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腰椎間盤突出ct的診斷范文

2023-09-30

腰椎間盤突出ct的診斷范文第1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0例, 男61例, 女39例, 年齡20~63歲, 病程1個月~10年不等。本組患者完全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 并經腰椎CT或MRI檢查, 排除其他疾病。100例患者可分為:后外側型80例, 中央型15例, 極外側型5例。其中單節段突出70例, 主要為L4~5、L5~S1突出, 雙節段突出30例, 主要為L3~4、L4~5、L5~S1突出。所有病例均有典型下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等臨床癥狀。

1.2 方法

1.2.1 CT掃描方法

(1) 體位:患者取仰臥位、雙腿微屈、臀部墊高。 (2) 掃描范圍:掃描層面平行于椎間隙, 層距3~5mm、層厚3~5mm;每一腰椎間盤掃描上、中、下3個層面, 從第1腰椎下緣開始, 向下逐一進行腰椎間盤掃描。 (3) 角度:掃描架與脊柱長軸垂直或與椎間盤平行。

1.2.2 CT引導下經皮穿刺椎間盤注射臭氧

此方法是一種有效、安全的微創方法。

1.2.3 CT引導下射頻靶點治療

此方法是一種安全、高效、價廉、操作簡單的全效的微創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方法。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計數資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CT掃描顯示94例為LDH, 后外側型25例、后正中型35例、外側型24例、游離型10例, 與手術診斷符合率為94% (94/100) 。

A組患者隨訪1個月, 療效優29例, 占58%, 良10例, 占20%, 差11例, 占22%, B組隨訪1個月, 療效優43例, 占86%, 良6例, 占12%, 差1例, 占2%, 2組均無并發癥。結果見表1。

A、B2組優良率比較, χ02.05, 1=3.84, χ2=9.47<3.84, P<0.05, 2組差異有顯著性, B組的優良率高于A組。

3 討論

CT在我國普及率較高, 用于診斷椎間盤突出最為常見, 其對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符合率較高。它以較高的密度分辨力和空間分辨力為特點, 可直接清楚地觀察椎間盤的形態, 準確判斷局部細微變化, 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依據。臭氧治療原理:將臭氧注入到椎間盤髓核組織內, 瞬時破壞髓核細胞及氧化蛋白多糖, 髓核細胞體積縮小、固縮、降低椎間盤內壓力, 從而減輕神經根壓迫, 達到緩解癥狀的作用。射頻熱凝髓核成型術的治療原理:利用低溫 (約40℃) 氣化技術去除部分髓核組織, 完成組織重塑, 并利用加溫 (約70℃) 技術直接把突出的髓核變性、凝固、收縮、減少體積、解除壓迫來達到治療效果。其主要優點為:對正常的髓核組織損傷較小, 且對神經根水腫、損傷的纖維環、周圍神經根炎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有效率高。這2種方法在臨床應用上被廣泛推廣。

摘要:目的 探討和總結螺旋CT在腰椎間盤突出癥中診斷和治療的臨床價值。方法 總結和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經CT掃描確診為腰椎椎間盤突出癥的100例患者的影像學資料, 然后隨機將100例患者分為A、B2組各50例, A組在CT引導下行臭氧注射, B組在CT引導下射頻熱凝靶點治療腰椎椎間盤突出癥, 觀察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CT掃描確診為腰椎間盤膨出56例、椎管內游離體10例、髓核向后側或外后側突出17例、硬膜囊及神經根受壓或移位7例、其他征象10例。A組患者隨訪1個月, 療效優29例, 占58%, 良10例, 占20%, 差11例, 占22%, B組隨訪1個月, 療效優43例, 占86%, 良6例, 占12%, 差1例, 占2%, 2組均無并發癥。A、B2組優良率比較, P<0.05, 2組差異有顯著性, B組的優良率高于A組。結論 采用CT掃描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 可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另外, CT引導下經皮穿刺椎間盤注射臭氧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是一種有效、安全的微創方法, 射頻靶點治療也是一種安全、高效、價廉、操作簡單的全效微創治療方法, 這2種方法在臨床應用上被廣泛推廣。

關鍵詞:CT,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臭氧治療,射頻熱凝靶點治療

參考文獻

[1] 胡有谷.腰椎間盤突出癥[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221.

