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明代糧食倉儲管理論文范文

2023-09-19

明代糧食倉儲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山西晉祠圣母殿彩塑是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彩塑人像。是研究宋代民間工藝和色彩最具實際價值的研究對象。文章通過對山西晉祠圣母殿彩塑的設色原則,設色特點和工藝技術進行整理分析,結合現代的雕塑思想和美學觀點對山西晉祠圣母殿彩塑進行剖析,得傳統民間彩塑中色彩的巨大作用主要體現在神韻,傳神,塑與彩這幾方面。

關鍵詞:晉祠;彩塑;色彩

宋代彩塑的工藝技術,彩塑寫實的程度得到了空前發展。該時期的主要作品有:山西太原的晉祠彩塑、山西長子縣法興寺圓覺殿彩塑等。

1.山西晉祠圣母殿彩塑概述

1.1晉祠圣母殿彩塑的歷史背景

“圣母原來是邑姜,分封桐葉溯源長。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競煒煌。懸甕山泉流玉磬,飛梁荇苕布蔥珩。傾城四十宮娥像,笑語嚶嚶立滿堂?!边@是郭沫若先生為晉祠所做的一首詩。其中提到的“四十宮娥像”,就是歷史研究,被譽為“古今中外歷史上最偉大的雕塑作品之一”的四十三尊宋代彩塑。就是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懸甕山下的晉祠。

1.2晉祠彩塑的工藝

據圣母座后北宋元佑二年的墨書題記可知,這組雕塑完成于元佑二年之前,宋代的雕塑匠師們一方面繼承了漢魏至隋唐以來傳統的寫實技法和民族風格,另一方面又揚棄了前朝刻板的宗教藝術程式化手法。圣母像居中立于神龕圍屏下,其余的四十二尊侍從像對稱地分列于神龕兩側,除龕內兩尊為明代補塑外,其余皆為北宋原物,侍從像中有宦官像五尊,著男服的女冠像四尊,侍女像三十三尊,塑像按照人體1:1的比例制作,比例準確,姿勢自然,服裝鮮艷,栩栩如生。侍從像是根據宋代宮廷實行的,六尚制即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塑造的,在塑造不同形象的同時,作者也注意了她們在年齡上的區別身素質及社會經歷不同。造就了她們性格、感情和秉性等方面的差異,一個個性格鮮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與真人相仿,顯得栩栩如生。

2.山西晉祠彩塑色彩分析

2.1晉祠彩塑的設色原則

“隨類賦彩”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所遵循的主要的用色規律。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民間彩塑所遵循的用色規律。以哲學為基礎的中國傳統藝術不追求科學嚴謹的造型方法,在用色上采用“隨類賦彩”居多。中國傳統造型藝術從來不受光的影響,非常講究平面化、裝飾化。因此中國繪畫尤其是民間彩塑的用色規律多是以對比鮮明、裝飾性強、隨其固有色來施彩的。因為色彩種類搭配調合得越多,色彩的明度和彩度就越低。古人用色時,遵循“隨類”的原則,即以同一類物象固有的色彩來賦色,這雖使得色彩關系更為單純,但突出了主觀意志的表現。比如古代人物畫家在畫人物的膚色時,通常用赭石,白色來染;頭發為墨色,嘴唇施紅色等。傳統彩塑也遵循“隨類賦彩”的用色傳統。彩塑調色時,為了表現出不同物體的不同質感和量感,工匠師要根據不同對象的不同服飾,運用冷、暖各色顏料來搭配。

色彩裝飾,即以色彩為主要媒介來輔助造型的表現方式。中國彩塑遵循“隨類賦彩”的美學原理,“因時而類色”、“因地而類色”、“因物而類色”、“因形而類色”、“因意而類色”,使色彩呈現出鮮明的個性和特有的藝術風格。其色彩是主觀、心理、臆想的類似色彩,色彩大俗大雅,非客觀、科學、理性的色彩。是符合中國古代五行五色的哲學觀念的色彩。在雕塑上繪制精美的圖案,和諧的色彩,大大增強了彩塑的藝術效果,是中華民族歷史千百年來的歷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積淀的象征和形象化,是生氣勃勃,綿延不絕的漢文化的概括和提煉。

2.2晉祠彩塑的設色特點

彩塑的設色特點是主要用對比強烈的原色和補色,色彩夸張,對比強烈,鮮艷華麗,俗中帶雅。運用多種顏料和多種上色技法,各盡其妙地表現出綢紗的柔麗輕軟,棉麻的粗實綿密,愷甲的堅硬冰冷,花冠、纓路的富麗繁華,達到了一種輕者迎風飄舞,重者落地有聲的藝術效果。對于人物的膚色,也能根據年齡、身份、性格而加以相應的描繪。晉祠內,創作者將所有被塑造的塑像膚色均施為白色。這樣能夠表現出塑像瑩潤細膩、滑如凝脂的皮膚質感。先看圣母像造像的色彩:晉祠圣母像塑造上,如圖一所示創作者在彩塑設色上用石青、殊砂、群青、赫石、金、黑等各色顏料,并通過涂、描、染、刷,甚至貼金等,使圣母像呈現出富麗繁華的效果。如圖二所示群像中的5位男性侍從雖同為宦官,因為各自職責、身份不同,服飾也各不相同。4尊宮廷女官像皆著男服,頭戴烏紗,系玉帶,腳蹬薄底烏靴。其中兩位著大袖衣,雙手相疊合抱。

關于泥塑彩繪,在《營造法式》和《元代畫塑記》中都有記載。泥塑彩繪的顏料分為兩類。一類是礦物質顏料,另一類是植物質顏料。土黃、雄黃、鉻黃、石黃、銅綠、石綠、洋綠、沙綠、群青、石青、銀朱等,都屬于礦物質顏料。這些顏料不易褪色,覆蓋力很強、經久耐光,但大多有毒。而曙紅、洋紅、桃紅、紫羅蘭、胭脂、藤黃、檸檬黃、花青、玫瑰紅等屬于植物顏料。配兌方便、色澤透明鮮亮、容易操作是植物顏料的特點。缺點是容易褪色,不耐光照。古代彩塑在用色方面,注重裝飾性,用色鮮艷,對比強烈。在設色技巧上,繼承和吸取了中國傳統工筆重彩畫的風格。

2.3晉祠彩塑的工藝

古代雕塑作品一般都要上彩,傳統雕塑習稱“三分塑,七分繪”,更強調繪的作用。傳統佛教彩塑中把上彩稱為“裝鑾”,充分說明了彩繪在彩塑中的重要地位?!八芾L結合”是中國傳統彩塑遵循的主要方式,在彩塑的制作過程中,裝彩是最后一道工序。如圖三所示大殿北部西側第二辟侍女像是一位歌舞伎,她頭梳雙高髻,身穿紅襦藍長裙,腰墜綠色玉環綬帶,腳穿翹尖弓鞋她的雙手把玩著一條紅色的綢巾,頭稍稍向右傾斜,身體含蓄地向前略傾,她的面容飽滿圓潤、五官精致,表情雖然有些拘謹,但是也正反映了一位少女不諳世事的謹慎和含蓄。如圖四所示,這一位侍女,右手前伸,唇齒微動,好像要向別人訴說什么。

在光線幽暗的晉祠內,運用這種對比強烈的設色手法,可以使雕塑作品倍加明快鮮艷,絢麗奪目,既兼顧了祠堂本身所需要的幽暗氛圍,又突出了彩塑形體,加強了藝術感染力,同時還與建筑物的彩繪、壁畫的色彩諧調統一,這種匠心獨運的色彩裝飾手法,確使彩塑藝術顯現出夸張、奔放的浪漫情調??傮w來說,圣母像正面群像色彩艷麗,圣母像背后的群像色彩柔和,東西兩邊的侍從群像色彩華麗高雅,烘托了圣母殿的氣氛。整個晉祠彩塑的用色規律可以概括為:以純色對比為主,對比中求得和諧。

3.晉祠彩塑的表達意義

3.1神韻

“氣韻生動”可以說是中國傳統造型藝術追求的最高標準,也是中國傳統造型藝術的最高境界,許多中國古代畫工和雕匠藝術家們正是在這種藝術觀的指導下,把創作精力投在作品的氣韻上,在氣韻上大做文章,下硬功夫。

意境是中國藝術的創作和鑒賞方面的一個極重要的美學范疇。意,即主觀的理念、感情。對境覺知,異乎木石,名為心,次心籌量名為意。意境也是中國古代傳統彩塑所著力追求的。古代匠師深知“二目乃日月之精,最要傳其生動”和“征神見貌,情發于目”的道理,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手法進行塑造,使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形象脫壁而出,達到了“觀其眸子,可以知人”的藝術高度。

3.2傳神

傳神,是造型審美的內核,是中國傳統彩塑孜孜以求的藝術本質。通過線條的簡繁、疏密、剛柔、曲直、長短、縱橫、傾斜、緩急、頓挫、盤旋等多種表現手法,不但真實地表現了人物衣褶翻、卷、穿、插的層次,絲、麻、紗、綢的質感,而且還加強了人物或站立或飛舞的動勢,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彩塑的先輩們或當今的彩塑作者,他們都不滿足對人物外形的如實摹寫,而是著力刻畫其內在的氣質,傳達出獨特的心理、氣質、精神、性格特征,人們習慣稱之為“傳神”或叫“氣韻生動”。千百年來中國傳統彩塑藝術的發展,形成了追求藝術神韻,以形寫神、神情兼備的藝術標準,顯示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境界。古代彩塑大量用線,但這種線不是沒有根據的憑空捏造,而是精確地表現了占有空間的體積,表現了衣紋轉折,表現了肌體輪廓。一言以蔽之:表現了事物的本質。

