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朝花夕拾名著導讀考點
《朝花夕拾》名著導讀
《朝花夕拾》名著閱讀材料
一、作品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出身于沒落的封建家庭。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第一次使用“魯迅”這個筆名),中篇小說《阿Q正傳》,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雜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墳》散文詩集《野草》等。
創作《朝花夕拾》時,魯迅已是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慘案后,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憤怒聲討反動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盡管生活艱苦,還寫了不少的散文詩和《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返热⑽?,它們后來與魯迅在慘案發生之前寫作的《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魯迅接受了廈門大學的聘請,南下教書,但他在廈門大學只任教了四個多月,因為他發現廈門大學的空氣和北京一樣,也是污濁的。魯迅在這里見識了種種知識分子的丑惡嘴臉,毫不留情地進行抨擊。在教學之余,魯迅寫了很多作品,這其中就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和《范愛農》五篇散文。這五篇散文與在北京創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構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全書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記》,是魯迅惟一一本散文集,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不同生活經歷與體驗的文字,是回憶性散文。記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于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作品在夾敘夾議中,對反動、守舊勢力進行了抨擊和嘲諷。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對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頑固派的批判意識。
《狗·貓·鼠》——在這篇文章里,魯迅先生清算貓的罪行:第一,貓對自己捉到的獵物,總是盡情玩弄夠了,才吃下去;第二,它與獅虎同族,卻天生一副媚態;第三,它老在配合時嗥叫,令人心煩;第四,它吃了我小時候心愛的一只小隱鼠。雖然后來證實并非貓所害,但我對貓是不會產生好感的,何況它后來確實吃了小兔子!這篇文章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尖銳而又形象地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豆?middot;貓·鼠》是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引發的,嘲諷了他們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對貓“盡情折磨”弱者、“到處嗥叫”、時而“一副媚態”等特性的憎惡;追憶童年時救養的一只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受。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
《阿長與〈山海經〉》——阿長是魯迅小時侯的保姆。本文記述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二十四孝圖》——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中國兒童的可憐。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五猖會》——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個節日。本文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無?!?mdash;—描述兒時在鄉間迎神會和戲劇舞臺上所見的“無常”(具有人情味的鬼)形象,
說明“無常”這個“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眾的喜愛,是因為人間沒有公正,惡人得不到惡報,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文章在夾敘夾議中,對打著“公理”、“正義”旗號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諷,虛幻的無常給予當時魯迅寂寞悲涼的心些許的安慰。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父親的病》——父親被庸醫治死,一直是埋在魯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上述7篇作品,記述魯迅兒童時期在故鄉的生活片段,展現了當時的人情世態和社會風貌,是了解少年魯迅的可貴篇章。后面的《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三篇作品,記述魯迅離開家鄉到南京、日本求學和回國后的一段經歷,留下了青年魯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腳印。
《瑣記》——魯迅在這篇文章里主要回憶了去南京求學的過程。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饑如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
《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在仙臺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作者突出地記述了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情的懷念。
《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后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備受打擊迫害最后溺死的遭遇,表現了作者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朝花夕拾》中出現的四個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師、朋友和父親等。
長媽媽——雖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但她善良、樸實,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著樸實善良的愛,令作者永生難忘。從長媽媽身上,我們看到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異國醫學教授,因為表現出平等待人的態度,因為關心弱國子民的學業,他樸素而偉大的人格令人肅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們不設身處地地想像魯迅當時的處境,便很難感受到這位老師的偉大之處。
范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心痛苦、悲涼,我們和魯迅先生一樣,疑心他是自殺的。范愛農有著倔強耿介的性格,他憤世嫉俗,比如,得知恩師徐錫麟被殺后,違逆眾人意見,反對發抗議電報到北京的細節,表現了他極度憤慨的心情;范愛農也是一個負責任的人,“愛農做監學,他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功夫談閑。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上Лh境對他不利,辛亥革命后備受打擊迫害,不為社會所容,社會環境逼得他走投無路。
