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徐志摩偶然賞析范文

2022-06-28

第一篇:徐志摩偶然賞析范文

徐志摩詩《生活》賞析

陰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條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捫索著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臟腑內掙扎, 頭頂不見一線的天光 這魂魄,在恐怖的壓迫下, 除了消滅更有什么愿望?

********************************************************************************* 五月二十九日

①寫于1928年5月29日, 初載1929年5月10日《新月》 月刊第2卷和3號,署名志摩, 后收入詩集《猛虎集》。

********************************************************************************* 詩評: 好的詩都是用真誠和生命寫就的。古今中外很多成功的文學作品表現的是悲劇性的, 或苦難的人生經歷或感受;從某種意義上說,藝術的美不僅是作家艱苦勞動的結果,也 是以作者在生活中的坎坷、甚至犧牲為代價的?!渡睢房梢哉f是這樣的作品。

《生活》是一曲“行路難”。

“陰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條甬道。”詩人在全詩一開始便以蓄 憤已久的態度點題“生活”。作者避免了形象化的直觀性的話語,直接采用感情色彩非 常明顯而強烈的形容詞對“生活”的特征進行揭示,足見詩人對“生活”的不滿甚至仇 恨。社會本來應該為每個人提供自由發展的廣闊舞臺,現在卻被剝奪了各種美好的方面, 簡化成也就是丑化為“一條甬道”。不僅狹窄,而且陰沉、黑暗,一點光明和希望都沒 有,更甚者是它還象“毒蛇似的蜿蜒”曲折、險惡、恐懼。

然而更可悲的是人無法逃避這種“生活”。生活總是個人的具體經歷,人只要活著, 就必須過“生活”;現在“生活”成了“一條甬道”,人便無可選擇地被扶持在這條絕 望線中經受痛苦絕望的煎熬:“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前方”是什么呢?詩人寫 道:“手捫著冷壁的粘潮/在妖魔的臟腑內掙扎/頭頂不見一線的天光”,這幾句詩仍 然扣著“生活逼成了一條甬道”這一總的意象,但是卻把“甬道”中的感受具體化了。 在這條甬道中沒有溫情、正直、關懷,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扶壁而行,感受到的是 冷壁和冷壁上的粘潮;這里沒有空氣,沒有出路,沒有自主的權利,象在妖魔的臟腑內 令人窒息,并有時刻被妖魔消化掉的危險;這里沒有光明,一切丑惡在這里滋生、繁衍, 美好和生命與黑暗無緣,而丑惡總是與黑暗結伴而行。對人的摧殘,身體上的重荷與艱 難還是其次的,氣氛的恐怖以及信仰的毀滅、前途的絕望可以輕而易舉地摧毀人的精神; 最后兩句詩正揭示了這種痛苦的人生經驗:“這魂魄,在恐怖的壓迫下/除了消滅更有 什么愿望?”

這首詩很短,卻極富有感染力;這種感染力得以實現與詩人選擇了一個恰到好處的 抒情視角有直接關系。在本詩中,詩人把“生活”比喻成“甬道”,然后以這一意象為 出發點,把各種豐富的人生經驗濃縮為各種生動的藝術形象,“陷入”——“掙扎”: ——“消滅”揭示著主體不斷的努力;而“毒蛇”、“冷壁”、“妖魔”、“天光”等 等意象則是具體揭示“甬道”的特征,這些意象獨立看并無更深的意義,但在“生活” 如“甬道”這一大背景下組合起來,強化了“生活”的否定性性質。詩雖小,卻如七寶 樓臺,層層疊疊,構成一個完整的精美的藝術世界。