3.3塑與彩

中國傳統彩塑講究“三分塑,七分彩”,“塑其容,繪其質”塑繪是彩塑不同于其它雕塑的藝術特點。正是這種精美的彩繪和雕塑的巧妙結合,造就了中國傳統彩塑鮮明華麗,富于裝飾性的藝術個性和東方特色。塑繪結合最早出自于東晉兼長繪畫的雕塑家戴速,到了唐代,這種塑繪結合的藝術表現達到了高度成熟,為以后的彩塑發展樹立了范本。宋、元、明、清的彩塑則繼承了唐代彩塑的傳統。不僅陶塑、泥塑與彩繪結合在一起,中國的石雕、木雕等硬質材料的雕刻也是如此。

雕塑與彩繪結合的結果使得中國的雕塑既有立體形象的體積感,又有繪畫般的筆墨情趣和色彩美感,能同時給人以豐富的美感享受。尤其值得強調的是,中華民族獨創了壁塑的藝術。壁塑又稱影塑,是典型的繪畫、雕塑合一的藝術形式。宋代郭熙,進而以手堆泥于壁,使之形成不規則的凸凹形狀,待泥干之后,以色彩隨其形跡暈染,點繪成山巒林壑,看去如雕塑又似繪畫,可以說是一幅具有立體形式的山水人物畫。此種壁塑的創作方法本身與潑墨寫意畫的創作方法有著本質上的相通之處,其隨心堆泥因形塑繪的創作中有著“運泥如用墨”的匠心,易于獲得自然清新、氣韻生動的效果。雕塑與繪畫的各種表現方法在中國雕塑中就是這樣有機地結合著,從而使中國雕塑獲得了那種單純強調立體感的嚴格意義上的三維空間藝術所無以獲得的藝術效果。

4.結語

晉祠圣母殿內的四十三尊北宋人物塑像,在藝術風格上已經擺脫了宗教造像程式化的傳統束縛,成為世俗生活情境的寫照。真實的再現了當時的宮廷生活,從中可窺視到北宋時期的政治、文化、藝術、服飾、世俗生活等。通過人物表情、性格、衣著、用具及相互間的位置安排。反映了北宋宮闈生活和社會階級關系的一個側面。表達了藝術家的思緒和創作感受,這組侍女塑像是中國宋代皇宮內的現實主義作品。

明代糧食倉儲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韻”是中國美學的重要范疇,也是古典戲曲的典型特征。不過,“韻”范疇在戲曲理論中的發展卻明顯滯后于詩學、畫論和樂論等領域。元代,“韻”的使用尚未脫離表音、聲的字源含義;明代,“韻”作為文學批評范疇,首見于戲曲文本批評中;清代,“韻”范疇開始大量應用于戲曲舞臺表演和演員的品鑒。

關鍵詞:韻;范疇;明清戲曲

“韻”作為一個文學批評范疇,可解釋為“有余意之謂韻”,也可與“風”“神”“氣”“清”等其他范疇相組合,表達各有側重的審美感受。在戲曲批評中,“韻”范疇的使用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模仿到獨立的過程,與中國古代戲曲理論的總體發展脈絡相吻合。本文以明清曲論為研究對象,分析“韻”范疇的使用規律及含義演變。

一、“韻”范疇的生成與探索

“韻”本是一個表音、聲的概念,《說文》解釋為:“和也。從音員聲。裴光遠云:古與均同?!盵1]123這表示該字傾向于形容和諧勻稱、有節奏感的聲音。在文學史上,“韻”逐漸轉變為一個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批評范疇,指一種超越藝術技巧層面的審美體驗,如北宋范溫言:“夫惟曲盡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韻自遠?!盵2]1362方東樹云:“韻者,態度風致也。如對名花,其可愛處,必在形色之外?!盵3]23由于“韻”范疇的內涵以含蓄蘊藉、清空渺遠為主,符合文人士夫的主流審美,故自魏晉始,就被廣泛用于書畫理論、人物品藻;唐宋以來,“韻”范疇在詩詞批評中也自成體系。然而在古典戲曲中,“韻”范疇的使用和發展卻有明顯的滯后。

至元代,成熟的戲曲藝術才產生,曲論的發展遠遠落后于戲曲創作,曲家談“韻”,多從聲律、音韻的角度出發,探討戲曲音樂、文學的形式技巧和規范。如元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在《敘畫》篇中祖述謝赫“六法”,多用氣韻、神韻,而專論樂府、院本的篇章卻只說葉韻、疊韻。[4]198、276不過,也有元人主動將“韻”和一定的審美風格相聯系,如夏庭芝在《青樓集》中贊美伶人聶檀香“歌韻清圓”就是一例。[5]116“歌韻”之韻,仍屬音、聲義,但由于和“清圓”相搭配,就更多立足于審美。其實,演員唱腔合于聲律規范,與演唱優美本就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這使得“韻”字向審美范疇的過渡變得自然而然。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言:“歌喉宛轉,道得字真韻正,令人側耳聽之不厭”[6]192,便是此理。另外在專門記錄、點評戲曲作家的著作《錄鬼簿》中,出現了使用“韻”來形容曲文、曲家的例子。如王實甫“作文章,風韻美”,汪勉之“風韻清標貌勝潘”[7]13、41,前者繼承了詩詞文的批評傳統,后者則明顯受到晉代以來人物品藻傳統的影響。當然,這些個例在元代曲論中屈指可數,至明代,“韻”才開始作為正式的批評范疇大量涌進曲論著作中。

二、明代曲論中的“韻”范疇

明代曲論著作大量增加,曲家多從文學價值、文體特征的角度理解戲曲,“韻”范疇的使用與這一規律基本吻合。這一時期,大批文人使用“韻”范疇進行戲曲文學批評,代表作家作品有王驥德《曲律》、凌濛初《譚曲雜札》、張琦《衡曲麈譚》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祁彪佳的《遠山堂曲品》與《遠山堂劇品》,二“品”在章節安排、觀點表達等方面對呂天成《曲品》有頗多繼承。呂氏《曲品》僅從聲律規范角度使用“韻”,而選用“情致”“風致”等形容那種留有余意、含蓄蘊藉的審美風格。這或許是他想避免“韻”的含義產生混淆,并增加作品中批評術語的豐富性,這種做法在明代曲論中是比較常見的。但祁氏二“品”卻既談“守韻”“失韻”,又談“韻致”“韻味”,甚至將兩層含義在同一句話中連續使用。如他評價《鎖魔鏡》“大有元人之韻;但詞氣少欠振拔,用韻亦有雜者”,評價《花舫緣》“豐韻正自不減……而用韻少雜”[8]152、172。這表明,祁彪佳進一步看到了“韻”范疇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美學價值。

從表1概括的明代“韻”范疇的使用情況可見,明代曲論中出現的“韻”范疇已十分豐富,且頻率相近,主要用于形容曲辭和作品的整體風格。戲曲表演方面雖也有少量涉及,但不是主流??傮w上來說,明代曲論中“韻”范疇的使用特征大致表現為三個方面:

第一,曲家對“韻”的理解受詩論影響明顯,借鑒成熟的詩歌理論,成為探討戲曲美學的重要方式。如下面兩則關于《西廂記》的批評:

《西廂》主韻度風神,太白之詩也;《琵琶》主名理倫教,少陵之作也。[9]245

《西廂》,風之遺也;《琵琶》,雅之遺也?!段鲙匪评?,《琵琶》似杜……《琵琶》之妙,以情以理;《西廂》之妙,以神以韻。[10]160

《西廂記》與《琵琶記》的優劣高下,是明代曲論的焦點話題之一。王驥德與胡應麟在評價兩部作品時,都是以詩的眼光來看待戲曲,因此要借“李杜”“風雅”以作類比。二人均認為,《西廂》比《琵琶》勝在“神韻”“韻度”,相比《琵琶》的“工處可指”、重視倫理名教來說,《西廂》的美感更偏于虛處,已臻化境。因此,使用“韻”來描述《西廂》是恰到好處的。彼時,曲論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從事表演和編劇的舞臺工作者社會地位低下,文人側重于從“詩”的角度理解戲曲這門綜合藝術,實屬必然之舉。

其次,明代曲論中出現的“韻”范疇,是從語言、寫作技巧、境界三個層面出發進行文本批評的,呈現出由實到虛、由具體到抽象的過渡。在語言層面,“韻”專指作品的曲辭擁有某種具體的風格或優點。如祁彪佳《遠山堂劇品》評《眼兒媚》:“詞如鳥語花笑,韻致娟然”[8]166,“鳥語花笑”是對作品文辭的具象化形容,“韻致”在這里特指曲辭的靈動活潑。在寫作技巧層面“,韻”的含義進一步抽象化,追求類似于詩論中“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高超筆法。王驥德在《曲律》中將這種狀態描述為:“摹歡則令人神蕩,寫怨則令人斷腸,不在快人,而在動人。此所謂‘風神’,所謂‘標韻’……不知所以然而然,方是神品,方是絕技?!庇衷疲骸凹s略寫其風韻,令人髣髴中如燈鏡傳影,了然目中,卻摸捉不得,方是妙手?!盵11]183-192由此可見,以“韻”形容創作技巧,指的是一種不留技術痕跡的渾然天成之態。但所謂“渾然天成”,畢竟還不是“天成”,仍然停留在對具體技巧的探討上?!绊崱狈懂犠钌羁痰暮x當屬第三個層面——境界?!绊崱庇小坝囗崱薄坝辔丁敝x,強調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味外之味、玄遠之境。凌濛初《譚曲雜札》云“至《西廂》尾聲,無一不妙……悠然有余韻”[12]257,是言《西廂記》的尾聲留有余白,意境渺遠。祁彪佳《遠山堂劇品》評《柳浪雜劇》“以俗筆為之,雖極摹寫,終非雅謔……少有余韻”[8]191,從反面揭示了“余韻”是一種完全超越寫作技巧的境界呈現。還有的戲曲批評直接反映了上述三個層次的辯證關系,如王驥德評價《效自君之出矣》【沈醉東風】一曲:“僅此二詞,頗饒風韻,余未足取。第易蛾眉為蛾尾,亦不妥耳?!盵11]307曲辭有風韻,但由于技法上沒有達到完善,故不能進入更高的審美境界。又如祁彪佳《遠山堂劇品》評《男王后》曰:“取境亦奇。詞甚工美,有大雅韻度。但此等曲,玩之不厭,過眼亦不令人思?!盵8]161作品在整體風格上可堪稱“韻度”,但并不具有過目不忘的“余韻”,更加說明“余韻”的境界是不能通過技巧提升的量變積累而獲得的。

