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歷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2022-09-29

第一篇:歷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歷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名單

第一屆 政治局常委 陳獨秀、張國燾、李達

第二屆 政治局常委

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張國燾、高君宇、鄧中夏

第三屆 政治局常委

陳獨秀、蔡和森、譚平山、毛澤東、羅章龍

第四屆 政治局常委

陳獨秀、彭述之、蔡和森、瞿秋白、張國燾

第五屆 政治局常委

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瞿秋白、李維漢、蘇兆征

第六屆 政治局常委

向忠發、周恩來、蘇兆征、項

英、蔡和森、王 明 (陳紹禹) 秦邦憲(博古)、張聞天、盧福坦、毛澤東

第七屆政治局常委

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

德、任弼時、陳云

第八屆 政治局常委

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

德、陳云、鄧小平、 林彪、陶鑄、陳伯達、康生、李富春

第九屆 政治局常委

毛澤東、林 彪、周恩來、康生、陳伯達

第十屆 政治局常委

毛澤東、周恩來、王洪文、葉劍英、朱 德、李德生、 張春橋、康生、董必武、鄧小平、華國鋒

第十一屆 政治局常委

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東興、陳云、胡耀邦、趙紫陽

第十二屆 政治局常委

胡耀邦、葉劍英、鄧小平、陳云、李先念、趙紫陽

第十三屆 政治局常委

趙紫陽、李鵬、喬石、胡啟立、姚依林、江澤民、李瑞環、宋平

第十四屆 政治局常委

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朱镕基、劉華清、胡錦濤

第十五屆 政治局常委

江澤民、李鵬、朱镕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

第十六屆 政治局常委

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 黃菊(2007年逝世)、吳官正、李長春、羅干

第十七屆 政治局常委

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 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

省(區市) 書記 人大常委會主任 省(市)長/自治區主席 政協主席

北 京 劉淇 杜德印 郭金龍 王安順

上 海 俞正聲 劉云耕 韓正 馮國勤

天 津 張高麗 肖懷遠 黃興國 邢元敏

重 慶 薄熙來 陳存根 黃奇帆 邢元敏(女)

河 北 張慶黎 張慶黎 張慶偉 付志方

山 西 袁純清 袁純清 王君 薛延忠

內蒙古 胡春華 胡春華 巴特爾 任亞平

遼 寧 王珉 王珉 陳政高 岳福洪

吉 林 孫政才 孫政才 王儒林 巴音朝魯

黑龍江 吉炳軒 吉炳軒 王憲魁 杜宇新

江 蘇 羅志軍 羅志軍 李學勇 張連珍

浙 江 趙洪祝 趙洪祝 夏寶龍 喬傳秀

安 徽 張寶順 張寶順 李斌(女) 王明方

福 建 孫春蘭 孫春蘭 蘇樹林 梁綺萍

江 西 蘇榮 蘇榮 鹿心社 張裔炯

山 東 姜異康 姜異康 姜大明 劉偉

河 南 盧展工 盧展工 郭庚茂 葉冬松

湖 北 李鴻忠 李鴻忠 王國生 楊松

湖 南 周強 周強 徐守盛 胡彪

廣 東 汪洋 歐廣源 朱小丹 黃龍云

廣 西 郭聲琨 郭聲琨 馬飚 陳際瓦

海 南 羅保銘 羅保銘 蔣定之 于迅

四 川 劉奇葆 劉奇葆 蔣巨峰 陶武先

貴 州 栗戰書 栗戰書 趙克志 王正福

云 南 秦光榮 秦光榮 李紀恒 羅正富

西 藏 陳全國 向巴平措 白瑪赤林 帕巴拉 格列朗杰

陜 西 趙樂際 趙樂際 趙正永 馬中平

甘 肅 王三運 王三運 劉偉平 馮健身

青 海 強衛 強衛 駱惠寧 仁青加

寧 夏 張毅 張毅 王正偉 項宗西

新 疆 張春賢 艾力更 依明巴海 努爾 白克力 艾斯海提 克里木拜

數據截止時間為2012年2月27日

第二篇:歷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畢業高校

歷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畢業高校(自1977年十一大以后)

