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新聞論文范文

2023-09-16

新聞論文范文第1篇

新聞專業主義的建立和發展充滿了波折,好不容易從政黨報刊中突圍,現在又有迷失在商業化浪潮中的跡象。涉及到國內傳播時由于種種因素的約束,基本還是有章可循的,在國際傳播過程中卻常表現出新聞專業主義的缺失。

陸曄和潘忠黨認為新聞專業主義的基本內容包含:傳媒具有社會公器的職能,新聞工作必須服務于公眾利益,而不僅限于服務政治或經濟利益集團;新聞從業者是社會的觀察者、事實的報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團的宣傳員;他們是信息流通的“把關人”,采納的基準是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念,而不是政治、經濟利益沖突的參與者或鼓動者;他們以實證科學的理性標準評判事實的真偽,服從于事實這一最高權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權力或經濟勢力;他們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則之上的專業規范,接受專業社區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權力或權威的控制。①

而國際傳播的基本內容為:一是對本國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及關于國際事務的政策、立場、觀點、主張等的傳播;二是對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內政外交各個方面的傳播。國際傳播的根本目標可概括為:塑造國際形象,維護國家利益。②

將以上新聞專業主義與國際傳播的內涵作比較,即可發現兩者天然的沖突。新聞專業主義帶有理想主義色彩和強烈的道德主義傾向。它作為一種價值理念,自覺地脫離政治權力、意識形態以及經濟等因素的束縛,免于政治和市場的控制,以公正客觀為其職業道德理想,以服務公眾為其最高目標。而國際傳播由于和國際關系密切相關,和政治、經濟等因素不可能完全切割,媒體站在國家利益或是政府政黨利益層面,很有可能操縱事實,與新聞專業主義報道事實為公眾服務的目標相悖。

國際傳播偏離新聞專業主義的因素

國際傳播偏離新聞專業主義的因素有多種,有主觀故意的,也有無意或客觀因素造成的。由于政治博弈的需要,事實經常被操縱。國際傳播中,記者的成長環境、價值觀和被報道國家往往大不相同,導致文化差異,形成偏見,也會造成報道偏差。有些國家國內矛盾重重,為轉移國內視線,就會將矛頭對準中國,是中國過度的需求導致某些物品價格暴漲,是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廉價鞋帽、紡織品使得美國產品競爭力下降,崗位流失;以及日本新加坡公園里小區內健身設施丟了,也臆斷被盜賣到中國了,因為中國對鐵的需求量大。

在國際報道中容易流露情緒化傾向,偏離新聞專業主義。這常常是因為狹隘的民族主義。我們國內對跨國公司的報道常有這種傾向。

國際傳播偏離新聞專業主義的方式

進行議程設置,造成為己所用的擬態環境。人們傾向于關注大眾媒介報道的問題,并依據媒介對各種問題的重視程度而確立自己看待事物的優先順序。比如前陣美日媒體對中國食品安全的炒作,讓人覺得“中國制造”統統不行了,其實據統計中國產品出口到美國歐盟的合格率達到99%,在日本中國產品不合格比例甚至小于美國產品。但由于政治需要,中國產品的質量安全就這樣被推上“風口浪尖”,其實美國日本存在比這重要得多的議題。

國際傳播媒體慣于采用框架內報道的方式對受眾施加影響。受眾不可能親身經歷、親眼看見所有的事情,新聞媒介提供的信息就成為形成認知的主要途徑,而媒介對于信息的選取和編輯就形成了一個提供給受眾的框架,就好比攝影師的取景鏡頭,在一片風景中確定自己的角度、光線與構圖,呈現自己想要表現的內容、思想與過去。③在框架內報道,帶著有色眼鏡,凡是涉及對象國的報道都套入既有框架內。

在實踐操作中,新聞專業主義的客觀性法則也被操縱。這種操縱方式采用編輯手法,媒體記者通篇采用事實,似乎很客觀,找不到一處虛構的事實,但在寫作中巧妙組合事實就流露出記者想要表達的觀點??匆幌路ㄐ律鐚Χ韲浾甙材取げɡ锟品蛩箍▼I遇害的報道,消息開頭介紹記者遇害事實,中間為相關背景,最后說該記者由于對車臣的報道引起了俄羅斯總統普京和普京扶植的車臣政府的猜忌,波里科夫斯卡婭還是普京的反對者。結果讀者就給引導得出一個結論,普京很可能是記者遇害的幕后主使者。普京上任后,調整俄羅斯的內政外交,漸漸脫離西方的掌控。西方也不想看到一個強大的俄羅斯,這樣一份報道的出臺也可以想象。

漸漸興起的全球化傳播或可部分緩解二者之間的矛盾

國際傳播和新聞專業主義的矛盾似乎是不可調和的,但全球化傳播或者可以緩解兩者的沖突。

全球傳播是國際傳播的擴大與發展,相比較有以下特點:全球傳播更立足于全球性,而非國與國之間的“國際”性;傳統的國際傳播中,傳播主體主要是國家社會及其代表以及各種政府間國際機構,而在全球傳播當中,傳播主體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包括跨國活動團體、跨國企業和眾多個人;在傳統的國際傳播中,不同國家之間的關系和多邊關系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而在全球傳播中,許多全世界、全人類范圍的問題受到人們的重視。例如和平和發展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等等,都是全球傳播中的世界性議題。④

如此看來,由于全球傳播以上特點的存在,或許使得傳播更能接近于新聞專業主義。尤其是在全球傳播中,人們關心的對象與范圍已不再局限于本國和本民族,而是作為“地球村”的一員而思考和行動,這樣國際傳播或者能從維護民族國家利益的思維中跳脫出來,而以大部分民眾的利益為念。關于美越戰爭的報道就是成功的案例,媒體最終擺脫了政府立場,選擇報道真相,從而促進了戰爭的結束,成功地實現了新聞專業主義的目標。

