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貧血的護理診斷范文

2023-09-22

貧血的護理診斷范文第1篇

一.知識缺乏:缺乏配合結核病藥物治療的知識

1.休息與活動:(1)肺結核病人癥狀明顯,有咯血、高熱等嚴重結核病毒性癥狀,或結核性胸膜炎伴大量胸腔積液者,應臥床休息。(2)恢復期可適當增加室外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做保健操等,加強體質鍛煉,充分調動人體內在的自身康復能力,增加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3)輕癥病人在堅持化學治療的同時,可進行正常工作,但應避免勞累和重體力勞動,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做到勞逸結合。(4)痰涂片陰性和經有效抗結核治療4周以上的病人,沒有傳染性或只有極低傳染性,應鼓勵病人過正常的家庭和社會生活,有助于減輕肺結核病人的社會隔離感和因患病引起的焦慮情緒。

2.藥物治療指導:(1)有計劃、有目的向病人及家屬逐步介紹有關藥物治療的知識。(2)強調早期、聯合、適量、規律、全程化學治療的重要性,使病人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督促病人按醫囑服藥、建立按時反應的習慣。

(3)解釋藥物不良反應時,強調藥物的治療效果,讓病人認識到發生不良反應的可能性較小。如出現鞏膜黃染、肝區疼痛、胃腸不適、眩暈、耳鳴等不良反應時要及時與醫生聯系,不要自行停藥,大部分不良反應經相應處理可以完全消失。

二、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與機體消耗增加、食欲減退有關

1.制定全面的飲食營養計劃:為肺結核病人提供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的飲食。病人的飲食中應有魚、肉、蛋、牛奶、豆制品等動、植物蛋白,成人每天蛋白質為1.5-2.0克/kg,其中優質蛋白應占一半以上;食物中的維生素C有減輕血管滲透性的作用,可以促進滲出病灶的吸收;維生素B對神經系統及胃腸神經有調節作用,可促進食欲。每天攝入一定量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以補充維生素。

2.增加食欲:增加飲食的品種,采用病人喜歡的烹調方法。病人進食時應心情愉快,細嚼慢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

3.如病人無心、腎功能障礙,應補充足夠的水分,鼓勵病人多飲水,沒日不少于1500-2000ml,既能保證機體代謝的需要,又有利于體內毒素的排泄。

三、潛在并發癥:大咯血、窒息護理措施見支氣管擴張的護理。

其他護理診斷/問題

一、體溫過高與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有關

二、疲乏與結核病毒性癥狀有關

三、焦慮與不了解疾病的預后有關

四、有孤獨的危險與呼吸道隔離有關

五、潛在并發癥:呼吸衰竭、肺心病、胸腔積液、氣胸。

健康指導

一、結核病預防控制

1.控制傳染源:早期發現病人病登記管理,及時給予合理的化療和良好的護理,是預防結核病疫情的關鍵。

2.切斷傳播途徑:(1)有條件的病人應單居一室;痰陽肺結核病人住院治療時需進行呼吸道隔離,室內保持良好通風,每天用紫外線消毒。(2)注意個人衛生,嚴禁隨地吐痰,不開面對他人打噴嚏或咳嗽,以防飛沫傳播。(3)餐具煮沸消毒或用消毒液浸泡消毒。(4)被褥、書籍在烈日下曝曬6小時以上。(5)病人外出時戴口罩。

3.保護易感人群:(1)給未受過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新生兒、兒童及青少年接種卡介苗(2)密切接觸者應定期到醫院進行有關的檢查,必要時給予預防性治療。

(3)對受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如HIV感染者、硅沉著病、糖尿病等,可應用預防性化學治療。

二、病人指導

1.日常生活調理:囑病人戒煙、戒酒,保證營養的供給;合理安排休息,避免勞累;避免情緒波動及呼吸道感染;住處應盡可能保持通風、干燥,有條件者可選擇空氣新鮮,氣候溫和處療養,以促進身體的康復,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

