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祖國變化范文

2023-09-18

祖國變化范文第1篇

北京市前門外國語學校

初二(5)班

丁婷

我家對面有個小公園,小得很難從北京市城區地圖上找到。爸爸戲稱這是世界上最小的公園,應該收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小雖小,可它居然也有名有姓,叫做“安樂林公園”。

在我心目中,安樂林公園曾經是臟、亂、差的典型。垃圾桶滿了無人清理,公共廁所臭氣熏天,縈繞在耳邊的永遠是步履蹣跚的老人們邊抽旱煙邊打麻將的吵鬧聲。如果運氣不好,還會遇上一兩位赤裸著上身的“膀爺兒”,提著鳥籠吐著臟話,此時你再好的心境也會一下子跌到谷底。這一切讓我對公園望而卻步,每當必須要經過的時候,我不是捏著鼻子就是捂住耳朵匆匆走過。

可悄然之間,伴隨著奧運的“春風”,安樂林公園“變臉”了。

那天,我再次走過安樂林公園。一陣玫瑰花香撲面而來,讓我放下了準備捏緊鼻子的手,耳邊傳來的和諧悅耳的鑼鼓聲和音樂聲更是促使我的雙腳迫不及待地踏進了公園。循聲望去,一幅美麗的生活畫卷映入我的眼簾:公園中央,一群老奶奶身著粉紅色的盛裝,在重新鋪好的圓形場地上跳起了秧歌舞,旁邊幾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正在賣力氣地敲鑼打鼓,真是神氣十足。南邊新修建的棕色亭子旁邊,一群人身穿寬松肥大的白色運動衣,伴著舒緩的音樂,很投入地打著太極拳,令我驚訝的是,幾個十來歲的小頑童也跟著一起有模有樣地比劃著。大樹下面,幾位老爺爺在切磋棋藝,邊上不時傳來陣陣喝彩聲。蜿蜒的石子小路上,婦人們一邊聊天,一邊遛狗。小狗們或許是被這一番悠閑自得的場面所感染,不再狂叫。最讓我感到欣喜的是,原來的那個公廁已煥然一新,馬桶可以自動沖水,換氣扇“嗡嗡”地工作著,隨時保持里面的空氣清新。

祖國變化范文第2篇

1. 掌握詩行間意象轉換和詩意跳躍的朗讀節奏,以表達全詩的主旨和各節的要義。

2. 學習分析詩歌的象征手法。

教學重點:

分析詩歌意象運用的特點。

詩中主體自我與客體現實合而為一并占優勢的藝術想象對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

意象疊加和意象特征強化二者對表達主體感情的作用。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結合詩人的經歷把握詩歌的象征意義

課時安排:1課時

設計思想:

本課意在突出本詩的情感發展脈絡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點。同時,如何解析朦朧詩的朦朧,引導學生認識這類詩歌的特點,學會分析鑒賞這樣的詩歌,也是這節課的重點,即分析本詩意象的象征意義。對學生啟發引導,引導他們讀更多的詩歌作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愛國是一個古老的主題,從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到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從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到魯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一代代詩人在詩中抒發的愛國之情總是和憂慮國家的命運相聯系的。經歷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朧詩人舒婷,面對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祖國,懷著拳拳的女兒之心,用詩歌唱出了對祖國的無限深情。今天,讓我們走進舒婷的詩歌,去聆聽她的心聲。

二.、作者簡介:

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蹲鎳?,我親愛的祖國》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這一代人富有時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懷疑、失落的情緒,同時也使她們進行了嚴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頑強的追求。

三、誦讀:詩是人類向未來所寄發的信息;詩給人類以朝向理想的勇氣。

1、先請同學們自由地放聲朗讀詩歌,邊讀邊體會:詩人在這首詩中抒發了對祖國怎樣的情感?你是通過哪些具體詞句或具體形象體會出來的呢?開始自由朗讀!

2、學生讀。注意讀準字音,體味情感,注意語流。

3、請專家讀。思考一下為什么要這樣讀。

四.分析詩歌。

1、剛才同學好像前兩節讀的低沉,為什么要這樣處理呢?抓住詩中的形象分析。“詩人一面形象地理解著世界,一面又借助于形象向人解說世界;詩人理解世界的深度,就表現在他所創造的形象的明確度上。”她選擇了哪些形象,這些形象,又構成了怎樣一種完整的圖景?給人怎樣的感受?

明確:破舊的老水車(以“水車”對河的依戀象征“我”對祖國的相依相存。“破舊”表現歷史之久。)

疲憊的歌

熏黑的礦燈(“熏黑”言其使用時間之久。“我”與祖國“在歷史的隧洞里”長期“蝸行摸索”。)

干癟的稻穗(“稻穗”“干癟”是因土地貧瘠。盡管“干癟”,也是赤子的一顆心啊!)

失修的路基

淤灘上的駁船(駁船在淤灘上,行進很艱難啊,“我”靠祖國的拖曳得以前行,才不致掉隊,極力表現了祖國對兒女的珍惜,兒女對祖國的痛惜??吹?ldquo;纖繩深深勒進你的肩膊”,“我”痛惜、愛憐、負罪之至)

“我“該怎么理解呢?(可以結合第四節的前兩句)

(簡單介紹意象,詩中的形象其實是意象,艾青:“意象是純感官的,意象是具體化了的感覺”意象是詩歌藝術的精靈,是詩歌中熔鑄了詩人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詩人借助意象的和諧的組合表情達意。)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花朵稍微亮麗一點,但是花朵在這里是……未落到的,而且是千百年未)

飛天是什么呢?

飛天,是佛教中乾闥婆和緊那羅的化身。乾闥婆,意譯為天歌神;緊那羅,意譯為天樂神。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是一對夫妻,后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神之一。乾闥婆的任務是在佛國里散發香氣,為佛獻花、供寶,棲身于花叢,飛翔于天宮。緊那羅的任務是在佛國里奏樂、歌舞,但不能飛翔于云霄。后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相混合,男女不分,職能不分,合為一體,變為飛天。飛天落處,朵朵香花飄落,頗有“天花亂墜滿虛空”的詩意。這里應該是表達人們美好的愿望。

“一首詩是一個心靈的活的雕塑”,我們同學所羅列的這樣一些意象形成的雕塑,給人一種怎樣的整體感覺?(其實是一種意境,意境是詩人對于情景的感興,是詩人的心與客觀世界的契合。)

明確:其實在詩歌第二小節里有幾個詞語概括了這樣一種感覺: 我是貧困 我是悲哀

第二小節是痛苦,是希望。

為什么是是痛苦,是希望呢?

“飛天”這個意象奇偉而瑰怪,具有極大的誘惑力,這個意象雖然表明美好的希望未變成現實,富民強國的希望在漫長的黑暗歷史中是那樣的虛無縹緲,似乎永遠都是美麗的神話,可望而不可即.

其實在第一節里也有一種希望,只不過希望是很渺茫,能看出來嗎?

