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湖泊生態發展經濟管理論文范文

2023-12-10

湖泊生態發展經濟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從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與“中國夢”的關系出發,闡明當前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分析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并提出建設海洋生態文明以實現中國夢之對策:多層次宣傳引導,構建和諧海洋理念;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海洋法律法規;踐行核心價值觀,樹立海洋生態文明正確倫理觀;實施科技興海,強化海洋環境與資源保護;創新驅動發展提高海洋經濟效益。

關鍵詞:海洋生態文明;中國夢;建設

1 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國夢的應有之義

海洋生態文明的建設,是需要公民主觀能動地去把人、海洋與社會統一為一個有機整體,從而達到物質與精神的和諧發展。此外,在詮釋“中國夢”的過程中,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不能單純的被理解為對海洋生態環境的改善,而應該是逐步建立海洋經濟開發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二者之間動態關系,在二者的互相支持與認同下共同發展和諧共榮的海洋生態文明。

(1)對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貫穿實現中國夢的始終。自近代開始,長期以來中華民族共同追求的中國夢,彰顯的是我國人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探索與實現。同時,從人類發展歷史背景的角度而言,生態文明也是人類社會良性發展的必然選擇。而生態文明的實現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海洋文明建設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建設海洋文明更可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涵。中國夢的主要內涵之一體現為海洋強國戰略下的“海洋文明強國”。從宏觀的角度考慮,它巧妙地融合了黨的 “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布局,主要體現為海洋物質文明、海洋精神文明、海洋政治文明、海洋社會文明、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五個方面。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在思想和制度兩個維度上進行人海和諧共生的發展模式的探索,確保海洋生態和人文生態兩種文明的發展都可達到和諧發展的狀態。

(3)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助推中國夢的“海洋強國”篇章。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目前國際新時期的重要選擇。海洋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是海洋經濟發展必須賴以依靠的途徑,而在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當中,需要多維度地進一步對海洋探索。另外,人類目前的生存需求與海洋舊生態系統之間的矛盾日益顯著,必須要通過樹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來平衡二者關系,減緩二者的矛盾以達到經濟發展與海洋生態環境共贏的目標。因此,建設海洋生態文明不僅是新時期下進步的重要抉擇,也滿足海洋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

2 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海洋構成了我們生存星球的絕大多數面積,為全球的生命系統提供重要的資源支持,而伴隨著以經濟發展為首要前提的時代下,人類的行為對海洋生態系統平衡造成許多不可逆轉的損害。進而當前建設我國海洋生態文明正遭遇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1)海洋生態文明意識欠缺。長期以來形成的觀念的禁錮,導致了我國尚未實現自主性的生態文明理念,因此需要在生態環保意識宣傳上有所提升。而依舊存在一些政府部門在海洋經濟區始終堅持“GDP第一”的發展理念,任由企業污染而不采取相關措施,對環保法律予以漠視;在經濟區內,完善相關的生態環?;A設施進度緩慢,許多企業隨意排放廢物;相關群眾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全民參與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還需要不斷提升。

(2)海洋產業結構有待調整。近些年來,我國在海洋產業上呈現出多方位和諧發展的良好勢頭,依據《中國海洋統計年鑒》的統計,自2001到2010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從95I8.4億元上升至39572.2億元,共計增加了3.2倍。然而在我國海洋開發的過程中,仍舊存在著許多開發過度和不合理等問題,海洋產業結構存在著非科學性弊端,沿海產業布局沒有達到合理安排,而在投入、能耗和污染方面依舊存在著遠超標準量的傳統產業發展方式并未發生本質上的變化。

(3)海洋生態環境遭受嚴重威脅。近些年來,由于采用粗放型外延式經濟增長方式令大量生態資源進行無意義損耗,雖然我國通過建立一些藍色經濟區借以推進海洋經濟高速發展,但其結果卻令海洋資源和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有所減損,在海洋經濟上所獲收益與生態資源損耗方面難以平衡,致使經濟提升缺乏后續力量。藍色經濟區經濟的提升急切需要通過集約式轉變提升方式,從而進一步深化。

(4)海洋文化建設水平不高。海洋文化作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忽視,但現階段我國海洋文化發展水平還不高,地區發展不平衡,海洋文化的生產能力、傳播能力、消費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不強。國民海洋觀念較為薄弱,而且對公眾的宣傳力度也不夠,這種現象也是由于現階段我國海洋文化建設總體建設水平不高所致。

(5)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滯后。自改革開放開始,30多年以來,我國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文件,其中包含了20余部資源與環境相關的法律,100余件法規規章,這些文件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進行了大力推動。但從目前中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需求角度分析,這些海洋相關的生態環境法律法規無法很好貼合我國當前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海洋生態保護的實現依舊缺少完善的法制和規范保障。

3 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實現中國夢之對策

中國夢當前的首要目標是能夠在未來八年內,將我國發展為小康社會。而這其中,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達成為小康社會的實現提供了充足的資源保障。目前中國小康社會還處于低水平發展,尚且缺少足夠資源的小康社會要求我們從多方面去完善,因此只有堅持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凝聚起強大的力量,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提供有力的保障,解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實現中國夢的相關應對方法如下:

(1)多層次宣傳引導,構建和諧海洋理念。地區政府可以利用一些與海洋有關的節日如世界海洋日等舉辦一些豐富多彩的海洋文化活動,并以此為契機,開展多維度的海洋文化宣傳,深度挖掘海洋民俗和歷史文化,大力推進海洋文化宣傳教育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進公司,建立相關的海洋環保志愿者隊伍,為公民參加海洋環保行動營造良好環境,使民眾可以在親海、近海,體驗海洋無窮魅力的過程中慢慢地在他們心中樹立海洋生態文明與和諧海洋觀念。

(2)加快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提高海洋經濟效益。各地海洋經濟開發區可以通過區位和資源的優勢進行進一步深度建設,加快結構調整的步伐,為生態產業深化進一步努力,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對工業生產和機構分配調整,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同時在旅游文化產業加強投入。加強沿海地區的宏觀調控,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優質海洋經濟,創新驅動發展提高經濟效益,以科學用海為依據,以維護海洋生態健康為根本原則,著力推進海洋資源集約利用,培養海洋高科技人才,提高科研創新能力,借此實現海洋生態的和諧發展和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統一。

(3)實施科技興海,強化海洋環境與資源保護。推進自主創新,實現創新國家的目標,是當前我國發展的重要核心戰略。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中將科技創新作為根本動力,用其來維系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建設與發展海洋生態相關的產業。同時,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也需要以科學決策作為根本前提,遵循科學規律,建立科學建設,實現科學決策,推動科學發展。而建設海洋生態文明過程中更需宣傳海洋知識,以此作為重要依托,在對海洋基礎知識進行大力推廣和宣傳的同時,培養專業的海洋生態建設方面的人才,為建設海洋生態文明提供社會資源基礎和人才儲備。

(4)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海洋法律法規。目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完善的有關海洋生態保護和建設的法律法規,在“依法用?!钡囊笙?,健全涉海法律法規體系,嚴謹遵守海域海島的相關使用管理制度,大力完善對涉海項目的論證、審批和監管,確保海洋開發的有序和規范。相關管理部門需要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作為首要準則,多方面進行政策宣傳,執法檢查,使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的過程中從“有法可依”達到“有法必依”。

(5)踐行核心價值觀,樹立海洋生態文明正確的倫理規約。海洋環境保護有著與海洋經濟發展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海洋經濟的推進必須建立在對海洋生態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的基礎上,這是人與經濟社會、生態系統的基礎倫理關系。對海洋生態文明正確倫理觀的有效宣傳,不僅僅只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同時也是構成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前提。而只有健全良好的海洋生態倫理制度,才更加能夠提升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可能性,才可以實現人與海洋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

4 結語

總而言之,實現“中國夢”需要堅持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因為這是必經途徑。目前,我國所面臨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期,是生態文明從關注理念變化到制度健全的新階段,完善海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健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制度,成為強化海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短期目標,讓我們進一步深化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從精神動力智力上支持實現“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曲金良.海洋文明強國:理念、內涵與途徑[ J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494).

