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綠色水稻生產培訓總結范文

2023-09-23

綠色水稻生產培訓總結范文第1篇

水稻研究室)

黑龍江省黑河市屬于高緯度寒冷稻作區。這里是目前我國和世界上水稻種植的緯度最高限。黑河地區橫跨

四、

五、六共三個積溫帶。近年來,隨著早熟、極早熟耐寒水稻品種選育創新和稻作栽培技術水平的進步,實現了喜溫作物水稻在高緯度寒冷地區的高產與穩產。黑河地區的水稻生產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面積由零星種植發展到現在的接近40萬畝。黑河分院水稻室經過多年的生產實踐、試驗數據積累和整理,并與與種植大戶、農業推廣部門等生產經驗相結合,形成黑河地區水稻生產技術總結,僅供大家參考。

一、黑河地區水稻生產農時標準

(一)大棚扣膜期:大棚扣膜于3月20日前全面完成。

(二)浸種催芽期:浸種始于3月24-25日,結束于4月4-5日;催芽始于4月5-6日,結束于4月15-16日;集中浸種、催芽4-5批次。

(三)秧田播種期:當地氣溫穩定通過5℃,棚內置床溫度(有地膜)穩定通過12℃以上時即可開始播種,適播期旱育機插中苗4月8日-20日。

(四)泡田整地期:上年秋季或4月上旬旱整地,4月10-15日開始放水泡田,4月15-20日開始水整地,5月5日前結束。

(五)移栽期:當地氣溫穩定通過13℃,泥溫穩定通過15℃時為移栽始期,機械插秧5月10日開始,5月25日結束。

(六)晾田控蘗壯根期:水稻進入有效分蘗臨界葉位,10葉品種7葉,預計田間莖數達計劃莖數80%左右時,在6.5葉期開始晾田,控制8葉的同伸分蘗發生。

(七)稻瘟病防治期:10葉品種在水稻8.1-8.5葉期防治水稻葉瘟;水稻孕穗末期-始穗前期防治水稻穗頸瘟;水稻齊穗期后15~20天防治枝梗瘟、粒瘟。

(八)安全成熟期:水稻在9月8日前安全成熟,安全成熟的標志為全田水稻穗部黃化完熟率95%以上。

(九)收獲期:商品糧收獲10月16日前結束。

二、黑河地區水稻生產用種標準

(一)種子標準:水稻種子發芽率85%、純度>98%、凈度>98%以上、水分<14.5%以下。

(二)芽種標準:芽種標準為芽長2毫米以內,根、芽長一致,呈“雙山型”。

(三)種植比例: 第三積溫帶下限以10葉品種為主,11葉品種占30%;第四積溫帶生以10葉品種為主,11葉品種占10%;第五積溫帶以9葉品種為主,10葉品種占20%。

(四)主栽品種:北安主星、海星等三積溫帶下限四積溫帶上限地區以龍粳

31、龍粳

36、龍粳

37、龍粳

24、龍粳27等為主,五大連池、嫩江、遜克等地以龍粳

24、龍慶稻2號、龍粳

27、龍粳

31、黑交06-213為主;五積溫帶以黒交970

9、為主,搭配種植龍粳

24、龍慶稻2號等。

三、黑河地區水稻旱育壯苗技術標準

(一)旱育壯苗量化標準:旱育中苗葉齡3.1-3.5葉,秧齡35天左右,生產上要求旱育中苗具有10條以上根系,地上百株干重3克以上。

(二)水稻旱育壯苗外部形態標準:

1、根白而旺。

2、扁蒲粗壯。

3、苗挺葉綠。

4、秧齡適當。

5、均勻整齊。

四、黑河地區水稻培育旱育壯苗技術標準

(一)旱育秧田標準

1、規范化秧田。規范化秧田置床高度20-30厘米,置床寬度7-8米,棚間距13米,秧田布局合理,井(水源)、池(曬水池)、床(苗床)、路(道路)、溝(排水溝)、場(床土、有機肥堆放場)、林(防風林)綜合配套。

2、二秋三常年。秧田秋整地、秋做床,常年備床土、有機肥、培肥地力。

3、鋼骨架大棚。鋼骨架大棚高2.5-2.7米,寬6-6.7米,長60-63米。大棚燕尾槽開閉式肩部通風和卷簾器肩部通風技術,加強防風建設,培育壯苗。

4、扣棚。早扣棚、早化凍,保證種子播在暖床上,早生根、早發苗。

5、大棚增溫。采用大棚三膜覆蓋、兩膜覆蓋增溫技術。

(二)置床處理技術標準

1、做床。要求旱整地旱做床,秋季粗做床使床土平整細碎、床面平整、土質疏松,有利于部分根系通過盤孔,扎入置床吸收養分和水分。

2、壯秧劑調酸、消毒、施肥 。每100平方米用壯秧劑30公斤均勻撒施在置床表面,耙入土中0-5厘米。如測定置床pH值達不到4.5-5.5之間,再用77.2%固體硫酸補調到標準pH值。

3、床土配制。將過篩的床土3份與1份腐熟有機肥或4-5份床土與1份炭化稻殼混拌均勻,然后,按照種衣劑配套肥使用說明將床土與配套肥充分混拌均勻后堆放待用,要堆好蓋嚴,防止遭雨和揮發。

4、機插秧苗擺盤。在播種前5-7天進行擺盤,普通秧盤盤內裝土厚度2厘米,高性能機插盤和缽形毯式秧盤盤內裝土厚度2.5厘米,盤土厚薄一致,誤差不超過1毫米。

5、澆水。擺盤后采用微噴澆水要一次澆透底水。

6、覆土。擺好盤澆透底水后,當氣溫達到秧苗生育低限溫度指標(氣溫5℃,置床溫度12℃)時即可播種,播種器勻速作業。覆土要求厚薄一致、到邊到角、覆蓋嚴密。

7、保溫增溫。水稻播種后采用三膜增溫時先覆地膜,然后再扣小棚,或覆上防寒膜,或采用炭火爐、液化氣爐等增溫。4月15日前播種的秧田采用三膜增溫技術。

(三)播種技術標準

1、播期。采用三膜覆蓋或具備增溫措施的大棚機插苗最佳播期為4月10-18日。

2、播量。常規機插中苗播芽種4400粒/盤(種子發芽率90%,機插中苗田間成苗率90%),即每100平方厘米播芽種275粒)播種時要求播量準確,播種均勻,秧盤邊緣無聚堆和壓摞現象。 (四)秧田管理技術標準

1、溫度計監測棚內溫度。種子根發育期主要是指播種后到不完全葉抽出的時間,約需7-9天時間,要求棚內溫度不超過32℃,超過此溫度時即打開大棚兩頭開始通風,下午4-5時關閉通風口;第一完全葉伸長期,從第1完全葉露尖到葉枕露出,葉片完全展開,約需5-7天時間,棚溫控制在22-25℃,最高溫度不超過28℃,最低溫度不低于10℃,及時通風練苗,離乳期控制溫度和水分,棚溫控制在2葉期22-25℃,最高不超過25℃;3葉期20-22℃之間,最高溫度不超過25℃,最低溫度不低于10℃。

2、防?。弘x乳期應注意防治水稻立枯病。

3、秧田追肥:為了保證秧苗健壯生長,在秧苗生長期間分別在秧苗1.5葉期、2.5葉期各追肥一次,每次追純氮1克/盤,即硫酸銨5克/盤(尿素2克/盤)。

4、做好插前三帶工作:移栽前一天帶磷:每平方米苗床施磷酸二銨125-150克,少量噴水使肥料粘在苗床上;帶藥:70%艾美樂6-8克/百平方米或25%阿克泰6-8克/百平方米,兌水3公斤噴灑預防潛葉蠅;帶生物肥:0.15%天然蕓苔素1克/棚,或生物肥按產品說明書使用。

五、黑河地區水稻田間作業技術標準

(一)生產全程機械化

1、秧田機械化。最好實現集中浸種、集中催芽和精密秧田播種器播種,秧田播種以精密播種器為主,人工播種器為輔。

2、移栽機械化。以機械插秧為主,以洋馬、久保田等高速插秧機為主。

3、整地機械化。水田旱整地以翻地機械為主,旋耕、深松機械為輔,水整地以攪漿機整地為主,手扶拖拉機找平為輔。

4、收獲機械化

水稻收獲在枯霜前以機械割曬、機割機拾、半喂入式收獲為主,枯霜后以機械直收為主、,充分發揮半喂入式收獲機的作用。

5、植保機械化

在充分發揮飛機航化作業優勢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彌霧機的作用,每戶一臺彌霧機,本田防病防蟲要堅決淘汰噴霧效果差、防效差、效率低的人工背負式噴霧器。