父親——父親曾讓童年魯迅困惑過,因為在他興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會時,勒令他背書。但是,魯迅從來沒有指責過自己的父親,他懺悔的是自己沒有讓父親安靜地死去,這讓他的心靈永遠不安永遠痛苦。我們感到魯迅先生強烈的愛。
二、練習
(一)填空題
1、《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憶散文集,共10篇。目前,我們學過其中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
2、《二十四孝圖》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 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
3、作者在《瑣記》中提到喜歡看的一本書是《天演論》 。
4、《五猖會》中,父親讓我背《鑒略》,讓我感到痛苦。
5、魯迅小時侯最喜歡在百草園玩耍。
6、《二十四孝圖》中,子路負米、 郭巨埋兒 、老萊娛親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稱。
7.魯迅在仙臺學醫時發生了三件重大的事。
8.“賽神會”中“我”和許多人喜歡看活無常。
9、魯迅在《瑣記》中記敘為了“尋別一類人們去”又選擇了無須學費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
10、“好。那么,走罷!”而去“尋別一類人們去”一語出自魯迅的《瑣記》篇。
11 魯迅在《瑣記》一文中,用了“烏煙瘴氣”一詞來譏諷洋務派的辦學。
12 魯迅在《瑣記》中寫自己一有空閑,就照例地吃侉餅,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論》,表現出魯迅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
13《范愛農》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學和回國后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 14《藤野先生》記敘了作者在日本留學時的學習生活,記敘了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分別的幾個片段,并說明了在仙臺醫專時棄醫從文的一生中重要的經歷。
15魯迅在《二十四孝圖》里,針對“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16《五猖會》記述了作者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
17魯迅在《藤野先生》深切表達了對日本沒有民族偏見的正直熱誠的先生的懷念。
18 作者回憶少年讀了這一本孝子的教科書后,覺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 “子路負米”,“黃香扇枕”,“陸績懷橘”之類。而“哭竹生筍”的故事則有些可疑,還有“臥冰求鯉”的故事,如模仿則有性命之憂了。
19作者在文中用“甚于洪水猛獸,非常廣大,也非常長久,能使全中國化成一個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表達了魯迅先生對“妨害白話者”的憤怒之情。
20魯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觸“物競天擇”,“蘇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礦路學堂,這段經歷在《瑣記》中提及。
21朝花夕拾中魯迅先生說起兒時生活常常出現對迎神賽會、看戲等情節的回憶,如《無?!?,《五猖會》。
22在《瑣記》一文中魯迅先生曾描述了新學堂與舊學堂的區別。
23魯迅在《無?!芬晃闹?通過對無常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以諷刺當時社會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24魯迅寓居的東墻上,一直掛著他的老師藤野先生的照片。
25魯迅在日本留學時認識的一位朋友,當時彼此都沒有什么好感,但回國偶遇之后,交往甚密,這位朋友是范愛農。
(二)簡答題:
1你怎么評價范愛農?愛憎分明,為人正直
2作者憎恨貓的哪些特性?貓偷魚肉,深夜在樹上大叫
3起初魯迅認為范愛農是怎樣一個人?非常冷漠,十分膽小,對師長無情,與人背道而馳。 4你眼中的范愛農是怎樣的一個人?(先提出看法,接著以文中情節為例說說認為的理由)略
5文章寫了魯迅的兩次搖頭,分別是因為什么?第一次是因為官吏從范愛農一行人等的行李
中翻出繡花弓鞋,有損國體。第二次是因為讓座“雍容揖讓”“分出尊卑”,顯得封建。
6讀《朝花夕拾》,我們了解到童年時的魯迅愛收集帶圖畫的書,除此之外,你還能從中知道他此時其它的愛好嗎?描繡像
7、《父親的病》主要講的是什么內容?作者回憶兒時為父親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是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8、魯迅的《<二十四孝圖>》一文,對古時的所謂“孝”持有怎樣的態度?斥責封建孝道不顧人命,教壞后人,揭示其虛偽和殘酷。
斥責封建孝道不顧人命,教壞后人,揭示其虛偽和殘酷。
9、魯迅寫《無?!肥菫榱吮磉_什么思想?諷刺人間沒有公正,惡人不得惡報,所謂的“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
10、在《五猖會》中,父親強迫我背誦什么一書后,才可去玩。 《鑒略》
11你認為藤野先生是個怎樣的老師?治學嚴謹,認真負責,不拘小節,沒有民族歧視,關愛年輕人,為人正直的人。
12魯迅回憶藤野先生的目的是什么?在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中吸取力量,來繼續與“正人君子”們作斗爭。
13魯迅為什么時時記起藤野先生?“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14范愛農是怎樣一個人?他生性孤傲耿直,落落寡歡,最后窮困潦倒,溺水而死。
15魯迅為什么對范愛農是失足落水還是投水自殺表示懷疑?魯迅對范愛農之死的懷疑實質上是魯迅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控訴,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16《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1962年所作的回憶性(敘事)散文(體裁)集,書中著墨較多的人物是誰?長媽媽、藤野先生、范愛農。
17請寫出兩個《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圖》里關于“孝”的典故有哪些?、子路負米、董香扇枕、老萊娛親、郭巨埋兒、臥冰求鯉
18在魯迅《朝花夕拾》中,有一篇是寫“寵物”的,你知道是哪一篇嗎?《狗·貓·鼠》 19魯迅《朝花夕拾》中,我們學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還能舉出我們曾經學過的文章嗎?《阿長與<山海經>》
20寫出《朝花夕拾》中你最喜歡的篇目名稱(兩個)《藤野先生》、《狗·貓·鼠》
21寫出你們讀過的《朝花夕拾》一書中的一篇篇名(課文除外)(1)《狗·貓·鼠》(2)二十四孝圖(3)五猖會(4)無常(5)父親的病(6)瑣記(7)范愛農
22我所收得的最先的圖畫本子《二十四孝圖》的來歷是:一位長輩的贈品。
23我得到《二十四孝圖》為什么既高興又掃興?高興的是:鬼少人多②歸我一人獨有③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準確無誤④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的講出一段的事跡;掃興的是: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于先前癡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
24為什么作者反感“老萊娛親”的故事?招致他反感的便是老萊“詐跌”,作嬰兒啼,以娛親意,作者認為小孩子多不愿意詐作,換言之,不愿裝假,這違背了兒童的心理。
25《父親的病》中屢次提及庸醫誤人的種種荒誕行為,試舉一例:如陳蓮河用藥中要求“蟋蟀一對”,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等。
26朝花夕拾中刻畫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婦女形象有:阿長 衍太太。
27《五猖會》中回憶童年往事,含蓄地表達了對父母毫不顧及孩子心理的無奈與厭煩,這件事是:當作者興高采烈地計劃前往看五猖會時,卻突然被父親叫住要求他背書。
