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制造業范文

2023-09-19

制造業范文第1篇

近年來, 隨著成本的不斷升高, 很多制造企業不得不關閉工廠, 而轉向低成本國家投資, 比如泰國、越南、印度等等, 而我國科學技術迅速發展, 制造業的規模和數量急劇增加, 導致了制造業的市場競爭異常激烈, 而成本控制是生產經營中一項重要的的工作, 它貫穿于企業整個生產經營流程中, 成本控制是企業競爭的關鍵之處, 是企業取得市場競爭優勢的立足點。

2 制造業成本管控的概念和內容

制造企業成本管控是指制造企業在經營成本形成過程中, 對制造企業經營活動進行指導和監督, 使其符合相關成本的各項法規、方針、政策、目標、計劃與定額的規定, 以便及時發現偏差并予以糾正, 使各項具體和全部的生產耗費控制在事先規定的范圍之內。

制造業成本管控的內容包括生產過程前的控制、生產過程中的控制、流通過程中的控制。生產過程前的控制就是采購原材料, 以求用最低的成本使產品達到客戶的質量要求。生產過程中的控制就是以低成本完成生產計劃和作業計劃。它是成本管控的重要內容。流通過程的管控包括廣告促銷, 銷售機構開支和售后服務等。

3 制造業成本管控的重要性

3.1 制造業成本管控是企業的經營管理工作的核心

成本控制通過控制標準, 發現差異并改進實現的過程, 實際工作之中企業形成成本以標準為中心, 盡可能達到標準, 這樣就促使每個成本控制中心必須加強管理, 厲行節約, 進而改善整個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經營思路。

3.2 成本控制的目的就是降低成本

在其他因素不變時, 降低成本實際上意味著利潤的增加, 降低成本增加了企業的抗風險的能力, 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成本控制的方法好, 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經濟效益的提高, 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

3.3 成本管控是健全企業經濟責任制的重要條件

企業必須要求各部門, 各環節以成本為主體, 開展各項降低成本的活動, 還要進行考核, 以促使員工主動考慮節約生產消耗, 降低成本。

4 制造企業成本管控存在的具體問題

4.1 制造企業成本控制僅僅局限于生產活動中, 缺乏理念的更新

有些企業片面認為成本控制是生產部門的事, 缺乏全員參與的意識, 實際上成本控制無處不在, 例如, 人走燈滅, 節約用水, 打印紙雙面利用, 機器平時的保養等, 處處都有成本節約的空間, 人人都可以降低成本。

4.2 管理者缺乏市場意識, 素質參差不齊

制造企業的企業管理者成本管控意識淡薄, 沒有充分認識到企業的成本控制對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的作用, 沒有清醒地認識到企業成本控制的較量是企業之間競爭的實質,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有的管理者未適應外部經濟條件的變化, 沒有與時俱進樹立新的市場競爭觀念, 使成本控制不能起到應有的的作用。甚至有的領導以權謀私吞并企業財產, 企業人心渙散, 無法加強成本控制。管理者對成本管理的內容就是料, 公, 費, 期間費用的管控, 而對一些機器設備陳舊, 效率低下造成的成本高, 生產計劃安排不合理產生的工時過多, 以及應收賬款的風險成本, 這些不是顯而易見的成本不加管控。也就無法適應現代化成本費用控制的需要。

4.3 缺乏健全的制度體系, 員工責任心不強

制度是維持企業正常運轉的先決條件。生產過程中的成本控制關鍵是人員的控制, 所有的生產活動都由人來完成, 員工的工作責任心和工作能力的大小, 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等“軟條件”發揮作用的好壞是直接受企業的制度是否健全, 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是否合理等因素所影響, 因此企業建立健全積極, 良好的各項制度至關重要, 避免員工責任心不強造成的廢品, 次品, 返工成本過高, 造成成本失控的情況發生。

4.4 缺乏現代化的管理手段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 成本管控越來越復雜, 目前現代化科學技術迅速發展, 制造業成本管控水平能不能隨著形勢發展而不斷提高, 主要取決于成本管控的手段。傳統的成本考核方式適用于輔助成本少, 人工費用較大的粗況式企業, 現在的制造企業技術、設備更新改造快, 在成本管控上沒有現代化的管理手段。

4.5 成本核算方法不恰當

成本核算僅僅按料、工、費核算, 忽略了現在企業產品更新換代快, 企業對產品的研發、產品售后服務以及環保上的投入。還有就是一些比如機械化程度高的制造企業, 人工成本大幅度降低, 制造費用比例加大, 但, 有些企業還是用人工工資比例法分配制造費用, 這就明顯造成成本失真。有些企業為了達到某些目的人為調節成本, 企業虛盈實虧現象嚴重。

5 完善制造業成本控制的對策

5.1 用發展的眼光去理解成本概念

首先, 成本管理的面要放寬、放遠, 不能用片面的短淺的眼光盯著生產成本。另外在原材料采購時, 也要多方面因素加以考慮, 不能只看價格, 要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之下, 保證買賣雙方共贏, 求生存求可持續發展是買賣雙方互惠互利的基礎, 為了貨源穩定, 銷售暢通, 選擇合格的供應商是成本管理不可忽略的問題。為了降低銷售成本, 擴大利潤空間, 要充分做好市場調研, 制定好有效銷售策略, 還要有可靠的銷售團隊, 從而減少銷售費用, 最終降低企業綜合成本。

5.2 管理者要有市場意識, 對成本概念有空間思維能力

當今社會是科技信息時代, 制造業管理者對成本的理解要有站在新的高度, 要從動態的角度去觀察成本概念, 將成本控制理念轉化成成本管控, 擴展成本空間概念。如制造業要關注產品開發設計階段, 因為這個階段的成本是固定成本, 是節約成本的最好階段, 因此科學的設計是企業領先的最佳時期。另外還要關注企業外部價值鏈動態, 做好企業外部營銷售后服務工作。

5.3 建立嚴格的成本控制系統, 健全制度體系, 運用各種辦法強化員工責任心

制造業要建立符合自己行業需求的成本考核和控制系統, 通過建立健全成本考核和監督制度, 可以有效降低制造企業成本和管理企業的收支明細, 企業成本考核與監督, 要遵循成本效益, 因行業制宜原則, 全員參與原則。內部成本主要耗用在“工、時、費”上, 企業內部要相互配合, 認真分析內部管控方法, 發現增加價值降低成本的方法, 減少無效操作。這些都需要企業管理者制定非常嚴格的成本控制系統, 指揮各部門, 發揮團隊作用, 強化員工責任心。

5.4 加強現代化的成本控制理念

人是主要要素, 也是最積極的要素, 因為勞動工具和勞動方法是由人來掌控的。制造業成本控制要以人為本, 首先, 管理者必須明白成本控制不能僅僅局限于某方面, 要從人財物, 技術革新上下功夫, 成為企業成本控制的領路人。其次, 按照當前現代化成本控制的基本理念, 制造企業員工要明確成本動因的多元化。提高員工節約成本的意識, 對員工技術革新, 改進工藝, 提高企業效益的給予獎勵, 加強員工集體主義教育, 使成本控制存在每個員工心中, 自覺降低成本, 控制成本。第三, 制造企業要積極創造各種條件, 在制度上必須保障員工進行各類成本降低的技術公關活動, 及時聽取和采納在有效控制成本方面員工所進行的“小發明, “小創造”等合理化建議, 幫助企業飛速發展。

5.5 加強成本管控的內容和完善成本核算的方法

首先, 制造企業要加強對產品研發的成本管控, 一定要預先調研市場, 以便產品能夠適應市場, 不會造成開發費用的浪費。其次, 增加對環境成本的管控。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企業面臨對環境的治理現狀越來越嚴峻, 一些制造企業, 因環保不符合要求, 被要求停業整頓, 這樣企業在環保上的投入加大, 因此, 制造企業加強環保成本的控制, 才能使成本控制更加準確。另外對成本核算的方法也要根據企業的生產方法及時變更會計核算方法, 使核算結果能真正為企業提高經濟效益服務。

總之, 強化制造業成本控制, 不僅僅需要成本控制的經驗, 還需要先進的控制成本的理念以及創新的控制方法, 還要企業加強對自身的控制, 要把企業的實際情況與先進的理念相結合, 才能實現效益成本管理, 推動制造業穩定發展。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 制造業成本管控成為企業發展的關鍵要素, 有效的成本控制有利于制造企業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減少損失。本文先闡述了制造企業成本管控的內容及重要性, 其次分析了制造業成本控制存在的一些問題;最后, 針對制造企業成本管控存在問題, 指出了加強成本管控的對策。

關鍵詞:制造企業,成本管控,管理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紅琴.當前機械制造業企業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 2018 (1) .

