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日本飲食文化論文范文

2023-05-20

日本飲食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季林根主編的《日語教學與日本文化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年)打破了傳統的研究思路,將日語教育與日本文化研究相結合,從教育、科研及社會服務幾方面對日語文化研究展開教學實踐探討,旨在將日語介紹給國人,讓國人對日語文化及日本文化教育有大致的了解和認識,同時將我國的民族文化傳播出去,使世界認識一個嶄新的中國,對促進中日文化交流和我國日語文化教育實踐都具有重要作用。作為2013年度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經濟學院國際研討會紀念文集,《日語教學與日本文化研究》是集中日兩國學者多年的學術研究成果編纂而成的一部日語文化研究代表作,對日語教育界及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大體而言,該書可劃分為五個方面的內容:

一、日語的教育研究。在這部分研究成果中,編者收集了大量的研究資料,例如李菁菁的《日語專業四級考試試題效度分析與基礎教學探索》、李運博的《基礎日語寫作課程優化與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等等??傮w來說,編者在這一部分中所選取的學術成果都是圍繞著日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展開的,這也反映了我國學者對日語文化學習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了解和認識。例如:很多學者在日語文化交流研討會上展開了對日語文化教育及我國文化傳播問題的具體研究,并探討了日語文化教育及教學實踐的改進方法,這對當前我國各高校日語教學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二、日本文化研究。對此,國內的一些學者如王建民、付明飛、李曉宇等都以豐碩的學術成果論證了日本文化在我國發展的必要性。例如:王建民在《圣德太子與中國大陸文化的吸收》中指出,中日文化的根源頗具相似性而且日本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借鑒了中華文化,可以說中日文化交流發展的一大優勢就是二者具有同根性。余祖發在《試論<文藝上的自然主義>》一文中也強調,日本文藝上自然主義思潮的興起是日本文化發展的轉折點。這些都證明日語的發展離不開日本文化發展的轉型與創新,所以我們在日語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日本文化的學習與理解。如此方可提高我們的語言學習能力,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日本語言研究。劉曼等學者對日語的具體句型、語法研究得較為透徹,在《形容詞連用形的副詞形式與動詞共起時的語義指向》一文明確了日語中形容詞與動詞的具體用法,尤其突出了日語與漢語在詞性使用方面的差異。孫盛囡的《日語色彩詞的象征意義——以“赤、白、黑、青”為例》從詞語象征意義方面來凸顯中日語言文化的特點,即通過以小見大的形式來突出中日語言文化的差異,從而使學習者和教育者能夠通過語言符號規律來了解兩國文化的不同。從語言表象到文化內涵,該書的邏輯思路及闡述特點既總結了前人研究經驗的共同點,又突出了個人思想的獨特性。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將該書看作是編者對其他學者學術成果的簡單整理,而應深入該書的核心,領悟編者的編撰意圖。

四、日本文學研究。季林根十分重視對研討會中各種文學研究作品的收集匯總,以提高本國學者對日本文化的深入理解,通過具體作品來增強日語語言文化的感染力,從實踐中提高對日語語言理論的理解。這部分主要立足于日本文化作品,從作品中提煉日語精髓,以期在教育實踐中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對此,國內諸多學者頗有研究心得,彭芃在《村上春樹<尋羊歷險記>與卡夫卡<變形記>》一文中強調,日本文學作品深受西方文學思想的影響,對于日本文學作品的研究也可以同西方文學思想聯系起來。孫寧和竇碩的《華夏目漱石文學教育的若干思考》則對日本文學的發展淵源做了較為客觀的解析??傊?,日語語言文化的發展孕育了日本文學,日本文學又為日語語言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依據。

五、日本經濟社會。這一部分收集了部分學者對日本經濟社會的研究,旨在讓日語教育者與學習者從語言發展的客觀因素出發,將宏觀因素與微觀因素結合起來,提高日語語言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最終提高日語語言教學的整體實踐水平。

總之,《日語教學與日本文化研究》集中了日語文化研究者的智慧與經驗,是日語教學過程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經典著作,尤其是其中嚴謹的闡述邏輯,豐富的研究實例,更使該書的權威性大大加強。值得一提的是,該書所收錄的研究成果都是日語文化研究最前沿的學術問題。相信這些成果一定能為日語教學、日本文化研究及其他日語學習者提供有效的學術指導。

