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鞍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22-12-18

第一篇:鞍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聚焦2016年高考時政熱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6年文綜政治學科高考,從經濟生活熱點而言,可能要從以往重點關注“需求”轉向“供給”,尤其是“供給側改革”,而其中之一就是“結構調整”。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他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人類歷史上,還從未有十幾億人口的國家,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躋身發達經濟體。面向“十三五”,克難前行,完成“驚險一躍”,方能順利地邁向復興的彼岸。穿越經濟發展“三峽”,創造新的發展奇跡,必須打開一扇門。這扇門就是結構。這是攸關民族復興、百年夢想的抉擇,是一場必須完成的自我革命。

一、何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與“需求側”相對應。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三駕馬車決定短期經濟增長率。而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條件下所實現的增長率即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而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供給側改革是一種尋求經濟新增長新動力的新思路,主要強調通過提高社會供給來促進經濟增長。對于如何拉動經濟增長,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改革有著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側管理認為需求不足導致產出下降,所以拉動經濟增長需要“刺激政策”(貨幣和財政政策)來提高總需求,使實際產出達到潛在產出。供給側管理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回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所謂“全要素生產率”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增長,通常叫做技術進步率,是指產量與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產出增長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長率的部分為全要素生產率(TFP,也稱總和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全要素生產率的來源包括技術進步、組織創新、專業化和生產創新等。

政策手段上,包括簡政放權、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等,從供給側管理角度看,本質上都屬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方式。

從“三駕馬車”到“供給側改革”,這種話語變化勾勒出中國經濟的演變,消費在國民經濟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對供給側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倒逼壓力之下,“供給側改革”的效果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轉型能夠平穩落地。“經濟結構性改革”分解為四個關鍵點,包括化解產能過剩、消化房地產庫存、降低企業成本、發展股票市場。“經濟結構性改革”,任重而道遠,非一日之功。本次中央首提“供給側改革”,短期上是為了應對當下的嚴峻挑戰,長期上是追求的正是一個“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經濟結構。

供給側改革內涵:簡言之即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二、為何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供給條件深刻變化:

“人口紅利”快速消失下面對“劉易斯拐點”挑戰,資源環境承載力接近甚至達到極限,成本提升讓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持續下降。

結構積弊愈演愈烈,變革洪流浩浩蕩蕩。資源稟賦變化之后,發展路徑決不能就此被堵死—— 如果不調整結構,投資就沒有效益,無法償還的貸款借債形成壞賬后,財政金融風險將陡然增大; 如果不調整結構,產品就沒有市場,過剩的中低端產品不可能滿足消費升級的需要;

如果不調整結構,企業就沒有利潤、員工就沒有收入,也難以依靠實體經濟挖掘中國經濟增長潛力; 如果不調整結構,政府就沒有稅收,民生和公共服務無從改善,社會也難以和諧穩定。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要發展,而發展應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風險挑戰倒逼之下,調整結構、轉換動力是必然選擇。

三、供給側改革如何落實?

習主席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中明確指出,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功能健全的股票市場。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稱之為推動經濟結構改革的四個“殲滅戰”。

供給側改革將分別在勞動力、資本、創新、政府四條主線上推進。

1.如何優化勞動力配置?具體路徑有三條:一是放開生育政策,補充人口紅利;二是戶籍制度改革并發展服務業,促進勞動力跨地域、跨部門流動,同時也能消化地產庫存、穩定就業;三是促進扶貧注重教育,從而提升人力資本。

2.如何優化土地和資本配置?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確權和加速農地流轉,從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產泡沫。而資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業成本、提升企業盈利:資源品價改降低原材料成本,減稅降費加速折舊降低財稅成本,利率市場化結合降息降低財務成本,養老保險體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而提升企業盈利的另一項改革是淘汰落后產能,國企是主要承擔者。

3.如何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首先是構建激勵機制,提升創新意愿,這有賴于資本市場的建設和直接融資的發展。其次是為企業營造寬松的成長環境,提升創新轉化率,具體措施包括推進產學研結合、提供資金便利和稅費減免。

4.政府自身如何落實供給側改革?一是通過反腐、打破壟斷、簡政放權,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國企改革,通過合并重組提升績效,為經濟提供動力。

落實供給側改革:一是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

二是“實行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思路;

三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五大重點任務。 供給側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

2 制度層面:構建跨越中等陷阱必須的現代金融、產業、財稅等制度體系,放松各種管制,打破壟斷,釋放民間資本的活力;

技術層面:通過營造激勵創新的生態,實現創新驅動; 人力層面:通過教育制度改革,實現人力資本的跨越;

社會保障:通過提升社保水平和改革收入分配,實現共享發展。

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經濟生活知識的對接

供給側改革(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關鍵看三個供給——勞動力供給,減少勞動力結構性錯配,提高勞動生產率;技術供給,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制度供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率。三個“供給”,最后都落在“率”上。

涉及的經濟生活知識:

(1)生產決定消費, 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 、消費的方式、消費的質量和水平,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供給側改革強調通過提高生產能力來促進經濟增長,做到精致生產,提高供給質量,實現“供需匹配。

(2)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決定性的力量,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以加快生產力發展。

(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加快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有利于生產力發展。

(4)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尊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5)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 供給側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提高資源利用率。

(6)土地、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資源是物質資料生產的生產要素,供給側改革就是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促進生產力的提高和資源的有效利用。

(7)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8)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經濟發展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使經濟發展更多的依靠內需拉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

國家(政府)角度:

①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實行科學的宏觀調控。 ②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a.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

b.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

C.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經濟發展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使經濟發展更多的依靠內需拉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④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堅持優進優出,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企業角度:

①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

②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

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依靠科技進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使生產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二、【熱點試題】

1.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要放松管制、釋放活力、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從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這就意味著政府要進一步:

①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

②加強自身監督,打造陽光政府

③加快政府職能市場化改革,建設有限政府

④放寬市場準入限制,營造創新創業環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 2.近年來,“海淘”“海購”逐漸成為消費時尚,國人海外“掃貨”熱度不斷上升,從美國蘋果手機到法國皮包,從韓國美妝到日本馬桶蓋„„客觀地講,國外產品受追捧,并非簡單的崇洋媚外的消費心理,它反映了生活水平提高后人們對消費產品質量的重視,折射出中國長期以來“供給側”的不足。這給我們國內企業的警示是:

①提高產品質量,滿足市場需求

②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化解產能過剩 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形成競爭優勢

④擴大開放規模,提高開放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十二五”期間,針對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點在需求側發力,對于當時經濟穩增長確實發揮了效果。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亟需供給體系跟進調整,這時候就輪到“供給側改革”發揮功效。這表明:

①物質決定意識,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③矛盾雙方的轉化是必然的

④意識可以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現在,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投資對經濟的拉動效果在遞減,而供給側總體上呈現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狀況;同時,不少消費品供給規模有余而品質不足。為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體現了: ①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②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③認識事物要抓住主流

④量變為質變創造條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離不開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也需要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這是因為:

A.整體是平穩的,部分卻是變化的

B.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

C.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

D.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導致質變 6.產業政策要準。一個“準”字,點明了產業政策必須瞄準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引導資源流向薄弱環節與關鍵領域。產業政策要做到“準”,需要:

①把基層實踐作為制定政策的唯一可靠依據 ②把那些經過實踐檢驗、已十分完善的政策付諸實踐 ③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 ④在科學原理的指導下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2015年11月18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發表演講時表示: “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單純靠貨幣刺激政策是不夠的,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以下有關供給側改革論述的選項中錯誤的是:

A.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 B.供給側改革增長更多依靠勞動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

C.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動力在于企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上是政府宏觀調控,培育企業這一供給主體

D.供給側改革”意味著我國改革總體思路的調整

8. 2015年I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人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提出“供給側改革”的經濟依據是:

A.生產能為消費創造動力

B.消費對生產起導向作用 C.生產與消費互為動力源

D.消費拉動經濟發展水平

9.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

①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②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謀發展的需要

③調整生產關系和對外開放的客觀要求

④社會主義本質和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客觀要求

4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2016年經濟工作的重點。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下列有利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措施有:

①轉變外貿出口方式,刺激出口增速提升

②促進產業優化重組,有效化解過剩產能 ③大力推進結構性減稅,降低企業成本

④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加快消費結構升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十二五”期間,我國傳統中低端的消費品供給嚴重過剩,國內消費增速拾級而下,但中國居民卻瘋狂“海外掃貨”,搶購海外國際品牌商品。僅去年一年我國居民海外消費總額達到1.1萬億元。這說明: ①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增加供給 ②我國國內供需結構性失衡,要加強供給方面的結構性改革 ③要通過創新供給,著力提高我國商品與服務供給的質量 ④要規范消費秩序,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以維護消費者權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近年來,“海淘”“海購”逐漸成為消費時尚,國人海外“掃貨”熱度不斷上升,從美國蘋果手機到法國皮包,從韓國美妝到日本馬桶蓋„„客觀地講,國外產品受追捧,并非簡單的崇洋媚外的消費心理,它反映了生活水平提高后人們對消費產品質量的重視,折射出中國長期以來“供給側”的不足。這給我們國內企業的警示是:

①提高產品質量,滿足市場需求

②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化解產能過剩 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形成競爭優勢

④擴大開放規模,提高開放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要放松管制、釋放活力、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從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這就意味著政府要進一步:

①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

②加強自身監督,打造陽光政府

③加快政府職能市場化改革,建設有限政府 ④放寬市場準入限制,營造創新創業環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十二五”期間,針對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點在需求側發力,對于當時經濟穩增長確實發揮了效果。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亟需供給體系跟進調整,這時候就輪到“供給側改革”發揮功效。這表明:

①物質決定意識,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③矛盾雙方的轉化是必然的

④意識可以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5.現在,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投資對經濟的拉動效果在遞減,而供給側總體上呈現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狀況;同時,不少消費品供給規模有余而品質不足。為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體現了: ①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②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③認識事物要抓住主流

④量變為質變創造條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離不開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也需要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這是因為:

A.整體是平穩的,部分卻是變化的

B.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 C.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

D.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導致質變 17.產業政策要準。一個“準”字,點明了產業政策必須瞄準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引導資源流向薄弱環節與關鍵領域。產業政策要做到“準”,需要:

①把基層實踐作為制定政策的唯一可靠依據 ②把那些經過實踐檢驗、已十分完善的政策付諸實踐 ③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 ④在科學原理的指導下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 最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熱詞。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旨在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卮?8~19題。 18.現階段,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味著:

①擴大內需的政策已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 ②消費者未來將獲得更多的實惠和便利

③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④化解過剩產能成為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9.2015年12月21日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①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②是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舉措 ③體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立足整體,統籌全局

④體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堅持事物發展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6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加劇,企業投資萎縮,缺乏活力,這使得“供給跟不上需求”的矛盾逐漸成為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障礙。與此同時,中國消費品供需正面臨著嚴重的結構性失衡:一方面,衣服鞋帽玩具等傳統的中低端消費品供給嚴重過剩,價格持續下滑;另一方面,高品質消費品供給不足,中國居民在海外瘋狂掃貨。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要求在適度擴大內需的同時,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這意味著我國經濟治理思路出現重大轉變。

(1)結合材料和所學經濟知識,分析我國應如何加強“供給側改革”。(8分)

(2)結合材料運用矛盾同一性原理,說明“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強供給側改革”的合理性。(8分)

21.(19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國民經濟問題可以簡單理解為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以往靠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拉動需求帶動經濟發展的方式屬于需求側管理。目前,中國的供給體系無法更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如:中國生產的電飯煲、馬桶蓋等相關產品產量較大,但中國人卻不吝重金到海外購買日本品牌。在需求倒逼的壓力之下,“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材料二: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中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供給側改革,將有利于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提高供給質量與效率、改善供給結構。

(1)結合材料,運用《經濟生活》的知識說明供給側改革的依據。(10分)

(2)結合材料,運用唯物辯證法實質與核心的知識,分析宏觀調控從單純的需求刺激,到需求和供給“雙輪驅動”的哲學依據。(9分)

22.“供給側改革”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當下供給側存在如下問題:面向低收入群體為主的供給體系,沒有及時跟上國內中等收入群體迅速擴大而變化了的消費結構;供給體系滿足多樣化、個性化消費的能力相對比較差;有些產業的發展已經到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峰值;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提高過快,削弱了企業特別是實體經濟企業的盈利能力等等。