[2] 丁雪艷.工業企業成本核算問題研究[J].北方經貿, 2015 (5)

制造業范文第2篇

摘要:機械制造行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制造業技術的不斷進步,正在對人們的生活、生產、經營管理乃至社會的組織結構與文化產生著巨大的影響。由于我國的巨大市場與勞動資源的豐富,正逐漸成制造業大國。但是,在技術設計、制造工藝與裝備以及現代化的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著很多問題,想成為真正的制造強國,我們還需要很大的努力。本文通過對機械制造行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目前我國機械制造行業信息化管理方面的特點進行了探討,希望能為機械制造企業在制定信息化方案時能有所幫助。

關鍵詞:機械制造;管理;信息化;特點;

一、我國機械制造行業管理的問題

我國的機械制造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并積累了許多經驗,開創了很多新技術。由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出現,中國的機械制造行業也面臨著很多激烈而殘酷競爭,再加上我國的制造業在企業管理的模式、方法、手段、組織結構、業務流程等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們必須解決好以下問題才能追趕上發達國家的步伐。

(一)、落后的生產計劃控制模式

目前,我國的機械制造業通常采用的是臺套計劃的方式。這種方式與物料需求計劃、準時生產、供應商管庫房、同步生產等現代化的管理方式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我們必須改變這種模式,不然將會把差距越拉越遠。

(二)、生產企業的市場應變能力不強

如今,市場的需求是多樣化的。訂單式生產已占據市場主體,訂單式裝配,訂單式制造,訂單式設計,大規模定制已經是市場的主流。制造企業必須遵守客戶、銷售、設計、生產、采購、財務、成本,這樣的供應鏈管理,才能準確及時地滿足客戶需求,適應市場的不斷變化以及客戶訂單式的要求。

(三)、成本控制差,計算缺乏依據

成本費用分攤不夠細致,大量成本數據的采集多是人工歸集,數據準確性不強,造成成本計核算算不準確。大都不采取標準成本計算,未進行成本分析,因此,造成成本控較差。

(四)、信息管理分散、不能及時、準確、共享管理信息。對企業的管理未做到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工具也比較落后,對現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術的適用性較差。

二、提高機械制造業管理水平必須加強信息技術管理

目前在管理中出現問題,直接對企業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以及企業的競爭能力產生嚴重地影響。對現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以及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采用積極的措施,為制造行業的管理創新、制度創新以及技術創新提供的幫助。因此制造企業必須通過管理咨詢以及業務流程的重組,使企業實現管理的信息化。對企業管理中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克服,對企業的管理水平進行提高、管理效率與企業的競爭能力進行加強,是企業所面對知識經濟與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必須做出的選擇。

三、我國機械制造行業信息化管理的特點

機械制造業的管理和其它制造業的管理相比有相同也有區別。我國的制造業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著自己的特點。

(一)、機械制造業是典型的離散制造業

離散制造是指不同的物料通過非連續的移動和不同路徑,制造出不同的物料與產品。象汽車、機床、飛機、計算機、家電等都屬于離散制造。流程工業是指物料通過混合、分離、成型或化學反應,物料大都連續地經過相同路徑,制造出有價值的產品來。其又可分為連續生產、批量生產以及混合制造等幾種類型。在管理方面對配方管理、副產品、聯產品、多種計量單位,同一物品多個質量等級、批號跟蹤、保質期都有要求等特點,這些一般都用專業流程工業軟件。單件生產是指產品按訂單的設計、按客戶的需求生產,產品一般比較復雜。產品的生產周期通常都很長。一個合同有時需要按部件進行多次交貨。生產組織可以按工藝進行劃分,設備都是通用的。多品種小批量生產一般是指產品是標準的或選配的。需求是根據預測的,或按訂單進行加工,按訂單裝配。生產組織按工藝特征可以分為車間、工段、班組等。它的生產計劃具有典型的MRPII加配置控制特征。大批量生產是指產品是標準或者少數選配。需求主要依據預測,但也考慮訂單需求。生產設備主要是以物料(零件、部件等)為對象,組成流水生產線。他的生產計劃特征是將傳統MRPII與JIT混合制造,中長期計劃與批量生產的零件需要采用物料需求計劃MRP,執行的計劃要采用JIT、看板(電子看板)、反沖庫存、條碼物料跟蹤等計劃。大規模定制一般是指將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與大批量的生產來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的優勢組合。生產組織仍然是流水線作業,但產品的配置卻是多樣化的。在生產計劃控制等方面它需要結合MRP、JIT、配置控制等進行綜合應用。因此,根據企業生產類型的不相同,所選擇的信息軟件也要按照這些不同的管理特征去開發滿足企業需求的軟件。此外,不同企業的管理重點也不一樣,在選擇管理軟件時一定要根據企業情況進行選擇。

(二)、重視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重新審視西方ERP系統在中國的應用

西方發達國家采取的主要是依法為重心的管理模式,所以他們的ERP系統設計比較重時間進度,重計劃,以保證訂單順利完成為目標,以時間計劃為主線,以標準化為基礎,他們所強調的是,在正確的時間內,把正確的物料,依照正確的量,送到正確的目的地。ERP的運用對西方國家的制造業的集成化管理問題起到了較好地解決作用。

我國的管理偏重于人的作用與價值的實現,忽略制度效應與條例管理。因此,沒有法規制度,人事關系過于復雜,理性精神的不足,這些都是中國式管理的缺陷與不足。因此,西方ERP想要在中國進行應用,就必須注重對人的價值觀的管理。所以,在管理中建立責權利相結合的,對企業進行全面的績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三)、ERP是現代制造業的管理工具,其具有兩個方面屬性

ERP是制造業在的先進管理工具,其具有社會與自然兩方面屬性。自然屬性,對中外企業來說差別不大,它們都是在追求最大限度利益,為此他們對生產制造周期進行縮短,采取降低成本、降低庫存、按時交貨、及時響應客戶需求等措施。因此,ERP的基本原理對中外來說都適用。社會屬性,是指一般企業管理都會受到國家政策法令、規章制度、稅收政策、市場環境的影響。因此,在運用ERP時一定要根據各國國情。

(四)、我國機械制造行業的管理比較復雜

由于機械制造業需要物料品種規格較多,生產不夠連續,生產制造過程比較復雜,因此,機械制造業的管理相比其他制造業要復雜得多。此外,我國的機械制造業仍然達不到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們的模式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專業化分工也不夠細膩,企業的內部管理與他們相比要復雜,因此,我國的機械制造業的管理相比國外是最復雜的。

四、結束語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機械制造企業的管理是非常復雜的,目前的管理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不利于對現在市場的激烈競爭環境非常不利。通過信息技術創新,實現管理、制度與技術的創新刻不容緩,運用先進的管理理念可以有效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白明光.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及先進制造模式[J].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學報,1999,02.

[2]祁宇翔,楊杰.制造業信息化網上支持平臺[J].承德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02.

[3]郭鋼,沈磊.面向制造業信息化數據集成應用的中間集成平臺技術[J].四川兵工學報,2008,01.

[4]白變香,趙霞.基于信息化平臺的生產管理系統[J].電子工業專用設備,2010,04.

制造業范文第3篇

摘 要:通過對當前中國汽車稅收政策現狀評析,借鑒發達國家汽車稅收政策的基礎上,提出了按照汽車購買、擁有及使用三個階段設置稅種科目,在稅種的設置上將車輛購置稅與消費稅合并為消費稅,并采用分級稅率,降低購置階段稅負、提高保有和使用環節稅負并開征燃油稅等具體建議,從而使汽車產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稅收政策;汽車;稅收優化

一、當前中國汽車稅收政策評析

目前中國現行的對汽車整車產品所征收的主要稅種有增值稅、消費稅、車輛購置稅、車船使用稅、車船使用牌照稅;主要的收費項目有新車牌證費、新車檢驗費、年度檢驗費和保險費等;進口汽車還要繳納關稅。一些地方還收取牌照費數萬元,增容費或消費附加費,有的城市有臨時性集資,此外,還要收取行駛證工本費、車輛移動證費、工商驗證費等等。在使用階段,要繳納車船使用稅、車輛管理費(車管部門征收,包括車檢費、管理費、排放檢測費等)、過路過橋費。中國汽車稅費加起來有20多種,有的地方多達40多種。車輛購置階段占車價的比重,美國平均為4%,日本為6%~11%,德國為14%,英國為23%,中國為30%~67%(增值稅17%,消費稅1%~40%,購置稅10%)。這里還不包括停車費、保險費、營運車輛的稅收及管理費。與國外相比,中國汽車消費稅費結構在購置、保有、使用各階段的稅費比例不合理。與國外相比,購置稅偏高,而使用費卻偏低。此外價外稅,完全由消費者負擔,如果長此以往下去,對市場銷售負面影響極大,也不利于自身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就燃油稅而言,外國汽車稅收的重頭在燃油稅,中國的情況正好是倒過來的,在車輛購置階段所交的稅款所占比例很大,由于這樣的稅收政策,雖然油價在不斷上漲,仍然有很多購車者通常只考慮購買的一次成本,所以很難起到靠稅收來調節消費和使用的效果,汽車稅收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也就無從談起。

二、發達國家汽車稅收政策借鑒

(一)美國的汽車稅收制度

美國的汽車相關稅收體系錯綜復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層面:進口關稅、汽車生產的稅收優惠、消費者的購車優惠以及替代燃料及基礎設施建設的稅收優惠。美國汽車進口環節的稅費主要是指美國政府在汽車進口時征收的關稅和其他費用,對于大多數進口商品,都是從價征收的。稅收優惠是鼓勵早期購買者的重要手段,能夠部分地抵消先進技術車輛的成本增加。美國政府現在正研究將“油老虎”稅擴展到SUV車,進而使其從原來只影響少數車的稅種轉變為針對大多數燃油經濟性水平低的新車的普遍稅。

