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外溢效應的跨國公司論文范文

2024-03-15

外溢效應的跨國公司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負債融資一直是我國企業最主要的資金來源,國內外學者研究結論均表明債務期限結構具有加強公司治理效應、提高企業價值等作用。但目前國內學者均將研究結論設定在特定行業,對不同行業負債期限結構的比較分析研究較稀缺,文獻數量也少。因此,文章通過研究不同行業負債期限結構、治理效應,找出行業間有哪些差異,是否具有趨同性,比較得出我國企業在負債期限結構政策上應如何選擇,如何通過負債結構的優化來進一步提高不同行業公司的治理效應。

【關鍵詞】 負債期限結構; 行業趨同; 回歸模型; 治理效應

一、引言

負債融資一直是我國企業最主要的資金來源,國內外學者研究結論均表明合理的債務期限結構具有加強公司治理效應、提高企業價值等作用,如:Diamond認為長期負債融資對于一般的上市公司可以提升公司治理績效,方琴(2010)和袁鐸新(2007)認為增加短期負債比例可以提高公司治理效應,朱明秀、封美霞(2007)研究指出定額負債、商業信用對治理效應有正效應,而資產負債率、短期借款、長期借款都與治理效應有負相關關系。目前國內學者均將研究結論設定在特定行業或所有的上市公司,對不同行業負債期限結構的比較分析研究較缺乏,文獻數量也少。因此,本文通過研究不同行業負債期限結構治理效應,找出行業間有哪些差異,是否具有趨同性,比較得出不同行業在負債期限結構政策上應如何選擇,如何通過負債結構的優化來進一步提高我國企業的治理效應,提高公司股東財富價值。

二、研究思路設計

(一)研究對象的確定

研究行業間是否具有趨同性,本文采用統計分析法,選取了對我國經濟影響較大、發展較快且比較具有代表意義的三個行業:電子、電力和房地產(房地產行業是我國目前經濟領域最受關注的行業,電子行業是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電力行業是我國傳統行業中的重要力量)。為使分析結果更客觀公允,選取了2013年公布的電子、電力和房地產三個行業近三年的數據,即以三個行業中國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利用從新浪財經網收集到的110家電子行業上市公司、32家電力行業上市公司、125家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近三年年報財務數據(新浪財經網2013年11月公布的電子行業上市公司共有117家、電力行業上市公司共有36家、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共有131家,為保證結論的科學性,本文剔除了深、滬兩市發行的B股和ST、PT的公司數據),建立多變量線性回歸模型,利用SPSS19.0對電子、電力和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負債期限結構現狀及對公司治理效應的影響程度進行實證研究,并將其進行比較,找出行業間有哪些差異,是否具有趨同性,比較得出不同行業在負債期限結構政策上應如何選擇。

(二)研究變量的選取

1.被解釋變量(公司治理效應的衡量指標)

因為公司治理的首要目標是股東財富最大化、股東收益的不斷提高,而股東財富及收益狀況最具代表性的指標是凈資產收益率,因此本文選取凈資產收益率(ROE)來作為衡量公司治理水平和績效的指標。

2.解釋變量(負債期限結構的衡量指標)

(1)短期負債的衡量指標

短期負債的主要構成內容有商業信用(應付及預收賬款)、短期借款、定額負債(應付職工薪酬、應付稅金)等,因此,本文選取了短期負債率、短期借款率、應付及預收款率(商業信用比率)三個。其中:短期負債率=短期負債/負債總額,短期借款率=短期借款/短期負債,應付及預收款率=應付及預收款/短期負債。

(2)長期負債的衡量指標

長期負債的主要構成內容有長期借款、長期債券、長期應付款等,在本文中,對于長期負債的衡量指標選取了長期借款率、長期債券率、長期負債率三項,其中:長期借款率=長期借款/長期負債,長期債券率=長期債券/長期負債,長期負債率=長期負債/負債總額。