清華大學:習近平、胡錦濤、朱镕基、吳邦國、宋平、姚依林、黃菊、吳官正 北京大學:李克強、胡啟立 上海交通大學:江澤民 東華理工大學:喬石

北京建工業余學院:李瑞環 北京理工大學:李鵬

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尉健行 復旦大學:李嵐清

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曾慶紅 北京鋼鐵工業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羅干 北京地質學院:溫家寶

河北工學院(現河北工業大學):賈慶林 哈爾濱工業大學:李長春

北京化工學院(北京化工大學):賀國強 延邊大學:張德江

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俞正聲 集寧師范學院:劉云山 西北大學:王岐山 廈門大學:張高麗

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鄧小平 蘇聯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葉劍英 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李鵬

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劉華清

民主德國萊比錫卡爾·馬克思大學(現德國萊比錫大學):羅干 民主德國富萊堡礦冶學院:羅干 朝鮮金日成綜合大學:張德江 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胡耀邦 延安馬列大學:宋平 西南聯合大學:宋平 北平大學:宋平

第三篇:中國共產黨歷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名單

2008年04月17日 星期四 06:4

4一大:

中央局成員:陳獨秀、張國燾、李 達

二大:

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高君字、鄧中夏

三大:

中央局委員:陳獨秀、蔡和森、譚平山 、毛澤東、羅章龍 委員長:陳獨秀中央執行委員會

委 員:陳獨秀、譚平山、 朱少連、 鄧 培、 李漢俊 、蔡和森、王荷波、項 英、張連光、鄧中夏 李大釗 、毛澤東、羅章龍、徐梅坤

四大:中央局委員:陳獨秀、彭述之、蔡和森、翟秋白、張國燾中央執行委員會

委 員: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張國燾、項 英、翟秋白、

彭述之、譚平山、李維漢

五大:

中央政治局常委: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

中央政治局委員:陳獨秀、張國燾、李維漢 蔡和森、李立

三、翟秋白、譚平山

候補委員:蘇兆征、張太雷、周恩來

六大:

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 員:向忠發、周恩來、蘇兆征、項 英、蔡和森政治局委員:向忠發、周恩來、蘇兆征、項英、翟秋白、張國燾、蔡和森候補委員:李立

三、彭 湃、楊殷、羅登賢、關向應、徐錫根、盧福坦

七大:

中央政治局委員

毛澤東、朱 德、周恩來、任粥時 、康 生、高 崗、董必武、林伯渠、 彭德懷、劉少奇、陳 云、彭 真 、張聞天

八大:

政治局常委:

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 德 、陳云、鄧小平

委 員: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 德、 陳 云、鄧小平、林 彪、林伯渠、 董必武、彭 真、羅榮桓、陳 毅、

李富春、彭德懷、劉伯承、賀 龍、李先念

候補委員:烏蘭夫、張聞天、陸定

一、陳伯達、 康 生、薄一波

九大:

十大:

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

委 員:毛澤東、王洪文、葉劍英、朱 德 李德生、張春橋、周恩來、康 生 董必武

中央政治局委員

委 員:毛澤東、王洪文、韋國清、葉劍英、

劉伯承、江 青、朱 德、許世友、華國鋒、紀登奎、吳 德、汪東興、 陳永貴、陳錫聯、李先念、李德生、

張春橋、周恩來、姚文元、康 生、 董必武

候補委員:吳桂賢、蘇振華、倪志福 賽福鼎•艾則孜

十一大: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毛澤東、林 彪、陳伯達、周恩來、康 生中央政治局委員:毛澤東、林 彪、(以下按姓氏筆畫為序)葉 群、葉劍英、劉伯承、江 青、朱 德、許世友、陳伯達、陳錫聯、李先念、李作鵬、吳法憲、張春橋、邱會作、周恩來、姚文元、康 生、黃永勝、董必武、謝富治候補委員:紀登奎、李雪峰、李德生、汪東興

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 、汪東興中央政治局委員:韋國清、烏蘭夫、方 毅、鄧小平、華國鋒、葉劍英、劉伯承、許世友、紀登奎、蘇振華、李先念、李德生、吳 德、余秋里、汪東興、張廷發、陳永貴、陳錫聯、耿 飚、聶榮臻、倪志福、徐向前、彭 沖候補委員:陳幕華、趙紫陽、賽福鼎•艾則孜

十二大:

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胡耀邦、葉劍英、 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陳云

中央政治局委 員:

萬 里、習仲勛、王 震、韋國情、烏蘭夫、方 毅、鄧小平、鄧穎超、葉劍英、李先念、李德生、楊尚昆、楊得志、余秋里、宋任窮、張廷發、

陳 云、趙紫陽、胡喬木、胡耀邦、聶榮臻、倪志福、徐向前、彭 真、 廖承志

候補委員:姚依林、秦基偉、陳幕華

十三大:

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

趙紫陽、李 鵬、喬石、胡啟立、 姚依林

中央政治局委 員 :萬 里、田紀云、喬 石、李 鵬、李鐵映、李瑞環、楊汝傷、楊尚昆、吳學謙 、趙紫陽、胡啟立、胡耀邦、 秦基偉、江澤民、李錫銘、 宋 平、姚依林

候補委員:丁關根

十四大:

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 員:江澤民、李 鵬、喬 石、李瑞環、朱容基、劉華清、胡錦濤

中央政治局委 員:丁關根、田紀云、朱容基、喬石、劉華清、江澤民、李 鵬、李嵐清、

李鐵映、李瑞環、楊白冰、吳邦國、鄒家華、陳希同、胡錦濤、姜春云、錢其琛、尉健行、謝 非、譚紹文

候補委員:溫家寶、王漢斌

十五大:

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 員:江澤民、李 鵬、朱容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

中央政治局委員:丁關根、田紀云、朱容基、江澤民、李 鵬、李長春、李嵐清、李鐵映、李瑞環、吳邦國、吳官正、遲浩田、

張萬年、羅 干、胡錦濤、姜春云、賈慶林、錢其琛、黃 菊、尉健行、溫家寶、謝 非

候補委員:曾慶紅、吳 儀

十六大:

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黃 菊、吳官正、李長春、羅 干

中央政治局委員: 王樂泉、王兆國、回良玉、劉 淇、劉云山、李長春、吳 儀、吳邦國、吳官正、張立昌、張德江、陳良宇、

羅 干、周永康、胡錦濤、俞正聲、賀國強、賈慶林、郭伯雄、黃 菊、曹剛川、曾慶紅、曾培炎、溫家寶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王 剛

十七大

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胡錦濤

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

中央政治局委員: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

習近平 王 剛 王樂泉 王兆國 王岐山劉 淇 劉云山 李源潮 汪 洋

張高麗 張德江 俞正聲 徐才厚 郭伯雄薄熙來 回良玉(回族) 劉延東(女)

中央書記處成員:習近平 劉云山 李源潮 何勇 令計劃 王滬寧

第四篇:中共八大以來的歷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八 大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1026人,候補代表107人。選舉產生了第八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97人,候補中央委員73人;

政治局委員17人,政治局候補委員6人;

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總書記鄧小平;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由中央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和總書記組成,共6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鄧小平。

可以看出,八大的中共中央主席和副主席為建國初期的中央書記處的五位書記,八大的政治局常委基本上是中共七大中央書記處的延續。

當時政治局常委的其他軍政任職:

毛澤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國防委員會主席;劉少奇――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周恩來――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

朱德――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陳云――國務院副總理;

鄧小平――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1958年5月25日,八屆五中全會增選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林彪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作為黨的第五位副主席,林彪在政治局常委中排名第六,在鄧小平之前。此后,一直到“文革”前,政治局常委的人員和排位都沒有變動。當時中央辦公廳內部習慣稱呼毛、劉、周、朱、陳、林、鄧為“一組”、“二組”、“三組”、“四組”、“五組”、“六組”、“七組”。

“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1966年8月,八屆十一中全會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調整了中央領導成員:中央委員會主席仍為毛澤東,副主席只留林彪1人,對劉、周、朱、陳的副主席職務不再提及;政治局常委增加了陶鑄、陳伯達、康生、李富春4人;新的排序為:毛澤東、林彪、周恩來、陶鑄、陳伯達、鄧小平、康生、劉少奇、朱德、李富春、陳云。新的常委最顯著的特點,一是身為“副統帥”的林彪地位急劇上升,從原來的第六位一下升到第二位;二是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國家主席)、朱德(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排名大幅度下降,分別從原來的第

二、第四位降為第

八、第九位;三是常委人數增至兩位數,達到11人。這是中共黨史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人數最多的一次。

新增加的政治局常委其他主要任職為:

陶鑄――中共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兼中宣部部長,中央文革小組顧問(1966年12月停職);

陳伯達――中央文革小組組長,中宣部顧問;

康生――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

李富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

1967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的劉、鄧、陶均被打倒,朱、陳、李也“靠邊站”,實際只

剩下毛、林、周、陳(伯達)、康5人。1968年10月,八屆十二中全會錯誤地決定永遠開除劉少奇黨籍,并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

九 大

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出席代表1512人。大會選舉產生了第九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170人,候補中央委員109人;

政治局委員21人,政治局候補委員4人;

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林彪;

政治局常委:毛澤東、林彪、陳伯達、周恩來、康生。

本屆政治局常委沒有新增委員,所當選的5人均為八屆十一中全會常委;毛澤東是中央主席,林彪是副主席,理所當然地排在第

一、二位。林彪“副統帥”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后三位是按姓氏筆畫排列,周恩來當時是黨內第三號人物。

政治局常委的其他職務:

毛澤東――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林彪――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

陳伯達――中共中央文革小組組長;

周恩來――國務院總理,政協全國委員會主席;

康生――中共中央文革小組顧問。

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在廬山召開的九屆二中全會,中共中央宣布對陳伯達進行審查。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在蒙古溫都爾汗機毀人亡。

十 大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共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出席代表1249人。大會選舉產生了第十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195人,候補中央委員124人;

政治局委員21人,政治局候補委員4人;

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周恩來、王洪文、康生、葉劍英、李德生;

政治局常委由9人組成,按姓氏筆畫為:毛澤東、王洪文、葉劍英、朱德、李德生、張春橋、周恩來、康生、董必武。

這屆政治局常委令人矚目之處頗多:一是王洪文政治地位的迅速飚升,由九屆中央委員一下升至中央副主席,在黨內排第三;二是黨的副主席增至5人,為建國后歷屆之最(八屆一中全會為4人,八屆五中全會增補為5人);三是總政治部主任李德生當選副主席,在人民解放軍總部領導中前所未有;四是常委增至9人,遠多于八屆一中全會的6人和九屆一中全會的5人;五是德高望重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董必武和主持軍委工作的葉劍英入選常委(盡管朱、董屬“照顧”性質)。

新當選的政治局常委的其他任職:

王洪文――中央軍委辦公會議成員;

葉劍英――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軍委辦公會議成員(主持),國防部部長;李德生――中央軍委辦公會議成員,總政治部主任;

朱 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張春橋――中央軍委辦公會議成員,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上海市革命委員會主任;董必武――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主席。

1975年1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的十屆二中全會,增選“文革”初期被打倒、1973年3月復出的國務院副總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鄧小平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批準了時任沈陽軍區司令員的李德生關于辭去所擔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請求。這樣,政治局常委一增一減,仍為9人。

1975年4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代主席董必武逝世。

1976年,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年份。許多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的大事驚人地集中于這一年:1月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總理、全國政協主席周恩來病逝。4月5日發生“天安門廣場事件”。4月7日,中央政治局決定華國鋒(國務院總理)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錯誤地撤銷了鄧小平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第一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等黨內外一切職務,保留黨籍。7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元帥辭世。7月28日,唐山大地震。9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逝世。10月6日,粉碎“四人幫”,竊居黨政軍要職的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被解除一切職務。10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華國鋒任中央委員會主席和軍委主席。中共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在職的只剩葉劍英一人。

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追認華國鋒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恢復鄧小平黨內外一切職務;永遠開除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的黨籍,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

十一大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一大在北京召開,出席代表1510名。選舉了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201人,候補中央委員132人;

政治局委員23人,政治局候補委員3人;

中央委員會主席華國鋒,副主席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東興;

政治局常委由中央委員會主席、副主席組成。

政治局常委的其他主要任職:

華國鋒――中央軍委主席,國務院總理;

葉劍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部長;

鄧小平――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第一副總理,總參謀長;

李先念――中央軍委常委、國務院副總理;

汪東興――中央軍委常委,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

華國鋒以其在粉碎“四人幫”中的作用和當時的特殊背景,繼續當選中央主席;葉、鄧、

李三員老將在政治、軍事、經濟工作中坐鎮中樞,起到了穩定局勢的重要作用;汪東興是九屆政治局候補委員,十屆政治局委員,本屆政治局常委,一屆升一格,也不算意外。本屆政治局常委全部由中央軍委主席、副主席、常委組成,前三位分別擔任軍委主席、國防部長、總參謀長,充分表明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和軍隊地位的重要性。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增選陳云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八大政治局常委陳云時隔十余年后重進政治局常委,并當選為新成立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