(二)德國的汽車稅收制度

德國汽車相關稅收制度較為復雜,主要有:汽車稅收、燃料稅收以及基礎設施占用等幾個方面。汽車相關稅費收入,在德國聯邦預算中,是繼增值稅和工薪稅之后的第三大收入來源,約占10%。德國汽車相關稅費主要包括:燃料稅、車輛所有權年度稅、燃料增值稅和商用卡車通行費。在德國,除了燃料凈價外,消費者還需支付增值稅以及燃料稅。而燃料稅幾乎占據燃料價格的1/2。同汽油相比,柴油的稅率相對較低,天然氣的稅率則更低。

(三)日本汽車稅收制度

日本的汽車稅收約占日本總體稅收的10%。日本的汽車稅收有多達9個稅種構成,涵蓋了汽車的購買階段、保有階段和行駛階段。具體來說,在購置階段,主要有汽車購置稅和消費稅兩種。在保有階段,主要包括汽車稅和微型汽車稅兩種。在汽車行駛階段,政府還征收揮發油稅、地方揮發油稅、輕油交易稅和石油天然氣稅。顯然,日本的汽車稅收不僅復雜而且繁重,納稅人只要保有車輛,即使不行駛,亦需繳納高額稅金。

(四)丹麥的汽車稅收制度

丹麥政府將汽車消費市場的門檻定得很高,從購買和使用兩個方面對汽車消費都課以重稅,但對低能耗的節能汽車則予以稅收減免,從而嚴格控制汽車總量和排放總量,抑制汽車消費和促進環境保護。一方面,高昂的汽車購置稅使得消費者在丹麥境內購買一輛小汽車,通常要付出比在其他歐盟國家高出兩倍的價格。在丹麥,消費者購車時需要支出的費用有消費稅、注冊稅和牌照稅等。另一方面,丹麥還對所有注冊上路的車輛在使用過程中征收一些常規汽車使用稅。其中包括綠色所有者稅(即環保稅)、燃油抵銷稅、能源稅等。

發達國家針對汽車購買環節設置的稅率一般較低,使用環節稅率一般較高,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在汽車購買環節的稅費負擔相對較重。因此,發展中國家普遍采取稅收優惠手段刺激汽車消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國實施的車購稅優惠政策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效果比較好。

三、優化中國汽車稅收政策

汽車稅收政策應能促進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使汽車產業結構向節約能源的方向調整,并引導節能型汽車的消費,形成合理的消費結構。要對汽車節能產品的研發、生產等予以稅收和財政上的支持。要優化中國汽車稅收政策,才能使汽車產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改革稅收制度

對中國的汽車產業稅收制度進行改革,在稅種的設置上將車輛購置稅與消費稅合并為消費稅,并采用分級稅率,對大型車采取高稅率,小型車采取低稅率,經濟型家庭用車采用優惠稅率。在征收環節上,將稅收的征收環節由生產環節征收逐漸向使用環節征收。對環保汽車實行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生產企業進行生產,鼓勵消費者進行消費。在調整汽車產業稅制的同時,要加強稅收征收管理,加強汽車產業反避稅的研究,避免形成應用中國廉價勞動力生產,通過轉移定價或關聯交易將稅收轉移到境外,要通過反避稅,為中國民族汽車產業營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提高中國汽車產業的綜合實力,促進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

(二)改革稅收政策

中國涉及汽車的稅收政策較為繁雜,主要稅種為,增值稅、消費稅(國稅稅收),車船使用稅(地稅稅收),且大部分稅收征收都集中在車輛購置階段。以北京市為例,涉及到汽車產業稅收收入主要來源于增值稅、消費稅,增值稅主要來源于產品出廠、購置環節;消費稅主要來源于成品油,成品油的比重占到40%~50%,在保有和使用環節的車船使用稅不到1%。

按汽車購買、擁有及使用三個階段設置稅種科目,降低購置階段稅負、提高保有和使用環節稅負是目前各國涉及汽車產業稅收政策的改革趨勢。以較少的稅種覆蓋三個階段,并實行全國統一的稅費政策,汽車購買階段的稅費是車主為獲得新車合法擁有權所必須支付的費用,包括增值稅、消費稅、購置稅、注冊稅等。汽車購置階段稅費對汽車產業的發展影響最大,因此大部分國家都通過調低汽車購買階段的稅費標準來達到鼓勵汽車工業發展的目的。在保有和使用階段,提高保有和使用階段稅負,提高目的稅稅率,充分體現道路交通公平受益、低碳環保的理念。由于汽車只有在行駛時才涉及對道路的使用和消耗,根據用戶付費原則,國際理念為道路等交通設施的建設維護費用應當由汽車的使用者來承擔。中國的稅收政策應廣泛參照各國先進經驗對涉及汽車的稅收政策進行徹底改革,在稅種、稅目的設置上,遵循簡化易行的原則,將購置階段稅收合并為一個稅種,采用分級、分類稅率體現國家稅收的調控作用,在保有和使用階段上,實施細化的稅收政策,按車型實施稅收差別對待,對一些特殊用途的車輛實施減免稅政策。

稅收按階段征收,不但能促進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需要,而且也是鼓勵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以北京市為例,北京市機動車發展呈現出高速度增長、高強度使用、高密度聚集的“三高”特點。造成“三高”的原因有“四低”:車輛購買門檻低、小汽車使用成本低、市民綠色出行意識低和替代出行方式的服務水平低。北京人交通選擇次序為:小轎車、地鐵、地面公交。北京市私人小汽車年平均行駛里程1.5萬公里,是東京的2倍多,年均使用費用為10 681元,5公里以下出行占私人小汽車出行總量的40%以上,私人小汽車使用存在明顯的過度使用現象。由于路網的建設速度趕不上汽車消費速度,所以道路擁堵是北京交通的特色。實行分階段稅收政策,提高保有和使用階段稅收,提高目的稅稅率,可以有效地減少轎車的空駛率,提高道路的使用率,促進節能環保措施的實施。

(三)開征燃油稅

現階段,中國成品油含稅零售價格中包含的稅種主要有增值稅、消費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在費改稅后,燃油稅將依附在“加油”環節,按耗油量的多少來納稅,多耗油者多繳稅、多跑路者多繳稅,因此,開征燃油稅,不僅更公開、公平、公正,而且更節能、降耗、環保、養路。從國際上看,歐盟等發達國家油品的稅負較重,美國較輕,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稅負為國際中等水平,中國現行的汽、柴油稅負水平是比較低的。據有關資料顯示,燃油稅費改革后,中國的稅負水平,仍低于歐盟國家的水平,也低于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水平。日本汽車稅收中最大比重是燃油稅,接近總稅負的50%,體現了“誰用路誰負擔、多用路多負擔”的合理原則,并促使了廠家研制節能汽車,推廣經濟型轎車的使用。在實施燃油稅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道路收費,必須收取的路、橋費,應該經國務院批準,并明確公示收費的標準和期限,在標準制訂上亦應考慮對節能環保、經濟型轎車實行優惠政策。燃油稅的開征,對重構全國統一的汽車產業大市場,保護和促進汽車產業的發展,實現公平競爭,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付于武.中國汽車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EB/OL].制造業信息化網站,2008.

[2] 程雪松.運用稅收政策促進中國汽車產業發展[J].稅務研究,2009,(9).

[3] 俞雯,方重.借鑒發達國家汽車稅收制度,優化中國汽車稅費政策[J].當代經濟管理,2010,(2).

[責任編輯 劉嬌嬌]

制造業范文第4篇

[摘 要]通過運用SWOT分析方法對我國制造業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得出了我國現在制造業取得的主要成就,同時也指出了面臨的主要瓶頸。最終提出了在云時代背景下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云時代”; SWOT分析;制造業發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3.051

在大數據和信息技術革命的云時代背景下,全球化制造模式的升級為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主要發達工業國紛紛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制定并實施先進制造業發展戰略,成功系統、有效地完成產業轉型與升級。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我國必須從戰略高度給予制造業高度重視,推動我國先進制造業實現發展階段的整體性跨越,帶動經濟朝著創新驅動的發展路徑全面轉型與升級。

1 我國制造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文章在研究我國制造業發展現狀時,主要采用SWOT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具體分析如下表所示。

2 我國制造業的主要成就與發展瓶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制造業整體實力不斷得到加強,已躋身世界裝備制造業大國行列;制造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取得進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邁出新步伐;伴隨著我國自主創新國家戰略和科技優先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先進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取得突破。但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界潮流中,我國制造業的發展仍還面臨諸多挑戰和瓶頸:我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偏低,產品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不高,粗放型增長方式仍未得到根本轉變;制造業產業基礎薄弱并且發展滯后,核心技術與關鍵技術的欠缺,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我國產業布局總體上也不合理,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分布密集,而中西部地區相對稀少;我國制造業企業總體規模較小,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效應;由于我國物流業起步較晚,物流成本較高,物流網絡體系不健全;由于發達國家有相關的反壟斷法來抵制卡特爾壟斷,這樣就造成了國際卡特爾活動更多地向競爭法和反壟斷法不完備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因此,處于轉型期的我國制造業必須積極采取措施對傳統制造業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與升級。

3 我國先進制造業發展戰略的對策與建議

通過上文對我國制造業發展現狀的SWOT分析,已經找出對我國制造業企業發展的機遇和自身優勢,但同時也發現我國制造業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因此,我國必須制定正確的先進制造業發展戰略,從國家、產業、企業三個層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進我國制造業的發展與創新。

