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當前中職學校創新德育論文范文

2023-09-29

當前中職學校創新德育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結合廣西物資學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系列實踐,從內容、途徑、方式等方面探討在民族地區中職學校德育中導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策略:完善中職學生德育的內容,加強傳統道德經典教育,挖掘民族文化育人功能;內引外聯,全方位、多途徑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辟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方式。

【關鍵詞】民族地區 中職德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導入策略

當前形勢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教化力量,提高中職學校德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十分必要。但在民族地區中職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不少的問題,如單純誦讀傳統文化知識,忽視精神內涵闡釋;對傳統文化的教育理念認識不到位,對教育內容、課程體系、教材編寫還缺乏系統規劃;沒有在校園內形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缺乏對本地區民族文化中德育資源的挖掘。本文結合近年來廣西物資學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一系列實踐,從內容、途徑、方式等方面探討在民族地區的中職學校導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中職德育實效的策略。

一、完善中職學生德育的內容,加強傳統道德經典教育,挖掘民族文化育人功能

教育部頒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著力完善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養?!惫P者認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依托,深化民族地區中職德育內容,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加強中華傳統道德經典教育。浩瀚如煙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究其實質,其核心思想就是進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修身培養。中職德育應充分汲取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之根本,從傳統道德規范開始,以“孝、悌、謹、信、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等為主要教育內容,把“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中華傳統文化理念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相結合,用優秀傳統的經典道德凈化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修身立德的思想意識,培養學生“仁者愛人”的美好品行,加強學生的文明禮儀道德修養,激勵學生樹立愛國主義和自強不息的理想信念,形成“以德為先、以文化人”的具有中職特色的道德規范。

(二)精心選擇適合中職學生閱讀的文化經典。中職學生有著自身的特點,我們應選擇篇幅適中、貼近實際生活,適合中職學生閱讀的優秀傳統文化教材。讓中職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所蘊含的道德倡導和文化精華,提高他們基本的人文素養和為人處世的能力。推薦《弟子規》《論語》《增廣賢文》《朱子家訓》等傳世經典讀物,推薦閱讀中國文人志士等人物傳記或故事,如屈原、司馬遷、蘇軾、岳飛等歷史人物堅強不屈的人生毅力和意志,培養中職學生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和抵抗困難挫折的能力。

(三)挖掘民族傳統文化蘊涵的德育資源,突出德育內容的本土化和民族性。我國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自己獨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其中許多教人做人、開啟心智的思想道德的優秀內容,為當代德育活動提供了豐富的德育資源。將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與學校德育相結合,既能豐富德育內容和形式,又能增強民族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們可以把本地民族的一些傳統禮儀和習俗教給學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對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的曲藝、民間故事等進行挖掘,讓學生感受本地民族的智慧;教學生學唱民族歌、學跳民族舞,培養民族文化特長,陶冶情操;開展民族知識競賽,促使學生理解黨的民族政策,加深對民族歷史文化、節日習俗的認識;開展富有民族特色的實踐活動,加強民族團結教育,進一步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懷??傊?,德育與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相互影響,相得益彰,有利于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二、內引外聯,全方位、多途徑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

中職學校導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主要有:一是內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進實踐。二是外聯,“請進來,走出去”,參與社會、企業的實踐活動。近年來,廣西物資學校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進校園,積極探索民族地區中職德育工作的新途徑。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課程建設相結合,為德育打下牢固基礎。課程是實施人才培養的重要依托,在中職學校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必須將之融入課程體系中。廣西物資學校修訂專業教學標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作為必修課納入課程體系,開設在第一學期,總計 36 課時。德育組教師根據中職學生特點,自主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和教學課件。以“修身立己,仁愛共濟”為核心,以“孝悌”“泛愛”“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主線,重在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世?!叭雱t孝”—— 孝親尊師、修身養性;“出則悌”—— 兄友弟恭、與人為善、關愛他人;“謹”“信”—— 謹言慎行、言行必果;“泛愛眾”“親仁”—— 仁愛和平、知恩報恩;“余力學文”—— 德技兼強、術業專攻、責任擔當。改革課程評價標準,注重過程評價和實踐評價;創新德育課程教學模式,摒棄過去以說教為主,不注重實踐的德育方式。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老師創設情境,提出討論問題,學生小組討論,總結并上講臺分享,始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堂中通過德育故事分享、小組討論、情景模擬、品味讀詩、新聞熱點視頻播放等,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在討論、活動中領悟做人的道理。

學期結束,我們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問卷調查,學生普遍認為通過課程學習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各方面進步不少,其中受益較大、變化較明顯的是:懂得了孝的重要性,知道感恩父母,孝敬父母、長輩,學會與父母溝通,很多同學和父母關系改善;懂得文明禮儀的重要性,對老師、同學更加有禮貌;日常行為規范行為有所改善。學生都希望進一步學習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心靈,提高自身道德修養。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提高德育的效能。中職學校校園文化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方面,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廣西物資學校積極組織開展各類傳統文化教育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育成果匯報演出;“誦讀經典,弘揚傳統文化”經典詩文誦讀大賽;“創意燈籠,點亮祝?!睙艋\制作大賽、“學會生活、煮導生活”中華廚藝大賽等相關活動;以愛國、自強、感恩等為主題的班、團隊活動等。成立物校傳統文化協會,開展書法、太極、武術等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在校園中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讓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成長,在活動中學生自信得到樹立,情操得到陶冶,心田受到滋潤,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民俗活動,組織學生參加民族團結知識競賽及民族團結網絡知識競賽;組織學生參觀廣西民族博物館,參觀了解廣西各民族風俗;開展壯族十八歲成人禮暨民族團結教育主題活動,各民族學子通過感受現場壯族特有的成人禮,激發青年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社會擔當,并通過參加跳竹竿舞、拋繡球、滑板鞋等活動,進一步了解壯族文化。這項具民族特色的德育活動,是民族地區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舉措。

(三)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拓展德育的廣度和深度。廣西物資學校與廣西傳統文化道德促進會保持固定的合作關系,多次作為協辦單位參加該會舉辦的各類公益活動。如具有廣西壯族特色的“三月三女子成人禮”活動、中國—東盟(南寧)“孔子文化周”系列活動、全球潮商大會的會務工作、“一點公益中國行”走進南寧慈善公益晚會;參加廣西仁愛文化中心、廣西孝道家園、廣西孝行天下文化公司等機構開展的各種公益活動;組織師生去敬老院慰問,為孤寡老人送溫暖等;在廣西物資學校主辦傳統文化幸福人生公益講座,參加者不僅有本校學生還有周邊學校學生,企業、社區人員等。通過社會實踐的平臺,學生走出校門,身體力行,拓寬了德育的廣度和深度,在實踐中塑造良好的人格修養,在奉獻中培養社會責任意識。

