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蒙臺梭利感官教育范文

2023-09-23

蒙臺梭利感官教育范文第1篇

第一盒:藍色

尺寸與圓柱A相同,

第一盒:紅色

尺寸與圓柱體B相同.

第三盒:黃色

尺寸與圓柱體C相同.

第四盒:綠色

尺寸與圓柱體C’相同,

適合年齡

大約3.5歲.5歲

基本提示

(1)(G).復習水平,垂直的序列練習

(幾乎不須要示范提示)

l、引導小朋友,介紹彩色圓柱體準備桌子或地毯.

2、從教具架上慢慢地搬法.

3、老師坐在小朋友右側.

4、詢問小朋友:_這個蓋子是什么顏色?”打開蓋了再問里面的圓柱是什么顏色.然

后說:"盒子里放的圓柱和蓋子的顏色是一樣的."

5、將10個圓柱一一取出,不按順序放置,蓋子上后將盒子放在桌子的右上角.

6、塒小朋友說:“請把里面最大的圓柱拿出來放在這里.”或者說:"請把所有圓柱按

粗細排排看.”

7、讓小朋友試試排列的方式,也許會像圓柱體一樣水平地排列,或是像粉紅塔似的垂

直排列.也讓他們試試還沒有遇過的排列方式.

8、等全部排好后,問小朋友:_還要不要試試看?"

9、將圓柱一個個慢慢地整理好放回木盒中,放同原處.

·讓小朋友練習其余的3盒彩色圓柱.

★閉上眼睛進行觸覺的序列排列練習亦可. 提示的變化

.P與G的變化一兩盒以上圓柱同時做垂直的水平的序列練習.

1、讓小朋友(完成基本提示)選取兩盒彩色圓柱,每次一盒搬到桌子上,慢慢地取出

圓柱,不依順序放置.

2、對小朋友說:"把這兩盒圓柱按照順序排排看,”然后老師示范幾種排法,如各彩色

圓柱的垂直積高、同粗細圓柱的重疊(兩種顏色)、同高圓柱的并排.

3、讓小朋友自己練習各種排法.

4、整理時,必須把同色的圓柱放在同顏色盒蓋的盒子里,再收回原處.

.P的特殊變化-G的變化之后,找出同次元、同樣尺寸的圓柱配對練習,

和插座圓柱體組的P的變化4相同,

對小朋友說:“在這些圓柱當中.有些雖然顏色相異,但是大小完全相同.請把他們找

出來,”(有5組)

. MG練習

以插座圓柱體提示為準.(參照插座圓柱體的MG變化)

.G的變化

以插座圓柱體為準.(參照插座圓柱G 的變化) 名稱練習

名稱練習中所使用的詞匯與圓柱體相同,不須要特別提示,但必須確認已學過的. 錯誤的訂正

圓柱規則的漸次性, 直接目的

培養視覺上對大小識別概念的再認識. 間接目的

手眼動作的協調,手臂肌肉控制力,敏銳的觀察及注意力.

備注:在進行彩色圓柱練習之前,必須先進行插座圓柱體,粉紅塔、棕色梯、長棒、

蒙臺梭利感官教育范文第2篇

在她看來,生命力的沖動是通過兒童的自發活動表現出來的。通過活動,兒童的生命力和個性得到了表現和滿足;通過活動,兒童的生命力和個性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谶@種兒童觀,蒙臺基于這種兒童觀,蒙臺梭利課程由一系列操作活動來實現,這些操作活動按其目的與所發展的兒童能力,分為不同的領域,主要有日常生活、感官、數學、語言、歷史地理、文化科學、藝術表現7個領域,強調兒童主動學習和自我糾正,順應兒童生命力發展的內在需要,促進其自我發展。 兒童發展存在敏感期

(一)語言敏感期(0-6歲)

(二)秩序敏感期(2-4歲)

(三)感官敏感期(0-6歲)

(四)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

(五)動作敏感期(0-6歲)

(六)社會規范敏感期(2.5-6歲)

(七)書寫敏感期(3.5-4.5歲)

(八)閱讀敏感期(4.5-5.5歲)

(九)文化敏感期(6-9歲)

蒙臺梭利認為要根據研究的九個敏感期的劃分,把握兒童的敏感期,進行適當的教育,在適當的敏感期內給與幼兒相應的適當的刺激,才能為兒童將來的發展提供很好的基礎。而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通過幼兒與外界世界的接觸和探索,從而要為幼兒創設一個有利于發揮幼兒敏感力的環境。 正是這些思想的指導下,才有了蒙臺梭利的教學和教具。

(二)特別重視教育環境的設置與運用。

蒙臺梭利非常強調環境在兒童心理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認為兒童的發展是有機體與“有準備的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有準備的環境”是蒙臺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精髓。 “有準備的環境”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物質環境,二是人文環境。物質環境主要是指蒙臺梭利教具、各種符合兒童體形尺寸的室內設施以及教師自制的各種教學材料;人文環境則主要是指各種有價值的人類文化遺產。

三、蒙臺梭利教學與教具 1.蒙臺梭利教學法

蒙臺梭利教學法的主要內容。在她的教學法的內容里,有五個教育法則:

第一個法則是秩序法則。秩序法要求孩子的物品擺放要規范、要有秩序。,這種規范要及早建立,應該滿足兒童對秩序的追求,促進兒童秩序的完善,實施這一法則,教師應該首先做到,維護和制造這種環境有秩序感。

第二個是獨立法則。蒙臺梭利認為,教育者少幫助孩子,應讓孩子獨立的做事情。所以,蒙臺梭利在她創造的教具里,就訓練孩子獨立,如生活教育部分,孩子自己會脫衣服,會扣扣子,系帶子,在生活教具中,如味覺筒,擰瓶蓋,擰螺絲釘,這些教具都是讓孩子學會動手后獨立。孩子一般拒絕成人幫助,喜歡自己探索。

第三個法則是自由法則。蒙臺梭利認為應讓兒童自由的選擇工作,不要老師或成人去選派,自由選擇可以增加自信心,可以導致自我控制,應提倡孩子學會自我控制,不是你硬壓制他,給他種種限制,蒙臺梭利認為要改變他律為自律,讓孩子學會自律。

第四個法則是專心的法則。由于兒童選擇了自己喜愛的工作,所以就導致了專心的法則。蒙臺梭利在兒童之家里做了一個實驗,當一個孩子在玩插座圓柱體時,當他在專心工作時,蒙臺梭利用一種聲音干擾他,但這孩子沒有受到干擾,因為是他喜歡的,他非常專注。蒙臺梭利又換一種方法,拿走他的地毯,這個孩子看老師拿走自己的地毯,抬頭望著老師微微一笑,跟著老師走,老師拿到那,他就跟到那,坐下來繼續他的工作。

第五個法則是重復練習法則。孩子干什么事情都喜歡重復,如果是他喜歡的,他就重復,這主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的。孩子對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反復去做,在不斷的重復工作中得到發展。

2.蒙氏教育的教具

蒙氏教育不是輔助上課的物品,它是兒童成長工作的材料,她設計的這些教具都是供單個兒童操作的,因此,具有鮮明的特點。她的教具的特點是:

(1)具有孤立的特性。如溫覺板,讓孩子體驗溫度。

(2)容易搬動。

(3)教具美麗。

(4)每一種教具的單獨使用或聯合使用,這些教具在工作時有其順序和步驟。如果沒有按照她設計的步驟走的話,就會出現錯誤,出現錯誤就有一個自我控制的方法,所以在設計上或使用方法上,都由簡單到復雜,培養孩子了解步驟,重視秩序,養成內在的紀律,她有規律的。

(5)在設計上具有控制和糾正錯誤的特性??墒箖和孕邪l現錯誤,自行改正錯誤。比如插座圓柱體,再如粉紅塔,每一塊相差1cm。

(6)具有數學的屬性。由步驟和秩序當中培養孩子邏輯習性和推理能力。每一種教具都有它等差的數學關系。如長棒,每一長棒之間都相差10公分,有等量的、等差的關系,有數學屬性。

(7)間接的預備性。每種教具都具有直接與間接的教育目的,幫助孩子準備,適應未來的生活,如在教具的形體變化上,象幾何圖形在操作上讓孩子掌握,而且拿著幾何圖形還可以變化。用紙畫各種形狀,為將來學習做準備。有間接的預備性。 感官教育教具:

1.視覺教育教具。通過視覺練習,使孩子掌握形狀、面積、體積。

視覺教具里有:

(1)插座圓柱體(高低粗細大小的比較組合)

(2)粉紅塔(認識大小等差)

(3)棕色梯(認識寬窄)

(4)長棒(認識長短、數量的等差)

(5)彩色圓柱體(顏色識別、高低粗細組合)

(6)色板(顏色的種類、色調的明暗度、顏色搭配)

