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建國六十周年范文

2023-09-16

建國六十周年范文第1篇

2009年10月,又是一個金色的秋天,又是一個豐收的秋天,還是建國六十周年的秋天。

1949年這個秋天,一代領袖毛主席,站在天安門上宣布: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

歷經六十年的風風雨雨,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她六十歲的生日。六十年,一個甲子的輪回,六十年,光輝歲月彈指一揮間,六十年,中華滄桑歲月的巨變。

回首六十年,我們經歷了太多太多„„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風雨三十年,中國的經濟更快發展,科教更進步,社會更繁榮,人民生活更殷實,

中國,一個多么俊秀的名字!也是一個神奇的神州大地,在這片神舟的地上生活著十三億中國人,他們勤奮,他們堅強,他們有著堅韌不拔的精神。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中,您敢為人先,捍衛世界和平;1964年,中國成功引爆第一顆原子彈;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1998年,戰勝歷史罕見的大洪水;2001年,申奧成功,實現了華夏兒女百年奧運夢想,以及同年加入世貿,讓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贏得一席之地;2003年,神五升天,成功戰勝令人聞風喪膽的“非典”;2007年,成功發射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

2008年是中國面臨嚴峻考驗的一年,是中國發展史上不尋常的一年。一月,雨雪冰凍災害席卷南方地區;五月,汶川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此時的汶川,

天空不再蔚藍„當建筑一棟棟坍塌,當生命一個個倒下,當眼淚一滴滴掉落,當前途一點點迷茫,是我們的同胞把希望和溫暖灑下。八月,祖國成功舉辦奧運會,并一次又一次的地摘金奪銀,取得獎牌榜首位。神舟七號問天,實現了中國人首次漫步太空的夢想!

建國六十周年范文第2篇

穿透歷史的煙云,只為正視淋漓的鮮血。

我們都是祖國的孩子,都以敬畏的心情崇拜著她深厚內腔中的五千年華夏文明,都懷著先輩們傳承至今的浩然正氣、民族精魂,于是當近代的侵占與掠奪毫無情面地降臨在這片平靜的土地,我們憤怒了。我們都成了稼軒,而這片熱土一夜白頭,垂

垂老矣。今人痛心疾首地對著史書喟嘆,憑吊苦難中慘淡的人生和不屈的頭顱。當華人的心隨歷史的字句絞痛不已之時,漢字終于在這一篇章生機勃發,曲折的路途也都在預示著這一刻的到來——1949年10月1日,一條東方巨龍睜開了睡眼,蓄勢待發。數萬萬人用血淚筑成比長城更堅實穩固的驕傲的名詞——中國!

路過建設的春風,只為珍惜現世的幸福。

從一五計劃到經濟建設改革,從毛澤東思想到科學發展觀本文來源:公務員在線http://,從改革開放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中國時間軸上的每一點都講述著我們民族一段艱苦奮斗的歷程。備受欺凌的中華民族在六十年前站起來了!并且以勤奮的態度摸索著前行,以創新的精神增強生命力,以堅持的信念與時俱進……終以驕傲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艱難的時期早已鐫刻為不朽的記憶,康莊大道更需要我們以感恩之心珍惜著走下去。像超級雜交稻一樣茁壯成長,才不辜負陽光雨露的滋潤灌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早日挺起祖國的脊梁;追求同神七一樣沖上云霄,才對得起六十年來,還有更久以前,不變的星光下的殷殷希望……

背離創痛的陰影,只為飛翔在更遼闊的蒼穹。

祖國這個宏偉壯麗的名字,偉大的背后也和我們每個人一樣,脆弱的她依然常常遭受沉重的打擊:數九寒冬,冰天雪地的籠罩;大地震顫,汶川的失聲哀號;嬰孩痛苦煎熬;世界金融風暴,h1n1危險訊號……深重的災難讓祖國母親容顏憔悴,身心俱疲。這樣的時刻正需要她的子民堅強、團結,年輕的生命不怕困難,因為跌倒了還可以再站起來。使我尤其難忘的,是災后充斥著祖國每個角落的愛,六十年來它教會我們的,讓我們在需要的時候慷慨地回報給她。悲壯襯托下的大愛,就是我們送給她最真摯的生辰賀禮。

