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濕地保護工作內容范文

2023-10-01

濕地保護工作內容范文第1篇

摘 要:以Landsat-8衛星影像和Google Earth 影像為基礎,結合野外實地考察,提取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內人類活動的信息。通過連續3年對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人為活動變化的研究表明:保護區內人類活動的斑塊面積呈逐年增長趨勢;保護區主要的人類活動是池塘和圍網養殖。本文針對研究結果,提出自然保護區的濕地保護對策。

關鍵詞:洪湖;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斑塊;保護對策

長期以來,生活在濕地周邊的人類對濕地資源進行了長期持續的開發,忽略了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致使濕地所承受的壓力不斷增大,濕地資源不能得到正常的修養生息。洪湖濕地是我國乃至國際的重要濕地,為研究洪湖濕地周圍人為活動的狀況,本文對2013~2015年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的人類活動做了比較研究,并提出洪湖濕地的保護對策。

1 研究區域概況

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位于江漢平原荊州市所轄的洪湖市和監利縣境內的長江中游北岸,系江漢平原四湖流域的下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13°12′28″~113°28′49″,北緯29°41′40″~29°58′01″,自然保護區以洪湖圍堤為界,地跨洪湖市和監利縣,現規劃總面積41412.069hm2,其中核心區面積12851hm2,緩沖區面積4336hm2,實驗區面積24225.069hm2[1]。

2 材料與方法

2.1 遙感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遙感數據來源于地理空間數據云網站(http://www.gscloud.cn/)下載的Landsat-8遙感衛星影像,空間分辨率為30m,可以滿足研究空間分辨率的要求。遙感影像接收時間分別是2013年9月、2014年9月和2015年9月。數據總體質量較好,影像清晰,無云層遮蓋,且處于不同年份的相同時間段,影像解譯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2.2 研究方法

根據ENVI5.0專業軟件對遙感影像進行解譯,并結合野外實地考察,提取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內人類活動的信息,主要有農田、魚塘、圍網養殖、居民點和旅游用地5類。利用ArcGIS專業軟件,對遙感影像解譯結果以及實地監測數據進行處理,對數據進行分析[2,3],如圖1所示。

3 結果與分析

3.1 人為干擾活動監測結果

根據遙感影像解譯結果及現場實地考察驗證結果,統計出保護區人類活動斑塊面積信息,因面積變化趨勢相對于整個自然保護區很小,肉眼難以看出變化,僅以2014年為例,如圖2、表1所示。

3.2 人為干擾活動變化趨勢分析[4]

根據遙感監測和實地考察的結果,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主要有魚塘、農田、居民點、圍網養殖和旅游用地5類,主要的人類活動是圍網養殖和魚塘,其中農田僅在實驗區有分布;洪湖的漁民房屋大都在保護區的外圍,只有北部半島有少量農田和居民點分布,因而居民點斑塊面積較??;圍網養殖大多分布于遠陸地,實驗區最多;旅游用地有2處,1處位于實驗區,1處位于實驗區和緩沖區的邊緣;保護區存在大量魚塘和圍網養殖,面積之和在保護區總面積50%以上。

根據遙感解譯結果,2013~2015年3年間,自然保護區內人類活動范圍逐漸增大,人類活動斑塊面積占保護區總面積70%以上,并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其中尤其以圍網養殖增長最快。保護區存在大量魚塘和圍網養殖,而旅游用地占地較少,而且旅游用地面積變化較緩,表明保護區內生態旅游現狀較落后,保護區內的主要經濟來源是漁業養殖。這是導致保護區人類活動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長期任其發展,將會導致濕地退化,濕地面積逐漸減少。

4 濕地保護對策

4.1 建立健全洪湖濕地保護條例,有法可依

對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應制定具體的保護規劃和可行的保護措施,建議頒布《洪湖濕地保護區條例》,使洪湖濕地的保護、利用都有法可依。目前洪湖濕地管理局已經成立,在保護區管理局的指導下已經組織開展相關的洪湖拆圍、漁民安置工作,制定《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可以為今后依法管理增加助力。

4.2 加大保護區管理力度,健全管理體系

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應加大管理力度,健全管理體系,明確責任,分工到位,合理布局,建立濕地生態補償機制,擴大管理隊伍,嚴格管理。

4.3 推廣高效養殖模式

洪湖漁民的主要收入依靠漁業養殖,且“各自為政”,大面積圍網養殖,布局混亂,占地廣而產量低、效益差。調整養殖結構已經刻不容緩,應由水產專業進行調研考察,推廣高效的養殖模式,將過去高密度、高投入、低質量的水產品經營方式轉變為低密度、粗放型、優質水產品的經營方式,使整個區域的綜合效益得到進一步發揮,遏制當前大面積圍網養殖的態勢,提高漁業的經濟效益。

4.4 合理發展生態旅游

保護區生態旅游業發展滯后,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是目前國家提倡、各階層普遍認同、符合中國國情和國際潮流的濕地主導政策,包括“保護”與“合理利用”兩個不可分割的目標。發展旅游業,尋找人文景觀和湖光水色的結合,實現洪湖獨特的旅游風貌,這是洪湖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同時,合理發展生態旅游可以使漁民順利“轉業”,不僅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促進洪湖拆圍、漁民安置工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葛繼穩,王虛谷.湖北自然保護區[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57.

[2]袁濤.基于遙感影像的梁子湖湖區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

[3]陳佑平,蔣仕偉,趙聯軍,等.四川王朗自然保護區人為干擾活動趨勢及管理對策[J].四川動物,2003,22(4):51-54.

[4]印紅.中國濕地保護戰略[J].濕地科學與管理,2005,1(1):10-13.