3.1 國家層面

3.1.1 強化規劃布局

認真搞好先進制造業發展戰略規劃引導,堅持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東部崛起等發展戰略,最大限度地發揮各地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做好發展規劃,合理引導外資投向,東中西部并行發展。

3.1.2 深化技術創新

從基本國情出發,充分借鑒國際先進技術與科學經驗,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積極改造傳統制造業,推進傳統制造業信息化進程。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我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

3.1.3 實施融合發展戰略

良好的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是相輔相成的,良好的現代服務業能夠為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而先進制造業的發展也將能夠提升現代服務業水平。為了積極順應世界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展趨勢,我國政府應積極鼓勵發展現代服務業,增強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不斷向全球制造業價值鏈高端轉移。

3.2 產業層面

3.2.1 推進制造業信息化進程

在當今世界上,先進制造業仍然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我國應大力推進信息化與現代化,采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提高制造業的科技含量,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從而促進生產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3.2.2 有效承接國際產業轉移

我國也應當積極承接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借鑒這些產業的優勢和長處,彌補我國制造業的生產不足,加快發展高新技術能力,注重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同時注意減少承接不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高污染、高能耗產業,以免對我國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

3.2.3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集群

結合我國國情,創造性的借鑒國際經驗,營造具有活力的產業集群發展環境。積極推動現有的新型產業區成為國際知名的特色產業集群;發揮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優勢;以區域龍頭企業為核心,催生新的產業集群,使我國制造業融入世界經濟循環,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

3.3 企業層面

3.3.1 發展循環經濟

綠色制造、低碳制造和循環經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制造業未來發展的方向。綠色制造模式不僅考慮到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強調對環境的保護意識,促進產品制造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我國必須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可持續增長的突破口,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進低碳制造、綠色制造。

3.3.2 探索云制造模式

近年來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的出現也為制造業的升級與創新提供了機遇。這些新技術有助于改善我國傳統制造業,推動我國制造業的信息化與產業化,最終促進我國制造業的升級與創新,逐步邁向高端裝備制造業。為了進一步實現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到“制造業強國”轉型的宏偉目標,我國應當積極探索云制造模式在制造業中的應用。

3.3.3 尋求智能化制造

德國出臺的“工業4.0”戰略規劃不僅為德國未來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美好的愿景,同時也引領了世界制造業智能化發展趨勢。如今,制造業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智能化制造對計算機技術和網絡基礎設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國應積極借鑒“工業4.0”先進經驗,尋求智能化制造。

4 結 論

隨著大數據的出現和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發展已逐漸步入“云時代”。諸如網絡化制造、面向服務的制造、敏捷制造等傳統制造模式已很難適應當今制造業企業發展的需要。因而制造業企業應積極探索云制造模式,通過云計算、物聯網等先進信息技術手段減少各企業的初期投資和運營成本、提高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促進企業間的專業分工與協作、及時掌握市場動向與變化,以最快的速度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求,進而提升組織的敏捷性。

參考文獻:

[1]郭政.德國“工業4.0”對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啟示[J].上海質量,2014(4).

[2]陸燕蓀.我國制造業的現狀與未來發展[J].經濟研究參考,2005(1).

[3]孫陳,王章豹.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SWOT分析及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7(5).

[4]吳曉波,齊羽,高鈺,等.我國先進制造業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7).

[5]張麗虹.重視質量鼓勵創新提高制造業國際競爭力[J].質量與標準化,2014(3).

[6]李大元.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對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啟示[J].現代經濟探討,2011(8).

[7]蒲永燕.中國制造業的現狀及發展方向分析[J].中國市場,2015(22).

[8]史煒.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市場,2012(24).

制造業范文第5篇

(接上期)

三、提升企業內部物流管控能力的策略

通過上述對企業內部物流存在問題的剖析,結合企業實際情況,筆者提出一體化的企業內部物流管理模式,主要內容如下。

1.強化管理意識,構建管控體系

(1)普及物流觀念,樹立全局物流觀。企業需要對內部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有足夠的認識,并系統了解和學習物流知識,尤其是企業中、高層管理者物流管理意識的提升尤為重要。在“微利”時代,企業要主動轉變觀念,由“企業物流”向“物流企業”轉變,將物流管理提升到企業戰略高度,實現物流管理的系統化、信息化、一體化,使企業上下須形成“向物流要效益”的氛圍。

(2)學習借鑒世界先進的物流管理理念。如借鑒日本豐田公司提出的準時化生產(JIT,Just In Time)以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總結的精益生產方式,依據“四適原則”,即將生產所需的原材料適質、適時、適量地送到合適的地點,并盡量減少中間環節,以便企業對在制品、半成品、成品等物料實現定制管理。學習采用看板管理方法,推動“零庫存”的儲存方式,對拉動系統和先進先出的管理思想做深入研究并應用到實踐,從而減少生產線兩側物料的堆放,加速物流的流轉。值得注意的是,企業采用JIT

董鵬,高級工程師。在外企的生產方式時,必須實現生產的流程化與平穩化及來料質量的可控化,以工作10余年,現在卡萊公達到高效率的物流。司擔任生產調度主管、首席(3)重構物流系統。通過成立專門的物流管理機構,在高度集成的信戰略研究員。是首次提出 息系統支撐下,整合產前、產中、產后的物流管理職能,對企業內部供應

MCR(混合完成率)概念的學者,也是第一個推翻了泰鏈物流實施一體化管理。在精益物流系統中,企業管理者根據“不間斷、羅以來企業組織架結構的專不倒流、不迂回、不等待、不出廢品和不混雜”的“六不”原則,來制定家。主持并完成企業生產異創造價值流的行動方案。建立基于整體物流模式計劃控制系統,從銷售、常系統開發項目(在AIP集團生產、采購到財務,實施整體化計劃管控,打破橫向分散、條塊分割、互

得到應用),并發表50余篇

論文,擔任多家學術期刊審為壁壘、重疊建設、內耗嚴重的現狀,實現專業化、規范化的作業流程,

稿人及編委。實現資源最佳投入產出比。構建大物流體系與一體化協同物流運作模式,以業務流程為主線將倉儲物流劃分為“收、發、退、撥、調、盤、廢、借”等八大環節,實行專業分工,確保實現倉儲作業的信息流與物流對

接,逐步實現“快速、準確、高效”的物流目標,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的柔性化生產。

(4)

編制物料配送計劃、細化生產計劃、規范作業程序。對內部物流系統制定針對不同物資的申請計劃、倉儲計劃和到料計劃。首先是企業各管理部門只需對物流系統的儲備資金總額進行控制并加以考核,讓最了解物資使用情況的物流人員來控制物資的采購計劃和倉儲計劃,減少不必要的庫存,做到按需采購、按需存儲、按需發料。讓附近的供應商按指令要求分批次送貨,可部分直接送至生產線的工站,減少中間的庫存量;其次做到配送“按作業單貨同行”,建立小件物料1~2小時節拍定時配送方案,大件物料按現場工位定量配送體系?,F場物料異常信息及時反饋,執行不合格品、空器具和作業垃圾定時清退的生產現場管理制度。遵循物料和生產人員相對移動距離最近、裝卸搬運次數最少、單一直線流動、進出最方便和生產最順利的原則。對多分廠使用、多品種、小批量的物資,要利用配裝手段,充分考慮車輛的載重量和容積,提高車輛滿載率、安全性和運送效率,做到輕重搭配、裝卸先后有序、方便沿途卸貨,將回庫物資帶回的方式提高物流車輛的利用率。

2.優化整體布局,加快規范化建設

(1)

改善企業整體布局與優化流程。對于企業物流系統,其規劃設計的核心內容是產品、制造、運輸的流程圖,包括合理化的工廠、車間內部的設計與平面布置、設備的布局,通過改變和調整平面布置來優化物流。對企業內部物流流程的整改與優化離不開對企業整體布局的考慮,特別是對企業作業場所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與優化。從平面布局角度,要考慮車間在制品的流向,原則上要以物流總行程最短為條件來布局車間。在車間鏈上,要使最先的輸入點和最終的輸出點接近倉儲位置。

(2)

合理配置物流的設施與設備,設計合理的作業場所。結合物流的實際需要,企業要加大對物流設施設備的投資與開發,并投入與物流配送相適應的先進設備,如自動分揀裝置、裝卸機械、運輸工具和移動式貨架等,提高配送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更好地滿足企業生產的物資需求。根據作業量的分布、物流量、生產類型、物料性質和設備成本,合理配置各種設施、設備及人員,使不同設備、設施之間在品種上配套、在噸位上銜接,使設備與人員之間達到配置平衡,以提高設備利用率和人工生產率,減少現場的物料堆放和設備閑置。在滿足生產工藝流程需要、適應廠外運輸要求、節約用地與空間發展的基礎上加強企業管理。規范供應商到貨車輛管理,提高卸貨頻次,嚴禁供貨車輛在廠內滯留或亂停。建立專用物流通道,制作現場指引標識,保證廠區內各物流通道作業順暢,改善廠區內物流環境,提高物流運作效率。通過對倉儲現場、分裝現場、配送通道、車間作業現場的“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節約”等“7S”現場管理活動,消除干擾生產作業現場的各種不利

因素,通過改善生產環境和產品質量來提高服務水平。

(3)