建國六十周年范文第3篇

今天在這里,這樣一個場合,特別讓人激動。是啊,我們的祖國,我們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六十歲了。他就像一艘巨大的航船,劈波斬浪,奮勇前行,直掛云帆濟滄海,巍然屹立在今天的世界舞臺上。我們應該歡呼,我們應該歌唱,歌唱我們的祖國,歌唱我們幸福的生活。

可是,我覺得,在這樣特殊的時刻,我們更應該安靜。靜靜的坐下來,想一想,這一切都是怎么來的,這一切都是多么的來之不易!

如果我們這樣安靜的坐著,這個時侯,你是否聽到,有一曲熟悉的旋律回蕩在耳邊,那就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是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也是爺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的爺爺今年88歲了,他有一把白花花的胡子。一輩子沒有離開過農村。前幾天,我把他接到城里來。捋著胡子,他向我講起那遙遠的過去。

遙想一百年前,1909年的中國。那時候還是黑暗的舊中國。滿清皇帝坐龍庭,今天割地,明天賠款。偏遠的農村里,地主穿著長袍馬褂,窮苦人家破衣爛衫,推著木轱轆車出門打短工。就是咱這自古以來人煙稠密的齊魯大地,也是百業凋碧,滿目瘡痍。史志上就明確記載:黃河自咸豐年間奪大清河入海以來,山東赤地千里。老百姓活不下去了,那時候只有兩條路,一是闖關東,二是順黃河東下,拾荒要飯去闖利津洼。我的老爺爺就用一根扁擔,后頭挑著鋪蓋卷,前頭挑著大兒子,牽著老奶奶的手,流落到這里。爺爺就出生在這渤海岸邊的新淤地上。

爺爺生在1921年,跟共產黨同歲。那個時侯,軍閥混戰,民不聊生。西方列強也來瓜分中國這塊肥肉,真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大革命勝利了,蔣介石竊取了勝利果實,民國了。民國了怎么樣呢?村長還是老地主,老百姓還是沒飯吃。一次次的征兵抓夫卻更多了。村里過隊伍,你打過來我打過去,也分不清是哪部分的。反正都得叫老總,都得伺候吃喝,都得挨鞭子。日本鬼子占山東,修膠濟鐵路,把大爺爺抓去了,從此就沒能回來。蔣介石炸開了花園口,黃河淹了山東三府十八縣。莊稼沒有收成,土匪橫行。老爺爺被人綁了票,沒有錢贖,最后生生給人勒死在黃河口的葦子林里。

爺爺那時候住在地窩子里,像老鼠一樣,晝伏夜出,東躲西藏。就是這樣,兩年里還是換了三個地方,失去了兩個孩子。我的大姑姑叫秀,七歲上餓死在三月里;我的大伯叫深,十二那年得了痢疾。爺爺對我說:“都怪我,把名字起錯了。這袖和身,合起來是件衣裳啊。所以留不住。”一說到這里,就有老淚從臉上落下來。

爺爺經常說,父親趕上了好時候。父親生在1949年。村里解放了,開始打土豪,分田地。家里祖祖輩輩都沒有過一寸土地,都是租別人的地種。父親一生下來

就有了二畝地。爺爺高興的逢人就說:“我娃有福啊,我娃餓不著肚子了。”父親長大了,全家加入了合作社。不光不餓肚子,看病上學都不花錢。村里還裝上了大喇叭,白天上工,回來聽戲聽歌,隔三差五還能看場電影呢。