最后,明代曲論中“韻”范疇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曲辭鑒賞領域,在戲曲的故事情節、舞臺表演等方面也偶有涉及。如孟稱舜在《古今明劇合選評語》中評《蕭淑蘭》【古寨兒令】一曲:“此于次枝皆摹得意之景,于酸腐中見出豐韻?!盵13]488這是使用“豐韻”一詞對作品情節特征進行概述。張大復的《梅花草堂筆談》記錄了王怡菴教人度曲之語:“諧聲發調,雖復余韻悠揚,必歸本字?!盵14]428演唱時,可以對字的韻母部分進行悠遠開闊的修飾,但為保證吐字清晰,最終需要回歸至“本字”??梢?,王氏意識到技巧和規則的合理運用,是唱腔獲得韻味的重要途徑。潘之恒的《鸞嘯小品》有“作諸子之評”一節,對許多演員的演唱和形象氣質有所評價,如稱演員陸三“勁節高韻”,稱演員吳己有“出群之韻”[15]204。不過,這些都是極少數個例,真正將“韻”范疇納入戲曲表演體系,已經是清代了。

三、清代曲論中的“韻”范疇

較之明代,清代曲論對舞臺表演投之以更多關注,曲家不再一味著眼于戲曲的文學價值,而是強調戲曲的綜合藝術價值。這一時期,“韻”范疇在戲曲文學領域的使用有所降低,而在戲曲表演方面有了豐富的拓展。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二:一是“韻”范疇的內涵本身就與戲曲文學的匹配程度不高,而更適用于表演藝術領域。汪涌豪認為,相比于戲曲文學,“韻”范疇實際上更適合用在詩詞批評中,因為“戲曲、小說批評似更關注作法和技巧……與其說‘情韻’‘比興’,他們不如說‘傳神’‘寫真’;與其講‘養氣’‘虛靜’,不如講‘格物’和‘烘染’”[16]408。戲曲是敘事的文學、民俗的藝術,明人從詩論、畫論中借鑒“韻”范疇的使用,以文人士夫的眼光看待劇本,將曲學局限在文本分析之一隅,這是戲曲理論發展不成熟的表現。清代,人們對于戲曲的認識程度進一步加深,發現演員出神入化的摹態、靈動不羈的氣質、繞梁不絕的演唱,反而更合于“韻”范疇所傳達的審美意趣。其二,清代戲曲的文學價值較前代有所衰退。由于昆山腔與傳奇文學式微、花部聲腔崛起,戲曲發展呈現出通俗化、市民化的大勢,這就使戲曲的文辭更加無法與“韻”的審美要求相匹配了。因此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有關演員和舞臺表演的專論,如鐵橋山人等所著的《消寒新詠》,以花喻人,收集了眾多談論、贊賞演員的詩作;吳長元的《燕蘭小譜》,將演員按照花部、雅部分類點評,比較有針對性;除此之外,還有小鐵笛道人的《日下看花記》、黃本銓的《粉墨叢談》、楊懋建的《辛壬癸甲錄》《長安看花記》、藝蘭生的《評花新譜》、蘿摹菴老人的《懷芳記》、蜀西樵也的《燕臺花事錄》等等,數量眾多、各具特色。

由表2概括的清代戲曲“韻”范疇的使用情況可見,在文學批評方面,“韻”范疇用于鑒賞曲文的頻率明顯降低,但依舊有所進步,呈現出“少而精”的特點。首

先,清代曲論中的“韻”范疇在曲辭、曲情、人物、題材、作者等方面更加均衡,同時也增加了新的范疇搭配,是明代所無。如黃圖珌的《看山閣集閑筆》,最先使用“骨韻”一詞來表達戲曲創作的詞旨。[17]170王懋昭在《三星圓例言》中言“南曲則神韻悠長”[18]730,用“神韻”一詞來概述南曲這一劇種的整體特色。黃振在《石榴記凡例》中提到了“襯字”的重要性:“然曲中抑揚頓挫,偷聲喚氣,全在襯字。果多寡中節,自疾徐合拍,箏琶之外,別有余韻索人矣?!盵19]203襯字如能恰當使用,便可服務于戲曲演唱,使作品別有余韻,這是用表演效果本身來規范戲曲文學的創作,而非僅將戲曲文本視為案頭文學來欣賞,反映了清人戲劇觀念的進步。其次,清人常使用“韻”范疇對劇本中的具體詞句或情節進行細致、透徹的分析,賦予了“韻”更多的質實感。如梁廷枏《曲話》中對比《西廂記》元本與其所見一種明刻本的區別:

“燈兒一點被風吹滅”,元作“……甫能吹滅”;又“披衣獨步冷清清,看那斷橋月色”,元作“披衣獨步在月明中,凝睛看天色”;又“待趕上個夢兒,睡也再睡不著”,元作“媚媚的不干,抑也抑得著”。所改特饒神韻。[20]291

通過添加“燈兒一點”“冷清清”“斷橋月色”等等描述性詞匯,并去除元人俚語,用通俗自然的語言代替之,改作比元作更為靈動、有文學性,達到了“神韻”的效果。比之明人大多從抽象角度概述文本的整體風格,梁氏對“韻”的理解更加精到、具體。最后,從清人對戲曲文本的創作要求來看,曲辭的文學美、音樂美和聲律規范等多方面已經漸趨平衡,“韻”范疇就是達到平衡后的結果,如《曲??偰刻嵋分刑岬剑骸啊耥嵅辉谒腊逯鼻恢幸?。玉茗《四夢》,擅場一時。而《牡丹亭》之《冥判》,直是全不相干之一篇散文韻語而已?!盵21]8用“神韻”來結束格律與才情之爭,反映時人對“韻”超出法度之外這一特點的深刻理解?!八腊逯鼻弧奔仁`了文學表達,也不是優秀的音樂創作,說明一味追求形式技巧規范,只會落入陳腐刻意,在各個方面都無法達到“韻”的美學境界。綜上所述,清代曲論中的“韻”范疇在戲曲文本中使用范圍更廣、分析更精細、內涵也更加平衡。

在戲曲演唱方面,演員的唱腔追求余韻、遠韻、繞梁之韻,這可以具體解釋為清麗婉轉、不摻雜質的嗓音特征。如《聽春新詠》評價演員雙?!傲洪g韻繞,檻外云停,真有清風徐來之致”,評演員添喜“清歌流韻,響出天然”[22]358,342; 《消寒新詠》言“每當度曲時,音清韻遠,不雜瑕疵”[23]706;《 燕蘭小譜》評演員白二“歌喉清亮,音節圓美,有繞梁遏塵之韻”[24]207等。值得注意的是,既然“韻”是一種在法度之外的超越境界,那么歌喉之“韻”與具體演唱技巧便會產生一定的辯證關系,如:

(小潘)其口齒頗清,而強作解事者,動欲吹毛求疵。然余聞廣平葉氏云:“旦色止取神韻,于字面不宜苛求,如‘皆來’之張口,‘車轍’之參牙,不到十分則其音不足,必使小櫻桃不逾分寸,即西施、王嬙亦變成嫫母矣。[22]378

演唱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能否唱出“神韻”,若一味追求吐字行腔的規范,反而會敗壞整體的演唱效果。這又進一步表明,“韻”能夠超越法度規則,表現出靈活、灑脫的自在之美。另外,清代曲論還表現出了一些對于戲曲演奏、伴奏的關注,如《明僮續錄》評價演奏家畹春“嫻絲竹琵琶,尤勝捉弦運指,有雨灑芭蕉之韻”[25]589,《消寒新詠》中記錄有“聲調簫管天然韻”“一吐云中簫管韻”“無奈嬌簧韻獨清”等贊美戲曲演奏家的詩歌。這不僅表明清人對戲曲的理解正不斷擺脫傳統文學的束縛,曲論朝著更加系統化、專門化的方向發展。

