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武裝力量論文題目范文

2024-03-11

武裝力量論文題目范文第1篇

摘要:依靠教師管理學校是古今中外一條最基本的學校管理原則。學校管理者要充分尊重、信任、關懷、激勵教師,以教師為本,使學校成為教師的學校,成為教師成長的樂園,學校工作要為教師的發展服務。

關鍵詞:教師 以人為本 學校管理

在學校管理過程中落實以教師為本,首先要求學校管理者要有正確的辦學辦校理念,要注意營造以人為本、以教師為本的環境和氛圍:然后,在具體的管理工作中,真正體現和落實以教師為本。

一、注重學校文化建設,在其中體現并突出以人為本、以教師為本

學校文化是社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以學校群體成員為主體,是他們在教育教學和管理實踐中共同創造并逐漸形成的體現時代特征和社會進步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及其行動結果,是一所學校綜合素質的體現及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甚至可以說是一所學校興衰榮枯的決定性因素。如蔡元培先生辦北大時,提出了“兼容并包、學術自由”的辦學思想。為了這一理想和目標,建立了相應的管理制度、師資選拔標準、課程體系,形成了相應的師生關系、講課方式等,總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精神。以后,北大經歷了許多歷史性變遷,但始終以一貫之,還是北大??梢哉f,正是這種文化精神,才造就了今天的北大??梢?,學校文化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推動力。因此,加強學校文化建設,不僅必要,而且必須。從一定意義上說,學校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坝惺裁礃拥墓芾碚?,就有什么樣的學校文化?!币虼?,怎樣營造自己的學校文化,是一個具有教育家風范的學校管理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二、充分運用激勵手段,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激勵是現代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職能。其實質在于把工作要求與員工需要聯系起來,使之相互轉化,從而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也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使工作要求被員工認同和接受,并轉化為員工的需要,推動員工為此而努力??梢?,管理中運用激勵手段的目的主要是調動人的積極性,而人的積極性的調動同需要滿足程度是密切相關的。需要是生理、心理和社會的要求在人腦中的反映,同人的活動密切相關。需要是動機的基礎,是推動人的行為的原動力。根據學校工作的特點,教師的需要可分為五個方面:改善物質生活條件的需要、提高社會政治地位的需要、個人才能、特長得到充分發展的需要、業務進修和深造的需要、改善業余文化生活的需要。對于具有一定成熟程度的教師來說,其需要的特點又突出體現在:精神文化需要的優先性、創造成就需要的強烈性、自尊和榮譽需要的迫切性等。因此,在學校管理中,學校領導的責任就是要切實針對不同教師的不同需要狀況,通過不斷滿足教師的各種層次需要,激勵他們創造性地努力工作,這也正是以人為本理念下教師管理的一個本質特征。

三、實行民主管理,培養教師自覺參與學校管理的主人翁意識,調動教師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

在學校民主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師管理是第一要素。因為教師既是學校的被管理者,又是學校的管理者,能否確立以教師為本的管理觀,使教師在管理他人和接受管理這兩者上實現內化為自主行為的雙贏,是一所學校實行民主管理、提高管理效能、促進學??沙掷m發展的關鍵和決定因素。因此,學校實行民主管理過程中,要切實確立以教師為本的思想,在尊重教師人格、尊重教師工作、滿足教師合理需要之外,還要充分發揮教職工代表大會在學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實行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相結合,全面提高學校民主管理水平,更好地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學校各方面工作的長足發展。

四、科學、動態評價教師,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當今,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學生評價改革的同時,對教師評價的改革也正成為教育界新的關注點。我們己經認識到,教師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給教以人為木理念的學校教師管理研究師劃分等級,也不僅是為了找出教師的優點和不足,而是為了學校工作的改進、教師自身的發展與學生更好的成長。因此,教師的評價改革應著眼于教師的專業化水平發展,注重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避免評價的負面效應,使教師評價的功能直指教師本身的成長。有關權威提出,學校教師的評價制度改革要有利于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促進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要建立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發揮教師創造性的多元的、新型的學校教師評價體系,并對這一新型的評價體系的內容進行了設計,包括職業道德、了解和尊重學生、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交流與反思等幾個方面。在評價方法上也明確提出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強調不得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的唯一標準。這為我們改革教師評價體系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方向,其中,動態教師評價就是一種最有利于教師成長的教師評價模式。

發揮教師創造性的多元的、新型的學校教師評價體系,并對這一新型的評價體系的內容進行了設計,包括職業道德、了解和尊重學生、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交流與反思等幾個方面。在評價方法上也明確提出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強調不得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的唯一標準。這為我們改革教師評價體系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方向,其中,動態教師評價就是一種最有利于教師成長的教師評價模式。

動態教師評價是指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診斷和反思,注重學生的意見和家長的反饋,通過多方面力量的評價,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改進教學行為和進行自身修養的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格魅力。①動態教師評價有以下特點:它不僅注重教師的教學水平,還注重教師的師德修養,更關注教師的學習能力和人格魅力;它主張使更多的人成為評價主體,加強自評、互評,使評價成為教師、管理者、學生、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活動;它強調評價過程中主體間的雙向選擇、溝通和協商,關注評價主客體間的互動反饋,重視評價后的改進,促進教師的不斷發展;它主張采用多種評價方式的整合即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自評、互評、多層互評相結合,構建全方位多維度的教師評價體系;等等。實施動態評價,可以成功化解經驗型教師與反思型、專家型教師之間若有若無、可厚可薄的冰層,使教師感受并辨別緩慢、漸進的變化,通過日常動態的修煉,加快實現其由經驗型教師向反思型、專家型教師的轉化,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五、注重教師的培養和提高,著眼于教師的可持續發展

辦好學校,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這是毋須說明的道理??梢?,教師的培養和提高對學校的發展至關重要。同樣,教師的培養和提高對教師自身的成長、發展也是必不可少的。從教師個體發展的角度看,教師的培養和提高能促進教師業務能力的成熟,教師業務成熟的過程是教師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理論知識,總結實踐經驗,使教師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得到提高;從教師職責的角度看,教師的培養和提高對于教師完成自己的職責有重要意義,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社會,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教師要完成自己的職責,就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完善自己;從教師隊伍建設的角度看,教師的培養和提高有助于形成教師隊伍的合理結構,增強教師隊伍的活力,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

無疑,教師的培養和提高是個重要而又復雜的問題,它不僅與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有密切關系,更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息息相關。依據有利于教師發展的原則,學校應鼓勵教師參加各級各類進修。學校要對教師的培養提高有全面規劃,統籌安排,既要考慮學校教學的需要,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狠抓教師業務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強調他們對先進教學方法的學習和使用,以達到一針見血的效果;更要看到長遠的需要,從長遠考慮,支持和鼓勵教師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學歷層次,為學校及其教師個人將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當然,考慮到廣大學校教師實際工作的特點,在其培養和提高中要正確處理好幾個方面的關系:一是在職培訓與脫產培訓的關系,以在職為主;二是業余培訓與正規培訓的關系,以業余為主;三是專業知識培訓與綜合知識培訓的關系,以專業知識為主;四是理論知識培訓和實際工作能力培訓的關系,以二者結合、不斷提高統一水準為宗旨。

六、維護教師的正當、合法權益

目前,學校教師的正當、合法權益普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主要表現在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未被予以關注,超時勞動得不到合法的報酬,法定的工資被人為地改變等。學校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教育教學任務普遍過于繁重,工作壓力過大,體力嚴重透支,同時健身活動又少,導致他們的健康狀況非常令人擔憂,而至今為止,許多教師即使參加工作幾十年,快到退休的年齡了,還一直沒有享受過體檢的待遇。根據《教師法》第六章第二十九條規定:教師的醫療同當地國家公務員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對教師進行身體健康檢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師進行休養。更何況從學生的健康出發,要求為他們提供服務的教師必須是身體健康的,不允許與學生經常近距離接觸的教師患有各種嚴重傳染性疾病而不自知以至最后害人害己。因此,不論是從教師個人的健康發展、還是從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及從法律的角度來說,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都要認真關注教師的健康狀況,定期組織他們進行身體健康檢查,發現疾病,及時治理。筆者認為,每兩年至少要給教師作一次全面體檢。