父親是個要強的人,門門考第一。66年考上了富國師范,成了村里第一個吃公家飯的人??墒翘煊胁粶y風云。文化大革命爆發了。富國師范據說是劉少奇黑線專政上結的瓜,被整個砍掉了。父親又回到了村里。父親不甘心,想去當兵,去當石油工人也行??墒悄菚r走后門成風,招人都是村支書一句話,說誰行誰就行。這條路走不通,做個小買賣吧,又說是投機倒把。父親最終也沒有走出村子。爺爺說,這就挺好啊,守著地,守著孩子,太太平平的,人還求啥呀? 1979年,我出生了。此后的日子,爺爺是做夢也不敢想了。分田到戶以后,當年糧食就夠吃了。三年西倉房就滿了。賣糧的時候,爺爺和父親吵了一架。爺爺擋住倉房門,就是不讓開。他說:“哪有賣糧食的?天又變回來咋辦?”爺爺是餓怕了。

賣糧回來,父親買了臺收音機,大木殼子,方方正正的擺在桌子上,桌子擺在院子里,全村的人都來了。86年我上學,村里通了電,千家萬戶再也不用煤油燈了。那年我家改種西瓜,當年就買回來一臺黑白電視機。從此爺爺在屋里也能聽戲看電影了。我家是94年換的彩電。97年蓋的五間前出廈大瓦房。爺爺摸著大玻璃窗上的花紋說:“比老地主都闊呀。”沒出兩年,全村嘩啦豎起一片大瓦房。

92年,公路通到了家門口;99年,全村安上了自來水;02年,程控電話接到了家家戶戶;03年,村里家家修建沼氣池,04年,閉路信號也覆蓋了過來。06年,兩千年來的皇糧國稅也取消了。爺爺拉著我的手說:“這是什么日子呀。真是不敢想,做夢都不敢想啊。”

我是99年大學畢業的。招人都是考試,擇優錄取,不用托人??疾簧线€可以干別的。自己創業,不行就給人打工,就業路子寬得很。真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94年我住進了樓房,今年我開上了轎車。

前幾天,我開著自己的轎車,把爺爺接到城里來。爺爺走在寬闊的馬路上,看著兩旁的高樓大廈。捋著他那白花花的胡子,爺爺跟我說:“咱們國家,只有共產黨,才能領咱過上好日子。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建國以后六十年了。六十年一個甲子。前三十年,還只是國泰民安;這后三十年吶,才真是國富民強啊。”

各位領導,在座的朋友們,剛才坐在下面,想起這些,我真是心潮澎湃。我們偉大的祖國,就像一艘巨大的航船。雪災壓不垮,洪水壓不垮,地震壓不垮,金融危機也壓不垮,奧運賽場上照樣能綻放世界上最美的笑容。為什么?因為那船上馱著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山川,因為那船上馱著十三億勤勞勇敢的華夏兒女,因為那船上有一個堅強的舵手——中國共產黨。

黨啊,你從南湖的游船上走來,你從井岡山的竹林里走來,你從楊家嶺的窯洞里走來。紅軍的草鞋,南泥灣的秧歌,重慶監獄里血染的紅旗,廣州刑場上深情的目光,他們都在呼喚你,黨啊,新中國!

是誰用自己的雙手舉起了炸藥包,說:“為了新中國,沖啊”;是誰在陣地上呼叫總部:“為了祖國,向我開炮”;那長江上永不消逝的電波,正微笑的看著自己的隊伍橫掃華中,挺進大西南;那白山黑水間塞滿枯草和棉絮的腸胃,那狼牙山上勇跳懸崖的身軀,他們都是為了你,黨啊,新中國!

