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腰椎間盤突出示范病歷
腰椎間盤突出病歷
患者李明,男性,46歲,漢族,已婚,農民,主訴:腰部疼痛3年余,加重伴左下肢放射性疼痛1周。于2016/01/12 08:47以“腰椎間盤突出”收住入院。
一、病例特點:
1.病史:患者自述于入院前3年前因勞累后出現腰部疼痛不適,同時伴腰部僵硬感,尤以彎腰及側腰時加重,休息后減輕,疼痛呈間斷性,當時在當地衛生院就診,給予活血止痛的藥物(具體藥物及劑量不詳)口服后癥狀有所好轉,以后間斷性發作。于本次入院前一周因重體力勞動后腰部疼痛加重,伴腰部活動受限及僵硬感,左下肢放射性脹痛,以左側大腿前側脹痛為甚,自服活血止痛的藥物及休息后癥狀未見緩解,同時家人拔罐理療,癥狀無明顯緩解,未求進一步診斷,昨日去縣人民醫院就診,門診查腰椎CT示:L3-L
4、L4-L
5、L5-S1椎間盤突出;L5-S1椎間盤變性;腰椎退行性變。門診建議住院治療,患者自述為方便治療,遂來我院住院治療,門診查體后遂以“腰椎間盤突出”收住入院,患者自發病以來,無頭暈、頭痛,無胸悶、心慌,無咳嗽、咳痰,無腹痛、腹瀉,飲食可,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近期體重無明顯增減。
2.查體:T:36.6℃ P:68次/分 R:17次/分 BP:120/80mmHg 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神志清楚,痛苦面容,查體合作,自動體位,回答切題,步入病房,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皮膚黏膜無黃染、蒼白及出血點。頭顱五官端正無畸形,鞏膜無黃染,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唇色無蒼白,乳突區無壓痛,各副鼻竇區無壓痛,外耳道無異常分泌物,鼻中隔無偏曲,鼻甲無肥大無膿性分泌物,口唇無發紺,咽無充血,扁桃體無腫大,頸軟無抵抗感,氣管居中,甲狀腺無腫大,頸靜脈無怒張,肝頸靜脈回流征陰性,頸動脈無異常搏動,胸廓對稱,無畸形,雙側呼吸動度一致,語顫無增減,雙肺叩診呈清音,雙肺呼吸音無增粗,雙肺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前區無隆起,心尖搏動不彌散,心前區無震顫及抬舉感,心界不擴大,心率68次/分,率齊,心音有力,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軟無隆起,未見腹壁靜脈曲張,肝臟在右肋緣未及,無壓痛,脾臟未觸及,全腹無壓痛,腹部未聞及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正常,肛門及外生殖器未查,脊柱四肢無畸形,腰椎棘突兩側壓痛陽性,左腿活動受限,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3.??魄闆r:T:36.6℃ P:68次/分 R:17次/分 BP:120/80mmHg,脊柱四肢無畸形,L3-L
4、L4-L
5、L5-S1棘突及棘突旁壓痛(+),左側直腿抬高及加強試驗(+),右側直腿抬高及加強試驗(-)“4”字試驗(-),雙側跟臀試驗(+),雙下肢肌力5級,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4.輔助檢查:1.血常規示:白細胞14.7*10*9/L,淋巴細胞比率17.5%,中性細胞比率78.9%,紅細胞6.2*10*12/L,血紅蛋白219.0g/L,血小板計數191*10*9/L.2.尿常規示:未見明顯異常。3.心電圖示:竇性心律83次/分,大致正常心電圖。3.隨機血糖:6.8mmol/L。4.腰椎CT示:L3-L
4、L4-L
5、L5-S1椎間盤突出;L5-S1椎間盤變性;腰椎退行性變。(臨洮縣人民醫院)。
二、擬診討論: 1.初步診斷:
1.腰椎間盤突出 2.上呼吸道感染 2.診斷依據:
(1)患者李明,男性,46歲,漢族,已婚,農民,主訴:腰部疼痛3年余,加重伴左下肢放射性疼痛1周。于2016/01/12 08:47以“腰椎間盤突出”收住入院。
(2)體查:T:36.6℃ P:68次/分 R:17次/分 BP:120/80mmHg,脊柱四肢無畸形,L3-L
4、L4-L
5、L5-S1棘突及棘突旁壓痛(+),左側直腿抬高及加強試驗(+),右側直腿抬高及加強試驗(-)“4”字試驗(-),雙側跟臀試驗(+),雙下肢肌力5級,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3)輔助檢查:1.血常規示:白細胞14.7*10*9/L,淋巴細胞比率17.5%,中性細胞比率78.9%,紅細胞6.2*10*12/L,血紅蛋白219.0g/L,血小板計數191*10*9/L.2.尿常規示:未見明顯異常。3.心電圖示:竇性心律83次/分,大致正常心電圖。3.隨機血糖:6.8mmol/L。4.腰椎CT示:L3-L
4、L4-L
5、L5-S1椎間盤突出;L5-S1椎間盤變性;腰椎退行性變。(臨洮縣人民醫院)。 3.鑒別診斷:
(1)腎絞痛:疼痛在腰部或脅腹部,向會陰部放射,伴有排尿困難及血尿等癥狀。
(2)強直性脊柱炎:青年男性多發,有明顯的家族發病傾向。主要累及脊柱、骶髂關節,也可出現外周關節受累。病變嚴重時可出現脊柱僵直,頸椎、腰椎、胸椎活動受限,出現"駝背",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90%以上患者出現HLA-B27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
(3)急性脊髓炎:損害平面以下肢體感覺消失,伴有大小便障礙,脊髓休克期過后,癱瘓肢體肌張力增高,反射亢進,病理征陽性,腦脊液檢查可資鑒別。
三、診療計劃: 1.檢查項目:
(1)三大常規,心電圖。
(2)腰椎CT。(縣人民醫院)。 2.治療方案:
(1)請上級醫師查看病人,協助治療;
(2)靜脈輸液,活血,止痛,針灸理療等對癥治療;
(3)向患者及家屬交代患者病情;
(4)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第二篇:腰椎間盤突出的中醫病歷
首 次 病 程 記 錄 2012年4月6日 10時10分 陳XX,男性,57歲,漢族,已婚,務農,家住XXXXXXXXXX,因“右側腰腿痛1周余”入院。 患者自訴1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腰骶處疼痛,活動后出現右下肢痛休息后略右好轉,無發熱頭暈,無畏寒,無活動障礙。今日入我院求治,在我院行CT示:L3-S1椎間盤膨出并L4/5突出,L4/5椎管狹窄,腰椎退行性病變。門診擬“
1、腰椎間盤突出癥、