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人,以人為本是學校之所以成為學校的理由,是學校管理的最高原則。教師作為學校中同時兼具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雙重角色的人,決定了它在促進學校發展和學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特殊的作用。而以教師為本就是學校管理者要在發揮教師促進學校發展和學生發展作用的同時,也要關心、尊重教師,使學校充滿人文精神,努力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實現教師自身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同時,教育也是社會的問題,需要廣大的人文關懷,它的發展,仰仗公眾的熱情,更需要理性和智慧的思考。同樣道理,要從根本上落實以教師為本,僅有學校管理者到位的認識和理念是不夠的,還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要求社會、家長、教育主管部門的理解和支持,其中尤其是他們對學校及其教師工作、質量的認識和評價顯得至為重要。

參考文獻:

①文曉璋.論高等職業教育中的以人為本[J]. 教育與職業, 2006/26

②倪勝利.回歸教育之道[J].中國教育學刊,2006/09

③陳明.以人為本與高等教育制度創新[J].內江科技,2006/07

④楊超.教育以人為本探析[J].現代教育論叢,2006/03□

武裝力量論文題目范文第2篇

這次活動,再次印證了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戴汝潛、張芄先生在《實用教學新法》一書中對這句話做過這樣的詮釋:“如果榜樣自身就是‘理論的升華和升華的理論’,榜樣的力量便遠遠超出實踐價值的力量;如果榜樣的群體本身就構成了相對完備的理論與實踐的系統,榜樣的力量將會越過時代價值而獲得永恒。”參賽的音樂教學課例,是不是個個夠“榜樣”的高度,并不是我們的著眼點,但是這些課例,個個都有閃光點,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榜樣的作用,卻是不爭的事實。這次活動的榜樣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突出了音樂優秀課例的導向性

這次參評的音樂教學課例,是實施音樂新課程的產物,直接反映了國內外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最新成果。這些課例來自中小學音樂教學實踐的第一線,并經過了教學實踐檢驗,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最優化的音樂教學。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體現了當代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的新成就,體現了新課程所需要的新教學觀念,具有明確的方向性。

透視這些音樂教學課例,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新的教學觀念的變化。

1. 走向學生發展本位。“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是這一輪課程改革的主旨。為此結合音樂教育的特點,就要在音樂教學的全過程中,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例如:深圳翠竹小學葉梅執教的《國旗國旗真美麗》,學生們通過學唱歌曲、欣賞歌頌祖國和國旗的歌曲,進行與課題相關的創編與活動等。教師以“親親媽媽—親親老師—親親國旗”為突破口,最終學生在歌聲中表達出對祖國、對國旗贊美和喜愛之情,無不令在場聽課教師動容。

2. 走向大眾教育。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學總目標,不是為了培養音樂的專門人才,而是面向全體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音樂潛能,使學生從中受益,提高素養,甚至影響終生。

這次有一位來自東北吉林的朝鮮族教師崔京松,還有一位新疆女教師瑪依拉·買買提,他們的課樸實無華,充滿了樂感。崔老師自始至終隨著歌曲《嗡嘿呀》的節奏邊舞邊唱,并對學生進行了細致的分組指導?,斠览蠋熀托陆∨笥言谡n上美妙的舞姿、動人的歌聲、幸福的笑容,使我們看到了邊疆音樂教育發展的良好態勢。

3. 走向認知與情意和諧統一的軌道。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滲透到音樂教學內容中來,滲透到音樂教學過程中來。音樂教學中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的特有魅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

音樂欣賞課以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傾聽音樂,從音樂中受到了感染,直接獲取聽覺經驗。上海中山北路小學秦奕執教的《小星星變奏曲》,在教學中通過演唱、聆聽、表演等方法較為深入地體驗了每段變奏與主題之間的情緒、節奏、音區對比變化。成都市龍江路小學伍娜執教的《維也納的音樂鐘聲》,利用課件通過組織學生記憶音樂主題、辨認樂器外形、模擬樂器演奏姿勢、聽辨樂器音色,層層遞進,使小學三年級學生能夠興趣盎然地完整地聆聽了三遍音樂,最終完成了感受回旋曲結構特點的教學目標。

4. 走向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是這一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他主性及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使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長沙市雨花區育新小學鄧紅執教的《玩具音樂會》中,學習 的節奏,一是由學生設計休止時“停”的動作,并由學生自選動作;二是由學生自己尋找與大鼓音色相近的聲源為歌曲伴奏。類似這種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例子不勝枚舉。

5. 走向強調學習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音樂教學過程應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是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沈陽市和平區南京一校劉曉峰執教的《龍咚鏘》、天津河北區昆緯路小學劉娜執教的《汪汪與咪咪》,利用形象的圖像譜,學生或通過演示或指劃圖像,學習了音樂的節奏和結構,在學記音樂旋律、鑼鼓經過程中完成了對音樂的體驗,享受了音樂給予的快樂。

6. 走向師生交往、平等融洽、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此次所展示的課例中,不僅在學生座位上采取了益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多種形式,在學習評價中也普遍采用了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的方法。如武漢市育才第二小學郭輝老師通過現場播放學生學習的錄音、學生相互評價的方法;上海徐匯區田林小學姚梅老師請學生評論老師的演唱等,均體現了尊重學生的理念。

7. 走向因材施教,注重個性發展。要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與發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創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

例如《銀色的樺樹林》是由哈爾濱市兆麒小學李彥明執教的富有時代特色的選材——美國鄉村音樂及丹佛的演唱,伴奏樂器——吉它、鈴鼓與電聲伴奏帶,教師個性化的著裝——牛仔服,簡單而有標志性特點的道具——紅絲巾與牛仔帽,加上單個畫面——樺樹、湖水、河貍、馴鹿……創設了特定音樂情境。學習音樂時逐步添加上述的元素,使每個學生被音樂深深打動,學生在教師鼓勵下每個人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或模仿樂手,或模仿歌手,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的表現之中。再如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城北小學胡穎執教的《過碇步》、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東關小學鄭凌執教的《你猜俺河南都有啥》、山東濟南市緯度十路小學于向陽執教的《花蛤蟆》、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昌崗中路小學伍毅韻執教的《廣東獅子舞》、四川省內江小學趙敏執教的《龍門陣擺得夠》等課例,均在挖掘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鄉土教材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盡管是面對異鄉的學生,教師也均能從方言、民歌或戲曲音調、節奏入手,在幫助學生了解該民歌產生的人文背景的情況下,使學生對所學歌曲產生興趣,并基本掌握其音樂風格。

凸顯了音樂優秀課例的示范性

1. 典型示范。音樂教學是一項創造性勞動。音樂教學優秀課例,是先行者探索的足跡,是教學藝術創造的結晶,是音樂教育理論及音樂教學法最直觀、最實際的體現。透過“課例”這個窗口,可以把音樂教學同當前課程改革聯系起來,同國外著名的音樂教育教學體系聯系起來,同國內外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發展趨勢聯系起來,使新課程的精神、先進的音樂教育體系的精華盡在其中。

本次展示的課例中再也見不到直接照搬照抄的國外課例,更多的是吸納其精華并水乳交融的呈現在適合我國國情的教學之中。例如陜西省西安師范附屬小學龍艷執教的《我的家在日喀則》,就以和樂動作、多聲部合奏、即興創造等形式,將歌中的節奏要素提取并進行練習,使學生直接體驗了藏族歌舞的要領。