(作者單位:1.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2.中國地質大學(武漢);3.中國地質大學濕地演化與生態恢復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生態環境研究所)

濕地保護工作內容范文第2篇

1 培訓需求分析的過程與內容

本次濕地保護區培訓需求問卷調查從前期的設計問卷到后期的分析處理可分為5個相互聯系的過程[4~5], 即設計調查問卷、進行預調查、發放調查問卷、分析與處理調查問卷和編寫培訓需求分析報告。

濕地保護管理的培訓需求調查表的內容包括5部分, 即填表人簡況、填表人通訊地址、個人培訓需求、培訓方式和對濕地保護區開展培訓工作的建議。其中個人培訓需求又分成8個部分, 即自然保護區管理與規劃、濕地生態系統調查與監測、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評估、濕地恢復與重建、3S技術、執法與巡護、其他內容和目前個人最急需培訓的3項內容。

本次培訓需求分析調查先后向194處濕地保護區發放了調查問卷。截止到2008年4月1日, 共收到來自64個濕地保護區的365份調查問卷;在反饋問卷的保護區中, 國家級濕地保護區31個, 反饋率為79.5%;省級濕地保護區23個, 反饋率為44.2%;縣 (市) 級保護區10個, 反饋率只有9.7%。這是因為國家級保護區人員、機構健全, 而且對參加濕地保護區人員培訓的積極性較高, 所以反饋率高;而很多的省級保護區有專職人員但沒有專門的機構, 且人員一般較少, 大多由當地的林業、環保等主管部門代管, 故反饋率較低;而縣 (市) 級保護區基本上是有名無實, 既沒有專門的機構, 又沒有專職人員, 所以反饋率很低。

2 保護區基本狀況和樣本人群特征分析

(1) 保護區人員受教育程度和技術職稱普遍較低, 受過高等及其以上教育的僅占總人數的28.4%。具有高級和中級技術職稱的人員占總人數的21.6%。這是制約保護區發展的根本因素之一, 同時也體現了開展濕地保護區人員培訓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 在保護區人員性別構成中, 男性占絕大多數, 為77.7%。在保護區人員年齡構成中, 40歲以下的占據了大多數, 為74.5%。在保護區人員工作崗位構成中, 執法巡護人員最多, 占42.4%, 其次為科研監測人員和其他人員, 分別占19.6%和17.4%。

(3) 在反饋培訓需求調查表的樣本人群中男性占絕大多數, 達80.1%;年齡在40歲以下的占78.1%;在樣本人群的工作崗位構成中, 科研監測人員占樣本總人數的32.2%, 執法巡護人員占26.6%, 保護區主要領導占19.3%。樣本人群中科研監測人員和保護區主要領導所占的比例遠遠超過他們在保護區人員中的比例。

(4) 樣本人群中, 受過高等及其以上教育的占總人數的63.8%, 具有高級和中級技術職稱的人員占總人數的36.9%, 而在保護區人員構成中這兩類人員所占的比例分別為28.4%和21.6%。樣本人群的文化程度和技術職稱都遠遠超過保護區人員的平均水平。

3 保護區和樣本人群培訓需求結果分析

(1) 各級保護區的培訓需求。

各級保護區的培訓需求與保護區的現狀、管理要求和工作需求以及國家當前的方針政策相一致, 國家級和省級濕地保護區側重于知識和信息的培訓, 縣 (市) 級濕地保護區則主要側重于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的培訓。

國家級和省級濕地保護區由于建立保護區的時間較長, 機構和人員比較健全, 因此其培訓需求主要側重于知識和信息的培訓, 而且多數培訓需求是一致的, 如保護區管理計劃、社區參與保護區管理、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游管理、濕地及自然保護區管理技術等。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國家級保護區由于已經在保護區總體規劃、濕地區土地利用規劃等方面開展過工作, 因此, 目前并不需要這些培訓, 而省級保護區目前正面臨著開展這些工作的需要, 因此, 急需這方面的培訓。隨著《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和《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的實施, 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對濕地恢復和重建的技術方法的培訓需求則顯得極為迫切。

縣 (市) 級保護區則主要側重需求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的培訓, 如濕地水鳥的野外識別、濕地野生動物調查方法、濕地植被的調查技術與方法、野生植物的識別等4項內容就排在其需求的前5位, 另外還包括與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國際公約、濕地生物多樣性等基礎知識的培訓。

(2) 濕地保護區各類人員的培訓需求。

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各類人員的培訓需求都是與其工作崗位的職責和要求相一致的, 保護區主要領導側重于理論與宏觀管理方面, 其余各類人員側重于與其職責相關的具體的技術和方法。

保護區主要領導的培訓需求側重于理論和宏觀方面, 有關自然保護區管理與規劃方面的內容較多;科研監測人員則側重于具體的技術和方法, 如濕地及保護區管理技術、濕地生態系統調查與監測、3S技術、英語和辦公軟件的應用等;執法巡護人員的需求側重于濕地保護區的執法巡護和有關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內容;公眾宣教人員則以宣傳教育方法與技術、宣教中心的使用與安排、社區宣傳材料的制作、英語和辦公軟件的應用等為主;其他人員的需求主要集中于英語學習、計算機辦公軟件的應用、濕地及自然保護區管理技術、保護區總體規劃和管理計劃等方面。

4 培訓形式

目前, 主要培訓形式有以下4種形式:短期培訓、學位學習、研討會和參觀學習。短期培訓以多專題的課程學習方式, 傳授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短期培訓是主要的培訓形式。

通過對反饋調查表的統計分析, 在最希望的培訓方式中, 有59.8%的人選擇了短期培訓, 有40.9%的選擇了參觀學習, 另外有21.9%和7.3%的人分別選擇了學位學習和研討會;在最可能的培訓方式中, 有74.8%的人選擇了短期培訓, 有38.2%的人選擇了參觀學習, 另外有7.0%和3.7%的人分別選擇了學位學習和研討會。

5 結論與建議

(1) 各級濕地保護區, 特別是國家級保護區對開展濕地保護區培訓工作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同時也相當重視, 均寄予了厚望。

(2) 在培訓方式上, 對保護區主要領導以安排參觀學習與短期培訓相結合的培訓方式為宜??蒲斜O測人員、執法巡護人員和公眾宣教人員則以短期專業培訓為主, 輔以野外實習或參觀學習。

