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西游記續范文

2023-09-19

西游記續范文第1篇

本次簽約是三菱重工繼2008年贊助江蘇舜天足球隊沖超之后的新一輪合作。自2008年4月起, 三菱重工順利獲得了江蘇舜天足球隊球衣背后的廣告贊助資格, 見證了江蘇舜天隊成功沖頂中國足球超級聯賽的整個過程。當時, 三菱重工即表示, 未來將繼續支持江蘇舜天, 并相信他們一定會實現15年中超之夢!據了解, 在日本, J聯賽和亞洲聯賽雙料冠軍“浦和紅鉆”的前身就是三菱重工的企業隊。三菱重工堅定地表示將進一步加強與江蘇舜天的合作, 共同為中國足球事業的發展真誠貢獻, 與中國消費者一起分享運動的激情與喜悅, 并一如既往地與世界同步的技術與品質“競技”中國市場, 為中國的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添磚加瓦。

三菱重工業 (上海) 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空調中國統括羅小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08年, 我們真誠希望江蘇舜天能夠沖超成功, 結果他們不但沖了, 而且沖得無比精彩!2009年, 我們期待他們能夠穩打穩扎, 迅速躋身超級聯賽強隊之列, 為中國足球走向世界做出貢獻!我們將與廣大球迷一起繼續支持他們, 并相信江蘇舜天足球隊一定能不負眾望!”

“長期以來, 舜天集團一直致力于江蘇足球事業的發展, 這種堅持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中國足球的強大要持之以恒。”羅小民說, “同樣, 擁有百年歷史的三菱重工, 也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夢想——立足世界, 貢獻社會。專注從技術到產品的創造, 致力于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共同課題, 讓人類的夢想變成現實。”

西游記續范文第2篇

牛皮技術:牛皮制革技術10年發展歷程

■淄博大桓九寶恩皮革集團有限公司劉向國

任何技術的發展, 都是為了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皮革也是如此。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費水平也隨之增長, 在追求時尚與尊貴的同時, 對生活質量與健康也有了高度的重視。人們消費理念的轉變, 直接影響到制革技術的發展。皮革消費需求的轉變, 即從最初的以耐用為主到逐漸追求時尚健康, 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制革技術的進步。進入新世紀以來, 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不斷加大, 為適應國外客戶的要求和超越國際貿易中的各種壁壘, 制革技術也不得不進步。此外, 隨著環保力度的加大, 制革中的生態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事物總是在矛盾中向前發展。制革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化料與機械的發展, 它們與制革技術相輔相成。通過這10年的發展, 我國的牛皮制革業雖然受到各方面的限制,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制革業仍然是全球制革的重要力量, 產業規模仍然居世界首位。

牛皮制革技術現狀

牛革的種類很多, 就黃牛革來講主要分為鞋面革、家具革、服裝革、汽車坐墊革、包袋革、特種革等。每一種類型的皮革根據不同的要求, 從厚度、原皮等級、手感、涂飾方法等方面又分為若干不同的風格。隨著消費者需求的提高和制革技術人員的不斷創新, 皮革風格變得越來越多樣化、時尚化。

近年來, 我國制革技術的發展非常迅速, 我國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國際競爭中逐漸贏得了一席之地。制革過程中各種新技術的應用, 使我國制革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降低生產成本, 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 減少污染物排放和水的用量, 各種清潔化技術逐步在制革大生產中得到應用, 并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生態制革和環境友好已逐漸成為制革行業的重要課題。目前, 一些制革環保生產技術已逐步發展成熟, 并在大生產中應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中水回用、保毛脫毛減少硫化物和石灰用量、無氨脫灰、鉻循環利用等。

隨著新型化工材料的不斷推出, 環保材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產品無害化和制造過程無害化成為行業追求的終極目標, 同時這也是突破市場壁壘和市場發展的需要, 但在此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

節能設備和自動化設備的逐步應用, 節能減排, 減污增效是國家的要求也是企業目標。因此, 可以通過增加轉鼓的裝載量, 推廣使用自動加料系統, 尤其是超載轉鼓和Y型加脂轉鼓, 達到節水節能的目的。隨著各種科技成果不斷應用到制革行業, 制革領域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先進設備,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制革技術的發展。

牛皮市場發展

近10年來, 牛皮制革在皮革行業所占比例不斷加大, 充分說明牛皮制革的市場潛力巨大, 牛皮制品不僅代表著一種時尚, 而且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牛革除了天然皮革良好的透氣性和透水汽性外, 由于張幅大、毛孔細、乳突平緩、部位差小、粒面平整、毛孔排列較為有序, 而成為皮革制品的首選原料。隨著人們追求自然與舒適感的提高, 牛革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牛皮制革主要包括鞋面革、家具革、汽車坐墊革、服裝革、箱包革等。2000-2010年是我國制革行業快速發展的10年, 在這個過程中牛皮制革發展非常迅速, 產量比重從2001年的25%, 增長到2007年的45%, 截止目前已經占到整個制革業的65%。據統計, 2008年我國規模以上的制革企業有788家, 從業人員15萬人以上, 年產6.4億m2。我國牛皮制革生產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產量增長、技術進步加快, 產品質量提高, 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目前, 我國制革工藝技術和產品質量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且有很強的發展后勁。

牛皮制革存在的問題

目前, 我國的黃牛皮產量每年大約有1 200萬張, 遠遠不能滿足國內制革需要, 因此, 我國每年需要大量進口牛皮原料皮。由于國外對生牛皮貿易有一套成熟的貿易規則, 壟斷成為普遍現象, 不利于我國進口, 生牛皮的價格受人為操縱的因素很多, 市場行情忽高忽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制革行業, 對此, 我國制革企業也應聯合起來, 逐步取得原皮的定價權。隨著人們對天然真皮感的追求越來越強烈, 不涂飾和輕涂飾革越來越成為流行的趨勢, 因此, 生產過程中對于原料皮的等級要求也越來越高。而目前的現實是, 皮張的等級受到養牛業用藥等諸多因素的限制, 質量等級正在不斷下降, 因此, 這就需要制革技術人員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 來彌補原料皮等級低帶來的問題。

生態制革勢在必行

一個行業的發展要適應社會的要求和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運用清潔技術實現生態制革, 不只是產品綠色, 整個制造過程也必須是環保的, 這是一種必然趨勢, 整個制革行業在此方面正在進行著不懈努力。只有從源頭控制, 結合末端治理雙管齊下, 加強節能減排, 才能徹底摘掉“污染行業”這頂帽子。另一方面, 可以通過制革自動化來減少勞動強度和人工的使用, 成為真正的“輕”工業。

當然制革的技術發展離不開各種先進理論的研究, 離不開新型化工材料的推廣和先進設備的使用。從內部管理來講, 最重要的是將制革的看皮做皮發展成為流程化與標準化的生產, 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 建立完整的技術與質量體系。此外, 產學研相結合, 加強企業與各科研單位的合作與交流, 不單是整個行業要加強交流, 還要和不同行業進行交流, 將先進的技術應用到制革過程中。只有思想開放, 我們的制革技術才能得到快速發展, 中國才能從制革大國變成制革強國。

10年——標準檢測篇

皮革行業近10年來標準檢測技術的發展變化

■全國皮革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趙立國

伴隨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 國際競爭開始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決定當今國際競爭成敗的關鍵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土地、資本和勞力等有形資本, 而是取決于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綜合國力, 取決于將技術轉化為標準從而取得經濟收益的能力。標準化在提高企業競爭力、破解國外貿易技術壁壘、促進出口貿易多元化以及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等方面, 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戰略地位日益突出。標準化工作已經成為溝通國際貿易和國際技術合作的技術紐帶, 成為制約或者提升一個企業、一個地區、一個行業參與國際國內競爭力的重要技術措施。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 (WTO) 后, 國際市場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進一步加深, 發達國家為在國際貿易領域占據有利位置, 不惜投入相當的經費和人力進行標準戰略的研究, 強化標準檢測技術的研發, 并已形成較為成熟的標準檢測管理和運作機制。隨著環保法規作為生態標準在全球范圍內的全面推廣, 與此相關的各種非關稅貿易措施亦即所謂的“綠色壁壘”, 成為國際貿易中新的最大的非關稅貿易壁壘, 它不僅會對世界貿易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而且會對整個世界經濟的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特別是會對以成本低廉為優勢的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造成很大的沖擊。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 散落在世貿組織成員與我國簽定的協約中的那些環境制約因素, 尤其會成為綠色貿易壁壘。相比之下, 我國標準檢測工作的整體水平還比較落后, 標準檢測機制尚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加快標準戰略的研究和實施, 提高專業檢測能力和水平, 已經成為保障我國國家利益和產業安全、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迫切需要。

皮革產品的檢測主要分為物理機械性能檢測、色牢度檢測、化學性能檢測3大部分, 傳統的皮革檢測主要以常規檢測項目為主, 主要包括:抗張強度、規定負荷伸長率、斷裂伸長率、撕裂強度、崩裂高度、崩破強度、摩擦色牢度 (干擦、濕擦) 、收縮溫度、pH和pH稀釋差、水分、三氧化二鉻含量、二氯甲烷萃取物、感官檢驗等。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 皮革行業的產品檢測要求發生了部分改變:耐汗色牢度、耐日曬牢度、耐磨性、氣味、透水汽性、透氣性、阻燃性、霧化性、防水、防油、防污等衛生、舒適性、安全性等要求, 被越來越多的用戶所需求。而傳統的檢測項目也在發生部分改變, 如一般的皮革產品標準中不再將抗張強度作為主要檢測項目, 撕裂強度指標被撕裂力指標逐步替代, 傳統檢測時使用的雙邊撕裂法越來越多地被單邊撕裂法取代。傳統的水分、三氧化二鉻、二氯甲烷萃取物等指標, 一般不在皮革產品標準中體現, 主要作為企業的內控指標進行檢測。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雙邊撕裂法、單邊撕裂法不是簡單的方法差異, 對應的檢測結果也是有較大差異的, 不能在未區分檢測方法的時候僅憑檢測結果確定產品質量的好壞。