2. 情感交流。音樂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一樣也是個體化勞動過程。同行之間平時相互溝通交流得相對較少。本次參賽音樂教學課例展示了眾多的音樂教師對于各種特定的情境的理解與適應的駕馭。北京大學附屬小學趙靜執教的《動物說話》,根據一年級學生特點,利用音樂、課件、教具創設了一個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世界,激勵學生饒有興趣地在學歌過程中學習二分音符、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組合的幾種節奏音型,有表情地背唱《動物說話》,孩子們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盡融其中。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小學楊川美執教的《西藏風情》,借助于西藏歌曲欣賞、西藏歌舞學習、西藏樂器介紹,讓學生從多方面感受高遠綿長、激越奔放的西藏歌曲風格。一個課例就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創設了一個又一個生動的情境(這些情境是很多教師熟悉的),引導在場教師身臨其境,激發了教師學習情緒,與課例創造者產生“心靈的溝通”,即情感、人格的共鳴。進一步促使教師對自身的教學行為反思,以他人的成長經驗為借鑒,在自己的音樂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素材,自覺調整改進自己教育教學的策略行為,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工作的專業水平。

3. 理論結合實踐示范。主要體現在音樂教學課例在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上。一方面,音樂教學優秀課例有其理論意義:(1)為音樂教育理論提供例證和客觀事實依據,加強了理論的可靠性和說服力。(2)為音樂教育研究和音樂教育科學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為音樂教育改革的思路、音樂教育理論的新突破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音樂教學優秀課例也有其實際意義:(1)有利于音樂教育理論(新課程、新教學理念)向音樂教育實踐的轉化。加強了音樂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的聯系與溝通。(2)有利于音樂教育理論通向實踐的中介層次的形成。(3)有利于音樂教育研究隊伍的形成和發展。

本次參評的教案多數較為規范。有些教學目標以學生為對象,簡單明了直指本課時應完成的任務,許多課例中特別重視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更為可喜的是許多教師在教案后以理論為依據說明設計意圖。這些無不反映出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擺脫“盲目性”,正從“教書匠”逐步向“教學藝術家”、“教育家”邁進。

而高師、高校的音樂院系的一些領導、專家也積極參與了此次活動,這對于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無疑是件大好事。

注重評價的激勵性

新課程的評價總的要求是由注重甄別與選拔轉向重激勵、反饋與調整,建立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的評價體系。音樂課程評價包括學生音樂學習評價、教師音樂教學評價和課程管理與課程發展評價等三個方面的內容。很明顯,音樂教學優秀課例不僅與音樂課程教學的評價,與建立促進“教師提高”的評價體系是密切相關的,而且對“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來說,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這次音樂教學錄像評比,特別是現場借班上課評比比賽環節,是一次對音樂教學評價的最好的展示。

透過優秀獲獎的音樂教學課例,可以看出對于音樂教學評價主要集中在以音樂課程標準為依據;是否體現音樂學科特點;是否通過藝術實踐活動進行音樂體驗;學生對音樂學習是否產生興趣;是否教學內容和形式統一;是否在學習方式(探究式、主動參與式、交流合作式學習)上有所突破;是否恰當使用多媒體等。這一切,對今后中小學音樂教學必將起到激勵、反饋與調整的作用,對建立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的評價體系起到促進作用。

重視資源的共享性

音樂教學優秀課例生動形象地描述了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的音樂教學實踐過程。連續四屆全國中小學音樂教學錄像評比,是十幾年來一代又一代優秀人才為之付出艱苦的創造性勞動的成果,是音樂教育領域的寶貴財富。因此,教育戰線(包括音樂教育戰線)的有識之士非常重視并深入挖掘教學課例資源的作用。為了開展基礎教育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教育部“民族、貧困地區中小學教師綜合素質培訓項目領導小組”及專家指導委員會組織省市共同研制新課程師資培訓“資源包”。“資源包”內容設計原則之一,是“以案例為基礎”。“要以當前中小學校課程教學改革的典型案例為基礎,通過案例學習與剖析,促進每一個教師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以他人的成長經驗為借鑒,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反思的素材,自覺調整、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策略與行為,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周小山《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談新課程的教學觀》)對新課程師資培訓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為高等師范教育《音樂教學法》、《音樂教學論》或《音樂學科教育學》等課程的典型案(課)例,直接應用于案例教學法中培訓未來的音樂教師,也可應用于“園丁工程”中對在職教師培訓。

這次評比比賽獲獎的音樂優秀課例,雖然比起沒有入圍的參賽者,并非處處優秀、十全十美。不過瑕不掩瑜,這些課例都在落實新音樂課程標準精神中有其閃光之處??梢栽O想,全國中小學音樂教師,在學習這些課例的精神之后,棄短揚長,提高音樂教學質量水平指日可待。

但是筆者從參賽課例和在評析中小學音樂教學課例工作中深感研究、探索、音樂教學實踐是一個“上下以求索”的漫長過程,有很多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在落實新音樂課程標準上,如何體現以審美為核心?如何圍繞興趣的培養進行音樂教學改革?如何理解音樂創造和學科綜合?

在設置教學目標上,如何克服提得過于籠統一般化,教學目標起不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導向、激勵、評價、調控的作用?如何列出某課的教學目標后對這一教學目標進行任務分析,搞清實現終點教學目標的各個步驟的邏輯順序?

在確定教學內容上,如何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如何處理動與靜的關系,如何掌握基本環節與拓展環節的“度”?

在選擇教學策略上,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上如何以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為依據?學習方式如何更加從實際出發更加多樣化,而不是千課一面,總是唱唱跳跳、唱唱演演、唱唱敲敲?如何開拓音樂基本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的有效途徑?

在選擇使用多媒體技術上,如何正確處理現代多媒體技術與傳統媒體技術的關系?選擇多媒體如何落實整體優化、實用經濟、多重刺激、共同經驗等原則?

在音樂教師隊伍建設上,如何提高音樂教師的基本功等等。

我們正站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臺階上,面向著充滿競爭和希望、機遇和挑戰的新時代。為了中華民族的發展,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我們的音樂教育應把握住今天,在吸收引進國外先進的音樂教育理論的同時,比照我國自己音樂教育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從現代教育科學理論的高度,對我國具有特色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經驗進行搜集、整理、概括和總結。以求再過幾十年當我們站在新的臺階時,無愧于時代,無愧于祖國和人民。

曹理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武裝力量論文題目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探討了延安時期黨報理論形成的歷史軌跡以及新時期黨報理論滯后于實踐,導致黨報影響力下降,面臨邊緣化危機。在新的社會環境下,黨報必須正視現實困境,以黨報理論創新為突破口,使黨報走出自我封閉的小圈子;強化黨報新聞功能,提高黨報設置議題能力和輿論引導能力,形成有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適應時代發展的黨報。

關鍵詞:延安時期;黨報理論;創新發展

延安時期,黨在根據地創辦了一系列報刊,并出現了一份完全意義上的黨報——《解放日報》,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報理論的第一個實踐。這一時期形成的黨報理論,至今仍是黨報理論基石。在新的歷史時期,黨報所面臨的社會背景、媒介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探索延安時期黨報理論精神內髓,推動黨報理論創新與發展,是改造并形成適應時代需要的新時期黨報的必由之舉。

一、延安時期黨報理論的形成及其特征

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的建立和共產黨創辦報刊的重要實踐期。無論是在新聞理論還是新聞實踐上,延安時期的報刊在我國新聞事業史上都是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的。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創辦了一系列報刊,包括《新中華報》《解放》《解放日報》《新華日報》《共產黨人》等;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創辦了《八路軍軍政雜志》《前線畫報》等刊物。同時,工、青、婦和文化協會創辦了《中國工人》《中國青年》《中國婦女》《中國文化》等;中央各局和陜西省委主辦了《抗日日報》《邊區群眾報》《團結》《西北》以及分區創辦的《晉察冀日報》等。尤其是《解放日報》的創辦,標志著真正意義上的黨報的形成。