為了建設新中國,有多少人跳進滾滾的泥漿:“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為了建設新中國,有多少人橫跨三省,肩扛手推,在高山之上修成了綿延萬里的紅旗渠;焦裕祿躺在病床上,還在問,蘭考的洪水退下去沒有;孔繁森走不動了,還在說,不能讓西藏的孩子上不起學。黨啊,哪一次攻關都有你的身影,哪一次會戰都有你的面容,那獵獵的紅旗,是你的微笑,那緊握的拳頭,是你的雄心。江山如畫祖國更加美好,那是因為有黨的光輝照耀著我們。

建國六十周年的今天我想起黨,想起你總忍不住熱淚盈眶。

共和國,像大船,劈波斬浪永向前。

共產黨,是舵手,迎風斗浪不低頭。

建國六十周年范文第4篇

2009年10月,又是一個金色的秋天,又是一個豐收的秋天,還是建國六十周年的秋天。

1949年這個秋天,一代領袖毛主席,站在天安門上宣布: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

歷經六十年的風風雨雨,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她六十歲的生日。六十年,一個甲子的輪回,六十年,光輝歲月彈指一揮間,六十年,中華滄桑歲月的巨變。

回首六十年,我們經歷了太多太多„„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風雨三十年,中國的經濟更快發展,科教更進步,社會更繁榮,人民生活更殷實,

中國,一個多么俊秀的名字!也是一個神奇的神州大地,在這片神舟的地上生活著十三億中國人,他們勤奮,他們堅強,他們有著堅韌不拔的精神。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中,您敢為人先,捍衛世界和平;1964年,中國成功引爆第一顆原子彈;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1998年,戰勝歷史罕見的大洪水;2001年,申奧成功,實現了華夏兒女百年奧運夢想,以及同年加入世貿,讓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贏得一席之地;2003年,神五升天,成功戰勝令人聞風喪膽的“非典”;2007年,成功發射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

2008年是中國面臨嚴峻考驗的一年,是中國發展史上不尋常的一年。一月,雨雪冰凍災害席卷南方地區;五月,汶川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此時的汶川,

天空不再蔚藍„當建筑一棟棟坍塌,當生命一個個倒下,當眼淚一滴滴掉落,當前途一點點迷茫,是我們的同胞把希望和溫暖灑下。八月,祖國成功舉辦奧運會,并一次又一次的地摘金奪銀,取得獎牌榜首位。神舟七號問天,實現了中國人首次漫步太空的夢想!

建國六十周年范文第5篇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國, 人口多, 資源、環境底子薄, 城鎮化的難度大。專家稱, 我國的城鎮化水平每提高10個百分點, 相當于從鄉村向城市轉移全日本國的國民;提高20個百分點, 則相當于轉移全美國的國民。新中國成立之初, 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僅為10.64%;到1982年, 提高到21.1%;到2008年底, 提高到了45.68%, 是新中國剛成立時的4倍多。也就是說, 我國已有6.07億人住進了城鎮。目前, 我國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為骨干、小城鎮為基礎的多層次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大城市起到了提高國際影響力、輻射帶動城鄉和區域發展的作用, 小城鎮則發揮了吸納廣大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統籌城鄉發展等獨特功能。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 城鎮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 以一個或多個核心城市為中心、多個城鎮共同組成的城鎮群迅速成長。我國現已形成三大都市圈: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京津冀都市圈, 以上海為中心、杭州和南京為次中心的長江三角洲都市圈, 以廣州和香港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另外, 還形成了遼中南、中原、武漢、長株潭、成渝、山東半島、閩東南、關中天水、北部灣等城市群。這些都市圈和城市群以不到全國1/10的土地面積, 承載了全國1/3以上的人口, 創造了全國1/2以上的GDP。其中, 三大都市圈更是以不足3%的土地面積, 創造了42%的GDP, 吸引了79%的外來投資。

城鄉規劃司負責人稱, 城鎮化有力地吸引了生產要素向城鎮聚集, 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成為解決就業、實現市場擴展、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舉措。城鎮還承接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 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村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 更有利于農業產業化, 推動了農業人口的增收。城鎮化還有利于實施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

60年前, 我國的城鎮建設起點很低。舊中國留下的底子非常薄。比如:當時沈陽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只有4.11平方米, 后來一段時間, 因人數增多, 這個數字還有所下降;當時北京的自來水日生產能力只有5萬立方米, 只能供給城區1/3的人口, 人均日用水量為20升。