(二)耕作技術標準

1、本田規劃。實行單排單灌,灌水渠地上渠,排水渠地下渠。

2、泡田。本田實行花達水泡田、花達水整地,即泡田水深為垡片高的2/3為宜。

3、整地。在水田放水泡田之前先進行旱整地(旋耕或平地),放水泡田3~5天垡片泡透后即可進行水整地,水整地要求達到早、平、透、凈、大、齊、深、勻 。

4、沉淀。水整地沉淀后,田面指劃成溝慢慢恢復是最佳沉淀狀態,此期正是插秧適期。

(三)移栽技術標準

1、移栽秧苗類型。機械插秧旱育中苗3.1-3.5葉適齡秧苗。

2、插秧水深。插秧前一天把格田水層調整到1厘米左右(呈花達水狀態)有利于插秧機作業。

3、插秧時田面硬度。插秧時田面硬度檢查方法是食指(或木棍)入田面一節(2厘米左右)深度劃溝,周圍軟泥呈徐徐合攏狀態,為最佳的插秧狀態。

4、移栽深度。水稻機械插秧深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人工插秧深度1-1.5厘米。

5、移栽密度。①原則:移栽密度總的原則是地力條件好、秧苗素質好的地號宜稀植,地力條件差,秧苗素質差的地號移栽宜密植。②密度:根據黑河高緯高寒氣候特點,四積溫帶插秧規格在30×10厘米,30×12厘米為主,每穴4-6顆,五積溫帶插秧規格26.4×10厘米,30×10厘米為主,每穴5-7顆。

(四)施肥技術標準

2、施肥量與比例

①施肥量:施肥總的原則是因地因土施肥,土地肥沃、地力條件好的地號少施,尤其是氮肥;地號瘠薄、肥力較差的多施。如計劃產量在600公斤/畝時,建議施用化肥商品量25~30公斤/畝,其中,旱改水5年以內的稻田施用氮磷鉀總量在25公斤,生物硅肥5公斤/畝;建議使用鈣肥、鎂肥、鋅肥等提高品質,增加優質率的肥料和使用配方肥。

②施肥比例:常規生產田畝施肥26公斤時,尿素(46%N)10公斤,磷酸二銨(18%N、46%P2O5)6公斤,硫酸鉀(33%K2SO4)10公斤;N:P:K比例為2:1:1.2,要提高鉀肥用量,使氮:鉀達到1:1。如果使用50%硫酸鉀(K2SO4)10公斤或60%氯化鉀(K2CL)10公斤,則N:P:K比為2:1:1.8或2:1:2.2,常規生產田可以減少50%硫酸鉀或60%氯化鉀3-4公斤。

4、肥料種類

水田施肥以尿素、磷酸二銨、硫酸鉀(氯化鉀)、生物硅肥為主。

5、施肥時期

①基肥:氮肥總量40%、磷肥100%、鉀肥60%、硅肥100%,最后一遍水整地前人工全田施入或用撒肥器施入,隨著攪漿整地耙入土中8~10厘米。

②蘗肥:氮肥總量的30%,在水稻返青后(4葉期)立即施入或在插秧后3~4天及時施入。蘗肥分二次使用,第一次蘗肥總量的80%全田施入,其余20%哪黃哪弱施哪。蘗肥在施肥總量不變的前提下,可以施用3-4公斤硫酸銨。

③穗肥:在水稻倒2葉露尖到長出一半時,施用氮肥總量的30%,鉀肥總量的40%。

④粒肥:生產田以葉面追肥代替粒肥。

(五)淺濕灌溉技術標準

水稻淺濕灌溉除返青期、孕穗期、抽穗開花期實行淺水灌溉以外,其他各生育期均實行間歇灌溉,土壤水分調節要點如下:

A、水稻返青期:水稻返青成活后,分蘗始盛期高肥田采取強度的間歇灌溉,中肥田采取輕度的間歇灌溉。也可視苗情在分蘗始期淺灌,分蘗盛期間歇灌溉。 B、水稻分蘗末期:水稻進入分蘗末期落干曬田。曬田適宜時期在有效分蘗臨界期,最晚不超過穗分化前期,對分蘗力強的品種,當分蘗達到計劃莖數的80%時就應開始晾田;分蘗力弱的品種可在達到計劃莖數時開始晾田。通過晾田,稻株形態上應是葉片聳立,莖桿老健,葉色清淡,出現所謂“拔節黃”。

C、孕穗至抽穗開花期:從孕穗到抽穗開花期,灌水保持3-5cm水層,期間晾田1-2次。

D、乳熟至黃熟期:從乳熟到黃熟期,實行淺濕交替的間歇灌溉,干干濕濕,前期以濕為主,后期以干為主,到黃熟期停水。

(六)化除技術標準

1、旱育秧田雜草防治技術。水稻1.5-2.5葉期,稗草2-3葉期,千金與排草丹,防治稗草和闊葉雜草。

2、本田雜草防治技術。第一次插秧前5-7天阿羅津乳油或瑞飛特或馬歇特,第二次插秧后15-20天馬歇特與草克星甩施。嚴禁水整地后立即施藥,防治藥劑局部富集產生藥害,同時,防止兩次用藥間隔時間過長,二次用藥時雜草已經出土,滅草效果不佳。

3、池埂化除技術。74.7%草甘膦100-150毫升/畝,或41%農達200-300毫升/畝,兌水噴霧。

(七)防病技術標準

1、寒地水稻旱育秧田病害防治技術

①水稻立枯?。赫婢『?。在選擇無病種子田,減少種子帶菌數量及置床、床土調酸、消毒的基礎上,秧田發現中心病株時,藥劑防治立枯病在水稻1.5-2.5葉期,30%瑞苗青水劑1-1.5ml/㎡,兌水5升噴霧。嚴格做到邊噴藥邊噴水洗苗,嚴防燒苗現象發生。

②水稻惡苗?。赫婢『Ψ乐?,在選擇無病種子田,減少種子帶菌量的基礎上,進行藥劑浸種或種衣劑包衣防治水稻惡苗病(詳見水稻藥劑浸種或種子包衣部分)。

2、移栽田稻瘟病害防治技術

(1)農業措施防?。哼x擇無病種子田,減少種子帶菌量;培育壯苗,全面提高秧苗素質,提高其抗逆、抗病性能;合理施肥,氮、磷、鉀合理搭配,增施鉀肥、硅肥;及時清除田間病株殘體;嚴防深水淹灌,采取井水綜合增溫措施,保證溫水入田;按照水稻條件葉齡生育進程,及時晾田壯根促進水稻根系發育,增強水稻抗逆性和抗病性;合理密植,嚴防生育后期田間郁蔽和濕度過大,以降低病原菌浸染機率,提高水稻抗病性。

(2)穗頸瘟藥劑防治:水稻孕穗末期-抽穗期2%加收米80毫升/畝+20%好米多100毫升/畝,或25%施???咪酰胺)100毫升/畝,兌水5升彌霧機莖葉噴霧,或航化噴藥防治。

(3)粒瘟、枝梗瘟藥劑防治:在水稻抽穗后15-20天防治粒瘟、枝梗瘟,藥劑配方及防治方法同上。

(八)防潛葉蠅技術標準

(1)農業措施:培育壯苗、帶蘗移栽。本田保持淺水灌溉,保持葉片直立,可減輕潛葉蠅危害。(2)藥劑防治:水稻移栽一周左右做好田間調查,在幼蟲初發期,40%樂果100毫升/畝或70%艾美樂6-8克/畝+2.5%敵殺死20-30毫升/畝或25%阿克泰6-8克/畝,兌水5升彌霧機噴霧防治。

(九)收獲技術標準。

綠色水稻生產培訓總結范文第2篇

一、基本情況

2010年11大隊種植水稻面積2553畝,機插面積占82.2%,人工移栽面積占17.8%。

11大隊選擇了優質高產品種以武育粳3號、9

424、99-25為主,搭配淮稻5號3726.