2.用藥指導:強調堅持規律、全程、合理用藥的重要性,取得病人及家屬的主動配合。

3.定期復查:定期復查胸片和肝功能、腎功能,了解治療效果和病情變化。

貧血的護理診斷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 探討腦外科ICU 患者肺部感染相關因素及護理對策。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對腦外科ICU 168例患者肺部感染相關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 肺部感染發生率51.2%。年齡≥60歲、昏迷≥3天、氣管切開、頻繁吸痰和霧化吸入、機械通氣、吸煙史、營養狀態、空間面積使用不足為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結論 強化ICU工作人員培訓教育;正確認識肺部感染,護士發揮多重角色作用;加強ICU病房管理和感染監測,嚴格落實消毒隔離制度;嚴格無菌技術操作和操作程序;加強呼吸道管理措施,減少不必要的吸痰、霧化吸入,合理吸痰;合理使用床位空間面積預防交叉感染,教育和指導患者的健康行為。重視ICU患者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避免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加強病房管理、改善ICU工作環境是降低肺部感染行之有效的措施。 【關鍵詞】

肺部感染;相關因素;護理對策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and clinical nursing strategy

XU Yan-hua, YU Mei-ding.Department of cerebral surgery, Shanghai Changzhe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econd Military Surgeo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Objective To explore causative factor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and clinical nursing strategy. Methods 168 consecutive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infection was 51.2%. Age, lost of conscious, tracheal incision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putum aspiration frequently and atomization inhalation, smoking history, nutritional status and insufficient space were the main cause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ICU.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working staffs in neurosurgery ICU, management of ICU and respiratory tract, regime of degermation and isolation and operational procedure of aseptic technique and correcting the recognition about pulmonary infection could degrade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infection.

[Key words] Pulmonary infection; correlation factor; nursing strategy

重癥監護病房(ICU)是現代危重病醫學發展較為完善的治療核心場所,是醫院觀察、收治危重患者,集中而有效維持生命活動,進行強大生命支持的治療單位。我院腦外科ICU 是以收治急性腦血管病、顱腦外傷(損傷)、腦外科手術為主的護理單元。肺部感染是醫院獲得性感染中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在ICU 患者中,因病情危重,神志不清,各項侵入性操作多,其發生率明顯高于普通病房患者。因此,開展ICU 患者肺部感染相關因素分析,了解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并制定相應護理對策,達到有效預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發生有重要意義。筆者對ICU收治的168例患者可能發生肺部感染的相關因素進行了分析,發現了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并提出了預防的護理對策,結果如下。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7年3~7月腦外科ICU患者168例,男102例,女66例;年齡9~81歲,年齡≥60歲為116例。住院天數2~88天,ICU天數2~10天?;杳哉?06例,氣管插管56例,氣管切開52例,機械通氣22例。有吸煙史76例,有鼻飼營養90例。病床使用面積不足者42例。為解決呼吸道清理無效護理診斷,每日行霧化吸入、及時吸痰處理,保持呼吸道通暢。

1.2 診斷標準

參考2000年制訂的院內獲得性支氣管-肺部感染診斷標準[1]。

1.3 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選擇可能與肺部感染有關的11項相關因素:年齡、吸煙史、營養狀態、神志狀態、誤吸窒息、氣管插管、氣管切開、機械通氣、氧氣和霧化吸入、頻繁吸痰、病床空間面積,進行單因素分析。

2 結果

168例患者中發生肺部感染的有86例,占51.2%,其中昏迷患者占37.7%,且與昏迷持續時間呈正相關,與格拉斯哥昏迷(GCS)評分≤8分者呈負相關現象。誤吸窒息為肺部感染的極高危因素;有吸煙史、年齡≥60歲、營養狀態(鼻飼營養、未鼻飼營養)為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侵入性操作如氣管插管、氣管切開、機械通氣、霧化吸入和頻繁吸痰為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病床空間面積不足造成交叉感染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各種類型患者在86例肺部感染患者中占百分比見表1。表1 86例肺部感染患者相關因素分析