1980年2月23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了十一屆五中全會,決定增加政治局常委人數,選舉胡耀邦、趙紫陽為政治局常委;批準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汪東興和紀登奎、吳德、陳錫聯的辭職請求。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了十一屆六中全會,改選和增選中央主要領導成員;同意華國鋒辭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職務的請求;選舉胡耀邦為中央主席,趙紫陽為中央副主席,華國鋒為中央副主席;鄧小平為中央軍委主席;政治局常委由中央主席和副主席組成,新的排名順序為:胡耀邦、葉劍英、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陳云、華國鋒。

胡耀邦上升至第一位,華國鋒則降至第七;鄧小平雖然排名仍是第三,但他身居軍委主席要職,實際上已經確立了在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中的核心地位。

十二大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開。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1545人,候補代表145人。選舉了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210人,中央候補委員138人;

政治局委員25人,政治局候補委員3人;

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耀邦;

政治局常委:胡耀邦、葉劍英、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陳云。

新一屆中央委員會不設主席、副主席,黨的最高領導人改為總書記;政治局常委基本上是十一屆六中全會的延續,華國鋒不再擔任政治局常委和政治局委員,保留中央委員資格。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職:

胡耀邦――中共中央總書記;

葉劍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央軍委副主席;

鄧小平――中央軍委主席,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政協全國委員會主席;

趙紫陽――國務院總理;

李先念――主持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工作(1983年6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陳云――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

1985年9月16日至24日召開的中共十二屆四中全會,同意年事已高的葉劍英不再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員和中央委員。

十三大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共十三大在北京舉行。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選舉產生了十三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175人,中央候補委員110人;

政治局委員17人,政治局候補委員1人;

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趙紫陽;

政治局常委:趙紫陽、李鵬、喬石、胡啟立、姚依林。

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職:

趙紫陽――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

李鵬――國務院副總理(1988年3月在第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國務院總理);喬石――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胡啟立――中央書記處書記;

姚依林――國務院副總理。

1989年6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決定撤銷趙紫陽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會委員和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的職務;選舉江澤民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增選江澤民、宋平、李瑞環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免去胡啟立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的職務。

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為:江澤民、李鵬、喬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環。

十四大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開。出席大會正式代表1989人,特邀代表46人。選舉產生了十四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189人,中央候補委員130人;

政治局委員20人,政治局候補委員2人;

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

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朱?基、劉華清、胡錦濤。

常委中的前四位是十三屆四中全會政治局常委成員,排名順序不變;新當選的常委中,朱?基是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胡錦濤是十三屆中央委員,劉華清則是十四屆新當選的中央委員。但劉是老紅軍,1955年即被授予少將軍銜,在本屆常委中資歷最老。

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職:

江澤民――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1993年3月在第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國家主席);

李鵬――國務院總理;

喬石――中央黨校校長(1993年3月在第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李瑞環――(1993年3月在政協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全國政協主席);朱?基――國務院副總理;

劉華清――中央軍委副主席;

胡錦濤――中央書記處書記。

十五大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五大在北京召開。出席大會正式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選舉產生了十五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193人,中央候補委員151人;

政治局委員22人,政治局候補委員2人;

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

政治局常委:江澤民、李鵬、朱?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

常委中前五位均為上一屆常委成員,朱?基與李瑞環的排名對調;新當選的尉健行、李嵐清為上一屆政治局委員。

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職:

江澤民――中央軍委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李鵬――國務院總理(1998年3月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朱镕基――國務院副總理(1998年3月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國務院總理);

李瑞環――全國政協主席;

胡錦濤――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黨校校長(1998年3月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國家副主席);

尉健行――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李嵐清――國務院副總理。

十六大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共十六大在北京勝利召開。出席大會正式代表2114人,特邀代表40人。選舉了十六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198人,中央候補委員158人;政治局委員22人,政治局候補委員1人;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

政治局常委: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干。

這次代表大會在黨的歷史上是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它確定了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之初的行動綱領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走向。黨的中央領導集體順利實現了新老交替。政治局常委中只有胡錦濤是上一屆政治局常委成員;曾慶紅為上一屆政治局候補委員,其余7人均為上一屆政治局委員。

