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為政以德思想啟示論文范文

2024-02-03

為政以德思想啟示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孔子作為至圣先師,正名思想的提出豐富了其理論體系,這一思想多被認為是孔子政治理論的核心。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社會觀念和社會意識正面臨著巨大沖擊??鬃映缟兄芏Y,以期通過正名思想來教化社會,利用語言這一載體解決“名不符實”等秩序問題。正名思想到后來呈迸發之勢,被諸子百家紛紛發展為“名實”論。由此可見,正名思想立足語言文字和名實關系的深入探討,對中國語言發展史產生了重要影響。

關鍵詞:正名思想 孔子 語言觀

正名思想出現在“名”與“實”不相符合的社會動亂時期,是孔子針對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的社會現狀提出的政治思想。通常是以一種政治主張出現在大眾視野,并非一般意義的明辨治學。正名思想,起源于孔子,首見《論語·子路篇》: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可以看出,孔子已經意識到需要某種社會思想來維持社會秩序,避免民眾的僭越與盲從,恢復周禮教化。以期上升為孔子理想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法世界。語言文化與政治效用緊密結合,是先秦時期語言理論的一大特征。政治理論和語言文字的關系,就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二者相得益彰,密不可分。先秦諸子在闡述其政治理論的時候,都不可避免地利用語言這一載體。在早期的古代典籍中,也出現不少帶有“言”“語”“辭”一類與語言學密切相關的詞語。

正名思想首先就是由孔子提出來的。這一思想與語言的關系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就是孔子要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主張克己復禮、崇尚教化秩序,維護一些寓意著地位名分的詞語。如: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墩撜Z·顏淵》

孔子力圖用周代金字塔般的等級秩序,來匡正這些詞語的外延和內涵,以期再現天子號令“天下共主”的場面。在孔子看來,任何事,名不正則言不順。小至語言文字,大至社會教化。從本質上看,是維護封建綱常,但從形式上來看,就是給萬事萬物設界立說,達到在其位才謀其職的有序景象?!墩撜Z·堯曰》:“不知禮,無以立也?!倍Y節所象征的不僅僅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秩序。從儀式上就已注重秩序的合理性,可見孔子更是注重其正名思想。第二,要求君主乃至百姓在使用語言的時候,要注重語言使用的合理性。盡可能使用符合自己特定身份的詞語,如:

孔子侍坐于季孫。季孫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馬,其與之乎?”孔子曰:“吾聞,君取于臣謂之取,不曰假?!俄n詩外傳五卷》

在孔子看來,君主向他人借用馬匹,怎么可以用“假”這個字呢?《說文解字》:“假,非真也。從人,叚聲。借,假也?!边@里用到了遞訓的訓詁手法。假,就是“借”的意思,但是作為一國君主,向身份卑賤之人要物,怎么能用“假”呢?當用“取”?!凹佟焙汀叭 彪m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也關系著君臣大義之所在。春秋筆法,孔子寓褒貶于一字之中,盡顯微言大義。古代語言研究的開端,是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影響下出現的。

這樣有關名分上的用詞不當,絕對是孔子深惡痛絕之處,必須使用不同語言來表現上下尊卑,不符合社會秩序的語言是足以動搖社會根基的。正名是關系到社會理論與秩序的大問題,可以修正被混淆了的社會關系,是解決社會矛盾,使社會處于安定有序的救世良方。

關于如何“正名”這個問題,孔子也有所闡釋。那就是通過語言這一載體來規范已經變化了的社會秩序。協調當時出現的“名不副實”“名存實亡”等問題??鬃铀非蟮氖欠稀岸Y”的教化,而非僵硬的教條主義,希冀通過語言強大的滲透性和傳播性,來規范大眾的觀念和意識?!懊迸c“實”的發展并不是亦步亦趨,緊緊跟隨,在復雜的社會秩序環境下,不可避免地出現偏差和不同步現象,但是這種情況是短暫的和過渡的,正是由于階級立場有所偏差,才有了“名”與“實”的討論,才會涉及語言和政治的接洽??鬃拥摹罢彼枷?,雖然直接指向的不是語言問題,但是“正政”是“正名”思想核心的體現,語言又是其達到“正政”目的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注重言論成為重修禮樂的當務之急。揭示“名實當則治,不當則亂”的蕪雜現象,引發了語言與社會關系的大辯論,從而誘發了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現象的深入討論。

“正名”思想不僅僅是政治問題的思索,也同樣涉及語言觀的忖量,所以不僅對先秦政治思想產生巨大動蕩,也為先秦的語言文字發展推波助瀾。后代經學碩儒,如馬融、鄭玄,皆對“正名”有所疏解,無論是“正百事之名”,還是“正文字之誤”,這些只是對孔子語言閾值范圍的探討而已?!懊迸c“實”是意識和物質關系之間的范疇問題?!懊笔侨藗儗ι鐣恼J知形成在自己腦海中而產生的意識,它通過人的語言和行為化之為實踐問題,滲透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行為規范,大到禮義廉恥。而儒家三綱五常之論,始終是站在當政者的立場上。當社會意識問題觸及社會實踐,便會引發一系列磋議。以孔子的“正名”思想為萌芽,緊接著諸子百家就開始了“名”與“實”的討論,特別是被后來諸家發展為的“名實論”一說,更是激蕩起一首春秋戰國時期的語言樂歌。

以孔子“正名”思想為始,對“正名論”展開探討的首推荀子。作為儒家學派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很好地繼承了至圣先師孔子“正名”即“正政”的思想,他把語言的規范與社會制度結合在一起相討論,極力渲染了語言的社會功用。其《正名篇》是荀子語言思想闡述的集大成之作,《正名篇》看似是對荀子語言觀的闡述,但剝開外衣,深有政治氣息。荀子和孔子一樣,著重強調語言在治理國家方面的作用。如: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則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辭擅作名,以亂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訟,則謂之大奸。其罪尤為符節度量之罪也。故其民莫敢托為奇辭以亂正名,故其民愨;愨則易使,易使則公。其民莫敢托為奇辭以亂正名,故壹于道法,而謹于循令矣。如是則其跡長矣。跡長功成,治之極也。是謹于守名約之功也。 ——《正名篇》

在荀子看來,萬物能夠分辨之后,王者就要將民眾的思想統一到這些已經被約定俗成的名稱上來。久而久之,老百姓就會專從法度而謹慎地接受政令。民心歸而四海一也,這便是統治者的最高境界。秦王朝統一天下后,秦始皇便頒布“書同文”政策,這一政令證明秦始皇已經意識到了語言統一對國家社會秩序穩定的重要性。處在社會急劇變化的大變革時代,語言的統一會上升到國民意識的統一問題。所以當政者要想鞏固政權,語言文字的規范是絕對繞不開的一個舉措??鬃拥摹罢彼枷胍矠橐院笕寮颐麑W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儒家名學一直是以政治理論為指向,而儒家思想也是為統治者服務。雖然荀子將孔子正名思想發展為更有邏輯色彩的學問,但還是以“正名”求“正道”,再到求“正政”。