(3) 每一期短期培訓的時間最好為10~15天, 為提高教師與學員之間的交流, 人數以10~15人最佳。

(4) 為簡化組織管理工作, 提高培訓效率, 實行以培訓對象分類為基礎的按需組合, 即在培訓活動的安排上, 應主要體現不同培訓對象類型的培訓需求。

(5) 目前階段, 培訓以保護區主要領導和科研監測人員為主, 隨著培訓條件的不斷成熟, 培訓人員范圍可以逐步擴大到執法巡護人員、公眾宣教人員和保護區其他人員。

(6) 為提高培訓效率, 培訓機構可指定一名培訓協調員或培訓經理, 負責培訓活動的計劃、組織、協調、指導、監督、檢查和監測。

(7) 對培訓活動實施監測和評估, 以確保培訓活動能夠達到預期目標。

摘要:為了解基層保護區的濕地保護管理的培訓需求, 對194處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發放了濕地保護管理的培訓需求調查表。在對已收到的反饋調查表進行數據錄入、提取等工作的基礎上, 分別對不同級別的保護區 (國家級、省級和縣級) 以及各類人員 (保護區主要領導、科研監測人員、執法巡護人員、公眾宣教人員和其他人員) 的培訓需求進行了統計分析, 最后將各級保護區和各類人員的培訓需求按培訓對象進行組合, 確定具體的培訓內容, 同時提出了有針對性的結論和建議, 以便于更好的滿足基層保護人員對濕地保護管理的需求。

關鍵詞: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管理,培訓需求分析

參考文獻

[1] 國家林業局, 外交部, 國家發改委, 等.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M].北京:林業出版社, 2000.

[2] 雷昆, 張明祥.中國的濕地資源及其保護建議[J].濕地科學, 2005, 3 (2) :81~86.

[3] 王獻溥, 崔國發.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3.

[4] 周俊.現代培訓需求要素分析[J].人才資源開發, 2008, 10:84~86.

濕地保護工作內容范文第3篇

1 濕地公園概況

內蒙古巴林雅魯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呼倫貝爾市所轄牙克石市境內大興安嶺中段的東南坡, 總面積22871.25 hm2, 濕地總面積21 442.27 hm2, 占濕地公園總面積的93.75%。地理坐標為北緯48°18′07″~48°48′57″, 東經121°40′12″~122°28′14″。

2 功能定位與建設目標

2.1 功能定位

2.1.1 水源地保護功能

維護雅魯河河流水量的平衡與穩定, 確保雅魯河源頭的水質安全, 保護松花江上游流域水生態安全。

2.1.2 完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保護雅魯河河流濕地生態系統, 與濕地公園周邊國家公益林區及南側喇嘛山國家森林公園構成復合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完善該區域生態安全屏障[1]。

2.1.3 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保護濕地公園內濕地珍稀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地環境, 豐富區域生物多樣性, 維持區域的生態平衡。

2.2 建設目標

1) 松花江上游流域水生態安全保護的示范點。2)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國家公益林區—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復合環境保護體系示范區。3)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試驗區。

3 規劃思路

3.1 貫徹落實國家生態文明精神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 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內蒙古巴林雅魯河國家濕地公園是巴林林業局落實十八大生態文明精神, 并根據《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規劃》等相關政策文件的要求, 加快策劃一批重大生態保護和建設項目, 扎實推進巴林林業局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具體體現。

3.2 明確與大流域水系的關系

內蒙古巴林雅魯河國家濕地公園內水系為雅魯河源頭, 雅魯河是松花江的二級支流。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松花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 對于全流域的可持續發展和深化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2]?!?013年內蒙古自治區環境質量狀況公報》中顯示, 濕地公園所在區域雅魯河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GB383-2002) I-II類水標準, 是松花江流域水質最好流域之一。濕地公園的建設對保護雅魯河源頭水質安全, 維護松花江上游流域水生態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3.3 強調河流源頭全流域的保護

雅魯河發源于巴林林業局博克圖林場新南溝附近, 在巴林林業局境內流程約73 km, 為了切實實現對雅魯河源頭的全流域保護, 規劃中將雅魯河干流及其支流全部納入濕地公園保護范圍。

3.4 突出區域環境保護體系的構建

內蒙古巴林雅魯河國家濕地公園與周邊國家公益林區及南側喇嘛山國家森林公園共同構成了復合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彌補了該區域在濕地保護方面的空白, 這種“國家公益林區-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森林公園”的生態環境保護模式,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具有很強的示范意義。

3.5 順應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經濟發展形勢

2014年開始貫徹實施的《國家林業局關于切實做好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試點工作的通知》中,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為重要的試點區域, 巴林林業局所轄各林場經營結構將進行轉型, 未來的經營和增收的渠道需要拓展[3]。濕地公園通過開展生態旅游, 依靠旅游產業的拉動作用, 將促進巴林林業局所轄各個林場產業結構的調整, 增加創收渠道, 提高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

4 主要保護措施

4.1 加強雅魯河源頭保護

加強對雅魯河源頭周邊村莊居民的環保教育, 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由當地政府宏觀統籌, 加強對雅魯河源頭水系的保護與管理, 禁止非法飲用源頭水系及開采地下水等活動。

4.2 加強內部水源管控

加強濕地公園內部水資源管理, 禁止非法引水、開采地下水等活動。由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宏觀統籌, 通過與水利、農業等部門的協調, 統籌安排濕地公園周邊居民點及農業灌溉用水的取水量, 采取合理的取水方式, 保證雅魯河總體水量的平衡與穩定, 保證該區域淺層地下水的水位穩定。

4.3 加強農田面源污染的防治

在雅魯河干流與農田交界的區域, 以落葉松、山楊等鄉土樹種進行防護林帶的種植, 塑造局部微地形, 通過微地形阻止農田灌溉用水直接流入濕地公園;利用防護林帶對該區域內淺層地下水的吸附作用, 對滲入地下的農田灌溉用水進行一定程度的吸收, 減少滲入地下的農田灌溉用水流入濕地公園。

4.4 加強雅魯河水文監測

在喇嘛山村南側設置水文監測點, 配備水文監測設備, 用于監測雅魯河水質水量變化情況。通過數學模型模擬或定性分析, 預測雅魯河水質水位的變化趨勢, 為加強監控與預警、建立水污染事件預警和制定應急預案提供依據。