另外,江澤民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人物,在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和第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分別當選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第五篇:歷屆政治協商會議

一、政協海林縣第二屆委員會

1986年4月7日至4月10日政協海林縣委員會二屆三次會議在海林鎮會議室召開。出席會議的委員117名,列席52名。政協副主席唐志作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海林縣第二屆委員會常委會工作報告》;副主席李永寧作了《關于政協海林縣第二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以來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縣委書記馬德在會上講了話;魏珊縣長作了《縣政府工作報告》;縣人大主任劉景元作了《縣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縣政府副縣長孫登學作了《關于海林縣1985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1986年財政預算草案的報告》。

1987年5月26日至28日政協海林縣委員會二屆四次會議在海林鎮會議室召開。出席會議的委員109名,列席31名??h委書記馬德作了重要講話。政協副主席唐志作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海林縣第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副主席黃潔英作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海林縣第二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以來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

二、政協海林縣第三屆委員會

1987年10月23日至24日政協海林縣委員會三屆一次會議在海林鎮會議室召開。出席會議委員105名,列席36名??h委副書記劉慶喜同志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李永寧副主席作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海林縣第三屆委員會提案審查委員會關于三屆一次會議提案審查意見的報告》。會議選舉產生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海林縣第三屆委員會主席南明哲、副主席邢福昌、許東升、李永寧、周喜仲、潘洪君。

1988年3月22日至24日政協海林縣委員會三屆二次會議在海林縣郵電局五樓會議室召開。出席會議的委員132名,列席44名。市委書記鄒新生同志作了重要話。政協副主席許東升作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海林縣第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李永寧副主席作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海林縣第三屆委員會提案工作委員會關于三屆二次會議提案受理情況的報告》。

1989年3月13日至15日政協海林縣委員會三屆三次會議在郵電局五樓會議室召開。出席會議的委員133名,列席29名??h委書記鄒新生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政協副主席許東升作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海林縣第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政協副主席李永寧作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海林縣第三屆委員會提案工作委員會關于三屆二次會議以來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海林縣第三屆委員會提案工作委員會關于三屆三次會議提案受理情況的報告》。會上增選了王俊生等3名常務委員。會議還通過了《關于組織政協委員積極參加海林縣城鄉綜合改革試點縣建設的決議》。

1990年3月1日至3月3日政協海林縣委員會三屆四次會議在縣稅務局七樓會議室召開。出席會議的委員133名,列席52名。政協副主席邢福昌致開幕詞,副主席許東升作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海林縣第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和《政協黑龍江省海林縣委員會提案工作委員會關于三屆四次會議提案情況的報告》。補選郭玉芹為政協三屆委員會副主席??h委副書記劉慶喜在會上講了話。并就如何學習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以及充分發揮政協整體功能作用,為試點縣經濟穩定發展做貢獻提出了希望??h委副書記、代縣長孫登學作了《關于政府工作報告的說明》的報告。

三、政協海林縣第四屆委員會

1990年10月25日至10月26日政協海林縣委員會四屆一次會議在縣政府大會議室召開。出席會議的委員115名??h委書記孫登學作了重要講話。政協副主席許東升作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海林縣第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副主席李永寧作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海林縣第三屆委員會提案工作委員會關于三屆四次會議以來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海林縣第四屆委員會提案審查委員會關于四屆一次會議提案審查情況的報告》。會議選舉產生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海林縣第四屆委員會主席南明哲、副主席許東升、郭玉芹、李永寧、周喜仲、潘洪君。

1991年3月6日至3月7日政協海林縣委員會四屆二次會議在縣稅務局會議室召開。出席會議委員122名,列席44名。會議聽取了許東升作的《縣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常委會工作報告》;聽取了李永寧作的《縣政協提案委員會關于第四屆一次會議以來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選舉產生了金桂蘭同志為第四屆常務委員,通過了會議各項決議。

1992年3月9日至3月11日政協海林縣委員會四屆三次會議在縣政府大會議室召開。出席會議委員145名,列席42名。會議聽取了副主席許東升作《第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聽取了李永寧作的《協第四屆委員會提案委員會關于四屆二次會議以來的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和《四屆三次會議提案審查情況的報告》。選舉產生了亓玉珍、焦增發為政協常務委員。通過了會議各項決議。

