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module4導學導練

2023-06-17

第一篇:module4導學導練

《濟南的冬天》導學導練

躺在搖籃里的濟南

——《濟南的冬天》導學導練

盧佐興設計

(本文已發表于《語文周報》。)

“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四季景色千姿百態,美不勝收。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為此寫了許許多多的詩文。提到冬天,你可能會想到北風凜冽、天寒地凍、萬木蕭條、亙古沉寂等詞語。然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濟南在冬天又是怎樣的勝景呢?下面就讓我們在老舍的帶領下去游覽冬天的濟南。

【悟意】

提示:本文在語言上帶有濃郁的北京方言的特點,請嘗試用北京方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或采用說評說的方式自由地朗讀課文。

1.朗讀課文后,先說一說濟南的冬天的總體特點是怎樣的。

2.為了說明濟南冬天的特點,作者先描寫了對濟南的總體感受,然后依次選擇了濟南的哪些景物來表現濟南特點的呢?

3.作者對濟南的冬天是既繪山景,又描水色,那么在這些描寫之中滲透了自己的感情呢?

【析言】

提示:老舍先生的生花妙筆流淌出來的精美語言似濟南之泉,如明珠瓔珞,晶瑩濕潤。文中運用的精美的修辭句都值得我們好好玩味。

4.下列句中的黑體字都很生動,請你從品味中感受它的美妙之處。

①這一圈小山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

②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③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④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⑤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⑥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句中的“頂”可不可以換成“覆蓋”?)

⑦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太秀氣”有沒有責怪的意味?)

⑧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這句中的“聲”字可以去掉嗎?為什么?)

【品段】

5.請閱讀從文中節選的一個精彩語段,回答后面的問題。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窗?,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兒,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①這段文字是圍繞段中哪一句話來寫的?

②如果把本段劃分為三層的話,你將怎么劃分?理由是什么?

③全段寫“小雪”之美妙,主要通過其他的景物來進行烘托,這些景物是:

④選段中的動詞用得很有色彩,你能舉例說明嗎?

⑤選段中的色彩詞用得好,例如:

⑥選段在描寫景物時是怎樣化靜為動的呢?

⑦選段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請舉例說明。

⑧你認為本段應該怎樣朗讀才能讀出文字的神韻來?

【探疑】

6.濟南冬天的獨特的氣候特點是什么原因選成的呢?你可以從文中找到依據嗎?

7.課文寫到“這就是冬天的濟南”便戛然而止,似乎還可以把自己對濟南的情感進行發揮,如寫出“我愛濟南的冬天,我愛冬天的濟南。”但作者為什么卻沒有這樣做?

【拓展】

8.請課外閱讀老舍寫的《濟南的冬天》的姊妹篇《濟南的秋天》,這兩篇文章有太多的相似,景是那景,人是那人,似曾相識,卻又不顯雷同,反而各顯豐姿,各具詩意。讀完后,請你比較一下這兩篇文章有什么異同。

【參考答案】

1.無風聲、響晴、溫晴2.首先是濟南冬天的山,包含: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和城外的遠山;再寫濟南冬天的水色3.贊揚濟南冬天獨特的美,表達了自己對它的喜愛之情4.①把濟南比作“小搖籃”,既寫出濟南的可愛,也與“暖和安適”的特點相照應②“睡著”“喚醒”是擬人的寫法,將

老城人格化,使之富有生命,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③“臥”賦予村莊與雪以活物的情態,顯出濟南冬天的安閑與寧靜④“害了羞”將雪賦予人的情感,“露出點粉色”突出濟南溫晴的特點,而“微微”則用得極有分寸⑤將水人格化,這樣寫是為了突出“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⑥“頂”更準確地表現了樹尖上一髻兒白花的位置和形狀,用“覆蓋”則與小雪不符⑦流露出的是對濟南小山的愛憐之情,沒有責怪之意⑧是說濟南冬天的風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聲”字去掉,就成了“沒有風”,不切合實際5.①最妙是下點小雪呀②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③矮松、山尖、草色、陽光④樹尖用“頂”,山尖用“鑲”,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幾個字各得其所⑤青黑,白,藍,銀,暗黃,微黃,粉色⑥化靜為動的主要技巧是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手法⑦主要是擬人,文中的三個“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⑧朗讀中不僅要讀好文中的描寫部分,而且要讀好首尾兩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6.主要是地形特點,“小山把整個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是北邊缺著點口兒。”這種小山圍城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濟南冬天的溫暖如春7.給課文留下一個意猶未盡的感覺,同時作者從文章所描繪的景物和所抒發的情感中,已經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所以作者不必贅言8.略

第二篇:中學語文導讀導學導練教學1

淺談語文導讀導學導練教學法

引導學生讀、指導學生練簡稱“三導”教學法。“三導”教學法是一種把整個教學過程放在以學生主動學習、教師積極引導、指導和輔導的位置上,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理論依據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讓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種教學方法吸收了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和現代教學研究成果,從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三導”

教學方法的基本結構是:

以上結構中,讀是基礎,學是重點,練是關鍵。

一、讀,引導學生讀

讀是語文教與學全過程中的起始階段??梢钥隙ǖ卣f,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離開讀就無法說教與學的話了。由此可見,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位置了。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育人的語文教師,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教會學生讀,對學好語文就顯得至關重要。根據近年來語文教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教給學生學語文的方法,其余讓學生自己去探求”的見解,那么,對讀書這一教學過程來說,就是首先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然后讓學生自己去讀。讀“破”了書,意也便可完全掌握。“三導”教學方法主張,在語文教學中的‘讀’應該是“引導學生讀”,這里的關鍵問題是“引導”二字,即“導讀”。我們知道在教學過程中,要讀懂一篇文章,關鍵是對題眼、文眼、中心句、重點段、過渡段、文章線索、主題的理解。那么,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抓住這些關鍵性的詞語來引導學生讀,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久之,閱讀能力必將會有較大提高。

二、學,指導學生學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如果說讀是基礎,學是重點的話,那么指導學生學,做到會學,達到學會的目的,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我們說,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求知的主人,在教與學的全過程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是學生學習求知的指導者,正確、有效的導是他們的職責和任務。掌握好導的方法,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

導學,即:指導學生學習。對教學一篇具體課文來講,學生已經在教

師的引導下,或課前或課內進行了有目的閱讀,并發現了好多問題或疑難。如何解決這些疑難,或者能否再發現新的疑難問題,這需進一步鉆研課文。怎樣鉆研呢?就是教師導學的問題了。在這一環節,教師要:(1)提出明確的具體要求,出示學習提綱和一些思考題;(2)為學生提供一些學習參考資料,(如:實物、圖片、有關書籍等),使學生通過觀察和閱讀參考資料,直接獲得一些知識并能進一步發現問題。

自學,即:自覺學習。在前邊讀和學的環節中,學生發現了很多問題和疑難,有些問題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有些問題還沒有明確的答案,還需繼續思考和學習,此時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學思考,并歸納出存在的問題。對學生在思考歸納中存在的困難,教師可作個別指導,幫助學生理清存在問題的頭緒。

精講,即:對精彩段句和典型問題的講授。這一環節包括教學內容的重點講解和示范。并能通過講解,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此時,教師要把握:(1)精講重要問題。教師在導讀導學和與學生溝通過程中發現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教師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要給學生講清講透。(2)精講教材的關鍵。教師要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疑點進行細致的講解。這里關鍵就是要抓住課文的精華部分和知識點,講時畫龍點睛,解決疑難,揭示學習規律和知識系統規律,加深理解,強化認識。

三、練,輔導學生練

練,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復習鞏固階段??梢哉f,學生在前兩個階段的學習中獲取的知識,大部分需通過練來鞏固提高,否則,時間長久了,一些知識就會遺忘。練包括課堂復習、作業練習和一些自覺的實際操作聯系等。它同樣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高效練習,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師的輔導就很關鍵了。

導練,即:輔導學生聯系。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注重教學內容的雙基訓練并對所輔導的練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檢查,發現問題,為進一步深化訓練提供依據,掌握信息。學生在確實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后,教師再通過課堂作業,強化所學內容的綜合訓練,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自練,即:學生自覺練習。這一環節有時分兩個階段,即課內自練(較少)和課外自練。一般在自練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發現一些自己借助工具書和參考資料仍然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那就需要教師直接解疑了。

解疑,即:解答解釋學生在練的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教師解疑的方法應因人因疑而定,一般有直接解疑法;舉例引導解疑法;揭示解疑法;啟發解疑法;提問解疑法等。

以上“導讀、導學、導練”教學法的幾個環節既有密切聯系,又有區別,彼此間互相制約,環環相扣,是整個教學過程中共同組成的一個有機的、統一的整體。但往往一節課或一個知識點,就會出現幾個環節;有時有的環節在一個知識點的教學中會反復出現。這要根據教學內容、任務和學習對象等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教學任務。

論漢語短語的分類

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李家山鎮

下西 河學校

趙成章(13139048028) 郵編:(811607)2008-5 初中語文研究性閱讀教學初探

徐 奮

摘要:以《曹操煮酒論英雄》為例,講解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研究性閱讀教學,并提出在進行研究性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課前準備;要尊重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體驗;研究性教學要充分尊重文本。

關鍵詞:初中語文;研究性;閱讀;文本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8-0627(2003)03-0121-02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載體,以主動探究為特征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習和社會生活中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它強調教學中應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主動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新知,形成技能;同時它又重視教師的教學指導,尤其當學生面對學科學習和社會生活中界定不良的問題時,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步驟、措施。若以這種理念來審視語文閱讀教學,會發現許多地方不盡人意的地方。一些語文教師由于缺乏先進理念的引領,仍囿于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諸如介紹寫作背景,劃分段落層次,歸納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點等,這種千課一面的程式化教學,漠視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直接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為此我們倡導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通過對閱讀主體(學生)接受意識的研究、閱讀心理機制的剖析、讓學生在閱讀中充分張揚個性、融入自我、讀活作品、品出境界。

現代閱讀理論認為,閱讀是作者、作品、讀者這三個環節之間的一個互動過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聯系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一個橋梁,作者則以文字符號為載體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讀者則往往從已有的經驗出發,通過對文本的解讀、觸摸作者的靈魂,與其發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鳴。從這個意義上講,作品的價值與地位是作家的創作意識與讀者的接受意識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讀者原有的知識結構、思想觀點、生活經驗直接影響到對作品的理解、感悟、觸發。當然,這里的閱讀所指的是自然狀態下的閱讀,閱讀過程主要是依靠個體的知識儲備、情感體驗、社會閱歷來完成的,而教學狀態下的閱讀是指在教師指導下以課堂組織形式進行的群體閱讀活動,除上述三者之外,還涉及到閱讀場景(特定時空、特定氛圍)第四要素。閱讀場景對閱讀主體(學生)的情緒調控和對文本的情景再現有著較大的影響,直接制約著閱讀教學的成敗。這一影響首先來自教師,來自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及課堂調控能力;其次來自學生,來自生生間的互動。由于課堂閱讀處于一種群體的交流之中,更易激化情緒,誘發靈感,有利于閱讀主體進入閱讀的最佳狀態。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認為研究性語文閱讀教學一方面要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重點,重視學生自身的閱讀體驗,注重生生間的互動、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學生在理解、認同的基礎上能創造性地解讀文本;另一方面教師要靈活地處理教材,創設情景,組織問題,要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步驟、鑒賞的認知策略和途徑,為學生提供閱讀的內在支撐條件,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運作狀態。這兩者之間前者是目的,是我們追求的理想閱讀教學;后者是手段,是方法,是閱讀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教學浙江版義務初中教材第三冊第二單元第二篇課文《曹操煮酒論英雄》時,筆者在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嘗試。

《曹操煮酒論英雄》節選自《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主要講述了曹操青梅煮酒,請劉備小亭暢談,縱論天下英雄,借此試探劉備的政治抱負。小說借助富有個性的生動傳神的對話,刻畫曹操、劉備這兩個人物形象,再現東漢末年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本篇課文的教學應讓學生明白,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是鑒賞小說的基本途徑之一,也是本篇課文教學的重點;但由于小說涉及的人物眾多,課文節選部分對故事發生的背景又未作必要的交代。倘若僅局限教材內容的分析容易導致學生在人物形象的感知上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也不利于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為此筆者在教學設計上另辟蹊徑,以求有所突破和創新。

一、營造閱讀鑒賞小說的特定氛圍,追求作品主體和閱讀主體的開放性。

《三國演義》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古典文學名著,這就為解讀課文奠定了良好的閱讀基礎。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召喚閱讀期待,在教學準備階段我們掀起一個“讀三國,品人物”的讀書活動,要求每個同學通讀一遍《三國演義》,并且利用中午、自修課播放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電視劇以其全方位的視聽沖擊強烈刺激學生的感官,無聲的語言符號被演化為活生生的場景和鮮活的人物形象,自然地與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一體。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通過上網檢索,與家長探討,查閱歷史資料,準備好課前提問,并以《我眼中的曹操》或《我眼中的劉備》為題寫好自學讀后感。這樣的課前教學準備,其實質就是一種以問題為依托,以學生主動探究為主的研究性學習。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去思考,通過資料的占有、分析、推理、論證,通過不同學科間知識的相互滲透、嫁接,自己得出結論,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二、通過協作互動,思想交鋒,追求閱讀主體的審美獨創性。

閱讀教學是以作品為媒介的,由于文學作品用的是“描寫性語言”,存在某種程度的“意義不確定性”、“意義空白”,而閱讀自身又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它帶有個體濃重的思想傾向,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就給閱讀鑒賞文學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為此在本堂課的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著力引導學生深入作品,通過對文本的解讀、研究、捕捉語言文字符號后面潛在的有價值的意義,具體采用以下幾種方法:第一,聯系前后事件,體味關鍵性語句;第二,抓住矛盾沖突,對比觀照人物;第三,填補閱讀空白,把握人物心態。并把這三種教學方法通過問題組合的形式加以呈現,問題組合一:劉備一進曹府,曹操為何劈臉就問在家做的好大事?一聽此話,劉備為何嚇得面如土色?至后園,曹操為何又言:“玄德學圃不易?”問題組合二:劉備在回答曹操的試探時,為什么連用:“可為英雄?”的探詢語氣,而曹操則直接否定“非英雄也。”從兩者不同的語氣中,試著分析各自不同的心態特征。在曹操步步緊逼的情形下,劉備明知處境危險,為何偏偏不說曹操是英雄?問題組合三:曹操識破英雄,劉備匙落地,你能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劉備拾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嗎?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笑中有哪些深義,試分析曹操此時此刻的心態。這三組問題不是教師一人設計的,而是教師緊扣上述三種學習方法,在匯總學生的課前提問后加以篩選、整理、組合起來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解答、爭論、想象、探究。

在思考爭鳴中學生對曹操這一人物提出頗具創造性的見解。學生認為多疑猜忌是曹操性格的一大特點,但在本章回中這恰恰體現出作為一名政治家應具有的政治敏感,否則曹操何以在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中力挫群雄,逐鹿中原;曹操鋒芒畢露,傲視一切“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這種王者霸氣非曹孟德莫屬,敢說敢作乃真英雄也;曹操固然老辣多疑,但也不乏天真,輕信的一面,劉備一句“圣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就輕巧加掩飾,瞞天過海,當然他的天真、輕信往往是過于自負造成的,“聰明一世,糊涂一時”是曹公的致命弱點;更有學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曹操是三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治國之能臣,亂世之英雄”,小說作家明顯存在尊劉貶曹的傾向。不同思想交鋒、碰撞,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開啟了學生的靈智,學生的情緒處于高度亢奮狀態,課堂教學高潮迭起,求異、求新的思想不由自主地迸射出來。這種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個體審美意識的閱讀教學跳出了傳統閱讀教學的窠臼,避免了鑒賞人物時簡單化、絕對化、臉譜化的傾向,培養了學生以辨證的、理性的眼光去審視人物,真正達到了閱讀教學的目的。

以上僅是閱讀教學中一些粗淺的體會。通過這次教學嘗試,我們進一步意識到:第一,研究性閱讀教學的實施,應注重課前的學習準備。在這一環節中,為了支持學生的主動探究,教師應盡可能把媒體選擇、使用、控制的權力交給學生,以利學生廣收各種有效信息資源,拓展視野。第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和感受。當學生的思維處于膠著狀態時,作為教學組織者的教師,應以協作的態度參與學生的研究過程,通過巧妙的點、撥、導、引,把學生的思維導向深入。第三,研究性閱讀教學應充分尊重文本。教師在鼓勵學生自由探索的同時,應及時糾正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出現的脫離文本,不切實際的穿鑿附會傾向??傊?,與傳統閱讀教學相比,研究性學習帶來了教與學方式上的重大變革,必將為語文閱讀教學注入更大的活力。

關于語文教學互動場的構建

俞冬偉

摘要: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互動過程。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必須突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重視教學互動場的建構。根據集體動力理論和需要動機理論,采取教與學的互動學習方式,優化課堂交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把學生內在需求和外界學習環境結合起來,把知識、能力、人格“內化”給學生,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形成互動、互助、互促的自組織,促使教師與學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學活動中提高語文綜合素質。 

關鍵詞:語文教學;互動場;和諧;合作;共創 中圖分類號: 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8-0627(2002)06-0109-05

“知識的價值在于作為思考的焦點激發各種水平的理解,而不是作為固定的信息讓學生接受。“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語文教學要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自覺承擔起培養學生的悟性、靈性、個性、創造性的重任。而傳統教學較多地把課堂作為展示教師水平、區分學生優劣的場所,把學習過程看作是信息量的積累過程,即把學生學習過程看成被動的“他組織”,而不是主動的質的“構建”過程。這種課堂氛圍不利于學生培育智慧、發揮潛能和養成獨立、開放、成熟的個性,甚至連知識的學習也達不到最佳。故而,要走出傳統教育的模式,我們必須確立新的教學理念,以建設的心態關注并參與語文教改,尤其要關注語文教學互動場的構建。

一、什么是教學互動場

“場”理論是德國心理學家勒溫借用物理學中“磁場”概念而提出,最初用于個體行為研究,后來擴大到群體行為的研究,提出“群體動力”的概念。所謂“群體動力”就是指群體活動的方向和對其構成諸要素相互作用的合力。把人的過去、現在形成的內在需求看成是內在的心理力場,把外界環境的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場;人的心理活動是現實生活空間內在的心理力場與外在的心理力場相互作用影響的結果。語文教學要控制教與學的行為,必須充分調動課堂群體的力量,在把握學生內部心理活動的基礎上,通過控制外在的心理力場來進行。

現代教育把學校教育看作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一種生命與生命交往、溝通的活動,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合創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優化教學互動的方式,調整師生關系,形成和諧的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師、學習個體與小組以及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合作,充分發揮課堂集體教學、小組合作學習以及個體主動探究的互補優勢,強化人與環境的交互影響,以產生教學共振,即個體積極參與的共同創造,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模式。

教學互動是課堂上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以及學生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信息的傳播而發生的課堂交往活動。教學互動場就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交往,使教學在互動、互促中產生群體的動力,讓學習者形成自組織,自我構建,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在群性相融中、個性完善中形成良性循環,在和諧、合作、共創中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互動場的構建要注意突出和諧、合作、共創等效應。和諧指教學氛圍、師生關系和身心發展等方面的和諧。旨在創造一種共為主體、認知明確、情感協調、情緒高昂的課堂氛圍,激發創造潛能,提高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合作指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友善的、相互信任的、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圍。師生之間構建一種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教師深入到學生生活中去,做學生朋友,與學生合作,從學生的學習心理、認知規律出發組織教學,共同做出創造性的努力;共創指突破傳統教學中的強制、硬灌和單向傳遞,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下,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交互方式,運用自學感悟、智力激勵、集體討論等方法,密切注意每一個人的獨特性,強化集體思維,發展學生集體創造性能力。

二、教學互動場構建的理論依據

1、需要動機理論馬斯洛需要理論認為,人具有不斷發展和生長的內在本性,人的需要是行為的根本動力。學習要有屬于自我實現的需要層次,它是學習的最初動因,是形成學習動機的基礎。動機是引起和維持主體創新活動的內部心理過程,是形成和推動創新行為的內驅力。興趣是人們從事創新活動的積極情緒和態度定向,具有較強的興奮力,會迫使主體主動尋求認識事物的方法和手段。內部發展需求是教學互動場構建的內在機制,尊重學生的內部發展需求是主體參與教學、促發教學互動的前提,學生的發展需要是他們學習的巨大動力。根據歸屬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兩個維度,課堂教學一方面要滿足學生現實的教學需要,以確保學生有相對較高的參與教學主體性;另一方面要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教學需要層次,以確保學生絕對較高參與教學的主體性。合理的學習需要是動態的,教師在滿足學生現有的合理需要的同時,培養學生更高層次的需要,追求動態平衡,幫助學生不斷擁有較高的學習需要的自覺性。學生有了自覺的高層次需要,其主體參與教學的境界就會更高一些,動機就會更純一些,興趣就會更足一些,同時就會表現出更強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2、集體動力原理集體動力源自集體內部的一種“能源”,集體內部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成員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教學互動合作學習中實現思維和智慧的碰撞,從而產生新的認識,上升新的水平,用集體的力量來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知識經濟呼喚合作精神,社會、學校有義務通過教育使具有不同條件的人都得到學習和運用“自決”與“參與”能力的機會。這就要求教育培養具有善于合作的人才,教師的課堂教學必須從個體走向合作。交流合作是教學互動場構建的外在機制,交流合作會使不同的學生通過互相啟發、補充,讓學生學會理解、傾聽,實行思想、觀點的碰撞,增強自尊、自重的情感,形成自我意識,培養合作精神,實現教育教學的社會化功能。課堂教學通過對不同觀點的交流、交鋒、修正、提升,使每個學生加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期間學生的思維成果為整個學習群體共享。教師作為幫助者、促進者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表現作適時恰當的評價,幫助學生形成更有序、有效的意義構建。

3、民主平等理念陶行知先生指出:“創造力量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 傳統教育崇尚嚴格的控制約束和教師的絕對權威,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創新人格。語文教學必須努力創造一種新的學習文化: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學生和教師是平等的,課堂氛圍是民主的。然而,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并不排斥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整個民主過程的調控者,是整個學習過程的平等首席。在民主平等的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沒有被拋棄,而是得以重新構建,從外在于學生的情境轉化為與這一情境共存”,“教師是內在于情境的領導者,而不是外在的專制者”。課程是學生和教師共同探求新知的一種載體,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從教師處得到的是“推動力”而不是“壓力”。民主平等是教學互動場構建的有機土壤,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不僅能滿足學生學習需要,而且有益于學生課堂交往的滿足。教師對學生“更注重于支持而非批評,更注重于理解而非冷漠和評判,更注重于真誠而非表演角色。師生之間更傾向于相互作用,教師常常以學習者面目出現,學生常?;突W。”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使教學由“我說你聽”變為一起討論、商量,師生之間的界限趨于淡化,教與學的互換日趨頻繁,誰先占有知識和學問,誰先發現和解決問題,誰就首先獲得發言的主動權。民主平等的教育環境承認作為獨立人格而存在的學生的地位和價值,有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教師可以隨時掌握學生的問題,有的放矢的進行指導。