從20世紀80年代起, 工業化國家就開始對消費品中的有害物質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進行了全面研究。德國、日本、美國是世界上較早對偶氮染料、五氯苯酚、六價鉻、甲醛等物質的影響進行研究的國家。2000年以后, 涉及安全、生態、環保方面的要求, 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以法律、法規、標準的形式所實施, 涉及到皮革及其制品的化學指標主要有以下各項:禁用偶氮染料 (可裂解出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 、致癌性染料、致敏性分散染料、藍色染料、甲醛、五氯苯酚、六價鉻、富馬酸二甲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有機錫化合物等, 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1) 禁用偶氮染料:偶氮染料染色的產品與人體皮膚長期接觸后, 會與代謝過程中釋放的成分混合, 并通過還原反應形成致癌的芳香胺化合物, 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歐盟2002/61/EC指令, 規定可釋出濃度超過30mg/kg的22種禁用芳香胺的偶氮染料, 不得用于可能與人體皮膚或口腔長期直接接觸的紡織品或皮革制品。

2) 甲醛:在皮革行業主要用于皮革整飾的噴光固定, 毛皮的甲醛鞣、羊剪絨的燙毛直毛固定。甲醛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嗅覺異常、刺激、過敏、肺功能異常、肝功能異常、免疫功能異常等方面。長期接觸低劑量甲醛, 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 誘發癌癥。

3) 五氯苯酚:主要用作抗菌、防霉整理劑。但其毒性大, 有明顯的致畸、致癌作用。美國、德國、歐盟對五氯苯酚的使用都有相應要求。德國化學品法案規定的限量為5mg/kg;歐盟1999/51/EC指令 (91/173/EEC指令修訂) , 規定五氯苯酚及其酯類、市售物質或配制品中物質的質量濃度不得大于或等于0.1%。

4) 六價鉻:當六價鉻與皮膚長期接觸時, 可引起過敏性濕疹, 因此世界各國對六價鉻的含量日益關注。德國聯邦食品、農業與消費者保護部擬第18次修訂商品法法令 (聯邦法律Gazette 1998 I p.5) , 規定長時間與人體接觸的皮革制品, 特別是服裝、表帶、手袋和背包、家具裝飾、錢袋及皮革制的玩具中, 不得檢出六價鉻。

5) 富馬酸二甲酯:簡稱DMF, 被廣泛用于日用消費品的殺菌及防霉處理。但如果超量使用, 可能引起消費者皮膚過敏、皮疹或灼傷疼痛, 歐盟2009/215/EC指令, 禁止含有富馬酸二甲酯的消費品投放市場。

6)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APEO) :廣泛應用于紡織印染加工中, 在皮革和毛皮浸水、脫脂和加脂劑中, 有時用到了含有APEO這類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組分的助劑。歐盟2003/53/EC指令, 對APEO的使用、流通和排放作出了相應的限制和規定, 不允許該物質或其質量濃度等于或高于0.1%的配制品組分用于紡織品和皮革加工。

7) 短鏈氯化石蠟:歐盟2002/45/EC指令, 規定10~13個碳原子的烷烴—短鏈氯代石蠟 (SCCPs) , 從2004年1月6日起, 如果用作皮革加脂劑的物質或其他物質或配制品的組分, 其含量超過1%, 則不得投放市場。

8) 全氟辛烷磺?;衔?簡稱PFOS, 被作為中間體用于生產涂料、泡沫滅火劑、地板上光劑、農藥和滅白蟻藥劑等。歐盟2005/0244 (COD) 指令, 規定全氟辛烷磺?;衔锏暮窟_到或超過0.1% (1 000mg/kg) 時, 不得在市場上銷售或用做生產原料及其組分, 也不得在市場作為產品或原料銷售。

9) 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具有致癌性, 會損害動物的肝臟及腎臟, 并會對人體的荷爾蒙系統和神經系統造成損害。Oeko—Tex Standard 100對紡織品中鄰苯二甲酸酯類PVC增塑劑總量的限定值為不大于0.1% (1 000mg/kg) , 歐盟2005/84/EC指令也對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進行了限制。

10) 有機鉛錫化合物:有機錫類化合物 (包括二丁基錫 (DBT) , 單丁基錫 (MBT) 以及三苯基錫 (TPhT) ) 的應用范圍較廣, TBT等有機錫類化合物對人體及環境都具有極大的危害, 危害主要包括可能造成人體的內分泌紊亂、破壞免疫系統機能。

11) 鎘、鎳、鉛:這些重金屬一旦為人體過量吸收, 便會向肝、骨骼、腎及腦中積蓄, 當積蓄達到一定程度時, 對人體健康便造成巨大的損害。歐盟91/338/EEC指令, 限制在色素、染料、穩定劑和電鍍中使用鎘。其中鎘的質量含量高于0.01%時 (100mg/kg) 不得在市場上出售。歐盟94/27/EC指令, 規定鎳及其化合物, 用于與皮膚長期直接接觸的制品的鎳釋放量不得超過0.5μg/cm2/周。

針對國際市場對皮革及其制品檢測要求的不斷增加, 國外技術壁壘對我國皮革行業出口的影響, 為保護我國皮革行業, 打破國外技術壁壘對我國皮革行業的限制, 全國皮革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會同國內相關的行業協會、專業檢驗機構、科研院校、生產企業等, 及時跟蹤國際標準化的發展動態, 研究、開發相應的檢測技術和方法, 并在條件成熟時制定相應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 為行業提供服務。近10年來, 我國皮革行業新增加的重要檢驗方法標準有:

GB/T 11942-2005《皮革和毛皮化學試驗禁用偶氮染料的測定》

GB/T 19941-2006《皮革和毛皮化學試驗甲醛含量的測定》

GB/T 22808-2008《皮革和毛皮化學試驗五氯苯酚含量的測定》

GB/T 22807-2008《皮革和毛皮化學試驗六價鉻離子含量的測定》

GB/T 22930-2008《皮革和毛皮化學試驗重金屬含量的測定》

GB/T 22931-2008《皮革和毛皮化學試驗增塑劑的測定》

GB/T 22932-2008《皮革和毛皮化學試驗有機錫化合物的測定》

GB/T 19940-2005《粉狀鉻鞣劑六價鉻離子測定方法》

QB/T 2728-2005《皮革物理和機械試驗霧化性能的測定》

QB/T 2729-2005《皮革物理和機械試驗水平燃燒性能的測定》

目前, 正在制定或擬新制定的方法標準有:

《皮革和毛皮化學試驗富馬酸二甲酯含量的測定》、《皮革和毛皮化學試驗禁用偶氮染料中4-氨基偶氮苯的測定》、《皮革和毛皮化學試驗壬基酚及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含量的測定》、《皮革和毛皮化學試驗全氟辛烷磺酰鹽類化合物 (PFOS) 含量的測定》、《皮革和毛皮化學實驗防霉劑 (TCMTB、CMK、OPP、OIT、2-MBT) 的測定:液相色譜法》、《皮革和毛皮化學試驗致癌染料的測定》、《皮革和毛皮化學試驗致敏性分散染料的測定》、《皮革化學實驗二甲基甲酰胺含量的測定》、《皮革化學實驗短鏈氯化石蠟含量的測定》、《皮革化學試驗總有機物揮發量的測定》。

通過這些標準的制定, 可以使我國皮革行業的標準檢測技術與國際市場保持一致, 對于皮革行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提升產品質量、保護環境和人體健康、增強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0年——環保篇

我國制革清潔技術與循環經濟發展現狀與展望

■中國工程院院士石碧

制革污染的傳統治理方式及面臨的問題

近10余年來, 我國制革工業雖然遭遇了金融危機等不利因素的影響, 但總體呈上升趨勢。作為一個龐大的產業, 制革行業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 開發和應用清潔生產技術、減少環境污染對行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制革過程的清潔化包括源頭污染控制和末端治理兩個方面。目前, 我國制革企業以末端治理為主。采用成熟的廢水處理技術, 制革廢水的COD、BOD等主要污染成分可以達到排放標準。一些制革企業及制革工業園區對廢水進行適當處理后, 排入城市廢水處理廠進行統一深化處理, 顯得比較容易滿足環保部門的要求。

值得指出的是, 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增強以及國家對產業循環經濟模式要求的提高, 目前以末端治理為主的制革環保模式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實際上, 我國的制革企業在環保方面正面臨著以下重大難題:

1) 已有的廢水處理技術很難使排放廢水中的氨氮、鉻含量指標穩定達標, 而環保部門對這2項指標的監控越來越嚴格。

2) 制革污泥問題。不僅其脫水難度較大, 脫水后的處置也使許多企業感到頭痛, 填埋是一種需要花費較大費用的方法, 而且這種處置方法可能最終還會帶來環境污染。

3) 生產耗水量大 (70~100m3/t原料皮) 。隨著我國水資源缺乏問題的突出, 工業用水費用逐漸提高, 一些地區的費用已經超過10元/t, 對生產成本的影響越來越顯著。耗水量大也會提高污水治理成本。

4) 廢棄皮渣和毛。從目前看, 這類制革固體廢棄物的處理對企業不存在太多的問題, 可以無償奉送或低價賣給下游企業生產其他產品。但嚴格地講, 這種處置方法可能不一定合法。這些固體廢棄物可能包含危險固廢 (如含鉻廢革屑) , 其收集及處置管理制革企業是負有責任的。同時, 這類廢棄物占原皮蛋白質質量的20%~30%, 無償奉送或低價賣出也是巨大的浪費。

