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楊虎城紀念館觀后感

2022-11-19

第一篇:楊虎城紀念館觀后感

楊虎城紀念館講解稿

楊虎城紀念館導游講解詞

各位游客大家好:

歡迎大家參觀楊虎城將軍陵園。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本次為大家負責全程講解的講解員小X。在我為大家做講解的過程中,如有不盡人意之處還請大家多多諒解!

下面請大家跟隨我進入展廳參觀瞻仰烈士生平事跡。本展館分為東西兩個展廳,我們現在參觀的是東展廳,它分為四個部分。

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制度的壓迫下,中國正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整個國家千瘡百孔;身處災難的陜西人民也遭受著同樣的苦難,反抗十分激烈。楊虎城就生長在這個充滿矛盾,動蕩不安的時代。

第一部分:投身革命

初建功勛。

楊虎城將軍1893年11月26日出生于陜西省蒲城縣甘北村,1907年其父楊懷福因從事反清活動被清政府于1908年以絞刑處死于西安。父親的慘死以及蒲案的爆發,致使楊虎城從此走上了反清抗暴,投身革命的武裝道路并組建了中秋會。1911年四川揭起了保 1

路運動,同年辛亥革命也相繼爆發,楊虎城將軍認為革命時機已經成熟便帶著“中秋會”入向字營西征御敵。在1914年夏收后的一天,楊虎城只身一人在孫鎮糧店為民除害殺死惡霸李楨,從此亡命為刀客。直到1918年參加靖國軍被整編為第三路第一支隊,任司令。

第二部分:北伐和二虎守長安

1926年春,北洋軍閥劉振華糾集十萬精兵將西安城團團圍困,楊虎城率兵入城與李虎臣,衛定一等陜軍在敵眾我寡、裝備懸殊的情況下,堅守西安8個月,挫敗了吳佩孚、劉振華奪取關中,席卷甘陜的圖謀。有力的策應了北伐,促成了1927年陜西國民革命大高潮的到來。守城的戰爭進行了6個月時,城內彈盡糧絕,楊虎城毅然將戰馬殺死為戰士充饑。他站在鐘樓上,拔出腰間佩刀高呼:城破之日,我將自刎于鐘樓之下。此舉大大鼓舞了士氣。到了11月他們終于迎來了馮玉祥的援陜之助。后來人們為了紀念馮玉祥,就把這里命名為玉祥門。

第三部分:主政陜西

造福三秦

1927年5月,楊率部出潼關參加北伐。1928年四月赴日療養,在日本期間對日本的政治、文化,軍事等方面做了深入的了解,回國后于1930年率十七

路軍打回陜西,就任十七路軍總指揮、陜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綏靖公署主任等職。西安事變爆發前,楊虎城直接間接主持陜政6年。在興修水利,發展教育等方面都有相當的建樹。先后興建涇渭洛梅四渠,可灌溉農田120萬余畝;壓縮軍費出自創辦堯山附小、堯山中學、西北農學院、甘北村私立培民學校等,培養進步青年資送大批留學生。其多數系中共黨員。

第四部分:西安事變

千古功臣

1936年12月12日,張、楊發動了兵諫,扣留了蔣介石及南京軍政要員,提出了八大救國主張。蔣介石做出了六項承諾。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變。1928年6 月28日,日軍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死張作霖。1928年12月,張學良宣布改旗易幟,歸順中央政府。1933年,紅軍長征結束,到達川北,迫近楊虎城的防區。蔣介石為了縮小楊虎城的職權范圍,派他與紅軍作戰,但楊虎城和趙壽山、孫蔚如商定,和紅四方面軍簽訂了互不侵犯協議。由于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日本迅速占領了東三省,35年秋天,張學良來陜和楊虎城合作抗日。西安事變前夕,蔣介石親自來陜部署剿共計劃,這張是張、楊陪他游茂陵,這是張、楊陪他視察部隊。在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推動下,張楊以各種方式請求蔣介石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要求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均遭怒罵。12月12日,張、楊發動兵諫,東北軍去華清池捉蔣,蔣介石在熟睡中聽到槍響以為是紅軍打來了,只穿了睡衣,忘記戴假牙從后窗倉皇逃跑時摔傷了后背,逃往驪山上,躲在一塊大石頭后面。被東北軍發現活捉,后送往新城大樓楊虎城的辦公室。又被轉押至高公館。在捉蔣后,張、楊立即致電給中共,請派代表來西安共商抗日救國大計,中共派周恩來、葉劍英、秦邦憲等組成代表團與1936年12月17日到達西安。他們的駐地在張學良公館東樓。在中共和張、楊的共同努力下,迫使蔣介石接受了停戰抗日的條件。12月25日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西安事變宣告和平解決,促進了國共的第二次合作,推動了全國的一致抗日,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績。蔣介石卻背信棄義,從此張學良被幽禁長達50余年。直至2001年10月15日病逝于夏威夷。1937年,楊虎城被迫辭職出國考察軍事。這里有一段楊虎城在西班牙考察時的講話,大家可以聽聽。