[2]呂振波,張晉.藍色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SWOT分析[ J ],人民論壇,2013,(17).

[3]劉健. 淺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問題[ J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4,(2):30.

[4]傅英,龔耘.中國海洋文化的現狀面臨的挑戰及對策 [ J ] 管理觀察,2011,(27):194-195.

湖泊生態發展經濟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自從第十九屆全國代表大會提出農村振興戰略以來,中國農村經濟建設的投入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通過不斷的努力,農村經濟水平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農村振興戰略指出,要堅持七個基本原則,做好“三步走”規劃,通過發展農村振興戰略,做好脫貧攻堅戰,扶持新農村建設。在農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要加強生態農業建設,推動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這也是促進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原動力。因此,以下將圍繞在振興農村的視野下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戰略展開研究。

關鍵詞:振興農村;生態農業經濟;農業科技;資源配置

引言

總書記曾表示,實施農村振興戰略是促進民族復興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加強各地區對現代農村建設的投入,積極動員各科研機構進行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不斷加強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積極鼓勵農民參加農業生產。不僅如此,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還要加強生態建設,實現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研究生態農業的經濟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特點

生態農業經濟和傳統農業經濟的不同需要在生態農業經濟中遵循綠色環保的發展理念,這也是當前各生產領域必須遵循的重要發展原則。綠色環保理念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中國的生態建設水平,對實現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也起到積極作用。此外,生態農業的經濟發展需要實現綠色生產和現代農業生產的融合,建立良好的生態循環體系來保障生態農業的發展水平。特別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病蟲害防治方法,著力研發新型防治技術,利用科學理念加強病蟲害防治系統建設,盡量減少農藥、化肥等使用量,借助科學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必須減少病蟲害對農業生態的影響。借助科學手段,不僅可以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標,還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產量,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約資源,并提高對各種農業廢棄物的利用率,使其轉化為清潔生產能源和有機肥料等降低農業廢棄物對環境的破壞影響。構建穩定可靠的生態農業系統。在具體的農業生產中,要遵循土地適應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原則,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科學設計農業生產方案,充分發揮農業機械、農業技術的作用。

二、生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困境

(一)農民生態農業生產熱情不強,積極性不高

根據研究數據,大部分農戶缺乏生態建設意識,在進行農業生產時,過分追求經濟效益,忽略了對農業生產環境問題的危害。也就是說,農藥的過度使用和化肥的過度使用問題經常發生,不僅影響了農村環境,也威脅到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特別是近幾年,農民為了提高家庭收入,選擇了年輕人進城工作、學習。留在農村參加農業生產的農民具有老齡化特征,受其文化素質和傳統種植理念的影響,難以接受新的農業生產理念,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受到嚴重阻礙。農民思想上的認識不足是參加生態農業生產熱情不強、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生態農業生產技術的普及范圍受到限制

我國農業經濟結構決定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資金投入較大,但致力于新型農業技術的研究開發存在明顯不足,這也是我國生態農業經濟難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在資金和政策方面的扶助力較小,新型生態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發水平受到很大限制,稀有的生態農業科學技術也缺乏有效的推廣,在農業生產中很難廣泛應用。目前,幾乎所有的生態農業生產技術都處于實驗研究開發階段,由于沒有應用于農業生產的第一線,所以現在的農戶仍然只關注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對于農業生產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不太關注。

(三)專業基層農業技術人員資源配置不足

為了推進生態農業的建設,開展生態農業試驗田的種植計劃,農民在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可以很好地進行生態農業的栽培。由于基層農業技術人員資源配置不足,大部分農業技術人員在指導農戶完成種植后,離開,農作物后期的維護和管理必須由農戶完成。在這個過程中,農民根據已有的栽培經驗對農作物進行管理,此時容易發生違反綠色生產原則的行為,生態農業建設最終以失敗告終。

三、在振興農村的背景下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戰略分析

(一)提出獎勵機制,加強農民參與積極性

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對生態農業的認識決定了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如上所述,由于農民缺乏對生態農業的正確認識,導致農民積極參與生態農業建設,缺乏積極性。對于這樣的問題,政府提出了相關的獎勵機制和獎勵機制,從農民的實際生產需求出發,提出稅收減免政策和生產補貼政策,讓農民切實感受到進行生態農業生產的有利作用通過種植實驗田,使農戶進行生態農業生產,有必要體會到土壤改良的有利效果。認識到進行生態農業生產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在此基礎上,農戶表現出更強的參與積極性和參與積極性,有效推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

(二)加強科研,大力推廣生態農業生產技術

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決定了農業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生態農業生產技術對生態農業經濟建設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加強生態農業生產技術的研發,對新農業科學研究成果進行大膽的嘗試和應用,對具有良好應用效果的農業科學技術進行大力推廣,為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鑒于現有土壤資源受到嚴重破壞,土壤肥力大幅下降,需要積極研發生態修復技術,合理管理當前土壤條件,這也是促進生態農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另外,家禽糞便和農業廢棄物的不合理處理也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農民指導家禽糞便和農業廢棄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并將其投入具體的生產階段作為肥料,這不僅保護環境不受侵害,而且還會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生產量可以達成雙贏的目標。

(三)積極培養專業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實現資源合理布局

考慮基層專業農業技術人員的資源不足是導致生態農業生產技術有效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今后的工作中,應把重點放在基層專業農業技術人員的培養上,通過理論教育和技術培訓,不斷加強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使其都具備根據場所制定生產方案的能力放在農業基層后都要確保獨創的一面,為農業生產提供可靠的指導,實現生態農業技術的有效推廣。加強生態農業建設水平。

結束語:

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主要目的是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是農村振興戰略下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從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要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必須面對很多的困境。在此基礎上,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與農戶對生態農業建設的認識、生態農業生產技術的普及和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的資源配置有關。因此,希望提出獎勵機制,著力科研,積極培養專業基層農業技術人員,提出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戰略,進一步推進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白雪晶,張林.利用信息技術改進農村生態環境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33):65-66.

[2]李紅麗.改進農村生態環境,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J].農業災害研究, 2020,10(08):191-192.

[3]苗建青,張靜.生態農業經濟收益影響因素研究[J].資源與產業,2019, 21(04):20-27.

