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德國循環經濟范文

2023-10-02

德國循環經濟范文第1篇

關鍵詞:德國雙元制大學中國職業教育發展方向

當前中國職業教育仍然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職業教育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集中在五對矛盾關系上:一是社會需求旺盛與有效供給不足;二是規模能力與質量結構不合理;三是就業能力提升與社會吸引力不強;四是中央大力發展與各方相應不足;五是公平教育目標與政府責任缺位。

造成這些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六個方面:一是缺少共識支撐。發展職業教育是政府責任,但不少人認為發展職業教育只要依靠市場,導致國家定位和主體責任定位出現偏差。二是缺少制度供給。產教結合與校企合作等法律、教師企業實踐制度、企業社會責任制度、生均經費撥款標準、“雙證書”制度、教師編制標準等制度缺失。三是缺少財力保障。職業教育預算內教育經費比例持續下降。四是缺少政策引導。財政金融稅收等引導行業企業和社會積極辦學的政策體系沒有建立,政府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能力不足。五是缺少機制配套。管理評價機制、市場監管機制不健全、不配套,影響相關法律制度政策的實際效果。六是缺少體系建設。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中職高職、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不健全、不銜接。

理論與實踐領域對職業教育的公益性質認識不足,政府履行責任不清,公益性實現形式單一,是制約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原因。

德國雙元制大學采取“雙元制”教育模式,通過兩個學習地點——州立學院和培訓企業或社會事業機構的合作,每學期三個月學校理論學習,三個月企業實踐交替進行,培養在技術、經濟領域和社會工作第一線從事生產、管理和教育等直接為社會服務的應用型職業高級人才。

雙元制大學的教育活動與以學生為主體,課程設置以職業活動為核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雙元制大學“雙元制”教育的優越性在于,通過實訓幫助對理論的理解,理論又在實踐中得到強化;學生學到最先進的技術和企業組織管理,縮短進入企業后的見習期,增強了團隊合作能力,提高職業競爭能力。雙元制大學的辦學模式成為私營企業與州政府之間雙元教學方式的合作,它被認為是企業與政府在高等教育領域合作的一個創舉。

中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一是從生存型階段進入發展型新階段,二是從生存主導時代進入消費主導時代;三是從城鄉分治的二元時代進入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的城市化時代;四是從私人物品短缺時代進入公共物品短缺時代;五是從經濟轉型時代進入政府轉型時代。與此相應,我國的教育也呈現出五大特征:一是從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時代進入“后普九”時代,促進各級教育協調發展特別是解決職業教育這一薄弱環節成為必然;二是從文

化掃盲時代進入技能掃盲時代,文化文盲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技能性文盲問題日益凸顯;三是從“高中——大學”一元化成長時代進入多元化成長時代,通過普通教育上大學的成長道路面臨系統性挑戰,多元化質量、多階段分流、多路徑成長、是政府滿足社會多樣化學習需求、建立現代國民教育新體系的戰略安排;四是從學校教育時代進入全民終身學習時代,有教無類具備了新的歷史內涵,農民工轉移培訓和擇業培訓需求日益增加,文化素質、技能培訓和職業道德遠達不到社會進步和產品升級的要求,通過職業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年限的任務十分艱巨。

德國雙元制大學的培養目標與應用科技大學大致相同,但雙元制的教學模式更具特色。由于采用雙元制,兩個學習地點的分離與協調。在企業或社會機構第一線,學生能在現實的職業氛圍中獲得有價值的實踐經驗:能親身經歷技術的、經濟的和社會的變革,才能學會各種職業的和社會的能力、態度與行為方式。在雙元制大學,通過符合教育學和教育論要求的專業知識傳授,能夠打下厚實的理論基礎,訓練系統的思維能力和跨專業的理解力,掌握科學的方法。雙元制大學開放的理論教學課目沒有應用科技大學多,學習內容、應用性專業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基礎也沒有應用科技大學寬,畢業生也沒有應用科技大學畢業生的工作范圍寬,擔起時間較多,并對所在的培訓企業具有針對性。她們呢曾在本企業學習實踐教學內容,比應用科技大學的畢業生更了解企業的具體生產和管理,所以學生收到企業的歡迎,絕大數畢業生培訓結束后將被培訓企業留在本企業中。他們工作起來更順手,跳過了入門階段,這就大大減少了人才使用上的盲目性和人才的不適應性。

雙元制大學并不僅僅培養學生在學完學業后具有結局某一專業任務的能力,而是培養學生掌握全面的綜合職業能力。因此,在教學上特別強調:寬而深的理論基礎;技術上和方法上的經驗;整體的思考機構以及小組中的行為方式。雙元制大學的理論與實踐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個框架教學計劃來實施的。一是雙元制大學的教學大綱,一時培訓企業(或社會機構)的培訓大綱。課程開發及教學大綱的編制均由專業委員會負責。該委員會成員來此經濟界、文化節,并充分考慮到高校對教學內容的發言權。同時,在教學內容和組織方面還有專門協調委員會負責。