(1)針對供給側存在的問題,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為供給側改革提出方法論建議。(9分) (2)根據材料,從政府職能角度說明我國政府在供給側改革中該如何作為。(9分)

23.2015年12月18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6 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1)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4分)

(2)在新的一年里,面對供給側改革宏觀調控的新形勢,企業應如何應對才能取得更大發展?(4分)

24.(34 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2015 年 10 月 22 日,由工信部等部委主辦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成果匯報會”召開。李克強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針對產業發展的瓶頸和短板,著力突破核心技術和關 鍵零部件制約。 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火爆, 但零部件基礎相對薄弱。 科技部已在年初發布征求意見稿, 4 擬對新能源車的 12 個模塊進行鏈式扶持,特別是電池、電機 等上游零部件領域。政策面對于新能源車零部件發展的關注度正在持續提升。

材料二: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 2015 年 10 月 26 日至 29 日在北京舉行。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 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 全會強調,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以下原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依法治國,堅持統籌國內 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黨的領導。

材料三: “十二五”期間, 針對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點在需求側發力, 政府采用了 “西醫” 治療,對于當時經濟穩增長確實發揮了效果。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亟需供給體系跟進調整,這時候就輪到“供給側改革”這一劑中醫良藥發揮功效??梢?, 未來我國推進新一輪經濟改革,要防止對“西醫”過度依賴,采用“中醫為主、西醫配合”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結合的綜合療法。 “供給側改革”不僅是對眼下中國宏觀經濟的一劑對癥良 藥,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也意味著未來更多的實惠和便利。

(1)結合材料一,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我國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車的依據。(12 分)

(2)結合材料二,運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有關知識,分析上述材料體現的政治生活道理。 (10 分)

(3)結合材料三,從辯證唯物論的角度分析我國的上述舉措。(12 分)

參考答案:

1.C 2.B 3.A 4.A 5.B 6.D7.D 8.A 9.C 10.C 11.B 12.B 13.C 14.A 15.A 16.B 17.D 18.B 19.A

20.(1)簡政放權,激發企業活力,增加有效供給;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引導企業增強品牌意識,不斷提高產品質量;鼓勵創業創新,推動新技術、新產業發展,不斷創造新供給。(8分)

(2)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雙方相互依賴,相互滲透,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3分)供給和需求是現代經濟活動互為關聯的兩個方面;擴大內需能夠引領和推動供給,加強供給側改革有利于推動消費升級;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劇的情況下,由原來著重擴大內需轉向加強供給側改革,有利于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5分)

21.(1)①生產決定消費,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通過供給側改革提升中國制造的水平;消費對生產有反作用,消費的升級對生產具有導向作用。消費結構升級倒逼供給側改革。(4分) ②國家實行科學的宏觀調控是對國民經濟總量進行調節和控制。供給側改革有利于提促進總供給和總需求平衡,保持國民經濟穩定增長。(2分) ③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是經濟活動的主要參加者。 供給側改革有利于激發企業創新能力,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2分) ④供給側改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重大舉措。(2分)

(2)(每點3分)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這要求我們一分為二,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宏觀調控要注重需求和供給的“雙輪驅動”。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供給側結構改革是解決目前中國

7 產能過剩,升級中國制造 重要舉措。 ③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堅持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

22.(1)①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供給要適應變化發展的消費結構。②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供給應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③要堅持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要處理好生產與資源環境之間的聯系。④要樹立創新意識,通過科技創新,改進技術,提高勞動者素質,不斷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每點3分,答出三點即可)

(2)①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提高政府為經濟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②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施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促進中高端產品的生產。③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通過發展科技、教育、文化等事業提高勞動者素質,推進技術創新。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及時淘汰落后產能,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每點3分,答出三點即可)

【考點】政治生活的政府職能。

23.(1)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4分)

(2)確立正確的發展戰略,努力發展生產,特別是高新產業,增加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和服務;樹立創新意識,通過科技和管理形成競爭優勢;誠信經營,樹良好企業品牌和形象。(每點1分,結合材料1分,共4分)

24.(1)①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國家的宏觀調控。②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要求針對產業發展的瓶頸和短板,著力突破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制約。④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每個要點 3 分)

(2)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 分) ②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它的宗旨。(2 分)③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因此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2 分)④中國共產黨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因此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依法治國。(3分)⑤中國共產黨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需要。(2 分)

(3)①物質決定意識, 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亟需供給體系跟進調整,這時候就輪到“供給側改革”這一劑中醫良藥發揮功效。 ②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要求重客觀規律。針對我國存在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解決。③人在規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未來我國推進新一輪經濟改革,要防止對“西醫”過度依賴,采用“中醫為主、西醫配合”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結合的綜合療法。④意識具有能動作用,要重視正確意識的指導作用。 “供給側改革”不僅是對眼下中國宏觀經濟的一劑對癥良藥,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也意味著未來更多的實惠和便利。

第二篇: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訪談)

——權威人士談當前經濟怎么看怎么干

本報記者 龔 雯 許志峰 王 珂

2016年01月04日03: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如何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正確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做好新一年經濟工作?近日,權威人士接受本報獨家專訪,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了解讀和闡釋。

一問

如何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含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有明確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還有具體的任務。要堅定地干、大膽地干、扎實地干、精準地干、決不回頭地干

不是實行需求緊縮,供給和需求兩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當前要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

不是搞新的“計劃經濟”,而是為了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明確政府的權力邊界

權威人士: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在有各種解讀。從國情出發,我們不妨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一個公式來理解,即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有明確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還有具體的任務。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要求,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實行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圍繞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堅定地干、大膽地干、扎實地干、精準地干、決不回頭地干。

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消除兩種誤解:

一種誤解是,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實行需求緊縮。供給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兩者互為條件,相互轉化,兩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當前經濟周期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轉化成結構性問題。因此,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我們的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當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需要營造穩定的宏觀環境,在需求政策上,既不能搞強刺激,也要防止出現順周期緊縮。

還有一種誤解是,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搞新的“計劃經濟”。恰恰相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矯正以前過多依靠行政配置資源帶來的要素配置扭曲。為此,要調整各類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新形勢下的完善和深化,決不是要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過去正是由于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不夠,政府干預過多,導致市場不能及時出清,引發各種結構性矛盾。比如,一些沒效益的“僵尸企業”,有些地方非要硬撐著給貸款、給補貼。

當然,下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盤大棋,也要更好發揮政府這只手的作用。當前最重要的是明確政府的權力邊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預上多做“減法”,把“放手”當作最大的“抓手”。同時,“放手”不是“甩手”,政府也要切實履行好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保護環境等基本職責。擴大開放是改革的題中之義,我們要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外資?,F在,美歐等發達國家都在吸引我國的投資,我們有什么理由認為我國的外資多了!