隨著《解放日報》的實踐,逐步形成完整的黨報理論體系,包括黨報的基本任務與定位、黨報的領導模式以及黨報新聞理論等。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報》在延安正式創辦,毛澤東在《發刊詞》中明確指出:“本報之使命為何?團結全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一語足以盡之。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總路線,也就是本報的使命?!彪S著《解放日報》改版,黨報的功能與定位日益明確,黨報成為黨的機構的一個組成部分,完全服從于黨的任務。1942年3月16日,中宣部發出《為改造黨報的通知》,指出:“報紙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宣傳黨的政策,貫徹黨的政策,反映黨的工作,反映群眾生活。要這樣做,才是名副其實的黨報,如果報紙只是或者以極大的篇幅為國內外通訊社登載消息,那么這樣的報紙是黨性不強,不過為別人通訊社充當義務宣傳員而已?!?/p>

陳力丹認為,也是在這一時期,黨報領導模式初步形成,黨對黨報的領導具體化、集中化,黨報成為黨的一個部門,并在理論上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黨報理論,在實踐中確立了黨報特色的編輯、寫作方式,突出了政治性、思想性,突出了黨報為黨的政策服務的使命?!督夥湃請蟆犯陌嬷?,實際上使得黨報成為黨的機構的一個組成部分,1942年9月9日,中共中央西北局通過《關于<解放日報>工作問題的決定》,規定:“各級黨委要把幫助與利用《解放日報》的工作,當作自己經常的重要業務之一”。

黨報的新聞理論是黨報創辦初期的一系列失誤與模索之后逐漸形成的。在延安整風中,《解放日報》改版社論《致讀者》提出了黨報應當具備黨性、群眾性、戰斗性和組織性,與此后一系列關于黨報新聞工作的文章、講話和文件,對一些重大的黨報理論問題進行了闡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黨報理論在總結自身政治宣傳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初步形成。

延安時期黨報理論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性、強烈的戰斗性與鮮活的創新性。延安時期的黨報理論具有以下顯著特征:一是鮮明的時代性。以《解放日報》為代表的黨報,把握時代脈搏,站在時代的高度,提出“一切有利于抗戰的話就說,不利于抗戰的話就不說……務必使我們的宣傳完全符合黨的政策”。處于初創期、青年期的黨報,一開始即站在時代的高度上,使自己自覺地服從于黨的方針、政策,抓住主要矛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體現了黨報的時代使命和時代責任感。

二是強烈的戰斗性。革命戰爭年代的黨報,服從服務于全民族抗戰,具備強烈的戰斗色彩。在延安根據地時期,《解放日報》等各級黨報在反抗侵略、凝聚力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每一篇報道、每一期報紙都散發著強烈的戰斗性,激勵人們為同一個目標奮勇前進,這種強烈的戰斗性正是黨報這一思想武器的完美發揮。黨報在團結一切抗戰力量、揭露國民黨頑固派的企圖、鼓舞全國軍民的抗戰熱情方面,起到難以替代的作用。

三是鮮活的創新性。黨報理論誕生于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在根據地外部,是嚴酷的戰爭環境;在根據地內部,也存在著各種思想的交錯和斗爭。因而,黨報自誕生起就要面對極為嚴酷復雜的環境。黨報發展初期,也難免出現一些問題?!督夥湃請蟆穭撧k初期存在一些嚴重問題,表現在黨性不強、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等,一些其他根據地的黨報也有類似問題?!犊箲鹑請蟆肪椭赋觥包h八股”的四大罪狀:一聾(聽不到群眾的聲音),二盲(看不到群眾的斗爭),三啞(不能成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四軟(對敵斗爭、對內部批評無力)?!督夥湃請蟆穭摽?,存在著“重國際、輕國內”、主動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意識薄弱以及某些自由化傾向、與地方黨組織及群眾存在隔閡等問題。1942年4月1日,改版社論《致讀者》進行了自我批評,旗幟鮮明地提出加強黨性的問題。9月22日,發表重要社論《黨與黨報》,指出“報紙是黨的喉舌,是這一巨大集體的喉舌。在黨報工作的同志,只是整個黨組織的一部分?!薄包h報不但要忠實于黨的總路線、總方向,而且要與黨的領導機關的意志呼吸相關,息息相通;要與整個黨的集體呼吸相關,息息相通?!边@些關于黨報黨性原則的準確系統的闡述,對于黨的新聞事業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新時期黨報的現實困境及原因

建國以后,黨報基本上延續著既往的理論軌跡前行。隨著社會變遷以及媒介發展,輿論環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黨報理論越來越滯后于社會實踐,黨報影響力不斷衰減、發行量節節下滑,“陣地”不斷縮小。尤其是在新媒體環境下,黨報引導輿論的手段和能力越來越缺乏,這不能不說是黨報當前面臨的極為嚴峻的困境。黨報的現實困境表現在:

第一,讀者群越來越“單一”。黨報逐漸退縮到各級機關與企事業單位,讀者群越來越“純粹”,主要是各級黨政機關干部群體。長此以往,黨報的群眾性無從談起,被“邊緣化”也就難以避免了。目前,各級黨報基本上都是依靠“紅頭文件”發行、公費訂閱的,因而其讀者群越來越狹小,逐漸集中于各級機關與“體制內”的企事業單位,走出機關大院,便很難閱讀到黨報。為了解決“閱讀難”現象,也曾多次推行“黨報上報攤”活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卻依舊在街頭難覓蹤影。即便“紅頭文件”保證了黨報的發行,卻保證不了黨報的閱讀率、競爭力,黨報成為“庭院式”的報紙,越來越失去活力,不利于黨報的長遠發展。

第二,黨報功能偏廢,主導議題的能力逐漸弱化。黨報在讀者中的吸引力逐漸下降,影響力弱化,尤其是在當前如火如荼的新聞競爭中,缺乏設置傳媒議題的能力,失去其引導輿論的能力,逐漸被“邊緣化”。黨報的部分功能弱化,某種程度上出現功能性缺失,即能夠給讀者提供的功能出現偏廢,一部分功能過于強化,由于自主生存能力減弱,越來越依附于黨政機關,因而作為黨政機關的“傳聲筒”——宣導功能過于強化;而另一部分功能,亦即為受眾提供新聞信息的功能卻越來越弱化。由于黨報越來越依靠黨政機關的自上而下地征訂,使得黨報“只唯上、不唯下”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第三,黨報的指導性單一化。如果不能反映多元意見、協調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就很難達成社會共識、疏導社會矛盾。在社會階層分化加劇的社會背景下,人民內部的利益沖突是主要的矛盾,黨報如果不能及時地疏導沖突和矛盾,而是一味回避的話,就不能起到“意見領袖”的作用,那么正確地引導就只能是說些大話、套話,缺少針對性。

從表面上看,黨報面臨的是影響力下降、發行量下滑的局面,實際上則是深層次的理論創新不足問題。當前的社會背景與輿論環境,與延安時期相比,已經是天翻地覆的變化。傳媒業蓬勃發展,網絡傳播極大地改變了傳媒格局,對黨報輿論引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長期以來,黨報難以突破體制束縛或自身無法解決的外部因素,不得不向內自我約束,以至于侵蝕了自身的創造性和發展能力,面對外部環境變化,不能主動適應而只能被動應付。由于創新不足,黨報不得不在現有的理論基礎上“挖掘”——由此造成內蝕現象,其結果便是“紅頭文件”征訂、黨報體制固化,沒有隨著時代變化而發展。創新是對現有理論的發展,是外延性的理論發展,而理論“內蝕”,是在難以突破現有理論框架的情況下,只好在現有理論框架內徘徊,使黨報固步自封、失去活力。

三、對新時期黨報理論創新的思考

總結和回顧延安時期黨報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對今天黨報理論創新具有頗多啟示。在新聞傳播事業迅猛發展的當下,媒介環境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束縛黨報的創新能力,無異于拱手交出傳媒的主導權、輿論的引導權。在建黨90周年來臨之際,要保持黨報的活力,就必須正視黨報的現狀,創新黨報理論,適應新的歷史時期的要求。