二、工作的體會

1、基本苗:結合往年情況,以前測產水稻存在有效穗不足,或是穗型偏小的問題,今年在落谷時根據栽插期、品種的特性,每畝比去年增加3-5個秧盤,從而增加有效穗,為今年的水稻豐收奠定了基礎。

2、栽插質量:

(1)速度:機插秧速度不可太快,如田長920米,一圈需30-33分鐘,快了會有斷壟,秧苗會歪。

(2)水層:堅持薄水移栽1-3cm,土表濕潤,水不易放太早,控制好時間,提前4-5小時。 (3)深度:不漂不倒,越淺越好,機插秧根深1cm左右。

(4)提高切塊質量:剔除不好的秧盤,注意防止秧苗切斷,根苗分離現象,不可有勾根秧現象存在。

3、植保:今年7月中旬高溫有利于紋枯病發生,稍有疏忽,即有“昌穿現象”,特別要注意老病田塊,今年稻縱卷葉螟發生重,時間長,由于能夠貫徹上級植保部門病蟲防治意見,能夠及時對水稻實施病蟲防治,防治及時到位,病蟲得到有效控制。

4、成本管理:成本是企業的生命線,成本管理與控制是企業增加利潤的根本途徑,“利潤=收入-成本”,降低成本是增加利潤的一種重要手段,我們應全方位多角度突破成本管理體系,通過成本管理體系的有效進行使成本降到盡可能低的水平,在工作中肥料、農藥不可按固定模式使用,要根據各田塊具體土地肥力、苗情等情況來定,農藥應根據各田蟲情、草齡來確定用藥量,工作應具有應變性。

5、新動態:今年機插秧田塊雜草品種多,生長速度快,由于前期化除工作沒到位,化除2-3天內只進不出排水,而機插前期以濕潤灌溉為主,白天上跑馬水,濕潤土表,晚上脫水促根發苗,秧苗返青后5-10天,而化除時有的田塊已有出草現象,如何解決化除和保苗之間的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值得重視和探索的新課題。

三、2011年水稻生產計劃

1、做到播種量適宜,育好秧,適時移栽。

根據前期作物收割期和機插秧進度,要計劃好每個條田的收割期、育秧期、移栽期,以確保不超秧齡為原則。

2、做好化除工作

每個條田都要提前做好計劃,每個條田化除工作都做到位,把草控制在萌芽狀態。

3、抓好機插秧質量

今年機插秧100%,機插秧不僅為我們解決了今年三夏勞動力緊張的問題,而且機插秧產量也比人工移栽高,成本低(人工90-110元/畝,機插秧50多元/畝),機插秧質量的好壞,與我們的利潤息息相關,在今年的工作中我們一定要把好質量關。

綠色水稻生產培訓總結范文第3篇

摘 要 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對于提高雜交水稻產量有著重要意義。優化雜交水稻群體質量,擴大雜交水稻庫容量,提高光合葉面積指數和光能利用率,增強雜交水稻根系活力,延緩根系和葉片衰老,提高雜交水稻庫容的有效充實度,可實現雜交水稻高產。雜交水稻高產栽培實踐中形成了以精確定量栽培、強化栽培、三定栽培為代表的等高產栽培技術體系。雜交水稻高產栽培也存在栽培技術與我國農村發展不適應,以及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不很好協調的矛盾。精準化栽培、生態化栽培和輕簡栽培將是我國今后水稻生產發展急需技術。

關鍵詞 雜交水稻 ;高產 ;栽培技術

分類號 S511

世界人口已超過60億,2030年將達到80億。每年轉作其它用途的土地面積為1 000萬~3 500萬hm2,其中有一半來自農田。我國的情況與此類似,2020年人口將增加到14.5億,且每年要減少數百萬畝耕地。面對這種巨大的人口增長壓力和嚴重的耕地減少情況,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唯一途徑顯然就是通過科技進步,大幅度提高土地的單位面積糧食產量。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齊格勒估計,到2050年,水稻單產要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60%[1],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口糧需要(目前每公頃稻田可提供27人糧食,2050年每公頃稻田則需提供43人口糧)。育種和栽培在提高水稻單產方面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一定程度上,后者顯得更為重要。有統計表明,水稻單產提高栽培技術改進占60%~65%,而品種更新則占35%~40%[2]。因此,探索水稻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1 水稻高產相關概念

最早在1980年,日本立項的全國性大型合作項目“逆753計劃”中首次使用水稻超高產[3],而水稻超高產栽培是顏振德在1986年提出來的[4]。國際水稻所在1989年從理想株型的角度啟動“新株型育種計劃”,要求產量在菲賓旱季13 t/hm2[5]。1996年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課題提出了水稻的超高產育種設想,從此我國拉開了水稻高產與超高產育種與栽培技術研究的序幕[6]。

水稻高產沒有統一的嚴格定義。水稻產量會因地域、氣候等而異。日本提出的高產是單產較原品種增產50%,國際水稻研究所提出單產潛力比現有純系品種增加20%~25%,我國提出雜交水稻高產的指標是水稻日產量100 kg/hm2[7-8]。鄒應斌[9]指出比當地大面積高產田增產15%~20%即為超高產。某一水稻品種均有適宜種植地域范圍,其產量也與土壤肥力水平息息相關,水稻高產應是品種在適宜的種植區域的同一等級土地上因品種、栽培技術原因的產量增加幅度。

2 高產栽培研究現狀

2.1 高產栽培理論

2.1.1 群體質量

作物群體質量是群體、相關個體與器官的形態生理質量的綜合。水稻群體質量指標[10]主要包括:(1)結實期群體光合物質積累量;(2)群體最大葉面積期達最適葉面積;(3)水稻庫容量大;(4)高群體庫/葉比;(5)高有效葉面積率和高效葉面積率;(6)壯稈與合理莖枝結構;(7)高的根系活力。7項群體質量指標中,前3項是產量診斷指標,后4項是診斷前3項的配套指標。馬國輝等[11]認為,超高產雜交稻群體葉面積指數為7.5~8.0,有效穗為240~270萬/hm2,穎花數為60 000萬/hm2,粒葉比為0.55,結實率在85%~90%,收獲指數0.53~0.55。金信忍等[12]按照水稻穗型分為3種類型:⑴ 大穗型,穗粒數200,結實率90%,千粒重26 g,有效穗325萬/hm2;⑵ 中等穗型,穗粒數150,結實率90%,千粒重27 g,有效穗414萬/hm2,⑶ 穗數型,穗粒數110,結實率90%,千粒重25 g,有效穗600萬/hm2。優化水稻群體,改善群體質量,協調個體與群體的關系,穗數和適宜LAI的關系,適宜LAI和擴庫的關系,提高有效和高效葉面積率,選擇壯稈和合理株型,促進高效葉和大穂的形成,是高質量、高光效、高運轉的作物群體的建立的重要途徑。

2.1.2 擴庫強源

水稻的產量構成可以分為群體穎花量、結實率和千粒重,也即庫容和充實。高產水稻一個重要特征是大庫容,高產水稻的生理基礎是庫有效充實,庫源的協調性是實現水稻庫容填充的保障,一般情況下,有效穗數和穗粒數負相關,穗粒數與結實率負相關。水稻產量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群體穎花量的增加,大穗是超高產水稻擴大庫容的主要途徑,增穗并不一定能增加群體穎花量,大穗主要是通過水稻稻穗一次枝梗數及其上的平均著粒數的增加和二次枝梗數增加并穩定其平均著粒數來實現,其中增加二次枝梗數及其總粒數是主要方面[13-17]。通過延長水稻生長期、擴大葉面積指數和提高凈同化率主攻大穗,提高水稻中后期的凈同化率,增加抽穗前后干物質積累來增源是水稻生產調控主要方面[18]。

2.1.3 光合作用

改善水稻的群體光合效率、延長葉片光合功能期、促進光合產物的運輸、分配和增加淀粉儲存的生理代謝過程,可實現水稻增產[19]。水稻90%以上的產量來源于綠葉的光合作用的光合物質積累,高產雜交水稻光合速率與干物質生產和產量正相關[20-21]。葉是水稻光合作用的載體,高的葉面積指數意味著較大水稻群體光合面積,可形成較多的光合物質積累,水稻葉面積指數提高1個單位,光能利用率高0.24%[22]。水稻光合功能高值持續期比光合速率更重要,水稻灌漿后期仍能保持高效光合功能和高效運轉是超高產水稻的重要生理特性[23-25]。比葉重和葉綠素量與每穗粒數、均穗重都正相關,比葉重對穗重的直接貢獻大,葉綠素含量對干物重的作用則是越到后期越明顯[26]。另外,原生質膜保護系統清除葉片表面自由氧能力降低,活性氧不及時清除對細胞及組織的損害,導致葉片加速衰老[27-28]。增加雜交水稻葉面積和齊穗后的光合生產能力,保持較長的光合功能高值持續期,提高光合產物向穗部運轉效率,延緩葉片衰老,是提高雜交水稻產量的重要生理基礎。