(7)幾何圖形相嵌板(三角形的種類、組合)

(8)構成三角形(三角形的種類、組合)

(9)幾何立體組

(10)幾何嵌板

2.觸覺教具

(1)觸覺板(體驗物體表面的粗糙與光滑)

(2)溫覺板(觸模溫度的感覺)

(3)重量板(大小相同及不同、拈重量)

(4)觸覺布(棉布、麻沙布、毛料等)

3.聽覺教具(訓練孩子聽力、強弱練習)

(1)發音筒(訓練聽力強弱)

(2)音感鐘(韻律和節奏的訓練、)

(3)弦樂器(管樂器、鍵盤樂器、打擊樂器)

4.味覺教具:如味覺瓶(感受酸、甜、苦、辣、咸)

5.嗅覺教具:如嗅覺筒(生活中有味道的食品、香油、醋,感官教育教具在操作中強調分類、配對、秩序)

數學教育教具

蒙氏數學教具的內容,有8個方面:

1.數量概念的基本練習,定位在10以內的量,以10為基礎的數,這部分的教具有:

(1)數棒。以長度1—10的量,量對應數名。

(2)砂數字板。掌握1—10的數字,用手摸。

(3)仿錘箱。1—10認識的游戲。

(4)數字與籌碼。了解奇數與偶數。

(5)彩色串珠棒。連續數的認識。數量名的結合。

2.十進位法的練習

認識十進位從1變10,從10變100,從100變1000,數具主要有數字卡、串珠。

3.使用數棒的基本計算練習,認識數的合成與分解,初步學習加減法。

教具主要有:金色串珠棒、黑色串珠棒、灰色串珠棒,引導兒童認識算式,利用接龍游戲,認識加減法和十進位的初步運算,加強10的構成和分解練習。

4.連續數的認識,主要讓兒童認識連續數

教具主要有塞根板,主要是11到19的數,十位數和個位數的排列,11—19,11—99,1—100的連續數板,主要記1—100的數字排列,100串珠鏈,認識1—100的數,1000的串珠鏈

5.導入初步的平方和立方

教具主要有:彩色串珠鏈。1千立方體,郵票游戲。大串珠組,(包括平方珠鏈,立方珠鏈、框架)

6.基本四則運算,主要掌握加減乘除法的原理,主要教具:加法板、乘法板、除法板、減法板

7.分數。教具主要是:分數,了解整體與部分的概念。

8.幾何。教具主要有:幾何圖形卡片(主要認識淺角名稱)組成三角形(掌握名稱和認識圖形的組合與分解)立體幾何組,二項式、三項式(發展幼兒三維空間的能力。幫助兒童理解代數概念,引導平方根。

數學教具要求教師在使用中,要求教師要做系統的示范,特別要注意循序漸進,要有一定的流程、順序。

語文教育教具

孩子的語言發展分三個階段,聽→說→應用三階段,根據這個特點,蒙氏制作教具有:為學習和書寫做準備和教具。

1.砂紙字母板,大寫小寫各一套,主要練習發音、認寫、寫是用手觸模,做書寫的準備。

2.印刷字母板。

3.活動字母箱。

4.雙字母沙子字母板。

5.金屬嵌板。

四、如何做一個蒙臺梭利教師

蒙臺梭利教師必須具備的素質和能力:蒙臺梭利教師不是傳播知識的,主要是心理學家、教育家、是指導員、協助者、管理者,她要求蒙臺梭利教師:

1.必須懂得蒙臺梭利的教學原理和教學方法。

2.必須懂得如何操作使用教具。教具的介紹必須依靠教師,適當的提示,示范使用的方法,觀察兒童的反映和需要。

3.具有為兒童設計適合其成長環境的綜合素質。老師為孩子提供環境,對孩子專注的工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師應觀察分析研究兒童的能力,盡心環境的保護,蒙氏要求教具有損壞的馬上更換,教具上不能有灰塵,經常保護,老師有設計環境的能力素質。

4.參與和引導。在孩子還沒能達到專心操作教具時,教師要參與進去,老師要激發、誘導孩子,激發孩子的活力,所以要參與進去。

5.尊重與服務。尊重孩子的專注力。蒙氏認為孩子在專注工作時,不能干預他,他這種專注力是很弱的,很容易消滅,所以他要求老師認識到,孩子的專注力就象泡沫一樣,一碰就消滅。所以要求老師不能贊賞他,干擾他,在他困難的時候,服務于他。先觀察孩子,孩子需要時,老師就給予幫助,以愛為出發點,付出愛,蒙氏教育認為不是正面的夸獎而應該用分享的態度。如果他做錯了,老師表示也很痛苦,和孩子分享快樂和痛苦。

6.與孩子一起成長。老師了解孩子越深入,就會領悟不同的愛,老師對孩子的愛是真誠的。

蒙臺梭利感官教育范文第3篇

蒙氏理論中“紀律”的涵義

一般而言,紀律有三種基本涵義:懲罰:通過施加外來約束達到糾正行為目的手段;對自身行為起作用的內在約束力。

蒙臺梭利所謂的紀律,是一種建立在自由基礎之上并通過工作來實現的紀律。這樣的紀律不同于舊式教育里那種絕對的、不容辯駁的高壓政策下的“不許動”,而是能動的、主動的、發自內心的自我約束,即紀律內涵的第三種。兒童通過自身內在的紀律意識來控制自己的行為,而非教師以權威的立場強加和強迫,這樣的紀律是一種真正的體現兒童主體性和能動性的紀律,是兒童自發的愿意順從的紀律,是一種積極的紀律、工作的紀律和有益的紀律,而非一種不動的、被動的和順從的紀律。

紀律與自由、工作的關系

紀律是與自由和工作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自由是紀律的根基,工作是實現紀律的有效途徑。三者具體關系如下: (一)自由是紀律的基礎

自由是蒙臺梭利自由教育思想的根基。這里所謂的自由,是指使人從妨礙其身心和諧發展的障礙中解放出來的自由。[1]這種自由,并非是放任自流、任意妄為。[2]蒙臺梭利在描述自由的范圍時強調:“應把孩子的自由限制在集體利益之內,他們的行為要達到我們一致認為的好的行為標準。因此,我們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是否有沖撞或激怒他人的言行,是否有粗俗或不禮貌的舉止。至于其他行為,不管是什么樣的行為,表現為什么樣的方式,教師一方面不能強行制止,另一方面還必須進行觀察。這一點尤其重要。”[3] “紀律必須通過自由而實現,這是奉行傳統教育方法的人難以理解的一條重要原則。”[4]蒙氏的紀律觀是一種以兒童自由為基礎的內在紀律觀,反對以說教、強制、獎懲來培養“外在”紀律。強迫的手段或許能夠使兒童一時在表面上屈服,但無法作用到孩子的內心深處,不能引發兒童心底對于紀律的真正理解和渴求。

成人應當給予兒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讓他們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工作,自由動手操作教具,自由去感受工作過程中獲得的喜悅與滿足,自由去發展自己的各個感官、系統。教師要不加干擾地做一個被動的觀察者,幫助兒童明辨是非,從而建立一種內在的、主動的、愉悅的紀律,讓幼兒感受遵守秩序所帶來的益處,違背紀律所受到的自然的“懲罰”。漸漸地,孩子們學會反思自己的行為,逐步經歷從最初的混亂活動向自發有序的活動的過渡,獲得專注、寧靜、自主、服從的良好品質。

蒙臺梭利指出:獨立與自由密不可分,“誰若不能獨立,誰就談不上自由”。[5]就像她舉到的一個一家三口遭遇歹徒時不同反應的例子:丈夫可以靠平日射擊訓練獲得的靈活身手與歹徒搏斗,兒子可以靠自由靈便的雙腿逃走,而那個穿著裙子的歐洲婦女呢?她既沒有受過訓練的能力,也沒有天賦的能力,就只有驚叫一聲昏倒在地。她強調,不必要的幫助是自然能力發展的障礙,成人包辦代替的做法往往窒息、扼殺了孩子自發的活動和獨立自主的意識及創造性。 (二)紀律必須通過工作來實現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的生命潛力是通過內在沖動表現出來的,其外在表現就是兒童的自由活動——蒙臺梭利稱之為“工作”,認為“人是通過工作來塑造自己的”。蒙臺梭利的“工作"是指那些身心協調、手腦結合的活動,是兒童在“有準備的環境中”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活動,它能夠滿足孩子自主、自由、自助的需要,孩子喜歡并樂在其中。幼兒期的各種感覺練習及日常生活技能的練習等自發的活動都是工作,3~7歲幼兒的發展是在“工作”中實現的。[6] 工作是紀律養成的基本途徑,蒙臺梭利這樣說道:“真正紀律的第一道曙光是從工作中放射出來的。在一個特定的時刻,奇跡出現了:一個兒童對一種工作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這種興趣從他的面部表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他對同一練習的堅韌不拔中表現出來。這個兒童開始踏上了通向紀律的道路。”工作不能強加,這正是我們教育方法的切入點。它必須是兒童本能上樂于從事的工作,必須是與生命的潛在傾向自然一致,讓兒童愿意一步步朝其頂峰攀登的工作。工作對養成紀律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7]1.工作能夠提升協調和控制能力;2.工作有助于培養獨立性:3.工作有助于發展孩子的意志力。