[2] 李卓才.CT引導下經皮穿刺臭氧注射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68例[J].中國臨床新醫學, 2010, 3 (6) :561~562.

腰椎間盤突出ct的診斷范文第2篇

椎間盤膨出表現為椎間盤邊緣均勻的超出相鄰椎體邊緣,硬膜外脂肪層清晰,硬膜囊無明顯受壓或輕度受壓。

椎間盤突出表現

腰椎間盤突出ct的診斷范文第3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入選標準: (1) 不同程度腰骶部活動受限、疼痛, 下肢感覺障礙及放射性疼痛的臨床癥狀; (2) 直腿抬高試驗 (+) 、加強試驗 (+) ; (3) CT掃描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 (4) 取得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簽訂知情同意書。共入組80例患者, 收住院后進行手術治療, 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及CT掃描結果將入組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29例患者的臨床癥狀側別和對應的脊髓節段與CT掃描結果不一致, 其中男18例、女11例, 年齡46~73歲、平均 (57.82±7.83) 歲;對照組51例患者的臨床癥狀側別和對應的脊髓節段與CT掃描結果一致, 其中男32例、女19例, 年齡43~72歲、平均 (57.15±7.66) 歲。

1.2 手術方法

患者取俯臥位, 在連續硬膜外麻醉下根據病變腰椎的階段做10~12 cm的后正中切口, 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 鈍性分離骶棘肌等肌肉后顯露脊椎的棘突和兩側的椎板。根據術前定位, 選擇相應的腰椎節段, 切除棘上、棘間韌帶及黃韌帶, 咬除兩側椎板后進行擴大開窗, 首先探查神經根存在水腫、粘連以及髓核突出偏大的情況, 記錄后用環形鉆頭向內鉆入約2.0 cm, 摘除髓核組織。術畢用3%雙氧水和生理鹽水沖洗, 放置負壓引流管, 依次縫合各層組織。

1.3 觀察指標

1.3.1 術中觀察指標

術中觀察兩組患者神經根存在水腫、粘連的情況以及髓核突出的大小。

1.3.2 術后觀察指標

術后1周時, 采用Medtroni肌電誘發檢測儀行下肢肌電圖檢查患側下肢運動神經的潛伏期 (LAT) 、運動神經的傳導速度 (MCV) 及感覺神經的傳導速度 (SCV) ;采用NRS疼痛量表評價患者的疼痛程度。

1.4 統計方法

研究所得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 表示, 進行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術中觀察指標

術中可見觀察組存在神經根水腫、粘連以及髓核突出偏大的例數均多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術后觀察指標

術前, 兩組患者的NRS評分、運動神經潛伏期、神經傳導速度MCV和SCV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術后, 兩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運動神經潛伏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且均低于術前 (#P<0.05) , 神經傳導速度MCV、SCV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且均高于術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見表2。

注:#術后vs術前: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vs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的退行性病變。椎間盤主要由外部纖維環和中心髓核構成, 髓核主要由膠質基質組成, 纖維環主要由纖維軟骨束構成內環部分, 10歲以前含水量分別達到85%和75%, 10歲以后髓核自其腹背側緣開始纖維化并逐漸向中心發展, 30歲以后含水量進一步下降。這一現象稱為腰椎間盤退變, 也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基礎[1]。退變的椎間盤由于髓核蛋白多糖降解, 聚合水減少, 其抵抗壓力的能力降低;纖維環膠原成分改變使其抵抗張力的能力減弱。二者共同作用使椎間盤降低或喪失吸收負荷、分散應力的力學功能, 并在此基礎上發生諸如出現裂隙、斷裂甚至破裂等一系列變化, 最終導致髓核突出, 壓迫刺激脊髓、神經根, 產生腰腿痛癥狀和體征[2]。