2.1.4 物質生產

水稻產量是由水稻的生物學產量和經濟系數共同決定,水稻產量與干物質積累正相關,但和收獲指數關系不密切。水稻中期和后期是雜交水稻干物質積累優勢期,產量隨中期和后期干物質凈積累量增加而提高,莖葉干物質輸出多少和水稻抽穗后干物質凈積累均與產量正相關[29-31]?!扒靶?、中穩、后高”是雜交水稻干物質積累的一個特點,抽穗前莖鞘中積累較多同化物,則后期有較多莖鞘藏物輸出給穗部[32]。降低水稻拔節前干物質積累,增加拔節-抽穗期干物質積累,穩定抽穗期適宜干物質重,以較好株型與群體結構來增加抽穗-成熟期干物質量和其比例,實現水稻超高產量[34-35]。保持較高經濟系數情,提高水稻干物質積累提高生物學產量,實現水稻高產。

2.1.5 結實生理

雜交水稻籽粒灌漿期間葉片的光合作用產物和貯藏在莖稈和莖鞘的物質是籽粒灌漿的主要物質來源。葉片早衰對弱勢粒灌漿影響較大,早衰越重,弱勢粒的灌漿速率越低,導致水稻結實率低。理論上水稻葉片推遲1天衰老,水稻產量可增加2%,通過疏花的辦法可以提高弱勢籽粒灌漿速率,但去除強勢化并不能提高弱勢粒灌漿速率[36-40]。抽穗前貯藏在莖鞘中的物質具有啟發水稻庫活性,促進和啟動水稻籽粒灌漿的作用[41]。維管束系統是水稻灌漿物質運輸的主要通路,水稻上、中部強勢花的維管束數目、單維管束面積、維管束總面積、韌皮部總面積、木質部總面積比下部弱勢花大,且會隨穗穎花數增加而增大[42]。水稻灌漿也受到植物激素的調控,籽粒中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含量會影響籽粒胚乳細胞增殖的速率[43],大籽粒ABA含量大于小籽粒[44]。籽粒灌漿速率與水稻籽粒庫強或生理活性(酶活性,激素等)密切相關[45]。黃升謀等[46]研究得出,雜交水稻抽穗當天總RNA、mRNA含量和抽穗后第5天總RNA含量,強勢粒大于弱勢粒;抽穗后第5天,強勢籽粒和弱勢籽粒的mRNA含量差異不大;水稻強、弱勢籽粒開花當日,強勢粒中總RNA、mRNA含量大于弱勢粒;抽穗到開花后第5天,強勢粒和弱勢粒RNA、mRNA含量明顯增加。水稻灌漿結實生理調控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與水稻穗部組織結構、酶的活性及種類以及激素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

2.1.6 根系發育

根系活力是影響水稻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根系生理指標。水稻根系活力強,養分吸收大,利于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長發育,反之則不利水稻生長。超級雜交稻高產的原因之一是結實期的根系活力下降速度延緩,為水稻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養分,結實率和千粒重提高[47]。鄒應斌[9]研究認為,水稻根系活力優勢在水稻生育前期,其次中期,后期根系活力大幅度下降。在品種根系特征研究方面,超級雜交稻的根系發達,根數和重量比一般品種多,根體積比一般品種大[6];20 cm土層內根系有較大的干重、體積和總長,且分枝根發達[48],根系對水稻產量貢獻依此為0~5 cm土層根系貢獻率65%,5~20 cm土層根系貢獻率35%,20 cm以下土層根系貢獻率較小[49]。

2.1.7 營養生理

水稻移栽后隨著植株生長干物質積累增加,植株養分吸收量增加;分蘗期植株NPK含量最高[50]。超級雜交稻對養分需求量明顯大于一般水稻品種[51-52],單位籽粒產量的養分吸收量和磷、鉀比例與產量關系有二次曲線[53]、直線正相關[54]、直線負相關[55]等。水稻在高氮、鉀營養下,硝態氮吸收較多[56],施用磷能提高氮鉀的利用[57]。提高結實期水稻葉綠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延緩葉片可溶蛋白質的降解,增加結實率和千粒重[58]。研究發現施鉀肥可促進氮磷養分從水稻莖葉部位向穗部的運輸[59]。雜交稻干物質積累量與氮素積累正相關[60],后期施氮可明顯增加光合產物積累量[61]。

2.1.8 生態適應性

雜交稻特別是超級稻異步灌漿明顯,結實不穩定,在同一年度不同地區或者不同年度間產量表現不穩定,雜交稻表現出明顯的生態適應性問題[62-64]。雜交稻的有效穗、每穗粒數、結實率等產量構成因素年際間差異極顯著,兩優培九在長沙早播易遇抽穗結實期高溫,晚播易遇低溫冷害,在江蘇4月底5月初播種,且越早播,產量越高,多數品種結實率對溫度敏感,亞種間雜種更易受溫度影響,適宜的抽穗開花期溫度環境對穩定和提高結實率作用明顯[65-67]。超級雜交稻在適宜氣候生態條件下,可以提高水稻的成穗率和結實率[31]。

2.2 高產栽培技術與實踐

與常規水稻比較,雜交稻栽培強調稀播、稀插、早插、早發,培育壯秧,合理密植[68]。雜交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全國各地創造了許多成功的范例和經驗。袁隆平[69]提出超稀植是通過移植乳苗,擴大地上部與地下部的生長空間,壯個體、促大穗、奪高產。凌啟鴻等[70-71]提出了水稻高產群體質量途徑和精確定量栽培技術。馬國輝等[11]針對湖南地區超級雜交稻超高產栽培主要限制因子,提出了避不利氣候和改土培肥的技術。鄒應斌[72]根據超級稻在不同地區的氣候適應性提出了因地定產、依產定苗、測苗定氮,即定產、定苗、定氮的“三定”栽培技術,使超級稻高產栽培在理論和實踐上有了重要的突破。

3 雜交水稻高產栽培存在的問題和研究發展趨勢

3.1 存在問題

3.1.1 雜交稻適應性與高產重演性

雜交水稻要達到高產目標,本來就不容易,不同的年份和生態環境,測定的產量不一樣,所以高產目標在大面積推廣應用存在較大困難,只有在特定年份和良好生態環境條件下,小面積試驗才能獲得的目標高產。探討品種適應的生態環境,研發配套栽培技術,合理稻田地力貢獻與施肥,研究雜交水稻的生態適應性規律及與產量要素協調機制,實現雜交水稻增產。雜交水稻不同生態環境下的產量穩定性及其生態適應性的水稻生理生化機理研究較少,所得結果尚不能滿足區域化種植規劃。

3.1.2 高產栽培技術在農村適應性下降

在中國農村逐漸城鎮化的背景下,農村剩余勞動力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農村勞動力數量急劇減少,大量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青壯勞動力逐漸進程務工,具有較高文化知識層次青年人員不愿扎根農村,為此農村勞動力主要演變為留守的婦女兒童和老年人,這個人群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承擔不了高強度的水稻生產勞動。目前主要推廣的“三定”高產栽培技術[72]、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71]、強化栽培[69]等主要一個特點就需要大量的和具有一定體力勞動承擔能力的農民完成,這與農村目前勞動力現狀有明顯的矛盾。在農民的心目中,更希望有省力、省工、簡單易做的是水稻栽培技術,如拋秧技術、直播技術。優化、集成、配套雜交水稻栽培的關鍵技術,建立起一套與當前農村現狀相適應的雜交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體系,機械化栽培,集中連片育秧,以促進雜交水稻科學化生產管理,確保雜交水稻在大面積上高產高效。

3.1.3 高產栽培與農田生態保護的矛盾

隨著雜交水稻產量逐年上升,施肥水平不斷提高,主要是化肥施用量,特別是氮肥的用量偏高,造成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我國氮肥使用量占全球氮肥用量的30%,是世界第一大氮肥消費國,氮肥利用率較發達國家明顯偏低[73],農業面源污染、重金屬殘留等給農田生態以及連通水域都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在農業生態已經被破壞或污染的情況下,尋求雜交水稻高產栽培與減少環境污染之間矛盾的解決路徑,已經是水稻栽培研究面臨的重要課題。

3.1.4 高產栽培根系生理與生態研究需深入研究

對于水稻根系生理生態的研究,定性研究方面較多,定量研究較少。品種間對比研究較多,對于基因型代表性材料的研究不深入,特別是雜交水稻產量形成、群體診斷、根系形態生理特性與根、冠關系等研究尚未深入。