4.5 加強社區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

由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宏觀統籌, 通過與城建等有關部門的協調, 加強雅魯河沿線社區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 盡可能避免村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雅魯河。

4.6 加強濕地公園周邊林草植被的建設

加強濕地公園周邊林草植被建設, 提高濕地及林草植被凈化水質的生態功能。護岸林的建設應該以保護自然植被帶為主, 針對現有良好的自然植被帶加強管理, 保持自然植被帶原本的自然風貌, 在需要進行人工種植的區域, 植被的種植采用鄉土物種, 景觀風貌上要延續現有自然植被帶的整體風貌[4]。

5 結語

作為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雅魯河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水土保持、涵養水源, 維護松花江上游流域水生態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僅以內蒙古巴林雅魯河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的幾點思考, 旨在為該地區河流濕地保護規劃工作提供微薄的借鑒。

摘要:大興安嶺林區是我國東北、內蒙古地區的水源涵養區, 既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保障區, 又是我國重要的木材資源戰略儲備基地, 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被譽為“祖國綠色寶庫”。河流濕地作為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保護該區域生態安全, 維持該區域生態系統的平衡性和穩定性發揮著重要作用。以內蒙古巴林雅魯河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為例, 淺談關于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河流濕地保護規劃的思考, 希望對同類濕地保護規劃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河流濕地,源頭保護,區域生態保護體系,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

參考文獻

[1] 呂憲國.中國濕地與濕地研究[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8.

[2] 趙思毅.濕地概念與濕地公園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6.

[3] 張玉鈞.濕地公園規劃方法與案例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3.

濕地保護工作內容范文第4篇

濕地公園以水景作為全園的核心景觀,通過將黃河水引入,形成水系并進行地形的處理,在景觀空間上形成開敞、幽閉,形成形式不同的水體景觀。并在水與島、水與綠之間架設形式各異的木橋,將各景點串聯起來,形成全園的景觀骨架。根據花木的不同特性,選取恰當的綠化方式,盡可能創造更多的綠色空間,將現存的蘆葦等植物予以保留,恢復其茫茫草海的大尺度景觀效果。

濕地公園的建設將盡顯自然景觀,減少人造景觀,使干道綠化帶、農莊村落融為一體,保留現狀植物和水域,在濕地游覽沿線體現不同風格的濕地景觀,如水生植物區、沼生植物區、水生鳶尾區、鳥類觀賞區等,從而形成游覽活動景觀的對比和區域特征。

濕地保護工作內容范文第5篇

是保持該濕地區域獨特的近自然景觀特征,維持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物種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并在不破壞濕地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將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教育的功能有機結合,突出主題性、自然性和生態性三大特點,集濕地生態保護、生態觀光休閑、生態科普教育、濕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態型主題公園。

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是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體者,包括低潮時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既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在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降解環境污染等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又是眾多野生動植物,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

濕地公園(Wetland Park):是指以濕地良好生態環境和多樣化濕地景觀資源為基礎,以濕地的科普宣教、濕地功能利用、弘揚濕地文化等為主題,并建有一定規模的旅游休閑設施,可供人們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的生態型主題公園。該濕地公園是具有濕地保護與利用、科普教育、濕地研究、生態觀光、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的社會公益性生態公園。

《濕地公約》簡介

《濕地公約》是全球性政府間保護濕地及其生態環境,特別是保護水禽及其棲息地的一個重要公約。我國作為《濕地公約》締約國,責無旁貸地要認真執行該公約的各項規定,履行締約國的義務。保護好廣州這塊濕地不僅具有重大的生態意義,更具有重大的國際影響。

濕地公園的建設是推動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催化劑",也是濕地保護和保育理論的實踐成果目前在國內外,尚未有人給濕地國際公園確切的定義按照一般文獻資料上的理解,濕地國際公園應該保持該區域的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并趨近于自然景觀狀態,維持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種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并在盡量不破壞濕地自然棲息地的基礎上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將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的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最終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

現在的濕地公園加強了人文景觀和與之相匹配的旅游設施,各地盡力開發本地資源?,F在的濕地公園已經成了人們旅游,休閑的好去處。

濕地公園的最大特點在于主題性、自然性和生態性擬規劃建設的崇明東灘濕地國際公園位于崇明東灘保護區境內的緩沖區和核心區的交界處,即1992年和1998年大堤之間的東旺沙B灘,面積為3萬畝建成后的濕地國際公園兼有保護、科研、教育、旅游觀光等功能,是建設中的上實現代農業園區和上海市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區域整體功能的重要補充

表面流人工濕地(FWS)

種植各種水生植物,增加停留時間,以蛇字型流向設置,以保證布水均勻和一定的推流效果。設計時應充分利用地形、地勢,避免出現水流死區。通過植物來吸收大量的氨氮。此類型濕地對氨氮有良好的去處效果,去處率≥90%。

在該系統中,廢水在濕地的土壤表層流動,水深較淺(一般在0.1-0.6m)。與SFS系統相比,其優點是投資省,缺點是負荷低。北方地區冬季表面會結冰,夏季會滋生蚊蠅、散發臭味,目前已較少采用。 潛流式生態床(SFS)。

填充爐渣等水力傳導性能及吸附性能良好的填料,生態床上部種植常綠水生植物,通過介質吸附和微生物的作用來強化系統的除磷脫氮效果。

床體規格 :長寬比影響BOD ,TSS和氨的去除 ,較大的長寬比較好 ,一般為 4∶1。

在SFS系統中,污水在濕地床的表面下流動,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長的生物膜、豐富的植物根系及表層土和填料截留等作用,提高處理效果和處理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水流在地表下流動,保溫性好,處理效果受氣候影響較小,且衛生條件較好,是目前國際上較多研究和應用的一種濕地處理系統,但此系統的投資比FWS系統略高。該系統去處氮、磷和SS效果較好。

