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縣水稻生產總結范文

2023-09-24

縣水稻生產總結范文第1篇

一、基本情況

2010年11大隊種植水稻面積2553畝,機插面積占82.2%,人工移栽面積占17.8%。

11大隊選擇了優質高產品種以武育粳3號、9

424、99-25為主,搭配淮稻5號3726.

二、工作的體會

1、基本苗:結合往年情況,以前測產水稻存在有效穗不足,或是穗型偏小的問題,今年在落谷時根據栽插期、品種的特性,每畝比去年增加3-5個秧盤,從而增加有效穗,為今年的水稻豐收奠定了基礎。

2、栽插質量:

(1)速度:機插秧速度不可太快,如田長920米,一圈需30-33分鐘,快了會有斷壟,秧苗會歪。

(2)水層:堅持薄水移栽1-3cm,土表濕潤,水不易放太早,控制好時間,提前4-5小時。 (3)深度:不漂不倒,越淺越好,機插秧根深1cm左右。

(4)提高切塊質量:剔除不好的秧盤,注意防止秧苗切斷,根苗分離現象,不可有勾根秧現象存在。

3、植保:今年7月中旬高溫有利于紋枯病發生,稍有疏忽,即有“昌穿現象”,特別要注意老病田塊,今年稻縱卷葉螟發生重,時間長,由于能夠貫徹上級植保部門病蟲防治意見,能夠及時對水稻實施病蟲防治,防治及時到位,病蟲得到有效控制。

4、成本管理:成本是企業的生命線,成本管理與控制是企業增加利潤的根本途徑,“利潤=收入-成本”,降低成本是增加利潤的一種重要手段,我們應全方位多角度突破成本管理體系,通過成本管理體系的有效進行使成本降到盡可能低的水平,在工作中肥料、農藥不可按固定模式使用,要根據各田塊具體土地肥力、苗情等情況來定,農藥應根據各田蟲情、草齡來確定用藥量,工作應具有應變性。

5、新動態:今年機插秧田塊雜草品種多,生長速度快,由于前期化除工作沒到位,化除2-3天內只進不出排水,而機插前期以濕潤灌溉為主,白天上跑馬水,濕潤土表,晚上脫水促根發苗,秧苗返青后5-10天,而化除時有的田塊已有出草現象,如何解決化除和保苗之間的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值得重視和探索的新課題。

三、2011年水稻生產計劃

1、做到播種量適宜,育好秧,適時移栽。

根據前期作物收割期和機插秧進度,要計劃好每個條田的收割期、育秧期、移栽期,以確保不超秧齡為原則。

2、做好化除工作

每個條田都要提前做好計劃,每個條田化除工作都做到位,把草控制在萌芽狀態。

3、抓好機插秧質量

今年機插秧100%,機插秧不僅為我們解決了今年三夏勞動力緊張的問題,而且機插秧產量也比人工移栽高,成本低(人工90-110元/畝,機插秧50多元/畝),機插秧質量的好壞,與我們的利潤息息相關,在今年的工作中我們一定要把好質量關。

縣水稻生產總結范文第2篇

公文網

“>漁業安全生產總結2010-06-27 22:59:22免費文秘網免費公文網漁業安全生產總結漁業安全生產總結(2)

根據縣安委會安全生產會議和遵市牧發[2009]40號文件精神,元至五月份以來,我縣畜牧漁業安全生產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深入扎實有效地開展了漁業船舶安全執法、漁業船舶安全治理和漁業船舶安全教育“三項行動,切實加強了漁業船舶安全法制體制機制、漁業船舶安全保障能力和漁業船舶安全監管隊伍“三項建設”,從努力構建漁業船舶安全長效機制上去下功夫,竭力減少漁業安全生產事故,保障了漁民生命財產安全,現總結如下:

一、主要措施和和做法

1、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

畜牧漁業安全生產“責任重于泰山”,為此局黨組高度重視漁業航船安全生產工作,充分認識我縣當前漁業安全生產形勢,不斷增強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和憂患意識,理清思路,突出重點,切實加強了對全縣漁業安全生產的領導,成立了正安縣畜牧漁業安全生產領導小組,明確了責任人,落實了任務分解,出臺了具體工作方案,確保了安全生產組織保障、責任分解和工作措施三個到位。

2、以開展“禁漁專項活動”為契機,以開展“法律八進”為載體,大力開展畜牧漁業法律法規和漁業船舶安全知識宣傳教育活動。

一是通過出動宣傳車到全縣漁業水域宣傳漁業法律法規、政府通告,發放禁漁知識明白紙,在二月至5月四個月的禁漁期內,我局累計出動宣傳車45輛次,宣傳人員124人次,懸掛標語21

幅,張貼政府通告82份,發放明白紙5000余份;二是通過辦專欄、搞講座宣傳漁業法律法規和政府規章,我局共辦專欄三期,辦專題法制講座一期,參加對象為局機關全體干部職工,各鄉鎮分管畜牧水產工作的領導和畜牧站長,全縣河流承包戶,水庫經營者,共200余人;三是充分利用電視、報刊、和網絡宣傳畜牧漁業法律法規和安全生產工作;四是大力開展安全生產宣傳月活動,配合縣安全生產委員會在縣城南新天廣場進行啟動儀式,并開展為期一月的安全生產月宣傳活動,此項活動將于6月1 月啟動,6月30日結束,目前我局以出臺了專門的宣傳活動方案,準備了各種宣傳資料3000余份,落實了工作經費和具體人員;五是利用我局“送放心農資下鄉進村”為契機,大力開展法律“八進”活動,我局將漁業法律法規和安全生產法規納入普法依法治理的主要內容之一,通過送放心農資下鄉,把涉牧漁業法律法規和安全生產知識送到農戶和漁民手

中,送維權知識到作業水域、到漁民家中、到漁民手中,引導漁民樹立法律意識和安全生產意識,做到安全生產。

3、深入開展漁業船舶安全生產執法行動

我縣境內漁船主要分布于芙蓉江、三江、清溪河下游河段沿線,涉及鄉鎮有格林、儉坪、和溪、樂儉、土坪、流渡等六個重點鄉鎮,漁船持有人是沿江沿河兩岸的村民,漁船多為木質結構,只有三艘小型機動船,漁船的規格、配置、性能比較落后,船員專業化水平低,捕撈僅是村民的一個附帶產業,捕魚作為農閑時改善生活質量和提高經濟收入的手段之一,這也體現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含義。換言之,我縣目前沒有專業的漁民或漁村,也沒有一艘質量合格的漁船,多數是農用船兼用。據統計,我縣目前有從事捕撈的漁船有46艘,今年前五個月來,我局加大了禁漁宣傳與執法力度,對道真、正安兩縣共管水域漁塘庫區的漁船進行清理,特別是開展