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辟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方式

互聯網科技革命,不僅誕生了因特網和手機等快捷通信工具,還出現微信、微博和博客等交流載體,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開放。中職學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主動研究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有效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對策。改進課堂教學手段方法,將現代多媒體技術手段充分運用到傳統文化教育課程中,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時代感。

廣西物資學校建立學校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各類傳統文化學習、活動新聞圖片,班級成立傳統文化學習交流群,學校官方網站開辟傳統文化專欄,讓傳統文化傳播范圍更廣,輻射面更大。老師通過 QQ 空間、朋友圈、微博等網絡社交平臺推送傳統德育故事、哲人哲理,分享師生參加傳統文化活動的圖片及心得體會等內容,傳播正能量;學生也將自己的平時“力行”作業,參加志愿者活動等發布在 QQ 空間或微信朋友圈上,被轉載和點贊的次數作為課程學習平時成績考核依據,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度。借助網絡和新媒介,占領中職德育輿論新陣地,將是中職學校德育努力的方向。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作為中職德育工作者,我們應不斷探索,不忘初心,一如既往,為民族地區中職學校導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職德育實效,提高中職學生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黎娜.運用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職德育實效[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5

[2]婷 婷.民俗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教學研究,2011(7)

[3]莫雪玲.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以廣西為例[D].桂林:廣西師范學院,2011

[4]陳 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學生品德美——提高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3)

【基金項目】2016年教育部職教中心研究所立項課題“少數民族地區中職學校德育課程導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與研究”(DGW1516AJX025)。

【作者簡介】陳 靜(1972— ),女,高級講師,廣西物資學?;A教研室副主任,廣西二期中職名師培養對象。

(責編 劉 影)

當前中職學校創新德育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近年來我國中職生就業難的問題有所緩解,但就業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高質量就業研究可為就業政策制定與實施服務,為就業優先政策落地提供助力。為了解近20年我國中職生就業研究現狀,以中國知網期刊文獻作為研究樣本,運用Citespace文獻計量工具,以中職生就業研究的發文作者、機構、關鍵詞等分析研究熱點、前沿和動態變化。結果發現,中職生就業難問題仍然嚴峻,當前中職生就業研究在研究力量、研究方向和研究質量方面仍需加強。未來,應整合研究力量,提高研究科學性;轉變研究方向,創新研究視角;提高研究質量,擴大研究層次。

關鍵詞:中職生;就業;信息可視化;研究前沿;研究熱點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并要求“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敝械嚷殬I教育作為我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礎,對于農村而言,起著普及高等教育、扶貧攻堅、促進鄉村振興和穩定社會的重要作用,對于城市而言,承擔著為高職院校和應用型本科培養合格的生源的重要使命。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幫助中職生緩解就業是我國中職學校發展的重要目標。為緩解決我國中職生就業困境,李克強總理在2019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進一步穩定就業,實施就業優先,多方位穩定和擴大就業”,并提出實施“高職院校擴招100萬”政策,做出從限制中職畢業生升學到鼓勵中職畢業生升學的重大轉變,實質上就是解決更為宏觀層面的國家戰略需求問題, 即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1]。為了將就業工作落到實處,國務院成立了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并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國家宏觀政策層面。高質量的就業研究可以為政府和社會解決當前中職生就業問題,提供更具實效性和針對性的建議,為切實緩解或解決中職生就業困難提供實踐證據和科學依據。

二、研究設計

(一)樣本來源

為了更全面地把握近20年以來我國中職生就業研究的狀況,以中國知網期刊文獻作為樣本來源。檢索的主題為“中職生”并含“就業”或者“中職畢業生就業”,檢索時間跨度為1999—2019年,共檢索文獻709篇,通過人工嚴格核對和篩查,剔除其中的書評、會議報告、重復文獻、機構介紹等非學術研究型文獻,最終選擇了662篇期刊文獻,其中包括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93篇。

(二)研究工具與數據處理

Citespace知識圖譜是用于分析文獻研究的熱點及發展前沿的可視化工具,使用Drexel大學陳超美教授開發的可視化軟件Citespace,V.5.1.R3.SE(64-bit)進行分析[2]。通過繪制作者和機構共現圖分析中職生就業研究的主要機構和作者;通過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中職生就業研究的熱點;通過關鍵詞時序圖譜分析中職生就業研究的前沿動態。

由于編碼程序不同,從中國知網上以RefWorks格式導出數據,通過Citespace進行樣本轉換后再進行分析,設置時間切片(Slice Length)為5年,并使用MST算法進行可視化圖譜繪制。

三、中職生就業研究現狀

(一)文獻刊載量分析

梳理1999—2019年我國中職生就業研究的662篇文獻的具體年份,分為全部期刊文獻和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兩個維度,整理得到下圖(見圖1)

從圖1來看,我國中職生就業研究大致趨正態分布,2001年首次涉及到中職生就業研究,2001-2006年發文量較少,為中職生就業研究的起步階段。2007-2011年間呈迅速上升趨勢,其中2006-2009年增長最為明顯,2011年達到發文量頂峰77篇,由此可見這段期間是中職生就業研究成果的高產期。2012年開始研究數量逐漸下降, 2012年與2017年相比總量下降高達40篇,降幅明顯,說明研究者對該領域的關注度明顯降低。核心期刊及CSSCI總量占比較少為93篇,發文量最高的一年為2008年16篇,其次是2010、2013、2014年均為10篇。出現以上變化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國家政策的驅動。1999-2003年我國關于中職生就業研究相當少,總文獻量僅12篇。2004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要與行業、企業及有關部門保持密切聯系,建立一批長期穩定的就業、創業和創新基地”,確立中職就業的重要性后,中職生就業研究才逐漸增多。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2009年《國務院關于做好當前經濟形勢下就業工作的通知》要求“中等職業院校擴招措施?!币虼?,對中職生就業研究的多少首先是受到了國家教育政策的驅動。

第二,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金融危機使我國經濟發展遭受嚴峻挑戰,眾多中小型工廠、微型企業面臨倒閉、大規模裁員,導致我國失業率大幅度提高,給原本就面臨就業困難的中職生帶來了沉重打擊。因此,這段時期是關于中職生就業問題研究的高峰期,更多的研究者關注中職生就業問題,為社會和國家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建言獻策。