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

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

填充煤渣等吸附性強的填料,去除無機磷與總磷的效果較好。

綜合生物塘

綜合水生生物處理,對水體進行深度處理外,具有生態和景觀效果。

編輯本段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 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理念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應以濕地的自然復興、恢復濕地的領土特征為指導思想,以形成開敞的自然空間和濕地公園的定義與概念地帶、接納大量的動植物種類、形成新的群落生境為主要目的,同時為游人提供生機盎然的、多樣性的游憩空間。因此,規劃應加強整個濕地水域及其周邊用地的綜合治理。其重點內容在于恢復濕地的自然生態系統并促進濕地的生態系統發育,提高其生物多樣性水平,實現濕地景觀的自然化。規劃的核心任務在于提高濕地環境中土壤與水體的質量,協調水與植物的關系。

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目標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總目標在于減少城市發展對濕地環境的干擾和破壞、提高濕地及其周圍環境的自然生產力,通過恢復濕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備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使周圍用地的土壤狀況得到改善,為植被的恢復創造條件,從而使城市濕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時,還應在城市的各種用地需求之間建立一種平衡,并尋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實現城市濕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營造新的城市公園類型,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此外,隨著濕地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將為周邊的城市、鄉村、農業、旅游等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再自然化的城市濕地公園景觀,將成為市民游憩娛樂的新熱點。

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方法

為了實現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目標,必須將濕地的整治與景觀規劃結合起來。首先應開展深入細致的調研工作,從不同層面、不同元素著手,如地下水位、不同層次的土壤結構、不同層面的構成材料等地下狀況,及其動植物在地面上形成的痕跡、動物的活動習性、景觀要素的變化規律等外貌特征,達到由表及里的規劃深度。規劃應緊緊圍繞“水”的主題,將濕地公園作為生物與能量交換的生態廊道,聯系周邊的綠地、林地、農田、城市、鄉村等各類生態系統,共同形成新的景觀整體。

因此,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要將構成濕地整個物質循環圈中的各種要素,如水體、農田、土壤、植被、動物、自然狀況、生態系統等等,作為規劃的基本要素,融入形成整體性的領土景觀規劃要求之中。尤其是濕地環境中的各種自然元素,無論其狀態如何,自然的或經過人工處理的,都應作為規劃中的最重要元素,以構成城市濕地公園景觀類型及景觀特色的框架。

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措施

第一,城市濕地公園規劃最重要環節之一,在于實現水的自然循環。首先,要改善濕地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聯系,使地表水與地下水能夠相互補充。其次,應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為濕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第二,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另一最重要環節,是采取適當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對地下水的有利補充,使濕地周圍的土壤結構發生變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從而形成多樣性的土壤類型。

第三,城市濕地公園規劃還應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對周邊地區的排水及引水系統進行調整,確保濕地水資源的合理與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況下,應適當開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滲透的水底處理方式,以利于整個園區地下水位的平衡。 第四,土壤作為景觀規劃的要素之一,在土層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疊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類型產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跡和景觀類型。城市濕地公園規劃必須在科學的分析與評價方法基礎上,利用成熟的經驗、材料和技術,發現場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進能力。

編輯本段濕地公園管理分級

根據《濕地公園管理辦法》,濕地公園分為以下兩級:

(1)國家級濕地公園:濕地公園的主題突出,濕地生態環境優良、濕地景觀特別優美,觀賞、科學、文化價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對區域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且生態旅游服務設施齊全;

(2)省級濕地公園:濕地公園的主題突出,且濕地生態環境良好、濕地景觀有特色,有一定的觀賞、科學、文化價值,對區域生態環境有一定的調節作用,且具備必要的旅游服務設施。

編輯本段城市濕地公園的營建技術 1.濕地土層結構改造

土壤結構對濕地公園的營建起著重要作用。由于砂土營養物含量低,植物生長困難,而且容易使水體快速滲入地下,所以不宜設在最下層。而粘土礦物有利于防止水體快速滲入地下,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莖穿透,故通常采用粘土構筑濕地下層。壤土也可以代替粘土置于底層,但應適當增加厚度。

2.濕地護岸生態設計

作為水陸交界地帶的濕地岸邊環境的營建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精心考慮?;炷疗鲋淖o岸破壞了濕地對周圍環境應有的過濾和滲透作用。而人工草坪由于自我調節能力弱,大量的澆灌、除草、噴藥等管理措施,極易導致殘余化學物質流入水體造成污染。

編輯本段濕地公園的景觀植物配置

自然濕地生態系統對人類具有重要的意義。城市濕地公園建設,強調的是濕地生態系統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護、展示,突出濕地特有的科普教育功能和自然文化屬性。其景觀設計及植物配置要注意幾點。

保持濕地的完整性

依托原有的生態環境和自然群落,是濕地景觀規劃設計的重要基礎。對原有濕地環境的土壤、地形、地勢、水體、植物、動物等構成狀況進行調查,在準確掌握原有濕地情況的基礎上,科學配置與濕地原生態系統相互結合,起到相得益彰的景觀效果,才能在設計中保持原有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

在考慮人的需求之外,濕地景觀設計還要綜合考慮各個因素之間的整體和諧。通過調查周圍居民對該景觀的影響、期望等情況,在設計時才能統籌各個因素,包括設計的形式、內部結構之間的和諧,以及它們與環境功能之間的和諧。

這樣也才能在滿足人的需求的同時,保持自然生態不受破壞,使人與自然融洽共存,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保持濕地網絡系統的完整性。

保持生物多樣性

在植物配置方面,一是應考慮植物種類的多樣性,二是盡量采用本地植物,三是在現有植被的基礎上適度增加植物品種。多種類植物的搭配,不僅在視覺效果上相互襯托,形成豐富而又錯落有致的效果,而且與水體污染物的處理功能也能夠互相補充,有利于實現生態系統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環。其原則是在現有植被的基礎上,適度增加植物品種,從而完善植物群落。

科學配置植物種類

植物的配置設計,要從濕地本質考慮,以水生植物作為植物配置的重點元素,注重濕地植物群落生態功能的完整性和景觀效果的完美體現。

從生態功能考慮,應選用莖葉發達的植物以阻擋水流、沉降泥沙,采用根系發達的植物以利于吸收水系污染物。

從景觀效果上考慮,有灌木與草本植物之分,要盡量摸擬自然濕地中各種植物的組成及分布狀態,將挺水(如蘆葦)、浮水(如睡蓮)和沉水植物(如金魚草)進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層次水生植物景觀。