二問

當前為什么要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三期疊加”到“新常態”,再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深化認識的過程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后選擇的經濟治理藥方。不論主觀上怎么想,都不能違背客觀規律。不抓緊轉變,總有一天會走進死胡同

“四降一升”等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結構性的。在當前形勢下,國民經濟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型反彈,可能會經歷一個L型增長階段。解決中長期經濟問題,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藥方有局限性,根本之道在于結構性改革

權威人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集中全黨和全國人民智慧,從理論到實踐不斷探索的結晶。

從“三期疊加”到“新常態”,再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深化認識的過程。2013年,中央認為我國經濟進入“三期疊加”階段,明確了我們對經濟形勢應該“怎么看”。2014年,中央提出經濟發展“新常態”,對此作了系統性理論論述,既進一步深化了“怎么看”,又為“怎么干”指明了方向。2015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深化了“怎么看”和“怎么干”的認識,又進一步明確了主攻方向、總體思路和工作重點。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理論思考到具體實踐,都做了全面闡述,從頂層設計、政策措施直至重點任務,都做出了全鏈條部署。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大勢所趨、形勢使然。這是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后,選擇的經濟治理藥方。我國經濟正從粗放向集約、從簡單分工向復雜分工的高級形態演進,這是客觀要求。我們不論主觀上怎么想,都不能違背客觀規律。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曾經在我國發揮了很大作用,但現在再按照過去那種粗放型發展方式來做,不僅國內條件不支持,國際條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續的。不抓緊轉變,總有一天會走進死胡同。這一點,一定要認識到位。要發揮我國經濟巨大潛能和強大優勢,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持續發展、更高水平發展,這是中等收入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經的階段。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問題倒逼、必經關口。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但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必須破除長期積累的一些結構性、體制性、素質性突出矛盾和問題。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近期主要表現為“四降一升”,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這些問題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比如,如果產能過剩這個結構性矛盾得不到解決,工業品價格就會持續下降,企業效益就不可能提升,經濟增長也就難以持續。目前,我國相當多的產能是在世界經濟增長黃金期面向外需以及國內高速增長階段形成的,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一些產能又有所擴大,在國際市場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僅僅依靠刺激國內需求難以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這就相當于準備了兩桌飯,就來了一桌客人,使勁吃也吃不完。這個問題不僅我們遇到了,其他國家也遇到了。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說到底,就是要看到在當前全球經濟和國內經濟形勢下,國民經濟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型反彈,可能會經歷一個L型增長階段。致力于解決中長期經濟問題,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藥方有局限性,根本解決之道在于結構性改革,這是我們不得不采取的重大舉措。

三問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各項工作重點應該怎樣轉變?

以“十個更加注重”為標尺,對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對得上的事要加把勁干、創造性地干?;笳馂樾≌?,積小勝為大勝

權威人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努力實現十個方面工作重點的轉變。這就是: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宏觀調控,要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調整產業結構,要更加注重加減乘除并舉;推進城鎮化,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促進區域發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保護生態環境,要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進行資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擴大對外開放,要更加注重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

在工作實踐中,各地區各部門都要以“十個更加注重”為標尺,對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對得上的事要加把勁干。比如,放水漫灌強刺激、盲目擴建新城區以及強化行政對資源配置的干預等事情不能再干了,投資沒回報、產品沒市場、環境沒改善等項目不能再上了。相反,有利于引導社會心理、化解產能過剩、提升技術水平、加快人口城鎮化、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提高扶貧精準度等事情要使勁地干,創造性地干,拙勁加巧勁地干,努力化大震為小震,積小勝為大勝。

四問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正確把握宏觀經濟政策的總體思路?

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整體融合、有機結合、相互配合,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

權威人士:前面說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這“五大政策支柱”的具體內容已經公布并得到各方面廣泛認可,但如何更加準確地加以把握還需要進一步明確。“五大政策支柱”整體融合、有機結合、相互配合,旨在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

宏觀政策要穩,就是要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要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但重點和力度有所調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對企業實行減稅,并用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的辦法彌補收支缺口。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主要體現在為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降低融資成本,既要防止順周期緊縮,也絕不要隨便放水,而是針對金融市場的變化進行預調微調,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增長。

產業政策要準,就是要按照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通過功能性的產業政策加以引導,而不是政府去確定具體項目,或選擇把錢投向哪一家企業,具體的投資機會還要由企業家來摸索和把握。實踐證明,市場的選擇是最有效益的?,F在成功的民營企業有哪一家是政府扶持的?都是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闖出來的。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

微觀政策要活,就是要把企業真正當作經濟發展的主體,“放水養魚”,讓企業去創造有效供給和開拓消費市場。

改革政策要實,就是要一項一項出臺、一項一項督導,讓各項具體改革舉措落地,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大決策的落實。

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從思想、資金、物資等方面有充分準備,切實守住民生底線,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五問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是什么?