3.2 發展趨勢

3.2.1 高產水稻的均衡增產與精準栽培

雜交水稻高產是育種、栽培、氣候等多方面因素綜合的結果,雖然國家啟動了廣適性雜交水稻選育項目,以Y兩優1號為代表的高產水稻品種已經在生產上應用,但是栽培方面對雜交水稻生態適應性研究并不系統,需進一步研究揭示雜交水稻生態適應性機制問題。我國水稻目標高產已經到達瓶頸位置,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水稻總產要增加,依靠高產田單一的生產現狀已不能可持續發展,如何使用超高產水稻適應低產田的生態,和提高低產田的水稻生產能力,是目前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以海南為例,高產田所占比例不到2%,大部分屬于中低產田,高中低產田糧食單產比為3.7∶2.6∶1,由此可見中低產田水稻增產也存在很大空間,如何實現水稻高中低產田均衡增產,是未來一段時間栽培和育種專家們的重大課題[74]。精確定量栽培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水稻生產效益逐漸凸顯出了重要的生命力,是今后水稻栽培研究的主要方面。

3.2.2 輕簡高效栽培技術

輕簡栽培是通過簡化育秧、栽秧、耙田等水稻生產技術各環節,如水稻免耕、直播、拋秧、機插秧等栽培方式與技術,實現水稻生產省工、省力、節本、增效的目的。這種水稻栽培受到農民的青睞,主要原因在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帶來的水稻生產勞動力的缺乏和迎合了農民生產水稻的一種“省事”的心理。在從事水稻生產的稻農中,稻農文化程度、種植規模和季節是主要影響因素[75],但并不是決定性因素,最終采用什么樣的技術,主要取決于農民對該技術的認知程度和水稻生產的重視程度有關。隨著科技的進步,水稻生產的單一技術逐漸走向集成化,如精確定量栽培與輕簡栽培集成后形成的精確定量輕簡栽培技術[76]。隨著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不斷成熟,輕簡栽培技術也會逐步和機械化技術集成,形成高效機械化水稻生產,實現水稻生產效益提升。

3.2.3 生態栽培與循環農業

在食品安全事故頻發,農業環境污染嚴重的今天,水稻栽培開始走向另一個方向,即尋求水稻生產和生態保護的矛盾的協調并為生產安全食品提供技術支撐,即水稻生態栽培技術與循壞農業應用而生。經典“稻田養鴨”[77-78]技術是生態稻作與高效循環農業的重要模式,由此也開始了稻田的生態學功能的重新認識和功能挖掘,由單一的種植水稻到種養綜合利用的高效方向演變,稻田養魚[79]、稻田養蟹[80]、稻田養泥鰍[81]、稻田養雞[82]等新的生態稻作模式逐漸被人們重視,這些新的稻作技術也逐漸凸顯出了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袁隆平. 發展雜交水稻,保障糧食安全[J]. 雜交水稻,2010(增刊):1-2.

[2] 蔣彭炎. 糧食問題與稻米生產[J]. 中國稻米,1994(1):41-43.

[3] 徐正進,陳溫福,張龍步,等. 日本水稻育種的現狀與展望[J]. 水稻文摘,1990,9(5):1-6.

[4] 顏振德. 論雜交水稻超高產栽培[A]. 傅相全. 雜交水稻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 北京:學術期刊出版社, 1988:201-207.

[5] Dingkuhn M, Penning de Vries F W T, De Datta S K, et al. Concepts for a new plant type for direct seeded flooded tropical rice[A]. Direct Seeded Flooded Rice in the Tropics--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Conference[C]. Manila, Philippines: IRRI, 1991, 17-38.

[6] 袁隆平. 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J]. 雜交水稻,1997,12(6):1-6.

[7] 袁隆平. 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J]. 科學中國人,1998(6): 14-16.

[8] 黃耀祥,陳順佳,陳金燦,等. 水稻叢化育種[J]. 廣東農業科學,1983(1): 1-6.

[9] 鄒應斌,周上游,唐起源. 中國超級雜交水稻超高產栽培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3,5(l):31-35.

[10] 凌啟鴻,張洪程. 論提高群體質量是主攻作物單產的基本途徑[J]. 科學中國人,2009(1):114-119.

[11] 馬國輝,熊緒讓,裴又良. 論湖南省超級稻超高產栽培的主要限制因素及其對策.Ⅲ.實現超高產栽培的對策[J]. 湖南農業科學,2005(3):23-25.

[12] 金信忍,侯春香,包少軍. 超級稻育種研究中的問題及出路[J]. 延邊大學農學學報,2000,22(1):48-54.

[13] Ying J F, Peng S B, He Q R, et al. Comparisonof high-yield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nvironments I. Determinants of grain and dry matter yields[J].Field Crops Research, 1998,57: 71-84.

[14] 吳桂成,張洪程,錢銀飛,等. 粳型超級稻產量構成因素協同規律及超高產特征的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2010,43(2):266-276.

[15] 吳文革,張洪程,吳桂成,等. 超級稻群體籽粒庫容特征的初步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2007,40(2):250-257.

[16] 張志興,李 忠,陳 軍,等. 超級稻“Ⅱ優航1號”和“Ⅱ優航2號”源、庫、流特性分析[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1,19(2):326-330.

[17] 孫 鷹,張桂蓮,唐文幫,等. 超高產雜交稻C兩優396和C兩優87的源庫特性研究[J]. 雜交水稻,2010,25(6):70-74.

[18] 李義珍,黃育民,莊占龍,等. 雜交稻高產群體干物質積累運轉Ⅱ.碳水化合物的積累運轉[J]. 福建省農科院學報,1996,11(2):1-6.

[19] 高 宇,田 括. 超高產水稻生理育種研究進展[J]. 中國農學通報,2004,20(3):1-3.

[20] 程式華,曹立勇, 陳深廣, 等. 后期功能型超級稻的概念及生物學意義[J]. 中國水稻科學,2005,9(3):280-284.

[21] 劉建豐,袁隆平,鄧啟云,等. 超高產雜交稻的光合特性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2005,38(2):258-264.

[22] Chaoui A, M azhoudi S,Ghorbal M H. Cadmium and Zinc Induction of Lipid Peroxidation and Effects on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ies in Bean[J]. Plant Science, 1997, 127: 139-147.

[23] 張榮銑,程在全,方志偉,等. 關于小麥葉片光合速率高值持續期的初步研究[J]. 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2,15(增刊):76-86.

[24] 曹樹青,翟虎渠,張紅生,等. 不同類型水稻品種葉源量及有關光合生理指標的研[J]. 中國水稻科學,1999,13(2):91-94.

[25] 嚴進明,翟虎渠,張榮銑,等. 重穗型雜種稻光合作用和光合產物運轉特性研究[J]. 作物學報,2001,27(2):261-266.

[26] 張龍步,王進民,董 克,等. 水稻群體特性與產量相關性研究[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增刊),1991,(22): 45-52.

[27] 林植芳,李雙順,林桂珠,等. 水稻葉片的衰老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脂質過氧化作用的關系[J]. 植物學報,1984,26 (6): 605-615.

[28] 華 春,王仁雷. 染交稻及其三系葉片衰老過程中S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變化[J]. 西北植物學報, 2003, 23(3): 406-409.

[29] Ying J, Peng S, He Q, et al. Comparison of high-yield rice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nvironments.I . Determinants of grain and dry matter yields[A]. Field Crops Research[C]. Philippines: IRRI, 1998:1-14.

[30] 楊惠杰,李義珍,楊仁崔,等. 超高產水稻的干物質生長特性研究[J]. 中國水稻科學,2001,15(4):265-270.

[31] 劉 軍,余鐵橋. 大穗型水稻超高產產量形成特點及物質生長分析[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1998,24(1):1-5.

[32] 楊建昌,杜 永,吳長付,等. 超高產粳型水稻生長發育特性的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2006,39(7):1 336-1 345.

[33] 吳文革,張洪程,錢銀飛,等. 超級雜交中秈水稻物質生長特性分析[J]. 中國水稻科學,2007,21(3):287-293.

[34] 吳桂成,張洪程,戴其根,等. 南方粳型超級稻物質生長積累及超高產特征研究[J]. 作物學報,2010,36(11):1 921-1 930.

[35] 金繼運. 化肥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和展望[J]. 作物雜志,1997(2):5-9.