從植物特性上考慮,應以鄉土植物為主,外來植物為輔,保護生物多樣性。

因地選擇植物品種

喬灌木及地被植物可選用銀杏、香樟、水杉、櫻花、落羽杉、池杉、楸樹、黃連木、烏桕、苦楝、石楠、楓楊、榕樹、垂柳、沙地柏、迎春、石竹等;水生植物可選用荷花、菖蒲、香蒲、澤瀉、水鳶尾、蘆葦、金魚草、水竹、水蓼、水蔥、金魚藻;草坪草可選用冷季型的早熟禾、黑麥、剪股穎,暖季型的狗牙根、地毯草、馬蹄金等。

此外,設計中還應設置一些動物食源植物和鳥嗜植物,為鳥類提供食物來源。在濕地公園內的水體一側盡量不安排高大喬木,為鳥類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3] 編輯本段首家濕地公園介紹

廣州萬頃沙濕地的資源很豐富,而且是珠江三角洲的一塊很重要的濕地,現在已建成廣東省首家濕地公園。

公園離廣州鬧市區只有五六十公里,卻是個“一川稻田綠,十里荷花香,千池魚蝦跳,萬頃碧波流”的“世外桃源”。富饒美麗的萬頃沙,良好的生態環境,使人們融入了大自然的韻律,心曠神恰。水網縱橫交錯,一塊塊碧綠方正的田園鑲嵌在防護林帶之間。萬畝稻田、萬畝蕉園、萬畝葵花、萬畝蓮荷、萬畝魚塘、萬畝果林,氣勢磅礴地構成了萬頃沙南國水鄉的田園風光。過了“百萬葵園”,便轉入“海景走廊”,就是“廣州濕地公園”。各種草本、灌木、喬木植物,構成了一片綠洲,有濃綠、淡綠、黃綠、深綠、新綠。右邊是浩瀚的大海,江海連天,千帆競揖。

濕地公園的核心區,是一個3000畝的植物園,這里剛引進了30多種植物在鹽堿地上種植,有東南亞的無瓣海桑,生長得特別嫩綠壯實,枝葉飄搖,種植不到兩年時間已有五六米高;來自華北鹽堿地上的怪柳開著粉紅色米粒狀的小花,地上也萌發出許多濃綠色的小苗;蘆葦在不斷地擴張地盤,一幅蘆葦蕩的美景正在孕育;有“海底森林”之稱的木欖,正在海灘上布網;還有大葉紫薇、水蒲桃、水黃皮等樹種都生長良好。公園正處在生態環境培育的初步階段,開始把荒沙灘變成綠洲。

據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鑒定,濕地公園已發現的鳥類有22種,主要有黑翅長腳靚蒼鷺、斑嘴鴨、白骨頂、燕鷗、花臉鴨、黑臉琵鷺、白琵鷺、鴿稱鷺鴦等,是一個“鳥兒天堂”。深居朝鮮半島“三八線”的黑臉琵鷺,全球目前僅存774只,比大熊貓還珍貴。黑臉琵鷺過去大多數在臺灣省臺南市的曾文溪口越冬,近年來已越來越少。由于珠江口的濕地環境逐漸得到改善,它們每年中秋時節,順著北方的氣流,帶著剛剛長大的孩子經過數千公里長途跋涉,一路風塵,飛到這里來,開始一年中長達6個月的越冬生活。

為了保護鳥類的棲息地,當地政府和森林公安分局以及圍墾公司的工作人員日夜巡邏,宣傳禁獵的法令。廣州濕地公園位于新墾的十九涌,面積1.7萬畝。為了不驚擾鳥兒,他們規定從十五涌開始,就不準燃放鞭炮,以保持么園的安靜。

萬頃沙是由珠江流域的虎門、蕉門、洪奇瀝三條支流出治口的泥沙天然淤積與人工圍墾而成。這里每年有5000萬噸泥沙丁泄。由于河水流速驟然減慢,加上南海潮流的頂托,以及咸淡水混和產生的化學凝聚作用,大量泥沙便在出??跍粝聛?,積聚成海涂。近年來勘測的資料表明,這一帶水面不到5米的海涂約有30多萬畝,其中離水面不到2米的海涂就有20萬畝。這些海涂,平均每年向海中延伸100至200米,淤高5至10厘米。從十八世紀初這里出現沙洲起,經過人們一代接一代圍墾,因而形成了大片濕地。

無錫梁鴻濕地公園

梁鴻濕地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旅游景區中國吳文化博覽園境內,東與鴻山遺址公園農業生態展示區接壤,西邊瀕臨泰伯瀆,北起泰伯瀆瞻橋,南至自然村落橋頭巷,總規劃面積1333畝,一期工程600畝,2009年4月10日開園。

梁鴻濕地以吳地文化為內涵,以江南農耕濕地為依托,融自然野趣的生態濕地、富有魅力的水文化和純真質樸的田園風光為一體,集聚濕地生態資源保護、科學研究、科普展示、藝術創意和旅游休閑度假等功能,擬建成長三角都市圈中最知名的文化生態濕地。

太湖濕地公園

蘇州太湖濕地公園坐落在“人間天堂”蘇州市區的西部,西枕太湖,東接東渚,南聯光福,與“中國刺繡之鄉”鎮湖毗鄰,規劃總面積4.6平方公里,一期對外開放2.3平方公里,投資近4億。作為天然濕地,該地區原為太湖的一處秀麗湖灣,水壤交錯,有茭蘆蓮菱、魚蝦蜄蛤之利,更有白鷺飛天、蛙鳴鳥啾之境。當地人文薈萃、物產豐富,因春秋時吳王常來此游湖而史稱“游湖”。2007年6月,蘇州太湖濕地公園被江蘇省林業局命名為省級濕地公園,將于2010年2月正式對外開園。門票60元/人,不是吳中區胥口鎮附近的太湖公園。