根據髓核突出的程度不同, 可以將腰椎間盤突出癥退變型、膨出型、突出型 (后縱韌帶下) /脫出型 (后縱韌帶后) 及游離型。其中, 突出型是指髓核經纖維環裂隙向椎管內突出, 后縱韌帶未破裂的情況[3];當癥狀進一步發展, 突出的髓核突破后縱韌帶則成為脫出型, 與相應椎間盤不連接則成為游離型。目前的研究認為, 脫出型和游離型癥狀和體征較為嚴重, 多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并且一部分患者存在臨床表現與CT結果不一致的情況[4]。在上述研究中, 我們分析了造成這一現象的原意及手術治療的效果, 旨在為臨床工作中處理臨床表現與CT結果不一致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

首先我們在術中發現, 觀察組存在神經根水腫、粘連以及髓核突出偏大的例數均多于對照組。這就提示神經根水腫、粘連以及髓核突出偏大可能是造成臨床表現與CT結果不一致的原因。這是由于當神經根存在水腫、粘連或髓核突出偏大時, 可能造成病變對側或者上下階段的脊髓受到壓迫, 而這一現象無法通過CT掃描發現, 因而造成了臨床表現與CT結果不一致[5]。針對兩組患者, 我們均給予了手術切除治療, 結果可以發現術后, 兩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運動神經潛伏期無差異、且均低于術前, 神經傳導速度MCV、SCV無差異、且均高于術前。這可以反映一下兩方面的問題: (1) 手術切除治療能夠有效的改善神經功能、緩解疼痛狀態; (2) 存在臨床表現與CT結果不一致的患者, 接受手術治療后能取得相似的治療效果, 并未出現療效的差異。

由此也可以得出上述回歸性研究的結論:神經根水腫、粘連及髓核突出偏大是造成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表現與CT結果不一致的原因, 通過手術治療能夠有效緩解疼痛、改善神經功能, 是有效的治療方式。

摘要:目的 探討研究臨床表現與CT結果不一致的腰椎間盤突出的原因和對策。方法 選擇在該院就診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臨床表現與CT結果分為臨床表現與CT結果不一致的的觀察組和臨床表現與CT結果一致的對照組, 進行手術治療并在術中觀察神經根存在水腫、粘連的情況以及髓核突出的大小, 術后觀察患者的恢復情況。結果 術中可見觀察組存在水腫、粘連以及髓核突出偏大的例數均多于對照組, 兩組患者術后的VAS疼痛評分、運動神經潛伏期無差異、且均低于術前, 神經傳導速度MCV、SCV無差異、且均高于術前。結論 神經根水腫、粘連及髓核突出偏大是造成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表現與CT結果不一致的原因, 通過手術治療能夠有效緩解疼痛、改善神經功能, 是有效的治療方式。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髓核,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1] 張永添.14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CT分型與表現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 2011, 49 (6) :157-158.

[2] 康兩期, 陳衛, 丁真奇, 等.臨床癥狀與髓核突出左右不一致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治[J].臨床骨科雜志, 2008, 11 (2) :144-146.

[3] 王爽.CT表現與臨床癥狀左右不一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治[J].廣東醫學, 2012, 33 (10) :1447.

[4] 常旭, 董永鋒.CT征象與癥狀體征不符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原因分析[J].中外醫療, 2009, 27 (12) :167.