2、椎管狹窄”收入院。病程中神志清楚,精神差,納眠可,二便調。查體:體溫36.4℃,脈搏69次/分,呼吸18次/分,血壓120/80毫米汞柱。神志清楚,精神稍差,發育正常,營養中等,體型適中,表情自然,步入病房,自動體位,查體合作。舌質紅,苔薄白,脈弦。全身皮膚粘膜未見黃染,皮疹及出血點,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頭顱、五官端正,鞏膜無黃染,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雙側外耳道無異常分泌物,雙側乳突無壓痛,聽力正常。鼻翼無扇動,鼻腔無異常分泌物;副鼻竇區無壓痛,雙側鼻唇溝對稱??诖綗o紫紺,牙齦及口腔粘膜無出血,咽部無充血,扁桃體無腫大,無化膿點,伸舌居中。頸軟無抵抗,氣管居中,甲狀腺無腫大,無頸靜脈怒張及頸動脈異常搏動,肝頸靜脈回流征陰性;胸廓對稱無畸形,肋間隙無增寬或變窄;觸診語顫無增強或減弱,雙肺叩診呈清音,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前區無隆起,心尖搏動點位于左第五肋間鎖骨中線內側約0.5cm處,無異常搏動,觸診無震顫;心界無擴大,心率69次/分,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雜音。腹平坦,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全腹無壓痛及反跳痛,未捫及包塊,肝脾肋下未觸及;肝、腎區無叩擊痛,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正常。肛門及外生殖器未見異常。神經系統檢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茩z查:腰5骶1棘突處壓痛陽性,向右下肢放射痛,右直腿抬高試驗60度陽性,加強試驗陽性,右髖“4”字試驗陰性,肌力肌張力基本正常。 輔助檢查: CT示:L3-S1椎間盤膨出并L4/5突出,L4/5椎管狹窄,腰椎退行性病變。 初步診斷: 中醫診斷:腰腿痛 氣滯血瘀西醫診斷:
1、腰椎間盤突出癥并坐骨神經痛
2、椎管狹窄癥 診斷依據: 中醫診斷依據:患者,男,57歲,腰痛伴右下肢痛一周余,病程短,痛處拒按,神清,精神一般,故辨病為“腰腿痛”,證屬“氣滯血瘀”證?;颊哒祲涯?,無腰部外傷史,長期從事體力勞動,既往體健,病程短,痛處固定拒按,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為氣滯血瘀之征象。本病位在腰椎,病性屬實證。 西醫診斷依據:
1、病史:右側腰腿痛1周余
2、查體:腰5骶1棘突處壓痛陽性,向右下肢放射痛,右直腿抬高試驗60度陽性,加強試驗陽性,右髖“4”字試驗陰性,肌力肌張力基本正常。
3、輔助檢查:CT示:L3-S1椎間盤膨出并L4/5突出,L4/5椎管狹窄,腰椎退行性病變。 鑒別診斷: 中醫鑒別診斷:診斷明確,無需鑒別。 西醫鑒別診斷:診斷明確,無需鑒別。 診療計劃:
1、按骨科常規護理。
2、完善相關檢查。
3、行脫水消腫營養,活血通絡等支持治療。
4、中藥以活血祛瘀,通經活絡為法,中成藥以活血止痛膠囊治療。 住院醫師: 這是我的一個腰突病人的病歷,請參考!可能有錯誤,請指導,謝謝!
第三篇:腰椎間盤突出癥教案
教 案
教學目標與要求:
1、熟悉腰腿痛診斷及鑒別診斷以及常用的治療原則。
2、了解腰腿痛的病因和發病機理。
3、了解腰腿痛的治療方法
主要知識點、重點與難點: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表現、影像學表現以及治療原則。
教學方法:
床邊案例教學
講授內容: 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腰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和壓迫馬尾神經根所引起的一種綜合征。
一、病因及病理
椎間盤的退行性變主要是髓核脫水,脫水后椎間盤失去其正常的彈性和張力,由于外傷或多次反復的不明顯損傷,造成纖維環軟弱或破裂,髓核即由該處突出(圖)。
髓核多從一側(少數可同時在兩側)的側后方突入椎管,壓迫神經根而產生神經根受損傷征象;也可由中央向后突出,壓迫馬尾神經,造成大小便障礙。如纖維環完全破裂,破碎的髓核組織進入椎管,可造成廣泛的馬尾神經損害。由于下腰部負重大,活動多,故突出多發生于腰4-5與腰5-骶1間隙。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一)腰痛和一側下肢放射痛是主要癥狀。腰痛常發生于腿痛之前,也可同時發生;大多有外傷史,也可無明確之誘因。疼痛具有以下特點:
1.放射痛沿坐骨神經傳導,直達小腿外側、足背或足趾。如為腰3-4間隙突出,因腰4神經根受壓迫,放射向大腿前方。
2.一切使腦脊液壓力增高的動作,如咳嗽、噴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活動時疼痛加劇,休息后減輕。臥床體位:多數患者采用側臥位,并屈曲患肢;個別嚴重病例在各種體位均疼痛,只能屈髖屈膝跪在床上以緩解癥狀。合并腰椎管狹窄者,常有間歇性跛行。
(二)脊柱側彎畸形
主彎在下腰部,前屈時更為明顯。側彎的方向取決于突出髓核與神經根的關系:如突出位于神經根的前方,軀干一般向患側彎(圖)。
脊柱側彎的方向,髓核突出部位與神經根的關系
左:髓核突出位于神經根內前方,脊柱向患側彎,如向健側的彎則疼痛加劇 右:髓核突出位于神經根外前方,脊柱向健側彎,如向患側的彎則疼痛加劇
(三)脊柱活動受限 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使腰肌呈保護性緊張,可發生于單側或雙側。由于腰肌緊張,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動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時可出現向一側下肢的放射痛。側彎受限往往只有一側,據此可與腰椎結核或腫瘤鑒別。
(四)腰部壓痛伴放射痛 椎間盤突出部位的患側棘突旁有局限的壓痛點,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點對診斷有重要意義。
(五)直腿抬高試驗陽性 由于個人體質的差異,該試驗陽性無統一的度數標準,應注意兩側對比?;紓忍仁芟?,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為陽性。有時抬高健肢而患側腿發生麻痛,系因患側神經受牽拉引起,此點對診斷有較大價值。
(六)神經系統檢查
腰3-4突出(腰4神經根受壓)時,可有膝反射減退或消失,小腿內側感覺減退。腰4-5突出(腰5神經根受壓)時,小腿前外側足背感覺減退,第2趾肌力常有減退。腰5骶1間突出(骶1神經根受壓)時,小腿外后及足外側感覺減退,第
3、
4、5趾肌力減退,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神經壓迫癥狀嚴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縮。
如突出較大,或為中央型突出,或纖維環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現較廣泛的神經根或馬尾神經損害癥狀,患側麻木區常較廣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側臀部、股外側、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兩下肢均有神經損傷癥狀,但一側較重;應注意檢查鞍區感覺,常有一側減退,有時兩側減退,常有小便失控,濕褲尿床,大便秘結,性功能障礙,甚至兩下肢部分或大部癱瘓。
(七)影像檢查
需拍腰骶椎的正、側位片,必要時加照左右斜位片。常有脊柱側彎,有時可見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唇狀增生。X線征象不能確診腰椎間盤突出癥,但可借此排除腰椎結核、骨性關節炎、骨折、腫瘤和脊椎滑脫等。診斷有困難時,可考慮作脊髓碘油造影、CT掃描和磁共振等特殊檢查,以明確診斷及突出部位。上述檢查無明顯異常的患者并不能完全除外腰椎間盤突出。
根據臨床癥狀或體征即可作出診斷。主要的癥狀和體征是:①腰痛合并“坐骨神經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試驗陽性;②在腰4-5或腰5骶1棘間韌帶側方有明顯的壓痛點,同時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③小腿前外或后外側皮膚感覺減退,第