完成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既要有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韌勁,也要有立說力行、立竿見影的狠勁

做好“加減乘除”。長期看各項任務都有利于增強發展動力,短期看不同任務之間有“對沖”作用,必須全面推進,并把握好“度”。當務之急是斬釘截鐵處置“僵尸企業”,堅定不移減少過剩產能,讓“僵尸”入土為安

病根都是體制問題,都要依靠改革創新來化解

權威人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上我們要著眼于打好持久戰,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我們要抓住關鍵點,致力于打好殲滅戰,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完成這“五大重點任務”,既需要有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韌勁,也需要有立說力行、立竿見影的狠勁,確保2016年過剩產能和房地產庫存減少,企業成本上漲和工業品價格下跌勢頭得到遏制,有效供給能力有所提高,財政金融風險有所釋放。

完成好“五大重點任務”要做好“加減乘除”。“五大重點任務”是一個系統設計,要著力在“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上下功夫。從長期看,各項任務都有利于增強發展動力;從短期看,不同任務之間又具有“對沖”作用。比如,化解房地產庫存對增長是明顯的“加法”,可以減緩去產能帶來的“減法”效應。而去產能又會調整供求關系,防止出現宏觀經濟通縮效應。因此,“五大重點任務”必須全面推進。當然,落實到一個地區,又會有所側重,關鍵在于把握好“度”。當前,做“加法”相對容易理解,做“減法”困難會大一些,但必須做下去。當務之急是斬釘截鐵處置“僵尸企業”,堅定不移減少過剩產能,讓“僵尸”入土為安,騰出寶貴的實物資源、信貸資源和市場空間。“僵尸企業”本來已“死”在那里,就不要再維持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是事物新陳代謝的客觀規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競爭性原則的要求,要敢于和善于進行這種“創造性創新”。

完成好“五大重點任務”要全面深化改革。“五大重點任務”的具體內容非常多,但病根都是體制問題。無論是處置“僵尸企業”、降低企業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提升有效供給還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解決的根本辦法都得依靠改革創新。比如,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減輕稅費負擔、降低資金成本,必須減少行政審批,改革財稅、金融體制;擴大有效投資補短板,必須改革財稅、金融、投融資體制,才能解決“錢從哪里來,投到哪里去”的問題。同時要看到,完成這些重點任務,本質上是一次重大的創新實踐,只有進行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創新,不失時機地進行技術創新,才可能有效推動這次重大的結構性改革。

六問

有人擔心,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帶來一定的社會沖擊,社會能否承受?

陣痛不可避免,但也是值得的。適當的后退是為了更好地前進。只有退夠,才能向前

只要處理得當,陣痛不會很大,可以承受。但對于推進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和沖擊,切不可大意,具體政策要有序配套、穩妥實施

窗口期不是無休止的,問題不會等我們,機遇更不會等我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拖不得、等不起,否則“病情”會越來越嚴重

權威人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必然會帶來一些沖擊,而且這些沖擊很可能會從經濟領域延伸到社會領域。對此,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把握:

陣痛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值得的。我國處在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地區、行業、企業發展出現明顯分化,可謂幾家歡樂幾家愁。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不可能皆大歡喜,產業會此消彼長,企業會優勝劣汰,就業會轉崗換崗。特別是眼下一些發愁的企業可能會更愁,甚至關門倒閉,引發職工下崗失業、收入降低等。但這種陣痛是一朝分娩的陣痛,是新的生命誕生和充滿希望的陣痛,是新陳代謝、是鳳凰涅槃,這是值得的!適當的后退是為了更好地前進。只有退夠,才能向前。正如老子所言:“明道若昧,進道若退。”拿“僵尸企業”來說,是等著這類企業把行業中的優質企業拖垮,最后一起死,還是快刀斬亂麻,處置這類企業從而騰出必要的市場資源和空間?顯然,必須盡快處置“僵尸企業”,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整體提升。

陣痛是可以承受的,但切不可大意。相比上世紀90年代,現在我國的實力相當雄厚,經濟發展基本面好,新動力正在強化,新業態不斷出現,前景是光明的,經濟不會出現斷崖式下跌。社會就業形勢、財力規模、保障制度有了很大進步,抗風險能力強,只要處理得當,雖有陣痛,但不會很大,不會出現大規模的下崗失業問題。特別是人民群眾對我們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發展效益是理解的、支持的,對我們改善發展質量、產品質量、空氣質量是充滿期待的,這是我們最大的底氣。同時,對于推進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和沖擊,切不可大意。具體推進的政策要有序配套、穩妥實施。比如,處置“僵尸企業”,要盡可能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對破產企業盡量實行“安樂死”。要高度重視、全力做好職工安置工作,防范引發社會風險。更加細致地做好社會托底工作,比如,個別產能過剩嚴重的地區會出現職工集中下崗和財政支出困難,要深入細致地研究和實施配套措施,認真拿出因應之策。

需要強調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一個窗口期,但窗口期不是無休止的,問題不會等我們,機遇更不會等我們。今天不以“壯士斷腕”的改革促發展,明天就可能面臨更大的痛苦。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不得不邁過的坎,是不得不闖過的關,這項改革拖不得、等不起,必須加快步伐、加緊推進,避免“病情”越來越嚴重。

七問

如何確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預期成效?

目前對于新常態的認識有三種情況,大家都要照照鏡子,認識不到位的要盡快抓提高,思想不適應的要盡快換腦筋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要勇于做得罪人的事,否則過得了初一過不了十五,把包袱留給后面,將來會得罪天下老百姓

排除干擾,心無旁騖,學好用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牢牢把握幾個重大原則,形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體合力

權威人士:毫無疑問,這不是一件輕松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要避免投機取巧。我們只有深化認識、下定決心,硬碰硬地干下去,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從目前情況看,對這個大邏輯的認識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認識逐步深入,適應更加主動,引領已經開始。這種情況在不斷增加,這是好的。

第二種是認識還不到位,一知半解,適應不太主動,引領基本無為,流于口號化。這種情況還比較普遍。

第三種是很不適應,沒有擺脫“速度情結”“換擋焦慮”的思維定勢,結果行動上自覺不自覺逆向而行。

大家都要照照鏡子,往第一種靠攏,認識不到位的要盡快抓提高,思想不適應的要盡快換腦筋。提高認識后,還要靠扎實的工作和頑強的毅力來完成這個歷史責任。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在推進過程中,要勇于做得罪人的事,否則過得了初一過不了十五,結果延誤了窗口期,把包袱留給后面,將來會得罪天下老百姓。1998年我們也面臨外需低迷、內需不足、產能過剩的困境,當時頂住壓力,紡織業實行大規模限產壓錠,才有了后來經濟的強勁增長,才有了今天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排除干擾,心無旁騖,牢牢把握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幾個重大原則:

一是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任何束縛和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言行都背離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必須堅決反對。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主動研究發展規律,不斷推進科學發展,持續改善人民生活。

