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漢唐西域飲食文化論文范文

2024-02-10

漢唐西域飲食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采用文獻資料法、田野調查法等分析洛陽瀍河區形成至今回族傳統體育文化在不同社會背景下的變遷過程,旨在分析瀍河區回族傳統體育文化變遷的原因及其未來發展之道。得出結論:洛陽瀍河區回族傳統體育文化變遷過程符合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論,其變遷由其社會功能所決定;瀍河回族區傳統體育可能的現實功能有民族認同、伊斯蘭教信仰儀式化、表演性、響應相關政策、養生健身。認為應樹立民族傳統文化認同,融合當前政策現狀,加強回族傳統體育現代傳播,尋找并實現傳統體育可依附的經濟路徑。

關鍵詞: 回族;傳統體育;現代適應;民族傳統體育

收稿日期:20140513

作者簡介:劉毅偉(1980—),男,河南洛陽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

作者單位:洛陽師范學院公共體育教學部,河南 洛陽 471022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471022,China. 關于傳統體育的概念,許多學者進行了探討。王俊奇認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指的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整體的體育文化”,“民族傳統體育很寬泛,既包括中華武術、馬球、蹴鞠、易經筋、八段錦、五禽戲、氣功等,也包括民俗中的賽龍舟、舞龍、舞獅、放風箏、重陽節登高”[1];涂傳飛等認為民族體育強調的是能夠反映和承載一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民族認同的體育活動[2];陳紅新等認為“傳統體育包含不了民族體育,對一個國家或民族而言,傳統體育即民族傳統體育”[3];王俊奇又撰文從時間維度提出民族體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民族體育指歷史上各個時期能夠反映一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身份認同的體育活動,而狹義的民族體育僅指近現代一個民族的民族體育活動[4]。筆者認為:1)民族體育強調能夠反映和體現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體育活動,傳統體育強調從古傳承的體育活動,民族傳統體育綜合強調能夠反映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且從古傳承的體育活動;2)在具體研究中,時間和空間維度的確定有助于更好地界定研究對象。根據馬克諾夫斯基的《文化論》,“地方的或地域的原則,也許是(文化)完整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種”[5]9293。地方性及地域性對文化的影響非常大,因為文化從其功能上來講,主要是人類對于環境的適應和改變,不同的地域環境下其文化形式當然是不同的,因此,即使在分析同一民族的體育文化,其地方的和時間的因素也都需要界定。按照這個思路,本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是傳統體育,空間選取為洛陽瀍河回族區,時間為瀍河回族聚居區形成至今,重點研究該區傳統體育的現代發展。在人類學文化功能理論的架構下,本文在3大歷史階段中首先描述當時瀍河區回民所處的社會背景,然后探究其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傳統體育文化表現形式,接下來分析各階段傳統體育文化的功能及變遷的原因,最后根據帕森斯的結構功能理論提出當前社會背景下瀍河回族區傳統體育延續的條件及策略。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法、田野調查法、觀察法。

1 洛陽瀍河回族區社會發展與傳統體育存在

洛陽瀍河回族區成立于1957年,但據《史書》及《洛陽瀍河回族區志》記載,該區回民始于唐、宋,定居于元朝,明清時期繁盛[6]。全區總人口17萬,回民2.8萬,占16.7%,居住特點為大雜居、小聚居,回民多數圍清真寺而居。瀍河區回族經過歷史的變遷及地域文化的影響,其傳統體育活動在歷史上不同時期有其不同表現。以下部分將描寫3個歷史階段瀍河區社會發展狀況及傳統體育活動。

1.1 傳統時期(681—1949年)

1.1.1 傳統時期洛陽瀍河區社會發展狀況

根據不同的歷史階段、政治背景及瀍河回族聚居區的特點,傳統時期指從該區有回民出現開始至新中國成立。據《史書》記載,自651年至798年,阿拉伯伊斯蘭政府共派遣了37批使團訪華,洛陽作為橫貫東西的“絲綢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的東起點,阿拉伯商人、波斯商人來洛陽做生意者較多,瀍河區是當時洛陽的一個重要物資交流中心,有的商人便在瀍河區開店經營香料、象牙、珠寶等,他們是瀍河區最早的回民人。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亂時,洛陽淪陷,肅宗、代宗時期曾向西域和大食借兵回族軍隊,瀍河區塔灣就是當時軍營所在地之一。元朝時期,大量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向東來到洛陽,從洛陽瀍河區回族姓氏祖譜分析也可知其定居始于元朝[7]。