在深化教育改革加強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今天,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得到了迅猛發展,同時面臨許多的新問題,需要研究和解決。德國是世界上開展職業教育較好的國家,曼海姆雙元制大學是德國職業教育的一個縮影,它的培養目標可以說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不謀而合,它的許多做法和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我國高職院校的設立,打通了中等職業教育通往高等教育的道路,在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方面前進了一大步。但高等職業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茖哟?,而且還要發展本科層次和研究生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充分發揮其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輸送高級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作用,進一步構筑縱橫交錯的教育立交橋。要讓企業和社會更多的介入高等職業教育的實施過程。政府要制定促進企業與職業教育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法規和機制。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企業和社會,教育部門與企業和社會的密切合作是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保證。政府要對校企聯合辦學采取激勵機制。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高質量技能型人才,他們的工作環境大多都是生產一線或工作現場,其工作行為經常是相互聯系的群體活動,他們往往是現場技術人員群體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因而在教育過程中應注意對他們進行合作能力、公關能力、解決矛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創新能力等非技術性職業素質的培養。職業教育中,要注重教育過程和教師角色轉換。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要充分注重教育過程,即教學方法,采用行為導向教學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師必須轉換角色,更新教育觀念,掌握信息技術,使自己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富有創新的學習應用的指導者和組織者。建立相應的制度和機制,聘請那些在職業實

踐領域工作、掌握最新技術和工藝、熟悉企業生產和管理過程的人員來學校授課,以保證我國高職的教學內容跟上科學技術和企業發展的步伐。

《世界職業技術教育》2010-2第1頁《德國雙元制大學的辦學特點和啟示》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綜合第23頁《中職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初探》 《職業技術教育》2010年8月20 日第24頁 魯昕:《要強化職業教育的公益性》 《職業教育研究》2010 #9第14頁 《高職應滲透行業文化教育》

《教育與職業》

德國循環經濟范文第2篇

摘要: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有一個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的發展過程,其研究視角為如何塑造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與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為促進人的社會行為成為生態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可從七個方面來實施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的實踐要求:領會、貫徹國家推進生態經濟發展的方針路線;分析生態取向發展實踐中的深層次問題;確立發展目標;構建管理系統;培育社會機制;傳播思想理念;倡導新型個人行為。以人為本、生態約束、追求和諧、社會調節、崇尚知識是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實踐特點。

關鍵詞: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生態文明;科學發展觀

一、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

建立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將生態經濟理論的成果與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相結合,使之成為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新形態。這一宏大的理論工程,在劉思華教授的《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這本專著中,已經奠定了充實的基礎。當這一社會科學的新路開通之后,接下來的發展研究(參照自然科學的慣例)應該是:在基礎研究領域中繼續前進,在應用研究領域中開創局面,在技術研究領域積累、集成。于是,有志于發展、實踐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人士,將從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繼續在理論上推進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二是將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與現實緊密結合;三是為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付諸實際提出對策建議。本文分別對上述三方面的工作提出自己的見解。

(一)在理論上推進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有兩條研究路線

一是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與科學發展觀來論述。有關研究在闡述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時指出:生態問題絕不是一個單純的自然問題,而是一個深刻而全面的社會發展問題,必須將這一問題放在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總體的歷史進程中來考慮??茖W發展觀絕不僅僅等同于一種單純經濟發展模式,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也絕不是一個技術層面的任務??茖W發展觀追求的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個領域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變革,包括思想與制度。認識科學發展觀需要進一步挖掘其社會主義的深刻內涵。

二是從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觀的角度研究。生態文明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的產生基于人類對于長期以來主導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反思,人類必須從追求物質財富的單一性中解脫出來,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才可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變革現實的社會關系,確立新的全球倫理價值觀、轉變生產和生活方式[1]??沙掷m發展是社會、經濟、生態三個系統的共同目標,涵蓋著競生、共生、自生三類機制的協調,體現了硬件(科學、技術、資源、資金)、軟件(體制、規劃、組織、管理)、心件(思想、倫理、認知、信仰)三方面手段的共贏。追求可持續發展與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復興與發展注入了全新的視角,提供了新的方法論。

(二)將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與現實緊密結合,有一個研究方向

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當中,包含著一系列引領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規范。這些價值規范的實現,不可能簡單地通過“維護生態”的宣傳教育來達到,而需要在人們的整個社會行為中走向更高的文明。只有探討理論中所含價值規范的實施可行性與應用途徑,才能做到理論與現實相結合。而這樣的可行性與應用途徑,是在應用研究中解決的。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實踐要求,就是這個領域應用研究的方向。

為此,我們需要有這樣的課題,就是依據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闡述其實踐要求,將價值規范體系轉化為簡明的社會行為準則,尋求建設生態文明的途徑。