湖泊生態發展經濟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黃河的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是確保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合理保護、開發黃河下游林業資源是實現其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林業發展規劃是促進林業發展的重要依據。從生態、產業、文化的角度切入,探討了黃河下游林業發展可實施的思路和途徑。以東營市河口區林業發展總體規劃為例,調查了區域內的自然資源現狀,提出了針對性的發展策略,以期為構建功能完善、結構穩定、效益良好的黃河流域生態林業體系提供參考。

關鍵詞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林業發展規劃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5.025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 on Forestry Planning in the Contex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A Case Study of Hekou District, Dongying

SONG Zhen-qi, WANG Xiu-jun, LI Qing-wei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Key words Yellow River Basin;Ecological protection;High-quality development;Forestry development planning

作者簡介 宋振琪(1997—),女,山東濟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園林植物應用、產業規劃。*通信作者,教授,博士,從事園林植物應用、產業規劃研究。

收稿日期 2021-10-20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哺育出悠悠華夏文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明確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并指出要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直接關系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敗[1]。

近年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由于氣候變化和過度的人類活動使得黃河流域仍存在上游部分生態系統質量退化、水源涵養功能下降,中游水土流失嚴重,下游森林資源布局不夠合理,森林生態系統較為脆弱,部分河口濕地萎縮等問題[1-3]。黃河三角洲地帶處于海陸生態交錯區,獨特的黃河水沙情況和河口較弱的海洋動力,使河口長期處于淤積、延伸、擺動、改道的變化狀態,濕地自然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較高[4]。特殊的地理區位和生態類型使其對整個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涉及多學科理論知識和重大科技問題,需要多學科交叉研究[5],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水土保持、水資源污染與修復、氣候變化、土地利用等方面[6-7],而黃河下游林業資源利用與產業發展相關研究較少。該研究采取文獻查閱、實地調查、專家走訪等方式研究了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林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面臨的機遇等,并提出了規劃策略,以期為河口區以及黃河三角洲地區林業發展規劃提供借鑒。

1 項目背景與現狀分析

東營市河口區位于黃河入??诒眰?,屬濱海鹽堿地區。因境內全部為黃河沖積平原,地下咸水水位高,土壤含鹽量大。土壤總面積136 161.69 hm2,其中鹽土占比74.87%,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區域內農林業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起,河口區大規模植樹造林?,F階段通過三網綠化工程、生態林場建設、三年增綠計劃和國土綠化行動的實施,使森林資源實現了跨越式增長,生態效益顯著增加,林業產業快速發展,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但仍存在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

1.1 濕地資源豐富,森林資源總量不足

河口區濕地面積17萬hm2左右,是候鳥南北遷徙的重要節點,但濕地景觀和水體的連通性較差,濕地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區域內土壤含鹽量大,立地條件差,適生樹種少,造林綠化任務艱巨。目前森林覆蓋率為4.84%,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2.96%。根據“全國林地一張圖”數據統計,截至2019年7月,河口區林業用地中尚有采伐跡地、無立木林地、宜林地等合計158.2 hm2需開展新造林,疏林地和其他灌木林地合計289.3 hm2需開展更新改培。

1.2 森林質量不高,森林資源保護壓力大

河口區森林質量不高,植苗林占比94.39%,純林面積占比過高,樹種單一。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為31.80 m3/hm2,遠低于全國水平(85.65 m3/hm2)。全市尚有1 333萬余hm2中幼齡林急需撫育改造,666萬余hm2退化林亟待修復。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整體功能脆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全區有8 400 hm2林地受蟲害影響較重,嚴重威脅生態安全。

1.3 林產品供給能力不強,林業支撐保障體系不健全

當前河口區主要林地有孤島鎮刺槐林場、沿海防護林、城北防護林、林果基地等,優質經濟林產品比例偏低,林產加工業和林業服務業所占比重低,技術裝備和產品科技含量低,林業產業總體規模偏小,市場競爭力不強。此外,森林經營管理水平較低,森林防火、野生動植物保護、資源管理、林業執法、有害生物防治、森林資源監測等方面高新技術成果推廣應用不足,技術創新能力不高,林業人才隊伍薄弱。

2 規劃策略

2.1 秉持“生態優先、三生共榮”原則,提高林業生態支撐能力

嚴格遵守農林保護的基礎紅線,嚴格管控生態空間,全面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功能制度要求。加強以防護林為主的生態廊道建設,同時以交通廊道為骨架,重點深化公共中心綠化體系,加強城域交通線網綠化、城鄉體系及城鎮圈綠化及河流濕地綠化,加強沿海岸線的生態保護。進一步強化林地與濕地資源的保護與修復,堅持走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增長之路??茖W開展森林經營,做好林帶更新和老樹復壯,提升森林質量和功能。增強科技支撐,引種馴化耐鹽堿植物,喬灌結合多樹種混交造林,提升綠量并增強生態群落的多樣性和穩定性。

2.2 堅持“一產為主、三產融合”原則,提升現代林業綜合效益

“兩山”理論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思想和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度自覺發展的成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指明了通向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特色道路[8-9]。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重視并挖掘黃河流域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農田林網、林糧間作和林下經濟等,豐富林業發展模式,構建多元化的生態林業產業體系。聚焦林業科創重點領域,打造裝備領先的現代林業產業集群。同時,以區域內優良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優勢為依托發展旅游業,結合鄉村振興規劃內容,建設田園綜合體及森林康養基地,拓寬林業創收渠道,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以“綠水青山”實現“金山銀山”。

2.3 堅持守正創新,挖掘地域文化,講好黃河故事

各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奮斗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代代人為了守護綠色家園不屈不撓地與黃河水患抗爭,進而造就了中華民族開拓進取、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10]。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通過挖掘黃河流域多樣的文化旅游資源和河口區地域文化,結合林業開發建設推進對黃河文化的宣傳與教育,不斷提升民眾對黃河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區域內的黃河文化氛圍,喚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共識。結合林業與文化資源,建設足量、優質的公園和綠道體系,保護主城區生態綠地資源,完善城郊自然生態系統。聚焦黃河流域文化景觀的建設,助力提升黃河流域人居景觀系統質量和內涵。

3 規劃定位

根據區位特點和發展條件,對河口區林業發展進行多目標的設計定位,規劃將河口林業打造成為生態安全的基礎,林業產業的基地,文化傳承的載體,鄉村振興的引擎,鹽堿地林業的標桿。

4 基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林業發展規劃

林業建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是構建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柱。加強黃河生態保護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強化林網綠化結構,增強林業科研支撐,提高應對各類災害能力。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建設特色優勢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優化城市發展格局,推進鄉村振興。還要大力保護和弘揚黃河文化,延續歷史文脈,挖掘時代價值。同時要加強統籌協調,加快制定實施具體規劃、實施方案和政策體系,推動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4.1 基于生態保護的林業空間格局規劃

綜合考慮林業發展條件,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要求,對河口城區綠化景觀質量進行精準提升,優化森林生產力布局,以林業為主體,系統配置城市、森林、濕地、河流、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等生態空間,統籌推進城市、森林、濕地、流域、農田五大生態體系建設,著力構建“一心三網三帶多點”的林業發展布局(圖1)。

“一心”指河口城區綠色綜合體。在滿足城市功能的前提下,對城區主要道路、河流水網進行綠化提升(圖2),打造林蔭道路交叉口體系、植物景觀大道、環城生態健康綠環(圖3)等,構建城市森林骨架,完善中心城區綠網體系?!叭W”指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縣鄉道路沿線兩側的道路防護林網,河溝渠堤沿線兩側的水系防護林網以及農田防護林網(圖4),通過林網建設和林帶更新提高市域范圍內森林覆蓋率與連通度,提高森林及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連續性和穩定性。利用農田林網的防風效應,改善小氣候,提升土壤肥力并降低土壤鹽堿度[11],提高作物產量與農田保有率?!叭龓А敝耕}堿地林業產業發展示范帶、沿海防護林帶及黃河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示范帶,通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改良土壤,調整土壤結構,篩選馴化耐鹽堿樹種作為主要造林樹種,確定適宜的林帶走向、間距、密度等,建設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優良防護林帶,在現有果林的基礎上探索出適合河口地區林農復合經營模式?!岸帱c”指河口梅園、耐鹽植物示范園及孤島鎮刺槐林片區文旅康養基地,規劃以豐富河口林業發展的多元性為目標,將潛藏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轉化為健康的生態空間,提高生態和文旅服務功能。通過林業結構優化和增質提效,從區域層面對城市功能和綠化空間布局進行戰略性調整和格局優化,力爭將河口區打造成為鹽堿地上的高品質國家森林城區。