元、明時期,進入教坊階段,且隨著明朝之后的回、漢通婚,瀍河區回民人數大大增加,并修建了清真寺,這期間,穆斯林逐漸從僑民轉變成中國人,是伊斯蘭教與中國文化融合的過渡階段。明清時期,回族移居河南出現高潮,在居住格局上由小集中向大分散變遷,是當今回族分布呈現“大分散小聚居”格局的基礎[8]。

1.1.2 傳統時期瀍河區回族傳統體育活動

在此階段,洛陽瀍河區回民基本處于封閉的寺坊階段,生活中每日要到清真寺進行五禮儀式,這是回民最基本的生活風俗,五禮中對于身體活動的規定也很嚴格,屬于根植于宗教的傳統體育?;刈逦湫g在傳統時期比較盛行,南派心意六合拳創建于清朝乾隆年間,是瀍河馬坡回族人馬學禮依據心意拳古拳譜而建,武術界稱其為“圣行心意六合拳”,人稱“神拳”。心意六合拳的寓意是“心意誠于中,肢體形于外”。六合有2種解釋,一指雞腿、龍身、熊膀、鷹捉、虎抱頭、雷聲,一身含六勢,二指內外三合,外三合是“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內三合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馬學禮曾以“神拳馬學禮,打出少林寺”而出名,各大商行紛紛重金聘請他當保鏢,后來河南知府也請他做河南府“公差都頭”(負責維護治安)。后來馬學禮棄官歸鄉,回族群眾推舉他到清真寺辦武學,傳授心意拳;所以該拳在瀍河區也稱為“教門拳”,成為瀍河區回民強身健體、防身的重要傳統體育項目。

除此以外,由于洛陽瀍河區歷史悠久,傳統時期傳統體育項目眾多,每逢傳統節日及宗教節日期間,各種體育項目非常豐富,如東關雙龍、龍燈、旱船、高蹺、大頭舞等,由于民族交融,這些傳統體育不僅在漢民中盛行,對回民也逐漸產生一定的影響。專門供民俗體育演出的舞臺有車站的新新舞臺(今南新安街)、華東舞臺(今瀍西木工機械廠處)、聲明舞臺(今九龍臺后溝)和唐山落子院(今銀行瀍辦處),東關的同樂舞臺(今新街北頭)、華中戲院(今新街中間)等,這些舞臺均為席棚板坐,設備非常簡陋,但在當時娛樂設施匱乏、娛樂項目很少的情況下,這些民俗傳統體育的表演給民眾帶來了眾多樂趣。

1.2 解放后至改革開放前(1949—1978年)

1.2.1 解放后至改革開放前瀍河區社會發展狀況

1949年后,黨和政府重視少數民族發展,一些重要的民族政策在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基礎上制定并實施,少數民族區域自治政策逐漸實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全面得以貫徹。1957年11月15日,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了洛陽市瀍河回族區(縣級)。1957年至1978年間,瀍河區先后經歷了“反右派”運動、大躍進時期、“文化大革命”運動等。傳統時期形成的教坊制度在這個階段逐漸被打破、瓦解,清真寺核心地位被動搖,一度出現清真寺全部關閉的情況,洛陽瀍河區回民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人口也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

1.2.2 解放后至改革開放前瀍河區傳統體育活動

1949—1957年的經濟發展時期,解放前由于連年戰亂而停滯的民俗體育項目重新得以發展,每逢節日,各種民俗體育活動競相在街頭演出,如龍燈、旱船、高蹺、東關雙龍、腰鼓、秧歌、花船、花籃舞、大頭舞等。伊斯蘭傳統宗教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期間,回族群眾聚于清真寺內舉行會禮,之后會邀請民族傳統武術心意六合拳師舞拳慶祝。1958年后至1978年前,受政治風波及自然災害的影響,依附于節日慶祝的民俗體育發展停滯不前,期間也有中斷,而清真寺也曾悉數被封,回民傳統武術也逐漸衰落。同時,國家統一體育政策借鑒蘇聯的經驗,先后實施“勞衛制”、《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暫行條例和項目標準》《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國家體育鍛煉試行條例》等,1949年至1957年間曾在轄區工廠、單位等開展象棋、拔河、冬季長跑、游泳、爬山等休閑類體育活動,并開展籃球、乒乓球、足球、毽球等競技體育比賽活動。1965年瀍河區響應毛主席的號召開展群眾性游泳活動,全區12歲以上青少年1萬余人參加游泳活動;1976年和1977年,為紀念毛主席暢游長江,區連續組織游泳方隊,參加橫渡黃河慶祝大會;“大躍進”時期,因過分強調生產而出現勞動代替體育的現象,1966年至1969年,嚴重的社會動亂使得各小學體育教學停頓,體育課程被改為軍體課,多數學校聘請解放軍戰士對學生進行隊列、隊形、刺殺、操練和野營、防空演習的訓練,軍事訓練完全代替體育課程教學。