3 討論

腦外科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神志不清或顱腦外傷,病情進展迅速,存在護理診斷——呼吸型態的改變、呼吸道清理無效,并且各項侵入性操作較多,氧氣和霧化吸入,吸痰、氣管插管、氣管切開、機械通氣使氣道與外環境直接相通,特別是在易患因素年老多病、營養不良、機體抵抗力降低情況下,細菌很容易進入并存留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2]。因此,強化腦外科ICU工作人員培訓教育;加強病房管理和感染監測,嚴格無菌技術和消毒隔離制度;加強呼吸道管理措施;重視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避免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改善ICU工作環境對降低肺部感染發生率極為重要。

3.1 相關因素分析

上述資料結果表明。

3.1.1 年齡≥60歲,營養不良,昏迷≥3天,吸煙史均為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

患者年老多病各器官功能呈進行性、退行性變化特點,機體活動力減低、對外界環境適應力減退;營養不良不能滿足機體正常生理需要,使免疫能力下降,機體抵抗力明顯下降;神志不清或昏迷狀態使各種生理反射減退或消失,如吞咽和咳嗽反射,不能有效清除呼吸道異物,保持呼吸道通暢;長期吸煙史改變了呼吸道黏膜、肺泡、肺內環境,造成長期慢性不顯性損害。

3.1.2 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氣管插管、氣管切開、機械通氣均為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

上述侵入性操作呼吸道正常防御機制被破壞,使氣道與外環境直接相通,造成了致病微生物或條件致病菌很容易進入并存留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

3.1.3 誤吸窒息為肺部感染的極高危因素

胃內容物返流、口咽部分泌物等誤吸入肺,胃內容物的化學刺激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破壞;定居在口咽部細菌下移入肺等均造成致病菌及條件致病菌侵襲肺泡引起肺部感染。

3.1.4 ICU工作環境和病床所占空間面積不足同樣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

病房環境的嚴格管理和消毒隔離制度落實,護理人員配置、病床所占空間面積不足,增加了院內交叉感染機會,使病原微生物從病人到病人、或工作人員到病人的直接感染以及通過空氣、物品間接感染。

3.2 護理對策

3.2.1 強化ICU工作人員的培訓教育,正確認識和重視院內感染,發揮護士多重角色作用[3]

護士在醫院感染預防中角色分別為教育者、管理者、執行者、監控者、研究者、學習者。強化護士的培訓教育,不斷加強護士職業道德修養,提高護士職業素質教育,主動學習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理論知識,掌握預防院內感染的新知識、新技術,提高院內感染預防水平。

3.2.2 加強 ICU病房管理,保持工作環境潔凈

工作人員進入ICU要更衣、換鞋、戴口罩、洗手。每日定時開窗通風,室溫20℃~24℃,濕度50%~60%,保持空氣新鮮流通;有效的空氣消毒,紫外線燈照射每日2h以上,同時紫外線燈管定期檢測其輸出強度。地面和患者物品使用0.5% 過氧乙酸消毒液噴灑或擦拭2次/d以上。對患者分泌物和排泄物進行隨時消毒,轉出ICU患者進行終末消毒制度。合理使用ICU空間面積,除必要搶救器械和用具外,保持環境寬敞潔凈,病床使用面積達15m2 以上,ICU 病室1~2人為宜。合理調配護理人員數量,護士:床位為3~3.5:1,避免護理操作中的交叉感染發生。行政護士要堅持每周2次作空氣細菌培養,治療桌面的細菌檢測并登記。真正做到專人負責,定期消毒,定期檢查,定期監測。

3.2.3 嚴格無菌技術操作,強化消毒隔離制度

氣管插管、氣管切開護理,吸痰技術及靜脈輸液嚴格在無菌技術操作下進行并按操作規程執行;各種呼吸治療裝置超聲霧化機、吸痰器、吸氧裝置應嚴格消毒、滅菌處理;人工呼吸機回路每48h消毒1次;霧化器、濕化瓶每次用后消毒,吸氧管每日更換。一次性導管、吸痰管、換藥盒用物不能重復使用,及時銷毀處理。