2、
3、
4、5趾肌力減退,患側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X線片可排除其它骨性病變。
三、鑒別診斷
腰椎后關節紊亂 上下關節突構成腰椎后關節,急性期可因滑膜嵌頓產生疼痛,慢性病例可產生后關節創傷性關節炎,出現腰痛。多發生于棘突旁1.5厘米處,可有放射痛,易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相混。但放射痛一般不超過膝關節,且不伴有感覺、肌力減退及反射消失等神經根受損之體征。
腰椎管狹窄癥 間歇性跛行是最突出的癥狀,患者自訴步行一段距離后,下肢酸困、麻木、無力,必須蹲下休息后方能繼續行走。騎自行車可無癥狀?;颊咧髟V多而體征少,也是重要特點。嚴重的中央型狹窄可出現大小便失禁,脊髓碘油造影和CT掃描等特殊檢查可進一步確診。
腰椎結核 腰椎結核有結核病的全身反應,腰痛較劇,X線片上可見椎體或椎弓根的破壞。 椎體轉移瘤 疼痛加劇,夜間加重,可查到原發瘤。X線可見溶骨性破壞。
脊膜瘤及馬尾神經瘤 常有大小便失禁。腦脊液蛋白增高,奎氏試驗顯示梗阻。脊髓造影檢查可明確診斷。
四、治療
(一)非手術治療 臥硬板床,理療和按摩。牽引治療方法很多。俯臥位牽引按抖復位,是根據中醫整復手法歸納整理的一種復位方法,現已研制出自動牽引按抖機,其治療原理是:牽開椎間隙,在椎間盤突出部位以一定節律按抖,使脫出的髓核還納。此法適用于無骨性病變、無大小便失禁、無全身疾患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前不宜飽食,以免腹脹,治療后須嚴格須臥床一周。一次不能解除癥狀者,休息數日后可再次牽引按抖。本法簡便,治愈率高,易為患者接受,為常用的非手術療法。
(二)手術治療
手術適應證為:①非手術治療無效或復發,癥狀較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者。②神經損傷癥狀明顯、廣泛,甚至繼續惡化,疑有椎間盤纖維環完全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③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有大小便功能障礙者。④合并明顯的腰椎管狹窄癥者。
鑒別診斷:
急性腰扭傷
一、病因與病理:急性腰扭傷是腰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過度牽拉而引起的急性撕裂傷,常發生于搬抬重物、腰部肌肉強力收縮時。急性腰扭傷可使腰骶部肌肉的附著點、骨膜、筋膜和韌帶等組織撕裂。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患者有搬抬重物史,有的患者主訴聽到清脆的響聲。傷后重者疼痛劇烈,當即不能活動;輕者尚能工作,但休息后或次日疼痛加重,甚至不能起床。檢查時見患者腰部僵硬,腰前凸消失,可有脊柱側彎及骶棘肌痙攣。在損傷部位可找到明顯壓痛點。
三、治療:急性期應臥床休息。壓痛點明顯者可用1%普魯卡因(或加入醋酸氫化可的松1毫升)作痛點封閉,并輔以物理治療。也可局部敷貼活血、散瘀、止痛膏藥。癥狀減輕后,逐漸開始腰背肌鍛煉。 慢性腰部勞損
一、病因及病理:經常的反復的積累性輕微損傷(勞損),可引起肌肉附著點、骨膜、韌帶等組織的充血、水腫、滲出、纖維組織增生和粘連等病理改變,刺激和壓迫神經末梢導致腰痛。為了減少病變部位的活動,一些肌肉常呈痙攣狀態,而持續性的腰肌痙攣也可造成軟組織的積累性勞損。職業需要固定姿勢下工作,也是勞損的重要原因。急性軟組織扭傷如未能獲得完全恢復,也可能轉為慢性勞損。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無明確的急性外傷史;有的患者有重體力勞動、劇烈運動或外傷史;有的患者姿勢不良或曾長期彎腰工作。癥狀時輕時重,一般休息后好轉,勞累后加重,不能久坐久站,須經常變換體位。有些患者在棘間、髂后上棘、骶髂關節或腰骶關節、腰椎
二、三橫突處有程度不同的壓痛,有的患者壓痛范圍廣泛或無固定壓痛點。X線檢查一般無異常發現。
三、治療:局部壓痛點強的松龍封閉治療。堅持腰背肌鍛煉,增強肌力,穩定脊柱。 骶髂勞損
一、病因:①腘繩肌緊張 牽拉坐骨向下向前,而髂骨被旋轉向后,易引起骶髂勞損。彎腰拾重物可使腘繩肌緊張,常為發病原因。②先天性異常 如腰椎橫突骶化。③妊娠 因黃體素作用使韌帶松弛,體重和腰椎前凸增加。
二、診斷:①疼痛 患部疼痛,臀部和股部外側可有轉移痛。常有肌肉痙攣。平臥不適,翻身困難。站立時彎腰疼痛、受限較明顯,但坐位彎腰因腘繩肌松弛不甚疼痛。②擠壓或分離骶髂關節時,患處疼痛。③“4”字試驗及唧筒柄試驗陽性。④局部壓痛⑤在急性病例,X線片無特殊改變。
三、治療:①休息,臥硬板床②急性期給予止痛片③局部注射醋酸氫化可的松④熱療:局部濕熱敷、蠟療和紅外線等。
提問、課堂討論等師生互動的設計:
提問: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表現是什么? 互動:讓學生演示直腿抬高試驗。
教學小結、復習思考及作業題布置
1、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診斷與處理;
2、課外閱讀有關腰腿痛治療的文獻及預習上下肢骨折;
教學中的創新點(加強基礎與臨床聯系、外語運用、啟發學生思維、指導學生自學、介紹學科新進展等方面):
臨床思維MCPCO五步診斷法的內容:(1)病人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Main Problem);(2)病人當前主要問題的原因是什么(Causes);(3)針對主要問題提出若干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案(Programs);(4)比較多種治療方法的優缺點(Compare);(5)選擇最佳治療方法(Optimum)。
第四篇: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
首先醫生面對的是患者主訴癥狀,而不是一種疾病。如果一看就確診是椎間盤突出,那還要做什么檢查呢?許多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以腰腿痛就診,作為醫生,考慮的有許多問題:退行性腰腿痛、炎癥、腫瘤、椎間盤源性腰腿痛等,而且要考慮其他科的疾病,比如泌尿系疾病、盆腔疾病、神經內科疾病等等。
要明確診斷,是建立在詳細詢問病史和全面的全身體格檢查和仔細的??企w格檢查的基礎上,頭腦中形成了初步診斷的基礎上,再有目的性地進行輔助檢查:血液學檢查、X線片、CT、甚至MRI檢查。
如果考慮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可能性大,那么就做腰椎CT,如果CT檢查結果與癥狀體征不相符,不能解釋癥狀體征,那么就需要進一步檢查。腰椎CT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陽性發現率不可能達到100%,尤其對于一些游離型椎間盤突出癥,由于脫出髓核組織可能遠離椎間隙水平,那么常規腰椎CT可能對這些類型的椎間盤突出造成漏診,而MRI檢查對于這些類型的椎間盤突出的陽性發現率較高。
盲目相信腰椎CT檢查結果,忽視詳細的病史采集與體格檢查,而造成的誤診誤治,對病人增加痛苦,給醫生自已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相信許多醫生都會有十分深刻的教訓。
因此,僅管新技術的發展對診斷水平的提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任何機器也不能代替醫生詳細的病史采集與體格檢查和分析歸納的頭腦。否則,還要醫生干什么呢?