污染治理技術進展情況

針對上述問題, 近年我國制革企業和科研院所不斷致力于相關應對技術的開發, 其主要進展情況如下。

(1) 針對排放廢水中的氨氮含量指標不能穩定達標的問題, 開發了無銨鹽脫灰、無銨鹽軟化技術及廢水中氨氮的專項處理技術。制革廢水中的氨氮90%以上源于銨鹽脫灰及軟化工藝, 因此采用無銨鹽脫灰、軟化技術, 基本上可以保證排放廢水中的氨氮含量達標。我國幾家大型皮化企業都開發出了無銨鹽脫灰劑和軟化酶制劑, 其性能及對氨氮的減排程度與國外進口的產品相當。但目前我國采用這類材料的制革企業尚不多, 其主要原因是這類材料的價格明顯高于傳統材料。例如, 采用無銨鹽脫灰劑, 費用大約是采用銨鹽的8~10倍左右, 這雖然對生產總成本的影響很小, 但制革企業習慣上還是對這類問題非常敏感。當然, 在環保監控要求嚴格的地區, 采用無銨材料的制革企業會多一些。因此, 進一步開發成本更低、脫鈣率/軟化效果更好的相關材料, 是這類技術的發展方向。

關于廢水中氨氮的專項處理技術, 我國也開發出了一些有應用前景的技術。由于微生物的生長 (消耗) 特性, 目前的制革廢水生化處理系統, 很難使COD和氨氮指標同時達標。針對這一問題,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所開發了適合制革污水處理的脫氮功能微生物菌劑。采用這類菌劑脫除氨氮時, 不需要對制革企業原有的廢水處理系統做任何改動, 只是將采用原系統處理后的廢水, 通過一個附加的懸掛有脫氮功能微生物菌劑的池子, 再處理一次即可以。當進水的COD含量不高于500mg/L、氨氮含量為100mg/L左右時, 處理7~8h可以使氨氮含量降至35mg/L以下, 達到排入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要求;處理12~13h, 氮含量可以降至15mg/L以下, 達到直接排放標準。目前, 這項技術正在海寧兄弟皮革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中試。這項目技術簡單、有效, 將來是否被采用, 關鍵取決于運行成本。

(2) 針對排放廢水中的鉻含量指標不能穩定達標的問題, 許多制革企業采用了鉻鞣廢液分流收集、堿沉淀處理的技術路線。一些制革工業園區 (如河北辛集制

革工業園區) 對園區內所有制革企業的鉻鞣廢液采取統一分流收集處理的管理方法, 有效地實現了廢水鉻含量穩定達標。但這類技術采用的沉淀劑主要是石灰, 沉淀物 (鉻泥) 體積較大, 而且由于含鉻, 因而又導致了固廢處置困難的問題。

河北辛集制革工業園區在這類固廢的無害化處置上, 開展了大量的調研和試驗探索, 初步證實了, 可以與專業企業合作, 將這類固廢焚燒后, 采用適當的方法回收鉻及其它無機成分, 再回用于制革生產。這可能是一種有一定經濟效益的無害化處理方法, 但還需要工業化驗證。

為了減少鉻泥體積、更便于鉻回收利用, 有關高校開發一種更合理的鉻沉淀技術, 即采用有機配體捕集廢液中的鉻, 使鉻以螯合大分子的形式得以分離。有機配體的用量一般為Cr2O3質量的2~2.5倍, 加入廢液20min后, 用少量NaOH或Ca (OH) 2調整pH值至6~8, 即可以將廢液中的Cr2O3含量降低到10mg/L以下。將捕集劑的用量適當提高, Cr2O3含量可以降到2mg/L以下。采用這種技術形成的鉻泥體積小, 可以直接用于制備鉻鞣劑或鉻復鞣劑。目前, 這一技術正在一些企業和制革園區進行工業性試驗, 初步核算表明, 材料和運行費用與鉻、中性鹽回用價值基本持平。很顯然, 這類技術的應用前景及推廣程度, 主要依賴于開發成本更低、配位能力更強的有機捕集劑。

(3) 針對處理制革污水后產生的大量污泥, 我國一些制革工業園區正在與發電廠合作, 開發高效干化-焚燒發電無害化處置技術。據分析, 制革污泥的熱值高于2 000kcal/kg, 可以作為發電廠的輔助燃料, 并產生一定的經濟價值。這無疑是制革污泥最好的無害化處理方法之一, 但還需要工業化驗證。

值得指出的是, 解決制革污泥問題的最有效的途徑是從源頭減少污泥的產生。為此, 我國皮化企業與高校合作開發了酶助低硫少灰保毛脫毛技術及其配套材料, 可以使脫毛浸灰工藝的硫化物和石灰用量減少80%左右, 毛可以回收利用。該技術可以使制革污泥減少80%以上。目前該技術正逐漸在我國制革行業推廣應用。但該技術會在一定程度增加脫毛浸灰工藝的成本 (1~3元/張皮) 。

(4) 針對制革過程耗水量大的問題, 制革企業在注重用水管理的同時, 加強了廢液循環利用技術的開發應用。目前, 技術較成熟、實際采用較多的是浸灰廢液和鉻鞣廢液循環利用技術。其原因是, 這類技術不僅可以大量減少水用量, 同時也提高化工材料的利用率, 顯著降低綜合廢水中的硫化物、石灰和鉻含量, 并大大減少制革污泥產生量。我國辛集等制革工業園區還建設了這類技術的示范工程。但應看到的是, 我國采用這類技術的企業尚不到10%, 而且已有技術的循環次數較少或僅循環使用了部分廢液。其主要原因是廢液污染物負荷高, 循環使用過程中這些成分不斷積累增加, 循環次數過多會影響產品質量。因此, 增加廢液循環利用次數, 進一步減少耗水量及排污量的關鍵, 是從源頭減少脫毛浸灰、鉻鞣等工藝過程污染物的產生。

值得指出的是, 根據我們對典型豬皮制革企業的調研, 各工段的洗皮用水量占了制革過程總用水量的近60%。因此, 從節水角度考慮, 制革洗皮廢液的回用技術很值得我們加大開發力度。有針對性地開發洗皮廢水中有機和無機成分的低成本、高效率分離的共性技術, 是取得突破的關鍵。

(5) 針對廢棄皮渣和毛的問題, 我國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開發了一系列資源化利用技術, 例如用于生產制革復鞣填料材料、合成革填料、環保材料 (重金屬吸附材料) 、雷達波吸收材料等。這方面的技術可以從近年的專利文獻中查到, 不再贅述。其中一些技術已經產業化應用或體現出很好的產業化前景。但總體看, 采用這類技術的制革企業還很少。其原因一方面是尚未引起制革企業的重視;另一方面, 對每一個制革企業而言, 要把廢棄皮屑、廢棄毛用于規?;a某一類產品時, 資源又顯得不足。

我國制革清潔技術與循環經濟發展展望

以上情況表明, 近年來我國制革行業在開發和應用環保技術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 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總體看, 已有清潔技術的利用率還不高, 尚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的環保水平偏低, 行業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還有較大差距。以作者之愚見, 從技術和管理的角度講, 應該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注重源頭污染控制、廢液循環利用、固廢資源化利用與無害化處置鏈接集成技術開發。除了技術的成熟程度以外, 制約我國制革行業廣泛采用清潔技術的主要原因是:1) 一些清潔技術會增加生產成本;2) 某清潔技術的有效運行難度較大, 如廢液循環利用受污染成分積累的制約較大;3) 即使花了很大精力推行某項清潔技術, 對制革過程的整體排污狀況改變不明顯。因此, 開發控制源頭污染、廢液循環、固廢資源化利用與無害化處置鏈接集成技術至關重要。它不僅可以實現生產全過程的清潔化和“近零”排放, 而且可以通過清潔技術之間的相互協調、“支持”, 使清潔技術的實施更為有效, 更具有經濟合理性。例如, 在制備工段采用低硫少灰保毛脫毛技術和無氨脫灰技術, 可以從源頭大幅度削減硫化物、石灰、氨氮和COD的排放, 這會使綜合廢水、固廢處理的技術難度大大降低, 同時也會有利于灰堿液循環利用次數的提高;采用無鹽浸酸技術, 可以從源頭減少中性鹽排放, 而同時也為鉻鞣液的循環利用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可以降低鉻泥處理負擔。

值得指出的是, 采用源頭污染控制、廢液循環、固廢資源化利用與無害化處置鏈接集成技術, 在促進制革行業步入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同時, 并不一定會增加制革過程的生產成本。作者與一些業內同行曾初步設計了一套制革清潔技術鏈接集成模式 (圖1, 僅供參考) , 并通過調研對其進行了粗略的成本核算 (包括清潔技術材料成本增加, 廢循環利用運行費用, 節水、減少材料用量、降低廢水處理費用產生的節支, 固廢無害化處置費用, 廢棄物源化利用收益等) 。初步核算結果表明, 清潔技術鏈接集成模式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

當然, 將若干源頭污染控制技術、廢液循環利用技術鏈接集成應用時, 肯定存在技術風險。它可能會打破傳統制革過程的工藝平衡, 從而導致皮革產品質量下降。這可能需要我們花大力氣研究清潔技術集成應用條件下的工藝平衡問題, 需要有豐富經驗的制革工藝技術專家通過皮革化工材料的匹配、工藝參數的調整, 解決這類可能出現的技術風險。但無論如何這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2) 倡導制革工業園區發展模式。從技術實施的角度看, 采用清潔生產鏈接集成技術, 對單獨的制革企業 (特別是中小企業) 而言, 有較大的難度。清潔技術的掌握和實施、廢液循環利用過程的技術管理、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 需要一批專門的工程技術人員, 這對多數制革企業顯得不現實。而且運行規模較小的清潔生產鏈接集成技術, 在經濟上可能也是不可行的。而在制革工業園區開發和應用清潔生產鏈接集成技術, 優勢可能會很突出。園區可以通過示范工程建設, 促進各項源頭污染控制技術的推廣應用;通過合理規劃運行尺度和建立專業化隊伍, 促進廢液循環利用等技術的穩定運行;通過集中收集和管理固廢, 實現其低成本甚至微利無害化處置;通過集中廢棄皮、毛, 實現其規?;倮? 從而形成有經濟回報的清潔生產鏈接集成技術。