何九盈先生曾說:“在一個社會制度發生大變革的時候,語言,特別是一些表示稱謂和社會倫理道德的名詞也隨之發生了大變革?!盿事物的名稱,一旦有了約定俗成以后,就應該具有相對穩定性,不可隨意更改。在孔子看來,隨意對事物名稱進行改變,特別是一些涉及等級制度、禮法祭祀的詞語,更是偭規錯矩。從《禮記·王制》“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殺”中不難看出,遵守名物制度統一規定的問題,已經涉及統治階級的利益。而孔子對日常行為中出現的“名不副實”問題,也有所表態: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論語·雍也篇》

《說文解字》:“觚,鄉飲酒之爵也。一曰:‘觴受三升者謂之觚?!瘡慕?,瓜聲?!眀觚是一種古代的盛酒器具,上圓下方,有棱。后來孔子看到沒有棱的酒杯也被稱之為“觚”,發出了名不符實的感嘆。在孔子的思想中,周禮和王權至高無上,不可撼動,像“觚不觚”這一類的語言符號,可能會造成尊卑顛倒等深層價值觀的動搖。因此,他才極力主張通過“正名”的方式來重新整頓在禮崩樂壞大背景下造成的等級觀念混淆現狀。

孔子的“正名思想”屬于先秦語言思想的原生態,是后來語言思想蓬勃興起的沃土,尤其值得人們去探索。但是因其遙遠朦朧,許多見解后世未能達成一致??鬃訌木S護當時的社會秩序出發,強調名稱的永恒性和穩定性。雖有保守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看到了語言形態與社會發展的息息相關,開創了后世研究語言的途徑與方法,希望能對今天的語言學發展研究有所啟示。

a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頁。

b 〔東漢〕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94頁。

參考文獻:

[1] 欒古稀.試論孔子“正名”思想的背景與內涵[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 (7).

[2] 楊慶云.先秦諸子的社會語言學思想[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5).

[3] 陳小會. 《論語》語言學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4] 趙振鐸.先秦諸子的語言觀[J].中華文化論壇,2001(1).

[5] 孟凱. 正名與正道[D].華東師范大學,2012.

[6] 馬執斌.對“書同文”的再認識[J].邯鄲學院學報,2015,25(4).

[7]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

[8]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9] 孟琢.論正名思想與中國訓詁學的歷史發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5).

[10] 李凱,且志宇.《論語》中的語言觀和文學觀[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4 (1).

作 者: 石佳豪,鄭州大學文學院2018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發展。

編 輯: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為政以德思想啟示論文范文第2篇

在這里必須要作一個重要的說明, 法治與德治、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概念絕不可混用, 法治、德治均是指宏觀的社會治理方式; 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則是指在法治框架下法律與道德信仰的結合, 究其最后的歸宿仍屬法治??傃灾? 作為一種治理思想來說, “以德治國”這一重要思想乃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治理理論的深化形式, 其主旨就是要糾正長期以來關于“依法治國”這一重要國策的片面認識, 以及因為這樣的片面認識而導致的淡化、甚或無視作為法治之現實基礎和重要補充的倫理道德建設的錯誤傾向。只有從這樣的角度來認識, 才會對“以德治國”的思想價值有一個基本的正確把握 (1) ?!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總目標所必須堅持的原則。因此, 以德治國并非法治外的德治而是為了糾正過去只看重法律工具屬性而忽略法律價值屬性的錯誤認識, 是實現法律至上和良法之治法治任務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一、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的可能性

( 一) 法律的適域問題

馬克思關于法律調整對象有以下論述: 只是由于我表現自己, 只是由于我踏入現實的領域, 我才進入受立法者支配的范圍。對于法律來說, 除了我的行為以外, 我是根本不存在的, 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對象。我的行為就是法律在處置我時所應依據的唯一的東西, 因為我的行為就是我為之要求生存權利、要求現實權利的唯一東西, 而且因此我才受到現行法的支配 (2) 。所以就法律而言, 其調整方式僅限于對人的行為的調整, 我們無法僅依靠法律來完成實質意義上的法治任務。

公法與私法是法學上最基本的分類方法之一, 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按照法律調整對象的標準對此進行解釋, 認為公法是關于羅馬國家的法律, 私法是關于個人利益的法律, 并為當時國家立法所采納 (3) 。法律分類問題引出不同類別的法律應當有其特殊的作用空間, 同一問題在不同法律領域也會反映出不同的功能需求和價值目標。以憲法財產權與民法財產權的性質區別為例, 公法性質的憲法規定財產權更多關注于權利主體的人格因素, 對不同主體的財產權進行不平等的差序保護, 反映著特定的社會管理需求; 而私法性質的民法規定財產權則是在承認權利主體人格平等基礎上, 關注權利客體物的歸屬和流轉情況, 以實現普遍的經濟發展目標。因此, 無論是從法律體制整體還是內部看, 都存在適域問題, 任何法律必須在其自我領域內發揮特定功能并實現特定目標, 超出領域法律本身就會失去正當性的基礎。

( 二) 法律自身的局限性

法律是普遍性、確定性的行為規范。而普遍性和確定性使法律獲得了效率、安全價值。法律不必因人因事適用, 司法過程因簡單化而產生效率。法律預告了每一種行為的結果, 行為后果的可預見性使人們不必擔心法律突如其來的打擊。但取得任何價值都不能不付出代價 (4) 。法律的普遍性在實現效率價值時, 往往會犧牲個別正義, 將法律規則適用于個別情況導致非正義的情況; 而法律確定性在保證社會安全穩定同時, 又常常會忽略社會新發展新情況無法被靈活應用, 進而與社會現狀發生脫節。

從認識論出發, 我們可以尋找到法律局限性形成的根本性原因, 恩格斯認為人的思維是至上的, 同樣又是不至上的, 它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 同樣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歷史終極目的來說, 是至上的和無限的; 按它的個別實現和每次的現實來說, 又是不至上和有限的 (5) 。這就是說, 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從人類歷史整體來看是無限的, 但人類認識能力對人類歷史中某一特定社會發展階段來說又是有限的。法律是特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的意志, 是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 總是存在于人類歷史的特定階段, 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人類認識能力的有限性制約。因此, 從這一點來說, 是人類關于特定社會階段認識能力的有限性最終導致了法律的局限性, 法律本身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

