評價。就此而言,家庭連續無標記語碼轉換承載著語言管理功能,語言管理主體是所有家庭成員。

有些家庭可能根本就沒有顯性的、有意識的語言管理,只有一些根據語言實踐和語言意識形態而作出的簡單的、無意識的干預、指導或語言選擇[1](P12-20),但這些也是語言管理的表現。在家庭語境下,不僅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語碼、進行語碼轉換是語言管理,根據不同的話題情景來選擇語碼,也屬于語言管理范疇。研究表明,在家庭內部可以分化出一種專門對孩子使用的家庭教育語言[18](P112-120)。以中國很多家庭中普通話和方言的使用為例,在家長擁有雙言能力的情況下,為了使孩子能更好地掌握普通話,或者為了適應學校的教育教學語言,會在涉及教育相關話題、場景時,有意識地進行語碼轉換。

(三)聽話人評價為正的有標記語碼轉換不具有家庭語言管理功能

聽話人評價為正的有標記語碼轉換,是指聽話人對說話人超出常規語碼和家庭語言規范的行為表示理解,對語碼使用評價是正面的,而且能獲得和接受說話人采用有標記語碼轉換所傳遞的額外信息,重新協商權利和義務。例如:

許大同:When Dennis was six month ago, he was

able to sleep by himself. He was never afraid of dark or monster under the bed. From the time he was three, he was just like your little man. I remembered when my wife and I took him for walks, he made us stop at every intersection and looked both ways before we could cross. Do you think that works?(丹尼斯六個月時已經一個人睡了,他不怕黑,也不怕床底下有鬼。三歲時,就跟小大人似的。記得我和妻子領他上街散步時,到了街口他就讓我們站住,左右看過后才讓我們過。這行嗎?)

簡寧:You’re talking about how much Dennis loves

us, not how much we love him. (你這是說丹尼斯多么愛我們,不是我們多么愛他。)

許父:大同,你有事可別瞞著我。丹丹是不是傷得很厲害???

許大同:爸,你想到哪去了,我們待會就可以見到丹丹,這是我一個重要的報告,得好好準備。對吧,簡寧?

簡寧:爸,沒事,真的沒事。他是得好好準備一下。

該會話發生在車中,有許大同、簡寧和許父三個人。一般來說,在這種情況下,為顧及許父的存在,三個人交流的常規語碼應該是普通話。不過,許大同和簡寧是在討論法庭上做陳述的說辭,不得不違反了常規語碼的使用,采用在這種場合下有標記的語碼——英語,終止了無標記語碼的權利和義務。對于這種違反,簡寧認可并予以配合。結束話題后,夫婦兩人繼續轉到常規語碼,用普通話和許父交流。許大同使用父親聽不懂的英語,是為了不讓父親了解事件的詳情,以免父親擔心。簡寧也用英文回復許大同,贊成了這一有標記語碼轉換行為。

類似的例子,影片中還有:

許大同:怎么那么咸?

簡寧:對不起對不起,我再做點兒別的去。

許父:不用,不用。

許大同:別緊張啊。

許父:沒事。

(許大同、簡寧到一旁洗碗)

簡寧:We should tell your father the truth.

(我們應該告訴爸爸真相。)

許大同:What’s the point is one more thing going to worry about. All Huo’s death is already too much pressure.(沒必要再讓他擔心。老霍的死夠他受的了。)

When Dennis is come back, everything will be alright again.(丹尼斯一回家,什么事都沒有了。)

許父:大同,丹丹今天回來是吧?回頭我給他做好吃的。

許大同:行啊。爸,醫生可能會讓他再醫院多留兩天,你不用擔心,只是為了謹慎而已。我們走了。

這是許父、簡寧和許大同在客廳吃飯時的會話場景。這時,許大同夫婦被指控虐待兒童,丹尼斯被帶到保育院,與家人隔離。許大同夫婦為了不讓許父擔心,討論要不要將事情真相告訴許父時,轉換成許父聽不懂的有標記語碼——英語。

從以上聽話人評價為正的有標記語碼轉換可以看出,該類語碼轉換建立了會話人之間新的權力和義務,具有將談話內容隱蔽的功能,其目的并不在于語言管理。從相關研究可以看出,家庭有標記的語碼轉換,當聽話人評價為正時,還有一些與語言管理無關的其他功能,如調節氣氛、創造幽默等。祝畹瑾通過對家庭語碼轉換的調查發現,家庭中最小輩(王毛)頑皮時,會模仿大人講一兩句陜西話或河南話,但一下子就拐到普通話上去了[15](P57-64)。

(四)聽話人評價為負的有標記語碼轉換引發語言管理功能

家庭成員為了調整角色關系或協商新的權利和義務,有時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偏離了家庭的語言規范,或者說使用了次常規或非常規語碼,進行有標記語碼轉換。這一舉動會引起聽話人的注意,并進行即時的評價;當評價為負時,就會嘗試進行會話修正。例如:

簡寧:Mind your manners, little man. Use forks.(規矩點,小家伙,用叉子。)

丹尼斯:Grandpa didn’t use fork.(爺爺不用叉子。)

簡寧:Grandpa is grandpa.(爺爺是爺爺。)

丹尼斯:I want to be grandpa too.(我也要當爺爺。)

許父:來,說筷子,你會說筷子么?

丹尼斯:筷子。

許父:說得真好。

簡寧:Chopsticks. Speak English.(筷子,說英語。)

許大同:專家們都說小孩用筷子鍛煉手指會聰明。

丹尼斯:筷子!筷子!