成人和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讓兒童自由地工作,不應該包辦代替孩子的工作,要讓他們自己動手,自己親自嘗試和操作,在活動中發展各種機能。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也充分說明了讓孩子自由地去做的重要性。“精神快樂、自由練習和明媚陽光是組成其燦爛生活的三種元素”。[8]蒙臺梭利舉到一個保育員幫孩子裝沙的例子,孩子們不厭其煩地一遍遍裝了又倒,倒了又裝,孩子們要的并非是將沙裝入小桶這一結果,而是享受這一過程中動手的愉悅。我們應當明白,兒童的自我發展是他真正的、唯一的快樂。成人也應當對幼兒的“試誤”保持耐心。

我國幼兒紀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幼兒紀律教育中教師扮演著“主角”,紀律始終存在于幼兒之外。教師也慣用“訓導”“說教”“懲罰”的方式來維持“紀律”: (一)紀律是外在的

在很多幼兒園中,教師一詞成為了紀律的代名詞,教師就是紀律的權威,有教師在的地方,幼兒往往呈現出一種有序狀態。

場景a:過渡環節期間,七八個小朋友在教室中央嬉戲玩鬧。教師認為幼兒打鬧太嘈雜,上前厲聲喝道:“請保持安靜,誰再發出聲音,罰站!”教室立刻安靜下來。

愛嬉戲是孩子的天性,教師的威嚴或許能讓孩子一時安靜下來,但這也只是表面的,孩子剩余的精力需要排泄,“不安分”的孩子仍然會尋求其他方式來宣泄,比如有的孩子在老師跟前表現得十分乖巧,可一旦老師不在,便任意妄為。教師應當做的是交給幼兒以適當的方式去宣泄積聚的力量,比如上述場景中的過渡環節,可以引導孩子一起唱歌、舞蹈等,讓幼兒明白在教室嬉戲會影響集體秩序,影響到其他孩子的正常休息、活動,關鍵是引導幼兒從內心深處自愿、自發地去遵守紀律。 (二)紀律是靜態的

對于幼兒園教師和孩子來說,制定的紀律規則規定基本上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我們往往會“盡職盡責”地恪守規定的紀律條款。

場景b:活動課開始了,一個孩子迫不及待地開始拼接積木,另一個孩子跑過來制止:“老師還沒有說開始呢!”這個孩子立刻把已經拼接了好幾塊的積木拆放回去。

我們總是死守著“老師說開始,才能開始”的規則,刻板、規規矩矩。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教會孩子明白“紀律”的真正涵義,就像蒙臺梭利指出的:只要不是偷拿別人的東西,只要不是粗俗、不禮貌的言行,只要不是打擾別人工作的行為,我們就應當允許。 (三)紀律是被動的

許多幼兒園紀律的制定者是教師和園方,孩子沒有參與協商的機會。這使得在教師的“壓制”和“嚴格的監督”之下,幼兒會被迫地遵循紀律,只知道不這樣做就會受到懲罰。幼兒是以一種“消極避害”的姿態恪守紀律條款。

場景c:閱讀課結束后見孩子多多主動在進行圖書歸位,我特別感動,說道:“多多真乖,知道歸位。”不料得到多多的無奈回答:“不這樣做會被老師批評的。”我當場無言以對。

孩子努力去做一件事,并不是因為知道這件事對自身的益處,而只是為了逃避老師的懲罰和指責,這讓我不得不去反思,當今老師們用所謂的“懲罰”讓多少孩子內心深深刻上了恐懼,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多么忌憚被批評和懲罰呀。 (四)紀律是暫時的

正如前面提到的,孩子被外在紀律暫時壓制下去的沖動總會尋找適當的機會再次排泄。

場景d:大班的孩子萌萌在伙伴中十分具有“號召力”,每每教師一不注意就伙同三五個小朋友在教室門口打鬧,老師看見了總會強力干預,解散他們的“團伙”,可是老師轉身的工夫,幾個人又開始追逐。

教師的說教并不能對孩子起到真正的約束作用,只有讓他們明白在教室門口追逐容易引發安全事故,引導他們從心底里認識到其后果具有的危害性,才能“治本”。

蒙氏紀律思想對幼兒紀律教育中教師角色的新定位

澳大利亞教育家康乃爾認為:“自由、工作和秩序是蒙臺梭利為幼兒營造的建筑物的三根主要支柱。”[9]如何讓幼兒在自由的工作中獲得真正的紀律?總的來說,教師應當轉變紀律教育觀念,深刻理解紀律應由傳統束縛幼兒成長的外在工具轉變為促進幼兒內在發展的教育因素,實現紀律從外在到內在,從靜止到活動,從被動到主動,[10]從暫時到持久的轉變,真正讓幼兒成為紀律的主人。具體而言,教師應重新審視自己在幼兒紀律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教師是被動的觀察者:教師所要做的就是不帶任何主觀色彩地觀察兒童的言行,對不好的行為及時制止,對良好的行為任其發展,讓兒童自由選擇工作時間、地點、材料,給予兒童充足的時間和足夠的空間,讓幼兒親力親為去動手操作、思考和工作,切忌包辦代替和不斷地干擾。教師通過仔細的觀察、紀錄,不斷獲得幼兒教育的經驗??偨Y形成一本“幼兒觀察錄”,不斷反思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教師是及時的引導者:“我只是引導孩子去欣賞生命中最美好和最重要的東西,以免他們在沒有意義的東西上浪費時間和精力,讓他們在人生朝圣的路上得到最大的快樂和滿足”。[1]教師要抓住生活、“工作”教育契機,培養孩子的紀律意識。

教師是自由的給予者:但在一日常規管理中,教師的組織應當更加細致和靈活、具體,如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餐點營養均衡,教師環創與課程設置等,要體現有序性和兒童自由性原則。[12]讓孩子自由的選擇“學習或游戲”的對象物;讓孩子自由決定“學習或游戲”的程度;讓孩子順從其內在的生命法則,在自由教育活動中得到發展。[13] 教師還是幼兒工作的服務者與伙伴:與兒童一起協商、合作解決工作中的難題,幫助兒童養成內在的主動地紀律等。

總之,教師應當為幼兒創設一個如蒙臺梭利所說的“有準備的環境”,創設一個符合兒童需要的真實環境,供給兒童身心發展所需之活動、練習的環境,一個充滿自由、愛、營養、快樂與便利的環境,[14]讓幼兒在主動紀律的約束下,自由地工作、成長和發展。

蒙臺梭利感官教育范文第4篇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兒童的心理和教育問題,后來致力于正常兒童的教育實驗,創辦了舉世聞名的“兒童之家”。她撰寫幼兒教育理論著作,開設國際訓練班,對現代兒童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 兒童觀

從發展的觀點出發,蒙臺梭利認為。兒童是一個發育這的機體和發展著的心靈;兒童發展的時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幼兒處在不斷生長和發展變化的過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內部的自然發展。在這個連續的自然發展過程中,幼兒的發展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發展。

在蒙臺梭利看來,幼兒身體內含有生氣勃勃的沖動力。正是這種本能的自發沖動,賦予他積極的生命力,促使他不斷發展。一是主導本能,這種本能對于處在生命初創時期的嬰兒提供指導和保護,甚至決定物種的生存。二是工作本能,這是人的基本特征。幼兒正是通過不斷的工作在進行創造,使他自己得到充分的滿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它既能使人類更新,又能完善人類的環境。

在心理方面,幼兒心理發展既有一定的進程,又有隱藏的特點。蒙臺梭利認為,幼兒是一個“精神(心理)的胚胎”。因為每一嬰兒都有一種創制本能,一種積極的潛力,能依靠他的環境,構筑一個精神世界,所以,幼兒不僅作為一種肉體的存在,更作為一種精神的存在。每個幼兒的精神也各不相同沒,各有自己的創造性的精神。

在蒙臺梭利看來,在幼兒的心理發展中會出現各種“敏感期”。她說:“正是這種敏感期,使兒童用一種特有的強烈程度去接觸外部世界。在這時期,他們對每樣事情都易學會,對一切充滿了活力和激情。”而人的智力發展正是建立在幼兒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礎上的。

1.秩序的敏感期 從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現一直持續到第二年。這是幼兒的一種內部的感覺,以區別各種物體之間的關系,而不是物體的本身。