椎間盤的解剖和生理
椎間盤主要由外部纖維環和中心髓核構成,髓核主要由膠質基質組成,纖維環主要由纖維軟骨束構成內環部分,10歲以前含水量分別達到85%和75%,10歲以后髓核自其腹背側緣開始纖維化并逐漸向中心發展,30歲以后含水量進一步下降。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機制
腰椎間盤退變是LDH的基本發病機制。腰椎間盤是人體中退變最早的器官之一,其退變大約開始于20歲,是隨年齡增長而發生的不可逆的自然過程。退變的椎間盤由于髓核蛋白多糖降解,聚合水減少,其抵抗壓力的能力降低;纖維環膠原成分改變使其抵抗張力的能力減弱。二者共同作用使椎間盤降低或喪失吸收負荷、分散應力的力學功能。 在生化組成退變的基礎上,生物力學功能降低或喪失導致纖維環發生諸如出現裂隙、斷裂甚至破裂等一系列變化,最終導致髓核突出,壓迫刺激脊髓、神經根,產生腰腿痛癥狀和體征。 由于這一病理變化導致椎間盤彈性和抗壓力的能力下降。輕度、反復的擠壓損傷使纖維環出現不同程度的撕裂,形成薄弱處,最終髓核從薄弱處突出。
男性較女性好發,發病年齡多為中老年人,可能與男性多從事體力勞動(特別是礦山井下工作)和椎間盤退行性變有關;好發于L 4/5 和L 5 /S 1 椎間盤,這可能與L 4/5 和L 5 /S 1 負重有關。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理類型
LDH分為退變型、膨出型、突出型(后縱韌帶下)、脫出型(后縱韌帶后)及游離型。
退變型(degeneration): 多無臨床癥狀和體征。核磁掃描可見盤內含水量減少,CT可見變形或鈣化。退變型是早期改變,一般不會與突出型相混。
膨出型(bulging): 膨出為生理退變,纖維環松弛但完整,髓核皺縮,表現為纖維環均勻超出椎體終板邊緣。一般無臨床癥狀,有時可因椎間隙狹窄、椎節不穩、關節突繼發性改變,出現反復腰痛,很少出現根性癥狀。如同時合并發育性椎管狹窄,則表現為椎管狹窄癥,應行椎管減壓。
椎間盤膨出是指椎間盤退變高度降低,外周纖維環勻稱超出椎體終板邊緣的正常生理限度,在MRI矢狀面上椎間盤向后膨隆高起,CT及MRI橫斷面上顯示較椎體周邊超出1.6~2.3mm。
理論上椎間盤膨出是生理退變過程,如無其他病理因素,膨出可不產生癥狀。資料顯示,在人群中經CT檢查無癥狀的椎間盤突出高達30%,有癥狀的大約有2%,需要手術者大約占有癥狀者中的10%~20%。LDH患者大多數可以經非手術治療而恢復。
突出型(protrusion): 髓核經纖維環裂隙向椎管內突出,后縱韌帶未破裂,影像學表現為椎間盤局限性向椎管內突出,可無癥狀,部分患者出現典型神經根性癥狀、體征。此型通過牽引、臥床等保守方法可緩解,但由于纖維環裂隙愈合能力較差,復發率較高。必要時需微創介入治療。
脫出型(extrusion): 纖維環、后縱韌帶完全破裂,髓核突入椎管內,多有明顯癥狀體征,脫出多難自愈,保守治療效果相對較差,大多需要微創介入或手術治療。
游離型(seqestration): 脫出髓核與相應椎間盤不連接,可游離到椎管內病變的上或下節段、椎間孔等,其臨床表現為持續性神經根癥狀或椎管狹窄癥狀,少數可出現馬尾神經綜合征,此型常需手術治療。
椎間盤源性痛(discogenic pain)
因椎間盤退變導致下腰痛,根據其發生機制大體可分為椎間盤源性(discogenic etiology)和脊髓或神經根源性(myogenic or neurogenic etiology)兩類,區分點在于疼痛局限在腰部還是涉及到下肢放射痛,后者表示神經根受損,多為椎間盤突出、脫出所致。
椎間盤源性痛是指纖維環退變形成內裂癥,但表層沒有破裂,沒有神經根受損體征,以腰骶部疼痛為主。診斷取決于MRI示椎間盤有退變表現,T2加權像顯示椎間盤后方有高信號區,提示纖維環后方有裂隙,因裂隙處含有椎間盤的液體及局部炎癥反應,靜脈注入碘造影劑可見相應部位信號增強。椎間盤造影可誘發相應的疼痛,并可見椎間盤裂隙延伸到了纖維環的外1/3層,通常是與髓核相連的邊緣性撕裂。同時,其他相鄰的椎間盤無退變,造影無類似疼痛,方可診斷為椎間盤源性痛。
確診椎間盤源性痛后主要應用非手術療法,近年多采用微創介入椎間盤內熱療法,如經皮激光椎間盤減壓術(PLDD),射頻椎間盤內電熱凝術(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IDET)或椎間盤內電熱纖維環成形術(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annuloplasty, IDETA)等。IDETA的穿刺導管可環形彎曲,沿纖維環組織到達后部纖維環破裂處,并逐漸加溫,使膠原纖維收縮、變性、聚合,并破壞局部神經末梢。此法近來發展迅速,但遠期療效有待觀察。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保守治療
保守治療是LDH的基本治療方法,約80%的LDH可經保守治療緩解或治愈。保守治療旨在使腰椎間盤突出病灶和受刺激的神經根的炎性水腫加速消退,從而減輕或緩解其對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
保守治療主要適用于:
(1)年輕、初次發作或病程較短者; (2)休息后癥狀可自行緩解者; (3)X線檢查無椎管狹窄者。