腰椎間盤突出ct的診斷范文第4篇

椎間盤膨出表現為椎間盤邊緣均勻的超出相鄰椎體邊緣,硬膜外脂肪層清晰,硬膜囊無明顯受壓或輕度受壓。

椎間盤突出表現

腰椎間盤突出ct的診斷范文第5篇

隨著醫學水平不斷提高,各種疾病也是在不斷的發生病變。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漸漸成了問題。特別是自診,一旦自診出錯,就會導致患者有癱瘓的可能。所以,大家一定要學會腰椎間盤突出診斷。太原同濟醫院頸腰椎科專家提醒您,在腰椎間盤突出診斷中,要注意以下六項。

1、腰疼

腰疼是腰椎間盤突出的最明顯的癥狀。但是該病癥也長容易和其他頸腰椎病癥狀混淆。

2、腿疼

腿疼是腰椎間盤突出又一非常明顯的特征。往往患者的腿疼呈放射狀。

3、腰椎活動受限

在患有腰椎間盤突出之后,患者在活動是,往往會出現腰疼的現象。

4、脊椎彎曲

在患有該病之后,由于盤突出物的影響,往往會出現脊椎彎曲的現象。

5、腿部麻木

在盤組織突出之后,壓迫神經,會引起患者的下肢麻木癥狀。

6、下肢體溫下降

由于神經受壓怕,所以往往會出現患者的下肢體溫下降的現象。

腰椎間盤突出ct的診斷范文第6篇

學號:0660061

一、 腰椎間盤突出癥常規手術療效

1. 經典腰椎間盤切除術的遠期療效評估

Yorimitsu等通過直接查體或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已行經典腰椎間盤切除術超過10年的患者采用JOA評分進行系統性回顧,分析術后殘留腰痛或椎間盤突出復發等術后相關問題。隨訪結果JOA評分平均改善率73.5±21.7%;74.6%的患者有殘留腰痛,僅12.7% 患者有嚴重下腰痛。存在嚴重下腰痛者,大多數接受手術時年齡小于35歲,且術前有進展性椎間盤退變[1]。

Loupasis等對109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隨訪內容包括腰腿痛的緩解情況、手術療效的滿意度、術后是否需要鎮痛藥物、活動情況、工作能力和再手術情況。最終隨訪時64%患者對療效滿意,平均ODI評分為18.9。101例初次手術患者中,仍有28%患者有明顯的腰腿痛。對手術效果,65%的患者非常滿意,29%滿意,6%不滿意。分析中發現重體力勞動、尤其是從事農業勞動、教育水平低等因素是良好療效的負指標。在術前采用這些指標可估測出遠期療效不佳的高?;颊遊2]。

Dvorak等對575例腰椎間盤突出癥初次手術的患者進行回顧分析,其中371例(術后4~17年)獲得隨訪。255例(70%)仍有腰痛,83例(23%)疼痛呈持續性且嚴重;172例(45%)殘留坐骨神經痛,131例(35%)仍需后續治療,17%的患者行二次手術[3]。

國內侯樹勛等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行髓核摘除術后的遠期療效進行研究。對行髓核摘除術(開窗法、半椎板切除和全椎板切除)治療的1000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104例獲得隨訪,通過問卷回答,分析患者術后癥狀緩解、恢復工作情況及對手術的滿意程度,并對放射學資料保留完整的患者手術前后的腰椎間隙高度和穩定性進行對比研究。三組手術療效優良率分別為83.8%、77.3%和43.5%;平均恢復工作時間和恢復工作情況分別為4.3個月和84.6%、4.6 個月和86.4%、4.4 個月和77.8%。開窗組、半椎板組療效明顯優于全椎板切除組。開窗組與半椎板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術后9 年腰椎間隙高度平均丟失36%,但絕大多數患者未出現局部不穩。作者認為開窗法和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

間盤突出癥可獲得良好的遠期療效。髓核摘除術后椎間隙高度下降不一定導致椎間不穩和神經根受壓,髓核摘除術仍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可靠而有效的方法[4]。陳伯華等回顧性分析273例接受髓核摘除術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中遠期療效,結果顯示術后的中期療效較好;但隨時間延長,優良率下降。作者認為開窗髓核減壓術的療效優于半椎板切除減壓術和全椎板切除減壓術[5]。