周恩來稱楊虎城為“民族英雄 千古功臣”毛澤東曾贊譽張、楊二位將軍 “以身殉志、不亦偉乎”!2005年9月3日胡錦濤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張學良、楊虎城將軍發動的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為推動國

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團結抗戰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請大家跟隨我進入下一個展廳參觀。大家現在經過的長廊所展出的是一些和西安事變有關的圖片資料。本展廳也分為四部分。

第五部分:鐵漢柔情

家庭和美

楊虎城一生有過三次婚姻:三位夫人的個性才能各有不同:羅佩蘭聰慧賢達,機警干練;張蕙蘭深情專注,默默奉獻;謝葆貞活波伶俐,端莊大方;然而楊虎城與三位夫人的夫妻眷愛婚后和諧、美滿的生活卻如出一轍,也構成了楊虎城多彩人生的一個側面。與大夫人羅佩蘭于1916年結婚,本質上是兩情相悅,形式上遵循媒妁之言的半新半舊式婚姻?;楹笊幸蛔右慌?,即長子楊拯民。長女楊拯坤。1924年患肺結核病,1926年西安圍城時病逝、后葬于三原。西安解圍之后,楊虎城親自披麻戴孝,執孝子之禮,可見夫妻感情之深;1919年,楊虎城奉母命與張蕙蘭成親,系遵從母命的舊式封建包辦婚姻,婚后聚少離多,張蕙蘭在家侍奉楊母,操持家務,1931年時生下一子拯人,不幸于1937年病夭。于1993年病故于西安,安葬于楊虎城烈士陵園。與三夫人謝葆貞于1928年結婚,屬自由戀愛的新型自主婚姻,婚后生有2子5女,西安事變后陪楊虎城出洋考察,楊囚禁后又赴獄中探

望,1947年被特務毒死獄中。

第七部分:慘遭迫害

至死不渝

抗戰全面爆發后,楊虎城將軍于1937年11月26日毅然回國,1937年12月2日赴南昌謁見蔣介石請求抗戰,卻遭囚禁而身陷囹圄長達12年之久,輾轉囚禁于江西南昌、湖南益陽、貴州息烽、四川重慶等地。直到1949年 9月6日午夜12點半遇害。

在漫長的獄中歲月里,楊虎城雖受盡屈辱、折磨,卻一本初衷,絲毫不墜抗日救國之志。大家請看這里是楊將軍當時被囚禁的麒麟洞。長期被關押在潮濕、陰暗的地方,使楊將軍患上了嚴重的膽結石。

1949年8月24日,蔣介石飛抵重慶,制定了殺害楊虎城等人的詳細計劃。1949年9月6日午夜,楊虎城被特務用匕首慘殺與正房,并用鏹水將其面部淋花,埋于后花園內。

第八部分:民族英雄 千古功臣

謝葆貞在1947年2月8日被特務毒死獄中,年僅34歲;楊拯中和父親一同遇害,年僅19歲;宋綺云夫婦被特務刺死在警衛室, 45歲;楊拯國被活活掐死,宋振中,也就是“小蘿卜頭”被卡住脖子后又遭刀刺而死,年僅9歲。特務將他們和兩個小孩的遺體挖坑掩埋在警衛室旁的一間小房子里。11月24日

兩位副官嚴繼明45歲、張醒民34歲,慘遭殺害。

第九部分:隆重祭奠

后人敬仰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楊虎城的遺體很快被發掘入殮。1950年2月7日,楊虎城將軍等人被安葬在西安市長安區南郊的少陵塬畔。1981年,省委和省政府重新修繕了“楊虎城烈士陵園”。1950年元月15日在重慶市為八位烈士開追悼會,元月16日,楊虎城等八位烈士的靈柩由重慶啟運往西安,元月30日抵達西安,彭德懷、習仲勛等親自迎靈,在新城廣場停靈7日,舉行公祭大會。根據長子楊拯民的意見,將楊虎城安葬在西安南郊韋曲杜甫祠西側的塋地。也就是現在的楊虎城將軍陵園。

游客朋友們,我的講解就要結束了,在此若有不到之處,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和建議。歡迎大家以后有機會再來陵園參觀,謝謝大家。

第二篇:觀楊虎城陵園有感

楊虎城將軍是著名抗日愛國將領,民族英雄,陸軍上將,虎臣。1910年在家鄉組織以打富濟貧為宗旨的中秋會。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后,率會眾參加陜西民軍與清軍作戰。1912年投身于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運動。1915年率眾參加陜西護國軍,在華縣、華陰等地截擊袁世凱軍。次年所部被編為陜西陸軍第3混成團第1營,任營長。因與張學良發動“雙十二事變”,后被蔣介石迫害致死。