椎間盤突出的保守治療
具體方法包括絕對臥床休息、持續牽引、理療、推拿、按摩、口服消炎止痛藥物、病灶注射治療等,其中病灶注射治療的作用是減輕神經根炎癥反應,對突出型有效率達76%,對膨出型有效率只有26%。一般正規保守治療6~8周無效應考慮采取其他方法。
1絕對臥床,最重要。
2可牽引,但牽引初期可加重臨床不適癥狀,要正確認識它。 3局部理療熱敷。
4非甾體止痛藥物,急性期可適當加用激素類藥物,效果較好,一般3天即 可,但現在很多人不提倡應用激素。
5以上方法效果如不佳可做硬膜外封閉或骶管治療。 6恢復期內避免體力勞動
中醫保守治療
首先,糾正病人引起發病的病因(如:不良的坐姿), 然后,正骨推拿>針灸(可用神經根電針)>平時患者練功(腰背肌訓練) 嚴重者可硬膜外麻醉+激素后大推拿 利水中藥內服外敷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手術治療
手術適應證:經癥狀、體征、影像學和神經定位檢查診斷為LDH,經正規保守治療6~8周無緩解,出現感覺運動功能障礙、馬尾綜合征、難以耐受的疼痛或反復發作影響工作和生活者。
手術禁忌證:嚴重心、肺、肝、腎疾病,有感染病灶,嚴重神經衰弱,精神病患者,保守治療有效的患者。
手術方法的選擇:
(1)開窗減壓術:腰痛伴單側下肢痛,累計一個間隙者。
(2)半椎板切除:腰痛伴單側肢體疼痛,累計兩個間隙者或原診斷為某一間隙突出,術中發現該間隙的病理變化不足以解釋術前癥狀而需要探察臨近間隙者。 (3)全椎板切除:巨大的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伴急性馬尾神經損傷癥狀者。髓核摘除術后復發經保守治療無效,需二次手術者。
(4) 關節突部分切除或關節突切除:極外側型或合并椎管狹窄者。
用標準術式治療LDH,術后仍有少數人殘留腰部痛或癥狀加重,人們常將這些表現歸因于椎間盤切除后的病理改變。通過節段性融合等方法解決了不少此類患者的痛苦,包括后路橫突間融合、椎間融合和上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的椎間融合器技術(BAK,Cage)等,目前認為融合率與臨床滿意率呈正相關。不過也有學者觀察發現,盡管融合率達89%,而臨床滿意率只有60%。因此,有作者認為堅固的融合并不一定預示著臨床療效滿意,常規椎間盤術后的殘留癥狀可能還有其他原因。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微創介入治療
1椎間盤化學溶解術(chemonucleolysis): 椎間盤化學溶解術是應用膠原酶的水解作用,溶解髓核或突出物,從而緩解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達到治療的目的。該技術主要用于突出型、脫出型LDH。
2 經皮椎間盤切吸術(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 PLD): PLD的機制是通過去除椎間盤組織降低椎間盤壓力,從而減弱或消除神經根損害的張力機制。隨機對照研究報告優良率不足70%,且手術操作盲目性大,術后復發率高,療效和可靠性不如化學溶解術和內窺鏡下椎間盤摘除術,目前多不單獨應用此技術。
3 經皮激光椎間盤減壓術(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 PLDD): 操作與PLD相似,利用激光產生熱能,使椎間盤組織氣化,干燥脫水,減輕髓核組織對神經根產生的張力和壓力,緩解根性癥狀。Choy等報告優良率78%,但隨后大多數作者研究表明療效明顯低于化學溶解術。該手術同樣為非直視微創手術,且設備昂貴,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價效比有待進一步觀察。
4 內窺鏡下椎間盤切除術(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MED):內窺鏡按入路分三種類型:(1)后外側經椎間孔入路椎間盤鏡;(2)前路腹腔鏡;(3)后路椎間盤鏡,即標準椎板間椎間盤入路,適用于單節段旁中央突出、脫出及椎管內游離椎間盤,并可同時進行側隱窩擴大等椎管減壓術。由于成像系統的良好監控,避免了盲目性,可精確定位、適量切除和有效減壓,創傷小,恢復快,近期優良率高。但因顯露局限,技術要求高,難度大,手術難徹底,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觀察。
目前,除常規的開放手術外,微創介入治療技術已是治療LDH的重要手段,對癥狀較重者,效果優于保守治療。 重建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融合后相鄰節段椎間盤退變加速、融合節段假關節形成等導致術后頑固性腰腿痛已經引起人們的關注。旨在重建椎間盤生理功能的異體椎間盤移植、人工椎間盤置換、人工髓核技術的嘗試,用于延緩和逆轉椎間盤退變的基因治療策略等是治療椎間盤疾病的新課題。
那么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的是哪根神經呢?