3.控制變量的選取

眾多研究表明公司負債規模與治理效應間有密切的關系,而負債規模常用指標為資產負債率,因此,本文選用資產負債率作為控制計量指標,得出負債規模與治理效應的相關程度,其中,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4.研究假設和研究模型

(1)理論假設

根據研究綜述分析,不同學者的結論有較大差距。本文認為,由于長期負債成本較高,約束較多,不利于公司治理,從而提出假設:長期負債與治理效應呈負相關關系,短期負債與治理效應呈正相關關系。

(2)設定的模型

根據上述假設,本文提出負債期限結構與治理效應相關關系的線性模型如下:

ROE=m+p1資產負債率+p2流動負債率+p3短期借款率+p4應付及預收款率+p5長期負債率+p6長期借款率+p7應付債券率

(三)描述性分析

1.不同行業負債整體狀況對比分析

對所收集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各行業整體負債水平和負債期限結構對比結果,如表1。

從表1可以看出,三個行業整體負債規模相差較大,其中,房地產行業整體負債比率明顯最高,最高值達0.9411,而國資背景比重較多的電力行業居中,電子行業最少,均值只有0.4028,最少的公司僅0.1018。

在期限結構方面,各行業趨同性明顯,多數行業都偏好于短期負債,均超過60%,最嚴重的是電子行業,達0.8811,甚至很多企業達到了100%。而對于長期負債,明顯均比較慎重,甚至很多企業為0,一點長期負債也沒有。

2.不同行業短期負債融資狀況比較分析

對所收集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不同行業短期負債融資結構分布對比結果,如表2和表3。

從表2、表3數據中可以看出,電力行業和電子行業短期負債結構趨同性明顯,房地產行業差異性較大。如:電力、電子行業最偏好于短期借款,尤其電子行業短期借款所占的比重最大,達51.42%,對流動性較強、風險較低的短期借款有偏好。電子行業短期借款和應付賬款所占的比重均較大,但占比最高的是應付及預收賬款,占比達到39.28%,表明電子行業偏好于賒購等信用籌資,而房地產行業應付賬款和預收賬款所占比例為42.83%最高,其中主要是預收賬款所占比例較高為36.75%,表明房地產行業最偏好使用較容易取得、流動性較強的信用籌資。電子、電力兩個行業在應付職工薪酬、應付股利方面,趨同性明顯,均表現出了使用謹慎,也進一步說明這兩個行業人工成本較低、股利支付較少,而房地產行業的應付股利為36.32%,占比僅次于商業信用,表明其發放股利比較大方,股利政策比較積極,股東收益最高。

應付票據方面,三個行業趨同性明顯,占比都很小,說明我國企業最不喜歡用的是商業匯票方式融資。

同時可以看出,電力行業與銀行的關系最密切,電子行業最應關注與供應商和銀行的關系,房地產行業最應該關注與客戶、供應商的關系,因為預收款均來自預收購房客戶的房款。

3.不同行業長期負債融資狀況比較分析

表4中可以看出,電子行業與房地產行業趨同性明顯,電子行業差異性較大。如:電力行業和房地產行業長期借款所占的比重均最大,達87.50%和83.84%,這表明電力行業和房地產行業均偏向于期限較長、還款壓力小的長期借款,而且兩個行業長期應付款等其他長期負債形式均較少。電子行業中有較多的長期應付款等項目,長期借款比例次之,長期負債結構與其他行業有明顯差異。

同時也可以看出,我國各個行業對債券市場的利用率趨同性明顯,使用均偏低。

(四)治理效應實證研究

利用SPSS19.0對不同行業上市公司債務結構與治理效應的整體回歸分析測試,結果如表5。

從表5可看出各個行業負債期限結構的治理效應趨同性明顯,圖1中可看出電力行業其自變量系數對應的P值為0,模型接近一條直線,檢驗結果顯示相關性非常強。(電子、房地產行業檢驗結果與電力行業接近,故省略)

表5顯示負債規模都對治理效應起到了良好的正效應。盡管房地產行業負債率最高,正效應卻最大,進一步說明,當負債規模在可控范圍內,增加負債可以使企業提高治理效應和經營業績。