我國實施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以科學發展觀引領社會經濟發展,正是從基本的社會發展方向上作為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實踐行為。但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貫徹科學發展觀還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雖然生態經濟領域主要涉及到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但是在具體問題上,存在著許多利益與認識上的障礙,涉及到人們深層次的社會觀念問題??朔@些障礙與改變人們的社會行為具有同等的價值。從理論上概括各種為克服利益與認識障礙、改進社會行為的努力,都體現著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實踐要求。

(三)在對策上將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付諸實際,有一個行動方向

這個行動方向,就是將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實踐要求經應用研究的概括之后,再回到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較為具體的建議。人們所能提出的對策建議,無非是上述兩類研究的理論成果作為思想引導,或者針對現實問題以創新思維提出新穎方案,在實際中試驗;或者總結實際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形成可操作的措施。

二、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應用研究的視角

可以說,當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社會行為問題。社會行為主要出現在“四生”領域,即生產、生活、生態、生育。由于生態(在狹義上)的社會行為主要依靠環境科學來研究,生育的社會行為主要依靠人口科學來研究,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應用研究就只探討主要依靠經濟科學的生產、生活領域的社會行為。

在生產、生活兩大領域,落實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原則歸結于解決這兩個基本問題,就是如何塑造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與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社會生產與生活是人的主要社會實踐,人們社會行為的改進是由生產發展與生活方式更新的實踐推動的,這是一個客觀趨勢發展與主觀努力有機結合的過程。這樣的大課題,是需要學術理論界長期研究探索的問題。

我們面對的大量社會行為都是與生產方式有關的,塑造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不是一個技術問題,首先是一個制度問題。在國際上,西方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指出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因為它無限追求利潤的生產方式內在地包含著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內在地決定它不可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經濟增長。西方資產階級很清楚生態環境保護的必要性,而他們通過經濟國際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向外轉移生態代價。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前所見到的也是追求利潤的生產方式。因此,不能把否定市場經濟當作塑造可持續發展生產方式的制度前提。但通過人的社會行為,對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進行調節,確實是不可忽略的[2]。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這種調節,必定有資本主義制度調節所沒有的獨特之處??茖W發展觀正是這種調節的指導思想。將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傳導到社會實踐中,需要有相應的社會行為起中介作用。

塑造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不僅是塑造可持續發展生產方式的引擎,也與建立生態文明息息相關。產生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工業文明孕育了社會群體和個體對于物質財富的消費方式,這種方式也在相當程度上作為從貧窮中走過來的社會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追求的榜樣。然而,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西方資本主義的消費方式從根本上來說不能也不應當成為我們的消費目標。盡管我們這一“追求”的時間較短暫,但是反思這種物質財富消費方式,探索生態文明所要求的生活方式,已經提到日程上來。對于許多社會群體來說,這是超前的,但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卻是不可延誤了。

三、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實踐要求的發生領域

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應用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研究在社會生產與消費生活中,如何實施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的實踐要求來貫徹科學發展觀,促進人的社會行為成為生態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從客觀發展趨勢與主觀努力的統一方面揭示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科學性。為完成這一使命,需要從如下領域來探討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實踐要求。

(一)領會、貫徹黨和政府相關的方針路線、戰略與策略

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產生,固然受到國際上生態社會主義與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啟發,但主要還是國內生態取向發展實踐的不斷深化。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黨和政府在推進生態經濟協調發展進程中,陸續出臺一系列標志性決策,主要包括: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實踐科學發展觀、實施新型工業化道路、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循環經濟、發展低碳經濟等。這些生態取向的發展實踐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加以概括,這是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產生發展的實踐基礎。同時,所有領會、貫徹這些決策的實際行動,都體現著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實踐行為。當然,這方面的實踐行為并不簡單地通過照章辦事來完成,這是包括觀念更新、認識提高、政策及方針制定、法律規章配套、規劃計劃貫徹、相關建設實施的系統工程[3]。

(二)從理論上分析生態取向發展實踐中的深層次問題與矛盾

實踐中的應用理論問題,總體上可概括為理想與現實的問題?;仡櫄v史,我們懂得歷史發展要螺旋式上升,人類對社會經濟發展要進行高度自覺的調節;展望未來,大趨勢是進入生態社會,建設生態社會是我們應有的前景??v觀社會現實,我們深感創建生態文明的理想與人們因循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現實之間有著巨大的差距。我們需要探索在理想與價值規范引領下改變現實的可行性,即論證生態經濟的社會行為的可行性。我們要發展既能說服自己、又能說服別人的有關對人、自然與社會進行調節的思想。為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實踐行為建立直接的理論前提。