了漁船上岸、漁網入庫、漁民休漁的禁漁專項行動,與漁民簽訂禁漁和安全生產責任狀46份,查處了兩起下高網、船舶航行區內作業等阻礙航運的行為,末獲得捕撈許可證3起,末通過漁船檢驗1 起,末配備安全設施4起,目前還沒有發現漁船違章載客的行為,即使有,也是船主自身作為渡河勞作的交通工具使用,不具備商業營運的特征。

4、認真開展漁業船舶安全隱患治理行動

重點對漁船救生、消防等安全設備及使用情況、船員安全技能實地操作情況、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和應急處置措施落實情況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深入排查,建立好安全隱患排查臺賬。我局認真履行工作職能,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狠抓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實行縣局與鄉鎮站長、鄉鎮站長與漁船持有人簽訂安全生產責任狀,層層抓落實??h局漁政站實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安全隱患,采取現場糾正、限

期整改、跟蹤結果等措施,有效排除安全隱患。對末按規定及時消除隱患的,實施掛牌督辦并進行公開曝光,督促整改措施落實到位。

二、取得的效果

縣水稻生產總結范文第3篇

貢山縣常年種植的水稻品種福優838和奧優83已多年推廣種植, 現已逐漸老化衰退, 病害逐年加重, 失去雜交種的優良特性, 已滿足不了農業生產的需要。因此, 根據水稻生長發育規律、生理特性、趨利避害, 充分利用貢山縣光、溫資源, 選育出抗倒伏、抗病蟲害、口感好、增產增收的水稻優良品種, 并在近年內在全縣迅速推廣是我們的主要目的。為解決當前貢山縣水稻生產上存在的品種單一、產量低和米質差等問題, 篩選出適應性強、穩定性好的水稻主推品種, 促進全縣水稻生產向高產、優質和高效轉變。2015年, 在怒江州種子站的安排下, 引進了楚粳27、云粳26號、滇禾優34、宜優591、明兩優527、滇雜35這6個水稻新品種, 與當地大面積推廣種植的“奧優83”進行試驗對比?,F將試驗示范情況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通過試驗示范從中選出適合貢山縣范圍內種植的適應性強、抗逆性好、高產、優質、生態、安全的新品種。

1.1 參試品種

楚粳27、云粳26號、滇禾優34、宜優591、明兩優527、滇雜35這6個品種。

1.2 示范地點

示范地點分別選擇在:捧當鄉永拉嘎村永拉嘎三組王進芬農戶, 海拔1 542~1 560 m;丙中洛鎮甲生村東風組李金華家和李光新兩家農戶, 海拔為1 820 m, 丙中洛鎮甲生村秋科當組王新林農戶, 海拔為1 830 m。示范地土壤肥力中等, 地勢平坦, 通風向陽, 排灌方便, 沙壤土、前作為冬閑的稻田。試驗地不設重復, 隨機排列, 小品種在播種前應進行曬種、浸種等處理, 苗床施足農家肥后, 人工挖翻, 于3月24日和4月5日進行薄膜育秧。到秧苗三葉一心時, 煉苗5~7 d, 選擇晴天上午揭去薄膜, 同時撒施提苗肥, 每667 m2秧田施2~3 kg;同時, 遵循“晴天滿溝水、陰天半溝水、雨天排干水”的原則管理秧田。

1.3 秧苗移栽

栽秧前施足底肥 (農家肥3 500~4 500 kg與復合肥20 kg混合施用) , 然后進行犁、耙, 做到泥化無硬塊, 田面平整。于5月14-17日進行移栽, 秧齡40 d左右, 楚粳27、云粳26號、滇禾優34插秧規格為14 cm×18 cm, 宜優591插秧規格為14 cm×20 cm, 明兩優527插秧規格為12 cm×17 cm, 滇雜35插秧規格為11 cm×20 cm。大田移栽7 d后結合化學除草劑追施返青肥 (667 m2尿素10 kg拌除草劑農得時1.5~2包撒施) 。田間管理嚴格按試驗要求進行, 適時曬田、施肥、除草、防治病蟲害等。

2 結果與分析

適時收割。收割期采取每個品種實打實收, 產量按實際脫粒出的斤數進行測算, 其結果如下。

楚粳27實測面積40 m2, 實收毛質量23.5 kg, 折合667 m2產313.1 kg, 比對照奧優83減產29.7 kg, 減8%, 該品種全生育期180 d, 株高85.3 cm, 穗長16.6 cm, 穗總粒數118.2粒, 實粒數109粒, 結實率92%, 千粒質量28%, 易落粒, 豐產性、抗性一般, 產量在6個參試品種中排名第五。

云粳26號測面積366.67 m2, 實收毛質量219 kg, 折合667 m2產341 kg, 比對照奧優83減產1.8 kg, 減0.5%, 該品種全生育期179 d, 分蘗弱, 株高79.2 cm、穗長16.6 cm, 穗總粒數121.5粒, 實粒數103.5粒, 結實率87%, 千粒質量25%, 抗性一般, 產量在6個參試品種中排名第三。

滇禾優34測面積60 m2, 實收毛質量24.3 kg, 折合667m2產214.1 kg, 比對照奧優83減產128.7 kg, 減38%, 該品種全生育期180 d, 株高80.1 cm、穗長21.1 cm, 穗總粒數151.6粒, 實粒數133粒, 結實率88%, 千粒質量20%, 分蘗、抗病性弱, 產量在6個參試品種中排名第六。

宜優591測面積86.67 m2, 實收毛質量69.7 kg, 折合667 m2產量382.2 kg, 比對照奧優83增產39.4 kg, 增11%, 該品種全生育期171 d, 株高83 cm、穗長23 cm, 穗總粒數151粒, 實粒數132粒, 結實率88%, 千粒質量28%, 分蘗、抗病性強, 產量在6個參試品種中排名第一。

明兩優527測面積66.67 m2, 實收毛質量40.5 kg, 折合667 m2產量350.6 kg, 比對照奧優83增產7.8 kg, 增2%, 該品種全生育期182 d, 株高86 cm、穗長21.6 cm, 穗總粒數135.5粒, 實粒數114.5粒, 結實率93%, 千粒質量21.5%, 分蘗一般, 抗病性強, 產量在6個參試品種中排名第二。

滇雜35測面積46.67 m2, 實收毛質量27.8 kg, 折合667 m2產318.6 kg, 比對照奧優83減產24.2 kg, 減7%, 該品種全生育期180 d, 株高83.8 cm、穗長25.2 cm, 穗總粒數152.3粒, 實粒數108粒, 結實率65%, 千粒質量20%, 分蘗、抗病性一般, 產量在6個參試品種中排名第四。