(作者系南昌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日本飲食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第十五代千宗室;中日茶文化;傳承、發展與交流

本文擬題“從《〈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看茶文化在東瀛的傳承與發展”,這是出于對當代茶文化發展的關心與認真思考。(1)筆者希望通過闡釋當代日本最大茶道流派里千家第十五代千宗室(以下簡稱千宗室)的著作《〈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探討其在中日茶文化的傳承、發展與交流中做出的努力與貢獻,及其具有的學習與借鑒價值。

一、中國茶文化的東渡與日本茶道三千家的誕生

茶文化源于中國,自神農氏嘗百草遇茶,陸羽撰寫《茶經》稱圣,歷代茶人將儒、釋、道三家融入其中,既有對經典的傳承,更有與時俱進的流變;有對茶文化的堅守,更有跨越國界的交流與互哺。綿延數千年的歷史賦予了茶文化濃厚的東方色彩,就中國茶文化傳播的最大收益者而言,毋須質疑,當屬東瀛日本,遣隋使與遣唐使隨佛教東傳將茶文化一并帶入了日本,經歷上千年本土化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當今的日本化茶道體系。這種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有機交融,被學者稱為“復合形態的變異”。②日本茶道史中最具有影響力的茶人當屬千利休(1522—1591),他用高超的茶藝以及“和敬清寂”“一期一會”等茶道思想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作為一名茶人兼商人,千利休悲壯的切腹之死也令其名留史冊。千利休的切腹原因至今未能完全解開,被稱為了戰國時代之謎,研究學者多認為是因為其“和”的思想有悖于豐臣秀吉的黷武之路而被勒令切腹,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當代日本三大茶道派別的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正是千利休的后人。在千利休死后,豐臣秀吉再次召見其子,允許恢復千家。當由崇尚“茶禪一體”的千利休的次子將千家茶道傳至千宗旦的時候,千家茶道被發展得更為出色。千宗旦一生拒絕仕途,在全心發展茶道藝術的同時培養其子精于茶道,其子修建的“今日庵”“不審庵”“官休庵”正是當今日本茶道三大流派里千家、表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的發源地。

二、千宗室及《〈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中關于中日茶文化的闡釋

在日本茶道三千家中,里千家逐漸成為了最大的茶道流派,其第十五代千宗室(現改稱千玄室)所倡導的“一碗茶中出和平”的茶文化理念具有世界范圍的影響力。千宗室1923年出生于京都,在就讀于同志社大學法學院期間曾作為海軍參加過戰爭,戰場的經歷使其深切地感受到了和平的重要,此后一直致力于通過茶道文化的研究與傳播推廣宣傳和平思想。千宗室的茶文化理念既是對先人千利休的茶道思想中的“和”的繼承,也是自身茶道思想“道學實”的體現。千宗室著有《茶的精神》《茶中精神》《里千家茶道》等書,其中由南開大學出版社翻譯出版的《〈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一書是千宗室在南開大學的博士畢業論文的中文譯本。書中引用確切的史料論證了日本茶道的由來與演變,勾勒出了日本茶道精神的理想世界。