第三,經濟發展與國家戰略的需要。2011年以后,我國經濟逐漸從金融危機中走出來,并伴隨著“一帶一路”“創新創業”等國家重大戰略的提出而增添許多就業崗位,緩解了嚴峻的就業形勢。且隨著我國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不斷增高,如上海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中明確要求新生勞動力教育年限必須在15年以上,教育體系不斷完善,更多對的中職生及家長更愿意選擇畢業后繼續深造,直接就業的人數減少。在2011年后,研究者們更關注中等職業教育的功能與發展問題,直接針對中職生就業的研究數量逐年下降。

(二)典型作者及作者機構分析

作者在一個領域的發文量是對該學科研究成果和貢獻力度最好的體現,也是識別研究該領域高產作者的最直觀途徑。通過對發文量>=2篇的作者進行可視化圖譜繪制,得到發文作者共現圖譜(圖2),圖中節點大小與發文量成正比。由圖可見:陳新、劉家珍、劉夏亮、范源清、趙登紹等學者的發文量較多。其次,從圖譜連線可看出研究作者之間的合作情況,從圖2看,作者間合作程度不高,僅有凌云和李亞芹一個合作網絡,高產作者與其他作者合作度低。

為了更全面地研究發文作者,對發文量排名前5的作者中心性、作者單位以及區域進行整理得到表1。網絡中節點中心性(centrality)是測量節點在圖中重要性的指標,與其他節點高度相連的樞紐節點具有較高的中心性。在社會網絡中,一般使用中心性來識別網絡中的跨界者,即該領域作者與作者之間的合作程度[3]。從表1可知,高發文量作者的中介中心性均不足0.01,表明作者在中職生就業研究中中介作用均不大,作者間合作度不高。其次,從研究者單位來看,除劉夏亮是《成才與就業》期刊編輯外,其余4位均是中職院校研究者,表明社會對中職生就業研究的關注度較低。再次,從區域看,作者單位除趙登紹外,其他均來自北京或東部發達省份,特別是浙江省對中職生就業研究貢獻度最大。

對研究機構進行可視化分析可了解各單位對中職生就業問題研究的參與度和貢獻度。對發文量>=2篇的研究機構進行可視化得到研究機構共現圖譜(圖3)。從圖3可知,重慶市機械高級技工學校、廣西玉林市機電工程學校等6所院校節點較為突出,對中職生就業研究的貢獻較大。其次,從機構之間的連線來看,沒有連線,說明中職生就業研究均是獨立研究。

從表2可知,發文量前10以上的機構中除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成教所外,其余均是中等職業學校,說明中職學校是研究中職生就業問題的主要機構,而普通高校和高職院校及其他可以機構在中職生就業問題的關注度不高,對中職教育的帶動性不強。

四、中職生就業研究關鍵內容分析

(一)中職生就業研究熱點

使用Citespace對樣本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將時間跨度限定為1999—2019,將時間切片設置為5年一個分區,選取關鍵詞為節點類型,使用最小樹杈算法 (MST) 并將閾值設置選擇提取前50的關鍵詞用于詞頻分析。最終得到如圖4所示我國中職生就業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該圖譜共產生節點125個,連線63條。圖譜中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多圓圈越大,表示研究者們關注的越多。連線則表示關鍵詞之間的共現關系,連線越緊密兩者共現的頻率越高。

研究熱點是某研究領域的一組文章所共同聚焦的話題或主題,研究文獻的關鍵詞是對于研究熱點的最好體現。為了分析中職生就業研究的熱點,通過對研究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系統梳理了排名前20的關鍵詞得到表3,結合圖4進一步提煉出我國中職生就業研究的熱點領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熱點領域一:中職學生職業指導問題。從圖4和表3可以看出,“職業指導”“職業生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出現的頻次較高。就業導向和生涯導向是職業教育的主要特征,其主要目標在于促進中職生個性化生涯發展,提升中職生職業能力和道德素養,實現高質量就業的首要途徑是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職業指導,因此中職院校必須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生,加強生涯規劃與指導,從而為學生理性選擇職業生涯發展方向提供幫助。因此,中職生職業指導是中職生就業研究的重點內容。郝天聰、石偉平根據“特質-因素”理論指出“職業院校必須有序開展生涯規劃和指導,在既重視生涯導向的同時,強調就業導向職業教育的重要性,無論中職生最后選擇哪種職業方向,最終都會“殊途同歸”,即更高質量的就業”[4]。

熱點領域二:中職畢業生就業質量問題。就業質量包含就業和質量兩個方面。就業即個體在社會物質生產條件下,從事社會經濟活動,并獲得相應的經濟報酬。質量則是一組固有特性滿足的要求標準。就業質量即個體通過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結合,從事工作并確保生產資料分配的有效性與合理性,最終實現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5]?!稕Q定》指出“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能力、就業率納入考核職業院校教學水平的重要指標?!本蜆I質量的標準概念極為豐富,既包含就業率、就業動向、和就業滿意程度等綜合因素,還包含就業后的發展空間、前景和社會保障程度等。結合圖4和表3,就業率、就業能力、就業質量、就業心理、職業素養等關鍵詞均在研究熱點前20關鍵詞中出現,也印證了就業質量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

就業率是評判我國勞動力就業程度的重要指標,也是我國就業問題的一個重要體現,面對嚴峻的就業現狀,一方面是政府對就業結構的多方調整,另一方面職業院校和自身要不斷提升就業能力,實現高質量就業?!锻ㄖ分赋觥稗D變中職院校辦學指導思想,加強實踐教學和就業能力的培養”。王迎指出“就業能力”是一種能夠勝任崗位的基礎能力,不僅是獲得初次就業崗位的能力,還應該是穩定就業崗位,提高就業質量的能力[6]。隨著用人單位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面對嚴峻的就業競爭和壓力,中職生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進而影響正常的求職和就業后工作的穩定。林慧指出“社會進入轉型發展時期,創新產業替代傳統產業,因此未來中職生畢業后,要想在社會中取勝,除了提高自身的知識能力之外,還需要有良好的競爭心理和較強的競爭能力”[7]。中職生職業素養是用人單位關注的核心問題,影響到自身的就業和學校的發展問題,是衡量質量就業的指標之一。因此就業質量評價標準是中職生就業研究的核心問題。

熱點領域三:中職生就業形勢問題。通過調查某一研究主題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是每個研究主題研究的傳統路徑。我國中職生就業形勢嚴峻,一是對口就業少,突出職業的針對性較弱;二是就業起點低,工作環境惡劣;三是就業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就業保障不足。諸多的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中職生就業形勢就業率低、流失率高。邱金國等人提高調查新疆中職生的就業現狀,提出了為學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客觀條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使學生科學規劃職業生涯, 克服主觀方面的消極因素等措施,改善中職生就業現狀[8]。宋小紅等人指出,我國中職生就業率普遍偏高, 但失業率也在持續上升,主要是由于教學體系落后,學生綜合素質不高等問題造成的,并提出加大課改力度、加強教育, 明確定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增強就業競爭硬實力等對策[9]。