二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主線,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生產力能否解放好、發展好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原則性問題。對于政府作用,強調“更好發揮”,不是“更多發揮”,要集中精力抓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三是堅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必須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重要經驗。當前,要注重調動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企業家營造寬松環境,用透明的法治環境穩定預期,給他們吃定心丸。要為創新人才建立完善激勵機制,調動其積極性。對各級干部,要堅持激勵和約束并舉,既堅持黨紀國法的“高壓線”,也要重視正面激勵,完善容錯糾錯機制,旗幟鮮明給那些嘔心瀝血做事、不謀私利的干部撐腰鼓勁。

總之,我們要學好用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來,形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體合力。

《 人民日報 》( 2016年01月04日 02 版)

第三篇:推進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總書記1985年在正定工作時就指出,“改革戲必須大家唱”,這一要求仍然適用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認真學習貫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二次會議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構建落實新發展理念體制機制上來,對國家推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在河北推進落實,河北省委書記趙克志日前做出了重要指示。

要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今年一季度,我省經濟發展開局平穩,穩中回升,實現了首季“開門紅”,呈現運行向好、結構優化、動能增強、環境好轉、民生改善的特點,為近三年來最好開局。同時,鋼鐵去產能任務加重,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經濟運行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依然較多。不做好冬訓,就沒有資格參加春天的比賽。在目前階段,我們必須痛下決心,持續加力推進鋼鐵煤炭去產能,加快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步伐,確保實現上半年時間任務“雙過半”。

要正確把握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政策基調,繼續適當擴大總需求,供給側、需求側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做到統籌兼顧、抓好平衡。既要調存量,更要通過增量調整實現存量和增量的互補。要堅定不移推進鋼鐵煤炭產業去產能,打好去產能這場攻堅戰。要創造良好預期,增強發展信心,強化激勵作用,調動和保護各方面積極性。要毫不動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重視需求傾向和發展趨勢的分析,更加重視發揮政府的作用,更加重視鋼鐵去產能和轉型升級,更加重視運用改革的辦法去產能。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大力培育科技小巨人,實施好我省新興產業“雙創”三年行動計劃,靠實施創新驅動、創新引領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從全省重點工作督查情況看,各項重點工作進展順利、成效明顯。我們抓工作,就要有這種擰螺絲和釘釘子的精神,不達目的決不罷休。要用新發展理念衡量工作,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把抓落實的出發點放在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上,放在為民辦事上,放在實干實政上,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抓好任務落實。要砸實責任推動工作落實,省級領導同志要對分管工作親自研究謀劃、親自推動問題解決;各地各部門要研究抓落實的有效辦法,知責明責、守責盡責,不斷強化目標管理,從源頭上防止扯皮現象。要加強督促檢查工作,緊緊抓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階段性重點工作,實行“點對點”督、“面對面”查,了解情況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看準的問題要一竿子插到底,務求達到預期效果。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督查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督查工作機制,支持他們積極開展工作。

我省“十三五”和今年的去產能目標任務已經確定,我們要堅持綜合施策,嚴格落實環保、能耗、水耗、質量、技術、安全六條標準,持之以恒化解過剩產能。要嚴格控制新增產能、防止封停設備復產。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嚴格巡查、嚴防死守。要加大督導力度,強化巡查檢查,及時掌握真實情況,發現苗頭性問題快速果斷處理。相關部門要針對去產能可能帶來的影響和問題,深入企業了解情況,完善風險防控預案,加強社會輿論引導,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省委書記趙克志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按照“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發展新動力方向前進,也要往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向前進”的要求,強化改革系統集成,強化試點引領示范,強化改革任務落實,推動各領域改革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要強化各項改革舉措系統集成,各級各部門要牢固樹立系統思維和全局觀念,推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協調配套、形成整體。要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搞好系統集成,按照中央要求,聚焦經濟結構的制度性問題抓好改革,梳理“三去一降一補”的改革舉措,打好組合拳,使各項改革措施同向發力。下大力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務之急是抓緊做好鋼鐵去產能的操作方案,有力有序地推動工作。要抓住職能整合這個關鍵搞好系統集成,從大局出發、從長遠發展出發,著眼提高辦事效率,下好改革這盤棋,省級機關壓縮的編制要充實到縣一級,確保改革整體效應得到更大釋放。要強化法治和機制保障搞好系統集成,搞好法規規章的立改廢,健全和完善推動改革集成的工作機制,確保改革工作前后銜接、左右配套、串點成線、連線成片,防止出現碎片化和“孤島”現象。

要精準對焦推進重點改革。要推進有利于去產能的改革,堅定不移、痛下決心,以鋼鐵去產能為重點,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探索建立科技計劃管理、技術創新組織、成果轉化等新機制,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激發創新活力。要推進開發區管理體制改革,圍繞科學規劃布局、大膽賦權、優化環境、引進市場化開發管理模式、改革人事薪酬制度等,制定切實管用的改革舉措。要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的改革,圍繞加強京冀邊界管控問題搞好改革,積極對接京津,在共建創新聯盟、技術市場、轉化基金等領域做好文章。要推進生態環保體制改革,加快環保督察試點、環保系統省以下垂直管理等項改革,力爭走在全國前列。要推進補短板方面的改革,認真研究解決推進城市經濟、沿海經濟、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大力改善營商環境,培育和推出河北的名企、名品、名牌。

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試點工作,下一步,要把試點工作作為破題開路的重要抓手,努力抓出成效、走在前列。要緊緊把握制度創新這個核心,各類改革試點必須緊扣改革主題,瞄準體制機制,大膽探索、積極創新,盯住關鍵問題,努力取得突破。要大力加強對試點工作的指導,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切實肩負起抓改革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督導檢查責任。要適時做好總結推廣工作,每一項試點都要明確目標、范圍、期限和要求,推進試點快出成果,對行之有效、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要及時總結、推廣應用。