新中國成立之初, 百廢待興, 生產、生活物資嚴重匱乏, 發展工業是當務之急。當時的建設基本上都圍繞工業生產展開。雖然為改善職工生活、提高福利, 建造了一些設施, 但總之是“先生產, 后生活”。隨著經濟發展, 城鎮基礎設施承載能力過低的狀況必須改變, 國家為此不斷加大投入。到上世紀90年代, 城市建設投資體制轉變, 城市建設的活力進一步釋放。近年來, 以人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 提高城鎮化質量, 創造宜居的人居環境, 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產生活需要, 成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60年來, 城鎮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大步前進, 發展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從無到有, 如集中供熱、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城市軌道交通等。目前, 城鎮供熱突破了傳統的黃河以北的區域, 集中供熱已成為城鎮供熱的主體, 集中供熱面積達30億平方米;從1991年開始建設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以來, 到去年年底已建成500座垃圾處理場, 無害化處理率超過66%;截至2008年底, 全國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1529座, 日處理能力達8836萬立方米;1969年北京地鐵1號線開通, 截至2008年底, 我國已有10個城市共擁有29條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 年客運總量超過22億人次;2005年以來, 原建設部推廣數字化城市管理模式, 目前已有29個城市完成系統建設并運行、通過驗收, 22個城市正在開展或已完成系統建設,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新中國成立時, 許多地區和城市都沒有燃氣, 而現在, 全國燃氣供應總量達630億立方米, 用氣人口超過3.2億。

另一種是由少到多, 由低到高。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2008年底, 全國城市供水綜合生產能力增加了115倍, 用水人口增加了34

倍。截至2007年底, 全國城市供水綜合生產能力每日2.8億立方米, 用水人口3.55億, 用水普及率95%。到2008年底, 全國城市園林綠地面積已達1747493公頃, 公園面積達

37.37%。風景名勝區納入國家保護管理體系以來, 已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87處, 其中21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或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 省級已有風景

218260公頃, 均是1959年年底數據名勝區698處。的13倍以上。全國城市人均公園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近年來, 我國堅持以人為本, 大力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 推進數字化城市管理,

綠地面積、建成區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分別為971平方米、33.29%和不斷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自組織開展以提升城市人居環境為目的的國家園林城市、園林縣城和中國人居環境獎創建活動以來, 先后有唐山、威海等17個城市、團體、個人和項目獲得聯合國人居獎, 有17個城市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

建國60年來, 中國建筑業飛速發展, 鋼結構作為建筑業的新興行業, 其優勢在改革

為︱增長︱開放后, 逐漸顯現為建筑業的。發展和改革提供了廣闊的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迅速中建發展空間, 施工產值和施工面積快速增長。國六多倍國據統計, 建, 筑業增加幾十年來, 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國內建筑業產值增長了20建十從3周增長.的重要產業8%增加到了7。然%, 而成為, 傳統的中國建筑業拉動國民經濟快速筑年卻由于其固有的缺陷——噪聲和污染兩大問開鋼題久結染少、材料回收和再為人們所垢病。因此生利用, 率高集環、符合可持續境破壞和污創構運而生發展要求, 打破了傳統的磚等眾多優點于一、石身的、混凝土一統天鋼結構建筑應新建筑下的局面。

紀展發政策賦予產業強大生命力

元綜鋼結構建筑作為建筑中的一個重要分

支, 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矚目。從國家大劇院到鳥巢, 鋼結構建筑無不以其獨特的藝術造型詮釋著當代中國建筑文化。鋼結構建筑以其夸張的表現力和優美的風格在建筑界獨樹一幟, 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工程開始把鋼結構作為建筑的主體結構。