(二)中職生就業研究前沿分析

研究前沿指正涌現的新主題和興起的理論趨勢,代表一個研究領域的發展情況[10]。通過Citespace軟件,時間切片設置為5年對關鍵詞進行分析得到關鍵詞主題路徑圖又稱關鍵詞時序圖譜(timezone)(圖5),圖中關鍵詞節點是在分析樣本數據中首次出現的年份,所以每個時區條塊生成的關鍵詞術語能夠反映該研究領域在這個時間段的最新研究動態,有助于分析中職生就業研究領域的前沿動態。

1.第一階段(1999—2004年):中職生就業研究起步階段。此階段是中職生就業研究的起步階段,對于中職生就業的問題涉及不多,因此突出關鍵詞較少,僅有“中職學生”“就業”和“中等職業學?!比齻€主題詞。1999年政府頒布文件鼓勵中職生畢業后繼續深造,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擴大高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和規模。因此在此階段中職生就業研究較少,2001年才涉及到1篇相關文章。

2.第二階段(2005—2009年):中職生就業研究初步發展階段。此階段出現的關鍵詞相較于第一階段較多,具代表性的關鍵詞主要有“就業率”“就業形勢”“就業心態”“職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企業”等詞。這個時期對于中職生就業研究增多且研究方向廣泛,但主要是集中在關注中職生就業現狀、心理發展、職業指導和企業需求方面。

中職生就業現狀和就業形勢可以為中職生就業的研究提供方向和指引,有助于社會和政府掌握當前階段中職生就業的狀況,從而做出下一步的決策,因此在中職生就業研究的初步發展階段,就業現狀和形勢是研究的焦點。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職業指導是改善就業難的重要舉措,2008年《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改革與教學安排的意見》和《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大綱》頒布是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端,并將其納入必修課。職業教育表面上是教育問題,其本質上是經濟問題。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是企業的真正關注點,企業是畢業生就業的最終歸宿,也是為其提供就業崗位的第一主體,就業問題的研究離不開企業。中職院校需要與企業達成合作和雙贏,穩定和確保企業的利益和主體權,才能夠真正的提高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動力,提高中職生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從而逐漸緩解中職生就業問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也給我國經濟帶來嚴重的損害,在金融危機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就業難的矛盾再度升級,加重學生的就業壓力,對學生的就業心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中職生就業壓力和就業心理也是此階段關注的重點。

3.第三階段(2010—2014年):中職生就業研究的內涵發展階段。此階段是中職生就業研究發文量最頂峰時期,因此在此時區出現的關鍵詞最多,且關注的問題更加深入。主要關鍵詞有“就業質量”“職業素養”“創業教育”“就業能力”“就業觀念”“問題”“策略”等。

2012年《國務院關于批轉促進就業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指出“要提高就業質量,實現充分就業”。中職生就業難矛盾之所以突出有客觀的社會原因,也有其自身的主觀原因。隨著市場經濟的變化發展,企業對于勞動者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可以幫助中職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工作中。因此全面提升中職生的職業素養, 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是中等職業學校面臨的一大重要課題,也是中職生就業研究關注的焦點。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實施教育扶貧工程意見的通知 》提出“加強對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和就業創業教育,鼓勵和支持高校、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到貧困地區就業創業?!币虼?,此階段中職生就業研究對創業教育的關注度不斷增長。如果缺乏正確的擇業觀,沒有根據自身優勢找準合理定位,對就業結果期望過高或錯位,會加重我國中職生的就業矛盾。我國中職生就業矛盾突出,準確找出其中的影響因素,分析中職生就業難的具體問題,從而為中職生就業提出解決的實際對策是中職生就業研究的主要任務。崔紅紅指出“影響中職生就業因素主要是畢業生心理狀態、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教育不足、家庭給中職生就業施加的壓力以及社會輿論導向偏差四個方面,并根據四個方面提出提高中職生就業的相應解決措施[11]?!?/p>

4.第四階段(2015—2019年):中職生就業研究的減退階段。此階段中職生就業研究的文獻量在不斷減少,時區的關鍵詞也在減少。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由于我國國家戰略發展,此時期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多,為中職生帶來諸多就業崗位,同時政府大力鼓勵高職院校擴招高中畢業生和中職畢業生,緩解了中職生就業壓力。二是產業的發展。隨著產業不斷升級,對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提高,需要更高素養的技工人才,大大壓縮了中職畢業生的就業空間。部分發達地區甚至對新生勞動力的教育年限做了明確限定,要求初就業受教育年限在15年以上。三是隨著我國教育水平不斷提升,政府和人民對自身的綜合素質要求不斷增高,中職生和家長在畢業后選擇繼續深造的意愿較強。此階段研究者關注的重點是中等職業教育的功能與發展問題,關于中職生就業研究的文獻量在逐年下降。較突出的關鍵詞主要有“校企合作”“職業道德教育”“職業核心能力”“就業軟實力”“職業發展能力”等。

校企合作是我國職業教育多年來長期探討的話題,此階段有多部文件提出要加強校企合作,緩解就業矛盾。如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深化校企、校地合作,積極推行校企聯合招生和培養,構建集團化辦學模式,促進產教融合”。個體職業發展中職業道德占有重要席位,2017年印發《“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的通知》指出“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并將其貫穿于教育培訓全過程”?!奥殬I核心能力”“就業軟實力”“職業發展能力”三者均是提高中職生就業競爭力的體現,就業競爭力主要是指在就業中相對其他競爭者更能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和素質[12],通過分析中職生職業核心能力、就業軟實力及職業發展能力提升中職生就業競爭力,從中職生自身轉變結合政府的政策戰略,內外兼顧改善我國中職生就業嚴峻的現狀。

五、研究結論與展望

從研究力量看,中職生就業研究的主力軍是中等職業院校的教師,高等院校、社會科研機構參與的人員較少,還未形成科學的研究群體。作者之間、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程度較低,從作者看,僅有一個合作連線,而機構之間均是單獨研究。從研究內容看,存在圍繞同一問題重復變換探討的現象。從研究質量看,關于中職生就業研究總體的數量不少,但高質量的文獻量卻不多,662篇樣本僅有93篇核心期刊,可見關于中職生就業研究的質量不高。為改善我國中職生就業研究的現狀,需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整合研究力量,提高研究科學性