但不可忽視的是,全球傳播同樣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是否能在國際關系和新聞專業主義之間保持較理想的平衡,仍是個疑問。

注釋:

①陸曄潘忠黨:《成名的想象: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新聞從業者的專業主義話語建構》[J],《新聞學研究》(臺灣),2002年第7期

②④劉繼南等著:《國際傳播與國家形象——國際關系的新視角》,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2頁

③李希光 周慶安主編:《軟力量與全球傳播》,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63頁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新聞論文范文第2篇

新聞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我們進入了自媒體時代,傳統的新聞媒體受到了沖擊,自媒體時代下人人都可以記錄新聞和發布圖片,新聞攝影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如何在自媒體時代更好地發展新聞攝影成為了重要的問題。自媒體時代下民眾的參與度很高,對新聞攝影的時效性、新聞性以及真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自媒體時代新聞攝影想要發展就必須轉變觀念,提升專業素質,促進新聞攝影在自媒體時代健康發展。本文主要從自媒體時代新聞攝影的發展出發,分析自媒體時代新聞攝影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并提出促進自媒體時代新聞攝影發展的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新聞攝影;問題;對策

一、引言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民眾可以通過移動自媒體快速地上傳和獲得信息,自媒體的發展使信息的傳播更加多樣化和便捷。自媒體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和自主性,在傳播上沒有規范性和正規管理,各種微信和QQ以及微博的傳播性很強,自媒體的發展使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新聞攝影在自媒體時代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人們利用手機等工具能夠便捷地記錄發生的新聞并上傳,相對于新聞攝影的拍攝和編輯而言更加便捷迅速,更能夠被人們快速地接受,具有很強的傳播性。[1]自媒體時代新聞攝影面臨著很多的問題,也面臨著很多機會,新聞攝影同樣可以利用自媒體平臺來發展。本文分析自媒體時代新聞攝影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尋找促進新聞攝影發展的對策,使新聞攝影在自媒體時代能夠獲得良好的發展。

二、自媒體時代新聞攝影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一)新聞攝影的時效性受到影響

時效性是新聞的重要特征,在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形式更豐富,如何在第一時間傳播新聞信息成為了重點。新聞攝影具有很強的時效性特點,專業的新聞攝影需要及時將新聞事件傳播給公眾,讓公眾能夠及時了解和認知新聞事件的真相。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公眾可以利用手機移動工具及時地捕捉社會事件,并對新聞事件發表自身的看法。相比新聞攝影還需要編輯,自媒體的發展使新聞攝影的時效性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自媒體對攝影圖片的及時發布,更加自由和隨意,在照片的美化上沒有嚴格的限制。自媒體時代下新聞事件的圖片被及時發布,人們可以對新聞事件發表評論,發表的評論和看法更加自由,在自媒體上可以受到公眾的關注和獲取信息。

(二)對新聞攝影的觀念發生轉變

自媒體時代新聞攝影面臨著很多的問題,其中自媒體的傳播媒介更加多元化,傳播的主體也在發生變化,普通民眾成為重要的傳播主體,對新聞攝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傳播形式上更加多元化。自媒體的發展對新聞攝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工作者需要轉變觀念,發揮自身在新聞攝影上的優勢,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新聞攝影發展。[2]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有重要的影響,自媒體的發展使新聞攝影的報道和宣傳方式也發生轉變,人們獲得信息和傳播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借助移動工具和網絡能夠在不同的空間和時間獲取信息,這對新聞攝影有很大的沖擊。

(三)新聞攝影的話語權受到沖擊

在自媒體平臺上大眾可以自由地發布圖片,形式上較為自由,對攝影圖片的美化沒有嚴格的要求。自媒體上信息發布也更加多元化,普通大眾都可以在自媒體上發布信息和圖片,很多人都可以在自媒體上發布消息,新聞的話語權發生了轉變,更多的人能夠在自媒體平臺上發布自身的真實感受,這是傳統媒體所不能比擬的,信息發布者角色變得更加多元化。[3]社會發展過程中信息的傳播與發展變得更加多元化,新聞攝影圖片的傳播途徑也變得更加多元化。自媒體時代下各種圖片的獲取更加便捷,攝影的手段和工具也更加多元化,新聞攝影在信息獲取上形式較為單一,不能有效地滿足現代人們對信息獲取的需求。自媒體時代下攝影變得更加普及化,攝影形式也更加多元化,攝影變得更加簡單便捷,而新聞攝影的來源相對較為單一,信息來源亟待豐富。

三、自媒體時代下新聞攝影發展問題原因分析

(一)對自媒體時代新聞攝影的認識不足

自媒體時代人們對新聞攝影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攝影要加強傳遞內容與大眾情感的交流,在內容上要更加具有深度,使公眾對新聞事件有更好的認知,通過攝影圖片就能較好地獲取新聞內容,有效傳遞新聞故事信息,使新聞攝影作品能夠與公眾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自媒體時代下新聞攝影要注重公眾的參與度,要加強與公眾的交流,為公眾建立良好的交流和溝通的平臺,新聞工作者也需要正確引導公眾,建立相應的微信公眾號和微博等平臺,增強新聞攝影的互動性。

(二)新聞攝影工作素質有待提升

新聞攝影是受大眾關注的形式,自媒體時代對新聞攝影有很高的要求,從拍攝形式到新聞記者的專業素質都有了新的要求。自媒體時代下新聞攝影發展面臨很多的問題,想要獲得發展就需要結合自身發展特點,在自媒體時代實現創新,查找自身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促進自媒體時代的新聞攝影更好地發展。新聞攝影工作者的素質還有待提升,從而有效地適應現代自媒體的發展,能夠通過手機等自媒體拍攝、記錄、發布生活中的新聞,能夠在不同地點和時間發布新聞事件,給予公眾正確的引導。