28請寫出兩個《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圖》里關于“孝”的典故黃香扇枕、子路負米。 29《朝花夕拾》中《父親的病》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文中的s城是?即指紹
興城。
30《父親的病》中魯迅描寫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怎樣的實質?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31《五猖會》中父親強迫“我”背《鑒略》這一事中可以看出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
32《無?!分兴茉斓?ldquo;無常”這個形象為什么會受到民眾的喜愛?因為人間沒有公正,惡人得不到惡報,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
33概括寫出《二十四孝圖》作品的內容提要?!抖男D》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污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34《狗·貓·鼠》主題是什么?《狗·貓·鼠》中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引發的,嘲諷了他們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對貓的“盡情折磨”弱者、“到處嚎叫”、時而“一幅媚態”等特性的憎惡;追憶童年時救養的一只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受,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
35簡析狗和貓成了仇家的原因?據說,是這么一回事:動物們因為要商議要事,開了一個會議,鳥、魚、獸都齊集了,單是缺了象。大家議定,派伙計去迎接它,拈到了當這差使的鬮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沒有見過它,也和它不認識。”它問。“那容易,”大眾說,“它是駝背的。”狗去了,遇見一匹貓,立刻弓起脊梁來,它便招待,同行,將弓著脊梁的貓介紹給大家道:“象在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從此以后,狗和貓便成了仇家。
(三)判斷題
1、《狗·貓·鼠》是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引發的,嘲諷了他們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對狗“盡情玩弄”弱者、對人又是一副媚態的憎惡。×
2、《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 三篇作品,記述了作者離開家鄉到南京、 日本求學和回國后的一段經歷。 √
3、魯迅不喜歡《天演論》×
4、藤野先生對學術有超越國界的博大胸懷。√
5、藤野先生向魯迅詢問中國女人裹腳的事,是對中國人的輕視。×
6、范愛農是一個非常隨和的人。×
7、范愛農常常從鄉下搭船進城,是因為他向往城市生活。×
8、范愛農對辛亥革命是非常歡迎的。 √
9、范愛農從日本留學回國后,一直受到重視和重用。×
10、《瑣記》中有“肚子疼”綽號的是衍太太
11、陳蓮河是《瑣記》中的人物。×
12、《無?!肥菍ΡD钒㈤L的回憶。×
第二篇:名著導讀 朝花夕拾
[教學目標] 1快速閱讀、搜集、篩選信息、了解全書的內容,熟悉精彩片斷;體會語言的形象性、豐富性,感受作者對社會、對人生的極大關注和熱情。
2、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了解作品誕生的文化歷史背景,幫助學生理解作品內容,學會欣賞運用擬人、借代、排比等修辭和對比手法、細節描寫人物。
3、品味語言,學習抓住關鍵性語句,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領會作者情懷,增強閱讀、鑒賞作品能力。
4、 發展學生多向思維的能力,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教學重點及難點]
1、文章內容:品味散文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點。
2、表現手法:作者是如何運用白描手法與擬人、借代等修辭強化感情色彩的。
3、情感體驗:每篇文章的深層情感,以及從中受到的教育。
4、能力發展:做的讀、寫、說結合,強化“說”和“寫”的訓練。 [教學思路設計]
1、由圖片導入,了解學生狀況,調動學生興趣,將積極性帶入文本教學中。
2、布置預習課文,利用課外時間讀《朝花夕拾》這部書,整體感知,培養篩選關鍵信息的能力,從整體上了解本書的寫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和全書內容。
3、分組搜集資料,編寫課件腳本,制作課件,制作與課文有關的片段;從網上下載視頻,了解魯迅。在介紹過程中換位思考、咀嚼、領會表達技巧,并把細節描寫和對比手法以及擬人、借代等修辭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促進讀寫結合。
4、拓展深化中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偉大情懷。 [教學程序的設計](一課時)
課前準備:
1、分組搜集資料,編寫課件腳本,制作課件,制作與課文有關的片段;從網上下載視頻,了解魯迅和作品。
2、準備將找到的相關內容與同學們共享。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2分鐘)
投影魯迅畫像,看到這幅畫像,想必大家對他都非常熟悉,配合這幅畫像,哪位同學能想起魯迅的一句自評名言,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作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學運動的奠基人,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編入學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頻頻出現在各級各類學校的語文課本中,并成為經典篇目,七年級我們學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剛學過第二單元《阿長與〈山海經〉》都是魯迅的作品,并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梢哉f,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國人,無不是在魯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的確,魯迅作品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大多如“無花的薔薇”,而在這薔薇叢中唯一開著花的,當數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今天我們就一起感受魯迅的偉大情懷吧。(板書)
二、分組展示
整體感知(25分鐘)
全班分五組展示各組內容,一名同學利用多媒體展示資料,兩名同學分別介紹內容,具體步驟:
1、第一組:展示《狗·貓·鼠》和《阿長與<山海經>》
《狗·貓·鼠》——在這篇文章里,魯迅先生清算貓的罪行:第一,貓對自己捉到的獵物,總是盡情玩弄夠了,才吃下去;第二,它與獅虎同族,卻天生一副媚態;第三,它老在配合時嗥叫,令人心煩;第四,它吃了我小時侯心愛的一只小隱鼠。雖然后來證實并非貓所害,但我對貓是不會產生好感的,何況它后來確實吃了小兔子!這篇文章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尖銳而又形象地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 《阿長與〈山海經〉》——阿長是魯迅小時侯的保姆。記述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重點分析長媽媽: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著樸實善良的愛,令作者永生難忘。從長媽媽身上,我們看到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阿長饒舌、多事、有許多繁文縟節,愚昧無知、略帶粗野,但又爽朗、熱情、樂于幫助別人,她有著淳樸、寬厚、仁慈的美德。
2、第二組:展示《二十四孝圖》和《五猖會》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 《二十四孝圖》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中國兒童可憐。