三、教學互動場構建的基本原則

1、主體性學生是否自覺參與語文教學的雙邊活動是衡量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志,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依據和歸宿,是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語文教學互動場構建的核心是主體性,學生是接受知識、消化知識的主體,是認識客觀規律的主體,是不斷完善自我的認知結構的主體,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參與語文研究的實踐活動,在體驗內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主動學習的心理傾向,形成指導學習探究的個人觀念體系。教師要善于不斷創造具有激發性的教學情境,誘導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能動性的實現;堅持自主活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在嘗試、探究、交往等自主活動中獲得信心,個性傾向得以舒展。課堂教學要善于通過學生對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來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自主習慣,使其成為一個學會學習的人,一個具有主體性人格的人;引導學生對課堂教學的信息敢于質疑,敢于發表不同意見解,主動發現問題,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只有學生能以自己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來理解知識,賦予知識以個人意義的構建,所學知識才不再成為外在與自己的負擔,而是可利用的資源。

2、個性化教育必須從尊重學生個性開始,只有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充分的尊重、發展和張揚時,才能真正實現我們的教育目標。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語文學習實踐的主體,因此教學中必須重視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必須以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與運用語文的能力為中心。“教學是一種涉及教師和學生在個性和情感兩方面的動態的人際關系。” 尊重學習個體的差異,視其為一種待開發和利用的教育資源,不斷激發學生的情感,拓展學習的思維,努力培養學習興趣,發揮學習特長,發展獨特個性,為學生創造一種既有統一要求又有各自個性獨特發展的開放時空。語文教學把著眼點放在課堂教學中,以激發學生的動機為前提,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以思維訓練為中心,以多向信息傳遞和多種器官協調活動為課堂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積極營造一種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把課堂改造成為學生個性表現和發展的舞臺。課堂教學必須體現學生能動作用,使外在的教學環境與條件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心理特征,借助學生的興趣、動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優勢,促進其人格的和諧發展,要求教師善于發現并利用每一個人的心理優勢,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和發展的動力。

3、探究性探究的本質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注重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現與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F代教育主張教會學生運用自己的思維去學習、探究和研討,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和“問題能力”發展是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讓課堂充滿問題,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探究學習;另一方面也能夠放手讓學生自主地提出多元的見解,讓課堂真正變成教育學者們所推崇和急切希望的探究新知的場所。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生個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充分投入取決于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精神,所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4、有序性“有序”是指信息量增加,組織化程度增加,系統由較低的結構變為較高的結構;反之,就是無序。要做到有序,任何系統都應開放、漲落,遠離平衡態。而“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也就是通過遠離平衡的有序。由于師生人格與需要的差異,課堂上師生之間的關系,實際上處于不斷的沖突與調適的過程,經過這樣一個過程,使課堂秩序逐漸地穩定下來。學生學習目標的指定、內容的選擇、方法的確定與教師的理想的期望值之間必然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就成了學生迫切希望得到教師指導和教師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的外在動因。教師的主導作用應主要體現在幫助學生成長為學習和發展的主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也應充分發揮自主性和個性化,并在教學中身體力行,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和個性意識,并使師生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形成良性互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綜合素質得到提高,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才能真正使教學相長。提倡自主性和個性化并不等于隨意性、自由化,教師應加以指導和規范。教學的“有序”互動就是讓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相互促進和發展去縮短教師理想與學生實際的差距。

四、教學互動場構建的基本環節

審視傳統的教育規范,在現代教育生態學理念的觀照下,積極構建以“學生參與備課——教師創設情景——學生自主探究——師生質疑問難——共同評析歸納”為基本環節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語文教學的新途徑、新方法和課堂教學新模式,把更多的主動權放給學生,教師的角色轉向分享、學習者,促進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及師生共同與文本對話。

1、學生參與備課教師備課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的心理狀況,即“備學生”。學生參與教師的備課是教師關注學生的外顯形式,能使教師真正從學生的實際狀況出發來設計教學課堂上達到師生“和諧共振”的理想境界。處于信息時代的學生對外界新事物極為敏感,他們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條件,只要教師本著信任與尊重、理解與支持、啟發與鼓勵的原則,充分利用他們的長處,放手發動學生,讓他們制定學習方案,讓他們獨立自主地先行解決課后思考和練習,讓他們在參與備課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效率,確保學習質量,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收集、積累知識的習慣,促進學生廣泛閱讀,擴大信息量。如,在組織《祝?!方虒W前,師生圍繞“祥林嫂悲劇是怎么造成的”議題,共同設計了一個“為祥林嫂告狀”的“道德法庭”,通過“控方律師”的陳述與“辯護律師”的反駁,以此來加深對祥林嫂悲慘遭遇的認識。實踐證明這種讓學生提前進入備課環節有利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主動探究中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2、創設問題情境即創設與教學目的內容、學生認知結構有關的事物,以激起學生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生進入思維探究的佳境。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提出問題,并嘗試自己解決問題。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問題,設置不同層次的疑點,并根據課堂發展的情態,逐步提高創設問題情境的層次。問題情境可以由教師單獨創設,也可以由師生共同創設,甚至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創設。如對于《項鏈》人物性格和主題表達的把握,教學中不妨先選取一個情節或一段話語,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不但要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還要隨機點撥質疑解疑的方法,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在多維思索中探尋理解的途徑,避免簡單的“政治圖解”。問題意識作為思維的動力、創新精神的基石既體現個體思維品質的活躍性、深刻性,又反映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它能促使學生在思索探究中創新。提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發散的過程,指導提問重點應放在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激勵學生的研究動能,激活學生的研究思維上,著眼于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3、引導自主探究課堂教學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覺運用自己的學習方式,自主選擇,自主探究,自我構建的過程。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和學生認知的沖突,使學生產生積極參與學習要求。興趣能使人對客觀事物產生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推動人們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新大綱在教學目的方面要求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其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根基。自主探究是在學生充分運用老師所提供的和學生自己在課堂外所搜集的資料的基礎上展開,整個課堂教學以學生在質疑基礎上的討論問題為主旋律,幫助學生具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對人、事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不要賦予課本內容和所講知識以絕對真理的色彩,要允許學生質疑,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課文進行獨特的闡發、評價和質疑,其中包括雖不成熟完善,卻閃爍著創新思維火花的一得之見;要滿腔熱情地激勵學生以獨立的人格立場和建設性的價值取向來對教師的既定之論作出科學的批評和爭辯,形成師生雙邊心智對流,共享對話的喜悅。如,《六國論》的教學完全可以在學習《過秦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異同,自主探究,把握思想內容、材料選擇、結構安排等特點,在分析蘇洵、賈誼得失中提出自己的“歷史見解”。這樣,根據自己的思考和不斷變化的情況修改和提煉自己的策略,以使學生通過建構主義的學習獲得持續的進步。

4、鼓勵討論質疑討論質疑是思維碰撞、評價批判、理清思路、升華思想過程。教師要創設發言討論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個人或小組圍繞主題共同探討問題,提呈觀點、交流理論、大膽假說、進行辯論,通過觀點的交鋒和思想的碰撞,最終達成學習的共識,從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與集體的協同發展的能力。教師要利用教學內容,把握學生的發言點、討論點,針對學習中暴露的問題,選擇其中對學生發展價值高、興趣大的問題展開討論質疑。在教學中設法鼓勵學生去探索、猜想和發現,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經常地啟發學生去思考,提出問題,讓學生逐步養成求知、好問的習慣和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如在《雷雨》(節選)鑒賞時,究竟如何理解周樸園和魯侍萍的感情,有學生都認為僅冠以“虛假、冷酷”是不客觀、不現實的,通過相互質疑討論,認為他們的感情是真實、懷念是“真誠”的,他們“始愛終棄”的原因不是基于感情,而是封建的門第觀念,周的懷念是由于現實家庭生活失去溫存。結合魯的突然出現和周的社會地位,以及戲劇沖突、人物的個性化語言,不僅準確把握人物間的感情,同時也能進一步加深對周殘忍、自私、冷酷、虛偽的性格認知,加深對主題的理解。通過設疑、質疑、激疑,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使課堂氣氛跌宕起伏,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

5、善于評析歸納學生評析歸納是課堂教學的薄弱環節。學生個體間的思維差異很大,不能過于樂觀地認為通過討論與交流,所有學生對所學知識都有全面的認識,能系統而深刻地掌握事物的本質和事物間內在的關系。因此,教師應針對學生的討論交流適時引導學生進行全面清晰地歸納,幫助學生在發散思維后進行必要的聚合思維,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所學知識有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對學習主題有明確的內在構建。讓“能力訓練”、“基礎知識”、“課文”等諸要素整體優化、有序構建,在動態發展中完善。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態度,學會評析、學會歸納。教師對于學生小組討論后的發言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一方面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整理思路,形成正確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如,《石鐘山記》教學,通過結構分析和主旨探究之后,在評析歸納時可以引導學生就作者“嘆”酈元、“笑”李渤的深刻含義理解,在肯定“質疑舊說”、稱頌“實地考察”的科學精神的同時,對作者的“批評”提出新的“批評”與“質疑”,從而超越知識本身,在更高層面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傊?,組織有效評價對于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能力,促進學習水平的提高及學習心理的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有利于學生的角色內化,有利于激勵學生的內在動因,有利于強化學習的內驅力。

隨著后喻文化時代的到來,教師的課堂權威開始消解,教育應著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語文教學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教給學生某種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從一篇篇凝聚著作者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通過教學互動場的構建,強化師生之間的交流、對話和激勵,內化為教師和學生的情感、情操,影響他們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并最終積淀成為他們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語文教育要通過教學互動場的構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形成自我發展的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引導學生善于合作,讓學生個體和集體形成協同發展的動力。

語文學習要重視創造性閱讀能力的培養

任甬兒

摘要:語文學習中創造性閱讀能力的培養可通過聯想和想象,由個別到一般地展開,在閱讀中充分利用文學作品的未確定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閱讀能力。

關鍵詞:語文學習;創造性閱讀;聯想中圖分類號:G623.2

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8-0627(2003)03-0119-02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關鍵,閱讀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語文能力。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應把閱讀訓練當作重點。

閱讀的過程,就是從語表到語內,由文里到文外,多層次地去感悟語境,多角度地去解讀作者,從而獲得自我創造的形象、滿足自我情感的需求。說到底,閱讀的過程,就是讀者對作品中的語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像體會和思考認識的過程,是情感與理性的結合,是一種思維的再創造。這種帶有讀者主觀情感和意志的閱讀,實際上就是一種創造性閱讀。

在創造性閱讀中,首先必須借助于聯想和想像,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一般到個別,由個別到一般地展開思維,由一個形象創造另一個形象。例如,周汝昌的《淺說一首<清明>絕句》,對“清明時節雨紛紛”一句,作者抓住“紛紛”兩字,從雨的特征,雨的精神,雨的境界,多層次進行剖析,指出還有一層被讀者所忽略的意思,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不同的讀者,會因為身份、地位、心境的不同而賦予“清明雨”不同的內涵,會聯想到相關的人、事、物,于是山水草木,云氣雨絲等都會在讀者的腦海里作出新的詮釋。而運用這些聯想和想像的過程,就是一種創造的過程。我們的閱讀訓練,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潛在的聯想和想像能力,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去聯想、去想像,海闊天空,甚至是異想天開?!都t樓夢》中林黛玉的形象,當代的中學生們能欣賞其“沉魚落雁”之美貌,但決不會認同其“小心眼”及病懨懨的嬌態,他們會從現代明星中去尋找載體,比如周迅、徐靜蕾等,從而形成一個現代版的林黛玉。那是因為同樣的作品,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就會產生新的意義,新的見解。所以,閱讀是一種主觀與客觀的融合,是一種整體感知。閱讀后所產生的心理感觸,是個性化的、人格化的,教師無法用任何標準去統一,否則,就會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泯滅了學生的個性。

其次,任何文學作品都有未確定性,是一個多層面的未完成的開放的圖式結構,它存在的本身并不能產生獨立的意義。而作品意義的實現是要靠讀者通過閱讀使之具體化,即讀者的感覺和知覺經驗將其作品中的空白填充起來,即“排除或填補未定點,空白或文本中的圖式化的環節”,使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確定,最終實現對作品的再創造。課內的閱讀訓練,就是在教師的帶動、指導和幫助下,由學生獨立或與他人共同實現閱讀對象的開放性,并將文中的空白點加以具體化或明確化。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營造一種寬松的、和諧的、民主的氣氛。同時,盡可能多留出時間、空間,讓學生有自由發揮的天地。

眾所周知,優秀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既是鮮明的,又是模糊的,富有張力,它往往能激發讀者豐富的想像,而文學作品的魅力也常常就存在于讀者的想像中。“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道理就這么簡單。如果教師把那些優美的文章進行醫學式的解剖,雖則是具體、細致,但卻把“活體”分解成“死尸”,學生當然是索然寡味了。面對優秀的作品,教師任何自謂的“精妙”講解,都是多余的、笨拙的,它不僅破壞了原作的意境,而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僵化學生的思維,束縛他們的想像力。比如閱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教師要做的工作就是給學生提供相關的知識點,著重于徐志摩短暫的人生經歷與劍橋的關聯。至于詩意,教師決不能用“1+1=2”去確定,可通過聽錄音和教師范讀,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去感受“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去體味由“金柳”、“青荇”等組成的意像所蘊含的摯情深意。因為文章的意蘊常常不是三言兩語能講清的,所以說,閱讀教育中的“空白”不可缺少,教師可作適當的點撥,更多的則是讓學生去“意會”。

當然,這種留有空白式的閱讀教育,是需要一定基礎的。閱讀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大體可分為五個層次:認讀能力→釋義能力→解析能力→鑒賞能力→研究能力。這五種能力,既有其階段性特點,又有其內在聯系。從總體上考察,前三種能力側重于理性的閱讀能力,是一種接受性閱讀,屬于初級階段。而后兩種能力主要是想像中的情感與理性的閱讀,是一種創造性閱讀,屬于高級階段。但如果沒有“接受”,也就無從“創造”。接受性閱讀是一種信息的搜集、積累的過程,是一處積淀,又是一種貯備,是創造性閱讀的前提。否則,創造性閱讀就會華而不實,甚至成為空中樓閣。任何文章都是人類認識世界萬物的結果,它融合了各學科的知識,當我們閱讀科技說明文時,就要借助于生物科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當我們閱讀朱自清的《威尼斯》時,就需要有地理的概念;當我們欣賞白居易的《琵琶行》時,音樂的旋律就會在我們心中澎湃„„

總之,要學好語文,提高自身的語文素質,就必須關心其它學科,即廣泛地閱讀,并接受語文以外的知識積淀。語文是個大概念,其內涵極其豐富,其外延無限廣闊。語文學習在課內,也在課外。正如余秋雨所講:“時代的發展使每門專業的內在結構和外部界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沒有足夠的整體視野,連專業都很難學好。”因此,這種自主的、個性化的閱讀,是一種積累,又是一種創造,它對學生個體良好素質和人格形成與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語文閱讀策略教學探微 樊華強

摘要:閱讀具有藝術性、主動性、針對性等特征,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選擇性注意策略、批判質疑策略、推理信息策略和監控理解策略。

關鍵詞:閱讀策略;策略特征;策略教學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8-0627(2003)04-0131-03

一、問題現狀

在我們語文教學的諸多內容中,閱讀教學可謂是耗時最多而收效甚微的一項。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學了那么多課文,背了那么多經典,做了那么多筆記,最終卻鮮有人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和具備獨立閱讀、分析文章的能力,這不能不說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失敗。當前,伴隨著新教材的推廣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語文界探索閱讀教學新模式的聲音此起彼伏,各種閱讀指導方法層出不窮,但是,我們不無遺憾地看到,這些閱讀指導方法并未從根本上解決閱讀教學長期以來“少、慢、差、費”的狀況,原因何在?筆者認為,現今的閱讀指導方法依然固守在傳統的閱讀理論框架中,表現在:

1、閱讀指導的內容只注重如何獲取文本知識,而缺少指導學生如何更新自身的認知結構、不斷調整自身的閱讀狀況。在閱讀中,學生不僅應知道方法是什么、如何運用,更重要的是應知道這種方法在什么樣的語境中運用更有效。換言之,現在的閱讀指導只注重閱讀方法的陳述性知識,而缺少閱讀方法的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

2、閱讀指導更多的是把動機、情緒、意志當作影響閱讀的因素,強調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如何去激發、調動學生這些非智力因素以促進他們的閱讀。而實際上,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在閱讀中更需要學會自我激勵、自我調控情緒及意志,從而取得更高的閱讀效率。

3、閱讀指導內容上更多地集中在閱讀個別環節的完善和改進上,只是提供一些具體的外顯的方法的指導,如怎樣誦讀、如何分層、概括文意等。缺乏更高層次的、即從信息加工角度進行的更一般的內隱的策略指導。

二、閱讀策略的理論基礎、定義及特征

目前學校流行的這些閱讀指導方法實質是建立在20世紀前半期行為主義理論和目標分類學之上的。這些理論認為,閱讀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可分為譯碼和理解兩大分技能,而理解技能又可分解為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等更小的技能。學生閱讀能力正是通過對這些技能的掌握運用而提高的。早在50年代,就有人對這種根據閱讀過程進行行為主義分析得到的閱讀技能提出了質疑。60年代以來,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和發展為閱讀教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

根據認知理論和元認知理論形成的閱讀觀強調閱讀的交互作用和理解的建構特征,并認為任何閱讀都是讀者調動其頭腦中已有的知識、運用一系列靈活而恰當的策略、結合文章提供的信息以及閱讀情景的暗示來建構意義的過程。因此,讀者原有知識與讀者用來促進和維持理解的策略構成了新閱讀觀的重要因素,閱讀策略由此孕育而生。

什么是閱讀策略?閱讀策略就是讀者用來理解各種文章的有意識的可靈活調整的認識活動計劃。所謂策略教學,是指通過教學提高學生對學習要求的意識,掌握和運用恰當的策略來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形成監控策略運用的能力。策略教學越來越引起了教學理論界的重視,相對于技能教學把閱讀能力看成是一系列幾乎高度定型的技能的機械傳授和自動操練,策略教學強調策略的靈活性和主動性,主張讀者自覺監控整個閱讀過程,并在理解出現困難時及時作出反應、調整策略。具體而言,閱讀策略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藝術性。所謂“策略”,本意是指根據形勢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和斗爭方式。那么閱讀策略自然要求讀者根據不同的文章和閱讀目的,靈活地制定適合自己的認識活動計劃。眾所周知,認識活動都有其普遍的規則或程序,閱讀策略也并不排除對規則的運用,但閱讀活動又是因人而異,因文而定的。因此,那種一般性的閱讀方法或技能并非閱讀策略的本質特征,在閱讀策略意義上的方法往往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是獨特的、新穎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閱讀策略帶有藝術性特征。

2、主動性。貫穿于學生閱讀策略實質的東西是它的主動性特征。我們都知道,學生進行閱讀有主動和被動之分。被動閱讀往往是以死記硬背和對文本的機械解讀為特征的,談不上閱讀策略;而主動閱讀則非常注重閱讀策略,非常重視學習者自身對閱讀過程的調整和監控,把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積極主動的傾向與行為作為閱讀的重要內部條件。所以主動閱讀中必然有一定的策略相伴隨,而閱讀策略之精神實質就是它主體意識的明確和主動性的發揮。

3、針對性。閱讀策略總是在讀者面對具體的文本,為解決特定的問題,把各種相關的方法和策略加以選擇、比較,從而找到一種最優化的處理方式。它具有明確目的,帶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操作性。而一般的技能或方法,從教學上來說,即使不是機械刻板的,也起碼是一成不變地運用于所有的文章,因而很難達到對癥下藥的效果。

三、“閱讀策略”教學

既然閱讀策略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提高閱讀質量方面起著如此大的作用,那么,閱讀策略教學應該如何進行呢?研究表明,下面策略能有效地促進閱讀理解。

1、選擇性注意策略

傳統的閱讀觀認為:閱讀過程就是讀者把看到的外部語言,轉化為自己的內部語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讀者通過理解讀物的內容,把讀物的語言轉換成自己的語言、把原文的思想變成自己的觀點。姑且不論這種對“外部語言”、“內部語言”、“轉化”的論述是否與維果斯基的原意相吻合,僅就“閱讀過程”觀而言,它無論如何都不適用于“信息狂轟濫炸”和“觀點莫衷一是”的那種現代社會的閱讀方式了。在信息撲天蓋地襲來的語言大環境中,我們固然應該強調讀者對作品的感悟、熏陶和積累,但也不得不承認,學習者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所有材料都給予注意加工,對所有的文本都予以精思熟讀。因此,在閱讀過程中培養學生對讀物內容的篩選能力勢在必行。正如維特羅克在“生成學習模式”中提出:學習過程不是從感覺經驗開始,而是從對感覺經驗的選擇性注意開始。因此,學習者必須將注意集中在與學習有關的信息或重要信息上。選擇性注意策略是閱讀策略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

2、批判質疑策略

在閱讀中運用批判質疑策略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西方學者一直將批判思維作為創新精神的核心部分來看待,他們主張:批判思維是創新思維的動力和基礎,開發人的批判思維就是開發人的創新思維。要開展批判質疑策略,首先應該了解關于“批判”的知識。如果沒有“競爭性因果假設”(多種合情合理的假說都能解釋同一事實);如果不能分清“競爭性假說”的常見類型;如果在知識上尚不能辨別“報告”(敘述那些通過調查可以得到證實的信息)、“推理”(根據真實的信息創造出新的語義信息)、“判斷”(根據一定標準進行評估的結論),那么“批判質疑”在語文研究中究竟為何物,則不能不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其次,要激活學生的原有知識。閱讀認知過程一個重要的信息加工方式,是同化加工,這是讀者利用原有知識去解釋、消化文章的信息的過程。因此,學生在閱讀中能否激活原有知識影響著他們對文章理解和記憶的程度。當原有知識沒有被激活時,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文章提供的信息,往往容易形成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當原有知識被激活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發生沖突時,不是文章新信息以足夠的理由和證據修改學生舊的認知圖式,就是讀者利用充分的原有知識對新信息提出批判質疑。因此,閱讀中是否激活原有知識對開展批判質疑策略至關重要。再次,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批判質疑策略不僅需要學生有充足的知識儲備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更需要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如果教師始終掌握話語霸權不容學生發表“異端”;如果教師依然高高在上不愿與學生打成一片;如果教師仍然“唯我獨尊”不愿與學生相處和諧,那么批判質疑策略也就成了空中樓閣了。