(一) 加強黨報理論創新,使黨報走出自我封閉

一個有創新能力的黨報,一個占據輿論主陣地的黨報,才是真正有戰斗力的黨報。反之,如現在的一些黨報,發行量萎縮、影響力下降,只能越來越失去其戰斗力。如果滿足于對既往理論的反復咀嚼和回味,是難以適應新的媒介環境的。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互聯網興起,媒介格局巨變,輿論環境愈加復雜,黨報的下一步發展,不能長期封閉于黨政機關的“小圈子”里,不能脫離廣大的普通群眾。我們需要將黨報置于輿論競爭的叢林中,使其恢復“野性”——黨報的戰斗性,要讓黨報在日趨復雜多元的輿論市場上真正具備號召力、影響力,而不是將黨報置于溫室中,利用種種優惠政策扶持其生存。

延安時期的《解放日報》,在改版前也走過一段彎路,經歷過挫折和調整。但這種挫折不是毫無意義的,它使我們更加認清了黨報的任務、定位,進而形成了完善的黨報理論。在新的歷史時期,應該允許黨報進行理論創新及嘗試,進一步增強黨報的創新能力,賦予黨報更多的自我發展、自我調整的權力,應鼓勵黨報沖破體制束縛,勇敢地面向市場,使各級黨報能夠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徑。應該相信絕大多數黨報在這一過程中,是能夠正確把握自身定位、自覺服務于黨的事業的。

(二) 增強黨報的新聞功能,提高黨報設置議題能力

當前,隨著傳媒業格局變化,黨報的吸引力下降、影響力減弱,尤其是在當前如火如荼的新聞競爭中,日益缺乏設置傳媒議題的能力,引導輿論的能力弱化,甚至逐漸被“邊緣化”。因而,黨報首先應該是“報”,其次是“黨報”。這一提法,不是將“報”與“黨報”對立起來,而是正視黨報面臨的嚴峻局面,增強黨報的新聞功能,提高其設置議題能力,以更好地發揮黨報的功能。一份沒有影響力的黨報,無論我們的愿望多么美好,都是毫無意義的。

延安時期,在特殊的戰爭環境下辦報,面臨種種復雜局面,黨報必須在復雜的輿論環境中保持黨的絕對領導。而在新的歷史時期,已經建立起完備的黨報管理體系,形成政治覺悟高、業務素質強的黨報工作者隊伍,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在堅持黨管、黨辦,堅守黨性原則的基礎上,應該大力提倡放開黨報手腳,增強黨報的新聞功能,使黨報首先成為一份“報”,其次是“黨報”。長期以來,一味強調黨報的宣導功能,反而使黨報越來越曲高和寡、脫離讀者,而恢復和增強黨報的新聞功能,將使黨報具備更強的議題設置能力和輿論引導能力。

(三) 加強黨報輿論監督能力

黨報輿論監督功能弱化,使得黨報成了“黑板報”。改革開放30多年來,現實生活中以及政府工作中存在著諸多問題,黨報不但要加強輿論監督,而且應該給予黨報以更大的自由度,使得黨報能夠真正成為政府工作的“啄木鳥”,指摘政府工作失誤與不足,盡最大限度促進政府“權為民所用”。

新的媒介環境促使黨報改變舊的思路,要走在時代的前列。隨著互聯網興起,網絡媒體在輿論監督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網絡輿論監督也存在諸多問題,一些所謂“爆料”“投訴”等多有夸大、不實之處。黨報具有權威性,如果能夠站在輿論監督的前沿,揭露不合理現象,維護公眾利益,就能夠使黨報真正成為受眾信賴的報紙,而不是讓受眾“敬而遠之”。

參考文獻:

[1]陳力丹,鄧力,論延安《解放日報》在政治傳播中的作用[M]∥鄭保衛,新聞學論集,第19輯,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7:38-53.

[2]王敬,延安《解放日報》史[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78.

[3]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上)[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126.

[4]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下)[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133.

[5]王靖翔,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黨報工作初探[J].黨史文苑,2010(4):19-2,23.

[6]丁淦林,中國新聞事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0.

[7]楊立川,鄭萍,延安紅色新聞傳播文化圖景[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0:123.

武裝力量論文題目范文第4篇

摘要:我國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本文通過對我國政黨制度的深刻分析,總結了我國政黨制度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政黨制度 當代價值

[中國分類號]D62 [文獻識別碼]A [

政黨制度是現代國家政治結構的核心部分,是一個國家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一個國家選擇哪種類型的政黨制度,不僅關系到這個國家的國家政權由哪個階級或階層來執掌。而且關系到該國各政黨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關系,同時也決定著該國政治與社會能不能保持和諧發展與長期穩定。

一、我國政黨制度的核心內容

我國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共同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當代中國政治結構的核心部分,它不僅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的政治基石,也是我國社會和諧發展與長期穩定的根本基礎。這一政治制度在中國政治和社會生活中顯示出了獨特的政治優勢和強大的生命力,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它的存在和發展有著歷史的現實的合理性。

二、如何正確認識我國的政黨制度

當代中國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基于中國國情和現代化特殊性的科學分析而做出的一項政治制度安排,這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因此,我們在認識這一制度時需注意三個問題:

(一)從我國政黨制度的歷史與現實來探究其合理性與實踐價值。一個國家的政黨制度是由一個國家的性質、政治體制、政黨一國家一社會之間的關系、各政黨力量對比關系、政黨內部結構等多種因素決定的。

(二)從馬克思主義統戰理論、政黨理論與民主政治理論相統一的角度來看待我國政黨制度。對我國政黨制度的認識應該統籌歷史、現實與未來發展要求,統籌政黨制度的社會整合、政治穩定與民主政治功能。統籌對政黨制度的政黨認同與人民認同,統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多黨合作、政治協商之間的關系,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三)既要具有世界眼光。也要具有中國情懷。既要用適合中國國情的分析方法、符合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理論邏輯來分析和研究當代中國的政黨制度;也要借鑒吸收當今世界政黨政治理論的有益成果,深入發掘我國政黨制度的理論價值,增強我國政黨制度的世界共識。

三、我國政黨制度的當代價值當代中國政黨制度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實踐表明

它不僅有利于滿足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特殊政治需求,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且有效地保證了社會主義價值取向。我國政黨制度的當代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擴大了政治參與度。中國政黨制度將各種社會力量納人到政治體制中,為各民主黨派政治參與開辟了制度化的渠道,鞏固和擴大了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的基礎。加強共產黨的領導,充分發揮參政黨的參政議政職能,發揮他們人才集中、智力密集的優勢,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集思廣益,對執政黨和政府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進程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有利于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穩步發展,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二)拓寬了利益表達渠道。在中國這樣的一個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中,存在著不同的階級、階層和社會群體。雖然在人民根本利益上是根本一致的,但在具體利益的各個方面仍存在著差別和矛盾。如果不能夠使各個方面的利益要求得到正常的體現,就必然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中國政黨制度這樣的政治格局,在體現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一致性的同時,還能夠充分地反映和表達各方面、各階層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暢通和拓寬社會利益表達渠道,協調利益關系,在一致性和差異性的調整中使社會達到和諧穩定。

(三)擴大了民主監督范圍?!盎ハ啾O督”是中國共產黨貫徹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權力必須始終用來為國家和人民謀福利的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不同的民主黨派代表和反映著不同階層和人民群眾的具體利益和要求,通過民主監督,各民主黨派能夠及時反映社會上多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為中國共產黨提供自身監督之外更全面的監督,使中國共產黨能夠更加自覺地克服和抵制官僚主義和各種消極腐敗現象,有利于加強和改進執政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黨的建設。