加快物流的標準化、專業化與自動化水平建設。企業內部應根據自身的生產特點,從供應鏈的眼光來認識、定性定量地分析企業內部的物料流向,借助物流技術對物流設施從最基本的物流容器單元化、集裝化、標準化、通用化到物流機械化和自動化,逐步進行改造,從物料的采購、運輸、儲存、發料直至在生產線的流動等環節上做到統一的標準化規劃,建立各個環節互容的標準體系,使物流活動高效順暢。產品包裝,盡可能地做到接口統一,減少拆包、裝盤和等待等反復無效的動作或時間。物流器具標準的配套與包裝、托盤和裝卸搬運的標準化,不僅能有效減少物流過程中的損耗,更能極大地提高物流的周轉效率。

3.完善信息化平臺,實現信息共享

(1)

加大物流信息系統的應用,完善物流管理信息系統。①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既可以保證信息流的迅速、準確無誤,還可以有效抑制冗余信息傳遞,減少作業環節,消除操作延遲,實現物流系統“快、準、靈”的特性。物流信息系統可提高物流運作效率,增強企業對市場的應變能力,實現供應鏈中各節點的良好匹配。及時、準確的物流信息是企業制定合理生產計劃的前提,內部物流管理平臺的制定要從采購到生產領域的標準流程及運行規范出發,讓設計數據有源頭、采購數據有依據、收貨管理有計劃、庫存管理有標識、出庫成本有歸集、財務核算有憑證,從而大大改善流程處理效率,提高企業物流管理水平。②充分利用現有發達的物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提高信息系統在企業內部的應用水平。建立集中式信息共享平臺,讓各相關部門可以瞬時了解物料的數量和位置,從而分析出生產進度,并安排好原料采購和成品發貨。同時,企業要在完善生產調度管理系統、倉儲管理系統、倉儲監控系統、運輸管理系統、在途信息系統和采購營銷信息共享平臺的基礎上,加大對相關物流信息的采集和整合力度,不斷提高物流信息應用和服務水平。

(2)

構建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物流體系。企業內部物流運輸的發展表明,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對提高企業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作用?,F代生產物流管理的基礎和依據是大量的物流信息,充分利用這些底層數據,錄入到計算機并經過計算機系統的統籌分析,進而實現對生產過程、物流管理、生產計劃、調度和質量等的監控督和控制,通過減少生產和供應過程中的浪費,縮短物流時間?,F代化企業內部物流的發展趨勢是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和集成化,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建立起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以運輸、配送、裝卸搬運、自動化倉儲、智能庫存控制和包裝等專業技術為支撐的企業內部物流體系,實現企業內部物流的系統化管理,降低企業物流成本。

4.發揮“第三方”作用,實現優勢互補

(1)降低企業物流活動的自我服務比重。由于客戶不斷壓縮交貨周期,加之企業內部物流管理的不足,為有效控制物流成本,企業可把部分物流環節外包給專業性較強的物流公司,把原料的采購委托給信譽較好的中間商。一方面可以按照物流專業化、現代化的要求對企業自身的物流系統進行改造,提升企業自身物流服務水平以滿足現代化產銷的需要;另一方面重視社會物流發展狀況,結合企業的自身能力及物流需求,逐步引入和依靠第三方物流服務商所提供的專業化、現代化的物流服務平臺,提升企業物流服務的水平。其實,廠內物流業務完全可以外包,其主要工作是從物料進廠開始到原料送到生產線,以及從生產線下來的產成品到出廠前的所有物流活動。

(2)

整合企業內外部的物流資源。在企業內部物流的具體操作中,受季節或其他因素的影響,企業對物流的需求和內部物流的供給會出現物流資源緊缺或閑置的情況。這時就需要借助外部資源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當出現物流供應緊缺時,可以暫時借助第三方物流來滿足企業內部物流的“缺口”;當企業內部物流出現閑置時,可以暫時作為第三方物流來避免企業內部物流資源的浪費。目前,在優化供應配置、降低資金占用方面,JIT采購、供應商管理庫存(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和共同預測、計劃與補給(CPFR,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是較為科學、理想的采購模式,有助于減少中間的儲存與配送環節,提高原材料和零配件直送工位的比重,進而實現生產精益化。另外,外租倉收貨過程中根據生產計劃實際需求量,嚴格按照計劃的需求量收貨,防止不必要的貨物進入倉庫或生產車間。

5.加快物流人才建設,加強專業人員培訓

(1)

重視人才引進和培養,組建物流管理隊伍。要改變現有物流隊伍的人才結構,引進具有專業化物流管理知識、具備豐富物流管理從業經驗的高級人才。只有不斷引進和培養高層次的物流管理人才,建設創新、務實、專業的職業化物流團隊,形成完善的高中低多層級物流人才梯隊,才能成就企業物流管理的可持續發展,為企業進行物流管理創新提供人力保障。同時,在引進人才的同時要注重人性化管理,既能引得來,更要留得住,使其盡心盡力,有用武之地。此外,物流人才梯隊的培養和擴充途徑,可以有條件、有目標、有選擇、有針對性地與職業院校物流專業進行聯合培養,也可嘗試將企業內部物流系統管理技術的研究和分析工作嵌入到培訓課程教學中去。

(2)

加強現有物流專業人員培訓。從企業的物流管理層到操作人員,要分層次地進行系統化的培訓。針對不同的工作崗位,不同的工作性質,制定不同的培訓目標和內容。企業內部專業物流人員的培訓應以物流管理技術的研究和分析工作為主,側重于供應鏈的戰略規劃和管理的培訓。非物流專業人員培訓,可利用案例和數據,用事實向廣大員工宣傳內部物流降本增效的功能與作用,改變人們對傳統物流系統的認識,促進

物流系統的工作重心由服務向開發利潤源轉變。

6.建立績效評估體系,實現內部管理突破

(1)

對物流活動進行計劃和調控,正確計算物流成本并評估物流部門對企業效益的貢獻程度,分層分級地建立物流成本管理與控制系統。運用專業的預測、計劃、核算、分析和考核等經濟管理方法,進行物流成本狀態分析以及物流責任成本管理和效益分析等,不斷完善和優化企業內部物流管理系統。企業應建立相應的物流費用核算機制,選擇正確的核算方法,了解企業物流成本結構,對物流活動計劃進行監控,正確反映物流成本,科學合理地降低物流成本。

(2)

建立和完善物流成本的指標考核體系。應用信息技術,引入商業智能(BI Business Intelligence),實現物流績效指標源數據的自動采集、統計、分析和應用,分析展現物流績效的同時,為決策者提供數據支持。在一套完整的流程、標準的指導下,建立相應的量化獎懲考核機制,進行月度、季度和年度考核,以保障優化的方案和科學的計劃得以實施,實現企業內部物流管理的突破。

基于對上述關于物流活動的思考,本文從內部物流成本控制能力、庫存物料管理能力、內部物流布局能力和內部物流管理成熟度四個方面構造了制造業內部物流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所示?!肮芾聿辉谟谥?,而在于行”。再好的優化設計方案如果想要取得預期效果,最后的落腳點還在于組織的執行力。合理的物流績效評價體系是物流優化方案落

四、結語

優化與完善內部物流管理體系將是制造企業降低物流總成本的主攻方向,也是未來企業競爭的焦點?!拔⒗J健敝械闹袊圃鞓I若要尋求自身發展、實現經濟、社會效益最大化,就必須優化內部物流管理,從物流成本上發掘第三利潤空間,以尋求新的競爭著力點。

(1)

物流管理的關鍵在體制,而物流管理意識無疑是物流管理中的關鍵一環。只有保證內部物流的暢通,才能實現物流管理的內外結合,并進一步將物流管理的范圍向縱深擴展,推進精益物流管理。管控物流成本是促進物流合理化的基礎,降低物流成本的短期目標重點在于控制運輸成本,長期目標在于控制庫存成本。要想達到加強物流管理水平的目的,首先要加強對物流管理對象的管理,包括對物料的數量、質量、時間、成本及信息的管理;企業通過對內部物流管理的提升,力求以最少的運力,走最少的路程,經最少的環節,花最少的費用,耗最少的時間,完成最大量的運輸作業任務,實現成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其次要落實對物流管理整體結構的改進,包括流程再造和相應組織結構的優化,供應商管理的優化與改進,推進管理制度化的建設,提升管理者的素質和意識,重視物流管理中人的因素等。在此基礎上,需要設備、信息、工具和器具等資源共享并進行最佳配置。

(2)

良好的企業內部物流管理體系是確保企業物資正常供應的前提,更是企業正常生產和運營的先決條件。在溝通協調上,企業內部物流管理部門與系統內部的溝通,使采購、生產和配送等業務流程更清晰、流暢,并在合理化的基礎上通過減少原材料、成品的庫存,減少供應鏈上的占有資金,減少不必要的物流動作,提高訂貨的準確性、配送的高效性和信息交流的通暢性。

(3)

物流系統優化是供應鏈優化的基礎,快速響應能力是供應鏈競爭的核心,快速物流是縮短供應鏈周期的決定因素。企業需要借助高效的物流系統來加快物流速度,而機械化、自動化、協同化、標準化與組裝單元化是建立高效物流系統的重要條件。物流在整個產品制造活動的過程中并非一成不變,供應鏈參與者在物流活動過程中的角色是動態變化的,這種變化會直接影響物流供應鏈結構的變化。因此,整個物流過程是一個不斷轉化與重組的過程,物流活動參與者的主體與需求變化,需要生產組織者和管理層及時調整和跟進,這對企業管理提出更高的組織能力要求。