我們應該突破語義層,走入詩人的內心世界,去和痛苦的詩人心心相印。 面對生活的種種丑惡與黑暗,詩人拒絕了同流合污,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在其中掙扎; 掙扎就是抗爭,掙扎需要力量和勇氣,而面對強大的不講完善與美的對手的掙扎命中注 定是要失敗的,因此,這種掙扎除了需要與對手抗爭的力量和勇氣之外,還必須面對來 自自己精神世界的對前途的絕望的挑戰;這正如深夜在長河中行船,要想戰勝各種激流 險灘,首要的是航行者心中要有一片光明和期待。這首詩正是詩人直面慘淡的人生時對 經驗世界與人生的反省,是對生活真諦的追問。然而詩人自我追問的結論卻是不僅對世 界,而且對自己既定追求的絕望,這樣產生影響的不是發現了世界的丑惡,而是發現了 自己生活的無意義,于是詩人在最后才說:“這魂魄,在恐怖的壓迫下/除了消滅更有 什么愿望?”最可悲的就是這樣的結局:個人主動放棄生活。放棄的痛苦當然從反面卻 證著對生活的熱烈期待,但這種對生活的最熱烈的摯愛卻導致對生活的根本否定,生命 的邏輯真是不可思議。對這種生活態度的最好剖析還是詩人自己的話:“人的最大悲劇 是設想一個虛無的境界來謬騙你自己:騙不到底的時候,你就得忍受幻滅的莫大痛苦。” (《自剖》)這首詩的好處不在于對社會的批判;作為心靈的藝術,其感人之處在于它 昭示了生命的艱難、選擇的艱難。

徐志摩是一位飄然來又飄然去的詩人(《再別康橋》),似乎瀟灑浪漫,實際上他承受著太多的心靈重荷。在這首詩中,他對生活和人生給予了否定性的評價,事實上他并沒有拋棄生活,而命運卻過早地結束了他的生命。但是,詩人的詩久經風雨卻還活著,它用藝術的美好啟示我們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第二篇:徐志摩、林徽因詩歌賞析

徐志摩《再別康橋》賞析

這首詩寫于一九二八年詩人重返英倫歸國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憶,而離別在即,詩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蕩起陣陣傷感的漣漪!描寫康橋的自然美,表現作者對康橋的不舍眷戀及心底的惆悵,是這首詩的主題。

徐志摩以其獨抒性靈的詩風靡一時。他的詩,輕靈飄逸,幽婉灑脫,集意境美、建筑美、音節美和繪畫美于一身,同時對中外詩藝進行融合,追求一種“純真的詩感”。這些在《再別康橋》可見一斑。 這首詩意境優美,情感深摯含蓄,詩思精巧別致。詩人以康橋的自然風光為直接抒情對象,采取間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通讀整首詩,無一處不是在寫景、又無一處不是包含著詩人那淡淡的離別愁緒。

詩的第一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行文看似灑脫,實則是無奈與惆悵:詩人知道,康橋的美景是永存的無法帶走的,改變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經的夢想,而帶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實濁的眷戀與憂愁。往下,詩人運用比喻,將金柳看成是蕩漾自己心頭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條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搖”。第四節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還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種“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開闊而悠遠,正如詩人那淡淡的卻又無處不在的愁情。那絢爛如虹的夢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間詩人輕輕地吟哦也許正是對往日康橋理想的一種悼念?情感在每一個意境中不斷升華至高潮。

林徽因《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讀后感

——詩情如你

“我說你是人間四月天,笑聲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那輕,那聘婷,你是,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圓月。”

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在這樣的季節里,詩人要寫下心中的愛,寫下一季的心情。詩人要將這樣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這樣的季節有著什么樣的春景呢?

這樣的四月,該如蘇東坡筆下的江南春景。那鵝黃,是韌放的生命;那綠色,蘊含著無限的生機;那柔嫩的生命,新鮮的景色,在這樣的季節里泛著神圣的光。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樣,明凈、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蓮花一樣,美麗、帶著愛的光輝。這樣的季節里,“你”已超越了這樣的季節:“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伴春飛翔的燕子,美麗輕靈,帶著愛、溫暖和希望。

這首詩的魅力和優秀并不僅僅在于意境的優美和內容的純凈,還在于形式的純熟和語言的華美。詩中采用重重疊疊的比喻,意象美麗而絲毫無雕飾之嫌,反而愈加襯出詩中的意境和純凈--在華美的修飾中更見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