(三)新聞攝影信息源渠道單一

自媒體時代下人們捕捉和獲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徑更加便捷,通過移動設備和網絡就可以傳播信息,在時效性上要強于新聞攝影,同時自媒體攝影相比新聞攝影在傳播上不需要編輯和審核,傳播的隨意性很強,能夠有效滿足大眾對信息獲取的需求,這也給新聞攝影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新聞攝影需要拓展對新聞信息資源的獲取途徑和方式。目前新聞攝影的信息源渠道較為單一,還在沿用傳統媒體資源,缺乏創新的信息源,不利于自媒體時代新聞攝影的發展。[4]自媒體時代下新聞攝影的發展需要加強對網絡自媒體平臺發布新聞內容的管理,對一些虛假新聞內容要及時處理,并規范管理自媒體平臺上的新聞內容,有效促進新聞攝影健康發展。

四、促進自媒體時代新聞攝影發展的建議與對策

(一)轉變對自媒體下新聞攝影的認知

自媒體時代下新聞信息和圖片的獲取和傳播變得越來越多樣化,新聞攝影工作者要轉變傳統的認知,加強信息資源的獲取與整合意識,積極拓展新聞攝影資源信息渠道,發揮自媒體和傳統媒體以及新興媒體的優勢,多元化地獲取新聞攝影的信息資源。自媒體時代下人們對大眾媒體有很深的認知,新聞攝影工作者要有效利用大眾媒體和自媒體發布信息,新聞攝影圖片要具有真實性,對公眾要有正確的引導作用。自媒體時代下新聞攝影要整合大眾媒體資源,轉變傳統的新聞傳播觀念,使大眾新聞攝影與自媒體相融合,從而有效促進現代新聞攝影發展。

(二)加強新聞攝影資源渠道多元化發展

自媒體時代下新聞攝影的發展要強調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突出新聞攝影的專業性,對新聞事件要跟蹤報道并深度解讀,從專業的新聞攝影角度進行拍攝,使新聞事件能夠更多的被人知曉。新聞工作對人們具有正確的導向作用,在新聞攝影創作過程中要真實地反映事件,給予公眾正確的引導,反映人們的心聲,維護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新聞攝影記者要明確自身的責任,給予社會公眾正面的輿論引導,提高自身的自媒體運用能力,跨越時空的限制,及時發布新聞,促進自媒體環境下新聞攝影的發展。自媒體時代下新聞攝影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趨勢,除了攝影照片的形式還有視頻形式,多元化的新聞攝影形式有效地促進了新聞攝影的發展。自媒體的發展為新聞攝影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新聞記者可以通過移動工具及時拍攝新聞事件,編輯并上傳。新聞工作者的環境也在發生變化,亟待提高自身的文化和業務素質,促進自媒體時代新聞攝影健康發展。

(三)提升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

新聞工作者的素質直接影響新聞攝影的好壞,因此新聞工作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和文化以及專業素質,提高自身的新聞攝影素質和能力,在自媒體時代要提高對新聞攝影的敏銳度,有效地觀察和發現生活中的新聞,并運用專業素質獲取新聞題材,為大眾傳遞良好的新聞信息。[5]新聞工作者在自媒體時代,除了能夠拍攝新聞攝影作品,更需要具備良好的業務能力,對發生的新聞故事進行編輯和撰寫,不僅能夠拍攝更需要寫。攝影記者要成為全能型新聞工作者,在攝影業務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和修養,成為拍攝與寫作的全能型人才。自媒體時代下新聞攝影工作者要在攝影專業素質的基礎上,培養自身的自媒體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在新聞內容上要給予公眾正確的引導,不能散播有礙社會健康發展的言論與圖片,要保證新聞攝影的真實性和時效性,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并加強對信息技術的學習,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五、結語

自媒體時代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豐富的碎片化信息,人們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自媒體的發展給傳統的新聞攝影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但同時也為新聞攝影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自媒體平臺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互動性,有利于更好地促進新聞攝影傳播與發展。在自媒體時代,新聞攝影在傳播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好新聞攝影的新聞性、時效性以及真實性,攝影工作者要保證新聞圖片的真實性,提高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自媒體時代下新聞攝影發布和互動更加方便快捷,也造成了一定的問題,亟待規范自媒體新聞發布,建立健全相應保障機制。自媒體時代下新聞攝影想要獲得發展,新聞工作者就需要不斷地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以及計算機網絡能力,更好地適應自媒體時代下新聞攝影的發展,并利用好傳統新聞攝影的優勢和特點進行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聞攝影在新時期健康長遠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余霞.淺析融媒體時代新聞攝影的變革與發展[J].新聞研究導刊,2019(06):124.

[2] 陳廣宏.融媒體時代的新聞攝影變遷[J].傳媒觀察,2017(05):68-69.

[3] 梁琛.淺談全媒體時代的新聞攝影[J].新聞采編,2017(06):47-48.

[4] 梁琛.全媒體時代新聞攝影中的手機攝影[J].新聞采編,2018(06):58-59.

[5] 郭艷民.自媒體時代的微博新聞攝影[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08):60-61.

