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擬行路難經典范文

2022-06-04

第一篇:擬行路難經典范文

擬行路難

《擬行路難》導學案

預習案

1、讀過詩作后,請你找出一個代表詩人情感的詞?——“愁”

2、詩人愁什么?愁的內容——“命”(門第決定人生) 。 3. 詩人是如何解愁的? 借酒消愁,悲歌斷愁 。

4、愁的結果是怎樣?吞聲躑躅不敢言。

5.這首詩歌的主旨應該怎樣歸納? 答: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探究案

重點探究:

1、詩歌開頭兩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

答:運用了比興手法,詩人用瀉水平地自然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借此說明正像水依照地勢的高低流向不同的方向一樣,人也是由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了他的人生際遇。表達了作者對士族門閥制度造成的社會不公現象的憤慨之情。

2、“安能行嘆復坐愁”和“心非木石豈無感”兩個反問句,在表現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表面上看,是說人生苦樂自有命,怎能行時嘆息坐時愁?應學會自我安慰,實際上語 言中蘊含著不平之氣。第二句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大轉折。由:人生亦有命(寬慰自己)— 酌酒以自寬(借酒澆愁)——心非木石豈無感(感情奔涌)。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鼎尖教案P24)

4、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第五六句塑造了什么樣的形象? 答:悲愴難抑。(同上)

5、第七八句用了什么寫法?表達了什么感情?(同上) 難點探究:

1、作者前面說“人生亦有命”,似乎他已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事實是否如此?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答案: 地,豈是平的?瀉水于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決定的嗎?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從第二個反問句“心非木石豈無感”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人的出身貴賤、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會現實造成的。

2、“瀉水”四句作者言不當愁,接著寫借酒澆愁。結合前幾句和作者身世經歷,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談談是什么樣的愁?

答案: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消愁,但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幾杯酒能驅散的?“吞聲躑躅不敢言”,是說將已經爆發出來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蘊藏著無窮的含義,表明詩人所悲、所感、所激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是有著重要的社會政治內容;愈是不敢言說,愈見感憤的深切。(鮑照,南北朝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亂中?!稊M行路難》18首,表現了為國建功立業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比較探究:此詩與李白的《行路難(其一)》

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一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案:寫世路的艱難,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現實對詩人遠大政治抱負的阻礙,反映了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抑郁和不平,突出了詩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2. 從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方面,說說此詩對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有哪些影響? 答:①、思想內容:都寫懷才不遇,深感世路艱難的悲愎不平的感情。 ②、語言風格:語言質樸,用近乎口語的文字表現深邃的詩意。

3、比較李白的這首《行路難(其一)》與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四)》的異同。

答案: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和語言風格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其四)》的影響,但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都寫“愁”。而由于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鮑照的詩“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在平淡的外表下蘊涵著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詩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更高。

第二篇:擬行路難

[背景] 詩歌是一種重要的文學樣式,更是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無論是我國古典詩歌,還是中外現當代詩歌,都有著誘人的魅力。作為中學生,應該通過課本詩歌的閱讀而具備鑒賞詩歌的能力。中學語文詩歌教學的重點是通過教材詩歌的載體,教會學生獨立準確的鑒賞詩歌的能力。但是詩歌教學往往是最為難把握的,把握不好就變成了教師講解詩歌大意,課上完了,學生依然不知道如何去鑒賞詩歌??荚嚵?,學生在詩歌鑒賞題上的得分率往往很低,一遇到詩歌鑒賞就覺得無處下手。歸根結底,是學生尚沒有具備獨立鑒賞詩歌的能力。由此而言,讓學生具備詩歌鑒賞的能力,就成為詩歌閱讀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針對這一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努力通過教材讓學生能夠有目標、有步驟地進行閱讀,學會鑒賞方法,建立起解題思維,從而提高詩歌鑒賞能力?,F在就我所教授過一首詩——《擬行路難》(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來談談我的一些具體做法。 [描述]

一、初讀,把握詩歌內容

1、抓標題,看注釋。首先我引導學生看標題。詩歌的標題就像人的眼睛,會給我們透露很多信息,往往透過題目能知道詩人所寫的內容,所以標題就是詩歌閱讀的切入點。古詩的題目往往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 象楊炯的《從軍行》,標題交代了事件背景,杜甫的《春夜喜雨》既交待了時間節令,又表明了事情、情感,讓我們未讀詩句就已經明白了詩歌的情感主旨——喜悅。

其次我要求學生看“注釋”。無論是書中的注解,還是試卷中的短短一二句注釋,都會給我們暗示。有時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本詩的思想內容;有時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本詩的用典或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我們一定要仔細研讀注釋!