1.3 改革開放后(1978—)

1.3.1 改革開放后瀍河回族區社會發展狀況

從1979年2月開始,瀍河回族區委傳達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中,同時,進一步落實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政策,陸續恢復“大躍進”及“文革”時期被占的清真寺,并撥款進行修繕,至此,回族人民又開始過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經濟狀況也在改革開放后得到巨大改善和提高。瀍河回族區區委、區政府實行一個“確?!?、三方“傾斜”、五項“優先”的民族政策,即:確保少數民族群眾的合法權益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不受任何人、任何單位的侵犯;有關少數民族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項目在人力、物力、財力3方面實行傾斜;回族優秀青年優先進機關,回族優秀干部優先培養、提拔和重用,回族教師優先錄用,回族學校優先建設,有關民族問題優先解決。瀍河回族區回族人民結合自身民族特點及友好的民族政策,大力發展民族經濟,農業、工業、商業逐步發展壯大,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回族人民依賴自己民族對于牛羊牲畜及傳統飲食習慣大力發展商業、飲食業等產業,一些具有回族特色的大型餐館、中型食府、小型特色餐飲店遍布全區。教育方面,瀍河回族區發展回民小學5所,回民中學1所,自1998年開始洛陽市每年還對回族學校給予專項教育補貼用于回族學校改善教學設施。干部培養上,各層次梯隊少數民族干部配備比例均超過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極大地促進了民族團結和融合。在民族政策的指引及廣大少數民族干部的努力下,瀍河回族區各民族和睦共處,在雙方節日里,互相祝賀,共同歡慶,并尊重對方的風俗習慣。

1.3.2 改革開放后瀍河回族區傳統體育活動

改革開放后,瀍河區回民中除了老人外,大部分年輕人除了大爾代節外不再到清真寺過宗教生活,依附于清真寺伊斯蘭教信仰的拜禮活動日漸減少。傳統體育項目主要在春節、廟會、慶典或大型宣傳活動期間娛樂演出,具體項目有秧歌、毛驢、二鬼摔跤、東關雙龍、心意六合拳、排鼓、獅子、旱船、高蹺、龍燈、腰鼓、雜耍、抖空竹等,大型節日還有太極拳、舞劍、木蘭扇、健身操、交誼舞等,這些傳統體育活動的參與者主要為退休后的老年人以及社區專業組織人員。同時,轄區內各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學校普遍修建體育設施和場地,居民小區內也開始修建健身設施,各單位組織體育健身活動,在“三八”“五一”“十一”期間舉辦健美操、拔河、乒乓球、羽毛球、棋類比賽等活動。除此以外,體育協會也越來越多,1987年成立老年人體育協會,1990年成立老年人門球協會,1992年成立氣功協會,1993年成立心意六合拳研究會,1996年成立老年人自行車協會,1997年成立武術研究會。這些協會在政府的支持下開展了許多健身活動和比賽,如從1987年開始,瀍河區每年都舉辦“瀍河杯”老年人門球比賽,從1992年開始,不定期舉辦老年人運動會,1994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實施》頒布后,舉辦麻將、象棋、撲克、跳棋、乒乓球等比賽。一些傳統體育項目在少數民族運動會政策的影響下開始走進回族中小學,在學校成立一些傳統體育項目訓練基地,1986年成立洛陽市少數民族武術學校,校址設在塔西村回族小學內,1987年區成立了少數民族體育協會,1989年創建了洛陽心意武館,在市回中、北窯回小組建培訓毽球隊,抖空竹訓練基地設在市回民中學,木球是回族傳統競技體育項目,80年代后期,市回民中學就有一支木球隊參加省里的比賽,1998年河南省少數民族工作委員會以此為基礎,在洛陽市回民中學組建新的河南省木球隊,代表河南省參加大型賽事。

2 功能導向分析——洛陽瀍河回族區傳統體育現代發展的路徑選擇

本章將在描述瀍河區回族不同歷史階段社會背景及傳統體育文化的基礎上,用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論解釋洛陽瀍河區在不同歷史階段中回族體育文化的功能及其變遷,同時根據帕森斯的結構功能理論分析瀍河回族區傳統體育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發展的路徑選擇。