如L4/5椎間盤突出壓迫的是從L4/5椎間孔發出的L4神經嗎?不是,因L4神經已經從椎間孔出去了,所以壓迫的是L5神經。
附圖:脊神經出椎間孔走行圖
頸神經是從上一椎間孔發出的,如C3神經是從C2/3椎間孔發出的,胸、腰神經是從下一椎間孔發出的,如L4神經是從L4/5椎間孔發出的。
一、腰3/4椎間盤脫出癥(腰4神經根損害) [肌力試驗]
1.腰前肌受累.故足背伸、內翻力量減弱成完全喪失, 2.趾伸肌及腓骨肌不受累,故伸趾及足外翻活動無障礙。 [反射試驗]
1.股四頭肌主要出腰4神經根支配,因其受累,故膝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2.小腿三頭肌不受累,故跟腿反射存在。 [感覺試驗]
小腿及足的內側皮膚感覺障礙
二、腰4/5椎間盤脫出癥(腰5神經根損害) [肌力試驗]
1.趾伸肌受累,故伸趾運動無力或完全障礙;
2.脛前肌、腓骨肌不受累,故足背伸、內翻及外翻活動無障礙。 [反射試驗]
股四頭肌和小腿三頭肌均不受累,故膝腱及跟腱反射均存在。 [感覺試驗]
小腿外側及足背皮膚感覺障礙。
三、腰5骶1椎間盤脫出癥(骶l神經根損害) [肌力試驗] 1.腓骨長、短肌受累,故足外翻力量減弱或完全喪失;
2.脛前肌、趾伸肌不受累,故足背伸、內翻及趾背伸無障礙。 [反射試驗]
1.小腿三頭肌受累,放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2.股四頭肌不受累,故膝腱反射存在。 [感覺試驗]
足外側皮膚感覺障礙。
【臨床表現】
(一)腰痛和一側下肢放射痛是該病的主要癥狀。腰痛常發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時發生;大多有外傷史,也可無明確之誘因。疼痛具有以下特點:
1.放射痛沿坐骨神經傳導,直達小腿外側、足背或足趾。如為腰3-4間隙突出,因腰4神經根受壓迫,產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
2.一切使腦脊液壓力增高的動作,如咳嗽、噴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活動時疼痛加劇,休息后減輕。臥床體位:多數患者采用側臥位,并屈曲患肢;個別嚴重病例在各種體位均疼痛,只能屈髖屈膝***在床上以緩解癥狀。合并腰椎管狹窄者,常有間歇性跛行。(所謂間歇性跛行是指患者從開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后(一般為數百米),出現單側或雙側腰酸腿痛,下肢麻木無力,以至跛行不能繼續行走,但稍許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癥狀可以很快緩解或消失,病人仍可繼續行走,但再走一段時間后,上述癥狀再度出現。因為在這一過程中,跛行呈間歇性出現,故稱為間歇性跛行。)
(間歇性跛行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在腰椎管已有狹窄的病理基礎上,因直立時椎體及神經根的壓力負荷增大,再加上行走時下肢肌肉的舒縮活動進一步促使椎管內相應脊神經節的神經根部血管生理性充血,繼而靜脈淤血以及神經根受牽拉后,相應部位微循環受阻而出現缺血性神經根炎,從而出現腰腿疼痛、下肢麻木、無力等癥狀,當患者蹲下、坐下或平臥休息后,神經根的壓力負荷降低,消除了肌肉活動時的刺激來源,脊髓及神經根缺血狀態得以改賞,因此癥狀也隨之減輕、消失。再行走時再度出現上述癥狀,再休息,癥狀再緩解,如此反復,交替出現,形成了間歇跛行。它是腰椎管狹窄癥的主要臨床特點之一。)
(二)脊柱側彎畸形:主彎在下腰部,前屈時更為明顯。側彎的方向取決于突出髓核與神經根的關系:如突出位于神經根的前方,軀干一般向患側彎。
左:髓核突出位于神經根內前方,脊柱向患側彎,如向健側的彎則疼痛加劇
右:髓核突出位于神經根外前方,脊柱向健側彎,如向患側的彎則疼痛加劇
(三)脊柱活動受限 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使腰肌呈保護性緊張,可發生于單側或雙側。由于腰肌緊張,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動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時可出現向一側下肢的放射痛。側彎受限往往只有一側,據此可與腰椎結核或腫瘤鑒別。
(四)腰部壓痛伴放射痛 椎間盤突出部位的患側棘突旁有局限的壓痛點,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點對診斷有重要意義。
(五)直腿抬高試驗陽性 由于個人體質的差異,該試驗陽性無統一的度數標準,應注意兩側對比?;紓忍仁芟?,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為陽性。有時抬高健肢而患側腿發生麻痛,系因患側神經受牽拉引起,此點對診斷有較大價值。
(六)神經系統檢查 腰3-4突出(腰4神經根受壓)時,可有膝反射減退或消失,小腿內側感覺減退。腰4-5突出(腰5神經根受壓)時,小腿前外側足背感覺減退,伸及第2趾肌力常有減退。腰5骶1間突出(骶1神經根受壓)時,小腿外后及足外側感覺減退,第
3、
4、5趾肌力減退,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神經壓迫癥狀嚴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縮。
如突出較大,或為中央型突出,或纖維環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現較廣泛的神經根或馬尾神經損害癥狀,患側麻木區常較廣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側臀部、股外側、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兩下肢均有神經損傷癥狀,但一側較重;應注意檢查鞍區感覺,常有一側減退,有時兩側減退,常有小便失控,濕褲尿床,大便秘結,性功能障礙,甚至兩下肢部分或大部癱瘓。
【鑒別診斷】
(一)腰椎后關節紊亂 相鄰椎體的上下關節突構成腰椎后關節,為滑膜關節,有神經分布。當后關節上、下關節突的關系不正常時,急性期可因滑膜嵌頓產生疼痛,慢性病例可產生后關節創傷性關節炎,出現腰痛。此種疼痛多發生于棘突旁1.5厘米處,可有向同側臀部或大腿后的放射痛,易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相混。該病的放射痛一般不超過膝關節,且不伴有感覺、肌力減退及反射消失等神經根受損之體征。對鑒別困難的病例,可在病變的小關節突附近注射2%普魯卡因5毫升,如癥狀消失,則可排除腰椎間盤突出癥。
(二)腰椎管狹窄癥 間歇性跛行是最突出的癥狀,患者自訴步行一段距離后,下肢酸困、麻木、無力,必須蹲下休息后方能繼續行走。騎自行車可無癥狀?;颊咧髟V多而體征少,也是重要特點。少數患者有根性神經損傷的表現。嚴重的中央型狹窄可出現大小便失禁,脊髓碘油造影和CT掃描等特殊檢查可進一步確診。
(三)腰椎結核 早期局限性腰椎結核可刺激鄰近的神經根,造成腰痛及下肢放射痛。腰椎結核有結核病的全身反應,腰痛較劇,X線片上可見椎體或椎弓根的破壞。CT掃描對X線片不能顯示的椎體早期局限性結核病灶有獨特作用。
(四)椎體轉移瘤 疼痛加劇,夜間加重,患者體質衰弱,可查到原發腫瘤。X線平片可見椎體溶骨性破壞。
(五)脊膜瘤及馬尾神經瘤 為慢性進行性疾患,無間歇好轉或自愈現象,常有大小便失禁。腦脊液蛋白增高,奎氏試驗顯示梗阻。脊髓造影檢查可明確診斷。
CT表現: ①正常腰椎間盤后緣不超過椎體骨性終板的后緣,且中部略有凹陷呈腎形。椎間盤脫出表現為局部突出于椎體后緣的弧形軟組織影,通常與椎間盤相連,且密度多一致,并可見硬脊膜外游離髓核。髓核在椎間盤平面上方或下方,其密度低于椎骨但高于硬脊膜及椎旁軟組織,突出的椎間盤可鈣化。
②硬脊膜外脂肪受壓、移位,甚至消失,硬脊膜下腔前緣或側方受壓變形。 ③向側后方突出的椎間盤,可使側隱窩前、后徑縮短,壓迫相應的脊神經根使其向后移位;脊神經根亦可因水腫而增粗。椎管碘水造影后CT掃描有助于顯示脊神經根鞘和硬脊膜腔的變化。
④椎體后部骨質硬化及有時可見椎間相鄰椎體上、下緣可見許使氏(Schmorl)結節。
椎間盤膨出CT表現:
①輕度膨出時表現為椎間盤后緣正常腎形凹陷消失,圓隆飽滿。
②重度時彌漫膨出的間盤邊緣明顯向四周均勻一致增寬,超出上下椎體邊緣,但椎間盤仍然對稱,沒有局部突出,外形保持橢圓形,可伴真空變性。嚴重時可造成硬膜囊受壓狹窄,馬尾神經受壓。 CT椎間盤突出分型
以椎間盤疝出物突出的方向分為四型,即中央型、外側型、遠外側型和側前型,前兩種為椎管內型,后兩種為椎管外型。
中央型椎間盤疝出物位于椎管中部主要對硬膜外脂肪間隙和硬膜囊形成壓迫;
外側型椎間盤疝出物位于椎管內一側,未超過椎間孔內口,主要對硬膜外脂肪間隙、硬膜囊和神經根形成壓迫;
遠外側型椎間盤疝出物位于椎管以外,主要引起椎間孔狹窄和一側根神經受壓;
側前型椎間盤疝出物本身不引起壓迫癥狀,但由于椎間盤的外1/3有神經分布,亦是腰痛的原因之一,所以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椎間盤突出程度與椎管狹窄程度并不呈正比,椎管狹窄程度受疝出物大小、硬膜囊大小、韌帶厚度、關節肥大和椎間盤膨出等因素的影響。
椎間盤術后復發postoperative disc herniation 臨床上較為常見,與術后硬膜外組織纖維化不易區別
CT平掃突出的椎間盤與硬膜外斑痕等密度,MRI兩者信號相等。
鑒別方法:
CT AND MRI增強掃描:
突出的椎間盤組織無強化,周圍瘢痕組織強化,表現為強化的斑痕組織及周圍組織內低密度CT和低信號MRI的無強化區!!