《擬行路難》這首詩,通過研讀標題和注解,我們可以了解到:《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18首,表現了為國建功立業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本文是第四首。從注釋給的提示,我們就可以知道本首詩歌是寄寓鮑照的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解釋題意 《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 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

2、反復誦讀,初步體會詩歌情感

首先是不同方式反復誦讀。在自由誦讀、齊讀、個讀中,指導學生讀對字音讀對節奏,讀出情感。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自然就會被品味出來。讀的時候,還要求學生結合注釋,讀懂詩歌大意。通過對字詞句的理解來初步感受作者在這首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因為詩詞是語言的藝術,當然要弄懂了語言才能欣賞到藝術。

二、知人論詩,把握主旨

1、啟發學生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本詩。 問題銜接:詩人的人生之路有怎樣的艱難?引出背景。

2、交流有關鮑照的生平經歷和寫詩的背景

鮑照,南北朝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了為國建功立業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十個大家族(士族)統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3、領悟詩歌主旨:

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領悟情感

1、領悟作者的劇烈情感變化,把握詩人情感變化的過程 問題探究:詩人認命不認命?

結論:處在“認命”與“不認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認命”了,后又似乎“不認命”,最后似乎還是“認命”了。

2、具體品味詩人是如何表現這種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③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

④第

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結: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于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凄愴的《行路難》。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賞析技巧

概括本詩的寫作風格

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雜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曲折婉轉。

五、拓展:讀出搜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六、總結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七、布置作業,齊背課文,下課

作業:談一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板書設計】

擬行路難

鮑照

認命——不認命——認命

抨擊

悲憤

無奈

[思考] 詩歌在于悟讀,就是要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感悟、體會,把自己融入詩境。而教師重在做課堂的引導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語文學習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所以這節課我重在向學生傳授鑒賞詩歌的方法和思維,學生具備了這種詩歌鑒賞思維,那么他們就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不再懼怕詩詞鑒賞,而是喜歡詩詞鑒賞。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方式是多元化的,更注重了學生能力的發展,盡可能的把課堂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由的思考、討論。學生成為課堂主宰,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增長知識,提高能力,增強情感。所以整個課堂教學我給了學生很大的思考空間,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大膽參與積極動腦,在主動中收獲一種學習能力,一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這樣的教學效率比老師滿堂地講解要高的多,因為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探究,才會收獲最美麗的智慧碩果。

第三篇:擬行路難

《擬行路難》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擬 行 路 難 【教學目標】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4、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5、學會比較閱讀。

一、導入新課

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第四首。

二、解釋題意

《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 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

三、讀懂大意

1、學生自讀。

2、學生結合注釋,理解大意。(補充:行嘆復坐愁——行時嘆息坐時愁。)

3、學生齊讀。

4、明確大意:

往平地上倒水,水會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時嘆息坐時愁? 喝點酒來寬慰自己,因要飲酒而中斷了《行路難》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說什么。

5、根據大意試背誦。

四、把握情感

1、全詩突出了一個什么字?試結合詩的內容加以分析。 明確:全詩突出一個“愁”字。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這首詩的開頭以常見的自然現象作為起興,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門第不同,命句中,隱含詩人的不平之氣。但是這種現象,像大自然一樣,很難改變。詩的第

三、四句,詩人以聲稱不要“行嘆復坐愁”。不過實際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詩的第

五、六句,詩人就借酒澆愁,用唱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詩的第七句:“心非木石豈無感?”用反問句式,直說出了抗爭。詩的前四句不言愁,第

五、六句借酒澆愁、用歌斷愁,第七句是一個大轉折,把全詩的神上極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負重。 緊接著第八句,又是一個急轉,“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卻如此無可奈何,在對比全詩突出一個“愁”字,所嘆者愁,酌酒為消愁,悲歌為斷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潛所說,破,讀之自然生愁”(《古詩源》)