3、推理信息策略

如上文所述,推理是根據真實信息創造出新的語義信息,它是閱讀理解過程的核心。創建閱讀教學五過程模式的J W 歐文將“閱讀理解”定義為:讀者運用已有的知識(讀者背景)和課文提示(課文背景)去推斷作者意指含義的過程。閱讀推理策略有三個特點:一是語言環境對閱讀推理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這是閱讀推理和邏輯推理的根本區別之處。邏輯推理是形式推理,在所有的情景中過程和結果都是一樣的。而閱讀推理是心理語言學推理,對情景具有高度的依賴性。相同的語言內容處于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其推理結果就會不一樣。二是推理是文章提供的信息和讀者原有知識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首先,文章提供的信息起到刺激作用,引發推理。其次,讀者的原有知識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決定著推理的豐富性和合理性。三是推理的結果創造出新的語義信息。這新的語義信息既不同于文章提供的語義信息,也不是讀者原有知識的翻版,而是一種創新,一種突破,源于前兩者,又高于前兩者。

4、監控理解策略

監控理解是指對閱讀全過程的一種調整和自我評價,其功能不僅是為了閱讀理解的完成,而且也是為了監測其完成的過程和效果。它既是作為特定領域的知識而存在,又作為工具而發揮作用。監控理解主要表現為:閱讀前,通過分析作品的特點、閱讀要求、學習環境、確定恰當的閱讀目的,選擇合適的閱讀策略,使閱讀活動能夠順利進行,這是成功閱讀的前提。閱讀中,隨時檢查是否理解所讀文章內容,當理解出現困難時,及時調整閱讀策略,改變注意水平和閱讀速度,這是成功閱讀的關鍵。閱讀后,評價閱讀的理解程度,檢驗閱讀的收獲和成效,了解認知活動是否達到目的,這是閱讀的信息反饋??偟膩碚f,監控理解主要有兩個部分組成:掌握理解的正確性及深度,以及當理解遇到障礙時,知道做什么和該怎么做。策略教學是近幾年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熱門領域之一,是許多課程改革的突破口。而閱讀策略教學則是策略教學研究的主攻方向。它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必將給閱讀教學帶來新鮮的氣息。

語文多媒體教學的應用

——《難忘寄園情》教學實錄 何楠

摘要:語文教學需要創新,只有這樣,才會有生命力,多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也給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的生機?!峨y忘寄園情》這篇文章的課型設計,就是多媒體教學手段和多元智力理論相結合的產物,可以說是我在語文教學中的一次探索。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多元智力理論;難忘寄園情;教學實錄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 1008-0627(2002)05-0000-00

語文教學需要創新,只有這樣,才會有生命力,多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也給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的生機。有人曾說:由于多媒體技術的出現,“人類將要迎接一次比印刷術、電話和電視更大的技術革命”。教育的發展鮮明的證明了這一點,多媒體技術一進入課堂,便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它具有突破時空,增加范圍,擴大容量的特點,增加了教材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并借助形、色、聲、情的神奇配合,不僅為教師提供直觀、形象、高效率的教學手段,也同樣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智力培養、素質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徑。多媒體教學則是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不同的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周密的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靈活運用現代化教學媒體,并結合傳統教學手段,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進行學習,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認知、理解并掌握最大量的知識。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可以用特定的、優美的音樂來渲染情境,用影視、圖片等圖像資料來顯示情境,用變化的或醒目的文字來詮釋情境„„這些方法在一般傳統教學中可以局部采用,不易有機結合在一起,而多媒體教學則聲像文相結合,讓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讓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起來成為動態,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鐘的時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數千年,溝通過去現在與未來,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引發大量的聯想和想象,創設出一個嶄新的語文教學審美時空。

了解到多媒體教學的作用,經常針對不同課文設計不同課型,同時使用這一手段進行教學,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寧波市組織的課堂創新教學競賽中,筆者設計的《難忘寄園情》一課的教學獲得二等獎?,F就這一實例,簡單談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難忘寄園情》是浙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此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觀察生活的方法和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并通過觀察來記敘事、反映人。而這篇課文是一篇回憶性文章,通過記述當年在寄園讀書時與自己有關的幾件小事,抒發對老師錢名山先生的深切懷念之情。

由此重點及本文的中心出發,設計的教學過程是:

在導入并簡單介紹作者之后,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思考:在此,作者想要表達的是怎樣的一種感情?經過學生的踴躍討論,教師小結:要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得抓住最后一段中的“白霧”和“心香”二詞。“白霧”既是實寫當時的環境,又是虛寫作者淚眼朦朧,從中表達了作者對老師的悼念之情;“心香”帶有虔誠的意思,寄托了作者對老師的懷念之情。這一切都集中體現在師生情上,這是一種難忘的師生情。

但是,思想感情的表達,僅僅通過幾個詞語的分析,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會顯得單調,給人以一種“無病呻吟”的感覺,所以還需要對具體的事例加以講解,從而起到一些鋪墊的作用,使之有所寄托。下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中間部分的幾個自然段,要求:分別用四字短語對作者所記敘的事情加以概括,并從每一件事中感受出老師的某種品質。學生閱讀、回答之后,出示幻燈。

在此幻燈片中,主要采用的是視覺和聽覺效果。因為它是一串按鈕組合,按鈕的名稱依次是“書房談話”、“圍坐聊天”、“欣賞書畫”、“評點畫稿”和“告誡勸勉”,也就是用四字短語概括出來的事情。任意點擊其中的一個按鈕,或出現一個場景,或出現一段對白,或出現一段影片,緊接著出現的就是一行文字,依次是“嚴格要求中充滿愛撫之情”、“學識淵博,師生親密無間”、“重視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以深厚的藝術修養循循善誘”、“重視學生的品德修養”,這些都是錢名山老師的品質,與按鈕(事情)一一對應。

大致了解了所寫的事和所反映出的人物品質之后,請同學們集中閱讀“書房談話”這一事例,共同體會作者是如何對事例進行敘述和描寫的,同時又是如何通過事例來反映人物品質的?此時點擊上幅幻燈片中的“書房談話”按鈕,播放一段影片。首先出現的是一個全景式的書房情景,書房內的環境設置為書滿書架,以體現先生的治學嚴謹,學識淵博;兩邊的墻壁上掛有名人書畫,以體現其深厚的藝術修養;書桌上放有一盆修剪整齊的松柏盆景,以顯示其良好的品德修養。接著出現的就是談話情景,此處采用的是特寫,尤其突出老師的手和臉,因為是老師的手把“我”輕輕拉到身邊,是老師的手輕輕撫摸著“我”的頭,老師的臉上一直帶著淡淡的笑意,但又不乏嚴厲。整段影片都伴隨著悠揚的樂曲,給人以視覺和聽覺上的綜合刺激。在此,充分發揮了多媒體手段的作用,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為下面的分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影片結束,出示兩幅幻燈片。一幅是對老師的細節描寫,另一幅是“我”的心理變化圖。

請同學們注意,在這兩個自然段中對老師的描寫是相當細膩的,“講完課做學問”說明這位老師在治學上的嚴謹;“對我們作文要求極嚴格”反映了其在教學上的嚴格要求;尤其是后面的一些細節描寫,更體現了他對學生的嚴格但又充滿著愛撫之情。對自己的描寫,作用主要抓住心理活動,來表現出自己在犯了錯誤之后,經過老師的批評教育,由恐懼到后悔再到對老師的理解的變化過程。開始被老師叫到辦公室,以為要發生什么事情,而感到“膽顫心驚”,這是學生常見的心理現象;但老師并沒有嚴厲地批評指責他,使他感到“心驚耳熱”;接著老師語重心長地跟他說了一句“要好好作文”,頓時“慚愧、后悔、懊喪”等心理一時齊發。把小學生此時此境的心理活動刻畫得淋漓盡致,深深地打動了每一位讀者的心,因為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一段難忘的時光。

經過剛才的細致分析,相信每位同學必定會被其中的情節所感動,由此會想起曾經教過自己的老師,會有許多心里話要對老師傾訴,所以,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一個表演項目,這也可以說是這堂課的高潮部分,成功與否就在此一舉。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的《智力的結構——多元智力理論》,對其中的七種智力作了闡釋:人除了具備語言、數理邏輯智力之外,還有空間、身體運動、音樂、人際交往和自我認識智力。從這一理論出發,我設計這一環節的教學活動:運用語言智力,讓學生從語段中找出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并揣摩其含義;運用自我認識智力,讓學生進入到這一情境,試著分析自己的內心,努力進入角色;運用人際交往智力,讓學生學著去區分他人的情緒,尋找一個或一些同學,參與表演;運用身體運動智力,讓學生試著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把這一動人的場面,表演出來。

出示幻燈。在這幅幻燈片中,主題是很明確的,即表演提示:第一步,要求學生找到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尤其是有關錢先生和“我”的詞語);第二步,結合全文,揣摩詞語的含義;第三步,發揮合理的想象,進行再創造(先自我表演,再尋求配合)。在此,我采用的是聽覺效果,在打出幻燈的同時,播放《輕輕走過老師窗前》作為背景音樂,這首樂曲曲調悠揚,節奏舒緩,同時又表達了對老師的深深情意,很能感動人。同學們在閱讀課文時,聆聽這首樂曲,很快進入了角色。他們細細地品味著,饒有興趣地琢磨著,從他們的眼神中,從他們的張張笑臉上,可以看出,他們都在回想著自己的老師,想起了老師的一言一行,想起了老師的諄諄教導,在音樂聲中,他們的感受更強烈了,他們也更快更好地理解了課文,因此,他們一個個都有很強的表演欲望,爭著想上臺表演。結果每一組的表演都獲得了滿堂喝彩,把課堂氣氛推向了最高點。

在此情形下出示最后一幅幻燈片,借此對課文作一簡單總結,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在這幅幻燈片中采用強烈的視覺效果。我們面對的每一位學生都是相當純潔的,他們是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暢游在一片藍色的知識海洋中,所以我以淺藍為背景顏色。在幻燈片的中間部分是一顆火紅的心在閃爍,每閃動一下,跳出一行字,依次是“觀察——生活(人和事)”、“感受——生活(情和景)”、“反映——生活(人事情景)”,以此來刺激和提醒學生記住,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寫作中,都要用心觀察,用心感受,用心反映。

一堂課結束了,雖然在構思課型結構上,在設計制作課件時動了不少腦筋、化了不少時間,但是,通過努力,運用課件一步步地引導學生,調動學生的情緒,極有創意地完成本課內容的教學,并收到較好效果。

語文與信息技術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世界范圍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實際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語文教育既是提高學生文化科學素質的奠基工程,又是發展思想道德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的必要條件,而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發揚全體學生的主動精神、自主意識、發展學生的健康個性。要發揚學生的主動精神、自主意識,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妙的運用電教手段,是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思維活動、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下面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1.質疑議論,主動探索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中由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是訓練思維的基本手段。學生自己發問,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等待教師傳授知識的依賴心理,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探索者。出現問題后,上課時間更多的由學生用來小組討論以解決這些問題。學生有了充分的學習實踐,其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綜合能力都能得到鍛煉,獨立閱讀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將學生提出的疑問隨機輸入,并顯示在屏幕上,同時把它們排列成序,再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最后,以學生匯報的形式將問題解決。這樣,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主體式教學”,改變了課堂固有模式,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2.創設情境,入景動情

現行省編語文教材融語言文字訓練與思品教育為一體,通過學習課文,不但提高了學生理解、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優秀品質和情感。利用電教手段創設各種情境,正式完成這一任務的最佳形式之一。小學語文第四冊《公雞的臉紅了》一文中,公雞在它的朋友需要幫助時,很不禮貌地拒絕了;而當它的屋頂被大風刮跑后,鄰居們熱情地幫助搶修,公雞想起自己平時的表現,臉紅了。為了幫學生體會公雞的冷漠、以及它得到朋友們的熱情幫助后后悔、慚愧的心理,從而領悟朋友間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這一主題。為此,我播放了一段無聲的錄像,展示公雞傲慢待友的故事情節以及風雨交加的晚上,公雞急得又叫又跳,朋友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冒雨為公雞搶修屋頂的場面,讓學生看圖想象(公雞會急得怎樣叫;朋友們又會怎樣進行安慰;得到幫助后的公雞會怎樣想„ „)、并要求給畫面配解說詞(說說朋友們是怎樣齊心協力地幫助公雞的。)在動人的情節中,學生通過看、想、說、比,入真情于動景,有了觀察的興趣自然也容易展開豐富的聯想,從而說得生動、比得細致,繼之深入地理解課文的主旨。

3.激發興趣,觀察感知

在傳統教學中,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學內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現象,學生無法看到,而低年級學生閱歷又較淺,問題難以得到滿意的解決。教育技術,使之直觀化、具體化。“百聞不如一見”,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孩子們有身臨其境之感,通過觀察,引發了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利用電視錄像將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展示于學生面前,使學生對小蝌蚪的變化有一個整體了解。然后將錄像片中蝌蚪變化的幾個階段的曲型圖片制作成教學軟件,利用電腦多媒體,將蝌蝌身體變化過程分步展示于一個畫面,學生就能如身臨其境般在課堂中理解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再如:學習第三冊《祖國山水多美麗》一課時,過去每講到這一課,學生只能通過同學、教師的介紹,結合圖片來了解祖國的名山大川,現在,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既可以展示各個景點的聲像資料,同時又能收聽相關介紹。隆隆之聲震耳欲聾,飛瀑彩虹,磅礴氣勢,呼之欲出。學生學習興趣大增,通過親自聽、看,獲得了大量的知識。且記憶深刻,油然產生了熱愛祖國名山大川并為之自豪之情。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在電教實驗班中,每一學期我們都安排了若干首古詩的學習,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的優勢,化抽象為直觀,幫助學生理解、體會,激發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

4.突破難點,品詞品句

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些知識,教師用幾句教學語言很難表達清楚。為了突破這些難點,利用電教媒體,就能大大減少教學時間,而且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取知識,掌握本領。如《精彩的馬戲》一文,為理解“絕活”一詞,在體會課文語句的同時,如再讓學生觀看一段“山羊走鋼絲”的錄像,這樣對理解詞義就大有幫助。再如《司馬光》第三自然段中的一個“一不小心”用語言解釋顯得啰嗦而不形象,用CAI演示學生馬上就明白了,讀此段內容的時候自然就能讀出急切、意外的語氣。本課的重難點是要讓學生懂得司馬光是個遇事不慌、聰明勇敢的孩子。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我利用CAI的情景展示,進行對比教學,針對第四段內容我放出了孩子面對突發事情慌亂一團的情景動畫,讓學生觀看后再找出與畫面有關的段落讀一讀;然后讓學生指出“別的小朋友”是畫面中的哪些小朋友,再問:他們怎么啦?“慌”是什么意思?他們慌成什么樣兒了?他們為什么會這樣?司馬光在他們當中嗎?這樣提問,一步一步地烘托出司馬光的表現。到此時,我就不讓學生往下看了,而是讓他們自己找第幾自然段是寫司馬光的,學生找到第五自然段后,指名上臺,學司馬光的所作所為之后,我又出示CAI,讓學生通過生動的動畫來理解“沒有慌”“舉”“砸”等詞語,并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對照圖畫把文中表示司馬光動作的詞找出來,打上點,這時再問“舉”說明什么?“使勁砸”說明什么?“幾下子就砸破了”又說明什么?學生的回答就顯得既輕松又愉快了。解決疑難問題后就不難讀出應有的心情和語氣了,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展開討論:通過對比,你覺得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于是我要達到的目的在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中實現了,此課的重、難點也就較輕松地突破了。最后重放多媒體設計畫面時,學生就能很好地說出畫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并能清楚地復述出司馬光救人的經過。

5.深化練習,延伸擴展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語言練習,將知識實行延伸、擴展以達到理解基礎上的運用,可以較平時運用普通教法更省時、省力,更直觀,易掌握。如教學生用“„ „像„ „”的句式說話,可以運用電教媒體手段,在圖像上出示若干本體,再以提示方式出示相應的喻體??梢宰寣W生很快找到本體和喻體之間的聯系,生動形象的句子自會脫口而出。

在課后練習中,運用多媒體電腦可以展示更多學生感興趣的習題和課文補充材料。用現代教育技術設計的教學軟件,可以把習題的形式變得更活潑、新穎,把習題的內容擴展得更廣、更深,這也是課文知識內容的補充。這樣在落實知識的同時,擴大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練習部分由枯燥,而變得有形有聲,如游戲般易操作,好掌握。

小學語文教材的知識內容極為豐富,其中許多知識都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說不清的?,F代化教學手段可以充分發揮其再現性的特點,把抽象的概念、難以觀察清楚的現象、跨越時空的事物、不易演示的實驗通過動畫、錄像、投影的形式進行信息處理和圖像輸出,在顯示屏幕上微觀放大、宏觀縮小、動靜結合、圖文并茂,聲色兼備,在短時間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降低了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難度,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認知特點來實行意義建構,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思維,強化學生的記憶,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質,促進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學習能力的形成。

改革現有的學生作文評語的寫法

我國語文教育從古至今一直帶有極強的片面功利化色彩。“大一統”的封建專制體系決定了我國教育重集體而輕個人,重社會需要而輕人的需要。這種思想根深蒂固,并未隨著社會制度的改變而發生根本的變化,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左右著人們的教育觀念。表現在作文教學中,從許多孩子的作文中,我們幾乎感受不到孩子的靈性與活力,體會不到少年特有的稚氣與眼光,看不到敏感的情思和豐富的想象力,讀不到鮮活靈動的語言和獨特的表達方式。作文中沒有孩子,沒有靈魂,沒有個性和個體,有的是千人一面的“裝在套子里的人”,有的是急功近利和文字游戲。要改變這種狀況,還得從改革現有的學生作文評語的寫法入手。

評改是作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給學生下作文評語,則是這一環節的點睛之筆。然而,傳統的作文評語大多公式化、模式化,諸如:中心是否明確,重點是否突出,詳略是否得當,層次是否清楚,語句是否通順等。這類評語往往可以放在任何一個人的任何一篇作文中,雖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評價學生作文的成功之處或問題所在,但嚴重忽視了培養人、發展人的要求,僵化教條的語言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發揚優點和修正錯誤的積極性,更談不上對學生健康的寫作心態的引導和高尚人格的培養。

“做人——作文”教學理念告訴我們,作文評語必須改革,朝著“以做人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進做人”的方向改革,并以此為契機教育學生邊作文邊做人。也就是說作文評語不僅要評價學生習作的優劣,更重要的是能夠與習作者實際心靈上的交流和溝通,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通過長期的評語感染,領悟寫作技巧,磨練意志品質,逐步提高寫作能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做人——作文”素質養成和和諧發展。

那么,究竟應該怎樣為學生的作文寫評語呢?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概括的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作文不但是學生作文能力的體現,也是其世界觀、人生觀的集中表現,所以教師的作文評語不但要在寫作方法上進行指導,更重要的是在學生的道德品質,為人處世等諸多方面進行引導。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有低級和高級之分,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教師要站在理解、尊重學生的角度,改變以往作文評語中作為說教者的形象,與學生進行平等的、耐心的心靈交流,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評價學生的文章,最重要的除了要求他們寫得生動、形象、具體外,更要使他們喜歡學習、喜歡表達、喜歡寫作,覺得那是一種快樂。針對學生的心理,教師要用一種清新、親切的語句,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自覺性、自信心和積極性,使每一位學生都喜歡寫作,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寫作水平。我認為真正文質兼美的作文評語應該體現人文性和藝術性,讓老師良好的語言熏陶學生,這對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葉圣陶先生說:“批改不易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點,此意好。”根據葉老的指點,在作文評語中必須堅持運用愛的效應。那么,如何在作文評語中運用愛的效應呢?我有以下三點主張:

熱情的贊揚

我國文壇巨匠茅盾小學時代的兩本作文,作文中留下了老師充滿熱情的贊語:“好筆力,好見地,讀史有眼,立論有識,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前程遠大未可限量,十二歲小兒能作此語,莫謂祖國無人也。”這些極富鼓舞性的評語,無疑給少年茅盾以極大的啟示和鼓勵,成了他在文學道路上奮進的動力。

一位著名的作家在給他的語文老師的信中這樣寫道:“是您多次在我的作文中寫下激勵我不斷努力的話,我至今還記得,您說我會成為作家的話,是您的話讓我做起了作家夢,沒想到現在夢成真了,我要感謝您的鼓勵。”可見,有時老師在學生作文中寫下的一句話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

無論是優生、中等生還是差生,只要寫出了優秀的習作或此次習作有明顯進步,就應該正面肯定習作的可貴之處,趁熱打鐵,以充滿激情和希望的評語鞏固學生已有的成績,增強他們不懈努力的信心。例如:“可嘉可賀,又一篇佳作問世了!細致的內心活動描寫,巧妙的前后照應,證明你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技巧。從你的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21世紀的巴金!”這樣的評語既肯定了學生對作文技巧的靈活運用,又使學生體驗到作文成功的愉悅與滿足,讓他們覺得自己才是作文的主人,從而激發他們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在心靈深處樹立起為做人而作文的信念。

情感的撫慰

先學做人,后學作文,文如其人都是對作文做人關系的很好闡述。我們現在的作文教學,往往只重視對學生寫作技巧的指導,忽視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其實,不管是成人的文章還是學生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體現了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他們思想品質、道德行為的一種流露。通過情感式的評語,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把作文與做人結合起來。

例如:有位學生因為來自偏遠的農村,生活較困難,使她在新的城區學校里十分自卑。有一次在寫作文《我》時,她寫到:我是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鴨,與城里的同學比起來,自己顯得太丟人了,總覺得自己抬不起頭來„„

老師讀后感觸很大,為了使她能很快自強起來,于是寫下了這樣的評語: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鴨,飛進了我的叢林,我憐愛她的自卑和嬌弱,我欣賞她的誠實和坦率,我更珍愛并撫慰她灑滿露珠的羽翼。你信嗎?這樣一只丑小鴨,真的會成為茂密叢林中的一只驕傲潔白的天鵝。從此,這位同學的作文水平不斷提高并且佳作紛呈。后來,她以“小作家”的稱號被重點中學免試錄取。事實證明,愛的力量是學生健康發展的源泉。

又如:一位學生在《我的媽媽》一文中流露出父母離異帶來的極度傷感,而習作又文從字順,情感真切。評語可以這樣寫:你感情上的痛苦我很理解,值得欣慰的是,你是一個堅強的孩子,是個懂事的孩子,因為你寫出了這樣一篇令人感動的佳作。我為有你這樣的學生而高興,只要把握住今天,你的未來一定會是美好而幸福的。