《五猖會》——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個節日。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重點分析父親:父親曾讓童年魯迅困惑過,因為在他興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會時,勒令他背書。但是,魯迅從來沒有指責過自己的父親,他懺悔的是自己沒有讓父親安靜地死去,這讓他的心靈永遠不安永遠痛苦。我們感到魯迅先生強烈的愛。
3、第三組:展示 《無?!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無?!?mdash;—無常是個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么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時不時加進幾句對現實所謂正人君子的諷刺,虛幻的無常給予當時魯迅寂寞悲涼的心些許的安慰。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于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櫥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重點分析“我”:是一個熱愛大自然,充滿童真、童趣的人。
4、第四組:展示《父親的病》和 《藤野先生》
《父親的病》——父親被庸醫治死,一直是埋在魯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在仙臺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作者突出地記述了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情的懷念。
重點分析藤野先生:一位異國醫學教授,因為表現出平等待人的態度,因為關心弱國子民的學業,他樸素而偉大的人格令人肅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們不設身處地地想象魯迅當時的處境,便很難感受到這位老師的偉大之處。
5、第五組展示:《鎖記》和《范愛農》
《鎖記》——魯迅在這篇文章里主要回憶了自己離開紹興去南京求學的過程。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饑如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
《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后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重點分析范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心痛苦、悲涼。
三、品讀賞析,學習表達技巧(16分鐘)
1、品讀情感,朗讀回味
(1)速讀《阿長與〈山海經〉》, 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的是什么? 阿長的稱呼的來歷; “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討厭的種種規矩;“長毛”的往事; 為“我”買《山海經》一事。詳寫了為“我”買《山海經》一事。
(2)這些事例表現了長媽媽的性格有哪些特點?
長媽媽沒有文化,迷信,無知,饒舌多事而又不拘小節,淳樸,關心愛護“我”的性格特征
(3)齊讀第18—28自然段,指名學生復述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里看到過,后來一直渴慕著繪圖的仙海經》。叫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文中用一個“霹靂”的比喻和詞語“震驚”寫出了“我”十分震驚的心理,也表現了“我”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繪圖《山海經》的欣喜之態宛然可見。
(4)就是這樣一位沒有文化,在我心目中無知的人卻給我買來了我一直渴慕的《山海經》,所以即使過去三十多年我仍懷念她,文中哪些地方抒寫了作者這種懷念之情? 最后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
2、歸納表達技巧,促進讀寫結合
為了讓學生更好掌握刻畫人物的方法,組織學生討論:
(1)本文在刻畫長媽媽形象時,都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從文中找出來。
(2)文中“叔祖”的疏懶與長媽媽的熱情形成了什么?《山海經》的模樣和“寶書”形成了什么?
(3)作者采用這種對比映襯手法有什么作用?
出示投影:(1)細節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心理描寫。(2)對比映襯。(3)突出長媽媽的善良,淳樸,對“我”的關愛。 結束語:今天我們研讀了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整體感知了作品內容,分析了人物形象,還以《阿長與〈山海經〉》為例分析了刻畫人物的手法,尤其是對比手法作者在其它篇目中常用。如《五猖會》通過我前后心境的對比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反感和批判;《無?!吠ㄟ^無常這個“鬼”和現實中的“人”對比,深刻地刻畫出了現實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惡面目;《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無味的生活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狗·貓·鼠》作者對小隱鼠的愛和對貓的強烈憎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要把這些手法運用到我們的寫作實踐過程中。
四、布置作業(2分鐘)結合自己的理解,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朝花夕拾》讀后感。
五、板書設計:
描寫方法:細節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表現手法:對比
朝花夕拾
第三篇:名著導讀朝花夕拾
名著導讀——《朝花夕拾》
備課:2016-3-3
上課:3月日編制:顏廷雷九()班姓名:
【作家作品】 《朝花夕拾》是一本溫馨的回憶與理性的批判的散文集。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1936),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以筆名魯迅聞名于世。魯迅先生一生寫作計有600萬字,其中著作約500萬字,輯校和書信約100萬字。
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詩歌、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他的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中篇小說《阿Q正傳》,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詩集《野草》,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往事重提》)等專集。 【主要內容】
本書共有12篇文章,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不同生活經歷和體驗的文字。 《貓·狗·鼠》主要敘述了作者對貓的討厭和仇恨及原因;也通過三種動物之間詳盡的論述來表明了當時中國的景況,以物喻人,映射現代評論派的資產階級文人以及一切反動黑暗勢力。
《二十四孝圖》批評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段宀访枥L封建家長對兒童的壓制和摧殘。 《無?!访枥L迷信傳說的勾魂使者,諷刺了當時自稱“正人君子”的軍閥統治文人。
《阿長與山海經》通過記敘“我”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八件事,刻畫了一位雖然沒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對生活有著美好希望,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的普通保姆形象,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懷念、祝愿之情。