4.2 基于高質量發展的林業產業模式規劃

在確保林業資源生態效益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為生態平衡與社會穩定提供重要保障[12]。

4.2.1 林園產業更新提升。

針對坨子片區、博興片區等區域苗木老化、病蟲危害嚴重等問題,對片區內林木進行適當補植與撫育,及時采取老樹復壯、殘樹替換、苗木更新、修剪整形等措施,調整林分郁閉度,促進林帶健康生長。同時對病蟲害進行實時監測,提前預防,綜合治理。對果園居、義和鎮果立方、梁家果六合街道眾城林果等果園進行管理模式、種植設施、林園功能及產業模式綜合更新,形成完善的灌溉系統,實現果園管理機械化或半機械化。搭乘智能林業、物聯網技術及新興媒體,擴大營銷范圍,規劃建設集現代林業、休閑林業、林園社區于一體的林園綜合體產業化集群。不斷提升林業產業水平,擴大城鄉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依托苗木龍頭企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整合河口區現有林木及苗木資源,提高苗木市場競爭力,增加林業產出,凸顯林業經濟效益,實現“以林養林”的良性循環。

4.2.2 林下經濟復合發展。

充分利用林地空間資源,建設河口區林下經濟發展示范基地,采用林農復合經營系統[13-15]優化林農業種植結構。采取林下種植豌豆、甜菜、菠菜等林菜模式,提高空間利用率,改善土壤環境,實現農業良性循環。通過林下養雞、養蟬等林禽模式,利用現有植物資源,生產健康安全綠色的優質林地草產品。發展大蕓、羅布麻種植等林藥模式,以及菊苣、地被菊種植等林草林花模式,提高經濟收益[16],形成層次豐富的林下經濟和景觀,提升林地質量與綜合效益。

4.2.3 林業旅游綜合推進。

提升孤島鎮老刺槐林場整體景

觀效果和生態環境,改變粗放的管理模式,加強撫育,完善基礎設施,倡導林下游憩與運動,打造“游槐林,品槐蜜,食槐米,賞槐景”的特色旅游景區,塑造槐林文化品牌并擴大影響力,開發“宜養、宜游、宜學”的生態康養產業園區。依托黃河左岸大堤區域現有荷塘打造無公害蓮藕培育示范區,充分與

水產養殖相結合,形成特色荷塘水產品牌。荷花種植區域地

盡其用,水面是荷花,水里養魚蝦,水下種植蓮藕,水岸還可適量養殖鵝、鴨等禽類,在發展蓮藕生產的同時,帶動水產養殖、蛋禽產業以及荷塘、濕地旅游業的發展,延伸產業鏈,增加效益鏈。

4.3 基于高質量發展的文化傳承模式規劃

河口區文化資源豐富,黃河入海集合的黃河文化和厚重的齊魯文化,1960年胡耀邦同志開荒造林培育的森林生態文化,勝利油田引領的石油文化,以及軍墾文化、移民文化等構成河口區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

規劃在城區范圍內結合林網建設開展文化景觀提升工程,構筑高品質的公共空間,優化人居環境,體現河口城市的特色和民生情懷。依托河口區軍墾文化,以軍隊文化展覽與冬春季觀光為特色,在孤島鎮刺槐林場片區規劃占地6.67 hm2的市級抗寒梅花精品園,設置梅花觀賞區、紅色文化展覽區、梅花繁殖生產區、梅花盆景展示區、梅花現代農業展示區、梅花耐鹽堿試驗基地等重點分區,弘揚梅花精神與軍墾紅色主題文化。在黃河左岸大堤區域建設黃河風情植物景觀帶、黃河河道印記文化帶等板塊,重點規劃引入梅花、蠟梅冬春景觀以及胡楊、沙棗等耐鹽樹種的秋季景觀,結合當地鄉土植物資源如刺槐、多花檉柳、荷花、小果白刺等,科學配置,合理栽種,做到四季有景可賞。挖掘黃河文化與改道歷史,沿堤岸設置科普教育標識及文化景觀點,形成連續完整的觀光教育游線,增強示范帶的教育性、科普性、文化性、觀賞性。

5 結語

東營市河口區林業發展緊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機遇期,統籌濕地的生態保護、人工林的提質增效、城鄉人居環境改善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多重目標,高起點規劃,優化林業的空間布局,通過適地適樹、改地適樹、改樹適地多種途徑拓展樹種營造混交林,改善林相,豐富季相,為河口區經濟、社會發展打下牢固的生態基礎、產業

基礎、人文基礎,實現生態、生活、生產“三生”和諧共榮,促進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發展,期望河口鹽堿地上的高品質林業發展模式可為黃河流域的生態品質提升及林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周廣勝,周莉,汲玉河,等.黃河水生態承載力的流域整體性和時空連通性[J].科學通報,2021,66(22):2785-2792.

[2] 牛明香,王俊,徐賓鐸.基于PSR的黃河河口區生態系統健康評價[J].生態學報,2017,37(3):943-952.

[3] 王揚,孟佳,張靖雯,等.黃河生態防護林現狀及規劃建議:以齊河沿黃河生態防護區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2021(13):153-156.

[4] 婁廣艷,葛雷,黃玉芳,等.黃河下游生態調度效果評估研究[J].人民黃河,2021,43(7):100-103.

[5] 左其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框架[J].人民黃河,2019,41(11):1-6,16.

[6] 劉建華,岳銘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知識圖譜分析[J].人民黃河,2021,43(7):7-12,23.

[7] 邵鵬,王齊,單英驥.基于文本分析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0,34(11):78-83.

[8] 黃祖輝.“綠水青山”轉換為“金山銀山”的機制和路徑[J].浙江經濟,2017(8):11-12.

[9] 柯水發,朱烈夫,袁航,等.“兩山”理論的經濟學闡釋及政策啟示: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北性采伐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18(12):52-66.

[10] 周雪.黃河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評《黃河流域旅游文化及其歷史變遷》[J].人民黃河,2021,43(6):168-169.

[11] 李珊,楊越超,姚媛媛,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山東濱海鹽堿土理化性質的影響[J/OL].土壤學報,2021-07-06[2021-07-15].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2.1119.P.20210706.1313.004.html.

[12] 李艷.如何優化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保護利用:以黃河三角洲為例[J].現代園藝,2021,44(4):173-174.

[13] 陳慧碧.黃泛平原地區楊樹復合經營模式調查及典型林農經營效益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9.

[14] 朱玲,周玉新,唐羅忠,等.我國林農復合經營模式及其綜合評價方法[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9(4):149-156.

[15] 周玉新,童婷婷.林農復合經營模式的優化選擇及產業化經營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6):1858-1860.

[16] 任秀峰,邱蘭.林下經濟對林業總產值的影響效應研究[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5(4):51-56.