明確:歌雖“破舊”雖“疲憊”卻“紡”個不停;“蝸行”而不是“蝸居”,對光明的摸索卻從來未停歇。

2. 這就是,我們的祖國。這是詩人在前兩節中營造出來的,整體的感覺。了解了這種感覺后,應該怎么讀呢?( 請學生誦讀)

老師讀,(多媒體課件展示“朗讀腳本”,教師講解。)

這一節的感情是沉郁凝重的,用深沉的語調和舒緩的節奏,方能傳達出詩人對祖國災難歷史和嚴峻現實的哀痛。正如剛才同學們體會到的,“老水車”等一系列意象展現了祖國數百年來的貧困落后,“破舊”等修飾詞語顯示出祖國在苦難中頑強掙扎,緩慢前行,朗讀時要用低沉的重音來突出它們的含義。尤其是“深深”后面的停頓和“勒”字的重讀處理更能體現與祖國生死相依、血肉相連的情感。

聽了老師的介紹,對同學們朗讀詩歌有沒有啟發呀?相信同學們現在對這一節的理解會更深入了。那哪位同學愿意來試試讀一讀這一節詩呢?可以先在下面練習一下,讀給自己聽或讀給同桌聽。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位同學的朗讀感動了自己,也打動了我們。而他的神情又很具有詩人的氣質,使我想起了著名詩人艾青的兩句詩:“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3、學生合作創作朗讀腳本,并練習朗讀。

同學們可以借鑒模仿老師的這個方法,從另外三節中選擇自己最喜歡讀的一節,也為自己創作一則朗讀腳本,并在腳本的指導下練習朗讀,朗讀的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我們以四人小組為一個創作集體,看哪一個創作小組腳本寫得好,朗讀讀得好。

4、各小組交流腳本,表演朗讀。 教師準備資料:

第二節:這一節的感情同第一節一樣凝重,用深沉的語調和舒緩的節奏以表達詩人對祖國那段屈辱而沉重的時期的哀思。“貧窮”、“悲哀”這兩句應低緩,來傳達出詩人對祖國災難歷史的哀痛。“痛苦”應重讀,表明希望無法實現帶給人們的苦楚。尤其是“希望啊”和后一句中的“花朵”應用顫音來進行朗讀,更能體現出與祖國生死相依的情感。最后一句“祖國啊!”應讓人覺得有壓抑感,語調下抑,而不能上揚。(推薦一人讀)(多么深沉的感情啊,如行歌慢板,余韻繚繞,令人回味)

第三節:這一節寫得充滿希望,寫出了祖國在騰飛,祖國未來前途無量。朗讀時,要朝氣蓬勃,充滿希望,讀出對未來的向往。所以說,應以歡悅、熱烈之情去朗讀。“簇新”,“掙脫”等詞寫出祖國正在發展,在擺脫舊思想的束縛,走向改革開放,所以要讀得激昂。“黎明”應重讀,并在其后停頓一下,“噴薄”是個重點詞,要以高亢的聲音去讀,要表現出新生的希望。(建議一男一女讀)(讀的鏗鏘有力,聲情并茂,真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放,你們真有詩人的情懷啊!)

第四節:這一節的感情激昂,亢奮,要用富有激情的語調傳達出詩人愿意獻身祖國的建設,為祖國的富強貢獻自己力量的雄心壯志。后面的兩組排比句,要讀出對比,欲揚先抑,并且還要突出層次,“迷惘”、“深思”、“沸騰”等詞語讀起來要有排比的氣勢,聲音應從低到高逐漸起伏變化。“那就從我的……你的自由”這一句應體現渴望為祖國奉獻自己的情感,音調應高亢一些。(建議四個人讀)

真是激情澎湃,蕩氣回腸啊,太有感染力了,我們大家聽得也都熱血沸騰了!同學們,我們也像這個小組的同學一樣,用高昂的語調和飽滿的熱情唱出我們的心聲吧!想讀的同學一起來!(全體讀第四小節)

6最后大家連起來再自由誦讀一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注意感情。

7現在我們請專家來讀一下,好嗎?然后全班齊讀。

明確:“雪被下”“古蓮的胚芽” “雪白的起跑線”“緋紅的黎明”這些意象時空大幅度跳躍,構成了立體交*的一組喻意。這就全方位地書寫了祖國成長的苦難歷程、再生的悲喜、新長征的開始和未來的美景,給我們展現出一幅百廢俱興、氣象萬千、生機無限的壯麗景象,同時也勾畫出了新一代的勃勃英姿。他們曾經迷惘過,現在治愈好了心里的創傷,正在思索,正在探求,而且已經躍起在雪白的起跑線上。一聲“祖國啊”,在這里流瀉出對舊貌換新顏的偉大祖國的驚喜、贊嘆、眷戀和愛戀的激情。

為什么“我” 是你的十億分之一,又是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總和?

明確:“我是你的十億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總和”這兩個意象,從人口和國土的角度抒寫了“我”與祖國的渾然一體、不可分割。詩中的我,不再是小草,也不再是青松的幼苗。而是時代的主人,歷史的主人,命運的主人了。

具體到底是怎么做呢?

“你以傷痕……沸騰的我”這一復合意象內涵豐富,概括力極強。它形象地描繪了祖國悲慘的遭遇,又簡約地表現了我那種曲折復雜的心靈歷程,著重地表達了患難中祖國母親所賜予自己的養育深恩。于是,詩人以如椽的巨筆將“我”的霹靂炸響的誓言橫抹在祖國的藍天:“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自由,你的榮光!”詩人為了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不惜獻出自己的青春、才智,甚至肉體和熱血;這是赤膽忠心、慷慨悲壯、浩然正氣的形象表現。末尾“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復踏中有變化,不僅造成了詩情的回蕩,而且有力地強化了獻身祖國的題旨,使詩歌在高潮中嗄然收束,收下了經久難息的余韻。 意蘊也就出來了。

五、小結

熱愛祖國、歌頌祖國,不僅是文學永恒的主題,更是民族振興的精彩傳唱。我們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響、更亮。

六、最后,老師提議,讓我們再次發出我們心底最深情的呼喚吧——

祖國變化范文第3篇

1.理解、積累“干癟、疲憊、簇新、迷惘、緋紅、噴薄”等詞語。

2.了解舒婷的濤在委婉曲折中表達心聲的特點。

3.感情誦讀并背誦全詩。

能力目標

1.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領會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培養學生解讀詩歌的能力。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把握詩歌的情感歷程,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精神。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中新穎的意象所表現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學難點

探究詩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體內涵,準確把握詩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歷程。

教學方法

1. 誦讀感悟法 通過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深沉情感。

2.聯想想象法 用于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

3.討論點撥法 用于對詩歌主題的分析。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感知詩意,分析詩中意象含義,把握全詩的情感歷程,探究詩歌主題。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同學們,愛國是個古老的主題,從《詩經》發軔,《楚辭》登程,在中國歷史上涌現出了以屈原為代表的眾多的愛國詩人,他們在詩中抒發的愛國之情總是和憂慮國家的命運相聯系的。經