2.細節的敏感期 幼兒在1—2歲時會表現出對細節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細節上。這表明幼兒的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幼兒和成人具有兩種不同的智力視野。 3.行走的敏感期 這是在幼兒發展中最易觀察到的一個敏感期。幼兒通過個人的努力學會走路,并逐漸取得平衡和獲得穩健的步伐。

4.手的敏感期 幼兒會朝著外界的物體伸出小手。這個動作的最初推力代表幼兒自我進入外部世界之中。這正是通過手的活動,幼兒才能發展自我,發展自己的心靈。

5.語言的敏感期 幼兒開始學說話,他所獲得的語言是他從周圍環境中聽到的。當他說第一句話時,并不需要為他準備任何特殊的東西。在蒙臺梭利看來,語言能力的獲得和運用,是幼兒智力發展的外部表現之一。

蒙臺梭利強調指出,應該注意幼兒的心理發展和生理的發展之間的密切的關系。她說:“如果心理的壓抑會影響新陳代謝,并因此降低了一個人的活力的話,那可以肯定,相反的情況也會發生,富有刺激的一種心理體驗能夠增加新陳代謝的速度,并因而促進一個人的身體健康。”

(二) 幼兒教育的原則及環境

在蒙臺梭利看來,幼兒教育是人類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它的目的是兩重性的:生理的和社會的。從生理方面看來,是幫助個人的自然發展;從社會方面看來,是使個人為適應環境作好準備。在幼兒的教育中,要注意兩條原則: 1. 自由的原則

根據蒙臺梭利的兒童觀,幼兒的內在沖動是通過自由活動表現出來的,他能根據自己的特殊愛好選擇物體進行活動。“科學教育學的基本原理將是學生的自由,允許個體的發展和兒童天性的自由表現。”

幼兒有充分活動的自由并不意味著他可以為所欲為。蒙臺梭利認為,幼兒必須在自由的基礎上培養紀律性。自由和紀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自由活動是形成真正的紀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紀律也必須建立在自由活動的基礎上。 2. 工作的原則

蒙臺梭利認為,使幼兒身心協調發展的活動就是“工作”。如果兒童能全神貫注的工作,正說明這種工作能滿足他內在的需要。這個過程也就是幼兒生理和心理實體化的過程。這不僅使幼兒得到了心理上的滿足,而且也使得他獲得了獨立的能力??傊?,工作對于幼兒來說是極有幫助的,能有助于他的肌肉協調和控制,能使他發現自己的潛力,能有助于他培養獨立性和意志力,能使他在生命力不斷展現的神秘世界中練習自己并進一步完善自我。

蒙臺梭利學校的課堂使一個“有準備的環境”。 1. 為幼兒創設有規律、有秩序的生活環境。他們喜歡有條理、有秩序的生活,因此東西必須放在固定的位置。

2. 提供有吸引力的、美觀的、實用的設備和用具,適合兒童的身材、體力,同時方便兒童使用。 3.允許兒童獨立的活動和自我選擇活動。

4.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為幼兒提供感官訓練的教材。 5.培養兒童的社會行為,各種教具的取放和使用方法都依照一定的規則,并且考慮對他人是否方便。

(三)幼兒教育內容和方法

蒙臺梭利指出在“兒童之家”中對幼兒的教育應該包括以下四方面: 1. 肌肉訓練

肌肉訓練不僅有助于幼兒的身體發育和健康,而且有助于幼兒動作的靈活、協調和正確,還有助于鍛煉幼兒的意志和發展幼兒之間的合作關系。 2. 感官訓練

蒙臺梭利認為,必須對幼兒進行系統的和多方面的感官訓練,使他們通過對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觸,發展敏銳的感覺和觀察力。這是幼兒高級的智力活動和思維發展的基礎。 3. 實際生活練習

蒙臺梭利十分重視幼兒的實際生活練習。它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兒童自己有關的,另一類是與環境有關的。通過實際生活練習,幼兒可以培養獨立生活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4. 初步知識教育

3—6歲幼兒天生具有學習出初步知識的能力,完全可以教他們學習閱讀、書寫和計算。初步知識教育與感官訓練是相聯系的,正確的感官訓練有助于初步知識的教育。

蒙臺梭利教育法大致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覺教育,數學教育,文化教育等幾部分。蒙臺梭利教育法最為精彩、最為科學和適合兒童發展的部分,則是成人對待兒童的態度和教育觀念。成人通過觀察,了解到兒童發展需要,從而為幼兒準備一個適宜發展的環境,協助兒童自然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兒童不僅發展了認知能力,更為重要的是習得了主動學習的方法,培養了獨立、進取、堅持、自信、有條理的良好習慣。

蒙臺梭利的教育觀及其教學特點

蒙臺梭利透過在“兒童之家”的觀察與發現,提出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觀。她說:“在探索兒童心靈世界的這件事上,成人切記不要用自己的角度,或以自我為中心。如果成人以自我為中心,去觀察與兒童心靈有關的所有因素,只會增加對兒童的誤解。” 蒙臺梭利強調兒童是和成人截然不同的獨立個體。成人必須重新看待孩子,發現孩子存在的價值,而不是任意將自我意識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抹滅了兒童的人格意識。

蒙臺梭利以科學觀察、驗證的精神,發現了兒童成長的自然法則--兒童具有自我學習,使自己趨于完善的潛能,也就是說孩子致力改善他自己。然而由于成人不適當的引導或環境的影響,孩子會出現偏差行為,如不整潔、不順從、怠惰、貪婪、自我中心等等,因此蒙臺梭利強調環境和成人的重要性,如果我們不能看見孩子的本來面目,將無法協助孩子正常地發展。

蒙臺梭利說:“我們的學校一開始可比擬為療養院,兒童在這兒發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心智健康。”蒙臺梭利認為惟有透過工作的治療方式,才能治療孩子的偏差行為,因為孩子會經由工作來建構他自己。因此蒙氏科學幼教雖有豐富的教具,但其最大的目的并不是教會孩子如何使用教具,而是籍由教具的操作,協助孩子建構完善的人格。而專注則是孩子打開內心寶藏的一把鑰匙,孩子必須在自由選擇與專注的氣氛下,才能增強他的能量與心智能力,進而達到自制的境界

基于上述的觀點,蒙臺梭利幼教有別于傳統幼教十大教學特點:

1、以兒童為中心反對以成人為本位的教學觀點,視兒童為有別于成人的獨立個體。

2、不教的教育 蒙臺梭利反對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教學,主張由日常生活訓練著手,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具,讓兒童自發性地主動學習,自己建構完善的人格。

3、把握兒童的敏感期O至六歲的幼兒,會出現特定的喜好傾向,若順著敏感期學習該特征,即可得到最大的學習效果。

4、教師扮演協助者的角色 一般稱蒙氏教師為啟導員,他必須對孩子的心靈世界有深刻的認識與了解,對于孩子發展的狀況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適性、適時的協助與指導。

5、完全人格的培養 蒙氏科學幼教的最大目的就是協助孩子正?;?。透過環境的設計、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構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長步調蒙氏科學幼教沒有課表,不劃分上下課時間,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專注地發展內在的需 要。

7、混齡教學不同年齡的孩子會相互模仿、學習,可養成兒童兄友弟恭、樂于助人的良好社會行為。

8、豐富的教材與教具 蒙臺梭利教具繁多,這些教具并非是教師用來教學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過這些工作,從自我重復操作練習中,建構完善的人格。

9、屏除獎懲制度 蒙臺梭利透過長期的觀察,發現兒童對獎懲毫不在乎,因此,蒙氏科學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養孩子正在萌芽的尊嚴感。

10、爆發的教學成果 蒙氏科學幼教采取尊重孩子內在需求的方式,讓孩子適時、適性地成長,短期內不易察覺成果,但卻會在某一時間以爆發的力量彰顯出孩子內在的心智在成長。

蒙氏教育法的五個步驟

1.預備環境

我們不止一次強調,一個適合生命發展的環境對兒童的重要性,所以在蒙氏的教學中,如何為孩子準備一個適合他們生命發展的環境,被列為首要的條件。

2.發現意愿

兒童表現在外的行為,往往是內在需求的反應,尤其是幼兒時期會在某一階段對某種需求有特別的“敏感期”。如果能掌握這一時期的需要而予以教育,對孩子的啟發效果將是事半功倍的。 3.協調意愿

蒙特梭利老師與傳統教師最大的差別,在于蒙特梭利老師所扮演的角色不在“教”學生,而是教具、兒童及學習意愿的協調者。她必須依孩子的需要而整理環境,并且觀察孩子的需要和意愿,提出適當的教具來讓孩子“工作”