作者簡介:郭怡欣(1995—),女,河南駐馬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攝影。

新聞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總結了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數字化、互動方式多樣、個體化的特征,并對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主體關系的變遷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并針對新媒體傳播新聞方式對新聞概念更新、新聞審核工作以及記者專業能力的影響,提出了促進新聞行業健康發展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主體關系;新聞傳播;

隨著以網絡數字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為新聞傳播的主客體提供了緊密溝通與交流的便捷通道,也拓展了新聞傳播的受眾。如今,制造新聞的主體與接受新聞的受眾都已經從傳統媒體中劃定的清晰界線中走了出來,每個人都可以作為新聞傳播的主體或客體發揮作用,這種新聞傳播主客體上的轉變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應運而生,但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也漸漸暴露出了一些問題。結合傳播中出現的實際問題,著眼于新聞傳播未來發展,是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研究中的熱點課題。

1. 新媒體時代主要特征

1.1 互聯網數字化

數字科技高速發展,不但帶來了現代科技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更是催生了互聯網時代的高度數字化,如今的人們生活在一個由互聯網連接起來的數字型社會中,我們所熟知的新聞事件,幾乎都是互聯網新聞媒體傳播平臺發布的第一手資料,因此互聯網數字化是當今新媒體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人原本就是社會性動物,互聯網數字化為我們搭建起了人與人之間更廣泛地社交圈,而且互聯網匿名特性也很好地保護了所有用戶的隱私,深處互聯網數字化福利中的所有人都更加關注新時代中的新聞傳播媒體,相較于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而言,互聯網數字化新媒體具有更加豐富的內容,更具人性化和符合人們的喜好與內在需求。

1.2 互動方式多樣

在過去新聞的傳播過程中,傳統的紙質新聞媒體傳播方式受到接收、閱讀不方便,缺少受眾評價反饋信息以及覆蓋面相對狹小的限制,導致了傳統新聞傳播范圍小,影響力不足,新聞傳播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在新媒體時代提供的新聞傳播方式中,新聞傳播媒體利用網絡傳播范圍廣、速度快的特點,使制造和傳播新聞的主體可以通過平臺與新聞傳播客體進行親密互動,雙方進行交流互動,了解各自的評價與看法,提高新聞傳播的有效性與真實性。

1.3 個體化趨勢

與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相比,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更加注重個體需求與個性化。新聞通過紙質媒介傳播并沒有甄別讀者的差異性,對于有著不同需求的人來說,報紙上的新聞大多是對自己不會產生任何收益的“無用新聞”。新媒體時代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可以收集和分析每個用戶的實際需求與個性化特征,形成針對個體的新聞推薦方案,上傳新聞的人可以根據內容選擇不同的投放板塊,讀者則可以在另一端自有選擇板塊內容,無論是新聞制作者還是閱讀者都能做到有的放矢,減小對無效新聞內容的獲取,提高新聞獲取效率。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主客體能都找到自己需求的內容與板塊,個體化趨勢的形成也是未來新媒體新聞傳播不可逆的一大特征。

2.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主體關系變遷

近代新聞傳播發展過程中,傳統媒體傳播方式里的新聞傳播者與讀者受眾關系基本處于固化狀態,新聞傳播者基本上掌握了主動權,讀者只能被動的接受,兩者各自獨立,而到了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者不再是一種具有特定專業知識的人群,普通的讀者也能夠掌握主動權,傳播者與讀者的關系由對立變成了統一,形成一種正向循環,不斷推動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與變遷。

2.1 新聞傳播者與受眾關系變遷

在傳統的媒體時代中,推動新聞活動開展的主要推力就是社會分工與工作事業性質,新聞的發現與及時進行文字編寫轉述,依靠的都是一群受過新聞媒體學專業訓練的職業新聞傳播者,普通人缺少專業文字功底,幾乎難以編寫出能通過新聞刊物審核的省市新聞,這也就導致了非新聞相關專業人士幾乎無法勝任傳統新聞傳播者的角色,兩者也就幾乎不存在互換角色的可能,這也就形成了傳統媒體時代中新聞傳播者與受眾的對立狀態。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時代中的新聞傳播媒介由報紙變成了如今遍布整個互聯網的新聞傳播軟件,人們只需要輕觸即可完成新聞的閱讀與評論過程,經濟成本與時間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新聞的發布不再強調專業人士的參與,而是為了符合當代快節奏的生活需要,鼓勵普通人通過通俗易懂與視頻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新聞推廣與傳播,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新聞傳播者與受眾的對立關系,逐漸變遷至如今新聞傳播者與受眾相統一的關系,大家已經幾乎不再關注傳統媒體的單向主導傳播方式。在對當代新聞閱讀者的獲取方式進行調查時發現,絕大多數人是通過自己的手機、電腦進行網上沖浪的方式接受到最近發生的新聞,這種變化完全改變了傳播者、受眾的關系,也證實了兩者對立統一的過程是不可逆的。

2.2 新聞傳播者與受眾擁有平等話語權

傳統媒體時代中新聞傳播者以從業者的角度為新聞集團服務,所篩選與編寫的新聞文稿往往是站在符合公司及少數人利益的角度出發,絕對不會觸碰紅線,除了國家權威新聞媒體以外,讀者與受眾們只能洗耳恭聽,難免會收到一些假新聞的影響?;ヂ摼W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以往由傳統紙質媒體壟斷的新聞市場,并且無論是新聞傳播者還是受眾都按照各自的想法參與到新聞傳播過程當中,互換角色并交流想法,而且為了契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平臺也會采納能引起共鳴的新聞素材,這個過程極大地促進了新聞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對話的平等性。

2.3 新聞受眾的話語權增強

新媒體時代中新聞的傳播與推廣依賴的是廣大的群眾基礎,互聯網不僅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新聞閱讀方式,而且也帶來了更為劇烈的同業競爭,新聞的傳播只要不觸犯法律與道德底線,幾乎沒有門檻限制,這就導致所有互聯網中的新聞媒體平臺會極為重視新聞閱讀量與評論區的留言板塊,新聞受眾的閱讀感受以及建議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媒體的發展方向以及新聞素材類型的選取,所以說新媒體時代中新聞受眾的話語權得到了空前的增強。