小結:我國政黨制度從根本上克服和避免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兩黨制或多黨制相互傾軋、相互攻擊的弊病,能夠更好地保證集中領導與廣泛民主、充滿活力與富有效率的有機統一,使處于執政黨地位的中國共產黨既能體現其先進性本質,又能夠代表和反映多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從而使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能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證。

參考文獻:

[1]劉潔,論民主黨派監督與中國執政黨建設[J],長白學刊,2007,(2)

[2]曹緒飛,論我國政黨制度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政治優勢[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5)

武裝力量論文題目范文第5篇

[摘 要] 信息技術在旅游業中的應用導致了旅游業信息化的進程,表現為旅游電子商務的開展和旅游業結構的再造。本文著重論述了信息技術對旅游行業中的作用,信息技術對旅游行業的影響和對旅游行業發展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 信息技術;信息化;旅游業;旅游信息化;旅游電子商務

[作者簡介] 章軼鳴,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酒店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為管理科學與工程;

阮秀梅,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酒店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江西 南昌 330100)

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與廣泛應用對人類的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產生了根本性的、普遍的影響,有人將這一歷史進程比喻為發生了一場“信息技術革命”,其后果是使人類社會進入到了所謂的“信息經濟”時代或“數字經濟”時代。信息技術在社會經濟各個部門的應用在不同層次上促使原有的運作機制發生了改變,其最終結果是效率的提高和效果的改善。由于信息技術的應用表現出普遍性的特點,沒有哪一個部門能夠避免參與到這一“革命”性的進程中來,旅游業也不例外。旅游業適合應用信息技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術在旅游業中的應用將對旅游業的結構產生影響,一些新的部門將產生,而一些原有的部門要進行相應變化。

一、信息技術在旅游行業中的作用

旅游企業屬于服務業范疇,與制造業企業相比較,企業規模小,結構簡單,產出為無形服務。從信息技術的發展現狀來看,旅游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信息技術工具,但是制造業中經過多年磨合已經發展成熟的工具并不適合旅游企業使用,例如在生產操作方面的信息技術工具和決策支持系統與專家系統等管理層面的信息技術工具等。然而,制造業中信息技術工具的開發思想值得借鑒,即旅游企業可以從內部運作管理、各職能部門操作和市場營銷等幾個方面著手開發信息技術工具,并針對新技術工具的使用配套進行組織結構的變革和經營理念的創新,并最終站在戰略的高度考慮信息技術的應用。

1.可以消除購買與消費的異地性給旅游者帶來不確定心理。旅游產品消費,是通過旅游者離開居住地,前往目的地進行一系列旅游活動來實現的。旅游者必須事先做出旅游決策,他們往往會存在對旅游產品和服務的不確定心理,總希望收集到更多有關旅游地的自然人文環境、旅游資源、旅游設施與服務的信息來提高他們對旅游產品的認知。旅游企業可利用現代信息手段,把旅游景點、旅游飯店、旅游設施、交通工具等的三維景象在電子商務網上展現出來,提高旅游服務被事前感知的程度,增強游客的信任。

2.簡化了龐大的中介機構,減少了繁雜的工作量,降低了成本。第一,旅游業已發展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大產業,旅游客源市場和旅游目的地遍布全世界。旅行社這個中介機構把買賣雙方聯系起來,“上游”是交通、住宿、游覽等的服務供應者,“下游”是散布在各個客源市場的旅游者。由于買賣雙方相距很遠而且分散,一次旅游交易常常需要經過多家中介機構傳遞交易才能完成。旅游電子商務的應用,給產需雙方直銷創造了條件,從而簡化了中介機構,降低了旅游交易成本。第二,旅游交易是一種典型的小額貿易,每次交易的內容和金額各不相同,具有批次多、過程復雜、環節多、傳輸的信息量大的特點。利用電子商務代替企業業務流程,避免了時差和地域上的限制,減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交易成本。

3.旅游產品感性直觀地展現在消費者面前。首先,旅游產品是無形的,進行宣傳時主要運用向購買者解說引領其想象的方式,缺乏直觀地感性認識,很多時候徒勞無功。其次,旅游產品沒有幾何形狀、大小、物理特征,旅游產品在購買前只是旅游者心目中的一種印象。旅游者在選擇旅游目的地時看不到旅游產品的形體,無法對旅游產品的質量做出評價。再次,旅游產品在消費時主要是以服務的形態表現出來。服務作為一種行為、活動,無法被人們觸摸和用數量衡量,旅游者只有達到旅游目的地,并在旅游活動中享受到服務時,旅游產品的價值才會體現出來。

4.旅游信息化能使各旅游企業獲得同等機會。在傳統的旅游業價值鏈中,大型旅游企業利用其發達的銷售網絡和大規模采購優勢,從旅游供應商處采購產品、包裝組合后銷售給下游的旅游零售商。

而中小企業受到資金和條件的限制,無法與大型企業抗衡,處于被動局面,只能做市場跟隨者。電子商務條件下,信息溝通的優勢則使每類旅游企業都能突破障礙,中小旅游企業能和大型企業同時出現在電子市場,并和消費者及同行進行互動,更容易取得相對平等的地位。其次,中小企業規模較小,在傳統營銷方式下,通過報刊、廣播電視、展會營銷來擴大企業知名度和進行市場調查均需要強大的資金,這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ヂ摼W與傳統媒體的不同點,在于互聯網信息的受眾是主動受眾,上網者通過主動的查詢相應企業或產品。這給中小企業帶來了生存與發展的良好機會。

5.樹立企業良好形象,提高企業營銷效益。信息化時代,市場變化更快、反應更敏捷,經營有效性是企業生存的基礎,企業運用電子商務能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以合理的方式、正確的手段對市場信息做出正確及時的決策。信息技術的發展,實現了跨越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換,尤其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各種決策工具的應用,企業在獲取、傳遞、利用信息資源等方面更加靈活、更加快捷,極大地增強了決策者的判斷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決策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隨意性和主觀性,增強了決策的合理性、科學性及快速反應,提高了決策、經營的正確性和效益。另外旅游信息化的作用還有:(1)旅游企業市場全球化;(2)提供全面的供應商管理系統;(3)確保顧客使用產品;(4)擴大企業知名度;(5)提高企業經營競爭能力。

6.營銷方式得到了補充和發展。將網絡營銷和傳統營銷進行整合,形成新的營銷觀念和策略,使旅游企業在進行營銷時可根據企業的經營目標和市場,以最低的成本達到最佳的營銷目標。網絡營銷不受空間、時間、區域的限制,并具備傳遞文字、聲音、動畫和影像的多媒體功能,具有更強的活力和表現力。

二、信息技術對旅游行業的影響

1.信息與旅游業的關系。所謂旅游業是為旅游者的旅游活動提供服務的各個部門的集合。旅游業屬于服務業范疇,旅游產品具有服務產品的一般特性,如無形性、生產與消費同時進行等特點。這些特點使有關旅游產品的信息在產品銷售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人稱旅游產品為“信心產品”,認為旅游者在接受服務之前不可能感知到旅游產品的具體性質和質量水平,產品能否成功銷售完全取決于相關信息在制定購買決策的旅游者心中建立起的信心。

旅游業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服務行業的特性,如旅游服務供應商與消費者之間在空間上存在著較遠的距離,在服務種類上存在著數量上的差距。這些特點決定了旅游中間商存在的必要性。根據旅游活動的定義,旅游者要到與長住地之間存在一定距離的目的地消費旅游產品,這樣在傳統的旅游購買決策制定過程中要依賴于中間商獲得有關目的地旅游產品的信息。同時,旅游產品是一項混合產品,旅游者的一次旅行過程涉及到多種服務的購買,各類型的供應商規模不同、性質不同、提供的服務特性各異,龐大的信息搜尋成本迫使旅游者利用中間商進行信息搜尋以降低交易費用。

可以認為,信息在旅游產品的市場銷售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信息的這種作用與旅游市場供求在空間上與種類上的差距共同決定了旅游中間商的存在。