《從百草園到三昧書屋》描寫作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以及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寫出了對百草園的喜愛以及對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的感受。
《父親的病》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瑣記》介紹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的一段故事。
《藤野先生》寫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主要)和棄醫從文思想轉變的重要原因(次要)。 《范愛農》寫一個潦倒一生的同鄉好友的故事。 【時代背景】
1909年,魯迅從日本回國以后,先后在杭州、紹興等地教過書,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間目睹了辛亥革命從勝利到失敗的整個過程,更加堅定了中國社會的當務之急是國民性的改造的認識。魯迅在這里見識了種種知識分子的丑惡嘴臉,因此,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國初期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 【藝術特色】 《朝花夕拾》不是經驗性的記事,也不是純想像性的描寫,重在寫感觸。本書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作者因無法忘卻現實,時不時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顯示了魯迅先生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作者常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冻ㄏκ啊分谐霈F的六個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長媽媽)、恩師(藤野先生)、朋友(范愛農)、父親和鄰居(衍太太)、作者兒時的私塾老師(壽鏡吾),都寄托了作者深厚的感情。本書中,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又稱“雙關”。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還常用對比手法,寫出自己的好惡,表明自己的態度。 【閱讀檢測】 1.《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惟一一部回憶散文集,最初總題目是什么?十篇文章可以分為哪兩個階段主要寫了哪些內容,請舉例說明。 最初的題目是《舊事重提》。前五篇寫于北京,后五篇寫于廈門?!豆?middot;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贰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七篇,為回憶童年生活,讓讀者看到魯迅先生故鄉的民俗風情,也見到當時人心世道?!冬嵱洝贰短僖跋壬贰斗稅坜r》乃人生懷念文字,敘述了自己外出求學的緣由和經歷,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 2.《小引》寫當時作者心境的句子有哪些?試摘錄兩句。對于寫舊事,寫記憶的原因,作者有兩個極好的比喻,請摘錄。
“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里是這么蕪雜„做著這等事,真是雖生之日,猶死之年,很可以驅除炎熱的。一帶露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后來,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 3.《貓·狗·鼠》回憶的核心內容是什么?為什么作者不喜歡貓? 核心內容表現了魯迅對貓的厭惡和仇視。作者不喜歡貓,有四點第一,貓對自己捉到的獵物,總是盡情玩弄夠了,才吃下去;第二,它與獅虎同族,卻時而一副媚態;第三,它老在交配時嗥叫,令人心煩;第四,它吃了我小時候心愛的一只小隱鼠。 4.《貓·狗·鼠》開頭是如何交代寫作的緣由的?為什么作者寧愿喜歡鼠,也不喜歡貓,有什么深意? 有人說“我”是仇貓的,狗是仇貓的,因此要打“落水狗’’不合邏輯,,很可笑!媚態的貓實際上是以物喻人,不僅指現代評論派的資產階級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動黑暗勢力的共同特征。小隱鼠很可愛,很弱小,不怕人,還能解“我”寂寞,作者其實也是以物喻人,表明他對有缺點的小人物的同情和關懷。
5.魯迅先生散文中也有他雜文中慣用的“借題發揮”的手法,請從《狗·貓·鼠》中找出一個句子,分析一下。 如文章開頭寫道:“萬一不謹,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負有指導青年責任的前輩’之流,可就危險已極。”這句話字面上的意思是自己寫文章擔心得罪人,但是引用了徐志摩的“負有指導青年責任的前輩”這句話,就很有些諷刺調侃的意味,表達了自己的不屑。 6.《阿長與(山海經>》一文中,阿長是誰?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長媽媽是“我”的保姆,善良、樸實而又粗魯、嘮叨、迷信、“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 7.《阿長與(山海經)》一文回憶了阿長的哪些事?這些事之間有什么關系?本文寫作主要目的是什么? 文章回憶了阿長長得不好看,喜歡背地里說人長短,夏天睡覺擺成“大”字,擠得我沒有余地翻身,過年時要我說恭喜,吃福橘,教給我很多麻煩的“禮節”,講長毛的故事,謀害了我的隱鼠,送給我渴望得到的《山海經》。文章采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明貶實褒,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8.從第1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寫作《二十四孝圖》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詛咒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是因為小時候自己迫切地希望看到有插圖的適宜兒童閱讀的書籍,即使是自己有強烈反感的《二十四孝圖》等宣傳迷信、封建思想的書籍,也是很高興的。這正說明,中國需要考慮兒童的閱讀需要。 9.作者在回憶自己閱讀《二十四孝圖》時,“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反感的”是哪兩個故事,為什么? 作者最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的可憐的悲慘處境。
10.請從《五猖會》前4自然段中摘錄關于迎神賽會的一些文字,想一想,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 摘錄略。主要反映作者要到東關看五猖會的快樂急迫心情。 11.《五猖會》寫父親強迫“我”背誦《鑒略》是什么原因?寫這些內容與題目有什么關系? 表現父親強烈的封建威嚴以及望子成龍的思想。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與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形成強烈的對比,反映了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12.《五猖會》一文中,作者描寫了東關五猖會的盛況了嗎?主要描寫的是什么內容?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沒有,主要描寫了父親強迫我背誦《鑒略》,印象最深刻的也是這件事。 13.請你簡要介紹《無?!分谢貞浟四男﹥热?。
①從迎神賽會和《玉歷鈔傳》上無常的樣子說起,交代了人民對他喜愛親近的態度。②“模范縣”的人們與“我”故鄉的下等人,對于“人生目的地”不同態度,一個享受現世的生活,一個向往陰間的公正。③無常對所有人的審判都是公正而有情理的。④戲中、迎神會上,人們對無常的期盼。