在短期負債結構方面,各行業有明顯的一致性,短期負債率對治理效應有顯著正效應,這與本文假設一致,說明我國企業均重視短期負債的決策是正確的,有利于提高股東收益。應付和預收賬款率與治理效應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說明我國企業應重視利用商業信用進行融資,在這方面,房地產行業做得最好,因其商業信用比重最高,使自身的治理效應最大化。而短期借款對治理效應有負相關影響,說明不應過多依賴短期借款融資,說明電子、電力行業選擇短期借款為最大的籌資渠道不夠合理,應盡快做出調整。但由于應付和預收賬款率與治理效應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強于短期借款對治理效應的負相關影響,導致短期負債率總體對治理效應有顯著正效應。

在長期負債結構方面,長期負債對治理效應有負作用,與假設一致,各行業也有明顯的一致性,說明各行業謹慎使用長期負債是正確的選擇,有利于股東財富的增長。同時,應付債券與治理效應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而長期借款率與治理效應存在正相關關系,說明我國企業重視利用長期借款,降低應付債券進行融資的選擇是正確的。但由于應付債券與治理效應的負相關關系明顯強于長期借款率與治理效應存在的正相關關系,導致長期負債率對治理效應有顯著負效應。

三、結論

本文通過研究不同行業負債期限結構治理效應,發現不同行業間多方面具有趨同性,差異性較小,總結如下:

(一)負債規模雖各行業有差異,但對公司治理效應均有正效應

在對我國具有典型代表的三個行業上市公司統計分析中不難看出,我國不同企業的負債比重各有不同,但總體較高,其中房地產行業是最高的。通過回歸分析結論,負債總額規模對治理效應有一定的正效應,說明我國企業增加負債規模是明智選擇,可以提高股東財富和企業業績,進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效應。但對于房地產行業來說,高負債率已很明顯,整體財務風險較高,償債能力壓力較大,在注重治理效應的同時應注意適當控制負債規模。

(二)我國多數企業短期負債比重趨同均較高,且對治理效應有正效應

通過三個行業統計數據看出,我國企業目前的短期負債率占絕對優勢,回歸分析又說明短期負債對治理效應有正效應,原因可能是因為短期負債中有大量成本較低的商業信用融資等方式,表明我國企業公司偏好短期負債,對企業的業績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三)我國企業大多長期負債比重趨同,均較低,且對治理效應有負效應

通過三個行業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我國企業目前的長期負債比重普遍較低,回歸分析也說明長期負債對治理效應有負效應,表明我國企業公司謹慎使用長期負債的決策是比較合理的。

(四)各行業短期借款比例趨同不顯著,差異較大,但對治理效應有負效應

在描述性分析中,電力行業對短期借款是比較依賴的,電子行業一般,房地產行業比例最小,而在回歸分析中顯示短期借款比重對治理效應有負效應,原因主要有:短期借款成本較高、風險也較大,對企業約束較多。這說明房地產行業負債結構決策是最合理的,電力行業和電子行業決策欠佳,這可能與電力行業國企較多,短期銀行借款籌資相對容易,抵抗風險能力較強有一定關系,但在以后融資中應盡量進行調整,降低短期借款比重。

(五)各行業商業信用趨同不明顯,比例差異較大,但對治理效應有正效應

在對三個行業的統計分析中可以看出,應付賬款、預收賬款等商業信用融資差異較大,房地產行業最高,達到42%,電力行業最低只有18%。由于在回歸分析中,商業信用對治理效應有明顯的正效應,所以房地產行業充分利用了商業信用的正效應優勢,而電力行業在這方面明顯不足,有待改善。商業信用融資有籌資便利、手續簡便、籌資成本低、限制條件少、選擇余地較大等很多優勢,因此,有明顯的正效應。不過在實務中,應注意企業之間因三角債和連環債的原因出現拖欠行為,提前做到預判并及時進行付款期限的安排,避免影響企業的信用。