影響中職生就業態勢的既有來自宏觀的政策制度、中觀的學校人才培養和企業行業需求,也有來自微觀的中職生個體等多個方面。從當前對中職生就業研究的作者和機構分析來看,目前進入該領域的研究人員中等職業學校占主導,有小部分職業教育研究所成員,而普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機關及行業企業的人員參與度較低。此外,參與研究人員中相互合作的較少,獨立研究者居多,沒有形成一個核心的研究群體。一個研究領域的核心人物對于領域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有了領軍人物及團隊,研究才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否則難以發揮研究合力。首先政府要盡快成立中職生就業的專門研究團隊及機構,發揮整合社會資源,加強各研究機構的參與力度,提高中高職院校、職業院校與普通院校及其與其他科研機構、行業企業的跨合作意識的作用。其次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研究所的功能,選拔一批重點人才作為引領者。政府要支持和培育中職生就業的核心研究者,建設以中職生就業為基礎的職業院校就業處,提高研究者待遇,提高中職生就業研究的科學性,促進中職生高質量就業。

(二)轉變研究方向,創新研究視角

高職擴招100萬計劃的實施,使得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目標發生了巨大轉變。中職院校不再是以就業為導向,而是隨著高職擴招轉向以為高一級職業院校培養合格新生為導向,因此中職生就業研究的方向也應隨著中職院校培養重心轉變而轉變。當前中職生就業研究內容主要圍繞在傳統的就業問題研究上,如就業現狀、就業指導、就業心理、職業生涯規劃等?!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總體目標實質上包括兩個方面:職業教育要服務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服務更高質量的就業。因此高職擴招100萬不是中職畢業生就業研究的終結,而是傳統中職生就業研究轉變的開始。方案中提到,中職大力發展的區域主要是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主要面向的教育對象是學困生、貧困生、殘疾人、農民工、下崗職工、退役軍人或運動員。因此未來中職生就業需在三個方面有所增強,順應職業教育發展方向。一是增強特殊中職畢業生就業研究。中等職業教育賦予了殘疾人一技之長,大大拓展了殘疾人就業空間,幫助殘疾人創業就業,一方面可以減輕家庭、社會與個人的負擔;另一方面從殘疾人自身而言,增強殘疾人生存能力,提高自身的尊嚴,增強社會穩定。二是加強西部貧困地區、民族地區中職生就業研究。習總書記曾說“扶貧要先扶智”,職業教育是精準扶貧的根本途徑,因此未來中職生就業研究需要更加關注貧困生的就業路徑和就業現狀,服務于國家精準扶貧戰略。三是增強對中職生職業培訓的研究。當前,我國9億勞動人口當中有超過1/3的人是初級工以下,這對我國中國制造和中國服務的質量與品牌以及自身就業機會與發展都造成很大影響。

(三)提高研究質量,擴大研究層次

中職生就業研究的文獻質量總體不高,核心期刊和C刊所占的比例較低,文獻的引用率和下載頻次低,與我國職業教育戰略發展有直接關系。相比較中職生就業研究,我國高職生就業研究的成果更為豐富,研究質量更高。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重心主要在高等職業教育上,對中職的關注度低,故而對中職生就業的關注度不會太高。但是中等職業教育是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礎,承擔著助力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因此,未來首先政府要加強對中職生就業的關注,通過政策保障和科研資金鼓勵增強研究者的研究熱情,引導中職生就業研究的方向。其次要承擔各科研機構之間的搭橋者,引導我國中高職院校、普通院校及企業行業等科研機構相互合作和共享。最后各研究者需要充分吸收國際中職生就業研究的經驗,深度挖掘研究內容,完善研究方法,創新研究視角,從而不斷提升中職生就業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和影響力度,增強中職生就業研究為社會服務的力度。

參考文獻:

[1] 匡瑛,石偉平.論高職百萬擴招的政策意圖、內涵實質與實現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9(05):92-96.

[2] 李杰,陳超美.科學文本挖掘及可視化(第二版)[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7:1.

[3]  陳超美,陳悅.科學發現的結構與時間屬性[J].科學與管理,2014,34(03):27-32+81.

[4]  郝天聰,石偉平.就業導向,還是生涯導向?——職業教育發展兩難抉擇的破解之策[J].教育科學,2017,33(02):59-65.

[5] 吳東霞,鄭通祥.雙創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9(18):68-71.

[6] 胡鐵,王迎.農村中職生就業能力調查與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2,33(29):71-75.

[7]  林慧.論中等職業教育轉型發展中的內涵建設——以廣東陽江地區為例[J].河北職業教育,2018,2(01):16-18.

[8]  邱金國,孫世雄,馬述章.當前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新疆昌吉州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6):83-84.

[9] 宋小紅,曹峰.中職生的就業問題及應對策略淺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8(18):175-176.

[10] 張金波.近二十年我國民族教育研究的前沿及熱點研究——基于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8,5(49):158-164+170.

[11] 崔紅紅.關于中職生就業問題的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14(03):52-54.

[12] 鄭月波.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競爭力現狀與提升路徑[J].中國成人教育,2015(24):107-110.

當前中職學校創新德育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論文通過思考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在就業教育中的作用,闡述優化德育課程、優化德育課教學內容、德育課教學校本實踐和校外實踐對中職就業教育的有效性。從而探索德育課在提高中職學校學生就業能力的教學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中職學校 德育課教學 就業教育 有效性

本論文在中職學校相關的就業指導實踐的基礎上,思考中職學校德育課程對提高學生就業能力教學實踐。闡述德育課程設置、德育課教學內容、德育課教學校本實踐和校外實踐對中職學校就業教育的有效性。從而思考德育課教學對提高中職學生就業能力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優化中職學校德育課程教學內容,提高就業教育的有效性

1.指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設計書》

教師在指導學生做“職業生涯設計書”時,一定要遵循全體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原則,即每個學生在編寫職業生涯規劃書時,從本人的就業意識出發,對適合自己、符合本人的特定發展條件出發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因此,在指導全體學生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對個別學生的生涯規劃的指導,才能確保德育課的針對性、實效性。

2.優化教材內容,突出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在教師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需要,采用案例來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研究、鍛煉能力的方法。在教學中,合理運用了課本資源,往屆生實踐案例,來自網絡媒體題材,找到學生所學專業對應的案例,特別是本專業畢業生的實例,再根據課本的內容、要點、觀念滲透到案例情節中,制成課件。通過多媒體上好常規課。讓學生對就業教育德育課感興趣。從而收到較好的效果。

3.在德育課教學中開展主題課,提高學生就業素質

在德育課中利用主題課教學對本校學生進行就業情境模擬課和心理課。如在上《我的未來我作主》中,讓學生進行情境模擬,設計自己末來的工作情境并加以表演展示。期望自己末來的職業是什么,并相互交流。利用主題課對學生進行就業心理輔導(主要是成功教育和挫折教育)。讓學生思考在將來就業會遇到哪些挫折?應如何面對?為滿足學生在生涯規劃學習中的不同需要,對學生個體施予幫助,如澄清問題、培養決策能力、增強適應能力等,提高學生的認識和自助能力,促進發展。