3.2.4 加強呼吸道管理,減少不必要霧化、吸痰,合理吸痰

首先正確掌握抽吸的方法及技巧[4]。氣道分泌物的抽吸不作為常規操作,當患者出現氣道分泌物潴留的表現時,才有指征抽吸。對神志清楚患者,護士要教會病人有效的咳嗽、咳痰清除呼吸道異物痰液;如遇確實無力咳出或無法排除或昏迷患者可抽吸痰液。抽吸時應特別注意選擇合適吸痰管和患者體位。對氣管切開患者以聽診為依據確定痰液位置適時吸痰,根據痰液的性質選擇恰當方式吸痰[5]。對機械通氣患者采用密閉式吸痰辦法,使用密閉吸痰三通管在密閉環境下不間斷機械通氣進行吸痰,避免了氣管插管與呼吸機的斷開增加的污染機會。

3.2.5 加強基礎護理

對于危重癥患者尤其是GCS昏迷評分≤8分、機械通氣病人加強基礎護理是保持呼吸道通暢的有效措施。一般腦外科病人取頭高15°~30°臥位,頭偏向一側,有利于口腔分泌物排除;吞咽困難、昏迷者行口腔護理,減少定居口咽部的菌群數量,防止細菌下移種植;根據病情變換體位、翻身、拍背有利于痰液的吸引和排出。經鼻腔吸痰后用生理鹽水棉簽搽洗清理鼻腔。氣管切開護理應及時更換無菌敷料,行氣管切開護理。床單位保持清潔干燥無皺折污染,及時清理皮膚分泌物和排泄物,保持皮膚清潔防止壓瘡的發生。

3.2.6 醫護人員有效洗手消毒,切斷醫源性傳播途徑

大量流行性病學調查證實,工作人員的手是醫院交叉感染的重要傳播途徑。因此,醫護人員進入ICU時必須洗手,進行各項操作前后均要洗手,無菌技術操作中注意手的消毒,護理每位患者前后要洗手,不可前后對不同病人實施同項操作,或進行不同部位技術操作。同時要對ICU醫護人員的手進行經常性細菌監測,2次/周進行登記,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有效控制方法,以切斷傳播途徑控制肺部感染的發生。

3.2.7 合理抗生素應用和營養支持

貧血的護理診斷范文第3篇

信息傳輸技術檢測分為哪幾類

信道分為有線信道和無線信道

有線信道又可進一步細分為架空明線(傳輸能力一般不超過12個話路),對稱電纜(用于載波通信的高頻電纜一對芯線的傳輸能力可達120個話路),同軸電纜(其傳輸能力可達1800~3600個話路),光纜(單模光纖的傳輸能力已可達若干萬個話路)等;無線信道又可進一步分為地波傳播(如級長波,超長波,長波,短波等),天波傳播(即經電離層反射傳播,如短波),視距傳播(如超短波,微波)等。

不同信道有各自適用的頻率范圍

信源的信號必須通過“調制”到給定的頻率范圍才能進行傳輸,故調制技術是傳輸技術的關鍵之一。對給定的信道,使之能傳輸多個信源信息的技術稱為“復用”,復用旨在提高信道的有效性,是傳輸技術的另一關鍵。常見的復用技術有頻分復用,時分復用,碼分復用,波分復用等。傳輸的可靠性是傳輸技術的另一個要點,這主要涉及信到編碼技術和最佳接收技術。

貧血的護理診斷范文第4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建立健康檔案的孕婦142例隨機分成2組, 觀察組71例進行個體營養指導, 年齡23~35歲, 平均年齡27.5歲;對照組71例, 只進行常規健康檢查, 年齡22~37歲, 平均年齡27歲。所有孕婦均為初產婦。2組在年齡、孕早期血紅蛋白檢查等各方面均無明顯差異, 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個體化營養指導