總之,新型的內部物流一體化的企業物流管理模式可以從生產物流的角度來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企業的各項生產活動,通過生產物流進行管理和優化,來實現對各項生產活動的管控,提升生產物流效率。企業要想在物流領域的競爭中占據制勝高地,就必須從多個方面入手,構建好內部物流體系,優化物流組織,規范物流管理流程,并且要配合企業高層帶領全員行動,才能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強管控能力,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優化的配置。

制造業范文第6篇

摘 要:該文從廣義虛擬經濟視域下的信息態出發,分析認為“專制愚民”、“二元思維與信而好古”、“小農意識”以及“財富觀的扭曲”等是造成我國制造業當前困境的深層思想文化原因。在此原因分析基礎上,該文提出打破制造業困境、實現制造業跨越發展的根本不在于技術,而在于從根本上突破思想文化因素的束縛。

關鍵詞:信息態;制造業困境;思想文化

一、我國的制造業困境歸根結底是思想文化的困境

我國制造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在國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力,產值大、增長迅速、企業數量眾多,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的制造業大國。但若將我國制造業置于全球發達的制造業體系中來看,其發展是嚴重滯后的。勞動力競爭優勢逐漸喪失、缺乏核心技術以及知名品牌、配套制度與措施不完善、頻繁遭遇國際貿易壁壘等問題長期困擾著我國制造業的發展,這些問題從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層面對制造業的發展持續施壓,我國現代制造業的發展道路并不平坦。在古代,中國曾經一度掌握著全球制造業技術的制高點,四大發明是古代科技成果的耀眼明珠,展現了中華民族在制造領域的巨大潛力。近現代以來,西方國家通過把握工業革命的契機,使制造業研發能力和生產技術大為提高,也正是從這時起,中國逐漸失去了在制造業領域的領先優勢,轉而進入長達百年的被動挨打、奮起追趕過程中。那么,哪些因素是困擾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根本因素?

在對中國制造業困境的認識上,觀點從來不統一,有的人認為是技術因素,有的人認為是體制機制原因,也有人認為是受發展環境影響,但是這些因素都不能夠完整、深刻的解釋中國制造業困境的淵源。強大的制造業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依靠,對發展中的大國來說尤為重要,我們應該找到在一系列約束我國制造業發展的直觀因素背后更深刻的原因。

廣義虛擬經濟理論下的信息態為我們深入分析制造業困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雖然廣義虛擬經濟是一個比較新的研究領域,但我們認為廣義虛擬經濟所揭示的一種經濟形態是貫穿我們整個經濟發展過程始終的。物質態和信息態的深度融合是廣義虛擬經濟的重要特點。狹義來看,信息態可以理解為與物質產品同步存在的思想、文化、體驗以及認知等因素,信息態決定著物質態能否實現從使用價值向廣義虛擬價值的跨越。從分析制造業困境的原因來看(圖1),信息態就是影響和決定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思想文化因素,這些因素構成了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思想根基并決定了制造業發展環境的產生和發展理念的形成。誕生于中國古代的特定信息態不斷的持續、鞏固強化并決定了從這后來的制造業的物質態,決定了中國制造業的硬實力和軟實力,也影響著中國制造業在面對國際國內硬環境和軟環境時的應對策略。技術創新環境、科研支持環境等硬環境約束著包括技術水平在內的硬實力發展,而品牌、配套服務等軟實力又是基于硬實力成長起來的,沒有良好的軟實力,作為軟環境的配套便在“破窗效應”的作用下日趨惡化,這便是我國制造業的約束作用方向。未來我國制造業要突破約束,則需要首先從軟環境出發,先“內省”,“內圣”方能“外王”。激發創造活力,以法律、法規的手段保護制造業品牌,進而培育出名實相副的制造業品牌,實現軟實力、硬實力同步發展,進而強化中國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的高端地位。

有很多學者認為,進入現代社會再去分析思想根基是落伍的、滯后的,因為現代社會、現代產業講究的是規則、程序、行動方式,而抓住思想根源并不能顯出發展實效。但從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通過廣義虛擬經濟理論下信息態的分析,我們不僅可以找到我國制造業發展困境的思想根基,更可以在思想根基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形成突破我國制造業困局的思路。制造業的發展并非一朝一夕,制造業技術和品牌也并非無源之水,這里的源根本上還是來自民族的思想文化,所以從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制造業困境的根源具有不容忽視的迫切性。

二、思想文化因素對形成制造業困境的影響方式

思想文化因素決定了思想局限的產生及固化,思想局限在產業、行業發展過程中對人的思考過程產生了極大的束縛??茖W的產業發展過程是在經濟學相關的產業、企業、組織、契約等一系列理論指導下進行的,而發展過程中究竟如何認識、應用這些理論以及如何發揮組織、契約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則是受到思想文化因素影響的。從制造業的角度來看,哪些思想文化因素是導致制造業困境的根源,這些因素之間是否存在相互影響的強弱關系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并決定了當前制造業困境等問題值得關注。

本文通過分析,認為七種思想文化因素是導致了我國制造業當前的困境的原因,其中儒家思想局限與小農意識是核心原因,二者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婆e制的偏廢、財富觀的扭曲、產品經濟理念、運動式產業發展以及法律法規不完善既受到儒家思想和小農意識的影響,也結合了更多特定的時代特點。

(一)儒家思想的局限

儒家思想源遠流長,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正已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優秀的精華思想從古流傳至今,我們在“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等一系列發展理念中都能發現這些精神的存在。但與這些精華一起沉淀和固化的還有一些精神糟粕,它們束縛著我國的制造業發展。

1.專制與愚民

在兩千年的封建專制與愚民政策下,形成了強烈的等級觀念、宗族意識,并強化了民眾行為的盲目性?!熬?、臣臣、父父、子子?!薄熬钩家远Y,臣事君以忠?!币幌盗猩婕白鸨瓣P系的思想已經演化為整個社會的邏輯。從制造業來看,等級觀念與宗族意識直接催生了從古至今的地域商業文化以及進入現代以來的家族企業模式——家族人員負責企業的經營、管理、銷售等環節,也即經營權和所有權不分離。我國的家族企業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傳承的居多,而國外的家族企業多以資本為紐帶傳承。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傳承的家族企業,家族成員往往過多的干預企業的經營,影響企業決策,降低企業經營效率;而以資本為紐帶傳承的家族企業能夠充分發揮企業經理人的能動性,能通過機制的設定來更好的解決企業的委托代理問題,企業決策效率更高。以資本為紐帶傳承的企業相較以血緣為紐帶傳承的企業而言,擁有更好的創意、創新環境,在品牌培育與維護上有更大的優勢。以血緣為紐帶傳承的企業不僅是我國制造業技術創意、創新不足、品牌缺乏的原因,也是我國眾多其他行業的痼疾。

民眾既是消費者,也是不同領域的生產者,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類的愚民策略使民眾較大程度上喪失了創新、創造主體的作用。一方面,民眾的思想被來自統治者的管理工具束縛,另一方面整個社會經濟環境缺失了創新發展的必要條件和氛圍,社會生產被迫局限于相對簡單重復的低水平發展狀態。制造業生產的一個目的在于滿足民眾的基本生產生活用品需求,而與此相適應,一些簡單重復的生產方式有足夠的存在空間,這是由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引致的巨大消費需求決定的。龐大的市場使愚民的后患在短期內并沒有集中體現,而一旦消費需求日益增長、消費品質要求不斷提高,則對制造業的發展水平提出了挑戰,此刻啟迪民智、創新驅動便愈發重要。

2.二元思維與信而好古

二元思維是儒家思想中是非觀的重要體現?!熬又芏槐?,小人比而不周?!薄熬犹故幨?,小人長戚戚?!比寮殷w系認為人事物均遵循非此即彼、非好即壞、二元對立存在的原則。簡單的二元思維導致了國人在認知與行為上的長期局限,在面對多元社會,多元問題時無能為力、不知所措。當前國際國內的制造業領域呈現市場多元化、競爭多元化、技術多元化三大特點,每一方面都超越了簡單二元思維的處理能力。但正是由于二元思維的長期束縛,使國人對制造業的市場、競爭以及技術的變化、革新缺少必要的敏感。在市場方面,我國制造業的產品長期定位于滿足最基本的生產生活需求,對國內的產品市場需求缺少細分,對國際市場產品需求的縱深發展以及對產品品質要求的提高缺少必要的認識。二元思維也禁錮了中國人的冒險精神,而敢于冒險、敢于嘗試對于制造業的創新發展是極為重要的。

儒家十分重視對古人思想的闡述與解讀,偏好訓詁、考據、索隱之學,“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闭蛉绱?,中國歷代知識分子更多只能將古人的思想陳陳相因,甚至迷信古人、不思進取,空嗟嘆人心不古,于是新思想、新知識的誕生極為困難。公元前的五百年(孔子、老子、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柏拉圖、釋迦牟尼、耶穌等)以及文藝復興到歐洲啟蒙時期的五百年(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大衛·休謨、康德等)是人類歷史上思想智慧集中創造的時期。第一時期的思想理念集中于關注通過人的內心改造實現天下“有道”,第二時期主要集中于關注如何通過人的相互合作以及發展實現自由與平等,強調激發人的創造力。我國在第一時期有豐富的思想文化成果,而在第二時期則遠遠落后于西方世界。因此,從公元前五百年至今,我國的創造力一直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中被抑制、打壓。發展初期,制造業作為勞動力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具有在我國快速發展的條件。隨著發展的深入,制造業逐漸向知識密集型產業靠近,對創意、產品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受限于“信而好古”的思想理念,我國的制造業依然傾向于從公元五百年以前的思想理念中尋求在今天實現制造業跨越發展的路徑,一旦這條路走不通,便選擇模仿、“山寨”。