湖泊生態發展經濟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隨著國際經濟的不斷發展,高校外語教育和地方特色產業之間的相互聯系也變得越發緊密。但是,以現如今情況來說,高校外語教育卻并未能夠對經濟發展需求予以全然滿足,其中還是存在一定不足的。因此,為改善不足之處,應尋找積極的應對對策,通過強化對師資隊伍的建設、優化教育結構等,使高校外語教育能夠真正對地方特色產業起到驅動作用。本文以贛州高校外語教育對地方產生發展之現狀分析為出發點,著重探討高校外語教育對地方特色產業的驅動對策進行研究。

關鍵詞:高校外語教育;地方特色產業;驅動;研究

在歷史的長河中,高校外語教育對社會發展起到的貢獻是很大的,這主要體現在通過開展教育,利于推動地區產業的發展。深入來說,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外語語言已經和經濟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這對于贛州高校外語教育而言也不例外,其對地方特色產業的驅動作用是很明顯的。對此,應積極探尋高校外語教育與地方特色產業之間的契合點,充分落實好“接地氣”式的高校外語教育,從而使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能夠得到提升。

一、贛州高校外語教育對地方產業發展之現狀

在贛州高校外語教育與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還是很多的,如教育普及程度較低,落后于產業發展以及教育結構較滯后等,對上述不足,應及時分析不足之處產生的根源所在,進而針對此,對不足之處予以改正,以切實推動贛州經濟的發展。贛州高校外語教育與地方產業發展之現狀,詳細內容體現如下:

(一)教育普及程度低

教育普及程度低,為兩者之間存在的突出問題。據調查顯示,贛州高校外語教育普及水平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低于全省平均值??梢娳M州教育普及水平是相對較低的,未能良好的發揮自身教育職能,也難以對地方經濟發展起到較好的驅動作用。

(二)落后于產業發展

以現如今情況來看,贛州高校外語教育程度是落后于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兩者之間產生了失衡狀態。在此情況下,教育不但難以對產業發展起到驅動作用,甚至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滯后性[1]。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贛州外語教育相應管理制度較為落后,難以對教育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予以及時解決,更甚一味放縱其發展,導致外語教育整體質量較差。同時,教學規模較小,以及辦學條件有待提升等,都抑制了地方教育的發展,進而落后于地方產業發展。

(三)教育結構較滯后

對贛州高校外語教育來說,其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教育結構滯后的狀態,致使滯后的教育發展,難以滿足現階段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一方面高校教育與中等教育兩者之間的聯系關系還并未形成,未能發揮出地方教育的效用。另一方面贛州民辦教育是很少的,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結構的滯后性,從而對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產生消極影響。

二、高校外語教育對地方特色產業的驅動對策研究—以贛州為例

以高校外語教育對地方特色產業的驅動對策來說,主要可通過擴大教育規模、優化教育結構以及實現多元辦學等方式,來更為緊密兩者之間的聯系,促進兩者之間的共同發展,發揮出教育對產業的推動作用,從而使贛州的經濟能夠獲得又好又快發展。高校外語教育對地方特色產業的驅動對策研究——以贛州為例,主要內容體現如下:

(一)擴大教育規模

若想使贛州高校外語教育發揮出對地方特色產業的驅動作用,則應重視對教育規模的擴大,如此才能夠使地方教育的規模得到加大,進而更好地開展教育工作,使地方教育質量能夠得到提升,進而對地方產業的發展予以推動。對此,政府的相關意識應該加以增強,務必要深刻意識到贛州高校外語教育和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兩者的重要性,以政策及財力等方面的扶持,來促進贛州高校的發展,使贛州高校的規模能夠得到切實擴大,確保贛州高校發展能夠有政府所幫助,這樣贛州高校外語教育才能夠獲得蓬勃開展,改變以往消沉、較為局限的發展局勢,不斷發揮出教育對產業發展的作用,以使贛州經濟發展水平能夠因此得到提升。除此之外,政府還應對贛州高校教育的發展予以引導,幫助其明確自身發展道路,并在正確的發展軌道上,采取行之有效方法,來促進自身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推動自身長遠健康發展。并且,還應提升贛州高等外語教育每年的入學率,使大學生占總體人數中的比重能夠得到上升,落實對相關人才的良好培養,從而發揮出人才對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作用,最終使贛州高校外語教育的本質價值能夠得到凸顯[2]。

對贛州高等外語教育自身來說,還應切實發展自身,獲得社會對其的廣泛認同。對此,一方面贛州高等外語教育院校應明確自身發展目標,將人才教育視為發展的主要任務,力求發揮出人才對經濟發展的推動性。同時,還應注重提升自身吸引力,以及自身升學率,將教育環節之中的薄弱之處予以摒除,切實凸顯出教育的職能,強化贛州外語專業建設,不斷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綜合能力,使學生在未來能夠更好地面對社會環境,為贛州產業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使贛州能夠獲得昌盛發展。

另外,對贛州高校來說,還應對當地的特色產業予以深入了解,在各個層面對此進行深層次分析,并對地方特色產業類型予以歸納,而后將其融入至高校外語教育之中,做到有所針對,使教育的多元價值能夠被激發出來,進而促進學生對外語知識的有效學習,這種才利于學生日后在產業建設之中的投入,使高校外語教育能夠對贛州特色產業的發展起到驅動作用,最終實現經濟水平的快速提升。

(二)優化教育結構

現如今,在贛州高校外語教育中,對教育結構的優化還存在明顯不足,首先贛州高校的發展規模相對較小,外語教學資源的落實程度也并不到位,不但難以發揮出較好的教育職能,也不利于驅動當地特色產業發展[3]。其次,由于教育結構的滯后,學生對外語的學習也存在很大局限性,對外語知識的吸收嚴重不足,如此不但會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也會對高校學生的未來發展產生消極影響。最后,該結構的滯后,也不利于高校自身的發展與進步,導致高校難以追隨時代發展的腳步實施良好教育,這對于贛州高校外語教育來說無疑是失敗的,且難以凸顯出對特色產業的驅動性。所以,針對上述情況,對于贛州高校外語教育而言,應注重對教育結構的優化,可依據當地實際發展水平等諸多因素,對自身教育結構予以調整,確保自身對外語人才的培養能夠對地方特色產業發展需求加以滿足,以推動地方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與進步。

對此,一方面應善于優化學科設置,應針對外語學科教育過程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對外語學科加以優化,使其可符合現階段外語教育課程需求[4]。并且,還應注重對學科內容的豐富,不可只是片面對學生進行外語教育,而是應教會學生如何更好地去使用外語語言,將外語語言運用至社會實踐之中。再者,在贛州高校外語教育中,還應做到有的放矢,切實幫助學生了解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模式、發展前景等,促進學生對其的了解,使學生能夠準確的運用外語語言去應對實際問題。另一方面還應研究贛州特色產業結構,協調好教育與產業兩者之間的關系,使兩者能夠相互推動,共同發展,實現雙贏。以當前情況來分析,雖說贛州高校在學科優化中還有著很大不足,但就總體情況來說還是進步飛速的。所以,贛州高校應快馬加鞭,不斷找尋強化自身教育職能的有效方法,對高校學生實施良好教育,以落實發揮贛州高校外語教育對特色產業的驅動作用。

除上述內容,也應對特色產業要求加以關注,特別是對于外語人才的要求,而后依據此,對人才開展有效教育,使人才的專業能力以及工作素養等都能夠得到提升,進而更好為產業發展所需,從而推動贛州產業長遠持續發展,使贛州經濟水平能夠獲得不斷飛躍。

同時,也不可忽視政府對贛州高校外語教育的推動價值,以通過政府對其的有效幫助,來落實優化教育結構,使贛州高校外語教育水平也能夠得到較大程度的提升,避免因教育不足對產業發展產生消極影響,使教育對產業的驅動作用能夠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三)實現多元辦學