在演員的氣質形態方面,“韻”的呈現與演員的自身條件有很大關系,其中包括了先天條件與后天的努力。就先天條件來說,“韻”必然是要求美麗大方的。如演員王德官“面圓如杏,饒有豐韻”[23]736,想九霄“貌清妍無俗韻,纖腰一搦,婀娜可憐”[26]8。同時,“韻”在這時是一個女性特征鮮明的范疇,如演員鐘鳳齡“婉麗中別饒神韻”[25]592,演員小三“依人小鳥動人憐,豐韻嫣然豁眼前”[27]294,說明婉轉、柔媚、優雅的氣質特征,是“韻”的內涵之一。當然,正如同“韻”在文學和音樂上要求超越法度之外的高妙境界,對于演員來說,“韻”也可以是一種超越長相之外的氣質美感。因此,有些演員即使長相有缺陷,或并不非常出眾,也能以韻勝人,如演員琦官“雖不美于徐才官、李玉齡、王喜齡、毛二官、金福壽等,而一種雅韻,見則生憐”[23]691,蔣四兒“秀眉方面,頰有微麻,而柔媚嫣然,望之如瞻卜兜羅,別饒豐韻”[24]205。琦官不以長相之美著稱,卻能夠獲得“雅韻”的評價,而蔣四兒有明顯的臉部缺陷(方面、微麻),依舊別饒豐韻,這更加說明二者氣質風度之過人。相反,有些演員雖然姿質優越,卻是缺乏韻味的。如戈蕙官“姿態明艷,鮮有韻致,蓋不從梨園法曲中來,徒事妖冶以趨時好”[24]201,這一語道出演員之“韻”所需要的第二個條件——后天的訓練。若只以姿色示人,而不勤于梨園功夫修養,只會浪費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因此,演員需要不斷修煉、打磨自身的表演技藝,學習有助于提升內涵的藝術技能,達到“出于濃艷凝香之外”的藝術高度??偨Y那些“以韻勝人”的演員的特征,幾乎都有這三種特點:(一)氣質不俗,自然靈動,無脂粉氣。如演員尹春“舉止風韻,綽似大家。性格溫和,談詞爽雅,無抹脂障袖習氣”[28]416。(二)幽閑淡逸,舉止靜穆。如四喜官“韻致幽閑”,演員文林“豐神瀟灑,氣韻淡逸”[27]275。(三)有才華和書卷氣,擅長詩詞書畫,無樂部惡習。如桂林官“昆旦中之韻勝者。玉貌翩躚,溫文閑雅, 絕不似樂部中人。喜書史,能舉業,亦善畫蘭,骎骎乎有文士之風”,張發官“雅韻閑情,有謝夫人林下風致,耽清靜,解文墨”[24]227,張寶香“文靜婉約,亦有書生韻致”[29]741。這一點也同樣適用于評價男性演員,如小鐵笛道人在《日下看花記》中指出:“諸郎中或以趣勝,或以韻勝,不名一格,總以不沾塵俗、有儒雅氣者為可意?!?/p>

在演員的表演風格方面,人們對于“韻”的追求已成自覺,表演能否具有風致、風韻,是評價演員的重要因素,由此,很多演員甚至直接以“韻”作為自己的藝名稱號,如清代曲論中所記載的韻香、韻秋、韻琴、韻梅、韻珊等等,這也是“韻”范疇在戲曲批評中發展成熟的一個側面表現。有的演員,“初見其登場,歌喉清滑,嬌靨鮮妍,顧盼玲瓏,風情柔韻”“所演諸劇,自然性靈,別饒風韻”[27]251,290,這還僅僅是從主觀感受上評價演員的總體表演風格。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些曲論直接涉及到具體的演出劇目,使今人不僅對當時所流行的劇目有直觀的了解,在結合劇目內容對演員的特點進行分析后,還能深刻體會到“韻”范疇的實際含義,如:

(春馥錢桂蟾)清揚婉孌,秀色可餐。善昆劇,其演《折柳》《思凡》諸出,氣韻嫻靜,獨出冠時。[30]641

《折柳》出自《紫釵記》,其中演員所飾演的應是妓女身份的霍小玉;《思凡》出自《孽海記》,尼姑色空也是比較典型的喜劇角色。兩者都不是“大家閨秀”型人物,但此演員能夠卻做到“氣韻嫻靜”,說明其表演風格端莊大氣,可以把容易流于膚淺的人物類型塑造得有深度、耐人尋味,真當得起“氣韻”二字。又如:

(景春陸小芬)氣韻沉著,儀度幽閑。工《游園驚夢》諸劇,粉膩脂柔,真足令柳郎情死也。[30]643

《游園驚夢》出自《牡丹亭》。杜麗娘雖只是十六歲的少女,但畢竟大家閨秀,表演最忌輕佻、有脂粉氣。這位演員能夠做到“氣韻沉著,儀度幽閑”,可見她對于角色有精準地把握和適度的表現。再如:

(福壽)姿容明媚,骨肉停勻。演《學堂》,閨閣風儀,別饒韻致。(添齡)姿貌白皙,天趣可人,演《學堂》《拷紅》頗能體會。近演《南柯夢》中花鼓兒,別有韻致。[27]255,294

《學堂》為《牡丹亭》中一折,演員福壽將“閨閣風儀”進行了恰當演繹,與杜麗娘的人物形象吻合,故稱“別饒韻致”。而同一折戲,演員添齡飾演的春香也堪稱“別有韻致”,同一范疇,這里又側重于強調其表演靈動活潑,“天趣可人”,由此可見“韻”在描述演員表演風格時,也同樣偏于虛處,可靈活搭配不同的具體風格,最終指向一種極高明的藝術境界。

綜上,清代曲論中“韻”范疇的使用,已經大大突破了明代的局限,這是戲曲理論發展的必然結果。這時期,“韻”范疇已不再模仿詩論,而是結合舞臺表演的自身規律,找尋到了其在戲曲領域中的獨特內涵。不過,清人對戲曲表演的研究依舊停留在“結果分析”的階段,曲家欣賞演員的唱腔或表演,著眼于“韻”的效果,卻并未細致分析“韻”的成因。中國戲曲尤其以“韻味”見長,不同的行當均有獲得韻味感的獨特技巧,如京劇老生之所以能夠“以韻勝人”,蓋“嗓音近于云遮月者”[31]36在清澈透亮的基礎上有意增添了一絲沙雜,反而使唱腔更耐人尋味。又如旦角演員的水袖功,通過“勾、挑、撐、沖、撥、揚、撣、甩,打、抖”等多種方法,來追求一種登峰造極的藝術美感。[32]關于這些的具體而詳盡的討論,已是民國時期的事了。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徐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范溫.潛溪詩眼[M]//錢鐘書.管錐編·卷四.上海:三聯書店,2008.

[3]方東樹.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4]陶宗儀.南村輟耕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夏庭芝.青樓集箋注[M].孫崇濤,徐宏圖,箋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6]吳自牧.夢粱錄[M].杭州:杭州人民出版社,1984.

[7]鐘嗣成.錄鬼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祁彪佳.遠山堂劇品[M]//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六).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9]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10]王驥德.新校注古本西廂記評語[M]//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明代編第1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

[11]王驥德.曲律注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12]凌濛初.譚曲雜札[M]//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13]孟稱舜.古今明劇合選評語[M]//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明代編第3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

[14]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M]//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明代編第3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

[15]潘之恒.鸞嘯小品[M]//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明代編第2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

[16]汪涌豪.范疇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17]黃圖珌.看山閣集閑筆[M]//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七).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18]王懋昭.三星圓例言[M]//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清代編第3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

[19]黃振.石榴記凡例[M]//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清代編第2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

[20]梁廷枏.曲話[M]//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21]無名氏.曲??偰刻嵋猍M] 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清代編·曲??偰刻嵋ㄉ希?合肥:黃山書社,2009.

[22]留春閣小史.聽春新詠[M]//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清代編第5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

[23]鐵橋山人,等.消寒新詠[M]//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清代編第4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

[24]吳長元.燕蘭小譜[M]//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清代編第5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

[25]余不釣徒,殿春生.明僮續錄[M]//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清代編第5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

[26]黃本銓.粉墨叢談[M]//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清代編第5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

[27]小鐵笛道人.日下看花記[M]//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清代編第5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

[28]余懷.板橋雜記[M]//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清代編第1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

[29]蘿摩菴老人.懷芳記[M]//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清代編第5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

[30]藝蘭生.評花新譜[M]//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清代編第5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

[31]張伯駒.紅毹紀夢詩注[M].北京:寶文堂書店,1988.

[32]程硯秋.略談旦角水袖的運用[J].戲曲研究,1957(01).

(責任編輯:萬書榮)

明代糧食倉儲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 糧食安全問題至關重要,關系著一國的政治經濟穩定。該研究從糧食自給率的概念出發,分析了糧食自給率的影響因素及中國糧食自給率的現狀,闡述了確定糧食自給率需要考慮的方面,并就如何提高糧食自給率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關鍵詞 糧食安全;自給率;糧食供給;進口

“民以食為天”,糧食產業的安全問題、安全策略,關系著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局面。實現糧食安全,有兩種保障模式,一種是依靠國內糧食供給能力,一種是依賴國際糧食市場供給。糧食安全說到底就是一個國家的糧食需求自己能滿足多少,依賴進口的程度有多大的問題[1] 。一般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糧食自給率在100%以上,就是完全自給;在95%~100%之間,屬于基本自給,中國正是這樣的情況;在90%~95%之間,是可以接受的糧食安全水平;一旦小于90%,糧食供求的風險就會增大[2]。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始終堅持糧食高自給率,毫不動搖。

1 糧食自給率概念及影響因素

1.1 概念

糧食自給率,是指一國或地區一年內糧食總產量占總需求量的百分比。反之,則是糧食貿易依存度,即在一年內一國或地區糧食缺口進口量占總需求量的百分比。

通常認為,糧食自給率達到95%時,即擁有足夠高的糧食安全水平;糧食自給率為90%,即擁有可以接受的糧食安全水平。在當前全球一體化進度愈來愈快、各國間經濟聯系愈來愈緊密的形勢下,一國可以通過進口的形式獲得自己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糧食,但是,當前國際風云變幻,加上國際市場又容易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諸如環境、經濟形勢等,糧食價格和可貿易量不穩定,國際依存度越高,也就意味著糧食的不安全程度越高。

1.2 影響因素 一國糧食自給率的高低既取決于自身的稟賦條件,諸如土地、水資源等,同時,國家工業化程度,交通運輸水平、貿易環境等也會對其產生重要影響[4]。

1.2.1 國內因素。

國內因素包括耕地數量、可轉化為耕地的土地數量以及糧食增產的科技儲備。當前,科技進步毫無疑問地已成為促進糧食產量增長的第一推動力。有一定數量的耕地是實現糧食自給的關鍵,是糧食潛在生產能力的保障。允許耕地在糧食生產與經濟作物生產之間轉換,但不允許永久性退出種植業,一旦出現糧食安全問題,可以迅速進行作物轉換,把耕地用于糧食生產。