3 結論與討論

根據2015年貢山縣水稻新品種試驗示范的結果看:豐產性、抗病 (稻瘟病) 性較好的品種為宜優591、明兩優527, 來年可擴大示范面積;云粳26號, 豐產性較好, 但移栽大田后有輕微葉瘟出現, 可繼續試驗觀察;楚粳27、滇禾優34和滇雜35, 由于產量、抗病性都不及對照品種奧優83, 視為淘汰品種。

摘要:通過不同區域的試驗示范, 獲取可靠的數據, 客觀、公證、科學地為貢山縣來年大面積推廣篩選優良品種提供科學依據。

縣水稻生產總結范文第4篇

摘 要 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對于提高雜交水稻產量有著重要意義。優化雜交水稻群體質量,擴大雜交水稻庫容量,提高光合葉面積指數和光能利用率,增強雜交水稻根系活力,延緩根系和葉片衰老,提高雜交水稻庫容的有效充實度,可實現雜交水稻高產。雜交水稻高產栽培實踐中形成了以精確定量栽培、強化栽培、三定栽培為代表的等高產栽培技術體系。雜交水稻高產栽培也存在栽培技術與我國農村發展不適應,以及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不很好協調的矛盾。精準化栽培、生態化栽培和輕簡栽培將是我國今后水稻生產發展急需技術。

關鍵詞 雜交水稻 ;高產 ;栽培技術

分類號 S511

世界人口已超過60億,2030年將達到80億。每年轉作其它用途的土地面積為1 000萬~3 500萬hm2,其中有一半來自農田。我國的情況與此類似,2020年人口將增加到14.5億,且每年要減少數百萬畝耕地。面對這種巨大的人口增長壓力和嚴重的耕地減少情況,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唯一途徑顯然就是通過科技進步,大幅度提高土地的單位面積糧食產量。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齊格勒估計,到2050年,水稻單產要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60%[1],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口糧需要(目前每公頃稻田可提供27人糧食,2050年每公頃稻田則需提供43人口糧)。育種和栽培在提高水稻單產方面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一定程度上,后者顯得更為重要。有統計表明,水稻單產提高栽培技術改進占60%~65%,而品種更新則占35%~40%[2]。因此,探索水稻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1 水稻高產相關概念

最早在1980年,日本立項的全國性大型合作項目“逆753計劃”中首次使用水稻超高產[3],而水稻超高產栽培是顏振德在1986年提出來的[4]。國際水稻所在1989年從理想株型的角度啟動“新株型育種計劃”,要求產量在菲賓旱季13 t/hm2[5]。1996年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課題提出了水稻的超高產育種設想,從此我國拉開了水稻高產與超高產育種與栽培技術研究的序幕[6]。

水稻高產沒有統一的嚴格定義。水稻產量會因地域、氣候等而異。日本提出的高產是單產較原品種增產50%,國際水稻研究所提出單產潛力比現有純系品種增加20%~25%,我國提出雜交水稻高產的指標是水稻日產量100 kg/hm2[7-8]。鄒應斌[9]指出比當地大面積高產田增產15%~20%即為超高產。某一水稻品種均有適宜種植地域范圍,其產量也與土壤肥力水平息息相關,水稻高產應是品種在適宜的種植區域的同一等級土地上因品種、栽培技術原因的產量增加幅度。

2 高產栽培研究現狀

2.1 高產栽培理論

2.1.1 群體質量

作物群體質量是群體、相關個體與器官的形態生理質量的綜合。水稻群體質量指標[10]主要包括:(1)結實期群體光合物質積累量;(2)群體最大葉面積期達最適葉面積;(3)水稻庫容量大;(4)高群體庫/葉比;(5)高有效葉面積率和高效葉面積率;(6)壯稈與合理莖枝結構;(7)高的根系活力。7項群體質量指標中,前3項是產量診斷指標,后4項是診斷前3項的配套指標。馬國輝等[11]認為,超高產雜交稻群體葉面積指數為7.5~8.0,有效穗為240~270萬/hm2,穎花數為60 000萬/hm2,粒葉比為0.55,結實率在85%~90%,收獲指數0.53~0.55。金信忍等[12]按照水稻穗型分為3種類型:⑴ 大穗型,穗粒數200,結實率90%,千粒重26 g,有效穗325萬/hm2;⑵ 中等穗型,穗粒數150,結實率90%,千粒重27 g,有效穗414萬/hm2,⑶ 穗數型,穗粒數110,結實率90%,千粒重25 g,有效穗600萬/hm2。優化水稻群體,改善群體質量,協調個體與群體的關系,穗數和適宜LAI的關系,適宜LAI和擴庫的關系,提高有效和高效葉面積率,選擇壯稈和合理株型,促進高效葉和大穂的形成,是高質量、高光效、高運轉的作物群體的建立的重要途徑。

2.1.2 擴庫強源

水稻的產量構成可以分為群體穎花量、結實率和千粒重,也即庫容和充實。高產水稻一個重要特征是大庫容,高產水稻的生理基礎是庫有效充實,庫源的協調性是實現水稻庫容填充的保障,一般情況下,有效穗數和穗粒數負相關,穗粒數與結實率負相關。水稻產量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群體穎花量的增加,大穗是超高產水稻擴大庫容的主要途徑,增穗并不一定能增加群體穎花量,大穗主要是通過水稻稻穗一次枝梗數及其上的平均著粒數的增加和二次枝梗數增加并穩定其平均著粒數來實現,其中增加二次枝梗數及其總粒數是主要方面[13-17]。通過延長水稻生長期、擴大葉面積指數和提高凈同化率主攻大穗,提高水稻中后期的凈同化率,增加抽穗前后干物質積累來增源是水稻生產調控主要方面[18]。

2.1.3 光合作用

改善水稻的群體光合效率、延長葉片光合功能期、促進光合產物的運輸、分配和增加淀粉儲存的生理代謝過程,可實現水稻增產[19]。水稻90%以上的產量來源于綠葉的光合作用的光合物質積累,高產雜交水稻光合速率與干物質生產和產量正相關[20-21]。葉是水稻光合作用的載體,高的葉面積指數意味著較大水稻群體光合面積,可形成較多的光合物質積累,水稻葉面積指數提高1個單位,光能利用率高0.24%[22]。水稻光合功能高值持續期比光合速率更重要,水稻灌漿后期仍能保持高效光合功能和高效運轉是超高產水稻的重要生理特性[23-25]。比葉重和葉綠素量與每穗粒數、均穗重都正相關,比葉重對穗重的直接貢獻大,葉綠素含量對干物重的作用則是越到后期越明顯[26]。另外,原生質膜保護系統清除葉片表面自由氧能力降低,活性氧不及時清除對細胞及組織的損害,導致葉片加速衰老[27-28]。增加雜交水稻葉面積和齊穗后的光合生產能力,保持較長的光合功能高值持續期,提高光合產物向穗部運轉效率,延緩葉片衰老,是提高雜交水稻產量的重要生理基礎。