椎管內腫瘤和腰椎鍵盤突出癥狀鑒別:
1.椎間盤突出疼痛夜間無明顯加劇痛,體位改變、步行時疼痛加劇,查體:lasegue癥多為陽性,突出椎間隙或旁有壓痛。椎管內造影可見神經根受壓,側位片可有造影劑部分缺損,腦脊液檢查無異常。
2.硬膜內髓外腫瘤發病時已疼痛為主要表現,疼痛與體位也有關系,但疼痛比較劇烈,象急性椎間盤突出癥狀,夜間痛比較明顯,可有脊髓半切癥,查體:lasegue可為陰性,椎間隙無明顯壓痛。椎管內造影可見明顯較大范圍造影劑缺損,腦脊液蛋白明顯增高。
腰椎間盤突出定位鑒別表
正常表現
椎間盤突出示意圖
椎間盤突出(中央型) 椎間盤突出(外側型)
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膨出
需要鑒別:神經鞘瘤
椎間盤脫出
髓核游離
許茂氏結節并骶管內囊腫
北美脊柱協會對脊柱椎間盤突出的命名:
第五篇:腰椎間盤突出癥護理查房
護 理 查 房
南昌大學醫學院06級護理系 陳婧(實習護生)
帶教老師:周玉娟: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下午好!今天我要查的患者為18床,洪建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
(一)簡要病情
患者:洪建軍,男性,36歲,教師?;颊咧髟V4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間歇性左下肢麻木,疼痛,無腰痛,后逐漸加重。來我院就診,以“L4-5腰椎間盤突出、L5—S1腰椎間盤突出并后縱韌帶鈣化”收治我科。入院后完善各項術前檢查,于2009-5-26日在全麻下行腰椎間盤突出癥后路減壓、椎體間植骨融合術。今術后第10天,患者體溫正常,切口愈合良好,精神、飲食可,睡眠可,有便秘。
既往史:既往體健、否認外傷、手術、輸血史。 傳染病史:否認傳染病接觸史。 過敏史:否認藥物及食物過敏史。
家族史:家庭成員身體健康,家族中無結核、肝炎、性病等傳染病史,家族中無遺傳性疾病史可供。
(二)護理計劃:
1.按骨科常規Ⅱ級護理;
2.普通飲食(術后組織的愈合需要有足夠的營養物質,無論術前、后都應進食富含蛋白質、能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食物) ;
3.進行健康教育,給予患者心理支持(鼓勵患者與家屬、病友交流,增加自尊和自信心) ; 4.絕對臥(硬板)床休息(臥位時椎間盤承受的壓力比站立時下降50%,故臥床休息可減輕負重和體重對椎間盤的壓力,緩解疼痛) ;
5.完善各項術前準備(向患者解釋手術方式及術后出現的問題,訓練正確翻身、床上使用便盆及術后功能鍛煉的方法,以適應術后醫療護理的需要) ;
6.術后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做好生活護理,預防并發癥; 7.出院指導
(三)護理診斷,護理目標,護理措施及效果評價 術前:
1、疼痛 ——與椎間盤突出、髓核受壓水腫、神經根受壓及肌痙攣有關 制定時間:5.21 護理目標:患者疼痛減輕或緩解。 護理措施:
(1) 休息:急性期患者絕對臥硬板床休息。 (2) 告知患者翻身時,避免彎曲脊柱。 (3) 必要時遵醫囑給患者應用鎮痛藥或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 (4) 心理護理:指導患者放松或想象,分散其注意力。 效果評價:5.25患者感覺疼痛減輕。
2、焦慮與恐懼——與病區環境陌生,對疾病、手術恐懼有關 制定時間:5.21 護理目標:患者焦慮、恐懼減輕。 護理措施:
(1) 向患者做好入院宣教,介紹病室環境及其主治醫師與責任護士,使其消除陌生感。 (2) 向患者講解有關疾病的治療方法及預后,以消除患者的疑慮。
(3) 經常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患者恐懼的原因,鼓勵其表達心中感受,并有針對性的采取疏導措施,給予安慰與支持。
(4) 進行各項操作前,向患者解釋清楚,做特殊檢查時,由護士或親屬陪同。 (5) 指導患者使用放松技術如緩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聽音樂等。 效果評價:5.25患者焦慮、恐懼減輕。
3、睡眠型態紊亂——與病區環境嘈雜、焦慮、恐懼有關 制定時間:5.25 護理目標:患者休息、睡眠良好,保證每天8小時睡眠時間。 護理措施:
(1) 解除患者不適
① 指導其采取合適體位;
② 通過音樂、交談等減輕不適感; ③ 給予心理護理,解除患者擔憂。
(2) 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促進患者休息和睡眠:夜間定時清理陪護人員,各項治療、護理及檢查盡量集中進行,減少刺激。
效果評價:5.27患者休息、睡眠良好,達到每天8小時睡眠時間。
4、知識缺乏——缺乏疾病相關知識,手術、麻醉的知識及術前準備知識 制定時間:5.25 護理目標:患者對疾病和治療的認識提高,能說出與所屬疾病相關的因素和圍手術期注意事項。
護理措施:
(1) 提供與手術、麻醉及患者配合所需的相關知識和準備 (2) 講解有關此病的相關知識和護理要點
(3) 術前適應性訓練:術前指導患者訓練正確翻身、床上使用便盆及術后功能鍛煉的方法。
效果評價:5.27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提高,能說出與所患疾病相關知識和圍手術期注意事項。
術后:
5、舒適度改變 ——與術后切口疼痛、活動受限有關 制定時間:5.27 護理目標:患者舒適度改善。 護理措施:
(1)體位:指導患者絕對臥硬板床休息。取手術張力和切口縫線張力最小體位 (2)告知患者翻身時,避免彎曲脊柱。 (3)必要時遵醫囑給患者應用鎮痛藥。
(4)心理護理:指導患者放松或想象,分散其注意力。 效果評價:5.30患者感覺疼痛減輕,舒適度改善。