歷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朧詩人舒婷,以其沉重的歷史積淀,將個體的“我”匯注于祖國的大形象,抒發了富有時代特征的一代人的嚴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頑強追求。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與傳統一脈相承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去體會詩中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歷史責任感。

(板書文題、作者)

設計(二)

同學們,我們為中國古典詩歌而自豪,因為它凝練、雋永,是多少年沉淀的精華。但這還不

是中國詩歌寶庫的全部。一批錦繡滿腹、才華橫溢的新一代詩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著新時代的清新氣息,創作了一大批精彩華章,裝點了中國以及世界詩壇的盛裝。欣賞現當代詩歌,我們會得到另一種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朦朧詩人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去領略它別樣的審美特征。(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

舒婷及《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碼鎮。祖籍晉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廈門。

1969年插隊落戶于閩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調福建文聯。插隊期間,開始試筆,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開始發表詩作。著有詩集《雙桅船》(獲全國第一屆新詩集優秀獎)、《會唱歌的鳶尾花》《舒婷顧城抒情詩選》,散文集《心煙》。她的詩被譯成多國文字,介紹到西德、法國、美國、荷蘭、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國家。是新時期以來,最受青年歡迎的詩人。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發表于1979年7月,即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第一個春天.詩人把壓抑中釋放出不定期的執情釋出來的執情化驗室作對祖國新興的謳歌。

三、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1.學生默讀,疏解字詞,初步感知詩意

設影:

(1)注音:

干癟(biě) 駁船(b) 蝸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 緋紅(fēi) 淤灘(yū) 纖繩(qin)

(2)釋義:

疲憊:非常疲乏。

簇新:極新(多指服裝)。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辦。

緋紅:鮮紅。

噴?。盒稳菟蛱栍科?、上升的樣子。

學生聽讀課文錄音,揣摩詩歌內在旋律。

教師提示:這首詩先抑后揚,體現出一種由舒緩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語言節奏。第一節,長句式,多節拍,每兩行表現一個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緩慢升起的樂曲,給人一種沉重感。這種詩句的音韻效果與詩人對貧困祖國的憂患意識十分相似。第二節,詩句簡短急促,把憂國的情緒強化為深深的悲愴。第三節,詩句拉長,節拍增多。這種起伏變化,造成全詩節奏反復回旋,抑揚頓挫,為第四節把全詩推向巔峰創造了條件。第四節,節奏更快,而且排比的運用,加強了語言的力度。這就把全詩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3.學生自由誦讀,體會詩句節拍、重音。

教師示例: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剛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

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

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渦;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

是/紅的黎明

正在/噴薄;

——祖國啊!

我/是你十億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

你/以傷痕累累的乳房

喂養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

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

——祖國啊

我親愛的/祖國!

4.學生有感情誦讀全詩,思考:

(1)經歷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詩人,在這首詩中抒發了對祖國怎樣的感情?這種感情又是

通過哪些事物來表現的?

(2)第一詩節中,詩人創造了幾個意象?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

(3)第二詩節中所表現的情感是單一的嗎?

(4)第三詩節的感情色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詩人是用哪些意象表達這種感情的?

(5)第四詩節中,詩人抒發的感情與第三節有何異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節內容。

學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師點撥:

(1)詩人抒發了與祖國血肉相連、榮辱與共的感情,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歷史責任感。詩中,“我”與祖國一起經受苦難,并在歷史的機遇面前承擔起為祖國取得“富饒”“榮光”“自由”的重任。

詩人通過一些具體事物來表現這種情感,如“老水車”“礦燈”“稻穗”“路基”“駁船”等,象征著祖國飽經風雨而依然具有頑強活力的特點。

(2)詩人創造了“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干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灘上的駁船”等意象。這些意象象征了祖國落后的經濟、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難,同時也展現了在災難中艱難掙扎,緩慢前行的祖國的形象。

(3)第二詩節既寫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寫出了人民的希望。“飛天”是宗教傳說中的能在天空飛舞的神,在民間備受尊崇,寄托著淳樸百姓對生活的祈愿。

(4)第三詩節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變而欣喜亢奮。詩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蓮的胚芽”“掛著眼淚的笑渦”“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緋紅的黎明”等,這顯示出祖國擺脫束縛,蒸蒸日上的狀態

(5)第四詩節中抒發的感情緊承上節,但程度有所加強,濤的感情達到了高潮。詩人將抑制不住的強烈感情化作對祖國母親的壯麗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去取得她的“富饒”“榮光”和“自”,去實現她的偉大理想。強烈的民族責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獻身精神,使詩的思想為之升華。

5.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各詩節的大意。

明確:第一節:回溯祖國數百年的貧困、落后的歷史。

第二節:寫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節:描繪處于歷史轉折時期的祖國形象。

第四節:強調“我”與祖國不可分割的關系。

四、研讀,探究品味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合作探究:

(1)每節詩末的“祖國啊”所抒發的感情是否一樣,從中可以看出詩人的情感有何變化.為何有這樣的變化?

(2)這首詩是以第一人稱寫的。詩中的“我”僅指作者一個人嗎?“我”與祖國是一種什么關系?

(3)舒婷的詩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達真摯的心聲。這首詩的哪些地方體現了這一特點?

四人學習小組合作研討、交流,教師點撥:

(1)四句“祖國啊”所抒發的情感并不一樣。第一句抒發了詩人難以言狀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蘊含著詩人的幾多痛苦和幾多希望;第三句是詩人對祖國母親的壯麗誓言;第四句是詩人對未來美好祖國感到無比自豪時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喚??梢?,詩人的感情由低沉嘆息逐漸轉向亢奮熱烈。這種變化是歷史發展在詩人心靈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這一代人富有時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懷疑、失落的情緒,也使他們通過心靈的折光抒發嚴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頑強的追求。舒婷的詩把個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把對現實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結合起來,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憂患意識和歷史使命感。

(2)《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以第一人稱寫成,以“我”向“你”(祖國)的傾訴,表達了抒情主人公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歷史責任感。詩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復出現,強調“我”和祖國一同走過艱難困苦、一同經歷風雨滄桑,“我”和祖國生死相依、血肉相連。這個“我”代表著與共和國有著共同命運的一代人,這一代人面臨新的歷史機遇,他們將承擔起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我”的形象,是熔鑄在祖國的大形象里的。

(3)詩的第一節和第二節,寫祖國的過去。詩人寫的雖是貧窮和苦難,情感中卻始終流動著對祖國的摯愛、依戀和贊頌。

例如:“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老水車”這個形象,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雖然“疲憊”,卻仍保持著頑強的生存力。同樣,下文的“礦燈”“稻穗”“路基”“駁船”等,都是在艱難困苦中不屈不撓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輩輩/痛苦的希望啊,/是‘飛天’袖間/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這幾行,寫的是中國人民屢受挫折卻從不泯滅希望。以上種種,都是對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贊揚。

2.學生集體深情誦讀全詩,自由續詩。

請學生發揮想象,仿照課文,在下面這些詩句后添加一句詩,使它們盡可能與原詩和諧一致。

(1)我是于癟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示例:

(1)我是干癟的稻穗,滋養你被勞作壓身軀。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載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3.學生熟讀,背誦全詩。