1.2.2 國外因素。國外因素包括國際糧食市場的可購入量和程度,一國在外國投資的耕地數量以及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等。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可以引導國內企業在國外直接投資,建立國外糧食基地,間接提高我國糧食自給率,這樣做既不擠占國內糧食市場份額,又可以彌補國內土地資源的不足,同時也避開了所在國的貿易壁壘,可謂一舉多得。

2 中國糧食自給率狀況分析

中國是農業國家,又是世界人口大國,如果吃飯出了問題,那是天大的問題。因此,長期以來,中國的政策部門對糧食生產和糧食自給率看得很重。

1977~1984年,中國糧食自給率始終在96%~98%的范圍內,1985~1994年從未低于98%,1995年下降到96%,1996年增長為98%,1997~2003年保持在100%,2004年又有所下降,降至95%,2005年為96%[5]。近年來,盡管糧食連年增產,但由于需求大幅增加,特別是人口激增,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需求增加較快,中國糧食自給率逐年下滑,2010年已低于90%。在國家強有力政策的支持下,2011年糧食自給率略有提高,但是,2012年自給率再度下降到90%以下[6]。2013年1月29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在“中國縣域經濟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中國糧食供求總量趨緊,糧食自給率已經跌破90%。這一消息,再次引發國際社會對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熱議。

盡管針對社會上關于中國糧食自給水平堪憂、糧食安全存在隱憂的說法,有專家指出,單純地從中國糧食自給率降低就說中國糧食安全保障水平下降,是一種錯誤的理解。從國家層面來講,一國的糧食安全取決于兩個能力,一個是生產能力,決定著糧食自給率;一個是進口能力,決定著糧食進口量。一國的糧食安全保障水平要從這兩個角度綜合考慮。但是,提高糧食自給率是實現糧食安全的必要條件,相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糧食自給率,糧食安全水平就會有所不同;同樣,不同的歷史時期,同樣的糧食自給率,糧食安全水平也可能不同。既使如此,不得不說,我國糧食安全面臨嚴峻的挑戰。

203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即使保持現有的人均需求不變,糧食產量需要遞年增長才能養活這些人口。與此同時,中國糧食播種面積正在呈下降趨勢,年均下降0.65%,耕地面積年均下降0.7%[7],未來糧食自給率可能會更低,糧食供給可能會出現更大的缺口。

3 中國糧食自給率的確定

3.1 糧食供給分析

3.1.1 農業資源環境分析。

第一,農業耕地資源。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耕地資源逐年遞減,目前已經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并呈逐年下降減少的趨勢[8]。耕地的有機物質含量呈下降趨勢,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湖的要求也將進一步壓縮中國的可用耕地面積。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引發的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用地以及非農業建筑用地、交通用地等將進一步壓縮中國的實際耕地面積。隨著人口的增長和老齡化社會的出現,人均耕地面積這一指標也將受到明顯的沖擊和壓縮,

第二,農業用水資源。糧食生產是耗水量巨大的產業。從水資源的總體情況上看,中國的農業用水資源世界排名落后。雖然中國的河川徑流量達到了27 115億m3,占全世界徑流量的5.8%,位于世界第5位,但由于人口基數巨大,且河流地區分布不均勻,造成中國人均水資源匱乏[9]。

第三,自然環境。一是自然災害的逐年加重,二是環境污染的加劇。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降低了當年的糧食產量,并對糧食基礎設施產生了破壞摧毀作用。隨著溫室效應以及全球變暖現象的影響,農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此外,各種農作物病蟲害不再受制于寒冷天氣,加速滋生繁殖,對農業糧食生產形成了新的威脅。

3.1.2 糧食種植結構分析。

糧食結構性問題同樣可以造成糧食供求失衡,而且通常的糧食結構性失衡會具有一定的慣性。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糧食的結構性問題相對于總量問題日益突出,糧食的結構性問題已經替代了糧食總量問題成為突出矛盾[10]。

影響中國糧食供求平衡的主要糧食品種結構問題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區域結構與糧食品種結構的平衡問題;二是品種結構與品質結構的平衡問題。區域結構與糧食品種結構的平衡問題是互相聯系、互相推動作用的。改革開放以來多次糧食食品供求平衡破壞都是由谷物主銷售區的供求失衡引起的,東南沿海地區作為糧食供求平衡的敏感區域地位突出。在所有糧食品種中,稻谷是糧食供求平衡的風向標,相對于玉米、小麥和大豆等更為敏感。從使用途徑來看,口糧相比其他工業用糧和飼料用糧等更具敏感性和先導性。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糧食谷物的品質結構平衡對糧食供求平衡的影響也不斷加深,糧食供求失衡問題已經發展為某一種谷物的某一種品質糧食的供不應求或供大于求。

3.1.3 農業基礎設施分析。

農業基礎設施對于農業發展至關重要,擁有一套高效發達的基礎設施是保證農業平穩健康發展、農業產能穩步提高、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的前提條件,是建立完善統一市場經濟體制的物質基礎。高品質的農業基礎設施更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發達健全的農業基礎設施有助于降低糧食生命周期中的各環節成本,提高糧食產能,保護糧食生產力,從而有效地保障和提高農民收入。中國目前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區域性明顯,總體不平衡,邊遠山區等欠發達的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落后,個別地方仍處于原始狀態。這些問題嚴重地制約了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1.4 科技與勞動者素質分析。

能否把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為農業生產力,是一個國家農業產能興衰成敗的關鍵。中國面對人多地少,工業化、城鎮化逐步壓縮農業用地的國情,提高單位耕地糧食產量成為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在科學技術推動農業產能發展的過程中,作物品種研發技術,耕種栽培技術、種植環境改良技術和減災防災技術成為了關鍵技術。此外隨著電子信息技術、通信技術、自動化遙感技術在農業基礎設施中的廣泛應用,將對農業生產力起到綜合提升的作用。以轉基因技術、病蟲防治技術、雜交玉米雜交水稻技術、地膜覆蓋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新興農業高新技術為代表的農業科技,將對農業產能起到越來越大的支撐和推動作用。

農業生產的勞動者是農業活動的直接主觀執行者,也是農業科學新技術的使用者,是農業生產中的關鍵一環。農業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和科技素質直接關系著農業決策和農業科學技術的使用。

3.2 糧食需求分析

3.2.1 人口口糧需求分析。

人口數量的增長和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通常會對糧食需求總量產生新的影響,是影響糧食結構需求和總量需求的最根本因素,也同樣是制約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關鍵因素。進入2000年后,由于人口變動帶動需求變動,中國糧食安全問題再次遭遇了糧食供不應求的局面,缺口只能通過糧食貿易以及糧食庫存來彌補。根據人口基數進行推算,2020年中國人口數將接近15億,而2030年人口數將有可能達到16億,以這種人口增長趨勢,再加上由于受限于糧食生產資源緊張、耕地面積縮小、農業用水資源不穩定等條件,要使中國糧食產量同步跟上人口增長難度較大,糧食供求雙方在長期看還將存在比較明顯的缺口。

3.2.2 工業用糧需求分析。

隨著“綠色能源”、“糧食能源”概念的興起,加之傳統的釀酒等糧食占用產業,工業用糧逐漸成為糧食消費大戶。根據相關統計數據,我國2010年用于釀酒產業的糧食消耗量高達530億kg,這相對于20世紀90年代提高了約2倍。而飼料加工業也加入了糧食消費的大戶,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的農產品已經淡出人民餐桌上的主流角色,家禽畜牧的消費量逐年放大,致使飼料消費逐年擴大。2010年飼料用糧比2005年增長20%以上,約占國內糧食消費增加量的2/3以上。到2030年我國飼料糧需求量將達到4.41億t,占糧食總需求量的56.5%[11]。而制藥、溶劑等行業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增長迅速,年均增長率達到5%,也成為糧食食品的消費大戶。綠色能源等概念的興起,也將在世界范圍內極大的帶動糧食食品需求,這對于我國將來的糧食需求是一個空前的挑戰。

3.2.3 人民收入水平增長引致的額外需求分析。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購買力逐年增強,促進了糧食需求總量的增長,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直接增長和間接增長兩部分。直接增長指的是人均口糧消費,這部分增長速度較為緩慢,甚至出現負增長的情況;而間接消費增長主要指人均非口糧的消費增長,如飼料增長,釀酒業用糧的增長等等,這部分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帶動的主要糧食消費。

另外,中國糧食自給率的確定還要考慮糧食市場、糧食儲備兩個重要方面。

4 政策與建議

4.1 加強國內生產能力

4.1.1 保護耕地和農業水資源。

耕地資源和水資源是農業最重要的物質基礎。當前中國耕地有機含量逐年下降,耕地的復種率居高不下,造成中國的土地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當務之急。應從觀念、政策制度、耕地法律和保護耕地的社會教育4個方面把握。對于水資源保護,一要保護水的源頭;二要利用工程進行有效的水源調動;三要水資源環境綜合治理。要合理適度地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堅持發展節水型農業,科學改造灌溉技術并加強用水成本管理。要積極慎重地發展污水處理、凈化水灌溉,加強農業水利工程建設。

4.1.2 強化科技興農。

從農業科技體制、農業科技投資、政策引導、提高農業人口科技素質4方面展開。農業科技體制的建立應以市場為導向,追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農業科研課題的選題立項和成果驗收必須以市場為基點。農業科技投資應以政府投資為主體,強調投資的多層次、多渠道,強化政府的政策引導功能,加強人力資源開發,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并從政策上鼓勵從事農業科技研究,打造優秀的農業科研隊伍。

4.1.3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要在短時間內重點及時解決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環節,預防這部分基礎設施限制農業產能,威脅國家糧食安全。要加大合理投入,提升投資效率,統籌管理。要避免因農業基礎設施超前建設引發的設施閑置、浪費現象,應強調農業基礎設施與農業產能配套協調發展。

4.2 提高糧食轉化效率

提高糧食轉化效率包括提高畜牧業和用糧工業的生產效率,減少對糧食的需求。有研究表明,中國飼料轉化率每提高 10%,相當于多生產2 000萬t糧食[12]。加大科研投入,加快飼料工業和畜牧業科學發展,加強畜禽防疫體系建設,推進禽畜養殖規?;?,加快飼料轉化率高的禽業發展,提高禽蛋在農畜產品中的比例。加強對非常規飼料的開發研究,加速秸稈養畜產業化發展,發展節糧型養殖業,不斷加大非糧食產品對糧食的替代作用。

4.3 引導消費結構調整 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谷物仍在國民糧食消費結構中占主要位置。肉類的糧食轉換率低,若國民將糧食消費結構轉向肉類,必使糧食消耗增加,造成糧食自給率下降。另外,由于中國水土資源緊張,水稻增產和進口的潛力都比較小,要適當引導居民減少對水稻的消費,增加對小麥、玉米、馬鈴薯等產品的消費。引導國民多消費果鮮、蔬菜等,減少對直接糧食的消費,這對于維持中國的糧食自給率都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曉梅. 我國糧食安全戰略與糧食進口規模[J].宏觀經濟研究,2009(9):16-18.