2.1 洛陽瀍河回族區傳統體育的變遷

馬林諾夫斯基從文化的功能角度提出“文化根本是一種‘手段性的現實’,為滿足人類需要而存在,其所取的方式卻遠勝于一切對于環境的直接適應”[5]90,他認為沒有現實功能或合格功能的文化都將被遺棄,“遺俗”在當前的環境中沒有完全合格的功能,其原來的功能已經無關緊要,同時,為滿足當前的需要,一些新的文化也會出現并繁榮[5]97;因此,文化的功能決定其發展,其變遷的主要原因是其功能是否滿足了當時社會下的人類需要,當其功能滿足當時社會結構下的人類需要時,文化呈現出繁榮狀態,當失去其合格功能時將被遺棄,新的文化會因其當前的完整功能而出現并昌盛。這樣,瀍河區體育文化的變遷也遵循這個規律出現繁榮或被遺棄。

傳統時期,洛陽瀍河區回民來源主要是經商者和退伍的軍人,這兩類人群對于回民武術都有需求,經商者對于安全、強身健體的需要和退伍軍人對習武習慣的保留使得回民武術成為回族成年男子普遍操練的傳統體育項目,而清朝時期的民族歧視政策及民國時期新舊教派紛爭、戰爭影響等使很多回民都熱衷于武術。這個時期瀍河區回民處于相對封閉的教坊制度下,其思想及行為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伊斯蘭教法典《古蘭經》中對于其體現穆斯林虔誠信仰的拜功對身體的跪坐、叩頭、端立、鞠躬等都有規范性要求,生活中的每日五禮、每周聚禮對其身體健康都有積極作用。這樣,受伊斯蘭教思想、戰爭及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回族傳統體育的功能主要是維護伊斯蘭教信仰、戰爭需要、經商及保護民族安全,在這些現實功能的驅動下,南派心意六合拳得以創立并發揚光大,繁盛時期,清真寺里還有心意拳訓練基地,傳統時期的阿訇也善武術,武師從事官府護衛、押鏢師傅等,有社會地位及經濟收入。除武術外,漢族中的傳統體育活動如東關雙龍、龍燈、旱船、高蹺、大頭舞等在節日期間在固定的舞臺表演,一些回民出于生計需要也會加入進來。相反,一些源于田間耕作的回族傳統體育活動如拔腰、下方棋、木球等并未在瀍河區流行,主要是在此階段該區回民很少有自己的耕地。

1949—1978年,瀍河區回民在行政上開始隸屬政府管理,傳統時期瀍河區回民的教坊制度已經瓦解。以清真寺為核心的民族共同心理遭受巨大打擊,一度出現清真寺全部被封的情況,民族特點逐漸被淡化,受伊斯蘭教影響的回民傳統體育已經失去其維護伊斯蘭教的功能。在和平時期,傳統武術所承擔的維護人身安全的功能也已喪失,而且曾在國民黨擔任過教官的武術家在文革期間受到批斗,回民武術不僅功能喪失,而且成為被打擊對象,人人避之不及。在生產生活方面,回民與其他民族一樣在“大躍進”時期投入到共同的生產中,與此同時,該區回民積極響應國家體育政策,開展國家政治領導人喜愛和倡導的游泳活動等,這些都是響應政治號召和國家體育政策的“手段性的現實”需要。

1978年后,瀍河回族區回民處于相對開放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全國統一指導思想下,對于經濟建設的重視使得世俗生活日漸重要,回民中大部分中青年開始到企事業單位工作,生產及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雖然部分回民依然保留每日到清真寺禮拜的習俗,但屬于民族“遺俗”,其功能不再完整但仍有現實功能,如回民作為少數民族可以享受少數民族優惠政策,這種功能使得回民仍會有一些區別于漢族的儀式文化,傳統體育活動就承擔了這樣的功能,其功能逐漸轉為象征性的、儀式性的。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及西方競技體育的影響下,國家體育政策也開始向競技體育傾斜,各級政府對于體育的重視也主要體現在競技體育方面,以參加體育比賽獲獎為主要的體育價值體現方式,瀍河回族區傳統體育項目也以取得少數民族體育比賽名次為目標進行發展。原來在瀍河區回民中并無傳統基礎的木球運動成為回民中學非常重視的體育項目,并屢獲獎杯。抖空竹也非瀍河區回民傳統體育項目,而是瀍河回族區馬坡人李浩信于50年代在開封向一位開封逃難的民間藝人所學,作為健身娛樂功用多年。1978年后,周圍人們也開始向他學抖空竹以供娛樂、健身之用。在瀍河區抖空竹者漸成規模,由于其有表演、觀賞功能,在春節廟會時開始有專門的抖空竹項目以供觀賞,加上國家開始對傳統體育重視,瀍河回族區抖空竹團隊榮獲河南省首屆民俗體育大會一等獎、河南省空竹大賽團體一等獎,并于2007年作為河南省抖空竹隊獲得第8屆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金獎,李浩信的弟子巴建國于2013年3月參加法國“明日”世界雜技節獲金獎,在屢次取得比賽成績后抖空竹成為目前該區回民知名度較高的傳統體育項目。在傳統時期非常盛行的心意六合拳卻由于其兇狠毒辣的特點在當前的和平時期失去其功能,逐漸被遺棄而面臨失傳境地。