(六)我國企業債券比例趨同,均較低,對治理效應有負影響

在西方發達國家,債券融資比例很高,是股票融資的5—10倍,但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企業的債券比例非常低,均小于7%,電力行業甚至只有1%,而且各行業上市發行債券的企業數量非常少,不足20%,要是核算所有的企業,債券比重更低,低于5%。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應付債券對凈資產收益率有顯著負相關關系,說明我國企業在債券籌資決策上是明智的。這可能與我國債券市場不發達、債券發行難度較大、風險較高有一定關系,需要我國政府給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改變我國一直以來單一依賴銀行債務的現狀,降低發行門檻,以發揮債券應有的作用,變銀行主導為主的融資體制為多種融資渠道和方式互動、互補的多元化融資體制,讓更多不同類型、不同主體的債權人對經營者實施約束和監督,進一步降低負債成本和風險,提高股東財富和公司治理效應。

【參考文獻】

[1] 施金龍,徐一湘.債務期限結構的理論研究綜述[J].價值工程,2011,30(10):114-115.

[2] 申海霞,隋靜.房地產業負債期限結構的治理效應研究[J].商業時代,2013(36):125-126.

外溢效應的跨國公司論文范文第2篇

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者們圍繞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簡稱IPO)后企業業績變化展開研究。從理論上說企業進行IPO后資本結構改善,資信等級提高,資金募集變得更加容易,企業業績應該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然而實證研究表明,企業上市后經營業績顯著下滑,這被稱為“IPO業績效應”。針對這一問題中西方都做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分析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本文將對這些分析做一個文獻回顧,以梳理“IPO業績效應”的研究脈絡與未來研究的發展方向。

對于“IPO業績效應”的原因,西方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下面幾種假說:

一、代理成本假說

企業在上市之后,外部股東數量增多,企業原來的管理層及其大股東股份比例下降,企業外部股東與企業管理層之間的利益沖突增多,企業的代理成本增加,管理層的經營投資決策可能更多的偏向自己的利益,與外部股東利益相悖,導致企業的經營業績呈現下滑趨勢。

二、報表粉飾假說

企業為了更好的達到上市目標,會存在美化粉飾企業報表的行為,如通過提高主觀應計項目來操控利潤,上市年度利潤存在一定的虛假成分,導致上市之后年度利潤難以達到上市年度的利潤水平,總體利潤呈現下滑趨勢。

三、時機窗口假說

根據信息不對稱假說,企業管理者與企業外部投資者存在信息不對稱,企業管理層可以利用這一優勢選擇在企業經營業績較好的時候上市,以獲得較高的股價,而上市之后年份的經營業績難以維持或超越之前的業績,所以企業業績體現出下滑趨勢。

四、內部控制失效假說

西方部分學者認為股票市場是有效的,企業上市后業績下滑主要是由于企業內部控制失效,管理機制缺陷導致的。

由于我國的股票市場與西方存在顯著的差異,我國學者立足于我國的股票市場實際情況,對“IPO業績效應”進行了研究。部分學者認為IPO后業績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盈余管理

我國上市企業動機強烈,上市前傾向于采用盈余管理手段來粉飾業績,提高股票價格,這和西方學者的報表粉飾假說一致。李遠鵬(2009)發現,中國獨特的IPO發行監管制度會導致嚴重的公司盈余操縱行為,從而導致公司IPO后經營業績的下滑。陳祥有(2010)研究發現,樣本公司在IPO前的盈余操縱程度越大,IPO后的經營業績下降幅度也就越大。肖力(2014)運用應計盈余管理模型和真實盈余管理模型對我國證券市場IPO前后盈余操縱動機的強度進行檢驗發現:相比較應計盈余管理,真實盈余管理對IPO后長期經營業績的負面影響更為顯著。