楊虎城陵園沒有一般烈士陵園所具有的氣派、莊嚴和肅穆,這座陵園樸素、簡陋而靜寂。座落在鄉村小鎮上,摘掉炫耀的面具,一切都那么自然。這座小鎮,應是楊虎城將軍曾經指點江山,懲惡揚善的地方。如今,魂歸故里,落葉歸根,但小鎮并未因楊虎城將軍的赫赫聲名而車水馬龍,高樓林立。一個不愛宣揚的人,生長在一片不愛宣揚的土地上,并使這不愛宣揚源遠流長。

走進陵園,一座樸素的紀念碑拔地而起,一副巨字挽聯懸掛左右——“千古功臣,民族英雄”。紀念碑前并沒有太多的鮮花相伴,依舊那么樸素。旁邊有幾棵楓樹,在秋的召喚下,已如鮮血般紅潤?;蛟S是生長在烈士之側的原因吧,那紅看上去格外奪目。那是血的寫照,那是烈士的英魂。紀念碑前,我們深深鞠躬,心如鐵般沉重。

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富戲劇性也是最神秘的一個重大事件。其主要參與者為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蔣介石、宋子文和宋美齡。其中,宋子文一方面說服蔣介石妥協,一方面穩住南京政府不要轟炸西安,一方面代表蔣介石與張學良、楊虎城和周恩來談判。盡管有關西安事變內幕的許多說法或當事人回憶已陸續見諸報刊和書籍。但宋子文的親筆日記,因其不是為發表而寫,反而是最有可能真實記述歷史事實的。

愛國將領,為國共聯合抗日做出了貢獻。卻因蔣介石背信棄義,于1937年4月被迫辭職,6月又被迫出洋考察。后在重慶解放前夕,被蔣介石指使的特務用利刃殺害于戴公祠。

一九一一年,他投身于辛亥革命運動,一九一七年,參加陜西民主革命早期僅有的一支武裝力量——靖國軍,后又參加國民軍。一九二四年參加國民黨,擁護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先后擔任師長、軍長、十七路軍總指揮、陜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等職。綜觀其一生,由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討袁護法,轉戰關中,堅守西安,出師北伐,回陜主政,被迫內戰,直到呼吁抗戰,張楊合作,實行“兵諫”,逼蔣抗日。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他同其他許多人一樣,經歷了曲折、復雜的道路;但他也有不少超過前輩和同時代許多人的地方。他特別偉大處,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同張學良將軍聯合一起,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堅持抗日,反對內戰,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陵園坐落山間。“曲徑通幽處”,彎彎曲曲的小路將我們帶到了楊將軍及其妻子兒女長眠的地方。墳頭開滿了不同種類的花,大大小小。秋來了,但花兒依然那么燦爛。再深深地鞠上一躬,楊將軍,您看到了嗎?墳頭右側是展覽館,黑白的照片,樸素的文字,記錄了楊將軍的生平,記錄了英雄的壯舉:興修水利,操練軍隊,出國考察,為各國人民反對法西斯鼓舞士氣。楊將軍一生最輝煌的時刻,莫過于聯合愛國名將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聯合國共兩黨共同抗日,為抗戰的勝利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我們永遠忘不了“楊虎城”這個永垂不朽的名字,我們也永遠不會忘記用鮮血書寫的人生足跡。生之偉大死之光榮,安息吧,烈士的英魂!

第三篇:站在楊虎城烈士陵園門口

2015年的清明節,西安飄著零星的小雨,我們衣著肅穆,來到了位于長安縣的楊虎城將軍的陵園里。我們在這個中國華民族祭奠親人祖先的傳統節日里來緬懷這位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抗日將領,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千古功臣”的楊虎城將軍。

沒有一般烈士陵園所具有的氣派、莊嚴和肅穆。座落小鎮上,沒有如織的人潮,沒有春日里艷麗的繁花,在點點細雨中顯得那樣的樸素、簡陋而靜寂。誰能想到,這樣一片不惹眼的地方,安睡著這樣一位偉大的人。這一片關中小鎮的寂寥與無聲,似乎為我們講述著將軍的生平,為我們彰顯著將軍偉大的人格。源遠流長,感染者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走進陵園,一座樸素的紀念碑拔地而起,一副巨字挽聯懸掛左右——“千古功臣,民族英雄”。紀念碑前并沒有太多的鮮花相伴,依舊那么樸素。旁邊有幾棵楓樹,春日里已經抽出新的嫩芽。和著雨聲,在風中沙沙作響,似乎在向人們講述著什么。紀念碑前,我們深深鞠躬,心如鐵般沉重。