感情的延續

孩子的情感從內心流入作文里,又從作文流向老師的心間。老師又把一份真誠一份情誼借助文字注入孩子情感的小溪中,讓它永遠的流淌,這就叫感情的延續。因此教師不能單純側重對學生習作的寫法指導、理論說教,而應站在與學生平等的角度,就學生作文中反映出來的思想認識、道德情感、語言運用等進行全方位的互動式交流,讓他們覺得他們高興的時候,老師在鼓掌,他們傷心的時候,老師在為他們流淚。激發學生潛在的表達欲望,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與熱情,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和寫作水平的提高。

做人講究一個“情”字,作文也講究一個“情”字。學生既富于情感又不成熟,作文評語理應影響他們做人的尺度,引導他們遵循正確的做人原則成長。所以作文中老師的評語如能達到文字相通,情感相通,學生就不會討厭作文了,而能把作文當成朋友。他們會情愿走進這個有芳草、有綠葉、有溪水的清涼世界。

例如:有位學生在《一串紐扣》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清明節那天,兩個“小布鞋兒”跪在老師的墳前久久不肯離去,她們一個燒了一張寫著100分的考試卷,一個燒了一串塑料紐扣。她們想起了老師硬把她們從爸爸的“板車”上拉回學校,想起了老師用買藥治病的錢幫她們交了學費,但是老師“走”的那天,穿的上衣還缺著兩個紐扣„„

老師看了深受感動,寫下了這樣的評語:你的故事叫我好感動。我真為那黃土下的老師感到高興,她生沒帶來什么,死未帶走什么,但她卻在這個世界上擁有兩個善良懂事的學生。學生惦記著老師,老師心安;學生勤學上進,老師滿足。我也是個老師,假如我的學生在我死后也這樣記著我,讓我知道他們在進步,假如上帝愿賜給我五倍的生命,我情愿再當上三百年老師。

實踐證明:在作文評語中,教師一顆愛心寫評語,會使學生變得自尊、自信、自強,從而激發學生巨大的寫作熱情。

愛迪生說過:“最能打動人心靈的還是美。”自然美、藝術美能打動學生的心靈,教師充滿感情,文學氣息較濃的優美語言恰當地運用在作文評語中更能打動學生的心靈,催化寫作熱情,深化寫作認識,真可謂:語言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所以,作文評語也應講求藝術性,不妨也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

新的語言

語言貧乏,干癟乏味是作文評語的大忌,教師要根據學生具有新鮮好奇的特點,準確地譴詞造句,運用新鮮多彩的語言,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有效地激發學生進行新的探求活動。例如:關于觀察的重要性,三次五次總是寫“要觀察”、“要仔細觀察”、“觀察要仔細”,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毫無吸引力。如果這次寫“美是到處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來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下次寫:“如果一面觀察一面思考,盡可能地讓多種器官參加活動,多看、多聽、多想、多觸摸,那么觀察所得會更全面準確。”

有位學生寫《小螃蟹的故事》,寫得惟妙惟肖,很富有生活情趣,最后還得出了“小螃蟹橫走可愛,人要橫走就煩人了”的道理。如果教師看完文章,就大筆一揮,寫上什么“觀察仔細,語言生動,主題思想深刻”等等,顯然沒什么意義,學生也不愛看。不妨可以這樣評:自然界有許多小精靈,只要你仔細觀察它,它就會給你豐富的聯想和有益的啟迪。有人觀察蜜蜂,贊美它無私的奉獻精神;有人觀察螞蟻,佩服它勤勞的品格;而你觀察小螃蟹,喜歡它的倔強???,這些小精靈可真給了我們不少啟迪,真像你說的一樣,螃蟹橫走可愛,人要橫走就煩人了。這是你發現的道理,大人也得佩服。

語文教師導語設計

導語,即課文教學時的開場白,教師一走上講臺,就用一段娓娓動聽的導語引入課文教學,就像一場精彩的戲拉開了序幕。一堂語文課,學生要學習新知識、接受新內容,老師一開始上課就得扣動學生的心弦,激起他們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這個“開場白”是至關重要的教學步驟,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識教學的必不可少的環節。

一段生動形象的導語,會像一股伴隨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進學生的心田,潛入他們的記憶深處;一句精辟獨到的導魚,蘊含豐富深刻的哲理,定能扣人心弦,發人深省。會對學生的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巧妙含蓄的到玉,要舍得在每堂新課的到與設計上下功夫。

語文教學的導語設計,往往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文體類型、作家風格、作品的內容和具體寫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學環境(包括所教學生的思想水平、知識基礎、接受能力、年齡差異和個性特點,還有季節氣候等自然條件)而靈活運用的。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列舉下列幾例常用的到玉,供同行們共同探討。

一、激勵奔放、奮發向上型導語

設計這種導語,文體一般為散文和記敘文。如朱自清著名的散文《春》的導語可用:“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繪過春天,贊頌過春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古代詩人描寫春天的佳句——杜甫《絕句》、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泊穿瓜洲》)„„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冬天里我們遠去,春姑娘姍姍而來,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片陽光明媚,和風吹送,郁郁蔥蔥的美麗景色,這景色給大地注滿了無限生機,給我們無窮無盡的力量!’”

這段導語感情真摯,既有知識性,又有啟發性,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了,使學生睜大了求知的雙眼,恨不得馬上闖入春天的大自然去盡情的瀏覽、享受。接著,老師就可以因勢利導的教學新課了。

又如胡涌的《黃河灘頭》,描寫的是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給黃河灘頭的人民帶來了欣欣向榮的景色和幸福的生活。這樣一篇有時代特色的抒情散文,導語的設計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給神州大地注入了新的血液,生機勃勃的現代化建設的新景象給人以鼓舞。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無不發生這日新月異的變化。曾經是中國民族文化發源地的黃河兩岸,經過十年改革,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作者胡涌從那“滿園關不住”的春色中,信手摘取了一朵嬌艷的紅杏細細地品味,心中充滿了抑制不住的激情?,F在,讓我們緊隨作者的思路,一起站在黃河灘頭,放目覽勝,共同享受這賞心悅目的景色吧!”

這段導語,不僅把現實與歷史聯系起來,顯示出十年改革的巨大成就,同時是學生的耳目為之一新,對祖國和改革開放政策產生了深愛之情。

二、誘導思索性導語

設計這種導語時,教師要把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的線索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正確的誘導,駕馭全文的內容,是學生形成一種思索過程。

如茅盾的《白楊禮贊》的導語:“同學們,打開課本仔細的看一下插圖——誰能解說一下這幅圖畫畫的是什么?為什么這幅圖畫放在這里?作者為什么要對平凡的白楊樹加以禮贊?‘禮’是什么意思?作者又怎樣進行‘禮贊’的呢?作為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領導人,矛盾對白楊樹非但不另眼相看,還情不自禁的謳歌贊美,我們看看他是用什么樣的寫作方法,哪些滾燙的語言,把白楊樹的形象維妙維肖地描繪出來,從而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自己的感情?《白楊禮贊》學習后,大家一定會深刻的感覺到它的確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杰作。”學生的思路緊循著教師這段步步深入,誘發思索的導語,語教師很好地配合,積極思維,教學的效果是比較顯著的。

又如契珂夫的幽默諷刺小說《變色龍》地導語:“《變色龍》是描寫動物世界的科幻小說嗎?是想象天空神魔的神話小說嗎?那么它是一篇怎樣的小說?‘變色龍’是什么?作者為什么借這一種動物來描寫一位堂堂的警官?俄國著名小說家契珂夫在世界文學畫廊中成功的塑造了‘變色龍’的形象,這個典型形象使人們在覺得滑稽可笑的同時又產生深深地思索。”

這個簡潔的導語會使學生思路開闊,觸類旁通,用心去推敲、領悟作品的精髓。

三、“平鋪直敘”型導語

用這種“平鋪直敘”型導語有助于向學生介紹推介作品,使學生既增加文學常識,同時也了解課文的來龍去脈。這種導語運用于小說等(尤其是長篇小說節選)課文。

如課文《烈日暴雨下的祥子》地導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出自《駱駝祥子》。祥子是小說的主人公。他生長在農村,在封建勢力壓迫下,失去了僅有的幾畝田,又死了父母親,難以度日。便跑到北京,靠拉人力車(租車拉)為生。憑著身強力壯,咬緊牙關,省吃儉用,拼死拼活地干了三年,積累了一些錢,自己買了輛新車,想以此自力更生,不受老板的欺壓。不料遇上軍閥混戰,新車被扣,連人也被抓住當伙夫。后來他在混戰中逃了出來,并趁機拉上隊伍中的幾匹駱駝變賣了錢,又回北京,仍以拉車為生。這時,還希望重新買一輛人力車。但又遭到了接二連三的打擊:錢被搶走,失了業。無可奈何,只好又回到車行,忍受老板的壓榨。就在這時,老板的女兒虎妞看中了他,跟他結了婚,虎妞還用自己的積蓄為他買了一輛新車。祥子有了家,負擔更重了,不得不拼命拉車掙錢以養活自己和虎妞,還得位家庭人員將增添而做準備。(節選地課文就在這位置上)。后來,祥子的妻子因難產而死,祥子只得賣了車,埋葬了妻子,又去租車拉車。由于生活的折磨,精神的摧殘,祥子的希望都成了泡影,他失去了追求。天昏昏,何處去申訴;天茫茫,哪里去安家?為了麻醉自己,開始吸煙、喝酒、賭博、打架„„漸漸墮落下去。一個善良淳樸的,壯實勤勞的小伙子,就這樣被黑暗的舊社會吞噬,被榨干了身上的血汗,被破壞了靈魂„„。”

這段平鋪直敘地導語,會深深地感染學生,激發他們的思想感情和閱讀作品的興趣。一石激起千重浪,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會很好的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以及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關系,產生對主人公祥子的同情和對舊社會的憎惡感。

四、激勵、勸勉型導語

這種導魚,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能開啟他們的心扉,使他們醒悟、深思,從而積極進取。如學習《時間篇》時的到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曾寫過這樣一首詩:‘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稿松勁腿千尋。古云此日是可惜,吾輩更應惜秒陰。’在新學期伊始,我們學習《時間篇》有特殊的意義?!稌r間篇》共有兩篇文章,《今》為李大釗所寫,《匆匆》為朱自清所寫。通過兩篇文章的學習,我們可以看到名人名家是如何對待‘今’,如何惜時進取的。希望同學們的寶貴,一開始就有個‘惜時’的良好開端,抓緊分分秒秒,努力學習,積極工作,爭取新的進步。”

又如《友誼篇》中《勇于當諍友,樂于交諍友》的導語:“同學們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人人有,也人人要交朋友,但交友不可不慎!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朋友,怎樣交朋友呢?我認為應該像《三國志·吳書·呂岱傳》中地徐源那樣忠誠好直言,勇于當諍友:‘像呂岱那樣看看徐源,坦率耿直——樂于交諍友,并且以這兩位朋友當楷模,正確對待真正的朋友。’”

以上兩段出自肺腑,循循善誘地導語,能激勵學生探求課文知識之心,同時使學生在“惜時”、“交友”等生活中產生“柳暗花明”的作用。

五、比較說明型導語

設計這種導語,多為說明文、應用文教學。這種導語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題目,抓住說明文、應用文的要素。如《蜘蛛》兩篇文章的導語:“說明文就其說明對象分有實體事物說明文和抽象事理說明文兩種?!吨┲搿穬善钦f明動物蜘蛛的,都是實體事物說明文。閱讀分析和寫作說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采用一定的說明順序,并恰當的說明方法。說明動物可以抓住動物的外形、聲音、習性等特征,也可抓住動物的生理結構、生理功能、進化過程來說明。請同學們一邊看課文一邊想,作者是抓住蜘蛛的什么特征、采用怎樣的說明順序、運用什么說明方法來說明蜘蛛的?并且將兩篇課文細細的作比較,體會兩篇《蜘蛛》的寫作角度和寫作方法有哪些異同?

又如《怎樣訂計劃的導語》:“以前我們學過《讀書信》、《新聞兩則》、《〈一千零一夜〉出版說明》、《廣告》等,學習這類文章是為了平時學習、生活的需要。今天學習《怎樣訂計劃》目的也是如此。通過兩篇課文的學習,要求同學們了解計劃的特點,學會訂計劃,以提高自己學習工作的效率。”

這兩段說明介紹型導語,語言平實樸素,目的就是告訴學生怎樣學習和寫作說明文、應用文。使學生在學習這類文章時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六、蘊寓哲理型導語

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少不了對某一事物作一番議論,表明自己的主張和看法。這種主張和觀點必須正確鮮明,符合客觀實際,不能含糊其辭,模棱兩可。而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有的課文地導語設計可以使蘊含哲理性的。

如吳晗《談骨氣》一文的導語:“我們通常說,做人要有骨氣,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寧愿站著死,不愿跪著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戰火紛飛年代里無數先輩為了救國救民而拋頭顱灑熱血;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又有數不清的英雄夜以繼日,忘我工作,甚至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我們中華民族是有骨氣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有骨氣的!現在我們仍然一課文題目為論點,請同學們舉一些我們周圍的人作為例子,來證明這一觀點。”

又如,高士其《笑》的導語:“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對于‘笑’,大家都非常熟悉。笑是心情愉快的表現。笑就像一縷縷陽光,給我們帶來溫暖和活力。學了高士其的《笑》,我們一定會對笑的含義、成因和功用有更深一層的理解,同時我們也會用自己的笑意、笑容和笑聲使祖國、使世界充滿歡樂。” 這類導語除了啟發誘導學生認真鉆研課文以外,還能使學生聯系自身實際進行思索回味。

總之,導語的設計離不開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無論設計何種類型的導語,都要針對教學目標,都要有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思想感情的陶冶,有利于文學修養的提高,有利于審美觀的養成。讓我們共同努力,使導語這朵瑰麗的鮮花在語文教學園地上怒放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

文章的修改,從某種意義上說,貫穿于整個寫作過程中。如材料的選擇、中心的提煉、語言文字的運用等,從“打腹稿”直到最終完成,都在不斷的修改中。而要寫成一篇好文章,只有經過反反復復的修改,才能精益求精,不斷提高。

那么,如何幫助學生養成修改作文的習慣呢?

第一步,教師先對學生的習作進行書面批閱,將文中的主要錯誤或其他不妥之處用規范的修改符號標出,并加上一定的眉批和總批。為留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機會,教師一般不作具體的修改,也不批成績。

第二步,在對學生作文中一些主要的、共性的問題進行集體評講之后,再進行面評面改。教師將作文本發下去,讓學生仔細體會批語,然后將他們逐一請到面前,讓他們一邊讀自己的作文,一邊對標出的錯誤之處說說自己的修改意見。有的學生看不懂批語,或提不出自己的修改意見,教師就當面說明具體的修改指導意見。如對內容不合題意,或隨意編造而不合情理的,幫助他們分析,指導他重寫;對因文句不通、條理不清無法下筆修改的,就讓他們邊說邊改,逐段改好;對基本功較好,文句通順,結構合理,但不夠具體生動的,引導他們豐富內容,再提高一步。

第三步,在面批面改之后,讓學生動腦動手,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步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認真細致地“刪、補、調、換”修改。

第四步,教師一邊對照查看他們的修改情況,一邊對謄清后的作文再次進行批閱,然后批上成績,這對學生認真修改作文是一種肯定和鼓勵。

第五步,教師進行第二次集中評講,著重表揚能對作文進行認真修改的學生,推薦改得好的篇章和片斷,鼓勵他們再作適當的修改。

經過師生雙方這樣反復多次的修改,學生明白了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處,懂得了該怎樣寫,不該怎樣寫,自己再修改時,也就不會感到困難了。

當學生初步具備修改作文的意識和能力之后,教師就要及時地引導學生獨立修改自己的作文。每次初稿完成之后,教師先進行集體講評,然后讓學生自評和互評;同時也由人人面批面改改為按需要進行面批,重點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對學生已寫好的作文,允許保留幾天后再上交,鼓勵他們隔幾天再改;最后,教師再根據學生修改作文的修改的效果,綜合評定成績。學生通過每次修改前后的對比,實實在在領悟到了認真修改的好處,從而極大地提高了他們對修改的認識和興趣,逐漸內化為自覺的行為。在后來進行的兩次調查中發現,他們不僅能百分之百地按照教師批閱的要求進行認真修改,還有許多學生在完成初稿交給教師之前就已經作了多處的修改。

“教是為了不教。”學生修改作文的習慣一旦形成,便會在“落筆”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后反復推敲,長此以往,寫作水平必將大有提高。

初中語文研究性閱讀教學初探

徐 奮

摘要:以《曹操煮酒論英雄》為例,講解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研究性閱讀教學,并提出在進行研究性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課前準備;要尊重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體驗;研究性教學要充分尊重文本。

關鍵詞:初中語文;研究性;閱讀;文本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8-0627(2003)03-0121-02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載體,以主動探究為特征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習和社會生活中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它強調教學中應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主動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新知,形成技能;同時它又重視教師的教學指導,尤其當學生面對學科學習和社會生活中界定不良的問題時,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步驟、措施。若以這種理念來審視語文閱讀教學,會發現許多地方不盡人意的地方。一些語文教師由于缺乏先進理念的引領,仍囿于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諸如介紹寫作背景,劃分段落層次,歸納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點等,這種千課一面的程式化教學,漠視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直接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為此我們倡導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通過對閱讀主體(學生)接受意識的研究、閱讀心理機制的剖析、讓學生在閱讀中充分張揚個性、融入自我、讀活作品、品出境界。

現代閱讀理論認為,閱讀是作者、作品、讀者這三個環節之間的一個互動過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聯系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一個橋梁,作者則以文字符號為載體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讀者則往往從已有的經驗出發,通過對文本的解讀、觸摸作者的靈魂,與其發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鳴。從這個意義上講,作品的價值與地位是作家的創作意識與讀者的接受意識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讀者原有的知識結構、思想觀點、生活經驗直接影響到對作品的理解、感悟、觸發。當然,這里的閱讀所指的是自然狀態下的閱讀,閱讀過程主要是依靠個體的知識儲備、情感體驗、社會閱歷來完成的,而教學狀態下的閱讀是指在教師指導下以課堂組織形式進行的群體閱讀活動,除上述三者之外,還涉及到閱讀場景(特定時空、特定氛圍)第四要素。閱讀場景對閱讀主體(學生)的情緒調控和對文本的情景再現有著較大的影響,直接制約著閱讀教學的成敗。這一影響首先來自教師,來自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及課堂調控能力;其次來自學生,來自生生間的互動。由于課堂閱讀處于一種群體的交流之中,更易激化情緒,誘發靈感,有利于閱讀主體進入閱讀的最佳狀態。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認為研究性語文閱讀教學一方面要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重點,重視學生自身的閱讀體驗,注重生生間的互動、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學生在理解、認同的基礎上能創造性地解讀文本;另一方面教師要靈活地處理教材,創設情景,組織問題,要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步驟、鑒賞的認知策略和途徑,為學生提供閱讀的內在支撐條件,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運作狀態。這兩者之間前者是目的,是我們追求的理想閱讀教學;后者是手段,是方法,是閱讀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教學浙江版義務初中教材第三冊第二單元第二篇課文《曹操煮酒論英雄》時,筆者在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嘗試。

《曹操煮酒論英雄》節選自《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主要講述了曹操青梅煮酒,請劉備小亭暢談,縱論天下英雄,借此試探劉備的政治抱負。小說借助富有個性的生動傳神的對話,刻畫曹操、劉備這兩個人物形象,再現東漢末年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本篇課文的教學應讓學生明白,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是鑒賞小說的基本途徑之一,也是本篇課文教學的重點;但由于小說涉及的人物眾多,課文節選部分對故事發生的背景又未作必要的交代。倘若僅局限教材內容的分析容易導致學生在人物形象的感知上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也不利于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為此筆者在教學設計上另辟蹊徑,以求有所突破和創新。

一、營造閱讀鑒賞小說的特定氛圍,追求作品主體和閱讀主體的開放性。

《三國演義》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古典文學名著,這就為解讀課文奠定了良好的閱讀基礎。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召喚閱讀期待,在教學準備階段我們掀起一個“讀三國,品人物”的讀書活動,要求每個同學通讀一遍《三國演義》,并且利用中午、自修課播放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電視劇以其全方位的視聽沖擊強烈刺激學生的感官,無聲的語言符號被演化為活生生的場景和鮮活的人物形象,自然地與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一體。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通過上網檢索,與家長探討,查閱歷史資料,準備好課前提問,并以《我眼中的曹操》或《我眼中的劉備》為題寫好自學讀后感。這樣的課前教學準備,其實質就是一種以問題為依托,以學生主動探究為主的研究性學習。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去思考,通過資料的占有、分析、推理、論證,通過不同學科間知識的相互滲透、嫁接,自己得出結論,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二、通過協作互動,思想交鋒,追求閱讀主體的審美獨創性。

閱讀教學是以作品為媒介的,由于文學作品用的是“描寫性語言”,存在某種程度的“意義不確定性”、“意義空白”,而閱讀自身又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它帶有個體濃重的思想傾向,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就給閱讀鑒賞文學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為此在本堂課的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著力引導學生深入作品,通過對文本的解讀、研究、捕捉語言文字符號后面潛在的有價值的意義,具體采用以下幾種方法:第一,聯系前后事件,體味關鍵性語句;第二,抓住矛盾沖突,對比觀照人物;第三,填補閱讀空白,把握人物心態。并把這三種教學方法通過問題組合的形式加以呈現,問題組合一:劉備一進曹府,曹操為何劈臉就問在家做的好大事?一聽此話,劉備為何嚇得面如土色?至后園,曹操為何又言:“玄德學圃不易?”問題組合二:劉備在回答曹操的試探時,為什么連用:“可為英雄?”的探詢語氣,而曹操則直接否定“非英雄也。”從兩者不同的語氣中,試著分析各自不同的心態特征。在曹操步步緊逼的情形下,劉備明知處境危險,為何偏偏不說曹操是英雄?問題組合三:曹操識破英雄,劉備匙落地,你能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劉備拾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嗎?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笑中有哪些深義,試分析曹操此時此刻的心態。這三組問題不是教師一人設計的,而是教師緊扣上述三種學習方法,在匯總學生的課前提問后加以篩選、整理、組合起來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解答、爭論、想象、探究。

在思考爭鳴中學生對曹操這一人物提出頗具創造性的見解。學生認為多疑猜忌是曹操性格的一大特點,但在本章回中這恰恰體現出作為一名政治家應具有的政治敏感,否則曹操何以在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中力挫群雄,逐鹿中原;曹操鋒芒畢露,傲視一切“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這種王者霸氣非曹孟德莫屬,敢說敢作乃真英雄也;曹操固然老辣多疑,但也不乏天真,輕信的一面,劉備一句“圣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就輕巧加掩飾,瞞天過海,當然他的天真、輕信往往是過于自負造成的,“聰明一世,糊涂一時”是曹公的致命弱點;更有學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曹操是三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治國之能臣,亂世之英雄”,小說作家明顯存在尊劉貶曹的傾向。不同思想交鋒、碰撞,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開啟了學生的靈智,學生的情緒處于高度亢奮狀態,課堂教學高潮迭起,求異、求新的思想不由自主地迸射出來。這種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個體審美意識的閱讀教學跳出了傳統閱讀教學的窠臼,避免了鑒賞人物時簡單化、絕對化、臉譜化的傾向,培養了學生以辨證的、理性的眼光去審視人物,真正達到了閱讀教學的目的。