千宗室在《〈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中就陸羽《茶經》對日本茶道的作用進行肯定的同時,也分析出形成日本茶道本質,并使其成為日本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原因。在書中序言部分,千宗室對何為茶道進行了表述,認為茶之境界在于它的娛樂性,能實現于現實社會中的高層次精神性娛樂的正是茶道。對于茶究竟是否生于中國,千宗室的判斷是因為《本草綱目》中有神農嘗百草,其中百分之七十有毒,以茶解毒的記載,或者曾有野生茶樹在中國。千宗室確定隨著佛教的東移,茶樹也隨之傳入中國。通過相關史料的查找,千宗室感到詳細描述陸羽以前的茶的相關論述中含糊者居多,茶書中被奉為最高最古的經典著作的應該就是《茶經》。通過對陸羽生平和相關著書的分析,千宗室得出陸羽著作可能有后人補筆,而對于陸羽其人,通過參照對比相關傳說和相傳為陸羽親筆撰寫的《陸羽自傳》中的共同點,歸納出陸羽是家系不明的孤兒,雖其貌不揚且有口吃,卻善辯且善思,嫌棄雜事而一心向書,所交之友皆為文雅居士,逝去時間與地點皆不詳。千宗室在贊揚陸羽高雅人格與獨具天賦的茶的世界觀之后,提及在陸羽的精神基調中,包含著要從一碗茶中去感受通向其自然之根源的意志。而陸羽敢于取經緯中的“經”字于自己的《茶經》,是一種具有強烈自信與極大抱負的做法。通過對茶文化傳至日本的史料分析,千宗室認為茶文化之所以自平安時代起興起于日本,是使節、留學生和僧侶們為移植中國文化所做出的貢獻,而這些中國使節們所繼承的正是由陸羽首次集大成的茶的高超哲學和思想。千宗室從中做出了即使日本自古便有茶樹,而真正將其作為飲料發現其價值性以及發現茶是人類追求向往自由王國不可缺少的喜悅感的卻不是日本人,而都是以陸羽為首的中國詩人與文人們,正是他們告訴了日本人茶文化思想的哲學性。千宗室在通過研究分析榮西東渡與《吃茶養生記》后得出當時的茶文化已漸漸滲入到日本的武士和貴族階層,而室町時代村田珠光等學者的出現則正式宣布了日本茶道的形成。至于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千宗室肯定了《南方錄》象征著日本茶道“一期一會”思想的確立,評價正是基于傳統的創造性才能經常地為其注入新鮮的感覺,成為明日之茶道的最為必要的真諦。千宗室在《〈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一書中通過引用確切的史料,在論證了茶文化思想誕生于中國的同時,也提出了日本茶文化是在對中國茶文化的學習和繼承的基礎上形成的,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具有深遠意義的革新與創造。對于《〈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一書,專家們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評價其為一部系統研究日本茶道源流及其所體現的文化精神的學術專著,也是一部以茶為主題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專著。確認了中國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頭,被后世尊稱為“茶圣”的陸羽的《茶經》是最早和最高的經典之作。指出日本茶道雖然源自中國,但絕非中國茶文化的簡單移植或翻版,將茶文化概括為追求理想境界的幻想型、重視實物性能的養生型和升華為宗教審美意境的理想型。

三、結語

任何一種文化,當它得到了與時俱進的發展,就具有了鮮活的生命力。茶文化也不例外,這門誕生于華夏大地的綜合藝術,在數千年的發展中具有了濃厚的東方色彩,即便在科技高速發展的21世紀,茶文化仍然廣受人們的關注與喜愛。這種密切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茶文化中包含的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各種理念、信仰、思想情感和文化形態的巨大影響力。正如千宗室在里千家網站中所表述的:“茶道は蕓術性、宗教性、哲學性、社交性といったすべてのものを包み込む、まれに見る総合的な文化であります。私は、この60有余年「一碗からピースフルネスを」という言葉を掲げて、この茶道のこころを國內外を問わず世界中の人々に伝えるために努めてまいりました。このインターネット·ホームページを通じて、茶道の伝える「和敬清寂」の理念が本當の意味での世界人類共通の願いである平和と幸せのために少しでも役立つことが出來ればと念じております?!保?)千宗室提到的茶道是一門包含藝術性、宗教性、哲學性、社交性的全部因素的稀有的綜合文化。六十余年中千宗室為了向海內外傳播茶道之心而不懈努力,用畢生心血去為實現“一碗茶中出和平”茶文化理念而努力不懈,為茶文化思想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著力量。其《〈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是我們了解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的寶貴參考資料之一。

日本飲食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日本人名;文化特征;男尊女卑;儒家思想

作者簡介:楊亞(1993-),女,漢族,重慶萬州人,吉林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研究方向:日語。

一、日本人名的特征

日本是世界上名字類別最多的國家之一。名字的長度也各不同,最長的由5個漢字組成,最短為1個漢字?,F在日本的名字共有15萬,但1997年出版的《日本姓氏大辭典》中,卻有29萬1129種。其原因是該辭典中,即便是同一個漢字,讀法不同的漢字,和讀法相同但字體不同的漢字都分開計算?,F實中,7000種姓氏就覆蓋了96%日本人。其中“佐藤”是最多的,大約有190萬人,第二位是“鈴木”,約170萬人。而且,各個地區分布也是有規律的。例如東京及其近郊的神奈川、千葉、埼玉等地,“鈴木”這個名字最多。北海道和東北各縣“佐藤”分布最多。此外,關西和九州一部分布最多的則是“田中”和“山本”。