第三篇:偶然的相遇作文:一次偶然的相遇

我不知道應該叫他什么,我們只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相遇過。 在一個北風呼嘯的早晨,我走在行人稀少的人行道上,意外的發現了一個置身于寒風中的人。她,約半百的年紀,穿著一件灰黃交錯的大風衣,低著頭,縮著脖子,看著路上行人的腳步,坐在一個小凳子上。沒有一個行人是看過她一眼的,她的身影在寒風中顯得異常孤獨。她面前擺著一個雜貨攤,我好奇的走過去,開始看小攤上的物品。

我看了看攤子上七零八碎的東西,一個印著百合花的小本子映入我的眼簾。它的背景是淡淡的黃色,上面印著兩朵惹人喜愛的百合花,它不完全是白色的,花芯處略顯一絲淡粉,在明媚的陽光里展開那淺綠的葉子,周圍還繡著一絲花邊,十分精致。我拿在手中欣賞著。老人似乎注意到了我的存在,她抬起頭,看著我說小姑娘,買一個吧,多漂亮啊!很便宜的,才3元呢。我把目光轉移到她的臉上,不禁嚇了一跳這是一張怎樣的臉啊!一個難看的印記在她的臉上劃過,邊緣還有一絲淺淺的血跡,她那微笑著的臉,讓我想起電視里那些惡魔詭笑的臉。我有點驚慌失措的放下那個小本子,謊稱自己沒帶錢。老人坦蕩的眼底閃過一抹失望,她用手攏攏大風衣,又如剛才一樣沉默了。

我走過一家文具店,店里坐著一個很漂亮的阿姨,手里還抱著一個愛心形狀的熱水袋。我走進店里,真暖和啊!我的目光被店里一個同樣的小本子吸引住了。我指著本子問:阿姨,這個小本子多少錢? 她冷冷地看著我,毫無表情的從嘴里吐出兩個字:7元!,她那冰冷的目光把我原來熾熱的心漸漸的冷卻了。就在這時,那個老人孤獨的身影在我腦海中閃過。我走出小店,向那寒風中的老人奔去。

遠遠的,我又看見了她。我快步走向前,遞上三張1元的鈔票,微笑著說:奶奶,買一個本子。她驚奇地看著我,眨眼間她的臉上又綻開了一片笑容,原本讓我覺得恐怖的臉,現在,在我眼中變得親切。她迅速拿了一個給我,我接過本子,看著她說:奶奶,您應該賣7元,別人都這樣賣的!她親切的說:它呀,不值!充滿笑意的臉在風中輕輕搖曳著。

第四篇:徐志摩1

徐志摩:孤意離婚為革新

吳紀琳

徐志摩,民國時期有名的才子,公子哥,富二代;張幼儀,出生望族,端莊秀麗,溫婉淑慧,可謂才子配佳人。一家有經濟實力,一家有政治背景,可謂門當戶對。然而,這對仿若“天造地設”的婚姻,在婚后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裂痕凸顯——男方徐志摩要提出離婚,并發誓“要做中國近代離婚第一人男人”。

徐志摩提出與張幼儀離婚,不屬于古代的“休妻”,古代休妻是要有理由的,即“七出”:

一、不順父母出,

二、無子出,

三、淫出,

四、妒出,

五、有惡疾出,

六、口多言出,

七、竊盜出。這“七出”,顯然與張幼儀不沾邊,張幼儀是典型的賢妻良母,是中國傳統老婆的標本,這從徐志摩離婚后,徐父執意收留幼儀為寄女,讓張幼儀離而不棄為證。休妻是女方有過失在先,男方有單方面的強制性,在古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當然,也有在已有發妻的情況下,愛上了另外的女子,并決意娶其為妻,解除與原配的婚姻關系。如之前的孫中山,在愛上了宋慶齡之后,就在結婚前解除了原配盧慕貞的婚姻關系;之后的蔣介石也是在與宋美齡結婚前與原配毛福梅和陳潔如離了婚??墒?,徐志摩和張幼儀離婚不是為了這個。他離婚之前沒有要娶的意思,也沒愛上哪個女子??赡苡腥藭f,有啊,林徽因呀,是的,徐志摩與張幼儀在離婚簽字前,徐志摩是愛過林徽因的,但徐志摩最早提出離婚是在他們結婚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當時,徐志摩還在北大念書,就鄭重告訴過張幼儀:“自己要做中國近代第一離婚男人。”或者說更早,在徐志摩消極抵抗這樁婚姻未成時就發誓:一定要走,一定要離開這個家。如果非要說徐志摩離婚跟林徽因有關的話,至多是林徽因的出現堅定了他離婚的決心和加速了他們離婚的進程。

徐志摩一意孤行,要堅決徹底離這個婚,也并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背棄朋友不說,還負了張幼儀的二哥張君勱的“引薦”之義(徐志摩是張君勱動用自己的關系把徐志摩引薦給梁啟超門下的)。更重要的是頂著雙重壓力,一是來自徐父徐申如的壓力,一是來自恩師梁啟超的壓力。與張幼儀離婚,徐父定是百般阻撓,一萬個不同意,要不然,徐父怎能把已經簽字離了婚的媳婦當義女收留。要不然,為何在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時提出了三個狠心的條件:

一、結婚費用自理,家庭概不負擔,

二、婚禮必須有胡適做介紹人,梁啟超證婚,否則不予承認,

三、結婚后必須南歸,安分守己過日子。其實,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若要再婚,必須征得張幼儀的當面同意。梁啟超為了阻止徐志摩離婚,曾經寫了一封很長的十分懇切的信勸他:“„„不能以一個人的快樂換別人的痛苦,愛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天下沒有圓滿的事情,如果一意孤行的話,必將受到挫折„„”在與陸小曼的結婚典禮上,梁啟超的祝詞變成了一頓痛罵:“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你們兩個都是過來人,離過婚又重新結婚,都是用情不專,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們這次是最后一次結婚!”

那么,徐志摩為什么非要離這個婚呢?

可能讀者已經想到,就是沒有感情基礎啊!對,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他們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包辦婚姻。但是,往深處一想,中國上千年的傳統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啊,還有“六禮”之俗呢。十有八九在結婚掀開蓋頭前連對方的長相都不知道,都是在婚后慢慢的培養感情,遵循傳統禮教,照樣能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相夫教子,敬老持家。也就是說,感情是可以培養的。更何況人家張幼儀是大家閨秀,知書達理。

其實,在民國時期,就算是沒有感情基礎,就算是另有新歡,也沒有必要頂著重重壓力非要離這個婚,那就是納妾。要知道,民國時期雖然提倡并明文規定了“一夫一妻”制,但實際上,納妾現象比以往任何時代都嚴重,古代還有納妾的等級規定,幾品官納幾妾有額定

限制,但到了民國,則無等級限制了。有一位叫范紹增的民國將軍,竟然找了四十個大小老婆,當時名聲遠播的游泳健將有虞美人之譽的楊秀瓊便是范紹增的第十八房姨太太。如果說徐志摩選擇納妾的話,我想,作為浙江富商的徐申如是能夠接受的。這樣,既不會引起掀然大波,招到梁啟超的大罵,又能平平靜靜地合情合理地順順利利地名存實“離”了。

可這不是徐志摩的做法,他不但要堅決徹底的離,還要轟轟烈烈的離,他要離了再娶。本來離了就離了,離了就百事大吉了,可徐志摩還要在當時的《新浙江》報上刊登《徐志摩與張幼儀離婚通告》。他要廣而告之,他要向世界宣告:我徐志摩離婚了,我徐志摩掙脫了包辦婚姻的枷鎖,我徐志摩是中國婦女解放的先驅„„徐志摩之所以這樣做,其目的不是解除個人之婚姻痛苦,而是要發動一場離婚的革命,給全體中國人以鼓舞。為了這場離婚革命,他可謂身先士卒,赴湯蹈火。他在《徐志摩與張幼儀離婚通告》里寫道:“„„這女子不解放,也是男子未盡解放的證據,我們希望大家從理性方面經行掃除陋習迷信,實現男女平權的理想,解除辱沒人格的婚姻,是逃離靈魂的命„„”概而言之,談的都是提倡男女平等,掙脫包辦婚姻的枷鎖,極力論證、反對離婚的不合理性。