陵園坐落山間。“曲徑通幽處”,彎彎曲曲的小路將我們帶到了楊將軍及其妻子兒女長眠的地方。墳頭開滿了不同種類的花,大大小小。春日的細雨滋潤下,顯得更加清新。面對墓碑我們再一次深深地鞠上一躬。墓碑右側是展覽館,黑白的照片,樸素的文字,無聲的訴說著將軍的生平。

楊虎城將軍在年家境貧寒,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打擊腐敗賣國的晚清政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做出了貢獻。1924年,楊虎城將軍加入了國民黨,堅決擁護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隨后參加北伐,打擊腐敗無能的北洋政府。楊虎城將軍先后擔任師長,軍長,第十七陸軍總指揮,陜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綏靖公主主任,中央監察委員等職。是民國時期西北軍的主要將領。作為一個革命時期的英雄式人物,楊虎城將軍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而又不乏愛國主義的閃光。他最為人所知的便是震驚中外,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留下深遠意義的“西安事變”。在1936年十二月十二日的那個凌晨,楊虎城將軍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歷史的走向,可以說楊虎城將軍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救了國家,也救了民族。

日本帝國主義自明治維新后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逐步對外擴張,先是侵占了朝鮮,后又覬覦中國東北。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奉行“不抵抗”政策,幾乎一槍未發就退出了東三省。1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全部淪陷,3000萬中國人淪為亡國奴14年之久。在這民族危亡的時刻,蔣介石政府依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不管不顧外部嚴峻的形式,一心想要消滅國內的共產主義勢力。

楊虎城將軍作為一個愛國的軍事將領,看到國家如此,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內心自然是悲憤而急切的,但是他畢竟不是最高的統治者,當時的中國內亂頻生,軍閥連年混戰,他自己也有自己的難言之隱,無法直接去到最前線和日本侵略者廝殺。恰巧這時身負國恨家仇的張學良帶著十幾萬無家可歸的東北軍駐防陜西,準備清剿在陜北的紅軍。東北軍對陜北幾次的進攻都沒有成功,極大的動搖了張學良繼續內戰的信心。恰巧蔣介石此時來西安監督“剿共”。楊虎城懷著收復失地的熱忱,張學良抱著打回老家去的決心,兩個人一拍即合,準備對蔣介石進行兵諫,逼蔣抗日,挽救已經在危難邊緣的中華民族。于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了,這次兵諫客觀上促成了中國抗日民族同盟的形成。也極大的改觀了國內革命形勢。但是,楊虎城將軍為了民族國家豁出了身家性命,最終國家得救了,楊虎城將軍卻未能善終,因為是西安事變的“主謀”,他被迫出洋考察。一直未能親自和日本侵略者戰斗。1949年在新中國即將誕生之際,他被國民黨特務殺害,英勇就義。

我們永遠忘不了“楊虎城”這個永垂不朽的名字,我們也永遠不會忘記用鮮血書寫的人生足跡。他生的偉大,死的光榮,76個春秋過去,這座寧靜的墓園見證了中華大地的風云變幻。人來人往,多少人曾經在這座墓碑前拜謁。楊虎城將軍就這樣靜靜地站在這里,注視著三秦大地,心系著中華!我們將擎著將軍的旗幟,奏響時代的戰歌,把這份偉大繼續傳承下去。安息吧,我們不會辜負您作出的犧牲,日夜兼程,永遠前進!

!

2015/4/6

第四篇:抗戰紀念館觀后感

秉承抗戰精神,為民族復興奮斗終生

7月21日、22日兩天,我所全體干部分兩批隨我局參觀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內陳列的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和一處處復原景觀真實再現了中國人民同日本侵略者進行英勇斗爭的光輝歷程與艱苦卓絕的抗戰之路。值此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回顧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放眼未來,繼承和發揚先輩們的抗戰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站在展板前,在引導員的帶領下再次唱響義勇軍進行曲,“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回響耳畔、縈繞心間。1931年9月18日,日本公然發動戰爭侵占東北三省,1937年7月7日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中華民族確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大義出發,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聯合一切可以聯合力量,帶領全國人民武裝抗日,歷經八年浴血奮戰,終于取得對日本法西斯主義全面勝利??箲饎倮?0年后的今天,世界格局已經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然而日本法西斯主義、右翼勢力仍然亡我之心不死,在釣魚島、南海問題上不斷挑戰中國的底線,近日又強行通過新安保法,解禁集體自衛權。所作所為已經表明,日本右翼勢力不承認侵華歷史、不承認二戰失敗,妄圖東山再起。面對敵對勢力的步步緊逼,中華民族再一次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日本軍國主義之所以如此明目張膽、肆無忌憚,正是因為七十多年前的中國積貧積弱、國困民窮?,F今全國人民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日本軍國主義在此時不斷挑釁,其目的就是為了破壞中華民族偉大進程。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一名國家公務員、一名稅務干部,我們應該時刻牢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古訓,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慘痛經歷。打鐵還需自身硬,戰勝日本軍國主義不能寄希望于日本右翼分子良心發現,歸根到底還是要依靠自身發憤圖強,才能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而抗戰精神正是指導我們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習近平同志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了抗戰精神的內涵:“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作為一名普通的地稅工作者,我們要從自身做起,立足于本職工作,愛崗敬業,甘于奉獻,將抗戰精神落實在日常工作之中,落在實處。