綜上所述, 一方面法律需要遵循適域理念決定其作為一種工具被使用時不是萬能的, 僅能在其特定領域發揮作用; 另一方面法律自身的局限性又決定其作為一種理想被追求時不是全面的, 難免需要在不同價值間進行取舍。而道德信仰恰可以彌補法律的缺陷, 無需以人的行為為限, 更不必擔心因過于確定與發展中社會脫離的現象。

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的必然性

德治從字面很容易就會聯想出道德之治的結論, 即用道德規范來治理國家和社會。但這樣的結論并沒有觸及到德治的精神內涵即以德治國的核心內容, 甚至從現實的法治環境下來看是不適合的。唯有從法哲學的角度來考察才能使德治的精神因素更有力地促進法治社會的發展, 而不能僅僅局限于道德規范的層面。

( 一) 德治的精神內涵與法權觀念的同一性

在西方, 自然法學派是法哲學的起源, 其思想淵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 與西塞羅、斯多葛學派有密切聯系 (6) 。而自然法學派的發展過程與人類權利觀念的發展密切相關。自然法學派的權利觀念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 1) 古代和中世紀自然法學的權利觀是以正義為基礎, 尋求外在于人的正當秩序; ( 2) 近代自然法學的權利觀以自由為核心; ( 3) 現代自然法學的權利觀以平等為內涵。其中近代以來的自然法與自然權利思想對當今的影響最大 (7) 。自然法學派正義、自由、平等的法權觀念與德治的精神內涵具有同一性, 并最終被看作是權利正當性的源泉。

( 二) 德治的精神內涵與至上良法的同一性

2014 年10 月13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對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 文明也是人民創造的,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主張民惟邦本、政得其民, 禮法合治、德主刑輔, 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國先治吏, 為政以德、正己修身, 居安思危、改易更化, 等等, 這些都能給人們以重要啟示。而在中國歷史上關于德治問題, 周公的貢獻是巨大的, 他所提出的“德”字是具有最高哲學本體意義的, 而不是指具體道德規范。周公的德治思想是賢人之治和民本之治兩方面的完美統一 (8) 。周公德治思想中的賢人之治觀念把其歸為人治的范疇更為貼切, 而其關于民本之治的思考卻是在跨域巨大歷史鴻溝后與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不謀而合。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 “人在本質上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 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9) 人是歷史活動中的主體, 馬克思同時認為共產主義是: 人的解放和復原的一個現實的、對下一個階段歷史來說必然的環節, 共產主義就是要回歸人的本質, 使人可以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民本之治既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思想核心也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必由之路。

通過上述引論, 筆者暫且得出這樣的結論: 是本質意義上的人即特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社會關系架起了法與德、權力與權利溝通的橋梁, 法治社會權利領域的擴展情況是評價好壞的最終標準, 而德治的精神內涵也正反映于此, 即尊重人、解放人。正因如此,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三、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的現實性

我國著名法理學家張文顯認為我們的時代是邁向權利的時代, 是權利備受關注和尊重的時代, 是權利話語越來越彰顯和張揚的時代, 人民習慣用權利的角度來理解法律, 來思考和解決社會中的問題 (10) 。在當代, 以人的權利為始點, 統一性地發展法制和建設道德并最終實現法治任務是切實可行的。

公權力領域的法治建設, 主要是加強法律對權力的約束, 用制度監督、規范、約束、制衡權力, 確保權力不被濫用, 建設廉潔政府, 以此來提高權力行使者的道德信仰和政府的公信力。而私權利領域的法治建設, 則是將政府職能由指令型向服務型過渡, 不斷彰顯和張揚社會主體的權利, 需要特別關注法律對私權利主體的道德性評價和引導。在此僅以較有代表性的公司登記制度改革為例, 2014 年3 月1日起新的《公司法》已經施行, 這次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將公司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 放寬公司注冊資本登記條件。改革目的是為了更好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方向, 滿足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 放松對市場主體準入的管制, 降低準入門檻。與此同時, 2014 年2 月7 日《國務院關于印發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中明確提出需要推進配套的監管制度改革, 其中一項最關鍵的措施是要建設市場主體信用信息系統, 這項措施就是在制度層面上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典型范例, 通過將社會主體的道德信用因素引入法律制度對社會主體進行道德性評價和引導。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 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 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 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而在依法治國的框架下, 重要領域的法律體制改革也便呼之欲出, 將以德治國納入依法治國進程中有助于去除法律體制改革過程中的不穩定因素, 協助法律體制改革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并最終順利完成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任務。

四、結語

法律的適域問題和法律自身的局限性反映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的可能性; 德治精神內涵和法治價值追求在尊重人、解放人問題上的同一性則體現出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的必然性; 重要領域法律體制改革的需求更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提供了現實性基礎。如果說依法治國是從社會主體行為出發并最終實現了社會主體意識的和諧, 那么以德治國則是從社會主體意識出發并最終完成社會主體行為的一致。道德信仰已然成為我國完成法治建設任務的重要支撐和推動力。

摘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是指在法治框架下法律與道德信仰的結合, 究其最后的歸宿仍屬法治。法律適域問題和法律自身的局限性為兩者相結合提供了可能;而德治精神內涵和法治價值追求在尊重人、解放人問題上的同一性則使兩者的結合成為必然。在中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期的關鍵時刻, 重要法律體制的改革也呼之欲出, 為兩者結合提供了現實基礎。

關鍵詞:法律適域,法律局限性,德治的精神內涵,現實條件

注釋

11康健.正確認識德治與法治的關系問題—兼論德治是法治的現實基礎和重要補充[J].理論前沿, 2001 (24) .

2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21.

33 陳漢譯.學說匯纂[A].沈宗靈.比較法研究[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118.

44 徐國棟.法律局限性的處理模式分析[J].中國法學, 1991 (3) .

5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5, 3:126.

66[法]菲利普, 內莫.羅馬法與帝國的遺產—古羅馬政治思想史講稿[M].張竝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102-104.

77 何志鵬.權利基本理論:反思與構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2:6, 7.

88 郭成龍, 蔣旭杲.“德治”本意之探源—法治語境下的重新考釋[J].湘潭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0, 5, 34 (3) .

9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33.