術后腰椎失穩是經典腰椎間盤切除手術的主要遠期并發癥之一,但其發生率較低。Cauchoix 等對520例行腰椎間盤切除術患者行18年隨訪,發現腰椎不穩發生率僅為5.9%(31例)。作者認為腰椎間盤切除術后腰椎不穩的發生相對少見,不需在初次手術時即行融合術[6]。Padua等采用問卷調查、客觀評分及動力位X線檢查等方法分析150例患者,影像學結果顯示20%(30例)患者存在脊柱不穩,但僅有6%(9例)的患者出現癥狀[7]。

由此可見,初次腰椎間盤突出癥采用經典椎間盤切除術遠期療效滿意,年輕體力勞動者在經典術式治療后仍存在一定的復發率(特別是術后椎間盤高度保留的患者)、殘留下腰痛、腰椎失穩、心理疾病等諸多問題。 2.腰椎間盤切除輔加融合術的遠期療效

腰椎間盤突出癥經典術式存在一定問題,因此有學者嘗試在腰椎間盤切除的基礎上,同時輔加內固定或不用內固定的脊柱融合術。對該類手術的治療效果目前仍存在較大爭議。

Takeshima 等對9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療效和影像學結果行前瞻性研究。其中45例行單純腰椎間盤切除術,51例行腰椎間盤切除輔加融合術。采用JOA腰痛評分對臨床效果進行評估。結果顯示非融合組與融合組的療效優良率分別為73%和82%,療效無顯著性差異。但術后下腰痛的緩解程度在融合組中更為顯著,手術節段腰椎間盤突出復發率在非融合組中較高,而融合組無復發;非融合組中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等顯著少于融合組。影像學顯示融合組和非融合組中椎間隙高度都隨時間降低,椎間隙高度變化和腰椎活動度與臨床療效無關[8]。盡管目前對腰椎間盤切除后行融合術的利弊爭議較多,但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初次手術即行融合是沒有指征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行腰椎融合術并不能改善手術療效。

Young對1005例因腰椎間盤突出癥接受手術的患者平均隨訪8年。其中行

腰椎間盤切除后方融合術450例,僅行腰椎間盤切除術555例。結果發現,融合組和非融合組的療效優良率并無差異(分別為73%,82%)。但兩組坐骨神經痛遠期緩解率分別為73%、48%;而腰痛遠期緩解率分別為68%、52%。融合組在緩解腰痛和坐骨神經痛方面明顯優于非融合組。該組病例中包括峽部裂、滑脫、側凸先天性發育異常小關節突退變、骨折、復發等,提示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其它異常時可行輔助融合術[9]。

Eie隨訪259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其中119例行單純腰椎間盤切除術,68例患者行腰椎間盤切除無固定融合術。兩組患者術后早期療效相似,滿意率分別為89%和88%。術后6-7年隨訪時,療效兩組間無差異。疼痛緩解效果,融合組滿意率為85%,而非融合組為76%,融合組優于非融合組。單純腰椎間盤切除組和腰椎間盤切除融合組疼痛復發率分別為27%、15%。非融合組疼痛原因:椎間盤突出復發(10%),粘連或骨軟骨病變(17%)。融合組疼痛原因:假關節形成(9%),腰椎間盤突出復發(3%),其他原因(3%),提示融合組能更好地減少術后殘留腰背痛,融合術操作相對經典手術較為復雜,有其自身相關并發癥,建議應用于年輕體力勞動者[10]。Matsunaga等研究結果得出同樣結論[11]。

Donceel 等對395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的患者恢復工作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經皮髓核切除126例,腰椎間盤切除融合286例,經典腰椎間盤切除術3544例。經典腰椎間盤切除術組或經皮髓核切除術組70%術后12月內恢復工作,融合術組僅45%,腰椎間盤切除加融合術并不能改善手術效果[12]。