第五篇:鐵人紀念館觀后感

參觀鐵人紀念館觀后感

鐵人紀念館是新時期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它以詳實的史料生動地再現了大慶油田波瀾壯闊的創業歷程,突出反映了大慶油田會戰的優良傳統和以“鐵人”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的感人事跡。

抵達紀念館后,小組成員懷著崇敬之情,依次步入館內,駐足凝視高大的鐵人塑像。此后,大家進入多功能報告廳,聆聽來自鐵人的真實的聲音,并觀看鐵人的紀錄片。通過紀錄片的觀看,我們看到了鐵人艱辛的童年生活,對于他不斷成長、奮斗的一生有了更為全面

的了解,并為之感動。其中,最讓人感動的,莫過于鐵人為了制服井噴,奮不顧身的跳入泥漿池中的事跡,在場的人都被鐵人的大無畏精神深深震撼,流下了感動的淚水。這也讓王進喜同志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而奮斗的壯麗人生,不畏艱險、排除萬難的英雄形象,更加熠熠生輝。

觀看紀錄片后,我們跟隨講解員自由參觀展館。“鐵人精神”不僅僅是 “鐵人”一個人的精神,而是那個時代老一輩創業者多種精神在“鐵人”身上的集中體現。隨著講解員的敘述,我們仿佛回到了那荒原一片、艱苦卓絕的年代。

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被鐵人生前那種“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斗精神所感染;被那種不顧傷痛,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住井噴的奉獻精神所震撼;被那種“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拼搏精神所鼓舞。鐵人王進喜曾是一代中國人的“偶像”,其精神激勵了萬千中華兒

女,光陰荏苒,處于新時代的石油人,更應該了解鐵人,尊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此次鐵人紀念館之行,我們進一步體會和理解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心靈得到了洗滌和升華。

參觀鐵人紀念館有感

一早,就去參觀大慶的鐵人紀念館。雖然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但“鐵人精神”卻是自己非常神往的。

鐵人紀念館新館座落于大慶西城區,和大慶石油管理局、美麗的石油廣場僅一路之隔。下車后映入眼簾得是一座造型別致、氣勢雄偉的建筑,沿著四十七級臺階看上去首先感受到它的莊嚴和肅穆。我們懷著崇敬之情走進紀念館,猶如走進一座神圣的殿堂??梢杂?ldquo;莊重”來描述眼前的這座紀念館。館內廣場有王進喜的大型雕塑。拾級而上,進入館內,撲面而來的就是鐵人組的群雕。這群雕是如此的生動,以至于站在他們面前,你都能感受到他們頂風帶雪的一種大無畏的精神。

王進喜同志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鎮上赤金王家屯一個貧苦農民家庭。6歲開始討飯,10歲給地主放牛,14歲被抓夫到玉門油礦做苦工,直到玉門油礦解放。1950年春,他成為我國第一代鉆井工人,先后任司鉆、隊長等職,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9月,他率領的鉆井隊月進尺創當時全國最高紀錄,榮獲鋼鐵鉆井隊稱號。1959年9月,王進喜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出席了全國群英會。

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曾組織人員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鉆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鉆,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被譽為“鐵人”。同年4月11日,會戰指揮部號召全體會戰職工向鐵人王進喜學習。

在大慶油田,王進喜先后任1205鉆井隊隊長、鉆井指揮部裝建大隊和鉆井二大隊大隊長、鉆井指揮部指揮,大

慶革委會副主任、中共大慶核心小組副組長等職務。1964年12月,出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69年4月,出席黨的“九大”并被選為中央委員,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切接見。1970年11月15日患胃癌醫治無效逝世,享年47歲。

我們進入館內以后映入眼簾的是王進喜同志和其他同志大步向前邁進的雕像, 大廳左側墻面上印著鐵人的名言“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雖然我們不身處那個年代,但我們依然能夠體會到在那個滿目荒涼的大地上作業的人們的心態:激情過后,每一個參與會戰的人都必須面對特別現實的狀態。另外,參與會戰的單位很多很復雜,當時的溝通交流手段又特別有限等等,這些都會給人們一個停止作業的理由。而當時的鐵人,能夠這樣想,并且實現它,這樣的創業精神其實是所有創業者們都應該認真揣摩的。其實,大凡成功的創業者也基本上是在這樣的一個狀態