4.延長工作周期

如果孩子已經專心進入“工作”情境,啟導員就該鼓勵他繼續操作,以“延長他的工作周期”,讓孩子酌情的反復操作。蒙特梭利說:“延長工作周期的目的,在于培養孩子的專心和耐力。”我更認為一個兒童未來生命發展的“精度”與其“專心和耐力”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蒙特梭利特別重視并且告訴教師,需要“等待”孩子反復練習的行為發生,而予以鼓勵,使孩子樂意“再來一遍”,甚至幾十遍。因為兒童知道如何使用教具,只不過是教具的功能開始顯現的階段而已。孩子能對教具產生盡情的反復操作,才會使兒童發生“真正的成長”,我稱之為:“心智的任性發展”。這種盡情“反復”操作的情況,只有當兒童感到“工作”的樂趣,且能夠符合他的“內在需要”時才會發生。

5.觀察—實施—記錄—研究—發現—重新針對他們的需要進步而對教育計劃的再設計”的循環施為。

由于孩子的不斷成長和他們之間的個別差異,以及敏感期各有不同,使老師的教育規劃需要不斷改進。惟有透過實際的觀察、記錄、研究,才能深入切實的發現兒童內在的需要,而給予適當的教育和引導,使其生命更美好的成長。

自由與獨立。

此外,在蒙氏教育的施行上,有兩點事項,是大人必須時時警惕在心的: (1)給孩子自由

“自由”是蒙氏“科學教育學”的基本原則。

蒙氏認為強制的“教”法,對兒童——特別是學齡前的幼兒,有害無益,除非把孩子的頭腦解放出來,否則這些民族幼苗的發展不會健全。

蒙特梭利認為“自由”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基本人權。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卻不是放任或為所欲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沒有被允許去做“任何他喜歡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選擇有益與有用的工作。換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確的事。”

(2)讓幼兒自己做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講時,總會提出這么一句話:“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 (幼兒在吶喊:請幫助我,讓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對子女呵護的很仔細,什么都幫他們做得好好的,看起來是父母的愛心實際上卻抹煞了許多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其實,孩子在學習走路時,就是嘗試“獨立”的開始。

關于蒙氏教育中的紀律與自由 只有當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規則時,他才能成為管住自己的行為,我們才認為他是一個守紀律的人!

——瑪利亞·蒙特梭利

談到蒙氏教育,最初我的感覺是蒙氏教具主導一切。那個時候的我欠缺學習,只是一味的給孩子灌輸一些“知識”。其實兒童時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種“灌輸”,而是需要條件準備,兒童會自己吸收。遵循這個發展規律。兒童會發展的很完善。所以,蒙氏教具只不過是一種有準備的環境之一,是對孩子進行感覺訓練的材料。讓孩子自己探索,找出事物、的內在聯系,自行更正錯誤。蒙氏教育的理念是“愛和自由,平等和規則”蒙特梭利說:我們不認為一個人只有當他像啞巴一樣默不出聲和像癱瘓病人一樣不動彈才是守紀律,此時,他只是一個失去自我的人,而不是一個守紀律的人。

有一次,我去我們市里的一家幼兒園。當我們剛走進大班的時候,一大群孩子看到我們后,聽說我這個叔叔要講蒙氏課時,高興的手舞足蹈,都跑到我們的面前??墒蔷驮谶@個時候,他們的老師走到鋼琴前,速度很快的在彈幾個音節。孩子們聽到這個速度很快的節奏時,馬上回到自己的座位,兩手高舉并不停的抖動。我當時的感覺就是:孩子們像被掌控的木偶一樣。這樣是阻礙孩子自由發展的,其實孩子們走到我們的面前是在觀察我們,為什么要剝奪孩子觀察的權利呢?前幾天抱孩子回家,經過一家的門口時,聽到孩子再哭,隨后就聽到媽媽說“你掐孩子做什么”?爸爸說“不掐她,她記不住,只有這樣才可以叫她記住”(教育其實和大禹治水一樣,在輸不在堵)。我認識一位家長,她是某學校的音樂教師。她有個很可愛的兒子。她對我說:孩子小時候很喜歡聽媽媽彈琴,也喜歡摸媽媽的琴??墒怯幸淮?孩子在幼兒園的教室里也有一架鋼琴,孩子很好奇,走過去想摸一下(可能是想看看和媽媽的琴一樣嗎)當他走到鋼琴前,想伸手觸摸時,一個“可怕”的聲音傳來“不要亂動,要守紀律,不可以亂摸鋼琴”一個孩子的探索心,好奇心,就這樣被所謂的“不許摸,不許動”的規則扼殺了。從此孩子再也不摸媽媽的琴,不聽媽媽彈琴。兒童不是被動的接受別人傳授給他的東西,而是充滿了主動性和積極性。教育的整個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孩子自身的潛力和幫助生命成長,兒童是依據內在的理性獨自發展的,通過不斷地活動把“精神胚胎實體話”。蒙特梭利說“幼兒期是感覺經驗開創期,創造感覺期,感覺知識敏感期,兒童保留他所得到的清晰印象是絕對必要的。因為只有當這些印象清晰,并且對它們進行區分之后,他才能形成自己的智力” 傳統的教育往往混淆紀律與自由的概念和聯系。蒙氏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建立一個積極的紀律,工作的紀律,有益的紀律,而不是一個不動的,被動的和順從的紀律。由于孩子生來具有的不能自立的特性以及他作為社會個體個性質,他總是被鐐銬限制自己的活動。所以必須采用以自由為基礎的教育方法,來幫助孩子克服這些各式各樣的束縛。換句話說,對孩子的訓練應該用合理的方式幫助他減輕約束他活動的社會鐐銬!

蒙臺梭利幼兒園行為規則 (請家長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您的孩子)

1、粗野、粗俗的行為不可以。

哪些行為是粗野的:棒子和石頭不能拿;大孩子不能強制小孩子;要學會尊重、寬容有問題的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在任何地方不可以搞破壞(教具、學校財產,同學的東西,家里的東西);不可以打人、罵人、推別人;不可以在走道里奔跑、不可以在樓梯上相互擠、推;紙屑不可以扔在地上;不可以摳人(摳人的孩子需要常剪指甲);不可以挖鼻孔。

2、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歸孩子自己所有,孩子有權力自由支配(不是你的東西就都是別人的東西)。

3、從哪里拿的東西就歸位到哪里。(“請歸位”)

4、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后來者必須等待。(“請等待”)

5、不可以打擾別人。

包括在公共場所(請給孩子解釋公共場所的概念)高聲說話、哭鬧、奔跑、嬉鬧就是打擾別人;在學校里,不可以踩別人的工作毯、在別人工作時不可以打擾別人,但可以保持沉默在一旁觀察。

6、做錯事要道歉。成人做錯事也要道歉。 (小資料)蒙臺棱利的感覺教育

蒙臺梭利認為,真正能自由行動的兒童是有智慧的。智能是內部建構的關鍵,智能的培養首先依靠感覺。感覺教育主要通過感官的訓練(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的訓練),尤其注重觸覺訓練,以達到感覺與動作練習相結合的目的。她說:“幼小兒童常常以觸覺代替視覺或聽覺,觸覺對于他們如同稍大些兒童的想象。”

蒙氏設計了一系列教具材料(相當于教學玩具),用這種“有準備的環境”引起兒童的自然反應,使兒童在對實物的操作和擺弄的過程中發展智力。成人可以通過觀察兒童活動的表現,了解兒童心理的發展。她認為重要的不是物體本身,而是物體的屬性,她的教具都是代表物體的特征(如大小、長短、輕重、顏色),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

1.蒙氏的感覺訓練教具有以下特點:

(1)按物體的屬性(特征)排列成嚴格的等級順序。 (2)每種教具訓練三種特殊的感官。

(3)體現兒童的自動教育,兒童直接接觸教具,按自己的進展進行自我教育。 (4)激發兒童重復練習的興趣

(5)由感覺教育導致文化的學習(包括聽、說、寫、讀)。 2.蒙氏的感覺動作訓練有一套嚴格而機械的方法。 (1)材料的出現有一定的順序(但使用的時間長短不限),從少量的、對比大的刺激到多而差別細小的刺激。

(2)練習有一定的步驟:①認識物體的相同屬性;②認識物體的相反屬性;③識別差距較小的物體的不同點。

(3)教師只向兒童提供教具材料,教會使用方法(話語簡短、明確、客觀),然后注意觀察兒童的表現,不干涉或不妨礙兒童的自由行動,也不糾正錯誤。兒童自己依靠教具本身的規則和要求進行練習并改正錯誤。

3.感覺訓練的效果

蒙氏認為兒童經過一系列的感覺動作訓練,獲得了辨認物體的能力,掌握了有關物體的分類和特征,便可能進一步觀察生活中其他的物體,辨別它們的相同、類似和不同點。將有共同屬性的物體聯合起來,產生聯想和識別的興趣,開始對事物敏感并獲得明確而有順序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就有可能自然過渡到對掌握文化知識的要求,學習讀、寫、算,達到更高的抽象思維水平,也就是進入小學學習階段的準備 評福祿倍爾和蒙臺梭利的幼兒園“作業”觀