2.1.4 物質生產

水稻產量是由水稻的生物學產量和經濟系數共同決定,水稻產量與干物質積累正相關,但和收獲指數關系不密切。水稻中期和后期是雜交水稻干物質積累優勢期,產量隨中期和后期干物質凈積累量增加而提高,莖葉干物質輸出多少和水稻抽穗后干物質凈積累均與產量正相關[29-31]?!扒靶?、中穩、后高”是雜交水稻干物質積累的一個特點,抽穗前莖鞘中積累較多同化物,則后期有較多莖鞘藏物輸出給穗部[32]。降低水稻拔節前干物質積累,增加拔節-抽穗期干物質積累,穩定抽穗期適宜干物質重,以較好株型與群體結構來增加抽穗-成熟期干物質量和其比例,實現水稻超高產量[34-35]。保持較高經濟系數情,提高水稻干物質積累提高生物學產量,實現水稻高產。

2.1.5 結實生理

雜交水稻籽粒灌漿期間葉片的光合作用產物和貯藏在莖稈和莖鞘的物質是籽粒灌漿的主要物質來源。葉片早衰對弱勢粒灌漿影響較大,早衰越重,弱勢粒的灌漿速率越低,導致水稻結實率低。理論上水稻葉片推遲1天衰老,水稻產量可增加2%,通過疏花的辦法可以提高弱勢籽粒灌漿速率,但去除強勢化并不能提高弱勢粒灌漿速率[36-40]。抽穗前貯藏在莖鞘中的物質具有啟發水稻庫活性,促進和啟動水稻籽粒灌漿的作用[41]。維管束系統是水稻灌漿物質運輸的主要通路,水稻上、中部強勢花的維管束數目、單維管束面積、維管束總面積、韌皮部總面積、木質部總面積比下部弱勢花大,且會隨穗穎花數增加而增大[42]。水稻灌漿也受到植物激素的調控,籽粒中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含量會影響籽粒胚乳細胞增殖的速率[43],大籽粒ABA含量大于小籽粒[44]。籽粒灌漿速率與水稻籽粒庫強或生理活性(酶活性,激素等)密切相關[45]。黃升謀等[46]研究得出,雜交水稻抽穗當天總RNA、mRNA含量和抽穗后第5天總RNA含量,強勢粒大于弱勢粒;抽穗后第5天,強勢籽粒和弱勢籽粒的mRNA含量差異不大;水稻強、弱勢籽粒開花當日,強勢粒中總RNA、mRNA含量大于弱勢粒;抽穗到開花后第5天,強勢粒和弱勢粒RNA、mRNA含量明顯增加。水稻灌漿結實生理調控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與水稻穗部組織結構、酶的活性及種類以及激素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

2.1.6 根系發育

根系活力是影響水稻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根系生理指標。水稻根系活力強,養分吸收大,利于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長發育,反之則不利水稻生長。超級雜交稻高產的原因之一是結實期的根系活力下降速度延緩,為水稻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養分,結實率和千粒重提高[47]。鄒應斌[9]研究認為,水稻根系活力優勢在水稻生育前期,其次中期,后期根系活力大幅度下降。在品種根系特征研究方面,超級雜交稻的根系發達,根數和重量比一般品種多,根體積比一般品種大[6];20 cm土層內根系有較大的干重、體積和總長,且分枝根發達[48],根系對水稻產量貢獻依此為0~5 cm土層根系貢獻率65%,5~20 cm土層根系貢獻率35%,20 cm以下土層根系貢獻率較小[49]。

2.1.7 營養生理

水稻移栽后隨著植株生長干物質積累增加,植株養分吸收量增加;分蘗期植株NPK含量最高[50]。超級雜交稻對養分需求量明顯大于一般水稻品種[51-52],單位籽粒產量的養分吸收量和磷、鉀比例與產量關系有二次曲線[53]、直線正相關[54]、直線負相關[55]等。水稻在高氮、鉀營養下,硝態氮吸收較多[56],施用磷能提高氮鉀的利用[57]。提高結實期水稻葉綠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延緩葉片可溶蛋白質的降解,增加結實率和千粒重[58]。研究發現施鉀肥可促進氮磷養分從水稻莖葉部位向穗部的運輸[59]。雜交稻干物質積累量與氮素積累正相關[60],后期施氮可明顯增加光合產物積累量[61]。

2.1.8 生態適應性

雜交稻特別是超級稻異步灌漿明顯,結實不穩定,在同一年度不同地區或者不同年度間產量表現不穩定,雜交稻表現出明顯的生態適應性問題[62-64]。雜交稻的有效穗、每穗粒數、結實率等產量構成因素年際間差異極顯著,兩優培九在長沙早播易遇抽穗結實期高溫,晚播易遇低溫冷害,在江蘇4月底5月初播種,且越早播,產量越高,多數品種結實率對溫度敏感,亞種間雜種更易受溫度影響,適宜的抽穗開花期溫度環境對穩定和提高結實率作用明顯[65-67]。超級雜交稻在適宜氣候生態條件下,可以提高水稻的成穗率和結實率[31]。

2.2 高產栽培技術與實踐

與常規水稻比較,雜交稻栽培強調稀播、稀插、早插、早發,培育壯秧,合理密植[68]。雜交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全國各地創造了許多成功的范例和經驗。袁隆平[69]提出超稀植是通過移植乳苗,擴大地上部與地下部的生長空間,壯個體、促大穗、奪高產。凌啟鴻等[70-71]提出了水稻高產群體質量途徑和精確定量栽培技術。馬國輝等[11]針對湖南地區超級雜交稻超高產栽培主要限制因子,提出了避不利氣候和改土培肥的技術。鄒應斌[72]根據超級稻在不同地區的氣候適應性提出了因地定產、依產定苗、測苗定氮,即定產、定苗、定氮的“三定”栽培技術,使超級稻高產栽培在理論和實踐上有了重要的突破。

3 雜交水稻高產栽培存在的問題和研究發展趨勢

3.1 存在問題

3.1.1 雜交稻適應性與高產重演性

雜交水稻要達到高產目標,本來就不容易,不同的年份和生態環境,測定的產量不一樣,所以高產目標在大面積推廣應用存在較大困難,只有在特定年份和良好生態環境條件下,小面積試驗才能獲得的目標高產。探討品種適應的生態環境,研發配套栽培技術,合理稻田地力貢獻與施肥,研究雜交水稻的生態適應性規律及與產量要素協調機制,實現雜交水稻增產。雜交水稻不同生態環境下的產量穩定性及其生態適應性的水稻生理生化機理研究較少,所得結果尚不能滿足區域化種植規劃。