為政以德思想啟示論文范文第3篇

1 E3教學

E3教學是梅里爾2009年提出的, 主要是基于多年在實際教學中運用首要教學原理, 最終得出要達到目標, 即有效果、高效率和有趣教學。在E3教學中許多策略是與首要教學原理相對應, 可以說E3教學是首要教學原理的繼續發展和升華。首要教學原理認為重中之重, 教學應該以任務或問題為中心原理 (whole task or problem center principle) ——通過幫助學習者主動參與到聚焦任務教學策略中來促進學習, 而其它四項原理是對應有效教學四個階段的。在E3教學中, 聚焦完整任務原理仍處于重要地位, 這一點可以從下面E3評價標準中看出。

2 對實施E 3教學的評價

2.1 E3課程的評價方法

在表1中第五列有兩行方格, 其中第一行代表展示論證階段六個部分, 第二行代表嘗試應用階段。當根據評分標準進行評分時候, 講解和提問不計入“展示論證”和“嘗試應用”兩項總分。雖然它們是輔助性成分, 但后面得分情況可以說明這些輔助性成分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受到適當關注, 所以我們將其記為“0”分。對于其他勾選指標, 就相應加“1”分, 這樣通過測試對每一個技能就可以得到一個分數 (C) , 分數范圍從0~10。

值得注意, 計算總分公式中要素技能占到3/4, 完整任務占到了1/4。在表1中看出完整任務的比例遠遠未達到整個課程1/4, 最后匯總時, 分數卻占到如此大比例, 說明完整任務在E3教學中重要性。

2.2 E3質量指標

2.2.1 概念——展示論證

講解:在展示中是否告訴學習者每個種類名稱和定義 (0分) 。

展示:是否向學習者展示了每個種類相關例子 (1分) 。

多媒體:在展示中是否使用適當多媒體 (1分) 。

指導:是否通過強調不同屬性或列舉與之相匹配例子 (1分) 。

>3:在展示中每個種類是否有3個以上例子 (1分) 。

結構:在展示中是否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有組織知識結構的定義性質和相關描述指導 (1分) 。

2.2.2 程序——展示論證

講解:展示論證中是否告訴學習者程序步驟 (0分) 。

展示:展示中是否給出了關于任務一個詳盡例子和展現出要求學生完成每一步 (1分) 。

多媒體:在展示中是否使用適當多媒體 (1分) 。

指導:在展示中是否要求學生在執行每一步時要集中注意力, 并給予指導 (1分) 。

>3:這個程序是否是在至少三個難度循序漸進的情景中展示的 (1分) 。

知識結構:在展示中是否給學生提供了關于一個組織知識結構的每一步是如何做的指導 (1分) 。

2.2.3 原理——展示論證

講解:展示論證是否告訴學習者整個過程的條件和結果 (0分) 。

展示:展示論證是否將整個過程是還原在一個非常真實或激勵的情景中 (1分) 。

多媒體:在展示中是否使用了適當的多媒體 (1分) 。

指導:在展示中是否通過幫助學生把過程中的事件和一個條件或結論建立聯系來提供指導 (1分) 。

>3:展示論證是否向學習者展示了至少3個難度循序漸進的完整任務或問題的過程 (1分) 。

知識結構:在展示中是否為學習者在整個有關組織知識結構的任務中每一步提供指導 (1分) 。

2.2.4 完整任務——展示論證

講解:展示論證是否指出了問題或任務相關的主要步驟 (0分) 。

展示:展示論證是否向學習者展示整個任務或問題 (1分) 。

多媒體:在展示中是否使用了適當的多媒體 (1分) 。

指導:在以問題或任務為中心的教學策略中, 展示論證是否為學習者展示了整個任務的成分技能 (1分) 。

>3:展示論證是否為學習者展現了至少3個難度循序漸進的完整的任務或問題 (1分) 。

知識結構:展示論證在展示中, 是否對學習者在整個關于組織知識結構的任務中每一步給予了指導 (1分) 。

2.2.5 概念——嘗試應用

提問:是否要求學習者回憶定義 (0分) 。

做:是否要求學習者對新的例子進行分類 (1分) 。

反饋:是否因材施教, 為學習者提供一個正確的反饋 (1分) 。

指導:提供的指導會隨著應用的持續進行而減少 (1分) 。

>3:是否要求對3個以上的不同事例進行分類 (1分) 。

同學間交流:是否允許伙伴合作和互評 (1分) 。

2.2.6 程序——嘗試應用

提問:是否要求學習者記住每一個步驟 (0分) 。

做:是否要求學習者通過在真實或模擬的情景中執行每一步來完成任務 (1分) 。

反饋:是否提供了學習者的自我反饋和老師或同學的他人反饋 (1分) 。

指導:教師的指導是否隨著任務的成功完成而減少 (1分) 。

>3:是否要求學習者完成至少3個從簡單到復雜的任務 (1分) 。

同學間互動:是否允許伙伴合作和互評 (1分) 。

2.2.7 原理——嘗試應用

提問:是否要求學習者回憶整個過程的情況和結論 (0分) 。

做:是否要求學習者預測結果或者在一個特定的情景中解決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 (1分) 。

反饋:學習者是否可以通過測試他們的語言或問題解答情況來獲得自我反饋 (1分) 。

指導:隨著學習者的進步, 為問題提供的指導是否逐漸減少 (1分) 。

>3:是否要求學習者預言或解決至少3個難度循序漸進的問題 (1分) 。

同學間互動:是否允許伙伴合作和互評 (1分) 。

2.2.8 完整任務——嘗試應用

提問:要求學習者記住整個問題或任務的信息 (0分) 。

做:學習者是否必須使用成分技能來完成一個新的任務或問題 (1分) 。

反饋:在活動過程中, 學習者是否可以通過觀看他們活動的結果得到自我反饋 (1分) 。

指導:隨著學習者學習的進步, 在解決問題中教師提供給學生的指導會逐漸的減少嗎 (1分) 。

>3:是否要求學習者去解決至少3個難度循序漸進的完整問題或任務 (1分) 。

同學間互動:是否允許伙伴合作和互評 (1分) 。

3 E3教學的啟示

3.1 聚焦完整任務教學策略

梅里爾認為運用以完整任務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學習知識和技能, 可以使學習更加有效、高效和有趣。在這個教學過程中首先, 呈現在學習者面前的是一個由教師事先選好的完整任務, 它由一系列小的任務組成, 而每個任務之間有一定的聯系。最初學習者將完成一個簡單的任務, 這樣可以使學習者很快地融入到任務中, 并增強了他們的信心, 從而使得學習更加有效。其次, 與傳統的教學相比, 聚焦完整任務選自真實世界的問題, 這樣學習者在完成的過程中會更有責任感, 從而使學習更高效。最后, 評價方式突破了傳統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評價結果完全取決與學生對任務的完成情況。也就是說在做的過程中, 教師已經將學生的情況記錄下來了。這樣學生不用為考試而擔心, 從而使學習變得更有趣。