2.信息技術的應用對旅游業結構的影響。在信息溝通的過程中,有些溝通是經常性地、結構化地進行的,如旅游服務供應商和中間商之間的信息溝通,這種長久關系的建立導致了溝通機制的自動化。在西方發達國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旅游業信息溝通的自動化表現為CRS和GDS的建立。

CRS(computer reservation system,計算機預訂系統)最早是航空公司的訂票系統,由各大航空公司獨自開發,后來考慮到旅行代理商的應用成本和航空公司自身的維護費用,各個航空公司的CRS開始合并,并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得益于民用航空業管理體制的變革得到迅速發展,并在發展過程中增加了連鎖飯店產品和旅行社產品的內容。CRS創建了一個新的旅游營銷與分銷系統,被譽為旅游業電子時代的始創者。

GDS(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的出現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是CRS不斷進行橫向一體化(與其他航空公司)和縱向一體化(與供應商)的結果。為了避免信息系統的重復開發,航空公司、飯店等旅游供應商通過開發界面將其CRS接入了GDS。GDS建立了全球的傳播標準和新的旅游電子分銷渠道。GDS之間繼續進行一體化,導致了幾家獨立的GDS企業的出現。此時,GDS的性質已經從工具轉變成了經濟實體,以電子旅游超市或其法人團體的戰略業務單元的面目出現。

可以認為信息技術的應用導致了新部門的產生,促使旅游業的結構發生了變化,GDS作為中介組織在旅游市場上的出現就是一個例證。但是,信息技術在創造新部門的同時,也對現有的部門產生了威脅?;ヂ摼W和3w技術的出現與應用對旅游中介組織來說威脅與機會并存。

互聯網對現有中介組織的威脅并不意味著旅游市場上不需要中介組織。事實上,互聯網的出現增加了市場上信息的數量與復雜性。在互聯網上進行信息發布缺少相應的規則限制,人人有權發言,人人都淹沒到信息的海洋中,對于消費者來講,面對的產品信息更加龐雜混亂,常常處于無從下手的狀態。經過近10年的發展,旅游業中對于互聯網的應用已經模型初具,主要包括旅游網站的建設、旅游供應商自行開展“網上營銷”和中介組織利用互聯網開展業務等方面。其中旅游網站的出現即是增加了旅游業中介組織的成員。

3.信息技術的應用對旅游營銷系統建設的影響。旅游業可以被理解為旅游市場上供給方的集合,既包括旅游服務供應商,也包括旅游中間商和其他中介組織。旅游產品價值的實現依賴于產品的銷售,而銷售的效果取決于營銷系統的效率。由于旅游市場上供求雙方之間存在著空間距離,而各個旅游供應商的產品要經過與其他部門產品的組合才能出售,因此以旅游目的地為基礎的旅游營銷系統的建設對于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信息技術的應用對旅游營銷系統的建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增加了營銷系統成員的同時,也為系統的有效運轉提供了技術保障。如上所述,CRS和GDS都是旅游營銷系統的組成部分,負責旅游產品的分銷?;ヂ摼W的出現為旅游營銷系統的建設提供了功能更加強大的工具,使旅游信息可以直達消費者處。旅游中介機構與供應商的合作和供應商之間的合作可以通過運用基于互聯網的外聯網得以實現。另外,互聯網的效率使旅游企業開展個性化的營銷和大規模定制成為可能。

三、信息技術對旅游行業發展的重大意義

1.信息化是保證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持力量?,F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廣泛運用給旅游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使旅游業的深度、廣度和高度都有長足的發展??茖W技術的不斷進步可以有效地為可持續發展的決策提供依據和手段,促進可持續發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加深人類對自然規律的理解,開拓新的可利用的旅游資源領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率,提供保護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有效手段。這些作用對于提高旅游質量,保護旅游目的地生態環境,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尤為重要??沙掷m發展是一個沒有終止的過程,需要隨時獲取信息,做出必要的反饋和調控。因此,建立健全規范、高效、有序的旅游信息化架構,充分發揮信息引導作用,這對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

2.旅游業信息化是實現旅游經營管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F代化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等的發展,使旅游管理手段、思維和方式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旅游業信息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構建旅游管理信息系統,它不僅可以提高勞動效率,節省人力,而且可以使管理工作迅速、準確,是旅游業管理高技術化、最優化的實現途徑,并盡可能滿足旅游業迅猛發展的需要,并有助于中國旅游業直接面向世界較高水平實現“蛙跳戰略”,后來居上。

3.信息化能擴大旅游企業在全球的知名度,提升旅游企業市場競爭力?,F代旅游業就其性質來看,是一種自愿和自發的消費活動,無法依靠指令性計劃強制進行,因此,它具有天然的市場經濟個性。旅游業信息化能為旅游市場體制的完善創造良好的信息環境,使信息導向下的旅游市場的發展有通暢的旅游信息網絡和優質的旅游信息服務的支持,滿足科學決策的要求和游客的信息消費,完善旅游業的市場經濟個性。旅游活動的國際化、資本流向的國際化使得世界各國的旅游業越來越相互依賴、緊密聯系,旅游產品和旅游服務也都越來越趨于標準化,呈現一體化的無國界旅游狀態。

4.旅游業是對信息具有高度依賴性的產業。旅游業是一個開放性的大系統,信息是其得以生存和運轉的根本基礎,它貫穿了旅游活動的全過程。信息既影響人們了解和選擇目的地的決策,還影響他們對旅游體驗的滿意程度。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更趨提高和旅游經歷的增多,旅游者開始由過去的求量型旅游方式轉向求質型旅游方式,旅游者對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無論是旅游景點開發、規劃、設計,還是客源市場目標確定、市場競爭戰略制定和進行旅游統計,都對迅速準確獲取、加工、利用信息提出了較高要求??傊?,信息技術的使用已滲透到現代旅游業的各個環節。任何企業和個人若想在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旅游業中贏得一席之地,必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巨大益處。

四、結論

旅游信息化的作用在當今時代的作用日趨明顯,而旅游行業的信息化建設目前得到了國家旅游局和各家旅游企業、各級地方旅游管理機關的高度重視。信息技術在旅游業中的應用所產生的影響包括對行業的影響和對企業的影響兩個方面。對于企業來講,信息技術的應用最終表現為運用信息技術工具開展電子商務,實現企業管理信息化,而電子商務的內容主要包括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兩個方面。對于行業來講,旅游業供求雙方之間存在的空間距離和供需類別差異導致信息溝通在旅游業的運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而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對旅游業營銷系統的建設產生影響,而且可能使行業結構、行業的運作發生變化。

參考文獻:

[1] 鄭向敏.中國旅游企業信息化發展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2,(1).

[2]彭滋霖,曹軍輝.信息革命與旅游業的發展[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2).

[3]鄭彬,付媛.企業信息技術與組織結構變革[J].經濟管理,2002,(15).

[4]黃蘋.信息技術——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動力[J].旅游調研,1998,(5).

[5]劉曉虹,陳耀.關于旅游業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地方政府管理,2001,(11).