在現階段教育中,對多元辦學的要求越發強烈,通過多元辦學方式的實施,不僅有利于提升教育質量,也能夠使教育的職能獲得更好體現。特別是對于贛州高校外語教育來說,借助這一辦學方式,會更利于對外語專業人才的良好培養,,進而對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予以驅動作用。所以,對贛州高校外語教育來說,應采取多種辦法,實現多元辦學方式,以促進運用相關資源,提高外語教育質量,使外語人才都能夠獲得良好教育。同時,借助這一方式,還利于拓寬投資渠道,收獲教育發展資金,推動贛州高校自身快速發展,從而落實高校外語教育對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有效驅動[5]。

另外,在此過程中,還應強化對師資隊伍的建設,不斷提升教師的教育能力,使其能夠更好的面對教育工作中所遇到的難題,并及時采取應對措施,解決難題。并且,還應多加找尋多元辦學的良好途徑,切實實現多元辦學,發揮出多元辦學的作用及價值,從而高校外語教育質量能夠獲得更為顯著的提升,最終彰顯出對地方特色產業的驅動作用。

三、總結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各界對教育要求的不斷提升,給高校外語教育也帶來了很大挑戰及要求,要求高校不但應對自身教育需求加以滿足,還應對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需求予以滿足,使贛州高校外語教育能夠發揮出對地方特色產業的驅動作用。但以現如今情況來說,高校外語教育在驅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不足,應針對其不足之處,予以及時改正,可通過擴大教育規模、優化教育結構以及實現多元辦學等方式,來彰顯出驅動作用,從而使贛州的經濟也能夠因此獲得提升。

參考文獻:

[1]金明艷.淺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下高校外語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35(02):89-92.

[2]崔惠玲,王星星.韓國高?!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語言文化教育政策研究[J].韓國研究論叢,2018(02):275-286.

[3]秦艷.“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高校公共外語教育的轉型發展研究[J].考試與評價(大學英語教研版),2018(06):92-96.

[4]楊柯儉,徐向安,孫娟.創新創業背景下地方普通高校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商論,2018(33):179-181.

[5]李想,劉艷君.遼寧省應用型本科高校外語課程體系建設研究——基于教育生態視角[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34):113-115.

湖泊生態發展經濟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全球日漸變暖的環境威脅下,環境問題已是世界各國共同關心的問題了。生態環境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而把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研究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該文以四川省作為例子,簡單地分析了下該省生態環境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并對此做出了相應的研究與對策建議,從而達到使生態環境與區域經濟發展相互協調。

關鍵詞:生態與環境;區域經濟;四川??;研究對策第1章相關范疇界定與理論概述

1.1 生態與環境

生態學的詞義源于希臘,由“eC0”和“IOgOS”兩部分組合而成,前者意指房屋住所,后者意指學科,組合意指“住所的研究”。生態和環境在本質的理解上面是不一樣的,生態指的是某一生物(系統)與其環境或其它生物之間的相對狀態或相互關系,而環境指的是獨立于某一主體對象之外的所有客體總和。因為在研究要素中有著比較多的共通性,主要以人類為主體時,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替代性;當更加強調某個項目或者區域的人類與自然的協調性時,則存在著不可替代性,如“生態省”、“生態城市”、“生態住宅”等;當制訂宏觀區域發展政策時,生態與環境又組合成詞使用,即生態環境或者環境生態。

1.2 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

在處理經濟和生態的關系上,主要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是悲觀論,他們認為隨著人口增長,生態破壞和資源耗費,經濟發展已超出地球在現有狀態下的承受能力,假如經濟繼續增長,將會導致人類社會的分崩離析,此看法的代表人物為威廉•福格特。另一種則是樂觀論,他們覺得只有社會經濟的增長,才能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率,人類才能開發新資源,改善地球的生態環境,使人類真正成為大自然的主人,經濟得增長有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危機,但它卻是唯一能讓人類社會免于毀滅的路徑。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里科林•克拉克。在我國,對生態經濟問題的探索中,馬世駿教授提出了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模型,亦被稱之為生態環境優化模型。李錦、羅涼昭在《西部生態經濟建設》一書中認為,應當建立綜合性、系統性、戰略性、協調性、應用性的區域生態經濟系統,生態系統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無機養分四部分組成,通過彼此循環,形成物質分解和物質合成的交替自然再生產過程。

第2章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的研究

2.1 生態環境建設的提出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把“環境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上升到了憲政的高度。1984年,環保被提升為“基本國策”。1992年《中國21世紀議程》明確提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整體戰略。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其基本標志是“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和文化更加繁榮以及最后的社會更加和諧、人們生活更加殷實”。 2003年,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2004年,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2005年,溫家寶總理明確提出“我們的目標是,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p>

2.2 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原則及實現目標

1.堅持貫徹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狀態的原則。2.樹立科教興國的政策,加強科技創新的步伐的原則。3.實施政府調控,市場調節的原則。4.加強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交流的原則。5.大力進行重點突破,達到全面推進的原則。

2003年7月的《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規定我國生態資源配置的目標為:一.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國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和可持續發展調整。二.合理利用和開發資源,使資源的承載能力不斷的提高。三.不斷努力推動扶貧開發政策,改善貧困地區艱苦的生活條件,并促使人們過上小康生活。四.完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法規以及可持續發展信息共享和決策咨詢服務體系。五.最大限度的控制人口增長,提升人口素質,完善優生優育保障體系。

第3章四川省生態環境與區域經濟研究

3.1 四川省生態環境問題

城鎮污染逐步向農村蔓延。城鎮化不斷推進,但是很多城鎮污水和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并沒有同步推進,產生的大量污水與垃圾得不到有效處理,污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小溪、河流之中,垃圾運往郊外農村直接堆置或簡單地填埋。有的集鎮雖建有污水或垃圾處理設施,但由于缺乏資金,處理不到位,甚至僅僅是一種擺設。據調查我們知道,四川省這些年來城鎮的很多垃圾和污水已嚴重地危及農村環境,特別是在很多縣城和一些小集鎮周圍地帶,滿地都是垃圾,城鎮溪河污染問題很嚴重,很多地方都成為了廢水溝。2.牧區生態環境問題十分突出。在四川省西北若爾蓋高原沼澤草地開溝排水,開墾土地,企圖種植甜菜、油菜等作物。而若爾蓋高原的海拔在3500m左右,沒有絕對的無霜期,無法滿足甜菜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熱量條件。還有大規模開溝排水,很明顯違背了自然法則,已經給當地牧民生活和牧業經濟生產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困難。3.農業生產造成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農業生產中,因農藥、化肥、地膜等的不當使用,環境問題已日趨嚴重。就拿化肥來說,四川省這些年來每年所使用的化肥多達200多萬噸,公頃都施化肥450 kg以上,比發達國家化肥施用水平還高。

3.2 生態環境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1.生態環境是人類生產、生活不可或缺,賴以生存的場所。我們現在所做的各種經濟活動都是以不可再生資源、生物使用資源及礦物稀缺資源為基礎。所以只有人類活動和自然生態環境和諧相處,人類才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真正財富。2.經濟的加速發展與延緩的效率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經濟指標關系著社會資源的重要財富體現,因此生態環境就變得十分重要?,F在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善生態環境。3.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陽光、空氣和水這些最為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確顯得越來越重要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為人們提供健康快樂的生活條件,也可以使人們在神清氣爽,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從而無形中帶來經濟的增長與發展。

3.3 關于對四川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的建議

1.依靠現代化科技,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加強,現代科技項目就必須更多的投入,這就要求把生態保護與科研成果結合起來,形成防污治污的新生產力。同時也建立關于環保的相關合理產品結構與有序的生產流通渠道,使環保產品質量提高,建設好防污治污示范工程。2.努力提高環保意識,提升人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這就要求各相關負責部門大力開展環保宣傳活動,使全民樹立正確的生態環境理念,加大弘揚環境文化的力度,從而為經濟的快速增長打下堅實的基礎。3.重視農村的環境保護,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農村和農業是連接人與自然的主要紐帶,也是城市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就需要政府為農村制定符合他們發展的政策規劃,大力地宣傳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村理念,要讓農民心中有很好的生態觀念,要讓生態環境變得再一次青山綠水,自然,經濟的發展也會得到快速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徐雪松.徐守松.基于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的構建[J].安徽農業科學,2006,(6).