3.2 學生間的合作

學習者面對一個全新問題解決過程是: (1) 每個學生首先提交一個對于問題的個人解決方法。 (2) 三至五個人組成一個小組然后彼此合作, 把他們的個人解決方法綜合到小組的合作解決方法中。 (3) 運用恰當的原則, 每個小組評論其它小組提交的解決方法。在這種同學相互交流中, 學習者對這個具體的問題至少要重復交流三到五次, 有利于調整、完善他們的心智模型。這種高效的同學間相互交流顯著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 在不同學科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嘗試通過學生間的合作來實現更高效的教學。

以完整任務和伙伴互動學習為基礎梅里爾和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在伯明翰揚夏威夷大學開展了生物100教學試驗點。值得一提的是, 在網絡遠程教學中, 學習者通過伙伴互動學習, 可以增強責任心, 從而使得學習更有效。同時, 教師選用的真實問題大大提高了學習者的積極性, 從而使得學習更有趣。通過組內和組間的討論、交流最終由許多不同的答案綜合為大家滿意的答案, 這樣對重構學生的心智模型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而使學習更高效。以上這三點充分地體現了E3教學思想, 也為一線教師的教學提了啟示。

4 結語

梅里爾的E3教學思想, 強調聚焦完整任務的教學策略、通過學生間的合作促進知識的遷移以及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等, 對一線教師有重要的啟示。盡管其思想還處在試驗階段, 但在通過應用研究, 在課堂實踐中不斷探索, 課堂教學最終會實現有效果、高效率和有趣的的教學。

摘要:梅里爾E3教學思想是依據首要教學原理提出, 是對以往教學設計進一步完善和總結。通過多年教學實踐, 梅里爾針對如何達到E3教學制定了詳細評價標準, 從評價標準中可以折射出E3教學思想本質和內涵。本文主要運用文獻研究方法對梅里爾E3教學思想進行了分析、評述, 以期對我國一線教師網絡教學或課堂教學能夠有所啟發和借鑒。

關鍵詞:E3教學思想,評價標準

參考文獻

[1] 盛群力, 華煜雯.面向完整任務的教學排序與評估——四述梅里爾首要教學原理[J].遠程教育雜志, 2008 (4) :16~24.

[2] 盛群立, 馬蘭.走向3E教學——三述首要教學原理[J].遠程教育雜志, 2006 (4) :17~24.

為政以德思想啟示論文范文第4篇

采訪開封大學校長拜五四可謂一波三折。從最初的預約到最終成行,記者用了3年時間。其間,每當談到具體采訪安排時,拜五四總是簡單而謙虛地答復“做好再說吧”,這讓記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低調和務實。而在接受采訪時,他談起開封大學的發展和未來,思路清晰,激情澎湃。低調、務實、健談、激情……短暫的接觸讓記者似乎很難整合一個完整的開封大學校長形象,但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深入思考和對開封大學的熾熱感情。作為一所地方性高校,開封大學從1980年創建時“地無一壟、房無一間”的狀況發展到現在擁有13個院(部)、40多個專業、1.5萬名學生的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其中甘苦是很多人體會不到的。所以,“開封大學的辦學歷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高等教育在改革開放后的跨越式發展之路”這樣的話語從拜五四的口中說出絲毫不顯得矯情,因為他對開封大學發展中的點點滴滴都了然于胸。

1999年,拜五四從開封市第二師范學校調到開封大學任副校長,2003年任校長?!拔覍﹂_封大學的理解不是從1999年開始的,而是從它的創建開始的?!卑菸逅恼J為,一所高校一直堅守的辦學精神是其發展動力的源泉,可以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補充先進的理念,既堅持辦學傳統又與時俱進。在開封大學“以德治校、質量強校、特色立校、科研興?!钡霓k學理念中,“以德治?!北环旁诹耸孜?。拜五四說辦學如此,育人亦如此。

人才,做人在前,成才在后

在確立開封大學辦學理念時,“以德治?!钡奶岱ㄔ鹑熒臓幷?不少人認為“依法治?!备侠?、更科學、更現代?!敖逃母救蝿帐怯?即培養人才。而人才,做人在前,成才在后。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都是在談管理,其中德訴諸內涵,法訴諸外在。在育人層面上,以德治校比依法治校更能體現教育的本質意義?!卑菸逅挠米约簩逃纳羁汤斫庹f服了很多持異議者,學校最終確立了“以德治?!钡霓k學理念。他認為,不管是普通高等學校還是高等職業學校,在育人過程中都要把“立德樹人”作為首要任務。

社會上很多人認為高等職業院校就是單純的職業培訓所?!斑@種理解是不全面的,忽略了高等職業院校育人任務中‘德育為先’的層面?!卑菸逅恼f,立德樹人體現到高等職業教育中,就是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職業精神、奉獻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社會、熱愛生活。采訪中,開封大學就業服務指導中心主任張濤告訴記者一個實例。一名開封大學畢業生到北京中關村一家大型企業應聘,與其同時應聘的還有幾名名牌大學的本科生、碩士生。這家企業的人事主管讓應聘者先實習,通過觀察最終錄用了那名開封大學畢業生。拜五四知道這件事后,讓就業服務指導人員對此進行詳細了解。就業服務指導人員通過調查發現,這名開封大學畢業生即便是在實習期間,也一直用心工作,表現出了良好的職業精神。張濤說,開封大學一直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職業精神等,這在無形中增強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如今,開封大學畢業生在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區等地漸漸形成的口碑讓“以德治?!钡霓k學理念呈現出了其獨特的價值?!伴_大牌”也漸漸成為自信、負責、敬業、積極的集中體現,叫響在開封大學畢業生奮斗的地方。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去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整體形勢非常嚴峻,而開封大學仍然保持了很高的畢業生就業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開封大學畢業生的素質已經形成了一個品牌?!卑菸逅恼J為,教會學生做人和教給學生職業技能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同等重要的積極作用。隨著“以德治?!鞭k學理念的深入人心,開封大學近年來把校園文化建設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組織和開展了一系列豐富校園文化、充實大學精神的活動,學校先后被評為“河南省文明單位”“河南省文明學?!薄昂幽鲜「咝P@文化先進單位”。這些終將沉淀為開封大學的厚重,支撐著學校健康發展。

質量,師資為基,專業為礎

“決戰在市場,決勝在質量”是拜五四經常對學校管理人員和一線教師說的話。就業的競爭實質上就是教育質量的競爭。開封大學作為一所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高等職業院校,主要培養生產第一線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斑@要求我們既要對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承擔責任,也要對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承擔義務。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教育質量都是開封大學發展的生命力所在?!卑菸逅拇_立“質量強?!钡霓k學理念正是基于對開封大學定位和開封大學未來發展的深入思考?!皬娦J情_封大學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痹陂_封大學樹立科學的質量觀過程中,拜五四認為師資建設和專業建設是突破口,“師資建設是基礎,專業建設是核心”。