3.1.2 高產栽培技術在農村適應性下降

在中國農村逐漸城鎮化的背景下,農村剩余勞動力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農村勞動力數量急劇減少,大量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青壯勞動力逐漸進程務工,具有較高文化知識層次青年人員不愿扎根農村,為此農村勞動力主要演變為留守的婦女兒童和老年人,這個人群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承擔不了高強度的水稻生產勞動。目前主要推廣的“三定”高產栽培技術[72]、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71]、強化栽培[69]等主要一個特點就需要大量的和具有一定體力勞動承擔能力的農民完成,這與農村目前勞動力現狀有明顯的矛盾。在農民的心目中,更希望有省力、省工、簡單易做的是水稻栽培技術,如拋秧技術、直播技術。優化、集成、配套雜交水稻栽培的關鍵技術,建立起一套與當前農村現狀相適應的雜交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體系,機械化栽培,集中連片育秧,以促進雜交水稻科學化生產管理,確保雜交水稻在大面積上高產高效。

3.1.3 高產栽培與農田生態保護的矛盾

隨著雜交水稻產量逐年上升,施肥水平不斷提高,主要是化肥施用量,特別是氮肥的用量偏高,造成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我國氮肥使用量占全球氮肥用量的30%,是世界第一大氮肥消費國,氮肥利用率較發達國家明顯偏低[73],農業面源污染、重金屬殘留等給農田生態以及連通水域都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在農業生態已經被破壞或污染的情況下,尋求雜交水稻高產栽培與減少環境污染之間矛盾的解決路徑,已經是水稻栽培研究面臨的重要課題。

3.1.4 高產栽培根系生理與生態研究需深入研究

對于水稻根系生理生態的研究,定性研究方面較多,定量研究較少。品種間對比研究較多,對于基因型代表性材料的研究不深入,特別是雜交水稻產量形成、群體診斷、根系形態生理特性與根、冠關系等研究尚未深入。

3.2 發展趨勢

3.2.1 高產水稻的均衡增產與精準栽培

雜交水稻高產是育種、栽培、氣候等多方面因素綜合的結果,雖然國家啟動了廣適性雜交水稻選育項目,以Y兩優1號為代表的高產水稻品種已經在生產上應用,但是栽培方面對雜交水稻生態適應性研究并不系統,需進一步研究揭示雜交水稻生態適應性機制問題。我國水稻目標高產已經到達瓶頸位置,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水稻總產要增加,依靠高產田單一的生產現狀已不能可持續發展,如何使用超高產水稻適應低產田的生態,和提高低產田的水稻生產能力,是目前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以海南為例,高產田所占比例不到2%,大部分屬于中低產田,高中低產田糧食單產比為3.7∶2.6∶1,由此可見中低產田水稻增產也存在很大空間,如何實現水稻高中低產田均衡增產,是未來一段時間栽培和育種專家們的重大課題[74]。精確定量栽培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水稻生產效益逐漸凸顯出了重要的生命力,是今后水稻栽培研究的主要方面。

3.2.2 輕簡高效栽培技術

輕簡栽培是通過簡化育秧、栽秧、耙田等水稻生產技術各環節,如水稻免耕、直播、拋秧、機插秧等栽培方式與技術,實現水稻生產省工、省力、節本、增效的目的。這種水稻栽培受到農民的青睞,主要原因在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帶來的水稻生產勞動力的缺乏和迎合了農民生產水稻的一種“省事”的心理。在從事水稻生產的稻農中,稻農文化程度、種植規模和季節是主要影響因素[75],但并不是決定性因素,最終采用什么樣的技術,主要取決于農民對該技術的認知程度和水稻生產的重視程度有關。隨著科技的進步,水稻生產的單一技術逐漸走向集成化,如精確定量栽培與輕簡栽培集成后形成的精確定量輕簡栽培技術[76]。隨著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不斷成熟,輕簡栽培技術也會逐步和機械化技術集成,形成高效機械化水稻生產,實現水稻生產效益提升。

3.2.3 生態栽培與循環農業

在食品安全事故頻發,農業環境污染嚴重的今天,水稻栽培開始走向另一個方向,即尋求水稻生產和生態保護的矛盾的協調并為生產安全食品提供技術支撐,即水稻生態栽培技術與循壞農業應用而生。經典“稻田養鴨”[77-78]技術是生態稻作與高效循環農業的重要模式,由此也開始了稻田的生態學功能的重新認識和功能挖掘,由單一的種植水稻到種養綜合利用的高效方向演變,稻田養魚[79]、稻田養蟹[80]、稻田養泥鰍[81]、稻田養雞[82]等新的生態稻作模式逐漸被人們重視,這些新的稻作技術也逐漸凸顯出了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袁隆平. 發展雜交水稻,保障糧食安全[J]. 雜交水稻,2010(增刊):1-2.

[2] 蔣彭炎. 糧食問題與稻米生產[J]. 中國稻米,1994(1):41-43.

[3] 徐正進,陳溫福,張龍步,等. 日本水稻育種的現狀與展望[J]. 水稻文摘,1990,9(5):1-6.

[4] 顏振德. 論雜交水稻超高產栽培[A]. 傅相全. 雜交水稻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 北京:學術期刊出版社, 1988:201-207.

[5] Dingkuhn M, Penning de Vries F W T, De Datta S K, et al. Concepts for a new plant type for direct seeded flooded tropical rice[A]. Direct Seeded Flooded Rice in the Tropics--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Conference[C]. Manila, Philippines: IRRI, 1991, 17-38.

[6] 袁隆平. 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J]. 雜交水稻,1997,12(6):1-6.

[7] 袁隆平. 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J]. 科學中國人,1998(6): 14-16.

[8] 黃耀祥,陳順佳,陳金燦,等. 水稻叢化育種[J]. 廣東農業科學,1983(1): 1-6.

[9] 鄒應斌,周上游,唐起源. 中國超級雜交水稻超高產栽培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3,5(l):31-35.

[10] 凌啟鴻,張洪程. 論提高群體質量是主攻作物單產的基本途徑[J]. 科學中國人,2009(1):114-119.

[11] 馬國輝,熊緒讓,裴又良. 論湖南省超級稻超高產栽培的主要限制因素及其對策.Ⅲ.實現超高產栽培的對策[J]. 湖南農業科學,2005(3):23-25.

[12] 金信忍,侯春香,包少軍. 超級稻育種研究中的問題及出路[J]. 延邊大學農學學報,2000,22(1):48-54.

[13] Ying J F, Peng S B, He Q R, et al. Comparisonof high-yield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nvironments I. Determinants of grain and dry matter yields[J].Field Crops Research, 1998,57: 71-84.

[14] 吳桂成,張洪程,錢銀飛,等. 粳型超級稻產量構成因素協同規律及超高產特征的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2010,43(2):266-276.