五、課堂練習

賞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題目。

思 念

一幅色彩繽紛但缺乏線條的掛圖,/一顆清純然而無解的代數,/一具獨弦琴,撥動檐雨的念珠,/一雙達不到彼岸的槳櫓。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陽一樣遙遙地注目。/也許藏有一個重洋,/但流出來,只是兩顆淚珠。

呵,在心的遠景里,/在靈魂的深處。

1.詩的第一節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個意象,分別抒寫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情思。

2.第二節中,詩人運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寫出了“思念”的纏綿、真切,請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

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②夕陽一樣遙遙地注目:

3.鑒賞第三節在全詩中的作用。

參考答案:

1.掛圖 代數 琴 槳櫓 茫然 苦惱 惆悵 焦灼

2.①時間緩慢 ②距離遙遠

3.第三節是全詩的詩眼,點出所有的痛苦、惆悵、焦灼和期待全部發自內心.是源自心靈深處的“思念”。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從十年浩劫中生活過來。有著太多坎坷經歷的詩人舒婷更能體會出祖國命運與個人命運不可分割的緊密關系,面對凝聚著災難和獲得新生的祖國,自然地產生出一種為個人不幸而悲傷、為祖國不幸而憂慮,同時又有對個人與祖國的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的憂患意識與歷史責任感?!蹲鎳?,我親愛的祖國》就是表達詩人這種理念與心聲的動人樂章。熱愛祖國、歌頌祖國,不僅是文學永恒的主題,更是民族振興的精彩傳唱。我們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響、更亮。

七、布置作業

《水鄉》是一首好詩,請寫一段文字,說說它好在哪里?可以評析全詩,也可以評一個方面;字數不少于200字。

屋是小島/浪中搖;

人是小島/河上漂。

篙挨篙/橋接橋;

魚網給橋欄/穿上黑紗袍。

夜半起大潮,站在門口撈一瓢;

一半是星星,一半是魚苗。

板書設計

祖國變化范文第4篇

1.理解、積累“干癟、疲憊、簇新、迷惘、緋紅、噴薄”等詞語。

2.了解舒婷的濤在委婉曲折中表達心聲的特點。

3.感情誦讀并背誦全詩。

能力目標

1.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領會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培養學生解讀詩歌的能力。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把握詩歌的情感歷程,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精神。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中新穎的意象所表現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學難點

探究詩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體內涵,準確把握詩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歷程。

教學方法

1. 誦讀感悟法 通過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深沉情感。

2.聯想想象法 用于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

3.討論點撥法 用于對詩歌主題的分析。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感知詩意,分析詩中意象含義,把握全詩的情感歷程,探究詩歌主題。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同學們,愛國是個古老的主題,從《詩經》發軔,《楚辭》登程,在中國歷史上涌現出了以屈原為代表的眾多的愛國詩人,他們在詩中抒發的愛國之情總是和憂慮國家的命運相聯系的。經

歷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朧詩人舒婷,以其沉重的歷史積淀,將個體的“我”匯注于祖國的大形象,抒發了富有時代特征的一代人的嚴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頑強追求。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與傳統一脈相承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去體會詩中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歷史責任感。

(板書文題、作者)

設計(二)

同學們,我們為中國古典詩歌而自豪,因為它凝練、雋永,是多少年沉淀的精華。但這還不

是中國詩歌寶庫的全部。一批錦繡滿腹、才華橫溢的新一代詩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著新時代的清新氣息,創作了一大批精彩華章,裝點了中國以及世界詩壇的盛裝。欣賞現當代詩歌,我們會得到另一種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朦朧詩人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去領略它別樣的審美特征。(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

舒婷及《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碼鎮。祖籍晉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廈門。

1969年插隊落戶于閩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調福建文聯。插隊期間,開始試筆,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開始發表詩作。著有詩集《雙桅船》(獲全國第一屆新詩集優秀獎)、《會唱歌的鳶尾花》《舒婷顧城抒情詩選》,散文集《心煙》。她的詩被譯成多國文字,介紹到西德、法國、美國、荷蘭、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國家。是新時期以來,最受青年歡迎的詩人。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發表于1979年7月,即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第一個春天.詩人把壓抑中釋放出不定期的執情釋出來的執情化驗室作對祖國新興的謳歌。

三、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1.學生默讀,疏解字詞,初步感知詩意

設影:

(1)注音:

干癟(biě) 駁船(b) 蝸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 緋紅(fēi) 淤灘(yū) 纖繩(qin)

(2)釋義:

疲憊:非常疲乏。

簇新:極新(多指服裝)。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辦。

緋紅:鮮紅。

噴?。盒稳菟蛱栍科?、上升的樣子。

學生聽讀課文錄音,揣摩詩歌內在旋律。

教師提示:這首詩先抑后揚,體現出一種由舒緩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語言節奏。第一節,長句式,多節拍,每兩行表現一個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緩慢升起的樂曲,給人一種沉重感。這種詩句的音韻效果與詩人對貧困祖國的憂患意識十分相似。第二節,詩句簡短急促,把憂國的情緒強化為深深的悲愴。第三節,詩句拉長,節拍增多。這種起伏變化,造成全詩節奏反復回旋,抑揚頓挫,為第四節把全詩推向巔峰創造了條件。第四節,節奏更快,而且排比的運用,加強了語言的力度。這就把全詩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3.學生自由誦讀,體會詩句節拍、重音。

教師示例: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剛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

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

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渦;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

是/紅的黎明

正在/噴薄;

——祖國啊!

我/是你十億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

你/以傷痕累累的乳房

喂養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

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

——祖國啊

我親愛的/祖國!

4.學生有感情誦讀全詩,思考:

(1)經歷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詩人,在這首詩中抒發了對祖國怎樣的感情?這種感情又是

通過哪些事物來表現的?

(2)第一詩節中,詩人創造了幾個意象?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

(3)第二詩節中所表現的情感是單一的嗎?

(4)第三詩節的感情色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詩人是用哪些意象表達這種感情的?

(5)第四詩節中,詩人抒發的感情與第三節有何異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節內容。

學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師點撥:

(1)詩人抒發了與祖國血肉相連、榮辱與共的感情,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歷史責任感。詩中,“我”與祖國一起經受苦難,并在歷史的機遇面前承擔起為祖國取得“富饒”“榮光”“自由”的重任。

詩人通過一些具體事物來表現這種情感,如“老水車”“礦燈”“稻穗”“路基”“駁船”等,象征著祖國飽經風雨而依然具有頑強活力的特點。

(2)詩人創造了“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干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灘上的駁船”等意象。這些意象象征了祖國落后的經濟、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難,同時也展現了在災難中艱難掙扎,緩慢前行的祖國的形象。

(3)第二詩節既寫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寫出了人民的希望。“飛天”是宗教傳說中的能在天空飛舞的神,在民間備受尊崇,寄托著淳樸百姓對生活的祈愿。

(4)第三詩節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變而欣喜亢奮。詩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蓮的胚芽”“掛著眼淚的笑渦”“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緋紅的黎明”等,這顯示出祖國擺脫束縛,蒸蒸日上的狀態

(5)第四詩節中抒發的感情緊承上節,但程度有所加強,濤的感情達到了高潮。詩人將抑制不住的強烈感情化作對祖國母親的壯麗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去取得她的“富饒”“榮光”和“自”,去實現她的偉大理想。強烈的民族責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獻身精神,使詩的思想為之升華。

5.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各詩節的大意。

明確:第一節:回溯祖國數百年的貧困、落后的歷史。

第二節:寫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節:描繪處于歷史轉折時期的祖國形象。

第四節:強調“我”與祖國不可分割的關系。

四、研讀,探究品味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合作探究:

(1)每節詩末的“祖國啊”所抒發的感情是否一樣,從中可以看出詩人的情感有何變化.為何有這樣的變化?