在師資建設方面,開封大學制定了《開封大學專業建設團隊三年建設規劃》《開封大學“雙師”素質教師的認定與聘任管理暫行辦法》《開封大學兼職聘任與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形成了師資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霸谕晟浦贫鹊耐瑫r,我們更強調感情留人、事業留人,以吸引更多高級人才充實到師資隊伍中?!弊鳛樾iL,拜五四深刻認識到師資建設之于教育質量的重要意義。從他談到成功引進一些人才時的興奮表情中,記者能體會到他作為“領跑者”的深謀遠慮。采訪中,學校實驗實訓處處長肖興達告訴記者他清楚地記得拜五四為邀請他到開封大學任教所做的一次次協調工作。2000年,開封儀表廠最年輕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肖興達因為發展原因有意離開所在單位。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河南南陽一所高校極力邀請他到該校任教,并許諾給他良好的發展條件和豐厚的工資待遇。拜五四認為肖興達這樣的人才正是開封大學所需要的,便熱情邀請他來學校任教。經過一次次與開封儀表廠領導協調,一次次與肖興達談話,拜五四最終把肖興達引進開封大學,雖然開封大學給肖興達提供的條件遠遠不如南陽那所高校?!伴_封大學是感情留人、事業留人。我到這里后,學校給我提供了良好的事業發展平臺,讓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毙づd達的話語中充滿了感激?,F在,開封大學已經擁有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富有活力、適應高職人才培養需要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去年,拜五四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中部地區地方高職院校品牌專業建設問題研究》結項。應該說,他對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有著很深入的研究,對開封大學的專業發展狀況更是了如指掌?!皺C械制造與自動化、建筑工程技術、酒店管理、應用化工技術、會計電算化是我們學校的名牌專業,在省內外有很大影響,我們要努力保持其特色優勢。同時,我們也根據市場需要開設一些新專業,如建筑工程管理、口腔護理、口腔醫學技術等。對于新設專業,我們吸取名牌專業建設經驗,加強課程建設、教師隊伍建設,要求大部分教師具有‘雙師’素質,形成教學團隊,同時采取措施積極提高教師實踐水平,激勵老教師立志成專家、中年教師立志成名、青年教師立志成才?!爆F在,開封大學的專業建設已經漸漸實現了區域性和開放性、適應性和前瞻性、穩定性和靈活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有機統一,形成了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建筑工程技術重點專業及專業群等五個重點專業和專業群,從而帶動了學校整體專業建設的良性發展。

辦學,特色為本,學生為天

開封大學是我國較早提出“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之路”高職教育辦學理念的高校之一。早在1994年,開封大學就成立了以實業界人士和教育學、經濟學專家為主體的董事會,目的就是幫助學校對社會經濟發展前沿最需要的崗位進行分析,完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進而推動學校緊緊圍繞市場需要培養學生的能力?!拔覀儗W?!蜆I、培養、招生’相結合以及‘生產、教學、科研’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就是這樣發展而來的。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一直是開封大學的辦學傳統?!卑菸逅恼J為,開封大學的快速發展得益于開大人對學校辦學精神的堅持。也正是這種堅持讓開封大學逐漸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開封大學也在基礎建設和辦學規模上實現了突破,但隨之而來的便是面臨著“如何定位”和“如何發展”的新課題。對此,開封大學領導班子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反復的思考,最終確立了清晰的辦學思路和科學的辦學模式。2009年,開封大學按照“突出高職特色、加大內涵建設、推動科學發展”的原則努力做好“內涵建設年”工作,在繼承和創新中進一步彰顯辦學特色,使學校各項事業走上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

談起拜五四的辦學之道,開封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曹國榮說有一段講話最能體現他對教育的認知:我們學校有1萬多名學生,如果一名學生沒有培養好,對學校而言,損失可能僅不到萬分之一,但是對于這名學生和他的家庭而言,損失則是百分之百,所以我們必須時刻飽含著對學生的感情和銘記著對教育的責任。拜五四的這段話感動了很多教師,也激勵著他們?!案屛覀兏袆雍蜌J佩的是,拜校長是這樣說的,也一直是這樣做的?!遍_封大學2009屆畢業生韓濤說:“大學校園很大,但我們會經常碰見校長,與他打招呼。他也很喜歡與我們交流。這讓我們感到與校長之間沒有心理距離?!币舱沁@個原因,韓濤、史春富等4名畢業生創業遇到困難時首先會想到校長。最終,拜五四給了他們很大的精神鼓勵和實際支持,幫助他們渡過了創業初期的難關。開封大學黨委學工部部長陳巖說:“拜校長時刻為學生著想,認為‘學生為天’。他說最不能原諒的就是學校一些管理者和教師在對待學生方面有疏忽,這是師德所不容的?!痹谒伎紝W校宏觀發展之余,拜五四還花費很多精力關注學生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這更讓學校管理者和教師銘記自己的育人職責。

拜五四認為,在今日的中國大學版圖上,開封大學也許并不耀眼,但鮮明的辦學特色使它在中原崛起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隨著金融危機后的產業調整,多年來一直堅持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向企業開放辦學的開封大學將迎來一個更好的發展機遇期?!坝凶鳛?才能有地位?!痹谡劦介_封大學的未來時,拜五四依然那么低調。在低調背后,記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一種自信。

責編:趙 東

為政以德思想啟示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大秦興衰,始于法治。商鞅變法,作法自斃。依法治國,以德治心。秦施行商鞅變法百余年,掃六合而統一天下,攘四夷而威震華夏。然世殊時異,秦法之弊終使強秦二世而亡,究其根源,在于法治無規度,德治無維護。商鞅之法,乃是惡法,而非良法。其弊在于依法治國,卻立法不公;在于無德治心,卻嚴刑峻法;在于司法無正義,行政無公平。

[關鍵詞] :惡法;良法;依法治國;以德治心;政府公信

法制雖興,霸道為王,依法治國,立法不公

(一)法治為先,法不阿貴

商鞅之法推行百余年,其核心思想是“一斷于法”,提倡依法治國,但其法律本質從現今法理學來說,是一種命令,而不是人們公意和社會控制;“法不阿貴”,這里的“貴”指的卻不包括國君,更不包括商鞅所代表的新興地主階級。

眾所周知,井田制是商鞅變法核心制度之一,其最大獲利者乃新興地主階級也。商鞅變法,把社會生產和組織納入軍事化軌道,社會進步了,但其基礎確實建立與對于人民的剝削與壓迫。商鞅所謂的廢井田,實乃重新確定畝積,強化國家稅收的一個舉措。與此對應的還有“初為賦”,按人頭或戶繳納,課征納稅。試問,一個只能保護當權階層的法律又怎么能稱得上是依法治國,一個只知剝削底層民眾的法律又如何能做得出人人平等?