下前行的。深入展館,我們看到了鐵人王進喜同志艱辛的童年生活。王進喜同志的父親雙目失明,年幼的他早早地擔起了沉重的家庭重擔,六歲趕車百里送羊毛,十歲給地主放牛??如此的艱辛,讓王進喜同志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而奮斗的壯麗人生,不畏艱險、排除萬難的英雄形象,更加熠熠生輝。 那一幅幅照片,一個個場景,向我們訴說著一個時代的故事,隨著講解員的敘述仿佛回到了那荒原一片、艱苦卓絕的年代,讓我們感受著黑土地上跳動不息的歷史血脈——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進入展區有講解員帶領我們為我們詳細 1

的講解王進喜的鐵人事跡!在講解員認真深情的講述時大家也仿佛都沉入了哪個時代之中,

看著那一幅幅生動的相片和寶貴的影響資料深刻的感受到了當時艱苦工作環境,但是不管怎

么樣的環境下鐵人都沒有退縮而是堅毅的監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看見相

片上他們打出第一眼

油井那臉上流露燦爛的笑容那開心的樣子時我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絲笑意,雖然已經不是一個

時代但是仿佛我就在他們身邊,隨著講解員來到了鐵人生活和居住的房間,看見那簡陋和窘

迫的樣子,心理感覺有些酸楚!隨后又來到了一個珍貴的影響資料面前就是有名的鐵人跳進

冰冷的泥漿池中用身體來攪拌在鐵人的帶領下大家紛紛跳進了池中,看到這里心理不有自主

的出現一種激動的心情,為了國家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不故自身安慰不求一絲回報的人能夠

這樣履行自己的職責這種精神遠遠的超越了我們這幾代人,真是值得反思,瀏覽這些事跡感

覺時間總是過的好快,這時已經來到了王進喜生病的展區,看著他那張相片已經是滿臉的病

態非常憔悴的樣子還依然奮戰在自己的崗位上監守職責,一直到自己不能在站立起來,還念

念不忘時時牽掛著油田的開發與進展,聽到講解員說道他去世的年紀還不到50歲,心中為

他惋惜之時又一次產生酸楚與敬仰!

在參觀紀念館的過程中,我無時無刻不被鐵人的事跡所震撼著,其中,最讓人感動的,

莫鐵人王進喜同志為了制服井噴,奮不顧身的跳入泥漿池中的事跡。如今,當年鐵人那勇敢

的一跳已經被永久地記錄了下來,在大屏幕里向游人講述那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然而,當

年鐵人用身體攪拌泥漿時穿的那件四十八道杠棉工作服,如今卻孤獨地躺在展柜里,向世人

講述著不畏艱難,勇于犧牲的“鐵人精神

讓我感動的另外一個場景是王進喜班組一起學習《矛盾論》和《實踐論》,這雖然多少有

當時環境的要求,但王進喜班組的的確確是一個學習型小組。展出的筆記本表明他們不斷總

結經驗,認真鉆研,他們不是蠻干而的確是在動腦筋。更重要的是,王進喜主動地把他們的

經驗和設備與其他班組分享,這在當時應該是非常難得的!

1959年,參加全國群英會的王進喜看到由于油品供應緊張,北京的公共汽車背上了鼓鼓

囊囊的煤氣包。這刺痛了他,他說“難受”。這也成了著名的典故。根據紀念館的介紹,當

年的場景就是在老北大的紅樓沙灘,這讓我非常高興,因為北大能夠與這樣一種實干的、憂

國憂民的鐵人精神相關聯。

走出紀念館,心里卻是沉甸甸的。

看著鐵人的背影,在想,什么是今天的鐵人精神?鐵人精

神是“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鐵人精神,就是“為祖國

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鐵人精神,就是為“早日把中國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

太平洋里去”,“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鐵人精神,就是

干事業“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斗精神;鐵人精神,就是“要為

油田負責一輩子”,“干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對工作精益求精,為革命“練一身硬

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鐵人精神,就是不計名利,不計報酬,埋頭苦干的“老黃

牛”精神。

參觀完畢,一幕幕場景、一幅幅圖

片、一件件文物,大家回憶、思索、感慨??鐵人精

神不僅僅是動力,更是一個標準,一個高度,一個我們永遠仰止的山峰。新中國幾代石油人

正是依靠“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優良傳統和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