14.從《無?!分姓浫藗儗τ跓o常的態度,想一想,為什么會這樣寫? “至于我們——我相信:我和許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卻在活無常。他不但活潑而詼諧,單是那渾身雪白這一點,在紅紅綠綠中就有“鶴立雞群”之概。”“人民之對于鬼物,惟獨與他最為熟稔,也最為親密,平時也常??梢杂鲆娝?。”通過無常這個“鬼”和現實中的“人”對比,說明了人間還不如陰間有公理,某些“人格’’還不如“鬼格”。
15.請列舉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到的百草園里的植物和動物,有什么稀奇的嗎?想一想,為什么要這么寫? 列舉略。沒什么稀奇的動植物,關鍵在于寫出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和快樂。 16.《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請從文章中摘錄運用以上四種表達方式的句子,至少各一句,分析其作用。
記敘:第1自然段文字,敘述了百草園的一些情況,簡潔而緊扣主題。描寫:第2自然段文字,繪聲繪色,令人神往。抒情: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抒發對百草園生活的留戀。議論:“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只要讀書,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于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說。”議論的句子反映兒童對周圍人和事的最初的有趣的認識。 17.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百草園生活和三味書屋生活。
百草園生活:園中美麗的景色和我無拘無束的生活,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冬天捕鳥的故事。三味書屋生活:拜師,向先生問“怪哉”蟲的故事,躲在三味書屋后面園中玩,大聲讀書的情景,偷偷描小說的畫像。 18.把豐富多彩的百草園生活與三味書屋讀書生活用一篇文章描繪出來,作者的目的是什么?結合自己的生活說一說,你是如何看待今天的無拘無束的閑散生活和緊張的學習生活的? 作者寫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主要是為了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19.《父親的病》一文主要回憶了什么?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父親的病》講述了魯迅的父親因為庸醫誤人而病故的故事,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為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通過這一事件來批判整個社會的愚昧落后。 20.《父親的病》一文中多處寫到了“藥引”,請列舉幾個,作者詳細地寫出這些內容,目的是什么? 生姜、去尖的竹葉、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梧桐葉、蟋蟀一對、平地木、敗鼓皮丸,等等,這些藥引愈寫愈荒謬,可笑,表現了作者對庸醫從相信到懷疑到厭惡的心理歷程。 21.《瑣記》回憶了自己離家求學的經歷,請簡要概括。
因為流言而離家,南京雷電學堂的生活,礦路學堂的生活,到日本去的原因。 22.《藤野先生》中的主要人物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與作者有什么關系,寫出關于這個人物的相關情節,作者寫本文有什么目的? 藤野先生是作者的老師,是一個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日本人。情節:①穿衣服太模糊,被疑為扒手;②幫我修改講義;③送照片給我,與我惜別等。通過幾個片段的記敘,既表現了老師高尚的師德,又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懷,令人感動、欽佩。 23.請摘錄《藤野先生》中描寫“清國留學生”的句子,這些句子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摘錄略。這些句子用夸張或者褒詞貶用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否定與厭惡。 24.《范愛農》一文中回憶了范愛農哪些事,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恩師被殺,他卻違逆眾人,反對發電報。他與作者在回國后結成好朋友,共同辦學;由于苦悶困頓,最終悲慘地死去。他是一個生性耿直而總是落落寡合,清高而又妥協,懦弱,命運坎坷的人。 25.《范愛農》一文通過寫范愛農的遭遇,反映了作者什么樣的觀點和感情? 文章通過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表現了作者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26.作者作《后記》的原因是什么?這與他在哪篇文章中的觀點是一致的,這一觀點是什么? 作者本來“只想尋幾張舊畫像來做插圖,不料目的不達,便變成一面比較,剪貼,一面亂發議論了”。這與《二十四孝圖》一文中的觀點是一致的,就是要為可憐的中國兒童寫一些東西。
27.讀完《朝花夕拾》,請你簡要概括魯迅先生從戊戌政變和辛亥革命前后的人生經歷,想一想,涉及哪些方面,有什么目的? 《朝花夕拾》回憶了作者童年到青年時代的生活,真實地書寫了戊戌政變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中國到日本的生活經歷。每一篇都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一角:家庭、農村、廟會、書塾、南京、日本、紹興等。辛亥革命沒有真正引起中國社會的變革。
28.魯迅先生寫作散文,常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請各舉一例說明。 細節寫出人物的神韻:《藤野先生》穿衣服忘記帶領結,以這樣的小事,來表現他的正直樸實學者氣質。細節寫出事件的本質:《無?!分?,從無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實中,作者既寫出了無常富于人情味的特點,又巧妙地諷刺了生活中那些虛偽的知識分子,入木三分。 29.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對父親的印象是什么? 父親是個嚴厲、慈愛的人。他曾讓童年魯迅困惑,因為在興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會時,勒令背書。但是,魯迅從來沒有指責過自己的父親,他懺悔的是自己沒有讓父親安靜地死去,這讓他的心靈永遠不安,永遠痛苦。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魯迅先生對父親強烈的愛。
第四篇:名著導讀《朝花夕拾》教學設計
一、學習導引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編入學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頻頻出現在各級各類學校的語文課本中,并成為經典篇目??梢哉f,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國人,無不是在魯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
的確,魯迅作品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大多如“無花的薔薇”,而在這薔薇叢中唯一開著花的,當數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1)、《朝花夕拾》全書
篇文章,外加一篇《
》,一篇《
》,是魯迅惟一一本
集;是魯迅回憶
、
和
時期不同生活經歷與體驗的文字,是
,是回憶性
。
(2)、我們已學過該集中的文章有《
》 、《
》等;在初中階段,我們還將學到《藤野先生》一文。
(
1、十;小引;后記;散文;童年 少年 青年;記敘文;散文。
2、《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
二、課文重溫
(3)、討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 ①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4)、《阿長與〈山海經〉 》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重點寫了什么。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長是怎樣的一個人?