(2)這首詩是以第一人稱寫的。詩中的“我”僅指作者一個人嗎?“我”與祖國是一種什么關系?

(3)舒婷的詩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達真摯的心聲。這首詩的哪些地方體現了這一特點?

四人學習小組合作研討、交流,教師點撥:

(1)四句“祖國啊”所抒發的情感并不一樣。第一句抒發了詩人難以言狀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蘊含著詩人的幾多痛苦和幾多希望;第三句是詩人對祖國母親的壯麗誓言;第四句是詩人對未來美好祖國感到無比自豪時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喚??梢?,詩人的感情由低沉嘆息逐漸轉向亢奮熱烈。這種變化是歷史發展在詩人心靈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這一代人富有時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懷疑、失落的情緒,也使他們通過心靈的折光抒發嚴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頑強的追求。舒婷的詩把個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把對現實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結合起來,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憂患意識和歷史使命感。

(2)《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以第一人稱寫成,以“我”向“你”(祖國)的傾訴,表達了抒情主人公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歷史責任感。詩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復出現,強調“我”和祖國一同走過艱難困苦、一同經歷風雨滄桑,“我”和祖國生死相依、血肉相連。這個“我”代表著與共和國有著共同命運的一代人,這一代人面臨新的歷史機遇,他們將承擔起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我”的形象,是熔鑄在祖國的大形象里的。

(3)詩的第一節和第二節,寫祖國的過去。詩人寫的雖是貧窮和苦難,情感中卻始終流動著對祖國的摯愛、依戀和贊頌。

例如:“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老水車”這個形象,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雖然“疲憊”,卻仍保持著頑強的生存力。同樣,下文的“礦燈”“稻穗”“路基”“駁船”等,都是在艱難困苦中不屈不撓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輩輩/痛苦的希望啊,/是‘飛天’袖間/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這幾行,寫的是中國人民屢受挫折卻從不泯滅希望。以上種種,都是對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贊揚。

2.學生集體深情誦讀全詩,自由續詩。

請學生發揮想象,仿照課文,在下面這些詩句后添加一句詩,使它們盡可能與原詩和諧一致。

(1)我是于癟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示例:

(1)我是干癟的稻穗,滋養你被勞作壓身軀。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載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3.學生熟讀,背誦全詩。

五、課堂練習

賞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題目。

思 念

一幅色彩繽紛但缺乏線條的掛圖,/一顆清純然而無解的代數,/一具獨弦琴,撥動檐雨的念珠,/一雙達不到彼岸的槳櫓。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陽一樣遙遙地注目。/也許藏有一個重洋,/但流出來,只是兩顆淚珠。

呵,在心的遠景里,/在靈魂的深處。

1.詩的第一節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個意象,分別抒寫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情思。

2.第二節中,詩人運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寫出了“思念”的纏綿、真切,請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

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②夕陽一樣遙遙地注目:

3.鑒賞第三節在全詩中的作用。

參考答案:

1.掛圖 代數 琴 槳櫓 茫然 苦惱 惆悵 焦灼

2.①時間緩慢 ②距離遙遠

3.第三節是全詩的詩眼,點出所有的痛苦、惆悵、焦灼和期待全部發自內心.是源自心靈深處的“思念”。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從十年浩劫中生活過來。有著太多坎坷經歷的詩人舒婷更能體會出祖國命運與個人命運不可分割的緊密關系,面對凝聚著災難和獲得新生的祖國,自然地產生出一種為個人不幸而悲傷、為祖國不幸而憂慮,同時又有對個人與祖國的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的憂患意識與歷史責任感?!蹲鎳?,我親愛的祖國》就是表達詩人這種理念與心聲的動人樂章。熱愛祖國、歌頌祖國,不僅是文學永恒的主題,更是民族振興的精彩傳唱。我們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響、更亮。

七、布置作業

《水鄉》是一首好詩,請寫一段文字,說說它好在哪里?可以評析全詩,也可以評一個方面;字數不少于200字。

屋是小島/浪中搖;

人是小島/河上漂。

篙挨篙/橋接橋;

魚網給橋欄/穿上黑紗袍。

夜半起大潮,站在門口撈一瓢;

一半是星星,一半是魚苗。

板書設計

祖國變化范文第5篇

摘 要:復習課的教學設計能反映出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本文分析“物態變化”課題的課程標準和學情;綜述相關文獻并創新提出從模型認知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分別建構物態變化的分子模型、判斷物態變化的思維模型和物態變化的過程模型等多角度進行知識的結構化處理,從而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關鍵詞:模型認知;物態變化;復習課;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徐祝林(1975-),男,浙江開化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基于科學本質的科學課堂教學研究和試題編制研究.

1 課程標準及學情分析

課程標準關于物態變化課程內容的要求為:了解物質三態及三態變化的特點,如水的沸騰、晶體的熔化和凝固;能用圖像描述這些特點,知道物態變化伴隨吸熱和放熱;能用物質粒子模型簡要解釋物質的三態變化,體驗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相關課程活動為:觀察水的沸騰現象;觀察晶體熔化過程,描繪晶體熔化曲線圖[1].

由于物態變化內容安排在浙教版科學的七年級上冊,到初三復習階段學生的遺忘率較高,并且對如何判斷物態變化、物態變化發生的條件和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物態變化現象等能力要求不足.另外部分內容繁多,知識存在碎片化.根據初三學生的特點,教師如果還是按照傳統的復習路徑,學生勢必會抗拒復習課.

2 教學設計創新點

關于“物態變化”復習的文獻資料,都試圖通過創設真實情境(活動或項目等)對知識結構化以達到復習核心概念的目的.謝惠梅[2]用循環圖進行知識回顧、再現重點實驗、相關知識點進行比較和歸類,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及自然界中的物態變化,通過觀察和分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楊琳[3]整合多種資源,優化基于任務驅動的線上中考物理復習課設計,對提高線上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進行探索. 周梁琴[4]基于“單元設計”思想通盤統籌需要復習的知識點,明確復習的方向;利用DIS數字傳感器重演重點實驗,加深對“探究”的內涵理解,發展高階思維;在“答—問”評價模式下,確保復習流程的順利進行.王娟[5]采用生活化情境實施教學活動,能夠引導學生從中體驗到物理知識的魅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思考的動力,讓復習課更加有效.