Inoue等報道了35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前路椎間盤切除融合術患者8.5年隨訪情況,94.3%獲得骨性融合。術后行脊髓造影證實前路椎間盤切除可獲得充分的神經減壓。223例遠期隨訪手術療效良好。良好的臨床效果與前路手術恢復了椎間隙高度及椎體正常排列有關。作者認為此手術方法適用于有腰痛和坐骨神經痛的年輕體力勞動者和有脊柱不穩的患者[13]。

Matssunaga等對一組行切開或經皮腰椎間盤切除術(51例)或腰椎間盤切除融合術(29例)的體力勞動者和運動員進行了回顧性研究,發現單純腰椎間盤切除患者恢復工作的時間較短,但單純腰椎間盤切除組22%患者不能恢復至術前活動水平。術后1年單純腰椎間盤切除與腰椎間盤切除融合術后恢復術前工作或體育項目比率分別為54%和89%。作者認為對于體力勞動者和運動員應采用腰

椎間盤切除輔加融合術[11]。

多數文獻報道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手術治療輔加脊柱融合術可以減少術后殘留腰痛,但不能提高手術療效,目前尚無令人信服的醫學證據支持初次腰椎間盤切除術時應常規予以融合術。對于年輕從事體育和體力勞動者、長節段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嚴重的軸向疼痛、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其他異常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選擇融合術。胡有谷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經典手術并行腰椎融合的目的是達到腰椎穩定和減少椎間盤再突出, 有以下情況時應考慮并行腰椎融合術: ( 1) T12/L1 和L1/2 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癥。因胸腰交界處椎間盤一節段切除后, 由于生物力學原因另一節段易發生突出。( 2) 全椎板切除并關節突切除, 術后易發生腰椎失穩或腰椎滑脫, 影響療效以及誘發椎間盤再突出。( 3) 腰椎管狹窄癥并腰椎間盤突出, 因手術切除椎間盤時需一并解除神經根管或中央管狹窄因素, 脊柱后柱結構破壞過多, 影響脊柱穩定性。( 4) 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 Ⅳ區突出) 經關節突切除手術入路, 術后一側關節突缺如, 影響該節段的穩定性。( 5) 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腰骶椎發育畸形, 發生于L5/S1 節段的突出由于原先畸形存在的下腰椎應力改變, 易發生原節段再突出或另節段突出。( 6) 腰椎間盤突出癥再次手術, 再次手術對腰椎后部結構破壞較大, 可能影響脊柱穩定性及發生另節段突出[14]。

二、微創治療進展

1. 椎間盤內電熱療法( 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therapy, IDET):

其原理是通過熱量使膠原組織發生固縮,凝固纖維環上的病變部位及肉芽組織,滅活病變部位的痛覺感受器以阻止痛覺傳入。本方法適用于持續性腰痛6 個月以上、保守治療無效、直腿抬高試驗陰性、MRI 未顯示神經根壓迫、椎間盤造影示誘發疼痛加重的椎間盤內破裂型椎間盤源性腰痛。

2.經皮化學溶核術chemonucleolysis:

1964年, Smith首次將木瓜凝乳蛋白酶用于臨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Kuh SU報道經皮化學溶核術、微創外科椎間盤切除術、后路椎間盤(植骨)融合術治療椎間盤突出癥,療效滿意率分別為91%、95%、89%。腰背部麻木是化學溶核術最常見的副反應, 最嚴重的并發癥是將蛋白酶誤注入椎管內引起截癱。

3.經皮穿刺臭氧注射術(Minimally invasive oxygen-ozone therapy):

國外較大樣本資料統計,經皮穿刺臭氧注射術治療椎間盤突出癥總有效率為68%~80%。Bocci V 等認為臭氧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鎮痛的機制是抑制脊髓損傷感受器纖維,激活機體的抗損傷系統,并通過刺激抑制性中間神經元,釋放腦啡肽而起作用,類似于“化學針灸”的作用機制。通過臭氧使髓核細胞變性、壞死,基質纖維化,從而使髓核結構遭到破壞,髓核的體積縮小,固縮,解除對神經根的壓迫。