二、人名中體現的文化特征

(一)嚴格的社會制度

關于日本姓氏的起源,語言領域的專家們認為與天皇、宗教、地方特征等因素都密切相關。在古代的氏族社會中,存在著體現地區和職業特色的“氏”,后來統一了日本的大和王朝采用了氏姓制度,成立了由“氏”構成的統治階級。到了平安時代,貴族和武士為了區別于平民階級,而自稱家名或者名字,這一現象也逐漸被社會所普及。在日本古代最有名的四個姓氏就是:“平”、“藤原”、“源”、“橘”,其中除了“橘”之外都是天皇賞賜的。另一方面,日本天皇中不存在姓氏。因為天皇象征著神,被認為是不屬于任何氏族的天上人。在封建時代,只允許豪族和武士、商人自稱姓氏。

(二)男尊女卑的觀念

在那個沒有幕府法令,僅依賴于習俗法的時代。武士的世界就變成了男人的世界。近代之前,日本實行夫婦別姓制度。但孩子無論男孩女孩,都要隨父親的姓。妻子是通過婚姻進入夫家,與丈夫血統不同, 因而婚后要繼續用本姓。1876年, 明治政府頒布了“繼續沿襲傳統的夫婦別姓制度”的指令, 主張繼續堅持夫婦別姓的制度。但此時大多數人才剛剛擁有姓,國民大多數覺得如果婚后夫妻還使用不同的姓,沒有家人的感覺,不利于家庭的和諧與團結。所以,1878年明治政府發布“民法草案”的188條規定:“妻子更改為丈夫的姓”。這是關于夫婦姓氏規定最初的法律條文。1898年,《明治民法》進一步確認了妻子改隨丈夫姓氏的夫婦同姓制度。

(三)傳統的儒家思想

日本的思想文化,包含了以下三個。一是日本固有的宗教“神道”。以及在日本很早就廣泛扎根的“佛教”。最后是《論語》帶來的“儒學”。日本人曾在訓讀中國文字方面下功夫,發明了假名。明治時期引進了大量對應外語的詞語。 于是形成了現在日本獨特的日語??梢哉f日本人是以優秀的包容力和陶鑄力來接受和演化外國的異質東西的。儒學也是以中國為源流經朝鮮傳入的思想,以其優良的包容力和陶鑄力來接受和吸收,可以說是根植于日本的歷史風土而進化的。 因此,日本儒學和中國、韓國的儒學,比如在中韓的冠婚葬祭上經常出現的宗教性和禮學性格上有很大的不同。日本人的名字也受到儒學的一定影響。例如,“仁”字有兩個人。肩并肩的兩個人表現出對等平等、人類之間的交流。另外,它是種子中發芽的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東西。“仁”的意思是真心和體貼,再加上孝。人類愛人道主義的思想本身。畢竟,儒學的“仁”和基督教的“愛”、佛教的“悲”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而日本歷代天皇、皇太子的名字都有“仁”字。

三、結論

和日本相比,中國在某種程度上變得親近了就不再用姓氏稱呼對方,而是親切的用名字互相稱呼。其理由是,中國與日本相比姓氏種類較少,所以他人和自己姓氏相同的情況非常多,通過用名字互相稱呼能表現得更熟悉。也可以認為這是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不同之處。

參考文獻:

[1]森岡 浩.『なんでもわかる日本人の名字』[M].日本:朝日新聞 出版,2012.

[2]森岡 浩.『日本の名字』[M].日本:エイ出版社,2015.

[3]劉元滿.日本人名用漢字數量變遷[J].北京大學學報,2007.(4):140-146

[5]徐玉明.淺談日本人的姓名[J].日語知識,1999.(12):46-47

[6]張小琴.日本人的姓[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64-67

[7]張敏,王娟.小議“日本夫婦姓氏”問題[J].黑河學刊,2010.(3):40-41

[8]邢運芳.中日姓氏與姓名的對比研究[J].科教文匯,2009.(2):259-262

日本飲食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日本人名;文化特征;男尊女卑;儒家思想

作者簡介:楊亞(1993-),女,漢族,重慶萬州人,吉林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研究方向:日語。

一、日本人名的特征

日本是世界上名字類別最多的國家之一。名字的長度也各不同,最長的由5個漢字組成,最短為1個漢字?,F在日本的名字共有15萬,但1997年出版的《日本姓氏大辭典》中,卻有29萬1129種。其原因是該辭典中,即便是同一個漢字,讀法不同的漢字,和讀法相同但字體不同的漢字都分開計算?,F實中,7000種姓氏就覆蓋了96%日本人。其中“佐藤”是最多的,大約有190萬人,第二位是“鈴木”,約170萬人。而且,各個地區分布也是有規律的。例如東京及其近郊的神奈川、千葉、埼玉等地,“鈴木”這個名字最多。北海道和東北各縣“佐藤”分布最多。此外,關西和九州一部分布最多的則是“田中”和“山本”。