以上僅是閱讀教學中一些粗淺的體會。通過這次教學嘗試,我們進一步意識到:第一,研究性閱讀教學的實施,應注重課前的學習準備。在這一環節中,為了支持學生的主動探究,教師應盡可能把媒體選擇、使用、控制的權力交給學生,以利學生廣收各種有效信息資源,拓展視野。第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和感受。當學生的思維處于膠著狀態時,作為教學組織者的教師,應以協作的態度參與學生的研究過程,通過巧妙的點、撥、導、引,把學生的思維導向深入。第三,研究性閱讀教學應充分尊重文本。教師在鼓勵學生自由探索的同時,應及時糾正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出現的脫離文本,不切實際的穿鑿附會傾向??傊?,與傳統閱讀教學相比,研究性學習帶來了教與學方式上的重大變革,必將為語文閱讀教學注入更大的活力。

關于語文教學互動場的構建

俞冬偉

摘要: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互動過程。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必須突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重視教學互動場的建構。根據集體動力理論和需要動機理論,采取教與學的互動學習方式,優化課堂交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把學生內在需求和外界學習環境結合起來,把知識、能力、人格“內化”給學生,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形成互動、互助、互促的自組織,促使教師與學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學活動中提高語文綜合素質。 

關鍵詞:語文教學;互動場;和諧;合作;共創

中圖分類號: 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8-0627(2002)06-0109-05

“知識的價值在于作為思考的焦點激發各種水平的理解,而不是作為固定的信息讓學生接受。“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語文教學要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自覺承擔起培養學生的悟性、靈性、個性、創造性的重任。而傳統教學較多地把課堂作為展示教師水平、區分學生優劣的場所,把學習過程看作是信息量的積累過程,即把學生學習過程看成被動的“他組織”,而不是主動的質的“構建”過程。這種課堂氛圍不利于學生培育智慧、發揮潛能和養成獨立、開放、成熟的個性,甚至連知識的學習也達不到最佳。故而,要走出傳統教育的模式,我們必須確立新的教學理念,以建設的心態關注并參與語文教改,尤其要關注語文教學互動場的構建。

一、什么是教學互動場

“場”理論是德國心理學家勒溫借用物理學中“磁場”概念而提出,最初用于個體行為研究,后來擴大到群體行為的研究,提出“群體動力”的概念。所謂“群體動力”就是指群體活動的方向和對其構成諸要素相互作用的合力。把人的過去、現在形成的內在需求看成是內在的心理力場,把外界環境的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場;人的心理活動是現實生活空間內在的心理力場與外在的心理力場相互作用影響的結果。語文教學要控制教與學的行為,必須充分調動課堂群體的力量,在把握學生內部心理活動的基礎上,通過控制外在的心理力場來進行。

現代教育把學校教育看作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一種生命與生命交往、溝通的活動,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合創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優化教學互動的方式,調整師生關系,形成和諧的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師、學習個體與小組以及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合作,充分發揮課堂集體教學、小組合作學習以及個體主動探究的互補優勢,強化人與環境的交互影響,以產生教學共振,即個體積極參與的共同創造,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模式。

教學互動是課堂上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以及學生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信息的傳播而發生的課堂交往活動。教學互動場就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交往,使教學在互動、互促中產生群體的動力,讓學習者形成自組織,自我構建,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在群性相融中、個性完善中形成良性循環,在和諧、合作、共創中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互動場的構建要注意突出和諧、合作、共創等效應。和諧指教學氛圍、師生關系和身心發展等方面的和諧。旨在創造一種共為主體、認知明確、情感協調、情緒高昂的課堂氛圍,激發創造潛能,提高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合作指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友善的、相互信任的、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圍。師生之間構建一種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教師深入到學生生活中去,做學生朋友,與學生合作,從學生的學習心理、認知規律出發組織教學,共同做出創造性的努力;共創指突破傳統教學中的強制、硬灌和單向傳遞,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下,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交互方式,運用自學感悟、智力激勵、集體討論等方法,密切注意每一個人的獨特性,強化集體思維,發展學生集體創造性能力。

二、教學互動場構建的理論依據

1、需要動機理論馬斯洛需要理論認為,人具有不斷發展和生長的內在本性,人的需要是行為的根本動力。學習要有屬于自我實現的需要層次,它是學習的最初動因,是形成學習動機的基礎。動機是引起和維持主體創新活動的內部心理過程,是形成和推動創新行為的內驅力。興趣是人們從事創新活動的積極情緒和態度定向,具有較強的興奮力,會迫使主體主動尋求認識事物的方法和手段。內部發展需求是教學互動場構建的內在機制,尊重學生的內部發展需求是主體參與教學、促發教學互動的前提,學生的發展需要是他們學習的巨大動力。根據歸屬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兩個維度,課堂教學一方面要滿足學生現實的教學需要,以確保學生有相對較高的參與教學主體性;另一方面要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教學需要層次,以確保學生絕對較高參與教學的主體性。合理的學習需要是動態的,教師在滿足學生現有的合理需要的同時,培養學生更高層次的需要,追求動態平衡,幫助學生不斷擁有較高的學習需要的自覺性。學生有了自覺的高層次需要,其主體參與教學的境界就會更高一些,動機就會更純一些,興趣就會更足一些,同時就會表現出更強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2、集體動力原理集體動力源自集體內部的一種“能源”,集體內部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成員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教學互動合作學習中實現思維和智慧的碰撞,從而產生新的認識,上升新的水平,用集體的力量來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知識經濟呼喚合作精神,社會、學校有義務通過教育使具有不同條件的人都得到學習和運用“自決”與“參與”能力的機會。這就要求教育培養具有善于合作的人才,教師的課堂教學必須從個體走向合作。交流合作是教學互動場構建的外在機制,交流合作會使不同的學生通過互相啟發、補充,讓學生學會理解、傾聽,實行思想、觀點的碰撞,增強自尊、自重的情感,形成自我意識,培養合作精神,實現教育教學的社會化功能。課堂教學通過對不同觀點的交流、交鋒、修正、提升,使每個學生加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期間學生的思維成果為整個學習群體共享。教師作為幫助者、促進者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表現作適時恰當的評價,幫助學生形成更有序、有效的意義構建。

3、民主平等理念陶行知先生指出:“創造力量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 傳統教育崇尚嚴格的控制約束和教師的絕對權威,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創新人格。語文教學必須努力創造一種新的學習文化: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學生和教師是平等的,課堂氛圍是民主的。然而,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并不排斥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整個民主過程的調控者,是整個學習過程的平等首席。在民主平等的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沒有被拋棄,而是得以重新構建,從外在于學生的情境轉化為與這一情境共存”,“教師是內在于情境的領導者,而不是外在的專制者”。課程是學生和教師共同探求新知的一種載體,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從教師處得到的是“推動力”而不是“壓力”。民主平等是教學互動場構建的有機土壤,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不僅能滿足學生學習需要,而且有益于學生課堂交往的滿足。教師對學生“更注重于支持而非批評,更注重于理解而非冷漠和評判,更注重于真誠而非表演角色。師生之間更傾向于相互作用,教師常常以學習者面目出現,學生常?;突W。”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使教學由“我說你聽”變為一起討論、商量,師生之間的界限趨于淡化,教與學的互換日趨頻繁,誰先占有知識和學問,誰先發現和解決問題,誰就首先獲得發言的主動權。民主平等的教育環境承認作為獨立人格而存在的學生的地位和價值,有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教師可以隨時掌握學生的問題,有的放矢的進行指導。

三、教學互動場構建的基本原則

1、主體性學生是否自覺參與語文教學的雙邊活動是衡量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志,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依據和歸宿,是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語文教學互動場構建的核心是主體性,學生是接受知識、消化知識的主體,是認識客觀規律的主體,是不斷完善自我的認知結構的主體,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參與語文研究的實踐活動,在體驗內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主動學習的心理傾向,形成指導學習探究的個人觀念體系。教師要善于不斷創造具有激發性的教學情境,誘導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能動性的實現;堅持自主活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在嘗試、探究、交往等自主活動中獲得信心,個性傾向得以舒展。課堂教學要善于通過學生對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來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自主習慣,使其成為一個學會學習的人,一個具有主體性人格的人;引導學生對課堂教學的信息敢于質疑,敢于發表不同意見解,主動發現問題,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只有學生能以自己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來理解知識,賦予知識以個人意義的構建,所學知識才不再成為外在與自己的負擔,而是可利用的資源。

2、個性化教育必須從尊重學生個性開始,只有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充分的尊重、發展和張揚時,才能真正實現我們的教育目標。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語文學習實踐的主體,因此教學中必須重視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必須以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與運用語文的能力為中心。“教學是一種涉及教師和學生在個性和情感兩方面的動態的人際關系。” 尊重學習個體的差異,視其為一種待開發和利用的教育資源,不斷激發學生的情感,拓展學習的思維,努力培養學習興趣,發揮學習特長,發展獨特個性,為學生創造一種既有統一要求又有各自個性獨特發展的開放時空。語文教學把著眼點放在課堂教學中,以激發學生的動機為前提,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以思維訓練為中心,以多向信息傳遞和多種器官協調活動為課堂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積極營造一種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把課堂改造成為學生個性表現和發展的舞臺。課堂教學必須體現學生能動作用,使外在的教學環境與條件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心理特征,借助學生的興趣、動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優勢,促進其人格的和諧發展,要求教師善于發現并利用每一個人的心理優勢,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和發展的動力。

3、探究性探究的本質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注重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現與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F代教育主張教會學生運用自己的思維去學習、探究和研討,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和“問題能力”發展是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讓課堂充滿問題,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探究學習;另一方面也能夠放手讓學生自主地提出多元的見解,讓課堂真正變成教育學者們所推崇和急切希望的探究新知的場所。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生個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充分投入取決于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精神,所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4、有序性“有序”是指信息量增加,組織化程度增加,系統由較低的結構變為較高的結構;反之,就是無序。要做到有序,任何系統都應開放、漲落,遠離平衡態。而“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也就是通過遠離平衡的有序。由于師生人格與需要的差異,課堂上師生之間的關系,實際上處于不斷的沖突與調適的過程,經過這樣一個過程,使課堂秩序逐漸地穩定下來。學生學習目標的指定、內容的選擇、方法的確定與教師的理想的期望值之間必然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就成了學生迫切希望得到教師指導和教師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的外在動因。教師的主導作用應主要體現在幫助學生成長為學習和發展的主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也應充分發揮自主性和個性化,并在教學中身體力行,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和個性意識,并使師生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形成良性互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綜合素質得到提高,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才能真正使教學相長。提倡自主性和個性化并不等于隨意性、自由化,教師應加以指導和規范。教學的“有序”互動就是讓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相互促進和發展去縮短教師理想與學生實際的差距。

四、教學互動場構建的基本環節

審視傳統的教育規范,在現代教育生態學理念的觀照下,積極構建以“學生參與備課——教師創設情景——學生自主探究——師生質疑問難——共同評析歸納”為基本環節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語文教學的新途徑、新方法和課堂教學新模式,把更多的主動權放給學生,教師的角色轉向分享、學習者,促進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及師生共同與文本對話。

1、學生參與備課教師備課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的心理狀況,即“備學生”。學生參與教師的備課是教師關注學生的外顯形式,能使教師真正從學生的實際狀況出發來設計教學課堂上達到師生“和諧共振”的理想境界。處于信息時代的學生對外界新事物極為敏感,他們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條件,只要教師本著信任與尊重、理解與支持、啟發與鼓勵的原則,充分利用他們的長處,放手發動學生,讓他們制定學習方案,讓他們獨立自主地先行解決課后思考和練習,讓他們在參與備課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效率,確保學習質量,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收集、積累知識的習慣,促進學生廣泛閱讀,擴大信息量。如,在組織《祝?!方虒W前,師生圍繞“祥林嫂悲劇是怎么造成的”議題,共同設計了一個“為祥林嫂告狀”的“道德法庭”,通過“控方律師”的陳述與“辯護律師”的反駁,以此來加深對祥林嫂悲慘遭遇的認識。實踐證明這種讓學生提前進入備課環節有利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主動探究中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2、創設問題情境即創設與教學目的內容、學生認知結構有關的事物,以激起學生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生進入思維探究的佳境。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提出問題,并嘗試自己解決問題。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問題,設置不同層次的疑點,并根據課堂發展的情態,逐步提高創設問題情境的層次。問題情境可以由教師單獨創設,也可以由師生共同創設,甚至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創設。如對于《項鏈》人物性格和主題表達的把握,教學中不妨先選取一個情節或一段話語,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不但要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還要隨機點撥質疑解疑的方法,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在多維思索中探尋理解的途徑,避免簡單的“政治圖解”。問題意識作為思維的動力、創新精神的基石既體現個體思維品質的活躍性、深刻性,又反映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它能促使學生在思索探究中創新。提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發散的過程,指導提問重點應放在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激勵學生的研究動能,激活學生的研究思維上,著眼于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3、引導自主探究課堂教學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覺運用自己的學習方式,自主選擇,自主探究,自我構建的過程。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和學生認知的沖突,使學生產生積極參與學習要求。興趣能使人對客觀事物產生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推動人們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新大綱在教學目的方面要求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其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根基。自主探究是在學生充分運用老師所提供的和學生自己在課堂外所搜集的資料的基礎上展開,整個課堂教學以學生在質疑基礎上的討論問題為主旋律,幫助學生具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對人、事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不要賦予課本內容和所講知識以絕對真理的色彩,要允許學生質疑,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課文進行獨特的闡發、評價和質疑,其中包括雖不成熟完善,卻閃爍著創新思維火花的一得之見;要滿腔熱情地激勵學生以獨立的人格立場和建設性的價值取向來對教師的既定之論作出科學的批評和爭辯,形成師生雙邊心智對流,共享對話的喜悅。如,《六國論》的教學完全可以在學習《過秦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異同,自主探究,把握思想內容、材料選擇、結構安排等特點,在分析蘇洵、賈誼得失中提出自己的“歷史見解”。這樣,根據自己的思考和不斷變化的情況修改和提煉自己的策略,以使學生通過建構主義的學習獲得持續的進步。

4、鼓勵討論質疑討論質疑是思維碰撞、評價批判、理清思路、升華思想過程。教師要創設發言討論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個人或小組圍繞主題共同探討問題,提呈觀點、交流理論、大膽假說、進行辯論,通過觀點的交鋒和思想的碰撞,最終達成學習的共識,從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與集體的協同發展的能力。教師要利用教學內容,把握學生的發言點、討論點,針對學習中暴露的問題,選擇其中對學生發展價值高、興趣大的問題展開討論質疑。在教學中設法鼓勵學生去探索、猜想和發現,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經常地啟發學生去思考,提出問題,讓學生逐步養成求知、好問的習慣和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如在《雷雨》(節選)鑒賞時,究竟如何理解周樸園和魯侍萍的感情,有學生都認為僅冠以“虛假、冷酷”是不客觀、不現實的,通過相互質疑討論,認為他們的感情是真實、懷念是“真誠”的,他們“始愛終棄”的原因不是基于感情,而是封建的門第觀念,周的懷念是由于現實家庭生活失去溫存。結合魯的突然出現和周的社會地位,以及戲劇沖突、人物的個性化語言,不僅準確把握人物間的感情,同時也能進一步加深對周殘忍、自私、冷酷、虛偽的性格認知,加深對主題的理解。通過設疑、質疑、激疑,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使課堂氣氛跌宕起伏,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

5、善于評析歸納學生評析歸納是課堂教學的薄弱環節。學生個體間的思維差異很大,不能過于樂觀地認為通過討論與交流,所有學生對所學知識都有全面的認識,能系統而深刻地掌握事物的本質和事物間內在的關系。因此,教師應針對學生的討論交流適時引導學生進行全面清晰地歸納,幫助學生在發散思維后進行必要的聚合思維,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所學知識有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對學習主題有明確的內在構建。讓“能力訓練”、“基礎知識”、“課文”等諸要素整體優化、有序構建,在動態發展中完善。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態度,學會評析、學會歸納。教師對于學生小組討論后的發言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一方面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整理思路,形成正確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如,《石鐘山記》教學,通過結構分析和主旨探究之后,在評析歸納時可以引導學生就作者“嘆”酈元、“笑”李渤的深刻含義理解,在肯定“質疑舊說”、稱頌“實地考察”的科學精神的同時,對作者的“批評”提出新的“批評”與“質疑”,從而超越知識本身,在更高層面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傊?,組織有效評價對于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能力,促進學習水平的提高及學習心理的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有利于學生的角色內化,有利于激勵學生的內在動因,有利于強化學習的內驅力。

隨著后喻文化時代的到來,教師的課堂權威開始消解,教育應著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語文教學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教給學生某種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從一篇篇凝聚著作者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通過教學互動場的構建,強化師生之間的交流、對話和激勵,內化為教師和學生的情感、情操,影響他們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并最終積淀成為他們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語文教育要通過教學互動場的構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形成自我發展的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引導學生善于合作,讓學生個體和集體形成協同發展的動力。

語文學習要重視創造性閱讀能力的培養

任甬兒

摘要:語文學習中創造性閱讀能力的培養可通過聯想和想象,由個別到一般地展開,在閱讀中充分利用文學作品的未確定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閱讀能力。

關鍵詞:語文學習;創造性閱讀;聯想中圖分類號:G623.2

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8-0627(2003)03-0119-02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關鍵,閱讀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語文能力。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應把閱讀訓練當作重點。

閱讀的過程,就是從語表到語內,由文里到文外,多層次地去感悟語境,多角度地去解讀作者,從而獲得自我創造的形象、滿足自我情感的需求。說到底,閱讀的過程,就是讀者對作品中的語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像體會和思考認識的過程,是情感與理性的結合,是一種思維的再創造。這種帶有讀者主觀情感和意志的閱讀,實際上就是一種創造性閱讀。

在創造性閱讀中,首先必須借助于聯想和想像,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一般到個別,由個別到一般地展開思維,由一個形象創造另一個形象。例如,周汝昌的《淺說一首<清明>絕句》,對“清明時節雨紛紛”一句,作者抓住“紛紛”兩字,從雨的特征,雨的精神,雨的境界,多層次進行剖析,指出還有一層被讀者所忽略的意思,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不同的讀者,會因為身份、地位、心境的不同而賦予“清明雨”不同的內涵,會聯想到相關的人、事、物,于是山水草木,云氣雨絲等都會在讀者的腦海里作出新的詮釋。而運用這些聯想和想像的過程,就是一種創造的過程。我們的閱讀訓練,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潛在的聯想和想像能力,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去聯想、去想像,海闊天空,甚至是異想天開?!都t樓夢》中林黛玉的形象,當代的中學生們能欣賞其“沉魚落雁”之美貌,但決不會認同其“小心眼”及病懨懨的嬌態,他們會從現代明星中去尋找載體,比如周迅、徐靜蕾等,從而形成一個現代版的林黛玉。那是因為同樣的作品,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就會產生新的意義,新的見解。所以,閱讀是一種主觀與客觀的融合,是一種整體感知。閱讀后所產生的心理感觸,是個性化的、人格化的,教師無法用任何標準去統一,否則,就會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泯滅了學生的個性。

其次,任何文學作品都有未確定性,是一個多層面的未完成的開放的圖式結構,它存在的本身并不能產生獨立的意義。而作品意義的實現是要靠讀者通過閱讀使之具體化,即讀者的感覺和知覺經驗將其作品中的空白填充起來,即“排除或填補未定點,空白或文本中的圖式化的環節”,使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確定,最終實現對作品的再創造。課內的閱讀訓練,就是在教師的帶動、指導和幫助下,由學生獨立或與他人共同實現閱讀對象的開放性,并將文中的空白點加以具體化或明確化。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營造一種寬松的、和諧的、民主的氣氛。同時,盡可能多留出時間、空間,讓學生有自由發揮的天地。

眾所周知,優秀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既是鮮明的,又是模糊的,富有張力,它往往能激發讀者豐富的想像,而文學作品的魅力也常常就存在于讀者的想像中。“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道理就這么簡單。如果教師把那些優美的文章進行醫學式的解剖,雖則是具體、細致,但卻把“活體”分解成“死尸”,學生當然是索然寡味了。面對優秀的作品,教師任何自謂的“精妙”講解,都是多余的、笨拙的,它不僅破壞了原作的意境,而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僵化學生的思維,束縛他們的想像力。比如閱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教師要做的工作就是給學生提供相關的知識點,著重于徐志摩短暫的人生經歷與劍橋的關聯。至于詩意,教師決不能用“1+1=2”去確定,可通過聽錄音和教師范讀,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去感受“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去體味由“金柳”、“青荇”等組成的意像所蘊含的摯情深意。因為文章的意蘊常常不是三言兩語能講清的,所以說,閱讀教育中的“空白”不可缺少,教師可作適當的點撥,更多的則是讓學生去“意會”。

當然,這種留有空白式的閱讀教育,是需要一定基礎的。閱讀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大體可分為五個層次:認讀能力→釋義能力→解析能力→鑒賞能力→研究能力。這五種能力,既有其階段性特點,又有其內在聯系。從總體上考察,前三種能力側重于理性的閱讀能力,是一種接受性閱讀,屬于初級階段。而后兩種能力主要是想像中的情感與理性的閱讀,是一種創造性閱讀,屬于高級階段。但如果沒有“接受”,也就無從“創造”。接受性閱讀是一種信息的搜集、積累的過程,是一處積淀,又是一種貯備,是創造性閱讀的前提。否則,創造性閱讀就會華而不實,甚至成為空中樓閣。任何文章都是人類認識世界萬物的結果,它融合了各學科的知識,當我們閱讀科技說明文時,就要借助于生物科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當我們閱讀朱自清的《威尼斯》時,就需要有地理的概念;當我們欣賞白居易的《琵琶行》時,音樂的旋律就會在我們心中澎湃„„

總之,要學好語文,提高自身的語文素質,就必須關心其它學科,即廣泛地閱讀,并接受語文以外的知識積淀。語文是個大概念,其內涵極其豐富,其外延無限廣闊。語文學習在課內,也在課外。正如余秋雨所講:“時代的發展使每門專業的內在結構和外部界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沒有足夠的整體視野,連專業都很難學好。”因此,這種自主的、個性化的閱讀,是一種積累,又是一種創造,它對學生個體良好素質和人格形成與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語文閱讀策略教學探微 樊華強