在幼兒教育的發展史上,"作業"曾被許多教育家所重視。例如19世紀的德國教育家福祿倍爾和20世紀意大利著名的女教育家蒙臺梭利都把"作業"單獨提出來,作為學前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予以論述。在幼兒教育史上的"作業"一般是指對兒童進行感覺和知覺的訓練,尤其指手工作業,而在現代幼兒園教育中,一般把幼兒園的一切活動都稱之為"作業",是廣義的,包括上課、游戲等等。

福祿倍爾把幼兒園的"作業"視為幼兒教育體系的一大支柱。他認為在幼兒園教育階段,兒童身心正從盲目的、無意識的活動狀態,過渡到自發的、積極的活動狀態,兒童身心各方面的活動,構成了兒童發展的基本途徑,而且兒童期活動的自發性、自主性也顯得更為突出,因此要使幼兒園的教育真正達到促進兒童身心發展的目的,就必須通過兒童的"自動"進行教育,教育內容應該是活動性的,而不應以書本知識為主。他明確指出:"幼兒園應成為一種為了人的自我教學,自我教育,自我培養的機構;同樣也成為一種通過游戲,創造性自動和自發的自我教育進行全面的也是廣泛的教養機構"。

①他主張把游戲作為幼兒園的基本教育形式,是"自動"性教育原則的突出體現。做為教育形式的游戲活動,絕不能流于隨意和盲目,而要有一定的選擇和帶有目的性的設計。反對教育中的絕對自由放任,主張任何一種教育形式,都必須有一定的規則.他根據自己的見解,為幼兒園設計了三類游戲活動,也可稱為"作業"活動,認為這是最理想的。這三類活動中,第一類為"恩物(Gms)"。這是他為兒童游戲制做的一套玩具材料。因為在他看來,當兒童要求發展的自動本能一經覺醒,就渴望尋找某種實物,借以表現自己的內部存在,借助恩物可以讓兒童把它當做一面鏡子,了解自我,感知自我,體現自我.他指出:"為了符合發展的法則和生命的法則,兒童的訓練課程和作業,要求有一個物體的形式作為媒介,來恰當地表現兒童的作業和游戲"。 ②第二類為活動游戲,是以兒童四肢活動為主要外部特征的游戲.他認為當恩物引起了兒童內部的活動愿望和自我揭示,自我發展的沖動以后,兒童就渴望通過獨立的活動,或行走,或奔跑,或跳躍,來充分表達內心的愿望,展示自己的力量。因此,要求教育者給兒童提供純活動的游戲的機會,并把它作為幼兒園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二。第三類"作業"也被稱做一種游戲,這種作業是指兒童利用作業材料在桌上進行的手工和構造活動,其中最主要的是折紙和放置木棍兩種。此外還有串珠、刺繡、繪畫等,作業材料通常是紙片、木棍、厚紙板、細繩、小圓珠粒等等,兒童使用這些東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構建或剪疊成一定的形狀,其作用與恩物游戲相同。

蒙臺梭利認為,3歲至6歲的兒童處于感覺、秩序的敏感期。這個時期教育是通過作業使兒童身心得到完善的發展,蒙臺梭利說:"兒童有意識征服環境,就進入自身的建設性……其經驗不是單純的游戲,也不是荒唐的行動,而是成長過程中的作業,是手在智慧的引導下完成了人生第一次作業"。

③她認為"作業就是自由活動","這工作不能是外界武斷地提供……它必須是本能想的,在這工作中,生命的潛能將自然地出現"。即作業應是兒童自愿的,符合兒童興趣的.她所設計的教具包括:三組固體嵌入物,各種幾何固體物、粉紅色的立方體、綜色四邊形小木板、紅藍相間棒、光滑、粗糙相間棒,各種不同的毛線,重量不等的小木板,兩種各裝有64塊彩色板的盒子、發聲筒、音樂鐘.這些教具具有三方面的功能,訓練兒童的感覺器官,包括觸、視、聽、味、嗅覺,培養兒童思維、分辨,歸納和組織的功能,為兒童學習寫字和閱讀敏感期的到來做準備。這些教具還具有以下特點:容易控制錯誤的出現,兒童在操作過程中很容易發現自己錯在什么地方,并能及時地改正過采,能滿足所有兒童的需要,能夠使兒童積極地投入和參與,兒童都能夠動手操作,而不是被動地站在旁邊觀看,他們之所以能夠全身心擺弄自己手中的教具,就是因為這些教具適合他們的發展需要吸引人,兒童尤其是對教具的顏色和大小比例十分滿意。由于兒童對作業的選擇是依照自己的意愿、興趣也就是說作業的,內涵的主要特征是兒童自發的需要,是由其內在潛能的驅使,不是外在壓力,其外延包括兒童的自由活動,如進行感官練習,擺弄字母。兒童全神貫注于他所選擇的活動,就形成了良好的紀律,這樣作業就成為自由與紀律之間的鏈條,即自由-作業一紀律是蒙臺梭利的"兒童大廈"的三根支柱。她認為通過作業有助于肌肉的協調和控制,可以培養兒童的獨立性,生活自理能力,鍛煉兒童的意志.作業可以采取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是個別作業,作業是由兒童自己選擇的,他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獨立完成,一種是反復練習,他在作業的操作中嘗試性錯誤,最后得以完成,達到內心滿足??梢娒膳_梭利的作業是強調兒童的自發活動,而不是教師強加的。

福祿倍爾和蒙臺梭利關于幼兒園"作業"的主張,對各國幼兒教育都有一定的影響,如英國19世紀早期的幼兒學校深受歐文幼兒學校思想的影響:一方面繼承了傳統幼兒學校注重德育,體育及游戲等特色,另一方面卻又十分注重書本學習及教具的使用,在教學中重視記憶而忽略了兒童的理解能力,把教授和教育混為一談,加重了兒童的負擔。到了19世紀中期,福祿倍爾的幼兒園"作業"主張開始傳入英國,使幼兒教育排除了一切形式的正規教學,積極鼓勵戶外活動和自由游戲,通過福祿倍爾的"恩物"和教具,讓兒童們進行作業,唱歌、跳舞和講故事等活動.1911年保育學校在英國出現,到20世紀20年代,蒙臺梭利教育法傳入英國。使這一時期英國的保育學校利用蒙臺梭利法,提出了在對幼兒進行集體教育的同時,也必須充分注意到每個兒童的個性發展,即保育學校為幼兒提供進行無拘無束學習的良好條件,堅持對兒童進行感覺訓練,運動神經的訓練,以及在蒙臺梭利"實踐生活訓練"啟發下的家政活動訓練。在1933年的《哈多報告》中,認為不應在6歲以下的兒童中進行讀、寫、算的教育,應讓兒童通過各種自由活動學習知識,其教學計劃由"包括體育、野外活動、舞蹈、唱歌、手工與圖畫在內的表現形式"構成。

現在英國的學前教育主要設施有兩種:一種是保育學校和保育班,在這里沒有任何形式的課程,以自由活動為主,鼓勵兒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活動內容,教師根據情況,適當地給予一些幫助,但不干涉幼兒的活動,另一種是游戲班,是作為正規學前教育的過渡性輔助設施,主要目的在于向兒童提供豐富的有促進作用的游戲活動,使兒童得到健康發展,在幼兒學校沒有正規的教學大綱,兒童的作業略趨向于組織性和系統性,有的幼兒學校實行開放教育制度,將5-7歲幼兒混編在一個班里,兒童在不同的活動角,按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進行活動和學習,教師酌情予以指導。又如在日本幼兒園建立初期的19世紀中葉,幼兒園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首先是受福祿倍爾的影響,明治十二年(1879年)關信三編篡了《幼兒園法20游戲》,對20種"恩物"做了圖解說明,該書與他譯的英文版《幼兒園記》一起,成為明治時期幼兒園教育指南,到了1889年制定的《幼兒園保育及設備規程》中,"恩物"作為"手技"之一部分。④其次,是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傳入,引起了幼兒教育界的極大興趣,并且逐步在日本推廣,但福祿倍爾的主張仍占日本幼兒園教育的主流。據1921年日本文部省調查,在幼兒園的實際教育中,采用福祿倍爾教育方法仍是第一位。

從歷史的回顧來看,福祿倍爾和蒙臺梭利關于"作業"的主張,與現代幼兒園的"作業"既有聯系,但也有明顯的差異。首先從思想理論基礎比較,福祿倍爾等教育家所談到的"作業",因神秘主義、象征主義以及世界觀和科學發展的局限,沒有按兒童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做恰當的論述,福祿倍爾重視兒童的自動活動,通過兒童自己活動在"作業"中得到發展,重視手工技能訓練,是為了讓兒童更好地認識上帝,而仿制大自然創制了恩物以及建立了作業體系,而蒙臺梭利是為了使兒童的內在生命力得到更好的發揮和充分的顯現,主張幼兒的自我教育,其思想中具有唯心主義因素?,F代的"作業"是建立在醫學,兒童生理、心理的科學基礎上,認為幼兒期是兒童感官、思維等迅速發展的時期,應給予兒童以足夠的作業刺激促進其發展.兒童身體發育未完全,特別是小肌肉未充分發展,通過橡皮泥、剪紙,貼紙,繪畫等練習,可活動幼兒小手肌肉的協調控制,以發展感官,手眼協調,如現在對蒙臺梭利教具的使用就是通過填充、穿孔等來訓練手眼協調,以及大腦的反應能力.由此可見,現代的"作業"是建立在唯物主義的科學基礎上的,是適應兒童身心特點的.