因此, 采取制革工業園區發展模式, 應該是實現制革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的有效途徑。

10年——區域篇

■本刊記者姜楠

泉州:受困治污的皮革巨龍

安??赡狡じ锛貐^、東石皮革工業區、泉港普安皮革集控區、漳浦赤湖皮革集控區……, 在福建泉州周邊的這一系列的皮革集控區足以證明當地皮革行業的重要地位, 雖然除安??赡狡じ锛貐^外, 其他的集控區起步相對較晚, 但完善的規劃和配套設施無不讓前來投資的企業充滿了信心。但讓福建的皮革企業沒有想到的是, 在這些政府“圈地”興建的集控區里, 企業卻無奈地被治污環保問題弄的直撓頭。“如果這幾年我們能夠正常的經營, 相信一定會獲得更為巨大的發展。”

早在1993年, 安??赡街聘锛貐^就已成立, 是國內較早的集控區之一, 曾被作為治污環保的模板。每年可向泉州鞋業及外地鞋廠提供各種皮革1億平方英尺以上。主要生產各種頭層革、壓花革、印花革、移膜二層牛皮革, 產品不僅供應晉江周邊相關地區的革制品生產企業, 更輻射到福建、浙江、江蘇、廣東等相關地區, 還有相當一大部分產品參與了國際市場的競爭。然而隨著環保標準的進一步提高, 集控區內的企業也必須隨著提高環保質量。終于, 在2008年年初的可慕皮革理事會會員大會上, 63家皮企一致決定:集控區停產整改已經勢在必行。于是, 63家企業籌集了2 000多萬, 請來了上海同濟大學、廣州環保設計院、華僑大學等單位的有關專家, 對集控區內的供熱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進行了重新設計和改造。

而于2004年正式投入使用的占地1 100畝的泉港皮革集控區雖然建立時間不長, 但其由于環保問題所受到的負面影響卻是巨大的, “一波三折”這個詞用來形容似乎再恰當不過了。2007年發生“4.20”打砸事件, 2009年因受“8.31”事件的波及而被停產。從2005年正式投入生產至今, 企業前后真正生產的時間不足3年??v使這次事件過去后, 集控區能恢復生產, 恐怕也難再逃類似事件的波及。政府、企業、群眾三者之間的利益沒有找到平衡點, 發展無從談起。再次面對這樣的事件, 不禁要懷疑, 這個讓每家企業花費幾千萬甚至上億巨資建成的現代化工業區, 到底還能走多遠?在2009年8月底泉港事件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之后, 9月21日, 福建省召開省環境保護委員會全體成員會議, 會上, 福建省長黃小晶對福建省的環保工作做出部署。當天晚間, 福建省環保廳召開全省設區市環保局局長會議, 要求對皮革集控區盡快采取措施。

全省唯一一個經過省級環評的皮革園, 占地3 800畝的赤湖皮革園區在此前的多次環保風暴中都得以置身事外, 赤湖皮革園也因此被皮革業界稱為最后的防線。然而, 就在入住園區的企業準備熱火朝天地開始基礎設施的建設的時候卻發現, 受泉港“8.31”事件影響而引發的全省范圍內的環保風暴, 他們同樣被卷入其中, 至今前景未明, 其走向, 將決定著整個泉州皮革產業的命運。

計劃趕不上變化, 是一條亙古不變的準則。在赤湖皮革園之前, 泉州普安和可慕兩大集控區同樣有著顯赫的身世, 10多年前, 泉州在國內較早實踐的集控區建設, 此舉曾獲得國家最高環保部門的贊許, 成為治污的一個亮點。而10多年之后, 這兩個曾經風光的集控區, 卻因為環保問題, 屢屢成為外界詬病的對象。為了控制污染而建設的集控區, 卻已成為污染的重災區。

“皮革企業廠房、設備等基礎設施投資巨大, 每搬遷一次不說是傷筋動骨也是大動元氣, 我們真的希望能夠有一片規劃完善的工業區, 能夠讓我們踏實地生產和發展, 頻繁的環保問題已經讓我們疲于奔命。”安海某制革企業的負責人這樣對記者說, “好不容易掙的錢全部投入在新廠區的建設上, 而新廠區又由于種種原因無法正常進行生產, 累啊!”這樣的話語又怎一個無奈了得。

泉州皮革, 越來越成為一個矛盾的焦點:因為行業性質的原因, 污染是無法逃避的字眼;但前軸的皮革為龐大的鞋產業輸送了大批大批的“炮彈”, 成為成品鞋行業不可或缺的上游供應商。而泉州皮革源自改革開放初, 祖祖輩輩傳承經營的特點, 更給這個行業抹上了一筆厚重的色彩。

節能減排, 關系到泉州經濟可持續發展, 也是實現皮革產業升級的重要環節。

節能減排不僅僅是政府的事, 也不僅僅是企業的事, 當一個產業面臨著環保壓力下的生存危機時, 這個行業理應聯合起來, 為環保做點事情, 也為自身找個出路, 實現“自我救贖”。從表面上看, 雖然福建的皮革治污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無論如何, 可慕皮革集控區的企業停產整頓自查為我們帶了個好頭。在還清了環保歷史欠賬后, 晉江皮企希望不欠新賬。

2010年7月, 福建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通知, 要求全省各地凡是現有生產規模每年在3萬標張以下的皮革企業一律關停淘汰, 以加強皮革行業污染防治工作。2012年1月1日起, 生產規模10萬標張/年以下的皮革企業一律關停淘汰。同時到2012年, 福建全省皮革行業產能控制在2008年水平。再由省經貿委、省環保廳聯合制定2015年皮革行業產能控制目標;新建、擴建、遷建皮革企業, 必須在本省范圍內淘汰落后皮革企業, 調劑出產能總量指標后, 實行“等量置換、等量轉移”;新建、擴建、遷建皮革企業, 規模必須達到或者經整合、提升、重組達到30萬標張/年以上, 且必須布局于沿海皮革集控區內, 不得批準新建、擴建、遷建廢水排入江、河、湖、水庫的皮革企業。

看來, 皮革巨龍要想在福建大地上騰飛, 仍任重而道遠!

海寧:杭嘉湖平原的皮革明珠

皮革業是海寧的一個傳統產業, 已有80多年的發展歷史。2001年, 經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皮革協會考核通過, 授予海寧“中國皮革之都”稱號。

地處杭嘉湖平原的海寧, 歷史上是重要的湖羊繁育基地, 優質的羊皮為海寧的制革提供了豐富的原料。1926年創建的海寧制革廠, 是海寧皮革業發展史上第一家具有現代工業意義的制革企業, 奠定了海寧皮革業的基礎。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快速發展, 特別是經歷了近10年的“黃金發展期”, 海寧皮革產業集群效應更加凸顯, 產業鏈更加完善, 形成了從原料皮引進、制革、皮革產品生產、到產品銷售的完整的產業體系, 海寧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皮革制造和銷售基地。2009年, 海寧市擁有皮革工業企業1 499家, 從業人員約66 093人, 全年實現現價產值185億元, 產品銷售收入181億元, 年產皮革服裝2 987萬件 (套) , 鞣制革皮產量折合牛皮為1 005萬張, 皮革沙發461萬套。

進入新世紀以來, 以出口為導向的海寧皮革經歷了脫胎換骨式的結構調整, 出口市場從俄羅斯轉向北美、歐洲, 告別了在俄羅斯的量販式銷售模式。以前靠“一件皮衣打天下”的海寧皮革產業, 而今已是集皮革沙發、皮革服裝、制革、皮革制品于一身。

1998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 使海寧的制革企業開始意識到依托單一產品、單一市場的營銷模式的危害。正是從那時起, 海寧的制革企業已經認識到豬皮、羊皮等低端產品并不是未來制革產業發展的方向, 企業要想尋求更大的發展, 必須在更大的市場上參與競爭, 而且產品必須要緊隨市場的潮流。當時, 牛皮制革逐步成為全球制革產業的發展趨勢。于是, 海寧的制革企業積極調整產業結構, 開始把重心鎖定在附加值更高的牛皮革上, 通過加大科技投入, 不斷開發新產品, 拓展新市場。隨著海寧皮革沙發產業的不斷發展, 有力地帶動了本地制革企業向牛沙發革領域的轉型, 牛皮制革的比重越來越大, 逐步取代豬皮、羊皮等傳統產品的主導地位。據海寧市經貿局提供的數據表明, 2003年, 海寧皮革產業的出口貨值中, 皮革服裝達2.23億美元, 而皮革沙發和沙發套僅1.84億美元。到了2005年, 兩者完全翻了個, 總共7.19億美元的出口貨值中, 皮革沙發和沙發套占了4.78億美元, 而皮革服裝僅占1.79億美元。