摘要:閱讀策略具有藝術性、主動性、針對性等特征,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選擇性注意策略、批判質疑策略、推理信息策略和監控理解策略。

關鍵詞:閱讀策略;策略特征;策略教學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8-0627(2003)04-0131-03

一、問題現狀

在我們語文教學的諸多內容中,閱讀教學可謂是耗時最多而收效甚微的一項。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學了那么多課文,背了那么多經典,做了那么多筆記,最終卻鮮有人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和具備獨立閱讀、分析文章的能力,這不能不說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失敗。當前,伴隨著新教材的推廣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語文界探索閱讀教學新模式的聲音此起彼伏,各種閱讀指導方法層出不窮,但是,我們不無遺憾地看到,這些閱讀指導方法并未從根本上解決閱讀教學長期以來“少、慢、差、費”的狀況,原因何在?筆者認為,現今的閱讀指導方法依然固守在傳統的閱讀理論框架中,表現在:

1、閱讀指導的內容只注重如何獲取文本知識,而缺少指導學生如何更新自身的認知結構、不斷調整自身的閱讀狀況。在閱讀中,學生不僅應知道方法是什么、如何運用,更重要的是應知道這種方法在什么樣的語境中運用更有效。換言之,現在的閱讀指導只注重閱讀方法的陳述性知識,而缺少閱讀方法的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

2、閱讀指導更多的是把動機、情緒、意志當作影響閱讀的因素,強調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如何去激發、調動學生這些非智力因素以促進他們的閱讀。而實際上,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在閱讀中更需要學會自我激勵、自我調控情緒及意志,從而取得更高的閱讀效率。

3、閱讀指導內容上更多地集中在閱讀個別環節的完善和改進上,只是提供一些具體的外顯的方法的指導,如怎樣誦讀、如何分層、概括文意等。缺乏更高層次的、即從信息加工角度進行的更一般的內隱的策略指導。

二、閱讀策略的理論基礎、定義及特征

目前學校流行的這些閱讀指導方法實質是建立在20世紀前半期行為主義理論和目標分類學之上的。這些理論認為,閱讀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可分為譯碼和理解兩大分技能,而理解技能又可分解為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等更小的技能。學生閱讀能力正是通過對這些技能的掌握運用而提高的。早在50年代,就有人對這種根據閱讀過程進行行為主義分析得到的閱讀技能提出了質疑。60年代以來,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和發展為閱讀教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

根據認知理論和元認知理論形成的閱讀觀強調閱讀的交互作用和理解的建構特征,并認為任何閱讀都是讀者調動其頭腦中已有的知識、運用一系列靈活而恰當的策略、結合文章提供的信息以及閱讀情景的暗示來建構意義的過程。因此,讀者原有知識與讀者用來促進和維持理解的策略構成了新閱讀觀的重要因素,閱讀策略由此孕育而生。

什么是閱讀策略?閱讀策略就是讀者用來理解各種文章的有意識的可靈活調整的認識活動計劃。所謂策略教學,是指通過教學提高學生對學習要求的意識,掌握和運用恰當的策略來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形成監控策略運用的能力。策略教學越來越引起了教學理論界的重視,相對于技能教學把閱讀能力看成是一系列幾乎高度定型的技能的機械傳授和自動操練,策略教學強調策略的靈活性和主動性,主張讀者自覺監控整個閱讀過程,并在理解出現困難時及時作出反應、調整策略。具體而言,閱讀策略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藝術性。所謂“策略”,本意是指根據形勢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和斗爭方式。那么閱讀策略自然要求讀者根據不同的文章和閱讀目的,靈活地制定適合自己的認識活動計劃。眾所周知,認識活動都有其普遍的規則或程序,閱讀策略也并不排除對規則的運用,但閱讀活動又是因人而異,因文而定的。因此,那種一般性的閱讀方法或技能并非閱讀策略的本質特征,在閱讀策略意義上的方法往往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是獨特的、新穎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閱讀策略帶有藝術性特征。

2、主動性。貫穿于學生閱讀策略實質的東西是它的主動性特征。我們都知道,學生進行閱讀有主動和被動之分。被動閱讀往往是以死記硬背和對文本的機械解讀為特征的,談不上閱讀策略;而主動閱讀則非常注重閱讀策略,非常重視學習者自身對閱讀過程的調整和監控,把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積極主動的傾向與行為作為閱讀的重要內部條件。所以主動閱讀中必然有一定的策略相伴隨,而閱讀策略之精神實質就是它主體意識的明確和主動性的發揮。

3、針對性。閱讀策略總是在讀者面對具體的文本,為解決特定的問題,把各種相關的方法和策略加以選擇、比較,從而找到一種最優化的處理方式。它具有明確目的,帶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操作性。而一般的技能或方法,從教學上來說,即使不是機械刻板的,也起碼是一成不變地運用于所有的文章,因而很難達到對癥下藥的效果。

三、“閱讀策略”教學

既然閱讀策略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提高閱讀質量方面起著如此大的作用,那么,閱讀策略教學應該如何進行呢?研究表明,下面策略能有效地促進閱讀理解。

1、選擇性注意策略

傳統的閱讀觀認為:閱讀過程就是讀者把看到的外部語言,轉化為自己的內部語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讀者通過理解讀物的內容,把讀物的語言轉換成自己的語言、把原文的思想變成自己的觀點。姑且不論這種對“外部語言”、“內部語言”、“轉化”的論述是否與維果斯基的原意相吻合,僅就“閱讀過程”觀而言,它無論如何都不適用于“信息狂轟濫炸”和“觀點莫衷一是”的那種現代社會的閱讀方式了。在信息撲天蓋地襲來的語言大環境中,我們固然應該強調讀者對作品的感悟、熏陶和積累,但也不得不承認,學習者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所有材料都給予注意加工,對所有的文本都予以精思熟讀。因此,在閱讀過程中培養學生對讀物內容的篩選能力勢在必行。正如維特羅克在“生成學習模式”中提出:學習過程不是從感覺經驗開始,而是從對感覺經驗的選擇性注意開始。因此,學習者必須將注意集中在與學習有關的信息或重要信息上。選擇性注意策略是閱讀策略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

2、批判質疑策略

在閱讀中運用批判質疑策略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西方學者一直將批判思維作為創新精神的核心部分來看待,他們主張:批判思維是創新思維的動力和基礎,開發人的批判思維就是開發人的創新思維。要開展批判質疑策略,首先應該了解關于“批判”的知識。如果沒有“競爭性因果假設”(多種合情合理的假說都能解釋同一事實);如果不能分清“競爭性假說”的常見類型;如果在知識上尚不能辨別“報告”(敘述那些通過調查可以得到證實的信息)、“推理”(根據真實的信息創造出新的語義信息)、“判斷”(根據一定標準進行評估的結論),那么“批判質疑”在語文研究中究竟為何物,則不能不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其次,要激活學生的原有知識。閱讀認知過程一個重要的信息加工方式,是同化加工,這是讀者利用原有知識去解釋、消化文章的信息的過程。因此,學生在閱讀中能否激活原有知識影響著他們對文章理解和記憶的程度。當原有知識沒有被激活時,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文章提供的信息,往往容易形成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當原有知識被激活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發生沖突時,不是文章新信息以足夠的理由和證據修改學生舊的認知圖式,就是讀者利用充分的原有知識對新信息提出批判質疑。因此,閱讀中是否激活原有知識對開展批判質疑策略至關重要。再次,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批判質疑策略不僅需要學生有充足的知識儲備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更需要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如果教師始終掌握話語霸權不容學生發表“異端”;如果教師依然高高在上不愿與學生打成一片;如果教師仍然“唯我獨尊”不愿與學生相處和諧,那么批判質疑策略也就成了空中樓閣了。

3、推理信息策略

如上文所述,推理是根據真實信息創造出新的語義信息,它是閱讀理解過程的核心。創建閱讀教學五過程模式的J W 歐文將“閱讀理解”定義為:讀者運用已有的知識(讀者背景)和課文提示(課文背景)去推斷作者意指含義的過程。閱讀推理策略有三個特點:一是語言環境對閱讀推理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這是閱讀推理和邏輯推理的根本區別之處。邏輯推理是形式推理,在所有的情景中過程和結果都是一樣的。而閱讀推理是心理語言學推理,對情景具有高度的依賴性。相同的語言內容處于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其推理結果就會不一樣。二是推理是文章提供的信息和讀者原有知識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首先,文章提供的信息起到刺激作用,引發推理。其次,讀者的原有知識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決定著推理的豐富性和合理性。三是推理的結果創造出新的語義信息。這新的語義信息既不同于文章提供的語義信息,也不是讀者原有知識的翻版,而是一種創新,一種突破,源于前兩者,又高于前兩者。

4、監控理解策略

監控理解是指對閱讀全過程的一種調整和自我評價,其功能不僅是為了閱讀理解的完成,而且也是為了監測其完成的過程和效果。它既是作為特定領域的知識而存在,又作為工具而發揮作用。監控理解主要表現為:閱讀前,通過分析作品的特點、閱讀要求、學習環境、確定恰當的閱讀目的,選擇合適的閱讀策略,使閱讀活動能夠順利進行,這是成功閱讀的前提。閱讀中,隨時檢查是否理解所讀文章內容,當理解出現困難時,及時調整閱讀策略,改變注意水平和閱讀速度,這是成功閱讀的關鍵。閱讀后,評價閱讀的理解程度,檢驗閱讀的收獲和成效,了解認知活動是否達到目的,這是閱讀的信息反饋??偟膩碚f,監控理解主要有兩個部分組成:掌握理解的正確性及深度,以及當理解遇到障礙時,知道做什么和該怎么做。策略教學是近幾年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熱門領域之一,是許多課程改革的突破口。而閱讀策略教學則是策略教學研究的主攻方向。它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必將給閱讀教學帶來新鮮的氣息。

語文多媒體教學的應用

——《難忘寄園情》教學實錄 何楠

摘要:語文教學需要創新,只有這樣,才會有生命力,多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也給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的生機?!峨y忘寄園情》這篇文章的課型設計,就是多媒體教學手段和多元智力理論相結合的產物,可以說是我在語文教學中的一次探索。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多元智力理論;難忘寄園情;教學實錄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 1008-0627(2002)05-0000-00

語文教學需要創新,只有這樣,才會有生命力,多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也給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的生機。有人曾說:由于多媒體技術的出現,“人類將要迎接一次比印刷術、電話和電視更大的技術革命”。教育的發展鮮明的證明了這一點,多媒體技術一進入課堂,便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它具有突破時空,增加范圍,擴大容量的特點,增加了教材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并借助形、色、聲、情的神奇配合,不僅為教師提供直觀、形象、高效率的教學手段,也同樣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智力培養、素質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徑。多媒體教學則是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不同的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周密的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靈活運用現代化教學媒體,并結合傳統教學手段,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進行學習,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認知、理解并掌握最大量的知識。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可以用特定的、優美的音樂來渲染情境,用影視、圖片等圖像資料來顯示情境,用變化的或醒目的文字來詮釋情境„„這些方法在一般傳統教學中可以局部采用,不易有機結合在一起,而多媒體教學則聲像文相結合,讓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讓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起來成為動態,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鐘的時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數千年,溝通過去現在與未來,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引發大量的聯想和想象,創設出一個嶄新的語文教學審美時空。

了解到多媒體教學的作用,經常針對不同課文設計不同課型,同時使用這一手段進行教學,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寧波市組織的課堂創新教學競賽中,筆者設計的《難忘寄園情》一課的教學獲得二等獎?,F就這一實例,簡單談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難忘寄園情》是浙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此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觀察生活的方法和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并通過觀察來記敘事、反映人。而這篇課文是一篇回憶性文章,通過記述當年在寄園讀書時與自己有關的幾件小事,抒發對老師錢名山先生的深切懷念之情。

由此重點及本文的中心出發,設計的教學過程是:

在導入并簡單介紹作者之后,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思考:在此,作者想要表達的是怎樣的一種感情?經過學生的踴躍討論,教師小結:要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得抓住最后一段中的“白霧”和“心香”二詞。“白霧”既是實寫當時的環境,又是虛寫作者淚眼朦朧,從中表達了作者對老師的悼念之情;“心香”帶有虔誠的意思,寄托了作者對老師的懷念之情。這一切都集中體現在師生情上,這是一種難忘的師生情。

但是,思想感情的表達,僅僅通過幾個詞語的分析,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會顯得單調,給人以一種“無病呻吟”的感覺,所以還需要對具體的事例加以講解,從而起到一些鋪墊的作用,使之有所寄托。下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中間部分的幾個自然段,要求:分別用四字短語對作者所記敘的事情加以概括,并從每一件事中感受出老師的某種品質。學生閱讀、回答之后,出示幻燈。

在此幻燈片中,主要采用的是視覺和聽覺效果。因為它是一串按鈕組合,按鈕的名稱依次是“書房談話”、“圍坐聊天”、“欣賞書畫”、“評點畫稿”和“告誡勸勉”,也就是用四字短語概括出來的事情。任意點擊其中的一個按鈕,或出現一個場景,或出現一段對白,或出現一段影片,緊接著出現的就是一行文字,依次是“嚴格要求中充滿愛撫之情”、“學識淵博,師生親密無間”、“重視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以深厚的藝術修養循循善誘”、“重視學生的品德修養”,這些都是錢名山老師的品質,與按鈕(事情)一一對應。

大致了解了所寫的事和所反映出的人物品質之后,請同學們集中閱讀“書房談話”這一事例,共同體會作者是如何對事例進行敘述和描寫的,同時又是如何通過事例來反映人物品質的?此時點擊上幅幻燈片中的“書房談話”按鈕,播放一段影片。首先出現的是一個全景式的書房情景,書房內的環境設置為書滿書架,以體現先生的治學嚴謹,學識淵博;兩邊的墻壁上掛有名人書畫,以體現其深厚的藝術修養;書桌上放有一盆修剪整齊的松柏盆景,以顯示其良好的品德修養。接著出現的就是談話情景,此處采用的是特寫,尤其突出老師的手和臉,因為是老師的手把“我”輕輕拉到身邊,是老師的手輕輕撫摸著“我”的頭,老師的臉上一直帶著淡淡的笑意,但又不乏嚴厲。整段影片都伴隨著悠揚的樂曲,給人以視覺和聽覺上的綜合刺激。在此,充分發揮了多媒體手段的作用,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為下面的分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影片結束,出示兩幅幻燈片。一幅是對老師的細節描寫,另一幅是“我”的心理變化圖。

請同學們注意,在這兩個自然段中對老師的描寫是相當細膩的,“講完課做學問”說明這位老師在治學上的嚴謹;“對我們作文要求極嚴格”反映了其在教學上的嚴格要求;尤其是后面的一些細節描寫,更體現了他對學生的嚴格但又充滿著愛撫之情。對自己的描寫,作用主要抓住心理活動,來表現出自己在犯了錯誤之后,經過老師的批評教育,由恐懼到后悔再到對老師的理解的變化過程。開始被老師叫到辦公室,以為要發生什么事情,而感到“膽顫心驚”,這是學生常見的心理現象;但老師并沒有嚴厲地批評指責他,使他感到“心驚耳熱”;接著老師語重心長地跟他說了一句“要好好作文”,頓時“慚愧、后悔、懊喪”等心理一時齊發。把小學生此時此境的心理活動刻畫得淋漓盡致,深深地打動了每一位讀者的心,因為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一段難忘的時光。

經過剛才的細致分析,相信每位同學必定會被其中的情節所感動,由此會想起曾經教過自己的老師,會有許多心里話要對老師傾訴,所以,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一個表演項目,這也可以說是這堂課的高潮部分,成功與否就在此一舉。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的《智力的結構——多元智力理論》,對其中的七種智力作了闡釋:人除了具備語言、數理邏輯智力之外,還有空間、身體運動、音樂、人際交往和自我認識智力。從這一理論出發,我設計這一環節的教學活動:運用語言智力,讓學生從語段中找出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并揣摩其含義;運用自我認識智力,讓學生進入到這一情境,試著分析自己的內心,努力進入角色;運用人際交往智力,讓學生學著去區分他人的情緒,尋找一個或一些同學,參與表演;運用身體運動智力,讓學生試著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把這一動人的場面,表演出來。

出示幻燈。在這幅幻燈片中,主題是很明確的,即表演提示:第一步,要求學生找到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尤其是有關錢先生和“我”的詞語);第二步,結合全文,揣摩詞語的含義;第三步,發揮合理的想象,進行再創造(先自我表演,再尋求配合)。在此,我采用的是聽覺效果,在打出幻燈的同時,播放《輕輕走過老師窗前》作為背景音樂,這首樂曲曲調悠揚,節奏舒緩,同時又表達了對老師的深深情意,很能感動人。同學們在閱讀課文時,聆聽這首樂曲,很快進入了角色。他們細細地品味著,饒有興趣地琢磨著,從他們的眼神中,從他們的張張笑臉上,可以看出,他們都在回想著自己的老師,想起了老師的一言一行,想起了老師的諄諄教導,在音樂聲中,他們的感受更強烈了,他們也更快更好地理解了課文,因此,他們一個個都有很強的表演欲望,爭著想上臺表演。結果每一組的表演都獲得了滿堂喝彩,把課堂氣氛推向了最高點。

在此情形下出示最后一幅幻燈片,借此對課文作一簡單總結,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在這幅幻燈片中采用強烈的視覺效果。我們面對的每一位學生都是相當純潔的,他們是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暢游在一片藍色的知識海洋中,所以我以淺藍為背景顏色。在幻燈片的中間部分是一顆火紅的心在閃爍,每閃動一下,跳出一行字,依次是“觀察——生活(人和事)”、“感受——生活(情和景)”、“反映——生活(人事情景)”,以此來刺激和提醒學生記住,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寫作中,都要用心觀察,用心感受,用心反映。

一堂課結束了,雖然在構思課型結構上,在設計制作課件時動了不少腦筋、化了不少時間,但是,通過努力,運用課件一步步地引導學生,調動學生的情緒,極有創意地完成本課內容的教學,并收到較好效果。

語文與信息技術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世界范圍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實際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語文教育既是提高學生文化科學素質的奠基工程,又是發展思想道德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的必要條件,而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發揚全體學生的主動精神、自主意識、發展學生的健康個性。要發揚學生的主動精神、自主意識,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妙的運用電教手段,是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思維活動、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下面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1.質疑議論,主動探索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中由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是訓練思維的基本手段。學生自己發問,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等待教師傳授知識的依賴心理,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探索者。出現問題后,上課時間更多的由學生用來小組討論以解決這些問題。學生有了充分的學習實踐,其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綜合能力都能得到鍛煉,獨立閱讀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將學生提出的疑問隨機輸入,并顯示在屏幕上,同時把它們排列成序,再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最后,以學生匯報的形式將問題解決。這樣,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主體式教學”,改變了課堂固有模式,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2.創設情境,入景動情

現行省編語文教材融語言文字訓練與思品教育為一體,通過學習課文,不但提高了學生理解、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優秀品質和情感。利用電教手段創設各種情境,正式完成這一任務的最佳形式之一。小學語文第四冊《公雞的臉紅了》一文中,公雞在它的朋友需要幫助時,很不禮貌地拒絕了;而當它的屋頂被大風刮跑后,鄰居們熱情地幫助搶修,公雞想起自己平時的表現,臉紅了。為了幫學生體會公雞的冷漠、以及它得到朋友們的熱情幫助后后悔、慚愧的心理,從而領悟朋友間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這一主題。為此,我播放了一段無聲的錄像,展示公雞傲慢待友的故事情節以及風雨交加的晚上,公雞急得又叫又跳,朋友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冒雨為公雞搶修屋頂的場面,讓學生看圖想象(公雞會急得怎樣叫;朋友們又會怎樣進行安慰;得到幫助后的公雞會怎樣想„ „)、并要求給畫面配解說詞(說說朋友們是怎樣齊心協力地幫助公雞的。)在動人的情節中,學生通過看、想、說、比,入真情于動景,有了觀察的興趣自然也容易展開豐富的聯想,從而說得生動、比得細致,繼之深入地理解課文的主旨。

3.激發興趣,觀察感知

在傳統教學中,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學內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現象,學生無法看到,而低年級學生閱歷又較淺,問題難以得到滿意的解決。教育技術,使之直觀化、具體化。“百聞不如一見”,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孩子們有身臨其境之感,通過觀察,引發了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利用電視錄像將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展示于學生面前,使學生對小蝌蚪的變化有一個整體了解。然后將錄像片中蝌蚪變化的幾個階段的曲型圖片制作成教學軟件,利用電腦多媒體,將蝌蝌身體變化過程分步展示于一個畫面,學生就能如身臨其境般在課堂中理解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再如:學習第三冊《祖國山水多美麗》一課時,過去每講到這一課,學生只能通過同學、教師的介紹,結合圖片來了解祖國的名山大川,現在,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既可以展示各個景點的聲像資料,同時又能收聽相關介紹。隆隆之聲震耳欲聾,飛瀑彩虹,磅礴氣勢,呼之欲出。學生學習興趣大增,通過親自聽、看,獲得了大量的知識。且記憶深刻,油然產生了熱愛祖國名山大川并為之自豪之情。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在電教實驗班中,每一學期我們都安排了若干首古詩的學習,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的優勢,化抽象為直觀,幫助學生理解、體會,激發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

4.突破難點,品詞品句

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些知識,教師用幾句教學語言很難表達清楚。為了突破這些難點,利用電教媒體,就能大大減少教學時間,而且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取知識,掌握本領。如《精彩的馬戲》一文,為理解“絕活”一詞,在體會課文語句的同時,如再讓學生觀看一段“山羊走鋼絲”的錄像,這樣對理解詞義就大有幫助。再如《司馬光》第三自然段中的一個“一不小心”用語言解釋顯得啰嗦而不形象,用CAI演示學生馬上就明白了,讀此段內容的時候自然就能讀出急切、意外的語氣。本課的重難點是要讓學生懂得司馬光是個遇事不慌、聰明勇敢的孩子。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我利用CAI的情景展示,進行對比教學,針對第四段內容我放出了孩子面對突發事情慌亂一團的情景動畫,讓學生觀看后再找出與畫面有關的段落讀一讀;然后讓學生指出“別的小朋友”是畫面中的哪些小朋友,再問:他們怎么啦?“慌”是什么意思?他們慌成什么樣兒了?他們為什么會這樣?司馬光在他們當中嗎?這樣提問,一步一步地烘托出司馬光的表現。到此時,我就不讓學生往下看了,而是讓他們自己找第幾自然段是寫司馬光的,學生找到第五自然段后,指名上臺,學司馬光的所作所為之后,我又出示CAI,讓學生通過生動的動畫來理解“沒有慌”“舉”“砸”等詞語,并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對照圖畫把文中表示司馬光動作的詞找出來,打上點,這時再問“舉”說明什么?“使勁砸”說明什么?“幾下子就砸破了”又說明什么?學生的回答就顯得既輕松又愉快了。解決疑難問題后就不難讀出應有的心情和語氣了,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展開討論:通過對比,你覺得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于是我要達到的目的在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中實現了,此課的重、難點也就較輕松地突破了。最后重放多媒體設計畫面時,學生就能很好地說出畫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并能清楚地復述出司馬光救人的經過。