我們更要直接分析經濟發展的現實與生態經濟的價值規范之間的矛盾,揭示實踐行為難以實現的重要根源。當前,理論上總共需要分析四個矛盾:1.中國追求經濟發展成效與履行世界環保責任的矛盾。2.中國經濟發展為人民提供高質量生活水平與實行生態文明所要求的社會行為的矛盾。3.中國開展工業化所處階段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矛盾。4.中國發展市場經濟體制模式與打造生態型經濟發展機制的矛盾。解決上述矛盾的認識前提,首先在于正視這些矛盾,進而正確認識與評價這四對矛盾中各自矛盾的兩個側面,確立平衡的正確思路,努力鍛造有利于雙贏的手段。

(三)確立正確的發展目標

人們必須根據生態經濟的規范來調整發展目標,目標端正將影響一系列的社會行為合理。對于一直使用的發展目標,要用馬克思主義生態經濟學理論來重新評價,該放棄的就要放棄,該構建的就要構建。中國應當調整現代化目標,注重發展的綜合效益。以GDP作為發展目標具有極大的片面性,應當放棄,并選擇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指標來代替。綜合發展指標要包含經濟、生態、社會三個系統的發展成果與綜合成本。為此,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建設和諧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統一起來計量、評估與統籌安排。在國內發展中,要科學把握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將經濟循環納入自然循環中,以產業與技術的升級為前提來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生態價值非減條件下的經濟價值增加。在國際發展中,要改變不合理的國際分工關系,對外開放中堅持生態維護的原則。這些都是發展目標新的著眼點。

(四)構建合理的管理系統

宏觀經濟領域的國民經濟管理,是重要的實踐行為。國民經濟管理中如何實施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實踐行為,有以下突出問題需要深入探討:1.實施綠色GDP核算。綠色GDP 核算的全稱是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它是在國民經濟核算基礎上,扣除自然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退化成本的核算體系。完整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至少應該包括5大項自然資源耗減成本(耕地資源、礦物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漁業資源)和2大項環境退化成本(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有了這樣的核算體系,不僅能夠比較科學地衡量國家與各地真實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果,還能為抵制、消除掠奪自然資源與環境資產的經濟增長行為提供依據。這項管理行為,不應由于核算方法暫時不完善、利益集團反對而取消,而應當堅持推行。2.按生態文明要求規劃國家建設,包括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城市建設及其協調發展問題。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鎮鄉協調面臨兩個結合:一是把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村現代化相結合。二是把工業文明視角下的城鄉公平發展與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鄉協調發展相結合。3.產業因素影響下的主體功能區劃分問題。國家進行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實際上就是以不同區域的經濟、生態條件為依據,對大規模進行工業化、城市化與各類產業發展的分布作出限制性安排。這樣的主體功能區劃必須要有一個生態型產業政策來支撐。4.政府履行環保職能的體制改革問題。由于這類職能牽涉到的利益關系十分復雜,依靠關門式的環保審批已經無法使政府有效履行環保職能,構建有公眾參與決策、各種社會監督與法治保障的綜合體制勢在必行[4]。

(五)培育有效的社會機制

社會領域中的機制,是指一種社會行為導致另一種社會行為的制度安排與建設安排。培育有效的社會機制來推進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實踐行為,面臨多種社會經濟課題。比如:如何使農民克服短期逐利行為,自覺實施集約型的、符合生態要求的農業生產方式;如何使生態化經營成為企業自覺的經營戰略選擇;如何提高旅游生態化程度并讓人們接受;如何構建應對生態災難與環境風險的社會保險機制;如何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制度;如何創造物種保護的社會條件;通過哪些途徑培育生態文明的社會觀念;如何發動與引導環保社會力量等等。這些方面,要有不斷的問題探究、對策研究、工作總結、經驗交流、方案試驗。

(六)傳播進步的思想理念

生態文明作為人類社會面臨的前景已經由理論界指出,而作為生態文明社會形態,離不開社會主體——人的社會行為。新的行為來自新的理念,新的理念反映新的社會文明?,F有人類的社會行為多半不符合生態文明要求,其決定性因素是社會制度所聯系的利益結構所致。但引領社會行為的思想觀念也是重要的。社會進步的一個突出表現,應當是觀念的進步。沒有觀念的更新,就沒有許多新型的社會行為。當先進的理念出現時,就應當得到傳播[5]。社會文明的發展與知識經濟的臨近,為進步思想理念的傳播提供了客觀有利條件,現有的文化形式如理論研究、科學普及、新聞、宣傳、文藝、教育、考核、網絡等,都能成為新理念的傳播工具。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立場,我們要使社會價值標準向生態文明靠攏,當新文明形態替代舊文明形態之際,確實要有這樣一次“世紀大傳教”。