[15] 吳文革,張洪程,吳桂成,等. 超級稻群體籽粒庫容特征的初步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2007,40(2):250-257.

[16] 張志興,李 忠,陳 軍,等. 超級稻“Ⅱ優航1號”和“Ⅱ優航2號”源、庫、流特性分析[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1,19(2):326-330.

[17] 孫 鷹,張桂蓮,唐文幫,等. 超高產雜交稻C兩優396和C兩優87的源庫特性研究[J]. 雜交水稻,2010,25(6):70-74.

[18] 李義珍,黃育民,莊占龍,等. 雜交稻高產群體干物質積累運轉Ⅱ.碳水化合物的積累運轉[J]. 福建省農科院學報,1996,11(2):1-6.

[19] 高 宇,田 括. 超高產水稻生理育種研究進展[J]. 中國農學通報,2004,20(3):1-3.

[20] 程式華,曹立勇, 陳深廣, 等. 后期功能型超級稻的概念及生物學意義[J]. 中國水稻科學,2005,9(3):280-284.

[21] 劉建豐,袁隆平,鄧啟云,等. 超高產雜交稻的光合特性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2005,38(2):258-264.

[22] Chaoui A, M azhoudi S,Ghorbal M H. Cadmium and Zinc Induction of Lipid Peroxidation and Effects on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ies in Bean[J]. Plant Science, 1997, 127: 139-147.

[23] 張榮銑,程在全,方志偉,等. 關于小麥葉片光合速率高值持續期的初步研究[J]. 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2,15(增刊):76-86.

[24] 曹樹青,翟虎渠,張紅生,等. 不同類型水稻品種葉源量及有關光合生理指標的研[J]. 中國水稻科學,1999,13(2):91-94.

[25] 嚴進明,翟虎渠,張榮銑,等. 重穗型雜種稻光合作用和光合產物運轉特性研究[J]. 作物學報,2001,27(2):261-266.

[26] 張龍步,王進民,董 克,等. 水稻群體特性與產量相關性研究[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增刊),1991,(22): 45-52.

[27] 林植芳,李雙順,林桂珠,等. 水稻葉片的衰老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脂質過氧化作用的關系[J]. 植物學報,1984,26 (6): 605-615.

[28] 華 春,王仁雷. 染交稻及其三系葉片衰老過程中S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變化[J]. 西北植物學報, 2003, 23(3): 406-409.

[29] Ying J, Peng S, He Q, et al. Comparison of high-yield rice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nvironments.I . Determinants of grain and dry matter yields[A]. Field Crops Research[C]. Philippines: IRRI, 1998:1-14.

[30] 楊惠杰,李義珍,楊仁崔,等. 超高產水稻的干物質生長特性研究[J]. 中國水稻科學,2001,15(4):265-270.

[31] 劉 軍,余鐵橋. 大穗型水稻超高產產量形成特點及物質生長分析[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1998,24(1):1-5.

[32] 楊建昌,杜 永,吳長付,等. 超高產粳型水稻生長發育特性的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2006,39(7):1 336-1 345.

[33] 吳文革,張洪程,錢銀飛,等. 超級雜交中秈水稻物質生長特性分析[J]. 中國水稻科學,2007,21(3):287-293.

[34] 吳桂成,張洪程,戴其根,等. 南方粳型超級稻物質生長積累及超高產特征研究[J]. 作物學報,2010,36(11):1 921-1 930.

[35] 金繼運. 化肥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和展望[J]. 作物雜志,1997(2):5-9.

[36] Sikder H P, Gupta D K D. Physiology of grain in rice[J]. Indian Agric, 1976, 20: 133-141.

[37] Wang Y. Effectiveness of supplied nitrogen at the primordial panicle stage on rice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s[J].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ews Letter, 1981, 6: 23-24.

[38] Liang J, Zhang J, Cao X. Grain sink strength may be related to the poor grain filling of indica-japonica rice (Oryza sativa) hybrids[J]. Physiology Plant, 2001, 112: 470-477.

[39] 梁建生,曹顯祖,張海燕,等. 水稻籽粒灌裝期間莖鞘貯存物質含量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水稻科學,1994,8(3): 151-156.

[40] Kato T. Effect of spikelet removal on the grain filling of Akenohoshi, a rice cultivar with numerous spikelets in a panicle[J]. 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Agricultual Science and Soil Science, 2004, 142: 177-181.

[41] Fu J, Huang Z,Wang Z, et al. Pre-anthesis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reserve in the stem enhances the sink strength of inferior spikelets during grain filling of rice[J]. Fied Crops Research, 2011, 123: 170-180.

[42] 徐正進,陳溫福,曹洪任,等. 水稻穗頸維管束數與穗部性狀關系的研究. 作物學報,1998,24(1): 47-54.

[43] 張 強,李自超,傅秀林,等. 不同株穗型水稻超高產品種葉綠素含量變化規律及籽粒灌菜動態研究. 作物學報,2005,31(9):1 198-1 206.

[44] Kato T,Sakurai N,Kuraishi S. The changes of endogenous abscisic acid in developing grains of two rice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grain size[J]. Japanese Journal of Crop Science, 1993, 62: 456-461.

[45] 王志琴,楊建昌,朱慶森,等. 亞種間雜交稻籽粒充實不良的原因探討. 作物學報,1998,24(6):782-786.

[46] 黃升謀,鄒應斌,劉春林. 雜交水稻兩優培九強、弱勢粒結實生理研究[J]. 作物學報,2005,31(1):102-107.

[47] 董桂春,王余龍,吳 華,等. 水稻根系生長動態的研究[J]. 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2,23(4):51-55.

[48] 鄭景生,林 文,姜照偉,等. 超高產水稻根系發育形態學研究[J]. 福建農業學報,1999,14(3):1-6.

[49] 謝華安. 中國特別是福建的超級稻研究進展[J]. 中國稻米,2004(2):7-10.

[50] 鄒應斌,黃見良,屠乃美,等. “旺壯重”栽培對雙季雜交稻產量形成及生理特性的影響[J]. 作物學報,2001,27(3):343-350.

[51] 敖和軍,王淑紅,鄒應斌,等. 不同施肥水平下超級雜交稻對氮、磷、鉀的吸收累積[J]. 中國農業科學, 2008,41(10):3 123-3 132.

[52] 魯如坤. 土壤農業化學分析方法[M]. 北京: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146-165,308-311.

[53] 凌啟鴻,張洪程,戴其根,等. 水稻精確定量施氮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2005,38(12): 2 457-2 467.

[54] Samonte SOPB, Wilson LT, Medley JC, et al. 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relationships with grain yield, grain protein, and yield-related traits in rice [J]. Agronomy Journal, 2006, 98(1): 168-176.