5.深化練習,延伸擴展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語言練習,將知識實行延伸、擴展以達到理解基礎上的運用,可以較平時運用普通教法更省時、省力,更直觀,易掌握。如教學生用“„ „像„ „”的句式說話,可以運用電教媒體手段,在圖像上出示若干本體,再以提示方式出示相應的喻體??梢宰寣W生很快找到本體和喻體之間的聯系,生動形象的句子自會脫口而出。

在課后練習中,運用多媒體電腦可以展示更多學生感興趣的習題和課文補充材料。用現代教育技術設計的教學軟件,可以把習題的形式變得更活潑、新穎,把習題的內容擴展得更廣、更深,這也是課文知識內容的補充。這樣在落實知識的同時,擴大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練習部分由枯燥,而變得有形有聲,如游戲般易操作,好掌握。

小學語文教材的知識內容極為豐富,其中許多知識都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說不清的?,F代化教學手段可以充分發揮其再現性的特點,把抽象的概念、難以觀察清楚的現象、跨越時空的事物、不易演示的實驗通過動畫、錄像、投影的形式進行信息處理和圖像輸出,在顯示屏幕上微觀放大、宏觀縮小、動靜結合、圖文并茂,聲色兼備,在短時間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降低了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難度,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認知特點來實行意義建構,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思維,強化學生的記憶,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質,促進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學習能力的形成。

改革現有的學生作文評語的寫法

我國語文教育從古至今一直帶有極強的片面功利化色彩。“大一統”的封建專制體系決定了我國教育重集體而輕個人,重社會需要而輕人的需要。這種思想根深蒂固,并未隨著社會制度的改變而發生根本的變化,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左右著人們的教育觀念。表現在作文教學中,從許多孩子的作文中,我們幾乎感受不到孩子的靈性與活力,體會不到少年特有的稚氣與眼光,看不到敏感的情思和豐富的想象力,讀不到鮮活靈動的語言和獨特的表達方式。作文中沒有孩子,沒有靈魂,沒有個性和個體,有的是千人一面的“裝在套子里的人”,有的是急功近利和文字游戲。要改變這種狀況,還得從改革現有的學生作文評語的寫法入手。

評改是作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給學生下作文評語,則是這一環節的點睛之筆。然而,傳統的作文評語大多公式化、模式化,諸如:中心是否明確,重點是否突出,詳略是否得當,層次是否清楚,語句是否通順等。這類評語往往可以放在任何一個人的任何一篇作文中,雖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評價學生作文的成功之處或問題所在,但嚴重忽視了培養人、發展人的要求,僵化教條的語言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發揚優點和修正錯誤的積極性,更談不上對學生健康的寫作心態的引導和高尚人格的培養。

“做人——作文”教學理念告訴我們,作文評語必須改革,朝著“以做人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進做人”的方向改革,并以此為契機教育學生邊作文邊做人。也就是說作文評語不僅要評價學生習作的優劣,更重要的是能夠與習作者實際心靈上的交流和溝通,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通過長期的評語感染,領悟寫作技巧,磨練意志品質,逐步提高寫作能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做人——作文”素質養成和和諧發展。

那么,究竟應該怎樣為學生的作文寫評語呢?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概括的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作文不但是學生作文能力的體現,也是其世界觀、人生觀的集中表現,所以教師的作文評語不但要在寫作方法上進行指導,更重要的是在學生的道德品質,為人處世等諸多方面進行引導。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有低級和高級之分,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教師要站在理解、尊重學生的角度,改變以往作文評語中作為說教者的形象,與學生進行平等的、耐心的心靈交流,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評價學生的文章,最重要的除了要求他們寫得生動、形象、具體外,更要使他們喜歡學習、喜歡表達、喜歡寫作,覺得那是一種快樂。針對學生的心理,教師要用一種清新、親切的語句,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自覺性、自信心和積極性,使每一位學生都喜歡寫作,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寫作水平。我認為真正文質兼美的作文評語應該體現人文性和藝術性,讓老師良好的語言熏陶學生,這對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葉圣陶先生說:“批改不易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點,此意好。”根據葉老的指點,在作文評語中必須堅持運用愛的效應。那么,如何在作文評語中運用愛的效應呢?我有以下三點主張:

熱情的贊揚

我國文壇巨匠茅盾小學時代的兩本作文,作文中留下了老師充滿熱情的贊語:“好筆力,好見地,讀史有眼,立論有識,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前程遠大未可限量,十二歲小兒能作此語,莫謂祖國無人也。”這些極富鼓舞性的評語,無疑給少年茅盾以極大的啟示和鼓勵,成了他在文學道路上奮進的動力。

一位著名的作家在給他的語文老師的信中這樣寫道:“是您多次在我的作文中寫下激勵我不斷努力的話,我至今還記得,您說我會成為作家的話,是您的話讓我做起了作家夢,沒想到現在夢成真了,我要感謝您的鼓勵。”可見,有時老師在學生作文中寫下的一句話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

無論是優生、中等生還是差生,只要寫出了優秀的習作或此次習作有明顯進步,就應該正面肯定習作的可貴之處,趁熱打鐵,以充滿激情和希望的評語鞏固學生已有的成績,增強他們不懈努力的信心。例如:“可嘉可賀,又一篇佳作問世了!細致的內心活動描寫,巧妙的前后照應,證明你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技巧。從你的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21世紀的巴金!”這樣的評語既肯定了學生對作文技巧的靈活運用,又使學生體驗到作文成功的愉悅與滿足,讓他們覺得自己才是作文的主人,從而激發他們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在心靈深處樹立起為做人而作文的信念。

情感的撫慰

先學做人,后學作文,文如其人都是對作文做人關系的很好闡述。我們現在的作文教學,往往只重視對學生寫作技巧的指導,忽視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其實,不管是成人的文章還是學生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體現了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他們思想品質、道德行為的一種流露。通過情感式的評語,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把作文與做人結合起來。

例如:有位學生因為來自偏遠的農村,生活較困難,使她在新的城區學校里十分自卑。有一次在寫作文《我》時,她寫到:我是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鴨,與城里的同學比起來,自己顯得太丟人了,總覺得自己抬不起頭來„„

老師讀后感觸很大,為了使她能很快自強起來,于是寫下了這樣的評語: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鴨,飛進了我的叢林,我憐愛她的自卑和嬌弱,我欣賞她的誠實和坦率,我更珍愛并撫慰她灑滿露珠的羽翼。你信嗎?這樣一只丑小鴨,真的會成為茂密叢林中的一只驕傲潔白的天鵝。從此,這位同學的作文水平不斷提高并且佳作紛呈。后來,她以“小作家”的稱號被重點中學免試錄取。事實證明,愛的力量是學生健康發展的源泉。

又如:一位學生在《我的媽媽》一文中流露出父母離異帶來的極度傷感,而習作又文從字順,情感真切。評語可以這樣寫:你感情上的痛苦我很理解,值得欣慰的是,你是一個堅強的孩子,是個懂事的孩子,因為你寫出了這樣一篇令人感動的佳作。我為有你這樣的學生而高興,只要把握住今天,你的未來一定會是美好而幸福的。

感情的延續

孩子的情感從內心流入作文里,又從作文流向老師的心間。老師又把一份真誠一份情誼借助文字注入孩子情感的小溪中,讓它永遠的流淌,這就叫感情的延續。因此教師不能單純側重對學生習作的寫法指導、理論說教,而應站在與學生平等的角度,就學生作文中反映出來的思想認識、道德情感、語言運用等進行全方位的互動式交流,讓他們覺得他們高興的時候,老師在鼓掌,他們傷心的時候,老師在為他們流淚。激發學生潛在的表達欲望,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與熱情,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和寫作水平的提高。

做人講究一個“情”字,作文也講究一個“情”字。學生既富于情感又不成熟,作文評語理應影響他們做人的尺度,引導他們遵循正確的做人原則成長。所以作文中老師的評語如能達到文字相通,情感相通,學生就不會討厭作文了,而能把作文當成朋友。他們會情愿走進這個有芳草、有綠葉、有溪水的清涼世界。

例如:有位學生在《一串紐扣》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清明節那天,兩個“小布鞋兒”跪在老師的墳前久久不肯離去,她們一個燒了一張寫著100分的考試卷,一個燒了一串塑料紐扣。她們想起了老師硬把她們從爸爸的“板車”上拉回學校,想起了老師用買藥治病的錢幫她們交了學費,但是老師“走”的那天,穿的上衣還缺著兩個紐扣„„

老師看了深受感動,寫下了這樣的評語:你的故事叫我好感動。我真為那黃土下的老師感到高興,她生沒帶來什么,死未帶走什么,但她卻在這個世界上擁有兩個善良懂事的學生。學生惦記著老師,老師心安;學生勤學上進,老師滿足。我也是個老師,假如我的學生在我死后也這樣記著我,讓我知道他們在進步,假如上帝愿賜給我五倍的生命,我情愿再當上三百年老師。

實踐證明:在作文評語中,教師一顆愛心寫評語,會使學生變得自尊、自信、自強,從而激發學生巨大的寫作熱情。

愛迪生說過:“最能打動人心靈的還是美。”自然美、藝術美能打動學生的心靈,教師充滿感情,文學氣息較濃的優美語言恰當地運用在作文評語中更能打動學生的心靈,催化寫作熱情,深化寫作認識,真可謂:語言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所以,作文評語也應講求藝術性,不妨也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

新的語言

語言貧乏,干癟乏味是作文評語的大忌,教師要根據學生具有新鮮好奇的特點,準確地譴詞造句,運用新鮮多彩的語言,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有效地激發學生進行新的探求活動。例如:關于觀察的重要性,三次五次總是寫“要觀察”、“要仔細觀察”、“觀察要仔細”,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毫無吸引力。如果這次寫“美是到處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來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下次寫:“如果一面觀察一面思考,盡可能地讓多種器官參加活動,多看、多聽、多想、多觸摸,那么觀察所得會更全面準確。”

有位學生寫《小螃蟹的故事》,寫得惟妙惟肖,很富有生活情趣,最后還得出了“小螃蟹橫走可愛,人要橫走就煩人了”的道理。如果教師看完文章,就大筆一揮,寫上什么“觀察仔細,語言生動,主題思想深刻”等等,顯然沒什么意義,學生也不愛看。不妨可以這樣評:自然界有許多小精靈,只要你仔細觀察它,它就會給你豐富的聯想和有益的啟迪。有人觀察蜜蜂,贊美它無私的奉獻精神;有人觀察螞蟻,佩服它勤勞的品格;而你觀察小螃蟹,喜歡它的倔強???,這些小精靈可真給了我們不少啟迪,真像你說的一樣,螃蟹橫走可愛,人要橫走就煩人了。這是你發現的道理,大人也得佩服。

語文教師導語設計

導語,即課文教學時的開場白,教師一走上講臺,就用一段娓娓動聽的導語引入課文教學,就像一場精彩的戲拉開了序幕。一堂語文課,學生要學習新知識、接受新內容,老師一開始上課就得扣動學生的心弦,激起他們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這個“開場白”是至關重要的教學步驟,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識教學的必不可少的環節。

一段生動形象的導語,會像一股伴隨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進學生的心田,潛入他們的記憶深處;一句精辟獨到的導魚,蘊含豐富深刻的哲理,定能扣人心弦,發人深省。會對學生的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巧妙含蓄的到玉,要舍得在每堂新課的到與設計上下功夫。

語文教學的導語設計,往往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文體類型、作家風格、作品的內容和具體寫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學環境(包括所教學生的思想水平、知識基礎、接受能力、年齡差異和個性特點,還有季節氣候等自然條件)而靈活運用的。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列舉下列幾例常用的到玉,供同行們共同探討。

一、激勵奔放、奮發向上型導語

設計這種導語,文體一般為散文和記敘文。如朱自清著名的散文《春》的導語可用:“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繪過春天,贊頌過春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古代詩人描寫春天的佳句——杜甫《絕句》、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泊穿瓜洲》)„„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冬天里我們遠去,春姑娘姍姍而來,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片陽光明媚,和風吹送,郁郁蔥蔥的美麗景色,這景色給大地注滿了無限生機,給我們無窮無盡的力量!’”

這段導語感情真摯,既有知識性,又有啟發性,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了,使學生睜大了求知的雙眼,恨不得馬上闖入春天的大自然去盡情的瀏覽、享受。接著,老師就可以因勢利導的教學新課了。

又如胡涌的《黃河灘頭》,描寫的是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給黃河灘頭的人民帶來了欣欣向榮的景色和幸福的生活。這樣一篇有時代特色的抒情散文,導語的設計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給神州大地注入了新的血液,生機勃勃的現代化建設的新景象給人以鼓舞。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無不發生這日新月異的變化。曾經是中國民族文化發源地的黃河兩岸,經過十年改革,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作者胡涌從那“滿園關不住”的春色中,信手摘取了一朵嬌艷的紅杏細細地品味,心中充滿了抑制不住的激情?,F在,讓我們緊隨作者的思路,一起站在黃河灘頭,放目覽勝,共同享受這賞心悅目的景色吧!”

這段導語,不僅把現實與歷史聯系起來,顯示出十年改革的巨大成就,同時是學生的耳目為之一新,對祖國和改革開放政策產生了深愛之情。

二、誘導思索性導語

設計這種導語時,教師要把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的線索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正確的誘導,駕馭全文的內容,是學生形成一種思索過程。

如茅盾的《白楊禮贊》的導語:“同學們,打開課本仔細的看一下插圖——誰能解說一下這幅圖畫畫的是什么?為什么這幅圖畫放在這里?作者為什么要對平凡的白楊樹加以禮贊?‘禮’是什么意思?作者又怎樣進行‘禮贊’的呢?作為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領導人,矛盾對白楊樹非但不另眼相看,還情不自禁的謳歌贊美,我們看看他是用什么樣的寫作方法,哪些滾燙的語言,把白楊樹的形象維妙維肖地描繪出來,從而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自己的感情?《白楊禮贊》學習后,大家一定會深刻的感覺到它的確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杰作。”學生的思路緊循著教師這段步步深入,誘發思索的導語,語教師很好地配合,積極思維,教學的效果是比較顯著的。

又如契珂夫的幽默諷刺小說《變色龍》地導語:“《變色龍》是描寫動物世界的科幻小說嗎?是想象天空神魔的神話小說嗎?那么它是一篇怎樣的小說?‘變色龍’是什么?作者為什么借這一種動物來描寫一位堂堂的警官?俄國著名小說家契珂夫在世界文學畫廊中成功的塑造了‘變色龍’的形象,這個典型形象使人們在覺得滑稽可笑的同時又產生深深地思索。”

這個簡潔的導語會使學生思路開闊,觸類旁通,用心去推敲、領悟作品的精髓。

三、“平鋪直敘”型導語

用這種“平鋪直敘”型導語有助于向學生介紹推介作品,使學生既增加文學常識,同時也了解課文的來龍去脈。這種導語運用于小說等(尤其是長篇小說節選)課文。

如課文《烈日暴雨下的祥子》地導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出自《駱駝祥子》。祥子是小說的主人公。他生長在農村,在封建勢力壓迫下,失去了僅有的幾畝田,又死了父母親,難以度日。便跑到北京,靠拉人力車(租車拉)為生。憑著身強力壯,咬緊牙關,省吃儉用,拼死拼活地干了三年,積累了一些錢,自己買了輛新車,想以此自力更生,不受老板的欺壓。不料遇上軍閥混戰,新車被扣,連人也被抓住當伙夫。后來他在混戰中逃了出來,并趁機拉上隊伍中的幾匹駱駝變賣了錢,又回北京,仍以拉車為生。這時,還希望重新買一輛人力車。但又遭到了接二連三的打擊:錢被搶走,失了業。無可奈何,只好又回到車行,忍受老板的壓榨。就在這時,老板的女兒虎妞看中了他,跟他結了婚,虎妞還用自己的積蓄為他買了一輛新車。祥子有了家,負擔更重了,不得不拼命拉車掙錢以養活自己和虎妞,還得位家庭人員將增添而做準備。(節選地課文就在這位置上)。后來,祥子的妻子因難產而死,祥子只得賣了車,埋葬了妻子,又去租車拉車。由于生活的折磨,精神的摧殘,祥子的希望都成了泡影,他失去了追求。天昏昏,何處去申訴;天茫茫,哪里去安家?為了麻醉自己,開始吸煙、喝酒、賭博、打架„„漸漸墮落下去。一個善良淳樸的,壯實勤勞的小伙子,就這樣被黑暗的舊社會吞噬,被榨干了身上的血汗,被破壞了靈魂„„。”

這段平鋪直敘地導語,會深深地感染學生,激發他們的思想感情和閱讀作品的興趣。一石激起千重浪,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會很好的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以及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關系,產生對主人公祥子的同情和對舊社會的憎惡感。

四、激勵、勸勉型導語

這種導魚,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能開啟他們的心扉,使他們醒悟、深思,從而積極進取。如學習《時間篇》時的到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曾寫過這樣一首詩:‘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稿松勁腿千尋。古云此日是可惜,吾輩更應惜秒陰。’在新學期伊始,我們學習《時間篇》有特殊的意義?!稌r間篇》共有兩篇文章,《今》為李大釗所寫,《匆匆》為朱自清所寫。通過兩篇文章的學習,我們可以看到名人名家是如何對待‘今’,如何惜時進取的。希望同學們的寶貴,一開始就有個‘惜時’的良好開端,抓緊分分秒秒,努力學習,積極工作,爭取新的進步。”

又如《友誼篇》中《勇于當諍友,樂于交諍友》的導語:“同學們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人人有,也人人要交朋友,但交友不可不慎!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朋友,怎樣交朋友呢?我認為應該像《三國志·吳書·呂岱傳》中地徐源那樣忠誠好直言,勇于當諍友:‘像呂岱那樣看看徐源,坦率耿直——樂于交諍友,并且以這兩位朋友當楷模,正確對待真正的朋友。’”

以上兩段出自肺腑,循循善誘地導語,能激勵學生探求課文知識之心,同時使學生在“惜時”、“交友”等生活中產生“柳暗花明”的作用。

五、比較說明型導語

設計這種導語,多為說明文、應用文教學。這種導語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題目,抓住說明文、應用文的要素。如《蜘蛛》兩篇文章的導語:“說明文就其說明對象分有實體事物說明文和抽象事理說明文兩種?!吨┲搿穬善钦f明動物蜘蛛的,都是實體事物說明文。閱讀分析和寫作說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采用一定的說明順序,并恰當的說明方法。說明動物可以抓住動物的外形、聲音、習性等特征,也可抓住動物的生理結構、生理功能、進化過程來說明。請同學們一邊看課文一邊想,作者是抓住蜘蛛的什么特征、采用怎樣的說明順序、運用什么說明方法來說明蜘蛛的?并且將兩篇課文細細的作比較,體會兩篇《蜘蛛》的寫作角度和寫作方法有哪些異同?

又如《怎樣訂計劃的導語》:“以前我們學過《讀書信》、《新聞兩則》、《〈一千零一夜〉出版說明》、《廣告》等,學習這類文章是為了平時學習、生活的需要。今天學習《怎樣訂計劃》目的也是如此。通過兩篇課文的學習,要求同學們了解計劃的特點,學會訂計劃,以提高自己學習工作的效率。”

這兩段說明介紹型導語,語言平實樸素,目的就是告訴學生怎樣學習和寫作說明文、應用文。使學生在學習這類文章時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六、蘊寓哲理型導語

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少不了對某一事物作一番議論,表明自己的主張和看法。這種主張和觀點必須正確鮮明,符合客觀實際,不能含糊其辭,模棱兩可。而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有的課文地導語設計可以使蘊含哲理性的。

如吳晗《談骨氣》一文的導語:“我們通常說,做人要有骨氣,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寧愿站著死,不愿跪著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戰火紛飛年代里無數先輩為了救國救民而拋頭顱灑熱血;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又有數不清的英雄夜以繼日,忘我工作,甚至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我們中華民族是有骨氣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有骨氣的!現在我們仍然一課文題目為論點,請同學們舉一些我們周圍的人作為例子,來證明這一觀點。”

又如,高士其《笑》的導語:“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對于‘笑’,大家都非常熟悉。笑是心情愉快的表現。笑就像一縷縷陽光,給我們帶來溫暖和活力。學了高士其的《笑》,我們一定會對笑的含義、成因和功用有更深一層的理解,同時我們也會用自己的笑意、笑容和笑聲使祖國、使世界充滿歡樂。” 這類導語除了啟發誘導學生認真鉆研課文以外,還能使學生聯系自身實際進行思索回味。

總之,導語的設計離不開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無論設計何種類型的導語,都要針對教學目標,都要有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思想感情的陶冶,有利于文學修養的提高,有利于審美觀的養成。讓我們共同努力,使導語這朵瑰麗的鮮花在語文教學園地上怒放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

我們常??吹接械膶W生寫完作文后,長噓一口氣,然后把作文本一合,自以為大功告成;或在作文本下發以后,急忙翻看一下分數,匆匆看看老師寫的批語,就一切了事;也常常聽到有些學生議論,寫作文是學生的事,批改作文是老師的事,似乎修改作文的事與自己毫不相干。顯然,以上的說法、做法都是不正確的。這說明學生還沒有養成自覺修改作文的習慣。文章的修改,從某種意義上說,貫穿于整個寫作過程中。如材料的選擇、中心的提煉、語言文字的運用等,從“打腹稿”直到最終完成,都在不斷的修改中。而要寫成一篇好文章,只有經過反反復復的修改,才能精益求精,不斷提高。

文章不厭百回改。我國唐代詩人賈島,相傳他初到京師時,一次,在驢背上得到兩句好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后來,他又想把“敲”字改成“推”字,正琢磨不定時,撞上迎面而來的韓愈的馬車。韓愈問明情況后,不但沒有責怪,倒幫他斟酌起字句來,說:“敲字好!”這就是“推敲”的由來。據說,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這部長篇巨著,就曾先后修改過多遍。由此可見,修改不僅作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寫好作文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

新《語文教學大綱》把培養學生“養成自己修改文章的習慣”作為作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力求通過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習慣來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從語文作為“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這一性質及學生的長遠利益來看,這確實是抓住了作文教學的關鍵所在。然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任務是相當艱巨的。

現在,我們的語文老師對作文教學可以說是非常重視的,一學期下來,除了完成了教材規定的作文之外,還讓學生寫了不少的小練筆。但在作文批改中依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影響、制約著學生修改作文習慣的形成。一是對語文教材中規定的作文,教師的批改過于細致。錯別字、病句等都由教師直接用紅筆改在原文上。由于教師包辦過多,留給學生自己修改的余地很少。這樣,學生練習修改的機會自然也就不多了。二是對學生平時寫的周記或小練筆,教師更多使用的是評判性而不是指導性的批語。如“中心不明確”、 “記敘太籠統”等等。由于學生不明白具體問題所在,無法著手修改。三是看不懂老師的批語,加上平時有些教師對訂正后的作文本復查不嚴,因而有些學生對修改不認真對待。四是教師在批閱時就已打上了作文成績,使一些學生感到作文的修改與成績的好壞無關。久而久之,學生就對作文的修改失去了應有的認識和興趣,認為自己只管寫,修改則是老師的事。這些問題的存在,反映了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疏忽了對批改這一環節的研究,沒有對作文的修改提出嚴格、適度的要求,學生也沒能得到更多的訓練。那么,如何幫助學生養成修改作文的習慣呢?