二、人名中體現的文化特征

(一)嚴格的社會制度

關于日本姓氏的起源,語言領域的專家們認為與天皇、宗教、地方特征等因素都密切相關。在古代的氏族社會中,存在著體現地區和職業特色的“氏”,后來統一了日本的大和王朝采用了氏姓制度,成立了由“氏”構成的統治階級。到了平安時代,貴族和武士為了區別于平民階級,而自稱家名或者名字,這一現象也逐漸被社會所普及。在日本古代最有名的四個姓氏就是:“平”、“藤原”、“源”、“橘”,其中除了“橘”之外都是天皇賞賜的。另一方面,日本天皇中不存在姓氏。因為天皇象征著神,被認為是不屬于任何氏族的天上人。在封建時代,只允許豪族和武士、商人自稱姓氏。

(二)男尊女卑的觀念

在那個沒有幕府法令,僅依賴于習俗法的時代。武士的世界就變成了男人的世界。近代之前,日本實行夫婦別姓制度。但孩子無論男孩女孩,都要隨父親的姓。妻子是通過婚姻進入夫家,與丈夫血統不同, 因而婚后要繼續用本姓。1876年, 明治政府頒布了“繼續沿襲傳統的夫婦別姓制度”的指令, 主張繼續堅持夫婦別姓的制度。但此時大多數人才剛剛擁有姓,國民大多數覺得如果婚后夫妻還使用不同的姓,沒有家人的感覺,不利于家庭的和諧與團結。所以,1878年明治政府發布“民法草案”的188條規定:“妻子更改為丈夫的姓”。這是關于夫婦姓氏規定最初的法律條文。1898年,《明治民法》進一步確認了妻子改隨丈夫姓氏的夫婦同姓制度。

(三)傳統的儒家思想

日本的思想文化,包含了以下三個。一是日本固有的宗教“神道”。以及在日本很早就廣泛扎根的“佛教”。最后是《論語》帶來的“儒學”。日本人曾在訓讀中國文字方面下功夫,發明了假名。明治時期引進了大量對應外語的詞語。 于是形成了現在日本獨特的日語??梢哉f日本人是以優秀的包容力和陶鑄力來接受和演化外國的異質東西的。儒學也是以中國為源流經朝鮮傳入的思想,以其優良的包容力和陶鑄力來接受和吸收,可以說是根植于日本的歷史風土而進化的。 因此,日本儒學和中國、韓國的儒學,比如在中韓的冠婚葬祭上經常出現的宗教性和禮學性格上有很大的不同。日本人的名字也受到儒學的一定影響。例如,“仁”字有兩個人。肩并肩的兩個人表現出對等平等、人類之間的交流。另外,它是種子中發芽的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東西。“仁”的意思是真心和體貼,再加上孝。人類愛人道主義的思想本身。畢竟,儒學的“仁”和基督教的“愛”、佛教的“悲”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而日本歷代天皇、皇太子的名字都有“仁”字。

三、結論

和日本相比,中國在某種程度上變得親近了就不再用姓氏稱呼對方,而是親切的用名字互相稱呼。其理由是,中國與日本相比姓氏種類較少,所以他人和自己姓氏相同的情況非常多,通過用名字互相稱呼能表現得更熟悉。也可以認為這是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不同之處。

參考文獻:

[1]森岡 浩.『なんでもわかる日本人の名字』[M].日本:朝日新聞 出版,2012.

[2]森岡 浩.『日本の名字』[M].日本:エイ出版社,2015.