[55] Singh U, Ladha J K, Castillo E G, et al. Genotypic variation in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medium and long duration rice [J]. Field Crops Research, 1998, 58(1): 35-53.

[56] 李 華,楊肖娥,羅安程. 不同氮鉀條件下水稻基因型氮、鉀積累利用差異[J]. 中國水稻科學,2002,16(1): 86-88.

[57] 劉運武. 磷對雜交水稻生長發育及其生理效應影響的研究[J]. 土壤學報,1996,33(3):308-316.

[58] 潘曉華,王永銳. 二系稻始穗期氮鉀營養對谷產量的影響及生理效應[J].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6,35(2):152-156.

[59] 胡 泓,王光火. 施鉀條件下雜交水稻氮磷養分吸收利用特點[J]. 土壤通報,2003,34(3):202-204.

[60] 黃見良,李合松,李建輝,等. 不同雜交水稻吸氮特性與物質生產的關系[J]. 核農學報,1998,12(2): 89-94.

[61] 唐啟源,鄒應斌,米湘成. 不同施氮條件下超級雜交稻的產量形成特點與氮肥利用[J]. 雜交水稻,2003,18(1):44-48.

[62] Yang J C,Zhang J H. Grain-filling problem in ‘super’ric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10, 61(1): 1-5.

[63] 敷和軍,王淑紅,鄒應斌,等. 超級雜交稻干物質生產特點與產量穩定性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2008,41(7):1 927-1 936.

[64] Horie T, Ohnishi M, Angus J F, et al.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yielding rice inferred from cross-location experiments[J]. Field Crops Research, 1997, 52: 55-67.

[65] 王淑紅,鄒應斌,馮躍華,等. 超級稻“三定”栽培法研究II. 不同施肥量對超級雜交稻產量及生長生理特性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2006,22(6): 141-146.

[66] 姜文超,孫龍泉,肖伯群,等. 播種期對兩優培九產量及生育特性的影響[J]. 雜交水稻,2001,16(1):38-39.

[67] 呂川根,王才林,宗壽余,等. 溫度對水稻亞種間雜種育性及結實率的影響[J]. 作物學報,2002,28(4):499-504.

[68] 吳偉明,程式華. 水稻根系育種的意義與前景[J]. 中國水稻科學,2005,19(2):174-180.

[69] 袁隆平. 水稻強化栽培技術[J]. 雜交水稻,2001,16(4):1-3.

[70] 凌啟鴻,張洪程,蔡建中,等. 水稻高產群體質量及其優化控制討論[J]. 中國農業科學,1993,26(6):1-11.

[71] 凌啟鴻,張洪程,丁艷鋒,等. 水稻高產技術的新發展—精確定量栽培[J]. 中國稻米,2005(1):3-7.

[72] 鄒應斌,夏勝平. 超級稻“三定”栽培理論與技術[M]. 湖南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6.

[73] 彭少兵,黃見良,鐘旭華,等. 提高中國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略[J]. 中國農業科學,2002,35(9):1 095-1 103.

[74] 何 強,邢俊杰,張武漢,等. 水稻均衡增產的育種策略[J]. 2013,27(4):376-378.

[75] 王志剛,王 磊,阮劉青,等. 農戶采用水稻輕簡栽培技術的行為分析農業技術經濟[J]. 2007,(3):101-107.

[76] 凌啟鴻. 精確定量輕簡栽培是作物生產現代化的發展方向[J]. 中國稻米,2010,16(4):1-6.

[77] 黃 璜,楊志輝,王華,等. 濕地稻鴨復合系統的CH4排放規律[J]. 生態學報,2003,23(5):929-934.

[78] 沈建凱,黃 璜,傅志強,等. 稻鴨生態種養系統直播水稻根表和根際土壤營養特性研究[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18(6):1 151-1 156.

[79] 袁偉玲,曹湊貴,李成芳,等. 稻鴨、稻魚共作生態系統CH4和N2O溫室效應及經濟效益評估[J]. 中國農業科學,2009,42(6):2 052-2 060.

[80] 朱清海. 稻泥鰍田生態系統能流、物流和效益分析[J]. 中國稻米,1997(1):26-28.

[81] 王耀晶,安 輝,閆 穎,等. 不同稻蟹生產模式下土壤腐殖質組成及特性研究[J]. 2013,44(2):343-347.

[82] 黃 璜,鄭華斌,傅志強,等. 水稻梯式栽培下雞鴨混合生態養殖技術養殖方法[P]. 中國專利,CN101946624A,2011-01-19.

縣水稻生產總結范文第5篇

為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為廣大農民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學習樣板,2014年在尚志市河東鄉南興水稻科技示范基地進行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配套栽培技術示范,實施面積1000畝,種植品種為中龍香粳1號,采用448孔塑料秧盤育小、中苗,收到了較好的示范效果,現將該項技術示范效果總結如下:

一、示范方法:

缽體育苗區用人工手推式播種機進行播種,每盤播量為70克芽種,每孔平均4粒左右;對照為常規機插盤育苗,每盤150克芽種,本田采用大區對比不設重復,缽體育苗區應用五菱柳機廠生產的2z-430增產型插(擺)兩用機進行擺秧,對照區用常規插秧機進行插秧。其它管理按常規管理同一標準進行。

二、示范結果調查

1、秧苗素質調查(見表1)

通過秧苗素質調查,缽體育苗區株高比對照區矮0.3cm,葉齡缽體育苗區比對照區多0.3葉,缽體育苗區和對照區均沒有發病;缽體育苗區根長5.7厘米,比對照區長1.2厘米,缽體育苗區根數比對照區多3.8條,缽體育苗區秧苗莖基寬為0.18cm,對照區粗0.02cm;百株地上干重缽體育苗區為2.5g,比對照區重0.7g;缽體育苗區充實度為0.22,比對照高0.07。從各項調查指標來看,缽體育苗區長勢、根部性狀、莖基粗、地上百株干重及充實度看秧苗素質要明顯好于對照區。

2、育苗進程調查(見表2)

項目區播種時間為4月20日,出苗期為4月23日,齊苗期為4月25日,始通風期為4月27日,大煉苗期為5月15日,插秧秧齡為32天。

3、插秧質量調查(見表3)

插秧質量調查結果顯示,缽體育苗區取秧數為4.5株,比對照區多0.5株,漏插率為0.3%,比對照區低0.5%,傷秧率為0.5%,比對照區低0.5%,勾秧率為0,比對照區低1%,漂秧率為0,比對照區低2%,翻倒率為0%,比對照區低3%,比較均勻。就是說機插播體苗插秧質量要好于常規機插盤育苗。

4、群體莖蘗動態和葉齡調查(見表4和5)