改革開放初期, 我國每年的鋼產量僅為3000多萬噸, 國家不得不實行節約用鋼的政策。自1996年我國鋼產量過億噸以后, 鋼產量每年都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此時, 原建設部適時提出了合理采用鋼結構的建議。2006年我國鋼產量達到4.227億噸, 占全球鋼產量的34%, 比日本、美國、俄羅斯、韓國的總和還要多, 成為名副其實的鋼鐵大國。鋼鐵市場由供不應求轉向供求平衡, 我國政府及時調整鋼結構產業技術政策, 提出了從“節約鋼材”到“合理利用鋼材”、從“限制使用鋼結構”到“大力發展鋼結構”的政策轉變。之后, 隨著鋼產量進一步提高, 原建設部和原冶金部專門成立了建筑用鋼協調小組, 對鋼結構用鋼和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用鋼分別提出了發展要求。2008年, 我國鋼產量突破5億噸, 一舉成為世界鋼產量最大的國家。

建國六十周年范文第6篇

甘肅近代高等教育發端于1909年創辦的甘肅法政學堂。直到1938年, 省內還只有這一所高等學校, 在校學生也只有百人左右。此后, 甘肅高等學校數量有所增加, 先后有3所國立高等學校創立。到1949年8月, 甘肅共設有4所高等學校, 它們分別是國立蘭州大學、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國立西北農業??茖W校、國立獸醫學院, 共有在校學生1810人, 教職工630人, 其中專任教師238人。

蘭州解放后, 甘肅省人民政府接管了原有的高等學校, 并根據“先恢復和維持現狀, 再逐步改造, 穩步前進”的工作方針及中央提出的“整頓鞏固, 重點發展, 保證質量, 穩步前進”的原則, 對原有高等學校進行了改造和調整。其間, 著重強調了甘肅高等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要有計劃、有步驟地穩步前進, 不僅要發展數量, 更要重視提高質量。由此甘肅高等教育事業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邁出了最艱難但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1950年至1957年, 甘肅省在對原有高等學校進行接管、改造、調整, 逐步實施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制度的同時, 還增設或分設新校, 擴大辦學規模, 提高教育質量。到1957年, 設在甘肅省的普通高等學校增加為5所, 5所院校招生總人數達到1943人, 比1949年增長2.8倍;本??圃谛W生7930人, 是1949年的4.4倍;共有教職工2819人, 比1949年增加了將近5倍。甘肅省高等學校在校學生平均年增長速度, 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明顯落后于全國, 但到“一五”時期, 甘肅省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的平均年增長速度為25.4%, 而全國的平均年增長速度僅為18.2%, 甘肅省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從1950年到1957年, 全省高校共畢業本、??茖W生4672人, 研究生16人, 為多種行業輸送了一批新型的專業技術人才。

與此同時, 甘肅省對省內高等學校系科、專業的設置也進行了調整、改造和擴充。到1957年, 省內5所高等學校共設置本科專業7類26種, 其中文科6種, 理科6種, 農科2種, 師范9種, 財經、醫藥和政法各1種。另外, 師范類??圃O有專業10種。

“文化大革命”期間, 甘肅高等教育發展停滯, 規模逐漸縮小, 教育質量大幅度下滑。

1965年, 甘肅省內共設有8所高等學校, 在校本??迫藬倒灿?1765人, 比1957年增加48%;教職工總計5911人, 比1957年增加110%。然而到1976年時, 甘肅雖然共設有10所高等學校, 比1965年增加了2所, 但是, 在校學生數卻比1965年減少了1074人, 共計為10691人。

“文革”期間, 甘肅省高等教育發展停滯, 蘭州大學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表面上看, “文革”前后蘭州大學全校教師總人數都是700人, 實際上十年間卻損失了學術骨干力量120多人, 還有7位老教授被迫退休。然而, 即使在“四人幫”橫行時期, 蘭州大學廣大教師仍懷著強烈的事業心, 頂著高壓繼續開展科研工作, 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 蘭州大學共有25個項目獲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 全省高等學校積極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大力進行恢復、整頓工作, 有關部門還積極調整和加強了各高校領導班子, 落實了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和干部政策, 這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教師和干部的積極性。