縱觀瀍河區的體育變遷,一些體育文化得以部分傳承,一些新的體育文化出現并蓬勃發展,一些體育文化逐漸消亡,這些都驗證了馬斯諾夫斯基文化理論。失去功能的文化將失去其生命力,只有依附于現實需求的文化才能夠蓬勃發展。

2.2 洛陽瀍河回族區傳統體育的現代發展路徑

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論解釋了歷史長河中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文化依附其功能而發展,有現實功能的文化將蓬勃發展,而失去現實功能的文化將面臨遺棄的結果。在此理論的基礎上,塔爾科特·帕森斯從結構視角提出制度化的作用,他認為社會系統存在都有其功能,然而只有經過制度化才能形成穩定的結構[9]7677,社會系統可大可小,且互為作用,瀍河區回族傳統體育文化就是一種社會系統,在歷史的各個時期都是以現實功能為存在基礎的制度化的結果。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文化存在著3種系統層次,即生物的、社會結構的和符號的,且存在著普遍的必要條件:經濟上的適應、政治權威、教育社會化和社會控制”[5]93。帕森斯認為“一個社會系統要想運轉下去必須滿足4個方面的條件:適應、目標獲取、整合和維護”[9]8283。適應指的是經濟或功能上的依托,目標獲取指社會人選擇該系統的動機和目標,整合指該系統和其他系統的互動過程,維護指穩定結構下的文化控制過程,這4個方面互為制約、互相影響。瀍河回族區傳統體育的現代發展首先要尋找其可能存在的現實功能,然后在此基礎上尋找4個條件的路徑。

瀍河回族區傳統體育在現代社會中可能存在的現實功能有:養生健身功能,表演性、觀賞性功能,響應國家體育政策、民族政策、傳統文化保護政策功能,伊斯蘭教信仰象征性、儀式性功能,民族認同功能。這些功能可分為3個層次,民族認同功能為價值觀層面的功能,伊斯蘭教儀式性功能、表演性功能、響應國家政策功能為依附路徑層面的功能,養生健身為生理層面的功能,如圖1所示。

圖 1 瀍河回族區傳統體育的現實功能

養生健身為基礎性生理功能,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其實現途徑有多種,如現代競技體育及戶外休閑等,要想讓傳統體育在這些選擇中占有優勢,就要尋找其與其他功能的融合方式,通過一些依附性功能路徑達到讓傳統體育生存并發展的目的,進而實現其作為一種民族認同方式的價值觀功能。這樣,依附性功能路徑的尋找與選擇就成為洛陽瀍河回族區傳統體育存在并發展的關鍵,這些路徑決定著傳統體育的繁榮程度,而傳統體育想要發展下去,也必須改變其形式或內容使其能夠實現這些依附路徑的功能,如心意六合拳要改變其毒辣招式使其具有觀賞性、表演性的功能,并在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期間在清真寺表演發揮其伊斯蘭教“教門拳”的儀式性功能,讓回民了解其歷史,加深民族認同感。在深刻認識文化的功能作用之后,可以得知傳統體育想要生存發展必須轉變其功能,使之適應現代社會中的一些現實功能,在此基礎上,通過帕森斯的4個條件可以得出如下啟示。

1)加強民族認同感是瀍河回族區傳統體育發展的核心?;谝了固m教共同信仰的回民在傳統社會具有共同的價值觀,但經過歷史變遷,其價值觀逐漸淡化,依附于這種價值觀基礎上的諸多傳統文化都失去其存在意義,包括傳統體育文化;因此,民族認同是發展瀍河回族區傳統體育的文化核心,這樣,傳統體育中體現伊斯蘭教信仰儀式化、象征性的功能將得以強化。