從水稻莖蘗動態變化調查結果表4可以看出,缽體育苗區分蘗始期、有效分蘗終止期、分蘗高峰期、抽穗期、成熟期的穴總莖數均比對照區多。缽體育苗區分蘗始期為7.2個,比對照區多0.5個,,有效分蘗終止期為26.8個,比對照區多3.9個,分蘗高峰期為33.5個,比對照區多4個,抽穗期為27.4個,比對照區多3.1個,成熟期為26.8個,比對照區多3.9個。

從水稻各時期葉齡變化調查結果表5中可以看出,缽體育苗區除移栽期外,返青期、分蘗始期、有效分蘗終止期、分蘗高峰期、抽穗期、成熟期均比對照區小,說明缽體育苗區葉齡進程快。缽體育苗區移栽期為3.2葉,比對照區大0.3葉;返青期為3.3葉,比對照區小0.2葉;分蘗始期為4.6葉,比對照區少0.4葉,有效分蘗終止期為8.8葉,比對照區少0.4葉,分蘗高峰期為9.5葉,比對照區少0.5,抽穗期、成熟期均為13葉,與對照區相同。

5、生育時期調查結果(見表6)

缽體育苗區移栽期為5月25日,返青期為5月27日,分蘗始期為6月1日,有效分蘗終止期為6月25日,分蘗高峰期為6月30日,抽穗期為8月8日,成熟期為9月15日,對照區除分蘗始期晚4天、分蘗高峰期早2天外,其它物候期沒有差異。生育進程調查結果表明,缽體育苗機械插秧區較常規盤育苗機插地塊返青快、分蘗早、有效分蘗時間長。

6、抗逆性調查結果見表7

從稻瘟病發生情況,示范區發生了輕微稻瘟病,危害不重;二化螟危害程度總體上較輕,產生輕微危害;從倒伏情況看,中龍香粳1號抗倒伏性強,且缽體育苗秧苗素質號,沒有倒伏現象發生。

7、考種測產結果見表8

從產量結果看,缽體育苗區株高為90厘米,與對照相同;穗長為17.7厘米,比對照長0.6厘米;平方米穗數為528穗,比對照多29.5穗;穗粒數為73.9粒,比對照多0.7粒;結實率為87.4%,比對照低4.1%;千粒重為25.5克,比對照高0.7克,畝產579.7公斤,比對照增產4.9%。

三、示范小結

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配套栽培技術即水稻缽育機插栽培技術具有傷根差、不漂苗、補苗用工少、返青快、分蘗早、分蘗多等優點,增產4.9%。

四、存在問題

播種時沒有相配套的播種器,每孔內下種量多,一般在5-6粒種子,存在穴內過密問題,因此增產率低。

縣水稻生產總結范文第6篇

農田沒有拋荒

由于種糧比較效益低等原因,我國南方有的地方有的農田被拋荒,各界對此非常關注。通過田間現場調查并走訪鄉村干部和農戶發現,××市并沒有出現大家所擔心的拋荒現象。××市有農田104萬畝,其中一季農田10萬畝,常年水稻播種面積200萬畝。近年來全市稻谷年總產量一直穩定在16—16.5億斤之間,單季平均畝產820斤左右。從目前情況看,××市的糧食生產形勢比較穩定。在調研過程中,據山區鄉鎮的村組干部介紹,極少數灌溉條件差的零星田塊兩季被改種一季的情況偶有存在,但數量極少,還不到百分之一。盡管如此這種情況仍需引起重視。

兩種人在種田

一是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和婦女在種田,這是當前水稻生產的主力。××市與其他中西部縣市一樣,田少人多,土地遠遠容納不了現有勞力,農村青壯年大都外出務工經商,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小孩和少量中年以上婦女。對大多數農戶來說,務工經商收入是其主要經濟來源,種糧收入只是農家經濟的補充。張巷鎮何家村烏桕組共有32戶農戶,勞力58 人,目前常年在外打工經商的有51人,占勞力總數的88%,其中有3戶全家在外,春節都未回家。該組共有水田118.5畝,其中101畝由留守老人、婦女自耕自種,占農田總面積的85.2%。烏桕村的情況在××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80%以上的勞力已經離開農田,近90%以上的農田仍為各家各戶散耕散種。

二是種田大戶即規模經營者在種田。按農業部門的統計口徑,種田50畝以上為規模經營。照此標準,××市現有規模經營戶650戶。但××全市農業人口人均農田只有1畝左右,50畝相當于10個以上家庭的責任田總數,要求農村十分之九的家庭退出農田讓位于規模經營,目前還不大現實。如果把規模經營的標準定為30畝以上,則××全市規模經營的農田面積已達10萬畝,約占農田總面積的10%。種田大戶又分兩種情況。一是百畝以上的種田大戶,如秀市鎮一種田大戶種了1700畝,榮塘鎮一種田大戶種了500畝,目前這種大戶的數量還不多。二是百畝以下的種田大戶,多為一對夫婦耕種三五十畝,不另雇工。百畝以下種田大戶主要是一些村組干部、有種糧技術的中年農民和家庭情況特殊外出打工不便的農民。

先看售糧收入和種田成本。

1、XX年年平均每畝農田的售糧收入:雙季為1394元,單季為810元。其中早稻產量820斤,百斤價80元,計656元;晚稻產量820斤,百斤價90元,計738元,雙季合計1394元。種單季的產量900斤,百斤價90元,售糧收入為810元。另有國家政策性補貼每畝79元,不管轉租與否,此款一般歸責任田承包者領取,承租者無此項收入。

2、XX年年平均每畝農田的農資、種子、水費三項支出:雙季為440元,單季為240元。其中早稻化肥100元,晚稻化肥100元,早稻農藥40元,晚稻農藥60元,早稻種子40元,晚稻種子40元,早稻水費20元,晚稻水費40元。

3、XX年年平均每畝機耕、機播、機割三項支出:雙季為280元,其中每季機耕費各50元、每季機割費各50元、每季機播(插)費各40元。種單季的一般不()用機械作業。

4、XX年年勞動力平均日工價為50元,婦女、老年人可略作下調計算。

那么種田效益如何呢?

1、XX年年自耕自種散戶每畝(雙季)的效益情況:又分兩種,即完全自耕自種的散戶和農忙時請人幫工且使用農機具的散戶。完全自耕自種的散戶平均每畝效益為954元,即售糧收入1394元,扣除農資、種子、水費等項成本440元,尚余954元。按平均每畝用工25個計算,這種散戶種田沒有利潤,但每日賺到了約38元工資。請人幫工且使用農機具的散戶效益為674元,即售糧收入1394元,扣除農資、種子、水費、機耕、機割、機插等6項成本720元,尚余674元。按平均每畝用工8個計算,除賺取300來元工資外,每畝利潤350元左右。

上一篇:巡視組反饋意見范文下一篇:學生社團的作用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