(七)倡導新型的個人行為

社會觀念與個人行為是有差距的,個人行為可能超越、也可能滯后于得到普及的社會觀念。社會觀念支配與制約著個人行為,但滯后的個人行為不斷蔓延,將破壞現存的社會觀念;而超前的個人行為不斷推廣,將推進現存的社會觀念。當生態文明為社會呼喚時,生態文明的道德意識成為更新的道德規范,這就需要一方面弘揚這方面的道德意識,一方面倡導體現生態道德意識的個人修養。在這方面,第一步是讓社會鼓勵個人注重與加強這類修養,第二步是讓符合生態道德意識的個人行為逐漸從依靠道德修養支撐轉變為社會習慣。當社會成員都由“經濟人”、“社會人”向“生態人”轉變的時候,生態馬克思主義的規范就得到很強的貫徹,從而完成了實踐行為的進程。

四、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實踐特點

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總的實踐要求,就是在新的領域、新的條件下,探索新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對社會行為的指導。這里說的新的領域,是生態經濟領域;新的條件,是人類面臨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選擇。而作為新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就是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它作為指導思想,就為生態文明提供了建設基準,對更新社會生產與生活方式提供了思想動力,對社會和人生的理念提供了價值規范。

社會生產與生活方式屬于經濟學研究對象,現階段我國更新社會生產與生活方式是在建設生態文明的背景下進行的。走向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更高階段,而生態文明與其他三個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不可分離的。這一宏大的道理要從人的主要社會實踐的系統性來理解。為此,這一實踐必定超出純經濟學的范圍,涉及到其他社會科學領域。

站在馬克思主義各個學科相關理論的立場和角度上,從現實社會生活出發,我們將以人為本、生態約束、追求和諧、社會調節、崇尚知識概括為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主要實踐特點。這些特點的內容概括來說是:1.任何社會發展舉措,都要以人的發展作為最終目的,具備提升社會成員健康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滿足人民群眾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需要的作用,不應偏離這個目的[6]。2.社會生產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超越資源與環境的承受力限度,人的各種福利追求要符合科學指明的生態標準。3.社會發展涉及到的經濟、社會、生態系統必然面臨多種矛盾,要在客觀矛盾中追求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兩大和諧有內在聯系。和諧不是消除矛盾,強行消除矛盾只能引起更壞的矛盾,和諧是使矛盾的對立雙方受到科學的調節,處于平衡狀態。4.社會發展是客觀世界多種合力的結果,是客觀規律作用的表現。人是能夠通過正確認識客觀規律來獲得理想規范的,也是能夠通過正確認識客觀規律來引導社會發展的。從部分人的先進意識到社會共識,是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否認這個過程,一切“順其自然”,在改變現實狀況上無能為力,是不可取的。5.獲得理想規范與正確開展行動,都是一個知識積累與知識應用積累的過程。為使這一過程順利和有效,人們應當善于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善于按照理性認識而不是跟著感覺來辦事。

上述實踐特點集中體現在經濟生活中,人的社會行為的改進是在一系列社會經濟矛盾中、為尋求解決矛盾的出路而發生的。我們一方面要正視分析經濟發展的現實與生態經濟的價值規范之間的矛盾,一方面探尋改進人的社會行為的客觀依據與實施途徑。盡可能以“正視客觀矛盾—依托主觀調節—預測情況變化”為基本研究邏輯,將人們的社會行為如何符合生態經濟規范要求這一重大難題的解答提到學術領域上來。這就是本文對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應用研究的初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劉思華. 論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提綱[ J ]. 理論月刊, 2006(2): 21-23.

[2] 郇慶治.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向度 [ J ]. 江漢論壇,2009(6):11-19.

[3] 諸大建. 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6-27, 81-91.

[4] 郇慶治.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與環境政治[DB/OL]. http://user.qzone.qq.com/622007836/blog/1194164409.

[5] 葉紅. 怎樣認識生態倫理及其教育[N]. 中國環境報,2009-01-13.

[6] 李欣廣. 人的全面發展與生態文明 [ J ]. 改革與戰略, 2010(1):1-4.

責任編輯莫仲寧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 of Ecological Marxist Economics

——A research of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Marxist economics

LI Xin-guang

(Guangxi UniversityNaningGuangxi530004)

德國循環經濟范文第3篇

1.下列主要反映某一地區冷暖干濕等基本特征的概念是

A.天氣

B.氣候

C.氣溫

D.水汽

2.對于大氣臭氧層破壞的原因,科學家中間有多種見解。但是大多數人認為人類過多地使用()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

A.二氧化氮

B.二氧化碳

C.氯氟烴類化學物質

D.化肥農藥等物質

3.從受荒漠化影響的人口的分布情況來看,( )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A.亞洲

B.非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

4.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的會議是

A.京都會議

B.巴厘島會議

C.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

D.坎昆會議

5.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改變世界格局的“第四次浪潮”指的是

A.低碳革命

B.綠色革命

C.科技革命

D.產業革命

6.中國在2009年12月7日召開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做出了延緩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 )年下降40%-45%的承諾。