[3]劉元滿.日本人名用漢字數量變遷[J].北京大學學報,2007.(4):140-146

[5]徐玉明.淺談日本人的姓名[J].日語知識,1999.(12):46-47

[6]張小琴.日本人的姓[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64-67

[7]張敏,王娟.小議“日本夫婦姓氏”問題[J].黑河學刊,2010.(3):40-41

[8]邢運芳.中日姓氏與姓名的對比研究[J].科教文匯,2009.(2):259-262

日本飲食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當代日本小說;歷史;書寫

日本當代文學與歷代文學相比呈現出了一些新的態勢。比如,作家更注重個性化創作,在思想內容方面關注戰爭、社會、歷史的題材增多,與此同時也強調表現自我。對傳統也有一定的突破等。本文選取日本當代文學中的小說部分進行梳理,欲對其中的歷史文化書寫及其語境進行探討。

一、戰后初期日本小說中的戰爭歷史元素及其語境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二戰正式結束。在日本維持了近十年的戰爭體制和政治秩序宣告崩潰,戰時的文化統治隨之解除,文學也擺脫了戰時的管制而重新獲得表達的自由。在經歷了短暫的混亂和迷茫后,文學界逐漸開始了復蘇。在這樣一種語境中,日本文學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1945年12月,曾一度受到鎮壓的左翼作家發起成立了新日本文學會,并于1946年創刊了其機關雜志《新日本文學》,其代表作家宮本百合子、德永直等都發表了不少反映戰爭創傷、表現日本軍國主義罪惡的作品。宮本的代表作《播州平野》描寫了戰敗的慘象以及對戰爭的批判。小說透過主人公石田廣子的女性視角,揭示了日本帝國主義為其發動的戰爭所付出的代價。其中描寫了在原子彈爆炸中失去丈夫的寡婦的悲哀,以及在戰爭和原爆中失去三個兒子的母親的悲痛,揭露了戰爭帶給女性的痛苦和傷害。此外,德永直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妻啊!安息吧》、長篇小說《靜靜的群山》、《蛤蟆》、《熬煎》等作品也從多個角度展現了日本戰后的歷史轉折以及普通工人、農民以及女性的不屈抗爭的歷史畫面。

戰后派作家尤其是第一批戰后派作家中也有不少作品帶有深深的歷史烙印。第一批戰后派作家的創作基本上圍繞著戰爭體驗和轉向體驗兩個基點進行。如野間宏的《臉上的紅月亮》、《陰郁的畫》、《真空地帶》、梅崎春生的《櫻島》、武田泰淳的《審判》、大岡升平的《野火》、《俘虜記》等?!赌樕系募t月亮》描寫了主人公在經歷過戰爭后才強烈意識到親情的珍貴,表現了戰爭帶給民眾的傷害?!蛾幇档膱D畫》描寫了主人公一面為革命者所吸引一面又不愿真正投入革命的矛盾心態。是表現轉向體驗的作品。畫家勃魯蓋爾的《陰暗的圖畫》象征著年輕的知識分子的苦惱和痛苦?!墩婵盏貛А芬彩腔谧髡叩脑讵z中服刑的真實經歷而創作的,其背景仍然是戰爭。梅崎春生的《櫻島》以二戰末期為背景,描寫知識分子出身的軍士村上在日本已處于美軍包圍的絕望的環境中的復雜內心變化,在向往生的美好的同時,揭露了戰爭的殘酷,鞭撻了喪失人性的日本反動軍隊。武田泰淳的小說《審判》的主人公二郎因在戰爭中殺害了中國人而深陷于痛苦的負罪心理中。為了贖罪他選擇留在中國,因為他擔心回日本后自己的罪行會被淡化。這類帶有自我審判性質的作品尚不多見,也反映出作家對戰爭的深刻反省。大岡升平根據自己入伍及被俘的經歷,寫成短篇小說《俘虜記》、中篇小說《野火》、《萊特戰記》等,運用心理分析手法,描寫被俘經過,反映戰爭后期士兵的厭戰情緒、敗局的不可避免和戰爭對人性的摧殘,并探討了在生死存亡關頭人的命運及其存在價值等問題。此外,戰后派作家中也有堀田善衛的《廣場的孤獨》描寫了朝鮮戰爭前后日本知識分子的動蕩和不安。其小說《歷史》則以1946年的上海為背景,反映社會的動蕩。在日記《在上?!分斜磉_了對侵略戰爭的自省與對昭和天皇的批判。戰后派之后的“第三新人”的創作雖然已不再聚焦于戰爭相關類的題材,但其作品中仍能發現戰爭的陰影。如安岡章太郎的《陰郁的歡樂》、《海邊的光景》,吉行淳之介的《在火焰中》等。