2.4 新聞傳播主體的多樣化

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方式已經不受重視,新媒體特有的沒有專業限制的傳播方式,吸引了所有群體的關注,有各種其他專業技能的新聞傳播者以自己的方式去發掘及制造新聞,博取廣大群眾的共同關注,新聞工作者們共同開發新媒體的功能,并發展出了一批以直播生活新聞、熱點新聞解讀以及利用新聞傳播專業知識的新聞傳播者,生活中新聞傳播者的影響無處不在,甚至推動了新媒體新聞傳播的常態化發展,這種發展模式脫離傳統新聞傳播模式。多樣化傳播方式自成一派,新聞傳播主體依據自己的個性與能力傳播時,也附帶了強烈的自主意識,為新聞行業帶來了新鮮的血液與強大生命力,從根本上優化了新聞平臺的運營、管理模式,,實現多樣化發展。

3.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主體關系變遷的影響

3.1 更新新聞傳播理念

首先,重新賦予了新聞新的定義。新聞專業中傳統新聞理論對新聞定義非常復雜,即要具有實時性、準確性、客觀性的明顯特征,還需要具有可傳播性與價值顯化性。新聞的傳播本質與發布公告是相類似的,但是傳統新聞傳播較為格式化并有一定專業性?;ヂ摼W新媒體的出現,豐富了新聞本體內涵,既能夠附帶新聞傳播者對于新聞的主觀評價,而且新聞的互動性更為強烈,一段社會性新聞往往會激發人們的討論,不僅能實時發布新聞消息,而且從長期來看,也能幫助受眾留下深刻印象,綜合別人的意見形成自己的看法,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更像是社交網絡的一種溝通與交流而不是單向的挑選與接受,使得新聞圈子用了小眾、社群化的相關特點,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主觀與公開透明。相對于傳統新聞傳播的保守與刻板固化概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另外,激發公眾的意識覺醒。對于一個新聞事件的發生,傳統的傳播會避免掉對背后深層次的內容進行討論,導致大眾對于新聞的敏感度降低,新聞意識也會減弱,現實中面對新聞事件的發生,社會群體中就會出現沉默螺旋效應。而新媒體時代提供了多樣化的新聞交流與討論,避免了大媒體平臺控制輿論走向等問題,同時,網絡傳播方式中如果發生有掌控“多數意見”的評論發生影響到新聞發布者時,新聞發布者可以采取各種對應的措施來減輕群眾的輿論壓力,弱化新聞理論。

3.2 對新聞審核工作的影響

在很長的傳統媒體新聞傳播活動中,負責新聞發布的審核工作都是媒體平臺的工作人員或專業負責人、編輯等進行過程管控,至于新聞內容也全部由他們的主觀評價進行取舍,新聞讀者與受眾們所看到的新聞內容與感想,很多時候都具有一定的被動屬性。新媒體傳播方式則徹底顛覆了這一過程,讀者與受眾的踴躍參與,使得新聞的內容與傳播途徑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從側面來說更具理性與客觀性。新媒體傳播方式中,由于傳播途徑的巨變,猛烈的沖擊了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格局,新聞讀者更能夠親自參與到新聞制作、傳播的全過程,決定內容走向與傳播方式,受眾逐漸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充當了主角。以往僅憑一些以專業鑒定新聞內容為職業的審核工作者決定新聞內容的方式已經一去不復返,可見,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主體關系的變遷讓新聞審核工作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新老媒體轉換過程中,受到新聞傳播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化,一定程度上也為新聞審定提升了難度級別,倒逼受眾強化新聞審定能力。一部分人認為當前新聞的傳播依靠的僅僅只有網絡新聞平臺的發布功能,新聞審定人的作用可以忽略,事實上,互聯網新媒體中包含了數據與信息量十分巨大,信息繁雜,處理非常繁瑣,這不僅要求新聞傳播者在新媒體平臺上發表新聞信息時具有一定的辨別能力,還要求能將復雜信息統籌整合運用的技能,來確保新聞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對應的新媒體平臺負責審核專業人士,更需要執行更加嚴格的審核標準,才能發揮自身的作用。

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主體關系變遷還增大了新聞審核工作的難度,主要包含一下幾個方面:一方面,互聯網帶來的主體多元化,隨著互聯網終端包括日常使用的手機、電腦等的應用與普及,讓所有人都有機會第一時間發掘或者轉發身邊的新聞事件,一些人為了吸引其他網民的關注,可能會制作故弄玄虛的內容傳播謠言,這也導致新聞審核工作的難度與工作量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新聞利用互聯網傳播的及時與便利性,會迅速的在社會中引起廣泛關注,新浪、微信、QQ等信息發布平臺更是每日平均發布上千條新聞,群眾基礎條件加速新聞的廣布,這時新聞審核人員的工作更突顯出極端重要性。最后,由于互聯網更新迭代十分迅速,導致現如今我國仍未有正式法律條文約束互聯網新媒體新聞的傳播,導致新聞內容審定的重任更多的壓到了新聞審核專業人士身上。

3.3 對媒體記者的影響

傳統媒體傳播新聞過程中,記者承擔了新聞現場的轉述工作,與傳統新聞定義所述類似的是,記者主要是用寫實的方式對現場突發情況進行緊急報道,同樣缺失了與受眾互動的環節,缺少批判與繼承,也就避免不了傳統媒體記者進行壟斷型新聞的報道,然而新媒體時代出現了許許多多在現場以口語化、聊天的方式進行報道的非媒體人,他們主要以短消息傳播資訊,內容上也沒有嚴格按照新聞寫作要求描述,卻獲得了更加廣泛的社會認同。這就需要媒體記者更加深入尋常百姓生活中,以貼近群眾的范式來提升自身能力。

3.4 對主流新聞媒體平臺的督導作用

當前新媒體時代為主流的背景條件之下,互聯網新媒體平臺傳播行為不僅受到廣大群眾的監督,而互聯網透明度也讓監管平臺能夠迅速響應并督導主流新聞媒體平臺的穩定運行,降低網絡新聞傳播不良行為的發生率,同時能及時補救新聞傳送事故。例如,近期新疆棉花事件,國外編造涉疆涉獨的虛假新聞信息,發布在國外主流媒體平臺上,國內網民義憤填膺,有理有據地回擊國外不良信,外交部也通過互聯網社交媒體對國外輿論進行回應,最后迫使國外發布假新聞的主流媒體平臺公開道歉,說明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主體關系的變遷能夠督導主流新聞媒體平臺,確保新聞的準確性。

4. 結語:

隨著我國進入互聯網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主體關系的變遷,逐漸消除了新聞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界線,極大地影響到了新聞傳播理論、新聞審定工作、媒體記者業務能力等方面,利用新媒體進行新聞傳播,應充分認識到這種變遷帶來的深度影響,從而助推新聞行業的健康高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李發.論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主體的變遷[J].新聞研究導刊,2015,(6):190-190.