1979年, 經國務院批準, 甘肅省新建了4所師范??茖W校, 1981年又成立了蘭州商學院, 這使得全省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達到13所 (不含教育學院) 。1983年, 全省高校本、??圃谛W生人數達到18138人, 在校研究生368人, 教職工總數達12260人, 其中專任教師4744人, 具有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占到56.6%。這為甘肅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78年以后, 為了適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甘肅省還對省內高等學校的系科、專業設置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改革。這主要表現在設置了一批新系科, 增設了一批適應甘肅省和西北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本科和??茖I等。例如, 蘭州大學從1976年開始, 經過十年的調整, 到1986年時, 新設了哲學系、無線電物理與計算機科學系、新聞系、材料科學系、法律系、圖書館學系等6個系。1986年, 省內17所普通高等學校共設有本科專業122個, ??茖I71個。

從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到1986年, 甘肅省高等學校的專設科研機構也陸續得到恢復和發展。1986年, 全省有8所院校設有科學研究所、室 (不含所轄室) 72個, 其中屬于社會科學研究的19個, 屬于自然科學研究的52個, 屬于綜合性研究的1個。各高等學校的科研力量也得到了加強。1966年前, 各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工作主要由教師來進行, 1978年后, 各高等學??茖W研究隊伍逐年擴大, 教師、研究生參加科學研究工作的比例逐步增加, 并陸續有一批專職科研人員參與其中。到1986年, 省內高等學校實際參與科學研究的總人數為9967人, 其中8所院校的科研所、室配有專兼職研究人員805人。

在科研成果方面, 從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到1983年底, 全省共有5600多篇論文被發表, 獲各種獎勵的重要科研成果共有346項。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 甘肅高等教育有了較快的發展, 培養能力也大大提高。

1990年, 全省高等學校共計18所, 共招收本??粕?0153人, 研究生307人;畢業本??粕?0303人, 研究生437人。與1989年相比, 本??粕猩謩e增長了6.1%和9.6%, 研究生招生基本持平, 畢業本??粕謩e增長了10.6%和5.3%。2006年, 全省33所普通高校則共招收本??茖W生9.04萬人, 在校生達到26.37萬人, 招收研究生6710人, 在校研究生達到了18069人。

1990年, 省教委 (現省教育廳) 還對全省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情況進行了調查, 并對一些本科專業進行了清理整頓。經國家教委 (現國家教育部) 審核同意, 全省高等學校共設有本科專業121種, 專業點131個, 其中省屬高校本科專業44種, 專業點44個, 分別占全省高校本科專業種類的36.4%、專業點數的33.6%。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 甘肅省對全省高等學校的專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到2006年年底, 全省18所普通本科院校 (含5所獨立學院) 共設置597個本科專業點, 覆蓋全部11個學科門類, 涉及61個本科專業類。全省21所普通高職高專院校共設置了686個高職高專教育專業點, 專業種數222個, 覆蓋了19個專業大類, 涉及59個二級專業類。

與此同時, 全省各高校還利用自身的優勢, 面向經濟建設, 開展了具有應用前景的基礎研究和對國民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的應用研究, 并積極主動地為國家、地方、企業解決經濟建設中遇到的科學技術問題, 全省科技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和成績。

1991年, 全省高校共有科研機構 (所、室、中心) 99個, 從事科研活動的人員計11747人, 其中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人員1773人;開展的科研項目有1200余項, 其中涉及自然科學領域的800多項, 涉及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400項左右;各科研機構通過各種渠道爭取到科研經費1300余萬元。

2006年, 全省各高校多渠道爭取和承擔各類科研項目, 全年共獲得項目資助經費3.52億元, 參加科研活動人員達14033人, 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計4939人;出版學術專著185部, 發表學術論文11592篇, 進入三大索引的論文有1478篇;完成并通過驗收的國家級項目有14項, 獲得省部級以上的各類科研成果獎勵107項。

上一篇:紀檢工作計劃范文下一篇:計劃生育協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