二、新時期日本小說中的歷史書寫

隨著時間的流逝,直接描寫戰爭題材的作品也逐漸減少。但作品中的歷史痕跡也不難尋覓。開高健的《發光的黑暗》、《夏天的黑暗》、《花謝的黑暗》則是根據1964年自己作為特派員赴越南戰場采訪的經歷而寫成。推理小說作家松本清張也著有《昭和史發掘》等深入探究日本近現代史的紀實性作品。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的《飼育》寫的是戰爭期間一個黑人士兵因飛機墜毀降落山村的故事?!稄V島札記》則是1963年大江健三郎去廣島搞社會調查,對原子彈造成的迫害深有感觸而作?!度f延元年的足球隊》中涉及到了日本萬延元年(1860年)農民起義的歷史。村上春樹的作品多以都市、青春和戀愛為主題,但作品中也時有對歷史的涉及和思考,其中《發條鳥年代記》中記述了發生在蒙古和偽滿洲國邊境的一段鮮為人知的諾門坎戰役的內容?!秾ぱ蛎半U記》中也有羊博士為綿羊增殖去滿洲進行實地考察等基于中日歷史關系事實的小說情節?!?Q84》中女主人公青豆把閱讀關于20世紀30年代滿洲鐵路的書作為業余興趣,男主人公天吾的養父也被設計為戰后返回日本的滿蒙開拓團成員。這些關于戰爭和歷史認識的筆墨顯得瑣碎和零散,在近年來的當代日本文壇已不多見。

三、日本文學中的歷史小說

歷史小說(也稱“時代小說”)是日本近現代文學中的重要文學類型。尤其在戰后半個多世紀的當代文學中,其創作更為繁榮。出現了中里介山、直木三十五、大佛次郎、海音寺潮五郎、井上靖、司馬遼太郎、山岡莊八、陳舜臣、吉川英治等一系列作家。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如現代日本歷史小說作家吉川英治、司馬遼太郎、山岡莊八等。吉川英治先后著有《宮本武藏》、《新書太閣記》、《三國英雄傳》、《新·平家物語》、《私本太平記》等多部巨作。司馬遼太郎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描寫江戶末期的歷史小說。他筆下的人物如坂本龍馬等,如今已成為時代劇里反復傳誦的典型??椞镄砰L、豐臣秀吉、德川家康、西鄉隆盛們在他的許多作品重復登場著,并多次被搬上影視屏幕。山岡莊八花費17年時間,完成長篇巨作《德川家康》,在當時引發了前所未見的“家康熱”。之后他更以歷史小說為主,創作《織田信長》、《坂本龍馬》、《豐臣秀吉》及《伊達政宗》等名作。

除關注日本本土歷史之外,也有一些根據他國歷史而創作的小說,如井上靖的歷史小說《天平之甍》、《樓蘭》、《蒼狼》、《敦煌》、《孔子》、《楊貴妃》等大多取材于中國歷史,以中國史傳文學為素材進行創作,以此表現他對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化的向往,對人生對歷史的獨特思考和見解。此外,太宰志的《奔跑吧,梅洛斯》取材自希臘神話歷史故事,遠藤周作的長篇小說《沉默》描寫了葡萄牙耶穌會派傳教士在日本傳播天主教受到鎮壓的一段歷史。

以上對當代日本小說中的歷史文化書寫進行了粗淺的梳理中可以看出,當代日本小說整體而言歷史元素頗為濃厚。其中以描寫日本歷史人物的作品為主,也不乏或整或零地表現歷史事件的作品存在。戰后小說中更是異乎尋常地涌現出了大量對二戰中戰爭帶來的傷害和災難進行控訴和反思的作品,這一點與其他時期的文學創作都有明顯的差異。但從作品數量以及思想內容來看,能夠進行全面深刻進行戰爭反思的作品尚不多見。而且,在經歷過戰后一個短暫的時期后,自20世紀50年代后期起,這種關注戰爭或具有戰爭歷史元素的作品急劇減少,不僅如此,關注國家歷史民族命運的作品更是匱乏,這一點與中國文學有著較為鮮明的差異。

基金項目:“河北農業大學社科基金”資助(編號:SK20110401)

參考文獻:

[1]何乃英.日本當代文學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張龍妹,曲莉.日本文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王向遠.源頭活水:日本當代歷史小說與中國歷史文化[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胡瑞祥(1971-),男,河南上蔡人,河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主任,副教授,文學碩士,研究方向:日本文學及中日文學比較。)

上一篇:歐美文化論文下一篇:鄉土文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