[36] Sikder H P, Gupta D K D. Physiology of grain in rice[J]. Indian Agric, 1976, 20: 133-141.

[37] Wang Y. Effectiveness of supplied nitrogen at the primordial panicle stage on rice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s[J].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ews Letter, 1981, 6: 23-24.

[38] Liang J, Zhang J, Cao X. Grain sink strength may be related to the poor grain filling of indica-japonica rice (Oryza sativa) hybrids[J]. Physiology Plant, 2001, 112: 470-477.

[39] 梁建生,曹顯祖,張海燕,等. 水稻籽粒灌裝期間莖鞘貯存物質含量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水稻科學,1994,8(3): 151-156.

[40] Kato T. Effect of spikelet removal on the grain filling of Akenohoshi, a rice cultivar with numerous spikelets in a panicle[J]. 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Agricultual Science and Soil Science, 2004, 142: 177-181.

[41] Fu J, Huang Z,Wang Z, et al. Pre-anthesis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reserve in the stem enhances the sink strength of inferior spikelets during grain filling of rice[J]. Fied Crops Research, 2011, 123: 170-180.

[42] 徐正進,陳溫福,曹洪任,等. 水稻穗頸維管束數與穗部性狀關系的研究. 作物學報,1998,24(1): 47-54.

[43] 張 強,李自超,傅秀林,等. 不同株穗型水稻超高產品種葉綠素含量變化規律及籽粒灌菜動態研究. 作物學報,2005,31(9):1 198-1 206.

[44] Kato T,Sakurai N,Kuraishi S. The changes of endogenous abscisic acid in developing grains of two rice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grain size[J]. Japanese Journal of Crop Science, 1993, 62: 456-461.

[45] 王志琴,楊建昌,朱慶森,等. 亞種間雜交稻籽粒充實不良的原因探討. 作物學報,1998,24(6):782-786.

[46] 黃升謀,鄒應斌,劉春林. 雜交水稻兩優培九強、弱勢粒結實生理研究[J]. 作物學報,2005,31(1):102-107.

[47] 董桂春,王余龍,吳 華,等. 水稻根系生長動態的研究[J]. 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2,23(4):51-55.

[48] 鄭景生,林 文,姜照偉,等. 超高產水稻根系發育形態學研究[J]. 福建農業學報,1999,14(3):1-6.

[49] 謝華安. 中國特別是福建的超級稻研究進展[J]. 中國稻米,2004(2):7-10.

[50] 鄒應斌,黃見良,屠乃美,等. “旺壯重”栽培對雙季雜交稻產量形成及生理特性的影響[J]. 作物學報,2001,27(3):343-350.

[51] 敖和軍,王淑紅,鄒應斌,等. 不同施肥水平下超級雜交稻對氮、磷、鉀的吸收累積[J]. 中國農業科學, 2008,41(10):3 123-3 132.

[52] 魯如坤. 土壤農業化學分析方法[M]. 北京: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146-165,308-311.

[53] 凌啟鴻,張洪程,戴其根,等. 水稻精確定量施氮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2005,38(12): 2 457-2 467.

[54] Samonte SOPB, Wilson LT, Medley JC, et al. 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relationships with grain yield, grain protein, and yield-related traits in rice [J]. Agronomy Journal, 2006, 98(1): 168-176.

[55] Singh U, Ladha J K, Castillo E G, et al. Genotypic variation in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medium and long duration rice [J]. Field Crops Research, 1998, 58(1): 35-53.

[56] 李 華,楊肖娥,羅安程. 不同氮鉀條件下水稻基因型氮、鉀積累利用差異[J]. 中國水稻科學,2002,16(1): 86-88.

[57] 劉運武. 磷對雜交水稻生長發育及其生理效應影響的研究[J]. 土壤學報,1996,33(3):308-316.

[58] 潘曉華,王永銳. 二系稻始穗期氮鉀營養對谷產量的影響及生理效應[J].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6,35(2):152-156.

[59] 胡 泓,王光火. 施鉀條件下雜交水稻氮磷養分吸收利用特點[J]. 土壤通報,2003,34(3):202-204.

[60] 黃見良,李合松,李建輝,等. 不同雜交水稻吸氮特性與物質生產的關系[J]. 核農學報,1998,12(2): 89-94.

[61] 唐啟源,鄒應斌,米湘成. 不同施氮條件下超級雜交稻的產量形成特點與氮肥利用[J]. 雜交水稻,2003,18(1):44-48.

[62] Yang J C,Zhang J H. Grain-filling problem in ‘super’ric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10, 61(1): 1-5.

[63] 敷和軍,王淑紅,鄒應斌,等. 超級雜交稻干物質生產特點與產量穩定性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2008,41(7):1 927-1 936.

[64] Horie T, Ohnishi M, Angus J F, et al.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yielding rice inferred from cross-location experiments[J]. Field Crops Research, 1997, 52: 55-67.

[65] 王淑紅,鄒應斌,馮躍華,等. 超級稻“三定”栽培法研究II. 不同施肥量對超級雜交稻產量及生長生理特性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2006,22(6): 141-146.

[66] 姜文超,孫龍泉,肖伯群,等. 播種期對兩優培九產量及生育特性的影響[J]. 雜交水稻,2001,16(1):38-39.

[67] 呂川根,王才林,宗壽余,等. 溫度對水稻亞種間雜種育性及結實率的影響[J]. 作物學報,2002,28(4):499-504.

[68] 吳偉明,程式華. 水稻根系育種的意義與前景[J]. 中國水稻科學,2005,19(2):174-180.

[69] 袁隆平. 水稻強化栽培技術[J]. 雜交水稻,2001,16(4):1-3.

[70] 凌啟鴻,張洪程,蔡建中,等. 水稻高產群體質量及其優化控制討論[J]. 中國農業科學,1993,26(6):1-11.

[71] 凌啟鴻,張洪程,丁艷鋒,等. 水稻高產技術的新發展—精確定量栽培[J]. 中國稻米,2005(1):3-7.

[72] 鄒應斌,夏勝平. 超級稻“三定”栽培理論與技術[M]. 湖南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6.

[73] 彭少兵,黃見良,鐘旭華,等. 提高中國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略[J]. 中國農業科學,2002,35(9):1 095-1 103.

[74] 何 強,邢俊杰,張武漢,等. 水稻均衡增產的育種策略[J]. 2013,27(4):376-378.

[75] 王志剛,王 磊,阮劉青,等. 農戶采用水稻輕簡栽培技術的行為分析農業技術經濟[J]. 2007,(3):101-107.

[76] 凌啟鴻. 精確定量輕簡栽培是作物生產現代化的發展方向[J]. 中國稻米,2010,16(4):1-6.

[77] 黃 璜,楊志輝,王華,等. 濕地稻鴨復合系統的CH4排放規律[J]. 生態學報,2003,23(5):929-934.

[78] 沈建凱,黃 璜,傅志強,等. 稻鴨生態種養系統直播水稻根表和根際土壤營養特性研究[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18(6):1 151-1 156.

[79] 袁偉玲,曹湊貴,李成芳,等. 稻鴨、稻魚共作生態系統CH4和N2O溫室效應及經濟效益評估[J]. 中國農業科學,2009,42(6):2 052-2 060.

[80] 朱清海. 稻泥鰍田生態系統能流、物流和效益分析[J]. 中國稻米,1997(1):26-28.

[81] 王耀晶,安 輝,閆 穎,等. 不同稻蟹生產模式下土壤腐殖質組成及特性研究[J]. 2013,44(2):343-347.

[82] 黃 璜,鄭華斌,傅志強,等. 水稻梯式栽培下雞鴨混合生態養殖技術養殖方法[P]. 中國專利,CN101946624A,2011-01-19.