2)深化瀍河回族區傳統體育與國家體育政策、民族政策、傳統文化保護政策的融合互動。傳統體育作為社會大系統中的子系統,其發展必須適應當前的國家大政策趨勢,在目前舉國體制、競技體育環境下,傳統體育要改變其內容使其具有競技特點方能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

3)加大宣傳,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傳統體育活動中。只有更多的人參與到傳統體育活動中,傳統體育得以利用,才能使其傳承下去。傳統體育要實現其宣傳途徑的現代化,通過網絡、微信、微博等現代媒體及景區表演、舞臺表演等實際演出,使人們體會到傳統體育的價值,并主動參與進來。

4)發揮傳統體育經濟功能是瀍河回族區傳統體育依存的基礎。傳統體育沒有經濟功能實現的依附路徑無異于失去存在基礎,尤其是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統一價值觀下,傳統體育的生存發展關鍵在于尋找可以產生經濟價值的依附路徑,以此帶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并形成穩定的結構,實現制度化過程。

3 結束語

瀍河區回族傳統體育的形成受伊斯蘭教思想、戰爭及回民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在傳統時期其表現形式主要是伊斯蘭教禮儀、心意六合拳等,其功能是強身健體和保障安全;1949年至1978年間,瀍河回族區傳統體育雖然經過了短暫的發展,但很快就受政治運動及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而中斷;改革開放后,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影響下,國家體育政策在西方體育影響下開始偏重于向競技體育方向發展,一切以比賽成績為重,傳統體育不再受到重視,傳統體育的功能也主要是響應政治號召、政策需求,在此功能的影響下,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呈現出傳承、創新繁榮、瀕臨滅亡的3種不同命運。瀍河區回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歷程正驗證了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理論,即失去功能的文化將失去其生命力,只有依附于現實需求的文化才能夠蓬勃發展。根據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功能分析,瀍河回族區傳統體育可能存在的功能有3層:價值層面的功能(民族認同功能),依附路徑層面功能(伊斯蘭教信仰儀式化功能,表演性功能,響應政策功能),生理層面功能(養生健身功能)。根據帕森斯的結構功能理論,瀍河回族區傳統體育文化想要發展要做到:加強民族認同感,增進傳統體育與政策體系的融合互動,呼吁更多的人參與到傳統體育活動中,為傳統體育尋找更多的經濟依附路徑。

參考文獻:

[1] 王俊奇.關于民俗體育的概念與研究存在的問題:兼論建立民俗體育學科的必要性[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24(2):1620.

[2] 涂傳飛,陳志丹,嚴偉.民間體育、傳統體育、民俗體育、民族體育的概念及其關系辨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8):2431.

[3] 陳紅新,劉小平.也談民間體育、民族體育、傳統體育、民俗體育概念及其關系[J].體育學刊,2008,15(4):811.

[4] 王俊奇.也論民間體育、民俗體育、民族體育、傳統體育概念及其關系:兼與涂傳飛、陳紅新等商榷[J].體育學刊,2008,15(9):101104.

[5] 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

[6] 洛陽市瀍河回族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洛陽市瀍河回族區志:公元605—1985年[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298.

[7] 胡云生,張偉.洛陽市瀍河回族區的回回民族[J].回族研究,1994,14(2):6267.

[8] 胡云生.明清時期河南回族分布格局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30(3):152156.

[9] 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0] 鄭國華.祿村變遷中的傳統體育流變研究[J].體育科學,2010,(30)10:8096.DOI:10.14036/j.cnki.cn114513.2015.02.007

漢唐西域飲食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由文章《草原的史詩》可見,筆者對于任世民所創作的大型浮雕“草原的史詩”作了詳盡而充實的考量,以空間意識為切入點,逐步展開對作品和諧的空間構成、歷史文化和藝術語言的研究,著重闡述了藝術家任世民在創作這組作品“草原的史詩”時對于表現內容、材質和展示空間之間的契合關系的把握,筆者在關注藝術家內容傳達的同時,對這組作品的浮雕語言做了理性而深入的探討,為讀者構建了一個完整的視覺和心理圖像。

視覺藝術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它的空間性,對于繪畫而言所表現的空間是虛擬性的,而之于雕塑,它的空間關系便是實體存在的了。中央美院教授任世民先生于2007年在內蒙古博物院序幕大廳中完成了一項高4m,長70m,總設計面積為376m2的室內浮雕,便是以9大主題內容組合而成的頗具實在空間審美效能的大型浮雕藝術。