[2]左小平.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J].商業研究,2002,(9):41-43.

[3]張華.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綜合評價研究[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8,(1):10-16.

湖泊生態發展經濟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采用狀態空間模型分析方法探究了京津冀金融生態環境和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動態關系,研究發現京津冀三地的財政缺口、固定資產投資與金融機構資產對GDP均有正向的拉動作用,但影響彈性不同。財政缺口每增長1%,對GDP增長的影響在河北和天津兩地為0.4%,北京為0.07%;而北京的固定資產投資彈性系數大約為0.7,該指標遠高于河北和天津兩地。

關鍵詞:金融生態環境;區域經濟;狀態空間模型

引言

根據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定,在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與開放區域經濟的假設下,隨著區域經濟增長,各國或一國內不同區域之間的差距會縮小,區域經濟增長在地域空間上趨同,呈收斂之勢(Solow and Swan)。中國長三角、珠三角的發展也有力的證實了這一理論。京津冀都市圈作為經濟增長的第三極,它的發展對于拉動華北、環渤海經濟增長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2004年11月,國家發改委正式啟動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的編制工作。同區域經濟增長相對應,有的經濟學家也針對20世紀50年代之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差距日益增大情況,提出了區域經濟不平衡增長理論,主要有繆爾達爾(Myrdal,1957)的“循環積累因果理論”、赫希曼(Hirschman,1958)的“核心—邊緣理論”等??姞栠_爾認為,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發達地區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對自己有利的因素,落后地區則不斷積累對自己不利的因素,循環積累的作用使經濟在空間上出現了“地理二元經濟”結構,即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不發達地區同時存在。赫希曼的觀點與此類似,1958年他在《經濟發展戰略》書中研究了區域經濟發展問題,認為增長在區際間不均衡現象是不可避免的,核心區的發展會通過涓滴效應在某種程度上帶動外圍區發展,但同時,勞動力和資本從外圍區流入核心區,加強核心區的發展,又起著擴大區域差距的作用,由于極化效應的影響,使生產進一步向條件好的高梯度地區集中。弗里德曼(Friedman)在有關區域間經濟增長和相互傳遞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較為系統、完整的“核心—邊緣”演變模式。區域經濟不平衡增長理論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京津冀經濟發展的現狀,在京津冀都市圈內,北京位居“龍頭”地位,其發展經濟、金融的集聚優勢無以替代,天津次之,河北位居第三。由于瀕臨北京、天津,人才、資金向兩地的流動趨勢明顯,某種程度上阻礙了河北經濟的快速發展??姞栠_爾(Myrdal,1957)認為,要縮小區域差距,必須加強政府干預,加強對欠發達區域的援助和扶持。

與金融市場概念相比較,金融生態環境更強調金融系統與所處地區的制度、法律、政策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以及協調發展。具體而言,金融生態環境是指金融機構所處層面或區域的外部運行環境,既包含微觀層面的金融環境,也包括整個金融市場成長的環境。研究區域金融生態系統,分析其與區域經濟的結合方式與程度,對于加強金融生態環境的區域性整體建設,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京津冀是中國經濟、科技、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經濟發展速度快、經濟總量規模大、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2004年11月,國家發改委正式啟動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的編制工作,該區域面積占全國的2.3%,人口占全國的7.23%,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8個地級市,秦皇島、唐山、廊坊、保定、石家莊、滄州、張家口、承德。在京津冀都市圈內,北京位居“龍頭”地位,其發展經濟、金融的集聚優勢無以替代。金融中央監管機構“一行三會”(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和四大國有銀行總部均設在北京。北京聚集了中國50%~60%的金融資產,是全國性金融監管和信息發布中心。而天津濱海新區和唐山曹妃甸新區的建設發展,也為在該區域構筑金融發展的大格局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由于受到區域分割管理的限制,區域內的金融差距很大,地區間金融合作渠道仍然不夠暢通,資金分布極端不平衡,資金回報率和成本差異也十分顯著(安虎森、 彭桂娥,2008),這為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設置了障礙。

一、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傳統的研究金融與經濟增長的文獻通常采用回歸分析檢驗、協整關系檢驗、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VAR向量自回歸模型、VEC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等的研究方法,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國人民銀行洛陽市中心支行課題組(2006)采用層次結構分析法,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課題組采用因子分析和層次分析相結合的計量方法評估金融生態環境,張瑞懷(2006)以湖南省68個縣為樣本,將BP神經網絡模型應用到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綜合評價中,并在構建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分析了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各構成要素的綜合評價值。上述這些方法都是用固定參數模型來研究金融與經濟之間的關系。而金融生態系統各個子系統的發展(由一系列基本性狀表征)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是不同的,它們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因而,傳統的固定參數模型不適合反映金融生態系統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動態關系。實際上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種各樣的外界沖擊如次貸危機和頻繁的貨幣政策變化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結構正在逐漸發生變化,而用固定參數模型表現不出這種經濟結構的變化,以及每個時期由于不可觀測原因而產生的金融和經濟相關程度的變化。因此,我們引入具有可變參數性質的表示動態系統的狀態空間模型來進行分析。狀態空間模型包括兩個模型:一是狀態方程模型,反映動態系統在輸入變量作用下在某時刻所轉移到的狀態;二是輸出或量測方程模型,它將系統在某時刻的輸出和系統的狀態及輸入變量聯系起來。

二、數據來源與參數估計

本文選取了1995—2009年間北京、天津、河北的年度GDP、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存款、貸款、上證指數、社會商品銷售總額、保險行業原保費收入、進出口額、上市公司總市值和股票流通總市值等數據,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金融統計年鑒》,2002年以前的固定資產投資數據來源于《新中國55年統計匯編(1949—2004)》。但通過檢驗,只選取了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存款、貸款這五組最具代表性的數據。

根據內生金融發展理論的簡易框架,金融生態系統和經濟增長之間可以有如下函數關系:

Y=AF (1)

Y 表示經濟增長變量,可以用國民收入或國內生產總值表示;F 表示金融生態系統變量;A定義為除金融生態系統外的所有影響經濟增長的元素集合。金融生態系統發展可以定義為表征金融生態系統一系列基本性狀的發展過程。本文選用GDP代表經濟發展變量,選擇財政缺口指標(FG)、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指標(INV)、金融資產指標(FA)作為影響金融生態環境的變量。

財政收支缺口(FG)的存在刺激行政干預的沖動與偏好,用該指標可以反映金融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一般而言,缺口比例越大政府越存在干預的偏好,而行政干預的強弱將在某種程度上影響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質量的優劣。金融系統是個高風險的行業,其內在風險性和外在脆弱性都要求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自然規律,而違背市場經濟自然規律的行政干預從長遠來看最終必然以犧牲金融市場健康運行為代價。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指標(INV)可以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輔助指標和獨立的被解釋變量進入方程,因為按支出法核算的中國GDP,資本形成額所占比重很大,投資拉動效應明顯,因此可用它來分析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整體的投資規模和效率之間的關系。