2、詩人的人生之路難嗎?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1)社會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2)有關鮑照的生平經歷: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鮑照(約415-470),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鮑照出身寒微,自稱“家世貧賤”,是“負鍤下農”(《二十多歲時,在臨川王劉義慶門下,因獻詩被賞識,擢為國侍郎。以后擔任過太學博士及縣令等低臨海王劉子頊參軍,在劉子頊舉兵叛亂失敗時,死于亂軍中。世人因此稱他為鮑參軍。有《鮑參軍認為他是劉宋時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才秀人微,取湮當代”的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學作品的價值,卻越來越受后人鮑照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詩、賦、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還是詩歌。其中樂府詩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傳誦名篇,最有名的是《擬行路難》18首。這組詩主要表現其建功立業不但有不滿,更有抗爭)。 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鮑照擅長詩賦和駢文,尤善樂府,作品風格俊逸,對唐代詩人李白等很有影響。杜甫《春日憶李白一。 參軍”,就是贊美李白的詩有鮑照的俊逸風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稱為“元嘉三大家”(謝靈運、顏鮑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滿著悲劇色彩,這悲劇色彩來源于他生存的時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沖突。兩晉南北朝,實行的是士族門閥制度,但是鮑照出身寒微,這兩者之間的沖突只是鮑照悲劇形成的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詩歌抒寫對門閥制度的不滿,但他終于“高步追許由”,走向了歸隱。形成鮑照悲是他個人的抱負和志向,鮑照是一個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強烈的人,毫不掩飾自己對富貴榮華、與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立業等種種目標的追求,并且認為以自己的才華理應得到這一切。老莊哲學中一切消極遁世,委順他不顧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而當他的努力受到社會現實的壓制、世俗偏見的阻激起沖騰不息的波瀾,表現出憤世疾俗的深沉憂憤。這種憂憤的情感發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詩歌獨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平,但沒法改變,只能發出憤怒的控訴。

4、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明確: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5、學生有感情地背誦。

五、賞析技巧

1、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 度像大山一樣壓在鮑照身上,促使他把無比巨大的憤懣不平之氣化作《擬行路難》這樣的詩篇。

【明確】從詩歌本身看,作者所說的“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明確】這個比喻是說,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是古代的血統論。

(分析: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賤不同處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說,這起首兩句,現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描繪,無余的心情。) 驚疑的氣勢。正如沈德潛所說:“起手萬端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這正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由于

2、“安能行嘆復坐愁”和“心非木石豈無感”兩個反問句,在表現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確】“安能行嘆復坐愁”這個反問句,從字面上看,是說人生苦樂自有命,怎么能行時嘆息坐時自我寬慰。實際上,語言中蘊含著不平之氣。這個反問句,詩人含著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大轉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

3、概括本詩的寫作風格:

六、延伸拓展:

1、從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方面,說說此詩對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有哪些影響? 【明確】

作者的《擬行路難》對李白的《行路難》很有影響。 從思想內容看,都是寫懷才遇的悲憤不平的感情。

從語言風格看,都得力于漢樂府的影響。語言質樸,用近乎口語的文字表現深邃的詩意。

2、推薦閱讀: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1)找出這首詩的詩眼? 【明確】憂思

(2)詩人是如何表現他的憂思的? 克制。到借酒澆愁,其結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開始奔涌。到“心非木石豈無感”,感情沸騰,在這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雜的心理歷程表現得曲折【明確】開頭兩句通過動作描寫(夜晚失眠,起來彈琴),婉約表達了詩人心中的隱憂。

三、

四、后兩句直抒胸臆,點破憂思、傷心。

(3)詩人為什么會如此傷心,如此憂思?(引導學生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解答) 月、清風、孤鴻、翔鳥”以動寫靜,渲染出一種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為襯托來抒寫內心的【明確】三國魏晉時人。公元249年,司馬懿殺曹爽,專國政。死后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權司馬師廢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曹髦,立曹奐。死后,由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籍就是處在司馬氏與曹氏激烈斗爭的政治漩渦之中。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虛與周旋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當時復雜的政治斗爭中保全自己。 (詳細內容見補充資料)

七、作業布置:

1、背誦《擬行路難》。

2、《導與練》相關部分的練習作業。 附:鑒賞資料

1、《擬行路難》

《擬行路難》著重表現詩人在門閥制度壓抑下懷才不遇的憤懣與不平。

詩歌開首兩句由瀉水于地起興,以水流方向的不一,來喻指人生窮達的各殊。這是一個很有名的比凡的日常生活現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別來顯示人生遭際的殊異,耐人咀嚼,叫人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貴賤窮達就好比水流的東西南北一樣,是命運注定、不可勉強的,那又長吁短嘆不已呢?表面上,這是叫人們放寬心胸,承認現實,其實內里蘊蓄著無限的酸辛與憤慨。這字上。大“命”當頭,誰還能強爭強求?只能聽憑它貴者自貴,賤者自賤。但反過來問一聲:“命”就這本身就包含著無言的控訴。 理嗎?為什么人人必須服從它呢?低頭認“命”,原是無可奈何的事;把社會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現再往下,詩思的發展仍然循著原來的路子。認了“命”,就應設法自我寬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悶的嘆。 詩人于是斟滿美酒,舉起杯盞,大口大口地喝將起來,連歌唱《行路難》也暫時中斷了,更不用說那末,矛盾就此解決了?詩還用得著寫下去嗎?“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陡然翻轉,用反詰語氣強調靈不同于無知的樹木、石塊,怎么可能沒有感慨不平!簡簡單單七個字,把前面諸種自寬自解、認筆抹倒,讓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憤之情如火山般噴射出來,其熱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顫。我們仿佛中的酒杯,橫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對不公平的命運大聲抗辯??墒?,他并未由此再進一步發輕輕一掉,用“吞聲躑躅不敢言”一句收結全詩,硬是將已經爆發出來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藏著無窮的含意,表明詩人所悲、所感、所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著重要的社會政治內容盡致地表達出來了。套用一句老話,謂之“筆力足以扛鼎”。 愈見出感憤的深切。經過詩篇結末兩句這樣一縱一收、一揚一抑,就把詩人內心悲憤難忍、起伏頓這首詩在音節上也有它獨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

一、第三首詩采用純七言句,而是用的長短相間似乎不及七言整齊,但有個好處,就是能靈活組織句子,便于選擇合適的聲腔,以配合文情的傳遞正是巧妙地運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錯,建構起一短一長、一張一弛的節奏形式,給人以半吐半吞、而到了結尾處,則又改為連用七言長調,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閘門,形成了情感的高潮。聲情 鮑照樂府歌行的一大特點,它對唐人歌行體詩篇也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值得我們細心玩味。

第四篇:擬行路難

原創教案 平邑一中 西鄉 擬行路難(其四)

第一教案(教材教案)

A案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對詩歌景物的分析,學習“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寫法。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傳達出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詩歌情景關系上的特點。

2.難點:通過意象營造意境,表達情感的寫法。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

湘夫人為我們講了一個苦戀的故事,與佳人相會而不得的煩惱,下面我們來學習鮑照的《擬行路難》,看看他煩惱的是什么,板書標題《擬行路難》。

二、文題解讀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歌頌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篇是《擬行路難》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誦詩歌

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1.播放伴奏,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誦讀并背誦。

四、詩歌鑒賞

1.師問: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 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2.師問: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3.師問: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師問:第

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5.師問:詩人為什么是無奈和痛苦的?

明確:結合作者情況和時代背景回答。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出身寒門庶族。 我國魏晉南北朝,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五、總結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搜集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寫一篇雜談。

【板書設計】 擬行路難

鮑照 認命——不認命——認命 ︱

︱ 抨擊

悲憤

無奈 擬行路難(其四)

B案

教學設計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中國有一個特殊的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實行“九品中正制”,導致士族、庶族等級特別森嚴,廣大庶族寒士很難躋身到上流行列,所以很多庶族學子心情郁悶,鮑照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擬行路難》,看一看這些庶族寒士的心態。

二、介紹作家作品

三、朗讀并背誦詩歌

四、分析詩歌情感、把握詩歌主題。 1.師問:思考討論詩人的感情基調? 生答:憤懣

2.師問:為什么詩人的感情基調會是憤懣的呢?(啟發學生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本詩) 交流作者與作品信息 (1)作者信息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南北朝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了為國建功立業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十個大家族(士族)統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3、師問:那么這首詩歌的主旨應該怎樣歸納? 生答: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4.師問: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第三句寫“人生亦有命”,從詩歌本身看,作者對“命”有怎樣的看法?

生答:運用了比興手法,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四、總結思考

師問:《擬行路難》與《湘夫人》有那些相似之處? 生答:思想感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或者執著追求理想的感情

寫作手法:運用比興

五、作業 1. 背誦詩歌。

2. 談談你對古代文人懷才不遇現象的認識。9

第五篇:擬行路難

《擬行路難》教學設計 鮑照 授課人:周銀霞

參與班級:高2018級4班 教學目標:1.了解鮑照的生平事跡及在詩歌發展史上

所作的貢獻。

2.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

賞方法。

3.通過對詩歌的分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知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所抒之情。 難點: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課時:1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將進入對古代詩歌的學習,說到古代詩歌,你們最先想到的詩人是誰?(李白)那我們先來看一首杜甫贊賞李白的詩歌。(展示課件《春日憶李白》)杜甫以鮑參軍也就是鮑照的詩歌創作成就來稱贊李白,可見對鮑照詩作的評價之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鮑照的代表作,請同學們把書翻到《擬行路難》。(展示課題:《擬行路難》,板書:擬行路難 鮑照)