4.經皮穿刺腰椎間盤摘除術(PLD)

自1975 年Hijikata S首次報道。包括經皮手動腰椎間盤摘除術(PLD)和經皮自動腰椎間盤摘除術(APLD)。通過后外側入路進入椎間盤,在纖維環上鉆孔、開窗,摘除部分髓核,降低椎間盤內壓力, 緩解對神經根及椎間盤周圍痛覺感受器的刺激,達到治療目的。但臨床結果顯示大多數突出椎間盤并無明顯回縮,部分病人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1985 年,Onik G[13]研制集切割、沖洗和抽吸于一體的氣動式自動摘除器,將PLD 改進為APLD。其治療的機制是將部分髓核切割、吸出, 降低椎間盤內壓力, 減輕對神經根及椎間盤痛覺感受器的刺激。其適應證較窄, 只適合于治療單純性和急性腰椎間盤突出。Degobbis A 等報道APLD 治療506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獲得滿意療效,與傳統的腰椎間盤摘除手術相比,住院時間短,手術風險小,即使手術未獲成功,也沒有傳統手術的并發癥。

5.后路顯微內窺鏡下腰椎間盤切除術(MED)

自從1997 年Smith M 等首次報道應用后路顯微內窺鏡下腰椎間盤切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MED是將傳統的開放椎間盤摘除技術與內鏡技術相結合的一項新微創手術。術者在內鏡顯示系統幫助下,能清楚了解硬膜囊、神經根及突出椎間盤的關系,可徹底解決神經根壓迫,同時避免損傷神經根和硬膜囊,止血徹底。此手術能完全保留脊柱中、后柱結構,不影響脊柱生物力學結構,大大減少了術后脊柱滑脫、下腰痛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利用該手術系統可以完成腰椎間盤摘除、椎板切除、內側小關節切除、椎孔成形、側隱窩減壓等手術。同時,借助輔助工具

可解決腰椎管狹窄、神經根管狹窄等問題。與傳統手術相比,MED具有創傷小、恢復快、手術及住院時間短、綜合醫療費用低、手術適應證較寬等優點。

6. 經皮激光椎間盤減壓術( 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 ression, PLDD) PLDD是在經皮椎間盤摘除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原理是利用激光脈沖汽化燒灼髓核組織,直至椎間盤組織不再回縮,從而降低椎間盤內的壓力,解除椎間盤組織對神經根及脊髓壓迫刺激,達到治療目的。1987年, Choy等]最先報道用激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獲得滿意療效。此術式具有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不破壞脊柱穩定性等優點,手術優良率達70%~87%。。經皮內鏡激光切除椎間盤技術不能改善椎管狹窄、神經管狹窄、骨贅及關節突肥厚內聚,其手術適應證有一定的局限性。

7.全內窺鏡下腰椎間盤摘除術

Ruetten S 等將全內窺鏡下腰椎間盤摘除術與傳統微創手術做了比較, 結果顯示兩種手術方式的治療結果相近,而全內窺鏡下腰椎間盤摘除術背痛、術后并發癥、創傷、恢復時間都有明顯優勢。Ruetten S等對463 例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實行全內窺鏡下髓核摘除術,結果顯示81%患者腰腿痛的癥狀消失,14%患者偶有疼痛, 沒有癥狀加重的患者。

全內窺鏡下椎間盤摘除術有明顯的優勢且創傷小,并發癥少,恢復快。全內窺鏡下椎間盤摘除術在現有的微創治療方法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全內窺鏡下的優點在于切口小,對組織的損傷有限,手術視野內照明效果好,操作簡便, 對脊柱穩定性結構破壞能比較徹底地解決神經根壓迫,同時能避免傷及神經根和硬膜囊,術后患者身體恢復快。

上一篇:雷鋒英雄事跡故事20字范文下一篇:ds18b20資料及程序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