許父:真聰明。

許大同:Don’t you think get our rules of speaking English when Dennis at home, my Dad may be uncomfortable.(丹尼斯在家大家必須說英語,這規矩會讓爸不習慣。)

簡寧:Dennis will apply the private school in our community next year. Without a English speaking environment, how is he going to get in.(丹尼斯明年就要考私立小學。沒有好的英語環境怎么考得上。)

這是許大同一家四口在餐廳吃飯的場景。丹尼斯模仿爺爺使用筷子,簡寧馬上糾正這種行為,堅持丹尼斯應該用叉子,并且和丹尼斯發生爭執時講英文。許父嘗試教孩子說中文“筷子”,丹尼斯立即模仿,但這違背了丹尼斯自己的常規語碼,同時也偏離了他在家只能說英語的語言規范,屬于有標記語碼轉換。

母親簡寧注意到這種偏離并對此不滿,對丹尼斯強調應該說筷子的英文。雖然許大同贊成孩子使用筷子的行為,并認為堅持在丹尼斯面前只說英語的家庭語言規范可能會傷害到遠道而來的許父的情感,但最終還是被妻子否決了。從會話中可以看出,簡寧想要在家庭樹立良好的英語環境,為孩子能進入私立學校鋪路。她推崇美國文化和英語價值,確定了夫妻倆和孩子在家庭中只使用英語的準則。作為家庭語言規范的制定者,她要求許大同和丹尼斯配合這一語言規范。

在雙言或雙語語碼混用家庭,出現有標記的語碼轉換,偏離了常規語碼和家庭語言使用規范,當聽話人評價為負時,會采取相應的措施,努力達成會話修正,進行語言管理。因此,聽話人評價為負的有標記語碼轉換,在隨后的會話中會包含“注意到偏離規范——評價為負——嘗試修正”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在進行語言管理,即聽話人評價為負的有標記語碼轉換引發語言管理功能。當然,聽話人對評價為負的有標記語碼轉換,也可以選擇不進行會話修正,由其任意發展,這時就不存在語言管理。不過,這與“聽話人評價為負的有標記語碼轉換能引發語言管理功能”這一觀點,并不沖突。

本文對家庭語言管理理論和語碼轉換理論進行了剖析,并引入“評價”這一概念。我們認為,語碼轉化可以劃分為四類:即無標記語碼轉換、連續無標記語碼轉換、聽話人評價為正的有標記語碼轉換和聽話人評價為負的有標記語碼轉換。通過對電影《刮痧》中的會話分析,可以看出,這種分類是有其合理性的。同時,結合Spolsky語言規劃中的“語言意識—語言使用—語言管理”和Jernudd & Neustupn?語言管理理論中的“偏離—注意—評價—修正”等觀點,可以發現,連續無標記語碼轉換具有家庭語言管理功能,聽話人評價為負的有標記語碼轉換能引發家庭語言管理功能,其余兩類語碼轉換則不承擔家庭語言管理功能。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僅局限于一部電影,會話語料不夠豐富。后繼研究可以通過收集家庭場景中語碼轉換的大量語料及統計分析,來進一步驗證結論的正確與否。

參考文獻:

[1]張治國,邵蒙蒙.家庭語言政策調查研究——以山東濟寧為例[J].語言文字應用,2018,(1).

[2]Curdt-Christiansen,X.L.Invisible and visible language planning:Ideological factors in the family language policy of Chinese immigrant families in Quebec[J].Language Policy,2009,(4).

[3]Curdt-Christiansen,X.L.Conflicting language ideologies and contradictory language practices in Singaporean multilingual families[J].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2016,(7).

[4]King,K.A. & Fogle,L.W.Family language policy and bilingual parenting[J].Language Teaching,2013,(2).

[5]祝畹瑾.新編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6]Jernudd,B.H. & Neustupn?,J.V.Language planning:For whom?[A].In Laforge,L.(e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Language Planning[C].Québec:Les Presses de L’Université Laval,1987.

[7]王英杰.語言規劃理論的新發展——語言管理理論述略[J].語言學研究,2015,(1).

[8][以]博納德·斯波斯基.語言政策——社會語言學中的重要論題[M].張治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9]Palviainen,A. & Boyd,S.Unity in Discourse, Diversity in Practice:The One Person One Language Policy in Bilingual Families[A].In Schwartz,M. & Verschik,A.(eds.).Successful Family Language Policy:Parents, Children and Educators in Interaction[C].New York:Springer Dordrecht Heidelberg,2013.

[10]Myers-Scotton,C.Social Motivations for Codeswitching:Evidence from Africa[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3.

[11]Myers-Scotton,C.Code-Switching as indexical of social negotiations[A].In Wei,Li(ed.).The Bilingualism Reader[C].London:Routledge,2007.

[12]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13]李經偉.從斯科頓的標記模式看語碼轉換研究的新進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2).

[14]李經緯,陳立平.多維視角中的語碼轉換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5).

[15]祝畹瑾,王潤經.家庭談話語碼轉換剖析[J].語言文字應用,1997,(3).

[16]陳立平.語碼轉換的社會心理動機考察[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4).

[17]陸觀.南通市區居民語碼轉換現象及相關問題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8]王玲.語言意識與家庭語言規劃[J].語言研究, 2016,(1).

A Study of Code Swit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Language Management

——Taking the Movie Guasha(《刮痧》) for Example

Zhang Suhang

(School of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Art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018, China)

Key words:family language management;code switching;movie Guasha(《刮痧》)

作者:章蘇杭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農村中學信息技術教學論文下一篇:新課標下高中物理教學論文

熱門文章

語境管理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