巨大的發展空間、完善的服務體系、科學的政策引導, 不僅使海寧的企業投入到產品轉型升級的過程中, 同時也吸引了許多有實力的外資企業的加入。依托牛沙發革市場的發展, 卡森、蒙努、瑞星等一些明星企業迅速脫穎而出。皮革沙發產業的發展, 使海寧的皮革產業鏈得到了延伸, 從而擺脫了長期對皮革服裝市場的依賴, 使海寧的皮革產業保持了穩定的發展。短短的四五年間, 海寧的成品革實現了從豬皮、羊皮服裝革向牛沙發革的轉變, 這次戰略轉型為歷史悠久的海寧制革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實現了巨大的飛躍。隨著轉型的深入, 海寧的牛皮成品革范圍不斷延伸, 目前已經形成了以牛沙發革為主, 牛鞋面革、汽車坐墊革、包袋革等多元化的發展體系。參與全球化的競爭, 走高端路線, 使海寧的制革企業更加注重規范化發展, 嚴格遵守國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規, 高質量的產品, 為海寧皮革贏得了更多的市場;高要求的環保, 為企業的發展解決了后顧之憂, 海寧的制革企業規模和實力不斷壯大。雖然海寧市的制革企業數量只有10家左右, 但全都躋身國內大型制革企業的行列, 無論是在牛沙發革、鞋面革、汽車坐墊革、包袋革, 還是在羊服裝革領域, 論規模和產量, 海寧的制革企業在行業中都名列前茅, 成為行業中的領軍企業。

海寧市政府在產業集群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主導作用, 非常注重保護和發展本地經濟的積極性, 專門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 對產業集群的發展起了重大引導作用。海寧市“1232”產業工程, 把皮革業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第—一支柱產業、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來加以定位。在政策的扶持和引導下, 已形成了中國皮革科技工業園、皮革城的出口加工區、周王廟“皮革之鄉”工業園區、尖山高點沙發加工區等皮革產業集群區域。

制革企業屬重污染企業, 為了搞好制革企業的環境治理, 海寧市鼓勵扶持有條件治理的大企業, 壓縮無能力的小企業。通過整治, 全市制革企業從原來的小企業, 培育成達到治污能力的16家上規模的企業。企業嚴格遵守《皮革工業環境保護行業政策、技術政策和污染防治對策》, 環保設施齊全, 落實責任, 制革企業嚴格做到治理達標排放, 然后再統一進城市污水管網再治理。其中富邦公司污水治理項目被列為聯合國工發組織的樣板項目??ㄉ瘓F提出并在試行淤泥、污水綜合治理項目。市環保部門對皮革產業的環境污染做到“以防為主、防治結合”, 新上項目嚴格做到“三同時”, 并有相應的環保規劃、措施及扶持政策。

海寧制革產業之所以能夠始終保持平穩的發展, 離不開企業家敏銳的市場判斷力, 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引導, 歸根到底, 不斷的創新、升級, 才是海寧皮革產業持續發展的原動力。過去的10年間, 皮革沙發產業的崛起引領海寧皮革產業完成了第一次轉型, 在2009—2011年的海寧皮革產業發展規劃中, 汽車制革、皮革化工、皮革機械被作為產業發展的新增長點, 該規劃的實施進一步拉長了海寧皮革產業鏈, 使整個產業進一步向廣度拓展, 使海寧皮革產業基地建設更加完善。

辛集:冀中大地綻放皮革之花

辛集市的皮革業歷史悠久, 始于明, 盛于清, 素有“辛集皮毛甲天下”之美稱, 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和商埠重鎮。改革開放以來, 辛集皮革業這一傳統優勢, 得到迅猛發展, 成為全市最大的特色支柱產業。聲名鵲起、名揚四海的辛集市皮革業, 帶動了1 000多家皮革企業并形成了革皮裘皮、皮革服裝、箱包皮具、毛皮加工、皮革化工、皮革機械等較為完整的皮革產業鏈。辛集市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皮革協會命名為“中國皮革皮衣之都”。

在1997年之前, 辛集市的制革業一直是分散經營, 數百家制革業戶散布鄉村, 大都是作坊式手工生產, 制革污水肆意排放, 流經之地, 草死苗枯, 滲入地下, 井水變色變味。因此辛集市制革工業區建設的首要目的是有效治理制革污水, 其核心工程就是污水處理廠建設。通過辛集制革工業區管委會對進區制革業戶的積極引導, 進行適應現代化生產要求的改制、改組, 通過不同模式的改革, 使原來分散經營、作坊式生產的小制革業戶組建成若干集團化、工廠化的企業, 使其具備了現代化生產和管理的基本特征。同時, 由于進區制革企業更新改造和引進先進生產設備, 對傳統落后的生產工藝進行改造, 使產品產量和質量顯著提高, 有效地促進了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歷經10多年持續地快速發展, 辛集制革工業區規模年年擴大。目前, 辛集制革工業區已發展成為占地面積2 160畝、建筑面積70多萬m2、進區企業70余家、固定資產投資17.6億元的主要生產高檔牛沙發革、服裝革、綿羊服裝革的現代化工業產業區。

制革工業區內有完備的生產配套設施:集中供水能力2萬t/d, 供熱能力260蒸t/h, 建有3條電力專線, 可有效保障區內企業穩定生產。商檢、海關及國際、國內知名的皮革化料供應商均在區內設有辦事機構, 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在區內設有分院, 區內還建有辛集市皮革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

2006年, 辛集市從建設區域中心城市大局出發, 把臨近的5個行政村劃歸制革工業區管理, 使制革工業區的規劃面積擴大到10.19平方公里。面對新的發展機遇, 在制革工業區的長期規劃目標發展為:堅持科學發展觀, 緊密圍繞“建設區域中心城市, 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戰略目標, 按照“規模做大、產業做強、環境做美”的要求, 統籌當前, 立足長遠, 用開放的思維, 改革的辦法, 創新的手段, 大力實施“項目立區”、“人才興區”、“環保強區”三大戰略, 扎實開展“第三次創業”, 全面提升制革區的吸引力、輻射力和影響力, 努力打造經濟文化繁榮、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富裕、社會和諧穩定的現代化制革工業園區。

“十一五”期間, 制革工業區將在10.19平方公里范圍內, 建成皮革加工區、服裝加工區、機械加工區、生皮儲存貿易區、精細化工區、其他三類工業區、外來技術人員居住區7大產業、生活區域, 完善皮革行業的產業鏈條, 發展皮革以及相關產業, 實現區、村和諧共建與統籌發展, 將制革工業區建設成國內“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產品質量最優、污染治理最好、環境建設最美”的制革工業基地。

“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 無以成江海。”企業競爭力的修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辛集一路踏實地走來, 積累了不少經驗。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 辛集主動出擊, 在不放棄外銷市場的前提下, 穩抓內銷, 多渠道拓展內銷市場。辛集組織廣大制革企業遠赴土耳其、意大利、巴西等國家學習先進制革設備、制革技術, 在全市強力推行綠色環保工藝, 致力于打造“生態皮革”。革皮產品過硬的質量提升了行業沖擊國際市場的能力。

2010年1-5月份, 辛集市的皮革企業生產革皮1 900萬張, 同比增長27%;皮裝182萬件, 同比增長12.6%;皮具600萬 (套) 件, 同比增長9.3%;實現銷售收入37.16億元, 同比增長19.8%;上繳稅金6 305.79萬元, 同比增長42.68%。對此, 辛集市長巴利凱表示辛集要全力打造中國北方皮革產品貿易中心和加工基地, 制革企業要在鞏固羊皮服裝革優勢地位的同時, 向多門類、系列化發展。打響“中國皮革皮衣之都”區域品牌。力爭到2011年, 皮革業銷售收入達到180億元以上, 實現利稅達到20億元以上。抓“兩區”建設, 努力推動皮革業向規?;?、集群化轉變。

由于辛集制革工業區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得到了國家、河北省、市有關部門的重視與肯定。2000年, 被河北省評為“鄉鎮企業示范工貿區”和“十大工業園區”;2002年, 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國家級“鄉鎮企業科技園區”, 園區領導人王占英也在2008年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制革工業區建設者們創造的一個又一個奇跡, 從根本上改變了辛集制革業效率低下、污水橫流的落后面貌, 將辛集市這一傳統產業提升到一個嶄新的快速發展階段, 推上了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推上了一個又一個不斷創新發展的10年!

水頭:豬皮基地的成長蛻變

浙江水頭, 有著悠久的豬皮制革發展歷史, 早在南宋末年, 其開山鼻祖王懷成憑借一把能把一張豬皮剖開3層的剖皮刀, 開始了最原始的制革生產。“家家戶戶備轉鼓, 張張豬皮曬鋪面”, 這是對水頭數百年傳統皮革手工業興旺發達的生動描繪。改革開放后, 制革作為水頭鎮的傳統支柱產業, 更是得到大規模發展, 2002年, 水頭鎮制革基地占地2.5平方公里, 擁有轉鼓3 300多個, 年加工豬革1.2億標準張, 年總產值達37.29億元, 皮革及相關產業稅收達3.5億元, 產品大部分遠銷俄羅斯、美國、西班牙、法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水頭鎮制革基地成為我國最大的生皮交易市場、豬皮革集散地和加工場。

4 000多個轉鼓日夜不停地轉動, 盡管帶來了38億元的年總產值, 卻也帶來了日排放近8萬t的工業污水。“經濟發展, 環境欠帳”成為水頭皮革可持續發展的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由于基地內分布著大大小小1 200多家制革企業, 其中大部分是用木頭和油毛氈搭建的家庭作坊, 生產方式陳舊, 導致制革產生的污水肆意橫流, 使得與之緊緊相鄰的鰲江水由清澈變得烏黑, 并散發著濃濃的惡臭。2003年8月, 水頭鎮制革基地被列入全國十大環境違法典型案件;同年9月, 又被浙江省列為浙江九大嚴重污染環境案件之一。