(
3、③;
4、稱呼的由來,喜歡“切切察察”的毛病,“大”字形的睡相,一肚子煩瑣的道理,給“我”講長毛的故事,謀害“我”的隱鼠等;
重點是寫她給“我”買來了《山海經》;
阿長是一個很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她沒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
三、發人深思
有一句校園民謠: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意思是說,學生平時學習語文,對魯迅的作品的閱讀理解,感到困難較大。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1、專家說
大家普遍感覺到魯迅作品比較難懂。那他難懂在什么地方?通常的說法是認為魯迅作品的時代背景比較復雜,我們不太了解,這樣就很難進入魯迅作品。其實我覺得這不是閱讀魯迅作品的障礙。魯迅作品之所以難懂,難懂在你很難知道他真正在想什么,真正想說什么,這一點非常難把握。魯迅先生關于他的作品,說過兩句話:我所想的和我所寫的是不一樣的,我為自己寫和為別人寫是不一樣的。所以,你要真正了解魯迅作品的真意,是很困難的。
—— 北京大學教授、魯迅研究專家
錢理群
“閱讀魯迅的雜文,常常會有這樣一種感覺:許多他講述的人物和事情如果不是專門了解過,單從魯迅雜文中找答案,的確不甚了了,即使對事件的背景和線索有一定了解,但對魯迅信手拈來式的諷刺文字,或引文或議事的片言只語式的論戰方法,也非得有相應的注解才能明了。”
—— 閻昌明《魯迅與陳西瀅》
2、魯迅說
魯迅說自己作文是“好作短文,好用反語,每遇辯論,輒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頭一擊”。(《兩地書 》一二)
“自己呢,又做慣了晦澀的文章,一時改不過來,初做時立志要顯豁,而后來往往仍以晦澀結尾,實在可氣之至! ”
《兩地書》二十四 )
以上觀點,也許并不是針對《朝花夕拾》這一散文集而言,但如果我們稍作探究,就不難發現,無論是整體的創作風格,還是具體的作品內容,其實如出一轍。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朝花夕拾》回憶的是作者童年、少年和青壯年時期的生活,大多與故鄉的人和事有關聯。中央電視臺有一個關于魯迅的專題片,其中開篇就說:對于故鄉紹興,魯迅一直懷有一種復雜而又矛盾的心情。在他的一系列作品里,魯迅對故鄉表現出熱愛、崇敬,甚至終生的眷戀,而另一面則又充滿了憎惡、決絕,甚至詛咒。這和他最初感受的凄風苦雨和人情冷暖,緊緊聯系在一起。這一點,我們在“小引”中,也可以看到。而這種復雜矛盾的感情,勢必傾注在他的作品里,或隱或現。
四、事件鏈接
綜上所述,魯迅作品的閱讀障礙,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比較明顯的,一是創作背景,二是生活經歷(其實也是創作背景的一部分),三是創作視角,四是目的方法。對此,我們選取以下幾個具體問題,作一下大致梳理:
1、創作時間 1926年。具體說,從1926年2月起,至11月止,時間跨度不足一年。
2、經歷事件 主要有①女師大事件;②與“現代評論派”的論戰;③“三一八”慘案;④赴廈大任教;
3、創作視角
在寫作《朝花夕拾》時,魯迅已46歲了。最初發表時配有副題,為“舊事重提”。這樣,就自然產生兩個問題:一是“提哪些舊事”,“提它作什么”的問題,二是把自己放回到童年來講述故事,還是以成人的立場來回憶舊事的問題。作者曾說:“帶露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夠。”因此,作者更多是根據現實的需要,對舊事進行取舍,以成人的視角,來進行“反顧”。
4、文體特點 雜感 小結:“由女師大風潮所引起的魯迅和‘現代評論派’的論戰”,“不僅在中國現代思想史、文學史,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在魯迅自身思想的發展上,也是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場論戰引發了魯迅的很多思考,使他產生了一系列的作品,如《朝花夕拾》,《野草》,《彷徨》的后半部,以及《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華蓋集續編的續編》里的雜文,實際上構成了魯迅創作的一個高潮。”
(錢理群)
五、選文例析
閱讀導讀選文《五猖會》,討論: (5)、《五猖會》主要記述了一件什么事?
(這篇短文描述了兒時父子之間一場微妙的沖突——“我”對五猖會的熱切盼望和父親的阻難,表現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
(6)、《五猖會》前半部分在談迎神賽會時,主要談及哪兩件事?
( 文章前半部分在談迎神賽會時,記述了兩件事,一是《陶庵夢憶·及時雨》所載古時賽會的“豪奢”, 二是小時見過的賽會盛況;) (7)、《五猖會》為什么用將近一半的篇幅談迎神賽會?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沒有類似的寫法?