但鮮有教師從模型認知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模型認知,是指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通過抽象、概括和一般化,把特定的研究對象或問題轉化為普遍的本質規律(一個已有的關系、共性或結構等),從而用以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6].因此筆者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喚起學生回憶知識,重新建構物態變化的分子模型,建構物態變化的思維模型以及過程模型等活動達到高效復習的目的.同時融入科學思維,試圖讓學生的思維可視化,達到對“物態變化”核心知識結構的深度復習,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和解決問題的深度思維.

3 核心素養目標

在物理觀念方面,通過復習、整理碎片化知識及重構物態變化的各類模型對知識進行結構化處理,利用相關模型判斷物態變化、解釋日?,F象中的物態變化.

在科學思維方面,通過復習,重構物態變化的分子模型、判斷物態變化的思維模型和過程模型,感受模型建構的作用和意義[7].

在科學探究方面,通過觀察演示實驗,能從多種信息源中選擇有用的信息提高、鍛煉觀察、比較技能;通過對冰的熔化和水的沸騰條件的實驗探究,提高對獲得的事實、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的能力;通過 “碘能從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實驗探究,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強化參與探究活動的思維深度,樹立證據意識.

在科學態度與責任方面,通過演示實驗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對科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學習的熱情;通過分析車玻璃起霧的原因和除霧的討論活動,形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樹立交通安全意識.

4 教學設計

4.1 建構分子模型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在盛水的水槽中加入干冰.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觀象,發現:干冰過一段時間消失;水槽上方出現大量“白氣”;水槽內的水結冰.

教師活動:請用物質的固態、液態、氣態分子模型對觀察到的現象中涉及到物態變化進行構圖,并標注吸(放)熱.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并互相交流構圖.

教師活動: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結果,在黑板上板書如圖1所示.并問學生如何完善圖1.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并進行補充完善.

教師活動:根據學生的交流結果,在黑板上補充完善板書,如圖2所示.

設計意圖:通過演示實驗,幫助學生提高復習課的興趣.通過固態、液態和氣態分子模型對物態變化的狀態進行模型重構,達到知識結構化的目的,從而使得學生能用物質粒子模型簡要解釋物質的三態變化,感受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

4.2 建構思維模型

教師活動:教師提問,根據實驗現象,請描述發生某一物態變化的具體過程,并歸納判斷物態變化的思維模型.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并進行判斷物態變化的思維模型的構建.

教師活動:和學生一起建構思維模型,結合干冰的物態變化思維模型進行教學,在圖2上標上升華這一物態變化.并在圖2的右側板書判斷物態變化的思維模型如圖3所示.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判斷物態變化的思維模型,分析判斷水槽上方出現大量“白氣”和水槽內的水結冰現象,并在圖2中標上液化和凝固,如圖4所示.

教師活動: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結果,在黑板上板書如圖4所示.并提問學生如何完善圖4.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并進行補充完善.

教師活動:根據學生的交流結果,在黑板上補充完善板書,如圖5所示.

設計意圖:通過完善物態變化的分子模型幫助學生對物態變化進行整體架構,幫助學生樹立從粒子角度對物態變化進行分析解釋的思想.通過建構判斷物態變化的思維模型,幫助學生建構問題解決的思維模型,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4.3 構建過程模型

教師活動:教師提問,如何使起始狀態向最終狀態轉化?請以冰為研究對象,設計實驗進行說明.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合作討論實驗方案.

教師活動:對學生展示的實驗方案進行點撥,并提醒學生注意實驗操作注意事項,以及如何記錄相關數據.

學生活動:學生按圖6所示的裝置進行分組實驗.

教師活動:教師巡視并用手機對錯誤的實驗操作進行拍照,用希沃助手進行展示點評,并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學生活動:學生對實驗收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得到圖7的大致圖像.并得出晶體熔化和沸騰的發生條件.

設計意圖:通過冰的熔化條件和水沸騰條件的實驗探究,可以對學生科學探究過程的理解以及對實驗技能進行訓練;可以加強學生對物態變化中兩大實驗的深入認識;通過實驗數據的收集和數據的處理,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探究需要證據意識.另外通過對冰的熔化和水沸騰條件進行實驗探究,可以幫助學生建構過程模型,從而深入理解模型的意義,提高思維品質.

4.4 相關模型應用

教師活動:請根據所建構的物態變化相關模型,在PPT上展示如下兩道思考題:

(1)冬天、夏天車窗起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除霧?

(2)在做“碘的升華”實驗時,用酒精燈直接對放有少量固態碘的碘升華管加熱,如圖8所示,發現碘升華管內出現紫色的碘蒸氣.小科同學上網查閱資料發現,常壓下,碘的熔點為113.60℃,碘的沸點為184.25℃,酒精燈火焰的溫度約400℃,根據這些資料,小科認為在實驗中,碘可能經歷由固態到液態再到氣態的變化過程,教師的實驗并不能得到碘升華結論.針對小科的結論,請設計一個實驗,證明碘能從固態直接變為氣態,可以選用上述器材或補充必要的輔助器材,寫出實驗方案并簡要說明.

學生活動:小組成員討論,并展示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思考題(1),幫助學生運用物態變化的分子模型、判斷物態變化的思維模型以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并幫助學生樹立交通安全意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情感和價值觀[8].通過思考題(2),為了控制碘受熱的溫度不高于碘的熔點,將放有少量固態碘的碘升華管放在燒杯里的水中,用酒精燈對燒杯加熱,幫助學生理解水浴加熱的作用以及回憶初中階段水浴加熱的相關實驗.同時體現科學教學的STSE教學理念.

5 板書設計

模型建構的過程反映知識從表象到本質的概念的形成過程,同時模型建構體現學生思維的可視化過程.因此本節課設計結構化板書,如圖9所示.

6 教學反思

基于思維模型建構的復習課實質是將教授主義的教學設計轉變為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9],充分體現“學為中心”的課堂,也達到科學探究的教學要求,從而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通過思維模型建構的復習,基于學生的前概念和真實情境,通過對碎片化知識進行結構化處理,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由于本節課的復習教學是基于三大思維模型的建構,特別是對冰的熔化條件和水沸騰條件的再探究,時間較緊,教師可以適當把該塊內容的復習放在長課中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謝惠梅.初中物理“物態變化”復習課教學設計[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1,50(09):40-42.

[3]楊琳.任務驅動型復習課線上教學設計——以“物態變化”復習課為例[J].物理教學探討,2021,39(03):31-34.

[4]周梁琴,許幫正.物理高效復習課的架構實踐——以“物態變化”的復習為例[J].物理教學探討,2020,38(07):4-6+9.

[5]王娟.基于生活情境的復習課教學設計——以蘇科版“物態變化”復習課為例[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0,49(08):64-65.

[6]劉四方.基于思維模型結構的探究試題命制與應用[J].化學教學,2017(07):77-83.

[7]樊祥民,陳素娟.基于物理認知模型的教學設計——以“平拋運動”教學為例[J].物理教師,2020,41(10):25-28.