二、德育課程對學校就業教育校本實踐與校外實踐有效性

1.校本實踐

“職業生涯規劃”教學,需要貫穿于學生在校學習、外出實訓三年生活的始終。在校內,德育課教學應該爭取班主任、文化課、專業課教師的支持,爭取學生管理部門的支持,并通過如下的校本實踐,突出德育課的有效性。一年級的新生在入學后先到各實驗室和實習工廠參觀考察,了解與本專業相關企業、產業、行業的情況,增強就業,創業的意識。

2.配合德育課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以各類資料展示為基礎,如通過校報、校園網、班級墻報、校園海報等展示生涯規劃理論,宣傳成功人士的生涯發展過程;邀請事業比較成功的畢業生來學校為學生演講,讓學生對就業形成激勵動力。配合全校每年開展的“技能競賽活動周”,以及區的“文明風采”大賽,舉行“你心中的工作是什么?”就業演講比賽、征文比賽、就業機會設計比賽,配合就業課程教學開展校園文化和就業教育活動,突出就業教育的有效性。

3.校外活動

在學校領導帶領下到相關企業進行調研,確定就業實踐教學校外基地。與學校的就業辦緊密配合,針對當前中職生就業的實際情況,以自愿為原則,由“職業生涯規劃”上課老師帶隊到企業參加寒暑假期的務工實踐活動。通過對學生組織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去了解企業是什么?為他們今后就業方面找到方向。

對2013級商貿專業、汽車專業、數控專業的三個試驗班級學生在校和離校后的表現進行為期三年的追蹤調查,在三年的研究期內,通過對學生定期的問卷調查和企業走訪,對三個實驗班學生和非實驗班學生的就業質量及能力發展表現,進行對比分析。體現了德育課對學生就業教育的有效性。

4.社區服務

為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德育課教師組織學生到福利院、養老院為老人服務,根據他們所學的不同專業,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挖掘多方資源,充分調動家庭、社區等方面的力量,形成學校與社區的良性互動,形成學生社區實踐教育的有效途徑。

通過對中職學校德育課在就業教育教學實踐的研究探討,德育課在中職學校就業教育中顯得更加從容和有現實意義,有利于德育課程設置趨于合理化,為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找到了方向,為就業教育課程教學的實施提供指導,對德育課程教學改革具有現實的推動意義。

作者簡介:

蘇麗(1968-),女,現在玉林市機電工程學校從事德育教學工作,職稱:講師,學歷:研究生。

當前中職學校創新德育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作為知識經濟的先導產業,教育必然會迅速走向信息化時代。古有“百行德為先”之說,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更是以“德”為首,德育課教師應借助這個有利契機,與時俱進,更新德育教學理念,搭建信息化教學平臺,提高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信息化 教學手段 中職德育課 教學運用

提起“信息化教學”,教師并不感到陌生,當今網絡技術飛速發展,人類社會已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信息化時代。作為知識經濟的先導產業,教育必然會迅速走向信息化時代。古有“百行德為先”之說,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更是以“德”為首,德育課教師應借助這個有利契機,與時俱進,更新德育教學理念,搭建信息化教學平臺,在信息化教學時代提高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的有效性。

一、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改變了傳統的德育課堂狀況。

長期以來,采用“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一張嘴”的“三個一”這種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學習十分被動,加之教師缺乏激情,教學內容單調乏味,使德育課堂產生沉悶現象,教學效果十分不理想。學生對德育課產生厭煩、不重視的心理,認為學與不學無所謂,開卷考試,老師總會給及格,部分學生出現上課睡覺、玩手機、說話甚至逃課的現象。信息化教學手段走進德育課教學中,極大改變了這種現象。信息化教學采用圖形、動畫和音樂之類的媒體使圖、文、聲并茂,這種教學手段更加形象化地將教學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樂于接受,學習效果好。

二、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了學生學習德育課的興趣。

信息化教學借助網絡,具有信息源豐富、知識面廣的特點,可以讓學生快速搜集相關的信息和資料,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學生占主體地位,教師為引導;學生可以相互交流,互助互動,取長補短、精益求精,培養了學生協作學習的精神;信息化教學可以因材施教,使教學個別化;此外,信息化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中復習提問、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小結、課后作業這種死板的教學模式,通過信息放開對學生的束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三、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的關鍵,是在教師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通過信息化形象逼真的畫面、富有情感的聲音,使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思考、探求,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如講解《職業生涯規劃》第一單元第一課 “職業”,就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在教學課件中插入社會中知名人物,讓學生說出他們是干什么的,他們所從事的稱為什么,以此引出職業,再讓他們舉一些自己知道的職業,并說一說自己父母的職業,以此加深理解。

四、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有利于教師實現教學資源共享。

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現在,網絡上存儲各級各類學校教學所需的各種數據庫和多媒體教學軟件庫,為廣大教師利用網上資源進行協同備課提供了便利條件,教師可以選取網上的名師教案或課件進行教學,從而實現網絡上教學資源的共享,提高教學資源利用率、備課水平,強化教學效果。

五、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有利于幫助學生進行探索和發現。

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教師的主導地位主要體現在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用教材理論解決實際問題上。德育課采用多媒體教學使師生之間有了更多交流。如,講《哲學與人生》第六課的“堅持內外因相結合,促進人生發展”這一內容時,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給同學們展示這樣一幅漫畫:

讓學生觀察這幅漫畫,講述圖片大意,并說一說漫畫說明的問題,總結出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只有具備一定的外部條件能實現事物的發展,外因對事物的變化能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外因有時甚至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至此,學生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個性得到張揚。

六、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可充分突破教學重難點。

對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學生往往很難突破,不易解決。這時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通過創境激趣、呈現案例等方法,將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共同利用起來,促進心理內化,加深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從而達到運用其他教學手段達不到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熟練掌握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在前課準備充分的素材,制作課件,化解重難點。

七、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輔助教師制作具有實效性的教學課件。

為更好提高德育課教學有效性,體現德育課靈活多變的方法和特點,借助PowerPoint這個功能強大、簡單易用、修改方便的軟件,制作多媒體課件。這滿足了教學的需要,在制作課件過程中,首先,在透徹了解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從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的實際需要出發,突出重點和難點。其次,課件制作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素質和提高能力方面。這樣做可以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在更大的范圍內創造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媒體學習環境。

綜上所述,在中職學校的德育教學中廣泛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充分發揮德育課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使德育課堂日漸成為緊跟時代、追逐夢想的精神家園,德育課程的針對性、時效性、時代性和吸引力不斷增強,教學效果不斷強化,德育課已經越來越成為學生認知社會的重要窗口,規劃職業生涯的重要寶典,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水平不斷提升的重要保證。信息化時代,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已經成為勢不可擋的趨勢,只要我們正確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就可以使中職學校的德育課煥發出勃勃生機,真正實現德育課的使命,提高德育課的時效性。

參考文獻:

[1]何華.課堂中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

[2]馮開升.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陳錫久.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網絡教學探索與思考[J].廣東培正學院學報,2011(2):79-82.