2003年11月, 水頭鎮治污開始了第一仗——限產輪產, 即根據污水處理實行輪片生產, 實行“有多少治污能力, 安排多少生產”。同年底, 在反復調研、論證的基礎上, 平陽縣政府出臺了《關于實施水頭制革基地改造的意見》等文件, 在污水處理能力具備的前提下, 實行“誰先改造完成, 誰先恢復生產”的政策, 并從第二階段開始, 對未完成改造的企業實行無限期停產。根據縣里提出的每家企業的轉鼓數量必須超過15個、污水必須統一處理, 實現達標排放的要求, 一些小企業自愿將各自的零星轉鼓合并在一起, 聯合起來進行第二次創業。到2004年8月底, 水頭鎮原有的1 261家企業中, 有1 054家完成了重組, 組成了162家新的制革企業。

從2004年5月開始, 平陽縣堅決實行令行禁止, 要求沒有改造的制革廠無限期停產, “誰先整治好, 誰先開工”。利益是最有力的杠桿。這一措施, 使原先處于觀望狀態的部分企業主感到“早改造早受益, 不改造沒出路”, 于是紛紛動手拆舊棚、蓋廠房、添設備、趕工期。污水處理工程也在加快建設。政府投資興建了2號污水處理廠, 另外5個由企業自建的污水處理廠也先后建成。

在2006年開始了“摘帽”行動中。政府以破釜沉舟、壯士斷腕的手段開始攻堅。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 水頭制革企業總數從原來的162家, 合并到39家;轉鼓從3 300個, 縮減到469個;污水排放總量, 從最初的每天7.15萬t減少到1.7萬t。興建了多個污水處理廠, 使日處理污水能力提高到7萬t, 并按照“有多少污水處理能力, 安排多少生產”的要求, 實行分片輪流生產。原來一直存在的污泥二次污染問題, 在投資1 500萬元、建成兩座日處理能力均為60t的污泥焚燒站后, 基本得到解決。

從2003年開始, 水頭制革行業經過了兩次整治, 2007年終于成功摘掉國家和省環保污染案和嚴管區的“帽子”, 跨越了新項目落戶水頭的環評門檻。“整治、洗牌、提升”, 制革產業獲得鳳凰涅槃后的重生。

雖然2007年10月份水頭鎮成功“摘帽”, 但當地皮革業產值已降至12.7億元, 經濟總量也不斷削減。水頭皮革業經過整治帶來的萎縮, 卻由另一張皮將水頭的經濟帶上一個新臺階。這張“皮”, 就是以皮腰帶為主的皮件業。

“依托水頭制革基地和溫州人造革市場, 皮件原材料供應方便、價格也比較低。而且皮帶扣頭、再生革等主要配套產業齊全, 五金、化工縫紉線等小配件市場完善。在水頭只要打幾個電話, 有關配件就會送上門來。”水頭鎮鎮長姚宗純表示, 生態環境“倒逼”和資源優勢讓大批制革企業紛紛轉型, 投身皮件行業, 該鎮已經擁有皮件企業400多家。

水頭皮件業的年產值從2000年1.52億元, 發展到2007年的近22億元, 平均每年增長47%。而2008年1-8月份, 該鎮皮革業產值達到8.58億元, 皮件業產值達到14.3億元。皮件業已經一躍成為水頭鎮最大的工業產業的支柱產業。同時, 鰲江流域水質也不斷好轉, 各項主要污染物指標比2007年10月通過“摘帽”時都有明顯下降。

從一張皮到依托一張皮形成的產業鏈, 正逐漸取代單一的制革行業, 這種調整, 為水頭找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也給了水頭人一個信心。

湘鄉:后起之秀的近憂與遠謀

“跟沿海發達地區相比, 我們的差距太明顯了。”湖南湘鄉市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王瑜才說, 湘鄉皮革特色產業在湖南雖是一枝獨秀, 產量及產值均超過全省90%以上, 但國家對規模 (年產值500萬元以上) 制革企業的統計表明, 2006年湖南省皮革產量雖位居第六位, 而產量只占全國皮革產量的4.6%, 不到20億元的產值在全國3 000多億元中的比重相形見絀。

這僅僅是最直觀上的差距。用湖南省皮革協會秘書長黃燕燕的話說, 最根本的差距就是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 浙江、河北、廣東等皮革產業重點地區目前已處于工業化中期向后期過渡階段, 產業鏈的觸角延伸極廣, 而湖南的皮革產業則還是工業化經濟的早期階段。

不過, 在承認差距的同時, 湘鄉人也看到了希望。王瑜才告訴記者, 經過短短10多年的發展, 目前, 湘鄉皮革行業總產值已超過15億元, 實現利稅1億元以上, 產業布局已由原來單一的制革發展到以豬、牛皮制革為主, 皮革制品、化工、機械等相關產業共同發展的完整產業鏈。

按照湘鄉市皮革行業發展規劃, 到2015年, 全市皮革行業總產值將突破100億元, 實現利稅過15億元。制革及皮革深加工企業力爭發展到40家, 全部進入工業園區, 其中年產值5億元以上的1家, 年產值2億元以上的5家, 年產值過1億元的10家, 其它相關企業達到360家, 提供2.5萬余人的就業崗位。

湘鄉有“養豬大市”的美稱, 牲豬年飼養350萬頭以上, 出欄肉豬200萬頭以上。1990年, 國家取消對國有制革企業實行財政補貼政策, 原來一直向國有制革企業販運生豬皮的幾位農民搶抓市場契機, 聯合創辦了湘鄉首家制革廠——湘鄉市制革廠, 據說, 這就是湘鄉皮革工業的開始。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后, 湘鄉市制革企業抓住世界經濟全面復蘇的契機和中國經濟實現“軟著陸”的有利形勢, 通過實行資產重組, 狠抓技術革新, 不斷提高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 積極搶占國際、國內市場, 以生產光面革、絨面革、反絨服裝革為重點, 以手套革、服裝革和其他皮革制品為補充, 全力擴大生產規模, 皮革工業迎來了第二次創業的春天。2002年湘鄉市已經發展成為我國中南地區最大的豬革加工基地。

湘鄉工業園皮革產業園區規劃總面積3 000畝, 分為制革生產、成品革深加工和銷售服務3個功能區。2002年3月開始籌建, 2003年5月正式動工, 入園企業14家, 累計投入達2億元, 園區實現“三通一平”, 建有11萬伏專用變電站和日處理污水1.2萬t的污水處理廠。

經過10多年的發展, 湘鄉皮革產業從無到有, 產品也由簡單的豬藍濕革加工發展到以豬鞋里革、手套革、服裝革、箱包革、沙發革為主, 牛頭層、牛二層沙發革、手套革、鞋面革等為輔, 工業、醫用、食用明膠, 制革機械及化工原料等系列產品不斷涌現。并已經形成了由單一的制革到皮革制品、化工、機械等完整的產業鏈, 廣泛涉及到工業、醫用、食品等行業和領域, 豬皮加工量和銷售收入位居全國前列, 皮革產品門類齊全。

皮革產業在湘鄉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影響不言而喻。但在肯定成績的同時, 湘鄉皮革人還認識到要想真正實現2015年的100億元產值目標, 還需突破幾個方面的困擾。

首先是突破傳統落后的生產工藝。湘鄉皮革的生產工藝相對落后、產品檔次較低。全市20家制革企業有18家以加工服裝革、鞋里革、手套革、沙發革等低檔豬革為主, 沒有高附加值產品。以加工服裝革為例, 湘鄉的每平方尺革僅為6、7元左右, 而國內每平方尺出口價平均在15元左右。

其次是突破污染處理難題。環保配套不到位, 環境污染仍是最大的問題。除8家入園企業外, 其他制革企業每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湘江上游支流漣水河的污水多到300萬t, 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目前, 湘鄉工業園皮革產業區污水處理廠雖已建成, 但因入園企業太少導致處理能力過剩, 其它企業不入園, 必將影響到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是突破家族式管理模式。目前湘鄉制革企業基本上都是采取家族管理模式, 跟發達地區比, 整個行業員工文化素質相對低下。據湘鄉市皮革協會調查統計, 2005年全市制革企業從業人員7 050人, 中, 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所占比例僅占6.35%和7.14%, 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只占3.86%, 沒有1家企業聘請了具有專業水平的教授或科技人才作為企業顧問或技術負責人, 沒有1家企業能開發研制新產品和組織技術攻關。

四是突破場地的制約。據了解, 原規劃區范圍內的2平方公里土地為基本農田保護區, 2004年二期開發時, 因國家土地市場清理整頓凍結開發區用地審批, 已與簽定征地協議的430畝土地被迫中斷, 并導致2005年、2006年計劃每年征用200畝土地無法落實用地指標和申報審批手續, 造成園區開發陷入“有項目而沒有用地”的兩難局面。

問及如何看待湘鄉皮革產業的現狀和未來時, 中國皮革協會副秘書長陳占光告訴記者, 湘鄉皮革產業要實現根本性突破, 應該實施質量與戰略品牌, 牽手國際國內品牌, 與知名企業聯姻, 提升產業的創新能力。作為湘鄂地區的重要皮革產業基地, 雖然起步時間較晚, 發展階段相對滯后, 但勤勞智慧的湘鄉人一定能夠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湘鄉皮革工業的騰飛!

本刊評論:

十年發展, 十年間, 我國皮革行業在進出口量翻了三番的同時, 產品種類、質量、檔次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十年波折, 十年間, 我們的制革企業默默地承受著市場環境低迷、國家宏觀調控、生產成本上升、國際貿易壁壘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十年輝煌, 十年間, 我們的企業和行業在適應瞬息萬變市場的同時更創造了輝煌的成績, 而這也為皮革行業的再度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十年跨越, 十年間, 豐富的經驗積累已經讓我們變得成熟, 展望未來, 雖然前面的道路可能更加艱險, 但我們堅信, 在這條道路的盡頭將會是萬里晴空!