一、和諧空間

當人類的文明沉積了若干年之后,歷史的文化遺存便形成了一個對于歷史證明、回顧與思考的多重性功能,而將這種文化遺存分學科地置于一個學術的實在空間中,它便帶有實物性、公眾性與傳播性的基本特征。這便是對近代博物館功能的認識和定位。

當我們帶著對于歷史的回顧與思考步入內蒙古博物院時,便由都市的生活空間即刻轉換到博物館特定的空間環境中。置身于序幕大廳時,這種由空間轉換造成的心理轉換自然地沉落于坐落在大廳壁面的歷史畫卷——《草原的史詩》上面了。

在展開對“草原的史詩”品賞之前,須先談一點與之有關的事情。任世民在創作這群大型浮雕時,考慮的因素很多。首先考慮的是表現內容和與材質之間的有機契合,同時還須思考博物院大廳整體空間與浮雕之間的協調,因為紀念性建筑本身也含有紀念碑的性質。任世民二十多年前出于對北方草原歷史和文化的濃厚興趣,曾就讀于西安西北大學漢唐藝術研究班。上世紀80年代,又曾對蒙古、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新疆、內蒙古、甘肅、寧夏等地進行過考察與研究,因此對于北方草原文化的藝術表現,任先生是有深厚積淀的。在長達近一年的浮雕畫稿設計中,他幾經推敲,最終在內容上確定以反映內蒙古草原文化為主脈,貫穿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變遷為表現內容,手法上采用敘事式的方式,表現形式則運用象征性與寫實并用的手法來展開對歷史閃光點的敘述。任世民首先以史前人類尚未誕生的恐龍時代的描述為序幕,然后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勾畫了極具典型文化特色的紅山文化等,而后緊接著便是進行了對那壯美的歷史華章的謳歌。在浮雕材質的運用上,任世民會同有關人員幾經比較最終選定了以河北西柏坡米黃理石為浮雕的選用材料。這種材料細膩,硬度適中,特別是其色澤呈奶灰調能予人產生感覺上的聯想與大廳的米黃色建筑石材形成了色彩感覺上的柔和對比,可謂相得益彰。在這種多重契合之中作者便把對歷史的贊美通過浮雕這種空間形式極大地釋放出來。

二、濃縮的文明史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大家庭。任世民在這群浮雕中以綜合性的浮雕技巧再現了這種民族融合、進步、發展的歷史場景。作者的藝術切點雖著眼于草原文明的歷史發端,但是卻將此擴展、延伸、會融到了具有多元性文化結構的中華文明的視野之中?!恫菰氖吩姟芬跃糯笾黝}浮雕和兩組裝飾浮雕,以及分割且又連結畫面的具有蒙古民族風格的裝飾柱構成。且看《漢胡和親》,在春秋戰國至兩漢的漫長歲月中,陰山大河南之間的各民族的文化在對抗與紛爭、和解與融合中發展,這件浮雕的表現內容涉及到燕趙、豢漢的長城文化,而又把歷史的焦點聚焦在和親事件中。公元的33年(西漢元帝竟寧元年)漢家宮女王昭君從漢都長安出塞遠嫁,此一舉消除了邊患使得邊疆得以太平,文化得以傳播,民生得以安寧。作品以昭君出塞為敘事主題,以單干和昭君為主體形象,表現出了昭君深懷國事與單干攜手出塞的情形。在紛雜的歷史事件中,作者以這段篇章為主題,可謂是善抓主線,又呈亮點了。在《交融歲月》中,任世民把視線移到了魏晉至遼金歷史時期的時空之中。在這個時期里,活躍在北方的鮮卑、突厥、契丹等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在文化交融之中尤以佛教文化的傳人,漢文化的傳播為重點。作品的重心便是對于標志著這種融合精神的文化符號之表達。如北朝的云岡石窟,遼塔以及徐徐而行的馬隊等等,構成了一種以時間發展為主線,以典型文化為表現語素的敘事畫卷。

當歷史的長河流淌到公元13世紀時,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稱雄北中國,使得北方游牧民族團結空前,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傳播,這是人類文明史進程中值得稱頌的篇章?!兑淮祢湣返臉媹D是以成吉思汗為敘事主題而展開的敘述,描寫了他以大汗身份召見外國來使的情形。此作通過對時代典型人物的描寫,濃縮地概括出了那血肉交融、頗多感懷遠逝的歲月。