(二)小農意識的不斷強化

在自然經濟生產條件下,生產者在一小塊封閉的土地上進行自耕自作活動,由于生產目的在于滿足個人溫飽,沒有對作物質量、品質的更多要求,也便沒有相應的分工協作機制與市場交換機制。小農意識便誕生于這種長期持續并不斷得到鞏固的生產條件下,是一種固化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小農意識在心理素質上表現為求穩、怕變、盲目和狂熱,從而形成很大的保守性,本能的排斥變革,缺乏主動進取精神;在價值觀念上,自然經濟使得人們形成以自足、患得患失、平均主義為特點的觀念體系;在思維方式上自然經濟的規模狹小導致人們的活動范圍狹窄和認識水平低下,從而決定了人們思想方式的經驗性、直觀性和不系統性。小富即安、缺乏自律、宗派親族是小農意識的三個集中表現。

小農意識下的自給自足心理阻礙了我國制造業產品品牌意識的形成以及品牌的培育。自給自足是從自身的需要出發開展生產活動,既然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則不會面對來自其他生產者的競爭,也不會去參與其他生產者的競爭,如此創造和培育品牌也便失去了意義,品牌意識便失去了成長的空間。同時,自給自足的條件下,產品形態不會發展為商品形態,生產者只考慮使用價值,而使用價值的高低與是否是品牌并沒有絕對的關系,因此品牌本身便毫無價值。小農意識下自給自足的心理狀態一直延續,這種心理狀態下對品牌的認識滲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下的制造業領域。一方面客觀上產品發展為商品,另一方面卻難以擺脫以生產者自身為立場的評價體系,導致了我國制造業領域的品牌缺失、競爭無序。

小農意識下的小富即安和缺乏自律阻礙了我國制造業的長期經營。小富即安在我國制造業中集中表現為經營短視和短期趨利行為,制造業廠家寄希望于通過某一種產品或者某一時間段的技術或市場優勢地位來攫取大量的利潤,隨后便退出原有領域,轉而進行其他的經營活動或者進行固定資產投資,“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在我國的制造業領域相當普遍。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理念下,產業發展長期停留在生產者的個人財富積累層面,而缺少對國家、民族整體競爭力的考量。相對經營短視和短期趨利行為而言,創意、技術創新需要較長的周期、較大的投入,而其轉化為顯性的生產力則需要更長的時間,因此這些廠家必然不愿意追加R&D經費,更不愿意培育和維護發揮長期效益的品牌。缺乏自律是在行業規則、市場規則之外而言的,缺乏自律的經濟其生產具有盲目性和隨意性,生產秩序難以保證,生產條件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局部生產能力就難以維持穩定。

小農意識下的宗派親族理念與儒家思想中的等級觀念一脈相承且互相強化,但小農意識下的宗派親族比儒家等級觀念下的宗派親族更加狹隘,其強調的范圍已經從家族的概念逐漸向家庭概念轉換。但是,二者對制造業的發展影響具有一致性,都是對血緣關系認知的強化,無論是在家庭作坊還是近現代企業,都有集中體現。

(三)財富觀的長期扭曲

我國古代重農輕商,大量人口被束縛在土地上,因此與土地經營相關的大量實物成為財富的標志。長期對實物財富的偏愛也是由我國古代一系列現實條件決定的,而這種對實物財富的偏好一旦形成之后,就根深蒂固,一直延續到今天。

常規來看,制造業部門本是重要的實物財富部門,那么我國根深蒂固的對實物財富的偏好應該正好能夠促進我國制造業的發展。但事實上,實物財富觀更多的側重于對實物量的追求,以多為好。在實物財富觀的指引下,我國制造業恰恰出現了偏好上規模的現象,忽略產品的附加值開發。這與我國制造業規模大、質量低的問題相契合。同時,對實物財富的偏好也限制了我國制造業產品品牌的培育與保護。對實物財富的偏好在經濟生活中表現為一種“避虛就實”的選擇,由實體經濟延伸出來的虛擬財富被視為泡沫,由虛擬題材創造出來的財富擴張更被視為經濟危機的罪魁禍首。財富觀長期被實物財富創造過程扭曲,實物財富觀與社會虛擬財富的萎靡形成惡性循環,使虛擬財富長期游離于財富價值范圍之外。這種扭曲的財富觀對于在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提升制造業的發展水平極為不利。一方面缺少對制造業產品質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會否定對可交換的心理感受價值的創造。要實現我國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首先要認可制造業領域的廣義虛擬價值,而在此之前必須塑造全新的財富觀。

(四)產品經濟理念的影響

我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經濟時代,小農意識通過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已經內化為一種行為方式與行為規范。在辛亥革命后,我國經歷了短暫的資本主義經濟時代;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在政策推動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上實行計劃經濟下的產品經濟。產品經濟是區別于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的一種經濟形式,也是馬克思設想的在商品經濟消亡以后的未來社會的交換方式。在產品經濟時代,人們取得自己需要的東西不是通過交換,而是通過社會中心機構集中的、統一的分配來取得。按照馬克思的描述,產品經濟時代的到來需要以生產力高度發達、個別勞動和社會勞動時間差別基本消失為條件。除此之外,社會必須建立單一的全民所有制,在國家消亡、全世界消滅商品經濟存在的前提下,才能真正進入產品經濟時代。由此可見我國建國后實行的產品經濟是超越經濟發展階段的。

在產品經濟條件下,制造業企業生產的產品不通過市場交換,而是由相關部門實行統一的集中、調撥、分配,企業本身失去自主性;同時所有的產品被同化,失去了創造相應品牌的空間和必要性。加之該時期我國制造業產品長期供不應求、物資緊缺,更是為大量粗制濫造的產品提供了生存空間,產品經濟理念尤其在制造業業領域得到強化。雖然產品經濟制度本身超越經濟發展階段,但是制度的理念卻部分延續下來;雖然在改革開放以及市場經濟改革之后,我國逐漸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建國以來的產品經濟思想依然存在。從產品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對于絕大部分的中國制造業企業來說,雖然感受到了市場的存在卻并不在乎市場的存在。一方面,大量的國有制造業企業改革滯后于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另一方面我國的制造業企業寄希望通過大量的短期趨利行為在市場中獲取暴利,導致了我國制造業產品市場的混亂,價格戰、山寨品層出不窮。

(五)科舉制度的偏廢

隋朝創立科舉制度之初,按照“十科舉人”的標準來考核選拔官員。成熟的科舉考試科目主要涉及???、制科、武科和為統治階層子弟與外國學子開設的特殊科目四大類。??剖强婆e選才的主要科類,其下又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綜合類科目,包括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二是衍生類科目,是由綜合類科目衍生分化而形成的科目,主要包括九經科、五經科、四經科、三禮科、三傳科、學究科、一史科、三史科和俊士科等;三是實用類科目,是為了選拔某一方面的人才而開設的,主要包括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開元禮科、道科和童子科等。有些科目之下又包括了許多具體的子科目。雖然科舉科目名目繁多,但卻集中于思想控制和實用技巧層面,加之為適應統治者加強皇權、統一思想的需要,后世對科舉科目以及選拔制度不斷進行調整,考試科目更加向詩詞歌賦、經學要義集中。這催生了我國古代文壇的繁榮與發展,但是卻深刻的影響了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此同時,由于重科舉、輕學校的社會趨勢,導致大量需要有知識積累的科學研究工作無法在學校的環境中展開,從社會層面缺失了技術成長的環境。僅有的科學應用研究也被限制在“技法”層面,而沒有發展到“科學研究”層次。

科舉制度在學科上的偏廢以及對學校教育的忽視放大了我國對基礎科學研究的忽視,使我國對科學技術的認識與實踐長期停留于經驗與“技法”。我國制造業重量不重質以及缺乏技術創新的現象正與這種人才選撥思想的偏廢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大量知識分子不愿意從事基礎研究工作,更愿意通過文科、社科的學習走上仕途;另一方面,也貶低了創意與技術創新在制造業中的價值、片面拔高了產量的優越性。

(六)“運動式”產業發展模式

長期的封建制度束縛了我國制造業發展的空間,因此一旦統治階層有意愿和機會發展制造業時,便會迅速的通過政府的力量自上而下推動產業發展,這便是“運動式”產業發展模式的來源。大規劃、大目標、大動員,長官意志,重視快速、當下、可見的成果,而忽略長期、扎實的綜合性的社會諧調發展,這是“運動式”產業發展模式的顯著特點。

洋務運動是我國制造業“運動式”發展模式的典型。在清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推動下,短期內全國陸續開辦了“開平礦務局”、“輪船招商局”、“安慶內軍械所”等一批工廠,這些工廠大多以軍工產品的制造為主,其目的在于“師夷長技以自強”。但是這種狂風暴雨式的發展違背了這些產業自身發展的規律,產業發展規模完全取決于政府的支持力度,產業發展質量無法得到保證,一旦當權者不能持續的給這些產業以投入與支持,則產業迅速萎靡。