其次,就"作業"內容而盲,現代的"作業"的內容比過去更豐富更科學.福祿倍爾的"作業"主要是根據他設計的"作業"用具來進行的,重視兒童的自發活動,認為教育過程就是生活過程,但在作業中也并未把生活聯系起來,其作業則主要限于手工訓練,如紙工,模型等手眼協調動作的訓練.蒙臺梭利主張通過教具訓練感官、智力,以達到自由與紀律的協調一致。其范圍比福祿倍爾更廣一些,但主要是訓練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此外蒙臺梭利還重視現實,認為教育是為了現實生活做準備,因而把"作業"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注重日常生活教育。但他卻把重視現實與發展想象對立起來,反對游戲,認為游戲只是為兒童提供虛幻的東西?,F代幼兒園中作業范圍更加廣泛,包括了上課的正規教學,也包括游戲,手工勞動,音樂、繪畫、舞蹈,只要是促進兒童身心和諧發展的活動均稱為"作業"。同時,現代幼兒園中的"作業"已越來越重視與現實生活聯系,與兒童對游戲的"自主"活動相聯系,同時強調創造性活動,以游戲為主進行各種廣泛的"作業"。

其三,教師與兒童在作業中的地位和作用。福祿倍爾雖然認為兒童的自動活動是兒童發展的基礎,應以兒童為中心,但在"作業"中卻要求兒童在成人的指導下進行,兒童只是摹仿成人,少有創造,強調循序漸進,由簡到繁,但過于死板,不利于兒童創造性的發揮。蒙臺梭利主張在作業中以兒童為主體,教師僅是從旁觀察,指導。指導兒童選擇與其成熟程度相匹配的作業來促進其發展,現代幼兒園中的’作業"主張以兒童為主體,教師做適當的指導。但在當前的實際教學中則有許多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根據教學任務給幼兒布置各種內容的"作業",而這些"作業"并不是幼兒自愿的,喜歡做的,而是迫于教師或外界壓力不得不去完成,這樣"作業"不僅沒有成為幼兒喜愛的活動,而且成為他們的一種負擔,這對幼兒以后的發展極為不利,現代幼兒園"作業"趨向于正規化,教育成份增多,活動和游戲成份減少,這種以教師指導為主的作業,將會使作業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匹配,引起兒童負擔過重,或者作業結構不合理,片面強調智力因素,忽視非智力因素,從而導致兒童的片面發展,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改革,應當在現代"作業"體系中注意以下幾點:作業的制定應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生理、心理發展的需要,作業要注意其份量,注意各方面的結合,不能偏重某一樣作業,而忽視其他作業類別,教師要注意耐心指導兒童正確完成"作業",同時還應注意教師素質的培養。在作業中要提供給兒童一定的活動場所。讓兒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性,啟由活動,讓兒童接觸大自然,把知識教學寓于娛樂之中。這樣才能保證兒童和諧而全面的發展。

蒙臺梭利感官教育范文第5篇

一、權宜的教育策略

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是智慧的,是在順應人本發展的基礎上,使教育活動與個人的自由發展有機而巧妙的結合,使教育活動容易顯現出來的枯燥乏味力,必須遵守的一些規則規章制度的痛苦與吃力盡可能的淡化下去,把可能發生的教育活動中的劣勢降到最低,而充分發揮教育活動中的優勢與積極方面。與此同時,個人的自由發展被充分的重視與強調,最大程度的讓個人自由的發展,順應個人的自由,個人的充分發展,讓個人的幸福感與快樂的感覺自覺的向著最大化發展。比如,蒙臺梭利批評了在紀律教育中不恰當的強調紀律,貶抑兒童自由,使紀律和自由二者完全對立的做法,在她看來,紀律教育的目的不是限制、懲罰、控制和命令兒童,而是通過激發兒童的“內在紀律”,以給他們帶來更大的自由。蒙臺梭利認為紀律教育的前提是:一個人能夠成為自己的主人,能夠根據情境的變化、按照自己的準則調節自身行為[1]??梢哉f,這種紀律的維持靠的不是由外而內的灌輸和壓抑,而是基于“內在紀律”之上、由內而外的自然生發。通常的教育很難的把教育與被教育的矛盾如此智慧的淡化,并從同一的方面去機智的結合,充分發揮教育與被教育的優勢,并結合起來體現更大的優勢,使兩方面都向著最大利益化靠近,互相促進,互相支持。這充分體現了教育與被教育的雙贏。這種教育思想應用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了人性化與智慧的力量,使教育成為一件讓兒童感到快樂的事,對當前我們的教育來說應該體會到這一點,并作為教育的基本原則來執行,應用于實際的教學中,靈活的處理教育活動中的各種矛盾,實現教育最大利益化。

二、敏銳的觀察與適宜的指導

蒙臺梭利以女性特有的視角,細致入微的觀察、分析來了解兒童,深入幼兒內心去探索兒童的世界,真真切切認真的把兒童當作研究的對象,不把成人的一些看法隨便的來看待兒童。蒙臺梭利認為,幼兒在教育活動中是處于主動地位的,教師則是幼兒活動的觀察者、指導者。蒙臺梭利說:“應用我的方法教師教得少,而觀察得多;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兒童心理活動和他的身體的發展。”[2]。我們實際的教學中應樹立這種觀點:兒童有自己內心的看法、觀點。這種觀點是非成人的,有時讓人感到費解,為什么兒童會有那樣與成人不一樣的看法,對于這些教師有必要順應兒童的觀點來從事教育活動,在兒童以有的觀點平臺上教育與思考。每一位幼兒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都要努力扮演好觀察者這一角色。因為只有通過觀察,才能真正摸清楚每位幼兒的“不同水平”。因此,我們要切實提高觀察水平。觀察作為一種方法,要求教師既要掌握觀察的技術,又要有正確的觀察態度和強烈的觀察欲望。要通過不斷的實踐去提高自身的觀察水平,發揮觀察為教育服務的功用,提高教育的質量。教師要學會敏銳地觀察幼兒、分析幼兒的行為,還要學會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靈活地調整教育方法和策略,教師要在教育過程中不斷錘煉與鍛造自己的專業素養,學會敏銳捕捉、分析、統整來自各方的信息,充分研讀幼兒,學會根據實際情況擇取適宜有效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實施教育。

三、適宜的環境創設

蒙臺梭利認為“環境”是她的教學法中所必須強調的第一要件,是為了滿足兒童的需要及自我建構而設計的。環境材料都是由教師精心籌劃和提供的,有兒童按照實際生活的要求和規則操作的真實材料、實驗器材和一系列教具[3]。蒙臺梭利理論在材料的提法上強調兒童的需要,根據幼兒的不同認知水平投放材料,激發兒童的內在需要,給予兒童獨立工作和獲取經驗的機會。兒童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興趣使用它們,引出自發的能力,使智力、意志力和個性都得到發展我國在環境材料的提供和投放上盲目性、隨意性較大,在教具材料使用的永久性上也欠缺,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在這方面我們應以蒙氏理論材料提供的原則和方法豐富我們的環境材料,使幼兒在與環境相互作用中得以提高,真正發揮環境的積極作用,強調環境對兒童發展的作用,通過對環境的創設,尤其是活動材料的投放,實現兒童教育的目標。

四、深邃的反思

教師對信息的反思能影響到自身知識結構、教育教學理念的建構,進而影響到教學;教師對技術技能及方法的反思能影響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教師對教育活動過程與結果的反思能影響到是否要調整教學行為的判斷。反思的基礎足自我認知,客觀、正確的評價。評價是教師反思是否有成效的前提,教師有意無意地擴大自己的優點或者掩蓋和縮小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只會使反思流于形式。教師的評價尤其是教師的自我評價是教師反思的內在動力機制,培養教師的評價能力是培養教師反思的有效途徑之一。而一個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教師,應具有很強的評價調控能力,不僅能對信息、技術、技能、方法的要素進行評價,而且能綜合多種評價,對所進的教育活動過程與結果形成客觀的認識,并根據評價結論重新反思活動要素,調整和駕馭活動過程。