6、軀體活動障礙——與疾病、手術需臥床有關 制定時間:5.27 護理目標:患者活動能力和舒適度改善,生活部分自理。 護理措施:
(1) 局部熱敷以緩解肌痙攣。
(2) 體位:平臥于硬板床,每2小時給予軸線翻身一次。
(3) 做好基礎護理,囑咐患者盡量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臉,漱口。 (4) 將患者日常生活用品及呼叫器放置在方便患者拿取之處。 效果評價:5.30患者軀體活動能力改善,生活能部分自理。
7、便秘——與術后長時間臥床、活動量減少,飲食量下降,切口疼痛有關 制定時間:5.27 護理目標:患者能維持正常排便。 護理措施:
(1) 飲食和飲水:指導患者進食富含膳食纖維,但易消化的飲食。鼓勵患者多飲水以減輕糞便干結。
(2) 按摩下腹部,促進腸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習慣。 (3) 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開塞露通便或服用潤腸藥。 (4) 創造適宜的排便環境:患者排便時,用屏風遮擋。 效果評價:患者尚未恢復正常排便。
8、有營養缺乏的危險——與術后消耗過多,攝入不足有關 制定時間:5.27 護理目標:患者未出現營養缺乏 護理措施:
(1)指導患者術后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富含膳食纖維,易消化的飲食。 (2)術后進食障礙時,給與支持療法,可行腸內外靜脈營養補充。 效果評價:患者未出現營養缺乏。
9、體溫升高——與手術有關(手術吸收熱) 制定時間:5.27 護理目標:患者體溫得以控制,逐漸降至正常范圍。 護理措施:
(1) 囑患者多喝水,必要時可用毛巾冷敷以物理降溫。 (2) 密切觀察病情,警惕繼發感染的可能。 (3) 注意皮膚的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效果評價:5.29患者體溫降至正常。
6、潛在并發癥:
①有切口感染的危險;②有肌肉萎縮、神經根粘連的危險;③有壓瘡發生的可能性;④有墜積性肺炎發生的危險;⑤有泌尿系統感染的危險;⑥有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 制定時間:5.27 護理目標:患者術后并發癥得以預防,術后恢復順利。 護理措施:
(1) 預防感染
1) 加強體溫監測:加強對體溫的監測,發現患者體溫過高應及時報告醫生并協助處理。 2) 切口觀察和護理:觀察手術切口、敷料和引流液,包括觀察局部有無紅腫、滲出、壓痛或膿性分泌物;定期更換敷料,注意無菌技術操作。 (2) 功能鍛煉:
1) 直腿抬高練習:術后第一天開始進行股四頭肌的舒縮和直腿抬高練習。由被動至主動,逐漸增加抬腿幅度,以防止神經根粘連。
2) 術后1周開始進行腰肌、臀肌的等長收縮鍛煉,以后逐漸增加活動量及范圍,以預防肌肉萎縮。 (3) 皮膚護理
1) 保持床單位整齊、干燥,被褥衣褲輕軟,棉質為宜;清洗時避免水溫過高和過于用力擦洗皮膚;各項護理操作動作輕柔。
2) 每2小時給予軸線翻身一次,密切觀察患者皮膚情況,及時更換切口敷料。 (4) 加強呼吸系統的功能鍛煉
1) 術后臥床期間鼓勵患者做深呼吸運動,幫助其多翻身、拍背,促進氣道分泌物排出。教會患者保護切口和進行有效咳嗽、咳痰方法。 2) 囑患者每日攝入充足的水分,稀釋痰液。 (5) 泌尿道護理
1) 觀察和記錄出入水量
2) 促進排尿:排尿困難時可用聽音樂放松或聽流水聲促進排尿。 3) 導尿:加強對泌尿道和導尿管的護理。 (6) 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1) 術后臥床期間多作雙下肢的屈伸活動,促進靜脈回流。 2) 識別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表現。 效果評價:6.4患者無并發癥發生。
(四)健康教育與出院指導
1、飲食指導:術后患者應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易消化的飲食,以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傷口恢復;同時,為預防便秘,應指導患者進食富含膳食纖維的飲食,如蔬菜、水果等,鼓勵患者多飲水,以減輕糞便干結。
2、指導患者采取正確的坐、臥、立、行和勞動姿勢,避免腰部脊柱屈曲和旋轉扭曲。 1)臥硬板床,以避免脊柱屈曲,該患者需臥床2個月到3個月,3個月后需到醫院進行復查,患者起床活動時,應戴腰圍。
2)保持正確坐姿,行走時抬頭、挺胸、收腹,腹肌有助于支持腰部;坐時最好選擇高度合適、有扶手的靠背椅,坐位時使膝與髖保持在同一水平,身體靠向椅背,并在腰部襯一和靠墊;站立時盡量使腰部平坦伸直,收腹、提臀。 3)經常變換體位,避免長時間坐或站立。
4)正確應用人體力學原理,節省體力,避免損傷。
5)采取保護措施:腰部勞動強度大的人,應配戴有保護作用的寬腰帶。
3、控制體重。
4、制定康復計劃和鍛煉項目,堅持鍛煉,鍛煉要有規律,指導患者做醫療體操,以增加腰背肌的力量。
椎間盤的功能?
(1)保持脊柱的高度,維持身高,隨椎體的發育,椎間盤增長,以此增加了脊柱的長度。
(2)聯結椎間盤上下兩椎體,并使椎體間有一定活動度。
(3)使椎體表面承受相同的力,即使椎體間仍然有一定的傾斜度,但通過髓核半液狀的成分使整個椎間盤承受相同的應力。
(4)緩沖作用。是脊柱吸收震蕩的主要結構,起著彈性墊的作用,使由高處墜落或肩、背、腰部突然負荷時,起著力傳導的緩沖作用,起到保護脊髓及腦部重要神經作用。
(5)維持側方關節突一定的距離和高度。
(6)保持椎間孔的大小,正常情況下椎間孔的大小是神經根直徑的3~10倍。
(7)維持脊柱的曲度,不同部位的椎間盤厚度不一,在同一腰椎間盤其前方厚,后方薄,使腰椎出現生理性前凸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