當然,徐志摩“自己要做中國第一離婚男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對“愛、自由和美”的執著信仰。徐志摩認為:“真生命必自奮斗自求得來,真幸福必自奮斗自求得來,真戀愛亦必自奮斗自求得來。”所以,他要為他的“愛、自由和美”而“奮斗”。并在寫給梁啟超的信中,寫下了堪稱當代“愛情宣言”的表白:“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作為浪漫主義詩人和愛情的革命理想主義者的徐志摩,他或許天真地認為,只要他倆已離婚,社會就進不了,全人類就幸福了。

第五篇:徐志摩簡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浙江海寧人,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表兄[2][3]。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并曾留學英國。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胡適語),這為他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亦斷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與胡適、聞一多、梁實秋、陳源等人于1923年創建新的文學團體:新月詩社。

家庭背景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寧一個富裕家庭,他的父親徐申如,人稱“硤石鉅子”,又是硤石商會會長,擁有一座發電廠、一間梅醬廠、一間絲綢莊,在上海還有一家小錢莊。

出生與童年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

1900年起,入家塾讀書。

1907年,入硤石開智學堂就讀,從師張樹森,從而打下了古文根底。

1910年畢業,入杭州府中學(1913年改名為杭州一中,歷經沿革為今日之杭州高級中學),與郁達夫、厲麟似同班。他愛好文學,并在??队崖暋返谝黄谏习l表論文《論小說與社會之關系》,認為小說裨益于社會,“宜竭力提倡之”,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時,他對文學也有興味,并發表了《雷錠與地球之歷史》等文。

1915年夏,18歲時于杭州一中畢業后,考入上海滬江大學。

結婚

1915年12月5日(農歷乙卯年十月二十九日),經由父母安排,與張君勱之妹張幼儀結婚后,轉入上海浸信會學院學習。

1916年春(19歲),從上海浸信會學院退學。同年秋,轉入國立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法科預科。次年,北洋大學法科并入北京大學,入北京大學預科學習。

1918年6月,拜梁啟超為師。

1918年8月(21歲)赴美留學,入克拉克大學歷史系。

1919年9月(22歲)入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

1920年10月(23歲),赴英國倫敦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其間結識英國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對文學興趣漸濃。旅英期間,徐志摩外遇,邂逅了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原名林徽音)。

離婚

1922年3月(25歲),與張幼儀離婚,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習。同年10月回國。

1923年3月(26歲),發起成立“新月社”。同時在北京大學英文系任教。

1924年4月至5月(27歲),泰戈爾訪華,陪同在各地訪問;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訪問。8月,第一本詩集《志摩的詩》出版。12月,《現代評論》周刊在北京創刊,為主要撰稿人。

1925年3月(28歲),辭去北京大學教職。

徐志摩和第二任妻子陸小曼

1925年3至5月,赴歐洲旅游。

1926年(29歲),應任光華大學教授,兼東吳大學法學院英文教授;主持《晨報副刊·詩》;10月,與陸小曼結婚。

1927年春(29歲),參與籌辦新月書店。1927年9月,第二本詩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書店出版。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

1928年2月(31歲),兼任上海大夏大學教授。10日,與聞一多、饒孟侃、葉公超等創辦《新月》月刊。

1928年6月至10月,赴日、美、歐、印等地旅游。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別康橋》問世。

1929年(32歲),辭去東吳大學、大夏大學教職,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29年9月,應聘任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英語文學教授。同年,兼中華書局、大東書局編輯。

1930年底(33歲),先后辭去上海光華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教職。

1931年1月(34歲),與陳夢家、方瑋德等創辦《詩刊》季刊。1931年2月,任北京大學英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女子大學教授。8月,詩集《猛虎集》出版。