[8]張傳來.“物態變化”單元復習課教學設計[J].黑龍江教育(中學),2017(Z1):14-15.

[9]王文清,郭玉英,賈永.中學物理課堂探究中學生的認知發展心理模型[J].物理教師,2014,35(10):2-3+11.

(收稿日期:2021-07-03)

祖國變化范文第6篇

摘要:在分析、梳理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相關術語的基礎上,指出了加強術語規范化建設的必要性,同時也提出了加強術語規范化建設的若干思考。

關鍵詞:農業發展模式,術語,標準化

收稿日期:2013-01-06

作者簡介:李軍(1968—),男,上海奉賢人,博士,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農林經濟管理。通信方式:lijun3521@aliyun.com。

從中國農業發展的歷史狀況來看,與不同階段農業發展模式相關的術語概念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的農業知識體系,為農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術語的豐富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概念應用的混亂失序。而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整理、分析此類術語,對于提升農業科學的認識水平和應用程度都具有基礎性的意義。正因為如此,隨著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形成和深化,規范其術語表達,實現術語的規范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農業發展模式及其相關術語

農業發展模式是指農業發展的基本類型及其實現方式。從農業發展的歷史軌跡來看,農業發展模式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以“刀耕火種”為基礎的原始農業階段;依靠畜力鐵器的傳統農業階段;以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為支撐的現代農業階段[1]。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當代中國正處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農業發展模式的嬗變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諸多新概念、新術語,為農業科學提供了新的研究對象和表達方式。如何準確、清晰地把握農業發展模式的內涵與特點,如何認識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和前景,是一個值得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概念體系變得愈發豐富和復雜,如何規范科學術語因而也就成為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話題。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在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如“石油農業”“精細農業”“有機農業”“白色農業”“藍色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質量農業”“都市農業”“設施農業”“立體農業”等諸多農業發展模式新的概念。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在組織探討可持續農業等發展模式時,又先后提出了“都市農業與城郊農業”“綠色農業與綠色生態農業”和“可持續農業、低碳農業與循環農業”等多種農業發展模式[2]。

正是由于農業科學范疇內的農業發展模式新概念、新名稱大量涌現,出現了相當數量的新術語,所以研究者有必要用科學的方法來定義、指稱這些新的概念,促進農業發展模式相關術語向規范化的方向發展。這既可以反映科學工作者的科學素養和治學態度,同時又有利于促進學科發展和學術交流,促進現代農業的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語言學意義和科學意義。

二術語規范化的必要性

術語規范化不僅是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也是專業學術交流、促進學科發展和中國現代農業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如果術語不統一、不規范,就會影響各種信息的記錄、交流和傳播,從而也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農業標準化是指將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和成熟的農業經驗轉化為普遍的農業生產、經營標準,提升現代農業的系統性和科學性,以取得更為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農業標準化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深入開展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3],進一步凸顯了農業標準化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實現農業標準化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農業科技術語的規范化,尤其是在農業結構調整,農村經濟轉型發展的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術語體系的規范化是關系到現代農業能否真正實現標準化的重大問題。

1農業信息的標準化是農業標準化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信息標準化必然需要首先實現術語概念在一定范圍內的統一

具體而言,在描述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過程中,為農業科技術語做出最基礎、最通用、最有規律的規范定義與內涵闡釋,不僅有助于相關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共享和開發利用,而且能夠有效避免農業科技信息的模糊化或重復利用,在農業生產、經營上提高決策的可靠性和科學性。例如,在“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等概念的使用上,由于此類術語在概念內涵方面具有相當程度的交叉性,因而在術語的應用上常常造成語義混淆、概念外延不清晰的缺失。然而,由于這兩個概念之間存在差異,將其混為一談必然會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導致信息的不對稱,從而影響決策行為的準確性。因此,提升農業科技術語的規范化水平,是農業信息交換的必然要求,也是農業信息標準化的必然步驟。

2農業術語的標準化對于現代農業理論的建構和更新,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中國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實踐中,農業理論及其指導意義是不容忽視的內在動力,也是農業標準化的實現途徑之一??v觀中國農業的歷史與現狀,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自傳統農業典籍起,農業理論不僅起到了概括、總結農業實踐的作用,而且是傳播和延續農業知識的基礎性因素。因此,農業理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農業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基本單位就是農業科技術語。換句話說,完善、成熟的術語體系是現代農業理論得以建構的充要條件。對這些術語進行規范化的界定,實質上是對相關理論概念的梳理、辨析,增強了現代農業理論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有助于在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中減少因概念不統一而造成的諸多障礙。

三術語使用的現實問題

術語規范化的工作不僅與農業標準化的實踐密切相關,也與術語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有著直接的聯系。正是由于在當前的農業發展中出現了混用、錯用相關術語、概念的現象,為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中的相關術語建立統一標準才成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必需環節。

農業科技術語是農業學科語言基本的和不可缺少的核心單位,是涉及“三農”問題信息溝通所必需的媒介,所以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相關術語在農業科學領域內也得到了廣泛的使用。然而,問題在于:一方面,在特定的知識領域中,概念是用定義進行描述的,與之相關的術語被賦予約定的指稱,因而農業發展模式的相關術語必然要具有單一化、專業化、系統化與準確化的特點;另一方面,各種不同的農業發展模式在概念、原則、特征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著截然不同的個性差異,這就導致與其相關的術語概念存在著口語化、含糊化、內涵不確定等諸多缺陷,也使這些術語在概念、內涵、層次關系、基本特征等方面出現了認識不到位、界定不清楚、重復使用等現象,從而造成術語的實際運用與概念內涵不相匹配。

1術語用詞的不規范

在術語的使用上,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是術語用詞的不規范。按照術語規范化的基本原則,術語應當反映所指示概念的特征,詞語本身能夠確切地表達其意義[4]。然而,在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術語體系中,部分術語的內涵與名稱不能完全對應,從而造成語義的混淆和概念的不明確。例如,“綠色農業”的概念就存在著指向不清的問題。從詞形來看,“綠色”是對這種農業發展模式的限定,突出其注重環境保護、自然無公害的特點。在實際使用中,“綠色農業”往往是指廣義上的“大農業”,即包括“白色農業”“藍色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等概念在內。誠然,“綠色農業”指稱的是該模式的綠色性,即農業生產過程及產品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其命名的內在理路。然而,“綠色”一詞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甚至誤導了人們對于這一概念的接受和解讀,使人們將“綠色農業”和“白色農業”“藍色農業”等概念作為同一層級的術語加以認識,隨之造成了該術語內涵的狹窄化和片面化。

2術語概念的一義多詞

在術語的使用上,另一個較為常見的問題是術語概念的一義多詞。從術語規范化的角度來看,科學、標準的術語應當具有單義性的特點,即一個術語僅指稱一個概念,而一個概念也同樣僅用一個術語來表達,實現術語和概念內涵的一一對應。然而,在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術語體系中,一義多詞的現象比較普遍,如“質量農業”又被稱為“精致農業”,“白色農業”又被稱為“微生物農業”,“設施農業”又被稱為“環境控制農業”或“工廠化農業”,“觀光農業”則常被“休閑農業”“旅游農業”的概念替代。由此造成的問題在于,一個概念以不止一個術語加以表達,從而產生同義詞,極易引起使用上的誤解和混亂,對于農業知識體系的建構和農業科學的傳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礙。