A.2005 B.2006 C.2007 D.2008 7.“恒溫消費”, 即消費過程中

A.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

B.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經濟

C.溫室氣體排放量最低

D.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8.長期來看,( )利用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將對節能減排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A.水電

B.風電

C.可再生能源

D.太陽能

9.“碳匯”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體,( )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匯。

A.飛禽走獸

B.污水處理廠

C.江河湖泊

D.森林植被 10.“十二五”規劃提出了構建低碳城市和( )的戰略部署,這反映了以低碳經濟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要求。

A.低碳經濟實驗區

B.低碳農村

C.低碳工業

D.碳匯減碳

11.我國第一個明確提出發展循環經濟、制定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城市是

A.上海

B.北京

C.杭州

D.成都

12.下列不能被循環再利用的物質或材料是

A.報紙

B.化肥

C.鋼材

D.塑料瓶

13.火力發電過程中,哪種物質的排放量最大?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硫酸鉀

D.粉煤灰

14.下列屬高耗水、高污染的行業是

A.造紙

B.汽車

C.建筑

D.運輸

15.城市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可用于制作燃料,該舉措屬于“3R”原則中的哪項?

A.再利用

B.減量化

C.資源化

D.無害化

16.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模式是

A.雙元回收系統模式 B.行業協會推進模式

C.雙系統循環共生模式

17.循環經濟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有效途徑,需要建立()來保障其健康發展。

A.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

B.資源環境產權制度

C.綠色政績考核制度

18.( )是監測有害物質排放量以及分析已排放有害物質的成分和含量的技術。

A.無害化技術

B.環境監測技術

C.再利用技術

19.( )既是總資源庫,又是總廢物處理場。

A.太空

B.大海

C.環境

20.( )是循環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A.產業規模 B.科技進步

C.綠色革命

二、多項選擇題

21.低碳經濟的內涵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A.生產的低碳化

B.分配的低碳化

C.銷售的低碳化

D.消費的低碳化 22.低碳經濟的核心是

A.技術創新

B.設備創新

C.制度創新

D.發展觀的改變

23.目前發現的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有

A.二氧化碳

B.甲烷 C.臭氧

D.氧化亞氮、六氟化硫

24.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近期目標包括以下方面

A.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B.調整能源結構

C.遏制奢侈浪費

D.加快低碳能源技術的開發

25.隨著經濟發展快速增長,我國能源消費急劇上升。當前的能源利用面臨三個問題

A.資源自給率不高,愈來愈依賴外部市場。

B.煤炭使用比重大,國內能源轉化效率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

C.清潔能源應用不足,環境污染嚴重

D.能源消費增長過快,對外依存度增加 26.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征有

A.觀念先行性

B.技術先導性

C.物質循環性 D.效益綜合性

27.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產生的廢棄物類型有

A.可直接回收的廢棄物

B.不可直接回收但可以認為分解的廢棄物

C.既不可回收又不可人為分解的廢棄物

D.可完全直接利用的廢棄物 28.循環經濟發展的幾個階段是

A.起步階段

B.發展完善階段

C.成熟階段

D.終止階段

29.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A.系統性原則

B.實用性原則

C.順應發展趨勢原則

D.資源高效利用原則 E.生態環境友好原則

30.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形成起碼應具備()等基本條件。

A.先進的發展觀念

B.先進的科學技術

C.科學合理的政策制度

D.完善的市場機制

三、判斷題

31.近百年來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氣溫突變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 【答案】 ×

32.丹麥是自行車的王國,在丹麥所有出行工具中,自行車為首選,公共交通為次選,最后才是私家車。 【答案】 ×

33.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 【答案】 ×

34.“低碳經濟”概念首次出現在2003年美國政府發表的《能源白皮書》中。 【答案】 ×

35.《京都議定書》是世界上第一個主張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國際公約。 【答案】 ×

36.提出低碳經濟的目的,就是有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構筑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體系,從而拉動內需,刺激經濟發展。 【答案】 × √

37.實現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目標,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地實踐,創新,提高的過程。 【答案】 ×

38.低碳消費是一種基于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態化消費方式。 【答案】 ×

39.“可持續消費”, 即消費結果對消費主體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健康危害最小。 【答案】 ×

40.碳稅政策能抑制碳排放增長,但同時須關注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答案】 ×

41.全球環保產業的市場規模近年來總體呈增長態勢。 ( )

【答案】 × √

42.“十一五”期間,中國環保投資的重點領域是水環境、大氣環境、固體廢物、生態環境、核安全及環境能力建設。 ( ) 【答案】 ×

43.發達國家在發展初期經歷的三段式過程是“發展——污染----治理”( ) 【答案】 ×

44.發展循環經濟應在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和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按照資源化優先的原則實施。 ( ) 【答案】 ×