綠色水稻生產培訓總結范文第4篇

為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為廣大農民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學習樣板,2014年在尚志市河東鄉南興水稻科技示范基地進行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配套栽培技術示范,實施面積1000畝,種植品種為中龍香粳1號,采用448孔塑料秧盤育小、中苗,收到了較好的示范效果,現將該項技術示范效果總結如下:

一、示范方法:

缽體育苗區用人工手推式播種機進行播種,每盤播量為70克芽種,每孔平均4粒左右;對照為常規機插盤育苗,每盤150克芽種,本田采用大區對比不設重復,缽體育苗區應用五菱柳機廠生產的2z-430增產型插(擺)兩用機進行擺秧,對照區用常規插秧機進行插秧。其它管理按常規管理同一標準進行。

二、示范結果調查

1、秧苗素質調查(見表1)

通過秧苗素質調查,缽體育苗區株高比對照區矮0.3cm,葉齡缽體育苗區比對照區多0.3葉,缽體育苗區和對照區均沒有發病;缽體育苗區根長5.7厘米,比對照區長1.2厘米,缽體育苗區根數比對照區多3.8條,缽體育苗區秧苗莖基寬為0.18cm,對照區粗0.02cm;百株地上干重缽體育苗區為2.5g,比對照區重0.7g;缽體育苗區充實度為0.22,比對照高0.07。從各項調查指標來看,缽體育苗區長勢、根部性狀、莖基粗、地上百株干重及充實度看秧苗素質要明顯好于對照區。

2、育苗進程調查(見表2)

項目區播種時間為4月20日,出苗期為4月23日,齊苗期為4月25日,始通風期為4月27日,大煉苗期為5月15日,插秧秧齡為32天。

3、插秧質量調查(見表3)

插秧質量調查結果顯示,缽體育苗區取秧數為4.5株,比對照區多0.5株,漏插率為0.3%,比對照區低0.5%,傷秧率為0.5%,比對照區低0.5%,勾秧率為0,比對照區低1%,漂秧率為0,比對照區低2%,翻倒率為0%,比對照區低3%,比較均勻。就是說機插播體苗插秧質量要好于常規機插盤育苗。

4、群體莖蘗動態和葉齡調查(見表4和5)

從水稻莖蘗動態變化調查結果表4可以看出,缽體育苗區分蘗始期、有效分蘗終止期、分蘗高峰期、抽穗期、成熟期的穴總莖數均比對照區多。缽體育苗區分蘗始期為7.2個,比對照區多0.5個,,有效分蘗終止期為26.8個,比對照區多3.9個,分蘗高峰期為33.5個,比對照區多4個,抽穗期為27.4個,比對照區多3.1個,成熟期為26.8個,比對照區多3.9個。

從水稻各時期葉齡變化調查結果表5中可以看出,缽體育苗區除移栽期外,返青期、分蘗始期、有效分蘗終止期、分蘗高峰期、抽穗期、成熟期均比對照區小,說明缽體育苗區葉齡進程快。缽體育苗區移栽期為3.2葉,比對照區大0.3葉;返青期為3.3葉,比對照區小0.2葉;分蘗始期為4.6葉,比對照區少0.4葉,有效分蘗終止期為8.8葉,比對照區少0.4葉,分蘗高峰期為9.5葉,比對照區少0.5,抽穗期、成熟期均為13葉,與對照區相同。

5、生育時期調查結果(見表6)

缽體育苗區移栽期為5月25日,返青期為5月27日,分蘗始期為6月1日,有效分蘗終止期為6月25日,分蘗高峰期為6月30日,抽穗期為8月8日,成熟期為9月15日,對照區除分蘗始期晚4天、分蘗高峰期早2天外,其它物候期沒有差異。生育進程調查結果表明,缽體育苗機械插秧區較常規盤育苗機插地塊返青快、分蘗早、有效分蘗時間長。

6、抗逆性調查結果見表7

從稻瘟病發生情況,示范區發生了輕微稻瘟病,危害不重;二化螟危害程度總體上較輕,產生輕微危害;從倒伏情況看,中龍香粳1號抗倒伏性強,且缽體育苗秧苗素質號,沒有倒伏現象發生。

7、考種測產結果見表8

從產量結果看,缽體育苗區株高為90厘米,與對照相同;穗長為17.7厘米,比對照長0.6厘米;平方米穗數為528穗,比對照多29.5穗;穗粒數為73.9粒,比對照多0.7粒;結實率為87.4%,比對照低4.1%;千粒重為25.5克,比對照高0.7克,畝產579.7公斤,比對照增產4.9%。

三、示范小結

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配套栽培技術即水稻缽育機插栽培技術具有傷根差、不漂苗、補苗用工少、返青快、分蘗早、分蘗多等優點,增產4.9%。

四、存在問題

播種時沒有相配套的播種器,每孔內下種量多,一般在5-6粒種子,存在穴內過密問題,因此增產率低。

綠色水稻生產培訓總結范文第5篇

農田沒有拋荒

由于種糧比較效益低等原因,我國南方有的地方有的農田被拋荒,各界對此非常關注。通過田間現場調查并走訪鄉村干部和農戶發現,××市并沒有出現大家所擔心的拋荒現象。××市有農田104萬畝,其中一季農田10萬畝,常年水稻播種面積200萬畝。近年來全市稻谷年總產量一直穩定在16—16.5億斤之間,單季平均畝產820斤左右。從目前情況看,××市的糧食生產形勢比較穩定。在調研過程中,據山區鄉鎮的村組干部介紹,極少數灌溉條件差的零星田塊兩季被改種一季的情況偶有存在,但數量極少,還不到百分之一。盡管如此這種情況仍需引起重視。

兩種人在種田

一是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和婦女在種田,這是當前水稻生產的主力。××市與其他中西部縣市一樣,田少人多,土地遠遠容納不了現有勞力,農村青壯年大都外出務工經商,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小孩和少量中年以上婦女。對大多數農戶來說,務工經商收入是其主要經濟來源,種糧收入只是農家經濟的補充。張巷鎮何家村烏桕組共有32戶農戶,勞力58 人,目前常年在外打工經商的有51人,占勞力總數的88%,其中有3戶全家在外,春節都未回家。該組共有水田118.5畝,其中101畝由留守老人、婦女自耕自種,占農田總面積的85.2%。烏桕村的情況在××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80%以上的勞力已經離開農田,近90%以上的農田仍為各家各戶散耕散種。

二是種田大戶即規模經營者在種田。按農業部門的統計口徑,種田50畝以上為規模經營。照此標準,××市現有規模經營戶650戶。但××全市農業人口人均農田只有1畝左右,50畝相當于10個以上家庭的責任田總數,要求農村十分之九的家庭退出農田讓位于規模經營,目前還不大現實。如果把規模經營的標準定為30畝以上,則××全市規模經營的農田面積已達10萬畝,約占農田總面積的10%。種田大戶又分兩種情況。一是百畝以上的種田大戶,如秀市鎮一種田大戶種了1700畝,榮塘鎮一種田大戶種了500畝,目前這種大戶的數量還不多。二是百畝以下的種田大戶,多為一對夫婦耕種三五十畝,不另雇工。百畝以下種田大戶主要是一些村組干部、有種糧技術的中年農民和家庭情況特殊外出打工不便的農民。

先看售糧收入和種田成本。

1、XX年年平均每畝農田的售糧收入:雙季為1394元,單季為810元。其中早稻產量820斤,百斤價80元,計656元;晚稻產量820斤,百斤價90元,計738元,雙季合計1394元。種單季的產量900斤,百斤價90元,售糧收入為810元。另有國家政策性補貼每畝79元,不管轉租與否,此款一般歸責任田承包者領取,承租者無此項收入。

2、XX年年平均每畝農田的農資、種子、水費三項支出:雙季為440元,單季為240元。其中早稻化肥100元,晚稻化肥100元,早稻農藥40元,晚稻農藥60元,早稻種子40元,晚稻種子40元,早稻水費20元,晚稻水費40元。

3、XX年年平均每畝機耕、機播、機割三項支出:雙季為280元,其中每季機耕費各50元、每季機割費各50元、每季機播(插)費各40元。種單季的一般不()用機械作業。

4、XX年年勞動力平均日工價為50元,婦女、老年人可略作下調計算。

那么種田效益如何呢?