[2]陳勤.論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主體的變遷[J].西部廣播電視,2015,(10):44.

[3]肖琳婕.論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主體的變遷[J].新聞研究導刊,2015,(8):216-216.

作者簡介:董素青,河北保定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電視和新媒體研究。

新聞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網絡新聞傳播途徑得以開辟與發展,其相較于傳統新聞傳播途徑而言有著極其重要的優勢,即網絡信息海量性、網絡新聞時效性以及交互性等,這不僅有效滿足了當前人們的個性化需求,而且還有效地推動了新聞媒體的發展。然而,網絡新聞的發展也使得輿論得以出現,其出現嚴重影響了網絡新聞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國家社會安定與和諧。因此,需要加強對網絡新聞傳播輿論的引導與管理,由此保證網絡新聞信息傳播的真實性,進而促進國內網絡新聞傳播途徑的發展。

關鍵詞:網絡新聞;輿論引導;管理方法;實施途徑

本文主要對當前網絡新聞信息傳播的特點與優勢進行敘述,并且結合網絡新聞傳播輿論現狀而探討加強引導輿論的必要性與意義,從而針對這些輿論現象提出有效的管理對策與建議,由此保障網絡新聞傳播的真實性與可靠性,以滿足廣大觀眾的基本需求,贏得相對較高的點擊率,進一步促進網絡新聞媒體的發展。

一、網絡新聞傳播的特點以及其優勢

網絡新聞傳播是基于計算機技術以及網絡技術媒介而實現的,相較于傳統的新聞傳播途徑而言,網絡新聞傳播具有以下幾項特點及優勢,現本文將這些方面內容進行闡述:

(一)基于信息化技術以及數字化技術使得整體新聞傳播速度更快。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在信息技術時代背景下,相較于傳統新聞的傳播速度而言,網絡新聞的傳播速度明顯更快了;同時,在信息技術時代背景下,網絡新聞傳播的廣度也更加廣泛了。

(二)網絡新聞傳播融合了大量媒體的優勢。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網絡新聞傳播的過程中盡可能多地融入了大量媒體的優勢,例如:廣播、報刊以及電視等媒體傳播形式,并且應用了多媒體技術來豐富自身的生動性以及直觀性,例如:聲音、文字、視頻、圖像以及動畫等,從而使得整個網絡新聞傳播更具有生動性以及直觀性,由此為廣大網絡新聞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全新體驗,大大提高了新聞內容的說服力以及感染力。

(三)網絡新聞信息海量化。傳統的新聞傳播受限于版面的報紙,而當前的網絡新聞傳播不僅不受限于版面,并且其龐大的信息內容不受到節目容量以及播出時段等方面的限制,從而使得廣大網絡新聞觀眾隨時隨地來對其信息資源進行檢索與瀏覽。

(四)網絡新聞具有很強的交互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對新聞的傳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新聞傳播途徑已不能夠滿足其個性化的需求。而伴隨著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網絡新聞傳播途徑得以產生,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新聞傳播途徑,而且其較強的交互性是傳統新聞傳播途徑所無法比擬的,由此滿足了廣大新聞觀眾的個性化需求,并且贏得了其對網絡新聞的青睞。新聞觀眾可以通過網絡互動平臺將自身的觀點與建議傳達給媒體方,使得媒體方能夠借鑒他們的觀點,從而使得新聞觀眾在互動的過程中滿足其基本需求。

(五)網絡新聞具有很強的時效性。網絡新聞誕生于信息技術時代背景下,其借助計算機以及網絡技術即可對其自身新聞信息進行制作與傳播,這是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除此之外,網絡新聞還有效省去了排版的印刷與拍攝的制作,從而大大提高了新聞制作與傳播速度,由此提升了整體網絡新聞的時效性,相應地,網絡新聞的信息量也會逐漸增加。

(六)網絡新聞設置的超鏈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的需求。從網絡新聞傳播模式來看,其所設置的超鏈接是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超鏈接的設置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的需求,使得觀眾能夠根據自身的閱讀、瀏覽喜好而選擇超鏈接,由此為其提供富有個性化的服務,滿足其基本需求。

二、加強引導網絡新聞傳播中輿論的必要性以及意義

一般情況下,網絡新聞在傳播的過程中會形成輿論,往往新聞輿論是社會輿論的組織者與反映者,其對輿論有著引導的作用。在傳統的新聞媒體活動中,由于其新聞傳播具有單向性的特點,往往能夠引起輿論的高度重視,并且將輿論作為重點強調內容。因此,在當今的網絡新聞傳播過程中,輿論的引導依然作為重點強調內容。本文將引導網絡新聞傳播中輿論的必要性以及意義進行敘述:

(一)有利于控制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不良言論。根據分析網絡新聞傳播特點來看,網絡新聞傳播過程中,觀眾的主體地位得以明顯提升,使得新聞傳播方的主導性逐漸減弱,以至于觀眾漸漸參與到新聞信息傳播中,即其可以自由地在網上發表評論,甚至發布新聞;同時,還可以與其他人在網絡平臺上進行溝通與交流,正是因為網絡交流的身份具有虛擬性,以至于其對社會責任的承擔意識逐漸缺失,致使一些不良言論肆意傳播。