關于金融資產指標(FA),在本文中指存款和貸款余額的總和,該指標可以反映區域資金的吸納能力(王建,2001),反映金融生態系統與區域經濟的結合方式與程度,體現了金融生態系統的根植性特點。存款余額增加表明當年區域內吸收的資金大于流出的資金;貸款余額增加表明當年區域內企業在資本市場上新籌集的資金大于到期收回的資金。由于存貸款余額的持續增長,使得投入到區域內企業用于經濟發展的資金總量增加,相應帶動了資源、技術、勞動力等相關資源要素的流動,加速了整個區域內經濟的發展,反之GDP可能保持原狀或下降。

利用狀態空間的變參數模型方法建立動態的金融生態系統模型。

lnGDPt=lnA+SV1lnFGt+SV2lnINVt+SV2lnFAt t=1,2,…,T (2)

FGt=?準fg,0+?準fg,1FAt-1+?著1t (3)

FAt=?準fa,0+?準fa,1INVt-1+?著2t

INVt=?準inv,0+?準inv,1FGt-1+?著3t

也可擴展為(μt,εt)′~N00,σ2 00 Q t=1,2,…,T (4)

方程(2)和(3)被稱為狀態空間模型。觀察系數SV1、SV2、SV3的時序變化即可以知道在不同年份不同金融生態系統參數對GDP的彈性。通過比較京津冀區域參數的不同即可了解不同參數對GDP的影響程度,從而得到有指導性的結論。

根據1995—2009年的宏觀數據的實證分析,財政缺口、固定資產投資與金融機構資產對GDP均有正向的拉動作用。從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對比中可以發現,三省的財政收支缺口均對GDP有穩定的拉動作用,其中河北省、天津市大體上是財政缺口每增加1%,將帶動GDP增長0.4%,而北京市大致只有0.07%,作為金融中心的北京市金融生態系統發育完善,政府主動對經濟干預的程度有所弱化,這方面對GDP的影響較小。而河北省和天津市由于金融資產規模相對較小,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政府通過財政支出刺激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存在并在一段時期是保持GDP增長的重要因素。從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帶動作用來看,河北省和天津市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帶動作用相近,彈性系數與財政缺口的彈性系數相近。北京市固定資產投資的彈性系數約為0.7,這是由于首都北京作為北方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人口聚集程度大,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房地產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同時北京作為北方的科技中心,固定資產投資回報率更高,對GDP的拉動作用自然要比其他兩地區更為明顯。為了研究金融機構資產對GDP的影響,需要獲得各地區金融資產的統計數據,而國內沒有直接的統計數據,本文選取了各地區存貸款余額數據代表金融資產數據。Goldsmith在1969年提出了金融相關比率(FIR),作為衡量地區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水平的指標。FIR被定義為現存金融資產和國民財富之比,實證研究中常簡化為金融資產總量與GDP之比。作為金融生態系統發育比較完善的代表北京市,FIR始終顯著高于其他兩省,2009年的FIR達到7.2,而同期的天津市為3.3,河北省為2.1。但實證分析表明,北京市的金融機構資產對GDP的拉動作用卻低于其他兩省。同時還可以看出天津、河北兩地區金融資產對GDP的拉動作用比較穩定,北京市卻并不穩定。金融生態系統完善的北京市的金融資產對GDP的拉動作用,其變化趨勢與中國股市上證指數還具有一定的正相關性。北京市的SV3系數與滯后一年的上證指數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630。故北京市的金融資產對GDP的拉動作用相當于一種正反饋機制,股市走高則市場繁榮,金融資產的拉動作用加大,而若股市低開,則相反,這種現象對于維持一個金融生態系統長期穩定是不利的。以上說明在北京金融生態已經發育至成熟期,金融資產的再投入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低于津冀兩地,處于邊際下降趨勢,而風險卻高于兩地。

三、推進京津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途徑

本文從金融生態學的角度,利用狀態空間模型研究了金融生態系統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動態關系,這種動態關系更符合經濟運行的現狀,能夠更加深刻地反映區域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規律。固定資產、財政缺口、金融資產反映了金融系統有效性、可持續性和根植性的特點,這些變量的變動對京津冀經濟發展的影響呈現某種程度的不一致性,但總體都呈現正向拉動作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金融生態系統中財政缺口的變動反映了在中國金融體制改革中地方政府對經濟運行的控制影響(張杰,1998),但這種影響在現階段的天津和河北的經濟發展中還是需要肯定的,政府融資平臺一刀切的治理方式從天津和河北的發展來看仍有待商榷,當然隨著金融生態系統的逐步完善,地方政府對經濟的控制會逐步減弱,最終市場的力量會占據主導地位。

在京津冀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各地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優化區域內的信貸資金配置,形成合理分工和最優化的產業鏈。北京地區要繼續加大固定資產的投資力度,發揮科技優勢,促進加快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同時北京作為金融決策的中心,應該提供相關的優惠政策,鼓勵外資、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向天津、河北進行梯度轉移。天津濱海新區作為金融創新示范區,近幾年在金融業務創新方面功能的發揮不容忽視,但應該處理好與北京的分工和功能定位,依托港口經濟,完善外匯市場、期貨期權市場、股權交易市場、衍生品交易市場,增強吸引資金的能力。河北無論在金融人才還是融資渠道等方面都遠遠落后于北京和天津,金融創新能力不足,對省內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不足,地方政府對經濟的控制作用明顯。為加快區域經濟協調健康發展,河北迫切需要加快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和金融信息交流機制,改善金融服務,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發揮金融機構籌融資作用。

參考文獻:

[1] Peter Tufano,Securities Innovations:A Histor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1995,(4):90-104.

[2] Ross Levine.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2):688.

[3] MINSKYHYMANP.The financial fragility hypothesis:capitalist process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economy[C]//FINANCIALCRISIS,

CHARLESP.Kindlberger and jean-pierre laffargu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4] Harry Bloch and Sam Hak Kan Tang.The role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economic growth[J].Progress in Development studies,2003,

(3):243-251.

[5] Shang-Jin Wei,2003,Pitfalls of a State-dominated Financial System:The Case of China[J].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CCFR,NBER

and CEPR.

[6] 人民銀行德陽市中心支行調研組.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西南金融,2006,(11):35-36.

[7] 中國人民銀行洛陽市中心支行課題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6,(1):167-177.

[8] 張穎熙.區域金融發展與金融一體化問題研究——基于中國的實證與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5):33-37.

[9] 沈麗.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理論與實證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7,(8):33-35.

[10] 劉煜輝.中國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評價(2006—2007)[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

[11] 王愛儉,龐鐳,林楠.金融創新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動力傳遞研究——基于系統控制、演化與濱海金融視角的分析[J].財貿經濟,

2008,(1):94-100.

[12] 安虎森,彭桂娥.區域金融一體化戰略研究:以京津冀為例[J].天津社會科學,2008,(6):66-71.

[13] 耿建芳,楊宜,李有根.區域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演進的制度分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7):31-36.

[14] 齊晶晶,何自力,楊志強.環渤海經濟圈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分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4):47-52.

[15] 胡濱.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方法與實證研究[J].經濟管理,2009,(6):16-22.

[16] 尹希果,曾冬梅.金融生態理論研究綜述及展望[J].安徽農業科學,2009,(17).

[17] 張瑞懷.基于BP神經網絡模型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綜合評價[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6,(10):29-31.

[18] 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課題組.廣東區域金融生態研究[J].南方金融,2006,(11):5.

[19] 王建.西南地區的金融政策選擇——對區域資金吸納能力與GDP相關關系的模型分析[J].財經科學,2001,(2):37-40.

[責任編輯 吳明宇]

上一篇:中醫整體護理骨折患者論文范文下一篇:傳統教育圖式大學英語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