[2] 中國網.發改委:未來中國人仍能養活自己 糧食安全基礎牢固[EB/OL].(2013-02)http://news.china.com.cn/txt/2013-02/03/content_27871892.htm.

[3] 張麗婭.中國糧食自給率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06.

[4] 朱澤.中國糧食安全狀況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1997(5):26-33.

[5] 柯炳生.我國糧食自給率與糧食貿易問題[J].AO農業展望,2007(4):3-6.

[6] 證券時報網. 中國要對糧食自給率下降做好準備[EB/OL].(2012-12)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mspl/20121206/025913911916.shtml.

[7] 劉文元.無糧食危機中國也要提高自己率[N].中國證券報,2008-04-10(5).

[8] 許經勇,黃煥文.有關我國糧食安全的幾個問題研究[J].財經研究,2004,30(5):122-129.

[9] 百度百科.地表水[EB/OL].(2014-10)http://baike.baidu.com/view/334769.htm.

[10] 趙子軍.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J].經濟縱橫,2008(12):28-30.

[11] 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節約飼料用糧,確保糧食安全[EB/OL].(2012-02)http://www.feedtrade.com.cn/livestock/forecast/2012-02-29/2006096.html.

[12] 陳葉軍. 中國農大校長解讀中央一號文件,解讀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思路[EB/OL].(2009-02)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5/8751722.html.

明代糧食倉儲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對民國時期甘肅省災荒研究有了一定的進展。本文通過已有的論著和論文主要從整體上把握災荒史對社會史研究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對民國時期甘肅災荒與社會經濟專題研究進行了分析。這些研究無疑極大地推動和促進了民國時期甘肅區域史的發展,同時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關鍵宇]災荒研究;民國時期;甘肅省

[文獻標識碼]A

災荒是社會史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它與社會經濟各方面有相當緊密的聯系,但新中國成立以來,學術界極少有人對災荒做專題研究。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社會史研究的逐步擴展和深入。這種情況有所改觀,近20年來,從全國而言,災荒與社會經濟的專題研究成果頗豐。已成為歷史研究的一大熱點,但從區域研究的角度看,尤其是處于西北地區的全國災害大省甘肅,仍顯稚嫩,還需要學者們做艱辛而細致的努力。

一、論著

1985年,由中國人民大學的李文海教授主持的近代中國災荒研究課題組揭開了災荒專題研究的序幕。1990年,他主持的民國時期災荒研究(1919-1949)課題被列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表明學術界對此課題的關注。此后。一系列相關論著逐漸問世。

《近代中國災荒紀年續編》以1919~1949年的災荒為基本內容,成為建國以來大陸第一部從整體上系統地反映民國災荒史的論著?!吨袊鬄幕摹氛邕x了近代史上災情十分嚴重、影響極為巨大的十次重大自然災害,其中涉及民國甘肅省就有兩次:1920年北方大饑荒及甘肅大地震與1927~1930年陜甘大災荒。此論著系統分析了災荒頻發的原因,災荒和社會經濟的關系,并力圖通過對災荒發生發展的成因、過程、后果以及各種災害發生的頻率及相互間的聯系等方面的分析,探索我國近代災荒的規律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袁林的《西北災荒史》是近二十年來西北地區災荒與社會經濟研究最值得一提的論著。與上述論著主要關注點是東部地區相比,《西北災荒史》主要以陜甘寧青為研究對象,可以說是當代研究甘肅災荒與社會經濟,必備的資料集,甚至可以說是現代研究西北地區災荒與社會研究不可不讀之書。

二、論文

近20年來,有20多篇關于民國時期甘肅災荒與社會經濟研究的論文在全國各級刊物上發表?,F就學者們論述較為集中的幾個方面予以評述。

(一)從整體上把握災荒史在社會史研究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由于近代災荒史研究長期處于空白狀態,因此學者們從探求災荒史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人手,說明災荒與社會經濟史研究的重要性。李文海認為,研究中國近代災荒史,應該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一方面,它可以使我們更深入、更具體地去觀察近代社會,從災荒與社會經濟的相互關系中。揭示出有關社會歷史發展的許多本質內容;另一方面。也可以從近代災荒狀況的總體了解中。得到有益于今天加強災害對策研究的借鑒和啟示。戴逸認為。近代災荒與社會經濟研究,不僅對理解過去的歷史十分重要,而且對今天的建設和未來生活也很有意義。劉仰東把研究災荒作為考察近代中國社會的另一個視角,指出災荒與社會經濟聯系十分緊密,反映了自然災害與人類社會的相互作用。因此,對近代自然災害進行充分的探論。十分有益于我們對社會歷史系統地準確地把握。蔡勤禹指出災難降臨不僅對人民的生存是一種極大的威脅,同時也是對政府應急機制的一種考驗??箲饡r期。面對成千上萬的難民,國民政府在救濟目標與原則、救濟機構及救濟政策上積極應對,力爭將這一社會問題轉化為抗戰的有利因素,將難民轉化為人力資源,為爭取抗戰勝利和推動民國社會救濟事業的發展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起到了積極作用。劉仰東和李勤從心態學的角度出發分析由于災害頻頻發生。社會動蕩不安,民眾把希望寄托于某種神秘力量的支持:再加上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科學技術不發達。民眾受教育程度低,遇有天災,人們就求助于超自然的神靈:中國傳統社會形成的對神靈的信仰已編織進廣大民眾的生活,成為潛藏在傳統社會里的儀式性、符號性的交往和互動方式;政府通過祭祀鬼神的儀式,宣傳天命論,用祈神保佑來轉移民眾的不滿情緒,使現存社會秩序合法化和神圣化。楊琪回顧了民國時期的災害研究,指出從民國初期開始,尤其是二三十年代,中國的災害研究出現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天文、氣象、地質、地震、水利等學科領域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得益于國內科研條件的改善和一批優秀科學家的艱苦奮斗。他們的努力大大地推動了災害研究在中國的發展,災害科學研究從傳統帶入現代,為減災防災做出了貢獻。

(二)民國時期甘肅災荒與社會經濟專題研究

1 災荒與社會經濟

從經濟角度看,每一次災荒都對社會生產力造成嚴重摧殘和破壞。吳德華分析了民國時期自然災害的特點和深遠影響,指出災后人民大批死亡,大片良田和生產資料被毀,農業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城市遭洗劫,交通和工程設施遭中斷破壞。也強調了災荒成為土地集中的杠桿,大量土地集中到地主手里,土地集中越來越明顯。袁林㈣分析甘寧青歷史饑荒統計規律,指出甘寧青地區饑荒發生一方面固然由于自然環境惡劣,但人為原因亦不可忽視。由于甘寧青地區災荒發生頻率高于全國平均地區,這也是甘寧青地區社會經濟遲滯的一個重大原因。廖建林分析1920年華北五省大旱災除了受華北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影響外,與當時的社會情況也有著密切的關系,災害發生后,上至中央,下至民間團體,乃至外國政府與民間都為救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國情所限,其成效十分有限。陳曉峰和沈社榮分別對民國甘肅地區1928-1930年間的大災荒發生的原因以及災荒造成的嚴重經濟后果做了系統性的研究。李云峰,曹敏㈣也從側面分析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開發西北對災荒的抑制作用。黃正林舊分析晚清以來,周期性的社會動蕩和自然災害,以及地方軍閥的橫征暴斂,造成人口銳減。農村經濟凋敝,農民日益貧困,購買力低下,農村市場衰退。近代甘寧青農村市場發展不夠充分,災荒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劉進則從蘭州城市近代化遲滯得出災荒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甘肅省城市的發展,蘭州最為典型。張奇、楊紅偉認為,抗日戰爭時期甘肅省農業開發對防止災荒的發生作了重大貢獻,同時也支援了全國抗戰。向達之指出西北地區氣候惡劣,自然條件嚴酷,歷年自然災害嚴重(以甘肅為例),這使民國后期西北地區的金融業出現高度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和財政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李云峰分析由于災荒及其它因素的影響,西北地區在抗戰前期社會生活發展較為緩慢,抗戰時期西北地區大規模的開發運動增強了抵御災荒的能力,這也是抗戰時期西北地區社會生活變遷向現代化邁進取得較大發展的時期。沈社榮認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西北地區的鴉片煙禍導致西北

地區的糧食恐慌,而且使西北許多民眾吸食成魔,身心倍受折磨,社會風氣因之惡化,到處漫滋著腐朽頹靡的空氣。形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強侵略的結果,而中國分裂割據的政治形勢、西北地方軍閥的殘酷稅收政策、西北地區落后的小農經濟形式、鴉片本身的高額利潤以及落后的文化衛生條件等因素也是導致西北鴉片煙禍泛濫的重要原因。方榮提出導致甘肅民國時期人口增長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甘肅災荒頻發。