(二)有利于引導觀眾掌握正確的網絡新聞信息。雖然網絡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信息海量,但是正是因為如此,觀眾對新聞信息的傳播真實性以及可信性逐漸下降。根據相關調查報道了解到,不少網絡媒體為吸引大量的觀眾,則不惜代價在網絡信息平臺上大肆渲染,甚至將道聽途說的信息也發布于網絡,以至于媒體的正確導向作用得不到充分的發揮,最終使得虛假新聞信息對觀眾產生誤導,造成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網絡新聞海量信息的傳播為觀眾提供了更多選擇,相應地,對觀眾的選擇方向也帶來了考驗。

(三)有利于國內社會安定與和諧。當國家的經濟繁榮昌盛、科學技術水平先進、國力強盛,則國內網絡新聞傳播的廣度將會隨之增加,網絡新聞傳播也將迅速地國際化,而這方面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會給國民提供更廣闊的視野,但是其也會被國際上的各種反動勢力想利用,從而進行“西化”、“分化”、“反華”的宣傳,最終不利于國內社會的安定與和諧。

三、加強引導網絡新聞傳播中輿論的相關有效途徑以及建議

(一)完善與健全立法。通過完善與健全立法來對正確引導輿論方進行保護,并且對網絡新聞傳播信息內容進行限定。正確引導公民在享受知情權的同時,還需要遵守保密法規,履行其保護國家秘密與公民秘密的義務。另外,相關法律部分需要加快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網絡傳播法,并且對網絡輿論的行為性質以及責任認定進行明確規定,必要時可以實施網絡實名制度,針對其中違規的責任人進行依法追究,從而使得網絡謠言在源頭上得到有效遏制,保證網絡新聞信息點傳播的安全性,保證新聞的正確輿論導向作用。

(二)增強網絡新聞信息發布者的自身綜合素質水平以及其職業道德。由于網絡新聞信息發布者大多數是以年輕人為主,其相應地缺乏嚴格的新聞基礎理論的訓練,缺失信息真實性的意識,最終導致不良言論肆意發展。因此,需要針對網絡新聞信息發布者進行加強網絡新聞信息理論知識方面的教育,并且提高其綜合素質水平,使其職業道德的水平由此得到提升,進而為網絡新聞信息整體水平的提高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制定一套完善的網絡新聞審稿制度。由于我國國內網絡新聞信息的發布缺少審稿環節,以至于新聞信息的制作流程隨意,加上一些網絡新聞媒介以及新聞工作組缺乏一定的責任心,盲目地爭搶發稿時間,對所要發表的新聞信息沒有進行嚴格審稿與校對就開始發稿,最終導致網絡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大大下降。因此,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網絡新聞審稿制度,并且嚴格貫徹與實施審稿措施與審稿制度,從新聞制作過程中避免產生虛假類新聞,從源頭上確保網絡新聞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從而為廣大觀眾提供更好的服務,以獲得他們的信賴。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對網絡新聞傳播的特點以及其優勢進行了簡單的概述,并且將加強引導網絡新聞傳播中輿論的必要性以及意義進行了分析介紹,最后,本文還針對社會輿論管理方面提出了幾點有效的對策以及建議,從而正確引導網絡新聞傳播中的輿論,大大提高網絡新聞的可靠性與真實性,以獲得廣大網絡新聞信息觀眾的信賴與支持。另外,筆者希望通過本文的敘述能夠為相關研究學者以及新聞輿論引導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 王中珍,高魯青,丁帥,李娟娟.網絡媒體的發展與科技期刊出版的探討[A].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文集[C].2013.

2. 陳可.我國網絡廣告的現狀、問題和趨勢分析[A].科技傳播與社會發展——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七次學術年會暨第五屆全國科技傳播研討會論文集[C].2012.

3. 薛英軍,李霄鵬.流式媒體技術及其在電視臺的應用實踐[A].全國廣播電影電視系統首屆中青年優秀科技論文集[C].2011.

4. 王永盛.傳統出版業應如何面對數字化轉型的挑戰[A].科學評價促發展 品質服務謀共贏——第九屆(2011)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11.

5. 周斌.網絡民主背景下電子政務建設路徑探析[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

6. 朱理.在控制與自由之間達致創新——讀萊斯格教授的《思想的未來——網絡社會中公共資源的命運》[J].北大法律評論,2012(05).

7. 齊衛平,陳朋.網絡公共論壇:虛擬空間中的協商民主實踐[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

(作者單位:哈爾濱體育學院)

新聞論文范文第6篇

廣播新聞評論是構建和諧輿論環境的重要內容,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國家實力的日益增強,廣播新聞評論在規模、機構設置、廣播評論質量等各方面逐漸增強,廣播新聞評論在與時俱進地轉變工作內容、方式與關注傾向,近十年,中國大陸的廣播新聞評論雖然發展較快、進步較大,但,也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新聞評論觀念仍然不強,廣播新聞評論的總體質量不高,廣播評論人才比較缺乏。要提升廣播新聞評論的水平,就要了解廣播新聞評論應具備的語言特色:要具有客觀、嚴密、理性的風格,在嚴密理性的基礎上富有深度。今后,廣播新聞評論發展趨勢是:吸納社會力量提升廣播新聞評論水平。

【關鍵詞】廣播新聞評論;語言特色

1 廣播新聞評論的現狀

1.1 在規模、機構設置、廣播評論質量等各方面逐漸增強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國家實力的日益增強,廣播新聞評論在規模、機構設置、評論質量等各方面也在逐漸增強。就規模角度而言,從中央到省、市區、縣,廣播新聞評論的規模日趨擴大并逐漸完善;就機構設置而言,廣播新聞評論在廣播媒體中的地位逐漸加強,就連很多縣級廣播媒體都設置了自己的廣播新聞評論機構,專業化特色日趨凸顯;就廣播新聞評論質量而言,近十年來,很多廣播新聞評論緊跟新聞報道,或專注議論,注重深度發掘,或夾議夾敘,生動靈活,輿論引導功能與輿論監督功能在逐漸增強,很多地方臺的廣播新聞評論獲得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如海峽之聲臺、珠江經濟臺等地方廣播媒體的新聞評論,已經非常成熟,社會影響力日益超出了其固有范圍。