[責任編輯:徐國慶]

武裝力量論文題目范文第6篇

縱觀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重視學習、善于學習一直是優良傳統?;厮輾v史,這一優良傳統可以追溯到建黨時期。學習奠基、思想先行,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一大鮮明特色。

創立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團體為建黨作準備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讓在黑暗中苦苦求索中國出路和前途的先進分子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有力推動了中國的有識之士去了解和接受指導俄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馬克思主義學說,從而出現了一批贊成俄國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在當時的北京大學,就聚集了一批這樣的先進知識分子。為了更好地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李大釗倡導成立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于1918年底在北大應運而生?!八仁侵袊钤鐚W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也為建黨作了重要準備?!崩畲筢撍I導的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代表了中青年馬克思主義先進知識分子群,正是這種組織力量,成為此后爆發的五四運動思想上和組織上的領導者和骨干力量。上海的建黨步驟,與李大釗在北京大學走的道路如出一轍。陳獨秀于1920年2月一到上海,就投入到一邊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組織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小組,一邊籌備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工作中。為開展建黨的準備工作,陳獨秀首先于1920年5月秘密組織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這個研究會成為上海先進知識分子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的陣地。研究會譯介了很多馬克思主義著作,其中被譽為社會主義運動“圣經”的《共產黨宣言》的中譯本,就是由該研究會成員陳望道翻譯并出版發行的。它對中國一代又一代先進分子的思想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為早期黨組織的組建以及后來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作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

此后,全國各地的共產主義者也都先后成立了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組織。正是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和馬克思主義學習團體的成立,凝聚了一批思想上傾向于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知識分子。這批最早沐浴馬克思主義光輝的研究會成員,積極投身到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研究和宣傳中,并有一批精英成為后來中國革命的領導人才,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人才上的準備。

學習與建黨緊密結合,為黨的創建奠定組織基礎和思想基礎

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一批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知識分子的出現,加之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初步結合,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任務被提上了日程。中國共產黨的建黨工作是從建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入手,從翻譯、學習馬克思主義著作入手,思想建黨為先,理論建黨為先。這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之道的一大特色。

在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成立,加快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研究會成員邵力子曾回憶說:“我們一面覺得只做宣傳、研究工作是不夠的,有學習布爾什維克的作風,建立嚴密的組織的必要,同時也看到時機已經成熟,青年中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人也不少,應該組織起來?!?920年8月,由陳獨秀、李漢俊、沈玄廬、陳望道、俞秀松、施存統(時在日本)、楊明齋、李達8人發起,正式成立上海共產黨組織。上海共產黨組織是中國的第一個共產黨組織,從其組成來看,成員主要是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骨干,陳獨秀擔任書記。

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是在李大釗的直接指導和籌劃之下成立起來的。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成立,是李大釗把“對于馬克思派學說研究有興味的和愿意研究馬氏學說的人”聯合起來的最初嘗試。據研究會成員朱務善說,從主要方面看,成立研究會“是馬克思主義者的結合,企圖建立共產黨”。經過籌劃準備,1920年10月,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李大釗的辦公室正式成立,當時的名稱為“共產黨小組”。

此后,武漢、長沙、濟南等地也相繼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從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立情況來看,幾乎都是在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或者相類似的學習團體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成員主要來自研究會和進步團體的中堅分子,都是以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作為建黨的第一步,建黨是和學習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黨創立后著重加強思想建設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十分注重思想建黨。在黨初創時期,黨員的馬克思主義水平普遍不高,對馬克思主義還缺乏比較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尤其是受到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影響,許多黨員的思想認識很大程度上模糊不清。這也是后來黨組織內部有些成員發生分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在黨成立以后,迫切需要提高全體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用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以便加強團結,提高全黨的理論素養。

黨成立后十分重視理論刊物的出版發行工作。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就對刊物出版的原則性及刊登內容的方向性作了明確規定。一大后,黨中央把原有的《新青年》雜志和《共產黨》月刊作為黨的理論刊物繼續出版,并且內容更加充實、豐富。1922年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不久,中共中央在上海創辦了自己的政治機關報——《向導》周報。這份刊物有力地宣傳了黨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在革命斗爭中起到了重要的輿論宣傳和思想指導作用。

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普遍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所能接觸到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十分有限。所以,在黨成立以后,組織出版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成為一項重要任務。1921年11月,陳獨秀即以中央局書記的名義簽署并向全國黨組織發出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局通告》。這是中央領導機構成立后下達的第一份文件。通告提出了“中央局宣傳部在明年七月以前,必須出書(關于純粹的共產主義者)二十種以上”。為了能夠更好地宣傳馬克思主義,組織馬克思主義著作的出版發行,黨的一大后不久,即1921年9月1日,中央局在上海秘密創辦了人民出版社,由時任中央宣傳部主任的李達負責。在創辦后的一年多時間里,先后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列寧的《勞農會之建設》等著作以及“共產主義叢書”五種。在這些著作中,除《共產黨宣言》是重印陳望道的譯本以外,其余都是首次以單行本出版的新譯本。這些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的出版,為初創時期的中國共產黨提供了寶貴的精神食糧,“對思想上有很大的影響”,成為許多共產主義者的啟蒙讀本,提高了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對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也起到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黨成立初期對于理論教育和宣傳工作的指示與活動,充分表明在黨的建設中,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提高全黨的思想理論水平,進而擴大共產黨的影響,是黨始終著重重視與強調的。

向實踐學習,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中國早期的共產主義者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中,高度關注社會現實,注重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

五四運動爆發后,尤其是上海工人階級的罷工斗爭,充分顯示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進一步使中國的先進分子認識到,只有到工人中去宣傳、發動,走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道路,中國的革命才能成功。鄧中夏領導的平民教育講演團多次來到北京長辛店的鐵路工廠進行調查,了解實際情況,并在工人中間積極進行革命宣傳。為此,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積極創辦了各種勞動補習學校。北京早期黨組織在長辛店成立了勞動補習學校,上海的早期共產黨組織在小沙渡創辦了工人半日學校,其他地方的共產黨組織也相繼創辦了補習學校、工人夜校、識字班等。通過這種學習組織,教員們在教授工人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程度的同時,也積極進行馬克思主義的普及和宣傳活動,以啟迪工人們的覺悟。這種組織培養了一批工人中的先進分子,成為發動工人、開展工人運動的基地,為工會組織的成立打下了基礎。

在努力與工人建立密切聯系的同時,黨也十分關注農民的問題。為了啟迪農民的覺悟,早期共產黨人開始深入到農村中進行革命宣傳。為了培養農民運動的骨干,經共產黨人提議,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抽調農運骨干進行理論學習和教育。從1924年7月起,在廣州先后由共產黨人澎湃、阮嘯仙、毛澤東等主持,舉辦了六屆。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影響和帶動下,其他地方也紛紛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和農訓班。據統計,廣東、廣西、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陜西、福建等省共辦了40多個農民運動講習所和農訓班。國民政府遷到武漢后,在武昌又創辦了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由毛澤東主持,全校共有學生700多人。農講所十分重視對學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選聘了一批著名的共產黨人和左派國民黨人來給學員講課。通過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了一大批既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又能開展宣傳、組織農民運動的骨干分子,極大地推動了農民運動的發展。

此外,當時的早期共產主義者中也有人親身赴俄,以求得“實際的結論”、“真實的智識”。瞿秋白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位。他于1920年10月從北京啟程,輾轉50多天,于1921年1月抵達莫斯科。此后在蘇俄的兩年時間里,他深入考察了蘇俄的社會生活,訪問了工廠、農村、學校、機關,還擔任東方勞動大學教員,參加蘇俄黨和共產國際的會議,并幾次得到列寧的當面教導。他以親身的經歷以及所接觸到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對蘇維埃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和現狀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報道,寫了數十篇政治通訊。同時,他還堅持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對革命理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后來,他把這段經歷寫成了兩本散文雜記《餓鄉紀程》《赤都心史》,真實地向國人介紹蘇俄革命后的現狀,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正如他所說:“只有實際生活中可以學習,只有實際生活能教訓人,只有實際生活能產生出社會思想”,也正是通過到蘇俄的實地考察活動使瞿秋白更快地完成了世界觀的轉變,決心“為共產主義之人間化”奮斗終生。

以上種種充分表明,無論是共產黨的早期組織還是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后,都始終注意在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同時,走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道路。正如毛澤東所說,理論“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當然由于時代發展和理論認識的局限,早期的共產黨人對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認識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但無論怎樣,早期共產黨人所進行的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這種開創意義的偉大探索是不容否定的,為后來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作者單位: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

責任編輯:鄭 建

上一篇:建黨精神相關論文題目范文下一篇:電工維護技師論文題目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