二、 整體感知

(一) 初讀

朱熹先生曾說過:“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現在先請同學們用這種讀書方法朗讀詩歌,初步感受詩歌內容。(播放音頻) 1. 解題

按照我們之前的學習,解讀詩歌的第一步是什么?(解題)題目中包含著很多信息,例如時間、地點、人物、詩人的心情以及詩歌類型等等。那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詩題目中“行路難”在字面上的意思是什么?《行路難》又是指什么?(展示課件)

明確:“行路難”即道路難走?!缎新冯y》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造新詞,流行一時。古辭和袁辭都不存?!缎新冯y》主要是抒發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擬,即仿照、摹仿之意。

那我們可以從題目中得出哪些信息?

明確:作者可能在抒發自己世路艱難或者離別悲傷的感情。 2. 知人論世 (1) 知人

鮑照,出身貧賤,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東海人。世稱“鮑參軍”,與謝靈運、顏延之并稱為“元嘉三雄”。鮑詩氣骨勁健,語言精練,辭采華麗,常常表現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七言詩在鮑照那里有顯著的發展,對于唐代作家頗有影響。 主要成就: 樂府詩:《擬行路難》18首,歌詠人世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我們所學的這首詩是第四首,結合剛才的解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主要是抒發世路艱難,寄寓作者的悲憤之情);《梅花落》 辭賦:《蕪城賦》被視為六朝抒情小賦的代表作之一。 駢文:《登大雷岸與妹書》 (2) 論世

魏晉南北朝時期,選拔官員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即門閥制度,這種選官制度注重文人的出身,門第高的仕途就顯達,門第低的即時才能再高、品行再優也只能沉淪下僚。這就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

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鮑照出門寒門,曾從事農耕。即使才華橫溢、思求報國,也只能在仕途上受盡挫折?!稊M行路難》就是作者血淚的控訴。 3.定“眼”

古人寫詩講究煉字,力求一字傳神,全詩中最能點明詩歌主旨、最傳神、最凝練的字便稱為詩眼。那古詩當中哪些字可以稱作詩眼?(先找直接表達感情的詞,例如: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中的“愁”即為詩眼;或找動詞或形容詞,例如: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的“怨”;或者找表顏色的詞,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那根據剛才我們的分析,《擬行路難》的詩眼是什么? 明確:愁。

三、 精讀

1.愁的表現

那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歌主要是抒發作者的愁苦心情,現在請同學們試著以這種感情朗讀詩歌,邊讀邊思考作者的這種愁體現在哪些方面?(播放音頻)

明確:行嘆復坐愁;酌酒為消愁;悲歌為斷愁;不敢言更添愁;(詩人沒有明白地告訴我們他的愁,但是讀之自然生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問鮑照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3. 愁的原因

這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從而而來呢? 明確:當時的門閥制度阻礙了自己的仕途。 4.對命的看法

作者的出身是無法改變的,從而只能沉淪下僚、郁郁不得志。這種人生境遇作者將其概述為詩中的哪個字?(命)作者對這種命有著怎樣的看法?(同桌討論)

明確:門第決定人生,門第高的仕途就顯達,門第低的只能郁郁不得志。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是沒法改變。表面上認命了,實際上是對社會不公平的控訴。寫出了詩人極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負重。 這種遭遇就像詩中描寫的哪種自然現象?

明確:“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境遇也是由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這種現象像大自然一樣,很難改變。

四、全詩小結

全詩突出一個“愁”字,所嘆者愁,酌酒為消愁,悲歌為斷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四、 拓展閱讀

清·沈德潛曰:“明遠樂府,如五丁鑿山,開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李白深受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寫下了傳奇名篇《行路難》?,F在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同:1.思想內容上:都是抒發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情。 2.語言風格上:深受樂府影響,語言清新質樸,氣勢連貫,筆力酣

暢淋漓。

不同:鮑詩主要抒發一種悲憤的感情;李詩除了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還有一種積極樂觀的豪情。

五、全詩總結 這兩首詩都是抒發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情,但是展現出來的精神面貌卻是不一樣的。這除了性格的使然,更是時代的造就。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政治開明、和平民主的時代。我們更應該把握機會,努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F在請同學們再一次齊讀課文,向鮑照致敬。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你還有夢想嗎范文下一篇:內容標準教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