當前中職學校創新德育論文范文第5篇

1 當前中職學校汽車專業教學現狀

1.1 汽車專業學生學習現狀

中職學校學生生源多是中考落選學生, 加之這些學生正處于思想極不穩定的青春期。因此, 當前中職學校學生常表現有以下幾種不正常的心理行為: (1) 厭學。有些中職學校學生學習基礎差、意志薄弱, 缺乏學習動力和吃苦精神, 中考的失敗更讓他們的厭學心理加重, 進而發展到放棄學習。 (2) 自卑。不少中職學校學生對未來缺乏信心和勇氣, 自身感覺前途渺茫, 常表現出極其強烈的自卑心理。 (3) 逆反。—些中職學生在初中階段自由散漫, 嚴重的逆反心理致使其在升入中職學校后也對學校的嚴格管理視而不見, 反其道而行之。 (4) 中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領悟能力差。中職學生基礎差, 對新知識的理解領悟能力也較低, 特別是汽車專業教學的機械制圖這門課, 大多數學生沒有學過立體幾何, 立體感培養不到位, 因此在學習時, 對教材上相關機械制圖根本看不懂, 更別說理解和運用, 教師即使用掛圖、投影儀和幻燈片等現代教學手段也無濟于事, 更別說單純的課堂理論講授, 這就給中職學校汽車專業教學提出了比其他專業教學更高的要求。

1.2 汽車專業教師教學現狀

迄今為止, 傳統的課堂教學仍是中職學校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教學形式, 而汽車專業教學僅有課堂教學, 根本不可能完成中職學校汽車專業教學的全部任務。此外, 教師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落后, 不能適應上述中職學校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點和需求。傳統的“黑板+圖片”課堂教學模式, 不但抽象, 枯燥乏味, 而且難理解, 學生根本不能被吸引其中, 課堂教學達不到教學目的。

2 改革當前中職學校汽車專業教學現狀的策略

2.1 改革汽車專業學生現狀的策略

(1) 采取“溫情+嚴格”教學, 奠定汽車專業學生正確的學習心理。

針對當前中職學校學生的厭學和自卑心理, 中職教師要加以正視, 有效疏通和引導。在教學實踐中, 具體可以采取“溫情”教學, 強調中職學校學生教學嚴肅性的同時, 更加關注其內心的思想情感, 用溫情和愛去感化他們僵硬的心理, 幫助學生克服厭學和自卑心理, 讓其明白老師是愛他們的, 學校是重視他們的。此外, 盡管中職學校學生逆反心理強, 但在實施溫情教育同時, 也一定要將嚴格的教學管理落實到位, 嚴肅下用溫情, 溫情下保嚴肅, 這樣才能有效引導當前中職學校汽車專業學生有效學習。

(2) 多方收集圖片和資料, 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現有中文教材多為二維剖面圖, 對于初學汽車構造的中職學生而言相當難, 加之學生立體思維能力差。因此, 教師要注意搜集多種教學資料, 盡量從各種原版資料中獲取立體圖或三維爆炸圖等圖片, 便于學生理解。

此外, 要充分利用國外的汽車知識網站, 收集大量的三維動畫和最新汽車結構發展方面的資料, 這樣不但可以變抽象為形象, 變枯燥乏味為生動有趣, 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 而且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既可以彌補現有教材內容的滯后, 又可以緊扣汽車專業發展脈搏。

2.2 改革汽車專業教師現狀的策略

(1) 更新課堂教學手段。

采用如多媒體、模塊式、一體化現場教學等先進課堂教學手段, 以直觀、動感、清楚地展示汽車各零部件的結構原理及內部運動關系, 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例如, 汽車專業英語課程中的汽車構造課部分教學, 在用英語進行理論講解的同時, 可借助掛圖、模型和實物等教具, 采用幻燈、投影、錄像和多媒體教學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 把各種機構的結構和工作原理生動直觀地顯示出來, 相信可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2) 實施校企課堂零距離對接戰略。

本文所述校企課堂零距離對接指培養汽車專業人才的中職學校要在汽車教學課堂、汽車實踐實訓室和企業實習場所三地實施課堂零距離對接, 具體操作上, 可通過以下幾點加以實現:

(1) 采用“按需靈活”教學方式。

淡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界限, 淡化校園教學和企業教學界限, 淡化學生和學徒工界限。不要一個模式走到底, 要注重汽車技能掌握的循序漸進, 打破只有最后一個學期才進入企業進行實踐的傳統教學模式, 根據學生特點、理論知識技能特點和難易程度選擇最合適的學習時間和場所, 建立汽車專業教學校企合作小組, 根據需要隨時安排和接收學生對其實施教學, 爭取使中職學校汽車專業人才培養達到最佳效果。

(2) 采取“集中分散”教學模式。

集中指按照教學計劃統一學習過程, 分散指學生可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程度及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地開展學習。采取“集中分散”的教學模式, 中職學??蓪嵤╅_放實訓室制度, 讓學生由一名教師指導或自發組成學習小組到汽車實訓室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能訓練和創新。例如, 浙江大昌汽車股份公司給當地一合作的中職學校汽車專業的所有學生都發放了通行證, 學生不但可隨時到現場觀察真實的汽車拆裝、檢測和維修過程, 而且可在現場師傅或校企實習組成員指導下, 親自參與汽車操作。

(3) 建立“學校專職教師+企業選聘教師”的汽車專業教學隊伍。

實施校企課堂零距離對接戰略的校企教學科研組應由學院專職教師和企業選聘的既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 又有一定教學能力的工程技術人員組成。具體分工上, 學院專職教師承擔汽車專業公共課程和職業基礎課程教學;企業選聘教師承擔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學, 并使兩者定期開展教研活動, 相互交流, 取長補短, 使教學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4) 采用校企人員共同編寫的汽車專業教材。

汽車工業發展迅速, 統編的中職汽車教材部分內容很多不能與時俱進。因此, 在采用上述措施同時, 要以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為主線, 以實際崗位所需技能和知識為標準, 由校企人員共同參與編寫適用汽車專業教學的校本教材。經校企人員共同探討, 把企業最前沿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及時編入汽車專業校本教材, 并且每年要以補充講義的形式及時補充新內容。這樣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汽車專業教材可為中職學校汽車專業人才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摘要:本文首先從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兩方面分析了當前中職學校汽車專業教學的現狀, 其次針對上述學生和教師現狀, 分別給出改革的策略。

關鍵詞:中職學校,汽車專業,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 劉合群, 梁澤洪.百分百中職教育新理念[M].暨南大學出版社, 2005.