要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任務落實,各級各部門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高度重視改革落實工作,盯著抓、反復抓,務必抓出成效。要承接落實好中央改革任務,凡是中央的改革要求,我們一定要堅決貫徹;凡是中央的改革部署,我們一定要認真落實;凡是中央的改革任務,我們一定要承接到位。要著力抓好影響河北發展的重點改革任務落實,各地各部門要緊扣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提出的“六個圍繞”,聚焦改革重點抓好落實。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到改革上,扎實抓好社會事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改革,重點是加快推進健全就業創業體制機制、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要嚴明責任確保改革實效,各項改革任務都要理清責任鏈條、擰緊責任螺絲,細化分工、明確時限、一抓到底。

要進一步形成推進改革的強大合力。各地各部門要匯聚民智、集中民力,抓緊形成“改革大家唱”的良好局面。各級領導干部要沉下心來抓改革,善于用改革的辦法促進發展、化解矛盾、保持穩定。要充分調動各方面推進改革的積極性,鼓勵基層改革創新,敞開大門搞改革。要為改革者創造寬松環境,為改革者撐腰,為擔當者擔當。要用改革的成效檢驗識別干部,在改革主戰場上識人選人用人,把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優秀人才用起來。

第四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展情況匯報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展情況匯報

一、積極營造創新創業氛圍

利用三月“科技之春”、五月“科技活動周”等有利契機,通過設立咨詢臺、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向群眾傳遞創新創業新思想、新政策,鼓勵將奇思妙想、創新創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創業活動。同時,進一步加強各類媒體對大眾創新創業的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利用電視、微博、微信等媒體平臺,大力宣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二次創業、多次創業。

二.努力搭建創新創業載體

努力搭建創新創業載體,為創新創業人才搭建優質服務平臺。“雅燒·**砂器文旅產業園”成功申請為市級眾創空間,即將獲得2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該眾創空間依托**獨有的黑砂文化構建黑砂文旅產業鏈,目前,該眾創空間已吸納創業團隊和創業企業5個,聚集創客人數30人,并與多名國際陶藝大師簽約成功,將進一步擴大招募范圍,培養多名黑砂藝人,為黑砂愛好者提供統一培訓、指導、沙龍、大賽等相應服務,支持創新創業。

三、細化落實獎勵政策

發揮市級產業發展投資基金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共同設立產業投資、創業和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等各類投資基金,支持我市創新創業型企業發展。安排創新創業投資引導資金,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新認定的國家和省級孵化器的運營機構,每個給予5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對新認定的市級孵化器的運營機構,每個給予2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支持企業建設高技能人才培養平臺,對建立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的企業,給予10-30萬元資金補助。免息免擔保對創業青年提供3-10萬元為期3年的創業貸款。出臺國家、省級科學技術獎配套獎勵政策,對登記、注冊地在雅安的獲獎單位和科技人員給予配套獎勵。

第五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研報告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發展理念洗禮更是改革實踐創新。浙江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按照“做穩戰略產業、做美畜牧產業、做強特色產業、做亮新興產業”的思路,努力實現“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農業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正在推向深入。最近,農業部赴浙江省調查組在結合省情、農情對農業結構改革實踐面上了解的基礎上,選取浙西山區常山縣和杭嘉湖地區桐廬縣、德清縣、安吉縣進行了實地調研。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亮點紛呈

一、做穩戰略產業,切實承擔起糧食主銷區自身的糧食生產責任

調整農業結構絕不是放松或削弱糧食生產。浙江2015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916萬畝,創近六年來最高,總產保持在75億公斤以上。早稻單產連續四年居全國第一。2016年深入實施穩面增產和綠色增效行動,糧食生產目標是播種面積1950萬畝、總產量80億公斤。

2010年以來,浙江把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作為穩糧增產的重大舉措。2016年要新建糧食生產功能區70萬畝,新啟動一批市縣級糧食生產功能區提升項目,并將糧食生產功能區全部劃入永久基本農田示范區,實行最嚴格保護,通過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完善設施、長久保護、強化管理,使糧食生產功能區成為糧食穩產高效模式的示范區、先進適用技術推廣的應用區、統一服務的先行區。

桐廬縣是杭州市糧食功能區建設示范樣板,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104個、總面積6.98萬畝。通過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全縣水稻單產提升2%,推廣“千斤糧、百斤魚、萬元錢”高產高效種植新模式8000畝。

二、做美畜牧產業,保生態、保安全、保供給和促增收協調發展

當前浙江畜牧業轉型升級已呈破竹之勢。2013年以來,深入推進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整治,大量養殖場戶被“關停并轉”,全省調減生豬存欄780萬頭。整治生豬業的同時,實施湖羊、“兩頭烏”豬、蜜蜂、兔產業等特色產業振興計劃,全省湖羊存欄量增長11.05%;蜂王漿、蜂花粉等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全省養蜂產值達11億元。

浙江省扎實推進美麗生態牧場和整建制美麗生態畜牧業示范縣建設。今年要推出200家以上美麗生態牧場,建成12個整建制美麗生態畜牧業示范縣。“十三五”期間培育1000家美麗生態牧場、提升10000家美麗生態牧場、建成20個美麗生態畜牧業示范縣。

此外,浙江還加大力度推進農牧對接。桐廬縣萬強農場是浙江省高效生態牧業典范,建成了經濟效益穩固、社會效益明顯、生態效益突出的省級萬頭生豬精品園,為周邊地區壯大生豬和水果生產起到了良好示范帶動作用。

三、做強特色產業,全面實施區域特色精品農業發展行動

浙江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在“優、特、高、深”上下功夫,做大做強做精特色產業。重點實施水果、茶葉、食用菌、中藥材等提升發展行動計劃,實現品種顯著優化、品質大幅提高、品牌趨向高端、產業鏈全面延伸,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推進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常山縣是“中國胡柚之鄉”。在全國柑橘總體產能過剩背景下,常山胡柚這些年也出現“賣難”。據調查,胡柚“賣難”有兩大主因:一是生產經營體制落后,橘園零散化。二是生產經營主體羸弱,趨于兼業化、老齡化。針對這些問題,常山縣積極動員散戶流轉土地,引導鼓勵龍頭企業S、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以承包、長期轉讓、入股分紅等方式流轉胡柚園,集聚先進生產要素,推進胡柚規?;洜I。截至今年4月,就有12260畝分散的橘園流轉到了大戶、合作社進行提升改造。去冬今春,罕見的嚴寒讓全縣近七成胡柚受災減產、三成絕收,滯銷、凍害雙重危機深刻暴露了產業發展的短板。常山縣從供給端入手去過剩產能,全面實施胡柚產業振興發展行動計劃,促進胡柚全產業鏈轉型升級。2016年要淘汰“三低”桔園1.2萬畝,品種改良及新品種推廣1200畝以上。目前已培育胡柚庭農場180多家,發展胡柚專賣店20家。