45.世界上最早出臺有關循環經濟法律的國家是日本。( ) 【答案】 ×

46.生態補償本質上是讓生態破壞者承擔外部成本,讓生態投資者享受生態投資的無償回報。( ) 【答案】 ×

47.倡導綠色消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 【答案】 ×

48.發展低碳經濟,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減排指標要求的一種體現。( ) 【答案】 ×

49.“低碳經濟”這個名詞是隨著“低碳技術”的出現而出現的。( ) 【答案】 ×

50.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低碳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必然選擇。( ) 【答案】

德國循環經濟范文第4篇

該冶煉造紙節能減排循環項目應用的專利技術為:

能量梯級利用:冶煉排出余熱溫度1200度—排出1000度高溫空氣,用于制漿;排出余熱溫度100度高溫水蒸氣用于造紙;置換出的熱空氣,可蒸發廢液。

廢物循環利用:冶煉產生的廢氣SO2,可以用制漿廢堿水NaOH中和,實現治污的目的。治污廢水中含有機物(C+H)化合物,蒸發濃縮后可用作冶煉的還原劑,可節約冶煉過程添加的還原煤,實現生產工藝技術節能。

本項目與傳統工藝技術比較,有以下優點:節能,使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大幅度降低重污染工業的治污成本,實現清潔生產;能吸引投資,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豐收。

德國循環經濟范文第5篇

股市的大范圍波動,一方面是受各式各樣的“不確定”因素影響,另一方面說明投資者的信心還存在不足。

《人為事物科學》寫道,經濟規律實際是人的行為規律,經濟學是典型的人為事物科學。

筆者認為,市場經濟管理需要把社會公眾對經濟前景的信心視為重要經濟因素。換句話說,抓住了社會公眾對經濟前景的信心,就是抓住了市場經濟規律的關鍵,就是抓住了經濟規律作為人為事物規律的核心。管理經濟就是管理人,管理社會公眾對經濟前景的信心。

從這個角度上說,信心是一個國家特殊的經濟財富。

說白一點,公眾信心決定社會投資和消費,社會公眾對未來經濟預期越好,信心越強,就越敢于投資、敢于消費;社會公眾越敢投資、越敢消費,經濟就越有活力,社會財富反而會因此不斷積累。所以,社會公眾對經濟前景信心的不斷強調,是整個經濟良性循環的基礎。反過來,就會成為惡性循環。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一個國家國民的經濟信心只能依靠每個人的力量匯聚成海,而且是自我實現。

例如,有些市場人士或者媒體非常關注“北上資金”,甚至把它當作A股市場風向標,認為流出就是“不看好”,流入就是“看好”。

實際上,按照深股通、滬股通的規則,境外投資者是在香港開設賬戶,然后通過券商通道直接購買A股。因此,只要是境外投資者賣出股票,錢立即回到香港賬戶,這樣的流入流出就如同境內投資者賬戶,在資金與股票之間的轉化是一樣的道理。

目前,A股市場每日交易金額8000億元左右,它意味著8000億元現金變成股票、8000億元市值的股票變成現金,在股市下跌的過程中,8000億元交易金額當中有個幾十億元的境外投資者凈賣出,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筆者認為,中國投資者要適應股市開放下的新情況,不要被一葉障目,看不到A股市場交易量從4000億元增長至8000億元的重大變化。

如果我們可以把民眾對經濟前景的信心當作非常重要的經濟要素和財富,管理者就應該重視這一要素和財富,拿出更多的耐心、長一張更絮叨的“婆婆嘴”去和市場、社會公眾溝通,這或許正是事半功倍、成本最低的市場經濟管理方式。

責編:周琦

德國循環經濟范文第6篇

關鍵詞:循環經濟發展分析

1 什么是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從廣義上講,是指圍繞資源充分利用所進行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從狹義上講,就是通過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來發展的經濟模式”。它使經濟活動按照 自然 生態系統的 規律 ,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使整個生產和消費的過程和經濟系統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物。開展循環經濟研究,對于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尖銳矛盾,走 中國 特色的新型 工業 化道路具有重要意義。

2 國外的先進經驗

2.1 德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

2.1.1 制定相關 法律 法規。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德國走在世界前列,1996年頒布實施的《循環經濟與廢物管理法》確立了“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把廢棄物提高到發展循環經濟的思想高度,確立了循環經濟“三步走”原則:避免廢物產生——廢物的循環利用——廢物的無害處理。

2.1.2 中介組織。在循環經濟發展中,德國的社會中介組織如雙元回收系統(DSD)和綠點計劃開展的包裝廢物回收行動發揮著重要作用。 企業 就會盡量簡化產品的包裝,并使包裝材料方便回收和循環再生,以降低生產成本。