隨著人們對天然真皮感的追求越來越強烈, 不涂飾和輕涂飾革越來越成為流行的趨勢, 因此, 生產過程中對于原料皮的等級要求也越來越高。但如今皮張的等級受到養牛業用藥等諸多因素的限制, 質量等級正在不斷下降, 這就需要制革技術人員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 來彌補原料皮等級低帶來的問題。

皮革面料標準的制定, 可以使我國皮革行業的標準檢測技術與國際市場保持一致, 對于皮革行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提升產品質量、保護環境和人體健康、增強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力,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我國制革行業在開發和應用環保技術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 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總體看, 已有清潔技術的利用率還不高, 尚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的環保水平偏低, 行業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還有較大差距。

節能減排不僅僅是政府的事, 也不僅僅是企業的事, 當一個產業面臨著環保壓力下的生存危機時, 這個行業理應聯合起來, 為環保做點事情, 也為自身找個出路, 實現“自我救贖”。雖然福建的皮革治污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還清了環保歷史欠賬后, 福建皮企希望不欠新賬。

地處杭嘉湖平原的海寧, 歷史上是重要的湖羊繁育基地。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快速發展, 特別是經歷了近10年的“黃金發展期”, 海寧皮革產業集群效應更加凸顯, 產業鏈更加完善, 形成了從原料皮引進、制革、皮革產品生產、到產品銷售的完整的產業體系, 海寧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皮革制造和銷售基地。

辛集要全力打造中國北方皮革產品貿易中心和加工基地, 制革企業要在鞏固羊服裝革優勢地位的同時, 向多門類、系列化發展。打響“中國皮革皮衣之都”區域品牌。

從2003年開始, 水頭制革行業經過了兩次整治, 2007年終于成功摘掉國家和省環保污染案和嚴管區的“帽子”, 跨越了新項目落戶水頭的環評門檻。“整治、洗牌、提升”, 制革產業獲得鳳凰涅槃后的重生。

西游記續范文第3篇

在由傳奇向小說、哥特小說及其超越的轉換中, 我們發現類型通過好幾個程序發展的。其一類型 (傳奇) 的優勢激起與之相異的另一類型 (現實主義) 的產生, 意在解釋每一行為都會產生相等和相反反應的規律性。但似乎又不是激烈的競爭。理查森的《帕梅拉》實為現實主義小說, 其背景不是世外桃源而是當代的英格蘭, 女主人公為大膽反抗、地位卑賤的婢女而不是公主或高貴的夫人。但是, 故事——幾乎白手起家——卻僅為虛構。不可避免的是:為追求效果, 講述故事依賴于讀者期待幻想的創造, 歐文·韋爾什的吸毒上癮的卑劣故事《迷幻列車》 (1993) 也是一樣, 還有C.S.劉易斯的兒童幻想《納尼亞傳奇》 (1950-6) 。讀者應邀間接地涉入可能不誘人的世界, 但是——正是針對那類讀者——令人興奮, 提供了一次虛構而又極其令人滿意的體驗延伸。

文學藝術的新運動時常意在比以往更現實、更接近生活實際。在《抒情民歌》 (1789) 發表詩歌革命宣言時, 華茲華斯利用高尚的風格、經典隱喻形式, 拒絕18世紀韻文的相關技法。經對比, 他聲稱要用“真正口語化的語言”記述“平常事” (華茲華斯, 1969:164) 。華茲華斯對19世紀詩歌產生了巨大影響, 但在20世紀之前, 風景、鄉村生活、時間的流逝業已成為令人痛惜后的呼喚, 語言幾近再次脫離了生活。1913年, 美國詩人埃茲拉·龐德掀起了新的革命。“印象主義”詩因無多余用詞、抽象、目的的修飾而具嚴厲、客觀性。詩意在激發而不在解釋。當然, 詩也不存在韻律、韻節分析或其他傳統形式的特征 (龐德, 1972:130-134) 。

我們也可這樣理解:昨天的現實主義即為今天的傳奇。簡·奧斯汀時代的小說是安·拉德克利夫時代傳奇現實主義的回應。但是奧斯汀本人被視為傳奇類而廣為閱讀, 奧斯汀的現代小說具有浪漫性, 如喬其紡·黑爾的“浪漫史攝政時期”, 《大索菲》 (1950) , 或如在蘇珊娜·克拉克虛幻的《喬納森斯特雷齊和諾萊爾先生》 (2004) 中, 英格蘭攝政王的空想再組合?,F實主義和傳奇是文學的基本極, 文學史介于這兩者之間。文學需要既逃避又面對現實?,F實主義是現實, 傳奇是夢想, 二者缺一不可。

但是, 如果類型通過反叛而發展, 那么它同樣涉及樹狀分支。從哥特中能得到見證, 風格和主題的含義逐漸得到探索, 因為不同作家的側重不一。在現代, 新類型很快就得到認同。這并非總是那樣。當艾迪斯視瑪麗·雪萊為科幻小說家時, 他并沒有使用已認可的術語。H.G.威爾斯把他的小說如《時間機器》 (1895) 或《世界大戰》 (1898) 視作“科幻傳奇”。僅僅是因為雨果·根斯巴克的雜志《驚奇的故事》于1926年登陸美國, 世界才開始提及“科幻小說”—之后很是緩慢:1928根斯巴克社論鼓吹“科幻小說的興起” (弗雷溫, 1975:56) 。

2 文學俱樂部與類型的對抗

在科幻小說作家集會上, 一主題迅速浮現:“流派”與“主流”或“文學”虛構間無止盡的沖突??苹米骷伊晳T于被文學的確立而解雇, 而怨恨。

作為一個貶義詞, 歷史上使用“流派”是新近現象, 他反映了20世紀冠以“類型小說”的興起。在此意上, 描述流派與其說是電影業問題還不如說是文學問題, 約翰·福特的西部片被視作經典, 希區科克“懸念大師”的地位也并未阻止他被視為影片制作的最佳導演。但這里存在一個悖論:既然希區科克的《頭暈目?!繁灰曌鞔碜? 那么它就是必要的, 超越了一般?!额^暈目?!犯静皇瞧胀ǚ缸矬@險小說。

就形式或內容而言, 因被消極地使用, “流派”并不代表作品的基本特質——譬如依據標準, 陀思妥耶夫斯基可能被視作犯罪小說作家——但有制式、連接點的暗示。其指控并非不公正:由“類型傳奇”的出版商如哈里昆或米爾斯和布恩所簽署的嚴格指導方針就臭名昭著。雄心的作家受其制度的排擠, 似乎對創造性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公然叫囂作者的角色不是自我創造人而只是編輯和市場部的仆人, 忠實地滿足被想象為漫不經心的、易于疲倦的、因意外或困難極不耐心的觀眾的表面期待。“類型小說”按定義就像其他物一樣——小說像其他小說一樣。正是基于此, “嚴肅的”小說被視作并非一般, 而是獨特創造力行為的結果。

幾乎無須說這是少有的情形。文學或“主流”小說的粗略分析揭示了一系列流派或還未冠以如此的亞流派:中產階級婚姻的小說, 青春期的敏感研究, 高級傳奇, 高級歷史片, 文學幻想或神奇現實主義小說, 女性主義小說, 多元文化或“少數民族”小說, 實驗小說, 狂熱青年小說。文學小說包括大量類型小說, 或多或少被成功地掩蓋:例如, 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 (2005) , 小說中的克隆兒在當代英國為器官捐贈而撫養, 被視為科幻小說名存而實亡。這樣的文藝作品一般被批評家視為“超越”了類似的流派。只要身著非流派的外衣出版, 可以說是超越了。然而這是不公平的??苹霉适略谒囆g上常無法企及作者對科學、技術或預測未來極其感興趣的程度。石黑一雄不關乎這一切, 只在乎人類命運的隱喻而非生物技術的評論, 因其科學的推斷而或褒惑貶。

流派超越是真實的現象。在莎士比亞時代, “復仇悲劇”是已被認可的流派。但當我們說起《哈姆雷特》 (1601) 是復仇悲劇時, 我們并未意謂如此之多。著名非-美小說, 托尼·莫里森的《心愛的人》 (1987) , 是一個幽靈故事——被謀殺的小孩死而復生。但這么說等于什么都未說。任何追求藝術的文學作品, 其內容的基本特征就是其本身無止盡。他們是傳播媒介:就莫里森而言, 她想表達母性、種族、奴役、時間和死亡的主題。

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已令人信服地論及制定為偉大作家的“奇異性” (布魯姆1995:4) 。作家被視為“偉大”與我們視他們為“創新”相一致。偉大作家被視為自成一類 (獨特的一類—表面上, 流派之外) 。我們重視莎士比亞, 某種程度上, 是他體現了“莎士比亞體”, 狄更斯體現了“狄更斯體”。18世紀晚期, 有一種流行的“項狄”文本, 勞倫斯·斯特恩倡導的極其離題的喜劇小說或反小說, 《項狄傳》 (1759-1767) 。亞流派幾乎完全淪陷至遺忘的程度, 但又很難知其因。斯特恩的古怪是其要害:他無法被系統化。20世紀的實驗派作家如詹姆斯·喬伊斯或弗吉尼亞·伍爾夫都是如此。雖然從喬伊斯的《尤利西斯》 (1922) 可拾得附帶的特征, 但總體語言性為不可重復——的確, 不止一次, 這樣做毫無意義。