工作作風,為了國家戰略安全、國家榮譽和徹底摘掉貧油落后的帽子,不畏艱險、不怕犧牲,

從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正是幾代石油

人的不懈努力使得大慶油田連續穩產5000萬噸27年,成為我國頭號油田和聞名世界的大油

田。

這次參觀,使我的心靈又得到一次新的洗滌和震撼,我深深的感受到,民族精神,就是

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

支柱。本次參觀把我們帶進油田開發初期的艱苦歲月,風餐

露宿“天當房、地當床、雪當被、草當墻”,人拉肩扛搬運鉆機,破冰取水保證開鉆,用身

體攪拌你將,制服井噴情況。王進喜通知的“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

邁誓言,充分體現了一個共產黨人為祖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情懷。他的這種鐵人精神

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鐵人精神,是對鐵人王進喜以及千千萬萬為了祖國發展,辛勤

奉獻在第一線的所有共產黨人的崇高思想、優秀品德的高度概括。

回去路上看到大慶街頭紀念5.12汶川地震的條幅,21世紀的今天,我們不是有很多鐵人嗎?

我們的民族在巨大壓力面前不就在展示我們的鐵人精神嗎?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新時期更

好地得到繼承和弘揚。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更要學習和理解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要進一步繼

承和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周志全

2014年5月12日

鐵人紀念館觀后感

大慶人都聽說過:“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苦難也不怕。”大慶石油工人的楷模就是令人敬佩的鐵人王進喜爺爺。

今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了鐵人紀念館門前。

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個巨大的雕像,那不正是投身工作忘記吃飯的;遇到困難永不退縮的王進喜爺爺嗎?他的后面不正是那象征著王進喜爺爺47歲的47個臺階嗎?我走過去,一步、兩步、三步??我邁著輕快的步伐,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踏上了著47個臺階。

到了館內,首先是一個碩大的屏

風,上面刻的是王進喜爺爺帶領幾名工人奮斗的場面。我真佩服王進喜爺爺啊!我們上了樓,到了一廳,先是王進喜爺爺留下的格言,其中一句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我小時家里窮,我就給別人放牛,我知道牛脾氣,??偸歉冻龅亩?,享受的少,所以,我要為革命當一輩子的老黃牛!”這句話體現出王進喜爺爺生前是多么的熱愛革命呀!里面一件陪伴王進喜爺爺一生的破爛不堪補了又補的羊皮襖也讓我記憶猶新,如果換成了我,換成每一位同學,都不可能穿這樣的衣服。這樣我更加敬佩王進喜爺爺了。

到了第二廳,我看到了那一臺摩托車,那是王進喜爺爺得獎時得到的。我還從媽媽口中得知,那時,王進喜爺爺的住處離工作的地方很遠,每天王進喜爺爺起的最早,睡的最晚,而且每天要走二十多里路那。我想:有了摩托車該不用那么辛苦了吧!在二廳,我還看到了那時的學校,里面燈光很暗,但黑板上方的八個大字非常明顯“好好

學習,天天向上”我為他們破舊的學校感到震驚!

最后,我們走進第三廳。在哪里,我了解了王進喜小時候的情況。他小時候家里很窮,母親生下了他,很高興,便按習俗把他稱了一下——十斤。父親便管他叫十金娃??砷L大卻又黑又瘦,便改名為王進喜。王進喜爺爺三歲時他父親便去世了,六歲便上山砍柴換錢了,七歲就給地主放牛,經常被地主罵,常常吃不著飯??吹竭@,我為王進喜爺爺感到悲傷,如果他生活在這個年代,早是被家人寵著的心肝寶貝了。

假如王進喜爺爺還活著,我就會站到他的面前,大聲喊道:“爺爺,您是我們的驕傲!”

參觀鐵人紀念館觀后感

當我們到達鐵人紀念館門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醒目的“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八個鎦金大字。抬眼望去,鐵人紀念館沐浴著朝陽的霞光,巍然屹立在這片肥美的土地之上,門前是高高四十七級

臺階,它代表著鐵人四十七年艱辛的人生歷程;整個紀念館雄偉壯觀,氣勢逼人,猶如一座巨大的豐碑在向人們昭示著無私無畏的鐵人精神。

隨著解說員聲情并茂的解說,我們踏著鐵人的足跡開始了意義深刻的參觀。進入紀念館的正門,鐵人隊伍向我們迎面走來,這是一組鐵人帶領的石油工人隊伍所組成的雕塑,他們形成了排山倒海之勢,組成了技壓群雄的鐵人隊伍,他們是祖國石油戰線上的一堵銅墻鐵壁,是一面面不倒的紅旗!