南沙濕地公園

南沙人工濕地游覽區地處出??谥榻靼?。圍墾公司經過20多年的圍墾和經營中,保持了農耕水養的產業結構,土地原始狀態良好,生態環境得到妥善保護。放養魚蝦蟹,種植蓮藕、香蕉、甘蔗,碧水藍天,滿目青翠。在19東圍約200公頃的游覽核心區,種植有成片的10多個品種的紅樹林、蘆葦,吸引各種鳥類在這方樂土繁衍生息, 形成珠江三角州難得一見的鳥類天堂。每年冬季,成千上萬的絲光掠鳥從北方飛來越冬,有24 種上萬只鳥類在此棲息覓食,其中包括非常珍稀的黑面琵鷺、白琵鷺、黑翅長腳鷸等野鴨成群、蒼鷺佇立。以吸引多品種和多數量的飛鳥在公園內覓食、棲息、繁衍,以種植紅樹林維護生態,以種植蘆葦形成一個上千畝的蘆葦蕩,以大面積種植觀賞性荷花,形成壯觀的荷景,以開挖約25公里的迂回曲折小河,形成曲水迷宮。在這里游覽,可享受 “曲水蘆葦蕩,鳥息紅樹林, 萬頃荷色美,人鳥樂游悠。”的境意。

北京濕地公園

三里河濕地公園是北京市第一個濕地生態公園,位于延慶縣城西北,是一個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的自然濕地林帶公園。它途經三里河、上水磨、下水磨、北關、王莊、西關等鎮、村,全長2000 余米,規劃面積1200 畝,首期己完成 510畝河道、村莊、林地的改造與建設。

該公園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林地、植被,栽植各種喬灌木2.7萬株,竹子 2000株,花卉草坪10000平米(主要為水生、陸生濕地植物)。園中建有疊水池一座, 混凝土園路四千米,木棧道一千米,石群兩處,形態迥異、高低錯落,參差彼伏。尤其是四座小木橋和一座茅草屋,更為游人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休閑娛樂場所。園中有白馬泉一處,位于三里河西側,此泉四季常流,泉內水草一片碧綠,泉水清澈, 甘甜可飲,這是三旦河濕地公園的又一迷人景觀。

杭州西溪濕地公園

西溪濕地國家公園,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區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這里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樸、文化積淀深厚,曾與西湖、西泠并稱杭州“三西”,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2009年11月03日,浙江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泗縣石龍湖濕地公園

泗縣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宿州市濕地公園。石龍湖濕地地處泗縣城南15公里處,濕地正常水面約1萬多畝,是保存完好的典型濕地生態系統。區內水質優良,動植物種類繁多,自然野趣的生態濕地和純真質樸的田園風光,構畫出秀麗的碧水清波,周圍分布著明朝開國名將鄧愈故里、西楚霸王項羽駐兵地等歷史景觀,極具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

漢石橋濕地公園

北京漢石橋濕地公園自然風景區是北京市唯一現存的大型蘆葦沼澤濕地以及多種珍稀水禽的棲息地,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種,國家Ⅱ級重點野生動物17種,這里大面積生長的蘆葦,在北京近郊地區更是絕無僅有的,成為漢石橋濕地的標志性特征,由此贏得了“京東大蘆蕩”、京郊“小白洋淀”的別稱,具有極大的保護和科研價值。

洪澤湖濕地公園

洪澤湖濕地生態水景苑位于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它是集生態游覽、科普教育等為一體的旅游景區。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江蘇省最大的淡水濕地自然保護區,在全國內陸淡水濕地中排名第12位,華東第2位。2001年1月被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2月11日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景區已建成濕地生態博物館、洪澤湖魚類水族館、千荷園、魚類繁育中心、垂釣中心、濕地蘆苑區、精品荷花池、水上網球場、沙灘排球場、水上運動中心等旅游景點和一個集餐飲、住宿、娛樂等基礎設施于一體的金水山莊度假村。景區外湖水浩淼,原野廣袤,景區內荷苑飄香,曲橋蜿蜒,蘆蕩深深,百鳥齊鳴。游覽景區,宛如走進一幅原始、自然、生態的旖旎畫卷。

白洋淀自然濕地保護區:

白洋淀自然濕地保護區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京津腹地,以各種魚類【54種】水鳥【197種】、濕地原貌、蘆葦【約15萬畝】、荷花【約12萬畝,366種】、香蒲【9萬畝】為主要景觀。這里煙波浩淼,風景秀麗,天水相連,葦綠荷紅,水草豐美,魚鳥成群,是我國北方最典型和代表性的湖泊和草本沼澤型濕地,是華北最美的濕地、有日出斗金、北國江南之稱。是白洋淀旅游必選之地。是唯一免費的景點。是純原生態自然風光。

自然濕地保護區分為1:緩沖區【禁止機動船通行】2:核心區【禁止所有的捕魚和捕獵活動】

[4]區內有鳥類197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4種(大鴇、白鶴、丹頂鶴、東方白顴),國家二級保護鳥類26種(灰鶴、大天鵝、鷹科、隼科等),有重要科研、經濟和社會價值的158種,河北省有重要科研、經濟和社會價值的52種,有野生兩棲爬行動物3種,哺乳類14種,魚類54種。自然濕地保護區,還是我國重要的淡水水產品基地之一,魚、蝦、蟹 、鴨蛋類銷往各省市,拓寬了養殖范圍,豐富了百姓餐桌。

12個正式授牌的國家濕地公園

黑龍江省

安邦河國家濕地公園

白漁泡國家濕地公園

江蘇省

姜堰溱湖國家濕地公園

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

揚州寶應湖國家濕地公園

無錫梁鴻國家濕地公園

揚州鳳凰島國家濕地公園(試點)

浙江省

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

江西省

東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

重慶市

彩云湖國家濕地公園

陜西省

千湖國家濕地公園

寧夏回族自治區

銀川國家濕地公園

濕地保護工作內容范文第6篇

城市濕地生態公園是一種新型的城市公園類型,興起于國際社會對全球生態危機高度關注的背景之下,是城市公園發展的一個新趨勢。

(一)城市概況

蘇州地處江蘇省東南部的長江三角洲或長江中下游平原,東靠上海,南界浙江,西瀕太湖,北臨長江,中有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全市總面積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378平方公里。