蒙臺梭利感官教育范文第6篇

關鍵詞:敏感期、教具、秩序性、兒童中心

一、蒙臺梭利的兒童觀

(一)遺傳與環境的關系

蒙臺梭利強調人的發展不僅與生理胚胎有關,還和心理胚胎有很大程度上的聯系。她強調環境的主導作用,發現兒童心理的變化是通過機體和環境的相互作用產生的。蒙臺梭利指出,正如作為生理胚胎的兒童的發育需要母親的子宮這一特殊環境一樣,作為心理胚胎的兒童的發展也需要一種相適應的特殊環境.這種特殊環境要求要盡可能排除有害生命力呈現的任何不利因素,要盡可能專門設置能滿足兒童各種內在需要的環境。

(二)兒童發展的敏感期

兒童在發展的過程中對特殊的環境都有一定的敏感期。敏感期與生長環境密切相關,并和一定的年齡相適應,兒童發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礎之上。蒙臺梭利強調說:“正是這種敏感性,使兒童以一種特有的強烈程度接觸外部世界。在這時期,他們容易地學會每樣事情,對一切都充滿了活力和激情”。

根據蒙臺梭利長期的觀察和研究,她發現了一些科學性的敏感期。0-5歲感覺發展敏感期、3個月-6歲語言發展敏感期、2-4歲秩序感發展敏感期、1-4歲肢體協調敏感期等等。 蒙臺梭利指出了多種敏感時期,并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兒童發展的敏感時期對幼兒進行教育、引導和幫助,從而促進幼兒身體心理各個方面得到協調及時的全面發展。

(三)兒童發展的階段性與教育重點

蒙臺梭利指出兒童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要通過對這三個階段的認識,從而了解自己在階段性教育的重點是什么?怎么教?等等專業問題。

她認為孩子的第一階段是(出生-6歲)這個時期是兒童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第二階段(6歲-12歲)開始具有抽象思維能力,產生道德意識和社會感,從以前的感覺練習轉向抽象的智力活動;第三個階段(12歲-18歲)青春期。孩子的身體逐漸成熟,心理也把自己放在了小大人的位置上,希望自己能夠想成人那樣被教育。

(四)兒童發展是在工作中實現的

蒙臺梭利反對游戲,她覺得兒童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和心理的需要產生一種自發性的活動,認為游戲會使兒童引入不切實際的幻想以及抑制了兒童自發性的需要。她認為孩子應該投入到“工作”中,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蒙特梭利教育觀

(一)教育的目的

在對兒童天性、發展和環境的信念下,蒙臺梭利的培養目標是:運用科學的方法,促進兒童身心均衡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并建設理想的和平發展。

(二)教育的內容

根據自己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蒙臺梭利主要為兒童確立了以下教育內容,并在“兒童之家”進行了長期實驗。

一、感覺教育 她認為,感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訓練兒童的注意、比較和判斷的能力,使兒童的感受性更加敏銳,準確和精煉。

二、生活教育 在教育的過程中養成一些好的生活習慣,懂的如何照顧自己,社交禮儀等。

三、讀寫算教育 里面包括了書面語言教育,和交談語言教育。會做10以內的加減法等。

四、自然文化教育 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識而不局限在書本知識。

(三)教育的方法

一、重視環境的作用 蒙特梭利認為,兒童的發展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的,因此她非常重視環境的創設,即為兒童提供一種有準備的環境。

二、教師的作用 教師是兒童活動的觀察著和指導者,他必須以科學教精神,運用科學的方法觀察和專研兒童,揭示兒童的內心世界,發現兒童的秘密。

三、教具 兒童的玩具,教學用的教具都必須貼近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在教育和訓練中提升孩子。

三、蒙臺梭利思想啟示

蒙臺梭利的兒童觀——兒童心理發展是天賦能力的自然表現、兒童心理發展存在敏感期、兒童心理發展具有階段性、兒童心理發展是通過工作實現的,基本上可以比較完整地反映蒙臺梭利對于兒童及其發展變化的看法,它是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基礎。蒙臺梭利教育觀——兒童的發展是全面的是有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并且要準備好教育所需環境,教師以及教具,通過科學的教育方法來引導幼兒那么,上述蒙臺梭利關于兒童及其發展變化的看法可以給我們今天哪些有益的啟迪呢?

(一)重視兒童自我發展

蒙臺梭利主張不應該把兒童看作是物體來對待,而應作為人來對待。在她看來,兒童有自己的興趣和需要,會能動地積極地同外界環境相互作用,是不斷發展的活生生的人。

(二)適應兒童發展的敏感性和階段性

蒙臺梭利不僅重視兒童發展的聯系性,也十分注意兒童發展的階段性。因此教師和父母必須隨時留心觀察兒童的實際生活及其表現,發現和把握兒童在各個階段出現的心理現象,及時引導、幫助和鼓勵,否則將對兒童的發展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和遺憾。

四、評析蒙臺梭利思想

每一種思想自然有它存在的價值,但是我們也應該辯證的看待一些問題。不要每一種思想我們都完全引進,要分析其中的優缺點,針對性教育。

蒙氏思想它結合了前期教育家們的教育思想,站在了以幼兒為中心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固然優點是必然存在的。蒙式方案中強調個人特色,強調每個孩子依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教具,材料,自己進行操作,自我發展,自由活動,反對家長教師的強制干預,但是這也會造成幼兒缺乏與同伴協商和合作的機會。這對于兒童的社會交往技能和語言的發展顯然是不利的。

她認為兒童發展是在工作中實現的思想雖然把個體發展認為先天后天相互作用的結果,揭示生命發展階段性特點,揭示了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但是她太理想化了,夸大了兒童的本能,擴大了兒童的作用,忽視了教師家長存在的價值。

她的感官訓練,對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每個方面都考慮到位了,但是她唯一沒有考慮的是把這些感官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幫助幼兒統一的發展,而是孤立的感官訓練,不僅缺乏趣味性,價值也不會很高。她反對兒童幻想游戲,這一點就把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抹殺在了搖籃里,用自己的規則來約束孩子讓幼兒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對于教學內容中的生活聯系,蒙氏教育主要強調的是秩序性,和禮節問題,但是我覺得通過這樣訓練的孩子,他們只是機械性的條件反射,而沒有做到去理解,我們為什么要這么做,忽視了同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向結合,等等。

總之,蒙臺梭利教育方案是建立在對兒童內在的發展潛能和能夠通過自發,自動的活動來進行自我教育的信念之上的,因而主張給兒童以充分的自由,反對成人的強制性干預。但多年的實踐并未能真正實現蒙臺梭利的教育理想。關鍵問題可能在于:蒙臺梭利一方面主張兒童的自由教育和自由發展,另一方面卻為兒童創設了一個過于刻板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材料,以至于限制了兒童潛能的實現。這固然是蒙臺梭利自身的矛盾,但部分后來者機械地搬用蒙臺梭利的形式,而未能真正領會其精神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而且將蒙臺梭利教育由原先的面向貧苦家庭的兒童變為面向社會上層的高收費教育,恐怕也是創始者本人始料未及的。

五、結論

事物都有兩面性,作為中國人首先我們應做到不要崇洋媚外,我們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善于理性的思考蒙氏思想的價值在哪里,到底應該怎么開展蒙氏教育。不要掛羊頭賣狗肉,為了利益打著假的旗號,這不僅毀了蒙氏教育,更毀了我們祖國的花朵。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應該站在專業的角度去評析,找到最適合我們幼兒的方法,然后運用在教育之中。

現在有很多幼兒園,在運用蒙臺梭利教學法之前,并未徹底的探索蒙臺梭利教學法的原理,就直接運用教具來指導孩子。這是一個相對危險的行為,因為它會誤導幼兒,是幼兒養成一種不要思考,生吞活剝知識的習慣,也會誤導教具,使教具成為呆板的玩具。所以只有對蒙特梭利心領神會后,才能正確教育孩子,才能達到效果。

作為幼教工作者,或者是家長,一定要明白讓孩子自由發展不是放縱式發展,要適當觀察、教育、引導。告述他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有什么意思。還有就是孩子的發展,一定要提供給他一個空間,讓他自由自在的創作,這比什么別人教的來得實在多了。孩子的潛力是無法想象的,所以為了孩子的將來,我們就應該多學學,多對比,把最好的方法提煉出來。 把中國的幼教事業做大做好。 參考文獻

[1]許卓婭、張暉:幼兒園課程理論與實踐[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8) [2]黃人頌:學前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機關食堂整改措施范文下一篇:上海鐵路局現任領導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