[2] 陳衛增.發揮校企合作辦學優勢辦出汽車專業人才培養特色[J].職業教育研究, 2005 (4) :86~87.

當前中職學校創新德育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的任務,當前,受網絡快速發展、信息交互迅速的影響,職業學校的道德教育工作呈現出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給職校學生管理工作提出挑戰。本文通過對職業學校德育現狀分析,希望探索一條適合學生實際的德育管理新途徑,進而為職校德育教學工作發展提供新的發展出路。

關鍵詞: 自媒體環境 職校德育 模式創新

自媒體的發展構建了一個新的體驗空間,拓展了人們真實的生活空間。自媒體網絡的出現迎合了學生的需求,一直廣受歡迎。面對這種情況,作為培養人才的學校教育必須先人一步,在充分分析當前德育環境的基礎上,優化德育發展環境,對未來德育變化趨勢進行預測,使職業學校培養的人才充分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自媒體網絡環境下德育工作的現狀探究

自媒體環境下,職業學校在各個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德育環境、內容都發生較大變化。

(一)自媒體環境下德育工作現狀。

以自媒體為代表的多元價值觀往往被忽視,使現有德育理念受到影響。學?,F有理論已經不能適應新環境、新形勢,對學生的約束效果甚微。很多學校教育者認為自媒體是“災難”,試圖阻止學生接觸。但一味阻止反而使學生產生某些逆反心態,從而影響師生關系良性發展。實際上,自媒體作為一把“雙刃劍”,既要看到它給德育帶來的嚴峻挑戰,又要看到它給德育工作提供的機遇。

(二)自媒體環境下職業學校學生品德素養現狀。

1.自媒體環境下職業學校學生德育現狀

第一,學生道德觀念淡薄。社會進步的同時,高科技犯罪導致的犯罪率不斷上升,而自媒體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它的負面作用。作為職業學校學生,他們法律意識淡薄,常常瀏覽不健康信息,發布不健康的言論,一定程度表明職校學生對網絡違法犯罪行為和不道德行為認識模糊,需要我們對他們加強法制建設和德育教育。

第二,學生缺失道德責任感。自媒體具有平等開放和自由發揮的優勢,職業學校學生思想活躍,渴望與成年人平等交流,希望通過媒體表達自己的感受,而過多的意愿導致他們道德責任感缺失。

第三,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由于網絡傳播速度快,易于使用且難以控制,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對于自制力弱的學生而言,網絡嚴重損害他們的身心健康,學生對自媒體的不當使用引發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

(三)自媒體環境下學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德育管理體系不完善

一些職業學校主要專注于培養學生技能發展,對道德教育工作重視不夠,沒有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體系,導致一些學校重視教學研究而忽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2.德育內容過于陳舊

學校德育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使道德行為規范變為行為準則,學校道德教育要將抽象的道德變得具有實用性,便于操作和執行。但目前我國大部分德育內容缺乏可操作性,道德教育與學生人生發展狀態處于分離狀態。

3.德育方法過于簡單

(1)傳統德育方法

目前,大多數職業學校教師的道德教育方法仍然是以灌輸為主,是一種忽視教育主題的教育模式,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道德現狀,學生不遵守道德規范不是出于自身道德踐行的需要,而是由于外部壓力。

(2)單一的德育路徑

德育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密切配合,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學生除了每周五在學校接受正面教育外,雙休日回到家庭后,還會受到社會影響,如果學生回到社會受到消極的、負面的影響,那么他們接受的教學效果便抵消為零。揭示了當前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之間的關系,從另一個方面要求學校不斷拓展德育途徑,提高德育效率。

4.德育質量需要改善

自媒體平臺作為一種新教育媒體,它的建設已成為學校教育現代化手段的一個重要標志。構建一支教育工作強、網絡技術熟練、網絡文化透悉的教師隊伍,對職業學校的道德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高尚的道德品質有重要作用。

二、自媒體視域下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策略探析

(一)改革德育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體系。

改革學校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思想道德工作體系,規范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是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應該協調各部門的關系,把教書育人和管理育人有機結合,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規范學生的行為,促進學校德育工作不斷提升。發揮學校德育工作的主導作用,將德育全面滲透到每一部分,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1.教師通過學習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和現代道德教育的理論素養。

2.老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樹立模范老師的典型形象,以典型調動廣大老師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教師的垂范作用。

(二)改革傳統的德育內容,更新德育理念。

網絡的開放特點,使好奇心強烈、自我控制能力弱的學生無法抵抗誘惑。此外,職業學校的學生認知水平、是非辨別力相對較低,對事物發展的看法不成熟,面對多元價值觀念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

傳統德育的目的是要求學生遵守道德規范,但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我們要更尊重學生,同時為學生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形成正確的道德辨析能力,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

日常工作中,學校應將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教師和學生的安全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價值觀,與此同時進一步提高教師素質對學生道德素養能力提升有重要意義。

(三)改革德育方法,提升德育效率。

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必須依靠正確的道德教育方法。面對媒體文化的創新、開放、交互性,傳統模式已不適應新的德育教育發展形勢,必要的改善成為必須。實際教育發展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方法,不斷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德育現代化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實現德育的現代化,需要學校充分利用自媒體技術,實現學校內部和外部教育資源整合。教師可以利用自媒體等現代教學技術,增強德育的效果。學生可以使用媒體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提高篩選信息、整合信息的素養,主動學習,提高自身作為道德活動主體的質量。

21世紀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學校的“藩籬”不可能阻止媒介的滲透。在這個網絡化的社會里,學校應積極迎接挑戰,更新德育觀念,加快自媒體道德教育,調整德育內容,進一步優化德育環境,創新德育模式,構建德育新框架。只有學校德育符合學生實際,順應時代潮流,才能收到理想的實效。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4.

[2]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123.

[3]潘惠德.網絡環境下青少年學生道德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1(2).

[4]盧躍青.網絡環境下學校德育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6).

本文為江蘇開放大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自媒體網絡視域的職校學生行為失范研究”(立項編號:14SEW-C-061)階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變電所變壓器經濟分析論文范文下一篇:大學物理學史物理實驗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