1.2 在與時俱進地轉變工作內容、工作方式與關注傾向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隨著大眾的民主觀念與權益觀念的日益加強,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日趨多元化,隨著傳媒市場意識形態色彩的日趨淡化,中國新聞報道的透明度、大眾化等特點在逐漸加強,表現在廣播新聞評論方面,就是即時性進一步增強,如,很多評論節目是在新聞事件發生之際進行的;法制與民主色彩更加濃厚,積極倡導公民依法維權,針對維權案例與法制案例的報道與評論在呈現逐漸增多的趨勢;對于“非主流”事物的報道更加客觀公允,如,針對港澳臺地區的選舉、示威等事件的報道與評論日益趨向于客觀、理性;娛樂性在日益增強,如,有時會引用一些網絡語言;更注重民生與民權話題,如,對于公民的生活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冬天取暖問題日益重視,這方面的評論話題日漸增多;更注重公民的知情權,比較注意尊重大眾的意愿與利益訴求。

2 廣播新聞評論存在的問題

近十年,中國大陸的廣播新聞評淪雖然發展較快、進步較大,成績較為顯著,但,也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

2.1 新聞評論觀念仍然不強

很多廣播電臺雖然提出要重視廣播新聞評論,但,迄今未從根本上樹立對廣播新聞評論重要性的正確認識,只是停留在口頭表態方面;還有的臺,至今仍然認為廣播新聞沒有必要有自己的評論,需要進行新聞評論之際,套用或嫁接上級媒體的評論。很多廣播電臺,至今沒有專職的新聞評論工作者。

2.2 廣播新聞評論的總體質量不高

總體來看,廣播新聞評論的質量仍然不高,文體不十分規范,一般化的新聞評論多,評論的深刻性不足。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專家組成員曹仁義說,總體感覺,廣播評淪還很薄弱。一些電臺送來評獎的新聞評論作品,不具備評論要素,而是一篇報道。還有一些廣播媒體,對新聞評論文體的規范用語根本不了解,在報題時,用“請聽廣播評論”文字,實在是貽笑大方。

2.3 廣播評論人才比較缺乏

目前,中國大陸的廣播新聞評論人才普遍是比較匱乏的,加上很多廣播媒體沒有形成良好的用人機制與機構設置,導致了新聞評論人才的流失。擁有自己的新聞評論人員的,也只是和報社無別的單一型評論人才。

3 廣播新聞評論的語言特色

3.1 必須具有客觀、嚴密、理性的風格

由于新聞評論是緊跟新聞報道的,所以,基本立場與發揮性內容必須遵從客觀真實的特點。由于新聞評論語言具有很強的說理性,所以,必須格外注重語言的邏輯性,說理慎密,內容結構嚴整。新聞評論是面向大眾的,所以必須最大限度地排除評論者的主觀感情色彩,注重語言的理性,能夠抓住問題的要害,進行透徹入微的分析。

3.2 在嚴密理性的基礎上富有深度

很多廣播新聞評論沒有跳出就事論事之范疇,所以很難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廣播新聞評論要在嚴密理性的基礎上富有深度,由個別問題上升到共性思考,要把握住問題發生的原因、問題的實質、問題諸要素之間的邏輯聯系與問題現狀,追索歷史背景,展望未來并提出希望。只有進行了多方位的理性思考,才會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評論。

4 廣播新聞評論中的問題的解決之道及廣播新聞評論發展趨勢

4.1 主觀部門領導要加強對廣播新聞評論的重視

主觀部門領導及廣播媒體的領導一定要明白廣播新聞評論對構建和諧的輿論環境、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樹立起完整的新聞評論觀念,對于加強廣播新聞評論建設的承諾,要本著對國家新聞事業負責的精神,本著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負責的精神,積極組建專業的新聞評論機構。

4.2 加強廣播新聞評論的專業化建設

要通過對廣播新聞評論人員的專業培訓,普及廣播新聞評論的基礎性知識與一般性常識,加強廣播新聞評論隊伍的專業化建設,使廣播新聞評論向規范化方面發展;要通過對廣播新聞評論人員的定級考核、評獎、帶薪培訓等方式,獎勤罰懶,優勝劣汰,激勵廣播新聞評論人員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要加強硬件建設,完善廣播評論的專業設施,為廣播新聞評論奠定必要的基礎。

4.3 加強廣播新聞評論深度與語言特色

由于廣播媒體之特點,廣播新聞評論必須擁有較為寬廣的知識面,跳出就事論事之范疇,把握住問題發生的原因、問題的實質、問題諸要素之間的邏輯聯系與問題現狀,在嚴密理性的基礎上富有深度,能夠根據不同的評論內容變換評論形式與評論語言,只有具備了堅實的語言功底,才能擁有自己的語言特色。

4.4 廣播新聞評論發展趨勢

廣播新聞評論發展趨勢是: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廣播新聞評論,以提升廣播新聞評論水平。單純依靠廣播媒體內部的評論人員,不易做出有深度、有較大參考價值的評論。因此,廣播媒體要積極引導社會人士參與廣播新聞評論,建立多層次的評論隊伍,充實廣播媒體自身的評論隊伍和評論實力,挖掘和擴充評論的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

作者簡介

付越,現為中共河北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

作者單位

中共河北省委黨校 河北省石家莊市 050061

上一篇: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論文范文下一篇:信托基金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