3術語表達缺乏準確性

在術語的使用上,我們還應當注意到,一部分術語是對外來術語單詞的直譯,而在直譯的過程中其名稱過于寬泛,使術語表達缺乏準確性。

例如,“精細農業”的概念就比較容易引起誤解?!熬氜r業”主要是指在高新技術的基礎上,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精細化。然而,“精細”一詞并未突出這個概念的基本前提,即現代化信息高新技術、作物栽培管理輔助決策支持技術、農業工程裝備技術等現代化高新科技。不僅如此,“精細農業”這一術語指代比較模糊,未能凸顯出這一農業發展模式的現代性。換言之,中國傳統農業長期以來已經形成了“精耕細作”的傳統,從詞義上看也可以被稱作“精細農業”。因此,“精細農業”這一術語存在著概念含糊、不準確的缺失,混淆了“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差異性。與之相類似,“質量農業”的術語概念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盡管這個術語指的是一種質量優先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但“質量”一詞不僅僅適用于“現代農業”,而且同樣也適用于“傳統農業”對農業生產以及農副產品質量的關注和重視。所以,這個術語也未能明確概念內涵的階段性,造成了意義指向的不明確。

總之,從農業實踐的角度來看,術語的不規范必然導致農業發展模式間選擇的不確定性、隨意性,使之缺乏因地制宜的針對性,導致農業發展模式實際運用的多變性、反復性,使之缺乏科學規劃的長效性,使人們過度地追求農業發展模式的時尚性和概念的炒作性,致使其脫離實際,帶來了發展的被動性。

四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相關術語規范化的方法

《GB/T 16—1997 術語規范編寫規定》明確指出:“制定術語規范的目的之一就是協調概念、概念體系和不同語種中的術語”,術語規范化工作“應為每個標準建立相應的概念體系”,“概念的定義應能在某種語境中替代該概念對應的術語”,“概念的定義應以漢語或國家規定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表達”,“不同語種所表述的定義應在內容上等同,并盡可能使用類似結構”,“應指出國際標準的概念體系與國家標準的概念體系以及不同民族語言的概念體系之間的差異。如果一個標準對于某個語種有所限制或規定,應指出這樣的限定”。以此作為術語規范化工作的準則,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術語體系建構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對術語進行規范化。

1充分利用與術語規范有關的各類原始資料,對術語的概念內涵形成清晰、全面的認識

這也就是說,對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及其相關術語的研究,必須立足于盡可能全面地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從原始資料中梳理某一種發展模式的歷史演進以及術語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從而切實理解和把握這一術語提出的歷史語境及其概念內涵的變化與特點。尤其是對于術語規范化的工作而言,相對應的國際標準和國外發達國家在定義農業發展模式相關術語方面的先進經驗,都值得我們充分地借鑒,而與之有關的各類出版物如專業詞典、敘詞表等工具書也對于術語規范化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例如,在討論“可持續農業”的概念時,首先要對與這個名詞有關的資料進行梳理,即Agriculture Sustainability in Changing World Order一書提出“農業可持續性”的思想,《丹波宣言》重申了“可持續農業”的發展模式,此后“可持續農業”的觀念與實踐不斷得到完善,并最終形成了當前我們所認識的“可持續農業”概念。從這種方法出發,我們能夠動態地、歷史地發掘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相關術語的具體內涵,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農業科技術語的精確性。

2運用語言學知識對術語的概念定義、內涵與外延進行語法分析,規范術語用詞,統一術語界定

語言學知識是術語規范化的重要支撐,術語的命名和釋義必然要在詞匯、語法、語義等相關知識結構中完成。因此,以語言學知識為基礎對術語的概念定義、內涵及外延做出分析,是實現術語規范化的必要步驟,而規范化的術語也必然要遵循漢語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語言規范。當前,科技術語的使用不可避免存在著盲目借鑒西方術語的缺失,不少名詞來自外來詞的音譯,術語用詞、詞語搭配和概念表述都在很大程度上違背了通用性原則,從而造成語言的陌生化,為術語應用增添了阻礙。在這種情況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相關術語應當按照漢語語法或國家規定的少數民族語言語法來加以規范,如“精細農業”“高效生態農業”等從外來詞中轉譯而來的名詞都要堅持“約定俗成”的準則,將precision agriculture、efficient ecoagriculture等詞譯為符合漢語規范、且被大多數人接受的“精細”“高效生態”等。

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相關術語的詞語構造是有規律可循的,從內部結構形式來看,是合成詞中常見的偏正式。如“石油農業”“精細農業”“有機農業”“白色農業”“高效生態農業”等術語,前一詞素顯然與后一詞素“農業”屬于同一義類。因此,這種構詞法也就成為規范術語命名的一個重要前提。不僅如此,術語的概念內涵同樣要根據語言學知識加以界定。例如,“生態農業”“可持續農業”“有機農業”等概念都應放在語境論的前提下加以探討,強調這些術語的語義離不開具體的語境,使其雖然在術語用詞上與傳統農業有所關聯,但在概念內涵上又與后者形成了較大的差異,從而有效地推動了術語概念的準確性和單義性。正因為這樣,語言學對于術語規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術語系統必然要以語言學方法為抓手建構起來。

3對術語進行分類研究和比較研究,編纂術語手冊,構建概念體系

在實現術語規范化的過程中,不同術語在詞形、詞義等方面的交叉、含混無疑為標準化工作制造了相當程度的障礙。正因為這樣,對術語進行分類研究和比較研究才顯得尤為重要??萍夹g語具有系統性和開放性,由此導致的是不同術語的概念內涵往往相互聯系,而新的術語又源源不斷地出現。在這樣的情形下,術語規范化工作所要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將術語進行分類,按照術語的概念內涵及其主要特征來加以區分,從而形成相應的術語類型集合。因此,術語規范化的工作必然需要對術語作出比較研究,從內涵、外延等不同方面加以辨析。在此基礎上,術語規范化的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編纂術語手冊,按照術語的類型特點羅列其定義、概念內涵、基本特征等內容,從而構建起關于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概念體系,清晰明確地呈現出相關術語和整個術語系統。

綜上所述,對中國現有農業發展模式相關術語的規范化是一個影響農業活動的關鍵問題,對其進行規范是提升現代農業信息化、標準化程度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術語學科學發展和術語規范化趨勢的必然結果。正因為如此,術語規范化問題實質上是探討和梳理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相關術語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于完善術語的使用和農業知識體系的實踐性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與意義。

參 考 文 獻

[1]靳明綠色農業產業成長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40

[2]李軍論中國當代農業發展模式的術語體系研究之背景、意義與原則[J]上海農業學報,2011(3):51-54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 [M]人民出版社,2004:4

[4]葉柏林,陳志田標準化[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114

上一篇:房地產策劃營銷方案范文下一篇:所見的作者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