誠然,從歷史發展角度來說,商鞅變法其實走的是平民政治的路線,這在當今是十分正確的,但其維護的君主王權卻不受法律的約束,沒有制衡的權力帶來的只能是腐敗和暴政。法律體現為掌握國家政權的社會集團的意志,但同時也應保證社會公共利益。而從商鞅變法開始,這個公共利益就不斷被沒有制衡的王權乃至皇權所蠶食。以當今的法治眼光看來,秦國商鞅之法,乃是惡法,毋庸置疑。

(二)立法公平,法理正義

首先,法治之度重在立法,立法平等正義方是法治的內在涵義。眾所周知,惡法的出臺,有立法的不民主,也有立法腐敗,還有立法技術的缺陷等原因。因此,推動立法民主,實行嚴格有效的立法聽證程序,實行立法草案招投標制度,嚴格遵守《立法法》所規定的立法權限與程序等格外重要。

所謂法制規則,本就應該是為弱者制定的,為的就是不讓某些不守規則的強者恃強凌弱,維護民權即為如此。法治的內涵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法律必須是得到普遍的實際遵守,也就是具有實際最高權威的地位并貫徹到社會生活當中;另外,法律本身形式必須完善,符合邏輯嚴密、概念清晰等理性化要求。實行法治的法律還必須是“良法”,必須符合自然法要求,必須符合人類理性,必須體現社會正義或者個人正義的正義之法。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一個好的立法制度應該是合乎全社會各個階層共同利益訴求的,中國法治之度根在人大,只有真正的民選才能體現正義,只有真正公平的程序才能維護正義,如不為此,遑論其他。

(三)司法公正,執行正義

其次,司法公正性更是法治之度的外在表現。司法作為法律對人民的現實約束,是法治的外在體現,從事實上證明著實踐著法治之度。

近來,李莊案、藥家鑫案、“北海律師事件”以及李昌奎案等一系列案件接連引發人們對司法的關注?!八痉C關不應該被輿論牽著鼻子走”的觀點也在司法界開始引起關注,到底是司法機關盲目遷就輿論,還是司法本身的公正性、公信力不足?答案其實不言而喻。

個人認為,輿論關注司法本身就是法治的基本要求,公民通過輿論行使司法監督權本就是一種合乎情理的法律手段,無論是公民個人還是輿論團體,依法都有權對司法審判過程以及審判結果行使社會監督。有人質疑“司法被輿論牽著走、輿論殺人”,其實質是想關起門來審判,特權思維意識在作祟。誠然,法官獨立辦案是法治的要求,然而,司法卻不能獨立生存于社會之外。司法的功能是懲罰與教育,通過強制規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司法應體現的是普遍民意,而不是特權民意,司法的最高追求應是公開、公正,而不是其它。

二、德治缺失,嚴刑峻法,苛政暴斂,行政無信

(一)德治并行,尊重人權

而從法律的德治來看,商鞅變法和以德治國相距甚大。百年之后,秦法之害,四海皆知,根源就在于此類法律不是一部真正的法典。而在筆者看來,秦法為惡法,無德治心的表現,體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其一,法制不體現人權,嚴刑峻法。法律應是以權利、義務、權力、職責為主要內容的,國家和人民應是相對的,你保護我的權利,我敬畏你的權力,同時講究犯罪與刑罰相適應。而商鞅立法的精神,是輕罪而重刑,以達到“以刑去刑”的效果。

其二,法制道德缺失,法律無法兼顧情理。變法中“民忘六親,而父子相親,兄弟相愛,患難相保之風亡矣”!父親用了兒子的農具,兒子竟自以為是施惠,母親用了一下兒子的畚箕和掃帚,兒子甚至出言不遜。還有鄰里之間的告奸和連坐,更不可避免地助長了誣告之風和特務政治?!柏濎?、好利、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茍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边@便是商鞅變法之后所逐漸養成的秦地風氣。

其三,政府行政無公信力,人民不認同其法律。秦朝的“網密而刑虐”的教訓古而名之,而法律的執行就在于政府的信譽。但商鞅乃至當權者其實并沒有把誠信當回事。秦魏交戰時,商鞅利用自己與魏軍主帥公子卬的舊交,騙公子卬前往秦軍大營議和,將公子卬俘獲,而后對魏軍實施偷襲,將其全殲。此類不講信義之事,在秦朝的崛起中不勝枚舉,所以天下人畏之而不敬之。

(二)行政公信,理法兼顧

三月是學雷鋒月,但有一句非常出名的話叫做“你叫我學雷鋒,你卻去學和珅”。政府的公信力在人民中的認可程度可見一斑。雖然此類事件只是個別蛀蟲所為,但法律的執行不能讓人民感到安全可靠則是更重要的原因。貪官污吏,沒有得到重罰,個別的停職之后卻又在外地擔任職務的現象時有出現,這不能不說明問題。如果鐵道部發言人來了,不知道會不會說一句,這就是一個奇跡,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但是,對于智商平庸的我而言,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然而,有權必有責,行政官員作為公權力的的行使者,也理應對其所擁有的權力承擔相應的責任。以德治心才能規避所謂的偽德,只有內在的真德才能使用外在的良法。而德的深化便是執法人心中正確的價值取向。

(三)以德治心,制度隨行

以德治心,方為正途。德是什么,德的內涵是公正,德是存在于人民和法律中的正義。公正是行政執法觀念的核心,行政執法過程中,就必須重視公正的價值導向?;乇苄姓谭ㄖ姓_的價值取向,將使執法成為專權和權力腐敗的工具。為了根本地、全面地保證行政執法的公正性的實現,就必須重視行政倫理的作用,明確行政執法公正性的價值評價標準,加強行政執法的機制,然而,光是如此還是不夠。

以德治心,更需要嚴格的法律程序來維護,如何能達到德治之維更是以德治國的要義?,F在一般認為行政倫理的制度化能有效克服行政管理中的倫理失范行為,這其中主要包括行政倫理規范化和黨紀化兩個部分,但這兩部分的制度化建設又存在明顯不足。筆者認為,只有公檢法司法部門的切實監察,人民群眾正確的輿論監督,加之以行政人員的良好素質培養才能達到以德治國,以德治心的德治之維才切實可行。