2 災荒與荒政

荒政是統治階級用以保持國家穩定。維護社會再生產正常進行,調節社會矛盾的基本國策。但對于甘肅地區,這方面的專論并不多,更多的是針對全國范圍稍涉甘肅地區的論文。張明愛、蔡勤禹㈨指出民國時期災荒頻發,為救濟災荒,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在傳統荒政基礎上,吸收外來的救災制度與經驗,在救災程序、措施、財政、管理等制度方面進行建設。初步形成了一個現代性制度框架。毋庸諱言,民國時期的中國是一個非法制化社會,許多制度具有虛置性,這種弊端政情使救災制度效能降低,造成災民風雨霜露、饑寒交迫的事情與民國歷史相伴隨。莫子剛針對1927-1937年我國自然災害繁多且嚴重的情況,認為南京國民政府采取了賑災減稅、興修水利、植樹造林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救災減災的作用,但由于某些原因并沒有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楊琪對民國二三十年代國民政府的倉儲建設進行了研究,特別指出近代以來,甘肅省災害頻繁,各縣倉儲或被挪用或被劫掠,蕩然無存,倉庫遭到嚴重破壞,有待修復,1934年積谷也僅有1.85萬石,而且谷種龐雜,有小麥、扁豆、豌豆、蕎麥等15種之多??箲鹌陂g,農本局在西部地區投入力量,進行農業倉庫建設,使西部地區倉儲有所發展。

三、分析與評價

近20年來,關于民國時期甘肅地區災荒與社會經濟研究雖然也有一定的著述。但給人留有印象深刻的作品并不多,大部分論著存在的主要問題首先是引用史料單一。大路貨居多。史料功底是提高論文水平的關鍵,也是歷史研究的基本前提,任何形式的歷史研究均應以史料為基礎。據筆者所知,關于民國時期甘肅地區災荒與社會經濟的史料仍有許多在檔案館中塵封。這需要學者們下苦功夫,一點一滴地收集、整理和挖掘。

其次,數據統計有嚴重失真的情況。災荒研究最難的就是數據統計。一方面是當時的地方官員根據自己的切身利益往往向上級匯報災情時有意瞞報或者夸大災害真實情況;另外一方面則是自從民國以來,民間教育日益凋敝,基層統計人員的文化水平和責任心越來越差,基層方面的統計自身就出了問題,這就使得多個地方的匯總必然會出現嚴重失真的問題。正由于此,現今關于甘肅災荒的論著在數量統計上往往有比較嚴重的錯誤。在研究民國時期的社會經濟時,在引用史料的數據統計,不妨大膽參照民國時期甘肅有責任心的本土知識分子的統計數據。在此方面,大量關于甘肅的私人筆記、游記也可以成為學者們關注的對象,當時這些有責任心的知識分子的統計相對于官方而言更加可靠。

再次,關于災荒的理論構建尚未形成,傳統的政治套話過多,多學科交叉研究還需繼續開拓。理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這一階段關于災荒史的理論構建非常匱乏。很多研究者都有一種感受??戳嗽S多史學論文,但從這些論文中看不到歷史發展的脈絡,即使能夠看到也只是歷史材料的堆砌,沒有歷史理論的指導。災荒與社會經濟史研究的理論建構很有必要,在多學科交叉滲透、綜合研究的今天。災荒與社會經濟史研究必須借鑒社會學、災害學、經濟學等理論和研究方法,這對拓寬研究者的思路和理論視野也是完全必要的。

明代糧食倉儲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明代社會經濟發展達到一個高峰,手工業生產也空前繁榮,在商業發展、海外貿易、文化藝術等多種因素的推動下,商品包裝也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并具備了造型別致、質樸典雅等鮮明的藝術特征,體現了明代包裝的民族性、文化性和社會性,對現代包裝設計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明代包裝;美學特征;藝術風格

一、明代包裝設計發展的繁榮程度

1、設計理論著作

明代是中國古代藝術設計的集大成時期,不僅各項藝術設計已經十分成熟精致,而且出現了一批總結中國古代設計成就和設計理論的著作。明代(公元1368—1644年)是漆工藝發展的黃金時期,隆慶年間(1567一1572年),著名漆工黃大成著作了《髹飾錄》,它是一部總結中國古代髹漆工藝經驗的巨著,是我國現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專著。全書分乾、坤兩集,共18章、186條。內容包括制漆設備和工具、制漆要點、漆器裝飾方法、漆器胎骨等。

2、設計機構

明果園廠是明代封建官營的漆器設計生產機構,以雕漆最有特色。明永樂、宣德時期,果園廠的雕漆保持了元代張成、楊茂雕漆“渾厚圓潤,藏鋒清晰,磨工大于雕工”的特點。園廠漆器的成就建立在民間基礎之上,集中了天下最好的漆匠,皇家作坊,果園廠生產的漆器,反映了明代漆工藝的最高水平。

二、明代包裝的美學特征

1、包裝設計中繪畫與技法相融

明代的市民階層追崇文人畫家,文人繪畫對明代包裝設計影響至深,明代士大夫的豪爽飄逸之情不僅在明代繪畫中有較明顯體現,在明代包裝設計中也有滲透和反映。在明代各個工藝領域的包裝設計中,明代文人風格具有不同程度的融入。比如剔紅的裝飾圖案有花卉、山水、人物和花鳥等。以花卉為題材的作品,均以黃色素漆為地,其上直接雕刻花卉,一般是在盤內正中雕刻一朵碩大的花朵,四周綴以小花朵及含苞欲放的花蕾,主次分明,層次清晰。以山水為題材的作品,一般刻有3種不同形式的錦紋,以突出自然界的不同景物,天空以窄而細長的單線刻畫,類似并聯的回紋,猶如碧藍的天空點綴著朵朵白云;水紋由流暢彎曲的線條組成,似流動不息的滾滾波浪;陸地由方格或斜方格作輪廓,格內刻八瓣形小花朵,似繁花遍地。這3種錦紋又分別簡稱為天錦、地錦、水錦,在不同的空間背景下,雕刻出樓閣、人物,以表現灑脫、超凡的文人士大夫形象為主。

2、包裝設計品類繁多、做工精良

明代包裝的工藝不僅有最負盛名的雕漆、銅胎掐絲琺瑯、螺鈿、百寶嵌等,還有對舊包裝方法的完善和改進,比如瓷器的包裝已采用襯墊、套裝、捆扎等多項減緩磕碰的技術,技術上先進成熟了許多。明代漆器的品種,在宋元漆器發展的基礎上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明代漆器最為發達的、制作量最多的是雕漆,其次是戧金彩漆、戧金漆、描金漆、填漆、螺鈿漆、百寶嵌、款彩漆等。漆器包裝因其制作復雜、做工精良,多用來收納珍貴、精美之物。明定陵中就出土了大量盛放玉圭、佩飾、謚寶、鳳冠等物的漆器包裝。明代因佛教盛行,大量佛經都采用絲織物包裹的方式,并多用錦緞裝裱封面,供僧人收藏念誦。另外“銅胎掐絲琺瑯”,是一種獨特的工藝品,明代景泰年間最為盛行,又因當時多用藍色,故名景泰藍。景泰藍制作復雜,外觀晶瑩潤澤,鮮艷奪目,為包裝又增添了新的品類。

3、包裝設計中較多體現文人情懷

縱觀歷史上的文人,可以看出來文人還是高人一等,而且有無比的優越性。文人有自己獨立的精神追求和高潔姿態。從明代的包裝工藝圖案中發現這種明代文人繪畫、書法藝術在包裝設計中的融入,融入的不僅是表象,更是文人士大夫追求“清雅”之物,清高出世的態度。比如在包裝物上施以刻線,或以文字、象征文人精神的梅、蘭、竹、菊以及文人繪畫為裝飾,風格質樸典雅,自然生動。

明代文人的風格與明代包裝設計的審美特征融會貫通,具備較高的審美水平和高雅的文人氣質,裝飾細致大氣、溫潤自然、超凡脫俗。

三、明代包裝的藝術風格

明代的社會氛圍、經濟發展、政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包裝的風格,不同社會階層審美的差異性使當時的包裝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主要有宮廷風格、文人風格、市民風格、宗教風格等。

1、宮廷風格

宮廷風格的包裝為了滿足皇家及少數貴族階級的權力及奢侈的物質生活條件而形成的設計形態。因此,在造型上極其講究,給人以端莊典雅、高貴華麗的感覺,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在色彩上,經常以黃色系、紅色系為基礎,搭配金色、墨綠色、棕色等,表現出皇家的貴族氣質。在審美趣味上,信守平衡對稱的古典美學法則,在裝飾紋樣上也是精致華麗。因皇家所需,在使用材料上不計成本,因此使用昂貴的材料和精湛的技藝,追求高超技藝的展示。宮廷風格的包裝代表了當時最高的設計水準。明代宮廷包裝追求富麗華貴,注重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它豐富多彩的藝術形態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后世的傳承奠定基石。

2、文人風格

明朝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藝術欣賞群體和藝術從業者不斷擴大,出現了“士大夫多好筆墨”的局面,從他們的文房器物中可反映當時的審美特點和思想風格。經過文化的積淀,明代文人的古雅風格已成為中國的傳統美學,它強調簡樸歸真、追求內斂天然,探究內層本質,十分注重對清秀文雅涵蓄、端正莊重豐華的東方神韻的追求,而不過分注重外在形式。