建國以后的全國大煉鋼鐵也是“運動式”產業發展模式的代表。1957年11月,毛澤東同志提出要通過15年左右時間在鋼鐵等主要工業品的產量方面趕上和超過英國。在“以鋼為綱,全面躍進”的口號下,鋼鐵生產在全國掀起熱潮,產量指標節節攀升。北戴河會議正式決定并公開宣布1958年鋼產量為1070萬噸,比1957年翻一番,號召全黨全民為此奮斗,開展空前規模的大煉鋼鐵運動。一時間,全國各部門、各地方都把鋼鐵生產和建設放在首位;各級領導負責,大搞群眾運動和高爐土法煉鋼;對原有企業的生產能力不斷追加投資;商業銀行全力支持工業大躍進。事實上,全民大煉鋼鐵運動不僅沒能夠促進我國鋼鐵產業的發展,反而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嚴重削弱了農業,沖擊了輕工業和其他行業,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嚴重影響了人民生活,挫傷了群眾的積極性。

“運動式”的產業發展模式沒有遵循產業的生命周期,也并非由市場催生產業成熟,因此對于產業本身的成長來說并沒有好處。政府通過“運動”扶持產業發展往往伴有改善政治、經濟環境的目的。我國制造業從清朝末年開始長期落后于西方國家,政府通過“運動”推動制造業發展本是伴著強烈的民族復興欲望,但這在事實上導致我國制造業脫離了核心技術以及創意與創新,長期徘徊在低質發展階段,僅僅在數量規模上快速擴張,最終造成積重難返的局面。

(七)法律法規不完善

在我國,法律法規還有較大的完善空間。這一方面來源于法律法規本身體系的不完善,另一方面來源于全社會法律意識的薄弱。法律法規本身是塑造發展軟環境的重要環節,強烈的法律意識以及科學的執法機制是法律法規得到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對制造業來說,法律法規的不完善進一步放大了我國制造業存在的技術、創新、品牌等問題。對于積極開展技術研究、有創新成果的企業,他們的創新與知識產權在市場中得不到有效的保護;而對于那些靠山寨與模仿成長的企業,他們的產品依然有穩定的市場;甚至對于那些明顯侵犯知識產權、剽竊創新成果的企業,法律法規也不能給予有效的懲罰。制造業領域的創意與創新不能得到鼓勵,而山寨與剽竊被縱容,將直接導致核心技術進一步淪落,創意、創新進一步減少,品牌培育與維護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三、實現我國制造業跨越發展的戰略選擇

在對中國制造業跨越發展的路徑分析中,絕大部分研究者都將重點放在了技術層面,或者是就創新能力不足談創新能力的培養。但本文在以信息態的視角對我國制造業困境的思想文化原因進行性深刻分析后認為,無論是技術還是創新,其本質都是中國千百年思想文化因素的外在表現。要實現制造業的跨越發展必須緊緊把握住思想文化因素的主線,由內而外,從宏觀(長期)和微觀(短期)兩個層面著手。

(一)宏觀層面

要實現制造業的跨越發展必須先解決“思想文化問題”,而“思想文化問題”往往需要廣泛深刻的時間積累和沉淀,是實現制造業跨越發展的“宏觀路徑”。

1.解放傳統思想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提出來的,最初之意在于突破“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禁錮,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鄧小平同志敏銳地認識到要解決當時中國所面臨的問題關鍵在于解決思想問題,而解決我國制造業當前困境的思路也應與此是一致的。

在制造業領域解放思想,關鍵在于突破小農意識思想的束縛。突破小農意識思想的束縛首先必須客觀認識小農意識的深遠影響,小農意識往往是與中華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的,因此認識小農意識的影響必須再次強調對傳統文化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小農意識的糟粕性集中體現在“小富即安、缺乏自律、宗派親族”三個方面,因此需要在全行業范圍內鼓勵創新創業、鼓勵資本積累。除此之外,在制造業領域解放思想還需要樹立行業民主和行業創新意識,打破對國內企業成功模式的盲目崇拜與簡單模仿,激發企業原始創造力。

2.改革教育體制

教育的本質不在于教化,而在于引導、激發??婆e制偏廢之所以會阻礙制造業跨越發展,關鍵在于科舉制試圖通過特定的內容固化被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雖然我國當下的教育體制鼓勵發展素質教育,但是在諸多方面依然受到了科舉制偏廢的影響,必須對這種教育體制進行改革才能充分釋放受教育對象的多方潛能。另一方面,對教育體制的改革還需要注重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有效結合,這三種不同環境下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各有特點和重點,對于塑造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均不可或缺,在完整的教育體系下才能夠培育出推動實現制造業跨越發展的思想以及相應的技術創新動力。

3.塑造消費文化

塑造消費文化應該是在物質需求得到較大程度滿足之后的消費過程中,將物質產品符號化,從物質產品的消費逐漸轉向體驗消費,這與廣義虛擬經濟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實現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制造業的跨越發展必須塑造消費文化。但是此處所指消費文化的塑造必須以一定的物質產品生產和消費能力為基礎,也便是在實現制造業跨越發展的上一階段必須保證居民對制造業產品的基本需求得到充分滿足。

(二)微觀層面

實現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制造業的跨越發展其微觀路徑主要是在宏觀路徑所描述的方向下,社會微觀主體的行為路徑,這種路徑的選擇依然來源于對困擾制造業發展的信息態原因的分析。

1.樹立廣義虛擬財富觀

這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的。消費者對財富的認識影響著物質生產的方向,狹義的財富觀僅僅包含實物財富。隨著經濟的發展,隨著人們消費傾向的轉變,財富的客觀形式日益多元,在這種背景下,狹義的實物財富觀已經開始阻礙財富的再生產活動。從制造業來看,產品本身已經不是財富最主要的標志,產品的品牌價值、延伸服務等附著于物質產品之上的虛擬價值已經成為重要的虛擬財富標志。樹立廣義虛擬財富觀就是需要將實物財富與虛擬財富均納入到廣義財富體系中來。對居民個人而言,樹立廣義虛擬財富觀不僅需要認識上的轉變,也需要財富創造行為的轉變;對企業而言,要培育制造業品牌、完善制造業產業鏈、推進制造業服務化發展。對國家而言,廣義虛擬財富觀的成熟與推廣也需要有完善的廣義虛擬財富交換機制的建設。

2.提升政府科學決策能力

政府的科學決策能力與產業發展政策密切相關,科學合理的制造業產業發展政策是實現制造業跨越發展的重要支撐。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對提升政府的科學決策能力提出了要求。從制造業來看政府科學決策就是要將制造業領域該有市場決定的部分放給市場,降低部分壟斷行業的準入門檻,推動競爭,與此同時對關鍵的事關國民經濟命脈、國家安全的制造業領域提供必要的扶持。

3.推進制造業企業現代化治理

這是對企業來說的。制造業企業的項目投入通常很大、沉沒成本較高,因此制造業企業的現代化治理對于制造業企業的生存至關重要。對于中國的制造業企業而言,壟斷和家族治理往往會因為企業自身決策的不科學導致企業的生產不適應市場的需求、不符合經濟的需要,因此推動制造業企業現代化治理已成為必須的選擇。對國有制造業企業來說,當前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個重要的方向,但是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仍然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需要出臺和完善。對民營制造業企業來說,推動從家族式治理向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過渡,實行現代的人力資源管理和職業經理人制度是推進制造業企業現代化治理的重要手段。

4.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立法

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立法不是實現制造業跨越發展、創新發展的決定因素,但卻是不可或缺的保障條件。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立法,并不僅僅是法律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到法律制度以及法治實踐機制的問題。從制造業領域來看,還需要進一步擴大知識產權保護范圍,深化具體的權利保護事項等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完善,如將軟件版權、商業機密等內容納入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中。中國制造業與國際直接接軌,因此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立法也應該在適當的程度上與國際接軌,接入相應的國際標準,爭取在國際競爭中的主動狀態。除此之外,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立法同樣需要嚴格的執法過程,必須對相應侵權行為進行嚴格法律制裁。

四、結語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度,也是唯一一個保持千年文明延續的國度,在文明延續的同時,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也逐漸滲透到了我國經濟發展理念的方方面面,在制造業領域表現的尤為明顯。而我們在對制造業的發展困境進行分析的時候,我們又更多的著眼于科學技術層面,這些思想理念又長期被人們所忽視。廣義虛擬經濟體系下的信息態理論為我們發現這些思想理念對制造業的深層影響提供了一個視角,從而將“專制愚民”、“二元思維”、“信而好古”等思想文化因素剝離出來。在此基礎上,我們發現要實現制造業的跨越發展并非一日之功,不應該為追求短期成效而盲目的發展所謂的科學技術,應該抓住思想文化根源,從宏觀和微觀兩種路徑配套推進。

制造業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與國家的民運息息相關,制造業的發展在任何時候都不容忽視。但發展不應是盲目、急躁的,尤其是在當前智能制造時代即將到來的時刻,必須找準制造業困境的原因,對癥下藥,才能促使制造業的健康發展,這是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實現制造業跨越發展的首要任務。

上一篇:關于大海的文章范文下一篇:教師晉升職稱工作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