全市總人口600萬,其中市區人口200余萬。

轄8區5市:平江、滄浪、金閶、吳中、虎丘、相城、蘇州工業園區、蘇州新區,以及吳江、昆山、太倉、常熟和張家港五個縣級市。

公元前514年,吳大夫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為吳王建造闔閭大城。四周城墻開有八座陸門,以象天之八風,八座水門,以法地之八卦。古城遺址至今依稀可尋。城內府衙、兵營、庫房、作坊、市場、民居、和娛樂地布置井然。古城面積約為14平方公里,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粉墻黛瓦,小橋流水,整體呈長方形雙棋盤式。街道兩旁綠樹成蔭,景色宜人。

蘇州是中國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歷史可上溯到七千年前。蘇州現有69座古典園林,其中網師園、拙政園、留園和環秀山莊最著名。蘇州園林藏而不露,為退避塵囂的場所。它們揉合了道、釋、孔三教的思想,以山石、水流、花木、和建筑等基本要素再造了大自然的縮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蘇州園林藝術充分代表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其造詣之高,世無倫比。

(二)氣候條件 蘇州地處溫帶,屬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勢低平,平原占總面積的55%,水網密布,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主要種植水稻、麥子、油菜,出產棉花、蠶桑、林果,特產有碧螺春茶葉、長江刀魚、太湖銀魚、陽澄湖大閘蟹等。蘇州市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素有“人間天堂”之美譽。設計原則

濕地公園在系統保護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發揮環境效益的同時,合理利用

城市濕地具有的各種資源,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環境中的作用,使之成為城市形象的構成元素及生態涵養地。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本項目規劃將遵循如下原則:

1、保護優先原則

城市的濕地是自然和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而不可再生的遺產,濕地公園的價值首先是其“存在價值”,只有在尊重城市自然資源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壞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濕地的多種功能。因此,保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的連貫性、環境的完整性和資源的穩定性,是本濕地公園規劃的基本出發點。

2、合理利用原則

堅持城市濕地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相結合的原則,在全面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景觀資源和游憩資源,適當開展休閑旅游及科普研究活動,發揮濕地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3、綜合協調原則

城市濕地公園設計涉及到生態學、地理學、經濟學、環境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并包涵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等多方面的協調關系,是一個復雜的“自然——社會復合系統”。這就要求多學科的相互協作和合理配置,將各種發展需求統籌考慮,促使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更科學,更合理,更生態。

4、文脈傳承原則

濕地公園,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傳承著城市的文脈。當一座城市、一個地區重視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整合,就能深刻地體現歷史演繹中沉淀下來的文化傳統并通過其獨有的景觀、氣質和特色,鑄就成社會文明一脈相承、漸進延續的精神根基。

5、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期戰略,其主要包括資源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兩個方面。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是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人類不能通過強制的手段企圖改變生態演替,只能在設計和營建過程中加以引導,以保持整個系統的自然性和持續性。

2、濕地

公園濕地規劃最重要環節之一就在于實現水的自然循環。公園濕地規劃必須在科學

的分析與評價方法基礎上,利用成熟的經驗、材料和技術,發現場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進能力。首先,要改善濕地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聯系,使地表水與地下水能夠相互補充。其次,應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為濕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公園濕地規劃還應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對周邊地區的排水及引水系統進行調整,確保濕地水資源的合理與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況下,應適當開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滲透的水底處理方式,以利于整個園區地下水位的平衡。土壤作為景觀規劃的要素之一,在土層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疊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類型產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跡和景觀類型。

然而公園濕地規劃的另一最重要環節,就是采取適當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對地下水的有利補充,使濕地周圍的土壤結構發生變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從而形成多樣性的土壤類型。

通過地表水對地下水的補充,改變濕地周圍的土坡結構,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形成多樣性的土壤類型;最后,在豎向設計時,根據地形高差,在有坡降區域的地帶,設置生態過濾系統,將污水和雨水進行凈化處理,同時加速水的蒸騰和下滲,保障水系統的循環。

人工濕地處理系統的核心是介質-微生物-植物系統。人工濕地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其對有機污染物有較強的降解能力。廢水中的不溶性有機物通過濕地的沉淀、過濾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進而被微生物利用,廢水中可溶性有機物則可通過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謝降解過程而被分解、去除。整個水系內部的循環系統,污染物通過一系列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的反應來實現對污水的高效凈化。

確定濕地水體功能系統的完整與可持續,能夠促使整個濕地公園系統的可持續,從而促使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濕地公園自身水系的健康循環勢必會帶動周邊湖泊及水道整體。生態系統的協調、暢通,并對蘇州的水質保護與治理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在公園濕地的水體保護中,我們應當合理的利用雨水,使雨水在公園中能夠充分的被吸收,如何加大公園內對雨水的吸收就應當在公園的鋪裝上下功夫,應當減少公園中的硬質鋪裝的面積,但并不是說我們要從本質上去減少硬質鋪裝量,而是我們要對以往時硬質鋪裝的做法進行改進,不要做成那種不透氣的硬質鋪裝,要在硬質鋪裝的材料和做工上加以改進做成環保生態型。使自然雨水能夠滲透到地低下對土壤進行改善,增強地下水的儲藏量。有利于當地生態氣候的需要。

(一)城市濕地公園建造的可行性

人工濕地系統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系統,其自身是可再生的資源,具有高效、安全、可控性強的特征,它能夠形成內部良好的循環并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因此,不論從理論研究的角度還是國內外眾多實例的證明,城市濕地公園的建造是可行的。

但是應該指出,城市濕地公園應建立在對規劃區域現有水文、地理、土壤、動植物資源詳盡調查分析的基礎之上,保護、營造適合濕地植物生長的生態環境,這是營造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的良好基礎。所以,對于不同的城市濕地公園我們要采取不同的營造、管理方式,確定合理的環境容量,依據保護原則、設計原則來進行合理的營建。

(二)城市濕地公園的發展前景

上一篇:市長在全市的講話范文下一篇:山東學訪感想體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