深入展館,我們看到了鐵人王進喜同志艱辛的童年生活。王進喜同志的父親雙目失明,年幼的他早早地擔起了沉重的家庭重擔,六歲趕車百里送羊毛,十歲給地主放牛如此的艱辛,讓王進喜同志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而奮斗的壯麗人生,不畏艱險、排除萬難的英雄形深入展館,我們看到了鐵人王進喜同志艱辛的童年生活。王進喜同志的父親雙目失明,年幼的他早早地擔起了沉重的家

庭重擔,六歲趕車百里送羊毛,十歲給地主放牛,更加熠熠生輝。

參觀過程中,讓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鐵人那種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因為小的時候家里窮,沒有過上學念書的經歷,他就利用工作閑暇時間學習認字,他用自己的語言寫日記,一步一步地提高。他在日

記本中這樣寫道:“我學會一個字,就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嶺去見毛主席!”多么樸實的語言,表達出自己一生的追求!正是這種執著的追求,才能有“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的創業精神;正是這種不懈的努力,才能有“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的勇氣。

鐵人紀念館以翔實的史料生動地再現了大慶油田波瀾壯闊的創業歷程,突出反映了大慶油田會戰的優良傳統和以“鐵人”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的感人事跡。是新時期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對

于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繼承和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切實肩負起維護國家石油戰略安全的神圣使命,全力以赴創建百年油田,搞好二次創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

初一四班 路琪

參觀鐵人紀念館有感

一早,就去參觀大慶的鐵人紀念館。雖然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但“鐵人精神”卻是自己非常神往的。

一起參觀的大慶的溫春生告訴我“快到了”,自己就分明能感受到激動??梢杂?ldquo;莊重”來描述眼前的這座紀念館。館內廣場有王進喜的大型雕塑。拾級而上,進入館內,撲面而來的就是鐵人組的群雕。這群雕是如此的生動,以至于站在他們面前,你都能感受到他們頂風帶雪的一種大無畏的精神。 以下是王進喜的簡介:

王進喜同志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鎮上赤金王家屯

一個貧苦農民家庭。6歲開始討飯,10歲給地主放牛,14歲被抓夫到玉門油礦做苦工,直到玉門油礦解放。1950年春,他成為我國第一代鉆井工人,先后任司鉆、隊長等職,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9月,他率領的鉆井隊月進尺創當時全國最高紀錄,榮獲鋼鐵鉆井隊稱號。1959年9月,王進喜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出席了全國群英會。

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曾組織人員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鉆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鉆,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被譽為“鐵人”。同年4月11日,會戰指揮部號召全體會戰職工向鐵人王進喜學習。

在大慶油田,王進喜先后任1205鉆井隊隊長、鉆井指揮部裝建大隊和鉆井二大隊大隊長、鉆井指揮部指揮,大慶革委會副主任、中共大慶核心小組副組長等職務。1964年12月,出席第三屆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69年4月,出席黨的“九大”并被選為中央委員,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切接見。1970年11月15日患胃癌醫治無效逝世,享年47歲。

大廳左側墻面上印著鐵人的名言“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句話雖然經常被改頭換面并被調侃,但仔細看看當年石油會戰的狀態,就知道當時能夠說出這樣的話絕對是基于對偉大事業的熱愛。雖然我們不身處那個年代,但我們依然能夠體會到在那個滿目荒涼的大地上作業的人們的心態:激情過后,每一個參與會戰的人都必須面對特別現實的狀態。另外,參與會戰的單位很多很復雜,當時的溝通交流手段又特別有限等等,這些都會給人們一個停止作業的理由。而當時的鐵人,能夠這樣想,并且實現它,這樣的創業精神其實是所有創業者們都應該認真揣摩的。其實,大凡成功的創業者也基本上是在這樣的一個狀態下前行的。

讓我感動的另外一個場景是王進喜班組一起學習《矛盾論》和《實踐論》,這雖然多少有當時環境的要求,但王進喜班組的的確確是一個學習型小組。展出的筆記本表明他們不斷總結經驗,認真鉆研,他們不是蠻干而的確是在動腦筋。更重要的是,王進喜主動地把他們的經驗和設備與其他班組分享,這在當時應該是非常難得的!

1959年,參加全國群英會的王進喜看到由于油品供應緊張,北京的公共汽車背上了鼓鼓囊囊的煤氣包。這刺痛了他,他說“難受”。這也成了著名的典故。根據紀念館的介紹,當年的場景就是在老北大的紅樓沙灘,這讓我非常高興,因為北大能夠與這樣一種實干的、憂國憂民的鐵人精神相關聯。

走出紀念館,心里卻是沉甸甸的??粗F人的背影,在想,什么是今天的鐵人精神?

在車里,依然在想這個問題。直到看到大慶街頭抗震救災的宣傳,心中才

豁然開朗:5月12日到今天,我們不是有很多鐵人嗎?我們的民族在巨大壓力面前不就在展示我們的鐵人精神嗎?

于是,才意識到自己最喜歡的話就是“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迎接期末考試演講稿下一篇:迎接期中考試發言稿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