四、政協海林市第一屆委員會

1992年10月7日政協海林市委員會一屆一次會議在市稅務局會議室召開,會期一天,出席會議委員140名,列席54名。會議協商并通過了《關于確認原政協海林縣第四屆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常務委員為政協海林市第一屆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常務委員的決定》;協商并通過了《關于繼續執行原政協海林縣四屆三次會議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決議的決定》;協商并通過了《關于繼續執行原政協海林縣四屆三次會議委員提案受理情況報告的決定》。會上,海林市市長劉慶喜作了《抓住機遇 乘勢而上 把海林市經濟迅速推上一個新臺階的報告》,市政協主席南明哲做了重要講話。

1993年3月4日至3月6日政協海林市委員會一屆二次會議在政府大會議室召開。出席會議委員143名,列席47名。會議聽取了副主席許東升作的《市政協第一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聽取了李永寧作《市政協第一屆委員會提案委員會關于縣政協四屆三次以來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和《市政協一屆二次會議提案審查情況的報告》;選舉產生了陳玉祿為政協常務委員。通過了會議各項決議。

五、政協海林市第二屆委員會

1994年1月25日至27日政協海林市二屆一次會議在市政府大會議室召開。會上聽取市委書記孫登學同志重要講話;聽取和審議《政協第一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和《市政協第一屆委員會提案委員會工作報告》;協商討論市“一府兩院”工作報告,1994年海林市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及財政預算安排意見;選舉產生市政協第二屆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常務委員;審議并通過市政協二屆一次會議各項決議。

1995年3月9日政協海林市二屆二次會議在市政府會議室召開。牡丹江市政協主席王有江到會祝賀并發表了題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再創輝煌》的講話。市委書記孫登學作了題為《加強黨的領導,發揮政協作用,齊心協力,為翻三番,奔小康做貢獻》的重要講話。這次會議傳達了省委政協工作會議精神;聽取并審議了市政協第二屆委員會常委會工作報告和提案工作報告;協商討論“一府兩院”工作報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報告,財政預算報告;補選了王忠錄、李東坡、

張國財、袁國棟四名同志為市政協第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通過了大會各項決議。

1996年2月29日至3月1日政協海林市二屆三次會議在市政府大會議室召開。聽取市委書記湛勝田同志重要講話;審議了常委會和提案委員會工作報告;協商了“一府兩院”工作報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報告、財政預算報告;協商了市政府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通過了大會各項決議。

1997年2月18日至19日市政協第二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召開,出席會議委員177名。會議聽取和討論了中共海林市委書記李慶文講話;聽取并審議了市政協主席趙鳳君所作的市政協第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協商討論了“一府兩院”工作報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報告、財政預決算報告;補選了市政協第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通過了市政協副主席林義民所作的市政協第二屆委員會提案委員會關于第二屆四次委員會提案審查情況的報告;通過了市政協二屆四次會議各項決議。

六、政協海林市第三屆委員會

1997年10月21日市政協第三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出席會議委員173名。會議聽取和討論了中共海林市委書記李慶文講話;聽取并審議了市政協主席趙鳳君所作的市政協第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和市政協副主席林義民所作的市政協第二屆委員會提案委員會關于第二屆委員會提案審查情況的報告;選舉了政協海林市第三屆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常務委員;通過了市政協三屆一次會議政治決議。

1998年1月15日政協海林市第三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召開,出席會議委員176名。會議聽取并審議了市政協主席趙鳳君所作的市政協第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和市政協副主席周濱和所作的市政協第三屆委員會提案委員會關于二屆四次會議以來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協商討論了“一府兩院”工作報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報告、財政預決算報告;通過了市政協副主席周濱和所作的市政協第三屆委員會提案委員會關于三屆二次會議委員提案審查情況的報告;通過了市政協三屆二次會議關于貫徹落實中共海林市委一屆十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的政治決議。

1999年2月24日至25日政協海林市第三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召開,出席會議委員193名。會議聽取和討論了中共海林市委書記許傳富講話;聽取并審議了市政協主席趙鳳君所作的市政協第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和市政協副主席周濱和所作的市政協第三屆委員會提案委員會關于三屆二次會議以來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協商討論了“一府兩院”工作報告、海林市199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199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海林市1998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1999年財政預算(草案)的報告;審議并通過了副主席周濱和所作的政協海林市第三屆委員會提案委員會關于三屆三次會議提案審查情況的報告;補選了政協海林市第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通過了市政協三屆三次全委會議各項決議。