1.2.1 對照組檢查及指導方法

對本組71例孕婦進行常規孕期健康教育, 20~28周每4周常規產前檢查1次, 28~36周每2周檢查1次, 36周后每周檢查1次。

1.2.2 觀察組檢查及指導方法

本組71例孕婦產前常規檢查時間與周期同對照組;除進行常規健康教育外, 根據妊娠早、中、晚期胎兒發育的營養需求特點, 從妊娠建立健康檔案起開始對孕婦進行個體化營養指導, 20周以前每月指導1次;20~36周每2周指導1次;36~40周每周指導1次。具體方法為: (1) 早期根據早孕期受精卵細胞的分裂分化活躍的特點, 對維生素、蛋白質、微量元素的需求較多, 因此, 這一時期指導孕婦多吃富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蔬菜、水果、豆類等, 針對部份早孕反應較大的孕婦, 指導其少食多餐, 吐后再餐。對反應特別嚴重的, 可制成半流汁食用, 以減少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 使孕婦攝取到足夠的營養, 滿足胚胎發育的營養需求。為中后期妊娠奠定必要的營養基礎; (2) 中期, 胎兒體重、身長快速增長, 20周以后對蛋白質的需要量迅速增加, 因此, 在這階段指導孕婦多食雞蛋, 魚, 瘦肉等, 并且食用不低于1kg的富含植物蛋白的豆制, 以保證蛋白質的平穩, 每日牛奶量為400~500mL, 主餐保證2種新鮮蔬菜, 水果作為輔餐, 并保證每周食用2次動物內臟以攝入所需的微量元素及維生素; (3) 晚期, 妊娠28~40周為妊娠晚期, 此期胎兒體重增加很快, 發育日趨成熟, 向母體索取的營養素更多, 蛋白質仍然是首要供給的營養素, 其次是維生素D、鈣和磷。這一時期對鐵的進一步增大, 因此, 這一時期孕婦除延續中期食譜外, 加大牛奶的食用量, 每天需保證600mL以上, 而且本組所有孕婦均補充鐵劑, 防缺鐵性貧血[3]。

1.3 貧血診斷標準

輕度貧血:血紅蛋白>90<110g/L;中度貧血:血紅蛋白>60<90g/L為, 重度貧血:血紅蛋白<60g/L。

2 結果

從表1可以看出, 觀察組貧血發生率大大低于對照組, 2組比較差異明顯, 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妊娠各個階段, 胎兒所需的營養成分各不相同, 到孕中晚期, 孕婦至少要有300mg鐵貯備[4], 才能滿足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 胎兒利用鐵制造自身的肌肉組織和血液, 同時還要有適量地貯備, 如果母體貯備不足, 不僅會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 影響新生兒鐵儲備量, 還會使孕婦產生缺鐵性貧血, 本研究對我院2組孕婦的對比顯示, 采用個體化營養指導可有效防止孕期貧血。

摘要:目的 分析個體化營養指導對孕期貧血的影響。方法 對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建立健康檔案的孕婦142例隨機分成2組, 觀察組71例進行個體化營養指導, 對照組71例只進行常規健康教育及檢查。38周后對2組孕婦的血紅蛋白檢查結果進行對比。結果 觀察組輕度貧血6例, 中度貧血1例, 貧血發生率9.86%, 對照組為39.44%, 2組均無重度貧血;2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個體化營養指導可有效防止孕期貧血。

關鍵詞:個體化營養指導,孕期貧血,影響

參考文獻

[1] 周瑞華.鐵營養干預對妊娠期貧血的防治效果觀察[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 2001, 11 (7) :665.

[2] 李雪芬, 余清, 王文蔚, 等.孕期膳食狀況及營養干預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浙江預防醫學, 2006, 18 (11) :42~43.

[3] 吳向華, 于珊, 段明英.孕期個體化營養指導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 2007, 22 (4) :454~455.