結語

大秦帝國,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焉,究其原因還是在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法治與德治,二者不可偏廢,以法治國,法不容情,法治之度存乎正義,唯有良法方能建萬世之基業;以德治國,依法制德,德治之心在于公平,唯有公正才是存治國之根本。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

第一作者:張雷,1992年3月出生,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法學。

第二作者:王盛,1990年6月出生,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法學。

為政以德思想啟示論文范文第6篇

這門課程中,老師主要介紹講解了老子的宇宙觀、政治觀、人生觀,莊子的本體論、相對主義人生哲學等許多方面的內容。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對道家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開始,我并不十分贊同道家所主張的人生觀和政治觀,認為老子提倡的“柔弱處世”、“為而不爭”的處世態度及“無為而治”的政治態度是很消極的,后來,經過不斷深入的學習和了解,我不再認為道家思想是消極的了,反而覺得它有一種以退為進的特點。就像老子提倡為人處世不能太剛強,而要“柔弱處世”,指出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現在想想,這樣的說法確實有它的道理。有時候,柔弱往往容易生存,太過剛強則容易被毀滅,就像老子說的“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令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象,如總是挺得筆直的樹往往比善于彎腰的樹容易被折斷;玻璃和具有柔性的橡膠一起落到地上,破碎的肯定會是玻璃等,這些事例都說明了柔弱的東西比剛強的東西更能生存。并且,“水滴石穿”等現象也告訴我們“柔能勝剛”,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想,以后當我出去工作,從事教師這一行業時,一定會遇到很多調皮的、不聽教的學生,如果我用老師的身份強行地壓制他們,他們不但不服氣,還可能會越來越叛逆,所以我必須要對他們有耐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教化他們,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才能成為一位真正受人尊敬的老師。而老子提倡“無為而治”的政治態度,并不是消極的什么都不去“為”,而是要順應自然,不去“為”那些逆自然和道德事情。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強調靠萬民的自為自治來實現無不為和無不治。這使我想到了很多中小學老師在班級管理和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老師成為班級活動和教學中的主角,老師“有事”而學生“無事”,這樣的班級管理和教學方式是很不利于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的,在這樣的方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存在依賴性強,獨立性弱的特點。所以,我認為中小學的老師應該適當地“少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地探討學到知識,培養能力,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

道家思想主張人應擺脫外在“物”的束縛,追求自由的人生,老子的“返歸歸真”和莊子為達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自由境界所提出的“坐忘”、“守道”等都可體現道家的這一思想主張。慢慢地體會,我不禁感慨萬千,這種思想主張蘊含著一種多么超脫的人生境界!人生在世,如果一切都能順其自然,不讓塵世間的喜怒哀樂擾亂自己的心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達到一種“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境界,那么,人生就變得簡單多了。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認為自己活得太累,也總喜歡向別人抱怨生活的諸多不如意,但我們卻從沒想過要放下欲望的包袱讓自己喘口氣,也從沒想過停下追逐成功的腳步讓自己得以休歇,很多人甚至在功名利祿里爭得頭破血流,甚是可悲!我想,如果一個人總是懷著一顆恬靜的心,以淡然的態度來看待世間一切事情,那么這個人一定會比其他人更健康、更長壽!

在這里,道家提倡的是一種“少私寡欲”的生活,認為生活應該儉樸,要做到不鋪張不浪費,這種提倡對我們年輕的一代很有啟發意義。身邊總會有很多這樣的同學,上了大學后,對什么事情都感興趣,自己沒有什么能力賺錢卻會大手大腳地花錢,把父母辛辛苦苦賺來的血汗錢都浪費在吃喝玩樂上。仔細想想,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揮霍的生活習慣帶給我們的只會是不良的影響,因而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要儉樸節約,不輕易跟風逐流,我想,做到這一點后,我們也會比以前更成熟,更懂事的。

道家思想反對世界的虛偽,主張回歸人的“真性”,指出,“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這里說的“真”是指人的本性,道家認為人要法天,就要真誠的袒露自己真實的感情,在別人面前毫不掩飾,毫無虛偽,自己可以率性而為,也可以說是要有自己的個性,不要為了恪守或模范某一樣規范而失去了自己的本真。在這里,我想到了“邯鄲學步”的故事,故事中的燕國的年輕人一心想模仿趙國人走路,結果連自己原本走路的方式都忘了。這原本是一個笑話,但仔細想一下,我們都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犯下同樣的錯誤。就拿高考作文來說,本來作文是一個人抒發自己感情,張揚自己個性的方式,但老師們卻喜歡拿范文來進行講解,如要以排比段作為開頭,寫作文的過程中要多引用一些熱點的,能打動人心的事例等,在這樣的教育下,大多數的同學寫出來的文章都差不多,很少有屬于自己的風格的,這確實很可悲。錢學森老先生曾經問過總理:“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的人才?”我想,其中的一個原因便是中國的教育對學生的束縛太多,學生能張揚個性的機會很少,這樣,創新能力也隨之變弱了。

道家的辯證法中蘊含著無盡的智慧。道家思想指出,世間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對立的兩個方面構成的矛盾統一體,事物不是靜止的,而是處在不斷地運動變化中的,矛盾的對立面會相互轉化。在兩千多年以前道家就能提出這樣的辯證法觀點,確實是令人佩服。道家的辯證法帶給我的思考和啟發是無窮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困難,挫折,我們常常會覺得失敗是在所必然的,因而喪失了信心和斗志,但我們卻沒有意識到,只要一件事情還沒結束就有變化的可能,只要我們不氣餒、不放棄,事情是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能的。同時,道家辯證法還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在心中都應該有一把尺子,也就是說,做事情不能做得太過,要有一個度。我們都知道“物極必反”,任何事物到了極點,往往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F代社會中,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于是家長的所有心血都投入這個小孩身上,盡全力滿足小孩的所有愿望,什么家務重活統統不讓小孩碰,他們以為這就是愛小孩。家長愛小孩,保護小孩是應該的,但太過愛,太過保護就成了“溺愛”,所有的事情家長都替孩子完成了,所有的困難也都幫孩子承擔了,孩子長大了,成年了,但卻什么事情都不會做,遇到一點困難就承受不了。媒體上報道過的一些人上了大學都要讓自己的父母跟去收拾床鋪,清洗衣服和一些學生因為一件小事就擅自了結自己的性命,大多數就是這樣的原因。并且,在家長過分嬌寵中成長的孩子,往往會有一種霸道、自私的性格特點,這也是家長的愛太過所帶來的相反作用。

上一篇:黨政領導人才開發論文范文下一篇:儒家德治思想內涵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