2000年1月24日至1月25日政協海林市第三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召開,出席會議委員181名。會議傳達了黑發[2000]1號《中共黑龍江省委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期人民政協工作的決定》文件;聽取并審議了市政協主席趙鳳君所作的市政協第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和市政協副主席周濱和所作的市政協第三屆委員會提案委員會關于三屆三次會議以來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協商討論了海林市“一府兩院”工作報告、199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0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報告、海林市1999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00年財政預算情況的報告;審議并通過了市政協副主席周濱和所作的市政協第三屆委員會提案委員會關于三屆四次會議委員提案審查情況的報告;補選了政協海林市第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通過了市政協三屆四次會議的各項決議。

2001年1月17日至18日,政協海林市第三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召開,出席會議委員189名。會議聽取和討論了市委書記許傳富同志講話;聽取并審議了市政協主席趙鳳君同志所作的政協海林市第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和市政協副主席周濱和同志所作的政協海林市第三屆委員會常

務委員會關于三屆四次會議以來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協商討論了“一府兩院”工作報告。會上補選李學民同志為政協海林市第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增補姚青山等十名同志為政協海林市第三屆委員會委員。會上對2000年度政協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獎勵。

2002年3月6日至7日,政協海林市第三屆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召開,出席會議委員191名。市委書記榮利彬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在開幕式上作了重要講話;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宋加忠同志對《政府工作報告》作了說明;聽取并審議了市政協主席趙鳳君同志所作的政協海林市第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和市政協副主席周濱和同志所作的政協海林市第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三屆五次會議以來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協商討論了“一府兩院”工作報告。會上增選計硯東、李洪泉二名同志為政協海林市第三屆委員會副主席;補選仇方波、盧榮善、馮文貴、鄭慶玉、胡艷萍、隋振江六名同志為政協海林市第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增補車士龍等48名同志為政協海林市第三屆委員會委員。會上對2001年度政協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獎勵。

七、政協海林市第四屆委員會

2002年10 月24日,政協海林市第四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出席會議委員198名。市政協副主席李洪泉同志作了政協海林市第四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籌備工作報告;市委書記榮利彬同志在開幕式上作了重要講話。會議選舉計硯東同志為政協海林市第四屆委員會主席;選舉林義民、李洪泉、李鳳江、劉春芳同志為政協海林市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選舉王占義等29名同志為政協海林市第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會上新當選的政協海林市第四屆委員會主席計硯東同志作了題為《合力創新,不辱使命》的重要講話。

2003年2月9日至2月10日,政協海林市第四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召開,出席會議委員198名。市委書記榮利彬作了重要講話;市委副書記、市長宋加忠對《政府工作報告》作了說明;聽取并審議了市政協主席計硯東所作的市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和市政協副主席林義民所作的市政協提案工作報告;協商討論了海林市“一府兩院”工作報告、200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0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報告、海林市2002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03年財政預算情況的報告,通過了市政協四屆二次會議各項決議。

2004年2月7日至2月8日,政協海林市第四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召開,出席會議委員201名。市委書記榮利彬作了重要講話;市委副書記、市長宋加忠對《政府工作報告》作了說明;聽取并審議了市政協主席計硯東所作的市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和市政協副主席林義民所作的市政協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協商討論了“一府兩院”工作報告,200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報告、海林市2003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04年財政預算情況的報告;通過了市政協四屆三次會議的各項決決議。

2005年2月17日至2月18日,政協海林市第四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召開,出席會議委員192名。市委書記榮利彬作了重要講話;市委副書記、市長宋加忠對《政府工作報告》作了說明;聽取并審議了市政協主席計硯東所作的市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和市政協副主席林義民所作的市政協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協商討論了海林市“一府兩院”工作報告、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報告、海林市2004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05年財政預算情況的報告;審議并通過了市政協副主席林義民所作的市政協第四屆委員會提案委員會關于三屆四次會議委員提案審查情況的報告;通過了市政協四屆四次會議的各項決議。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垃圾焚燒場實習報告下一篇:林果業發展情況匯報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