(二)風險投資

風險資本集融資支持和增值服務、風險資本機構對企業資質的認證作用和財務監控有利于增強投資者信心,帶來上市公司IPO后業績的長期增長。周孝華等(2010)研究發現,沒有風險資本背景的公司在IPO后經營業績下降的程度要明顯高于有風險投資背景的公司。梁建敏等(2012)研究發現風險投資對于提高經營業績有重要作用,具有國資背景的風險投資具有明顯優勢。仇盼盼(2013)認為有風投機構參與的公司IPO業績下降程度要低于無風投機構參與的公司,而且有風投機構參與的公司IPO的發行價和募集資金數額都高于無風投機構參與的公司。宋芳秀等(2014)研究也得出同樣的結論。孫建華(2015)研究發現,外商背景的風險投資、聯合投資有助于IPO后公司績效的上升。

(三)股權結構

關于股權結構對于“IPO業績效應”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國有股持股比例、股權集中度、管理層持股比例等方面。朱武祥等(2001)研究表明流通股比例與公司上市后業績下滑無明顯關系。盧文彬等(2001)年以1996年首次公開募股公司為樣本發現不可流通股中的國有股和社會法人股比例對IPO公司的經營業績則有較大影響。盧文彬等(2001)指出,股權集中度和IPO后經營業績下降幅度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在國有股比例較高的上市公司更為顯著。劉誼等(2004)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朱武祥等(2001)研究發現IPO后總資產利息稅前收益率水平與管理層持股市值高低呈顯著正相關。高瑩等(2007)分析了遼寧省A股上市公司業績,表明國有股權有益于提高公司業績。蔡寧等(2010)以中小板上市公司為樣本分析發現,國有控股背景的企業對于業績下滑有負面影響。

(四)行業

企業所在行業對于IPO后業績下滑有無影響也是學者關注的一個點。高瑩等(2007)發現IPO后工業類企業的業績下滑高于其他行業,王軍等(2009)發現相比于非高科技行業,高科技行業的業績下滑更為嚴重。

(五)其他(投資者法律保護、審計)

張弘等(2003)研究發現,IPO后上市公司經營業績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政策改革有明顯的好轉,其下滑趨勢逐步減弱。許琳(2006)研究發現中小投資者法律保護程度越強,上市公司IPO后經營業績指標越高,且上市公司IPO后經營業績的下滑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朱小平等(2007)以審計角度出發進行研究,“非十大”和“十大”審計的IPO公司的經營業績變化趨勢具有顯著性差異,而審批制和核準制下IPO公司的經營業績也存在顯著性變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IPO后業績下滑普遍受到財務會計界的關注。相關學者基于代理成本假說、報表粉飾假說、時機窗口假說、內部控制失效假說對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討論,發現盈余管理、風險投資、股權結構、行業、審計等因素均對其有影響,發展了不同的理論假說,豐富了相關的理論知識,也為實踐提供了指導。但其研究方法仍然停留在簡單的描述性統計及線性分析,仍有待進一步發展完善。

參考文獻

[1]李遠鵬.2009.經濟周期與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背離之謎[J].經濟研究,3:99-109.

[2]陳祥有.2010.A股發行公司IPO前盈余管理與IPO后經營業績的實證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31:62-65.

[3]肖力.2014.終極控制人、盈余管理方式與IPO業績變化——來自不同市場板塊的證據[J].財會月刊,10:3-8.

[4]周孝華,吳宏亮.2010.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IPO前后業績變化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6:19-22.

[5]梁建敏,吳江.2012.創業板公司IPO前后業績變化及風險投資的影響[N].證券市場導報,4:65-69.

[6]仇盼盼.2013.風險投資對創業板公司IPO前后業績的影響[J].財會月刊,6:34-35.

[7]宋秀芳,李晨晨.2014.風險投資對創業板上市公司IPO前后績效變動的影響[J]財經科學,5:44-54.

作者簡介:朱海群(1992-),女,漢族,云南曲靖人,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生,財務會計;張梅仙(1991-),女,白族,云南劍川人,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生,財務會計;段康(1992-),女,漢族,云南保山人,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生,會計學。

上一篇:技巧型翻譯科技英語論文范文下一篇:社會化計劃經濟研究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