貧血的護理診斷范文第5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09年4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腫瘤相關性貧血患者72例, 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中, 男性23例, 女性13例;年齡45~71歲, 平均 (53.1±2.5) 歲。其中包括:胃癌13例, 肺癌9例, 結腸癌6例, 淋巴瘤4例, 前列腺癌2例, 乳腺癌2例。對照組中, 男性21例, 女性15例;年齡43~69歲, 平均 (51.1±2.3) 歲。其中包括:胃癌16例, 肺癌7例, 結腸癌7例, 淋巴瘤3例, 前列腺癌2例, 乳腺癌1例。2組從性別、年齡、疾病等各方面差異不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本組病例腫瘤相關性貧血的診斷均參照國家公布的相關標準:男性患者的血紅蛋白數量為<120g/L, 女性患者的血紅蛋白數量為<110g/L, 同時, 根據腫瘤相關性貧血患者按照嚴重程度可以分為:極重度貧血:血紅蛋白數量為<30g/L;重度貧血:血紅蛋白數量為30~60g/L;中度貧血:血紅蛋白數量為60~90g/L;輕度貧血:血紅蛋白數量為>90g/L[2]。

1.3 方法

1.3.1 治療組療法

按照現代中醫辯證分析理論, 本組病例在進行中醫治療時均采取以補益氣血類藥物為主的方劑, 同時顧護脾、胃。溫腎健脾補血中藥方劑的組成:雞血藤30g、女貞子20g、枸杞子20g、大棗15g、龍眼肉15g、鹿角膠15g、白術12g、黨參12g、熟地12g、當歸10g、茯苓10g、阿膠10g、花生衣10g、灸甘草6g, 1劑/d, 水煎, 早、晚2次分服, 15~20d為1個療程。在接受中醫療法的同時, 均給予口服復方硫酸亞鐵顆粒, 先將顆粒矯味劑用50~100m L熱水溶解, 然后將膠囊的內容物倒入水中, 溶解后飯后服用, 1次/d, 20d為1個療程。給予患者含食或吞食B族維生素含片, 2次/d, 1片/次。

1.3.2 對照組療法對照組36例病例均接受單純西醫療法, 具體治療方法與治療組中的西醫療法相同。

1.4 療效評價標準

所有患者在完成1個療程的治療后, 均接受血常規檢查, 治愈:血紅細胞計數明顯上升, 并基本保持正常水平;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 貧血嚴重分級改善2級以上;有效:患者臨床癥狀略有好轉, 貧血嚴重分級改善1級;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 貧血嚴重分級未出現變化。

1.5 統計學方法

2 組病例均采用SPSS 13.0進行統計學處理, 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后, 治療組中, 痊愈14例, 顯現10例, 有效7例, 無效5例, 總有效率為86.11%;對照組中, 痊愈9例, 顯現11例, 有效5例, 無效11例, 總有效率為69.44%, 2組比較差異顯著 (P<0.05) 。

3 討論

據國內外醫學機構長期研究發現:腫瘤相關性貧血多由腫瘤本身引起, 由此引發血管并發感染、潰瘍等等癥狀, 進而導致患者出現慢性出血的現象。在腫瘤相關性貧血的臨床治療中, 準確把握治療時間, 并選取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法對于療效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一般情況下當患者血紅蛋白水平≤120g/L開始治療較為理想, 而當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從100g/L升高到120g/L時進行治療, 有可能獲得治療的最大獲益[3]。

綜上所述, 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相關性貧血一定要堅持長期、快速的原則, 進促使患者體內的血紅蛋白數量迅速增加, 提高腫瘤緩解率和局部控制率, 延長無疾病進展期, 提高生活質量。

摘要: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對腫瘤相關性貧血的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自2009年4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腫瘤相關性貧血患者72例, 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單純西醫療法, 治療1個療程后, 對比觀察2組的臨床療效。結果 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后, 治療組中, 痊愈14例, 顯現10例, 有效7例, 無效5例, 總有效率為86.11%;對照組中, 痊愈9例, 顯現11例, 有效5例, 無效11例, 總有效率為69.44%, 2組比較差異顯著 (P>0.05) 。結論 在腫瘤相關性貧血患者臨床治療中, 應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具有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 值得推廣。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腫瘤,相關性貧血,治療觀察

參考文獻

[1] Ramalingam S, Belani C.Meaningful survival in lung cancer patients[J].Semin Oncol, 2002, 29 (4) :S125~131.

[2] 謝曉冬, 孫靜.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在腫瘤相關貧血中的應用[J].遼寧醫學雜志, 2002, 16 (2) .

上一篇:學生成長故事范文下一篇:關愛留守兒童演講稿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