1、XX年年自耕自種散戶每畝(雙季)的效益情況:又分兩種,即完全自耕自種的散戶和農忙時請人幫工且使用農機具的散戶。完全自耕自種的散戶平均每畝效益為954元,即售糧收入1394元,扣除農資、種子、水費等項成本440元,尚余954元。按平均每畝用工25個計算,這種散戶種田沒有利潤,但每日賺到了約38元工資。請人幫工且使用農機具的散戶效益為674元,即售糧收入1394元,扣除農資、種子、水費、機耕、機割、機插等6項成本720元,尚余674元。按平均每畝用工8個計算,除賺取300來元工資外,每畝利潤350元左右。

綠色水稻生產培訓總結范文第6篇

培訓內容:玉米栽培,水稻種植技術

一、玉米栽培技術 夏玉米播種技術

(一)精選種子

為了提高種子質量,在播種前要對籽粒進行粒選,選擇籽粒飽滿、大小均勻、顏色鮮亮、發芽率高的種子,去除秕、爛、霉、小的籽粒。

(二)種子處理

玉米在播種前通過曬種、浸種和藥劑拌種等方法,增強種子發芽勢,提高發芽率,減輕病蟲害,達到苗早、苗齊、苗壯的目的。

1、曬種。將選出的種子在晴天中午攤在干燥向陽的地上或席上,翻曬2-3天。

2、浸種。一般采用冷浸和溫湯方法。冷水浸種時間為12-24小時,溫湯(55-58℃)一般6-12小時,也可用25公斤腐熟人尿兌25公斤水或沼液浸種12小時,另外也可用0.2%的磷酸二氫鉀或微量元素浸種12-14小時。注意:浸過的種子要當天播種,不要過夜;在土壤干旱又無灌溉條件的情況下,不宜浸種。

3、拌種??梢杂棉r藥拌種如50%辛硫磷乳油,每公斤種子2.5ml辛硫磷乳油,也可用微量元素如“傲綠”牌營養素拌種,每公斤種子4-5克營養素。包衣種子無需浸種和拌種。

(三)足墑適時早播

根據我市的氣候條件,早播有利于玉米早期蹲苗、延長生育時期。麥龔套種,在小麥成熟前7-15天趁墑套種。高產田晚套種,中低產田早套種。鐵茬播種,為了實現早播,麥收后抓緊時間灌足底墑水,足墑鐵茬播種,要在6月15日以前播種完畢。鐵茬播種的方式有沖溝播種和挖穴點播。播種時要求深淺一致,播深5厘米左右,點播每穴2-3粒,株距要均勻,覆土要嚴,確保一播全苗。 (四)合理密植

玉米的合理密度受氣候、肥水、品種特性的影響,一般地力條件較高,施肥較多,灌溉條件好的密度要大些,植株矮小的葉片上沖的緊湊型品種密度應大些??刹捎脤捳蟹N植,寬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株距可根據密度而定。鄭單958適宜種植密度:500公斤以上產量水平4500株/畝,株距24厘米;400-500公斤產量水平4200株/畝,株距26厘米。農大108適宜種植密度:500公斤以上產量水平3600株/畝,株距30厘米;400-500公斤產量水平3400株/畝,株距32厘米。

(五)科學施肥技術

俗話說:"玉米是個大肚漢,能吃能喝又能干"。畝產玉米500公斤以上的中高產田,根據夏玉米生長發育特點及示范區土壤條件需追施純氮18-24公斤,純磷6-8公斤,純鉀5-8公斤。追施時堅決杜絕“一炮轟”、只追氮肥的現象,要根據示范區測土化驗結果實行平衡配方施肥,不僅重施氮肥,而且要配合磷鉀肥和微肥,依據輕施提苗肥、早施攻桿肥、重施攻穗肥,補施攻粒肥,分次追施。采用分次追施較"一炮轟"、單施氮肥增產10%以上。

(六)科學灌溉技術

為了保證玉米的高產穩產,除了發展和完善水利設施外,還必須推行科學灌溉技術,實施節水灌溉措施。節水灌溉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溝灌和隔溝灌。玉米種植行距較寬,采用溝灌非常方便。還可采用隔溝灌的方式,即只在玉米寬行開溝灌水,即省工又省水。

2、管道輸水灌溉。一般采用有地下硬塑管,地上塑料軟管,一端接在水泵口上,另一端延伸到玉米田遠端,邊灌邊退。

3、噴灌和滴灌。噴灌和滴灌具有省水、省工、省地、保土和適應性強的特點。

玉米田要不要澆水,應根據玉米的生長發育情況、天氣情況和土壤含水量情況而定。播種時,良好的土壤墑情是實現苗全、苗齊、苗壯、苗勻的保證。若壤土含水量低于16%,粘土含水量低于20%,沙土含水量低于12%即需要灌水。

(七)夏玉米田化學除草技術

玉米田雜草生長迅速,與玉米爭水、爭肥、爭空間,對玉米苗期生長危害較大,造成苗瘦、苗弱,在雜草嚴重且防治不力的地塊影響產量可達10%以上,因此,必須進行化學除草?,F把玉米田化學除草技術介紹如下: 土壤封閉性除草劑

1、除草劑品種:目前用于玉米田土壤封閉的除草劑品種很多,效果比較好的有兩個品種:40%玉豐懸乳劑和40%乙阿懸乳劑。

2、使用時間:玉米播種后出苗前。這一時期雜草正處于出苗期,易觸藥而死亡,待雜草出苗后再噴藥,效果就不會太理想。

3、使用劑量:常用藥量,畝用40%玉豐懸乳劑165克或40%乙阿懸乳劑每畝180毫升。嚴禁點燃麥茬,以防燃燒后的麥灰與除草劑發生反應,降低藥效。

4、使用方法:要求必須在澆水或降雨后田間濕度較大時使用。兌藥時要充分搖勻,然后按使用面積計算藥量,并準確量取。先加少量水將藥劑稀釋成母液,然后按每畝藥量兌水40—50公斤,攪拌均勻后對土壤表面均勻噴霧。噴藥時采取邊噴邊退的方式進行。 觸殺性除草劑

1、除草劑品種:目前用于玉米田觸殺性除草劑品種很多,推薦使用河北宣化農藥有限責任公司研制的玉米田特效除草劑:一封一殺。

2、使用時間:玉米出苗后。能有效地防除玉米田中所有已出土的15厘米以下雜草及未出土的一年生由種子繁育的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

3、使用劑量:常用藥量,畝用150—200克。

4、使用方法:兌藥時要充分搖勻,然后按使用面積計算藥量,并準確量取。先加少量水將藥劑稀釋成母液,然后按每畝藥量兌水30—50公斤,攪拌均勻后,定向噴霧于雜草及土壤表面,嚴禁噴到玉米上,以免玉米受害。

注意事項:一是最好使用噴霧器,兌水量要充足,噴霧要均勻,勿重噴或漏噴,避免大風天氣噴霧;二是如果土壤干旱,進行土壤處理時,應加大噴液量,可以提高滅草效果;三是噴藥后地表形成一層藥膜,不要中耕而破壞藥膜;四是噴藥以早上10點前或下午4點后為好,避免藥液揮發或破壞藥膜;五是施藥后24小時內如遇大雨,應及時補噴;六是噴藥后及時用堿水清洗噴霧器械,免傷其它作物。

二、水稻種植技術

種子播在準備好的秧田上,當苗齡為20∼25天時移植到周圍有堤的水深為5∼10公分(2∼4吋)的稻田內,在生長季節一直浸在水中。 耕種方式

稻米的種植技術,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國發明的。傳說中是神農氏教導人們如何種稻。

目前稻的耕種除傳統的人工耕種方式,亦有高度機械化的耕種方式。但仍不失下列步驟: 整地:

種稻之前,必須先將稻田的土壤翻過,使其松軟,這個過程分為粗耕、細耕和蓋平三個期間。過去使用獸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來整地犁田,但現在多用機器整地了。 育苗:

農民先在某塊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會被稱為秧田,在撒下稻種后,農人多半會在土上灑一層稻殼灰;現代則多由專門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來使稻苗成長,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關鍵。在秧苗長高約八公分時,就可以進行插秧了。 插秧:

將秧苗仔細的插進稻田中,間格有序。傳統的插秧法會使用秧繩、秧標或插秧輪,來在稻田中做記號。手工插秧時,會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幫助農人將秧苗分出,并插進土里。插秧的氣候相當重要,如大雨則會將秧苗打壞?,F代多有插秧機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狀不是方型的稻田中,還是需要人工插秧。秧苗一般會呈南北走向。還有更為便利的拋秧。 除草除蟲:

秧苗成長的時候,得時時照顧,并拔除雜草、有時也需用農藥來除掉害蟲(如福壽螺)。 施肥:

秧苗在抽高,長出第一節稻莖的時候稱為分蘗期,這段期間往往需要施肥,讓稻苗成長的健壯,并促進日后結穗米質的飽滿和數量。 灌排水: 水稻比較倚賴這個程序,旱稻的話是旱田,灌排水的過程較不一樣,但是一般都需在插秧后,幼穗形成時,還有抽穗開花期加強水份灌溉。 收成:

當稻穗垂下,金黃飽滿時,就可以開始收成,過去是農民一束一束,用鐮刀割下,再扎起,利用打谷機使稻穗分離,現代則有收割機,將稻穗卷入后,直接將稻穗與稻莖分離出來,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為稻谷。 干燥、刪選:

上一篇:規劃基礎資料收集清單范文下一篇:公司員工宿舍管理規定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