(從表面上看,是為了突出賽會的盛況,強化了“我”對“五猖會”渴盼的心情;《阿長與〈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寫法。)
六、探究思考
(8)、《五猖會》中提到了哪兩處古跡?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一是梅姑廟,二是五猖廟;殊與“禮教”有妨。) (9)、文末說:“我卻并沒有他們那么高興。開船以后,水路中的風景,盒子里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于我似乎都沒有什么大意思。”你覺得僅僅因為父親的阻難嗎? (“我”沒有他們那么高興,其中的原因與其說是因為父親的阻難,還不如說是對五猖、梅姑的反感。作者刻意引用《聊齋志異》中的有關記述,借以表述自己的看法,從而揭露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的虛偽。這一點,聯系前面寫到的“上海的旗袍”等內容,也是一致的。) (10)、點評中說:“文章最后一句畫龍點睛,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你認為這里所指的“封建思想習俗”指什么?
(應該是指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的虛偽。作者在《小引》中寫道:“文體大概很雜亂,因為是或作或輟,經了九個月之多。環境也不一:前兩篇寫于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院和木匠房;”當時,“三一八”慘案發生后,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興起**,魯迅和一些學生一樣,被列入黑名單。在親友和學生們的敦勸下離家避難。從1926年3月底到5月初,魯迅住在山本醫院、德國醫院,法國醫院等地方。期間先后寫成的《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等文章,都痛斥了封建道德的虛偽,只是前一篇直白,后一篇相對含蓄一點而已。)
結束語:《朝花夕拾》不是為少年兒童寫的,但寫了許多關乎少年兒童的事,同學們盡可以隨便翻翻。待他年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閱歷,回憶所及,再來細讀,我敢說,你一定會溫故而知新,掩卷三思,唏噓不已。
———名著導讀
王得后
第五篇:名著推薦與導讀《朝花夕拾》閱讀題
2012年中考總復習·名著推薦與導讀《朝花夕拾》索普實驗學校:畢青
名著閱讀《朝花夕拾》
一、根據以下提示寫出人物名稱。
1、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發,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渺視。(____________)
2、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____________)
3、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____________)
4、他的臉是圓而胖的,一張藥方上,總兼有一種特別的丸散和一種奇特的藥引。(____________)
5、她生得黃胖而矮,說話時喜歡切切察察,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____________)
6、她對自己的兒子雖然狠,對別家的孩子卻好的,無論鬧出什么亂子來,也決不去告訴各人的父母。(____________)
二、簡答:
1、《狗•貓•鼠》中,有關貓的故事有哪些?
2、《狗•貓•鼠》中,作者小時候床頭貼的兩張花紙是?
3、《狗•貓•鼠》中,作者是如何認識隱鼠的?隱鼠的結局是怎樣的
4、《狗•貓•鼠》中,狗和貓成了仇家的原因是什么,簡要分析。
5、《狗•貓•鼠》中,作者仇貓的原因是什么?
6、《阿長與〈山海經〉》中,長媽媽講的“長毛”的故事中,“長毛”指的是什么?
7、《阿長與〈山海經〉》中,我對長媽媽的“特別的敬意”是因何而生?又是何時消失?
8、《阿長與〈山海經〉》中,所說的“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指的是什么故事?1
9、《阿長與〈山海經〉》中,所說的“三腳的鳥”指的是什么?
10、《阿長與〈山海經〉》中,哪一句話最能體現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同情與懷念?
11、《阿長與〈山海經〉》中,長媽媽教給我的“元旦的古怪儀式”是什么?
12、《阿長與〈山海經〉》中,《朝花夕拾》中,阿長的性格特點是什么?
13、《二十四孝圖》中,作者針對哪些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14、《二十四孝圖》中,我得到《二十四孝圖》為什么既高興又掃興?
15、《五猖會》中,父親讓我做的什么事情讓我感到痛苦?
16、《無?!分?,“無常”這個“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眾的喜愛,主要原因是什么?
17、《無?!分?,寫無常的用意是什么?
18、《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們了解到童年時的魯迅愛收集帶圖畫的書,除此之外,你還能從文中知道他此時哪些其它的愛好?
19、《父親的病》中,“名醫”陳蓮河所用的藥方文中提到了哪些藥引?
20、《父親的病》中,阿蓮河給魯迅的父親看病時所開的藥引是什么?
21、《瑣記》中,衍太太對魯迅說偷珠寶的事件后,她有沒有散布流言?
22、《瑣記》中,寫了幾件事表達了對衍太太的不滿,分別是哪幾件?
23、《瑣記》中,作者提到喜歡看的一本書是什么?
24、《瑣記》中,用了哪個詞來譏諷洋務派的辦學?
25、《瑣記》中,魯迅為了什么而到南京求學?
26、《藤野先生》中,主要記敘的是什么,簡要概括。
27、《藤野先生》中,魯迅早年留學學習醫學的國家是哪個?作者棄醫從文的原因是什么?
28、《藤野先生》中,魯迅為什么時時記起藤野先生?
29、《范愛農》中,范愛農和魯迅初次相識是在哪里?起初魯迅認為范愛農是怎樣一個人?魯迅為什么對范愛農是失足落水還是投水自殺表示懷疑?
30、《范愛農》中,文章寫了魯迅的兩次搖頭,分別是因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