體現文人風格的包裝主要有文玩和書畫包裝,其包裝追求簡樸內斂,形制精巧,體現了文人不沾奢靡之氣和高雅的藝術境界,包裝功能和裝飾作用渾然天成。

3、市民風格

明代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受商品經濟的影響,市民風格以物美價廉、樸素純美的特點。市民風格根植于廣大勞動人民和市民階層,主要以簡單實用、素雅質樸為主,以滿足勞動者各方面的需求。

市民風格使用的材料通常是極易尋見的材料,比如竹、木、藤等廉價普及的材料。還具有易于加工、實用性強的特點,其造型簡單,裝飾樸素,為廣大的市民階層和小商販所接受。手工藝人也都是普通的勞動人民,但宮廷風格的手工匠人也有來自市民的能工巧匠,因此,市民風格有時也不乏精品存在。

4、宗教風格

在封建制社會里,宗教制約和規范著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在手工業時代設計藝術中出現了許多宗教藝術風格的事物。在君王的時代,宮廷風格和宗教風格是互為滲透的狀態,是權力者用來宣傳和傳播宗教的途徑。宗教設計藝術具有超常性、誘惑性、威懾性、癡迷性的基本特征,具體到包裝來說,它的包裝紋飾和內容一致,展現宗教的嚴肅性。為了表達皇室貴族對宗教的虔誠,其裝飾富麗堂皇,宗教包裝的設計必須擺脫世俗的影響,通過幻想、象征、表現的語言去完成宗教精神的物化。

四、結語

在社會和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推動下,明代包裝成就斐然,在制作上“巧而得體,精而合宜”,種類繁多,絢麗多彩,技藝精湛。不僅是我國包裝設計史上璀璨的明珠,也是人類藝術設計的寶貴財富,為現代包裝設計提供了很好的吸收、借鑒、運用的設計資源和理念。在包裝設計的發展進程中,需要我們將民族性、文化性和社會性融為一體,傳承傳統包裝設計的文化精髓,使我國的包裝設計藝術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 徐杰舜. 漢族風俗史明代、清代前期漢族風俗[M]. 學林出版社, 2004,4.

[2] 李  翎, 王孔剛. 中國美術史綱[M]. 沈陽: 遼寧美術出版社, 1996.

[3] 曾景祥, 肖  禾. 包裝設計研究[M]. 長沙: 湖南美術出版社, 2002.

[4] 羅曉容.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元素在包裝設計中的運用[J]. 包裝工程, 2008.

[5] 黃  靜. 現代包裝設計中的傳統文化元素[J]. 包裝工程, 2005.

[6] 彭會資. 民族民間美學[M]. 南寧: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明代糧食倉儲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近日,國家糧食局出臺《糧食收購資格審核管理辦法》,明確規定農民、糧食經紀人、農貿市場糧食交易者等個體,今后從事糧食收購活動,不用再辦理糧食收購資格,施行了10多年的糧食收購許可證制度被廢止。

筆者深入基層采訪發現,此前多年,全國各地廣泛活躍著規模超過100萬人的糧食經紀群體。他們雖然起到糧食收購主力軍作用,但大部分卻因沒有條件辦理糧食收購許可證,長期處于不合法狀態,既缺乏有效監管也面臨法律風險。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說,新政策的出臺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進步,未來還應進一步實現由糧食收購許可證制度轉變為登記備案制,加強過程管理。

大批糧食經紀人“無證收糧”,有的被判刑

今年7月,內蒙古臨河區農民李某因“未經糧食部門許可及工商行政機關核準”收購玉米而被依法判刑,引起關注。記者深入山東、河南等產糧大省采訪發現,像李某這樣利用農閑時間從農民手中收糧的經紀人已成為基層糧食收購主力軍,但他們絕大多數都是無證收糧。

河南工業大學糧食政策與法律研究所所長穆中杰的一項調研發現,在河南,糧食經紀人收集的糧源占糧食收購總量的85%以上,已成為從農民手中為各類糧食企業匯集糧源的主力軍。

河南漯河市糧食局副局長楊振剛告訴筆者,截至8月中旬,漯河全市收購小麥89萬噸,其中近80%的小麥來自糧食經紀人和企業。

全國到底有多少糧食經紀人?目前無法精確統計,但據行業權威部門調查,我國糧食經紀人至少100萬人。

然而,數量龐大的糧食經紀人中,很少有人辦理收購許可證。漯河市糧食局負責人說,全市辦證的企業和經紀人只有150家,其中個體糧食經紀人僅有12人,“全市糧食經紀人沒有準確統計,但是取得許可證的肯定是極少部分”。

齊河是山東糧食生產大縣??h糧食局副局長王克貴介紹,齊河縣共有糧食經營持證業戶135家,包括國有、民營及個體糧食購銷企業、面粉加工企業等。對于廣大的糧食經紀人,縣里沒有辦證,也沒有詳細的統計數據,“有七八百人吧”。

張震海是河南潢川縣一位有著10多年收購經歷的糧食經紀人,每年收糧上百萬斤。他告訴記者,潢川縣從事糧食收購的經紀人至少有千人,“沒聽說誰辦了證”。河南淮濱縣糧食經紀人王偉濤收了20多年糧,他告訴筆者,自己沒聽說從農民手中收糧需要辦證,他認識的糧食經紀人都沒有辦過許可證。

雖然絕大部分糧食經紀人都是“無證收糧”,但隨著糧食流通市場的放開,各地對糧食經紀人隊伍持鼓勵態度。

山東省汶上縣糧食局局長李福峰告訴筆者,糧食經紀人隊伍的出現有利于促進糧食流通,“現在農村勞動力短缺,賣糧距離也越來越遠,也不可能曬干后再賣,糧食經紀人正好彌補了這些短板”。

常年與糧食打交道的中儲糧河南省公司購銷計劃處處長李明深有體會地說,從收儲部門來看,目前糧食大部分都是經紀人從農民手中收購,這個隊伍在糧食市場流通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過高的許可證門檻攔住了普通經紀人

為什么絕大多數糧食經紀人沒有糧食許可證?門檻太高,普通個體糧食經紀人邁不過去這個坎。

筆者查閱了解到,個體工商戶辦理許可證需要提供3萬元以上的存款證明,同時提供身份證復印件,經營場所產權證明或有效租賃合同等證件?!靶枰?00噸的倉容,一定的檢測設備,還要有取得資質的質管員和保管員,并且有一定量的資金準備,大部分糧食經紀人不具備辦證條件?!崩罡7宸治稣f。

根據此前施行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經營者取得糧食收購資格后,方可從事糧食收購活動。條例還規定:未經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許可擅自從事糧食收購活動的,由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沒收非法收購的糧食;情節嚴重的,并處非法收購糧食價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高門檻把糧食收購的主力軍攔在了合法收購之外,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筆者走訪發現,不少地方對本地糧食經紀人的收糧行為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雖然無證經營,但也不會查處。但從法律上來講,這些經紀人隨時都會面臨被處罰甚至追究刑事責任的風險,有的基層執法人員也存在選擇性執法、隨意性執法的問題。

山東聊城某縣一位糧食經紀人說,他去年在收購玉米的時候就被當地糧食執法部門人員告知,沒有糧食收購許可證就不準收糧。不得已他找到縣糧食局一位熟悉的領導打了“關照”電話,于是很順利地開展收購。并且,“因為去年打了招呼,今年收糧就沒人找麻煩了?!彼f。

筆者梳理發現,近幾年,打擊無證收糧的案例在全國各地并不鮮見,其中,被查處的多數是外地糧商糧販。比如廣西田東縣、福建光澤縣等查處過浙江籍人士到當地農村無證收糧的案件,對收購的稻谷進行暫扣查封,對當事人違法收糧行為予以處罰等。

新政策出臺后,終于摘掉“非法收購”帽子的糧食經紀人拍手稱快?!奥牭絻让晒呸r民收購玉米被判刑的消息,我的心一直懸著。如今政策改了,心也落地了?!奔Z食經紀人王偉濤說。

一直沒有辦許可證的李彥芳,在山東嘉祥縣滿硐鎮鎮駐地租了幾間房子收購糧食。他說,每天收購糧食5萬公斤左右,都是走街串戶的比他經營規模更小的經紀人送來的。多的時候一天要收100多車,少的時候也有二三十車?!耙恢倍枷朕k證,但咨詢了幾次發現希望渺茫,這下不用再因為無證經營擔驚受怕?!?/p>

糧食流通管理應放管結合

相關專家表示,管得太嚴不行,放得太松也不行,糧食流通涉及國家糧食安全,關系國家安全穩定,在管理中必須結合市場和現實情況,放管結合,常抓不懈。

《糧食收購資格審核管理辦法》規定,農民、糧食經紀人、農貿市場糧食交易者等從事糧食收購活動,無須辦理糧食收購資格。但除了要求糧食行政管理部門依法對糧食收購者從事糧食收購活動進行監督檢查外,并沒有更為具體、嚴格的監管規范,也缺乏相關的行業標準。

基層一些糧食部門干部認為,取消糧食收購許可證適應當前糧食市場的需求,不過,如果缺乏有效的行業監管,也可能導致糧食市場交易出現違規違法亂象,威脅國家糧食安全。

一些糧食經紀人認為,相關部門應進一步提升管理服務,理順糧食交易市場。糧食經紀人張震海說,糧食行政管理部門不僅僅是管理者,還應該為糧食市場流通提供服務。簡政放權不是撒手不管,相關部門有責任有義務搭建好平臺,提供好服務,維護好糧食流通交易的秩序。

河南鄭州糧食批發市場分析師申洪源認為,糧食流通管理要做到有松有緊?!八伞本褪窃谠屑Z食市場進入門檻把關上適當放松,只要符合最基本的場地、資金資質,在登記備案后都應準許進入市場進行收購,新規的出臺已初步實現;“緊”則是要強化糧食主管部門對市場監管的責任,從過去的資格門檻轉向質量把關,切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品質安全。

上一篇:急診護理危機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電子商務會計核算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