2.1.3 培養社會環保意識,提倡企業與公眾的積極參與。企業是廢棄物產生的主要源頭,德國政府明確廢物處理的企業問責制,所有企業都有分離垃圾的裝置,以保證廢物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2 日本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 ①構建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體系。②建立循環經濟技術系統。③企業承擔生產者責任。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丟棄的生產模式曾是推動日本企業發展的方式。然而,隨著世界性環境惡化、資源短缺及資源成本的攀升,日本企業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研究開發清潔技術,并在《促進循環型社會形成基本法》明確了企業責任,要求企業采取必要措施,在產品使用后成為循環資源時,自覺進行循環利用,并有義務對循環資源進行處理。④公眾強烈的環境理念。

3 我國存在的問題

3.1 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沒有得到根本轉變。首先,我國科技進步的速度與經濟增長速度不同步,經濟發展更多的是依靠能源的高消耗,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致使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其次,由于市場開放,全球制造業不斷的向我國轉移,我國經濟的對外依賴性不斷增大,對能源的需求激增,給環境的承受能力帶來極大的挑戰。在這種傳統的發展模式下,循環經濟難以獲得大的發展空間。

3.2 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相關法律法規也制約了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如果不能發揮法律法規對行為主體的導向作用,就會造成循環經濟發展的外部動力不足,缺乏主體的參與和互動,而與開展循環經濟背道而馳的行為也因缺乏法律依據而無法受到應有的懲罰。盡管我國頒布了一些法律法規,但是系統性、統一性、協調性不足,并且缺乏可操作性。

3.3 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技術支撐不到位。循環經濟要求貫徹“3R”原則,必須要有相應的技術條件作為支撐,需要一大批成熟的節能技術、清潔生產技術、污染治理技術等,這些支撐的供給應當通過科技創新來完成。目前我國的技術創新水平還不夠高,未能滿足發展循環經濟的需要,使得循環經濟難以實現規模效益。由于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技術設備尚

不到位,許多理念和思路都無法落到實處。

3.4 相關的財政政策、 金融 政策、產業政策、環境政策、資源政策、稅收政策不配套,相互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和協調。保證循環 經濟 這種 發展 模式既“循環”又“經濟”是形成循環經濟市場運作的內在動力。我國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往往出現只“循環”不“經濟”的情況,原因在于我國缺乏配套的機制來保證循環經濟的實施必定會獲得經濟效益的增加。配套機制的缺失造成了行為主體喪失了參與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利益驅動力, 企業 缺乏參與意愿。只有行為主體能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他們才有動力去參與發展循環經濟。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各種政策機制的缺失或者不配套不協調,導致了“政府熱,企業冷”的局面。

3.5 人們的循環經濟意識還不強。當前,在我國發展循環經濟還主要依靠政府的倡導、政策上的強制來實行,企業和公眾僅是被動參與,人們缺乏環保意識和 法律 意識,另外,受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影響,不 科學 的消費方式在生活中占主導地位,如: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使用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物等,全民節約的良好風氣還沒有在全社會形成。4 發展循環經濟的啟示

4.1 建立與循環經濟相關的法律政策保障體制。通過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到,首先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以作為循環經濟發展的前提和保障。我們可以制定多個層面的有關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如制定《循環經濟基本法》和《廢棄物資源化處理的法》等。

4.2 積極開展資源節約和環保技術的研發,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西方發達國家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注重加大對科技的投入,突破技術瓶頸,加強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建立”綠色支撐體系是加速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從總體上來說,“綠色技術與支撐體系”主要包括:一是資源化技術,二是環境無害化技術,三是高附加價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術。建立綠色技術支撐體系,要以發展高新技術為基礎,積極采用清潔生產技術,采用無害或低害新工藝、新技術,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實行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盡可能把對環境有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產過程中。

4.3 探索建立與我國相適應的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模式和體系。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區域與區域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大,目前還找不到一個同一層次的循環經濟模式在全國推廣。因此,分析區域發展狀況和經濟特色,因地制宜,探究適合當地的循環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可以選擇典型企業進行生態 工業 試點,選擇一批工業園區,建立廢物交換系統,企業間的閉路循環和生態鏈等。

4.4 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體制與機制。發展循環經濟是一級政府的職責,需要經濟綜合部門和資源環境部門根據各自的職能定位,從不同角度共同發揮主導作用。我國推動循環經濟發展,需要建立一個協調的管理體制,科技、財政、金融、稅務和國民經濟建設的其他相關部門密切配合。

發展循環經濟,政府既有引導責任,又應通過制定各種經濟激勵措施,給予企業資金和政策支持。企業作為循環經濟的實踐主體,應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通過建立污染者付費制度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負責其產品生命周期內的生產、使用、收集、回收、再生利用和處理處置。

4.5 加強宣傳 教育 ,提高全民循環經濟意識。全民的主動和積極參與是發達國家循環經濟的一個共同特征,這主要得益于長期以來政府對社會民眾循環經濟意識的培養和宣傳。公眾的積極參與對循環社會的建設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成效顯著。

上一篇:出納崗位會計范文下一篇:待客做客禮儀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