第一步,教師先對學生的習作進行書面批閱,將文中的主要錯誤或其他不妥之處用規范的修改符號標出,并加上一定的眉批和總批。為留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機會,教師一般不作具體的修改,也不批成績。

第二步,在對學生作文中一些主要的、共性的問題進行集體評講之后,再進行面評面改。教師將作文本發下去,讓學生仔細體會批語,然后將他們逐一請到面前,讓他們一邊讀自己的作文,一邊對標出的錯誤之處說說自己的修改意見。有的學生看不懂批語,或提不出自己的修改意見,教師就當面說明具體的修改指導意見。如對內容不合題意,或隨意編造而不合情理的,幫助他們分析,指導他重寫;對因文句不通、條理不清無法下筆修改的,就讓他們邊說邊改,逐段改好;對基本功較好,文句通順,結構合理,但不夠具體生動的,引導他們豐富內容,再提高一步。

第三步,在面批面改之后,讓學生動腦動手,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步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認真細致地“刪、補、調、換”修改。

第四步,教師一邊對照查看他們的修改情況,一邊對謄清后的作文再次進行批閱,然后批上成績,這對學生認真修改作文是一種肯定和鼓勵。

第五步,教師進行第二次集中評講,著重表揚能對作文進行認真修改的學生,推薦改得好的篇章和片斷,鼓勵他們再作適當的修改。

經過師生雙方這樣反復多次的修改,學生明白了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處,懂得了該怎樣寫,不該怎樣寫,自己再修改時,也就不會感到困難了。

當學生初步具備修改作文的意識和能力之后,教師就要及時地引導學生獨立修改自己的作文。每次初稿完成之后,教師先進行集體講評,然后讓學生自評和互評;同時也由人人面批面改改為按需要進行面批,重點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對學生已寫好的作文,允許保留幾天后再上交,鼓勵他們隔幾天再改;最后,教師再根據學生修改作文的修改的效果,綜合評定成績。學生通過每次修改前后的對比,實實在在領悟到了認真修改的好處,從而極大地提高了他們對修改的認識和興趣,逐漸內化為自覺的行為。在后來進行的兩次調查中發現,他們不僅能百分之百地按照教師批閱的要求進行認真修改,還有許多學生在完成初稿交給教師之前就已經作了多處的修改。

“教是為了不教。”學生修改作文的習慣一旦形成,便會在“落筆”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后反復推敲,長此以往,寫作水平必將大有提高。

反邪教課教案

七一)班

(

趙成章2010.6

德模

第三篇:教學合一之學導練

作者單位:太和縣第八中學作者姓名:滕倩倩完成時間:

2014年

教學合一之學導練

太和八中 滕倩倩

文摘:俗話說“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學生的發展是被動的,學生只是盲目的跟著老師學,學生心里沒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與學生無法互相配合,擰成一股繩。削弱了教學力量。而自主學習通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導,讓學生自主安排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等。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下,會受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主導作用 傳統教學 知情統一 互動課堂

一, 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在英語教學活動中,雖然“注重學生主體性,實現學生個性發展“已提出好多年了,可是很多老師仍舊堅持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因為這種教學模式簡單、易操作。其實,從根本上說,學生的知識不是老師說會的或是聽會的,而是自己學會的。語言的掌握是學生反復練習在實踐中形成的語言技巧,學生想要真正掌握需要他們的自主學習。在英語的課堂教學中,應把課堂留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鬃釉唬?“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英語教學應該在樂中學,在唱中學,在情中說,在說中熟。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師生之間要有足夠的情感溝通,親其師才能重其道。教師應該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要讓學生法子內心的學習,首先要讓其感受到與老師之間的情感交流。同時,活波開朗的教師人格魅力也能感染學生,時學生感受到輕快的課堂氣氛。教師通過自己的一舉一動去感染學生,把親切、信任、尊重、友好的情感船體給學生。把學生看成自己的朋友,以真誠的情感對待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最后,教師要不斷提升自我,俗話說:身掙為師,學高為范。教師要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以適應新課程的實施想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關注教與學的統一

教法與學法的統一在于突出師生教學的互動性,改變重教輕學的傳統觀念,摒棄先前教師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注重教法與學法的整合統一。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具有主導作用但不能“主宰”教學活動。教學活動不能既不能全是教師活動,也不能全丟給學生。教學活動應該是一個交往的過程,對話的過程。保證教與學的雙向活動,尋求教學活動也學習活動的雙相統一。

在長期的實踐教學研究中,我校逐步形成了指導各學科教學的:“學 導 練”的教學方法。

“為了每一位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教學原則。是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這種教學模式是在同一思想仿真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給予學生可以發展個性的余地。改變傳統的教師是課堂的主角,變成學生為主角教師為指導的原則。教師的活動主要體現在了課前導學案的編排以及課堂對學生學習的指導上。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發揮。

因此,變革的教學方法應該是把教與學統一起來的方法。美國教育家Jerome Bruner 認為從最廣泛意義上來看,知識力量或智力是人類獲得知識,保持知識并將此知識轉化為他本人的工具的力量。所以,我個人認為,課堂上的知識學生能自主學習的應交給學生,最近發展區內的知識由教師做出相應的指導或提示然后交由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無法自主完成的這部分內容才由教師講解。 我們的理念是課前學生自主學習知識,找出哪些是可以完成的哪些是需要教師提示的又有哪部分是需要教師講解的。教師根據學情,知識背景以及教學目標等制定導學案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展示提高。導學案結構通常為:教學三維目標、課前預習、達標訓練、知識演練、鞏固提高、課下自測等環節。 三, 重視知與情的整合

傳統的教學方法重視知識,割裂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所以有“分 分 學生的命根,考 考 教師的法寶”這一膾炙人口的說法。教師的教學活動都是以學生的知識智力發展為目的,使得教師的教學活動過于理性而單調乏味、邏輯嚴整而枯燥無趣,課堂氛圍嚴肅認真而學生為求職興趣。學生情緒緊張冷峻而無勃勃生氣。學生學習知識大多都是死記硬背,機械聯系而無求知欲望,有好勝心而無好奇心,有好成績而無好心情。長此以往,用這種教育方法教育出來的學生往往高分低能,缺少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能辨析正誤卻很難做出善惡美丑的價值判斷。有呆板的工作態度而無追求真理的熱情。

著名心理學教、教育學家贊可夫說:“現代生活不僅為學生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可能性,而且對學校在學生發展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學應走在發展的前面,教學應促進學生的發展。他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把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提出教學旨在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和學習。所謂一般發展是指知識與能力,方法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共同一致的發展,是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 重視教學方式的現代化

石本無火,相擊而發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能夠與學生產生知識的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為此,教師可以使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在課堂中創設教學氛圍。如競爭教學:速記、速背比賽。言語名言集錦比賽等等。運用電視,電腦等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媒體,通過對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實現最優化的教學,莊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是實現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手段。

第四篇:學導練 培訓 心得體會

轉變教學理念,做與時俱進的合格“師者”

——“學導練”教學模式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作者:飛舞妖姬

6月份的昌樂二中之行給處于教學瓶頸期的我帶來了一股巨大的視覺和思想的沖擊力,讓我找到了突破的方向。但在這種沖擊力下,也有些困惑:教學本教無定法,倘若各學科都背裝進這模子里,學科特性、教師個性、學生個性該如何體現?那課堂教學不成了裝在套子里的教學嗎?一邊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一邊琢磨著這些疑惑。有幸參加了本月**東區“學導練”教學模式培訓,感覺這些困惑逐漸被“殲滅”。

如,通過聆聽了《東區“學導練”模式的內涵、特點、影響》的專題講座,我明白了課堂教學需要模式化,“一個學校有統一的教學模式是學校成熟的標志,一個教師有成功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教學技能成熟的標志”。同時對于其講座中提到的“東區‘學導練’教學模式”力求解決的問題,也深有同感:教師講得太多;學生被動聽課,練得太少;教師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不夠;教師課堂駕馭能力有待提高。

其實,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也有著這樣的思慮,但就是沒有毅力、魄力去完全改變,只是試著局部嘗試采取一些措施去調動學生興趣、積極性,轉變教師主體角色等;而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課堂上的練習的確兼顧得比較少。因此,課堂效果往往不及教學預設的效果。面臨一周五節的語文教學時數,我也對教學方式作出調整,想辦法改進;但總覺有所欠缺。東區“學導練”教學模式本著“通過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調整,增強學生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減輕學生負擔”為目的,讓我看到了希望。

再有,曾經以為固定的教學模式會使教學過程僵化,但這次培訓使我明白這“學導練”的教學模式并不影響教學的靈活性。譬如,“學”、“導”、“練”既可以是相對獨立三個教學板塊,也可以把這“學”、“導”、“練”貫穿在三個板塊的實施過程中。這個理念的確立,徹底打消了我對教學模式的排斥,而明白了教學模式并不等于模式化教學。

具體的“學導練”教學模式觀摩課,也讓我堅定了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落實“學導練”模式的信心。熊甫軍老師一堂“學導練”作文教學課,在“學”、“導”、“練”三環節中都落實了“學”、“導”、“練”的三個步驟,使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學有“大“獲”!反思自己的語文課教學,其實也常常有這樣的措施,但沒有提煉,沒有模式化。這也再次提醒我一定要邊教學,邊反思,邊總結,邊提煉。這樣,才會有效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唯物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內因起決定作用”。因此,要切實落實“學導練”教學模式,鑄造高效課堂,必須從改變我們教師的思想觀念著手。這次培訓,確實轉變了我教學理念,曾經認為教學不能有模式,而現在,我則認為教學模式可以更好的促進有效教學。

通過這次培訓,我也更堅信了要做一個真正的負責的老師,不能夠緊靠時間的堆積、精力的付出,還更需要智慧,讓學生不再成為被動學習者。我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導練”模式,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我們落實好科學的“學導練”教學模式,做與時俱進的合格“師者”!這何樂而不為呢?!

第五篇:“學導練”雙本課堂實踐與研究

新沂市實驗學校打造“學導練”雙本課堂實踐與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從19世紀末開始講授法一直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客觀地說,傳統的教學方法在傳授知識和應對考試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激增,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與教學目標 不斷更新和深化,我們認為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適應發展的需要,凸現以下不足: 1.教師為了把教學內容講深講透,幾乎占用了課堂內的全部時間。這樣做達到了傳授知識的目的,但達不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等目的。這種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 視學生的主體作用。

2.教師在備課、上課和輔導時,總是以班上的中等生水平為參照進行。教師對學生的起始狀態把握很難到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無法充分的了解,預設的教學的重點、難點、目標準確度和有效度 不高,導致教學任務無法完成,教學目標無法達成預期效果。

3. 一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缺少自主性,沒有預習的習慣,課前缺乏必要的知識準備和心理準備,沒有自我的問題和預設目標,活動中處于的被動狀態,缺乏參與意識,缺少自主探究和積極思 考。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自主意識,從而喪失讀書的樂趣,苦學、倦學、厭學的現象普遍存在。 以上主要的三種不足,較大程度上妨礙了學生能力的發展。因此,我們提出構建以“學導練”為基本教學流程的雙本課堂: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習潛能,讓學生“生命在場”。還時間給學生,還學習的主動權給學生,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課堂教學以學科特點為本,課時教學目標圍繞學科核心素養提升設定,教學過程體現學科素養形成的科學規律,教學方法選擇體現學科素養形成的基本手段,教學內容選定能夠最大化為學科素養提升服務。

二、實驗的設計

(一)課題的理論依據

瑞士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的,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其理論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 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現代教學結構理論認為:教學活動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社會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居主體地位,教師居主導地位,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授活動的主體,學生與教師作為相互依存、相互獨立的兩個主體,教與學的聯系就顯得十分密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研究教法, 指導學法,學生則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表現出最大可能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理論假設

如果我們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堅持自學,就能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并能將自學能力自覺地遷移到其他學科,使學生得到和諧的發展。如果學生走向社會,這種自學能力使他終生受益。

三、實驗的意義和目標

推動學生的發展,使學生終生受益; 推動教師的發展,使教師教學相長;推動學校發展,創學 校特色。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學習的自主性,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質量都有提高,使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讓教適應學,讓教輔助學,讓教服務學。教師真正做到教好教會,學生真正做到學好學會。從整體上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全面提高課堂的效益。 具體目標:

1.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驗,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態度。 3.培養學生獲取新知、交往與合作的能力,并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

4.探索課堂教學評價機制,發揮評價功能,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和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四、實驗遵循的教學原則 (一)教師為主導與學生為主體相結合的原則

教學實驗中,教師要編寫學案稿,為學生排疑解難,使學生在自學中不斷獲得知識和鞏固知識。因此,教師是教學實驗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起主導作用。在自學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是學生的學習任務,學生必須在學習中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為學生服務。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學”服務,作為受教育者,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及發揮主體作用的方向和水平,是在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增強。由此可見,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才是教學取得成效 并使實驗達到目的的基本保證。 (二)整體原則

在實驗與研究中,牢固樹立課堂教學是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學的過程,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自學,都能肯學,都能學好。通過課堂教學改革,讓課堂適應每個學生的發展。課堂上,教師要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參加教學活動的機會,尤其要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困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做到人人過 關,不讓一生掉隊,要始終記住“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的教學要求。

(三)以學定教原則

構建“學導練”高效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先學后導,以學定教。隨著學生自學習慣的形成,自學能力會不斷提高,學生通過自學對大部分知識能理解和掌握。讓學生學會帶問題進課堂,教師不要對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重復傳授。教師應對學生適當引導,使學生不斷在自學中充實自己,以知識的 廣度來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四)及時反饋原則

實驗過程是以學生自學與教師輔導相結合的動態過程,教學必須體現精講多練,一堂課學生直接使用的時間不少于20分鐘,教師要把課堂中的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使學生充分地自讀、自解、練習、糾錯、思考等,每堂課要及時進行檢測反饋。因為,信息及時反饋,矯正才能及時,教改實驗才更富 針對性。

五、“學導練”教改實驗的具體操作

這項實驗以“學導練”為主,重在引導學生自學討論,對照班以傳統教法為主,重在老師講授。實驗程序與操作一般分下面三個步驟: 1.組建學習小組。

將全班學生按照學業水平,能力,性別,個性特征等分為若干個小組, 以相鄰兩桌四個同學為一學習小組,根據學生特長,在不同的學科教學中學生輪換擔任學科組長. 平時由小組長帶領組員閱讀教材,組織探討,相互檢查部分作業。每個小組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為學生主動參與,積極交往,合作學 習,公平競爭創造條件。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是保證實驗順利進行的基礎。

小組合作學習的程序:a任務定向.教師設計適合于小組合作學習的作業內容,學生加以選擇,接納;b組內交往.以學生為主體,先個體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在小組內發言交往,教師對小組學習作必要 的指導和調控.C全班交流.小組代表綜合匯報學習結果,教師小結評價. 2. 編寫導學案

教師在編制導學案時應將難易不

一、雜亂無序的學習內容處理成有序的、階梯性的、符合各層次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方案。認真研究導學案的層次性。學案要有梯度,能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地認識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領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深入。還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要使優秀生從導學案的設計中感到挑戰,一般學生受到激勵,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要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導學案一般在難度、內容和形式上設計分為ABCD四個級別:A級為“識記類內容”,要求學生在課前時間必須解決;B級為“懂得級”,要求學生能把新知識與原有知識和生活掛鉤,形成融會貫通的連接;C級為“利用類”,學以致用,能解決例題和習題;D級為“拓展級”,要求學生能把知識、 經驗掛鉤,對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對于老師而言,導學案則實現了從教師帶著書本走向學生,變為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書本,學生帶著問題走向教師的轉變 3.構建“學導練”課堂教學模式 具體操作中,實驗班的“學導練”教學一般分為以下五個步驟,但隨具體教學內容而定,有模式, 但不唯模式。

第一步:指導自學,本階段的學習活動能在課外進行的原則上應在課前完成,即由學生根據編制的導學案或教師事先出示的自學提綱進行預習,通過階梯性練習達成目標要求。學生能解決的問題應 該讓學生自己解決,不能解決的要能提出問題,從而達到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第二步:學情反饋,本階段的學習活動主要放在課內,即在學生個體活動的基礎上集體探求知識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個體活動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得以解決。學生通過討論、質疑、交流,讓已會的學生來教不會的學生,促使學生相互合作、互相幫助。教師進行巡視,時刻關注每個小組的學習狀態并加以點撥指導,營造小組競爭的學習氛圍。確定課堂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把握不同層次學生存在的 不同問題,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第三步:互動解疑,師生、生生平等對話,解決預習中沒有解決的疑難問題。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表達和表現機會,善于發現學生預習中思維的偏差,重在思維方法的點撥。并靈活調整教學安排,增減教學內容,老師要善于將課本題拓展、引伸,圍繞核心知識、主干知識選編補充題。教學要求是: 先學后教,會的不教,以學定教。

第四步:練習反饋,以適量的不同梯度的練習來檢測反饋當堂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學生按教師提供的課堂練習或作業進行自測自結。分必做題、選做題和思考題,要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視情況進行個別輔導,可安排能力強的學生輔助個別學困生完成訓練。做到當堂訓練,當 堂反饋,當堂解決問題,不留尾巴,做到“堂堂清”。

第五步:歸納鞏固,師生共同回顧課堂所學內容要點,特別是總結方法。針對反饋情況,布置相 應的鞏固練習。在整個課堂教學中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理念,整個過程學生在不停的“學”,教師在不停的“導”,充滿了知識和能力的訓練,學生成了真正的課堂的主人。同時確保了學生當堂完成作業,從根本上保證了減輕學生課外過重的負擔,讓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六、教改實驗的效果與分析

“學導練”教學改革經過一段時間的系統實驗,已初見成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明顯提高了。無論課上還是課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課堂上一改以往死氣沉沉看老師 唱獨角戲的局面,真正做到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學生已逐漸由厭學向好學、由苦學向樂學轉變。課堂教學實驗取得了明顯效果,完成了實驗目標所提出的主要任務。具體情況如下: (一)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初現端倪。

第一,教學準備環節,形成了“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學的策略。

具體說來,教師要在學生學習之前發揮好“導向”作用,就必須認真鉆研教材,精心預設教學流程,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包括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興趣、需求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等情況。教師依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編寫“學導案”,教師首先想到的不應是我該教什么、怎樣教的問題,而應是學生會學什么,會怎樣學的問題。“學導案”應側重點撥關鍵、啟發問題、激發興趣,目的是引導學生能 進入自主的、探究式的學習狀態。

第二,教學實施環節,形成了多樣化的課堂教學策略。

有效的課堂教學在于學生參與學習的廣度、深度與效度。這就要求教師在預設教學時,必須留給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時空,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與生成狀態,必須極力營造民主和諧樂學的教學氛圍,形成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生動活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而 從根本上改變舊課堂的教學模式,實現課堂的有效性。

1.有效活動的策略。有效活動就應該是在一定的組織形式下,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要素之間產生的一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體現學生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行為。“兵教兵”即在學生個體活動的基礎上集體探求知識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個體活動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得以解決。學生通過討論、質疑、交流,讓已會的學生來教不會的學生,促使學生相互合作、互相幫助。 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五不”,即學生能理解的不講解,學生能敘述的不替代,學生能操作的不示范,學生能發現的不暗示,學生能提問的不先問,保證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和時間。教師指導的話語不重復,意思表達清楚,指導內容針對性強,即學生想了解的內容、難以解決的問題給予指導。

2.有效練習的策略。練習設計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它起著監控、鞏固、反饋的作用,是教學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課堂上以適量的不同梯度的練習來檢測反饋當堂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學生按教師提供的課堂練習或作業進行自測自結。分必做題、選做題和思考題,并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視情況進行個別輔導,可安排能力強的學生輔助個別學困生完成訓練。做到當堂訓練,當堂反饋,當堂解決問題,不留尾巴,做到“堂堂清”。為保證學生有足夠的練習時間,就要求教師 做到精講少講,嚴格控制講課時間,不能超過30分鐘。 第三,教學評價,形成了彈性作業的策略。

作業是開放課堂的一個部分,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它不僅是上節課的復習鞏固和延伸,而且往往成為新授課的準備和前奏,它不僅承擔著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任務,而且要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發展學生的全面素質。

為使每個學生都有所提高,我校在作業布置提倡分層作業,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難度不同、類型各異的作業(一般情況下分為A、B、C三個層次)。其中A是基礎題,針對的是個別學習困難者;B是面向大多數學生;C是針對個別優等生。這樣,就能照顧到全班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滿足他們的學習愿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通過這些策略的實施,我們的課堂方式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觀能動性、認知內驅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課堂活了,受束縛、受限制少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多了,負擔輕了,興趣濃了,最終 帶來學習效率、學習成績的大幅攀升。

通過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研究,使得全體參與課題研究的老師的理論水平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實驗教師邊研討、探究,邊進行課堂實踐、教改,教育思想觀念和實際教學能力,實驗前后比較有了很大的變化,能在教學過程中處處體現學生的自學學習、自主探究,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因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不少教師的課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課堂上,我們更多的是問學生:“你想到了什么?”“你發現了什么?”“你認為該怎么辦?”在研究過程中,實驗教師的科研能力不斷提高,逐步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

七、在研究本課題過程中,我們提出了一些思考:

當然,我們的研究與當今時代的發展還有差距。在本課題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后,我們將進一步針對本課題實施中的一些問題開展深入研究,使課堂教學煥發出新的活力,使學生成為 “ 具有自主學 習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的人 ” 。我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

1 、進一步總結深化課題成果,創學校課堂教學特色。

2 、進一步開展實驗系列研討和交流活動,組織各種有意義的專題討論等,

3 、推廣“學導案”教學改革實驗的成果 . 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總之, “學導案” 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不斷完善和發展,我們要以課改為契機在現有基礎上不懈努力,進一步總結經驗,不斷探索,以求更大發展。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政治業務學習工作計劃下一篇:office練習題下載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