我們可能認為, 喬伊斯只能和斯特恩或伍爾夫并論, 卻無法像莎士比亞、奧斯汀、海明威那樣即刻就能對其他作家產生影響, 因其個人才華, 他們能對其他作家授權, 而某種程度上, 喬伊斯則不能。應用于藝術時, “實驗性”是誤導, 只意味著科學的、技術的進步概念, 卻難于描述從荷馬到但丁、從莎士比亞到米爾頓、從狄更斯到喬伊斯或斯蒂芬金的文學運動。然而, 這也許是必然, 文學史家們將作家想象的創新視作文學價值的基準, 類似于學者對學識的貢獻——似乎文學是科學, 每一作家的職責就是進行試驗直至最終完美的結局。這并不是寫作如何發揮功能。也不是為得到答案的競爭。寫作是可能性的模型, 一張巨大而相互交織之網, 《尤利西斯》、《傲慢與偏見》、《超人》喜劇、《福音之歌》、格林姆兄弟收集的童話故事, 埃德加賴斯貝勒斯的《人猿泰山》 (1914) , 威廉姆·貝勒斯的《裸體午餐》 (1959) 都屬這個模型。當我們思考如何發揮類型的作用時, 這種意識使我們受益。

3 發揮類型的作用

類型是作家所作的最重要的決定。這并非易事。作者往往就寫詩、戲劇、小說還是電視劇是拿不定把握的。當然, 我們無需選定一種形式, 一個即可, 但精通多種形式的作家很稀少。20世紀最成功的作家之一, 索姆賽特·毛姆, 先是成功的劇作家, 然后是小說家, 短篇小說家以及散文家。喬治·蕭伯納, 經對照, 在成為真正的劇作家之前, 寫過五部不成功的小說。大多數作家都是通過嘗試和挫折才認清自己。同時, 每部作品需用一兩種形式來寫, 作者需要理解每一給定形式的優缺點。

一種形式起作用并非總起作用, 或者, 另一形式發揮更好的作用。適合散文詩的, 憂郁、猶豫的第一人稱自省, 但就散文式小說而言, 則變得冗長乏味。小說具有敘述性:它需要進程。戲劇是相互作用的人物。每一創造性寫作老師看過綽綽有余而毫無結果的故事后, 認為都是有關描述、記憶, 或淹沒在敘述性旁白的電視劇, 屏幕上什么也未發生。相反的問題是“電視小說”, 填滿了缺乏描述的人物, 在簡單、無關緊要場景中連續來回地快速移動, 或者“一鳴驚人式影片”小說即能達到急速特別的效果, 卻又未能在影片中對重要事件產生應有的影響。

盡管如此, 形式是因類型而出現問題的開端。類型是曾起過作用的一切, 藏在我們背后的寫作傳統。到如今, 這是一個長遠的傳統。落伍是我們的命運。

這是負荷, 拒絕則毫無意義。在《影響的焦慮》 (1973) 中, 哈羅德·布魯姆提出了詩影響論, 它不是隨意借用的問題而是致命抗爭的問題, 后來詩人必須為“先驅”掙扎——作品受到歪曲的“詩父”故意被詩“子”“誤導”, 為的是斷言自己的想象空間。這正如特里·伊格爾頓所評論, “事實上, 布魯姆的行為就是想用俄狄浦斯情結重寫文學史。” (伊格爾頓, 1983:183) 布魯姆的理論保持著爭議, 但是“影響的焦慮”對任何作家而言是公認的現實, 他們看待前人的作品時, 絕望地感到一切業已做過研究——比自己要做得更好。“后現代主義”與美國作家如約翰·巴斯, 唐納德·巴塞爾姆或托馬斯·品欽相聯系, 構建詩文模仿和前文學形式的顛覆, 這是接近落伍的一種方式。與小說中古典自我意識對話, 如珍賴斯的《藻海無邊》 (1966) ——因夏洛特·勃朗蒂的《簡愛》 (1847) 而“瘋妻”的故事—或吉歐弗·瑞曼的《沃茲》 (1992) , 后者詮釋L.弗蘭克·鮑姆的《綠野仙蹤》 (1900) , 則是另一種形式。約翰·巴斯在啟蒙隨筆中表達了當代文學的兩種觀點, “文學枯竭”論 (1967) 和“文學補給”論 (1980) 。他提議, 過去是機遇也是挑戰。

似乎從一切都適合的大雜燴中, 我們沒有選擇寫什么。最終, 我們寫我們所能寫的——寫作進步要有局限性和新視野的意識。作為作家, 我們每人的使命就是找到最適合表達我們獨有才能的素材, 形式和風格。不可避免地, 這將涉及到與文學史的協商。審視任意成功的作品——無論如何——所發現的是已變樣的過去。這與艾略特引用和用典詩里的回音室一樣, 《荒原》、《哈利波特集》亦如此。J.K.羅林所借用的亦明顯:《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1997) 及其續集將英國寄宿學校發生的故事——這一類型似乎在20世紀90年代前絕跡——與納尼亞傳奇類“魔法大門”, 伊尼·布勞頓的“假日歷險”《著名的五個》系列以及羅爾德·達爾的超自然怪異圖案故事聯系在一起。美國電視系列劇《迷失》, 2005年首次露面就受到喝彩, 他是一部古老備品, “魯濱遜漂流記船只遇難式故事”的獨出心裁的現代化, 或講述深陷于沙漠孤島的故事:既然如此, 《童年無悔》遭遇了《陰陽魔界》。

對待特別類型, 常有一個標準。因而, 富有成效的做法就是區別對待。雷·布萊德利使用詩性的文學風格渲染迄今構成低俗科幻小說基礎的寫作素材而享有盛名。經典的幻想和大屠殺故事, “細雨即將來臨”科幻短文源于《火星紀事》 (1950) , 他揭示了詩、神秘、悲傷、渴望總潛藏于科幻類型之中。斯蒂芬·金利用不同方式轉換低俗小說。其基本情節為標準恐怖-幻想素材, 而不是原型。在國內虛構、新型人物及其關系的語境中, 金所做的就是利用這些素材。傳統恐怖作家已寫過《閃靈》 (1977) , 以短篇故事形式售于《怪異故事》雜志。20世紀最佳超自然小說, 《夜訪吸血鬼》 (1976) , 安萊絲采用平庸的主題, 視一度的惡棍為英雄, 以他的角度為我們展現一個世界。20世紀晚期, 兩部深受欽佩的美國小說, 麥克默·特里的《寂寞之鴿》 (1985) , 麥卡錫的《駿馬》 (1992) , 都是另類古老低俗主題的引人注目的文學變體—西部片。

文學屬性沒有天性好壞之分。哈里特·霍金斯的批評研究《經典與垃圾》 (1990) , 對那些探究所謂垃圾文化要素如何以高藝術形式而成功傳播的人而言不失為珍貴的原始資料——莎士比亞與迪斯尼, 喬治·艾略特, 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和《飄》之間潛在的聯系。

電影劇本寫作實踐的學生很可能熟悉源于約瑟夫·坎貝爾的《千面英雄》 (1949) “英雄之旅”??藏悹? 作為民俗學研究者而非文學評論家, 聲稱已經發現, 適合各種故事的深層結構, 成為神話經典故事基礎的主干故事。電影人喬治·盧卡斯成功地利用坎貝爾的模式創作了新穎的《星球大戰》 (1977) , 自此, 在電影劇本創作指導領域得到普及化, 比如克里斯托弗·沃格勒的《作家之旅》 (1992) 。“英雄之旅”的關鍵在于原型模式, 吸引——維持吸引力——因為滿足了人類的基本需求。類型是同類的反復模式。為發揮類型的作用, 作者要理解所給定類型的結構和用意——我們所面臨的渴望和擔心, 也許能緩解思考這類追求、犯罪、老西部故事、令人滿意實現十四部抑揚格之類的問題。對此的考慮便是作者智慧的至少一種形式—一種類型的開始。

西游記續范文第4篇

花開幾朵, 先表一枝。就此可分析 (一種窺探) 阿里戰略深層次變化。本來, 馬云創業之初與政府是有淵源的, 但起家以后,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馬云的去政府化, 不論是馬氏語錄, 還是電商的軌跡, 都能證明這一點。杭州大宴, 阿里一反常態, 用了渾身解數, 引得百縣來朝, 加之巨咖、大俠悉數亮相, “擁政”之意一覽無余, 難怪坊間一地眼鏡。其實這是馬云的“木馬計”, 一招祭出, 在眾多觀望者中突然笑意蕩漾著跳將出來, 義無反顧地擁抱“政府”, 以換來任何強大的企業也無法企及的行政資源。似乎, 阿里“政企”合體, 自此一騎絕塵, 再無追者, 強東望“馬”興嘆, 幾聲悲鳴——我不“戀”官, 官豈佑我?

這一陣, 京東肯定是輸了。但阿里的本心卻是如此嗎?

非也!背后的情形也許是這樣, 第一, 阿里出于發動的需要, 拿出來強大的關切只是在吊縣長們的胃口, 甚至欲火, 以換取千金難買的行政資源和逐漸緊縮的土地資源, 兩情相悅同時, 很可能阿里已經在布他局了。第二, 這場饕餮盛宴必將引燃縣域電子商務, 促成良好的電商氛圍, 其農村電子商務的旗號, 會指引成千上萬的農戶涌向淘寶、天貓。這不是掛角一將, 而是預謀好的棋局。你看, 誰贏了?農民、政府、阿里都贏了!妙棋也。第三, 阿里施展的是“乾坤大挪移”, 無需本力, 順勢而為, 借力打力, 也使得對方真的無處著力。長袖飄飄, 但不出資源不落地, 既防住了政府的“越位”, 又引得政府搖旗吶喊、擂鼓助威, 一副高高興興的背書身影, 不亦樂乎!馬云一石三鳥, 足見智慧超人。

綜上, 阿里縣域電商戰略的核心原則便是“只戀愛不結婚”, 豈有他哉?

至此, 我說的“農村包圍城市”還只是布陣而已, 由縣而鄉而村, 還有一段路程。諸多變化仍在醞釀之中, 電商豪杰不甘寂寞, 更不會坐視阿里一家獨大, 稍許可能就是血雨腥風。

上一篇:英語小謎語范文下一篇:魯濱遜漂流記作者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