到了忽必烈時代,這位大帝動用了他的行政機構治愈了近一個世紀之久的戰爭創傷,在政治上他對不同信仰與宗教持寬容態度。浮雕《元明盛世》中我們可以看到忽必烈這個當時最強大的君主建設元大都的史實。任世民還把代表著這段歷史輝煌的精英人物跨時空地聚集在了一起,他們中有東西文化傳播的“使者”馬可波羅,有集天文、數學與水力學于一身的科學家郭守敬……作者選取了這些杰出人物作為表現對象,體現出了對東西方文明進程中政治、文化、科技、藝術等歷史發展觀的一種視角。

光陰流逝,不舍晝夜。當人類的歷史進入了近代,在抵御外來侵略的時期,內蒙古地區可垂青史的壯偉事跡可以歷數,從悉尼喇嘛獨貴龍運動到成立內蒙古人民自治區政府的歷程,可在《民主烽火》這組浮雕中得以再現,隨著視線的徐徐移動,《民族團結》《共建繁榮》映入眼簾。但見畫面中,蒙漢民族為主體,鄂倫春、達斡爾、鄂溫克、回族、朝鮮族、俄羅斯族相擁而歌,歡歌而舞。這自然地象征出了新時代內蒙古的經濟、文化、科技、建設之大繁榮。

在《草原的史詩》浮雕群之眉首左右,還有《北方絲路》《東西交流》兩組以裝飾風格表現的浮雕壁畫,這寓意著北方文化歷史飛展如雙翼,這也是其墻面的附屬裝飾的重要組合。在分割九大主題浮雕的裝飾桂之中心位置,任世民采用蒙古草原轆轆車輪作為闡述和聯結這一地域獨特的歷史文化之符號,并以金屬鑲嵌的蒙古族吉祥花、云心圖案為映襯,形成了連結草原史詩章節的美妙音符。

三、對浮雕語言的探究

任世民認為,如果在大廳中以壁畫來表現“草原的史詩”可能視覺感知上的力度不夠,浮雕是有賴于光影而增強塑造感的,因而采用浮雕手法表現這一題材能更凝重地表現這一史詩,也更適合博物館序幕大廳空間上的視覺需求。任世民此作選取的題材是具有典型性的,創作語言是嚴肅的敘事風格,手法上是以低浮雕、高浮雕為主要表現語素又兼之陰刻陽刻或凹凸并用的石刻方法等表現手法為一體的形式語言。浮雕的表現手段局限在其厚度上,它是在有限的凹凸起伏變化上做文章,一般來講中國傳統的浮雕往往是平起于壁面在同一平面高度上的形體刻畫,有一種“平臺”的感覺,而法蘭西式的浮雕則是強調、重視物體外輪廓邊緣的清晰,俄羅斯風格的浮雕是按比例進行空間壓縮,近實遠虛……任世民綜合了幾大浮雕類型的表現手段,特別是在高浮雕的手法處理上已接近圓雕,增強了體量感,形體的實在空間,環境的心理空間都被他巧妙地處理在背景與物體之間的空間意識上了。這種高低交錯的方式有韻律地將不同的歷史畫而縱橫有度地貫穿在一起。

構圖上的擴展與連續性是易于表現在時間上事物的承接關系的,而造型的深度刻畫又利于深化主題的在空間中的表現。因此,這組浮雕以時間上的承續關系和浮雕手法的多種方式來處理其空間關系,使得這組群雕雙項地展開了對于中國歷史上光輝篇章的敘說,這種以時間向空間上徐徐展開的方式猶如史詩。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指出:“詩人的職責不在于描述已發生的事,而于描繪可能發生的事,即按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發生的事。歷史家與詩人的差別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韻文’,希羅多德的著作可以改寫為‘韻文’,但仍是一種歷史,有沒有韻律都是一樣;陌者的差別在于一敘述已發生的事,一描述可能發生的事?!眮喞锼苟嗟伦钤缬|及到詩與史的關系,他認為史是紀錄過去的,而詩則是對未來的預言,“草原的史詩”在史與詩的交替之中生成的是對于中華悠久文明閃光點的追敘,和對于中華民族未來的進步與發展的暢想。在這時間與空間的交合之中,任世民清醒地掌控了自己的空間意識,并采用藝術的語言凝固、強化了這種空間,使之與心理場和環境場交融一體,調高而意厚,是一種對歷史的抒懷。這種抒懷方式被他落實在了這具有敘事性、表現性和裝飾性的《草原的史詩》的空間意識之中了。

上一篇:中式烹飪飲食文化論文范文下一篇:地源熱泵節能減排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