飛機失事遇難

主條目:濟南號空難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平協和禮堂為外國使節演講“中國建筑藝術”,徐志摩欲前去捧場,于早上八時搭乘中國航空公司“郵政號”司汀遜式九缸七座飛機由南京北上,然而,飛機在大霧中誤觸濟南開山墜落,徐志摩罹難,死時34歲。

軼事[編輯] 1923年,梁啟超(號任公)寫了長信很懇切地勸他:“萬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樂。弟之此舉其于弟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始茫如捕風,然先已予多數人以無量之苦痛。”“戀愛神圣為今之少年所樂道。„„茲事蓋可遇而不可求。„„況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鶻突,而得滿足得寧帖也極難。所夢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煩惱終其身已耳。”任公又說:“嗚呼!志摩!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當知吾儕以不求圓滿為生活態度,斯可以領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夢境,挫折數次,生氣盡矣。郁邑佗傺以死,死為無名。死猶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墮落至不復能自拔。嗚呼!志摩!可無懼耶!可無懼耶!”

志摩答復任公的信,不承認他是把他人的苦痛來換自己的快樂。他回信說:“我之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兇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人誰不求庸德?人誰不安現成?人誰不畏艱險?然且有突圍而出者,夫豈得已而然哉?我將于茫茫人海之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嗟夫吾師!我嘗奮我靈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熱滿之心血,明照我深奧之靈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輒欲麻木其靈魂,搗碎其理想,殺滅其希望,污毀其純潔!我之不流入墮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幾亦微矣!”

徐志摩留學后回到北平,常與朋友王賡相聚。王賡的妻子陸小曼,對徐志摩影響甚大。陸小曼聰慧活潑,是獨生女,父親陸寶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門生,回國后任賦稅司。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平交際場相識相愛,并談及婚嫁。徐父執意請梁啟超證婚,徐志摩求助于胡適,胡適果然把梁任公請了出來,梁任公在大庭廣眾之下罵徐志摩:“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以后務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并以“希望這是你們最后一次結婚”這驚世駭俗的語句作為對兩人的期望。盛典舉罷,徐志摩與陸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于徐志摩離婚再娶,觸怒了父親,中斷了對他的經濟援助,而陸小曼生活揮霍無度,住的是3層樓的豪華住所,每月100銀洋的租金,家里傭人眾多,有司機、廚師、男仆,還有貼身丫鬟,這些巨額花費使徐志摩入不敷支。應胡適的邀請,徐志摩兼教于北京大學,為了貼補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間往返,同時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法學院、大夏大學三所大學講課,課余還得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戲等夜生活的陸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兩點才起身。

詩集

《志摩的詩》

《猛虎集》(收錄《再別康橋》) 《翡冷翠的一夜》 《云游》

《徐志摩全集》 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 小說散文集:《輪盤》。 另有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愛眉小札》(寫給陸小曼的日記)、《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文學風格[編輯] 新詩[編輯] 徐志摩新詩主要描寫個人的感情,想象豐富,比喻生動,重視意境的創造,講究語言的音樂美,濃艷華美而嫵媚,具有一種溫柔清新的風格。他受西方世紀末唯美主義、印象主義思潮較多浸染,因而有些詩寫得晦澀、神秘,情緒感傷,語言過于雕琢,詩作呈現比較復雜的面貌。他的新詩受英美詩歌影響,著重格律的建設,西方詩人中,學習雪萊和哈代;出色作品有《再別康橋》、《偶然》、《沙揚娜拉一首》等。[4] 散文[編輯] 徐志摩散文想象靈奇,富有詩意,善于言情,坦率任真,詞采絢爛,喜繪自然,多用反復、排比的修辭手法,多受歐美文藝影響,有時則渲染太過,結尾往往較為平淡。

評價[編輯] 胡適: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勝利,這就是他的“單純信仰”。他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實現的歷史。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現在的人真善美范文下一篇:一輩子學做老師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