四、做亮新興產業,致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浙江大力發展時尚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等新興產業,孕育催生出越來越多“農業+旅游”、“農業+健康”等一二三產融合的新業態、新亮點。“十二五”期間,休閑旅游呈爆發式增長態勢,全省創建省級農家樂重點縣11個。2015年,全省農家樂接待游客2.1億人次,休閑觀光農業產值227億元。

2005年以來,安吉縣堅持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建設成為全國首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等,一二三產業結構比由2010年的11.5∶50.5∶38調整到2015年底的8∶47∶45。德清縣是國家級生態縣,目前全縣擁有不同模式的“農家樂”、“洋家樂”350余家。

浙江還大力開展“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培育超億元農產品電商企業5家、超千萬元農產品電商企業45家,累計建成300個農業物聯網示范點。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功經驗

一是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建設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樹立起全國樣板。以治理和修復農業生態環境為重點,從根本上破解農業資源環境“緊箍咒”的制約,探索經濟發達地區生產生態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作為全國唯一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試點省,構筑完善產業布局生態、資源利用高效、生產清潔安全、環境持續改善的發展體系,強調落實主體責任,啟動農業生態與農村環境污染防控監管長效機制建設。先后出臺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辦法等相關法規30多個,選擇40個市縣整建制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始終堅守生態環保這條底線,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實行畜禽養殖環境準入制度,建立畜禽養殖污染網格化管理和動態巡查機制,畜禽養殖污染和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兩條“軟肋”基本破解。構建政策支持、技術支撐、齊抓共管“三大體系”,不斷鞏固“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成果,持續推進農業水、氣、土綜合治理,到2017年完成“一控兩減四基本”目標,到2020年建立全省域范圍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制度體系和長效機制。

二是創建并推進農業“兩區”建設,“兩區”建設經驗在全國推廣。創建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是浙江在2010年啟動的重大舉措。以“兩區”為主平臺,集聚政策、資源、資金、技術,創新管理體制機制等,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加快現代農業發展,著力打造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的先行區、示范區和引領區。5年來,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7886個、676萬畝,現代農業園區818個、516萬畝。農業“兩區”富了農民錢袋子,也鼓了浙江的米袋子,“兩區”產出水平比周邊地區平均高出20%。“兩區”建設寫入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全國推廣。

三是走綠色高效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綠富美”成為浙江農業“金名片”。浙江省牢牢把握生態優勢就是發展的根本優勢,生態文明、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綠富美”成為浙江現代農業與美麗鄉村建設的“金名片”。生態治理不僅治理出“山清水秀”的美景,也治理出了無限商機,“綠水青山”生態資源有效轉化為綠色經濟生態資本。“十二五”期間,浙江農民收入年均增長11%以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連續30年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一。到2020年浙江將建成高效生態、特色精品、安全放心的綠色農業強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四是踐行開放發展理念,變“浙江農業”為“浙江人農業”。突出外向發展,積極推進農業走出去,運用好省外乃至國外的資源和市場,著力培育對外合作新格局。鼓勵企業、合作社和專業大戶“走出去”,到省外、境外建糧食、生豬、水果、蠶桑等生產基地。據不完全統計,全省現有1200多家農業企業、40多萬農戶在省外建立各類農產品生產基地2400多萬畝,等于在省外新建了一個“浙江農業”。

五是重視引入工商資本,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浙江通過積極組織開展招商引資和項目對接,引進工商資本、民間資本以至外資投資開發適合企業化經營的農業項目,扶強扶大農業龍頭企業。2010~2014年,全省工商資本投資現代農業已經超過500億元。2015年常山縣引進了12個億元以上、9個5000萬以上的農業投資項目。浙江天子股份有限公司正籌劃建設3萬畝常山胡柚標準化園。

六是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促進金融保險服務現代農業。金融保險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支撐。據了解,2015年浙江省安排財政資金50億元建立農業基金,其中的農業產業基金5億元,加上社會資本等籌資20億元,藉此撬動金融資本,放大效應可達十倍以上。浙江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高,對農業金融保險需求強烈,同時地方金融創新十分活躍。調查發現,圍繞破解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軟肋”,浙江率先在全國創新實施生豬保險與無害化處理聯動模式,促進畜牧業金融保險和社會化服務。2009年創始于常山縣的種糧大戶糧食訂單質押貸款,有效破解了種糧大戶融資難問題,被種糧大戶稱作是是糧農的“及時雨”。

農業結構調整中的現實問題

一是在加速解決養殖業廢棄物污染問題的同時,生豬養殖大量調減后調入量增加可能帶來疫病風險與供給安全問題。浙江屬于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重點調整省份,生豬存欄已從歷史最高時期2000多萬頭減少為目前700多萬頭。在考慮到環境承載量的前提下,應更為科學合理地規劃適度規模、無污染的、健康可持續的畜牧業。

二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進程中可能出現的非糧化、非農化跡象值得重視。從浙西山區到杭嘉湖地區,調查組走訪的四個縣對工商資本投入現代農業調查表明,從事糧食生產的幾乎沒有,主要以附加值高的養殖業和果蔬、花卉種植及加工為主,還有相當一部分項目,游走于“非農化”的邊緣。

三是處理好發展“大眾農業”與“精致農業”的關系值得研究。農業供給側改革促進了精致農業發展和高端農產品供給?,F階段推進農業結構變革創新,發展“大眾農業”與“精致農業”要結合好,應該以專業合作社發展“大眾農業”確保主體市場供應,同時支持工商資本發展“精致農業”主攻高端消費。

四是在產業融合中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程度有待增強。據調查,部分龍頭企業與農民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尚未建立,帶動本地農民增收的作用不明顯,農戶難以分享更多的

二、三產業利潤。要重視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企業、合作社、農戶之間真正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澳洲自助游簽證攻略篇下一篇:愛心幫扶工作自查報告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